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农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41-02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传统农业正在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而智慧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智慧农业将农业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依托嵌入式技术、感知技术、互联互通技术、智能化技术等综合、全面、系统地应用到农业系统的各个环节,使得农业系统的运转智能化、多功能,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智慧农业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嵌入式技术、检测技术、通信技术等。嵌入式是当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最有发展前景的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之一。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电子、软件等专业针对市场需求,开设了嵌入式系统相关课程,也在逐步完善适应社会需求的嵌入式系统的教学体系。本文基于智慧农业背景,结合都市型现代农业开设嵌入式课程的经验,对农林院校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1 智慧农业物联网嵌入式系统
智慧农业是最近兴起的一个概念,出现的时间很短,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中国农业大学李道亮教授认为: 智慧农业是以最高效率地利用各种农业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成本和能耗、减少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实现农业系统的整体最优为目标,以农业全产业、全过程智能化的泛在化为特征,以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等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和手段,以自动化生产、最优化控制、智能化管理、系统化物流和电子化交易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高产、高效、低耗、优质、生态和安全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形态。
要建设智慧农业,就要依托物联网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ITU互联网报告,对物联网做了如下定义:通过二维码识读设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智慧农业物联网唯一的物联源头是嵌入式系统。随着嵌入式系统的各个领域应用需求的多样化,嵌入式技术已成为当今电子技术发展的主流。
本文基于嵌入式技术,针对农林院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体系的特点, 通过一系列教学尝试,对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一些探索,使学生在保证专业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侧重点有所差别,将智慧农业贯彻课程体系始终,使学生在软件和硬件设计方面都得到很好的锻炼,最终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培养全方位的信息技术人才。
2 嵌入式课程体系建设
(1)我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培养和教学目标。
我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培养目标培养侧重嵌入式软件设计开发的嵌入式系统开发人员。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嵌入式系统的学习体现层次性、渐进性、注重实践性,尤其侧重培养在农业领域中的嵌入式系统应用能力。(图1)
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注重工程能力培养的嵌入式系统人才知识体系”,学习侧重嵌入式软件设计部分。嵌入式系统教学体系教学目标是掌握四个“1”,即“一种主流嵌入式微处理器、一门开发语言、一种嵌入式操作系统、一套开发工具”,嵌入式开发语言主要有汇编语言、C和C++语言、Java语言等;嵌入式操作系统主要有Windows CE、Linux等;集成开发工具主要有Windows CE开发工具、ADS等。
(2)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
北京农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自2011年设置了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根据自由选择的原则在大学三年级实施特定方向培养,同期购买了30套嵌入式开发实验平台设备,可实现每人一台的教学环境。
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大致可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
基础课程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主要学习理工科的一些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等。
专业基础以及专业课的开设时间以及内容如表1所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根据我校“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大学前六个学期完成的是课内学习,旨在掌握较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最后一学年有计划地到校内外实调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和实训,所以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是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习环节。
嵌入式导论课程:介绍嵌入式的主要应用领域、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基本概念、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嵌入式操作系统课程:介绍嵌入式系统基本知识,嵌入式操作系统与通用操作系统的差别。结合典型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对操作系统的基本构成、工作机制、系统移植剪裁和实时任务调度等内容进行介绍。我校根据具体情况选择、Linux、WinCE等嵌入式操作系统进行教学。
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介绍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软件编程及设备接口和驱动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学的概念、方法和工具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原理与设计开发思想,学生能完成简单的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JAVA开发语言:介绍Java语言的体系结构、Java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Java语言作为完成应用程序设计。
嵌入式接口技术:介绍键盘接口、LED显示器接口、触摸屏、通信接口、中断接口、A/D和D/A转换、ARM的JTAG接口。
嵌入式高级编程:介绍Android嵌入式开发环境搭建的方法,项目结构;Android的体系结构,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嵌入式特性开发,多媒体开发,数据存储开发,联网开发等开发方法,学生通过实践能达到独立完成开发单机、网络嵌入式软件的能力。
3 嵌入式课程实践教学
(1)层次化实验实践教学。
实验室选用UP-Magic6410嵌入式实验开发平台,着重培养学生在该平台下进行嵌入式Linux程序开发的相关环境搭建与软件设计方法的能力。针对各模块以及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背景,按照由浅入深,不同课程层次对应不同实验项目等原则,组织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实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以满足不同阶段的实验和实践需求,分别为涉及嵌入式导论的基础性实验、涉及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的实操性实验、设计嵌入式高级编程的提高性实验。基础性实验多以理论验证为主,在于学习方法;综合性实验和提高性实验则多以应用为主,在于提高能力。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进一步的实践开发和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通过项目案例,强化实践教学。
首先,依托教师实际的科研或工程项目,教师在实验课程实施时,可以按照模块化将案例的分解到各个部分,鼓励学生对实例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案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变被动知识灌输为主动探索思考,使教学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其次,在设计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性实验时,结合教师实际的科研或工程项目,在强调基础性知识掌握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的综合设计。使得学生既掌握了一些具体的通用的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方法,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设计并实现较完整的嵌入式系统,激发学习、创造热情。在课程设计综合实验中,考虑到学生水平差异,按照“自由组合、自主选题”的原则,要求学生课外查找资料进一步地学习,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进而提出自己的设计思想,此环节中设计思想的原创性也将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
(3)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项目实践来锻炼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校实行导师制指导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本科生导师负责学生在整个科研期间从理论到具体操作的各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加强了指导力度。
学生在家禽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嵌入式系统应用项目中,教师组织学有余力的同学成立兴趣小组,直接参与到前沿的课题和项目中去,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按照生产链的六个环节分解成若干子题目,交由各兴趣小组,模拟项目的形式实践开发,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务实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科研能力。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技活动。
近年来,高等院校加大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的力度,笔者指导的学生参与了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计划,利用嵌入式平台,对温室环境等参数检测,进而对温室大棚实现智能化控制,学生在该课题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系统的完成了整个项目,获得了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计划成果二等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毕业的学生在担任京郊村官期间,将课题成果应用于所服务的村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将会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并学以致用,对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合作精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做好毕业设计及毕业实习
我校实行的是采取“3+1”人才培养模式。以往学生在第八学期进行毕业论文和实习,部分学生在校内机房根据教师给出的题目完成毕业实习和设计论文,学生如果不走出去。就无法完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部分同学虽然通过实习单位的学习完成毕业论文,但是毕业设计和论文的时间和质量也难以保证。因此,我们将毕业论文提前到第七学期安排任务,进行设计、论文的前期准备及调试工作,既可以保证充分的毕业设计时间又可以提高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设计.论文和专业课的学习质量。
针对在校学生缺少行业背景知识这一缺点,在教学中大力开展了与企业的合作,直接把学生派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得培养的嵌入式人才能够适应企业的需要,目前我院已经建立了中软、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所等校外实习基地,并签订了相关的实习协议。一方面学生在实践工程项目中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也为自己培养了急需的技术人才,实行了定单式培养,最终构筑高校.学生和企业获利的共赢平台,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从以往经验来看,选择嵌入式系统开发课题并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的的学生知识面更广,就业面更宽,既可以从事软件开发,也可以适应硬件的开发工作。
4 结语
嵌入式系统作为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其教学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包括完整的课程设置体系结构、不断的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获取更多的实践项目等内容。随着嵌入式在现代农业应用的迅猛发展,如何真正立足于农业院校发展特色,培养高素质嵌入式系统农业信息化人才,将是我们今后教学的方向和努力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道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J].农业工程,2012(1):1-7.
