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贸易的认识范文

国际贸易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贸易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贸易的认识

第1篇:国际贸易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实践能力;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1-0116-01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是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现已转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学院秉承“经世致用,学贯中西”的校训精神,以“给学生和社会最需要的”为办学宗旨,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吸纳国外教育优质资源,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国文化交际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人才支持、智力贡献和技术服务,重点为外企、外贸及国际交流涉外领域提供人才支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也是学院重点专业之一。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实践体系的主导思想是设计、建立实践型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性教学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旨在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际操作经验的养成、为将来从事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一、教学规划上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一)将实践能力确立为专业培养目标

随着近些年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需求重点。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多次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不断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按照5级指标,即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进出口贸易业务、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三大模块、81项五级指标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应用型人才确立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科学系统地规划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

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周期性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学院注重在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既能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掌握专业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处理实际国际贸易工作中的问题。自建校以来,学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致力于建立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已见成效。

二、教学条件上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能力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专业学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的专业人才,而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核心就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完整系统地接受经济类理论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建立经济学理论系统,其中包括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学科的专业知识,但最为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建立完整知识系统的同时,拥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一)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

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局限于教师的讲授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的需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引进国际贸易模拟软件。在课堂模拟的过程中,开设课内上机模拟,穿插在理论教学中,使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在上机模拟中得以消化。经过上机模拟的训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共性原则。

2.建立校内实训室,将课堂模拟和校内实训室的模拟实训相结合。利用现有的校内资源,在已有的国际贸易模拟操作试验教学软件的基础上,突出实际工作场景,分别在课上和实验室中进行实践训练。课堂实训注重单项能力的培养,校内实训室则侧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课堂实训与校内实训相结合,做到点与线的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过程与实际动手能力的结合,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各部分的实践知识运用到模拟实践中,锻炼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

3.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贸易业务实践中,要求从业人员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流程,能够接单洽谈,妥当处理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的各项工作。在整个流程中,特别要求学生的单证操作技能,从而得到货物的相关信息,明确质量体系认证,根据海关监管条件准备报关报检文件,了解国际贸易的相关术语,维护双方交易的正常进行。这一流程虽然可以在校内模拟实训中进行锻炼,却需要校外实训基地的进一步检验。

(二)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水平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要问题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水平。以往的国贸教学,教师主要依靠课前备课、课堂讲授的流程传授国贸理论与实务知识,仅专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脱离了国贸实践,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人才培养的需要。

1.教师知识应与时俱进。学校划拨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培训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教师可到有国际贸易业务的企业进行挂职调研或锻炼,及时将外贸业务中应用的新方法、新技术引入课堂,将专业教师培养成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践操作的双师型人才,避免教师纸上谈兵。

2.聘请企业专业人才成为兼职讲师。积极从商检、海关、外贸协会等机构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也可以从校外实训基地直接聘请专业人才,指导教学和模拟过程

三、教学环节上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国际贸易实务是专门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所掌握的内容是国际货物买卖进出口业务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基本技能技巧。

(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1.注重案例教学,突出课堂实践模拟。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大量引进实际业务中的相关案例,使学生了解理论的应用背景,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比如,经常性组织一些讨论,讨论的主题一般没有标准答案,通常是一些比较有争论和启发性意义的题目。例如,“你认为中国产品屡遭国外反倾销调查和制裁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中国企业如何应对?”等等。在讨论过程中,通常引入学术会议的国际范式,即一位同学主讲后,先由学生点评人点评,然后其他同学提问和讨论,最后由主讲老师进行总结。这种与国际接轨的讨论方式使学生受益很大,因而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教学案例的选用具备普遍性、代表性和实践性,并且具备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教材内容。另外,自主开发本课程案例教学课件,生动形象地传授相关教学内容,使学生能独立地进行案例实战和案例开发,提高了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在进行实践技能培训时,首先把握课堂的基础技能培训。只有学生熟悉了业务流程,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后,才能够在外贸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上对于专业能力进行检验。但是以往的教学中,忽略了对于学生的基础技能培训,如放弃了基础实务练习直接进行综合模拟环节的训练,造成的主要后果是学生的实践教学没有系统性,实践结果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课堂的实践模拟中,应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把握课堂实践培训学生的基础能力。

2.注重实践的系统性、完整性。在培训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应将相关技能训练联系起来,从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出发,构建新的国际贸易实训体系。主要措施包括:(1)将单个技能联系起来,组成综合能力网。如在进行单证制作的过程中,将单证制作与单证所涉及的业务流程训练综合起来;练习商务电函,将之与国际市场的分析决策训练联系起来;练习合同的模拟,将预防合同风险结合起来等等。(2)丰富实践内容体系,充实市场分析与决策、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等内容。(3)以市场为导向,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若干学期进行完整的联系,而不应该只在单一的学期进行密集型训练,在教学中应将实践的指导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4)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按照课堂基础能力练习—仿真模拟实践—场景实践—社会实践检验的模式,将国际贸易技能训练进行完整性的训练。

(二)创新考核方式,增强学生对实践能力的重视

对于理论性课程,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经济与合作等课程应注重平时考核,提高平时成绩与考核成绩的比例,使学生在平时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考核时,可以采取集体讨论、小型成果报告会、课堂试讲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国际货运、进出口单据制作、信用证使用等课程,在要求学生熟练操作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使用网络系统快速准确操作。

对于外语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如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商务谈判等,可以采取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口试可以采用情景模拟,师生对话的方式进行,相应的提高口试考核的比例。

第2篇:国际贸易的认识范文

一、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开展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大高校开设国际贸易专业,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国际贸易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惯例,能够熟练地运用业务知识从事国际经济贸易经营和管理活动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际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开设国际贸易专业,高校为高素质外贸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国际贸易理论等,专业方向课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函电等。但是,在现实人才培养中,部分高校过于重视专业基础课,将很大一部分学分放在该类课程的设置上。其最终结果必然导致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教学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对实际工作适应能力差。

(二)创新传统教学模式的要求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手段多是黑板粉笔加老师的口授,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互脱节现象严重。诸如目前各大高校都将国际贸易理论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在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往往偏重于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概念的阐述,而忽视该门课程对学生今后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被动地掌握所学知识,影响学生开展国际贸易实务所必备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的提高。虽然部分高校在国际贸易教学中也引入案例教学、实验课程,但从考核方式上来看,闭卷考试仍是国际贸易教学的主要考核方式,且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务课,均以概念性知识点考核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其他各种诸如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技能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因此,随着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的提高,传统的国际贸易教学模式必须有所创新。

二、立体化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的体系构建

在国际贸易教学中引入立体化教学模式,其实质是利用新教育理念、新技术手段、新教学方法,将教师和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与考核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进而满足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为此,结合立体化教学模式和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可以设置以下流程:

(一)立体化教学环境构建

立体化教学环境的构建是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和完善的前提,也是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根本保证。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宏观教学环境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水平。鉴于此,在进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设施建设。同时,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不断完善教学基地的建设,从而为以后的产学研结合提供一定的平台。

(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整个立体化教学模式中的核心环节。如何使学生熟悉国内外宏观环境,掌握扎实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是这一环节所解决的问题。为此,在国际贸易教学中必须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国际贸易培养方案。通过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和互动式教学,加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而使整个教学环节体现多样性、灵活性、创新性的特点。

(三)实践能力提高体系构建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提高体系的构建是整个立体化教学模式中的关键环节。这是因为国际贸易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强的专业,各种专业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专业课开始的事前、事中和事后,陆续安排好各种实验、实践课程,有助于使学生做到从理论知识到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有机结合,最大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各种实践课程中,一方面可以发现自己理论学习中的不足,及时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处理实验实训过程中的问题,进而提高自身处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人才考核体系的构建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考核体系的构建是整个立体化教学效果的监督环节。国际贸易专业具有很强的涉外性、灵活性和实践性,传统的闭卷考试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外语的学习应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这是因为从事外贸工作,外语是一种工具,学生不仅要提高读写的能力,更要提高听说的能力。因此,在整个立体化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增加双语教学的比例,加大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考核。而针对《国际贸易实务》、《商务单证制作》、《国际结算》、《报关实务》等专业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则要减少如名词解释、简单等理论内容的考核比例,增加案例分析、实训能力等能力的考核比例。

