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消费管理论文范文

消费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费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消费管理论文

第1篇:消费管理论文范文

一、个人信用缺失是影响目前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推广,人们逐渐接受这种新的消费形式,人们的“积蓄——购物——积蓄”的传统消费观念已经在向“贷款——购物——积蓄还债”的观念转变,这一点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居民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虽然个人消费观念仍然影响着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但已经不再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从目前个人消费信贷的开办情况来看,由于它风险小、收益高,各家银行竞相积极拓展此项业务。但随着业务的展开,贷款风险也逐渐显露出来。根据各商业银行的有关规定,个人消费信贷的不良贷款比一般应控制在5‰以内,但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个人消费贷款的还款率一般为70%~80%,而且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应该说,贷款风险的加大是阻碍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

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个人消费贷款风险加大除个人信用观念淡薄外,关键原因还是由于我国以个人信用记录为主体的信用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应该说,这种观点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并不完全准确。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市场交易离不开信用基础。从个人信用来看,它包括道德信用和资产信用两部分。道德信用指诚实守信的品质,它的好坏往往通过市场交易中的信用记录来反映。资产信用指个人拥有的包括储蓄、债券、股票、不动产等资产所具有的信用等级,它的高低由个人所拥有的资产的多少来决定,资产越多,信用等级越好。上述观点是把道德信用当成了个人信用的主体,而忽略了个人资产信用的存在,因此这种观点不完全准确。笔者认为,我国缺乏以个人信用记录为主体的道德信用管理制度,以及以个人资产为主体的资产信用评价体系,这两种信用的缺失直接影响着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二、信息不对称是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中产生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产生是由于信用缺失,而信用问题的产生源于信息不对称。按照西方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中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在具体工作中,按不对称信息发生的时间,事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问题,而事后发生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道德风险问题。按照西方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对信贷市场模型的分析,信贷市场中的借款人有高风险和低风险之分,但这一信息只有借款人自己知道,而银行并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为防范风险只好提高利率。当利率升高时,低风险的借款人不愿意借款,而高风险的借款人愿意支付较高的利息,因此仍积极借款,从而出现低风险的借款人逐渐退出市场,而高风险的借款人充斥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当双方签订合同后,银行对借款人的行为无法监督,如果借款人不能严格履行合同,就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

在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中,银行和借款人之间永远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现象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一般情况下,借款人在向银行申请借款时,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偿还的能力,但必然会更多地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尽量少提或者干脆不提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或者不确定性因素。银行为防范风险只好提高利率或采取抵押担保形式,这样就增加了客户的交易费用,使许多信用良好但不能提供抵押担保的个人不能或不愿向银行借款,从而产生事前的逆向选择的现象。同时,由于银行面对着千家万户,不可能对所有借款人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不遵守信用的借款人就可能不按时归还借款和利息,就会产生事后的道德风险问题。在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中,信用缺失现象和信息不对称是密切联系的。信息不对称是产生信用缺失现象的主要原因,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必然导致信用缺失现象,而信用缺失的程度直接与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密切相关。信用可以看做是克服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非正式的合约安排,其重要作用在于减少交易费用,降低社会平均交易成本,使市场交易更加公平合理和有利可图,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而信用缺失则会增加交易费用,使得原本可以发生的交易不能维持下去。因此,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信用缺失现象将不能避免。

三、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中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措施和对策

按照西方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建立起激励机制和信号传递机制。简单地说,在出现逆向选择现象时,委托人在签订合同时不完全知道人的私人信息,需要通过信号传递机制来解决,即需要设计一种机制让拥有私人信息的人将信息传递给没有信息的委托人,或者后者诱使前者披露其私人信息,从而达到一种最好的契约安排。在发生道德风险问题时,委托人在签订合同后不能充分掌握人的信息,这时委托人就需要设计出一个最优的激励机制,诱使人选择委托人所希望的行动。总之,应该充分利用个人信用信息,通过建立和完善信号传递机制和激励机制来解决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建立信号传递机制方面,要利用个人消费信用记录信息,通过自身的良好信用来取得贷款,以解决事前的逆向选择问题;在建立激励机制方面,要有效地利用个人资产信用信息,通过完善抵押担保手续,以个人自有财产进行抵押担保,以防止事后道德风险问题的发生。笔者认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加强社会信用观念建设和信用法制建设。一是政府要加强行政管理职能,强化公民信用意识,把诚实守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让人们真正认识到个人信用是“第二身份证”,是“经济通行证”,将在今后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应当有效地加以维护,以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文化。二是要加强社会信用的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与规范信用信息资源有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规范个人的信用行为。三是金融部门要加强与司法部门、经济管理执法部门的合作,建立社会信用环境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对不履行还债义务行为的法律约束。

第二,要坚持个人消费信贷审批条件。银行要坚持贷款条件,完善贷款手续和合同,简化贷款程序,工作中坚持“先抵押担保,后信用放款”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个人消费贷款可分为抵押、担保、信用三种。抵押担保贷款一般需要客户以自有财产作抵押或担保,即以个人资产信用作保证。信用贷款可以仅凭个人信用记录,即以个人道德信用作保证。为了防止出现事前的逆向选择问题,保证贷款的安全性,一般只在信用体系健全的城市才采取信用放款形式。但是,为了防止事后道德风险问题的发生,银行必须了解客户的信用记录,只向信用好的客户发放贷款。

第2篇:消费管理论文范文

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在有些地区还表现得比较明显,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分析与识别,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消费信贷风险。

一、消费信贷中的风险因素

(一)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对消费者信用的把握决定了消费信贷的开展程度。在美国消费信贷之所以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消费方式,除个人信用制度比较健全外,银行有周密完备的信用网络,借助于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了一整套信用消费管理体系,银行和商家通过网络可及时了解消费者的信用情况,因而能够迅速确定能否向消费者提供贷款。美国消费者到银行申请按揭购车,银行职员立即将他的“社会安全保险号码”输入电脑,查询以往的消费贷款有无不良记录,查实能按时还款后,立即通知汽车经销商可以为其选车。

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采用当面对证或上门察看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比如,浙江省某银行自2000年初开展住房和汽车的消费信贷以来,发现约有15%的借款人根本就没有在银行代扣账户上存钱,如此高的违规比例显然会造成很大的道德风险。此外,一些借款人由于收入大幅下降或暂时失业等市场原因,无法按期还款,尽管这种情况目前还不多,但随业务量扩大,相应的风险将呈上升趋势。例如,在发放助学贷款时,许多银行经常采用学生互保方式,如果宏观经济形势恶化,毕业生就业压力上升,那么大多数学生都可能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加之,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不健全,一旦学生毕业离校,商业银行就很难查寻到借款人的去向和收入状况,这种互保方式蕴含的风险自然会显现出来。

(二)银行自身管理薄弱致使潜在风险增大。

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通常,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纪录,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现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消费信贷业务的规章制度,操作手段相对落后,主要仍采用手工办理,加上从事消费信贷业务的人员紧、网点少,往往不能做到每笔贷款的审查都与借款人当面调查核对,加上一些业务人员素质不高,审查不严,难免有疏漏。同时贷后的监督检查往往又跟不上,一旦发现风险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致使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增大。

(三)与消费贷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在“同情弱者”的文化背景下,我国实践中常常发生“欠债有理”的现象,一些法律法规中似乎也有“维护债务人权益”的倾向。现行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者个人贷款的条款,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这使得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由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比较分散,均是消费者个人,并且贷款金额小、笔数多,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又不健全,特别是在个人贷款的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风险控制难以落实。如汽车消费贷款,国外通行的做法是以所购车辆抵押担保。而在我国购买汽车的单据中,没有一项是出具给银行的,因此汽车抵押给银行后,银行却无法控制过户行为,造成不小的风险隐患。

发展消费信贷,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是重要基础,而我国个人信用制度、个人破产制度等尚未建立。在实际司法过程中,保护借款人或保证人正常生活,而忽视银行债权法律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也给风险防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消费贷款一般额度较小,而小额债务法院一般不受理,受理了也要付出可观的诉讼费,使银行利益受损。因此,要从法律上对银行个人贷款经营给予必要的保护。