[2] 朱仲英.传感网与物联网的进展与趋势[J].微型电脑应用,2010(1):1-3.
[3] 柳翔.嵌入式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11:55-57.
[4] 马忠梅.嵌入式系统教学模式探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8(11):5-8.
[5] 李岩,孙玉,孙丞春.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3):45.
《农业民俗研究》共分三大部分,即节气、农具、乡土景观研究。该书以这三个视角为切入点,采用论文集的形式向读者多方位呈现了精彩纷呈的农业民俗、风情概貌,其中涉及二十四节气演变史、文化景观遗产及构成要素、二十四节气在其他国家的传播实践、二十四节气与农业民俗、二十四节气的传承路径及保护、农具与农业生产发展、农业乡土社会景观等多个层面理论知识,可谓丰富详实;同时各部分论文研究还涉及农业民俗节气的多个经典案例,有利于加深读者印象、帮助读者理解;各部分论文研究课题衔接自然、流畅、紧密。总体来说,该书可作为高校农业相关专业教育教学实践、民俗研究爱好者参考借鉴。长久以来,华夏民族对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一直怀着一种深沉的热爱感恩之情,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作、挥洒汗水,收获了大自然的无私馈赠,在劳作间隙、庆典佳节及民俗祭祀时,他们用这片神奇土地赋予的灵感创作出无数赞美土地、感恩土地的音乐作品。这些情感真挚、丰沛,形式、风格多样的农业民俗音乐作品往往具有以下特征:其一,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
古时候经济生产水平较为低下,人们对大自然、天气、气候、地理等领域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入,因而在面临一些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时,人们只能寄望于神灵,祈求神灵的庇护和“降恩”,例如求雨等。在风调雨顺的丰年收获时,也要祭祀、感谢神灵。与农业民俗祭祀相关的音乐作品通常将祭祀、求告的对象(即神灵)作为主角,作品或歌颂、或祈求、或邀请神灵享受祭品,因而不免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天气、大自然的认识逐渐深入,农业民俗音乐作品的创作重心也逐渐发生变化,神灵不再是唯一、主要的角色,作为农业劳动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在作品的影响力逐渐显现。
但是由于长时间的民俗祭祀活动已经形成惯例,农业民俗祭祀活动虽然大体上仍然得以保留,其主要功能却不再是“与神灵对话”,而是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人与人之间的真切情感等。其二,带有明显的地域、民族文化烙印。我国幅员辽阔、广袤,再加上多民族聚居,各地区气候、地理、人文差异显著,因而即使是同一种类型的农业民俗音乐作品,其形式、风格、基调及演奏的乐器都各不相同。例如热情洋溢的新疆维吾尔族挖渠歌、麦收歌,黄土高原流行的苍凉、奔放、高亢、悠长的《桃花红、杏花白》,宛转悠扬、低吟浅唱的苏州小调《秦淮景》、《江南好》等。其三,具有一定功能性。许多农业民俗音乐作品脱胎于丰富多彩的农业生产生活,因而民俗音乐的创作往往具有一定的功能性。
例如“鞭牛歌”就是源于立春时节鞭牛打春祈求风调雨顺的习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拜月歌”则是源于中秋时节妇女祭拜“月娘”嫦娥祈求精进女红的习俗,许多地区都有降生新生儿则唱“祝诞生歌”的习俗。参考《农业民俗研究》关于我国农业民俗发展、乡土景观及乡土文化的细致阐析,再结合农业民俗音乐多样化特征,从声乐艺术教育创新、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农业民俗音乐作品的再创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农业声乐艺术作品来源于真真切切、多元丰富的农业生产生活,承载了厚重、悠远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这些音乐作品能够长时间广泛流传开来,其价值取向、形式、风格上已经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喜好高度一致,或价值共情,或朗朗上口。无论是农业民俗音乐作品元素融合还是原作品再创作,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它们的“根”是一致的。
因而农业民俗音乐作品再创作需要注重对原作品精神内核的解构、灵活再现,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农业民俗音乐作品“现代化”发展,既充分利用原作品广泛、坚实的群众传播基础和优势,又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开辟更多道路。另一方面,当前社会经济文化技术发展水平较高,推动高校声乐艺术人才教育发展,例如信息化、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等。
先生怀有深厚的报国情结,同时又是一位举止可爱、言谈风趣的长者,常能从日常生活细节中寻着大智慧。
1988年我亲耳听他讲过一段放牛的故事:1973年在咸宁向阳湖农场劳动改造时,他一人放四头大牯牛,别人喂的牛瘦弱不堪,他喂的这四头却肚皮滚圆。数次放牛的经历,使他领悟到大牯牛深陷泥坑时,只抓牛鼻无法助其摆脱困境,唯有托起牛肚子才能使之走出泥潭。后来“牛肚子理论”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构成新发展经济学的内容。
1913年7月10日,先生出生在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一个农民家庭。旧时中国农民贫苦、愚昧的生活给先生留下极深的印象。在那个时期,他便立志,要终生为改变中国农村的落后面貌、改变农民贫穷的境遇而不懈努力。
23年前我有幸成为先生的入室弟子,当他了解到我也出身农民家庭、而且从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后转向经济学研究生,曾鼓励我说,“你的选择是正确的。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大国,要富强起来,应从发展农业经济入手,这也是我当年下定决心攻读经济学科的原因。”
先生正是带着发展农业经济、振兴祖国的理想,进入了武汉大学经济系读本科。当他在1934年大学毕业后,以最优成绩被选送到北平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当时,社会科学研究所由著名社会学家陶孟和先生主持,特别强调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受此环境熏陶,先生在中研院的六年中,不辞辛劳进行田野调查,足迹遍及河北、浙江、广西、湖北等地的乡村。在此期间,他相继撰写了《清苑的农家经济》《广西食粮问题》《浙江省食粮之运销》《中国粮食经济》等著作,40余篇。
1941年,先生考取清华庚款留美,带着理想,负笈哈佛,并在那里埋头读书,立志学成后报效祖国。在哈佛的生活快乐而清贫,他唯一的“奢侈”消费就是在每个周日,去波士顿城市音乐厅欣赏一场古典音乐,因为周日上午可以买到学生半价票。他偶尔喜欢吃一顿美式快餐,并将这一喜好保持了一生,晚年时仍不改每周去麦当劳吃一个汉堡的习惯。
他在哈佛学习工商管理一年多之后,转入农业经济与经济史研究,接受熊彼特、张伯伦等大师的熏陶与引领,从此如鱼得水。经数年刻苦钻研,他完成了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这篇论文获得哈佛大学1946年-1947年度经济学专业最佳论文和“大卫・威尔士奖”,他是迄今为止获得该奖的唯一华人学者。在经济学界与他一样或先或后获得威尔士奖的学者,有许多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如萨谬尔森、索罗、斯宾塞等。该论文1949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国际上第一本试图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工业化问题的学术专著。其理论成为后来在西方兴起并蓬勃发展的新兴学科“发展经济学”的主题内容,读书被视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学术上刚刚崭露头角,前途无量之际,先生选择了返回祖国。记得十年前,当我听说得过威尔士奖的斯宾塞荣获诺贝尔奖时,曾问过先生,“如果再让您做一次选择,还会回来吗?”先生毫不犹豫,“会的,出国就是为了报效祖国。”
