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的重要性范文

课堂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堂的重要性

第1篇:课堂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高效课堂 必要性 重要性

课堂是否高效,决定了学生的成绩、素质是否高效。那么,构建“高效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我就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数学“高效课堂”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高效课堂的含义

一切教育改革的重心在于提高课堂效率。真正的高效率的教学就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是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更是一种价值追求。首先,我们要抓住高效课堂的“三个标准”。(1)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2)厚积知识、破疑解难、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3)学生心情舒畅,有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其次,高效课堂要保证三个“量”:(1)信息量;(2)思维量;(3)训练量。再次,高效课堂要达到三“动”:(1)形动: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2)心动:思维在动;(3)神动:思想在动。一个高效的课堂,是通过课堂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对此,我对“高效课堂”有几点感触。

1.它必须是“简约而不简单”的“大气课堂”

刚开始工作时,我曾经长时间追随数学组老教师们听课。我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语速平缓、看似节奏不快,但是却让听课者在轻轻松松中掌握了应学的知识,甚至连讲课过程的“停顿”也显得恰到好处。我想这就是“简约而不简单”,就是“大气”。教师要善于将各种知识模块、教学要素有机整合,用最低的教学成本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实践中,应努力体现:教学目标简洁明了、教学内容简约充实、教学环节简化朴实、教学媒体简单实用、教学语言简短流畅。课堂上不能有太多的情境或环节,但内容要充实丰满;语言不能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要能引起学生的心领神会;不能盲目地追捧现代媒体,而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功效。

2.它必须是“放松但不放纵”的“理想课堂”

教育专家叶澜老师对理想课堂的论述,以提问的形式展现理想课堂的状态: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 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 当学生茫然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 你能否从学生的眼中读出愿望? 如果我们经常对照,对照着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充满智慧。构建理想的课堂,应该在“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摆脱文本教材的束缚、敢于摆脱预设教案的束缚、敢于摆脱原定思路的束缚,敢于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应该在“民主”的旗帜下,使课堂始终充盈着人文的氛围,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情境中,学会自主建构、学会交流共享。但是,民主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迁就,别忘了“明确的要求、到位的指导、适时的调控”。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三个必备

1.课前充分的备课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高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把握每一节的课堂结构,它的总体构想、分几部分构成、每部分以什么方式教学生学习、时间如何分配、思考问题和训练题的设置等。教师要善于搭建“台阶”,设置“脚手架”,善于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带有启发性的思考问题。

2.教师准确的定位

在具体课堂教学操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克服“教师话语霸权”的惯性,把“课堂”变“学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好比是在驾驶汽车,而教师好比是“路标”,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走上“高速公路”,不走“岔路”。

3.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交流

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与积极交流,学生在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和教材的重点及时进行点拨、解惑和归纳,并指导学生将探究的结果用图像、文字、图表、数学公式、模型等方式表述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检验、评价、反馈、论证,上升为理论,学生能做的决不包办代替。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没有学生的认真自学,不新授;没有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不交流;没有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不讲解。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究学习,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学习,在讨论合作中探究学习,在自我展示中探究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学习,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学习,突出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数学“高效课堂”,要张弛有度

关于数学教学是否高效,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深入思考:

1.以满堂问代替了满堂灌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科学,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实际上,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对于调控课堂的有效提问我有几点认识:(1)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2)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3)调控课堂提问的等候时间;(4)利用鉴别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沉默率;(5)调整问题类型比率及问题水平。

2.学生对于问题答得越准确越好

高效教学之“效”不是只看学生的知识获得。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学是否高效,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得到发展。就课堂教学而言,知识获得效率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的发挥程度。如果学生在认知上做到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建构新知识,在情感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努力的状态,在方法上表现为独立思考、善于提问、敢于质疑,在过程上表现为多元对话互动、体验、合作、探究,简言之,学生是在积极主动地学习,而非被动机械地接受,这样的“过程价值”岂不是最好的效率?这种效率有时是隐性的,是无法量化检测的,但它往往比显性知识的效率更有意义。