(四)借款人多头贷款或透支,导致信贷风险上升。目前,国内许多银行严重,部门之间缺乏整体的联动机制,使一些道德水准不高的借款人有机可乘,如公司业务部、房地产信贷部、零售业务部、银行卡部等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地办理各不相同的消费信贷业务,且各自都有一套不完整的借款人信息资料,一套核算管理办法和风险控制措施等,致使一些借款人在同一银行里多头借款或透支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消费贷款风险。

(五)抵押物难以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一旦消费贷款发生风险,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而抵押物能否顺利、足额、合法地变现,就成为银行化解资产风险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影响了银行消费贷款的健康发展。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扩大和抵押贷款的增加,这类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现阶段,我国住房一、二级市场很不完善,政策上要求对大量非商品房产进行商业信贷支持,而一旦购房人无力还贷,这些非商品房产抵押又无法进行过户转让,银行很难得到充分的处置权,贷款抵押形同虚设。

(六)缺乏资产证券化的有效手段,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资产证券化将不具备流动性的贷款转化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资产,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缩小商业资产和负债在期限和流动性方面的差距。而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主要消费贷款期限都比较长、金额较大、客户分散,可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相对较短,在允许银行参与的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健全的情形下,银行无法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建立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从而形成“短存长贷”的格局,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流动性风险显著上升。

(七)利率尚未市场化,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消费贷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客户分散且数量大、客户风险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不同客户群应采取不同的利率定价,以实现贷款风险收益的最大化。但由于目前我国利率尚处于管制阶段,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增加对高风险客户贷款的风险贴水,从而不能有效地降低消费贷款的平均损失率。

(八)指令性发放消费信贷,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近年来,为扩大内需,扭转宏观经济形势,人民银行制定了有关指导原则,鼓励各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违规操作现象,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对基层行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不少银行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对高风险、低信用的客户提供消费贷款,一些地区的基层行甚至为了完成贷款任务,给大量收入无保证的下岗职工发放金额高达数万元的消费贷款,这种现象的蔓延将造成新一轮的风险积聚,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商业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面对消费信贷的发展过程出现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急需建立一套防范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逐步建立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询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从目前的实际出发,可以分两步走:先在银行内部以信用卡个人信息资料为基础,将其他各专业部门保存的个人客户信息资料集中起来,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使每个客户都有相对完整的信用记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个人信用总账户,个人与银行的所有业务均通过总账户进行。同时,加快建立国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第二步,由中央银行牵头建立一个股份制个人征信公司,联合金融机构、政法部门、劳动力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搜集整理个人收入、信用、犯罪等记录,评估个人信用等级,为发放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消费者的资信情况。可以先易后难地组建征信公司,起初只联合金融机构,以后再逐步扩大。征信公司应遵循“会员免费提供信息,有偿提供查询服务”原则,把各家金融机构作为会员,金融机构免费向征信公司提供个人信用记录,参加组建的其他部门同样要免费提供有关的个人资信情况。金融机构和个人查询时要付费,以便保证征信公司正常运转。目前,这项工作的试点已经在上海展开,应下大力气将成功经验向全国推广,为消费信贷的全面开展创造条件。 

(二)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在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各银行还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信用评价体系一般采用积分制,具体分成四个部分:①基本情况评分:包括个人的一系列情况,如出生年月、学历、职业、工作地点、工作经历、工作单位、家庭情况等等,不同情况有不同的积分。②业务状况评分:在信用记录号下,每发生一笔业务,无论是存款、贷款、购买国债及其他金融债券、信用卡消费、透支等等,都有一定的积分。③设立特殊业务奖罚分,如个人信用记录号下屡次发生信用卡透支,并在规定期内弥补透支就可以获得额外奖分;个人贷款按期还本付息情况良好可以获奖分;若发生恶意透支,并且不按时归还所欠本息,就应额外罚分,甚至列入黑名单。④根据上述累积得分评定个人信用等级。

信用评价体系是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银行可以根据个人信用状况规定不同层次的服务与优惠,如信用累积分达到一定数额,可定期寄送银行资料和服务信息;信用卡透支额度可增大、期限可延长;个人消费贷款、按揭贷款利率在可行范围内可适当下浮;个人贷款担保可根据信用状况等调整。而对信用积分低的客户,则限制办理某些业务,列入黑名单的客户,银行应拒绝提供服务。

(三)重点开发风险低、潜力大的客户群体

选择风险低、潜力大、信用好的客户群是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重要工作。一般而言,可供选择的客户对象包括:一、在读大学生:一般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很可能成为较富裕的人群,具有较高开发价值;他们从读书、工作到成为“中产阶级”有一过程,而这一过程最迫切需要利用个人信用资源,如果银行早期与之建立经济联系,提供金融服务,可能获得终身客户。二、从事于优势行业的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人。目前,发展形势较好的行业有电信、电力、外贸、金融、计算机、教育、医药等。三、国家公务员、全国性大公司或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及营销人员:他们不仅工薪水平和福利条件高,而且一般掌握较好的专业技能,预期收入高,失业风险较低。银行对重点客户应加大营销和调研力度,在促进业务发展的同时,有效降低贷款的预期损失比率。

(四)建立银行内部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

从跟踪、监控入手,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加强贷款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监控,掌握借款人动态,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

要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做到在线查询、分级审查审批,集中检查。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几个环节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强化稽核的再检查和监督。

银行内部要建立专门机构,具体办理消费信贷业务,同时建立消费信贷审批委员会,作为发放消费信贷的最终决策机构,做到审贷分离,形成平衡制约机制,以便明确职权和责任,防范信贷风险。

(五)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分散消费信贷风险。

消费信贷一般期限较长,造成商业银行短资长贷,加大了流动性风险。西方国家的对策是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赋予其转让、流通职能,从而达到分散消费信贷风险、缩短放款机构持有时间的目的。我国商业银行也应以此为鉴,加快实现资产证券化进程。

在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消费信贷资产,按照不同地域、利率、期限等方式形成证券组合,出售给政府成立的专门机构或信托公司(SPV〕,由其将购买的贷款组合经担保和信用增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由于消费贷款具有利率、借款人违约、提前偿还等多种风险,通过SPV对证券组合采取担保、保险、评级等信用手段可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同时也降低了发行人的融资成本。同时,抵押担保证券以消费贷款的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期限较长,相对收益风险比值较高,为金融市场中的长期机构投资者提供了较理想的投资工具。

(六)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担保制度。

消费信贷与其他贷款不同,借款人是一个个的消费者,贷款购买的是超过其即期收入限度并较长时间才能归还贷款的财产或耐用消费品。因此,在发放消费贷款时,用抵押、担保作还款保证显得十分重要。在欧洲国家,一般采用住房抵押担保发放住宅贷款,在香港实行购房抵押,又称“按揭”业务,是购房的单位或个人以购房合同作抵押获得贷款的方式,美国的抵押贷款之所以不亚于其它贷款的吸引力,不仅因为有三个抵押市场中介来增强抵押券的流动性和偿还力,而且还因为有抵押担保机构来保证抵押贷款的如期收回,在美国进行住房贷款担保的机构有官办的,也有私营的,一旦购房者违约,它们承担金融机构的贷款损失。美国抵押担保的成功还在于设定了融资机构和二级抵押机构,并建立抵押保险,有效增强了贷款的清偿力。我国要尽快健全抵押担保制度,具体应注意几方面:首先应完善担保法,增加有关个人消费信贷的详细条款;其次,应培育规范的抵押品二级市场,使各种贷款抵押物能够迅速变现。第三,可考虑由政府出面组建消费信贷担保公司,为长期消费信贷提供担保,这也是一些西方国家发展消费信贷的成功经验。如美国有四家政府性质的按揭担保机构,主要为符合规定条件的个人提供住房贷款担保,并向银行收购部分个人住房贷款,发行住房按揭担保债券,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居民难以提供担保和银行的资金流动性问题,促进了个人住房贷款的发展。第四,国家应规定一定金额以上的贷款都要设定担保,银行可视各个贷款品种的规定及申请人资信状况,要求全部提供合适的担保方式,并对担保程序进行严格审查。

