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英语听说课论文范文

英语听说课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英语听说课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英语听说课论文

第1篇:英语听说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英语视听说 形成性评价 建构主义 

二十一世纪,随着新课程体系的建立,课程评价体系逐渐引起重视。教学评价包括终结性评价以及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有着重大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英语视听说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英语能力。在本门课程中,为激发学生练习听说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笔者所在的英语视听说教学组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主导,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并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一、理论基础 

1.形成性评价体系。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传统的终结性评价通常以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的形式,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但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我国仍有许多高校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评价方式过多地依赖于终结性评价,强化了考试分数的作用,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考试而专注于考试要求的题目练习,而忽视了实际听说能力的提高,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性评价是由美国哈弗大学学者斯克里芬(M.Scriven)于1967年率先提出的,后由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B.S.Bloom)应用于教学领域。形成性评价注重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成绩以及其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反思以及总结的一种发展性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励学生,帮助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获得成就感。 

2.建构主义与形成性评价。建构主义也称之为结构主义,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创造情境,从而获得知识。同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还需要与同伴共同探讨来进行知识建构。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在同一课程中,不同的学生会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变得尤为重要。形成性评价,学生是评价的主体,注重对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方法、策略进行评价,从而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评价工具 

英语视听说课程注重语言的人文性,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平面教材转化为视频教材,为学习者提供了视觉以及听觉的刺激,创造了一个趣味化的学习环境。结合英语视听说教学特点,笔者所在课程组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课外学习采取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手段,在形成性评价中主要采取了教师观察、小组协作、电子档案、网络学习等评价手段。 

1.教师观察。教师在形成性评价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形成性评价体系中,教师观察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形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如何使用教材,对教师所教内容的反应,是否积极主动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如何理解运用所学知识。教师以日常行为记录、学生评估表或记事簿等方式记录下来,最后经过汇总,可以将资料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以便调整学习策略。另外,通过教学活动的观察,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哪一种教学方法更为学生所接受、更为有效以及学生对哪些教学材料更感兴趣。通过教师的观察,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根据观察结果教师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2.小组协作。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小组协作学习模式是指两个或者多个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教师以学习小组为基础,指导小组成员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性,提高个体的学习效率,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英语视听说课堂上,课程组尝试在影视剧作品模仿改编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性别比例、交往技能等,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整体英语水平相当。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角色分配,对经典影视剧中的片段进行模仿改编,并提交一份书面材料总结小组合作的成员分工、取得结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式。另外每一小组都要对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打分,并计入平时成绩。小组合作不仅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还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不再成为评价的唯一主体,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评价中来。这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同时也保证了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但是在实际的评价中,教师应进行指导和监督,同时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所占的比例也应当结合具体的课程做出设计,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 

3.电子档案。电子档案,又称之为成长记录袋,是关于学生学习成绩以及学生发展状况的汇集,在形成性评价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动态性是电子档案袋的一个显著特征,随着每天、每周、以及每月而不断发生改变。通过电子档案,教师可以记录、存储、再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评价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成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建立教师电子档案袋记录日常教务活动,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管理,进行学期评定、反馈指导。档案袋真实反映了学生的成绩,更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定期对学生电子档案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策略。同时,电子档案也更有助于学生交流学习,学生可以经常回顾自己以及他人的电子档案,借鉴其他同学的经验,不断提高自己。 

4.网络学习。英语视听说课程在我校仅开设一个学期,32个课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课时内,大量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因此如何调动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就成为本课程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步搭建起了课程网络平台,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学生的网上学习情况,如登陆地时间、次数、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成果等都能够有效的被电脑记录下来。学生在学习每个单元之后,可以进行在线学习评估,及时查漏补缺。另外,学生也可在网络学习平台的讨论区,相关学习问题,与其他学生一起讨论,自评互评。教师也可以在网上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课堂时间有限,通过网络学习,教师可以提供在线辅导,学生相互交流探索,更好地实现高效学习。 

第2篇:英语听说课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尤其要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文章提出了借鉴理工类专业课程设计的思路,倡导基于英语课程设计的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理念。  

 

教育部2004年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明确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英语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通用英语(egp)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两大组成部分,是实现《要求》明确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具体教学活动内容。目前这两个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通用英语(或基础英语)教学历时过长,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不到位;专业英语(或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缺乏工作场合实用听说技能训练;同时两者都缺乏系统有效的实践环节。 

一、大学通用英语(egp)教学中对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不到位 

大学英语主要进行的是基础英语即通用英语的教学,历时3~4个学期,理论学时230~280学时。然而在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的效果却屡受诟病,原因就是此阶段的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教材学习代替语言教学与能力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方法单一、没有创新、可操作性差、参与度低、没有规模效应。 

