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TP39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1-0000-02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c Exam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Zhang Yamin 1,Shi Sujuan2
(1. Luohe Medical College,Luohe462002,China;2. Luohe Medical College,Luohe462002,China)
Abstract:First introduced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ed testing system design of necessity,secondly introduces the system of needs analysis,technical scheme selection,finally expounds the system.省略为服务器前台开发工具,作为后台开发工具,SQL Server2000为后台数据库,B/S模式的系统结构【2】,分析并阐述了上机考试系统的基本流程、功能构成、开发环境和实现过程。
一、系统需求分析
(一)系统目标
设计项目在理论层面的预期目标和实践层面的预期目标。理论层面的预期目标: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考试系统的研究,观察该系统的实用性、合理性、和可推广性。实践层面的预期目标:通过将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考试系统应用于实际工作,简化传统纸质考试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考试成绩的客观性和公平公正性。
(二)系统基本要求
1.完善的安全机制【3】
为了提高上机考试成绩的客观性和公平、公正性,对系统实现安全性的途径、方法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网上考试系统的安全性(Security)在于:试卷的题目是随机生成的,所以每个人的试卷上的试题是不同的,保证了考生试卷答案的安全性。试卷答案是有教师录入,保证了试卷答案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教师可以修改密码,也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防止试题泄漏。另外,教师密码和管理员密码在数据库中都采用了MD5密文形式存储(与某一常量字符串连接后MD5加密,可以防止MD5暴力破解),这保证了技术非法用户能够得到数据库数据,也无法登录密码。
2.系统的灵活性
网上考试系统的灵活性(Agility)在于:试卷上的题目均由题库中随机选出,有很大的灵活性。同时,教师可以选择录入的题型和试卷模板中各种类型题目的数量,增加了试卷的多样性。
3.省略为服务器前台开发工具,作为后台开发工具,SQL Server2000为后台数据库,B/S网络运行模式的系统结构。
三、系统设计实现
(一)系统功能模块【4】设计
本系统面对的对象为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系统角色包括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从而将系统功能模块划分为四大部分:系统模块,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
系统模块:包括倒计时和系统自动判卷两部分。系统模块在界面上没有专门的页面,它只是功能性的。
管理员模块:管理员可产生用户和修改用户并对用户授权。用户权限等级分明,若不是考试系统内的用户,将拒绝登陆;若是考试系统内的用户,将根据不同的用户身份凭密码登陆到不同的用户界面,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试题的保密性。
教师模块:包括①个人信息管理,可以修改个人信息包括修改密码。②题库管理,可以增加,删除,查看和修改各种类型的试题。③试卷管理,可以生成、修改、删除试卷。④成绩管理,可以统计、核算、查看、打印、导出学生的成绩。⑤成绩分析查询,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和得分情况,设置该试题的难度系数,并分析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查询内容包括试题、试题库、试卷、考试、考生、成绩等所有的业务数据。
学生模块:包括在线考试、查询以往考试成绩、浏览考试新闻、留言等。
(二)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技术是上机考试系统的核心,它在数据的存储、维护、检索、分类、统计等诸多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本系统选择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本系统中的数据模型由管理员、教师、学生、试卷、成绩等表对象组成。
管理员表,用于存放管理员的用户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用户名、口令等。
教师表,用于存放教师的用户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姓名、口令等。
学生表,该表用于存放学生的相关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学号、姓名、口令、班级等。
试卷表,该表用于存放试卷的相关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填空题分值、填空题数量、判断题分值、判断题数量、单选题分值、单选题数量、多选题分值、多选题数量、考试时间、试卷名称等。
成绩表,该表用于存放成绩的相关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考试科目、考生学号、成绩、考试时间、是否补考、补考成绩、补考日期、结束时间等。
判断题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判断题编号、题干、正确答案、难度系数、添加日期、答案解析、状态标志等。
填空题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填空题编号、题干、正确答案、难度系数、添加日期、答案解析、填空个数、答案是否有序、状态标志等。
单选题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单选题编号、题干、正确答案、备选项(A、B、C、D)、难度系数、添加日期、答案解析、状态标志等。
多选题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多选题编号、题干、正确答案、备选项(A、B、C、D)、难度系数、添加日期、答案解析、状态标志等。
操作题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操作题编号、题干、正确答案难度系数、添加日期、答案解析、状态标志等。
(三)系统部分界面
四、结束语
本文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并设计了基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上机考试系统,取得的主要成果有以下几点:1.对网上考试系统做了一定的研究。对传统考试模式和上机考试模式的对比做了详细的研究。2.分析并开发了适合笔者所在单位的上机考试系统,实现了题库管理、自动组卷、自动改卷、考试异常情况处理等功能。3.完成了上机考试系统的开发,并投入使用,从测试结果来看,该系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当然,此次研究虽然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对考试意外的应变能力不强,未能考虑对主观题的处理,对试卷结果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等,我们将在以后的使用及研究当中对其进行修改,以使其更加完善,稳健,易用。
参考文献:
[1]郭伟刚.计算机基础课无纸化考试模型初探[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报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145
[2]任国霞,魏蕾,刘红波,黄现代.基于B/S模式的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与测试,农业网络信息,2004(12):41-4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将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应用能力将是人们的生存能力之一。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而言,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础理论,并同课程的操作技能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型人才。搞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使用计算机高效率,对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基础作用,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传统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考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不利于高职学生高素质技能的培养。
1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模式的现状
1.1 考核模式未突出操作技能考核,不能达到培养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有别于其他传统学科,该课程考核应以操作技能为主,理论知识为辅,即符合学科的特点,又符合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来说,操作技能是工作的基本能力,只有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并同具体理论知识相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才可以如鱼得水的实施。
