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监控策略 外部监控 课堂学习 信息技术
在元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是多元化的,学习动机和行为都是积极主动的,在微机室里对着计算机,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强大的娱乐功能,学生容易产生信息迷航,偏离正常的学习轨道。对学生学习行为监控进行系统研究,为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实施提供支持,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学习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一、构建信息技术课堂学习外部监控策略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主要在课堂上,调查发现,63.10%的学生有过自我监控意识,如在学习环境嘈杂、学习精力不集中时,能有意识地调整自己投入学习中;而4.18%的学生很少或从来没有自我监控意识。61.49%的学生能对自己的课堂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5.89%的学生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让自己尽快投入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自主监控整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部分学生不能制订学习计划,学习过程没有目的性。有些学生没有自我监控意识,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意识地调整自己投入学习中,很容易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如上网、玩游戏等。
要提高信息技术的学习质量,关键在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自律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行为的自我监控,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但自我监控能力的养成和提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初中学生自我监控能力还不是很高,而且时常受到外界环境、情绪等各种事情的干扰,必须采取一定的外部监控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督促,才能保证学习持续进行,使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课堂学习外部监控策略的构建策略
外部监控是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为了增强学习效果,实现学习目标,学生受到来自外部的对于自己学习活动的约束和督促,主要表现为来自教师、学习同伴的评价、激励、督促等。外部监控以学习环境为外部环境,以教师、学习同伴为监控主体,以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评价与反馈、强化为核心,借助教学平台在各阶段采取一定的监控策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全面监控的动态循环过程。
(一)教师对学生学习监控策略的设计
戴维・H・乔纳森曾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作用,不仅能指导和督促学生,还能给学生增加关注成分,添加人文精神成分和情感因素,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保持健康的学习心理是有一定作用的。在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为了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高效学习,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
1.信息获取与分析环节监控策略的设计
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信息的获取主要通过巡视、教学平台监视的方式。
2.评价与反馈环节监控策略的设计
(1)评价环节
在评价环节,教师主要对收集到的学生学习活动的信息进行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①过程性评价
通过巡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学生适当的建议和指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②总结性评价
在每一节课中,一般都会设置一定的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师根据学生练习的完成情况、阶段性测试成绩,了解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问题解决情况。通过分析评价学习结果,对下一步学习提供改进意见。
(2)反馈环节
在对监控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评价之后,教师及时把评价信息和建议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做出恰当的调整。
3.强化环节监控策略的设计
在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并给予一定的激励,有利于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朝着学习目标努力。为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调控、引导,教师可以采用激励、督促等奖惩结合的方法对学生施加外部强化。
(1)激励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学习过程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目的地激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在讨论交流时,给予学生鼓励的话语,可以调动学生参加讨论的积极性,建立优秀作品展示区,供学生查看,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竞争意识。
(2)督促
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持续的监督和提醒,有利于学生规范地学习。如果在学生出现违背学习要求的行为时,不进行实时监督,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很容易产生侥幸心理,继续采取一些不正常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师只有及时督促偏离正常学习行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监督和提醒,才可以使学生保持规范的学习行为。
(二)电子教学平台的运用
在微机室里进行的信息技术课普遍应用电子教学平台进行广播教学,一个好的教学平台,不仅有好的教学功能,还有完善的学习监控功能。通过教学平台可以及时客观地跟踪学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已备教师随时查看,为评价、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依据,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高效监控。
1.实时监控
在教师端以缩略图的形式显示所有的学生机器,教师可同时看到所有学生机器的桌面显示情况及学生的实时操作情况,便于实时监控学生的操作。
2.监控转播、遥控辅导
在教师端以全屏幕监控一台或全体学生机器,教师机屏幕会显示学生机屏幕的内容,当学生操作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遥控辅导功能,操作学生机,给学生最直接的演示,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遥控时教师可以与被遥控学生协同工作,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将更自然、灵活。
3.远程命令、程序限制
通过教师机,可以在学生机器上远程运行某一程序,同时进行开机、关机和重启学生机器等操作。也可以在学生机器上设定程序限制,设置允许运行的程序和不可运行的程序,控制学生浏览的网页。
4.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功能可将学生任意分组,通过教师机,教师可以在小组内指定一个主动方代替教师,对学生进行广播教学、语音教学等各项操作。由小组长代替教师进行各项操作,使整个教学过程更生动。
5.在线测试
在线测验可以让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进行中小型考试,即考即答即统计结果的模式,使得课堂检测更快速、方便,教师可及时、有效地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在线测试可以统计出所有学生的总体得分情况,答对题目的个数和正确率。对于每一道题目,教师可以看到每位学生的回答结果与对错情况,答对题目的人数及正确率。
此外,电子教学平台还提供了文件分发、网络影院、视频直播等功能,将学生需要的文件、视频信号等同步传输给所有或部分学生机。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电子抢答和联机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之间监控策略的设计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之间相互监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对他人进行监控的同时,提高自我监控能力。
学习同伴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相互分享知识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可以进行一定的监视和督促,同伴之间在相互学习和督促中,可以减少一定的学习焦虑感。
1.信息获取与分析环节监控策略的设计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同伴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
2.评价与反馈环节监控策略的设计
学生之间主要对知识内容和情感方面进行评价,知识内容方面包括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情感方面包括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自我控制能力等。
3.强化环节监控策略的设计
学生之间经常采用的强化手段包括激励和督促,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同伴可以给予被评价学生鼓励的话语,当某些学生保持沉默、未发表自己观点时,学习同伴可以给予学生提醒,督促其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三、信息技术课堂学习外部监控策略实施注意事项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学习环境比较复杂,教师和学生相互影响,在实施监控策略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在评价环节加强教师、学习同伴的多元合作,多角度评价可以减少单一评价的片面性;把评价融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随时进行评价,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人为的质性评价,包括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习同伴之间的评价。只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学生才能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活动。
在反馈环节,注重反馈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只有及时全面地反馈,学生才可以对照学习目标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实时调整。此外,可以采取多样化反馈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各种需求。
在对学生进行激励强化时,要让学生在看到自己进步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注意保持激励的间断性,不定期、不定量地对学生实施激励,使学生对自己认识客观。
自我监控是决定学习质量的关键,外部监控是不可或缺的外部支持,实施外部监控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在信息技术课堂学习过程中,只有对学生的学习全面监控,才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力,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梅.学习监控初探[J].中国远程教育,2002(7).