各所大学的英语教学都是采用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一套教材为主线、以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相结合为方法、以知识传授为主而能力培养为辅、以笔试为唯一检测手段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实质上是以教材学习代替了语言教学和能力培养,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1.教学大纲与实际教学衔接有碍。各所大学都依据《要求》制定了符合本校教学实际的英语教学大纲,而大纲和《要求》一样都是很具有弹性的指导性文件,往往都是有目标而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方案、有规划而缺乏一步步到位的实施步骤。具体而言就是:(1)大纲规定了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但具体的内容则没有列出,这完全取决于一线教师的理解和教材的编写者;(2)大纲规定了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但对于听什么、说什么的领域界定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具体范围没有明确界定,这也完全取决于一线教师的理解和教材的编写者;(3)《要求》和大纲是以能力培养为定向的指导性文件;而各所院校的实际教学往往并非直接以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培养为重要方向,进行更多的仍然是英语阅读教学和学术教学,而非实用英语的听说和阅读教学。 

2.以教材为主线的实际教学难以最大限度地进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各所大学的英语教学都是选定一套教材,按照教材编排分学期完成教学任务。市场上流行的大学英语教材虽说设计的理念和选择的材料都很新,但它们的设计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各类教材的设计往往是以主题为模块、集听说读写译于一体的多头而无重点的编写模式。这种教材每一单元都涉及了英语能力中听说读写译的培养,面面俱到却又不系统——不是一个由低到高的体系,涉及不到学生将来工作与生活交际的每一个常备方面;对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科学利用,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取舍和增减。这种以教材为主线的教学过程使得很多老师仅仅是在教授教材而不是明确地以各项能力培养为核心,从而造成了以教材学习代替语言学习和能力培养的问题。回忆几个学期的教学,老师想到的仅仅是“我讲完了×部教材”而不是“我系统地培养了学生××几方面的英语应用能力”。而大学倡导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这样的教材更使得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难以突出听说能力培养的重点。 

3.以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相结合为方法,不能充分搞好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实践。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的英语听说能力培养借助的都是课堂的听说教学和课下的第二课堂。课堂听说能力培养,往往是借助小组活动和个人展示的方式进行能力训练。首先由于大学英语都是大班教学,即使个别院校有小班授课,学生人数也在四十人左右;即使课堂小组活动搞得再活跃,一个学期下来能够得到展示的小组和个人不过2~3次。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包括英语演讲比赛、听说竞赛、英语角、作品大赛等等,这是很多大学引以为自豪的第二课堂活动;然而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数(几十人)与整届学生数(三四千人)相比则可能仅仅是10%~20%,而且四年间可能仅仅会参加1~2次,而其他不报名参加的学生则是绝大多数;而且参加不同形式第二课堂的同学往往是同一批同学,所以第二课堂虽然貌似红红火火,但很难有效地大面积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想要有效提高大部分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必须在第二课堂之外寻求良方搞好实践环节。 

4.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难以摆脱以知识传授为主、能力培养为辅的模式。大多数院校都是一位英语教师同时担任英语的听说读写译教学,课堂教学习惯性地还是以阅读教学为主。其好处是能够把阅读教学和听说结合起来,缺点是:这样的听说仅仅是对学术英语(eap)或课堂英语的听说,其内容不能接近日常实用和工作交际。而听说课堂由于以教材为主线,内容设计以应试为导向,侧重于偏、难而非日常使用,使得听说课堂达不到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的目的。 

5.以笔试为唯一检测手段,使得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培养陷于尴尬境地。口语有教学要求而没有检测环节;听的能力培养和检测不是靠abcd的选择和短文填空能够做到的,而这种方式对于英语学习方向的指挥棒作用是不科学的。 

上述五点迟滞了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不能有效地解决“哑巴英语”“半瓶子醋英语”的问题。这就需要大学英语教学从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方面真正突出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系统而卓有成效地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教材应该突出听说、突出日常实用、突出系统全面;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实践应该面对大多数,能够使大多数学生得到实践和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应该摆脱教材学习、回归语言学习和言语能力培养的核心目的——运用语言有效交流。

二、大学专业英语教学与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目标间的距离 

现在大学中的专业英语教育内容就是一定程度上的专门用途英语。专门用途英语(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有明显的特点: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用于特定行业的需要;具有特定领域的内容。专门用途英语可分为“外贸英语”“金融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营销英语”“旅游英语”“化工英语”“科技英语”“报刊英语”“体育英语”“电子商务英语”等类别。wilkins指出,经过esp培训的学生,在他们将要从事的专业领域里,能比那些只接受普通英语教育的学生更准确、更有效地胜任交际活动。然而esp教学与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目标间存在较大距离。 