第3篇:消费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喷灌施肥灌溉均匀系数华北平原冬小麦产量

喷灌洒水的均匀程度通常用克里斯琴森均匀系数CU来定量描述[1],其定义为:

喷灌均匀系数的选择在喷灌系统设计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第一,喷灌系统田间设备的投资与喷灌均匀系数密切相关,提高设计均匀系数会增大系统投资;第二,降低喷灌均匀系数设计值可能会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带来不利影响,并有可能引起深层渗漏,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构成威胁。设计均匀系数的选取除了需要考虑喷头本身的水力性能以及环境因子(温度、湿度、风速、风向)外,还必须考虑喷灌均匀系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有关喷头水力性能对喷灌均匀系数的影响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而卓越的研究[2~9],在喷灌均匀系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方面,也进行了一些田间试验[10,11]和数学模拟[12~14]。随着作物的生长,冠层对喷灌水量分布的潜在影响会逐渐增大,研究冠层对喷灌水量分布的影响对确定合理的喷灌均匀系数设计值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作者[15,16]在1999年冬小麦生育期内对不同喷灌均匀系数条件下土壤储水量空间分布进行了监测,研究了冬小麦冠层截留对喷灌水量分布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了喷灌均匀系数对产量的影响,本研究是前述论文的继续。

喷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可以进行施肥灌溉,但关于喷洒肥料溶液时喷灌洒水均匀性与肥料在田间分布均匀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肥料喷施均匀性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却很少。

本研究的目的是:(1)继续就喷灌均匀系数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行田间试验研究;(2)分析冬小麦生育期内喷灌均匀系数的变化情况以及累计灌水量分布与各次灌水量分布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冠层截留对喷灌水量分布的影响;(3)初步分析喷灌施肥时化肥的分布与洒水分布之间的关系,探讨喷灌施肥均匀性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试验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气象试验站内进行。试验地块的土壤0~40cm深度为砂质粘壤土,40~60cm为壤质粘土,1998~1999、1999~2000两年的供试小麦品种均为中麦9号,属矮秆抗倒伏品种。1998~1999年的试验布置详见文献[15,16]。1999~2000年冬小麦于1999年10月5日播种,行距25cm,播种量为12.75g/m2.试验按喷灌均匀系数不同设置3个处理(以下记为东处理、中处理和西处理),各处理之间的灌水量、施肥量保持一致。喷头间距15m×15m,选用LEGO公司生产的喷头,0.3MPa压力下的出水量为0.8m3/h.选取4只喷头包围区域中心12m×12m的范围作为观测区,以避免相邻处理之间的干扰。灌水时,4只喷头以90°的扇形角同时向观测区喷水。将12m×12m的观测区划分为3m×3m的小区,在每一小区中心放置开口面积为100cm2的圆柱形承雨筒,用来测试冠层以下(地面)的喷灌水量分布。当小麦生长到对喷灌水量分布有影响(4月13日以后的各次灌水)时,在冠层以上按3m×3m的网格布设承雨筒(承雨筒规格与冠层以下相同).冠层以上的承雨筒放置在支架上,支架的高度随作物高度的升高而升高。通过选择不同的喷头工作压力获得需要的均匀系数。距试验田块80m处安装有自动气象站,可以连续观测气温、风速、风向、辐射、降水等气象要素。试验布置见图1a、b.冬小麦生育期内各处理的灌水日期、灌水量及喷灌均匀系数列于表1.

表1冬小麦生育期内的灌水日期、灌水量及喷灌均匀系数(冠层以上)

为了分析喷灌水量分布对叶面积指数和株高的影响,在冬小麦生育期内测定了2次株高和叶面积指数,测定日期分别为:4月30日和5月31日。测定时,每个处理在所划分的3m×3m的小区内各取1个样,共取16个样。冬小麦6月12日收获,每一小区取0.75m2,对其有效穗数、无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籽粒总重等指标进行测定。

冬小麦生育期内的土壤水分用TDR和中子仪监测。在每一处理的对角线上埋设深度为1.1m的中子管3根(图1).0~30m的土壤水分用TDR测试,30~100cm用中子仪按10cm的等间隔测试。正常情况下每周测试一次土壤水分,灌水前和灌水后24h各加测一次,降雨后也加测一次。

在3月30日和4月13日灌水时进行了喷灌施肥,3月30日按22.2g/m2施入碳酸铵,4月13日按4.4g/m2硫酸铵与13.3g/m2尿素混合施入。施肥程序按1/4~1/2~1/4的经验模式进行(Burt等,1998),即首先喷洒设计灌水量的1/4的清水,接着喷洒设计灌水量的1/2的肥料溶液,最后喷洒1/4的清水以冲洗管道和附着在作物叶面上的肥液。灌水前对化肥溶液浓度与电导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率定,结果如下:

碳酸铵溶液:

C=1.11EC-860(n=10,r2=0.999)(2)

硫酸铵溶液:

C=0.45EC-443(n=9,r2=0.993)(3)

式中:C为化肥溶液浓度(mg/l),变化范围为0~1800mg/l;EC为电导率(μS/cm),变化范围为800~100μS/cm;n为样本数;r为相关系数。

灌水结束后,测定各承雨筒内化肥溶液的电导率和体积,然后根据式(2)、(3)和承雨筒代表的面积和实测的灌水深度,计算每一小区的化肥施入量。

2结果及分析

2.1作物冠层对喷灌水量分布的影响

图2给出了冠层以上喷灌均匀系数(CUabove)与冠层以下均匀系数(CUbelow)的关系,1998~1999年的试验数据[15]也绘于图中。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后得:

CUbelow=0.62CUabove+29(n=22,r2=0.75)

由图2和式(4)可以看出,冠层以下均匀系数随冠层以上均匀系数的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冠层以上喷灌均匀系数较高时,经过冠层再分布后,地面上的喷灌水量分布仍较均匀;当冠层以上喷灌均匀系数小于76%时,冠层以下均匀系数大于冠层以上均匀系数,即此时喷灌水量经冠层再分布后,水量分布的均匀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并且冠层以上水量分布越不均匀,改善程度越明显。该结果与Ayars等[18]就棉花冠层对喷灌水量分布影响的研究所得结论相似。当冠层以上均匀系数大于76%时,冠层以下均匀系数反而小于冠层以上均匀系数,这可能是由于作物生长不均匀所致[15]。

图2冠层上、下喷灌均匀系数的关系

2.2喷灌均匀系数在灌溉季节内的变化

一般采用一次典型条件(压力、风速、风向、温度、湿度)下测得的喷灌均匀系数代表系统的性能。实际运用中,影响水量分布的环境因素在灌溉季节内是变化的,因此典型条件下测得的喷灌均匀系数不一定能够反映系统在整个灌溉季节内的情况。本文定义平均喷灌均匀系数为各次灌水喷灌均匀系数的算术平均值;累计灌水量均匀系数为用各承雨筒位置的累计水量代入式(1)计算出的喷灌均匀系数。图3比较了冠层以上各次灌水喷灌均匀系数、平均喷灌均匀系数和累计灌水量均匀系数在灌水季节内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累计灌水量的均匀系数既大于各次灌水的均匀系数,又大于平均喷灌均匀系数,并且生育期内累计灌水量均匀系数与平均喷灌均匀系数的差随平均均匀系数的减小呈增大趋势。例如,高(东处理)、中(中处理)、低(西处理)3个喷灌均匀系数处理生育期内累计灌水量均匀系数与平均喷灌均匀系数的差值分别为6%,11%和9%.图4给出了整个灌水季节累计灌水量均匀系数(以下称为季节喷灌均匀系数,CU季节)与平均均匀系数(CU平均)的关系,回归分析得出:

由图4和式(5)可以得知,如果按传统的估算灌溉季节平均均匀系数的方法,即用灌溉季节内各次灌水均匀系数的平均值作为整个生育期的灌水均匀系数,则会低估喷灌水量分布的均匀程度。式(5)可用以估算华北平原冬小麦喷灌的季节均匀系数与平均喷灌均匀系数的关系。

2.3喷灌施肥分布的均匀性

为了确定喷灌施肥时的化肥施入量与灌水量是否服从正态分布,对3月30日的测试数据进行了Kolmogorov-Smirnov检验。Kolmogorov-Smirnov检验的判别指标为:

