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敬业与乐业课件范文

敬业与乐业课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敬业与乐业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敬业与乐业课件

第1篇:敬业与乐业课件范文

一、教师要顺应时展潮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修养,立德为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内容与最基本的要求。所谓“爱岗敬业”就是要视责任为生命,“师之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书育人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职责,视责任为生命就能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把岗位责任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孜孜不倦地做出成绩,就能把岗位责任和社会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把为国家培养人才作为我们追求的崇高而伟大的人生价值目标,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有了责任心就会自觉地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事业来对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就必须把敬业精神升华为事业精神,自觉地把培养和教育好下一代当作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神圣的天职。

根据我校现有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加强师德建设应首先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的学习、执行、检查。事实上,社会各界对师德的意见,大多数都属于教育教学的常规问题。如体罚学生,不遵守劳动纪律,不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对自己教的学生搞有偿家教等问题,都是教育教学常规所不允许的。

(二)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师德的方方面面,当然具体操作起来可以各有侧重。当前特别要加强对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教育,向优秀模范教师学习,学习他们那种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不断的自我潜能开发,逐步掌握高超的教书育人技艺,从成功中真正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快乐,完成从爱业向乐业的过渡,进而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立辉煌的业绩。

(三)要建立师德水平考核制度。对那些没有敬业精神,教育教学水平低下,人品低劣的教师,应调离其工作岗位,直至淘汰出教师队伍,从而促使整个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优化提高。

(四)在教师中树立师德典型,大力宣传先进人物事迹,注重师德典型的带头作用。要坚持每年一度的“首席教师”“首席班主任”的评选活动,让那些真正爱岗敬业,作出贡献的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师们学习的楷模。“修师德,树标兵”,大张旗鼓地弘扬正气,歌颂先进,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五)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新课程的全面推行下,教师要准确、全面理解新课程的要求,摒弃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思想,领会新课程精神,用新课程精神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只有经常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教师,才会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面,成为这个时代的优秀弄潮儿。

二、教师要努力学习各种现代先进的技术教育手段,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教育教学服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与途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将对学校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人机交互,信息共享,不仅可以拓宽教师和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将不仅使学生而且也能使教师在全方位地接触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增强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从而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培训。为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学校一方面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每一位教师不仅会懂计算机,而且会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本校现有的计算机教室、计算机老师等资源对教师们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要求每位教师会制作powerpoint,会进行简单的flash制作,会进行熟练的文字处理,通过这些,提高教师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从而实现备课、上课、辅导的高效益。

(二)建立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建立校园网是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基础。学校可以成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专门负责教育信息网络的规划管理和学校教学资料库、教育信息资料库的工作,为老师们备课提供方便,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我校已建设开发了湘南中学教育教学信息管理平台,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提高自己的备课能力、上课效果、辅导效益,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我校目前购进了一批电脑,设置了备课一室、备课二室,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从而为自己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学校也建立了湘南中学校园网站,为展示学校形象,彰显教师风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今后,我校将进一步优化校园网建设,开展诸如远程教育等方式,让教师能学习到更多、更好的资源,也为提高教师的学历与水平提供帮助。另外,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主张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软件工具、课件开发平台、多媒体课件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信息),并强调“情境创设”“协作学习”的学习环境和“发现式”“探索式”学习策略,校园网的建立为这一切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重视课件建设。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教务处可以要求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学期上交自己设计制作的课件,教务处统一组织交流评比。对那些优秀课件由学校组织送交上一级教育部门,获取更大荣誉,以激发全校教师制作课件的兴趣,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的丰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师要积极参与到教研中去,通过教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成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教师不仅要会教书,教好书,而且要会教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学校要创造各种条件,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教研,成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通过教研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校本培训工作。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年轻教师的培养相结合。在时间安排上可以规定各个学科的学习时间,并使之固定下来,使校本培训工作日常化、制度化。校本培训的内容应包括新课程培训、高考考试大纲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学习、实验教材培训、教科研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等。培训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是专家讲座、也可以是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形式。学校还可与一些名校建立联系,邀请名校有关专家、学者、教师来传经送宝,为教师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依托。我校目前与长沙市一中、宁乡市一中、湘潭市一中等三湘名校建立了长期友好往来,在教师培训上进行互助,共同成长。

