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信局履职调查报告范文

经信局履职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信局履职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信局履职调查报告

第1篇:经信局履职调查报告范文

(一)内部监督机制

1.信贷业务风险的主要成因

目前农信社形成的信贷风险主要是由于贷款的“三查”制度执行不到位造成的。虽然制定了严格的审查制度,但在信贷管理操作中普遍存在“三查”制度流于形式和“三查”工作不够深人等问题。

(1)贷前调查是风险控制的首要环节,要求调查人员须深人客户搜集有效数据,掌握其生产经营、管理及资信等主要情况,然后对数据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并进行分析研究,形成客观、公正、有价值的结论,而有些信贷客户经理由于个人素质局限和主观态度疏忽,或因利益、人情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没有按照程序进行深人调查,相关数据的搜集也只停留在调查方主动提供或表面反映的情况,造成贷前调查报告结论失真,为贷款的授信及投放埋下了风险隐患。

(2)贷时审查是风险控制的中间环节,审查人员对调查人员提供的资料进行核实、评定,复测贷款风险度,提出审核意见,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往往在实际操作中,审查人员主观相信调查人结果,对于调查人在调查过程资料失真和风险盲点缺乏识别和判断能力,审查人员便起不到更好的揭示信贷风险,为贷款审查委员会及决策部门提供更充分的决策依据的作用。

(3)贷后检查是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要求信贷人员深人借款人身边了解其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认真分析其贷款风险变化情况。实践中往往信贷人员对贷款发放后续管理不够重视,很少能真正地深人基层了解真实情况,对于要求的检查也流于形式,只是填好表格,套用报表数据,不能真实反映借款人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发现潜在的隐患,使贷后检查失去了应有的作用,造成风险预警机制的失灵。

2.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l健全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体系。完善相对独立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的信贷职能部门,岗位分工明确,各司其责,设立巡查机构,对于各职能部门执行情况进行定时和不定时的抽查,加强信贷行为的问责执行力和奖惩机制,健全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完善农户、个体工商户以及企业类等贷款管理办法和流程操作,积极开展评级授信、实行贷款发放流程化、程序化、制度化,努力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和营销氛围。

(3)加强岗位培训。突出业务知识和操作流程的培训,确保信贷资料齐全、流程操作;强化政策法律法规学习,确保信贷行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要求;加强内控制度教育,确保信贷规章熟记于心,形成思维定势,令行禁止。

(4)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贷款发放后,及时深人到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中去,了解其收益水平,确保资金安全,并且要根据贷款的额度、项目生产周期、市场波动幅度大小等因素对借款人风险状况进行合理判断。必要时,要实行进驻续时观察,对发现的隐患,会同客户提出解决预案。如果在资金投向跟踪检查等方面发现风险的,要及时形成预警信号,为控制化解风险争取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二)外部监督机制

农信社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以服务“三农”为主,支持县域经济为辅发展的原则,但在老百姓心中农信社仍然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比起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农信社网点最多,深人基层,服务大众,是农民长期信赖的“朋友”。陌生的是随着社会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当农民朋友急需资金时,贷款难成了他们一直困扰的问题,作为服务于“三农”的农信社,怎么就不能成为“及时雨”。其实这种“贷款难”现象主要是由于农信社与借款户(农户)长期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短暂现象,农户在贷款时发现需要提供的信息资料较多、较繁琐,认为不便利或认为刁难,所以选择了放弃,但也不外乎少数信贷人员没有把客户作为互惠互利、平等的合作伙伴来对待,而是把手中的信贷权利当成了捞取个人实惠的资本,造成了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吃、拿、卡、要、报等现象的存在,所以必须建立一套外部监督机制来缓解目前存在的信贷风险问题。

