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过秦论范文

过秦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过秦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过秦论范文

一、汉字结构“六书”说、《周易》的解释

从汉字结构“六书”说的角度讲,“振”和“震”都是形声字,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与手有关表示动作的字都有提手旁;《周易・易传・说卦》说:震为雷。上面带雨字头的字多是代表与降水有关的自然现象,例如雪、霜、雾、露。也许早期的震字本义就是指雷暴这种自然现象的。

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振”的义项有:①摇动;挥动:~翅|~笔疾书。②振动:共~|谐~|~幅。③奋起;振作:~奋|~起精神来|听说比赛开始,观众精神一~。

“震”的义项有:①震动:地~|~耳欲聋威~四方。②情绪过分激动:~惊|~怒。③八卦之一,卦形是‘ ’,代表雷。

两者的区别是:震动指颤动、使颤动,如大地震动、房屋震动了一下、春雷震动了山谷等;振动则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往复运动。震荡有动荡的意思,如社会震荡、回声震荡;而振荡,除有振动的意思外,还指电流作周期性变化。“震耳欲聋”是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而“振聋发聩”则是说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两者是有区别的。

三、语境分析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一句中 “执”是手的动作,“敲扑”在手中摇动、挥动,通过“手”这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往复运动,“执敲扑”、“鞭笞天下”而“威振四海”。故此句中的“振”用“振动”的“振”。

第2篇:过秦论范文

[关键词] 继承基业 独揽大权 政策

秦始皇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合纵连横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灭韩、十九年(前228年)灭赵、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也是中国封建制王朝的开始。

一、继承了先王富强的基业,有了足够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

秦始皇能够建立强大的帝国,建立光照千秋的丰功伟绩,并不是偶然,也不是白手起家,一促而蹴,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西汉著名的政论家贾谊曾经在《过秦论》中分析了其中的原因:秦孝公据铤、函之固,拥雍卅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宁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巳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宁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答天下,威振四海。……据此分析,当时的秦有三个独有的优势:

第一,疆域广阔,居富侥之地。

秦国当时版图最大,且拥有的是富饶之地,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当时秦国的南部,并巴蜀和汉中,设置了南郡;东部至荣阳,灭了东周和西周,设置了三川郡;北部败上郡以东,设置了河东、太原、上党三郡;而这些地方,居于中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民生活相对殷实。就关东来说,历来被号称为“九州膏腴”。

第二,变法成效最大。当时许多的诸侯国都想顺应发展的趋势,实行政治改革,这些改革,不断地废除世卿、贵族的特权,抑制贫富不均,发展生产,但是,成效很小。而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招贤令。商鞅魏国人,到秦国后提出了废井田、重农商、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信任,任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成为六国中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第三,兵力雄厚,战斗力强。当时曾有人说秦有名师数百万。又有人说过秦有“奋击百成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史记范雎列传》,说明秦国拥有的兵力是非常雄厚的,是足以兼并六国、称雄天下的。不仅如此,秦自商鞍变法以来,就把“强兵”放在建国的首要位置,商鞅提出要“举国责之于兵”《商君书·画策》。

二、诛戮重臣大权独揽

秦始皇即位以来,最大的危机可以说是嫪毐之乱,这既是政治危机,也是最大的家庭危机。秦始皇在镇压了嫪毒之乱的同时,也清除了吕不韦的势力,使大权牢牢独揽在自己的手中。公元前246年,只有13岁的秦始皇便继承王位,登上了秦王的宝座。因为年幼,朝政由太后和仲父相国吕不韦及嫪毒掌管。吕不韦是个政治家,把秦始皇之父异人作为“奇货可居”的对象而获得了相位。嫪毐,太监,受宠于太后,在宫中骄奢逸,恣意乱法,直接牵涉到秦王的声誉。

三、实行一系列政策

第一,收买六国的权臣,离间六国的君臣关系。始皇采用尉缭和李斯的建议,暗地里派遣能言善辩之士,携带大量的金玉宝器,收买六国的权臣,离间他们的君臣关系:能够收买的,虽重金在所不惜;不能收买的,则杀之以弱其国。然后派遣良将精兵,一举而破灭之。如秦始皇派张仪出使楚国收买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及夫人郑袖,瓦解了齐楚联盟;秦始皇用反间计使赵国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了良将廉颇和李牧,解除了赵国对秦的威胁。这些具体的事例,说明秦始皇在加剧六国内部的矛盾方面做得很出色。

第二,重用客卿,招致六国的人才。招致各国的人才,为秦国出谋划策,本来是秦国的一个优良传统。如秦穆公重用了客卿由余、百里莫、塞叔、圣豹和公孙支,"并国二十,遂霸西戌"。孝公重用了客卿商鞍,而"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重用了客卿张仪,而破坏了六国的联盟,取得了一个一个的胜利。昭王重用了客卿范膛,收到了‘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的效果。正是由于秦国吸收了各国大量的人才,使秦国能够世代为强国。