三、立体化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的实施途径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结构

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在于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因此,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适应大众化教育对教学的新要求,树立为目标岗位培养应用人才的教育理念,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结构。对于理论课的教学,在科目的设置上以合理、够用为原则,压缩不必要的专业理论课程。而对于《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商务单证制作》、《报关实务》等实际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课,在课程性质上要坚持必修课的地位不动摇,并适当加大实验、实训学时的比例,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专业课程设置与实际需要相脱节的问题。

(二)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国际贸易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黑板板书为特征的灌输型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缺陷在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信息量和教学效果明显不足。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在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中,可以将传统教学手段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现代教学手段相互补充,并结合具体课程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对国贸专业学生进行课堂讲授时,应该大力借助多媒体技术,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演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实证式教学、实体经营式教学、辨论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互信关系,确保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但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扬弃,教师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尤其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的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的时间关系。诸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世界贸易组织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收集到的入世之后中国在金融、贸易、知识产权、零售等方面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然后以提问的形式加深学生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关系的理解。再如《商务单证制作》涉及大量的单证素材,如发票、汇票、装箱单等,而这些素材学生都鲜有接触,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收集最新的较全面的单证式样,直接或通过幻灯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向学生直观展示样单、演示并示范填写、修改操作,如此可增强学生对外贸单证的感性认识,边说边操作,让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的、直观的操作。

(三)以网络教学为平台,注重师生互动

立体化教学模式中的网络教学平台,是以网络为纽带、以数据库为基础、以网站为窗口的立体化教学与实践体系,从学科、专业建设层面出发,借助现代化的服务器和网络系统,运用数据库、高级编程语言、媒体制作工具软件和网页制作工具软件等开发工具,建设具有交互型特点的网站,通过网络完成在线教学、辅导答疑、交流讨论和测试考核,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支持。这种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在于它不受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课程网站上补充、增加更多的相关专业知识与内容,建立更多的专业网站链接,有助于学生从更大范围内了解学科与专业发展的现状。鉴于此,国际贸易课程网站在构建过程中要体现内容全面性、案例新颖性、应用互动性的特点。就内容而言,国际贸易课程网站的构建既要有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录像、案例题库等教学资源包,也要有贸易政策、贸易惯例、课外导读等延伸内容;既要立足于校内资源,又要与其他外贸网站建立链接。就互动性而言,国际贸易课程网站的建设是教师和学生联系的纽带。对教师而言,可以通过网络授课,为学生提供教学辅导;对学生而言,则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平台所提供的自主学习空间实现学习、答疑、作业、讨论和测试。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利用各种网络资源进行异步学习,从而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一体化,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四)以模拟实训为依托,强化实践教学

由于国际贸易是一种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它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市场调查、市场开拓、商务谈判、文书撰写、合同履行、争端解决、日常管理等一系列的能力。而对于从未接触过外贸业务的学生来说,很难从书本上的抽象文字感受到真实的外贸实务情境。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在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建设中,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实验、实训课程的课时。诸如,在开设专业课之前,可以通过外贸业务场所的实地参观访问或邀请有外贸实践经验的业界人士做报告的形式,引导学生加强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初步了解。

第3篇:国际贸易的认识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国际贾易人才的就业情况及社会对国际贾易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的调查发现,我国普通高校国际贾易本科毕业生的供给已经与社会的需求产生了错位现象,分析了出现这种供需错位现象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柑施。

通过对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国际贸易人才的就业情况的调查以及对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大背景下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的调查,可以发现目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与社会所需求的国际贸易人才已经出现了错位现象。我国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距离企业所需人才的实践能力标准还差得较远,很大一部分国际贸易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的“毕业即上岗”的需求,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和进一步的研究。

一、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供需错位现象及原因初探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最大问题是该专业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出现了脱节,从而使国际贸易毕业生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在实践及其他能力方面不能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这便是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的供需错位现象。反思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国际贸易人才出现的供需错位现象,说明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

国际贸易人才供需错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一)国家对国际贾易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扶持力度不相称

我国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虽然目前国家对于国际贸易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视度有所提升,但在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设施等方面的扶持及投人力度还不够。

(二)高校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

我国高校国际贸易课程设置中,理论课课时数所占的比重较高,由专业教师指导的实践操作课程课时比重偏低,这是导致国际贸易人才供需错位的主要原因。因此改革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下值得考虑并落实的问题。

(三)企业对于国际贸易本科毕业生的要求过高

大多数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都力求聘用“毕业即上岗”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且在用人过程中不注重人才的潜在能力的开发及在职培训;而对于国家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其自身的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这是导致国际贸易人才供需错位现象的原因之一。

(四)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对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不够明确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寻找机会锻炼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可谓是少之又少,学生在校期间对于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没有一个清晰长远的规划,对于该行业人才所需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够明确,这就导致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不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培养我国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的措施

针对目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供需错位现象,笔者认为以下措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一)政府应担当好统筹角色

首先,教育部门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需要重新定位,在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要有所突出。该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培养目标必须是实践型人才,应以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的“毕业即上岗”的需求为参考标准,同时又不能放弃对于理论知识的重视,要把握好理论与实践二者之间的权重。

其次,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政府给每个学校拨款建立国际贸易模拟实训实验室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就现在的教育经费投人来看,会加大政府的负担,那么为了更好地促进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各地方政府可以在学校集中区域建立一个设施齐全的国际贸易模拟实训实验基地,其中可以包括:外贸实习平台、外贸模拟练习系统及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验室等等,使学生能够切实地体验和练习从商务谈判开始到整个贸易结束的整个过程。

第三,政府还要担当好协调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中间角色。可以给予企业一定的出口补贴或其它优惠政策,激励企业与学校积极地合作,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进人企业实习、就业,最终增强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这里政府可以多做进出口国有企业的工作,使其为我国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积极地贡献力量。

(二)学校应优化当前的教学模式

学校的教学模式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在加大实践课程的授课比例的同时注重国际贸易人才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我认为,在我国高校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参考以下建议:

1.提高国际贸易人才的外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高素质的国际贸易人才首先应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而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大部分学生不善于主动开口讲英文,这是制约其英语应用能力的一个瓶颈。学校的口语教师在加强对学生口语能力的锻炼的同时要给与学生心理上的辅导,使其顺利度过“开口关”,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

2.鼓励学校循序渐进地实施双语教学计划。双语教学的开展,既能增强学生的听说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先挑选几门课程开设双语教学,然后循序渐进地增加双语教学的科目。

3.鼓励国际贸易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种形式的技能证书考试,如国际贸易货运员、国家贸易单证员、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和国际商务师资格证书等。在各种资格或技能证书的考试中可以增加实践环节的考核,以此促使学生对于实践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抛弃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法。提倡辩论式授课法,即通过辩论的方式,让同学围绕国际贸易的现实案例,展开激烈辩论,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国际贸易专业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创造能力。

5.要加强国际贸易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引进或培养有国际贸易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来指导学生的理论及实践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这是培养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的基本保证。

6.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国际贸易人才所具备的不仅仅是熟练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这几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及企业应改变观念

首先,学生要主动寻找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机会。可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外贸企业中实习,为将来的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和坚定的信心。另外,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做出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培养自己实践能力的主体意识,然后朝这个职业规划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成为真正的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