1.开展“阳光信货”惠农工程

将“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作为“阳光信贷”开展的切人点,将农信社目前对外开展的所有信贷业务制成方便农户理解的小册子和宣传画,将信贷政策和信贷产品向所辖村、镇进行公开宣传,设置咨询和监督举报热线,将信贷流程公布于各信贷网点营业场所显著位置,使需要信贷需求的农户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一来既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户对农信社的偏见,又对自身信贷业务进行了宣传和推广,主动接受了社会各界的监督,规范行为操作,按章办事。

2.建设信用工程

信用工程建设可结合全国征信宣传活动的开展。虽然社会上一度出现短暂的信用危机,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守信观念将逐渐深人人心,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也影响着广大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农信社应利用自身独有的优势,大力推行信用村、信用户测评工作建设,充分发挥农信社农户小额贷款金额小、流动强、风险小的特色,使农民朋友真正感到实惠,从中受益,才能使他们充分体会到保护和珍惜个人征信记录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讲信用光荣、不讲信用可耻的社会道德风尚和良好社会氛围,将为农信社防控信贷风险奠定良好社会基础,历史实践证明农户小额贷款曾经是农信社质量最好的信贷资产。

3.建立客户回访制度

一是能及时掌握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收益水平等对借款人经营陷人危机、出现风险的,要果断处置,资产保全,防范信贷资金损失。二是通过了解各行业发展动向和资金需求情况,结合国家相关政策,确定信贷投放方向,避免盲目投放造成的信贷风险。三是及时收集信贷客户经理的服务操作及履职情况,便于及早发现问题。

二、结语

第2篇:经信局履职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程 ;教学模式 ;“四化”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258-01

一、论文撰写的背景

笔者所在学校为第三批创建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担任新会区中职学校德育教研组副组长及学校学科带头人,借创建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这股东风,有幸参加项目教学法、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SCL”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方法的培训班学习,并获益良多。2012、2013两年,我校全面推行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笔者指导的公开课获得全校一等奖,并由学校推荐为区教育局精品课程。经过对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引发出对中职学校德育现状及出路的更多思考。

二、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现状

(一)现阶段我国中职阶段德育课程设置情况

现今中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堂教学内容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等。按照现阶段我国中职教学教育大纲来看,中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学生在“三个代表”重要指导思想下,运用唯物辩证主义观念去学习基本的德育教学课堂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学生通过中职德育教育课程的学习,灌输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跟世界观。

(二)中职德育教学的教学模式及课时

现阶段我国中职德育教育教学模式,大多数仍然是以教师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被动接受教学所教授的课堂知识。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缺乏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极其容易使得课堂沉闷枯燥,使学生失去对德育教育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紧张。以我校为例,由于实行理论与实操课时的1:1课时分配,理论课的课时缩减了一半,每学期德育课实际只有20个课时。

(三)对中职德育教学的误解

一些中职德育教育的教师觉得,中职德育教育课堂所教授的知识,并不能为学生今后找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所以很多教师在进行课程教授的时候会产生敷衍情绪,只是按照课本的要求进行教授,空谈课本上的大道理,并没有将这些课堂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使得中职德育教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三、提高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实效的“四化”研究与应用

(一)教学理念的现代化

在传统的德育课堂理念里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侧重于对知识的传授,更有甚者把课堂教学变成了一种教师的表演艺术。最终我们会看到两种现象,一种是上课老师的一言堂和满堂灌,另一种就是老师的满场飞和满堂跑,导致教师在课堂讲的热火朝天,学生在底下听的昏昏欲睡。这样的情况使得中职德育教学效率低下。造成德育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侧重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上分析,德育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整体系统,知识的学习、情感的激发和培养、意志的培养、行为的养成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德育教育的目标最终是让受教育者引起行为上的变化。现阶段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及时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定位,做好主导,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主体,尊重学生、欣赏学生、信任学生及“点燃”学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处于什么位置?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我们可以做编剧、导演或者监制,但绝不能当演员,这样学生就不是学习的主体或者主角了。一个出色的教学设计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好情景,并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而让学生引起知、情、意、行的一系列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上面,教师要担当好监制的角色,以保障学生的行为朝着教学的目标发展。