图4季节喷灌均匀系数(CU季节)与平均喷灌均匀系数(CU平均)的关系

Dn=max|Fn(x)-F(x)|(0≤x≤xmax)(6)

式中:Dn为累计分布与经验分布差值的最大值;Fn为正态累计分布;F为观测值的经验分布,xmax为观测值中的最大值。

表3列出了Kolmogorov-Smirnov的检验结果,在α=0.05的显著水平下,施肥量和灌水量都可以用正态分布来表示。图5比较了3月30日喷灌施肥重量与喷灌水量的累计频率曲线及其与正态分布的拟合情况。图中的横坐标的标准化值是指实测值与均值之比。标准化灌水量与施肥量的标准差也示于图中。比较灌水量与施肥量的标准差以及实测点与正态分布的拟合情况可以看出,喷灌施肥时的化肥施入量与灌水量的分布比较接近,并且施肥量的标准差一般小于灌水量的标准差。

2.4喷灌及施肥均匀性对产量的影响

冬小麦生育期内累计灌水量和产量的Kolmogorov-Smirnov的检验结果也列于表2,类似地,在α=0.05的显著水平下,它们都可以用正态分布来表示。为了了解喷灌均匀系数对产量分布均匀程度的影响,表3总结了不同均匀系数处理时产量要素(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和累计灌水量的均值和均匀系数。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发现,尽管不同处理的累计灌水量均匀系数之间有较大差别,但所有产量要素的均匀系数之间差别不大,并且其均匀系数都在91%以上,也就是说,喷灌均匀系数对产量构成要素分布的均匀性影响不明显。

图5喷灌施肥量与灌水量累计频率分布及其

与正态分布的拟合情况(冠层以上测试结果)

图6冬小麦产量与冠层以上平均喷灌均匀系数(CU平均)、季节喷灌均匀系数(CU季节)的关系图

6(a)、6(b)分别绘出了由1999年和2000年田间试验得出的产量与平均喷灌均匀系数及产量与季节喷灌均匀系数的关系。两图均清楚地显示出喷灌均匀系数对产量的影响不明显。将产量与喷灌均匀系数之间进行回归后得:

Y=0.0043CU平均+6.6(r2=0.015)(6)

Y=0.0039CU季节+6.6(r2=0.001)(7)

式中:Y为产量(t/hm2).

喷灌均匀系数对产量影响不明显的原因可以归结为:(1)作物冠层的截留使喷灌水量分布的均匀性得到一定程度改善;(2)灌水季节内累计灌水量均匀系数大于各次灌水的均匀系数平均值(图3),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由于各次灌水量分布不均匀对作物生长带来的影响;(3)土层储水量在整个生育期内一直很均匀[16],再加上灌水过程中一部分水会沿作物茎秆直接渗入根区满足作物的需水要求;另外,作物根系的水平伸展,使得作物都可以均匀地获得所需要的水量;(4)生育期内的天然降水给灌水量小的区域的作物吸水提供了补充。上述所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喷灌非均匀性对产量的影响。

为了分析喷灌施肥均匀性对产量的影响,图7绘出了3个处理的产量与3月30日各小区施入化肥量的关系。由图可明显看出,产量对喷灌施肥的均匀程度同样也不敏感。

图7冬小麦产量与2000年3月30日喷灌施肥量之间的关系

3结论与讨论

作物从播种到形成经济产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影响产量的因素除了本文讨论的灌水均匀性与灌水量、施肥均匀性与施肥量外,还有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田间管理措施、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等,包括上述所有因素的田间试验或数学模拟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这一方面还需要进行长期研究。本研究得出下述初步结论:

(1)作物冠层的截留使喷灌水量分布的均匀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改善的程度随喷灌均匀系数的提高而减小;(2)灌溉季节内累计灌水量的均匀系数大于平均喷灌均匀系数,也就是说,用平均喷灌均匀系数表示灌溉季节的灌水均匀程度会低估实际灌水的均匀性,这一结论对喷灌均匀系数设计值的选取具有参考价值;(3)对华北平原种植的冬小麦而言,在试验的平均喷灌均匀系数变化范围(62%~82%)内,喷灌均匀系数对作物产量及其要素均值和分布均匀程度的影响不明显,并且产量对喷灌施肥的不均匀性也不敏感。因此,《喷灌工程技术规范》[19]规定的均匀系数设计值(CU≥75%)对华北平原区种植的冬小麦是偏于安全的,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考虑适当减小,以降低喷灌系统的投资和运行费用。

参考文献:

[1]ChristiansenJE.Theuniformityofapplicationofwaterbysprinklersystems[J]。AgriculturalEngineering,1941,22:89-92.

[2]SeginerI,MKostringsky.Wind,sprinklerpatternsandsystemdesign[J]。JournalofIrrigationandDrainageDivision,ASCE,1975,101(IR4):251-264.

[3]FukuiY,KNakanishi,puterevaluationofsprinklerirrigationuniformity[J]。IrrigationScience,1980,2:23-32.

[4]VoriesED,RDvonBernuth.Singlenozzlesprinklerperformanceinwind[J]。TransactionsoftheASAE,1986,29(5):1325-1330.

[5]SeginerI,RDvonBernuth.Simulationofwinddistortedsprinklerpatterns[J]。JournalofIrrigationandDrainageEngineering,ASCE,1991,117(2):285-306.

[6]NderituSM,DJHills.Sprinkleruniformityasaffectedbyrisercharacteristics[J]。AppliedEngineeringinAgriculture,1993,9(6):515-521.

[7]LiJ,HKawano.Sprinklerrotationnonuniformityandwaterdistribution[J]。TransactionsoftheASAE,1996,39(6):2027-2031.

[8]陈大雕,林中卉。喷灌技术(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563.

[9]施钧亮,窦以松,朱尧洲。喷灌设备与喷灌系统规范设计[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444.

[10]SternJ,EBresler.Nonuniformsprinklerirrigationandcropyield[J]。IrrigationScience,1983,4:17-29.

[11]MateosL,ECMantovani,FJVillalobos.Cottonresponsetonon-uniformityofconventionalsprinklerirrigation[J]。IrrigationScience,1997,17:47-52.

[12]WarrickAW,WRGardner.Cropyieldasaffectedbyspatialvariationsofsoilandirrigation[J]。WaterResourceResearch,1983,19:181-186.

[13]MantovaniEC,FJVillalobos,FOrgaz,EFereres.Modelingtheeffectsofsprinklerirrigationuniformityoncropyield[J]。AgriculturalWaterManagement,1995,24:243-257.

[14]LiJ.Modelingcropyieldasaffectedbyuniformityofsprinklerirrigationsystem[J]。AgriculturalWaterManagement,1998,38(2):135-146.

[15]李久生,饶敏杰。冬小麦冠层对喷灌水量分布的影响[J]。灌溉排水,1999,18(增):106-111.

[16]李久生,饶敏杰。喷灌均匀系数对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00,(1):9-14.

[17]BurtC,KO′Connor,TRuehr.Fertigation.IrrigationTrainingandResearchCenter,CaliforniaPolytechnicStateUniversity,SanLuisObispo,California,USA,1998,15.