第4篇:国际贸易的认识范文

[论文摘 要]在国际贸易人文化发展这种重要趋势的背景下,研究其对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所带来的影响有着重大的意义;探讨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把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应对贸易壁垒列入“人文贸易”的系统化研究范畴,也有助于大大提高贸易政策的有效性、全面性。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环境”等问题纳入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指导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wwW.133229.Com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t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从gatt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第一,对指导国际贸易理论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现代经济学基本的核心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与起点。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国际贸易内形化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的哲学基础现代人文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其哲学价值取向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对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严重挑战。

第二,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市场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入生产成本。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其实是一种“虚拟”、“现时”的增长,其增长的背后忽略了“现实”、“延时”的补偿成本,如果考虑环境成本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损失,传统的自由贸易会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结论实际上可能站不住脚。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必须以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对外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与人文化发展方向内涵是一致的。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而是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应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从以物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到追求长期综合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效益来源,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必须重新审视外贸效益来源。首先必须建立人文贸易的评价体系,在衡量外贸效益的经济指标体系中增加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客观评估外贸对国家经济、生态、社会带来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外贸效益的来源,对资源投入与贸易收益严重失衡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其负外部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贸收益的现实增长。

第二,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第三,构建应对国际贸易“人文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伴随着“人文壁垒”的产生,为了防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需构建相关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对人文贸易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引起的“人文壁垒”的变化因素进行监测、识别、评价、预测、预防控制并及时矫正不良发展的趋势,以保证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看

[1]ota sik, fred eidlin, william graf:for a humane economic democracy,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 [m]vol, 24, no, 3 (sep, 1986), pp,1233-1234

[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美]马克a卢兹.经济学的人本化[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第5篇:国际贸易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标价货币;局部均衡;一般均衡;人民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1-0005-07

国际贸易中选择什么货币作为标价货币,是使用出口商货币(exporter currency)、进口商货币(importer currency)还是第三方货币(third currency or vehicle currency),是国际经济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这不但对于国际贸易中的出口企业和进口企业(直接面临汇率、需求等风险的经济主体)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以及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的制定也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关键的一个影响渠道就是汇率波动对进出口价格的传导,如果以本国货币为标价货币。进口汇率传导会很低。而出口汇率传导很高,如果以贸易对象国货币为标价货币,则正好相反,如果以第三方货币为标价货币,则贸易的交易国双方货币汇率波动对进出口价格的传导可能都比较低。从近期快速发展的“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文献来看,汇率传导会通过影响名义价格刚性从而作用于最优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选择。此外,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中国最终的发展目标,而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任何一个国际货币首先都是成为本国国际贸易中的主要标价货币,然后再逐渐成为主要的储备货币和流通货币,因此,研究国际贸易中的标价货币选择也为中国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一个理论支持和国外经验。

一、内生标价货币选择的理论基础

国际经济学家很早就关注国际贸易中的货币选择问题,但早期文献主要关注于为什么存在工具货币以及什么样的货币能够成为工具货币。Swoboda(1968)强调货币作为一种交易中介的作用,尤其是作为金融交易的而不是贸易交易,所选择的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要具有高度流动性,才能降低交易成本和带来货币使用收益,因此,他指出那些能成为工具货币的国家必须:(1)拥有较大的国际贸易量和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大规模交易量;(2)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Magee and Rao(1980)则认为国际贸易中工具货币的存在的原因还包括信息成本和主要工具货币的跨期稳定性。McKirmon(1979)指出对于高度同质化的初级产品来说,以相同的货币标价可以使得交易更有效率。Grassman(1973)研究了瑞典1968年后的进出口数据,发现66%的出口以瑞典克朗标价,而只有26%的进口以瑞典克朗标价。这种发达国家之间工业制造品的贸易主要以出口商货币定价的规律称之为“Grass,man法则”(Grassman’s law),并且被Page(1981)、Carse and Wood(1979)、Bilson(1983)等不断证实。Rev(2001)构建了一个三国的世界经济模型来研究工具货币的使用,她认为一国在全球贸易中的高份额和外汇交易中的低成本会形成该国货币的“厚的市场外部性”(thick market externalities),在一个类似于Kiyotaki and Wfight(1989)的模型假定下,这种外部性增加了交易双方配对成功的概率,从而实现交易过程中的规模收益递增。这些文献虽然为人们理解标价货币的选择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是它们都是从经验观察或者宏观层面来分析,缺乏相对明确的微观基础,所以国际经济学家一直致力于从微观角度来研究进出口企业的标价货币选择,尤其是近一些年取得了很多成果。

就理论基础而言,内生标价货币选择的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局部均衡模型到一般均衡模型。局部均衡模型一般假定汇率风险、出口商的成本和需求函数都是外生的,而一般均衡模型则将其内生化。

(一)局部均衡模型

Baron(1976)和Giovannini(1988)是最早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分析标价货币选择问题的经济学家,他们均假定生产、定价和出口决定同时作出的。Bamn(1976)发现,如果需求价格曲线是线性的,而边际成本不变,则以进口商货币定价对出口企业来说可以获取最高的期望利润。Giovannini(1988)假定汇率是风险的唯一来源,认为需求函数和成本函数的形状决定采用什么货币。Donnenfeld and Zilcha(1991)则假定出口企业的顺序是生产、定价和销售,指出在当一个企业在本国和外国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的时候,采用那种货币标价不但取决于收益和成本函数的凸性,还取决于汇率不确定性的程度,汇率风险高时一般采用进口商货币标价。但他们没有分析第三方货币的作用。

Johnson and Pick(1997)扩展了Giovannini(1988)的模型,将工具货币选择加入进去,和Donnenfeld and Zicha(1991)不同,他们假设出口企业的顺序是定价、生产和销售,发现在垄断状态下,进口商货币标价和出口商货币标价都是优于工具货币标价,但是如果存在一个竞争型出口商,并且该出口商使用工具货币标价时,他们证明即使不存在货币的交易成本和出口商的风险中性,使用工具货币标价也是可能的,他们认为这是由于出口商面对竞争时,为了固定产品的相对价格来降低不确定性时,随对手标价货币选择成为受益最大化的选择。他们的理论表明了标价货币选择的相互依赖性。但是它们只能解释国际贸易中初级产品的货币选择,尤其是美元的工具货币的作用,对于差异化产品的解释不足。

Friberg(1998)认为以往的模型存在两个不真实的隐含假设:风险中性和没有远期货币市场,所以他将风险规避和远期货币市场纳入到模型中,在一个垄断模型中,他证明了风险规避和远期货币市场假设并不会改变出口商是采用出口商货币、进口商货币或第三种货币来标价的结论,标价货币的选择仍然主要取决于需求函数和成本函数的形状。此外,他还将货币标价选择和汇率传导文献连接起来,指出无汇率风险状态下汇率不完全传导的充分条件同时也是存在汇率波动条件下以进口商货币标价的充分条件,导致这种等价性的原因在于两者都是稳定需求的方式。他的这种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从汇率传导的角度来分析货币标价问题为后面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Novy(2006)受到名义汇率对进口和批发价格的传导弹性远高于对消费者价格的传导弹性的现实的启示,认为这表明企业所面临的相当部分成本是由外币标价的,事实上对于许多国家的企业来说,生产成本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使用外国货币(如美元等工具货币)标价的,如石油、矿产资源、农产品等。这种以外

币标价成本的存在会影响到出口企业对出口标价货币的选择。他构建了一个垄断竞争的三国模型,假定j国企业在生产时包括不同国家货币标价的投入要素,他发现企业出口标价货币的选择既受到对冲成本的影响,也受到汇率波动性的影响,具体来说,如果企业所面对的成本有很大部分由某国货币k计价,企业倾向于以该国货币标价来对冲成本,如果该国货币k和其他投入要素的标价货币1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则两种货币标价可以相互替代。但是货币k自身很不稳定时,此时会出现多重均衡,取决于成本标价货币的比重、投入要素的各标价货币之间的相关性等具体的参数没置,即对冲成本动机和价格、汇率稳定动机的平衡,他的理论从企业层面对为什么美元作为工具货币在国际贸易中的远高于自身贸易份额的使用程度作出了一个很好的解释。