1949年,他担任武汉大学经济系系主任、教授。1952年被调往组建中的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负责建校的基建工作,后又在政治运动中遭遇冲击,使他数十载远离研究工作。改革开放初期,先生得以重返阔别30年之久的学术界,尽管他已年近古稀,仍以“老牛奋蹄”的精神,和一些学界同仁率先将西方经济理论引进到中国,他自己也完成了《新发展经济学》。
先生为人还有一事足令众人叹服。但凡他认准的事情,总能咬定青山不放松,甚至花费数十载上下求索。“”后,他开始向有关部门提出设立博士点的申请,并坚持了20年,终于在1998年,以85岁高龄成为当时中国最年长的博士生导师。
多年教书育人,先生桃李满天下,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中流砥柱,如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董辅、李京文、何炼成等。
先生学识渊博,却不古板,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20多年前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侠小说盛行时,先生本本必看。他说,在这里可以找到正义和侠气,还可以换个角度看历史演变和社会变迁,兴许会找到一些创新的灵感。
论坛就“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专题开展深入探讨,综合分析了广西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并就进一步加强广西废气污染、废水污染、重金属污染等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提出操作性强的建议和对策,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甘向群在论坛上指出,环境问题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随着工农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发展,广西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已面临重大压力,并引起了党委、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我们把“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作为今后几年内广西专家论坛的主题,这个主题选得好,也很及时。“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专题研讨会”,拉开了“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论坛”的序幕,是广西科技工作者尤其是环保战线的科技工作者以智报国、为国分忧的具体行动。
甘向群还指出,广西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广西专家论坛是广西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这个平台充分利用科协及所属学会学科齐全、人才荟萃以及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横向联系的优势,汇集各学科专家学者的智慧,围绕广西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综合性、跨学科、前瞻性的学术研讨活动,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许多高层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意见和建议。希望来自学会的专家学者能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深入探讨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治理问题,交流经验,为促进广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论坛上,来自广西环境科学学会邓超冰教授、广西生态学学会谢华博士和周兴教授,分别做了题目为《广西土壤环境污染、风险评估与生态修复研究》、《广西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和《广西重要生态功能区及其保护对策》的主题目报告。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深入探讨我区生态保护环境所的面临的问题,并为我区的生态健康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 智慧城市 机遇
关于“互联网+”是由总理于2015年3月首次提出的,旨在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与现代传统行业进行结合,为传统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促进产业新的发展。智慧城市正是基于互联网技g,将城市中的日常生活例如水、电、气等公共服务同互联网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智能化的城市形态。互联网+正是基于同样的发展理念,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城市发展建设相集合,为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带来更好的动力和发展机会。
1 关于“互联网+”
“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背景技术提出的新的发展新理念,是指将我国传统行业同现有的互联网技术结合在一起,包括经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结合,结合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对现有传统行业进行资源整合和配置优化,提高传统经济行业的整体活力,从而在整体上带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通过结合“互联网+”技术,带动整体行业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经济能力,实现依托互联网平台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整合在一起,带来新的创新驱动力,实现新的产业变革。
2 关于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一种新兴的概念,目前全球已经有多个区域在发展智慧城市,不同的城市都结合其自身的特点进行发展。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的多样化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智慧城市主要有这几种形式:其一是以建设智慧基础设施为中心,让城市建设成为一座感知城市;其二是结合城市自身特点,结合互联网技术,发展城市新型产业结构,建立新型的城市发展产业;其三是围绕现今的环境问题,建立环保型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我国关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始于2013年,我国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重要发展战略,结合“互联网 +”、云计算的新型模式,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医疗健康、公共卫生、教育服务等多方面,通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网络信息,实现城市生活的智能化,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智能便捷。智慧城市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通过着眼于城市基础建设,利用互联网建设,优化城市的资源配置,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
