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登岳阳楼杜甫范文

登岳阳楼杜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登岳阳楼杜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登岳阳楼杜甫范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3、《岳阳楼晚望》 唐 崔珏

乾坤千里水云间,钓艇如萍去复还。

楼上北风斜卷席,湖中西日倒衔山。

怀沙有恨骚人往,鼓瑟无声帝子闲。

何事黄昏尚凝睇,数行烟树接荆蛮。

4、《道经巴陵登岳阳楼用孟襄阳韵》杨维桢,元末

送客洞庭西,龙堆两青青。

陈殿出空明,吴城连苍莽。

春随湖色深,风将潮声长。

杨柳读书堂,芙蓉采菱桨。

怀人故未休,望望欲成往。

5、《登岳阳楼》 李东阳,明

突兀高楼正倚城,洞庭春水坐来生。

三江到海风涛壮,万水浮空岛屿轻。

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人情。

中流或有蛟龙窟,卧听君山笛里声。

6、《巴陵》 唐寅

巴陵城西湖上楼,楼前波影涵清秋。

数点征帆天际落,不知谁是五湖舟。

7、《岳阳楼》钱大昕 清

杰阁出城墉,惊涛日夜舂。

地吞八百里,云浸两三峰。

已极登临目,真开浩荡胸。

第2篇:登岳阳楼杜甫范文

一、走进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鉴赏诗词,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登岳阳楼》中的杜甫在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疟疾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学生了解了杜甫及其此诗的背景,既能理解本诗,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诗人的其他作品及其他诗人该时期之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反复诵读,置身诗境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来。读之同时,还需展开联想和想象。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在教学《登岳阳楼》,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并且要求复述画面,几遍之后,就能读出诗人对亲戚朋友的眷念,对自己年老孤独的悲伤,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无以报国的自悼之情。

三、品析名句,链接高考

第3篇:登岳阳楼杜甫范文

[案例]

师:同学们,通过自读、查找相关资料、研讨和交流,我们已经基本理解了杜甫《登岳阳楼》一诗的诗句和本诗的大意。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已经读懂了杜甫的这首诗。下面我们分组研讨,请大家围绕全诗深层次地理解和提问。时间10分钟。

(10分钟左右的时间,各组将问题陆续递上。)

师:综合各组的学习,有代表性的问题是这样几个:

1.哪些字运用得好?最妙的是哪一个?

2.作者以“乾坤日夜浮”来写洞庭湖,它的妙处在哪里?

3.从哪几方面使人感到作者抒发的苦难感是深沉、博大的?

4.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大家再用5分钟时间,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分析研讨,准备大组交流。(5分钟以后。)

师:下面请大家围绕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表意见,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观点;也可以引出新的问题。

生1:第一个问题,作者抓住“浮”“坼”“一”“孤”这些词来展现洞庭湖的浩大、雄阔和诗人的孤独、寂寥。从前两个词见出水流和水势的浩大、雄阔,后两个词显见其诗人的孤独、寂寥和漂泊。

生2:精当的语言的确是本诗的一大亮点,这就是我想到苦吟诗人贾岛的:僧敲月下门。

生3:我也想谈一点我的认识,又怕说不好。

师:你能行!我们是讨论,说得好坏都没有关系。

生3:我就谈谈第三个问题。我认为:一是个人的离愁痛苦与国家的命运、社会的苦难联系在一起;二是放在吴楚大地、洞庭云梦、乾坤日月的宏大空间背景上;三是与日夜浮的悠远时间感相联系;四是老病孤舟的多年漂泊与日夜浮的乾坤互相映衬,给人“万方多难独登楼,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博大深沉感。

师:我觉得这位同学分析的有理有节,能抓住作品的思想内涵来谈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很了不起,大家就此问题还需要补充吗?

生4:我认为,这首诗也表现了他个性宏大深沉的艺术格调,换一个人,即使有了登高的机遇,也不一定能表现出宏大深沉的精神力量。

师:对,这就是古人所言“知人论诗”。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准确,理解十分到位,这一点很值得我们阅读文章时注意。进一步说,登岳阳楼的人,目力所及,是无法窥见吴楚大地全貌的,从修辞上讲,这是一种——

生5:夸张。

师:很好。我们接着继续讨论。

生6:老师,我想了解诗人是怎样抓住景物特征来写的?