(二)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与交流。实行集体备课制,给每个学科每个备课组规定集体备课的时间,事先由教师分块备课,然后是备课组集体评议。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根据个人上课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并在课后进行反思,把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二次教学的建议等记录下来,录入电脑收藏到校园网上的教学资源库上。这样做既加强了教师间的交流,又减轻了教师备课的负担,做到资源共享。此外,提倡办公桌旁的交流,各年级安排办公室时应有意把同学科教师的办公桌安排在一块,方便老师们在每节课下课后及时就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交流。这种办公桌旁的交流往往是最及时、最有效的。

(三)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一个途径。在工作中除了鼓励教师写教学日记、教学反思外,还可以将教师上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甚至常规课的情况进行课堂实录,刻成光盘。这样做,既可以让教研组的老师们在评议研讨的时候再次观看,也可以让执教教师自己反复观看反思本堂课的得失。这对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极大的帮助。

(四)参与课题研究。学校要鼓教师在教学之外从事课题研究,一方面提高教师的研究、探索能力,另一方面能带动全校教师兴起教研的,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对于课题研究,学校应从资金等各方面给予支持,让教师们安心于研究,安心于探索,实现本学科教学教研的发展。目前,我校国家级课题“教师成长中的自我反思”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已顺利结题,并荣获全国二等奖,极大地提高了我校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另一国家级课题“高中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模式探究”也已处于攻坚阶段。此外还有两个关于电教与体育器材的课题研究也已处于开题阶段。课题研究,让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更好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益提升。学校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这一点上应大开方便之门,让教师成为专家型与学者型的教师,从而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五)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学校要鼓励教师多写论文,多发论文,并且想方设想为教师论文的发表提供有益的平台。学校可每期组织一次论文评比,对那些获奖论文,学校为其免费发表。教研室应制定相关措施,激发教师撰写论文的兴趣,对教师获奖或发表的论文,学校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这些措施的实施下,我校教师撰写论文呈现了可喜的局面,教师们兴起了写作论文的,有不少教师的论文获得国家级奖项,也有不少教师的在全国一些报刊杂志上。这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为教师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后,在教师撰写论文方面,学校还应出台一些更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措施,来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整个学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让全校教师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成为新课程背景下合格而优秀的教师。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教师理应站在时代的高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掌握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进行教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让自己顺应时展的潮流,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优秀教师,为新课程的实施与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2篇:敬业与乐业课件范文

1、以思求智。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传说一个得道高僧擅长赶山,有人向他请教秘诀,他笑着答道: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我从中领悟到的道理就是:一个人是没法改变社会或某个群体固有的习惯和作风的,必须融入到社会或集体中。尤其是进入到一个形成了良好习惯和作风的集体,就更要保持它的稳定性。在认可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尊重原来的工作习惯,使各项工作都得以顺利进行。然而,只靠稳定原则,学校是难以发展的。伴随稳定原则的是“和平演变”,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悄悄地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叫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转变。主要是在办学理念上渗透了自己的思想,受大庆靓湖学校的办学理念“桥”和我校七年一班用学生照片组成一个“家”字的启发,我与学校领导研究,初步把我校的办学理念确定为“家”,要把学校办成教师与学生的文明之家、知识之家、发展之家、温馨之家,最终成为和谐之家。为了把这个家建设的更美,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加强了班级和走廊文化的建设,给同学们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当然这个办学理念还只是个雏形,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的完善,但确实使我受益匪浅。

2、范中求效。一学期来,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忙得不亦乐乎,但是很充实,有人问我的感受,我开玩笑的说:忙并快乐着。既然说到勤勉,我觉得我校的老师做得最好。开学初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老师上班极其困难,有时要倒好几次车,走五六里路。晴天还好,一到雨天,那些女同志常常弄得浑身泥巴,有时还要挨雨淋。每当我看到他们疲惫的走进校园时,那种感动真的无法言表。老师如此,班子同志更是率先垂范。那段时间里,大家骑摩托上班,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最让人难忘的是有一次早上下雨,我们没有雨衣,只好买了几米塑料布,裁开,套在身上。冯老师很有创意,从头到脚都套上了,只在鼻子、嘴处挖了个窟窿,路上交警看到他这个样子都笑了。那天没有照相机,要是拍下来,我相信,那将是独一无二的。