[2]许金普,张海青.基于自主学习监控策略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3).
[3]张萍,赵洪月.学习监控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5).
[4]杨金来,洪伟林.学习行为的实时监控研究与实践[J].开放教育研究,2008(4).
目前流行于中小学的学案的形式主要有两大类。到那些使用学案的学校,你可以看到很多的学案几乎都是练习题,甚至是测试题,这是最常见的学案形式。另一类则是有着很多学习资源、拓展材料、教学过程以及练习题的形式。
学案的价值在于:一是学案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编写,突出学前、学中、学后三个环节,突出学前对于学习目标的把握,符合学习规律。二是学案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在课堂上肯学、乐学,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行为。三是学案强调对学生课前学习的检查,对于学生课前学习中已经掌握的不再教。四是学案为学生提供了比教材更丰富、更新鲜的学习资源。
笔者认为。只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向着以下方向发展,学案的成长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教师设计学案时,必须把握正确的学习目标,不能设计只有练习题、测试题的学案,一定要按照课程改革的理念,设计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的学习目标。
教师设计学案时要更全面分析和更准确把握学生特征,设计出供学生选择的各种选择项,由学生基于教师的设计自主建构自己的学习方案。
在设计学案尤其是确定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资源、评价活动等内容时,充分分析和把握本班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方式、不同起点水平、不同学习目标等,基于这些不同,设计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学习过程、不同学习资源、不同评价标准、不同评价活动等。
在学案中,设计基于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方式、不同起点水平、不同学习目标等的多种课堂学习目标,供学生选择。
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方式、学习目标等建构自己的学案。
强调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学案的过程。
在学案中,根据学生学习风格、学习方式、学习活动需要,设计讨论、思辨、独立陈述等不同的教学活动,而不是只设计学生自己开展的讨论活动。
在学案中,为学生提供多种过程方式,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的选择,按照不同的学习过程进行学习。
学习方案根据学习需要确定是否提供课前学习活动与资源、课中学习活动与资源、课后学习活动与资源,其中包括根据需要设计的练习题。
一、设计全面而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来源主要参照四个方面: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教材、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与教学的思想、方向;教学参考书则将标准进一步细化,让教师有据可依;教材包含了与目标配套的丰富多样的学习素材,使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标准的意图。除了以上三点,教师还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特别是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做出适当的调整,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目标的设计须是全面的。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课程总目标和分段目标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同时提到,“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也就是说,教师在确定课时目标时,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通盘考虑,努力挖掘与上述四个方面目标有关的教育价值,如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创造性思考等,制定比较全面的教学目标,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最终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当然,“全面”并不是指一定要涉及课标规定的所有方面,而是根据具体内容有所取舍,合理安排,不然难免会出现形式化的倾向。
教学目标的设计须是清晰具体的。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细化到可以评价的程度,例如“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95%左右的学生能够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一般说来,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是短期目标,而另外三方面的目标类似三维目标中的过程性、情感性目标,有的可以在一堂课中给出评价,更多的则是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性评价。
表1就以浙教版数学五年级教材《小数与整数相乘》为例,展示了基于课程标准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自上而下的目标制定较好地分解并渗透了新课标的精神,从提出问题到猜想验证,从算理的理解到方法的掌握,从变式训练到实际运用,层层递进,符合数学学习的基本规律。
二、基于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也是一堂课是否有效的关键。教学目标设计好以后,学生的学习活动便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每一个活动都是有针对性的,都是教师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而精心设计,并不是为活动而活动。学习活动可以有多种类型,讲解、示范、问答、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习题演练等等,哪一种方式好就用哪一种,这里实际上是充分发挥教师能动性的地方,教师本人的个性、教育思想、创造性都可以融入到活动设计之中。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需要走出两个误区:一是普遍认为学习中有合作探究就是好的,就是遵循了新课标的精神,否则就是不好的,实际上要看能否更好地为目标服务;二是有人认为目标教学限制了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际上它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同时又能使教学有效,最终实现课标的要求。
在数学教学中,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将“双基”变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实际上,“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与“基本数学思想”就是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积累与丰富起来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的时候,需要着重考虑哪些活动能够积累学生的数学基本经验、哪些活动能够渗透基本数学思想,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之中,这样就让目标的实现变得更有意义,也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表2(见下页)展示了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亦可看作表1的续表。
三、根据目标和学习活动设计评价方案
目标与活动设计好以后就要考虑评价的设计,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学”。但现实中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十分在意或者关注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评价的疏忽与缺失会造成教学的盲目,无法做到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可以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学生哪里还存在问题,从而起到调整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功能。同时好的评价也能激励学生自我监测、自我管理,及时纠正错误观念,不断向目标迈进。
评价的设计必须是与教学目标匹配的,这样才能检测这些目标是否已经达到。这里的“匹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有同样的认知要求,不能随意拔高或降低要求;二是评价方法与教学目标要配套,有的目标适合表现性评价,有的目标适合通过问答、交流的方式实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三是评价与目标的一致不仅表现为结果,也体现在过程之中,因为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学习活动为依托,评价需要镶嵌在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之中,特别是在评价非知识技能目标的时候。