首先,市场上的各类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内容只突出专业阅读的内容,而忽视专业听说和专业写作的内容设计。而专业英语教学也存在着公外教师突出词汇和语法教学,而专业教师仅突出专业知识传授的问题。即一个是讲英语而忽略专业,而另一个是过多地讲专业体系,把专业英语课等同于专业课。专业英语缺乏与专业相关的听说训练,不能达到有效胜任专业领域交际活动的目的。 

其次,专业英语教材的内容往往学术性太强,而缺乏贴近实际工作环境的交际内容;内容要么空泛,要么远离工作大众。这就需要专业英语教材的设计,添加专业听说交际的内容,掌握好学术性和工作实际应用的普遍性的协调问题,从而突出听说和工作交际实用这两个方面。 

三、基于课程设计的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新理念 

我国本科院校对学生培养的总学时介于3300~3500学时,而本科基础英语教学延续4个学期,累计学时则介于230~280学时,约占学生培养总学时的7.6%~8.5%。而大学中各类专业课程所占用的理论学时与大学英语相比很少,每一门专业课不过1个学期,然而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往往都很强。学生专业动手能力强的原因主要就是专业课每学期都有为期1~2周的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而毕业前又有本专业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专业课课程设计的模式是完全可以借鉴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来的好方法:只有实践才能够强化英语语言能力。但是此处应该杜绝进一步加大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学时的做法,因为大学英语毕竟只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而已,不是要开办英语学院;要研究如何在现有课堂课时的条件下,搞好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与实践。 

在此,笔者倡导基于英语课程设计的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既大学英语也要进行较为集中的专项技能课程设计活动,并纳入英语学业检测体系。具体做法是:适当削减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每学期拿出1~2教学周的时间进行大学英语课程设计或叫做实践周;在各个学期有计划地完成听说写译的实践教学,例如,第一、二、三学期进行日常交际某些话题的听说课程设计;第四、五学期进行专业交际听说课程设计。在听说课程设计的同时,适时地搞好英语写译实践,也可以考虑实践周的问题。这样就能使广大的学生群体参与到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实践中来。 

基于英语课程设计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模式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改革大学英语教材:以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宗旨,以系统、基础、实用为原则改编教材。(2)改变以教材学习代替语言教学与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现状,实现以应用为目的语言教学和能力培养。(3)通用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有机结合,分别突出日常通用和专业通用听说交际能力培养的基础性训练,可适当考虑缩短通用英语教学学期数而加大专业英语、尤其是专门用途英语的学时数。(4)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辅助,以英语课程设计和实践为主,系统、大范围、深入地进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实践与培训。同时,可以结合网络,开发交互性强的语言课程设计虚拟环境实验室,用于公外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3]金品卓.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初探[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第3篇:英语听说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ESP;研究生医学英语;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4.083

0引言

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该大纲明确表示出于对全国高等院校学校类别、学生水平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差异的考虑,各校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设置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同时提倡研究生英语教学应该讲究实效,博采众长,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总体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近年来,随着国际科研和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我国一些专业院校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众所周知,国际上80%的文献语言是英语,因此,我国的医学研究生要想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动态,就必须要能够熟练的掌握英语。但是除了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尝试着对研究生开设专业医学英语课程外,国内大部分普通医学院校的研究生英语课程仍采用公共英语的教学模式。即使是那些开设医学英语的学校,也由于缺乏师资力量,使得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由普通英语语言教师承担,他们只能在课堂上介绍一些必要的医学专业术语,显然这种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对未来医生和医学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大部分医学研究生毕业后将要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这就要求他们必须经常查阅医学文献,撰写科研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因此医学院校一定要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医学研究生完成从学习阶段到应用阶段的顺利过渡。

1研究生医学英语的课程设置

研究生医学英语课程作为基础英语的后续课程,全国并没有统一的要求,各高校应该将ESP教学理念贯穿到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开设多门相关课程。

1.1开设医学英语词汇课程

词汇是基础,因此要想提高研究生的医学英语水平就首先要增加专业词汇量,因此学校首先应该开设的课程是医学英语词汇课。医学英语词汇的特点是单词长,发音难,不好记。但是我们可以借助构词法来记忆。医学词汇构成的主要特点是依靠词根和词缀相互组合派生出新词。因此老师可以利用构词法来分解医学英语单词,根据词根和前缀后缀的不同含义,培养学生推导记忆医学词汇。

1.2开设医学英语翻译课程

由于专业的需要,医学生以后会接触大量的国际医学工作者的前沿研究成果,因此掌握相应的翻译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英译汉的技巧。因此,学校应该开设医学英语翻译课程,这样教师可以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医学英语词汇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翻译训练。通过给他们分发一些医学相关的英语文章,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翻译理论和技巧,逐渐提供他们的专业英语翻译技能。