3、朴中求新。在一次化学课上,老师给学生们做演示实验,连一个铁架台都没有,就是将就着把实验做完了。几年来学校的实验器材已经基本耗尽了,原有的药品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损耗。由于资金问题,近几年没有得到补充。到库房里看了看,很难过,所有器材与药品,就是左一箱,右一箱,拼拼凑凑一大筐。说实话,要想完备、补充实验器材与药品,学校的能力也做不到。怎么办呢?穷则思变。没有条件就得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老师们研究了一个新方法,就是安装多媒体,用实验课件来上实验课,变做实验为看实验。前一段我们安装改造了两个多媒体教室,理化老师用它来“做”实验,演示得很到位。这种做法,也算是实验教学的一个创新吧。现在,不仅实验课用多媒体,也带动了其他老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也把多媒体很好地利用了起来。

4、学中求进。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在抓好业务学习的同时,我校经常组织学习各种教育文件和和社会中发生的大事小情,这很大程度上统一了教师的思想,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素质,增强了教师的乐业、敬业意识,各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完成,这些和学习是分不开的。在教师长远目标建设问题上,确定了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即学习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准备通过学习,让我们逐步成为学科的教学专家,进而全面发展各学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管理层次,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学校,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3篇:敬业与乐业课件范文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从整体来看,部分学生身上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课外阅读)正在逐步养成,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有不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没有明显的转变,根据数据看出,13个班级中寄宿班之间、普通班之间的差距不大。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拟上完九年级上册及部分下册内容,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下册主要包括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单元、社会生活的小说单元,生命主题的散文单元、戏剧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合共六个单元。初三语文的学习,是初中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第五、六学期),也即最后阶段。教学重点上升为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本文来自小草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语文对生活的服务关系,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语文基本训练更进一步,进行记叙、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综合的训练,并落实到实际运用上。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本文来自小草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口语交际,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三、教学资源的开发:严格遵守教学的基本环节,努力创设具有个人风格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改理念自觉运用于加大信息技术与课件整合为教学提供服务

充分利用Internet,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把握中考方向,多写小作文片段作文,统一安排,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避免欠交作业。

9.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0.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演讲会、小辩论,锻炼能力,提高兴趣、培养思维及口头表达和语文知识的运用。

五、教学进度

周次内容备注

1沁园春雪(2)

阅读名著《水浒传》、《傅雷家书》、《培根随笔》;背诵附录中的十首古诗。

2雨说(1)、星星(1)、诗两首(1)、雨的诉说、作文(2)

3隆中对(3)、乐业与敬业(2)

纪念伏尔泰(1)、家书两则(2)、致女儿的信(1)、演讲(1)

5作文(2)、故乡(3)

6孤独之旅(1)、国庆放假

7我的叔叔于勒(2)、心声(1)、青春随想、作文(2)

8出师表(4)、词五首(1)

9词五首(2)、综合性学习、作文(2)、期中复习

10期中复习

11期中复习、考试

12试卷评讲(1)事物的正确答案(1)、格物致知(1)、短文两篇(2)

1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2)、综合性学习、作文(2)、杨修之死(1)

14智取生辰纲(2)、范进中举(2)、香菱学诗(1)

15综合性学习、作文(2)、公输(2)、《孟子》二章(1)

16《孟子》二章(1)、鱼我所欲也(2)、《庄子》故事(2)

17综合性学习、作文(2)、曹刿论战(2)

18邹忌讽齐王(2)、愚公移山(2)

19《诗经》两首(2)、综合性学习、作文(2)

第4篇:敬业与乐业课件范文

音乐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由它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音乐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但长期以来,音乐教学偏重"专业化",习惯把音乐课仅仅看作是一门学习识谱、唱歌,传授技能、技巧的所谓调剂性课程,以至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和作用不能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这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和狭隘与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必须及时纠正和改变。为了使美育落到实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树立以育人为目的,加强审美教育,才能保证美育的效果。那么,如何突出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下面五个方面进行操作:

一、加强音乐欣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听音乐的能力。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在整个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欣赏里,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利用教材的这种刻意安排,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音乐欣赏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首先要避免生硬的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可简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法及它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对作品分析中来,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2、充分准备教学资料。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在前头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怎么完整的,课堂的效果也不活跃,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其对教材的吸收率将是很低的。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一首歌(乐)曲的不同音响资料),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等,可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3、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观看同学上台演唱(奏)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老师有意安排一些情境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使学生整体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和配合将会提高欣赏效果。