1.2 考核方式单一,不能考核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中一般都采取笔试闭卷,学生的学科结业、升留级、评优、毕业都以考试的成绩作为主要的依据。这种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方法不适应于发展快、应用性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于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能力、解决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际问题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主动学习能力存在严重的缺陷,造成很多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差。
1.3 考核内容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像初中、高中教育,考试较少,即使考试,考试也较容易过关,这样有的学生没有学习压力,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老师也没有很好的定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达到什么要求,在同一个学校,常出现不同老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度、教学重点不同的情况。有很多学校最后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也是自己教自己出试卷,试卷质最不高,最终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不高。
2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模式改革建议
2.1 理论考核与实操考核相结合,强化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与其他课程相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操作性很强,结合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既要注重理论的考核,也要注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操的考核。如果简单的进行笔试或简单的进行上机考试,不能达到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必须将二者相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看书、记忆就能掌握,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难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应该实现无纸化考试,要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试题库,从题库随机抽取试题,由计算机软件评分,保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的客观性和适用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软件可以自己编写,也可采用现成的考试软件。考核也能体现学生合作的思想,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合作。考核也可以是教师提出任务需求,在老师的指导学习下,班级几个学生合作,经过一段时间完成。
2.2 考试形式多样化,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考试模式的改革,应当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我们既可以进行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考核,也可以进行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考核。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考核,既可以闭卷考核也可以开卷考核,既可以笔试考核也可以口试考核。对于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考试,还可以操作和口试相结合。计算机基础考试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它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加大计算机基础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平时在提问、作业、实验课以及科技小组活动,应当适当加分,在平时成绩中体现出来。
2.3 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考核,突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合格,但不会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处理的实际问题,出现会考试与会做事不相吻合的矛盾。我们采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考核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模式,真正起到学习与考核有机结合,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作用。计算机基础任课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让每个学生完成一定的项目,学生在掌握这部分教学内容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完成这个项目。
2.4 施行“教考分离”,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强调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操作能力培养,我们并不是可以忽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础理论,并同课程的操作技能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型人才。因为知识与技能是构成能力的两个基本要素,能力与知识两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影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形成的速度和广度。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知识与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时,要把知识、技能和能力培养统一起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老师既不能忽视计算机应用理论知识的讲解,又不能放计算机应用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全方位、多层面地传授给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动机,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质量。
2.5 步开展以证代考、获证免考、获证加分的考试改革
为了进一步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推进产教结合,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应逐步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证代考、获证免考、获证加分的考试改革,对已经取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生,可申请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免考,对参加了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相对应的技能竞赛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可有一定的加分权,让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取得相应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职业技能证书,对以后的就业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人类最重要的现代化辅助工具,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否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学习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作效率的高低、知识获取的多少甚至生活质量的好坏,企业也对高职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的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更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和改善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该课程的影响力较大,受益面广,是学院重点建设的课程之一。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以证代考实施的意义