和Novy(2006)假定生产函数规模收益不变不同,Goldberg and Tille(2008)的三国模型则假设规模收益递减,他们得到下面三个结论:(1)出口商倾向于跟随竞争者使用标价货币来防范产出波动,尤其是当企业面临着规模收益递减和产品替代弹性很高的时候,他们称之为“聚合动机”(coalescing motive)。(2)出口商标价货币的选择随着宏观经济波动性的影响,尤其是汇率通过要素价格和总需求波动对边际成本的影响程度的大小会影响到企业如何选择标价货币对冲成本和收益的变动,而汇率波动方差和汇率与工资、总需求的协方差的比率也会影响标价货币的选择,即汇率的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存在相互抵消的关系。(3)外汇市场上货币的交易成本虽然会对企业标价货币的选择有影响,但是在程度上不如竞争者选择(“聚合动机”)的影响大。

上述的局部均衡分析都是静态的。而且没有分析“历史”、预期等在出口商标价货币选择中的作用,尤其是美元作为工具货币中的广泛应用,如东亚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有很长的历史,并且直到现在对于几乎所有的东亚国家和地区来说,美元现在依然在国际贸易占绝对主导地位。Fukuda and Ono(2006)的研究主要解释这个问题。他们首先构建了一个静态的三国垄断竞争模型,分析表明预期会对标价货币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当企业竞争比较激烈的时候,这种预期存在“羊群效应”,当某个出口企业预期其他出口企业会以某个工具货币定价,它也会跟随其他企业来使自己不偏离这些竞争者,然后他们将模型扩展到动态,并假定出口厂商以Taylor(1980,2000)的方式对出口价格进行交错调整(staggered price-setting),利用动态纳什均衡分析方法,他们证明了“历史”也是标价货币选择的一个关键因素,尤其是在面对激烈竞争的时候,“标价货币的选择往往显示出对“历史”的路径依赖和惯性的特征。

在一个类似的动态交错价格设定假定下,Gooinath et al_(20071区分了两种汇率传导,中期汇率传导(medium-run pass-through)和长期汇率传导。(long-run pass-through)。前者定义为其他企业没有调整价格而只有自身进行调整时的对汇率变动的反应,后者定义为所有企业都作出价格调整时对汇率变动的反应,真正影响企业标价货币选择的是中期汇率传导,具体来说,当0

(二)一般均衡模型

随着以Obsffeld和Rogoff为代表的“新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学”(new open-economy macroeeonomiesl的快速发展,学者越来越不满足于局部均衡分析和各种外生性的假定,认为汇率波动是由于生产冲击、货币冲击等各种冲击所致,这些冲击同时又会影响到其他经济变量,于是从更大的层面上来影响出口商的标价货币的选择,从而将局部均衡中的外生性因素内生化,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模型主要有Bacchetta andvan Wincoop(2005)、Devereux and Engel(2001)、Dev―ereux et al,(2004)、Engel(2006)等。

Baceheua and van Wincoop(2005)则建立了一个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的两国模型。假定出口企业面临着不变弹性的需求和成本函数,即D(p)=p+,C(q)=wq,u是需求价格弹性,w为工资率,在垄断条件下,如果u(-1)1,则以进口商货币标价。然后,他们考察了出口国市场份额和企业战略互动对标价货币选择的影响,假设某行业内本国有N个企业出口到外国市场,而外国国内有N+个企业,则出口国市场份额为n=N/(N+N),在一个具有差异化产品替代弹性为u(u>1)的CES效用函数下,同时定义n=0.5-0.5/u(h-1),他们得到以下三个结论:(1)如果u(q-1)1,并且n1,并且n>n,此时存在多重均衡,当存在很多国家都向某国出口时,但如果没有一个国家的市场份额很大,此时货币联盟会显著地提高以出口商货币标价的概率。在局部均衡的分析基础上,他们将模型扩展到一般均衡中。货币以现金先行(cash-in-advance,CIA)的方式引入,汇率就表示成两国货币供给的比率,这样货币供给冲击成为汇率不确定性的来源,在名义工资刚性情况下,结果和局部均衡结果唯一的差别在于用(u-1)(n-1)代替u(n-1),这样企业以出口商货币标价的区域扩大了一些,他们认为这是由于与本币标价相关的需求风险下降。出口商货币贬值会增加需求,但贬值又意味着外国货币供给的下降。又降低了需求,进而抵消了一部分的需求风险,从而增加了出口商货币标价的吸引力。但是,如果假定存在一个完备的资产市场,。此时外国需求和本国、外国的货币供给正相关,本币贬值也意味着本国货币供给的增加,从而弱化了对需求风险的抵消效应,降低以出口商货币标价的吸引力。在实际工资刚性情况下,国家规模对出口货币标价有重要影响,其中大国企业和名义工资刚性情况下一样,但小国企业则比名义工资刚性情况下更可能以进口商货币标价,这是反映了汇率波动对不同规模国家的价格指数和名义工资影响的不对称性。

Bacchetta and van Wincoop(2005)的分析是在一个静态一般均衡模型,而Devereux and Engel(2001)建立了一个动态开放经济的两国均衡模型,和CIA不同,他们使用MIU(内含货币效用)的效用函数,分别分析了完全风险分担和无风险分担两种情况下出口

企业标价货币的选择。无风险分担是指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必须平衡,即国内消费必须和国内收入相等,在他们的模型中,同时也意味着各国居民消费的名义价值要相等,而有风险分担指存在一些债券可以在国家间流动,此时P,为以外币标价的价格,S。为汇率,r0为常数,取决于初始状态,各国居民的消费不需要一定相等,但是消费、价格和汇率之间存在固定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完全风险分担情况下,两国的出口企业当Var1-l(mt)Vatt(m*)时,选择以外币标价,即出口企业选择以具有较低供给方差的货币标价;而在完全风险分担状态下,标价货币的选择不仅取决于两国货币供给方差,还取决于相对风险规避系数(风险规避程度)和本国生产产品种类(在0-1的产品连续统中的范围)。Devereux et al,f2004)进一步将货币供给波动、汇率传导与标价货币选择联系起来,并引申出一个政策含义:通过一个成功的货币稳定政策,降低货币增长的方差,该国会获得一个价格稳定“红利”(price-stability‘bonus’),这是由于更多的外国出口商以该国货币标价,降低了汇率变动对CPI的影响。

Engel(2006)在一般均衡的层面上拓展了汇率传导和出口商货币标价之间的关系,他主要研究了粘性价格设定和弹性价格设定两种条件下出口商标价货币选择问题的联系,在其构建的垄断出口厂商模型框架下,利用二项式近似方法,他证明了粘性价格设定下出口商选择本币标价等价于弹性价格设定下汇率传导弹性B-0.5。此外,他还对上述一系列的模型,中汇率传导和标价货币选择的关系纳入到他的模型中,并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二、相关的实证研究

尽管由于数据稀缺的原因,对国际贸易中的标价货币选择的实证分析并不多,但还是有一些学者利用有限的资料和数据对该问题进行了经验研究,表1列示了主要的一些实证研究的情况和结论。