3.只重视教法改革而忽视学法指导

第2篇:课堂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政治 活力课堂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210-01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说政治课堂教学是一条清澈澄净的渠水的话,要浇灌好学生的课中、课间、课外三个模块的“田地”,那么,源头连绵不竭的活水源头,就是活力四射的课堂教育。

一、活力课堂,是师生思维对接的最佳空间

学生的智慧开发,是关乎学生是否品学兼优的关键事情。而要做好智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更新很重要。如果学生的思维不和教师有效对接的话,思维就得不到提高,也得不到矫正。但是,仅仅只是平平的思维对接,也不会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精彩的思维启迪,无疑是最佳的思维对接。课堂不活,哪来思维的精彩?

二、活力课堂,是学生知识生成的最佳时机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从生命力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的生成过程。

应该说课堂生成就是根据课堂学情变化,师生共同及时接纳弹性、灵活、创新的成分、因素、信息,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应对方法,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点线、教学方法,从而推动更高水平的互动,使课堂产生质变、飞跃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在课堂之外所达不到的,也是不可能具备达到生成知识的条件的。例如在讲七年级《身边的诱惑》这节课时,教师一定要启发学生分析“黄赌毒与等不良诱惑的危害表现在哪里”,并通过讨论得出结论:(1)吸毒危害人的身体健康,浪费钱财,还有可能让人陷入违法犯罪的深渊。(2)赌博严重影响学习和人际关系,还容易诱发违法犯罪。(3)“黄”(不健康信息)侵蚀人的肌体,毒害人的精神。(4)是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毒瘤。总之,黄赌毒与等不良诱惑的危害表现集中为“都是有危害的,没有一点好处”。通过分析与归纳,必然引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所以,课堂能否生成知识,无疑是政治课研究的主要内容了。只有活力课堂,才会让知识在这里快速生成。

三、活力课堂,是学生成功展示的最佳平台

简单的说,展示就是表述、表达、表演、表现、表露。我们都知道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小班化教育更注重这点。这个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还给”学生说话的权利,表达的权利。展示这一环节,实际上就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课堂上,学生的展示水平取决于课堂提供的气氛和宽松的空间。尽管课堂时间有限,但是,一堂活力四射的课堂,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会预设给学生展示的各种方式和方法,尽最大可能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看似简单的自我展示,其实还是学生知识、思维的交流,也是教师把我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的有力依据。课堂如果死气沉沉、设计粗略、以讲代学的话,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游离在学习之外的话,展示也就没有探索性,对知识的生成起不到任何作用,展示也就失去意义,课堂也会失去活力。

四、活力课堂,是完成在校主要任务的最佳场所

政治课教育,把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作为最为重要的内容来研究。只有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率提高了,学生才会在课间尽情玩耍,形成魅力课间轻松课外。只有这样,学生也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课外阅读大量书籍,做自己感兴趣的许多发挥特长和爱好的事情。我认为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有三,一是长身体,要健康成长。二是学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三是学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这三个任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前两个任务,有课外的成分,而学知识的主要场所,就是在课堂。如果把学知识延伸到课外太多的话,无疑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小班化教育的一个主要宗旨就是要“减负”,学生的课业负担轻了,才会有轻松的课外,也才会保证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著名学者钱文忠说,我不相信教育是快乐的,也就更加说明课堂效率的重要性。有人片面的认为,课堂活力就是课堂要热热闹闹,其实这只是表象,真正的活力课堂,课堂效率其实就是最为主要的内容和标志。

总之,只有认识到课堂活力创设的重要性,才能在不断的摸索中,寻找出如何构建活力课堂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经验来。活力课堂一旦形成,政治课教育这块田地才会“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万海瑛. 初中思想政治活力课堂的有效构建[J]. 学苑教育,2011,12:80-81.