“以证代考”是指通过引入外部权威和标准化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来代替原有的学校内部考试,其本质是改变课程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业成就的一种考核评价手段,是职业院校落实“双证书”(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有效途径。学院作为国家骨干示范院校,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推动高职教育“双证书”制度的实施,自2011级学生开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全面推行“以证代考”的评价方式,取消自主命题的校内期末考试。经过多方考量,学院最终选择由陕西省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统一命题的计算机操作员认证考试,考试合格后换取课程成绩和学分,同时获得计算机操作员证书(四级)。同时,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省级精品课程,多年来推行项目化教学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设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在此基础上,以证代考的实施促进了课程的职业化,彰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以证代考的实施举措
在全院范围内实施以证代考,必须要有各方面的配套改革措施、规范的教学政策和条件来支持和保障。
1.由教务处、技能鉴定站和教学院部等三个部门分工协作,制定出一套严格的管理程序。教务处出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生成绩管理办法,负责学生考试成绩置换和学分认定;技能鉴定站负责认证考试的各个环节,从网上报名、信息审核、安排考场、监考、上报省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到最终的成绩公布;教学院部负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部门间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
2.调整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把职业资格考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融入日常课程教学之中,课时数由原来的周课时4学时增加到6学时,加大学生机房实训课时。
3.组织任课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参加认证考试,获取证书。教师持证上岗,这个环节缓解了任课教师资质参差不齐的状况,加强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4.学院出台社会化考试奖励措施,把计算机操作员取证率与任课教师质量考评及津贴挂钩,按照学院技能大赛奖励办法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颁发荣誉证书,以此促进师生对待考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学期末统一组织鉴定考试。在陕西省技能鉴定中心的直接指导下,教务处和计算机教研室等部门的协助下,由技能鉴定站具体组织实施,整个考试过程组织严密,考场秩序井然。学生参加校外或个人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学院不予认可,维护了证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杜绝花钱买证的现象。
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以证代考的实施成效
在教学工作中,课程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相较于传统的校内考试,“以证代考”一方面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另一方面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更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1“。 以证代考”使教与学的目标明确并且统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课班级人数众多,授课教师需求量大,势必存在教师资质差异大、教学随意性大的问题,“以证代考”使教学的目标明确、统一,解决公共基础课的一个教学难题,并且改变了传统的考试模式,实行教考分离。学生使用技能鉴定题库的试题考试,其难度和可信度都远远超出校内自主命题,使得教师的教学压力加大,迫使他们不断学习、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对于学生,“以证代考”明确了他们的学习目标,解决了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2“。 以证代考”,有效落实了学院“双证书”制度,改善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从2011级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以证代考以来,学院已经有15000名学生参加认证考试,各次考试一次取证率如图1所示。由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次取证率逐年递增,最高可达到87%,因各种原因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也会自觉地在后面的考试中进行补考,直到通过考试,这无形中培养了这部分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通过对2011级和2012级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学生普遍反映:在求职过程中,计算机证书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为自己的择业添加砝码。
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以证代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以证代考”的考核方式的确克服了传统考核中的诸多弊端,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以证代考对教学的积极作用。
1.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零起点与非零起点的矛盾,而且课程师生比较高,这也是公共基础课的共性问题,恐怕是会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存在的一个难题。 2.试题库内容陈旧,更新缓慢,教学软件版本陈旧,考核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使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大打折扣,因此“证”的选取一定要与时俱进,才不至于浪费师生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学校的[!]宝贵资源。
3.由于课程成绩认定完全取决于认证考试,使得平时考勤及作业情况无法体现在课程考核中,所以部分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平时监管松懈,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课程成绩仅仅取决于认证考试成绩的做法有利也有弊,那么找到一个行之有效又能二者兼顾的考评方法,会更有利于改善课程的教学效果。比如,课程成绩可由认证考试成绩和平时过程性考核成绩按一定的比例折算而成。
4.针对考评模式的改革,课程缺乏科学系统的设计,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不能很好地融合,导致任课教师为了追求高取证率,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完全被题库的试题汇编所左右,致使课程原本推行的项目化教学和一体化教学模式流于形式,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学生会做题却不会灵活运用,通过了认证考试却完成不了实际工作,而且把原本生动有趣的计算机教学演变成枯燥无趣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学习计算机技能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是“以证代考”最致命的弊端,必须予以重视并给予纠正。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处理好计算机基础教育和计算机认证考试两者之间的关系,绝不能为了考试而教学,应该针对实际情况摸索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潜能。
1目前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分析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核方式无外乎有两种:期末笔试和期末上机考试,笔试现在采用的较少,大部分院校采用期末上机考试,虽然也有平时成绩,但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考勤情况和学习态度,比较主观。这样的考试制度主要有两个弊端:
1)考试题目仍然偏向于应试,考试试卷只是一些题目和分数的罗列,即表象,题目和分数背后的能力学生是否掌握不得而知。现在企业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实际计算机应用能力,而不只是一纸成绩。