4、注意电教媒体的应用。实践证明,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的应用,可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益。例如:VCD中的歌曲欣赏和录像带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给音乐的意境提出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的特定氛围中,老师动听的引导讲述、清晰明静的画面、将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应,激发起学习兴趣近而参与产生共鸣。兴之所至,趣味盅然。

二、挖掘美育素材

在音乐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并加以刻意地强调·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苦乐,对于节奏,可让学生玩弄打击乐,去进行感受和领悟。既可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

三、重视美感的训练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又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我们应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可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以便面对全体学生,让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一个学生想要有音乐修养饣脑子里必须装有大量的音乐旋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故,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转贴于

四、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益,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目,培菜同学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让学生各自带一些自己家里的CD、LD、VCD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在上课前几分钟甚至后几分钟,播放给大家听。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着名音乐家的挂像,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审美教育的关健在于教师

第5篇:敬业与乐业课件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美感训练

音乐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由它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音乐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似的。但长期以来,习惯把音乐课仅仅看作是一门学习识谱、唱歌,传授技能、技巧的所谓调剂性课程,以至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和作用不能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这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和狭隘与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必须及时纠正和改变。为了使美育落到实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树立以育人为目的,加强审美教育,才能保证美育的效果。那么,如何突出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下面五个方面进行操作:

1 加强音乐欣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听音乐的能力。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在整个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欣赏里,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利用教材的这种刻意安排,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音乐欣赏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1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首先要避免生硬的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可简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法及它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对作品分析中来,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1.2 充分准备教学资料。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在前头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怎么完整的,课堂的效果也不活跃,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其对教材的吸收率将是很低的。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一首歌(乐)曲的不同音响资料),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等,可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1.3 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观看同学上台演唱(奏)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老师有意安排一些情境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使学生整体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和配合将会提高欣赏效果。

1.4 注意电教媒体的应用。实践证明,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的应用,可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益。

2 挖掘美育素材

在音乐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并加以刻意地强调・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苦乐,对于节奏,可让学生玩弄打击乐,去进行感受和领悟。既可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

3 重视美感的训练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又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我们应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可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以便面对全体学生,让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一个学生想要有音乐修养,脑子里必须装有大量的音乐旋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故,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

4 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益,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节目,培菜同学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让学生各自带一些自己家里的CD、LD、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在上课前几分钟甚至后几分钟,播放给大家听。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著名音乐家的挂像,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5 审美教育最终落实关健在教师

教师的自身素质、知识结构、艺术修养、专业视野等等,这些都是贯彻审美教育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要求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乐业,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钻研教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案,组织教学程序,努力营造美的氛围设计美的过程,从教师的仪表美和语言美,到授课的每个环节都有美育的渗透和参与。再次,必须培养自身好的艺术修养,提高自身的美育素质。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尽可能自己制做音乐电脑教学课件。正确引导学生体验美的情意,了解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音乐课的美感,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愿望,大胆表现美好事物,从而出色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总之,我们应采取多种手段,把音乐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教师是描述音乐的进行,而不是解释音乐,音乐具有不既定性,这就有了它的特殊功能。我们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培养出学生的个性,自信心、创造性。我们一定要增强以审美为核心的观念,弄清技能技巧只是手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才是我们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6篇:敬业与乐业课件范文

一、课程定位

《新编机床电气与PLC控制技术》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课程。本课程构建于《电工电子学》、《电力拖动》、《电机与变压器》、《PLC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基础上,以机床电气控制线路分析与故障排除、PLC原理和应用、继电控制与PLC控制设计等为主要内容,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过程,采用基于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设计方案,主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故障、继电控制与PLC控制改造设计等专业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二、课程目标

《新编机床电气与PLC控制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要学生学会机床电气控制技术和PLC应用技术,并把这两种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用先进的PLC技术改造传统落后的机床及机械设备,设计出现代化的机床PLC控制系统。根据职业岗位需求,通过培养达到以下目标:(一)知识能力目标1)熟练阅读机床电气控制线路原理图和接线图;2)掌握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系统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3)会正确选用PLC型号、分配PLC控制系统I/O设备、编制并调试PLC程序;4)熟练掌握PLC控制技术及其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二)方法能力目标1)能正确选用机床电器;2)能安装、改进(造)、调试、维护典型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系统;3)能设计简单的PLC应用控制系统。(三)社会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4)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5)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内容设计