第3篇:过秦论范文

关键词:知识产权 侵犯知识 产权罪 商业秘密

一、知识产权和侵犯知识产权罪

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其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领域内,主要基于脑力劳动创造完成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包括: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表演艺术家的表演以及唱片和广播节目,人类一切领域的发明,科学发现,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记以及商品名称和标志,制止不正当竞争,以及在工业、科学、文学和艺术领域内由于智力活动而产生成果的一刀}权利。然而狭义的知识产权只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名称标记权、制止不正当竞争,而不包括科学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侵犯知识产权罪,在我国刑法学界当中的观点众多,基于我国的法律现状,从其社会的危害性、违法性和对行政立法的从属性角度综合得出,侵犯知识产权罪,是指犯罪行为人违反相关规定,基于盈利或者其他不正当目的(如剽窃等),未经知识产权权利人的许可,故意或过失的(在侵犯商业秘密的犯罪中可能会有行为主体的严重过失发生)超出合理使用范畴,侵害他人知识产权,造成严重后果的、进而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正常稳定的运作的行为。

二、我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成因

侵犯知以产权罪的成因主要有社会原因、法制不健全和主观上的原因造成。

(一)社会原因

1.社会经济原因是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深层原因。首先,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令很多不法之徒抵挡不住巨大利润的驱使,不惜假冒专利、窃取他人著作权、盗用别人的商业秘密,去侵犯他人拥有的合法知识产权、去夺取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加上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让知识信息的传播不断扩大,进而跨国性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也有所增加。

2.社会政治原因是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重要原因。我国政治权利划分并不协调导致知识产权管理十分乏力,行政执法的力度也十分不足。行政权力行使的时候监督制度不完善,造成了行政执法权的滥用。在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案件处理中,容易出现大量暗箱操作的现象,让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缺乏效率。

3.社会文化原因是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社会背景。当今我国的社会文化分为比较浓厚,可是公民的知识产权意识十分淡薄。特别是在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对于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更加薄弱。还有我国的网络发达,可是网络中的知识产权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还为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提供了一个扩散的途径。

(二)法制不完善

我国对知识产权法制的立法并不全面,虽然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有民法、商法、行政法和刑法,可是所设置的法网其实存在着不少漏洞的。此外,鉴于各国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犯的规定各有不同,而让许多跨国犯罪得以转空子。如今,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已泛滥成为跨国犯罪的主要形态之一。以罚代刑的形式,使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分子得不到了一个有效警惕,从而使之如此胆大妄为。同时,司法追究和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行为有一定的困难,如何可以有效、高效地完善知识产权法制建设还有赖于各方的努力。

(三)主观原因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行为人为了巨大的利润,抵挡不了自己的贪念,法律意识薄弱。

三、我国完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对策

第4篇:过秦论范文

关键词 “民本”思想 儒家 道家 民主政治建设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People Thought in China's Pre Qin

YU Wenjie

(College of Automation,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Shaanxi 710121)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ought". Focuses on the pre - Qin Confucianism, Taoism, on the thesis of " people thought", trying to inspi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era of democratic politics.

Key words "people thought"; confucianism; Taoism;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s

“民本”思想在我国政治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一定程度上说,我国传统政治思想就是“民本”与“君主”思想的矛盾统一体。这种统一体对我国的传统政治价值观、传统政治意识以及人们的政治态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我国的“民本”思想对历史研究、政治研究、文化研究特别是对我国当今民主建设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什么呢?首先来分别看一下“民”与“本”的意思。《说文解字》上说:“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凡民之属皆从民。”“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综合而言,“民本”即是以大众、众萌为根本。政治中的“民本”思想就是以大众为根本,进行政治统治。这种思想无论在中国古代还是现代都起到过巨大的历史作用。首先,这是萌生于西周初年并被后世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所阐发的一种思想,有其巨大的生命力;其次,虽然“民本”思想及其相应的措施未被历代统治者真正落实,但它是逐步被历代统治者接受的,是与“君主”思想不断斗争并节节胜利而起到历史进步作用的;再次,这种“民本”思想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它在形式上不同于西方的“民主”思想。

2 “民本”思想的萌芽和先秦儒道两家“民本”思想的理论表现

“民本”思想萌生于我国西周初年,当时的统治者鉴于殷商灭亡的教训,在政治思想领域提出了“敬德保民”的命题。这在被列为“五经”之一的《尚书》中有许多记载。如,《尚书・蔡仲之命》中就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是怀。”到了春秋前期,在政治思想领域已经出现了很多重人轻神的言论。随国贤者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桓公六年)鲁臣申儒说:“妖由人兴也。人无衅焉,妖不自作。人弃常,则妖兴,故有妖。”(《左传》庄公十四年)周臣史说:“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虞大夫宫之奇说:“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左传》僖公五年)在春秋时期,这种“重民”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重民轻神”成为社会上的普遍思潮。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从予民以惠开始的,《论语・阳货》中言:“宽则得众……惠则足使人。”《论语・公冶长》中说:“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儒家到了孟子时代,由于社会环境、政治条件、人口因素等的变化,儒家的“民本”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尽心下》)成为中国历代传诵的政治名言。当然孟子还有许多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如在《孟子・离娄上》中有:“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等的论述。儒家发展到了荀子,其对“民本”思想也加以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他说:“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悌,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荀子・王制》)“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诗》曰:‘价人维藩,太师维垣。’此之谓也。”(《荀子・君道》)先秦儒家由荀子而集大成,其作为后来(自汉武帝始)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倡导的“民本”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五章)他告诫我们:“民不畏威,大威至矣!”(《老子》第七十二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第七十四章)他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可见,虽然老子的主张是“无为而治”,但其同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道家的继承人庄子也有许多“民本”思想方面的论述,《庄子》一书中多是一些小故事,如《庄子・山木》中讲:“……异日,桑雩又曰:‘舜之将死,其泠禹曰:“汝戒之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总之,先秦儒、道两家的政治思想中都有“民本”思想的体现,这是我国后来“民本”思想发展之源。