师:这个问题很实在,但往往被我们忽略。哪位同学有所理解?

生7:这个问题,作者在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表现。颔联具体描写临楼纵目洞庭湖的壮阔景象。

师:很好!“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之地,就洞庭湖的地理位置来说,吴在其东,楚在其西,诗人登楼远望,但见东南方向,水天茫茫,壮阔的洞庭湖真的把吴楚两地分成两半了。这句中“坼”字下得极精辟,极有气魄,它把洞庭湖浩瀚无边的气势生动而形象地写出来了。“乾坤”一句,是说洞庭湖浩瀚无边,整个宇宙都好像浮动于水面之上。这一句写湖水日夜汹涌、天地为之低昂的壮阔声势,可谓“雄跨今古”。雄伟的洞庭湖,不就如那碧波万顷浩渺无边的沧海一样吗?

生8:我想说说最后一个问题:诗人登上岳阳楼,面对浩荡无垠的洞庭湖,思绪万千,尽管飘零孤苦但仍不忘艰难国事的情怀述写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师:其他同学有何见解?

生9:刚才这位同学讲的观点我完全同意。要想透彻理解一首诗歌,这就要看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品格。杜甫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遭遇坎坷,历经磨难,特别是经历了唐代“安史之乱”那个动荡的时期,写出了著名的《三吏》《三别》,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即使落魄在野,生活困顿,也密切关注着国家的兴衰、百姓的疾苦,这真是诗人的伟大之处。

生10:《登岳阳楼》这首诗,诗人在尾联中一语喊出“戎马关山北”,不仅表现出诗人心系国难的胸襟,和颔联雄奇壮丽的意境上下呼应,而且使作品从两个方面同时得到升华,使其成为古典诗歌中震烁古今,可与日月争辉的稀世珍宝。

师:精彩,精彩!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是越来越强了,我也谈一点浅显的认识:诗,是诗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是诗人感情的结晶。一切进步的、优秀的诗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总是和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密切联系的。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只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好了,快下课了,我想关于这首诗同学们没问题了吧?

(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没问题了”)

[反思]

在诗歌的教学中,强调规律会被讥为单一,扼杀创造。实际上,当工具使用到精熟程度的时候,其创造性自然就会显现出来。《登岳阳楼》的教案我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并实施的。

一、让精彩于学生,须还主体于学生

从教学角色定位看,学生的主角地位不凸显,主体活动不活跃,他们的自主经历无从建立,这样的课堂如果依然有精彩,那精彩的只是教师,这种发展是以教师为本的。当然也就难以欣赏到孩子们争奇斗艳的青春烂漫。

二、让精彩于学生,须搭活动之大平台

活动是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性新型学习方式的平台,是建立平等、民主、互动式新型师生关系的契机,是促进主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中介。形成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构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实现教学活动化,化解教学的重难点,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语文的教育教学。

第4篇:登岳阳楼杜甫范文

江南三大古楼之一的岳阳楼历来都是文人居士聚会,把酒吟诗,抒情画意的场所。它在被诗人墨客以诗寄托情思的同时,因诗而闻名遐迩,成为湖湘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胜地。随着外国游客的纷纷到访,将岳阳楼作为外国人初步了解湖湘文化的窗口之一已十分必要。而岳阳楼上历代文人所创作品多以对联形式悬于岳阳楼景区各处,对其中部分主要对联英译,让更多的外国友人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文化的软实力进一步推动旅游形势的发展,是一项值得尝试的探究。因此,本文将以岳阳楼景区部分对联为研究对象,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对其进行英译。

二、目的论与对联英译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翻译目的论主要有三大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三者的关系为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而这两者都必须服从目的原则。换言之,目的原则是核心原则,忠实原则以连贯原则为前提,当发生冲突时以目的原则为准。

旅游景点的对联,要实现其英译,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就应充分发挥其呼唤功能,感染游客,在引起其注意的前提下,传达信息并使其印象深刻。目的论强调的便是从文本接受者的角度出发,以译文传达的目的为中心而指导翻译。不同的文本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但宗旨是符合文本英译的目的。因此,目的论视角下的对联翻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三、岳阳楼部分对联解读与英译