第3篇:课堂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验;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将化学实验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实验,课外兴趣小实验等,不同的实验在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同的作用.在生本教学中,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化学教育教学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通过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化学实验可以通过千变万化的现象,唤起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通过一系列趣味性实验的演示.如“滴水点灯”等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好奇心,新的兴奋点,随之就会有不断求知的兴趣,就会形成今后愉快、主动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

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验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观察是认识知识和进行思维的前提,如果没有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就不能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教师在实验前,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明确观察的目的和要求;实验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反应中产生的多种现象,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作全面观察,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性[1],并要求学生作全面、细致的描述和分析,如做钠和水的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既要观察到钠块四处游动,又要观察到钠块熔成小球,还要引导学生听声音,最后根据实验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可以利用生本课堂的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思考参与.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只让学生“看”,还要让学生“闻”,(如闻氯气的气味)、“摸”(反应中放热和吸热现象),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观察的同时,结合实验现象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二、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著名科学家华罗庚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的思维”.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培养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究新知识的乐趣,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脑手结合,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2].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从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更好地培养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使他们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例如,在讲“氯气的性质”时,对氯气使滴入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原因,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原因,并设计方案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提出是由于氯气溶于水生成了次氯酸,次氯酸有漂白性,所以褪色了;有的学生认为是由于盐酸和次氯酸具有酸性,与氢氧化钠反应,从而使溶液碱性减弱而褪色……各种方案的提出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同时学生的能力也提高了.教师对于学生实验提出的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应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学生探究创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生本课堂的小组模式为学生的互助学习和合作学习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课堂上,由于已经分好小组,所以学生的分组实验、实验结束后的有关实验的讨论都极为方便.甚至有些简单的演示实验,也可以改为分组实验,这样不仅给了学生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对同一小组学生之间的合作带来很多机会,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四、化学实验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掌握物质性质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而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通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讲授“氯气的性质”时,通过对氯气与铁丝、铜丝、水、氢氧化钠等物质反应实验的观察,学生对于氯气的性质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又如,在电解质概念的教学中,我们通过五种不同物质导电性的比较的实验,如氢氧化钠、硫酸、醋酸、酒精、蔗糖五种物质中前三种溶液能导电,而后两种不能,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现象,指导、培养学生形成抽象的电解质的概念.此外,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形成的.

总之,化学实验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化学科的教育教学,离不开化学实验,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使学生在实验中不断得到启示,使自己所学知识不断从感知到理论,从肤浅到渊博.毕竟,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的乐趣是任何外来的奖励无法比拟的.

参考文献:

[1]赵立.初中化学新课程实验面临的问题、困难和对策[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

第4篇:课堂的重要性范文

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紧密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体验过程,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处理好“已知”和“未知”之间的矛盾,把教学过程变成知识和能力的全局,那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就是组成这个全局的个个局部。教师只有心中有全局,处理好各章节教材,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要处理好“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关系,特别是高中新教材体系编排,各部分知识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来获得新知识,力求以“旧”引“新”,利用“新”来巩固和深化“旧”,更符合新旧的辩证关系,更符合课改精神和新教材的编排模式。同时要处理好“难”与“易”的关系。化学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概念性和抽象性,要求学生应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

因此,化学学科教学确实有“难”的一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钻研教材,设法化“繁”为简,化“隐”为现,化“难”为易。

在教学中要追求语言精确,作家要铸炼语言,教师更要铸炼语言。要用精确严谨的语言,精当的讲授知识,准确阐明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正确运用化学术语,语言严谨,合乎逻辑,更要言简意赅,精炼;话不在多,关键是要抓住重点,采用适当的修辞,精辟的语言,讲清问题;讲课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语言精巧,言近旨远,要把学生的思想联系起来,与学生的接受水平尽量一致,力求使学生接受听讲的内容;妙趣横生、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精彩的教学语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平衡,增强感染力,提高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和反馈效率。因此,在教学中要追求语言准确性,感染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满意的效果。

第5篇:课堂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 动作示范 讲解 判断 分析

21世纪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科学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在新世纪里,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扩展与深入,每个人都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它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为此,我们的教学手段也要相应的地进行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校电教设施不断完善,教师电教意识不断增强,各门学科已开始广泛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使各学科进行了一次教学方法乃至教学观念的“大改革”,各种教学软件也应运而生,它们为教学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方法。