这种“民本”思想经后来各学派,各思想家、政治家们加以阐发和论述,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个阶段,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局面。在我国的整个封建社会中,虽然历代统治者往往都是以“君主”思想为指导来进行统治的,但是“民本”思想或多或少也在理论界广泛流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民本”思想的当代意义

我国的“民本”思想与西方的“民主”思想是不同的。归纳起来至少有四点不同:第一,我国的“民本”思想,虽然也是以“民”为本,但有个前提是君和民的等级差别都是天生的,而西方的“民主”讲究的是“君”是“民”选出来的;第二,我国的“民本”提倡的是君主要“抚民,养民”,西方的“民主”是强调“民有,民治,民享”;第三,我国的“民本”思想认为“民”是统治的对象,无“民”就无所谓“君”,但西方的“民主”认为“民”为国家之自然构成;第四,也是主要的区别就是,我国的“民本”思想认为在君,而西方的“民主”思想认为在民。其实,我国“民本”思想和西方的“民主”思想是有好多相同之处的,只不过是存在于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所表现出的一些不同罢了,关键问题是我们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要深入挖掘我们的“民本”思想,并把它在新的时期内,加以阐发,赋予其新的意义。

当前,我党正在领导全国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执政党本身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重点,党内民主以及全国民主是“两个建设”中的重要方面,在这个时期重温一下我国历史上的“民本”思想,从而吸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5重印.

[2] 朱新华校点.尚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3.

[3]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3.

[4] 黄永年校点.论语[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3.

[5] 焦杰校点.孟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3.

[6] 廖名春,邹新明校点.荀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3.

[7] 涂小马校点.老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3.

[8] 黄永年校点.庄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3.

第5篇:过秦论范文

中国是公认的钢琴消费大国,然而,中国却远不是个钢琴生产强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外名牌钢琴把国产钢琴压得透不过气来。今年,国产品牌海伦钢琴终于让同行们扬眉吐气了一把,在欧洲权威技术钢琴企业DIAPASON的苛刻评选中,“海伦・文德隆Mod.178Professional II”型三角钢琴夺得了国产钢琴的首个全球最高级别的品牌金奖――六星级最佳钢琴奖,创下了中国钢琴制造业50年来的一个里程碑。多位顶级法国钢琴家经过盲弹测试对于该琴的乐器质量、音调、手感、音乐表现力、踏板系统、外壳设计等全部测试项目均打出了六星的高分。法国钢琴家弗朗索瓦・杜蒙起初坚信他弹奏的是一台斯坦威钢琴,他称赞“音质纯净,声音圆润,丰富,高音干净,中音漂亮,低音如丝绒般厚实。”当他得知这是一架来自中国的钢琴时,惊讶之情溢于言表。

其实,翻看成绩单,你会发现海伦钢琴的异军突起绝非偶然。近年来,海伦钢琴成功进入欧洲主流市场,奥地利格拉茨音乐学院、比利时布鲁塞尔音乐学院、法国巴黎公立艺术学院、英国伦敦亨利・伍德大礼堂、维也纳音乐学会、维也纳音乐艺术家联盟相继使用海伦公司生产的钢琴,丹麦王室选用海伦钢琴作为御用钢琴,同时,它也是中国第一架进入并将永久驻留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奏钢琴;2006年它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2007年国际乐器标准化中心委托海伦钢琴起草国家钢琴制造行业新标准,它还成为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庆典指定用琴;2008年10月,它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前不久,海伦钢琴又将“30年中国品牌创新奖”收入囊中,成为我国钢琴制造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何以崛起?海伦钢琴董事长陈海伦的回答很简单:中国人的志气!

上世纪九十年代,“海伦”的前身宁波北仑钢琴配套厂,主要向美国、欧洲、日本等地提供钢琴的各种零部件,即使很低的价钱,有时也会遭到拒绝。“MADE IN CHINA”,在当时的国际市场上,常意味着廉价、粗糙、简陋,尤其作为钢琴发源地的欧洲,根本不相信,中国人能制造出好钢琴。陈海伦不服气,以其独特的视野和勇气,于2000年创建了宁波海伦乐器制品有限公司,誓要“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品牌”。

2002年开始海伦钢琴引进了日本全数控高科技钢琴专用设备和生产线,聘请了维也纳拥有百年家族钢琴制作历史的钢琴制作大师彼德、美国钢琴设计大师乔治・弗兰克・爱姆森、维也纳整音、调音权威大师斯宾、日本钢琴专家江间・茂等众多专家来公司长期指导组装、生产工艺,从而实现了日本的高科技数控加工模式与欧洲先进组装工艺的完美结合。至今,“海伦”已经在欧洲30多个国家拥有300多家琴行,在日本拥有50多家琴行,在美国拥有50多家琴行,在国内大、中型城市拥有130多家琴行,为其销售。