3 “互联网+”为智慧城市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智慧城市是基于互联网数字技术背景发展起来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实体行业同互联网技术结合在一起,实现行业的便捷性,同时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等特征,为经济发展、城市管理和公众提供各种智能化的服务,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互联网+理念正是基于此,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3.1 互联网+下的智慧城市内涵
互联网+是发展智慧城市的基础,通过利用互联网中的大数据分析,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同互联网技术结合,实现日常生活的智能化。智慧城市建设正式依托于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通过网络来进行完成,实现互联网+教育,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等新模式,互联网+技术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3.2 “互联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
“互联网+”主要是讲传统行业同互联网线上技术结合在一起,这一点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对传统零售业的重新洗牌,互联网+中最为常见的线上支付方式,很大的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互联网提供海量的同类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规格、颜色、尺码以及供应商等相关信息,人们只需要在网上进行点击就可以买到自己需要的物品。互联网+技术利于其数据服务功能,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互联网+”作为一种依托互联网平台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新业态,在整合和优化配置资源、变革商业模式、创新产业组织和培育国家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互联网+将社会中的经济体同网络结合在一起,提升产业效率,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3.3 “互联网+”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结合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带动传统行业的产业升级,实现新的商业模式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产业效率,并且打破了传统服务业、工业和农业的产业界限,改变传统产业业态。“互联网+”对服务业的影响是所有产业当中最广泛最深刻的。互联网与服务业相结合,给传统服务业产业结构、组织方式、成本分布、营销方式等带来深刻的变革,催生了金融、远程教育、智慧医疗等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服务业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例如基于网络发展的网络购物、网络游戏、在线打车、远程教育、智慧医疗等服务业新态的产生,这都为建设智慧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3.4 “互联网 + ”驱动智慧城市之医疗
“互联网+”将传统医疗搬到网络上,实现网络医疗平台,居民可以在网上进行挂号问诊,极大缩减病人的排队时间,能够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也能够减少医院的不必要的花销。通过在网上实现挂号看病,医院通过网络平台对病人进行病例管理,极大降低医院人工对病人病例管理的成本费和人力费,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智慧医疗的建设。医疗健康问题是每一个社会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对此,建立智慧医疗具有极大的便利。
4 结束语
综上,智慧城市正是基于兴起的互联网技术而发展,智慧城市借助互联网中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将传统产业同互联网技术结合在一起,实现生活智能化,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智能和便捷。“互联网+”正是基于互联网的优势,将传统行业同互联网线上技术进行结合,正是发展智慧城市的基础,为此,互联网+技术为发展智慧城市带来了新的机遇,能够推动智慧城市的逐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坚.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企业发展[J].现代企业,2014(1):7-8.
[2]王夏娴.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国乡村发展的新机遇[C].//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015:1-5.
[3]侯纪勇.郭为.中国智慧城市专家[J].中国民营经济与科技,2011(10).
一、案例背景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有序、开放的语文课程”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既然语文课程要求有序、开放,那么语文课堂也应是既有序,又开放的。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各种各样的公开课、赛课,还是日常的语文教学,多数教师似乎只关注课堂的“有序”,而忽略甚至无视“开放”。常是教学设计中有体现,课堂上却鲜有体现。即便有的教师在一些理论文章里体现了“开放”,也只是做做样子,摆摆架子而已。这种仅在文字方面体现新理念的做法不过是为了应付检查或是为了在论文评比中获得评委的青睐。
一些赛课的执教者常常表面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提出新问题、说出真实感受,一旦“预设“遭遇“节外生枝”便出于“有序”和顺利完成课堂任务的考虑,拼命地往预设上引导学生,没有真正地善待课堂上的“旁逸斜出”。多数评委也只关心“有序”,课堂上你再“开放”,再机智,你的课没上完,既定任务没完成就不是好课,于是规则“绑架”了赛课,赛课沦为了表演与作秀。至于那些关起门来的自家教学,更是直指应试,一味地灌输知识,赶进度,无视、漠视可能会出现的惊喜。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类似农业,而不是工业。”农业是精耕细作,慢工出细活,不可机械化、批量化生产,不可操之过急,一蹴而就,不可过于功利化。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观语文课堂上的“旁逸斜出”。
二、《边城》教学案例
师:刚才我们已经对这篇小说的风景美、风俗美做了分析。大家看看还有什么美?
生:(大声)爱情美(笑)。
师:(迟疑了片刻)大家理解得很准确,《边城》的确讲述了一个美丽得令人忧愁的爱情故事,我看大家对此也深有感触,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风景、风俗之外的第三种美。请同学们勾画出文中能体现爱情美的句子,并把它们读出来。
生:…………
师:大家都说这段爱情是美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相遇浪漫(端午节、青浪滩),相爱含蓄(暗恋)。
生:相思苦中有甜,离别沉重,等待煎熬。
生:淡如青烟,美丽的忧愁。这都是现代许多直白的爱情所缺少的美。
师:同学们给出的答案很精彩,大家对于文本的理解让老师很感动。在此,也祝愿大家将来都能拥有一份美好的爱情。
既然同学们的兴致都很高,那今天我们就索性多聊一点,老师想听听大家对早恋的看法。
生:爱是将来事,学习是现在事。
生:早恋如烟花,看似飞升,其实堕落。
生:恋爱不是一个贬义词,只是早恋是错了时间的恋爱。
师:假如有的同学已经有了早恋现象,那该怎么办呢?