岳阳楼乃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相传原是三国时代鲁肃在洞庭湖训练水兵时的阅兵台,随着历史的发展才逐渐演变为登临游览,观光赏景之地。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南楼,中唐李白赋诗后定名为岳阳楼。

俗话说:“楼以文名,文以楼传。”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唐代吟咏岳阳楼和洞庭湖的诗作就达一百三十八首。岳阳楼以文而胜,其声名远播则主要得益于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和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细看岳阳楼上对联,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歌咏叹――“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登上岳阳楼,遥望周边景色,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波澜壮阔的洞庭湖。楼之高,湖之美,从古至今吸引了不少仁人志士与文人墨客,登楼把酒,一展诗情,叹古咏今。其中,最为公众熟悉的一联便是:“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此联出自明末魏允贞的《岳阳楼》诗:“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前两句被选为岳阳楼大门联,横批:“巴陵胜状。”对洞庭湖与岳阳楼的赞美之情溢于诗行之间。要实现该对联的翻译,就应明白译文传达给外国游客的意思是:洞庭湖为天下湖,岳阳楼为天下楼。英译时有两项意义是重叠的,英语最忌讳重复,因此,为使表达精炼,可试译如下:

Dongting Lake is the top one lake in the world;

So is Yueyang Tower, the top-grade tower.

(二)直叙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出自唐代“诗仙”李白之手,悬于主楼三楼。寥寥八字,便将洞庭湖优美的景色概括,水天相接,浑然一色,月明风高,景象甚好。此联的英译,只要能让读者明白此处是写水天相接,景色无边就可。可试译如下:

The water and the sky are united into one color;

The scenery in the moonlight and breeze is splendid.

(三)抒情怀――“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由巴陵知县陈大纲所撰,“四面湖山”意指周围景色,东南西北,浩浩荡荡,巍巍峨峨。“万家忧乐”泛指百姓哀乐。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英译此副对联时,应创设一个情境,即作者面对湖光山色,不由想起百姓忧乐。上下联看似为因果关系,更确切地,可理解为让步关系,景色虽美,但“我”仍会将百姓的生活状况记挂在心,这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意在表明作者心系天下的情怀。

Beautiful as the surrounding landscape is,

I can’t help worrying weal and woe of the populace.

(四)忆范杜――“杜诗范记高千古,山色湖光共此楼”。

此为岳阳楼三楼黄道让撰联。“杜诗”和“范记”分别指杜甫的《登岳阳楼》诗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下联意思是山色湖光都集中在岳阳楼上。此联中唯一的连接点是岳阳楼,看似前后关系不大,实则都是歌颂岳阳楼,可直译如下:

The poem of Dufu and the narration of Fan Zhongyan about Yueyang Tower have been widely rea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beauty of the mountain surrounded and the splendor of the lake can be enjoyed on the Yueyang Tower.

四、结语

对联英译是集文字功底与个人智慧为一体的探究行为,因此,对译者的专业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本文在目的论指导下,对湖湘景区岳阳楼的部分对联试作英译,有很多值得商榷和探讨之处,仅希望能对湖湘文化的跨国际传播提供些许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玲.岳阳楼楹联评析[J].档案时空,2007,(5):28-30.

[2]博雅画廊.岳阳楼楹联赏析.百度空间.http://hi.省略/boyahualang/home.

[3]何林福.岳阳楼史话[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

[4]邹律资,王馥兰,李建平编著.岳阳楼[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5]熊启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VOL26,(8):342-345.

[6]陈湘源.岳阳楼诗词联匾浅谈[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VOL26,(4):52-53.

[7]刘绍龙.怀古岳阳楼[J].古典文学知识,2004,(6):104.

[8]黄禹康.千古名楼――岳阳楼[J].城乡建设,2008,(4):75.

