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科学范文

社会科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科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社会科学范文

英文名称:Social Science of Beijing

主管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

主办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2-3054

国内刊号:11-1105/C

邮发代号:6-29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第2篇:社会科学范文

西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以韩非之治的视角谈构建法制社会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资产配置的实证分析

武汉市新版住房限购政策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

关于城市房屋征收补偿中"公共利益"的思考

我国非营利组织筹资问题研究

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问题综述

基于市域问题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农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构建

新时期如何加强企业党建工作

我国企业集团投资控制相关问题的探讨

通货膨胀的深层次成因及治理对策

河北科技大学新校区建设对周边经济的影响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政府投资项目投资估算

给养物资招标采购

基于股权结构的中国批发零售行业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的实证研究

"10句话"漫谈金业管理术

企业如何建全全面预算管理机制

企业精细化管理

军队财务管理网络化建设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迥异

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军队后勤管理研究

深化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探讨

以智力资本为核心创新钢铁企业财务管理

SOX法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启示

新形势下我国企业设备管理维护的发展

在公司治理结构下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研究

浅谈施工单位预结算管理

工程保险在控制工程造价中的作用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启示

企业内部的沟通与协调

房屋建筑中钢筋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

加强土建施工的管理工作

试谈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对石油企业综合治理的几点思考

股份公司经营管理中常见的战略分析方法

我国城市地铁项目的现状及建议

促进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

基建施工企业保卫工作的特点及对策

浅析计量器具管理

管理者道德失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以三鹿集团为例

医院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与分析

加强部队基层伙食费管理

医院职能科室实行绩效考核的成效及建设

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重要性

订单式生产企业成本控制

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探新研究

建筑工程造价审核中的技巧与方法

煤矿机运事故案例分析与防治

高校住房公积金管理与核算

保障性住房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网络时代的文化管理问题

现代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

工程量清单计价下投标报价技巧

强化财务预算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加强旅游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第3篇:社会科学范文

论文摘要:站在信息学界“大情报”的角度,将当前社会科学信息用户的需求划分为社会科学之科学信怠需求和社会科学之社会动态信息需求两种类型,并在分析两种不同类型的基础上对两种不同需求类型特点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研究。

我国信息学界将信息根据其性质划分为科学信息和社会动态性信息二种类型。在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活动中,人们需要社会科学的学术信息,同时也需要社会动态性信息。因此,按照用户对信息需求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社会科学信息用户的需求划分为社会科学之科学信息需求和社会科学之社会动态信息需求两种类型。这种划分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有助于我们从“大情报”的观点来研究各类信息用户及其需求的不同特点,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

1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科学信息需求

社会科学信息需求中科学信息需求和社会动态信息需求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信息需求,具有不同特点。科学信息是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思维和实践的不断检验而形成的概念及理论系统的知识;人们需要它的目的,主要是从已有的理论、观点出发,引用、借鉴、吸收、批判前人的认识而完成自己的认识过程。社会动态信息是反映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事件、事实、数据、情况的信息,主要包括:市场行情、社会消息、新闻报导、各类社会指标等;人们需要它的目的,主要是从事实、数据、消息等原始资料出发,分析、综合、验证已有观点和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同时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信息时代又赋予社会动态信息更为广泛的内容。科学信息和社会动态信息同时作为信息用户需求的对象,它们之间又有密切联系。其表现为:a.各类型用户在从事各类型工作和完成各种任务时,都有可能同时存在着对科学信息和对社会动态信息的需求,两类信息共同为用户服务。b,两种需求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对科学信息的研究达到一定的深度后,往往需要动态的信息证实观念说明理论和丰富理论;对动态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往往需要上升到理论高度来看待实际问题,因而就有了对科学信息的需求。

科学信息需求一直是传统情报学指导下的情报工作所要满足的主要对象。不管信息用户的结构如何变化,科学信息需求仍将是首先得到信息保障的一类需求。可以说,迄今为止,传统的情报学和社会科学信息理论关于用户与需求研究的成果,主要是对科学信息需求研究的结果。社会动态信息是人们了解社会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所必不可少的信息。但是,社会科学信息界由于受“小情报观”的影响,社会动态信息需求的研究一直未提到应有的地位。自90年代开始,我国全面感受到信息冲击波的影响。这些冲击波不仅仅是由科学信息单独形成的,更多的则是由记载社会现象具体事实、数据,甚至消息同科学信息一起构成的社会动态信息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它对科研、决策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已不可忽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动态信息的内容和影响会越来越大,它不仅是科研、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面且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信息需求。