《小数与整数相乘》是一堂计算课,学生的计算技能十分重要,应该被重点评价。同时,新课标要求继续减轻学生在执行计算中的负担,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学生在计算规则上是否存在错误,也就是说对算法的理解必须被重视。因此,及时的过程性评价也非常重要,必须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一、基于问题式学习
(一)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含义。基于问题式学习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中,此后60多年中它得到了更多院校的推广和修正。关于问题式学习的定义有关学者这样认为:迈克马斯特大学的伍兹教授认为,问题式学习是任何以问题驱动学习的学习环境。白罗斯教授和凯尔逊教授下的定义则是问题式学习是一种课程也是一个过程。而我国汤丰林等学者给出的阐释为,问题式学习将是学习“抛锚”于具体问题情景之中的一种情景化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本文研究的基于问题式学习是在问题情境中,以问题为核心,以学习为中心,围绕问题开展的教学活动。由教师创设一个有意义的、真实的情境,从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索,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必要性。中等职业学校旨在培养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选取适用于问题式学习的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强调运用计算机技术获取、加工、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内化学生的信息道德规范。根据课程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应用性强、操作性强的知识内容较适用于问题式学习。比如选择认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管理文件,连接Internet,格式化文档,图文表混合排版,计算机与处理数据等内容做问题式学习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
我们尝试性的提出一种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它以问题为核心,建立学习“定向点”,然后围绕这个“定向点”,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学习评价”而展开,他们共同服务于由教学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而决定的学习任务这一核心。
(一)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尺,分析教学目标是要明确学习的基本概念、方法、原理、过程等有关知识内容。在编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学科特点和中职学生的特点,考虑怎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这些内容提取出来,从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角度出发,强调知识在真实情况中的展现,同时编写教学目标是可采用布鲁姆认知领域的六层次教学目标(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来分类,避免过度抽象过分细化教学目标。
(二)学生特征分析。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能了解到,现在的中职学生大部分是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缺乏接触电脑的机会,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操作能力差,仅能进行基本的打字练习和鼠标操作,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了解仅限于上网、聊天、玩游戏等,不懂得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联,但大部分的学生对计算机仍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三)创设情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认知是通过自主学习建构起来的。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吸引到预设情境中,在模拟情境设定一定的学习困难,这困难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产生冲突,学生现有知识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激起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计算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将教学情境与学习生活环境结合起来,能显著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认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这一节创设情境:某中职学生小丽想买一台电脑,小丽需要你的帮助,你该如何帮助她购买?我们需要学习哪些计算机硬件知识,在这堂课情境的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对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很有吸引力,学习领会知识内容就能解决问题。
2.运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情境。为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创设情境。例如讲到“连接Internet”这一节课时创设情境:某天小丽同学的电脑不能上网了,你能帮助她吗?同学们都喜欢上网,但你知道什么是互联网吗?你知道我们平时使用的电脑是如何联上互联网的吗?你知道什么是网线吗?学生对电脑是如何联网充满了好奇心,有了学习积极性便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四)问题的设计。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核心就是问题,以问题为起点开始学习,围绕解决问题引导学习的全过程,因此问题的设计对整个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在教学知识技能目标和操作技能目标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现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动机及态度等因素,设计与学生知识及能力相应用的问题,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2.设计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复杂一点的问题,这个复杂性是可以吸引学生的,让学生感到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有成功的希望,通过小组集体努力最终能完成挑战解决问题。例如在格式化文档这节课中,以校团委名义为篮球比赛拟一则通知,本节旨在学习字体格式和段落格式操作技能,在明确撰写通知基本格式情况下,学生灵活运用字体和段落格式,自主设计出多彩、鲜艳的通知,完成的作品各不相同,别具特色,在作品展示的时候同学们相互交流运用了哪些字体和段落格式。
3.设计问题具有劣构性。即结构不良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情境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过去学习的知识是有冲突的。过去以良构问题为主,知识指向明确,按部就班就可以完成任务,步骤清晰,学生缺乏思维能力,能力不能充分发展,今后遇到问题时就会显得能力不足,缺乏探究精神,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劣构性往往有多种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管理文件这节课中,课前给学生准备学习资源包括一些文件及文件夹,要求学生整理这些文件及文件夹。整理文件与文件夹没有唯一的标准,学生首先要认识文件和文件夹功能和作用,认识文件的扩展名和类型,能区别文件与文件夹,熟悉资源管理器的构成及其功能,学生对这些内容理解后,按照自己的想法运用创建、删除与恢复、重命名、剪切与粘贴、移动或复制、查找等基本操作去管理文件,或以文件扩展名整理,或以文件类型整理,或以文件名首字母整理,或建立二、三级子文件夹管理文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想法不同能得到不同的整理方案。
(五)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是认知的主体,问题式学习过程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条线索开展,学习过程以小组活动为主,学习过程设计如下:1.发现问题。先划分小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习思考,找到学习问题。2.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结点所在,梳理知识点和难点,列举已知内容和未知内容,形成学习要点后开始学习。3.探究问题。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如互联网、文本、图像、动画、教案等数字化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通力合作,相互交流配合。4.解决问题。学习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运用作品报告和口头报告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包括小组的分工、任务的安排,作品设计的思路,如何协作完成任务的,运用了哪些知识?其他小组对该组汇报给予点评,说说优缺点有哪些。