第5篇:登岳阳楼杜甫范文

关键词 回乡路径 质疑 新探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114-02

一、原作回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⑵,初闻涕泪满衣裳⑶。

却看妻子愁何在⑷,漫卷诗书喜欲狂⑸。

白日放歌须纵酒⑹,青春作伴好还乡⑺。

即从巴峡穿巫峡⑻,便下襄阳向洛阳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春,被后人喻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当年正月史朝义(史思明之子)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这首抒情诗,抒发了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极度喜悦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的热烈感情。

杜甫的诗一向以“沉郁顿挫”著称,这首诗却一反往日的风格,而以爽朗明快取胜。八句诗似脱口而出,水到渠成,极其欢欣鼓舞,轻快跳宕。因此清人孙沫评论这首诗说:“一气旋折,八句如一句,而开合动荡,元气浑然,自是神来之作。”除第一句叙事外,这首诗后七句全是抒情;除前两句不对仗,后六句全对仗。这种内容与形式毫无拘束地完美结合,更加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人们根据杜甫诗句中的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推断了杜甫返乡的大致路径:先乘船经三峡顺流而下,然后在汉口经汉水北上到襄阳,再由陆路到洛阳。这种说法一直延续至今。

二、存疑点一:路途遥远“弯”路长

从巴峡由水路到襄阳的唯一路线是先顺江而下过宜昌、荆州到汉口,然后入汉水逆水北上到襄阳。这样回乡好像太不划算。宜昌、汉口、襄阳呈三角形分布,而且汉口是一个很小的锐角。从宜昌到汉口的直线距离为340公里,汉口再到襄阳的直线距离为326公里。再加上水路曲折迂回,其实际路程不下于一千公里。但从宜昌到襄阳的直线距离仅244公里。从现今来看,由襄阳市到宜昌市的水运很重要,但必须经武汉市,走了很大一截弯路。湖北省政府早就关注这一事实,1996年报请国务院,在荆门市沙洋县境内开挖了一条运河,使汉水直接与长江相连,这样大大减少了水运路程,节约了运输成本,缩短了航运时间,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这是杜甫走这条水路很不划算的重要佐证。当然这个工程是唐朝的官老爷们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三、存疑点二:逆水行舟花时长

从三峡到汉口虽然是顺水而下,但实际情况是顺水越长离目的地襄阳越远。因为杜甫的目的地是北方,但汉口却在遥远的东南方向。到了汉口入汉水后则一路逆水北上。那时没有机动船舶,全靠人力。从汉口到襄阳大致半月以后才能到达。这与当时杜甫的心情也是相违背的。我们从诗句中的词句“漫卷”“喜欲狂”“放歌”“纵酒”“穿”“下”等可以推断,杜甫当时肯定是心喜若狂、归心似箭。这种历时半月之久的漫漫回乡路,他会选择吗?

四、杜甫有诗为证

公元768年(大历三年)冬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赋诗一首――《登岳阳楼》。其首句这样写道: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其中“昔闻”应注解为“过去仅是听说过”。言外之意,今天是第一次到洞庭湖。如果在五年前他顺江而下经过洞庭湖,怎么会是“昔闻”?

五、路径新探:有捷径可走

那么有没有捷径可走呢?杜甫乘舟从三峡顺流而下,一泻千里,出南津关,江面开阔,水流渐缓。不久船到唐朝南方重镇荆州。这时的杜甫会很自然的想到一条要道――襄(襄阳)荆(荆州)古道。且看唐朝对当时襄荆古道的描述――“从上都至汴州为大路驿,从上都至荆南为次路驿。”这条从长安至南都江陵的全国第二驿道,自长安越秦岭经商山路、襄荆路到达江陵。因为经过荆门境内,故常称“荆门道”,因为终点在荆州,故又称“荆州道。”唐代襄荆路驿道,径由襄阳、宜城、乐乡城、长林(荆门)城、团林驿、观风驿、白碑驿,南下至江陵(荆州)。这条线是唐朝重要的南北交通要道,杜甫怎会视而不见,轻易放弃?另外荆州到襄阳的距离仅215公里,如果坐马车,一天就可到达。再者,这种返乡路径与杜甫的原诗描述一点也不发生冲突,相反更合诗意――“即从巴峡穿巫峡”是走水路毫无疑问,但是“下襄阳”与走水路就有了矛盾。逆水行的话应为“上”。

六、基本结论

无论当年杜甫出于何种情况,这种舍近求远是难以想象的。再者如果走荆襄古道,杜甫可以趁着好心情顺道来个古三国游――看看楚国的古荆州城墙,爬爬赵子云威震一世的长坂坡,摸摸关公砥兵砺伍的掇刀石,逛逛刘备求贤若渴的三顾庐。对于这个文人骚客,这不是一个求之不得的事吗?因此,当年杜甫从荆州弃船上岸改走陆路由荆襄古道经荆门到襄阳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走水路。

参考文献:

[1]曹寅,彭定求.全唐诗[M].扬州诗局,1644.