从当前的情况看,多媒体教学只是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中得到广泛开发和应用,而在体育教学中情况却不容乐观。传统观念认为,体育课主要是让学生锻炼身体,学习运动的技能技巧,和多媒体教学没有多大关系。,这正是他们忽略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传授学生必要的运动常识和理论”的原因。以往,这部分内容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板书来完成的,但这种方式缺乏直观性,不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效果会怎么样呢?带着这种想法,我校体育组按照新课程标准,在体育课中运用与实施多媒体教学,并且自制了许多教学课件,用之于公开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采用多媒体形式的教学,我觉得体育课是完全可以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的,在新课标下更应广泛推广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为体育课教学提供如下效果:

一、提供直观感受

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通过画面、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生动、真实的形象,并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以往的板书、口授形式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例如:向学生们介绍排球技术环节中正面传球的技术动作时,如果用传统的示范、讲解方式来进行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这是因为,在上课时,教师将完整的动作示范出来以后再进行讲解、分析,所讲的一切都较为抽象,在视觉上不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不易让学生理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从而很难完全掌握。如果在上课时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正面传球的整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通过屏幕展示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并且将“准备姿势、迎球、击球、手型、用力”五个技术要领的文字解释出示在相应动作的旁边,结合课堂上的需要使画面重复播放、讲解,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学生的大脑中就会形成清晰而完整的技术动作,练习起来便会更有劲、更主动,对动作要领便能直观理解,掌握技术动作也就更快。这点也符合“学生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更具有强烈认同感”的心理特征。又如:在“前滚翻”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对指出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和纠正方法也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画面演示各种错误动作,让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动脑思考;教师仔细分析、讲解产生错误动作的根源后,再让学生进行改正。另外,还可以将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录像剪辑到教学软件中,在上课过程中播放给学生看,使学生对前滚翻动作在运动中的应用有个初步认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这样,对以后在室外继续练习前滚翻动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原因,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往往较短,特别是在讲解、分析某个难点动作时,学生由于精神不集中,听得就比较模糊。但是,如果让他们看卡通片,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整节课下来,他们都会兴致勃勃。这是因为,动画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看完后印象就特别深刻。因此,我们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借助动画录像,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让同学们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给同学上武术课时,便可以通过网络搜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武术动作影片的片段,然后剪接到课件里。通过屏幕的播放,学生一边观看画面一边听教师的讲解,对技术动作掌握得既标准又到位。经过同学们的比较和分析,结果一目了然。这样的动画课件配上适当的音乐展现在同学们面前,非常具有吸引力,会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以后的练习过程中更加努力,学习的效率也会得到提高。现在的学生喜欢把体育明星当作自己的偶像,且有意识地收集某些明星的资料、图片。如果在多媒体电脑教学软件制作中,将一些优秀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精彩动作图片扫描进去,再将运动员的简历输入到软件里,就不仅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还可以趁机鼓励同学们要积极锻炼身体,争取以后也成为世界冠军,为国争光。例如:在《学踢足球》课件里,每一幅足球明星图片的出现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明星们的精彩特技上,从而也引伸到我们的教学内容中。

在多次的教学尝试中,我深刻感受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体育教学带来了诸多优点,解决了教学中的许多疑难问题。例如:游泳课的教学,由于学校条件限制,不可能现场教学,电脑多媒体的运用、课件的精心制作,让学生也能在教室里充分掌握游泳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也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逐步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是,纵观当今教育软件的现状,我们就会发现:现在的多媒体课件往往无法直接用于课堂教学,有的只是侧重于单个学生人机对话,交互性差,缺少跳跃、扩容、共享的能力。因此,我们应加强有关课件制作方面的学习,提高课件制作的理论知识,尝试制作出符合自己教学特点、实用并令自己满意的课件来;而教师在自制多媒体课件的同时,也促使着自身不断地学习与实践。