第4篇:消费管理论文范文

设备是进行生产的技术装备,设备的使用寿命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检修情况,由此产生了设备的小修、中修、大修。小修是对设备进行局部修理。通常只需修复、更换部分磨损较快和使用期限不大于修理间隔期的零件,并对设备作局部调整以保证设备能正常运转到下一次计划修理时间。中修是对设备进行部分解体,修理或更换部主要零件与基准件(主要更换件一般为10~30%),或修理使用期限不大于修理间隔期的零件。同时检查整个机构系统,紧固所有机件,消除扩大的间隙,校正设备的基准,以保证设备能恢复和达到应有的标准和技术要求。大修需将设备全部拆卸分解,修理基准件,更换或修复所有丧失了工作性能的主要部件或零件。设备大修理是固定资产的局部再生产,是对耗损的固定资产进行的部分补偿。大修理的质量原则是:一以出厂标准为基础;二是修后的设备性能和精度应满足产品工艺要求,并有足够的精度储备;三是对有些磨损严重、巳难以修复到出厂精度标准的机床设备,如由于某种原因需大修时,可按出厂标准适当降低精度,但仍应满足修后加工产品和工艺要求;四是达到环境保护法和劳动安全法的规定要求。从上述概念来看,小修、中修、大修是指在计划预修制中,根据修理工作量的大小和对设备性能恢复的程度来区分的,他们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并无质的区别,其目的都是恢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局部丧失的工作能力的过程,其区别仅在于修理工作量的大小和对设备性能恢复的程度。因此,

二、从新准则有关规定看取消大修理费专项费用的合法性

设备维修涉及“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这两个会计核算中的主要账户。财政部于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原制度”)中规定的“两费”分别属于资产类和负债类科目,其期末余额在资产负债表中均有专项列示。而“新准则应用指南”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删除了“待摊费用”与“预提费用”科目,并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也相应取消了这两个项目,尽管新准则未对原制度规定的待摊、预提有关业务的账务处理及报表列示作任何说明,但没有任何一处地方明确表示允许待摊、预提。

新准则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符合准则规定的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支出只是确保固定资产处于正常工作状态,通常不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应在发生时计入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不得采用预提或待摊方式处理。新准则应用指南规定,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如不满足资本化条件,应当直接计入管理费用。企业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直接计入销售费用。这些规定表明,目前大修费属专项费用的概念来自于“原制度”下我们传统的管理和核算理念,是管理和核算中存在的一种惯性思维和概念,已经不符合新准则的要求和精神,缺乏存在的依据,在会计核算管理中取消大修理费专项费用具有合法性、规范性。

三、从企业管理本质要求看取消大修理费专项费用的紧迫性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企业基本上推行的是以修理为中心的设备管理制度,企业实际管理和核算中有大修理费用专项费用的概念根深蒂固。例如,多年来实行计划预修制度,后来许多机器制造企业又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改为“三三制保养”及“三级保养”加“两级修理”的制度,近年来,有些企业又引进和学习了国外的一些新的维修体制。这些体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和状态完好(如完好率指标的考核),断然是必要的。可是,一旦存在大修理费用就会有专项的概念,业务部门单独编制计划,并往往需要委托专业维修企业实施,会造成企业原内部能自己修理的通过大修外委修理,浪费财力和现有的修理能力,甚至原本可以不修或少支付修理费的却因为有了大修专项的概念后必须按计划发生费用和业务。对实行内部考核企业来讲因为大修属专项费用,又成为逃避考核(不考核生产单位)的渠道。而就核算来讲目前大修费用属生产经营支出均属修理费用合算。具体来讲,长期无止境大修理引起如下弊端:一是严重阻碍技术进步。一个企业如果不及时更换技术上陈旧的设备,只靠修理来维持生产,又忽视修中有改的话,只进行原样修复,其设备水平至多只能维持出厂时的精度和效率。如长春汽车厂,建厂时技术并不落后,但是在建厂后的25年的生产过程中,其主要设备是依靠修理来度日的,没有进行设备的技术更新,其设备技术水平仍停留在原有水平,甚至有相当多的关键设备还不如当初。由于技术进步缓慢,生产效益低,曾经站稳多年的市场,也逐渐地失去了市场。所有这些产品落后的状况,其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长期依靠修理建厂时的那些老设备,技术上落后的设备得不到适时的更换、改进,必然会冻结技术进步。二是形成了一个庞大落后的修理行业。

由于我们的工业结构落后,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企业都是“大而全”和“小而全”,在工厂设计时就确定了相当规模的维修车间,以分散的方式进行本厂设备的大、中修理。长期以来,对现有设备的无止境的修理,其后果之一,促进了企业后方的“大而全”和“小而全”,整个国民经济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修理行业。而且因为存在大修理费用专项的概念,业务部门单独编制计划,并往往需要委托专业维修企业实施,会造成企业原内部能自己修理的通过大修外委修理,浪费财力和现有的修理能力,甚至原本可以不修或少支付修理费的却因为有了大修专项的概念后必须按计划发生费用和业务。三是对技术上陈旧的设备,长期进行修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尽管设备在大修理中可利用原有设备零件的2/3,甚至4/5,但大修的成本是很高的,而且是一次比一次更高,越修越贵。这由设备的使用规律就可以很明白地看出来可以说,由于设备使用时间越长,设备的性能就越差,而如果进行修理的话,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进行修复补偿。四是多次大修过的设备,其使用费将随之增加,由于设备使用时间的加长,设备的消耗如原材料、燃料动力的消耗将会明显增加,设备日常保养、维护中小修费用也将随之增大。因技术故障所造成的停工损失和废次品损失越来越大。这种设备的劣化程度就使设备的使用费用剧烈增加。因而如果继续使用旧设备,是十分不经济的。

第5篇:消费管理论文范文

现在的企业管理者日益感到企业经营之艰难:一方面是暴利时代结束,企业利润空间大幅压缩,经济效益下滑;一方面是渠道商快速崛起,并开始向上游制造商“争权夺利”,逼迫制造商降低成本,让利于渠道商;一方面是企业经营费用大幅度上升,尤其是营销费用,更成为让企业管理者大感头痛的难题。

那么,有没有好的控制营销费用的方法或技巧呢?笔者在从事营销、管理类工作时,深感其中奥妙之无穷,现将自己的一些心得讲述出来,以供同仁参考。

一、找个好的“管家婆”

男人在结婚前,多是自由自在,“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今朝有钱今朝花,从不考虑积蓄问题;但结婚之后就不一样了,这时“管家婆”就要出来干涉“财政”问题了,所以人们经常说,男人只有结婚后才变成熟。企业在控制营销费用方面,道理也是这样。所以,企业管理者、销售老总或销售经理应该找一个好的财务人员,当好自己的“管家婆”。

每个企业、销售分公司都有自己的专职财务人员,但是许多财务人员并没有将营销费用控制得很好。问题出在“管家婆”身上,与财务人员的直接上司更有直接的关系。

要想控制好营销费用,首先应该制定出详尽的营销费用使用制度。“制度重于一切”,现在的市场环境竞争日益激烈,而且十分复杂,单靠个人的自律和财务人员的个人努力是没法对营销费用进行有效的控制的。企业(含销售分公司)必须制定详细的财务制度,大到销售额、回款、冲帐、促销费用、市场建设费用、广告宣传费、工资奖金、赠品费、活动(展会、座谈会等)费、报帐等,小到办公用品的采购、内勤杂务以及其他事项,这些都是必须明确的。

其次,必须将这些制度贯彻到底。企业营销费用控制不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令不行”,“管家婆”和直接上司对这些财务制度视而不见,“上行下效”,下面的营销人员对这些制度更是不屑一顾了,控制营销费用变成一句“口号”。我初出茅庐,到一个销售分公司任职时,财务人员和销售经理都很重视“大”的营销费用的控制和使用问题,比如,市场建设费用控制,促销经费控制,工资奖金发放,每月报帐冲帐等等,但是对于一些“小节”则疏忽了(或者是为了缓解员工紧张情绪吧)。那时,我们租住的房子整天都开着空调,亮着灯,水是哗啦啦不断的流,办公室里面的纸张、墨笔以及其他用品四处乱扔,促销礼品被员工分次邮寄回家……实情如此,试问我们的营销费用又怎能控制呢?