第6篇:登岳阳楼杜甫范文

1.古典诗词中的亭台楼阁意象

在古代中国的建筑风格里,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的理念是占主流的,而亭台楼阁的建造,就体现出观赏与被观赏这一双重性质的妙用,既可使用,其本身又可成为景色。古典诗歌中提及亭台楼阁的诗歌有很多。在观景方面自然有其独特的雅的一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的这首诗,在前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承袭了黄鹤楼过去的悠悠岁月之后,通过楼上自己眼前的所观所感,道出了此时此刻的独特景色,将楼与自己的思绪联系在了一起,发出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无尽思愁。除了思愁,还有离愁,“无言独上西楼”(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这位南唐李后主在上了“西楼”之后面对着天上如钩的月,怎奈忍不住心中的寂寞离愁,写出了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缠绵的离别之苦。说不尽愁,道不尽情,虽然愁情在楼阁,但也有一些诗意的闲趣栖息于亭。白居易在钱塘湖进行了“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正是诗人在有湖水,有亭子的环境中写下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的情感,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融入在这湖光山水里,有了亭子的点缀,清新自然的风景才更加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这也是诗人妙笔生花的一个亮点。对于诗人和词人来说,亭台楼阁是他们诗意的栖居,在这里,他们抒发感怀,歌颂赞美或是排遣忧愁,都与这平凡的建筑物结合得不再平凡。陈子昂在曾发出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诗人站在幽州台上,跨越时空上的界限,想到“悠悠天地”之间,只有自己怀才不遇,一种慷慨悲凉的情怀充满心头。宣州谢朓楼上,李白在为李云(一作李华)送别,写下了一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在楼上的送别,诗人并未重写楼上的景色,而在诗中抒发了自己的无尽苦闷心情。宏大的想象,浪漫的笔法,李白将自己的一腔愤懑借助谢朓楼恒久地流传下来。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在到达岳阳楼之后,先是写出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壮观景象,后面也不禁发出了对唐帝国的前途和亲人命运的无尽担忧,这样,在岳阳楼上所见到的的雄浑博大的景观和对自身命运的悲凉、国家前途的深忧浑然成为一体。辛弃疾在当上镇江知府之后,也在京口登上了北固亭,不胜感慨,抚今追昔,感叹自己满腔的热血不为朝廷所用,最后发出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稼轩居士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北固亭怀古,实则借古喻今,令人扼腕,北固亭,因此词而更富盛名。众多的亭台楼阁因诗人词人的文章而享负盛名,因为亭台楼阁也被中国古典文化熏陶得越来越富有诗意,“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苏轼在中秋之际(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异常思念亲人,正是在上阕借助了“琼楼”、下阕借助了“朱阁”等作为依托,最后留下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富有人生哲理的阐释。

2.古代散文中的亭台楼阁意象

许多人都不会陌生江南三大名楼,分别是如今坐落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坐落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坐落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这三大名楼享誉海内外,不仅因为它的风景好,更重要的也是因为人文景观的丰富。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使岳阳楼的名声不再局限于山水之间,而在于超越个人认识局限的高远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就是精神的超越,岳阳楼已经成为这种精神的象征和代表。岳阳楼名头如此的响彻,与之齐名的滕王阁自然也不逊色,有了初唐四杰的王勃来为他作序,可以说既是滕王阁之福气,也是王勃的运气。那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奇景已经成为滕王阁景观的代表。滕王阁上,王勃与众人宴饮,完毕之后献出文章,席间,王勃写出了千古名篇,技惊四座,滕王阁从此不再是孤单地临江而立,而是多了一层寄托。“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这种渗透着美好的进取精神的文章加上滕王阁的美景,激励着后人奋发向前,今天,每当人们想到王勃的《滕王阁序》,就必然会想起那站在阁上看江的美景和滕王阁所传承下来的王勃的精神信仰。除了三大名楼,还有众多其他的“亭台楼阁文章”,他们也都承载了许多美好的精神世界。闻名书法界和文学界的名篇《兰亭集序》便是一个典型代表了,作者王羲之是书法家,也是一名文学家,在兰亭,他写下了这篇序,全诗中,充满了对兰亭美景的欢愉之情,与众人的集会,不仅是为了“修禊事”,也可以在众人聚会之中体会那山水之美与对生死问题的探讨,王羲之最后发出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感慨之余,也在兰亭留下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样更深层的思考。兰亭之名,借此流传至今。