1.3开设医学英语写作课程

医学研究生毕业不可避免的要发SCI之类的医学论文,因此,开设医学英语写作课程为研究生医学科研论文的写作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该选择一本医学英语写作方面的合适书籍作为教材,讲授的重点应放在使学生熟练掌握医学研究型英语论文包含的9大部分(标题、作者、摘要与关键词、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致谢、参考文献),英文摘要、医学文献综述、临床报告和病理报告的写法。同时应该给学生介绍相应的医学英语应用文的语言特点和常用句型,并进行汉英对照实例分析,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全面了解医学英语应用文写作的特点。

1.4开设医学英语听说课程

为了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沟通理解能力,学校可以开设医学英语听说课。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观看一些与新课内容相关的医学英语教学视频或是与医疗相关的情景剧,如“实习医生格雷”等,然后课上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情景对话或者角色扮演(role-play),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

2结语

当今的国际医学领域发展很快,为了使我国的医学研究生教育与国际的高端水平接轨,提高他们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学科的国际化进程,我国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必须要进行彻底改革和创新,为研究生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满足社会和国家对具有高水平外语能力的医学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4篇:英语听说课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针对目前大学英语听说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文章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探讨如何改进大学英语听说教学。

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一步步深人,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我们发现虽然很多学生拿到了英语四、六级证书却仍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意见。这说明,大多数本科生在实际的英语听、说、读、写方面仍存在很大问题,尤其是听和说。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开不了口或不敢开口;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导致学生在听说课上听得多,说得少。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能真正让学生开口,达到能够自然、流畅而准确地运用英语来完成交际任务的目的。针对这种状况,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上的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契合了教学过程中的人本观念,即注重“人”的认知、心理及情感状态。由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将逐步转向注重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听说能力,本文将以该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大学英语听说课的实际来探讨如何改进大学英语听说教学。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模式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最早由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这种研究范式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模式

建构主义提倡的学习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在该理论指导下:

首先,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如果能把联系和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其次,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川。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学生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启示

顾名思义,大学英语听说课将听、说融合到一起,“听”和“说”不分家,交流和互动是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从理论上讲,将“听”和“说”放在一起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练习听力,还能让学生进行模仿,让语音语调更纯正,这比单独的听或说效果要好。更重要的是,通过听的内容能够自然地过渡到要讨论的话题(topic),并就相应的话题提供信息,表达喜恶,解释现象抑或是表达情感,分析求证观点或进行总结和归纳等等。但是一旦切入到话题讨论环节,学生往往就开不了口或不敢开口,怕犯错误,无法达到自然、流畅而准确地运用英语来完成交际任务的目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支配着一切教学活动,实际分配给学生操练的时间不多;另一方面,在有限的课堂活动中,学生要么没有学习的动机,积极性不高,要么因胆怯、害羞而不敢开口讲英语,抑或认为没有适当的口语环境练习口语。如何在大学英语听说课上让学生大胆地开口说英语,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呢?关键在于学生能不能开口说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本文认为其四大要素一“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对大学英语听说课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中介”作用,在师生、同学间的互动过程中建构学生的听说能力

这里要特别强调教师的“中介”作用,这与建构主义提倡的教师的角色是相契合的,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授课目的和授课方式上。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大学英语听说课的重点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应该落实在“听”和由听的话题展开的“说”上面。首先,教师应从听的材料中选取有意义的会话题目并为学生提供一些有用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可以从听力材料中获取。其次,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社会经验知识包括语言、价值观、规则、道德观念和符号系统,只能在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才能获得,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分小组参与的课堂讨论活动。这种小组活动要足够小,以便让所有成员都能够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之中。小组成员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以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在一个交流的环境中、,学习者之间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揭示问题,并就该问题寻求同龄人的解释,具体可以采用诸如信息双向传递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这种方式与传统英语课堂活动的区别在于,后者往往是各组学生在活动中围绕一个定好的主题进行讨论,其弊端在于语言能力强的可能垄断操纵整个活动,语言能力弱的仍然处于被动地位,而双向信息传递可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参与信息交流。其活动形式可以是两人或多人一组,每个学生都拥有对方或其他人不知道却需要的信息。由于从教师那里得不到理所当然的答案,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以自己有限的英语语言能力通过合作与交流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这样每个学生都必须给予信息,也必须获得信息,通过交流与合作才能完成交际任务,达到解决某一问题的目的,换言之,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的机会川。

再次,认知理论认为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错误的出现使正确的概念或规则有了不同的参照系,对整个学习过程而言是有意义的。因此教师不必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刻意打断去纠正语法错误。相反教师应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竞争的课堂气氛,也可以与学生共同用英语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由浅人深,引导学生注重表达时思路是否连贯以及遣词造句是否准确,并在学生说完后进行总体评价,及时反馈。