当然,多媒体是辅助体育课教学的,它作为奇妙的教学工具,为师“教”生“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学校体育室内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对学生体育基础知识认知的发展、体育观念的更新、体育技能的提高以及思维品质的改善,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不能忽视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多媒体教学是辅,而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创新才是主要的,只有这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才能结出累累的教学硕果。

【参考文献】

第6篇:课堂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

一、什么是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一种以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学评价,要求改变过去那种评价主体单一的模式,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其别关注学生、教师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反思自己的过程。通过反思,可以全面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并为自我发展寻找到一个更加合适的方向。

发展性教学评价包括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体系,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其常用做法有:交流评议法、案例分析法、表现评价法等。如何正确理解这三个目标、教学中采用何种评价方式体现这三维目标,也就成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正确的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了。

二、发展性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如何使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与学生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状况的认识在更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学生如何参与对自身的评价?怎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只学不用” 、“只会学不会用”的现象发生?在某些课例里,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些自我学习状态评价表。在评价表中,知识和技能包括三个要点,老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围绕这几个知识点进行实施教学活动通过这几方面的交流评议,体现课堂教学的诊断性、形成性和建设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评价说明了这种发展的丰富多样的可能性和各种线索,因此,教师、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或建议,为课堂教学的,充分发挥评价的综合功能。

怎样评价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程度和行为表现、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如何通过学生过去与现在的比较,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如何确认学生在学习的某一方面的强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如何使用这些评价结果和如何使用评价表?

在设计的评价表中,对于过程与态度,我们认为要使学生会分析不同表现方法,观察、探究各种操作方法技巧,善于利用小组学习。比如学生在学习幻灯片制作时,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模仿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懂得评价别人;而在学生学习了制作方法后,学生可以进行自我和他人的对比评价;通过学生的互评,学生对自己和他人又有了一个新的评价,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方法和方式。这个过程是逐渐的,其实学生自己也在不断的进步,而通过评价表的作用,学生对自己有了信心,学习动力进一步加强。

在常规教学中,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步的最有效的评价形式是什么?如果你有兴趣在自己的班级开展情感与态度评价,那么你认为哪些情感与态度变量度最为重要?什么时候进行情感与态度评价最合适?进行情感与态度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在评价表中,我们设计了这些:今天你学习开心吗?与小组合作愉快吗?有主动学习吗?你还有什么要说的?通过这些设问,学生可以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讲出来。

在运用发展性教学评价后,我校学生上信息课的兴趣比以前浓厚了,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比较积极主动,课堂效率大为提高。

三、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能否主动地思考课堂教学中所产生的问题;学生能否在实践探究中解决问题;学生能否在反思质疑中发现新的问题;学生能否在课堂学习中提高相应的能力水平,如果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才真正由传统的“教而获知”转变为了“学而获知”,从而也就实现了高效课堂所追求的目标。

四、今后努力探索方向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的确立,是对评价改革的重大突破。新课程对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定位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高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必须具备适时性,如当学生的自主学习偏离了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通过适时的指导引领学生回归“大道”,为教学目标的达成保驾护航;当学生面对学习难点徘徊不前时,教师必须通过适时的指导给予援助、化解疑难,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当课堂氛围过于活跃或沉闷时,教师又必须通过适时的指导加以调控,以创设符合教学需求的和谐氛围。 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高效课堂的要求,起到了引导和促进教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作用。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强调通过反馈促进学生改进,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目前我校的自我评价主要还是交流评价和表现性评价,虽然使用时间不长,但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案例研究。如:如何评估新的教学方式;如何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课堂上的交流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这些交流如何促进教学相长;为学生建立作品档案等等。