2)考试功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大学课程考试的目的不同于以选拔人才为目的的高考,我认为大学课程考试的目的是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及时反馈,调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现在的期末考试直到学期结束才发现学生第一个基础能力都没有掌握,比如不会熟练选中,而计算机中所有操作都是先选中再操作,后面的问题自然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很难迎头赶上,所以补考后还是不及格。考试的反馈调节功能没有发挥出来,也没有实现以考促学的目的。
鉴于此,笔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提出基于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程化考核标准。
该考核标准是教、学、做、评合一的教学模式的最后一环,实现了考核内容和课程目标的完美统一,达到了以考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
2基于能力的过程化考核标准
能力的考核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对能力进行合理描述和分解,从而可量化可考核,大部分能力用会来描述,比如会安装与卸载应用程序,少部分能力用了解、理解识记来描述,比如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和传播途径,理解本地资源和远程资源的区别,识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层次结构,关于文字录入部分,用具体的数据作为指标,比如中文录入达到50汉字/分钟且准确率大于等于95%。不同类型的能力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
2.1关于能力的分解
本文将7个一级能力分解为16个二级能力,针对每一个二级能力设置若干观测点,观测点的设置是对二级能力的进一步分解,使其可考核,因为能力越小越容易考核。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需要掌握的能力,即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比如word排版,先会制作自荐信(基本编辑排版)、个人简历(word表格),再会排版毕业论文(图文混排、分页分节、页眉页脚等);遵循能力之间的递进关系,比如先会选中,才会其他操作。
2.2现场操作实时打分的考核方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重在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即强调计算机的工具性用途。通过观察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过程,就可以判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是否规范,是否熟练。因此笔者大胆提出现场操作实时打分的考核方式,即教师观察学生操作,当场给分。这一考核方式主要针对会部分的能力。针对三大办公软件部分的能力4,5,6采用现场操作实时打分+作品打分,即在上机操作中对照观测点现场打分,完成部分观测点的考核,其余观测点通过学生提交的作品完成情况分析背后的能力是否掌握。因为办公软件部分,观测点较多,所有观测点都采用现场操作实时打分时间来不及,而且作品可以反映学生的审美、艺术方面的能力,比如word、PPT部分设置字体、样式等排版不会要求具体设置成哪一种,学生自己来设置,这和目前很多计算机考试不一样。
2.3过程化考核
过程考核模式是通过不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得出的信息被用来调节教学,是为学习而進行的评价。强调对学习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强调促进能力的形成过程。
本文的过程化考核采用学完一个能力考核一个能力的方式,类似于驾校考试。通过该过程化考核标准,教师可以及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能力是否掌握都有记录),有问题及时解决,克服了传统的一卷定乾坤的期末考试的学期结束时才发现学生最基础的能力都没有掌握的弊端,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功能和反馈调节功能,实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2.4设置关键能力及能力的权重
学完这门课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能力,比如会正确开机、关机和重启电脑,会创建新文档并将文档保存在指定位置等,如果这些最基本的能力都不会,其他能力即使都会,这门课也过不了,这些最基本的能力称为关键能力。只要有一项关键能力不合格,这门课即不合格,因为所有的能力都是以这些关键点为基础。
每一项观测点根据它的难易程度有不同的权重。
为了体现分层教学,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再设置一组选考的内容,完成其他能力之后再来考核这些选考能力,类似于附加题,不是每个同学都必须要求达到。该考核标准的具体内容如表格1,表格2所示:
表格2就是每一个学生的过程考核评价单,因为表格太大,这里只截取了一小部分。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表格2,相当于传统的期末试卷。每一项观测点的得分只有两个结果,l和0(1为会,0为不会),每一个能力最后的得分为该能力中每一项观测点的得分乘以对应的权重再相加,总分为各能力的得分相加。总分超过100分,使用公式转换为百分制:最后得分=实际得分/162*100。
3教学效果分析
现就本校2014级某专业的两个班级为测试对象,进行为期一学期的考核方式研究试验。首先,将两个班级定义为传统班和改革试点班,每个班学生人数均为78人。然后,对传统班的学生还是采用传统的上机考试的考核方式。而改革试点班的学生,则采用基于能力的过程化考核方式。最后,以这两个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为参考依据进行对比。
3.1期末考试成绩对比
两个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分布数据如图1和图2所示。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分别对两个班级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后,80~9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高出7个百分点,70~8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高出10个百分点,60~7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降低8个百分点,0~6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降低9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采用了基于能力的过程化考核方式后,学生的整体成绩有了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实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3.2学习效果问卷调查
分别对两个班级随机取样20名学生,展开学习效果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5个问题:1)学习完这门课程后,你对计算机的组成、分类、工作原理是否了解?2)你认为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自己的办公能力(word、excel、PPT)是否提升较大?3)你是否清楚这门课程的课程目标?4)你是否达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5)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是否有所提高?
本文以两个班回答是的问卷为例,统计了解计算机组成、觉得自己办公能力提升较大、学习兴趣较为浓厚等5个问题的人数,调查情况如图3所示。
由图3所示,对调研问题的回答情况中,觉得对计算机的组成、分类、工作原理了解的人数,传统班为10人,改革试点班为15人;认为自己的办公能力有较大提升的人数,传统班为16人,改革试点班为19人;觉得清楚这门课程的课程目标的人数,传统班为12人,改革试点班为18人;认为达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的人数,传统班为10人,改革试点班为17人;觉得自己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的人数,传统班为13人,改革试点班为19人。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考试成績,还是学习效果问卷调查情况来看,改革试点班的学生在综合评定上都表现更佳。由此可以看出,基于能力的过程化考核标准较传统的上机考试,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4小结
关键词:考试系统;计算机基础;SQL
信息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熟练掌握和使用计算机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基本技能。为了培养新时期的合格人才,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最直接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进行事务处理的能力,这也是最基本的教学要求。除此之外,计算机基础教学还承担着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任务,以适应社会越来越高的用人要求[1-2]。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采用Visual C#和SQL Server开发,该考试系统既可以作为大学一年级分班考试的无纸化测试系统,又可以应用于这门课程的期末考试。
1系统总体设计
1.1系统概述
本系统包括考生网络综合考试系统和模拟自测