最后,要学会唱红脸、白脸。有的财务人员能够制定完善的营销费用控制制度,而且也能贯彻执行下去,但光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财务人员还要有灵活而非死板的头脑,同时要学会“演戏”。表面看上去,这对于控制营销费用并没有太多用处,但在具体的营销过程中,财务与销售经理、销售人员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对于控制营销费用将起到令人惊异的效果。比如,在与商家谈判时,销售经理唱红脸,表示理解;而财务唱白脸,坚决反对,不肯付款,商家一般会主动降低门槛的,这对于降低营销费用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

事实上,找到一个好的“管家婆”,控制营销费用也就成功了一大半。当然,这个前提是“管家婆”的直接上司有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之领导才能,且受到“管家婆”的信任与尊重。

二、个人效益成本帐

由于营销费用主要产生于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中,而市场营销是营销人员的工作范畴,所以我们讲控制营销费用,实际也是讲如何控制每个营销人员的营销活动费用。从做营销工作的第二年起,我就将控制营销费用与营销人员的个人效益成本挂钩上了。

所谓个人效益成本帐,就是每个营销人员创造出的效益减去必要的成本,就是他们最终应拿到的收益。

其中,创造出的效益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每个营销人员每个月的出库数、销量、回款数、冲帐数(冲帐数与回款数在许多时候并不一致)都是可以确定了。效益主要根据当月冲帐数来确定,比如,当月冲帐100万,提成比例1.5%,那么,当月效益应该是1.5万元。但这其中还有其他一些考核制度,比如,总部规定的每月出库、销量、回款等要求,达不到或者超额完成有惩罚或奖励,这些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另外,一些商品在卖给经销商时是加了价的,对于这部分增收部分,营销人员可以得到60—80%.综合算出的就是营销人员自己创造出的最终效益。

营销人员最终拿到的收益很简单,就是最终的工资、奖金以及其他一些福利。

成本是我们重点考察对象,控制营销费用的关键之处也即在此。成本大体上分为四类:一类是必要的工商税收等;第二类是总部和销售分公司提成的部分(养活其他非营销类员工,利润源泉,这占了很大一个比例);第三类是销售分公司自留资金;第四类是营销人员每个月花费的其他营销费用,包括报帐费用(含每月交通、通讯、食宿、请客吃饭、租车送货等开支)、市场建设费用(商场进场费、展台修缮费以及其他)、促销活动费用(户外活动费用、临时促销员工资、促销礼品及其他)、广告宣传费用等等,这些费用中除报帐费用是每月一结算外,其他多为营销人员分摊费用,或一次付清,此后按月扣除。前三类成本可以看做是“固定投资”,我们基本上是没法控制的。而第四类成本就是企业经营者和营销工作者必须加以关注的,因为营销费用的控制关键就在此。

确定“个人效益成本帐”制度之后,企业经营者和营销经理在控制营销费用方面将得心应手,而营销人员也知道该如何去尽量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从报帐费用来讲,在缺少个人效益成本帐前,财务人员根本不知道哪些帐是应该报的,哪些是不应该报的,报多报少也没依据;但现在有了个人效益成本帐,那么,财务人员可以报销营销人员所有的帐,只是最终营销人员拿到的工资奖金就相差迥异了。而且,每个营销人员都应该没有抱怨,因为销售业绩和效益摆在这里。

从市场建设费用来考虑,以前大家对进场费、修缮展台费都是非常积极,而且毫无异议,因为花钱多少与自己无干,而且对自己营销工作有利。但现在不行了,有了个人效益成本帐,这个投入要计算到自己头上,那么,营销人员必定要与商场负责人软硬兼磨,降低进场费(这个商场进场费是大有讲究可言的,并非铁板一块,说一不二的),挑选好的展台位置,与展台制造商讨价还价,最终算下来,营销费用要降低一大截。我所了解的,当初我们一个地级市分公司,一年的展台修缮费就达30万,而这其中至少可以降低10—20%.

广告宣传费用更是如此,包括电视、报刊、电台、邮报、夹报、墙体广告等等,这笔开支甚至比市场建设费更多,小一点的分公司一年也有三四十万。以前没人关注,现在则需要专人负责,一笔一笔的谈,一点一点的降成本,而且做了宣传还要有效果,要不就是提升品牌形象,要不就是为了促销造势。以前可没这么多的想法。

促销活动方面更是如此,以前搞促销活动,每个人都是积极申请要钱要物,但是活动效果从没人关注过,现在不行了。成本与效益紧密挂钩。从前的促销员都是多而无用,现在则是少而精干,不但活跃气氛,还要能卖产品;以前礼品四处乱放,现在则是精心保管,那可是自己的钱呀;以前是为了促销活动而搞促销活动,现在是为了卖产品而搞促销活动。

这样一来,营销费用得到了极好的利用,费用控制都是顺水推舟的事情了。而且,个人效益成本帐还告诉营销人员一个真理:最佳的控制营销费用的方式,其实就是把市场做好,做的越大越好。从我们开始看的“收益=效益—成本”这个公式也可看出,把市场做好,增加效益,收益也同比增加了,相当于是节约了成本。在我从事营销工作中,坚决执行此项政策,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三、调用一切社会资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聪明的人会利用一切现实的和潜在的资源为自己办事;企业亦如此,一个企业是否真正把营销费用降低下来,主要看它在营销渠道上能否最大限度的利用社会资源。

我的经验是:捆绑经销商利益,以市场来养开支,从而达到控制营销费用的目的。

具体而言,就是重视经销商,通过利益关系将经销商与自己(企业或销售分公司)捆绑起来,让经销商和自己同一条心。然后双方共同出资出力,将市场拓展开来,从而获取市场上的胜利,以市场上的收益来填补付出的成本和开支,从而达到以市场养市场的目的,最终营销费用也得到很好的控制。

我在各地分公司任职时,多采用此种营销策略。公司主要是通过提供特价产品、策划方案、条幅横幅、宣传资料、服务人员和给经销商优惠的营销政策,而经销商提供场所、促销礼品、促销人员和其他必要的辅助设施,共同举办一系列促销活动。其中促销礼品在月末,由我方冲帐,经销商没有半点损失,但我方也不吃亏,因为促销礼品是卖出产品才赠送出去的,而在销售产品创造的效益中包含了礼品的价值。双方是各得其所,共同赢利。

在广告宣传方面,通过经销商也可有效降低、控制营销费用。由于经销商多在当地有一定影响,与当地媒体关系良好,而且这些经销商在当地电视台、报纸上有固定的广告宣传时段,我们利用这点,可以在平时加强与经销商的感情交流和密切联系,通过这些“免费的中介”在当地做广告宣传,价钱会比较实惠;同时尝试让经销商在他们自己做的广告宣传中着重描述我们企业产品和形象,做到不花钱做广告的程度。这等于是变相的降低了企业营销费用,达到控制营销费用的目的。

第6篇:消费管理论文范文

1.收费标准多项目多单一收费手段难以适应

随着社会经济对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现在的高校成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成人学历教育、自学考试、第二学历教育到各类专业培训班等各种成人教育办学层次,来适应广大学员的需求。由于成人继续教育办学灵活形式多样:如脱产、函授、业余、自考等的多层次(有专科、专升本、专接本、高升本、第二学历)教育形式,也有各类专业的培训班、提升班等应运而生。这种状况形成了成人教育收费项目多、收费标准多的一大特色,使单一传统的现金收缴手工开票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成人教育收费管理需求。这给成人教育收费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2.各自办班不利统一管理

成人教育的高速发展,高校高层对成人教育的管理尚未跟上当前的形势。许多高校对成人教育工作的主要考核指标仍是经费的上缴指标的完成情况。且高校对成教学院(系、部)投入不够,管理机制不完善,造成各二级学院自主牵头办班,直接向学生收取学杂费,学校财务部门对其收费工作不易控制和管理,极易造成违法违规乱收费、私设小金库等违法行为。各二级学院自主办班,还造成了办班重复、办学成本高、高校整体效益低、恶意竞争等的不良成人教育办学环境,使成人教育收费管理加大了难度。

3.职能管理部门工作脱节

成人教育收费管理不仅仅是高校财务部门的工作,还应涉及到校内各个部门的配合。如果各管理部门各自为政,不能密切配合,各部门信息数据不能有效的共享,就会造成成人教育收费管理环节上出现一些漏洞。如学生一人有两个学号两个收费信息,同名同姓的学生的缴费记录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另外,成人教育的学生大多是社会上成人,其流动性大,转专业、休学、转学、退学等情况发生频繁,如此多数据变动,财务部门不能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数据,将会造成少收、错收、漏收,甚至没收一分钱就拿到证书的情况发生。有不少的学生未能按时上课、按时毕业造成收费的时间不统一、跨度长的状况,也给成人教育收费管理带来不小的难度。