生:说服自己,少跟对方接触。
生:青春是花季,也是雨季,让我们走过泥泞,迎接花开。
生:早恋不该是自己的全部,不能因此影响了学业,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青春。
师:是的,别因那如火的诱惑,而过早地触落那枚青果,它会给你带来一生的苦涩,即使注定同行,也要等走出这片枫林。
三、案例分析
当“抛砖引玉”引出的不是“玉”而是“石头”怎么办?我的回答是,那就把它当做“玉”,因为课堂上的这些看似“石头”的“节外生枝”往往真的就是“玉”。
《边城》属于自读课,爱情又是个敏感的话题,因此,许多教师课堂上只是自顾自地分析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对爱情美轻描淡写,甚至干脆不提。课前备课时我也准备把爱情美纳入人性美一笔带过了事。现在想恚我要感谢我课堂上面对意外迟疑之后的那个决定。
《边城》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有一定的阅读与鉴赏能力,有不错的预习与自学能力,他们青春年少,情窦初开,他们处于幼稚与成熟的分水岭。对爱情有着隐约的期待与感知,对此不应回避,因为欲盖弥彰。课堂上教师临时决定“大胆谈情,勇于说爱”,这绝不是搞噱头,不是迎合学生,因为这也是文本和作者的本意,还因为新课标明确写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尊重学生,尊重人性的态度,灵活确定教学内容。”“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
这节课既定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我却觉得这“节外生枝”生得好,课堂的实际生成价值远比预设的高得多。就像作家王晓莉所说:“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它们不是‘主流’,但这有什么关系呢?一棵树完全地符合秩序,完全地符合规则,该是多么乏味啊,就像兵营,像一律穿了病号服,像活了一生却无故事的人。”
自从三次科技革命以来,能源成为了国家经济的命脉,资源危机的乌云多次在世界的上空弥漫。生物质因其资源丰富、可再生被认为是21世纪可被人类利用的最丰富的绿色资源。
生物质可以转化为能源和各种化工产品与生物质基材料。目前我国生物质材料工业采用直接转化的模式,生产过程存在效率低、能耗高、产物类型少等问题,因此如何将生物质进行高附加值的综合开发利用是生物质产业面临的主要瓶颈之一。
绽放梦想
任俊莉在攻读博士期间,师从于华南理工大学孙润仓教授(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良师的教导下,她主要针对蔗渣和麦草秸秆中半纤维素的分离、结构表征及定向转化为造纸助剂进行了系统研究,完成了博士论文。怀揣着对校园的热爱,对科研的执著,她选择了毕业留校,继续从事于农林生物质半纤维素的分离及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多元化产品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2008年2月,任俊莉受单位资助赴瑞典隆德大学化学工程系做访问学者,在此期间,她针对农业秸秆转化生物乙醇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考察了碱预浸渍和蒸汽爆破相结合的技术对麦草秸秆转化乙醇产率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学术氛围的交融在任俊莉身上起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对于科研的激情更甚。
在生物质能源的科研道路上,她不高大,但执著。
半纤维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十分丰富,在植物中的含量占1/4-1/3,仅次于纤维素的含量。因半纤维素独特的化学结构,较高的环保价值,使其在造纸、食品包装、生物医药、污水处理等领域有着潜在的商业价值。半纤维素被公认为是制备环保材料的理想材料。因此,以半纤维素为基质制备功能材料的研究为农林生物质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的资源化道路。
为此,任俊莉将研究方向定为农林生物质高值化利用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尤其在半纤维素转化为多元化高附加值产品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
放飞梦想
每个人都有梦想,难得的是将梦想坚持下去。
恩格斯曾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在任俊莉负责的诸多有影响力的项目中,主要以基础研究为主,其中,她带领的课题组在研的广州市科信局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新型环保半纤维素基重金属离子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凝结了团队成员的心血和智慧。制备的半纤维素吸附材料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尤其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同时还对尿素具有一定的缓释效应,将在农业、污水处理等行业有着潜在的商业应用前景。
其中,该项目体现了两大创新:首先提出一种新型环保生物质基吸附剂的方法。该方法工艺简单易行,该方法的提出基于“过程绿色,产物与环境友好”,具有科学性与先进性。该吸附剂具有生物可降解性,能够多次循环利用,可应用于污水处理中的重金属离子富集和回收,将为半纤维素在新材料研究应用领域开辟一条资源化道路。
其次提出一种温和条件下均相体系制备带有碳碳双键的半纤维素衍生物新方法。该方法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合成出均一性好、分子量高的GMA修饰的半纤维素。该聚合物可以进一步通过接枝共聚等技术制备功能材料。该研究将为半纤维素工业化均相改性以及大规模应用于污水处理、造纸、医药等工业领域奠定理论依据。
谈到实实在在的成果,任俊莉告诉记者,该项目以农林废弃物半纤维素转化为可生物降解的功能材料为目标,研发了一种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新型环保材料,属于污水处理、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化学、林产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涵及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技术及污水处理技术,具体为一种新型环保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离子吸附和脱吸行为以及再生性能的研究。
这个项目主要以农林生物质蔗渣和竹材加工下脚料分离和纯化得到的木聚糖类型的半纤维素为原料,从分子学角度设计了半纤维素基新型吸附材料的组成和结构;通过调控反应参数,制备了系列阴离子型的木聚糖基水凝胶,其吸水率在80-900范围内,表现出对pH、有机溶剂极好的智能响应行为和反复的开-关特性。该水凝胶对铅、铬、锌重金属离子的最大吸附量达859、495、274mg/g,重复使用8次之后仍保留原来90%的吸附容量。制备的系列木聚糖基水凝胶可以作为吸附材料、吸水/保水材料、智能开关等可以应用于污水处理、医药等行业。该功能材料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可再生能力,能够循环使用,富集的重金属离子能够被分离和回收,在污水处理工业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我们可以预见到,利用生物质制备生物能源、生物质基材料和化学品,以补充或逐步替代不可再生石化资源是目前资源转化的一种重要发展趋势,将推动现有的庞大的化石基工业体系向生物质工业体系的良性转变。
实现梦想