第7篇:课堂的重要性范文

美术教育文化性课堂审美

一、美术教育观念的文化性

当下,新课程标准要求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初中美术教学是美术课程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要求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培养人文精神。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教授曾阐述:“美术作品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背景中产生的。”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美术课堂的学习内容应该视为一种文化的学习。当然,传统的美术教育观念依然影响很大。其表现在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技法的训练。曾经在某中学的美术课堂上做过一次抽样调查:什么是美术课?学生们认为答案就是画画,持这种观点的学生占了被调查学生数的百分之九十多;学生们对美术作品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古典主义绘画和超写实绘画中。虽然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整个社会的认识、甚至美术教师的观念,依然停滞不前。

二、美术作品的文化性

每个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在文化的大背景下创作的,而艺术作品也体现了文化的影响。初中7年级美术课本中有关介绍四川美院院长罗中立教授的作品《父亲》,这幅作品的成功完全是时代背景造就下的产物。作品描绘了后的改革开放,还处于动乱岁月中的国家。作者用一只圆珠笔来预示着改革春风已经到来了。作者饱含深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克洛斯超写实手法,刻画出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穷而又敦厚的老农的特写形象。老人乌黑的面庞,因为微笑而堆积出一条条车轴似的皱纹;因为劳累而粗糙的手让人联想到曾创造了多少麦穗和稻谷?缺了牙的嘴,又进食多少粗糠腌菜?他身后是经过辛勤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活原型,他早就不是罗中立笔下的大巴山农民,而代表的是中华大地上所有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精神上的父亲!

三、美术课堂的文化性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断尝试新的授课方式,很多课堂文化性逐渐很好的体现出来。例如,初中8年级课本中有介绍关于地方文化特色的章节。那么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就应该考虑到各个环节如何加入文化性。以安徽省为例,任课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安徽地方特色文化来充实本章节内容。譬如可用传统的徽州黄梅戏、凤阳花鼓、阜阳剪纸、庐阳花布、传统的笔墨纸砚等来引出教学内容。提出问题也可以用地方历史人物和景点,例如:安徽的名人李鸿章、段祺瑞、曹操等,景点黄山、皖南的西递、宏村、金寨县的梅山水库、天堂寨等。笔者曾经听过一节关于地方人文性的省级美术优秀课,这位上课教师的导出就是一段黄梅戏。伴随着熟悉的乡音,大屏幕展开的是一幅幅生动的徽州沙画。画面带领观众以孩子般纯真的视角去观察徽州的古建筑。观者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西递宏村的美景,看到了断桥残雪,看到了美丽的南湖秋色,看到了各种秀美的徽州建筑。这实际上就是该教师很好运用了观者对于地方特色文化的认同。

而在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上,文化性的补充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以欣赏课关于吴冠中先生的水墨画为例。吴冠中的作品虽然画面很简洁,颜色只有少量的黑色和大幅的留白,但是其作品的内涵和精华就是对中西文化的高度概括和提炼。这背后所体现的是画家本人的思想和主张。将中国写意元素和西方抽象元素融入画面,把自己内心的激情融入点、线、面、色彩和独特的构图中。他的作品带有鲜明的中国色彩和现代性。可能学生会在课后美术作业中关于技能技法的表现很一般,但是可以体会出吴冠中艺术创作的艺术语境和特点,从中受到启迪。这也是美术课堂文化性的成功之处,能让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中学生体会出作品的文化性。

在课程设计里渗入文化性,需要思想确立和不断尝试。例如初中7年级《生活中的色彩》一课中,通常我们对颜色的第一印象来自于西方的定义,即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而西方美术的革新也与颜色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印象派和后印象派。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地方的颜色特点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色。例如:陕北的黄土高原给与我们的颜色印象是质朴的。即使是扭秧歌时的大红大绿的着装也是那么的和谐。而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寓意”,认为黄色代表着至高无上的荣耀,所以皇帝的衣服是黄色的。而紫色则代表着贵气。所以王侯将相着紫色服饰。同时黄色比较其他颜色,属于中间色。试想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中庸之道,其代表的是整个民族的基本性格。因此黄色代表着国人对于事物和未来的幻想,万物和谐,平稳,安宁。紫色象征着富贵、红色代表喜庆、白色和黑色代表着肃静。所以这才有了名师乐嘉的性格色彩测试,这反映了美术课堂确实需要文化性。

四、结论

中学美术课堂需要文化性。文化性的注入可以提升学生整体的认知层次。课堂文化性的培养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使学生在保持对美术兴趣的同时,还能表达自我情感和创造想象能力。美术课程不知不觉渗入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把握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关系,融合了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在美术教育发展的道路上,文化性的地位已经显而易见。

参考文献:

[1]香港美术教育协会编.香港美术教育.