(二)教学模式项目化

德育课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已经开始探索多年了,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三个方面开展专题化教学,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基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德育课,一方面承担着对中职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规范教育、中专生全面发展等教育任务,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中专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使中专生能够真正从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另一方面,也承担着培养学生具有文明生产、责任心及现场管理的意识和习惯等职业素养,以适应职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德育理论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方式,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益观念、纪律观念和创业意识;培养和增强中专生的法律意识,引导他们知法、守法、用法、护法、依法做事、依法做人,为实现依法治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企业家艰苦创业、企业经营之道和经营理念、成材之路和价值取向、诚实守信和人品情操、人际关系和交往原则、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实现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整合,引导学生正确的人文科技观,正确处理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因此,项目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原来改革的成果基础上,以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实现中职德育理论课从“知性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行动教学转变,配合专业教育,服务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德育课教学老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把德育课的内容整合、重构为系列理论、实践教学和职业素养培育于一体的教学专题,强调厚德尚能,以德导能,以能强德,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实现基本理论与职业素养的结合,使德育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德育教学改革要明确德育教学专题,整合有效教学资源。教师可以依据大纲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实际情况,确定德育教学项目化内涵与范围。职业教育项目:主要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诚信做人、办事认真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履职素质教育。整合教材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等,在中专一年级上学期安排30课时教学。公民教育项目:主要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环境教育、民族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整合教材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和《经济政治与社会》,在中专一年级下学期安排30课时教学。健康教育项目:对学生进行性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和远离教育。整合教材主要为《心理健康》等,在中专二年级上学期安排 30课时教学。财富教育项目:对学生进行商品经济、个人理财、经营管理、货币消费、廉洁教育、财产关系教育。整合教材主要包括《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与法律》,在中专二年级下学期安排30课时教学。时事政治项目:结合重要纪念日和国内外大事进行教育,每学期安排 3~4 课时教学。教材进行整合后,教师要充分加入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内容,扩充教学容量,优化整合教学资源。

项目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把专题讲授和实践项目按照任务驱动来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摒弃纯理论的灌输和说教,而是按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堂演讲、观看红色经典影片等任务驱动来组织教学,以专题研讨等方式带动学生预习和课外实践,引发学生对理论深入探讨,并通过学生的实践参与、情感体验和内心感悟,促进“知、情、意、信、行”的统一。根据职业岗位素质要求,从学生成长成才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入手,通过面向社会“职业人”的角色定位,到职业生涯中法律问题的解答以及学生顶岗实践中职业行动目标评估这一精心设计的序列化实践项目,采用“指导实习实训、社区服务、社会调研、参观考察、专家讲座、延伸教育”等方式,充分体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培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其个人人格,使中职生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能够迅速既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又具备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职场所须得生存和发展的技能。

项目化教学的实践,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教材,对整个中职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工作量是非常在的,依靠上课老师的“单打独斗”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有一个有力的工作团队作为支撑,例如教研组或者项目组进行集体备课。再者,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项目教学是开放式的,不要求学生只利用课堂教课时间进行学习,这不失为解决中职学校理论课时不足的好方法。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创新精神方面较其他教学方法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教学评价机制多元化

中职德育教学长期以来的教学考核办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然后划出考试的重点,学生课下复习知识点,考试考查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阅卷中评知识点,最终决定学生德育课程的成绩。这种考评方法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课程的标准要求。学生的德育课程成绩评定应该是要以学生的知识还有能力的结合为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查。教师需要使学生进行开卷跟闭卷相结合的办法,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教学中具体的调查报告研究、论文讲解等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发挥中职德育教育的教学作用。

(四)教学策略生活化

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为生产生活服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理论为我们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中职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生活”的原则,因而中职德育课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围绕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学,就会让德育课脱离枯燥的道德说教,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得到提升,课堂就会焕发光彩,课堂教学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