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海伦钢琴力求走一条崭新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在广阔的人文视野下,着力于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公益事业。他们先后举办了“海伦杯”浙江省首届少儿钢琴大赛、“海伦杯”关爱琴童公益演唱会暨2005年全国少儿钢琴电子琴比赛、金色旋律“海伦之夜”大型演奏会、“海伦杯”第四届(香港)中国作品钢琴比赛等,还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办了“乐器修造”专业……

第6篇:过秦论范文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音乐;教学效果;途径

1、引言

钢琴被誉为世界三大乐器之一,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音乐审美享受,也提升了人类的审美趣味。在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方面,钢琴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疯狂的追求钢琴艺术。但是,从我国当前的高校钢琴教育效果来看,结果并不容乐观,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我们加以改进。为此,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和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基础之上,提出了几点提高高校钢琴教育效果的建议。

2、高校钢琴教学的不足之处

(1)对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视不足。钢琴的学习不仅仅需要手法、技巧、基本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此外在表演方面,演奏者必须深入了解作品才能实现完美的表演。但是,我国高校的钢琴教育对基础理论的重视不足,很多学生也只顾演奏练习,对钢琴和作家作品没有十分深入的了解。

(2)钢琴教学进度过快,教学质量差强人意。我国多数高校的钢琴教学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赶进度现象,导致教学质量在总体上不够优秀。同时,这也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对知识缺少科学系统的梳理和掌握。

(3)学生的音乐听觉意识[1]较差。就我国多数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来说,他们进行钢琴演奏时,都是用眼睛去看琴谱,对听觉的训练意识较差,逐渐导致对音色、音长等的辨别能力被削弱。

3、提高高校钢琴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1)更新教学观念,端正教学态度。钢琴教学中教师必须科学的设计教学内容,把理论知识和演奏技巧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以基础技能课为开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为核心,坚持理论与技能、教学与自学、训练与思考、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教师的科学正确指导能让学生在训练中进步的更快,所以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应变能力,确保自身的知识技能和精神品质能够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步骤。太过威严的授课,容易让学生感到压力、敬而远之;太过松懈的授课,又难以让学生集中学习精力,难以保证知识的传授和吸收。所以教师在教学态度上,要做灵活的调整,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尽量以友好、宽容、乐观的态度和学生相处。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自然会喜欢上钢琴,喜欢教师的课程,进而在钢琴演奏的时候能饱含情感。用饱满的感情去演奏,才能赢得更精彩的演奏效果。

(3)制定系统化的钢琴教学计划。目前,我国高校的钢琴教学模式过于僵化、枯燥,有些高校把共性教学和个性教学[2]结合应用。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高校的钢琴教学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模式要求来制定正确的教学方案。例如,在讲授乐理知识的时候,以集体教学也就是共性教学为主,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同一时间了解理论知识;在进行专项练习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特点,给予不同角度和层度的指点,让学生能自由自在的成长、发展。

(4)加强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精湛的钢琴演奏技术是征服学生的根本。学生被教师的演奏所折服,才能被老师深深的吸引住,进而更加努力的学习和训练。教师承担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自身的形象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还要加强职业道德、精神品质的提升。比如,在课堂演奏示范时,教师要穿着得体、姿态端庄;在讲课时,要温柔和缓、平易近人、吐字清晰。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为最终目标。

(5)加强即兴伴奏训练和听觉训练。钢琴演奏不仅需要技能更需要感情表现和丰富的想象力。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独奏、伴奏甚至自己创作;不断开阔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想象、学会表达。这样的教学才是有血有肉的,才能满足学生、社会的需要。

另外,基于我国高校学生普遍听觉意识差的现状,我国高校必须加强学生听觉意识的训练。比如:在读谱方面,要教会学生用心去倾听去感悟,把琴声铭刻在心中。还可以多听名家名段的音频、听音乐会等,听的多了耳朵自然就灵敏了,鉴赏力也会随之提升。

(6)充分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当今的钢琴教学不在仅仅局限于钢琴本身,数码钢琴[3]、摄录设备、总控制台、录音播放设备等同样重要。而且这些设备的体积小、音域广,在练习上更具优势。比如,有些数码钢琴能够连接电脑,还附带耳机,教师坐在总控台上可以监控到每一个学生的进度和练习水平,方便进行个别指导。

在授课时,灵活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准备丰富的音乐素材,让学生能够增加见闻、丰富体验,学习的兴趣自然会得到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钢琴教学效果的提升是有方法可以遵循。上述方法是笔者自身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当然还有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利用。高校的教学就是给学生建设一个好的平台,使其今后的发展能够更加符合社会和国家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永昊.如何提高高校钢琴教学的效果[J].太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187-189.