(二)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大学英语听说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往往只听不说,或者听多说少。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科德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课堂信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因此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例如与话题相关的英语电影剪辑、歌曲、短片等等。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是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师应告诉学生可以从多个网站上下载学习资源。

第5篇:英语听说课论文范文

摘要:针对目前中医院校研究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现状,本文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设计和实践探索中的角色角度探讨“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在中医专业研究生英语视听说课中的应用。实践发现,该假设的应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关键词: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研究生英语视听说;中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249-03

引入

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使得越来越多的工作场合和学术交流活动选择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蕴含着独特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正逐渐试图通过英语向全世界进行传播,中医医生也逐步踏出国门,令更多的国际朋友感受到中医的独特魅力。但是这些都依赖于中医从业者英语水平的提高。中医专业的研究生,作为中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播中医及其文化的使命,需要提高中医专业相关的英语水平,能读懂并撰写中医的英语论文,将科研成果在国际上发表,与外国专家学者进行沟通与交流,能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准确流利地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思想[1](朱建芳,2012)。北京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已充分认识到提高中医专业研究生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要性,故拟将文秋芳(2014)所提出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模式引入该专业的视听说课堂。

一、中医院校硕士英语听说现状

(一)听说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根据朱建芳[1](2012)的调查,研究生普遍反映,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最难的是说。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往往优于其听说能力。并且由于中医专业的特殊性,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是在工作几年后再次进入学校学习或是从其他中医院校考入我校,因此英语听说能力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再者,由于发音不准确,以及“想”的速度跟不上“说”所造成的表达延时、不流利等问题,该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二)缺乏用语言做事的机会,消极词汇大于积极词汇

由于课时限制以及大多数学生在课后很少使用英语,没有用英语做事的经历,因此他缺少词汇习得所需的通过不同的语境丰富词汇知识阶段。他们将注意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并且很少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使用英语,这使他们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来兼顾英语的课后学习,因此很难习得新词汇。这些新词汇成为消极词汇停留在词汇习得的建立词汇的形态与意义的连接阶段。因此导致其消极词汇(阅读词汇)大于其积极词汇(听力、口语、写作词汇),造成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失衡以及输入和输出的脱离[2](李怡然,2015)。

二、“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概述

Krashen[3](1981)提出“输入假说”,强调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Swain[4](1985)提出“输出假说”,认为学习者只有获得可理解性输出,才能充分提高运用目标语言的能力。国内现有的输入、输出研究大多把二者分开,独立地进行阐述,或是对立起来,比较它们各自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5](权宇,2015)。文秋芳[6](2013)在Krashen和Swain的假说基础上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强调输出比输入对语言学习的驱动力更大;学生未来职场需要输出的能力(即说、写、译中的一种或两种能力)。但由于该假说未清晰界定输入的作用,很多老师把“输出驱动”误解为仅仅是对输出给予更多关注而已,因此,文秋芳[7](2014)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明确了输入为当下产出任务提供语言表达,输出是语言习得的动力和目标。输入与输出需高度吻合,达到输入为输出服务的目的。

三、“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在中医专业研究生英语视听说课中的设计与应用

以下以中医专业研究生为对象对“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应用进行探讨。为了提升中医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与外国患者沟通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为:学生作为医生能与患者用正确的语言互相称呼、问候并开始对话;能恰当地向患者描述病情;能正确地理解并有效、流利地回答患者的提问。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将从教师和学生两根主线、四环节进行:

(一)教师创设输出任务,学生尝试输出任务

视听说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为培养学生在今后职业发展中所需的英语能力。绝大多数中医专业的学生将从事与中医相关的职业,今后中医医生的患者将不仅仅限于本国患者,是否能够与外国患者用英语进行有效的沟通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医在外国患者心中的信服度。教师结合岗位实际,设计基于小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的听说活动,尽可能多地创设学生职业中会遇到的交际情境。学生在尝试过程中需记下问题,如表达中体现出的语言知识不足,以期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得到解决。

本堂课以一个具体的医疗案例,即医生在患者清开林注射液过敏的情况下如何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作为导入,让学生明白医患沟通用语在处理医患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介绍病例之后为学生下达任务,即3人一组,1人为医生,1人为患者,1人为患者家属,根据案例,完成互相称呼、问候并开始对话。任务下达后,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积极讨论尝试完成任务会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还需吸收加工的语言知识,组长一一记录下来并反馈给教师,这样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问题,知道下一步要主动吸收获取信息,才能完成此任务[8](田艳艳,2015)。

第6篇:英语听说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编号:JG2012010333

一、我国现行的几种主要教学模式概述

1.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是语法翻译法。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通过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和布置任务等方式得到强化,如学生收听磁带录音或电台。时作业期中考成绩约占学期总成绩的30%,期末考约占70%。终结性评估仍然是主要评估方式。目前未参加新模式实验的班级和多数对照班均属于这一模式。

