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我要上大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了不起的汉语拼音方案
现读大三的杨洋出生于1973年8月,两岁时就可以在众人面前朗读整首整首的儿歌,拿着连环画便能上下自行联贯演绎编讲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说给同龄的小朋友听,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皆叹其聪明。
1978年春天,5岁的杨洋因一次极平常的感冒引发气管炎,在杭州市中医院打了一针庆大霉素后,双耳失聪。经浙江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为药物性神经性耳聋,电测听力为110分贝以下,专家这样向杨洋的爸爸黄荣介绍说:“你的女儿听觉传道已坏,声音没有振幅,即使放大也只是一条平线……”
从那时开始,小杨洋的世界便寂静得没有一丝声音,女孩当时还根本不知,失聪对她意味着什么,她只是瞪着好奇的双眼,看着爸爸、妈妈怎么这么焦虑悲伤,领着她坐汽车、坐火车,这家医院进,那家医院出……
黄荣心忧如焚。
无数个夜晚,他悄然立在女儿的床边凝视着女儿沉湎在睡梦中的那一张憨甜的面容,眼泪大颗大颗往下掉――如果就这么哑语、手语地下去,女儿的声音可能就此退化。即使将来科技进步了,若声带已退化就再也无回天之力。为寄希望于将来遥不可测的那一天,黄荣一次又一次在心底里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让女儿重新学会说话!
摸索是艰难的,黄荣在前几个月的努力全部宣告无效。
用汉语拼音教杨洋说话!一个学生的拜访无意触动了黄荣的灵机,一个大胆的设想诞生了。
但汉语拼音抽象又纯理论,黄荣教得嗓子哑了,可杨洋还只是望着爸爸目瞪口呆,三个月过去,没有一点进展。
八月末的一天,毫不气馁的黄荣又一次给杨洋讲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为了力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黄荣在纸上画了一张猪八戒草图当面具戴在自己脸上,又花高价在自由市场买来半只西瓜切成几片。之后,“猪八戒”拿起一片西瓜“啊呜”咬了一口,杨洋也照样“啊呜”咬了一口。黄荣拿开西瓜张大嘴巴“啊呜”叫了一声,杨洋也移开西瓜张大嘴巴“啊呜”叫了一声――这意外的发音顿时使黄荣眼前一亮!女儿能模仿口型发音说明教她说话有门儿了!于是,黄荣指着字母卡片〔a〕张大嘴巴“啊”,杨洋看看字母又看着爸爸的嘴巴,也张大嘴巴“啊”。这样多次反复后杨洋看到拼音字母〔a〕就会张大嘴巴发“啊”音――杨洋终于会读汉语拼音了!听着还不十分清晰但在黄荣耳朵里已成天国飘来的福音时,黄荣抱着女儿团团转、又哭又笑闹了好半天,他庆幸自己走了三个月的弯路终于走直了。
慢慢地,杨洋能看拼音说话了。
接着黄荣又用汉语拼音教会杨洋识汉字,用汉语拼音教会杨洋查字典起初是单纯的词,后来到简单的句子,速度先慢后快,杨洋开始能像正常人一样面对面地“看”话了。“看”不懂时黄荣就用汉语拼音作媒介,这种特殊的媒介一直贯穿杨洋的整个学习生涯。一个词一个词地“看”,一个唇位一个唇位地说……
1334个音节!1334个不同的唇位!并且译出这1334个音节派生出的近万个常用词!杨洋的脑袋就是这样一部活电脑,“死记硬背”在这里得到了意想不到的褒奖与最好的诠释。
黄荣用了不起的汉语拼音教聋人说话“看”话的奇迹也是语言教学上一个零的突破,它填补了自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颁布以来用汉语拼音教聋人说话的空白,这是当年颁布汉语拼音方案的人始料不及的!它将产生巨大的社会贡献亦将是难以估量的。
曲折的求学之路
5岁的杨洋要上学了,当时黄荣最强烈的愿望是让杨洋进入普通小学,和普通孩子一起学习。
于是黄荣牵着杨洋去了一所又一所学校,最后他们来到了杭州武林桥小学就读。
事隔多年以后,杨洋说:“学校对我来说就是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一种紧张的学习气氛。”她所需要的气氛就是同龄人之间的比学赶帮及由此而产生的生存压力。杨洋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杨洋明白,对于“听”课效率几乎为零的她,除了瞪大眼睛聚精会神地看教师上课外,除了继续走三年来学习汉语拼音所摸索出来的自学之路外,还能有什么比保留学籍拥有一个健康人的入学资格来得更重要呢(杨洋随时有被退学的可能)?
