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思政课网络研修范文

教师思政课网络研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思政课网络研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思政课网络研修

第1篇:教师思政课网络研修范文

---“互联网+教育”工作推进会表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做如下表态。

近两年来,****中学紧紧围绕**、市教育局创建“互联网+教育”示范区的目标要求开展工作,通过科研切入,电教开道,以“能用、管用、够用、常用”为标准,积极开展行动,扎实做好“互联网+教育”建设工作。

一、基本情况

我校2008年建成校园局域网,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300M光纤接入到学校,现有学生机房9个,学生机558台,生均比达到8:1。2014年后所有班级都陆续配置了86寸触控一体机,并实现了100M宽带进教室。学校建成IP广播和模拟广播各一套,录课室一间,名师大讲堂二间,人工智能活动室一间,数字模拟实验室三间,学校安防系统一套,并依托电子资源网点使用及**教育云平台的推广,建立了名师工作室,达到了教师空间、班级和学生空间100%的开通率。

二、明确目标任务

(一)实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培训计划。推进教育云平台深入应用和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强化网络空间培训。内引外联,成立学校教育云应用培训团队,做好与**、**市培训团队的对接与合作。同时普及深化网络空间应用,为师生注册开通**教育云网络学习空间,建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环境。

(二)促进“互联网+”创新素养教育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名师网络工作室、创新素养与教育精品示范课品牌效应,积极探索创新素养教育。建立青少年科学工作室, 开展创新素养教育培训研讨活动。

(三)开展数字校园达标建设。积极开展“数字校园”建设试点,积极推动教师利用智能助手和情境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探索,同时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基于**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全员智能研修,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生评价等方面的综合运用,促进信息技术“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新常态。

(四)实现党建工作智慧化。建强网上党建工作阵地,增强线上线下立德树人合力,用好网络思政平台。

三、强化工作保障

1.结对保障:推进与上海市市西中学《关于“互联网+教育”合作互助协议》的落实与实施,加强与**一中、**三中等市内外兄弟学校在“互联网+教育”建设方面的共建互助。

2.制度保障:制订各班设施使用登记制度、和教师“办公电脑使用制度责任书”“各班教室教学设备使用与管理责任”,并“互联网+教育”校本培训。

第2篇:教师思政课网络研修范文

【关键词】职业精神;构建路径;高职院校;学生

引言

职业精神是指同一职业的从业人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所形成、并为大家共同认可的具有该职业自身特征的精神,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其核心是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和职业良心。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不是资金和设备,而是具有职业精神的员工队伍。当前很多企业员工由于缺乏职业精神,导致频繁跳槽、诚信缺失等,不利于企业发展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与员工职前职业精神培养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企业员工的主要来源之一,企业员工职业精神的缺乏,在某种程度上,与高职院校忽视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有关。欲改变这种现状, 就必须重视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重视对高职生职业精神培养路径的研究工作。

一、培养高职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性

(一)加强职业精神的培育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为:“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提高高职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满足企业对所招人才需求的同时,更要培养高职生符合职业要求、保证用人单位发展需要的职业精神,这两项任务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高职院校应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为出肇始与发端, 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为学生努力学习提供可靠的动力、提升高职生未来的职业认同感。

(二)有利于提高高职生毕业后的就业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当今就业市场上人才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新闻媒体曝光中的部分企业因为员工缺乏职业精神而导致出现的消极怠工、跳槽等现象,给企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于是,在今天的广大用人单位,在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同时,还有一个明显的倾向,那就是越来越重视所招聘人员的职业精神问题。纷纷在笔试、面试、顶岗实习等环节之中,均注重对所招聘人员职业精神方面的关注与考察。因此,加强对高职生职业精神方面的教育工作,有利于高职生的顺利就业。

(三)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深受社会用人单位喜爱的、高素质的毕业生是高职院校实现其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看,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有利于他们踏入社会后敬业乐群、爱岗奉献;有利于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加优秀的工作者和建设者,从而以学生的职业成就和职业声望,提升了高职院校在相关企业和人才市场的认可程度和品牌地位,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的动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在思政教学中渗透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曾指出,教育部门和高校要积极开展以当前就业形势教育为重点的校园就业指导服务活动,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帮助毕业生解疑释惑,稳定毕业生心态;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积极主动的就业;要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高职生职业精神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课程建设与教学中,要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围绕高职生在职业精神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采用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热点答疑等形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还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与感染力,使职业精神教育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以专业课理论为依托增强高职生对职业精神的认知