2.多媒体辅助下的传统(课堂)英语教学模式。教室是拥有现代多媒体的大课室,可通过校园网向学生提供网络教学平台,适宜大班上课。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教师课堂上采取有针对性地讲解课文、辅导难点,读写听说相结合,较注重全面语言能力培养。教法是读写课采用传统语法翻译法,听说课采用听说法,多维度地输入语言,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语言应用能力。该模式与严格意义上的传统模式有所区别:比如,教师课堂上可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或连接网络资源或展示教师自制的Powerpoint电子课件。但是,此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3.分级英语教学模式。常规的教学方式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难以解决学生成绩参差不齐的问题。因此需要分级教学。在师资配备、教学手段、检测方法等方面与传统模式无异。这种模式常常把成绩优秀与成绩差的学生分别编成快班与普通班。目的是满足一部分外语基础较好、学有余力者的需求。起点高,进度快。通过增设高级课程如翻译、口译等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语言应用专项能力的综合训练。此模式也是从学生需要出发,教学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体学习效果。

4.网络环境下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近几年已趋于多元化,涌现出多种多样的大同小异的模式。核心是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和分析案例。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情景的创设。其教法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单向传播,代之以启发、讨论与研究式的知识传播。

二、模式的探讨

1.教学模式的概念、本质和特征。教学模式似可理解为:教学理念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中形成的教与学各要素有机结合并形成稳定的关系及在教学过程中被验证的样板形式。教学模式受制于学习目的、内容。换言之,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必然影响到教师的教材选用、方法或技巧的制定、课时的分配以及评估的方式等要素的构架。在检索的论文中,相当多的论文设计的教学模式目的不够明确。

2.“模式”的构建基于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反映了教师对“语言本质是什么?”和“语言是怎样学得的?”这两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回答。不同的教学理念受到不同的语言理论(如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互相作用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如行为主义、心灵主义和人文主义)等理论的影响。因此,现行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和教学经验的系统概括。简言之,模式的构建基于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更新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理念改善教材编写和课件制作;理念改进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理念优化教与学的评估手段。

三、外方教学模式特色

1.重视交互式教学过程和基于任务的形成性评估。第一届与英国联合办学项目始于1999年。头几届学生在中国学习3年后必须参加雅思考试,分数须过6分。结果是少部分学生通过。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学生从进校起就围绕雅思考试,搞题海战术,课堂教材内容受到忽视,结果3年下来,英语水平没有明显提高。也很少人通过雅思考试,甚至其专业学习也受到影响。二是学业评估没有摆正位置。学生只看雅思,不重视学业期中期末考试。

2.英语教学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其目的是为学生打好良好的专业基础,使其在随后几年中能较顺利学习专业知识。此方法为学生将来在该专业领域用英语从事业务工作打下基础。

3.集中强化,提高英语接触频率。学生在一年里接触英语的频率很高,经过系统的科学的强化训练,即使是高考落榜生,在项目结束时,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也能得到显著提高。

四、深化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1.大班教学影响外语教学效果。在此情况下,靠课时有限的大班课堂上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网络环境下学生“孤军奋战”,自主学习英语也不可能成功。只有把由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与课后数码网络环境辅助下学生团队(team)或组对交互式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后者还需有教师及实验员的定期定量监控(定期布置和评估学习任务),才能改善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2.形成性评估需按计划、要求逐步落实执行。英方英语教学改革成功原因之一就是贯彻形成性评估的各个计划和安排,确保教师课后评估的报酬。这种改革体现了外语教学中以评促学,以评促教,重在过程的理念。

总之,启发式教学和语法翻译等课堂传统方法,听说课宜主要借助数码和网络技术助教辅学的优势,教师课内主导、学生课外自主相结合的交互式教学和评估方法),设计适合自己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英语听说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 听说能力 合作学习理论

听说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2006年,在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听力试题所占的比例提高到了35%。2008年12月,教育部在50所高校进行了四级机考试点考试,并有望在更广的范围内展开。其中,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听力的分值占了70%,是此前所占比例的2倍。可以看出,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将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目标和重点。

一、应用“合作学习”理论激发学生的听说兴趣

合作学习法简而言之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学习。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实现共同的目标。采用合作学习法进行英语听说教学,由于听说的训练大部分在小组之内进行,大大减少了学生使用外语的恐惧感和焦虑感,这有利于学生克服自卑感,大胆的加入与同伴的语言互动中;合作学习法还有助于帮格内向的同学从以往被动接受教学的角色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不在是实践环节的旁观者。