(六)教师活动设计。在基于问题式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制定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为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最后对学生学习成果给予点评和归纳总结。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水平不同能力也不一样,学生学习思路不同遇到的困难各异,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及时反馈,有利于学生反思、升华知识,保证课堂学习有序高效进行。
(七)学习资源的设计。学习资源是指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资源,包括教材、课件、文本、图像、动画、视频以及通过Internet获取的与问题有关的资源。在做学习资源设计时要考虑到让学生了解与问题有关的详细信息,学习过程中需要哪方面的知识,可能查阅哪些信息,将这些内容以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形式为学生准备好。Internet有大量信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百度、360等搜索引擎搜索信息。
(八)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评定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手段,基于问题式学习应采用多元化多维化多样化评价。1.评价主体不局限于是教师一人,还可以同学和学生本人。2.评价内容除了评价学习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程度和熟练情况以外,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进行评价。3.评价方法可以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两种,量化评价主要就是学习成果(作品)和考试,质性评价有课堂观察、访谈、口头评价等。质性评价学习活动的评价指标有,如对这节课产生了兴趣吗?积极认真地参与课堂学习了吗?对这节课的要求和内容理解了吗,哪些不清楚?对这节课要求的操作技能掌握情况如何?4.评价标准不能过于细化,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制订评价标准时要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给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保留发展空间。
问题式学习是一个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先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利用各种资源或手段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最终目标是要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过程有别于过去灌输式教学、机械化技术训练或是按部就班的学习。问题式学习通过模拟情境设计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运用计算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能力,形成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创建学生演示文稿” 要求 方法 理念
“创建学生演示文稿”是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的一个模块中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创建演示文稿,并要体现“学生”对单元计划中设计的框架问题进行探究和学习。那么,这个活动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如何保证活动顺利开展?活动蕴含了怎样的教育理念?如果不弄清这些问题,教师很可能在活动中或轻描淡写、敷衍应付,或不知所措、迷茫困惑,不能顺利地按照要求完成的活动任务,不能从活动中有所收获和感悟,更难以对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有所指导和启迪。在这里,我就“创建学生演示文稿”活动简要谈一下自己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演示文稿是“学生”创建的
活动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身份来完成演示文稿的创建。因此,创建的演示文稿要符合学生的语言特点、认知角度、技术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换位”思考,深入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完成演示文稿的创建。通过换位思考,有利于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为基础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组织、实施、管理和评价,适应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另外,从信息技术学习的角度看,活动中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要求教师“做中学”,通过创建一个演示文稿,学习和掌握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知识。如果教师在学习和使用软件过程中遇到问题,既可以利用课程中提供的教程开展自学,还可以向学习伙伴或主讲教师交流请教,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通过活动,既完成了任务,又学习和掌握了软件的使用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感受了学习的过程、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提高了学习的能力,有助于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以后的工作中,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学习,努力提升个人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演示文稿呈现“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和成果
培训活动要求演示文稿要体现“学生”对单元中框架问题的探究和学习。因此,我们在培训中选择确实的单元内容必须是需要使用信息技术来支持和优化教学活动,适宜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和学习的学科课程内容,并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足够的探究空间。我们还应该重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在对单元内容的研究、学生特点的分析、课程标准的理解、教学目标的确定基础上设计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和基本问题,形成有层次的框架问题。设计有层次的、开放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被设置于一定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学生指明探究学习方向,引领学生的探究活动。
演示文稿记录和呈现了“学生”对单元框架问题的探究学习过程。演示文稿中应该包括“学生” 明确理解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选择确定研究的主题、完成分组及组内分工、制定具体活动计划、协作探究交流、获取资源,以及创建资源引用记录、分析评价和处理加工信息、归纳总结活动的结论等。教师在模拟推演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了学生学习的特点及探究的过程、方法,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努力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引领者、参与者,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有效组织、引导,有针对性地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技术指导。