那时,杨洋每天放学回家首先要做的是请同学上她家玩,端出妈妈为他们准备好的茶水点心扑克象棋小人书,然后在同学的游戏中她开始抄题目,弥补“听”力不足而漏记教师布置的回家作业之缺陷。同学们玩够了,她的作业也做好了。晚饭后是杨洋的自学时间,预习第二天的内容,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这几乎已成了杨洋的必修课。
进初中时杨洋遇到了更大的阻力,杨洋又一次面临着是保留还是取消学籍的难题。杨洋的妈妈不得不再一次流着泪去求情:“你们就比如养鸡养鸭多养了一只,千万让她留在学校里。”
经过这一次波折,杨洋学习更刻苦了,她以超人的毅力走完初中三年,并以总分566分考进杭州第十四中学,从而成为该中学8个考进重点中学的同学之一,且以高出该重点中学录取分数线106分的佳绩进入该校重点班,并始终把自己的成绩保持在该重点班的前3名。
那段日子是艰难的,很多时候杨洋都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譬如偶尔翻到一本旧的病历卡,她就会想到小时候在咳嗽的间隙苦练汉语拼音而落下哮喘,在医院里边挂盐水边做作业的情景……譬如隔壁放暑假的大学生凌建来串门,她就会想起自己玩命辨英语口型而把这位陪练的小伙子示范得脖子上青筋一棱一棱的日子……这些都使她有种歇斯底里的情绪想发作。而那时她就会骑上自行车出去兜风,仿佛烦恼会随风而去;或者在家里大声唱歌,让忧郁随她那不成调的自我哼唱而消逝……
杨洋高二时,校方专门召开了全校师生大会,在学校里掀起了一股“学雷锋学赖宁学杨洋”的热潮。杨洋的事迹被陈列在学校的橱窗内,杨洋的爸爸被请到那次专为宣传学习杨洋而召开的全校家长会上作经验介绍。
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上大学毕竟不是个人的事,这种社会化了的元素,除了录取分数线外还包括一些条文简章,它常常会使一种勤奋陷入绝望的境地。1992年之夏对杨洋就是如此,因为招生简章上写得很清楚,国家教委明文规定不收双聋学生。
徐小棣,杨洋的班主任,这位心地善良的教师在高考前几个月就一直在琢磨怎么帮助杨洋过关。她执着地认为“这么好的孩子应该给她机会。”于是在上线后体检听力时,她专门安排两名学生站在测试人员的附近听发音然后向另一边的杨洋报口型,这样杨洋很顺利地便通过了听力测试。当她满脸笑意地走出来时,全班的同学都捏紧拳头向杨洋示意,表示祝贺。
体检作弊很快便被察觉。招生办不顾杨洋父母的苦苦哀求,坚决取消了杨洋的入学资格。
而对于杨洋所报考的杭州大学而言,是否破格录取一个双耳失聪的学生所采取的态度一直是慎重的。
1992年8月19日晚,杭大专程通知杨洋去屏风山面试。面对30多位杭大教师,由于心情紧张,口型生疏,以至于对一个教师简单地提问“X2=4,X=?”口型辨了三次才辨了出来,回答“X=2”,结果60%的教师认为杨洋不能上大学。
面对这一结果,站在现场的杨洋,这个从小文静而腼腆的女孩突然发怒,如火山爆发一样发作了,她不顾一切地大声嚷道:“我虽然双耳失聪,可这不是我的罪过1我也是一个人,我也要生存,也要上大学!”说罢把手上的个人资料往地上狠狠一摔就冲了出去,捂着脸跑下了山。
众教师们面面相觑。
事情报到上级有关单位,浙江省委副书记许行贯这样签阅:“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出发,应该让杨洋入学。”
全国残联主席邓朴方亦专门就此事批示:“既然有一个杨洋克服阻碍冲出来了,就一定要为她提供享有健全人生活的全部条件,包括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这就是基本人权。”
1992年9月20日杨洋终于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了杭州大学。
我的大学
杨洋作为我国普通高校第一位“特殊”大学生是值得骄傲的,她实现了我国聋人不能进入普通高校就读的零的突破。“然而那时的大学不是我的。”杨洋这样说是因为那时在新的环境里她还没站住脚。但她很快便用自己的真诚换来了同学们的情谊,克服了种种困难。清晨,住校的杨洋会被同寝室的同学推醒,因为起床的铃声早已响过;早饭过后,杨洋又被同学贾海燕领着去上课,因为大学的教室不固定而教师的话杨洋又没“听”见;上课了邻座的同学拍拍杨洋的手让她起立,因为不熟悉学生的教师正在点名……
同学的帮助杨洋牢记在心,杨洋为同学的服务却不胜枚举。寝室的卫生杨洋几乎包干了,早晚打水杨洋又抢在头里,爸妈送来的好菜和同学们共产。而且杨洋只要知道哪个同学生病了,她就一定要去探望,还会让做医生的妈妈配上好药送去。结果杨洋的真诚赢得了同学们对她更多的关怀,同学们把大教室中间的位置“抢”来让她坐,以便看清教授的口型。
杨洋自豪地把杭州大学称为“我的大学”是在第一次期中考以后,她又一次以自己的实力确立了在同学中的地位,打消了英语教师对她能否学好英语的顾虑。大二以后,她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全班前三名。最值得一提的是,杨洋在二年级时居然一次性通过了英语四级考。“那是在扣除了20分的听力分数的情况下,耳朵全聋的杨洋创造的奇迹。”英语教师如是说。而兴奋不已的校长则亲自拎着话筒用颤抖的声音把这个喜讯通过声波传给杨洋的爸爸再传给杨洋。而杨洋更不会忘记她人生路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1994年8月20日。(注:通不过英语四级考则拿不到学位证书)。
杨洋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大学校园里。在一年级数学系团委民主评选团干部时,一直只担任过数学课代表的杨洋决定去参加竞选,锻炼自己,最终在二分之一的差额选举中杨洋成为杭大数学系团委组织部副部长。