科技人才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他们的创造价值上。科技人才能够利用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提出新的理论和新的解决方法,并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目前,任俊莉的具体研究方向是构建半纤维素功能材料理论体系和方法,制备高性能的复合膜材料、具有良好选择性的吸附材料以及对药物具良好控释性能的药物载体等功能材料,并考察了它们在食品、污水、农业及医药行业的应用。
另外,她将“绿色催化化学”理念应用于半纤维素高选择性合成化工中间体的研究中,主要利用纳米催化技术在水相和绿色溶剂体系催化转化半纤维素及单糖合成糠醛及糠醛衍生物等高附加值化学品,实现了原料天然、过程绿色、产物环保的目的,符合当前绿色经济的发展。
为此,从工作至今,任俊莉主持了大大小小多个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全国优博论文作者专项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首届)、广东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教育厅育苗工程、华南理工大学第一批优秀青年学者培养对象、华南理工大学中央业务费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人才基金、新教师基金及开放基金等多项项目。
目前,她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全国优博论文作者专项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首届)等项目主要是针对农林生物质半纤维素的清洁高效分离及高值化利用进行基础研究,建立了半纤维素高效分离技术体系,提出均相改性新方法,创立半纤维素均相化学修饰体系,揭示半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体系的溶解机理,依据半纤维素的化学结构,设计合成了系列不同功能的半纤维素基材料,阐明了半纤维素结构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为半纤维素的工业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除了在半纤维素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任俊莉同时还担负着传道授业的师者责任。她协助孙润仓教授指导了博士研究生3名,其中两名研究生分别获得华南理工大学优博创新基金的特等资助。指导5名硕士研究生。在指导研究生时,任俊莉在生活上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支持;在科研方面,她细心指导,时刻跟踪学生科研工作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且,还积极参与和协助学科带头人对学科的建设,帮助团队青年教师在项目申报、等方面快速成长,完善学术梯队建设。
收获梦想
6月22日,由《科学中国人》杂志主办的“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万寿宾馆举行。此次,共评选出百余位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及年度人物特别奖。
荣誉的殿堂上,任俊莉如莲花般夺目。当杰出青年科学家获奖者登台领奖,所有人都关注到了那万花丛中一点红,她是获奖者中唯一的女性。组委会给她的提名理由这样描述:多年来以造纸植物资源半纤维素的高值化利用为研究核心,针对制浆造纸过程中半纤维素资源化利用效率低、成本高及转化产品类型少等瓶颈问题开展工作,在解译蔗渣、麦草和黄竹半纤维素化学结构的基础上,依据半纤维素的构效关系构建了多元化半纤维素基产品合成新理论和新方法,建立了具有自主创新的半纤维素转化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跟进。研究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2012年,2008年,排名第五)。申请人2010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12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七批校级培养对象,同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首批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对象―优秀青年学者等人才项目资助。
年轻如她,坚持如她,勤奋如她。也许她的专业你根本不懂,也许她从事的科研无法理解,但作为中国人,你应该知道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在任俊莉的工作中,主要致力于以制浆造纸产业为平台的生物质炼制新模式的研究,重点对造纸过程中半纤维素资源综合利用进行系统研究。针对制浆造纸过程中半纤维素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现状,提出了造纸原料制浆前预处理提取半纤维素及纯化半纤维的技术体系,并对其结构及定向转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这不仅是科研的进步,更是中华文明的传承。
【关键词】卢梭;女大学生;美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49-02
一、当代女大学生审美错位
大学期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受教育阶段,我们的天之骄子们身心在急剧变化,从矛盾冲突到定型成熟,人格趋于完善。但当今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科技高度发达,多元价值观相互冲突的时代。工业文明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价值取向都随之发生了巨变,学生们当然也不例外。
当今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中,有一个特殊群体,即令人羡慕的女大学生。在过去的时代,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寥寥无几。当代女大学生可是女性中的佼佼者,但所处的时代在急剧变化中,这样的高速冲击给部分女大学生带来了一些不适,其一就是审美发生错位,出现美丑颠倒的冲突。比如:“部分女生喜好从众,赶潮流,不辨好坏善恶等。”①
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一些女大生过多地追求潮流气息,她们认为大学女生美在潮装打扮、美容化妆和保持身材苗条等方面,认为给人美的印象是外在形象的塑造。到底什么样的女子才美?在内涵和外貌方面,哪一个是确定女子美不美的决定性条件?笔者认为当然是内涵美。
“当代女大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现代高校只有把培养有和谐人格的女大学生作为目标与根本追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才能书写出美好的一页。”②所以,让那些发生审美错位的女大学生从误区中清醒过来,分清好坏善恶,摆正美丑,从而将自己修炼出具有内涵美的女性是多么有意义!
二、卢梭的女子美思想
时代越来越现代化,但女性内涵美还是要追求卢梭式的自然美。为什么呢?有一位作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有次去一所寺庙吃斋饭,发现庙里的菜实在太清淡了,就忍不住问怎么不加些佐料呢?油盐也放得太少了,几乎没有味道。有位老僧人指着一盘青菜开悟他指出,世上的人都在吃青菜,但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品得出青菜的味道,原因是世人吃的青菜都是经过厨师的精心料理,加了太多的佐料,色香味俱全,人们品得的哪里还是青菜的味道,不过是佐料的鲜美味而已。要想尝到青菜的本真味道,只要把青菜洗净放到清水里煮熟即可。真正的美还是要看自然本真之美。