三、小结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无论是理论模型还是实证分析都表明:贸易标价货币的选择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既包括本国市场份额、贸易国市场份额、是否为差异化产品等市场结构因素,也有汇率风险、汇率制度等汇率因素,此外还包括金融市场、外汇市场发展程度、企业治理结构、企业规模、贸易类型(是否为公司内贸易)、宏观经济变量(通胀率、失业率等)、历史习惯以及货币国际化等有意识的战略行为等因素,所以要分析和研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选择什么样的货币作为标价货币时,必须十分慎重。表2前三栏总结了影响企业出口标价货币的选择因素。尽管学者们的研究使人们逐渐清楚企业标价货币选择的内在逻辑和机制,但是从目前来看,这些研究依然不是很成熟,还不能和国际经济学中的许多主题很好的连接起来,如与开放条件下最优汇率、货币政策选择、最优货币区理论等的联系仍感欠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新开放宏观经济学”中的模型还没有将标价货币选择问题完美地融入其框架和体系中,一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本文上述的一般均衡模型还没有能够分析存在第三方货币(工具货币)条件下的标价货币选择问题,而这可能也是未来国际经济学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推动和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区域化进程缓慢而实质性地向前推进。国家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国人也对人民币国际化报以很大的期望。而前文已经指出人民币的国际化的第一步就是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作为标价货币的比重和份额,结合上文的分析,我们在表2的第四、第五栏给出中国现在在出口企业采取人民币标价的既有的基础条件,并做了相应的优劣势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中国在贸易份额、汇率波动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本国金融市场成熟程度、资本项目管制、产品定价能力、出口目的地方向、东亚特征以及进口要素比例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劣势,因此增加人民币作为标价货币的比重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过程,短期内让企业较多地使用人民币标价存在巨大困难。

从出口企业的货币标价角度来讲,要实现在国际贸易交易上面的人民币国际化,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人民币国际化的各种措施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使企业自愿选择人民币作为标价货币,那么首当其冲的是要清楚中国贸易中的企业在进出口中标价货币选择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从目前来看还没有专门的论文或公开资料研究这个问题,而这正是有关政策和措施制定的基础。

2、从现实来看,保持人民币稳定,减少人民币的波动程度,发展人民币外汇市场,降低人民币兑换和交易成本,稳定国内通货膨胀都会有利于提高人民币作为标价货币的使用比例。

3、对不同的国家的贸易企业在政策上应有所偏重。考虑到不同贸易对象国的差异会对企业标价货币选择有重要影响,人民币的国际化应重点放在与中国贸易中产品差异化程度较大、国际贸易份额较低的国家。

第6篇:国际贸易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贸易收支;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111-03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人民币处于持续升值的状态之中,汇改日2005年7月21日的人民币汇率为8.11,截至2013年6月30日,人民币已累计升值达24%。尽管升值幅度较大,但是当前人民币仍面临持续的升值压力。很多学者从自2001年开始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贸易顺差是造成金融危机后国际收支失衡愈发严重的主要原因,并且将这个问题与人民币汇率相联系,认为人民币汇率的低估造成了中国贸易顺差和一些国家贸易逆差。因此,研究人民币汇率与国际收支之间究竟是否存在关系,对于人民币汇率的下一步调整和国际收支状况的调节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此,本文以1994年汇改以来至2013年月度数据为样本容量,实证研究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中国国际贸易收支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1.弹性分析理论:指汇率变动通过相对价格(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之间、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等本国生产地贸易品与非贸易品之间)的变动来影响一国的进出口价格和需求,以此来达到调整国际收支的目的。

2.吸收分析理论:这一理论首先以国民收入恒等式推出的基本公式为分析出发点进行研究,在国际收支调整的先决条件上尤其强调了弹性分析理论所忽视的问题,即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如果要使货币贬值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要保证有足够的资源用于供给更多的出口和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就必须配合减少货币支出的政策执行。

3.货币理论:认为货币存量失衡是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本源头,不以国际收支的某个具体项目为研究对象,不追求局部均衡,未采用以前国际收支理论的研究方法,而是将研究范围由经常项目扩展到资本项目,强调国际收支的整体均衡。

(二)实证成果

1.国际实证研究。(1)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没有显著影响。Tilak Abeysinghe和Tan Lin Yeok(2005)对于名义汇率和新加坡国际收支做出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本币的升值恶化贸易收支的情况并不明显。Silvana Tenreyro(2004)和Wilson(2000)分别选用数据专门研究了名义汇率或者实际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二者结论相同,都是汇率的波动对贸易收支没有任何显著影响。(2)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有影响 。Tauf Choudhry(2005)运用1974―1998年美国对加拿大和日本的实际出口量的数据,从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两个角度研究了汇率波动影响,其结果表明,美元名义汇率的波能够对美国的出口量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Eleanor Doyle(2001)采用了GARCH模型、协整与误差修正理论分析汇率波动如何影响爱尔兰对其重要的贸易伙伴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出口,表明不论名义或真实汇率波动对爱尔兰的出口都具有积极影响。

2.国内实证研究。(1)汇率变动对中国贸易收支无显著影响。宿玉海、黄鑫(2006)分别研究了1997―2004年间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动对中国向日本及欧元区国家出口的影响,结果是中国出口贸易受人民币名义汇率短期变动的影响效果不显著。欧元明等(2005)着眼于研究对内资企业出口与汇率的关系,采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进行了相关实证,得到结论表明中国内资企业出口和实际有效汇率之间无论在长期和短期变动方面均没有因果关系。(2)汇率变动与中国贸易收支有显著关系。朱小梅、田贤亮、王红玲(2006)以中国对日本的农产品贸易为研究对象,采用1994―2004年的数据区间,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量受汇率波动的影响。卢向前(2005)采用协整向量自回归的分析方法重新对ML条件进行检验,对1994―2003年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的加权实际汇率与中国进出口为研究数据,对二者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结论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中国进出口存在显著的影响,马歇尔―勒那条件成立,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存在“J”曲线效应。

三、实证分析

尽管前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有的研究结果在解释和预测上可能不甚合理。本论文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样本容量进行扩展,以1994―2013年的人民币实际汇率和中国贸易收支数据为样本,运用Eviews 3为计量软件,实证研究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贸易收支的关系,以期在解释和预测上更为准确和更具时效性。

1.数据选取及处理。我们选取样本期间为1994 年1 月至2013 年6 月共234 个月度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和中国贸易收支差额数据。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REER)来源于BIS(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网站,BIS的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采用的是间接标价法,以2010年为基期进行了指数化调整,汇率指数上升(下降)意味着人民币升值(贬值)。中国贸易收支差额的进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总署网站,以当期美元计价。

(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是本国价格水平或成本指标与所选择国家价格水平或成本指标加权几何平均的比率与名义有效汇率指数的乘积。由于实际有效汇率不仅考虑了一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的变动,而且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2)对数化调整。由于中国进出口数额的数量级与汇率的数量级差别很大,所以如果进行回归或误差修正就会出现自相关性,通过对对数化的调整能够消除这种自相关性。(3)实证方法。本文通过单整及协整检验,在验证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国际贸易顺差的长期稳定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了二者的因果关系。

2.实证过程。

(1)为了避免两个时间序列变量之间出现伪回归,首先要检验变量的平稳性。本文采用ADF方法检验两时间序列是否为单位根过程。分别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以及出口/进口取对数,即得到ln(reer)与ln(ex/im)。二者ADF一阶差分结果(见表1):

(2)由第一步知两变量一阶差分平稳,为同阶单整,因此用Engle-Granger检验二者是否具有长期稳定关系。

第一步:协整回归,用OLS法估计yt=+xt+ut得yt= -0.2685+0.09xt,保存残差序列e。

第二步:对模型的残差序列e 做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由检验结果可知残差项为0阶单整,说明平稳,ln(reer)与ln(ex/im)两序列是(1,1)阶协整的,二者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3)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二者因果关系。由检验结果可得,对于LN(EX/IM)不是LNREER原因的原假设,拒绝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仅为0.07,表明LN(EX/IM)不是LNREER原因的概率较小,可以拒绝原假设。第二个检验伴随概率为0.4,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可接受原假设,即不能认为LNREEX是LN(EX/IM)的格兰杰原因。