《新编机床电气与PLC控制技术》课程的内容是通过专业岗位需求分析,广泛深入到机床生产企业现场进行实际生产过程的调研,经教师与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师傅多次研讨后,确定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并按照职业岗位分别确定了典型职业活动,根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行业企业专家和职业专家共同研讨提出: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典型职业活动为线索来确定课程设计,按照企业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因此,根据课程内容,我们将《新编机床电气与PLC控制技术》课程设计为4个项目、14个任务和若干个学习活动。项目1是电气控制线路基础知识,以机床电气控制常用电路(如正反转、降压启动等)为基础,重点介绍机床电气制图和识图知识、常用低压用电器的结构、原理及图形符号,以进一步分析、阅读、绘制和设计常用机床的电气控制电路图。项目2是典型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故障分析与排除,以几种典型机床(如C650卧式车床等)为基础,重点介绍几种典型机床的结构、电气控制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分析与维修。项目3是PLC知识及应用,以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为基础介绍基本指令及应用,以自动门控制系统为基础介绍步进顺序控制指令及应用。项目4是机床电气与PLC控制系统综合应用,分两方面,第一方面是用PLC对几种典型机床电气线路的改造,第二方面是用PLC对新机床设备电气控制线路系统的设计,重点介绍改造\设计的基本内容、原则、方案的确定、方法等知识。内容具体设计如下图所示。课程的内容是通过工作任务来整合课程的内容,将课程内容教学与相应的职业技能要求相融通,增加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同时还能增强学生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和获得相关的工作经验。

四、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设计

1)项目教学法:从项目入手,把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2)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驱动,将理论知识融合到任务中。3)案例教学法: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4)探究式教学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索,从而发现问题,设计探究方案,总结交流学习结果,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5)小组讨论合作法:小组成员针对问题合作讨论,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掌握技能。7)组态软件虚拟法:利用组态软件,增强教学效果,便于编程与调试。8)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教学课件和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方法及手段有很多,只是有的方法有共性,在教学中应灵活使用。

五、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考核评价设计

第7篇:敬业与乐业课件范文

一、指导思想

始终坚持培训为教育发展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教师发展服务,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提升全面素质,促进全程发展,创新教师终身学习进修机制,推进教师队伍师德修养和专业素质整体提高,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二、目标任务

1.强化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五年内全县教师每人完成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

2.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

3.加强中小学教师学科培训,积极选送中小学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培训项目,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

4.深化校地合作,利用高校资源,加强学校干部、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培训。

5.完善县、校两级培训网络,健全“县级名师-校级骨干-校本研修”三级培训机制,加强县级培训者队伍和县级培训基地建设,扎实开展校本培训。

6.强化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推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制管理改革,提升培训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三、主要培训项目

(一)教师全员培训

以师德教育为首,以教师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专业能力提升为本,采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送教下乡、校本研修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育创新和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全县中小学教师在“十三五”期间完成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任务。

(二)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

1.健全完善幼儿园教师“三级培训”机制,深入开展“城乡园校互助行动”,加强县域幼儿教师培训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县级培训师队伍作用,立足县情、园情,做实县级幼儿教师全员培训。

2.积极组织幼儿教师外出参培,促进幼儿园园长和教师树立正确的保教保育观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打造敬业、乐业、专业的学前教育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

(三)骨干教师培训

1.继续推进“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加大现有29位省级骨干教师、38位市级骨干教师、236位县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明确骨干教师发展方向,拓宽骨干教师发挥作用的平台,努力打造师德师风好、发展潜力大、教育理念新、创新能力强,扎根教学一线的专家型骨干教师队伍。

2.启动实施第三批市级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围绕综合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提升,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跟岗培训相结合,完成第三批市级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认定。

(四)普通高中学科教师培训

1.按照市教体局和市教科所统一安排部署,完成上级下达的普通高中学科教师培训任务。

2.加大与知名学校、权威培训机构和省市教研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开展针对性强、层次更高、效果更好的学科培训,转变高中教师课堂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和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五)新教师培训

实施1年一个周期120学时的新教师培训,帮助新教师了解并认同职业环境,坚定职业信念,形成职业规范;解决入职初期的心理准备、精神准备及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准备;初步形成学生管理、班级管理、课程实施和组织教学的基本能力;初步掌握现行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六)中小学班主任和中小学校长培训

着眼新时期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加强与权威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通过远程培训和送培方式实施中小学班主任、中小学校长培训。关注校长的人文情怀、教育学养和管理素养,打造专家型校长团队,实现“专家治校”。关注班主任的教育学、心理学素养,特别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相关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