第7篇:过秦论范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的变化,高校后勤服务也进行了相应的转型,逐步由计划体制下的“学校办后勤”走向市场化运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后勤服务模式也逐步形成。首先,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逐步推进。高校后勤工作具有一定的服务性、生产性特征,由国家率先推行的高校后勤管理制度的社会化改革,可以说与全球范围内公共服务市场化方向是一致的。在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普遍实行“小而全”和“高校办社会”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校办学、科研的精力。有鉴于此,自1999年起,我国全面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战略改革,以“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部门依法监督”为框架,全面开放高校后勤市场,取消学校自办后勤,实现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从总体推进路径上看,多数高校在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逐步推进,讲求效益,量力而为的原则”,基本做法都是通过多种渠道将高校后勤服务从学校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后勤企业。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我国高校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管理工作日趋规范,服务保障更加到位有力,后勤各项经济实体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为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秩序提供了坚实的保证。其次,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模式初步形成。自全国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以来,多数高校大致形成三种改革模式:一是民营化发展模式,二是集团化发展模式,三是企业化发展模式[2]。与此相适应,高校后勤管理制度也进行了转型。其一,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从“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向“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管理体制转变。其二,财务核算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为适应会计核算中资金的投入、循环、退出这三阶段动态过程,高校财务核算制度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向企业会计核算转变。其三,高校后勤服务的基本属性从纯粹服务属性变成了商品和服务的双重属性,从而使高校后勤服务中的主客体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一方面,后勤服务供给涉及高校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具有公益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以市场化手段来供给后勤服务也不可避免地触及企业的利益体系。高校后勤服务的营利性与公益性关系的存在,使得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中的利益协调关系更多样化,需要更加精细的管理体制。一些高校为了调动现有人员的工作热情,在组织内部推行绩效考核制度,对服务质量进行了可量化的评价和改进。

二、基于财务绩效的高校后勤管理制度问题分析

所有的改革都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在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特别是后勤职工的传统观念即后勤福利思想根深蒂固,一旦让他们失去长期依赖“吃皇粮”的铁饭碗,必定会出现一定的抵触情绪。要通过减员分流来降低后勤人员费用的设想,在短期内难以实现[3]。加之配套制度建设总是滞后于现实需要,因而高校后勤管理制度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方面

第一,后勤服务企业化的模糊性问题。任何改革过程都是非零成本的,都需要打破既有的利益关系,重塑新的利益协调结构。从时间性角度来看,改革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也是如此,其中组织结构调整、主体关系理顺都需要一个过程。以企业化名义运营的后勤集团或服务公司基本上都是脱胎于高校这个母体,即使人、财、物方面的关系在规章上可以明确界定,人事网络、业务流程等方面仍不可避免地与高校保持着千丝万缕的从属关系。许多后勤集团只是在名义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真正的管理过程都没有实体化,“一个系统”的观念仍广泛存在。此外,后勤服务机构与高校母体的产权划分仍不十分清晰,这是导致改革目标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第二,后勤管理主体监督乏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后果,实际意味着高校作为服务购买者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和契约机制对后勤服务生产者进行管制,从而取代传统的由高校直接生产和管理的模式。但是由于受体制关系不顺和整个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对后勤服务的监控约束不仅不能得到有效加强,反而随着后勤机构独立性的增强而不断减弱,集中表现为面临着体制退出风险与体制建构风险交织的局面。一方面,在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约束机制的条件下,高校为保证后勤服务质量,特别是餐饮服务安全,不敢轻易放弃传统行政监管这一有效的监督约束手段,原因就在于后勤服务涉及人员众多,社会影响面较广,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需要承担相当大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后勤服务的专业化特征要求必须有专业化的监督管理体制与之相适应。但现实是,现有体制中除了高校是直接责任人以外,其他主体的介入渠道都不是十分顺畅,高校必须独立承担监管职责,这无疑需要高校继续保留专门机构对该项事务进行专业化管理,而这事实上不利于服务职能从高校职能中剥离出来。

(二)财务管理方面

第一,高校后勤管理理念错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打破了高校后勤的传统管理体制,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在新的管理体制下,后勤服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都有很大提升,有效地保障了高校的正常运转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组织、程序等体制迟滞因素的制约,后勤服务的管理者把财务管理定位为事业会计核算。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后勤集团的财务管理只重视现金管理,没有成本管理意识,更没有绩效管理的理念。后勤机构中其他部门人员对财务人员产生防范心理,使其失去对经营活动的反映、监督职能,从而影响了后勤财务管理实际运行的质量和效果[4]。总之,财务管理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后勤管理具有战略意义,它能够促进后勤管理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当前高校在后勤管理中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忽视了财务管理在现代管理中的价值,使得财务管理无法发挥监督和控制后勤集团管理活动的功能,进而降低了后勤管理的绩效。第二,后勤财务管理的目标尚不明确。高校后勤社会化本身要求高校后勤引入一定的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高校后勤服务总是处于营利性和公益性的悖论关系之间。一方面,没有以营利性为目的的市场参与,高校就难以从繁重的服务生产中解放出来,无法为充实高校后勤服务资源找寻更多的途径,事实也就不利于保证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供给。另一方面,高校后勤服务必须保证一定的均等化,使绝大多数师生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否则就会影响高校群体的社会稳定。高校后勤服务中一些服务内容是不能以营利为驱动来供给的,甚至需要服务机构亏本来提供。对待这些亏本的事项,后勤服务机构要么通过其他拓展服务来弥补,或者通过政府补贴等公共财政支出来给付,这都要求财务管理制度在目标维度上有合理的定位。但是,当前高校后勤服务没有较好地对后勤服务的目标进行定位。第三,后勤产权归属模糊。产权问题是制约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单位办社会、学校办后勤的传统体制使高校后勤服务的相关资产几乎全部归属于学校。在后勤机构脱离高校母体的过程中,关于产权归属的划分问题始终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的大问题,一时难以有效解决。后勤机构人、财、物的脱离如果根据市场原则进行股权转让,就会面临市场竞价主体不足的现象,如果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划分,则难以平衡心理和实际收益上的巨大落差。总之,如果后勤集团的产权归属不明确,后勤集团的企业化运作就会受到限制,后勤集团就是一种不完全意义上的企业。这种属性会导致后勤集团财务管理的核算机制不完善,后勤集团的利益相关者模糊,最终影响后勤管理中财务绩效的提升问题。