3.实证结果及原因分析。汇率的变动不是引起出口―进口变动的原因。而相反,出口―进口的变动是引起汇率变动的原因。汇率的调整并不能缓解贸易收支逆差,贸易收支的变动还可能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1)进出口价格传递:从出口角度看,中国出口大多数为消费品,本币升值,汇率贬值时出口传递大,升值时的出口传递弹性较小,升值对出口影响小;从进口角度而言,贬值时,由于中国进口商品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因而汇率贬值的进口传递弹性较大,升值时的进口传递小,升值对进口影响小,因此人民币升值对于中国贸易顺差调节作用不大。(2)商品结构:对于垄断性竞争产品的出口,其价格弹性较大,对于汇率的变动反应敏感。但在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贸易中,汇率变动对于出口传递弹性小,因此贸易收支基本不受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3)可贸易性投入品的比例:如果生产所需投入品完全为本国提供,则出口产品价格变动与汇率变动率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果投入品部分或全部来自国外时,比重越大,汇率变动产生的影响效果越小。中国需要进口原材料的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大,因此汇率波动对贸易产生的作用不明显。

四、结论

贸易收支差额的变化是引起汇率变动的原因,而由于进出口价格传递,商品结构以及可贸易投入品的比例等原因的影响,汇率的变动却并不能有效影响到一个国家贸易收支的差额,其更多的是作为贸易收支变化的结果而不可能依靠一个国家汇率的变动来调节国际收支。汇率只是国内一般价格水平的一个参照点,而不是实际的竞争力,要求人民币升值以达到扭转逆差的观点是不合理的。人民币应该继续保持汇率稳定的政策,如果单纯地依靠改变汇率来调节国际收支是不现实的,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侯英.汇率波动影响贸易收支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分析[J].经贸论坛,2010,(20).

[2] 毕云.汇率对中国贸易收支的影响[J].中国经贸,2009,(4).

[3] 高奇,廖涵.汇率与国际贸易收支关系研究理论新进展――简评对中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1,(2).

[4] 谢斌,冯勇.浅析汇率与国际贸易收支的关系[J].中国集体经济,2011,(34).

[5] 周惠.人民币汇率变化对中国贸易收支的影响[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5.

[6] 危兆麟,刘佳.人民币汇率与国际贸易收支差额变动关系研究[J].商业文化,2007,(9).

[7] 徐少强,马丹.人民币实际汇率对中国贸易收支影响的实证分析[J].新金融,2005,(2).

[8] 王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山东省国际贸易收支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5.

第7篇:国际贸易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4(c)-0122-02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加入WTO,社会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各高校近几年也迅速扩大了国贸专业的招生。但随着对几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发现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并不理想,相当多的学生找不到学有所用的工作,究其原因,发现目前社会所需要的是具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显然,我们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就显的非常迫切了。

当前,学生就业率的高低和能否做到学有所用是衡量我们的办学水平高低和办学质量好坏的主要指标。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贸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竞争力,为社会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

二、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是全国经济增长较快、发展较好的省份之一,其外贸经济的发展更是迅速。2007年山东省进出口总额1226.2亿美元,其中出口752.4亿美元,进口473.7亿美元。2008年1-10月,山东省进出口总额1344亿美元,同比增长36.5%。其中出口额780亿美元,增长29.7%;进口额564亿美元,增长47.4%。新设外资企业1247家,合同外资76.7亿美元,实际外资6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6.4%。

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笔者调查了山东省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10家,其中大型国有企业1家,大型私营企业1家,中小型私营企业8家,人才市场2家(青岛人才市场和潍坊人才市场)。山东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如下:

(一)人才需求量分析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山东省,尤其是半岛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势头强劲,该地区的三资企业、私营企业数量多,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在这种发展势头下,外贸人才的需求量也巨大。例如2008年2月19日召开的潍坊市人才招聘会上,潍坊市进出口有限公司、潍坊鲁锦进出口有限公司、潍坊大申进出口有限公司、潍坊市海容进出口有限公司等要人都不少,但符合条件的却不多,外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除了相关专业本科毕业外,有的还要求英语必须达到六级以上。

据潍坊市人才服务中心统计,随着潍坊市对外贸易的日益活跃,外贸行业发展迅速,对高质量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十分紧迫。按目前的发展速度,5年内,国内拥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企业将达到36万家,是现在外贸企业数量的两倍。按每家新增企业仅需10名外贸专业人才计算,5年内这方面人才就需要180万人。

(二)岗位需求情况分析

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是我们确定专业方向的重要依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工作岗位主要是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四项工作,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24%、36%、22%、18%。而据潍坊市人才市场统计显示,近年来市场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外销、单证、报关等基础性岗位上,由于需求数量增加快,已明显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首先表现在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通过调查,企业对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上岗工作。

(三)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1.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

企业选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不仅仅注重学历,更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是否了解。出于与海外客户沟通联络的需要,这些人员须具备一定外语水平,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直接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人员更要能够熟练运用英语。

2.灵敏把握市场信息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

外贸业务涉及海关、物流等方方面面,且每个国家的市场需求千差万别,外贸企业必须灵敏捕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信息,同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3.较强的营销能力

企业对外贸人员的要求仅仅能说英语,能翻译文件,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企业的要求包括了多方面,比如沟通、开拓、商务谈判、把握商机等能力,有的企业还希望你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

4.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调查中,企业都谈到了毕业生的职业道德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都遇到过毕业生离职带走客户资源、泄露企业机密的情况,使他们对这方面特别看重。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紧密结合社会的发展需要,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通过对有进出口业务的外贸企业开展调查,同时结合学校开展的课程建设,开发3-5门的核心“工学结合”专业课程。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课程内容改革的重点,以课程内容能够在企业进行能力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并制订相应的课程标准。进行项目驱动的课程教学方式改革,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掌握职业技能,在完成项目过程得到思维拓展的训练。

(二)强化双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教育部在2001年提出了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其中要求各高等院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国际贸易专业由于涉外性强,对外语水平要求很高,因此特别适合开展双语教学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一、大二开设的英语课时已达到200多节,10多个学分,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这为开设双语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目前,我院国贸专业已经开设了《国际结算》、《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和《国际商务谈判》四门双语课程,计划以后再将《世界经济概论》和《国际贸易实务》开展起来。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是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基本途径。实践教学采取企业实习和实验室模拟实习两种方式。

一是与外贸公司企业的合作,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传统的外贸公司和大企业改制,单纯依赖大公司大企业很难解决实习基地问题,积极与一些民营外贸公司企业合作,不但可以为国贸专业学生实习提供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还有可能为学生找到更多的就业渠道。

二是对于现场教学困难的课程,可以采用实验室的虚拟化、仿真化、模拟化教学。我院近几年加强了专业实验室建设,建成了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训中心。学生通过虚拟操作或角色扮演,便能亲身经历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的流程及各个环节应该注意的问题,大大的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还应定期聘请一些在外贸行业的专业人士为学生进行讲座,传授他们在外贸行业的成功经验。

(四)两证多书

从调查来看,我国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约为60%,而外贸职业院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约为70-90%,有的甚至到达100%。而且,有些高等院校毕业生由于找不到工作,但是到职业学校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如外销员、报关员)后就容易找到工作。因此,结合当前社会上对急需的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报验员和单证员的人才需求状况,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引导和培训,使其毕业时能够获得两证多书(毕业证+学位证+职业资格证书)。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克春,冯军,任志宇.新形势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探索[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赵银德,屠立峰.高校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04年11期