(七)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2016—2017年,分两年完成全县学科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通过大力开展校本培训、竞赛活动等,普遍提高中小学教师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和制作PPT课件的能力,培养一批能较为熟练地进行微课程设计与制作的教师。

(八)学历学位提升培训

鼓励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参加本科学历进修,鼓励高中阶段教师参加研究生学历学位进修,提高义教阶段教师本科学历、高中阶段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加强师干培训工作领导,把培训工作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同步考虑,统筹安排,提供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完善教师培训管理机制,明确教师培训学习责任制,实现培训管理规范化、信息化。

(二)加强管理,健全制度

推进中小学培训学分制管理改革,将教师培训工作与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相结合,形成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教师培训培养工作纳入学校综合考核、校长绩效考核和学校评优目标体系。教师培训学习和专业发展纳入教师年度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资格注册、职务晋升、岗位聘任、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加强对教师培训工作的宣传,开展问题研讨和经验交流,提升培训工作水平。

(三)加大投入,落实经费

落实经费预算,确保全县各校师训专项经费预算不低于当年公用经费的5%。强化培训经费审计和绩效评估,确保培训经费支有所据、用有所获。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主管局、学校、个人共担机制,加强培训经费管理,进一步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第8篇:敬业与乐业课件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体验式学习 组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59-01

“体验”是语文课改实施以来出现的一个热点词语,诸多语文教育专家撰文呼吁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丰富学生的“体验”。尽管如此,但是在课堂上学生的体验往往并没有真正的生成。个中原因是教师对体验式学习的相关理念认识不够,并没有在体验式学习理念的指导下,以体验式学习的特点来设计与实施自己的教学活动。

1 不能用理性的分析代替学生的体验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总喜欢用传统的语言分析法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理性的分析充斥课堂,取代了学生的体验。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语言艺术,都是教师灌输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对文本进行“庖丁解牛”式的条分缕析,顶多只能让学生“知道”课文的思想感情、构思方面的特点和语言方面的特色,但作品的丰富内涵及作品的语言之妙、形式之美,学生是不能真正领会的。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教师要想方设法优化策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丰富学生的独特感悟,以增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效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用心思考怎样为学生营造相关的体验情境,进而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悟并生成富有个性的体验;要用心思考怎样以自己的体验来唤起学生的体验。如,笔者教学《散步》第二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体验的: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能触动我们的心扉,只要我们拥有一双慧眼,做生活的有心人,哪怕细小的事情也能给我们以启迪。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跟作家莫怀戚一起去“散步”,去感受作家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请同学们潜心阅读,读后说说你从课文中你体验到了什么。学生充分阅读课文之后,笔者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畅谈各自的感受,说说自己的体验;最后,各小组推荐同学代表发言。有的学生说自己体验到了亲情的可贵,有的学生说自己体验到了家庭的温馨,还有的学生说自己体验到了责任的重大……学生的体验是丰富多彩的,那么,这种体验究竟是来自文本的哪些句段呢?笔者让学生再次沉潜于文本之中,去找寻依据。上述教学环节,笔者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首先用富有情感的导入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分组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彼此交流感受,分享思想。面向全班的汇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整个教学活动,笔者拒绝生硬的灌输,而是把感悟、体验、交流的机会留给了学生。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没有重复教辅书上编者的套话,而是富有个性的体验。

2 要尊重、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

阅读课堂要加大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交流的力度,以帮助学生生成体验,提升理解层次。教师尤其要做好体验性的学习指导,组织学生就文本内容与表达形式进行深入的交流。面对同一文本,由于学生的阅历、视野、理解能力及价值观的不同,产生的体验也各具特色。教师要尊重、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实现思想观点的碰撞与融合。比如,一位教师教学议论文《敬业与乐业》,运用课件呈现了梁启超先生和拿破仑将军关于职业和追求的两句名言,请大家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职业没有高下之分,不管是当领导还是当职员,只要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责尽力,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就是优秀的,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的学生赞同梁启超先生的看法,认为每个岗位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为国家尽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不同的工作只是不同的社会分工而已,每个恪尽职守的人都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有的学生尤其欣赏拿破仑的话,认为社会充满竞争和挑战,“人往高处走”,选择职业固然重要,挑战自我理重要。只有通过挑战自我,才能获得更优厚的待遇和精神享。多数学生都觉得梁启超先生和拿破仑将军的话都有道理,前者是说要立足本职,岗位成才;后者是说要积极进取,超越自我,这是两个不同的角度。最后执教者结合同学发言进行简要总结。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学生阅读体验的多样性。为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追求这样一种理想的境界:在学生自主阅读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和分享,以实现心灵火花的碰撞和彼此思想观点的接纳。教师不应抱着教参不放,不能以“权威”自居,尤其不能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理念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不能用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不能强求学生接受教学用书上规定的结论,进而排斥了学生体验的差异性和丰富性。