“当干部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杨洋社会工作忙了,意外之事难免打乱她有序的生活,然而杨洋应付得很好。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杨洋因团委临时开会而不能如约回家吃晚饭。怎么办?以前杨洋有事都是请同学帮忙打电话,这次来不及了。为了不让父母担心,情急之下杨洋决定一个人试一试。5点钟杨洋的父亲已在家,便拎起听筒拨完号码等一会儿,估计铃声响过两遍父亲也从厨房过来接电话时,就对着话筒说:“爸爸我今天晚上要开会,回来要晚一点。”过了会儿她又对着话筒说:“会开好后我回家吃晚饭,要六点钟才能回家。”仿佛她知道父亲会问:“什么时候回来?晚饭回来吃吗?”且前后两次说话的时间空隙都算得非常准确,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杨洋是正常人。父亲则为杨洋的成熟而由衷地高兴:大学这座熔炉锤炼了杨洋。
而杨洋擦黑板的事也在大学教师中传为美谈。原来如今的大学校园擦黑板之类的小事,犹如和尚与水的故事,娇贵的天之骄子们因满教室人才济济而无人问津。为人师表的教师们便只有自己动手,不管年老的年轻的一律遵守着这条不成文的规定,久之便成了大学校园里一道见怪不怪的独特风景。杨洋看不惯,每次上课前她总要将黑板擦干净。踮脚尖还够不到黑板的上端,瘦小的身躯仍在竭立向上伸,人高马大的男生不好意思,延续多年的教授擦黑板的怪现象才有了改观。后来教师们只要看到教室的黑板是干净的,就知道那天一定有个叫杨洋的女生在那里上课,于是那天教授讲课时的普通话就特别标准……
杨洋入党了。1995年5月3日,杨洋终生难忘的日子。杨洋不会忘记,那天校长、校党委书记亲自出席了她的入党宣誓仪式。鲜红的党旗下,杨洋庄严地举起了右手。摄像机录下了这个极其珍贵的镜头,然而杨洋只把她看作是万里的新起点。她决心要把她的这一生,献给残疾人事业,献给给予她茁壮成长的博大厚爱的世界。
整整18年过去了!杨洋没有过寒暑假,没有过休息天。在赢得学科高分的同时,她亦赢得了大量的荣誉:连续5年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获省首届十佳中学生和省文明中学生,3年蝉联杭州大学优秀团员和三好学生,1994年又被评为浙江省十佳残疾青年,她还是93年和94年度浙江省残疾大学生自强奖奖金一等奖得主……是啊,杨洋何其不幸,杨洋又何其幸运。作为残疾人她没有在残疾人的世界里生活过一天,她以其自身的努力不仅改变了生活的轨迹,而且改变了生活的某种实质。正如其父亲黄荣写在她日记扉页上的座右铭:残疾人只要自强不息,每件事都十分认真去做,或许能得到比正常人更多的尊敬。
这天,他家的蜡烛又到了今天只能用的哪个点,被父亲无情地吹灭了.奇伟躺在席子上尽力想让自己睡着,可未看完的书的剩余内容却让他久久不能睡下.
他翻来覆去总想把剩下的书看完,但他又不敢点蜡烛,他担心什么呢?没错,因为他不想让自己家的经济负担变得更重.瞬间,他笑了,从席子上爬起来,抓着手里的书走出了家门,站在村里寥寥无几的灯柱下,蹲在那儿熬过了第一个晚上.在他回家时,他还想着:对,就这样一直看.我要努力!
第二天,他依旧拿着书走到了灯下,情况似乎比前天糟了一些.他有些儿困了,他想放弃,可考上大学的希望曙光让他坚持了下来.
汪 晨---及时行事 人生不留遗憾
廖士兴---掌握第一手消息
汪君泽---KING OF THE WORLD(和平使者)
徐天祥---浪迹天涯
恬 欣---希望每个人在每一天都是快快乐乐的
齐 嘉---活在当下 BE MYSELF
武历平---考上大学
林可喻---我要吸引更多男孩子尊重的眼光
章煜烨---凡事我随便 不必苛求
李 熏---吃遍天下山珍海味
吴丹丹---专心读书 考上大学
余一飞---一飞冲天
高敬雷---坚强勇敢 面对人生
王颂荏---幸福的美丽人生(不求最好 只求更好)
隐形的翅膀》观后感
9月8日傍晚,我观看了一部励志电影《隐形的翅膀》。电影中的女主人公志华因一次事故而失去了双手,不过她并没有放弃学习,并且学会了用脚梳头发、洗脸,穿衣服和煮饭,还照顾着病重的妈妈。功夫不负有心人,志华在经历了重重困难后,不仅获得全国残疾人游泳比赛冠军,还被大学录取了。
"我要上大学!"志华是这样坚决地跟任何人说。上大学,即使是一个健全人也不一定能上大学,何况是一个高位双臂截肢的残疾女孩,这是多么困难啊!虽然志华身边的人都觉得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她心中的信念依然没有改变,虽然没有双手,但是还有双脚。刚开始,志华为了用脚写字,使脚长出了几个大水泡,但她不在意,因为她要上大学。来到了高中学校,面对同学轻蔑的目光,成绩的滑落,志华曾有几度想放弃,但父母对她的期望又使她重新站起来。志华还被教练选中去参加残疾人游泳训练,虽然每天都要做非常辛苦的练习,可她都咬牙撑过,晚上还要复习功课。见到以往轻视她的同学感冒了,志华不计前嫌,还热心地照顾同学。或许,志华的努力和善良感动了上天,她在全国游泳比赛中取得金牌,还拿到了大学录取书。