[3]寻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5年03期

第8篇:国际贸易的认识范文

目前,国家正在实施“创新人才计划”,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和主体,必须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什么是创新人才?概括地说是具有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并能够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但是我国传统学校教育一直以传授知识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价值观支配下,教师和学生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而新时期,对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经贸人才不仅必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能创造性地运用其知识和技能。这些新要求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对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多是单向、平面的,人为地割裂了完整的教学过程。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必须从教学模式的改革入手,才能培养出适合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创新外贸人才。

一、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模式的不足

1.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性很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与各国贸易往来的增多,对外贸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均提出更高的要求。前本科院校的国贸专业教学重点,仍主要倾向于经济与贸易相关理论,专业课的教学又主要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方法,对实验课的比重和教学效果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对相关的理论知识难以深刻理解并融会贯通,而且实际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不能学以致用。而且目前国贸专业的课程结构不是很合理,过于专和窄,缺乏必要的科学性及内在的逻辑关系。理论性课程缺乏系统性和前沿性,应用性课程缺本文由收集整理乏实际性和操作性。因此学生毕业后理论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较差,很难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

2.教学设备、手段相对落后,缺乏互动式网络教学平台

目前,在高校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落后的教学设备、手段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

在国贸专业的实验课环节中,实验室的条件决定了实验课教学的质量。然而,在实际当中,国贸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并不像理工科那样备受重视,许多高校存在投入经费不足,不同专业、多个班级共用一个实验室的现象。实验设备缺乏、设施落后,只能以减少实验数量的方式来进行平衡,直接导致实验课的安排名不副实,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国贸专业互动式网络教学平台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目前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主要以电子课程的形式展现,但是并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网上交流互动,对于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和课后的复习情况没有实现远程辅助监控的目的。

3.教学方法单一

作为国贸专业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法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不强,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差。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将启发式教学实施到位,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填鸭式”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时隐时现。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很好地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因此,用人单位经常反映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会灵活处理问题。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重点

基于构建现代创新教育模式的构想,本文提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观点。我们所探讨的国贸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是以课程为单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教学资源为平台,动用所有教学要素,立体化、全方位地融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为一体,关注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教学设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来探讨国贸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重点。

1.化课程体系

高校现有的国贸专业教学课程设置大致是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等四大类进行分类,忽视了人文、社会、自然等相关知识的补充。为此,依据国贸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应按知识结构的布局设置基础知识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延展教育相关课程三大类。每一大类课程都应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基础知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体育、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原理、经济学基础、中外历史研究、文献索引、职业道德与法律常识等。这一大类是开展国贸专业教育的基础。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底蕴及运用专业知识完成外贸业务的技能,具体课程应包括: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国际结算、国际商法、财政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统计学、国际经济合作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会计、报关报验实务、进出口单证操作实务、电子商务、企业管理、谈判口语、商务英语阅读与写作、高级听力、财经写作、专业实习等。这一大类是国贸专业教育的核心。延展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外贸工作岗位的一般能力和个人素质,具体课程包括:商务礼仪、演讲与口才、大学生就业指导、各类专题讲座及报告、专题调研、创新活动比赛、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一大类也是提升国贸专业教育质量的关键。

2.实施立体化课堂讲授

国贸专业培养的是高级国际经贸人才,在课堂教学时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因此要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灌输型授课模式,实施师生互动的立体化课堂讲授模式。课堂讲授时,应借助多媒体技术积极推行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实证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互信关系,确保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如:针对一些实务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研讨式教学法,介绍几种流派和做法,让学生去查找文献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和总结。学生查找资料、提出观点,可以以个人形式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准备充分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同时,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和学术界的热点难点问题适当布置写作小论文,教师可列出参考资料目录。教师授课不局限于书本,将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及自己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不断补充新的内容。

转贴于

3.立体化实践教学

国贸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和技术推广紧密结合,就必须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因此,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基础技能专业认知实训:包括英语听说能力实训、计算机操作实践和国际贸易专业认知实训等;第二,校内模拟实训:包括课堂专业知识同步训练和实验室综合模拟实训。其中课堂专业知识同步训练是在主要专业技能课的授课过程中,针对某一点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习;实验室综合模拟实训是创建一个整体化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综合训练以获得对外贸业务流程的整体印象;第三,校外实习基地岗位实训,让学生参与企业实际业务操作,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第四,相关能力实训,包括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演讲比赛、营销策划大赛、创业大赛等,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合作能力、良好性格和积极心态。

第9篇:国际贸易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加工贸易实际汇率

一、引言

自2005年7月21汇改以来,人民币开始了大幅的升值过程,截至2008年8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达到1:6.83,累计升值17.4%。而自2010年6月22日开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又开始第二波的大幅升值,截止笔者发稿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达1:6.39,一年多时间内升值了5.7%。就目前国际政治形势来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依然巨大。那么,人民币升值究竟在对中国进出口贸易有何影响?

而从另一方面讲,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很大,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外贸总进出口额的比例从1981年的5.99%增长到2010年的38.95%,在部分年份,这个比例甚至超过50%;从贸易顺差角度讲,加工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就2010年的数据来看,我国贸易顺差总额为1831亿美元,而加工贸易顺差达到了3229亿美元,为总体贸易顺差的1.76倍。因此,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与贸易相关的进出口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一直是国际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Goldstein和Khan(1985)全面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部分学者使用标准的贸易方程对各国贸易进行实证研究,基本上将影响进出口的因素一归结为国家间的相对价格和实际经济活动变量。Rose和Andrew.K(1991)、Manuchehr Irandoust (2006)、Arize(2008)等人选取年度或季度数据,运用协整或面板分析等不同的计量分析方法对一国或多国间贸易需求的价格弹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的研究结果都完全或部分的验证了汇率的变动或波动会对贸易额产生显著影响。

然而,就汇率变化对加工贸易影响进行分析的文献却非常缺乏。由于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的决定机制存在差异,而传统国际收支理论的分析大多以一般贸易为前提。而就国内而言,相关文献中仅陈治中(2005)就汇率变化对加工贸易行业中的外资企业利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及杨碧云(2009)和王珏(2010)简单研究了汇率与加工贸易的关系,这几篇文章并没有仔细研究汇率变动如何影响加工贸易进出口额问题进行研究。为了考察汇率变化对加工贸易的实际影响,本文首先计算我国的实际汇率,并对我国实际汇率和加工贸易的变化趋势及相关特点分别作性分析,然后针对加工贸易进口与实际汇率之间的长期均衡与进行分析,建立加工贸易进出口模型,并针对有关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我国实际汇率及加工贸易现状分析

(一)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计算及分析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实际汇率的计算公式为:

REER=NER■

其中,REER为实际汇率,NER为名义汇率,P和P*分别为本国商品的价格和外国商品的价格,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可以用通胀率来计算。本文采用我国的通胀率及美国的通胀率进行计算,其中人民币汇率数据来自中国外汇管理局,中国通胀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美国通胀率数据来自美国统计局网站。通过换算得出得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数据如下:

表1 1978~2010年人民币实际汇率

图1 1978~2010年人民币名义汇率及实际汇率走势图

从图1中可以看到,从1978年到1994年期间,人民币汇率(直接标价法)是一个稳步贬值的过程,期间人民币汇率一直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并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实行并轨,1994年到2005年人民币名义汇率基本维持在8.3左右,而实际汇率则有小幅升值。2005年7月21日,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此开始,人民币汇率开始加速升值过程。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从1:8.11升值至1:6.39。相对而言,实际汇率升值幅度相对平稳一些,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为1:6.73。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现状

由图2可以看到,从1981年到2010年我国的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均有大幅的增长,其中加工贸易的增速更快。加工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6.35亿美元到2010年的11577.60美元,三十年间增长了439.38倍。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额从1981年的11.31亿美元到2010年的7403.3亿美元,增长了492.24倍;加工贸易进口额从1981年的15.04亿美元到2010年的4174.3亿美元,增长了277.54倍。在贸易差额方面,从图3可以看到,我国从1994年起一直是贸易顺差,而加工贸易顺差从1989年就开始了,而且其增长幅度很大,除了2009年受金融影响有所减少,长期以来一直呈增长趋势,就2010年的数据来看,我国贸易顺差总额为1831亿美元,而加工贸易顺差达到了3229亿,为总体贸易顺差的1.76倍。所以可以说,近年来的贸易顺差很大程度就是加工贸易顺差形成的。