第8篇:课堂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岳麓 初中 历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03-02

前言

人形成了社会,社会的发展催化出了历史,历史是对人类生活发展的最好记录,是一种可贵的文献财富。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先人们的所作所为,反手世化,感知世态炎凉,学习历史有利于我们了解过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我们能够学会真正的评判它,知道事件的发生原因经过以及是否正确,还有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那么对于初中历史我们有必要认识它的重要性。

一、初中历史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是学生首次接触历史,学习历史文化的科目。里面详细介绍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变化,对中国各个方面做出了细致的阐述,深刻的揭示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只有不断的加深中国历史的学习,才可以真正的了解中国文化,使中国发展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初中历史是对中国过去真实的写照并且带有议论性的指出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对与错,对区分是非曲直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初中历史全面的反映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给了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阅读世界。使他们便于更好的感知中国沧桑的年代,体会先人们与众不同的生活。

二、岳麓版初中历史的优势

岳麓版初中历史更加具体的介绍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于在学生面前真实的还原了历史情境,较之其他版本的历史书都要详细。岳麓版初中历史更加以精彩的历史图画博得了学生的广泛喜爱,为学生认知历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画面感。

比如说的起源地点,公车上书参与的人数,谭嗣同的出生年代,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时间等等这些内容岳麓版初中历史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突出了历史的清晰以及完整性,对学生详细的了解历史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同时岳麓版初中历史还插入了多幅立意新颖的图画,为岳麓版初中教材融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三、岳麓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学习初中历史对学生有很大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初中历史呢?那么老师起着关键性作用,老师所教的初中历史课堂更是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历史是主要接受历史知识提升历史水平的过程。所以初中历史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教师只有不断的加强初中历史的教学水平,提升自己的教课能力,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模式才可以使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初中历史。

四、初中历史教学的具体对策

1.培养初中生强烈的历史兴趣。

首先,想要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必须要先培养其有良好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具有良好的兴趣爱好才可以对初中历史感兴趣才会主动积极的学习初中历史。

2.锻炼学生的自我鉴定能力,巩固学生培养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念。

学生学习历史,通过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及中国文化等各方面的学习而具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自我评价意识,引导学生走向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的历史观念,对学生以后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有很大的影响。

3.教师需不断改进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以达到一种最佳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学生听课是一种被吸引的状态,教他们东西并不是他们自愿的学习,所以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如既往的运用一种教学方法,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甚至是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学习初中历史。

4.教师需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

教师是教育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走向更加光明前程的职业,所以教师背负着艰巨的使命,而如今社会发展变化莫测,教育更是伴随着高速度的发展节奏,所以教师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学习,使自己具有更加优越的教学素质,才可以适应教育的发展,才可以使自己的教学质量获得成功。

5.学校加大对初中历史的注重程度,在课程安排上和考试安排上对初中历史做出有效的调整。

初中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学校的具体规章制度,学校只有不断的强化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初中历史在教学科目中的地位,才可以使初中历史教学具有更加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在课程安排和考试安排上做出调整,合理的多一些初中历史课程或者改善考试题目和增加考试次数来使学生的历史水平获得成长。

五、结论

初中历史对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历史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的历史水平有着更加不可比拟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加强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才可以使初中生具有一个更加优厚的历史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课堂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学生分层 课前预习 教师精讲 作业分层