(三)人事管理层面

第一,队伍建设专业化程度不高。“在后勤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中,管理队伍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整个管理水平和后勤服务功能的发挥,对整个后勤管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也就是说,要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现代化首先就要实现管理的专业化。专业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后勤服务相关工作人员的专职化。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和实际操作人员,不利于提高后勤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二是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对于高校的后勤服务和管理而言,它们既需要懂战略、会协调的高级管理人才,也需要能服务、专心一线的操作人员。这种人员结构上的复杂性就决定了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在管理手段上要成体系、高效率,在管理理念上要有科学规划思想,在工作程序上要有经验支撑,在实际操作上能够达到人员效率的最大化。而从目前来看,多数高校后勤服务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和团队都无法达到科学管理的要求。第二,高校后勤服务质量标准化体系不完善。标准化是以科学的方法为依据的,是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标准化既能够保障后勤服务的质量水平,也能够为后勤管理的监督和控制提供依据。这种后勤服务质量标准体系,要明确服务质量标准、资源配置标准,使高校后勤监管有据可依。高校后勤服务不同于社会上的服务,它有着特殊的服务对象和社会使命。这种象牙塔式的特征意味着高校后勤服务要建立独特的质量标准化体系。高校后勤服务要以和谐为导向,以师生满意为标准,以保障有力为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统一的高校后勤标准和评价体系。由于缺乏评估标准,在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如监管不到位、食品不安全,这不仅引发了师生的不满意,往往也会危及高校的稳定。在建立一支专业化队伍的基础上,统一后勤服务质量标准,营造和谐的高校后勤服务,成为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

三、以提高财务绩效为导向,优化高校后勤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推进,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基于财务绩效的视角,改革实践中要突出以财务绩效衡量后勤服务水平、用财务绩效指导管理措施的创新、把财务绩效作为调动人员服务意识的基本手段。

(一)妥善处理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基本关系

高校后勤服务既有产业化的一面,也同时存在公益性的一面。因此,高校后勤管理总是处于多种冲突的价值体系之中。要继续推进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改革,确保后勤服务社会化战略的有效推进,首先要从观念上改进,着力调整好下述几个方面的关系。第一,处理好后勤人员与学校的关系。长期以来,学校后勤职工的人事关系都是直接隶属于学校,如果后勤按照企业模式运行,学校不再承担后勤职工的工资、奖金,打破铁饭碗,让职工通过工作服务来取得工资,这对后勤职工来说,他们的顾虑较大。因此,在现行的后勤管理体制下,后勤服务人员与学校的关系没有理顺,后勤机构缺乏用人自,尤其是后勤管理人员一般由学校任免,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的用人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后勤服务的竞争力。其结果是后勤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意识淡薄[6]。因此,尽管后勤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改革有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在用人机制层面改革的滞后,高校后勤服务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限制了其经营的活力。从后勤服务实体自身来看,要正确处理后勤人员与学校的关系,就应该积极推动高校后勤向法人主体转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对于高校而言,它们也可以通过后勤服务的市场化改革,降低高校运行的社会成本,使其把更多的精力专注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第二,处理好后勤服务价格机制的营利性与公益性的关系。鉴于目前除了后勤服务外包的高校外,大部分高校后勤实行的是双轨制的管理模式,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产权制度改革,没有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目前学校与后勤实体之间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契约关系,而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不平等关系。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没有真正改变高校自身办后勤、管后勤的局面。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后勤服务的价格收费方面。如果后勤服务实现企业化运营,后勤机构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后勤服务就可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自由定价。但是,高校后勤服务的对象是高校教师和高校学生,这种特定的服务关系又不同于市场上的服务关系,而是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特征。因此,政府物价部门对于高校后勤服务收费有着严格的规定和限制。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之后如何确定服务的收费价格,关系到学校与后勤双方的利益,关系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否成功[7]。因此,如何处理后勤服务价格机制的营利性和公益性的悖论,在后勤服务保障高校正常运转的基础上,推动高校后勤服务的市场化定价,成为高校后勤服务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第三,处理好成本核算中的市场化与行政化的关系。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后勤服务企业推进全成本核算,逐步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按照“事企相对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应该让高校后勤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但由于后勤服务改革不彻底,后勤企业往往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际上也就不享有独立的财产权,不能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更难以实现自我发展。产权不明,造成事权不分,企业无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参与市场竞争,难以发挥企业的特点和遵照企业内在的发展规律运营,更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负盈亏[8]。后勤企业要逐步成为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这种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作为高校内部系统的组成部分,除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外,还要服务于高校的战略目标。高校后勤服务要处理好市场化与行政化之间的关系,这固然意味着高校不能利用权力干预后勤服务过程,但也意味着后勤也不能完全脱离学校的管理与监督。