看完了《隐形的翅膀》,我不禁满心感概:为什么我们比残疾人健全,他们却做得比我们更好呢?有一次,妈妈叫我刷锅,因为刚煎完鱼,锅底焦了。我兴致勃勃地拿起刷布开始刷。"沙沙沙沙"刷锅声不绝于耳,可我就开始不耐烦了,这锅怎么这么难刷啊,怎样刷都不干净。我的动作开始慢了,力度开始小了。没刷一会儿手就开始酸了,我趁势大叫:"妈,我手酸,用不了力,不能刷锅!"妈妈说:"那你出去吧。"我就得意地跑出去玩了。当我看到了志华她那勇往直前的身影,我就不禁反问自己:为什么我是一个正常人,却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不能坚持做下去?而且,我终于明白了:因为残疾人那面对任何困难永不退缩的精神,所以他们做得比我们都要好!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谁,只要努力向上,不向困难低头,都能在这个蔚蓝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因为我们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那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家庭贫穷的青少年为了能考上大学的经历。
主人公那位学习,超乎凡人的毅力与耐力,就像在当下的青少年脸上狠狠地扇了一巴掌一样,具有十分强烈的讽刺意味。
作为一位活在当下的青少年,我虽然不能回到那个年代,亲身体验一下当时的条件,但影片那,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当时主人公抓住一切机会为了学习,考上大学!那小山一样的书籍,他就这样一本一本的背,没人教,没人管,他就这样,终于证明了一件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终于在那人茫人海的参考人员中,他是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
看完电影,我回想起了自己,我无地自容了,我惭愧了,我是连比都不敢比,那么的能吃苦,那么的专心致志。
哦,我也在分析其能做到这样努力的原因,第一点,他的目标专一,心中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我要上大学!第二点,由于家里穷,长期的自卑心理,使他极其渴望出人头地,改变现状!第三点,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自身的品德十分的高尚,勤奋刻苦努力,是心里成功越来越近,这也是他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其实我想说,第二个因素,也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这也是几乎当代所有的学生都不具备的。更是对那些家庭贫穷,却品学兼优的学生的最好解释。当然,我明白,这是客观原因,没有,其在当下,看来近乎疯了一般的学习就根本不可能有其这样的成就。
今年25岁的袁占彪出生于青海西宁互助县的一个贫困家庭。在他13岁时,父亲因脑溢血突然离开人世,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母亲身上。
看到母亲每日为十多亩地辛勤劳作,袁占彪很是心疼。他想放弃学业,减轻母亲的经济负担,但遭到了母亲的坚决反对。母亲对他说:“家里的贫困是暂时的,我能扛得住。我只希望你能好好学习。”从此,袁占彪一头钻进了初中课程的学习中。经过艰辛的努力,初中毕业参加中考,他的成绩位列全校第一。
然而,懂事的袁占彪只要一想到母亲那快压弯的背,就忍不住落泪。他何尝不想上高中,读大学,但家里实在太穷了,实在没办法同时供他和弟弟读书。家里除了一盏电灯,没有任何家用电器,就连每月的两元电费也要向邻居们借。
于是,袁占彪含泪对母亲说:“我已经15岁了,是‘男子汉’了。我计划先辍学打工,帮助家里减轻负担,供弟弟上学。等家里经济条件稍好的时候,我再上大学。”
2000年的秋季,当同学们愉快地踏入高中,开始了崭新的学习生活的时候,袁占彪却正式辍学在家,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起了农活。农忙时,他在家同母亲一起种地,农闲时则到西宁打工。他什么苦活儿都干过:端过盘子,干过建筑小工,甚至修过青藏铁路。一年下来,挣了四千多元。虽然收入不高,但毕竟能够养活自己,还能把剩余的钱寄给家里供弟弟读书。
2007年的春节,袁占彪初中时的一个同学来找他玩。此时袁占彪的弟弟已长大成人且已念了大学,于是他的同学就鼓励他:“你学习成绩那么好,何不去读书考大学?”看到当年比自己学习成绩差的这位伙伴都考上了大学,袁占彪不禁心动了。当晚,袁占彪兴奋得一夜未睡,心里一直在想:“我要读书,我要考大学!”在同学和母亲的热情鼓励、支持下,袁占彪重拾课本返回校园,读起了初三。只花了四个星期,他的学习成绩就稳坐了第一名的宝座。后来,他又来到教学质量更好的西宁28中继续读书。两个月后参加中考,他以全县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互助一中宏志班。
2010年高考,袁占彪考了558分,以学校第八名的成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2010年9月1日,袁占彪拿着6 000元生源地助学贷款及向亲戚借的3 000元到校报到。作为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最大龄”新生,1985年12月出生的袁占彪明显比“90后”的同学成熟。师生们在得知他的不平凡经历后,无不深受感动。他们迅速在学校网站上宣传他的事迹,将他称为“励志哥”。
郑老师:上大学是锦上添花
郑小姐是2003年考上福建师大艺术学院的,成绩、表现各方而优异,后留校。“我想我还会考研,考博,已经准备攻读艺术硕士研究生”。
而她最初是放弃大学的,初中毕业后,在中专念职高,幼教专业,毕业后分配在镇上公立幼儿园当幼儿教师,工作了三年,其中第一年开始创办儿童艺术团,第三年放弃一切,考大学。
一手创办的“儿童艺术团”正红火,怎么突然想上大学?
郑小姐的回答是:求知欲望促成!