当今时代,部分女大学生受商品经济大潮流的影响过于注重外在美,花了太多的时间、精力和财物在外形包装上,如此的粉饰,刻意的打扮,戴上了豪华的面具,这不就是给自己加了太多佐料了吗?这样,我们女大学生的真实美被慢慢遮盖了。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的话,我们的生活将多么无味,四处充满着商业气息,人们将远离自然之美了。所以,笔者要以卢梭的自然美来呼唤女大学生卸下佐料,保持本真的自我,真实才是真的美。
卢梭是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他所生活的时代大多数的贵妇关注的是交际和奢侈,生活腐朽糜烂,对于修养、知识以及道德等置若罔闻,堕落到荒的深渊,卢梭希望能改变这种社会风气。因他崇尚的是自然哲学,所以他在《爱弥儿》中教育苏菲保持自然本真之美,成功塑造了他心目中理想的女性自然人,以苏菲的形象呼唤女子回归良好的道德风气。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卢梭的女子自然美思想来探讨当代女大学生应具有的内涵美。
三、当代女大学生美的内涵
(一)美在健康
卢梭认为女子应和男儿一样拥有健康的身体,因为,首先,女子天生要做母亲的,孩子能否有个好体质取决于他的母亲有没有好的体质,卢梭说斯巴达的女孩子也像男孩子一样做军操,目的是炼成一副良好的体格,从而能生育出地球上最健美的男子。健康的母亲才能生出健康的孩子。其次,按照卢梭的说法:“优雅并不等于病态,而且为了讨人喜欢是不需要变得不健康的。”③常年病恹恹的样子还能美吗?《爱弥儿》中卢梭塑造的苏菲就有健康的身体,一次她和爱弥儿赛跑,爱弥儿没想到苏菲一下子就跑到前面去了,自己如不马上奋力追赶,就会败给苏菲了。
女子美在健康,对于任何时代的女子来说都适用,当代女大学生只有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才会美。
(二)美在有德
1.善良的光辉。有一种美,不论它何时何地在什么人身上显现出来,我们虽然摸不到,但能感受到它温暖的光辉,它就是善良。卢梭认为人生来是美好的,天性善良,内在的良知在规导着人们散发善性的光辉。
一位老师曾给他的学生们讲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并不富有的记者到一个贫民窟采访,一个窃贼偷走了他的钱包。人们劝他报警,他不愿意。他是这样向人们解释的,如果我告发了他,他可能会被送进监狱的。他之所以从盗,一定是生活上遇到难处了,没有钱又渡不过难关,没偷到我的钱有可能被迫去偷别人的。那我不是害了别人受损失了吗?我虽然失去了些钱,但却能让其他人免被偷盗。如果这个偷盗者知道我这样的想法,他以后即使再难也定不会违法解决了,我不是挽救了他吗?记者善良的人性光辉普照人心,他打动了那个小偷,那个小偷当时就在人群中,以后真的没再干过坏事,并悄悄将钱包还给了那个记者。善良是人最美的品质,善良的女大学生必定美丽动人。
2.宽容的雅量。卢梭《爱弥儿》中的苏菲是个宽容的美女子,卢梭f:“她能耐心地容忍别人的错误,会乐于改正自己的错误”。④苏菲的宽容赢得了她的爱人爱弥儿的尊重。
要征服人心靠的不是武力,而是爱和宽容大度,就好比我们都知道的沙子与蚌的关系:沙子无意间跑进蚌的身体里,可想而知,异物进入体内怎会舒服。蚌愤怒了,想方设法用力想将沙子排出体外都无法成功。后来它选择了包容,用自己分泌出来的物质将沙子包裹起来,从而同化了沙子,这样,在蚌的包容下,沙子与蚌成为了一体,并且最终孕育出璀璨的珍珠。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愿我们的女大学生在生活中拥有宽容的雅量,铸就美满人生。女大学生最突出的优点应该是具有善良和宽容的德之美。
(三)美在智慧
卢梭说:“美貌不是所有女子都普遍具有的,这种容貌由于无数的意外事情而被毁坏,由于年龄的增长而消逝……因此,女子真正的资源只有才智。”⑤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人:有思想的人和没有思想的人,这种区别因学习知识获得智慧而区分开来。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丑女皇后叫钟离春,按照史书的记载,她几乎将女子丑的特点集结齐了,真是丑得天下一绝。长得难看也就罢了,一个女孩子家竟然还长了个男人才有的喉结,怎么嫁得出去,所以她已过40岁了,还是“小姑居处尚无郎”。⑥可就这么难看的女子,齐宣王竟然娶了她,并让她做了正宫娘娘。按理说君王的后宫都是佳丽,哪容得下丑女。可偏偏齐宣王容得了她,并给她一个封号――无盐君,“无盐”是齐国的无盐邑,钟离春出生的地方。这是无比高贵的称号,当时只有那些了不得的大人物如孟尝君、平原君等才会有这样高级别的封号。这肯定是有道理的,因为钟离春有远大的抱负,她饱读诗书,有安邦定国之才。一次求见齐宣王,力陈齐国存在四难,即国外敌国虎视眈眈;国内修筑五层渐台光彩夺目,致使百姓疲惫不堪;阿谀奉承,奸邪伪诈之人占据朝堂;齐君沉迷美色,不理国政。宣王听取了无盐君的谏议,及时悬崖勒马,拆掉渐台、罢去女乐、斥退谄媚,去除雕饰,精选兵马,充实府库,齐国得以大安。无盐君的事迹广为后人传颂,赞美的就是她的聪慧。
美丽的女子不一定非要绝世的容貌,智慧同样令人娇艳欲滴。当代女大学生是高级知识分子,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大学,抓住自己大学学习机会增长知识文化,成长为真正有智慧的女子,将来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华。女大学生美在智慧。
(四)美在优雅
卢梭认为美女子应具有优雅的气质,卢梭塑造的苏菲就表现出五个方面的优雅气度。首先,讨人喜欢的容貌。苏菲没有美丽的外貌,但是讨人喜欢。卢梭描述道:“苏菲是不美丽的……一眼看上去,她几乎是不漂亮的,但一个人越看她,她看上去就越好看。”⑦其二,自然协调的身体。卢梭说:“一个女子像黄蜂一样被切成两部分,是没有吸引力的……”⑧身体比例自然协调才是美的。其三,礼貌的举止。卢梭说:“女子在与人交往时,要诚恳礼貌,不落虚俗。”⑨其三,优美的语言。卢梭说苏菲“总能使同她谈话的人感到很高兴”。⑩最后,恰当的服饰。卢梭认为女子应该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服饰。服饰要与人的体型、外貌和年龄相和谐,要与环境、职业相和谐。衣着不和谐,难以给人留下好的印象。比如,一位教师身着超短牛仔裙走上讲台,给人的感觉就是不端庄,即使这位老师课讲得再有水平,也无法让学生敬重他。美装应是恰当协调的。
并不是每一个女大学生都能得到上天恩赐她美丽的外貌,但人人都有机会通过后天修炼让自己的容貌可爱起来,让自己身体协调起来,让自己的举止、语言和服饰体现出优雅的内涵。对于外在形象,女大学生自然要注意,但更要注重优雅之美的铸就。女大学生美在优雅。
四、结语
时代在进步,更多的女子进入了高等院校接受教育,女大学生具有扎实的文化知识,更易接受新知识、新文化,当她们明确当代女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内涵美时,定能更好地从健康、道德、智慧和优雅方面打造自己,让自己由内而外地散发美丽的气质。内涵美永不褪色!希望本文可以帮助女大学生分清真善假恶,摆正美丑,在卢梭的自然美思想的指引下,让世界刮起女子自然朴实美之风。
参考文献:
[1]①马天芳.当代女大学生道德失范及其对策分析[J].青年探索,2007(6).
[2]②秦娟.论女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建构[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5).
[3]③④⑤⑦⑧⑩Jean-Jacques Rousseau: Emile or On Education.Introduction, Translation, and Notes By Allan Bloom[M].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DESIGNED BY VINCENT TORRE,1979:p367,p396,p371,p393,p367,p396。
[4]⑥南怀瑾.孟子旁通[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312.
[5]⑨O康军.卢梭女子教育思想及启示――追求自然与和谐[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4.