二、应对高校成人教育收费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完善成人教育收费管理的内控制度

制订学生缴费的管理办法,公开收费制度,公示收费依据、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做到依法收费,接受社会、学生、家长的监督,提高收费透明度。高校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完善收费业务的流程设计,使各种收费均在学校财务管理的控制下。对由各个二级学院和其他部门代收的培训费、辅导费、报名费、联合办学学费等,统一及时缴归财务部门,并按规定开具正式票据,严格杜绝部门私设“小金库”。严格规范学生因降级、转学、开除、休学、复学等变动,而要求财务部门变更应收款的手续。严格加强收费收据的领用和核销制度,核销时应审核票款是否相符,是否按规定项目、规定标准收费等。制度与流程的建立与严格遵守是成人教育收费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对出纳、收费系统管理、审核结算不相容岗位要严格按照互相分离的原则科学设置,建立健全授权审批制度,明确招生、教务、学工、财务等职能部门的职责,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优化财务环境,提高高校成人教育收费管理的内控水平。

2.加强统一管理,建全管理机制

应当在高校设立成人教育管理部门——成人教育院(系、部)统一管理其一切事务,或学校成人教育院(系、部)牵头,各二级学院具体承办的管理体制,但成人教育学生收费必须纳入高校成人教育收费系统统一管理。从而能在源头上抑制私自乱收费、私设小金库、个人私自办班等的违规违法行为。成人教育实行了统一的管理,成人教育工作的主要考核指标可由上缴指标的完成情况为主,上升为以考核可持续、快发展、增效益的管理指标为主的成人教育学院管理模式。高校成人教育有了统一的管理,是高校成人教育事业上规模、提效益、促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做好高校成人教育收费管理工作的先决保证。

3.各职能部门有机协调,高效联动

第7篇:消费管理论文范文

电费风险分析方法

根据电力营销全过程中的电费风险类型统计情况来看,电力营销全过程中电费风险的形式比较单一,但是电力营销全过程中造成电力企业电费风险的因素或者说风险源比较多。对于电力企业来讲,在电力企业的发展运行中,电力企业的电费损失情况直接决定电费风险的情况,而电费风险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电力企业运行的风险大小。因此更加有必要对电力企业的电费风险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强对电力企业电费风险的控制。电费风险是由电费损失情况决定,在实际营销中,电费损失是由不同的电力用户造成的,并不是由一个电力用户造成的,而且不同的电力用户对于电费损失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在进行电费风险评估时,要结合电力营销中电力用户的情况进行电费风险的分析。进行电费风险分析时用到方法主要有风险图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情景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ISM模型分析法等。

影响电费风险的因素

在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过程中,业务扩展管理的风险、电费安全风险、自动化系统风险以及现场服务风险等电力营销中的因素对于电力企业的电费风险情况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电费风险情况影响因素里面,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业务扩展管理风险一般是指电力企业的用电项目审核、供用电合同签订以及业务扩展资料管理等风险,这些电力营销中的各种风险可能都会对电费风险情况造成一定的影响。

电力营销过程中由于电费安全风险对于电费风险情况产生影响的主要组成因素有电表抄表风险、电费核算风险、电费欠费风险以及电费收费风险、电费专业管理风险等。

其中电表抄表风险主要是由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抄表过程中的数据误差引起的,电费核算风险则是由电力企业在进行电力用户的电费情况核算时由于核算标准不明确造成的,电费收费风险是由于电费收费中不能及时进行回收从而形成的电费收费风险,电费欠费风险则多是有电力用户的电费拖欠造成的,专业管理风险是指在进行电费管理中由于工作人员或者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造成电费损失,从而形成电费专业管理风险。以上的这些电费安全风险因素对于电费风险的产生以及电费风险的大小都有一定的影响或者决定作用。

最后,就是现场服务以及自动化系统对于电费风险造成的影响。现场服务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人员对于电力情况的管理以及电力故障维护中等造成的电力资源损失,从而形成的电费损失等。自动化系统风险则是由于自动化管理系统故障等问题对于电网用户的使用信息等造成的不真实或者错误情况导致的电费风险,自动化系统风险对于电费风险的影响一般较大。

电力企业电力营销全过程中对于电费风险的控制

1电力营销中电费风险控制方法

电力企业对于电费风险控制是电费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电费风险控制就是指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或者方法将电费风险造成的电费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进行电费风险控制首要任务就是要将电费风险事故的发生率降低,从而实现对于电费损失情况的减小控制。除此之外,需要电费风险事故中造成的电费损失情况进行控制,以保证电费损失在最小范围。还有就是需要通过电费风险转移的方法,将电费风险发生时对于电费损失的威胁进行转移,从而保证电费损失额度的最小化,实现电费风险控制。这些都是在实际电费风险控制中对于电费风险控制或降低的一些基本策略。

在电力营销中进行电费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很多,但是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电费风险的具体情况进行电费风险的控制。对付电费超出风险就可以运用远程抄表系统或者集中抄表系统进行电费风险的避免发生;对于电力企业工作人员在电表抄表中造成的电费风险则可以通过加强抄表人员的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以及相关考核监督等政策措施进行风险控制或者避免;对于电费抄表风险造成的电费风险则可以通过专门的抄表公司或者进行抄表分包等方式进行电费风险的控制与电费风险转移,从而降低电费损失。对于自动化系统造成的电费风险的控制首先需要从自动化系统的硬件设备的硬件设施入手,要使用一些质量较好并且性能稳定的自动化设备,同时应当实施人员协助管理的方法,以避免或者控制电费风险的发生。

2电力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电费风险控制体系

电力企业在进行电力营销中,要想实现对于电费风险控制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电费风险控制属于电费控制管理一个重要内容。建立电力企业电力营销全过程的电费风险内部控制管理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先确定电费风险控制管理的主体,也就是谁来进行电费风险体制的控制管理。

第8篇:消费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非基本生活消费,ELES模型,贡献率,自适应预期模型

 

问题的提出[①]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2008年按支出法计算,河南省国民生产总值18473.14亿元,居全国第五位,最终消费支出为7759.33亿元项目管理论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2.0%(最终消费率),低于全国最终消费率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5位。2007年河南省政府消费支出2011.27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4%(政府消费率),居民消费支出4820.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2.1%(居民消费

图1 河南省消费不足的逻辑推理

率),按照著名发展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实证研究,政府消费率一般维持在11.9%―15.0%之间,河南省政府消费率符合H.钱纳里的标准结构(箭头 1),但是居民消费率却远低于标准结构中的居民消费率大于60%的水平论文服务。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为8837.46元项目管理论文,占城镇居民收入的66.7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居全国倒数第5位。据初步统计2009年河南省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2%,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恩格尔系数标准,河南省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自1996年已进入小康层次,消费方式已经开始由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基生活消费已经基本稳定且弹性较低(箭头2),所以非基本生活消费低是才是问题的根源(如图1)。

一、基于非基本生活消费模型分析

1、非基本生活消费的概念及界定

生活消费按满足人们需要的顺序,可分为基本生活消费和非基本生活消费,基本生活消费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最低限度的消费。非基本生活消费则是基本生活消费的对称,是超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消费。一般而言项目管理论文,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生活消费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发展非基本生活消费。本文参考了《消费经济学大辞典》的合理词义解释部分,并对非基本生活消费做了一定的延伸和补充论文服务。非基本生活消费是指在满足人们维持和延续其生命的基本生活消费的前提下,用于满足自身发展和发挥其体力、智力以及为使生活舒适的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劳务消费的总称。生活消费支出、基本消费支出、非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分别用CE(consumption expenditures)、BLC(basic living consumption)、NBLC(non-basic living consumption)表示。

2、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下非基本生活消费的模型构建

假定某一时期人们对各种商品(服务)的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收入,而且人们对各种商品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超过基本需求之外的需求两部分,居民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将剩余收入按照某种边际消费倾向安排各种非基本消费支出。非基本生活消费的ELES模型需求函数[②]:

参数是边际消费倾向,满足:0<βi<1,<1

对模型的进行变形:

令V=;a=;b=

对方程式进行回归可得a*和b*,进一步可求出:

3、非基本生活消费的计量分析

模型采用1993―2008按收入水平分组的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截面数据,为了修正和避免数据出现异方差,本文采用了加权最小二乘估计(WLS)法对方程参数进行回归估计项目管理论文,权重W=resid^(-2)。显著水平选取为0.05。t(d)是β*i的t观测值,R2为方程的可决系数论文服务。

通过EVIEWS软件进行WLS回归结果如下[③]:

2008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598.6320 R2=1.000000 D-W=2.276046 F=358360.2

2007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31.44564 R2=0.999890 D-W=2.310967 F=988.8286

2006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59.77045 R2=1.000000D-W=1.776125 F=3572.506

2005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回归估计参数

tβ=2019.675R2=1.000000 D-W=1.427389 F=4079087.