心很大,不甘平庸。想走出家门。想学飞,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舞蹈的专业技能,于是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是不是是有意走“先工作后上大学”的路子?她坦承,是无意的。为什么先“闯社会”,是由于现实考量,当时家境比较清贫,能在公立幼儿同当老师已是很多女孩子的梦想,并且有自己的“艺术团”,收益不错。
所以,决定放弃一切,“另起一行”考大学,父母不同意,坚决反对,认为女儿在县里已经有名气了,工作,艺术团都发展得不错……舍弃原有的,太冒险。郑小姐则心意已定,于是“绝食”抗争,整整饿了一天一夜,斗争胜利,父母妥协了,“如今我的家境越来越好了,爸爸妈妈很开心。觉得我的坚持是正确的。”郑小姐说。
回首看,郑小姐坚定认为“我的命运都因上大学而改变了”。她很争气,珍惜来之不易的深造机会,学习非常勤奋努力,不同于一般学艺术的孩子那么“摇摆”、浮躁。2007年参加福建省事业单位编制内考试,“因为我是本科生,只有研究生可以留校的,所以我必须目标……”她很有毅力,不简单,然后沿着自己设定目标一步一步地达成。
她在大学里是舞蹈专业本科。同时,还参加音乐函授,“我觉的艺术是相通的,我需要接受更多的不同门类的艺术。”舞蹈是她的专长,大学里她修民族唱法的声乐,学古筝,学钢琴,学葫芦丝,学体育舞蹈拉丁舞,基本上完成了她大一入学时给自己定的计划。
最后,参加全省全国公开招考的事业单位编制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留在福建师范大学。大学四年,可谓风生水起,因为有了基层的几年工作经验,让她在大学里更有的放矢地去追求自己更高更全的目标,她说,她现在学习上瘾了,准备攻研,考广播电视专业,想多“兼容”,争取跨科学习,艺术也需要“有容乃大”,她想在交叉学科里碰出创新的火花……
苏加宏:江湖也是学校
几岁辍学出来混?
来自泉州的苏加宏回答:初中毕业就没读书,在家玩电脑,19岁参加工作,当搬运工1年,搬一包25KG的化工材料,每天在温度超过40度的地方搬货!渐渐地“我想逃避去当兵。”
对于过早结束校同生活,主动辍学,走上江湖,有什么感慨?他说“我从来不会说后悔”,只是觉得自己吃了一点苦头!之后学车,当了司机,然后晋升“做业务”。
业务员比司机“高级”?我问。苏加宏的回答:是,司机只开车。业务就是跟单,收款,谈判……有技术含量。4年半里,接手的钱应该也有上千万了吧。
什么时候开始上电大?2007年。是什么事情触动你?危机感。工作中知道学习的力量,没文凭找不到工作!万一这份职业没有前途了呢?就要另想出路。想法很简单朴实。现实的力量,促进自己要有新的武装,而不是靠激情情冲动。
这样一问一答,看得出,他有江湖的那种“油”,其实何尝不是一利,老练?他更成熟了。
选择上电大,与现在工作性质没有多大关系,那为什么要花钱时间去“受罪”呢?苏加宏诚实交代,最初只是觉得读点法律对自身有好处,以前是小混混,是小儿利,现在要做大做强,自我要修炼,要有一些新武装,比如“法律”。
重新上了学,看了书,听了课,才发现自己的浅薄。虽然是普通电大,再也不是为了“混本文凭”,而是实实在在的自我提升。利用周末自习、上课、日子与过去没有什么不同,却仿佛让自己的心灵更敞亮了。
大部分孩子走的常规路线,先读书至大学,然后出来工作,现在你工作,再上学,有什么优势?好处?或缺点?
苏加宏回答很干脆:先工作得到社会经验,知道社会是现实的,学赀是交给礼会的。所以,转身再求学,就更自觉,现在人们更在乎“经验”,有了经验后再“有文化”,就如虎添翼了。
没有文化知识,很危险,很容易被民工化?他承认,是的,所以才有危机感,重新寻找校同的灯光。他有个理想,大学毕业后,选择创业,哪怕卖小吃,也无妨,因为平台、心气都高了。
当初做“小弟”,是积累经验?准备以后做大事做铺垫?他懒洋洋回答:算是吧。心灵更强硬。
然后口吐珠玑:江湖也是大学校,简称“大学”。
我会心一笑,本以为他多读了书会越迷悯,甚至以为再读书是为了逃避现实的残酷,看来是我想错了,是他觉悟了,也更洒脱了。
链接1:10年前的德国
越来越多的德国高中毕业生开始对高中后直接进入大学学习产生了动摇。这当然与大学毕业的就业压力有关,同时也有德国失业率的直接影响,另外,如今的高中毕业生电更加重视物质的保障。据统计,1999年度,有26%的高中毕业生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更有6%的高中毕业生选择“先学徒,后上大学”的做法。因为在现实中,相比较而言,有学徒经历的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占有优势。对于在学徒期中的学徒来讲,上大学的想法往往来自在职业工作中的不受重视的状况。如22岁的龙尼・艾泽纳克,在中学毕业后,就开始了建筑绘图的学徒生活。“很快我就发现,事情不是我想要的。学徒工没有地位,工作简单。而当工程师却好得多,可以发号施令。”学徒期一过,他就参加了职业会考。目前,他在柏林技术与经济高等职业学院建筑工程专业二年级学习。
链接2:王子也可以先工作,后上大学
英国威廉王子,17岁的时候,完成中学课程,离开著名的伊顿中学,他的父亲查尔斯王子经过考虑后,建议威廉到外国体验生活。查尔斯安排了一名朋友照顾威廉,这名26岁的男子在澳洲和阿根廷工作,威廉先后在两国的农场生活,了解牧牛和牧羊的工作。
各方观点
网友辣蛤里:家庭经济困难者,有其他特长,不愿再上学者,自愿先工作先积累一些经验,积攒一笔钱,帮助父母减轻家庭负担或为自食其力,经过一两年或更长时间后,又愿意上大学深造,国家政策完全准许,对于一部分青年人有什么不可以?对于家境不富裕的学生与其非要卜大学,搞得父母未老先衰,家徒四壁,叫孝顺的儿女于心何忍!大学毕业与其卖菜,看厕所,在家呆着,何不如先就业,包括从事农业、养殖业等等,先解决自己和全家温饱问题再说。
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和管理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为什么大多数学生读完高中就直接上大学?仅仅是因为大部分同学都这么做――这是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但这回避了问题的实质;为什么上完高中直接上大学是卫卫所当然的事情呢?大学的成本并不仅限于学杂费、住宿费、伙食费、书籍费、补给费等,还包括求学期间放弃收入的机会成本。
收入会随经验的增加而上涨,你(若提前走人社会)拥有的经验越多,为(再)上大学所放弃的收入就越多。故此,上完高中直接上大学,机会成本最低。从收益方而来看,接受大学教育的一大好处,就是将来的收入会更高。你毕业越早,收获这一益处的年限就越长。另一个好处是上大学比就业愉快得多。故此,对大多数人来说,先上大学再工作合情合理。我们的现行惯例存活至今,是因为它确实有效。
如平(教师):读书不努力,努力找工作;工作太糟糕,又往学校跑。
李小姐:上了大学,毕了业,找工作真头痛,拿着毕业证硬是找了三个月没找到工作,办了个假高中毕业证居然一下子就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种,早知如此,就不上什么大学了,早说不定现在就是主管一级,白白浪费三年大好时光,到头还不是从头开始。
他是应届高三的高才生,却三番两次擅自辍学打工,决意要放弃高考,迫于父母乡亲的压力,他参加了高考,却又故意答错考题,让自己败考。让他没有料到的是,他自以为聪明的行为,给他家和他家所在的大山深处的小村庄,带来了一场大地震。他为什么要孤注一掷不上大学?他上大学对这个小村庄为什么如此强烈的震动?