2社会科学之科学信息的需求特点

社会科学之科学信息在分布上比较分散,传递障碍多,局限性大,老化程度慢,生命力强;在表述上,往往不够严谨,术语不统一。正是由于它具有上述特点,人们对其需求有些共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人们比较重视文献信息,尤其是专著和期刊。由于大多数学术信息都是以文献的形式存在的,文献的发表经过了评审,其理论性强、表达观点集中、术语也较为规范,所以社会科学研究者非常注重文献信息,往往在占有大量文献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研究。在文献信息中,图书和期刊的需求量最大。有关国内外的用户调查结果显示,社会科学信息用户比自然科学信息用户更重视图书、期刊。这是因为图书包含有完整、系统、成熟的知识信息,又能提供翔实的史实材料和社会背景,能较好满足社会科学研究者的需求。期刊由于其出版周期短,流通快,反映的资料新,可使用户了解研究进展和新科学动态等,是较好的信息来源。

b.人们既需要最新的信息,也需要时间跨度较长的信息。同自然科学领域一样,社会科学领域的用户都愿意接受近两年的新信息,但自然科学领域的用户对一二十年前的信息需求量较低,而社会科学领域的用户对旧文献仍有相当的需求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社会科学研究周期比自然科学研究周期长,所需信息的时间跨度较长;社会科学文献本身生命力强,老化慢,累积程度差,早期的文献不能被近期的文献完全包含和取代,所以旧的文献仍然被使用。

C.人们需要全面、系统、完整的信息。自然科学研究通过实验设备进行,需要的信息有时就是一条关键的数据、一种关键的材料或一些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而社会科学研究主要通过逻辑思维、理性分析,需要做文献调研,广泛阅读参考文献,进行比较分析。因此,社会科学研究者需要了解历史和现实发展的全过程,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信息。

d信息需求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记载社会科学成果的社会科学文献往往受到作者个人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社会科学信息的需求也受其影响。社会科学领域学派众多,百家争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往往受个人的年龄、经历、地域及所属学派观点的影响,表现出对不同内容的信息有不同程度的喜好。

e.信息需求的学科范围广泛。这是由于各门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像自然科学之间的界限那么分明;同时,社会科学研究的人类社会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多方联系的整体,一种社会现象往往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其它学科的帮助,吸收新方法、新观点。

f.查找信息时注重个人参与。有关用户调查的结果表明,社会科学信息的需求者对目录、文摘、索引等二次文献的利用率不如自然科学高,同时,只要有可能,他们宁愿自己去查找信息,而不愿委托别人。

g.信息的需求内容具有时代性。社会科学信息的需求是一种客观现象,它反映了现时社会需求的状况;同时,社会环境、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会反映到信息需求上来。

3杜会科学之社会动态倍息的器求特点

由于社会科学之社会动态信息内容广泛、传播速度快、政策性强、老化快,人们对其需求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a.人们对社会动态信息的需求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得到,包括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电脑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就像一根纽带,把人和社会联系起来。正是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信息才得以超越时空,面向全社会、全世界传递;也正是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信息的共享性、无限性和开发性的特点才表现得那么充分,人们通过它来获得大多数的社会动态信息。

b.存在着有意向的需求和无意向的需求。有些需求者出于工作或任务的需要,迫切需要获得相关的社会动态信息;有些需求者出于兴趣爱好,对某种信息尤为钟爱。这样的需求属于有意向的需求。有些需求者有闲暇时间读报刊、看电视,目的并不在于有意向地获取信息,而在于放松一下心情,满足好奇心理等。这样的需求属于有意向的需求,有意向的需求是需要信息保障的,而无意向的需求有时可转化为有意向的需求,有些需求可以从多种渠道得到满足。

c.需求者众多,目的各异。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动态信息需求可包括社会各阶层人员的信息需求,而他们需要信息的目的各异。有些是作为教学、科研的原料,有些是为了丰富知识、增长见识,有些是作为政治、决策的参考,有些是企业管理者、商业经营者决策的重要依据,有些仅仅是出于猎奇等等。正是因为需求者众多,目的各异,才需要深人研究社会动态信息的需要,以提供有效的服务。

d.新和旧并存。社会科学知识的积累性较弱,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成果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此,有关社会现象的具体事实、事件和数据在多年以后,人们还可能突破旧的局限,重新评价和认识它们,旧的社会动态信息仍然可以作为研究的原料。然而,人们对时代感强的、新颖的社会动态信息的需求热情总是比较旺盛,人们总希望了解最新动态及新的事件、新的发展,以作为新的原料进行加工,给研究工作注人新的活力。所以信息服务行业在提供新的社会动态信息的同时,还应注意保留旧的社会动态信息,并提供服务。