3 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的阅读实践活动中生成体验

体验式教学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实实在在的阅读实践活动,在与文本零距离的“亲密接触”的对话中,才能实现自我领悟。体验式学习强调的是情境创设与亲历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笔者教学《斑羚飞渡》,在讲述相关段落之后,直接切入到“斑羚飞渡”的段落,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之后,又用多媒体播放斑羚飞渡的FLASH,屏幕上老斑羚像掉了翅膀的鸟儿一样笔直坠落山崖的情景让学生不由得从心底发出惊叹,此时此景借助画面定格在学生心中。接着,笔者要求学生潜心默读、声情并茂地朗读;然后组织学生分析相关段落,并启发学生思考:假如你是猎人,看到眼前这一幕,会有怎样的感想?笔者让学生想象假如自己是猎人,看到眼前这一幕有何感想,该环节的设计有助于深化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唤起学生内心的震动。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活动亲身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

参考文献:

第9篇:敬业与乐业课件范文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Abstract】“Error theory and data processing”course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and instrument specialty, this course mainly talks about the error theory and data processing method of the common physical quantity measurement, to make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s, basic principles and calculation methods of error theory and data processing,and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process the experimental data. Due to the constraints of class hours and teaching conditions, generally the traditional static measurement data processing teaching more, the modern error theory, uncertainty evaluation and dynamic testing of the data processing is involved less, this has not adapted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formation age.In recent years, our research group worked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in many aspects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condition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ers to carry out the effective reform,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Cour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form; Error theory and data processing

1 课程建设的背景及思路

1.1 课程建设的背景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几何量、机械量以及其他有关物理量的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的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从事工程技术,科学研究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课时、教学条件的限制,以往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传统的静态测量的数据处理讲授较多,对现代误差理论、不确定度评定及动态测试的数据处理讲述较少,这已经明显落后于现代测试技术的发展。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侧重理论内容讲授,没有设置实践性环节。在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价中也提到主要教学内容都是原理及算法,内容有些枯燥。以上问题导致学生对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该课程和前期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以及后续的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精密测量技术等课程联系较为紧密,所以也需要从整个知识体系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高度对其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进行统筹规划。

1.2 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本课程教学建设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和教学目标进行全面认真地分析、讨论,从信息化的视角并结合相应的职业岗位要求,全面理清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和技能点;二是,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包括各单元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学时分配、考核评价方式、实践教学内容等;三是,着力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授课教师全程参与到课堂教学、实验指导、大作业以及毕业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采用多层次、全方位、反复训练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四是,以教学改革、科研为抓手,进一步提高主讲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2 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过程

2.1 教学内容建设

2.1.1 理论教学内容改革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从总体上遵循“理论够用、强化应用”的原则,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课程以不同的测量方式下的误差理论与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为主线,层次主线清晰,结构科学合理,注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以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遵循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原则,充分考虑了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了数据处理实际应用方面的训练,做到思路开阔,注重应用。增加了现代误差理论、不确定度分析和动态测量的误差处理方面的内容。在讲授系统不确定度评定时,就以实际的测量系统为例,结合传感器、转换电路、A/D转换等环节的精度分析,进行系统的总体精度评定,把“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与系统”等课程的相关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这样的讲授,学生就会了解这些课程及教学内容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具体作用,为后续各环节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有所侧重。在讲授应用举例时“检测技术与质量工程”方向突出产品质量检测中的精度分析与数据处理,“计算机测控技术”方向突出测量系统集成设计中的不确定度评定和系统特性分析中的数据处理方法的讲解。