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稳中求实的原则,努力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在听说训练时的心理压力;在学期开始时就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科特点、教学安排和形式,并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到课堂设计中来。所以,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希望提高听说能力的愿望,捉住学生好奇、紧张又易于气馁的心理,根据所使用教材的内容和特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在教学活动中营造情景交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应用“合作学习”理论改变听说训练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把合作学习渗透到学生课内外的英语学习中,教师把学习内容规划、设计成不同部分,分配给各个小组。在课外,教师可根据本学期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布置每周每个组在一起学习的次数及内容范围,并且定期检查各小组的学习状况,而组长可以根据组员各自不同的学习情况更加细致地分配任务,一般说来,一个人的听力水平和口语能力密不可分。听力水平高的人可以很好地理解讲话人的意图,并能够听出一些习惯用法的表达,并在以后的口语交流时从自己的记忆库中调用适当的表达方法;口语表达比较好的人一般听力也比较好,因为口语表达是在一种交流的环境中进行的,要让他人理解自己的意思必须首先了解他人的表达习惯和方法,而这正是听力能力的范畴。所以,听力和口语不可分割,听力水平和口语能力相互促进。所以在听说课堂上我们要听说并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1]

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听说技巧

听说是综合能力。学生要能正确理解听力材料所传达的信息,其大脑中必须同时储存有相关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化背景等知识。此外,掌握一定的听说技巧,对于提高听力水平并促进口语能力的加强是十分重要的。

1.对听力技巧进行指导

首先,培养学生听前预读和预测的习惯。听力考试中的问题不是以书面形式出现在试卷上,而是在对话结束之后以录音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听音前要浏览各选项和问题,这样可以提前预测所听内容的主题,从而能在听音时心中有数,有选择地记,有目的地听。

其次,培养学生听音时理解大意,捕捉重点和边听边记的习惯。使学生明白做听力练习时没有必要把文章一字不漏地听下来,只要抓住关键词和重要信息,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2.对口语技巧进行指导

口语训练要克服害羞心理。中国学生一般不爱表达自己,尤其在众目睽睽之下。要让学生明白语言是要说出来的,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学习“哑巴英语”,要摆脱性格内向对口语表达造成的不良影响;另外要克服自卑心理。很多学生总认为自己英语水平太差,怕出错,不敢开口,尤其是当与口语水平比自己高的人对话时,更易出现这种情况。教师要指导学生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因为这是提高英语口语的前提。

四、应用“合作学习”理论加强课外自主学习

教师在组织英语合作学习时,一定要加强引导,不能仅仅扮演常规的英语合作学习中控制课堂环境的角色,而应该对整个课堂进行完整的设计,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管理。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学习和运用一种语言的基础。在听力课堂上乃至课外英语听力的学习中,学生在听力过程中感觉“一头雾水”,或者出现“卡壳”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遇到数量较多的生词或词义不熟的词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普遍英语词汇量不足,他们仅仅是在英语考级前购买一两本词汇手册进行突击,这已成为一种现象。很显然,词汇量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学生对听力句子或段落乃至全文的理解。所以,要在大一新生开学初就引导学生重视每一天对词汇的积累。[2]

课堂上听说练习时间有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听说练习。听的内容多种多样,可以欣赏英文歌曲、收听英语广播、观看英语电视电影节目等。这样学生能够熟悉不同口音、性别、年龄、国家的读音,扩大知识面,培养语感,增强反应能力,尽可能多地让自己接触各种语音资料,多多进行“磨耳”训练,以达到提高听力的目的。

总之,在大学英语听说课堂上,应用“合作学习”理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听说英语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不断探索的课题。教师应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更多有益的尝试,在听说的技巧上多多积累,不断学习借鉴,在教学模式上多多创新和探索,以灵活多样的课堂设计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英语听说课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机考模式,听说教学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形势,2004年初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制定并在全国部分高校开始试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1]。为此,作为对我国在校大学生英语能力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的主要鉴定手段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作了相应改革。

2005年6月的四级考试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较大规模的新题型测试。新的四级试题的主要特点有几个方面:第一,听力比重有了大幅增加;第二,阅读的考查方式多样化;第三,考试程序进行了调整。其中听力理解部分的比例从原来的20%提高到35%。2008年12月,教育部规定的全国50所高校的数千名学生第一次亲身体验了大学英语四级机考的试点考试。机考模式下的四级考试在题型设置、考察重心等方面都已发生了重大变革,最明显的差别就是考试的媒介由白纸黑字变成了电脑。考生从头到尾要面对计算机屏幕听音频、看视频和阅读文章,还要敲击键盘完成写作。这对于不熟悉电脑操作、听力不大好、不习惯在屏幕上进行阅读和打字速度慢的学生来说是巨大的挑战。除了考试形式的改变,题型的设计和题材的选择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听力部分的比重达到了70%,其中包括25%的听力理解和45%的综合听力。听力题材丰富,形式多样,题目灵活。在这样的考试中,对考生听说能力的考察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采用“机考”模式使听力的比重从最初的20%提高到35%直至最终听说占总分数的70%,在此背景下,转变教学观念和改变教学策略,尤其是听说教学的策略已经被提到日程上来了。