职业精神教育应该与专业课理论教学活动相结合, 深入专业教学各环节之中, 实现职业精神教育与专业素质培养的有机统一。专业课决定着学生未来的职业本领、职业方向,是高职学生时间和精力投放的集中点, 专业课也是培养学生崇高的职业理想、端正的职业态度、踏实认真的职业作风,敢于担当的职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明确自身主体性活动对于教育对象所具有的现实与长远意义的全面而深刻的认知, 专业课教师对待本专业的态度、对本专业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法、 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工作态度、人格魅力都会对高职生产生深远影响。实践证明,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的讲授与培训,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专业课教师必须明确自身承载着育人功能,努力挖掘自身以及教学内容当中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过程的安排等方面体现传授知识技能与职业精神的统一,注重从专业角度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引导高职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以及对于未来的择业做出正确选择。

(三)与实训工作相结合

实习实训既是技能训练,更是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精神培养的核心环节。以实践为途径加强学生对职业规范、纪律和责任的认同。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实训既是技能训练,更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养的核心环节。职业规范、纪律和责任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根据各种职业的工作规律制定的既有社会共性又有职业特点的规章制度。任何人从事一定的职业,都需要遵守本职业的纪律和规范,尽职尽责,以减少因个体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对工作造成的冲击。在高职教学中,要通过让学生到工厂见习、课程实习、顶岗实习、模拟企业的方式进行课程实践,使高职生能够在校期间走入企业,了解企业,从而使在校高职学生就能够实现与企业一线岗位要求的零对接,在具体的实践中,培养高职生的责任心,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认同企业的文化。

(四)在社会实践中培育

社会是一所综合性大学, 高职生投身于社会实践可以学到丰富的社会知识。为此,职业院校应为学生联系和提供实习、假期打工、社团活动等实践机会,让高职生对专业有所了解,亲身体验专业的特点,培养高职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指导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打工实践就是植根企业和社会,通过在社会的“行”和“悟”、感知社会,在工作中学习,在实战中提高。理论是灰色的,而社会实践之树长青。高职生只有从书堆里解放出来,用自己的思维和智慧,下工厂、进企业、访街道、闯社会,才能接触和感悟企业文化,真正培育和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进而转变成一种职业发展理念。因此,高职生做社会兼职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现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脱节缺憾,提高高职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积累他们的社会经验,同时也训练了高职生的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育出了一种职业精神。然而,值得指出的是校方应做好加强对高职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引导和指导工作,避免高职生因打工而荒废学业或在打工中遭受不必要的伤害等。

(五)通过职业角色训练来培养

职业精神能为高职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实践提供一种内在的动力,同时,职业精神对高职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亦能起到一种稳定的持久作用。而职业技能的发展,特别对职业角色的实践感悟,又会增强高职生的职业精神。因此,实践导向的职业角色训练是提升高职生职业精神的必然诉求。在校内,建立学科模拟研修基地,将有较强操作性的企业岗位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模拟研修基地中进行职业角色的扮演,体会一种职业规范和要求,进而提炼出一种职业精神。也可以有效开展多种多样的研修学活动。例如与校外企业建立一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在校外的企业基地将职业角色训练与毕业后用人单位的招聘挂钩,并通过与实践基地的管理层交流互动,通过打分等形式, 将高职生职业精神的综合性评价结果反馈给校方, 校方将其作为高职生专业课年终考核的重要参数来源。

(六)是构建先进的职业特色与鲜明的校园文化

众所周知,文化环境可以熏陶人、濡染人、感化人。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培育与弘扬大学精神的重要要素之一。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体现了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绿化带设计、宣传标识设计等物质形态硬实力,更体现了包括学校的传统、人才培养目标、校风、教风、学风等在内的办学理念文化这种软实力。优秀的校园文化品味容易增强高职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能够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与人文修养。校园文化建设旨在发扬良好的办学传统、独特办学风格和先进的办学理念,不断改善校园环境,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浓厚校园学术空气,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和办学水平。为此,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 创造先进的校园文化是当前高职院校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高职院校必须调整自己,适应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精神为重点,将职业特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彰显出一种职业优势和职业方向,从而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进而促进职业院校的和谐与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玉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J].宿州学院学报2011,12(12):95-97

[2]王萍霞.市场经济伦理视域中大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路径探析[J].兰州学刊,2010,3:155-157

[3]孟娇妍.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6):15-17

第3篇:教师思政课网络研修范文

【关键词】德育;教育;内涵;发展

德育教育以现代学校德育制度建设、多样化课程体系建设、学科特色项目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等为抓手,通过重点建设、典型引路,形成特色,不断促进德育教育内涵发展。