探究学习活动形成结论后,“学生”利用演示文稿评价量规所列出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开展评价,以规范、指导、检查、评估演示文稿制作,使其符合规范的要求,并通过演示文稿呈现、共享、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了生成性和创造性,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和分析利用、加工处理、呈现信息的能力。同时,在共享交流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共享智慧和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活动中,以问题设计为引领、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开展的探究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材和课堂有限的学习资料和封闭的时间和空间,在开放的状态下,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主动的自主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搜索获取学习资源,开展互动交流、协作探究,充分发散高级思维,分析加工、处理使用信息,在发现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活动,在问题求解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意义的建构。同时,活动注重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可见,在培训中强调的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与我们当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相辅相成的。
三、演示文稿是学生活动的范例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自学能力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实践,“高效课堂”深入许多老师心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效课堂”模式的推进丰富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其中之一。下面我就“高效课堂”模式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及策略谈谈看法。
一、更新观念,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更新了教师教的观念,还更新了学生学的方式。以前教师的教育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培养良好的性格和情感态度。而学生的发展动机更多来自外部因素,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不能实现既定目标。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以新的角色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究。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与提问,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学生在这种学习模式下,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之中。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进知识技能的发展,以及数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良好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是通过自己的学习理解和领会知识的内在含义,形成相应的技能。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断构建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在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必须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让这段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得到了充分利用,每个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和探讨某一特定的学习任务,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使小组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获得较多的和较好的学习机会和成效。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营造氛围,促进学生对问题的合作探究
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在问题探究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看法,说做法,畅所欲言,集思广益。而这需要老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互动的,特别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更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分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交换想法,提高思维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敢于把问题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让他们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
四、选择内容,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训练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现实的和探究性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学习活动中,要注重选择开放性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探究问题,以开放题为载体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开放题类型很多,如(1)学校搞绿化,在一块矩形空地上建花坛,要求设计成轴对称图形,如何设计?(2)如何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而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这些开放性问题时,由于学生自身认知水平不一样,思维水平不一致,因而得到的解决方法也不相同。如在花坛设计方案的小组交流中学生就会欣赏到一部分有创意的设计;再如学校旗杆的测量一部分学生用测量影长的方法解决,但如果遇到没有阳光的日子怎么办呢?这样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就会学到其他解决方法等。通过对这些开放性问题的探究,在小组中开展合作与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消除思维惰性,培养创新意识。
五、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表现及对策
1.小组交流不充分。主要问题表现为:由于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存在差异,因而小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只听不说、只看不做。对策:(1)指导小组在解决问题时进行任务分工,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2)小组对问题进行分析时的发言从学困生开始,到中等生,再到优等生,使解决问题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2.评价标准不科学。主要问题表现在:偏重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小组集体评价。对策:(1)关注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否合理,是否简洁,同时应关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的质疑;(2)对优等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时的方法,更要关注他们在小组中的带动作用。
【关键词】智能评价 e-learning 自适应学习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6―0091―03
一 e-learning引发了学习方式的革命,但也带来了学习不适应的问题
相对于传统学习来说,e-learning是利用网络进行的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具有革命性的变化。e-learning强调自我实现,强调个性,要求学生在学习上积极主动。而国内学生长期依赖面授,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由教师高度控制,造成学生主动性差,自我学习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欠缺,创新意识薄弱,难以适应e-learning[1]。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学生应该培养自己自主学习的习惯,可以质疑教师,多体现独立性的一面;另一方面,要加强对e-learning学习过程的管理,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反馈出学习效果的评价,从而帮助学生调整下一步的学习。
二 建立智能评价系统,实现对学习过程的高效管理
e-learning是一种异步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教与学的活动可以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计算机网络有着强大的交互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在e-learning学习过程中,虽然教师与学生无法面对面地进行交流,直接获取学生学习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但是教师同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甚至比面授教学时所获得的更为详细和量化[2]。