试系统。网络综合考试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考生信息维护、登陆、在线考试、考场信息管理、教师组卷、教师手动判卷、系统自动判卷、考生成绩管理等(如图1所示)。考生利用学号、姓名等信息登陆系统,开始考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试后可提交试卷,系统可以自动对试卷判分。另外,为帮助学生自我测试和学习,专门设计了单机版的考生模拟自测试系统,该系统可随机组卷,自动判分,并能将各考核点的得分情况反馈给学生,方便学生学习。本文重点介绍网络综合考试系统的设计,单机版的实现类似。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题型包括传统的选择题、判断题和打字题,另外还包括Word、Excel操作题,本系统开发使用C#语言、SQL Server数据库,采用C/S模式实现。
图1网络综合考试系统功能结构
1.2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1.2.1信息维护
考生信息:包含学生信息输入、修改、删除、导入等功能。学生基本信息可以通过系统录入,也可以通过从学校学生基本情况表中导入。学生基本信息录入后,可以由管理员用户对学生基本信息中的数据进行修改。
教师信息:包括评卷教师和监考教师的基本信息。在教师参加评阅试卷前,教师可登陆系统并被系统授予阅卷和查询成绩、分析试卷等权限。教师基本信息包含教师姓名、教师编号、性别、任教科目等。
考场信息:包括考场的人数、数量、计算机编号、A\B卷考生分配等信息。
1.2.2考试过程管理
考生登录:当考生登录到考试系统界面时,根据输入的学号和密码进行身份验证,验证通过后开始考试,否则给出错误提示信息。
考试过程:实现试卷提取、考试答案暂存、时间管理等功能。
交卷管理:实现试卷答案保存、计算机锁定、特殊情况处理。
1.2.3试卷管理
组卷与发卷:教师可以从课程难度级别,各种题型的数量等对某份试卷提出一定的要求后由系统自动生成试卷也可由教师指定出卷。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库中已有的试卷进行修改和删除,添加新试卷等。组卷完成后,在考试开始前按如下规则为每位考生生成试卷:随机生成试卷、指定单一试卷和A\B卷;
手动判卷:教师在登录后,选择自己所授的课程来阅卷,阅卷时应该挑选出未阅的试卷和试题,点击学生试卷编号或者点击已经选择的考生的某题目后显示题面和考生的答案以及该题目的标准得分,评阅后给出该题分数后再进行提交;
自动判卷:系统根据考生答案及标准答案,自动判卷并生成成绩。
1.2.4成绩管理
成绩统计:按班级或考场等选定方式统计成绩分布情况、各题得分情况。
成绩查询:按考生姓名、学号、班级等信息查询成绩。
1.3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需要从用户需求、数据库性能、对现实世界的模拟程度、开发应用的速度与质量等方面多加以考虑。设计一个合理的数据库,可为日后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带来便利,并能缩短系统的开发时间,减少开发成本。本系统主要数据库表的设计如下。
1)tb_questions:用于存放题目信息,包括字段qID(试题编号)、catID(类型编号)、KnowledgePoints(知识点)、ChapterID(章节编号)、qText(题目)、havePic(是否有图片)、qPicture(图片)等。
2)tb_answers:用于存放单选、多选和判断题的标准答案,包括字段qID(试题编号)、selectNum(选项号)、selectText(选项内容)、isRight(正确选项号)。
3)tb_Student:用于存放学生基本信息,包括字段stuID(学号)、stuName(姓名)、Password(登陆密码)、stuClass(学生班级)、stuColl(学生所在学院)。
4)tb_room:用于存放考场信息,包括字段roomID(考场编号)、roomName(考场名称)、teacher1(监考教师1)、teacher2(监考教师2)、teacher3(监考教师3)、Capacity(考场容量)。
5)tb_PaperSel:用于存放已出试卷,供学生抽卷使用,包括字段PaperID(试卷编号)、PaperName(试卷名称)、Danxuan1(单选1ID号),以及各题的ID号。
6)tb_ExamineeList:用于存放考生的考试情况,包括该考生的试卷信息、登陆信息、考场信息等。
2系统实现
2.1数据库相关技术
系统采用ADO技术实现C#与SQL Server的连接[3-4],采用SqlConnection类实现。
public static SqlConnection sqlconn = new; SqlConnection("server=ibm\\weapon;Uid=sa;pwd=;DataBase=DJKS");
sqlconn.Open();
数据库的查询、编辑等操作主要通过SqlDataAdapter和DataSet类实现,如:
//获得单选题目
SqlDataAdapter dataadapter = new SqlDataAdapter("select qID,qText from tb_questions where qID=" + tihao, sqlconn);
DataSet dataset = new DataSet();
dataadapter.Fill(dataset, "题目");
Question = (string)dataset.Tables["题目"].Rows[0]["qText"];
qID = Convert.ToString(dataset.Tables ["题目"].Rows[0]["qID"]);
2.2系统判分功能的设计
计算机基础课程试卷的题目有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打字题,主观题包括Word、Excel操作题。我们为每种题型设计了相应的类,以单选题为例,单选题类封装了单选题号、题目、选项、正确答案和用户答案等字段,封装了单选题初始化、单选题判分等方法。对于单选题的判分比较简单,只要将单选题的正确答案和用户的答案作比较即可(进行字符串的比较)。多选题与判断题的判分与单选题基本相同。
打字题的设计和判分与上者稍有不同,在设计时主要考虑以下问题:
1) 提示考生当前的打字位置;
2) 已完成的输入应能判别出正确的字符和错误的字符,并以不同的颜色显示;
3) 关闭控件的复制粘贴功能,防止考生通过复制粘贴完成打字题;
4) 根据考生答题正确率给分。
系统使用两个 RichTextBox控件分别用来显示打字题目和接受考生输入。前两个问题通过RichTextBox控件的TextChanged事件编程解决。在TextChanged事件中,首先利用RichTextBox. SelectionStart属性获得考生输入点,在显示题目的RichTextBox控件中使用RichTextBox. Select()方法选中对应字符,然后修改RichTextBox.SelectionBackColor属性,
改变打字题目中待打字符的颜色,以提示考生当前的打字位置。在TextChanged事件中,以字符为单位依次比较两个控件中对应字符是否相等,利用RichTextBox.Selection- Color属性,在接受考生输入的RichTextBox中修改正确和错误字符的颜色。将RichTextBox的ShortCutsEnable属性设为False,可关闭控件的快捷方式菜单,防止学生利用复制粘贴功能答题。最后将考生答案字符串和打字题目字符串进行比较,按正确率给出分数。
对于主观题的判分是通过VBA技术实现的。以Word操作题为例,.Net将Word操作封装成了类,使用动态链接库文件向用户提供接口[5-6],使用前需添加引用COM组件中的Microsoft Word 11.0 Object Library组件,另外在项目中添加引用Using Word。操作步骤如图2所示。
图2VBA操作步骤
Word应用程序及文档的打开需要实例化Word.Application 类和Word.Document类的两个对象。利用Application.Documents.Open()方法打开Word及应用程序;利用Document对象的子对象实现文件操作;利用Application.Quit()方法实现文档及程序的关闭。文件具体操作都被封装在了Word.Document类以及其子类中,结构图如图3所示。
操作题判分的依据是各得分点,系统将每道题目的得分点记录在该题的对象中。判分时,采用VBA技术读出文档的属性,比较得分点,实现判分。
3题库设计
考试系统中,题库设计是其关键。本系统在题库的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了考试试卷组成时试题的合理性和学生考试中重复抽取题目的情况。具体设计如下:
1) 为了让考试题目能覆盖整个教材,数据库在设计的时候把教材按章节分为很多知识点,数据库中每个题目都具有知识点和章节字段。
2) 专门为知识点建立数据表,教师出题时,可以通过知识点查找试题。
3) 为了将每一个考生的试题单独存档,考生成功登陆后,会自动建立一个以考生学号命名的文件
夹,所有考生的答案均保存在该文件夹下。考试结束后,文件会以二进制流的形式存入SQL Server数据库。
4运行效果
考试系统可以安装在标准的机房(30台机器)。考试系统自动组卷、阅卷可以重复使用。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评分和成绩、做试题分析也可很快完成,大大提高了考试效率。另外试卷的保存在性价比低、占地空间小的磁介质上,节省了学校的财力、物力。我校4000多人的学生的计算机信息基础的试卷的保存(包括学生的试卷及其答题内容和评分细节)只需要4张光盘。考试系统还有配套的单机版练习和模拟考试软件方便学生课下练习。系统实施一学期,提高了学生的考试通过率,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能力和分班教学提供有利帮助。
参考文献:
[1] 林川.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考试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55-59.
[2] 胡斌. 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 教育信息化,2006(2):43-44.
[3] 明日科技. Visual C# 开发技术大全[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300-302.
[4] 张奇. Visual C# 2005 数据库项目案例导航[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50-156.
[5] 李小军. VBA实现EXCEL数据录入有效性检查[J]. 电脑学习,2009(6):44-46.
[6] 刘新伟,王遂缠,杨晓军,等. C#对Surfer及Word的接口及应用[J]. 甘肃科技,2009(23):19-22.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xam System for the Course of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