2004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回归估计参数

tβ=239.4272R2=1.000000D-W=1.674908 F=57325.39

2003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回归估计参数

tβ=128.6925R2=0.999795D-W=1.609279 F=16561.75

2002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180.7875R2=0.999991D-W=1.718861 F=32684.13

2001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175.2843R2=0.999999D-W=1.181300 F=30724.59

2000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30.37496R2=0.999990D-W=1.323353 F=922.6385

1999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445.2760 R2=1.000000 D-W=2.680368 F=198270.7

1998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133.6603R2=0.999997D-W=1.623019 F=17865.07

1997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341.95878R2=0.999954D-W=1.505179 F=1760.539

1996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99.82376R2=0.999999 D-W=1.794003 F=9964.783

1995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1196.196R2=1.000000D-W=1.504203 F=1430885.

1994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3144.5403R2=0.999990D-W=2.396234 F=20891.89

1993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42.16312R2=0.999993D-W=2.142866 F=1777.729

1992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202.8902R2=0.999990 D-W=1.223436 F=41164.42

汇总回归方程估计结果,通过Excel软件处理结果如下:

表1 1993-2008年河南省城镇居民基本消费和非基本消费支出情况单位:元

 

类别

年份

CE

a*

b*(β*i)

BLCi(BLC)

NBLC

2008

8837.46

1475.782

0.562177

3370.727

5466.733

2007

7826.72

1268.192

0.593939

3123.156

4703.564

2006

6685.18

1603.482

0.511453

3282.145

3403.035

2005

6038.02

1209.152

0.541007

2634.358

3403.662

2004

5294.19

1197.215

0.522404

2506.753

2787.437

2003

4941.60

955.1838

0.562634

2183.946

2757.654

2002

4504.68

1417.536

0.480717

2729.795

1774.885

2001

4110.17

676.3441

0.651922

1943.082

2167.088

2000

3830.71

814.1469

0.633153

2219.309

1611.401

1999

3497.53

745.6160

0.607170

1898.063

1599.467

1998

3415.65

882.5848

0.605248

2235.796

1179.854

1997

3378.02

590.5870

0.681768

1855.838

1522.182

1996

3009.35

596.1219

0.635379

1634.908

1374.442

1995

2673.95

622.2854

0.615177

1617.069

1056.881

1994

2155.15

359.2111

0.684511

1138.585

1016.565

1993

1609.26

393.4778

0.608181

1004.234

605.0264

1992

1342.58

260.5322

0.674353

第9篇:消费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建筑,节能降耗效益成本法

能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焦炭煤气、热力、成品油、液化石油气、生物质能和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它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也迅速增长,能源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能源发展依然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必须进行合理的节能。所谓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减少从能源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1.建筑节能降耗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所谓建筑节能,就是在满足居住舒适性要求的前提下,在建筑中使用隔热保温的新型墙体材料和高能效比的采暖空调设备,达到节约能源、减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之目的。

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3成本管理论文,而且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70 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27.45%。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一般占全国总能耗的33%左右。以此推断,国家建设部科技司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我国建筑耗能比重最终还将上升至35%左右。如此庞大的比重,建筑耗能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这加大了我国能源压力,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行建筑节能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我国建筑用能浪费极其严重,而且建筑能耗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我国能源生产可能增长的速度,如果听任这种高耗能建筑持续发展下去,国家的能源生产势必难以长期支撑此种浪费型需求,从而不得不被迫组织大规模的旧房节能改造,这将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在建筑中积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能够大大缓解国家能源紧缺状况,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建筑节能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国家节能规划目标、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措施,符合全球发展趋势。

建筑节能是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矛盾、改善人民生活工作条件、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最直接、最廉价的措施,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效益成本法

效益成本法是由中国矿业大学经贸学院财会科研组朱学义教授提出,并于 1993年4月25日发表在《成本与价格资料》上(1994年获得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此后天津财经学院会计系瞿文莹教授和华南理工大学李定安分别编著研究生教材《高级成本会计学》和《成本管理研究》,瞿文莹教授在《高级成本会计学》第十五章第三节中做了介绍,李定安先生在《成本管理研究》第七章第五节对此进行专门介绍。

综上所述,所谓效益成本法,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来确定成本是否发生、发生范围、额度及其分配趋向的一种现代成本计算方法。

2.1效益成本法的效益分类

(1)按耗费产生效益的期间可分为当期效益、滞后效益(包括投资性滞后效益和决策性滞后效益)、延期效益三种。

(2)按耗费产生效益的行为层次可分为决策效益、挖潜效益和投资效益三种。如下图所示:

决策效益

节约效益成本管理论文,如节水、节电、节料、节费、节资等

降损效益,如降低废品损失、盘亏毁损等

成本性经济效益 挖潜效益 质量效益,如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收入等

扩展效益,如增加生产、扩大销售等

投资效益

(3)按耗费产生效益的单位可分为内部单位效益和全厂综合效益两种。

(4)按耗费产生效益的对象可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种。

2.2效益成本法的内容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分析产品生产过程中各种耗费对企业内部可计量的直接经济效益的关系,确定各种效益成本。(2)确定耗费效益系数控制支出;同时确定效益奖励率提高效益。所谓耗费效益系数,是指每元耗费可取得多少可计量的经济效益,常用成本效益分析、专家调查、历史数据测定等方法确定,一般应用于决策效益成本和投资效益成本两方面。(3)采用经济效益剖析法确定立项核算的效益成本。所谓经济效益剖析法,是指利用实际核算资料剖析经济效益关系中的各项因素,并通过实际调研,揭示其中最薄弱、最有潜力的项目作为主攻方向的一种方法。(4)确定效益成本的支出方式。有两种支出方式:①全额挂钩支出,即全部耗费都从所创效益额中支付。②单项奖励支出,即对承包单位或承包人按项进行专门奖励,正常耗费仍按现行办法进行。(5)设置专门账户汇集各种效益成本,然后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的支出途径进行结转。

2.3效益成本法的主要特征

(1)耗费同效益挂钩。即从耗费上计算效益;从效益上反省耗费,效益奖励反过来又列作追加的工资费用。

(2)成本核算对象既不是产品,又不是责任单位(责任人),而是立项的成本性效益。这是区别于传统成本法和责任成本法最主要的特征。

(3)核算具有阶段性。虽然该方法也按现行成本计算期进行费用的归集与结转,但核算项目上的更替和时间上的断续已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4)核算方法具有辅。一方面它在现行成本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补充使用;另一方面它又借助于管理会计中决策成本等方法。因而核算有帐内、帐外之分。

(5)核算对象领域管理目标相统一。效益成本法从单项效益的核算入手,最终是要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这同企业管理的分目标和总目标一致。因此,该方法的应用过程也是经济效益的提高过程。

3.效益成本法在建筑节能降耗中的应用

3.1科目和账簿的设置

为了集中反映建筑节能降耗所需的费用同效益的关系,效益成本法在现行核算的基础上还要在资金占用类增设“效益成本”一级科目。该科目借方反映创造建筑节能降耗效益耗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直接费用以及计提的效益成本奖,贷方反映结转的效益成本,月终一般不留余额。该科目按效益成本的种类进行明细分类核算,其明细账采用多栏式成本管理论文,格式如下:

效益成本明细账

账户:挖潜效益成本

凭 证

摘 要

借 方

贷方转出

节约效益成本(效益额:元)

降损效益成本(效益额:元)

质量效益成本(效益额:元)

扩展效益成本(效益额:元)

合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