(二)建立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运行机制

第一,全面推行用人机制改革。推进后勤服务中的全员劳动合同制,打破干部与工人的界限,所有人员公开招聘,双向选择,择优上岗;强化后勤培训,着力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不断改善员工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绩效考核,定期进行绩效评估,推进分配制度的改革,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第二,全面推行全成本核算。新时期高校后勤服务改革的方向是成为企业化管理、按照市场化运作的经济实体。在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实践中,后勤拥有的国有资产划分为服务型、经营服务型和经营型资产三大类,不同类型资产在运行过程的成本表现和收费依据不一,这给全成本核算带来一定的难度。为此,要为三类资产的运行提供指导性意见和补贴依据,分类进行成本核算。第三,加强内部管理,致力于打造现代后勤。打造现代后勤,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现代后勤,就是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运行管理制度。围绕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要不断完善协调顺畅的工作运转制度,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制度,三是要全面建立绩效考评制度。

(三)完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制度

第8篇:过秦论范文

孝是中国人情感中最脆弱的部分。如果说某个人不孝,他必定会大发雷霆,倘若夸奖某个人是大孝子,他竞能感动得热泪盈眶。

孝的力量来源于至真的亲情。《说文解字》对“孝”的解释是“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作为古代道德的根本,是毋庸置疑的。在家庭中,孝是长幼有序的伦理关系,对社会而言,是融进儒家思想的道德规范,对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孝的本意是对祖先的崇敬,后来转变为对长辈的孝敬。在儒家思想中,孔子将孝道文化加以集中提炼,赋予了孝自然亲情和人格平等的内涵,孝文化得以传扬。借助儒家学说的正统化,孝实现了个人情感和社会道德的高度一致,以孝治家、以孝治国成为了中国特色的家庭道德和国家规范。

汉代对孝格外推崇,提倡“以孝治天下”,孝开始走上政治舞台。特别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孝与忠相辅相成,成为社会思想道德体系的核心,“以孝治天下”也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为了表明对孝的尊崇,汉代皇帝多以“孝”为谥号。自西汉惠帝至东汉顺帝,全国性对孝悌褒奖、赐爵达32次。对于著名的孝子,皇帝更加重视,把其作为弘扬孝道的榜样,精心扶植。东汉初年,临淄人江革以孝母闻名乡里,光武帝赐其“巨孝”称号,赐谷千斛。

从汉至清,孝治之风伴随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形成了牢固的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和心理情感。

对于中国的孝道,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曾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中国的执政者制定了无数的礼节和形式,激励人们孝敬父母,使人恪守孝道,所有这些都构成了礼教,维护了国家的太平。

当然,孟德斯鸠看到的是孝对于维护统治的作用。传统的孝道在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工具时,它过于强调服从,过于强调对在上的君父尊长尽忠尽孝的责任。但是,无论如何评价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都不可否认其更多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和基本社会道德。

与社会道德而言,家庭伦理则是孝最基本的内涵。先秦儒学有关孝的思想中,以血缘亲情为孝的基础内容。孔子有云“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父母的关心出于真情流露,才有可能对父母和颜悦色。可见,孔子讲孝以敬为要,这种诉诸亲情表达和维系家庭和谐的“孝”,是孝道得以千年传承的主要原因。

在农耕社会中,家庭是独立的经济单位,家长掌握着家庭的经济大权,所有家庭成员都要在家长的领导下从事经济活动。这就要求所有家庭成员都要服从家长的领导。这就是产生“孝”观念的根本原因。在此种观念下,家庭成员之间,只有长幼区别,只有“孝悌”观念,而没有相互尊重的观念。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于孔子的这个言论,向来有不同的见解。综观孔子的各种言行,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以家庭事业有持续性为首要标准,可见儒家学说赋予了孝道发展性的内涵。随着生产水平的进步,孝不再主要是维持经济的伦理规范,而是逐渐转化为家庭成员之间基于血缘关系的情感关系。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孝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第9篇:过秦论范文

关键词:钢琴民族化少数民族音乐

钢琴究竟何时传入中国,至今尚难定论。若以赵元任1914年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为标志,中国钢琴艺术发展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钢琴艺术涉足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领域,始于20世纪40年代。第一位以少数民族音乐素材创作钢琴曲的是冼星海先生,他在40年代初写成了《哈萨克舞曲三首》,展示了哈萨克族歌舞音乐的独特风采。第二位涉足者为桑桐先生,他在1947年以青海的哈萨克族民歌音调为核心,采用自由的十二音和声写成了一首无调性和声与有调性旋律相结合的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开创了中国风格的无调性音乐之先河。第三位是丁善德先生,他用四川藏族旋子舞的曲调在1948年写成了《中国民歌主体变奏曲》,是以对位技术处理民族音调和采用中国民歌主题写作的第一首钢琴变奏曲。