爱因斯坦曾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开设的各门功课就会被当做礼物来领受。”这是教学活动的最高境界。身为教师,往往都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恨不得将毕生所学知识全部都教给学生,讲到一个语言点就迫不及待地把与该语言点有关的所有东西都一一罗列出来。其实,我们都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这个特点了,尤其是初中生,正面临着身体和心理的一个成长期,面对小升初带来的巨大改变,环境的变化,课程的增多,不同学生的适应性不同,因此就会出现分化。而这样的分化只是暂时的,随着学生心智的逐渐成熟,他们的认知情况也会逐渐改变。因此,如果以同一标准、同一模式要求所有的学生,显然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利用“分层导学”的理论知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在实践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了解“分层导学”的涵义

所谓分层导学,顾名思义是以“分层”和“导学”两者相依存而实施的。我们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分成3个层次。处在C层次的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最大,因此在情感因素上要注意利用各种机会激发学习兴趣。处在B层学生的学习惯性强,往往学习方法会有不当之处,而致命弱点是做事缺乏毅力与恒心,因此要为他们树立榜样即“参照物”,重要的是在情感因素上要时刻为他们鼓励打气,使他们萌生出一种要有所作为的观念,有不甘人后的精神;对处在A层的同学,应注意尽力把学生稳定的兴趣逐步确定为一种终身的志向;而“导学”是在分层之后,教师要做的另一件事。其次是导学。怎样导学:(1)指导学生如何带着问题学习(有口头、有书面导读提纲),学会抓重点、找要害――鼓动同学自己设计导读提纲;(2)学生如何做好学习常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指导如何利用小组进行课内课外合作学习,达到自我弥补和提高。我们在导学部分,设置了教学体例,在上课前一天让学生根据教学体例上面预习的顺序,通过自学,完成体例上的相关练习,这样在通过充分预习后,学生第二天的学习状态学习激情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尤其对一些C层的学生,在课前有了更多的时间先行了解学习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增强信心。

二、巧设情境,因材施教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差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制定出数学教学的分层导学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出不同层次的训练内容和程序,从而写出分层次的教案。按A、B、C三个层次的训练要求,精选题目,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单一到综合,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训练,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达到较高目标,使学力较高的学生达到最高境界,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注重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当学习的小主人

要让学生当学习的小主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要在课前做好预习作业了,因此可通过设置导学提纲来实施。在设置导学提纲的时候,就已经把该节所要求的重点、难点罗列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大致了解本节课的内容,而且在自学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在导学提纲的指引下去解决问题。导读提纲的设置把握三个原则:(1)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分层设问题(了解认知水平,结合认识规律,把复杂问题分解,化整为零),告诉学生做什么怎么做,使学生“伸手不得,跳而可获”;(2)针对知识点,结合新课标要求,再考虑中考会怎么考,设问题即牢牢把握课标与考纲;(3)本节课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往什么程度设问题或设置练习题。精讲点拨:一般要注意三个方面:(1)是讲问题的要害,解问题的结;(2)是及时地归纳、总结;(3)及时拓展、延伸。

四、实践出真知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在以“分层导学”为大方向的前提下,不断根据实践的结果进行改良,可得出:1.教师心态要摆正。我们要公平公正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分析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要学会欣赏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多赞美,多鼓励,让学生能提高自信心,这样在教学方面也可以事半功倍。2.课前要精心准备。每堂课上课前,教师都应该对该堂课的重点、难点、考点进行彻底备课。一定不能够长篇大论,要精挑精选。除了备课外,教师还应该备学生。学生既分优、中、差生,那么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就应该考虑难、中、易的程度,并考虑哪些问题向哪些学生提出,以便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3.打破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真正做到学生学、教师辅。只有学生心甘情愿地学习,他们的成绩才能提高,才能真正领悟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满堂灌”的填鸭式教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热情,这样才能挖掘出学生真正的潜力,做到学中乐,乐中学。

参考文献:

[1]傅建明.浅谈分层导学[J/OL].2009-9-16.

[2]莫海章,刘伟林.“初中数学分层导学”实验工作总结[J/OL].

[3]刘玉莲.目标教学三步导学法实验报告[J].教育科学研究,19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