XIE Li-li, LI Qin, ZHANG Rong-xin, FU Chun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Engineer,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 Tianjin 300410, China)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性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非常重要。本课程按照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更新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做合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学习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着重提高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应用、办公应用等方面的技能;培养应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的能力,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态度,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1]。同时强调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计算机整个教学过程,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发挥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中的主导作用,并倡导教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应用教学方法,真正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理念[2]。
2 行动学习
行动学习[3]通常又称为“干中学”,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行动来学习,具体来说就是一群具有不同经验和技能的人组成一个团队,共同解决某一实际工作问题,或者是执行某一项具体行动方案的过程。在执行行动方案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通过不断聚会,找出方案中的错误,以便及时修正、完善,小组成员就是通过不断地共享和反思学到新知。可以看出,行动学习不仅能够将行动与学习结合起来,而且将认知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思想,是一种高效的、创作性的学习方法。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行动学习能够体现以能力发展为主的原则,真正突出学生认知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探究,并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在不断的行动、交流、体验、反思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和计算机职业技能,而且使学生自身的态度、观念、情感和价值观等得到较大的转变和完善,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理念,与新课改的理念非常吻合[2]。因此,将行动学习引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创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使授课内容和方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对学生职业技能和学习技能的培养。
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行动学习的实施过程
3.1 选择学习问题
这是行动学习教学活动实施过程的基础阶段。前面提到,行动学习的开展必须是在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因此在该阶段中,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选择学生学习过程中欲解决的学习问题。问题的选择要具有现实意义,可以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又与生产、生活实际关系密切,因此,在提出问题时,问题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的专业特点来创设学习情境,这样才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目的,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行动学习中。另外,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即让学生把从学校所学迁移到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会岗位中[4]。因此,选择合适的学习问题对该行动学习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3.2 组建学习小组
学习问题选择后,第二步就是学习小组的组建。学习小组作为行动学习过程的基本单位,其组建目的在于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学习小组的组建遵循自由组合、适当调整的原则,教师根据小组的整体水平、小组成员间的和谐共处,以及小组成员个人的发展情况,确定每组5~7人,每组分别选出小组长。整个行动学习过程的循环阶段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因此,学习小组的组建对行动学习成功与否非常重要。
在组建学习小组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设计中对学生情况的分析,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组建水平相当的学习小组,这样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启发、互教互学、共同进步[5]。
3.3 行动学习
行动学习是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行动学习的实施过程的核心阶段,这一阶段不同于分组教学、任务驱动教学、项目化教学等其他教学模式。行动学习阶段由小组行动方案制定、小组行动方案实施、阶段性成果展示及经验交流以及评估改进4个循环的学习环节组成。其中循环的次数是由问题的解决情况来决定,如果第一次行动方案就能够成功解决问题,就只需一次循环即可;相反,如果第一次行动方案不能成功解决问题,就需要对方案进行修改之后进行第二次循环,依此类推,直到解决问题为止。在整个循环过程中,教师作为辅导者不仅要参与到行动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而且在学生遇到难题时给予帮助与指导,以便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3.4 总结与评价
总结与评价是行动学习的最后一阶段,行动学习就是在及时不断的总结与评价中进行的[3]。总结不仅是对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与问题解决结果的总结反思,也是教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对本次学习行动召开总结会,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学到了哪些知识和经验以及其他方面的收获,然后由教师对小组的学习情况、合作情况、问题的解决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对解决问题所需的重点知识和技能给予必要的指导,以便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让学生在行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此处的评价主要指的是形成性评价,即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只凭一张试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现在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一体,教师要根据新课改所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多样化的评价,而且在评价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尤其是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要突出评价的激励调控的功能,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6]。总之,评价要全面、科学、系统,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不仅要与教学目标一致,而且要包括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检测、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变化的度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结语
本文结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性质和行动学习的特点,提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行动学习的实施过程。笔者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行动学习的实施过程应分为选择学习问题、组建学习小组、行动学习、总结与评价4个阶段,希望对中职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EB/OL].http:///show.aspx?id=116&cid=37&page=5.