研究需求,目的是提供更好的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社科信息的需求将呈现不断升温的趋势,信息需求内容更加广泛,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已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加强信息服务手段自动化,加强信息服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信息服务部门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刘仲享.社会科学与当代社会.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2易克信.赵国琦.社会科学情报理论与方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3邹克仁.“大情报”观之我见.情报理论与实践,1999;(4)

第4篇:社会科学范文

第一,编排合理、详略得当。本书分为文献编、工具编、检索编和附编四个部分。文献编从图书、报刊、机读文献等方面对文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工具编则重点为我们介绍有关检索工具的类型和具体的排检方法。这样编排体现了由理论过渡到实践,做到了层次清晰、循序渐进。检索编是本书的重点内容,包括目录、字典、词典、人物资料的查检,对计算机文献检索也做了详细介绍,为我们进行学术查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第二,内容丰富。本书对古今中外的很多书籍都有介绍,做到了用有限的篇幅内介绍最广博的知识。例如,检索编中“典章制度的查找”一节,详细介绍了我国各代典章制度的相关知识。再如,法学方面,介绍了《法学大辞典》,有关经济的也有《经济大辞典》,以及哲学、宗教方面的对《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的论述。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之间都相互关联,了解一个时期,不仅仅要从文学入手,更要了解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各个方面,才能够全面把握这个时期各领域的成就及特点。本书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检索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检索能力,为以后的研究治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实用性强。本书有较高的实用性,选取的工具书也是比较易得的,学生能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进行动手检索实践。尤其是对重要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做了详细介绍在介绍古籍丛书目录时,作者对《中国丛书综录》结构安排、内容都做了详细介绍,并且分别用实例完整地讲述了总目、子目、索引各册的查找方法:书后附“全国主要图书馆收藏情况表”反映41所图书馆收藏丛书的有无全缺。

第四,在介绍一种书目的同时,对与其相关的图书一并介绍,有利于学生充分掌握有关文献,为治学研究提供基础。例如117页介绍《四库全书总目》的同时,一并介绍了《四库提要辩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四库提要订误》等,这为我们研究利用《四库全书总目》提供了补充资料。

我们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看待。通过对《社会科学文献检索》的研读,我发现了本书中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第一,内容编排上,对个别书籍介绍有些重复,使人感到知识点零散。在第二编工具编的第六章“工具书的类型”中,对字典、词典、百科全书已经做了介绍,然而本书第三编检索编第十章字词的检查第一节又对字典、词典做了详尽的介绍,阅读过程中,难免让人有知识点介绍不系统、重复零碎之感。

第二,对某些书目介绍的详略安排不是十分合理。某些书目介绍得详尽,而而些重要书目介绍则过于简洁。例如,在检索编第一节“古今图书的检索”中,对文献目录中列出的每一本著作都做了大篇幅的介绍,对比较重要的文献经典却缺乏详细的介绍说明。如第127页,莫友芝撰《?L亭知见传本书目》和傅增湘所作《藏园订补?L亭知见传本书目》只作为《(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的参考书目进行简单介绍。

第三,由于本书不是一人撰写而成,难免由于校对不精出现失误。下面指出本书在校对上出现的一些问题。

(1)概念定义上的失误。第113页对古籍的定义“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1年以前,反映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古典装订形式的书籍。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古籍定级标准》”中,对古籍的定义是“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第126页“《中国丛书广录》收录包括台湾地区出版的新编丛书共3207种”《中国丛书广录》的序言中明确著出该丛书收书3279种。

(2)年代、人名、书名的错误。

第9页,《四库全书》乾隆四十六年(1782)十二月修成第一份。而第115页又说“初稿完成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据《中国历史纪年表》(万国鼎中华书局,1978)所查,乾隆四十六年应该是1781年。前后不一致,属于校对不精。

第20页,《文苑英华》宋李?P等奉敕编。太平兴国七年(928)至雍熙三年(987)编成。雍熙元年是984,雍熙三年应该是986年。《中国历史年代简表》、《中国历史纪年表》均记“雍熙三年为公元986年”。