建国以来终于出了高才生,全村的大学梦聚他一身
他叫胡敏,高个,清瘦,眼睛里有一种同龄人没有的老成。1989年,他出生在大别山深处一个叫胡家山的偏僻小山村。他还有一个妹妹,父母是山民,靠上坡上那块田地过活,家里非常贫穷。村子里家家都不富裕。全村四十来户人家,各家房舍相依,各户田地相连,村里人都姓胡。村里除了贫穷,还有一桩事让村里人不能释怀,那就是,建国以来,村里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村里的孩子大多只念过小学或初中,只有胡敏是一个例外。
因为村上没有小学,胡敏8岁才被父母送到离家十几里远的一所小学念书。自打上学后,胡敏就十分爱学习,成绩优秀。遇到天寒地冻刮风下雨,村里的孩子就不去上学了,他却坚持着,每天天不亮就往学校走,半路才听到远近村落里的鸡叫声。
小学毕业后,胡敏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镇里的初中。村里人个个夸胡敏是个读书的材料,看见他,都客客气气的,觉得他是个与众不同的有文化的孩子。胡敏去镇上初中住读的头两天,村长胡旺才带着他猎获的两只野山鸡到胡敏家,要胡敏的父亲胡贵拿到镇上卖了,帮胡敏凑点生活费。胡贵坚持不收,胡旺才把脸一拉:“读书的伢辛苦,我不晓得你给的那点钱他能吃个什么好东西?”随后,叮嘱说:“我们村要想出个大学生,只有看胡敏的了。你家有什么困难,对村上说。”
胡敏没有辜负父母、乡亲的期望,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当胡敏拿回市里重点高中录取的通知书,村子一下子沸腾起来了,孩子能到市里去上重点高中,这是村里人家做梦都想的事情呀,村里有人一辈子还没有到市里去过呢。
晚上,胡敏家聚了一大堆人,像过年一样热闹,人人都对胡敏的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期待。一个年长的老爹对胡敏笑着说:“敏呀,等你日后在北京上大学了,把老爹带到天安门去开开老眼。”大家愉快地笑了起来。但是,兴奋过后,胡敏父母开始为学费发起愁来。胡旺才看出了他家的难处,说:“你莫急,村里帮你想办法。”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胡旺才通知村民在村部召开村民大会,议题只有一个:各家各户想办法帮助胡敏筹集学费。胡旺才动员大家说:“敏上重点高中,今后肯定可以考上大学,这不光是他家的事情,也是我们村的大事。今后,我们村里有大学生了,腰杆子也硬,不怕别人说我们村没有文化了。”村民纷纷响应,仿佛要一起努力实现一个宏伟的梦想。
第二天一早,村上的五保户二婆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来到胡敏家,拿出她卖鸡蛋攒下的二十八块五角钱,胡敏父母说什么也不要,二婆突然生气了,说:“是嫌少?这也是二婆的心呀。二婆还不晓得能不能活到敏伢上大学那天呢。”二婆把钱硬塞进胡敏手里。拿着这钱,胡敏感觉沉甸甸的,感激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之后,村里人陆续送来钱,也有人家实在没有钱可送,就送来一些山货让胡敏父亲拿到镇上去卖。胡敏挑着被褥行旅,满怀着父母乡亲的期待,到市府所在地黄州城里的重点高中报到上学。在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胡敏不仅在生活上百般节省,还成为学校的高才生。每次他回家把优异的成绩回馈给父母乡亲的时候,村子里总有一份欢欣的气氛。
辍学打工只因大学梦贬值,父母乡亲的泪水令他彷徨
2008年10月底的一个周六,胡敏照例两个多月回家一次,拿些咸菜、大米和生活费。这次回家,父亲给他的,不是零碎的纸币,而是两张红色的百元钞,同时,交给他一封妹妹胡燕写给他的信。
原来,胡燕已经辍学跟村里人一起到福建一家服装厂打工去了,这钱是胡燕寄回来的。胡燕比胡敏小六岁,这季她应该上初一。平日里胡敏最疼爱妹妹,妹妹和他一样学习刻苦用功,也怀揣着上大学的梦。可是,父亲让妹妹到镇上的初中只念了十来天,就把她叫回家。父亲问她:“你疼不疼你哥?”胡燕连连点头,在她心里,哥是她的偶像、她的骄傲。父亲闷头抽了好一会儿烟,半晌才说:“我们家供不起你和你哥都上学。你就和村里几个姐一起去福建吧。”胡燕惊异地看着父亲,眼睛里有深深的失望。她没有吭声,低下头,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父亲说:“燕,莫怪爸妈心狠。”胡燕伸手抹泪,可泪水越是汹涌地湿了整个脸,她摇头,说:“不怨,我疼我哥。几时走?我要给我哥留封信。”她转身到里屋,拿出练习本子,撕下一张,工工整整地写了起来:“哥,我去打工了,挣了钱,都给你上大学。”读着妹妹这封被泪水浸泡着的信,胡敏仿佛感受到妹妹的伤心跟无奈,妹妹才13岁呀,怎么能让她去打工遭受磨难?胡敏感到愧对妹妹,心仿佛被撕裂了!