一、与时俱进,典型带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针对当今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典型带路,引导学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加强德育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德育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水平,从而潜移默化引导学生。

(二)增添德育课内容的时代特征,拓展德育课教学范围,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和选课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择课程。

(三)丰富德育课课堂教学方式, 用德育课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如我校率先实施德育导师制,一对一”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用爱心铺成学生成长之路。

(四)改革德育课评价机制,力求做到更全面、更科学评价学生引导学生。

二、倡导自主、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一)是要转变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理念是先导,是灵魂。只有实现育人理念的创新,才能真正实现育人模式的创新。

1、倡导自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

尊重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说、能说,会交流、会合作、会展示,使他们在互动的氛围中激活思维,让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体,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德育活动中来,并充当活动的主角,让他们策划、组织、参与主题班、团会,在这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如:推动智能终端进课堂,充分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优势,形成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方式,促进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呈现、教学资源整合、师生交互、课堂评价反馈、学习质量分析等方面的有效支持。推进分层教学模式,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2、建立学生德育多元化评价体系,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

学校创新与新课程相吻合的德育考评机制,以育人为中心,如:在职业风采大赛评比活动中,对学生德育评价进行了探索,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使学校管理从单一的终极目标评价变为全程指导、全程评价,让学生都能看到自身的亮点,明确自身的缺点,有力地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3、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中成长

德育工作并不是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而是植根于鲜活的实践中,融入班会课、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人、在活动中塑造健全的人格并获得初步成效。如:在军训中渗透集体主义教育,在社会实践中渗透社会主义教育,在警校共建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在班会活动课中渗透行为规范教育。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实践中体验真情,明晓事理,感悟生活,健全心理,升华思想,提升境界。

(二)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多元成才。

1、实现有效课堂,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德育教学内容,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努力拓宽德育教育的内涵和广度,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如把成功学教育、社交礼仪教育、人际关系学等都作为德育教育教育的内容。如:一个班级体这节课如果60%以上的学生都不知所云或似懂非懂,对这个班级而言,课堂可能是无效的。所以,如果我们每一个节课都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关注对学生“育”的过程。

2、适应学生需求,改革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基本任务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引导学生做一个“规范加创新”的人。一要树立先进,引领与促进德育各项工作朝着更实、更细、更有成效的方向发展。二要明确学校内涵发展之本,通过强化德育工作、深化校本研修和有效课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从现代媒介上学习新型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履职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要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氛围。三要激发学生兴趣,催生学生情感,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满足学生健康发展和成长进步的需求。如升国旗现场观摩让人“有惊喜、有意外、有震撼”。

三、以身作则,塑造教师对学生的正面影响

(一)“育人为本”,全员育人

教育工作不单单是德育教育工作者或德育教学老师的事,需要形成合力,需要全体教职工参与进来,形成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校团委、校领导、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育人模式。现实中活动载体或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一部分认为专业课教师只要教好专业课、培养好学生的专业技能即可,这种想法有些片面,专业课教师不仅肩负传授专业知识的责任,更有育人的责任,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事”,更要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在教学实训和实习中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因此要全面落实“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管理模式,将德育的核心作用渗透在全体教职工的教学和管理之中。

(二)“德育为先”, 重视时政教育

优质的时政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和人类大事的习惯,增强判别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政治敏锐性,进而逐步学会把握时代脉搏,有着其他学科教学内容无法替代的作用。要充分认识中职学生学习时事的重要性,通过时事教育,向学生宣传新时期党的有关重大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时政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中职学生。

(三)“能力为重”,强化德育教育审美体验观。

坚持能力为重,必须在对能力为重的基本内涵和内在要求有全面而深刻的把握的基础上,在实际工作中建立能力为重的实践体系和实施策略,注重考查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的教育,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赋予新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四)“创新载体”,强化德育教育课程实效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是点燃求知欲望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一曲《江南Style》风靡全球,其采用的马式舞步和深具感染力的音乐节奏轻易征服各层次的人员,而我们的德育活动教学法如何成为中职校学生的德育Style是值得我们每位德育工作者教师深思,其关键是能够让学生喜欢学习、有兴趣参与成为中职校学生的Style。因此德育课教学“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如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设计求职面试内容时,通过“非你莫属”求职故事的视频,师生互动情景体验,一下子就吸引学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瞬间就呈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综上所述:强化德育建设 着力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