作者简介:
[关键词]“三农”科普编辑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最近,我撰写的一本近50万字书――《“三农”热点问题真问实答》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并被选进农家书屋。这本书来自于我30年的工作点滴,也是我做编辑为农民读者服务30年交出的一份答卷。回顾过来路,感触良多。
1977年恢复高考,22岁当了三年半农民的我,放下手中的农活,花了五毛钱完成整个高考过程,走进了沈阳农学院(现沈阳农业大学)接受4年的高等农业教育,深深体会了求知若渴的滋味。从此,我的身份发生了转变:农民―大学生―编辑。
我在《新农业》期刊这个直接服务“三农”的编辑部里,做了30年的科普编辑。在这平凡实在的工作岗位上,我越来越深刻地悟到:一位编辑,能把工作当成事业,把事业当成生命,他就会全身心投入和奋斗,这其中自有殚精竭虑、“曲肱而枕”之乐[1]。
现代农业生产包含百业,项目复杂,技术各异,问题繁多。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随时都会遇到技术难题、知识困惑,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而现实中,农民找专家很困难,可供他们查找的资料很少,问身边人往往不解决问题,这是广大农村的普遍状况。问题急如火,节气不等人,不马上解决就会影响生产,造成损失,农民急需立竿见影解决难题的平台。我们《新农业》期刊有责任和义务将农民提出的疑难问题、共性的问题集中解答,及时在杂志上刊登出来,快递给农民读者,以解燃眉之急,这样会使千百万农民读者得知获益。于是,《新农业》杂志《编读对话》栏目应运而生。1990年首期的编者按是这样写的:
《编读对话》栏目与您见面了,负责本栏目的边为农首先向各位读者问好。编辑部每天收到来自各地的无所不问的信件,辟此一席,将解答信中提出的各类农业技术和知识问题。读者朋友,您在生产中遇到难题或不解之谜,或想钻钻“牛角尖儿”、“较较真儿”什么的,请写信给我,为农愿意做您的好朋友,解难释疑。[2]
大量的读者提问随之而来:种植养殖什么品种好?除草剂产生药害怎么办?甘薯覆膜栽培能增产不?大棚黄瓜得疫病咋治?公鸡打鸣是怎么回事?夏洛莱羊到哪里能买到?养鸵鸟能挣钱不?大豆下茬种植花生能行不?商纣王吃西瓜可能吗?岳云在山中用筷子插土豆练锤法是真的吗?我国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玉米的?猕猴桃在辽宁能栽培不?吃转基因食品有害吗?苹果卖不出去咋办?发展中药材生产有前途吗?新生儿没有承包地找谁说理?人参果到底是什么水果?骡子为什么不能生育?大棚收取特产税合理不???
这些完全是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原始信息,是农民长满老茧的手写在信纸上的疑问,是从田间地头传来的心声。读着一封封来信,作为编辑,我强烈感受到农民渴求解决所遇难题的急切心情、企盼的眼神、焦急的等待、丰收的寄托。通过那么多发皱的信件,可以觉察到农民犹豫再三的顾虑:信发出后人家能理会解答吗?
我在杂志上每期用两个版面,以“边为农”的笔名集中解答读者来信、来电、来人提出的疑难问题。多年前的农村,信息不畅,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科学技术知识贫乏。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问题只能靠信件、电话或直接来人询问。我们就是以这种方式来解决农民的燃眉之急。用百字解答对农民来说真的很速效、解渴、给力。农民在杂志上看到这些疑难解答,得到了新技术,分清了信息真假,很多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如今,“边为农”已经成为千百万农民读者熟悉的名字,成为他们心中可信赖的朋友。编辑部也因此经常挤满了农民,包括带队而来的乡长、村长。
现在,解答农民的各种疑难问题,已经成为我的职业习惯。农民大量的疑难问题每时每刻都充盈在我的脑海里。将这些来自生产第一线的疑难问题作为科研项目或课题加以研究、写成论文、编成书籍便成为《“三农”热点问题真问实答》的由来。30年来,几万人次的读者提问,集中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三农”的热点问题以及农民多方面的需求。《“三农”热点问题真问实答》真实记录了这些问题、需求和编者的解答,这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变化历程、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成果更新转化的光辉成就以及农民在思想意识和收入方面提升的新境界。
作为科普期刊的编辑,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显然不能完全解答来自全国各地所涉各种技术和知识难题,因此关键是要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对读者要有真情和热心。在图书馆、资料室、网络上寻找答案的同时,要依靠大学教授、科研专家、业内人士、政府各部门权威以及各地经验丰富的专业学者来解决,答案才更科学准确。我常常手持信件找到教授的家,打电话占用专家学者的工作和休息时间,悉心向他们请教,再转化成科普语言刊登在杂志上。电话里,很多素不相识的专家听说是农民提出的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立即热情认真起来,给予详细具体讲解,急农民之所急是他们的共同愿望。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凝聚更多的是大学教授、各地专家、各涉农单位权威的智慧和无私奉献,没有稿费,没有咨询费,也没有劳务费,只有“三农”挂念在心中。当然,服务“三农”,科普编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亦不可或缺。
原隰[3],汗水和心血必将换来丰收和喜悦。莫说编辑工作是“为人作嫁衣裳”,莫说编辑工作“单调和辛苦”,编辑工作也有笔墨驰骋的洒脱天地,也有助人成功的乐趣。利用每期杂志答疑文章连续刊登而标题变化的特点,细心琢磨编排,会产生诗的效果。我将《编读对话》栏目1992年1―8期文章的标题,按顺序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首诗:
科技鸿桥叙往来,信息万道分真戤。
排忧解难千丝语,晓澍春风百姓宅。
神农有路筹经纬,蓓暖源头富花开。
同川[4]励耜出金果,浩野泥书赞英侪。
这首诗是科普编辑为读者服务的真诚之心的写照,将为农民解答生产生活疑难问题、分析发家致富项目的无限乐趣表达得很充分。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农业大学毕业生,我用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是我理所当然的选择。“三农”,是我们永远离不开的衣食之源,从事编辑工作的人们为之奉献智慧和力量是光荣而神圣的责任和义务。
注释:
[1]田晓娜.四库全书精编.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667-701.
[2]边为农.编读对话.新农业,1990(1):54-55.
[3]诗经.武汉:武汉出版社,199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