回到学校,胡敏一直情绪低落,每花一分钱,他脑海里都会浮现妹妹在服装厂打工时艰辛的情景,他担心妹妹遭别人的欺负。就在这时,与他很要好的同学王兵突然辍学到父亲的单位上班,给了他很大震动。王兵是黄州城人,临走的那天,把他的学习用具全部赠送给胡敏,并且说:“上大学有什么用?出来照样找不到工作。网上有报道说,有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去卖猪肉,女学生当按摩女。”王兵的话,让胡敏万分惊异,胡敏一直埋头念书,很少关注新闻。
接下来的这个星期天,胡敏急切地来到王兵的家。整整一个下午,胡敏都泡在网上看关于高考、关于大学教育的新闻,他忽然觉得,自己苦苦追寻的大学梦,被一些网友驳斥得体无完肤。之后一连好多天,胡敏心情非常矛盾复杂,他一次次问自己,这个大学,上还是不上?曾经是那么神圣的大学梦,在他心头开始动摇、贬值。他想,既然如此,何苦让父母为他背负沉重的十字架?一个大胆的决定在他心头腾空而起:辍学,打工赚钱。
一个星期天,他看到一家大型酒吧招聘男女服务生,他跑去应聘,没想到真的被录用了。星期一一早,他就直接到酒吧上班,决心从此放弃上大学的念头。一周后,班主任老师突然出现在他面前。胡敏冷静地对老师说:“我不愿意为了我上大学,让父母和妹妹受苦。”见无法劝说他,加上胡敏家没有电话,班主任老师决定去他家一趟
班主任老师第一次来到胡敏家,他被这个贫瘠的家庭震撼住了,他突然间似乎理解了胡敏辍学的心情。当老师把胡敏擅自辍学的消息告诉胡敏父母,胡敏的母亲差点昏倒,当场就哭起来。得知消息的村里人纷纷赶到胡敏家,他们叹息着、痛惜着,他们不理解胡敏的荒唐行为,在他们心里,上大学是天大的好事呀。几个村民当即要和胡贵一起去劝说胡敏。村长把大手一挥说:“这是村上的大事,得我当村长的去。”
胡敏父母和村长在老师的带领下,见到胡敏。父亲恼羞成怒,想打胡敏一巴掌,手扬起来,却又落了下去,老泪顿时涌了出来。母亲在一旁哭着,哀求胡敏回学校上学。村长拉着胡敏的手,爱惜地劝说道:“敏呀,我晓得你是个孝顺的孩子。你放心,你上大学,我们村四十多户人家一起供,不让你爸你妈受苦。你莫听别人胡乱说,不上大学,哪有好前程?再说,我们村的人个个都盼着你能上大学呀。”说动情处,村长眼里闪烁着泪花。
面对父母和村长的泪水,胡敏的心软了,泪水也在一个劲地流。他想,是呀,上大学,也许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这关乎着全村的一个梦。于是,他勉强答应,回学校上课。之后,夜深人静的时候,胡敏一千次一万次地问自己:既然明明知道现在出去找工作和四年后找工作一样艰难,为什么还要在这里浪费光阴和父母乡亲的钱财?为了自己上大学牺牲妹妹一生,当哥哥的怎么如此残忍……这样的拷问,让他常常彻夜难眠,他无法回答自己,因为,每一种答案的背后,都是父母乡亲那期盼的充满泪水的眼睛。他感到自己仿佛是站在十字街头,不知道该向哪里走。
得到工作承诺断然败考,欠大山的大学梦今生要还
2009年春节期间,胡敏遇到在武汉上大学的同乡同学邓凯,邓凯对大学详细情况的描述,再次掀起胡敏心头惊涛骇浪,他再次打定辍学的主意。这次,他决定不走漏风声,要让父母和乡亲都暂时找不到他。春节后,胡敏带着父母和村里人一起凑的1450元学费和生活费,直接去了邓凯所在的大学。邓凯的“正业”是在一家药品销售公司做销售员,“副业”才是念大学。在邓凯的推荐下,胡敏顺利地被这家药品公司聘用为销售员,试用期两个月。
得到工作的机会,胡敏非常珍惜。他除了晚上回邓凯的寝室睡觉,其余时间全部是在药店、医院、诊所、小区等地方推销药品。他还专门在网上学习销售技巧,细心了解公司药品针对的各种病症,把药品的相关信息全部烂熟于胸。一个月下来,他的销售业绩超过了邓凯,领到了2100元。领到工资的当天,他决定回家一趟,他想用事实告诉父母和村里的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同时,这次回家,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妹妹回家继续念书。
当他怀着不安的心情回到村口,顿时被几个村民围上来,从大家七嘴八舌的话中,他惊异地得知,母亲病倒在床,奄奄一息,妹妹赶回家照顾病倒的母亲,父亲和村长以及村上的几个男人,外出四处寻找失踪的他。他疯狂地冲进家门,直扑母亲的床前,泪水顿时奔涌而出。
村里人纷纷赶到他家,指责、怨恨、叹息、痛心,各种声音将胡敏包围起来,其中一个村民狠狠地指着他说:“为了你上大学,全村的人都出了钱的,现在你说不上就不上,哪有那么好的事?不上就退钱!”