图2 我国1981年至2010年一般贸易及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

(亿美元)

图3我国1981年至2010年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及贸易总额

差额(亿美元)

四、模型构建

根据价格传递理论,汇率对价格是完全传递的,同时贸易商品对进口国商品是完全替代的。这一假定对现实情况来说,不够严谨,过于宽松。而我们实证中采用Bickerdike -Robinson -Metzler的非完全替代模型。该模型认为贸易商品不能完全替代进口国商品,具体而言,贸易商品除受进口商品价格、进口国国内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受进口国国内商品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考虑建立模型时,除了考虑到名义汇率的影响,还考虑了国内和国外的价格因素。同时考虑国内外经济增长对于进出口的影响,加入了GDP等影响因素。另外,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后,进出口呈现明显的加速增长态势,这一制度因素也需要考虑。综上所述,我们的一般模型设定为:

EXPR=f(GDPF,P,P*,R,WTO)

IMPR=f(GDP,P,P*,R,WTO)

其中,EXPR表示我国加工贸易出口,P表示我国价格因素,表示外国价格因素,R表示汇率,GDPF表示国外收入(用世界GDP表示),GDP表示我国的GDP,WTO表示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虚拟变量。其中P,P*,R可综合表示为REER(即实际汇率),故我们可以将贸易收支的模型假定为:

lnEXPR=β1lnGDPFt+β2lnREERt+β3lnWTO+β0+εt

lnIMPR=γ1lnGDPt+γ2lnREERt+γ3lnWTO+γ0+μt

数据来源及处理: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数据、中国GDP数据、中国通胀率数据来自中经网数据库及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人民币名义汇率数据来自中国外汇管理局,美国通胀率数据来自美国统计局网站,世界GDP数据来自国际统计年鉴。在实证检验过程中,相关变量均经过对数化处理。本文所使用的计量经济软件为Eview5.0。

五、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在传统的实证研究中,一般假定所用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然而实际经济中的许多时间序列数据都是非平稳的。如果直接使用这些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计量分析,在做统计推断时,参数统计量的分布不再是原来的标准分布,并且所作的回归是一种不满足古典假定的伪回归。因此本文首先要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本文采取的检验方法是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过程是从带截距项模型、带趋势和截距项模型、不带趋势和截距项模型等方法进行检验:

表2 各时间序列的ADF检验结果

说明:检验形式(C,T,L)中的C,T,L分别代表ADF检验模型中的常数项、趋势项和滞后阶数。C和T取0表示模型中不包括常数项和趋势项。滞后期的选择标准是以AIC和SC的值最小为准则。***为1%置信区间;**为2.5%置信区间;*为10%的置信区间。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10%置信区间下,所有的时间序列都是平稳的,所以可以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经典回归。

(二)加工贸易出口函数

运用Eview5.0 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在置信区间α=0.025 的条件下,得到的加工贸易出口额与实际汇率关系的函数结果如下:

lnEXPRt=2.786lnGDPFt+0.802lnREERt+0.290*lnWTO-29.939

t=(15.392)(5.358)(2.282)(-14.770)

R2=0.9910 ■2=0.9898 F=844.9235 D-W=0.9379

注:*表示为5%置信区间

加工出口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加工贸易出口的实际汇率弹性系数为0.802。由于REER是用直接标价法表示的数据,REER减少表示升值,REER增加表示贬值。因此,表明从长期来看,实际汇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其他条件不变时,加工贸易出口将减少0.802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的收入弹性为2.786,这表明国外收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其他条件不变时,加工贸易出口将增加2.786个百分点,影响非常的显著。其作用大于汇率对加工贸易出口的影响。虚拟变量WTO的长期系数为0.290(在5%的置信区间下)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加入WTO使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增加了29%,加入WTO对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影响显著。

(三)加工贸易进口函数

在置信区间α=0.025 的条件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加工贸易进口额与实际汇率关系的函数结果如下:

lnEXPRt=2.786lnGDPFt+0.802lnREERt+0.290*lnWTO-29.939

t=(9.236) (2.924) (2.734) (2.734)

R2=0.9820 ■2=0.9798 F=420.4243 D-W=0.5436

加工进口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加工贸易进口的汇率弹性系数为0.612,它表明从长期来看,实际汇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其他条件不变时,加工贸易进口将减少0.612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口的收入弹性为0.872,这表明我国收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口增加0.872个百分点。虚拟变量(中国加入WTO)的长期系数为0.442,这表明加入WTO使中国的加工贸易进口增加了44.2%。

总结以上两个加工贸易进出口方程,我们可以看出,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1%,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减少0.802%和0.612%,汇率对加工贸易出口的影响大于对进口的影响,合起来会导致加工贸易净出口减少0.19%。国外收入的增长对加工贸易出口的发展影响很大,而我国国内收入的增长也拉动了加工贸易进口的增长。另外,加入WTO对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从很大程度上(29%和44%)拉动了加工贸易进出口的增长。

六、政策建议

(一)加快调整加工贸易产品结构,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是弹性低、附加值低。因此,为减少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应转变我国加工贸易增长方式,加大对知识、技术含量的投入比重,以提升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我国对外贸易的综合实力。以高附加值出口产品为导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创立自己的民族品牌,提升中国企业在进口市场的议价能力。

(二)出口型企业应提高汇率风险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企业对于价格和实际汇率缺乏充分的敏感度。金融危机以后,部分出口企业对于汇率的变动带来的影响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企业应提高风险意识,转变经营理念,密切关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变化,努力学会运用金融避险工具。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建立汇率风险防范机制,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

(三)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深化市场供求对汇率浮动的作用

让市场逐步对汇率浮动发挥更大作用,我们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外汇管制,使企业能保留部分外汇和资本项目用汇,便利个人经常项目用途,这些都使得外汇市场更加客观地反映外汇供求关系,以便发挥汇率引导国内外资源合理配置的职能。另外最近的金融危机也显示,对包括汇率制度在内的金融体系的监管是必不可少的。

(四)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同时要配以相应政策对加工贸易行业进行扶持

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过大会带来消极影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必然趋势,不可能因为汇率波动幅度大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而终止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进程。因此,要加强对人民币汇率失调与错位的研究,及时对人民币汇率的走势进行研究和预测,并对实际情况的观测,根据研究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对相关产业进行扶持,以减少人民币汇率在市场化进程中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有效地推动我国贸易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 Goldstin,Morris and Khan. Income and Price Elasticities in Foreign Tade.”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Trade [J],Amsterdam North-Holland,1985:1041-1106

[2]Rose,Andrew. K. The Role of Exchange Rate in A Poplar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Does the ‘Marshall一Lerner’ Condition Hold?[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1(4):301-316

[3]Manuchehr Irandoust,Kristin Ekblad,Johan Parmnler. Bilateral trade flows and exchange rate sensitivity: Evidence from likelihood-based panel cointegration [J]. Economic Systems, 2006(30):170-183

[4]Arize, Osang, Slottje. Exchange-rate volatitlity in Latin America and its impact on foreign trade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8(17):33-44

[5]徐立平,贸易摩擦对出口企业的冲击及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J].浙江金融,2007(4),49转44

[6]陈治中,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加工贸易行业中外资企业的影响 [J].科技情报开放与经济,2005,(9):117-119.

[7]杨碧云,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加工贸易进口影响的实证研究:1995-2008 [J]. 当代财经,2009,(9):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