第5篇:社会科学范文

ISSN Print: 2327-5952

ISSN Online: 2327-5960

Aims & Scope

第6篇:社会科学范文

一、社会科学客观性与自然科学客观性的比较

韦伯对社会科学客观性的探索主要是在社会科学客观性与自然科学客观性比较的基础上形成的。他的比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规律的有限性

自然科学起源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在对自然规律的发掘总结中发展

起来的。然而规律是对现实的某个或某些有限部分的理解,自然规律认识对象是有限的,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且无论是归纳的方法还是演绎推理的逻辑所得到的的结论都是有限的,归纳方法、演绎方法各有其局限性,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方法也是有限的。因而马克斯?韦伯认为不能把规律作为科学唯一“根本的东西”。

(二)规律的价值性

对于精密的自然科学来说,规律越是普遍有效就越重要,而对历史现象的前提条件的认识来说,最普遍的规律由于内容最空洞,所以通常也是最没有价值的。韦伯认为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并不是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而是认识社会现实的工具;关于社会科学的认识,如果不是在个别的关系中建立在个性的生活现实基础上是没有意义的。

(三)社会科学的易变性

韦伯把自立于认识生命现象的文化意义的那些学科称之为文化科学,文化科学是狭义上的社会科学。他认为文化科学认识关注的现实和具有文化意义的事件,无论如何间接都是受主观前提制约的,那些价值理念是主观的,文化问题的范围是经常变化的,用来观察和考察它的理论、方法也经常变化。而自然科学往往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自然事物的反映,尽管客观世界处在绝对运动中,某个或者某种自然事物的特征、特性、功能等因素是相对不变的,不受主观限制的。

因此,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是有差异的,自然科学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获得规律,只有合规律的才可能是科学上本质性的东西,自然科学的普遍概念反映的是对象的共性或可重复性;而社会科学的普遍概念反映的则是个性或不可重复性。社会科学当然也可以有共性概念,但社会科学的共同概念是价值的复合体。

二、价值判断与经验知识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意味着从现实世界的无限中做选择,那么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韦伯首先对价值判断与经验知识做了严格区分,重点说明不可能从经验知识中推论价值判断,正是这种区别才导致了客观性问题的出现。

(一)经验知识的有效性不能决定社会科学的客观性

关于经验知识的特性,韦伯说道,“一切经验知识的客观有效性都是并且仅仅是按照范畴整理给定的现实;这些范畴在特殊的意义上是主观的,即表现我们认识的前提条件的,受唯有经验知识才能给予我们的那种真理的价值的前提条件的制约。”在社会科学领域,经验知识归根到底都是依据那些唯一赋予它们认识价值的价值理念安排的,但不能因此说社会科学在经验上的有效性决定了社会科学认识的客观性。把经验的东西还原为规律被视为科学工作的理想目的的意义,对文化事件进行客观研究是没有意义的。

(二)经验知识的变动性不能决定社会科学的任务

尽管经验知识获得意义所根据的具体观点是不断变化的,价值关系的具体形态是变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科学的真正任务是追逐和构思新的观点和概念,相反社会科学应服务于具体历史联系的文化意义,概念、概念批判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在社会科学领域,“材料专业户”和“意义专业户”都是片面的。

通过研究价值判断与经验知识的关系,韦伯得到这样的结论: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依赖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经验材料总是与那些唯一使它们值得认识的价值观相联系,社会科学的主要目标与自然科学追求普遍适用的规律与经验知识的目标不同,社会科学的选择取向是文化价值或文化意义的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与经验知识、价值密切相关,经验知识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经验知识受价值前提条件的制约,不能根据其有效性来决定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社会科学的独特性就在于,它提供的既不是经验实在,也不是经验实在的模写,而是以一种有效的方式对经验实在进行分析整理的概念和判断。

三、理想典型与价值判断

与自然科学的“规律” 概念相对应,他提出了作为社会科学工具的概念“理想典型”,理想典型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概念。韦伯对社会科学客观性做了简单的论述后,关于如何做到社会科学的客观性,指出这就需要使用“理想典型”这一工具。

(一)理想典型的含义

韦伯在书中是以抽象的经济理论为例,对理想典型进行了解释,理想典型不是假设但要为假设的形成指明方向;它不是对现实的描述,但要为描述提供清晰的表达手段。依据对韦伯理想典型的理解,笔者认为理想典型的内涵在于它是从经验给定的事实提取出设想的因素,综合成为一个自身无矛盾的理想画卷,抽象地描述和说明现象的理念,是用以系统地说明个体性、衡量和比较现实的纯逻辑的辅助手段。