[2]顾魏.行动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0:1-2.
[3]曾令华.行动学习法的应用实践[J].人力资源,2010(5):53-54.
[4]孙翠玲.职业中学教师信息技术行动学习探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5]李志华.化学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要素浅析[J].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2010(4):41-4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声音、图像、影响、动画等手段形象地诠释出教学的重要内容,以达到听觉、视觉的有效融合。基于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教学能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课程内容,然后根据课件所演示的教学内容,进行实际上手操作,让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到达最好的效果。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特点
1.知识范围广但深度不够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泛,覆盖面大,但知识的深度却不够,只是对计算机的基本认识和基础操作的学习,包括计算机的系统、应用、检索、使用及网络的基础配置、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础操作。中职计算机的教学层次不像大学计算机专业那么有深度,所以对中职学生来说计算机的教学只是简单地对基础应用的学习。
2.重视计算机的操作和实用
相比其他课程的教学方式来说,计算机的教学重点是上机操作,更加注重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和应用。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学校对计算机的考试都是要求上机操作,将传统意义上的考试全部转化为上机考试的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
3.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学习,再加上计算机的实际上手操作,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热情,这也是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其他公共课最大的不同之处。相对于其他课程单调乏味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生动的理论知识的讲解,有实际的计算机操作应用,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枯燥乏味的单一理论说教。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直观展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表现形式多样,能够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生动有趣地展示出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快速地了解课程中要学到的知识点和计算机的操作应用方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学生能够直观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相关的知识点和操作步骤,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全部展示在多媒体课件上,对不重要的知识展示性地略过,突出课程的重点、难点,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为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方便,减少精力的损耗。
2.生动形象地解决知识难点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快速、直观地呈现课程中的知识点和操作要点。例如,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中,有关办公自动化软件的简单应用的学习,像常用的Excel表格,利用其做出班级的成绩单,将全班同学各科学习成绩录入,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每个学生的排名、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考试不及格率等相关信息。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黑板上将相关的函数计算公式和结果展示出来,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不能很好地理解结论的由来,致使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考核中生搬硬套。这样就达不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真正的目的。如果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来进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就可以将函数公式一步步生动形象地推导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3.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如前面所提到的对Excel的章节的学习,可以说是整个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最难得的一部分,如其中的VLOOKUP函数,因为这个函数变量很多,而且横跨的表格很多,学生难以掌握。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教师可事先用录像软件将Excel、 VLOOKUP函数整个操作过程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放映给学生看,让学生能够在屏幕上直观地了解每一步操作,然后再进行上机操作,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的学习,很容易让学生掌握知识点。
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劣势
1.忽视学生的情感引导
虽然通过多媒体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使用,可以实现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直观有效的学习,但是缺少了教师传统的板书形式,不能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教学互动,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而教师在习惯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之后,就会越来越依这种方式,以至于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引导,不利于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2.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倦怠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点可以全部放到多媒体课件上,但是有的教师过多地注重课件的美观,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力求知识点的充分,对知识的层次、难易程度、重点难点没有很好地展现出来,全都堆砌在一起,没有合理的架构,教师只是一味地对照着多媒体课件中的内容进行复述,索然无味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倦怠的情绪,长此以往,学生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心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3.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教师对多媒体的运用不合理,对多媒体课件过多进行花哨的装饰,加入各种各样的颜色、图片背景,导致课程的知识点与背景颜色不搭配,让学生看不清课件上所展示的内容,只能听到教师在台上指着屏幕进行天马行空的讲述,因为听不懂、看不清,会让学生越来越烦躁,从而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造成负面的影响。
计算机应用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指的是在突破传统理论和实践教学时空限制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课程技能特点,以培养能力为主,利用优化配置资源、有机结合理论概念学习和实践操作等教学方式实现计算机教学目标。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涉及到了实践能力的培训,利用实践操作方式强化学生对计算机理论专业知识的把握和认识,从而更好地促进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主要包括了配置计算机教学资源的一体化、实践教学材料和理论教学材料的一体化、理论教室和实践机房的一体化、理论概念和实际训练项目的一体化等主要教学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备基础知识内容多、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理实一体化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有机融合,以适度性、实用性等原则为指导,以实践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从而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具备基础性、实用性、工具性特征。
2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究