基于因特网,可以建立一个智能评价系统,它可以记录和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数据,然后依照预先制定好的各种规则处理这些数据,生成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将直接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学习进度和改进学习方法。同时,评价结果也会呈现给教师,然后教师根据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给予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指导。
所以,智能评价系统构筑起了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实现了教师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管。此外,智能评价系统也是教师的半个人,它能根据制定的规则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把教师从机械的数据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过程更加快捷高效。
三 转变教师观念,充分发挥智能评价系统的作用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国内教育界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思想强调教师的主体和权威地位,主张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应该学习什么。在网络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放下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充分考虑网络教学环境和学生的特点,很容易造成教与学的脱节,学生将不能获取合适的学习内容,学习行为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
e-learning主张一切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所以教师的活动也应该围绕学生展开。
首先,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实现学习过程管理的基础环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量化,为系统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依据。
其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监控系统中的评价活动也是由教师来主持的。虽然监控系统能自动完成一些评价工作,但这是教师赋予它的职责,是为了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千变万化的,监控系统不可能分析和解决所有的情况,所以教师必须适时发表评价意见,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指导学生的学习。
四 设计和实现智能评价系统
接下来,将以清华大学远程教育的网络教学平台为例来探讨智能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 设计目标
通过各种方式,如网上问卷调查、记录应用系统用户行为等,采集网络教学过程的各种数据,对学生学习质量、教师教学质量及课程质量等进行评估,并将质量信息反馈给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以便进行适应性调节,保证网络教育质量。
2 设计理念
该系统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基于元认知以及教学监控的有关理论,重在支持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效果的自我监视和自我调节[3]。元认知监控是有效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之中,认知主体在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计划、监视、控制和调节。
为了支持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监控和教师对教学的自我监控,本系统试图将教学计划、过程监控、效果评价和反馈控制统一于一体。在教学计划方面,支持教师设定一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日历,使学生明确各个教学环节的参与目标和时间安排,这些教学要求参数同时成为学习评估的基本参照标准。在过程监控方面,对学生在各主要教学环节模块中的表现进行自动跟踪,以各种统计图直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的自我监控。在效果评价方面,设计了完整的学习评估模型,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相结合,自动化评价与人工评价相结合。在反馈控制方面,系统提供了评价建议和自动预警功能,能够针对通过追踪评价发现的问题向学生发出建议提示和预警信息。
3 评价方案
评价方案是智能评价系统的核心,是系统内在的运行机制。e-learning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评价也不例外,它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改进教学过程、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实时教学、课件点播、答疑、作业、测验考试和资源管理等子系统,它们是学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的地方。这些学习活动进行的好与坏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反映教学质量,它们是理想的评价内容。
根据在教学活动中作用的不同,可以把评价内容分为考核和学习参与两个部分。考核由测验考试系统来完成,用来进行总结性评价,以判断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习参与是指学生在实时教学、课件点播、答疑、作业和资源管理等系统中实施的各种学习行为,对这些行为的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其目的在于不断地反馈学生学习成功或失败的信息,强化学生学习的成功之处,显示需要改进的具体的学习错误,从而激励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最后,可以把考核和学习参与合在一起作总结性评价,以对学生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同时也从中找出教学目标适当性与教学策略有效性的信息,及时改进教学。
对评价内容的量化工作是智能评价系统的关键。监控系统是教师的半个人,它将依据考核成绩和学习参与行为的量化数据所构建起来的学习模型,不断地反馈给学生学习的结果。量化数据的过程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a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
b系统是否能记录所需要的学习行为数据。
c量化的方式是否能达到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
d各种学习行为的量化方式是否相容。
通过对各种网络学习行为的量化,可以建立起网络学习的模型[4]。该模型是系统监控学生学习的客观依据。e-learning是一种要求较强主动性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很多可变因素。尽管学习模型能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但很难把握学习活动中存在着的变化因素。当出现学习模型中没有涉及到的情况时,教师应该亲自分析学生的各种行为数据,给予符合实际状况的学习指导,以求达到最佳的反馈效果。
4 评价过程模型
评价过程模型描述了评价活动进行的详细过程,如下图所示,它是一个不断地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评价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制定教学计划”,也就是为学生规定学习行为的模型。不同的课程对各种学习活动会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定制自己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5]。
当学生与网络教学系统交互,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时候,网络教学平台会记录下它们之间交互信息。这些交互信息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在进行评价活动时,智能评价系统将根据评价方案的需要从网络教学平台中“获取交互信息”,即获取需要的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并通过“形式化表示”,把这些数据转换为监控系统能识别和处理的数据形式。
监控系统能把经过“形式化表示”的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和教学计划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通过“自动推理”,产生各种“指标值”。这些“指标值”还是一些数据,但已经能描述具体的学习行为,有经验的教师和学生可以从中获取信息,指导下一步的学习活动。