(二)理想典型的功能、目的

理想典型在本质上是为了衡量和系统地说明个体性,理想典型是比较和衡量现实的概念手段,其功能在于借助它,通过运用客观可能性的范畴,来构思各种联系,依据现实定向的、受训练的想象力对理想判断作出判断。理想典型形成的目的,就是在任何地方都能认清楚意识到它是文化现象的特性。

要补充说明的是理想典型、类概念与集合概念三者是容易混淆的,但韦伯强调理想典型绝不是类概念或集合概念,他以统计学为例,认为类概念是对经验现象共同特征的简单概括,没有一个类概念自身具有理想典型的性质,历史联系越是在概念上得到塑造,概念、集合概念就越带有理想典型的特征。理想典型不是合乎类的东西,而是文化现象的特性。

(三)价值与理想典型

价值只有作为理想典型,才可能被赋予明确的意义。理想典型具有很高的体系性价值,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它与价值判断的关系并非紧密相连的。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要先说一下作为实践意义上的理想典型,即模范典型。“这些理念不再是纯逻辑的辅助手段,不再是用来对现实进行比较性衡量的概念,而是对它作出评价性判断由以出发的理想,它不再涉及经验事实与价值发生关系的纯理论过程,所呈现的是个人的认识,而不是一个理想典型的概念形成。”因此,理想典型与模范典型是不能混同的,理想典型是某种对评价性判断完全不感兴趣的东西,除了纯逻辑的完善之外,与其他任何完善都不相干。

综上,理想典型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概念手段具有比较和衡量现实的功能,人们可以通过理想典型的建构,对社会历史的特殊事件或特殊现象进行理解和作出解释。对价值判断和理想典型的探讨,可以得知对有意义的人类行为的终极要素所做的任何有思想的探索,都首先是与目的、手段密切相关的,我们所希求某种东西,要么是由于它自己的价值,要么是把它看做服务于最终希求东西的手段。

四、社会科学的价值中立

(一)韦伯的价值中立

韦伯认为社会科学客观性与自然科学客观性不同,因为社会科学不可避免地与价值相联系,但不能因而否定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为了维护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他提出“价值中立”的思想,他以经济学为例指出人们各自有其自身价值尺度或价值标准,即使是对同一社会现象的价值判断也是因人而异的。为了消除人们主观情感和价值偏见在社会研究中的不利作用,维护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韦伯强调要以价值中立的态度从事社会科学工作,祛除基于个人主观好恶的价值判断,从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做出科学判断。

(二)韦伯价值中立的继承与发展

韦伯所处时代社会科学仍处于意识形态的束缚下,社会科学研究充斥着政治、道德、宗教的影响。由于对这种情况的不满,他提出了价值中立思想,不过价值中立思想并非韦伯首创,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和新康德主义哲学都有提出价值与科学的学说。逻辑实证主义通过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提出了可证实性原则,他们认为价值判断是一种没有真假意义的陈述,不可能得到理性的辩护和证明,主张将价值判断或价值知识逐出哲学领域;而新康德主义哲学则认为社会科学本质上是一门价值科学,通过价值联系可以揭示和阐明社会历史领域中各种现象和事件的意义。在二者各执一词的背景之下,韦伯采取了折中的立场,既从逻辑实证主义那里继承了价值中立的思想,同时又从新康德主义那里采纳了价值联系的主张。

(三)价值中立与伪价值中立

与价值中立相应的是伪价值中立,伪价值中立就是在消除所有实际价值判断的表面下,让事实说话或让经验说话,以“价值中立”的名义不允许社会科学出现价值判断或道德评判,认为绝对正确的价值判断是可以从经验科学理论中推导出来的。韦伯反对伪价值中立在社会科学中把价值判断排除出去,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世界,对社会现象或事件的价值作出科学的、客观的评价,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社会科学家能够基于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作出价值判断或评价,应当规避的是个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而不是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价值问题和价值判断。

第7篇:社会科学范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Section)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同济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3060

国内刊号:31-1777/C

邮发代号:4-63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8篇:社会科学范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Chang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常州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常州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2-9048

国内刊号:32-1821/C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9篇:社会科学范文

英文名称:Quarterly Journal of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2003.03合并到《社会科学》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杂志社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9-2226

国内刊号:31-1107

邮发代号:4-62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