2.1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行为了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将该课程分为两个教学环节,即理论课和实训课。理论课安排在单周,实训课一般安排单双周,而单周实训课安排紧靠理论课,每学期实训课时点总课时的三分之二,实训的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顺利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office考试,为今后就业添加砝码。并且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大胆的测试和实践,利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即对整个学院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以级代考”的计算机教学体制的改革。这种改革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代替《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期末考试,取得合格证的学生考证成绩等同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成绩,并在课程总成绩表中占30%的比重,考证成绩不达标的学生原则上需要参与下一次的全国计算机水平I级考试,直到成绩合格为止。实训教学对提高"双证"率有促进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将职业技能鉴定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2.2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的分析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虽然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但是在实际理论教学中还需要注意到:注重理论而忽视技能操作、注重典型而忽视实际应用等问题的存在。此外,还应注意学生轻视理论而不愿意听,实训环节不注重理论而盲目练习,这样不仅没有把基础知识学透,还会造成所学知识的遗忘。因此学校要逐渐打造一支理论知识丰富、精通实践操作、满足市场计算机应用要求的教师队伍。
3结语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很多人觉得很简单,其实要真正要上好这门课程,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有很多难点的。例如学生层次不同;使用计算机的熟练程度不同;内容多而杂;操作和上网很熟练,但其实一些实用操作基本不会。因此,我院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在多年该课程教学基础上,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队伍、教材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探索,促进了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1教学内容
1.1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内容作为基本教学内容
随着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不断深入,计算机等级证书渐已成为社会各行业选择本行业实用性人才基本标准。我们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内容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讲授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中要求的计算机知识。这些知识的确定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每年一次的教师毕业巡回检查,二是与毕业学生建立的长期联系,三是通过教师为企业开展计算机基本操作培训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
1.2以就业岗位需要制定课程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要达到培养学生计算机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标,就必须拥有一个科学的、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包括了学生毕业后适应实际工作必备的计算机知识。
我们设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计算机基础部分;②办公软件应用;③计算机网络基础和Internet应用;④计算机硬件基础;⑤常用工具软件使用;⑥程序设计基础;⑦数据库基础。
目前我们在运行的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操作实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的模式。其中:
“计算机应用基础”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部分、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和Internet应用、计算机硬件基础、常用工具软件使用。
“计算机操作实训”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实际的能力,要求学生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所学知识的进行归纳及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使学生了解当前流行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掌握计算机各个组成部件的性能指标、工作原理及选购方法,掌握计算机的组装技术和维护技术,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故障诊断与故障排除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目前只对计算机专业开设。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我们的设想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操作实训”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的不同分别开设“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基础”、“微机原理”等课程,同时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作为选修课向全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
2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社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我们先后使用了多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但这些教材和参考书很难满足我们的实际要求,因此我们正在编写一套《计算机应用基础》及配套实验书(非计算机专业用)的教材,力图体现我院多年教改的成果,并采用案例进行编写,使得能够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
目前我们已经编写了《计算机操作实训》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两本教材。这两本教材的编写特点是:案例驱动、紧贴实际、拿来即用。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模拟练习软件也是我们的辅助教学资料的一部分。该模拟软件包含了25套仿真试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内容。由于该模拟软件有标准答案和详细的操作步骤,所以模拟软件的练习是学生课外去完成的,教师只在开学初简单介绍该软件的使用。
3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实际案例驱动教学。精选实际学习、生活、工作中需要的计算机操作内容作为教学案例,使得学生能应对实际中的计算机应用问题。
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直观教学,做到图文声并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我们还准备利用网络平台来辅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在网上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从而让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已经做好的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级考试大纲、教案、学习指导、上机习题与指导、理论习题与答案、在线测试软件(利用我院为广东电信开发的职称考试系统)。此外,我们还准备实现网上学习论坛、网上互动操作、网上操作演示等功能,为师生相互交流提供了平台。
我们对教学各个细小的环节都精心设计,例如实验报告、实训报告就是针对课程精心设计的,非常细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最后,用我院开发的广东电信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职称考试)系统对学生进行考试,体会企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
4实践教学
4.1课内实践教学
授课教师随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分析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更新变化,并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得到提高。
以实际案例驱动教学。将对广东电信、东莞移动、佛山移动、湛江国税等企业所做的培训案例作为授课案例。
4.2学生课外实践活动
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包括:
每年一度举办“打字比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气氛;
Office创意设计比赛也在筹划中;
微机社成员将所学计算机知识为全院学生服务,如为同学购买、排障、维修计算机;
我院计算机机房的创建和整改也有学生的参与;
学院学生电脑托管机房完全由学生组建和管理。
5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期末考试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学生不重视学习的过程,只在期末突击复习;有些学生由于平常没有好好学习,期末突击来不及,就有作弊搏一搏的心理。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我们对该门课程的考核做了改革,具体考核方式和所占比例如下:
平时表现――10%
作业和实验报告――10%
平时实践――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