2.1.2 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本课程在很多高校都一直定位为理论性强的课程,很少有学校设置实验,考虑到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学生的就业走向,我们加强了实践环节的训练。一是,我们开发了基于MATLAB的仿真实验系统,直接在课堂演示,弥补了实验学时不足的问题,同时为学生实验打下一个基础。二是,我们充分挖掘实验室现有资源,精心开发设置了多个实验项目,包括验证性、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是,我们设置了大作业环节,以其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给出测量系统的设计要求和总体精度,要求学生自己查阅元器件相关参数,选择合适的器件进行总精度评定;或者给出某一个工件,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器具进行测量,并进行测量误差的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设计或测量分析报告。这样的大作业类似于一个课程设计,学生可以结合所学内容,解决关于精度评定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注重在实践中进行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能力训练,我们自行开发了基于MATLAB的误差与数据处理系统、基于LabVIEW的精密测量数据处理系统,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和不确定度评定。

2.2 教学条件建设

课程组编写了高质量的教学讲义,既有纸质稿,又有电子稿,自编了多媒体课件,编写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指导书》、《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习题集》,建成了本课程的辅助教学网站。目前在毕博教学平台上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安排表、学习指导书及教学参考书等各类辅助学习资料等教学文件,电子讲义、多媒体课件、虚拟仿真实验等电子教学资源,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指导手册、大作业实例等实践性教学资源;课后习题、试题库、模拟试卷及相应的参考答案等考核性资源等。网络资源方便学生课后的进一步学习,有效地弥补了课时不足的问题和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讲教师也可以通过网上授课系统、网上答疑系统和网上考试系统的交互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用MATLAB和LabVIEW制作了误差与数据处理系统和精密测量数据处理系统,直接在课堂演示,弥补了实验学时偏少的问题。

2.3 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采用了多层次、全过程的教学方法。在要求学生掌握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同时,更加着重实践能力的训练。我们将实践能力分别通过实验课程、大作业、毕业设计三个层次进行全过程不断线地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这部分内容后,随即就在布置了相关的实际操作大作业中,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训练,把课堂知识和实际应用很好的结合了起来,学生感觉课堂学习有针对性,学习兴趣提高了。近几届部分学生在完成误差理论课程学习,实验、大作业的锻炼后,基本掌握了这部分知识。而在毕业设计中,学生进行系统设计或者测量方案选择时,仍然需要用到这部分知识,课题组老师会继续跟踪进行指导。这样通过多层次、全过程的反复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有关测量误差方面的理论知识,对数据处理与分析在测控系统设计与检测中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的能力,这为以后从事相关的工作奠定较好的实践基础。此外,学生通过网络资源中的习题、自测试题、虚拟仿真实验等进行自主学习、自主训练,并且能够针对自己的测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教师收集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通过整理和分析能够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4 主讲教师队伍建设

利用课程建设的契机,课题组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师风,课程组人员热爱、忠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甘愿为之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的精力,敬业乐业。备课认真,从不马虎。上课前都做到必备的几个基本教学元件:教学大纲、课程计划、教案、讲稿、平时成绩记录表。踏实的工作作风和极强的全局观念,使课程的各项建设顺利进行。第二,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我们一贯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我们认为具有深的理论知识和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是必须的,但同时必须要有高超的教学方法。我们采取同行听课的方式,共同磋商教学方法,使教学艺术水平不断提高;主讲教师还开设其他相关课程,有前期课程和后续课程,这样能切身体会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起的作用,更能知道该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如我们有的教师承担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产品质量检测技术》、《传感器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在课程的讲授中非常自然的将这些课程联系起来。通过多年的努力,课程组核心成员的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教师开发的优质教学资源获得江苏省高校多媒体课件一等奖1项,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2项;教师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学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教师主持的课程建设项目获江苏省精品课程1门、校精品课程7门;主持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2项,完成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1项,校级教学改革课题15项,出版教材7部;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电气电子教学学报》等期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

3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目前教学中所用教材是部优教材,但由于编著者多为研究型或教学研究高校的老师,所以内容偏理论,部分内容讲述过深,而实践应用部分内容相对较少,实例也较少。可以考虑和其它同层次相近专业老师合作编写适合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以便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测控技术逐步由静态转向动态测控、由离线测量转向在线测量,因此需要加大这方面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的讲述,或者进一步开设配套的专业选修课,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宋爱国,崔建伟,符金波.“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1):12-13.

[2]费业泰.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M].6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范锦彪,马铁华,杜红锦,等.“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5):140-141.

[4]吴石林,张^,刘国福,等.《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4(4):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