然后,系统会进一步把“指标值”与教学计划中预先设定的具体情况进行匹配,给出“综合判断”,生成评价意见。如果学生的学习行为严重偏离了制定的教学计划,系统会给出“预警反馈”,以示提醒。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出现学习预警的学生,在必要的时候补充系统自动评价中的不足之处,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接下来,学生会根据监控系统和教师反馈回来的建议和意见,及时调整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开始下一轮的评价活动。
5 系统实现
系统评价机制的实现主要在逻辑层,它由数据转换、制定教学计划、评价信息生成、预警信息生成、email预警和主观评价六个子模块组成,各功能模块构建的系统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系统结构图中各子模块的功能如下:
(1) 数据转换模块。从网络教学平台的数据库中获取需要的学生的学习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转换成适合监控系统进行数据分析的格式,并把它们保存在学习信息数据库中,以待进一步的处理。
(2) 制定教学计划模块。设置生成评价信息所需的各种权重和参数信息,以及产生预警信息所需的预警机制信息。
(3) 评价信息生成模块。根据教师定制的各种权重和参数信息,对获取的各项学习信息进行处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性的评价意见,供学生参考。
(4) 预警信息生成模块。根据预先设置的预警参数,处理学生的各种学习信息,对符合预警条件的信息产生预警,并记录到预警信息数据库中。此模块处理的信息一般从学习信息数据库中获取,但也可以直接从数据转换模块中获得,以提高执行效率。
(5) email预警模块。定时(比如晚上某个时间)对生成的预警信息进行检查,然后,对符合提供email预警的信息发送email预警。
(6) 主观评价模块。接收教师发表的主观评价意见,并把这些评价意见反馈给相应的学生。
五 结束语
在该系统的设计制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网络教学平台不能记录需要分析的学生学习行为以及大数据量的问题。随着教学平台的不断自我完善,相信这些问题将最终得以解决。
另外,作为一个教学辅助系统,它对学生的学习所能起到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同样引人关注。智能评价系统并不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决定性因素,要彻底改变学习效果,需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使教师能设计出适合网络教学环境和学生特点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但监控系统是有效的引导工具和催化剂,它能指引教师和学生熟悉网络教学环境,能提高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和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效率。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监控系统能收集到有用的数据,以改进教学和促进系统的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 周伯华, 许坦. 网络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8,(6):58-60.
[2] 宋飞. 网络学习形成性评价探究[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8,(6): 37-39.
[3] Zhang, J. & Lu, D. (2003). Co-project-based online learning: A case study on learners’ performa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Paper presented on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Based Learning, Melbourne.
[4] 张忠玉, 迟国彬, 陈品德. 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电化教育研究, 2006,(7): 63-65.
[5] 陈玉琨. 教育评价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7-74.
Realize Adaptive Learning in E-learning System
LI BinL I Fei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关键词:听课 评课 教学研究
听课、评课是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在倡导大力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今天,大力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研究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显得重要。然而,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学被认为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往往成为以教师活动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的过程,所关注的是教师的教。从而把教师活动作为教学评价的重点。而且由于听课者既不参与课堂教学,也不直接参与教学内容的学习,通常被认为是与课堂教学不发生直接关系的人员。因而在听课前无充分准备(没有去了解课标、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学生智能情况);听课过程中也就无视学生的课堂活动,不重视收集学生课堂反馈信息。这样的听评课,显然是有悖于课改精神的,无法起到应有的教学研究的效果。为此,必须依照现代教学理念,革新听课、评课。
我们知道,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它有五个要义:①教学是涉及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过程,②它是一种学习活动(当然活动主题是学生),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③它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④教师的组织活动有多种手段,包括讲解、指导、辅导、演示、评价等;⑤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而教师教学工作的着力点就是组织好这一学习活动。因此,课堂教学的评价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进行。换句话说,在评价课堂教学时,应该把观察的重点教师的作为转到学生的作为上,把教师的作为联系到学生的活动中来加以评价。针对这样的新理念,我们必须这样听课。
一、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教学是涉及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过程。因此,作为听课者,在听课时,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的活动,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对于教师的教,听课者重点应该关注的是:①澡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②如何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回顾什么;③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入时此导学生参与哪些活动;④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采取了哪些教学手段;⑤设计哪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设计活动步骤);⑥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⑦安排哪些练习让学生动手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⑧课堂教学氛围如何。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者应该关注:①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②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③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④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等等。由于教学是一种学习活动,本质是学而不是教;而且教师活动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展开的,因此在关注教与学双边活动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活动。
二、应把听课者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
如果把听课者定义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听课前无充分准备,听课过程中无视学生的课堂活动,不重视收集学生课堂反馈信息,就无法获取学生全面的、真实的课堂表现。只有有“备”而听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授课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是指听课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辅导、答疑和交流),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模拟学生的思路、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材料,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定基础。