二、当今文化中的亭台楼阁意象之变

第7篇:登岳阳楼杜甫范文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它给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指明了新的方向。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笔者吸收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借鉴了其它文学作品成功的教学策略,初步探索出了几种有效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交流展示——知人论世

“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而交流展示环节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好机会。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古典诗词大都凝聚着诗人一生的遭遇,折射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体现他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的浓烈的情感和思想。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它的写作背景和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而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在课前制作学案时就要设计相关问题,课堂上只要交流展示学生预习的成果即可。这样既检查了学生学案的完成情况,又培养了学生听说的能力;既避免了教师传统单调地讲解,也为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深度地推进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笔者在执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在作为第一环节的交流展示中设计了三个有助于知人论世的问题:

1.从标题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王昌龄为何被贬谪?

3.龙标在何处?

当然,写作背景不一定都放在一节课的开头进行交流展示,应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安排。笔者在执教《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在“抓词眼,明内容”环节之后安排的是“论背景,察深意”环节,主问题是“拥有少年般豪情的苏轼,为何自称老夫呢?”学生只有结合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方能体察作者被贬谪后两鬓微霜却又壮志未酬,感到时之将暮的复杂心境。因此,把背景的展示放在这一环节是非常恰当有效的。

古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析时须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

二.品析体味——缘景明情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抒情性是诗词的第一特性,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古典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来抒感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则万物皆着我之色彩。”这些明显带上主人公感彩的景或物,就是诗歌的意象。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

以笔者执教的《登岳阳楼》为例,本环节是这样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的。

1.“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孤舟”这些意象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合作探究后各抒己见:

生甲:首联“昔闻”“今上”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

生乙: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生丙:颔联“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既是实写,又寓想象。

生丁:颔联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礼赞,抒发了身世飘零之感。

生戊:颈联从“亲朋无一字”可以看出,作者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

生己:从“老病有孤舟”一句可以体会,杜甫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漂泊、孤独、落寞之感。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著名学者郑临川先生说诗词“非吟诵无以见其妙”,因此在本环节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抑扬顿挫地诵读,把诗的语言转化成为有声的图画,让情境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学生渐入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三.激疑探究——赏意悟理

学贵有疑,思起于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设置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教学问答,不断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帮助他们拥有创造性和发散性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

“释疑”这个环节,侧重于学生互相答疑,通过讨论合作解决疑难。笔者鼓励学生对古诗词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再通过独立探究形成初步结论,最后学习小组合作讨论、筛选,共同问题全班商议。教师也可适当的准备几个问题。笔者在执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学生针对本诗提出问题有:

1.作者为什么在众多景物中取杨花、子规来抒情,可以换成其他的景物吗?为什么?

2.随风直到夜郎西,是谁随风?

第8篇:登岳阳楼杜甫范文

关键词:园林;设计;文化;应用

园林景观设计是在传统园林理论基础上,改造地上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的有意识的思维过程和筹划过程,也是让人自然化和自然人化的过程,是设计者的一个新的梦想。在此过程中,我们把看似独立而又相互融杂的文化表现在园林景观中,营造舒适的景观效果,满足居住环境的愉悦。

1 园林文化的概述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250多种[1],但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无论如何定义,文化都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人们把自己的观念、情趣、精神归宿投入到改造山水地貌,或者开辟山水地貌并结合植物栽植、建筑布置的外环境建设中,从而形成了特有的园林文化。我国的园林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广博,在1840年以前传统园林中体现最为深刻。而在此后的近现代园林中,因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不同边缘科学的出现及信息全球化的流通,使得园林中的文化应用更为广泛。