第二天上午,在外面寻找胡敏的人得到消息后迅速赶了回来。父亲见到胡敏,情绪激动地冲过来就要动手揍他,被村长一把拉住了。悲愤不已的父亲自怨自狠地拿头撞墙,鲜血顿时从额头流了出来,声泪俱下:“我怎么养了这样不听话的儿哟。”胡敏不顾一切地抱住父亲。里屋的母亲也大声号哭起来,家里顿时一遍凄惨的哭声。
随后,村长现场主持了一个临时村民会议。这时,屋里屋外挤满了人,大家都认为,无论如何也要把胡敏拉回学校念书,让他考一个好大学。村长问胡敏:“敏,你当着你爸你妈和大家的面,表个态,这书还念不念?”胡敏一直低着头,仿佛遭受一场审判。他感到自己没有选择,看着大家说:“我去上学。”作为重新回到学校上学的条件,他提出要妹妹继续念书。村长把大手一拍,说:“好。我替你爸你妈当这个家,让燕回来上学。”
胡敏又回到学校,但他已经没有多少心思放在复习备考上。他原本想,在武汉这家公司干几年积累一些经验和一些资金后,再去武汉大学专门学习营销管理,还父母乡亲一个大学梦。但现在,他觉得自己美好的设想被父母乡亲那固执不堪的大学梦给毁了。
一天,他在网吧又和邓凯联系上了,邓凯对他说:“你走了后,公司领导非常可惜。你若是还想来,公司领导肯定可以接受你的。”胡敏再次来到公司,公司领导承诺道:“你这小伙子真的不错,你要是愿意来公司继续干,不需要试用,直接签正式用工合同。我们可以等你高考结束后再来。”得到这样的承诺,胡敏万分高兴,他断然决定,参加高考时,采取故意错答题的方式,放弃上大学。
高考英语考试时,胡敏在考场坐了40分钟就出来了。场外的班主任老师发现他后,追问他,他轻松地说:“总算结束了。我根本不想上大学,我是故意地交了白卷。”班主任老师大惊失色。
高考结束后,胡敏把学校的物品挑回家,父母关心地询问他考试情况,胡敏闷着头,说:“没考好。上不了大学。”父亲不信,质问他:“你成绩一向好,怎么会考不上大学呢?”感觉很不对劲的父亲找村长议论这事,村长当即给班主任老师打电话询问胡敏有没有反常举动。当他们从班主任老师那里知道详细情况后,父亲顿时悲愤交加,瘫倒在地------
全村的人都震惊了!村里几个壮汉心怀巨大的怨恨,邀约冲到胡敏家,愤愤地指着胡敏责骂:“早知道你是这样不成器的人,村里人哪会供你?你害你爸你妈不说,你还害惨了村里人。今后村里的孩子都学你怎么办?”说到激愤处,其中一个壮汉怒不可遏地抓住胡敏的胸襟,吼叫道:“你爸舍不得打你,今天,我就代他们教训教训你这个扶不上墙的臭泥巴。”话刚出口,一耳光就落到了胡敏的脸上,胡敏顿时感到脸上火辣辣的疼痛。里屋早已被胡敏气病卧床的父母歪歪倒倒地爬起来,对胡敏又是一阵哭嚎和责骂。胡敏虽然万分委屈,却只能低头流泪,任凭父母和村里人暴风骤雨一样的训斥,家里顿时闹成一团。村长听说胡敏被村里人打了,急忙赶来制止,他高声对聚集了一屋子的村里人说:“都回去!哪个再敢来打敏,我不饶他!”村的人陆续离开,村长看了看在一旁低头抹泪的胡敏,长长地叹息了一声,摇着头,离开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对未来的规划。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按照规划生活。
确实,计划赶不上变化,何况,有时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是不切实际的。但是,理想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的,因为它掌握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中。只要我们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总有一天会实现。于是,我们便都与自己的心灵有个约定。
我与我的心灵也有个约定,那就是长大以后能出国留学,让妈妈不用再那么辛苦地供我上学。不过听说出国留学要很多钱,便决定在国内上大学,等挣够了钱在出国。
我知道这个对我来说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只有一步一步地慢慢来:在初中一定要好好学习,只剩下一年的时间了,在玩儿就没有机会了。我相信,经过一年“头悬梁,锥刺骨”的艰苦学习,我会顺利地考上我们这里的重点高中。那样,我的第一步就完成了。我的努力也没有白费。上高中后,随之而来的是课业的繁重和学习的压力,但我绝对不能被这么一点儿小小的困难就吓倒。我认为,三年苦读不会徒劳无功,最起码能顺利地考上大学。我也算是没有辜负妈妈对我的期望了。
高三的暑假也已经被我安排得满满的了:不能在家呆一个暑假,毕竟那时我已经十八岁了,就要离开父母的温床,到外面经历风吹雨打的考验了,所以要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就准备好一切。我要找一份临时工,挣到一些生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