这些作品虽尚处于中国少数民族钢琴音乐的初创期,但起点相当高,对钢琴艺术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影响很大。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钢琴音乐创作进入兴盛期。众多新老作曲家以广阔的视角触及到少数民族生活的许多层面,艺术地描绘了各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及其精神面貌。其创作手法大多是采用少数民族民歌主题进行钢琴化处理,在旋律线条、多声思维及钢琴织体等方面做了较多的民族化探索,成效显著。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钢琴音乐创作进入百花齐放的新时期,老、中、青三代作曲家尽展其才,以多样化的创作手法推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据不完全统计,少数民族钢琴曲目约有400余首,占中国钢琴曲目的40%左右。①如此众多的中国少数民族钢琴乐曲,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钢琴艺术。

一、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拓宽了钢琴艺术的题材内容

我国少数民族由于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生活环境及的不同,各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也千差万别,各具特色,钢琴家在创作中都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其中最典型、最普遍的是酒俗文化。桑桐的《苗族民歌钢琴小曲三十二首》中有《酒歌》四首,或舒展悠扬,或亲切温柔,或深沉厚重,或自由吟咏,表现出苗族人民不同场景的饮酒习俗;郭小笛的《祝酒》,以高亢嘹亮、热情洋溢的篇章描述藏族人民的豪饮。再有,依歌相恋、依歌择配也是少数民族,特别是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非常流行的传统恋爱习俗。谷娜《彝寨风情》中的《月下》,以委婉亲昵的音调呈现出彝族青年月夜相互依偎的歌恋情景;桑桐的《苗族民歌钢琴小曲三十二首》的四首《马郎歌》②是苗族青年男女在“摇马郎”中所唱的歌。此外某些少数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及其相应习俗,虽然不带普遍性,却很有生活气息。比如,肖冷《民族风俗集》中的《在竹索桥上》,以其动荡的切分节奏,3/4拍与2/4拍的交替,非常形象地描绘人行走在少数民族山区竹索桥上的摇摇晃晃;宫威的《出围》,用有力的和弦,跳荡的节奏,绘声绘色塑造出鄂伦春人纵马驰骋、出围狩猎的彪悍勇猛。这类富于情趣的习俗,少数民族生活中还有很多,如蒙古族的祭敖包,达斡尔族的抹黑烟,西北各民族的花儿会,维吾尔族的麦西菜甫,哈萨克族的歌送魂,藏族的转山会,彝族的玩花山,白族的绕山林,佤族的拉木鼓等。

二、千差万别的山川风貌,激发了创作者的灵感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延边地区,从横亘壮丽的白山黑水到风光迤逦的天涯海角,从辽阔广袤的内蒙古草原到神奇的西双版纳,从雄浑巍峨的青藏高原到山奇水秀的八桂大地,从冰封雪岭的帕米尔高原到峭壁耸崎的阿里山,从大漠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到群山连绵的云贵川……如此诗情画意的人居环境,非常令人向往,其独特的山川风貌自然引起了钢琴作曲家的兴趣。如黄虎威的《空谷回音》,用钢琴踏板延音、力度对比、音区音色的变换及平心三和弦的回响等手法,模拟藏族地区幽幽深山空谷回声的神秘寂静;李锦汉的《苍山雪》,以色彩性的八音和弦与十六分音符的走句交替,表现滇西苍山银蛇纷飞的无限活力,取材于少数民族地区山川风貌的这些曲目,只能说是为钢琴艺术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开个头,诸如壮族地区光怪陆离的岩溶洞、布依族地区声响十里的黄果树大瀑布、苗族土家族地区的张家界、藏族地区的布达拉宫、四川的九寨沟、云南的泸沽湖等无限风光都可成为钢琴作曲家大展宏图的重要题材。

三、众彩纷呈的歌舞成为优秀的钢琴素材

千百年来,中国少数民族都有能歌善舞的美名,已经形成独特的歌舞习俗,积累了丰富的歌舞形式。比如,石夫的《喀什噶尔舞曲》《塔吉克鼓舞》《鹰笛之舞》《纱巾舞曲》《欢乐的场面》等,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新疆各民族婀娜多姿、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储望华的《新疆随想曲》虽不直接取材于歌舞场面,然而音乐中仍有新疆歌舞的大量篇幅;黄虎威的《旋子舞》《阿坝夜会》是藏族人民热情奔放、群体歌舞的真实写照;周龙的《无魁》描绘了满族人民模拟虎、豹、熊、鹿、狍舞蹈的欢快谐趣;方一权的《长鼓舞》刻画了朝鲜女孩击鼓而舞的细腻场面;夏良的《水之舞》突现了傣族泼水节的舞蹈场景;黄若的《竹杆舞》、刘洁的《竹杆舞曲》描绘了黎族人跳竹竿的欢乐情趣;陆华柏的《东兰铜鼓舞》显示出壮族人民击鼓舞蹈的神勇彪悍;桑桐的《芦笙舞曲》表现的是苗族同胞芦笙乐舞的灵巧轻盈;陈始的《多耶》反映的是侗族人虔诚的踏节而歌,所有这些钢琴曲都是挖掘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用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从另外一个角度阐释钢琴音乐。

到少数民族文化中去寻根,寻找创作的灵感和开发出新的音乐领域,是钢琴音乐民族化重要的一步。上文所列的几个方面仅仅是凤毛麟角,更多、更深的内容仍然蕴藏在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处,我们应该不懈努力,创作出更好的民族钢琴曲。

注释: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