2 园林文化的作用

2.1 文化增色园林

有人说,传统园林,建筑为体,园林为衣,文化为魂。也就是说没有文化的园林,就只有躯壳而没有灵魂。一块绿地有了文化的内涵,就有了吸引力;个性越强,就越有包容性。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公园是缺乏魅力的。唐代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了千古名篇《枫桥夜泊》。自从张继的《枫桥夜泊》问世后,寒山寺因此就名扬天下,成为千古的游览胜地,可见文化的淀积对园林的增色效果。

2.2 文化造就胜景

文化可以为园林打造千古扬名的胜景。如果没有范仲淹《岳阳楼记》和杜甫的《登岳阳楼》等文化为岳阳楼宣扬,怎会有如今如此著名的盛景?虽然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并未对岳阳楼风景进行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但是这种情怀就是文化。再如中国八景文化系列[2]的“西湖十景”、“燕京八景”等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人文理想,它把传统诗词歌赋、民间传说、文人轶事等中国特色的文化与自然融合。这些胜景的出现无不是前人给园林赋予了一定的特色文化,可见文化造就胜景。

2.3 文化在园林中精神表达作用

文化作为精神财富来讲,它对人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园林景观中优良文化所表达的精神力量,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这种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城市园林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园林文化精神力量的表达作用不可忽视。这种精神力量在促进个人素质提高,提升城市文明度等方面,甚至在表现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上也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

3 园林文化的内容

3.1 实体类文化

实体类文化正如字面意思一样,是一种不仅可触知的而且是有形的实际存在的一类文化物体,这种文化物体可以是自然产物,也可以是人类活动的有一定纪念意义的历史遗迹。

3.1.1 自然遗产。自然遗产类文化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也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它有着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地域。如喀斯特、丹霞等自然地貌等;火山喷发遗迹如雁荡山的凝灰岩、凝灰岩和流纹岩等;还有如雨花石、太湖石以及古树等均属于自然遗产类文化。

3.1.2 历史遗迹。历史遗迹类文化主要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场所、遗留物或留存物。如河姆渡文化遗址、万里长城、都江古堰、北京天坛及皇陵古墓类等;当然如杜甫草堂、古树名木中的名木也在此列。

3.2 意境类文化

3.2.1 诗词歌赋。诗词歌赋这些传统文化在中国园林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中国古典园林不是诗却有着诗一般迷人的意境,不是画却有着画一般的风景。是因为中国古典园林园景的构思通常用简练诗词来点明设景立意,然后在景中主要建筑物或山石景点上题名咏记,寄情于景,以致情景交融。如苏州狮子林的暗香疏影楼就取名自宋代诗人林各靖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拙政园的留听阁取名自“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3]。正是这样的文化应用,让景与情交融,达到了南宋诗论家范希文所说的“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的境界。

3.2.2 神化传说。潘鄱等[4]在其文章中指出,中国园林受昆仑神话及蓬莱神话影响极深。传统的中国园林就起源于昆仑神话,昆仑神话思维所及的“灵台”与“灵沼”就是传统园林的“原型”——以山体和水体的配置而构成骨架。人造的山——台,象征神山,人造的泽——池作为神明的居所,这种人工山体与水体的结合正是对神话“昆仑之丘, 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的模仿。而蓬莱神话影响下的园林使得“一池三山”的建园格局出现,现存最古老的这种神化传说影响下的园林代表就是北京的北海公园。据载北海公园最初是根据我国古代神话故事《西王母传》中描写的仙境建造的,是典型的“一池三山”的格局[5]。

第9篇:登岳阳楼杜甫范文

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蜀相》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3、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4、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5、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6、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7、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8、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9、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0、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11、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2、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13、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

14、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赠卫八处士》

15、万里尽征戍,烽火被冈峦。——《垂老别》

16、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梦李白二首》

17、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18、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19、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20、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21、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2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

24、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5、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2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27、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曲江对雨》

28、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

2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0、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3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3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36、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

3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38、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二首》

39、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40、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好颜色,多漫枝条剩。——《丽春》

41、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4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44、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45、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

4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47、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曲江对酒》

48、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化卿》

49、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50、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51、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5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

5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54、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

55、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春水》

56、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57、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阁夜》

58、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