关键词: 混合式学习 MOOC混合式学习模式 教学设计
MOOC 完善的平台功能特点以及与传统教学相似的课程模式,为顺利实施混合式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软、硬件资源。在教育教学理论和计算机相关技术都相对较成熟的条件下生成的 MOOC,更加贴近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便于以混合式学习的方式开展实际教学。MOOC 应用于混合式学习呈现如下优势:
(1)完善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利于开展基于 MOOC 的混合式学习。MOOC 拥有完备的教学环节,教师会提前规划好每周的学习内容并定期在课程平台相关的视频、课件等课程资源。与传统教学方式相似,MOOC 也强调"作业"和"测试"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每小节内容后会有相应的作业练习,教师还会要求学生定期参加相应的期中和期末测试。学生按照课程时间安排,在规定时间段内自行规划时间进行知识的学习、参加小组讨论等,如若按时完成作业且测试合格还会获得课程颁发的结业证书。
总之,教师和学生通过 MOOC 课程平台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从单纯的资源呈现到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与传统的网络教育相比,MOOC 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全程参与模式,更加有利于混合学习的开展。
(2)独特的资源设计方式,便于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与以往的视频课程相比,MOOC 课程视频不再只是传统课堂教学场景的再现,而是教学团队专门设计的适用于网络教学的视频资源。MOOC 视频在设计上有其独到之处:首先,视频内容短且模块化。在吸取了传统网络视频时长(30~40 分钟居多)的经验基础上,MOOC 视频的时长大多在 8~15 分钟之间,每堂课有 3~5 个相关主题的短视频组成。这样设计的目的,既方便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自订时间和速度进行学习,又方便学生在下次学习时能迅速定位到所学知识点处。其次,视频中嵌入交互式问题及随堂测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沉浸感"和"趣味性"并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检查。背景材料嵌入超链接,方便学生对知识的延伸。"短视频+交互性问题"的独特 MOOC 视频设计,拉近了教与学的距离,更加符合碎片化交互性的学习需求,便于学习者开展网络自主学习。
(3)推行同伴互评策略,彰显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MOOC 的大规模特点决定了作业与测试的批改不可能采用传统的教师亲自批改的方式。基于此种考虑,MOOC 开发了一套生-生互评系统(Peer assessments),教师只需在课前根据课程特点及教学目标制定出评价标准,学习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提交,再按照互评标准互相(最少5 名)评分。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解决了大量 MOOC 作业批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在互评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欠缺之处,实现了拓展知识边界、互相学习的目的。
本人研究构建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中,第一阶段是前端分析,主要针对教学目标、学习者和学习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一阶段也是整个教学活动设计的基础。第二阶段是学习活动设计,包括网络学习活动的设计和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两个部分,具体包括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等,该部分是整个混合学习的核心。第三阶段是学习评价设计,采取多元评价的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设计和总结性评价设计,形成性评价存在于混合学习的始终,评价反馈的结果用于及时修改学习活动,同时它在学生最终成绩中也占有较大比例。总结性评价是在整个学习活动结束后实施的评价,方便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有更直观的认识。如图1所示:
在此侧重研究"学习活动设计"部分。不同的教学目标、知识与学习活动类型适用于不同的学习活动组织形式。根据混合学习相关理论,混合式学习中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课堂学习活动和在线学习活动两种。基于 MOOC 的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着重对在线学习活动和课堂学习活动进行设计。
(1)在线学习活动设计
在本研究中,在线学习活动是指学习者运用互联网和 MOOC 课程平台(以 Coursera平台为例)开展的学习活动,它是混合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在线学习的活动类型如图2所示。
在基于 MOOC 平台的在线学习中,班级讨论组的创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师学习任务,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在线学习的主要媒介。考虑到学生对 QQ 运用得相对较熟练,本研究采用 QQ 群来创建班级讨论组。由于在前期分析时教师对相关 MOOC 课程视频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并根据教学目标与教材将学习内容细化为了一个个知识点。在具体到小节内容时,教师应再次观看相关视频并浏览与其对应的作业,务必做到对 MOOC 课程资源了然于心。随后,教师通过 QQ 群创建班级讨论组,并通过班级讨论组学习任务包括收集相关资料、观看教学视频、完成部分作业等。学生加入班级讨论组后,根据教师的安排有选择地观看完视频、完成部分作业。对于理解起来稍困难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反复观看相关视频或通过班级讨论组向教师或同学寻求帮助,当然学生也可以加入 MOOC 课程的讨论组与来自全世界的学习者进行互动交流。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班级讨论组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要求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解决某个问题,学生也可以在班级论坛组中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学习心得及在学习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2)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课堂学习活动通常是在固定的教室中按照既定的上课时间开展的学习活动。它是混合学习活动中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类型如图3所示。
面对面的课堂学习活动多采用多媒体、电子课件等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本研究根据不同情形,主要采用两种不同的形式开展课堂学习活动。第一种形式,即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详细讲解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着重剖析重难点,随后布置课堂作业并及时地对课堂作业进行反馈与评价,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再次讲解。另一种形式,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针对班级讨论组中学生对在线学习效果的反馈,整理出学生普遍反映的难点、易错点,在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中重新进行剖析,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剖析重、难点。随后,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再次布置课堂作业,基于 MOOC 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以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协作学习、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基于 MOOC 的混合式学习中,在线学习活动和课堂学习活动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师生间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使两种教学方式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实现了两者间的优势互补,促进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2013 年 MOOC 白皮书[J].中国网络教育,2014.
[2] 韩锡斌, 葛文双. MOOC 平台与典型网络教学平台的比较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4, (1): 1-5.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