2.机考模式下的听说教学策略改革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中有75%来自听与说,其中听占45%,说占30%。而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课时分配中,大多数高校每周听力课时只有2个学时,每周读写课时却能占到4或者6学时。听力课时的不足也已成为大学英语教育的瓶颈。另外多数高校的公共英语课是以大班形式进行,人数多教室大,听说练习很难有效开展。而新的机考模式对考生的听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听力技能成了参加新四级考试的基础技能,因此,审时度势,调整听说教学的策略已经迫在眉睫。

2.1 计算机辅助听说教学

近几年来,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已经逐步展开,而新的机考模式又将势必使多媒体成为大学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多媒体设施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真实情景,同时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能够使学生与教师一起运用电脑技术提升听说能力。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提供的素材,选取适合学生水平的语言材料穿插在课堂内外,如语言清楚、难度适中的英文电影,学生在欣赏电影的同时,可以练习听力,丰富词汇量,欣赏完电影以后,教师可以设计和电影相关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英语学习网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听力资料,并能有更多机会接触地道的英文。总之,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听说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2.2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加强真实语言文化信息输入

通过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可以从源头上解决真实语言文化信息输入不够充分的问题。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就是要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内容健康丰富的课程资源。大学英语四级机考的听力测试在选材方式方面就明显体现了这个考察倾向。其中的听力材料采用访谈、新闻、报道、讲座等真实材料。听力题材包括教育、时事、科技、健康、体育、文化、社会、旅游等。为了适应这种考试内容,教师不妨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积极地从生活中寻找教学资源,实现教学与现实生活、教学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在搜集和使用教学资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尽量使用正规出版物上的学习资源,而且一定要多采用积极的报道材料。选取的报道不能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感和恐惧感。二、作为课堂教学素材的视频或音频材料,信息量要适中,不能占据太多课堂时间。三、注意教学过程中辅助材料和书本教材之间的衔接.使过渡顺畅。四、要记得讲解视频中难懂的词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和翻译障碍。五、要想培养学生运用英文表达观点的能力,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还要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学会思考问题、表达感情。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英语学习才不会脱离社会生活。

2.3 打好语音基础,养成跟读习惯,培养模仿能力

语音在听说训练中的基础和重要地位毋庸置疑。既然跟读题主要考查考生的音准、重音、语调、语速和流利度等综合口语能力,那么提高对语音学习的认识就非常必要。然而,语音教学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没有得到重视,甚至是完全的忽视。目前我国众多高校使用的大学英语听说教材都忽视了这一点,语音教学没有被纳入听说课教学大纲之中。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也认为学生已经在中学或小学阶段学习了语音,没有必要再在大学里重复教。殊不知作为听力理解中的第一过程,对语音的辨别正是听力理解的前提和基础。而许多学生虽然大量地听,却只是为听而听,没有扎扎实实地把每一个没有听懂的音辨别清楚并发准确,从而无法提高听音的准确性。鉴于此,语音教学必须引入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听说课中对学生进行读音校正,花费一定学时增强学生对语言本质特征的认识,如辨音,对快读的理解,对连读、弱读、重音的理解等。在提高学生语音能力的同时,加强教学中的跟读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同样非常必要。积极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利用录音机、mp3等手段对英语有声材料进行跟读,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记忆能力,又可以通过模仿学到地道的英美语音,同时还可以不断纠正自己的某些不正确发音。跟读不但能开发学生的语言潜力,增强语言能力,还能使发音器官在反复操练中准确熟练定位。

2.4 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态

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提高听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学生在听的时候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情平静,避免紧张焦虑的情绪。在听力实践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之下做听力练习,注意力比较容易集中,思维活跃,从而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听力水平。反之,在紧张焦虑的心情之下,注意力会分散,思维迟钝,严重抑制正常听力水平的发挥。因此,在日常听力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创设轻松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把情绪稳定下来.头脑清醒。比如在上课之前放一些旋律优美的英文歌曲,这样可很自然地把学生带人美妙的英语世界,也可以帮助他们缓和紧张焦虑的情绪。还可以播放一些英文影片视频,供学生欣赏理解,模仿练习。教学方式多样化会帮助学生克服听力疲倦,提高课堂参与效果。此外,教师应选择一些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并稍高于学生能力的材料,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听说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教师的指导,更需要学生多方面地努力。全面打好基础,并利用适合自己的材料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是提高听说水平的重要途径。合理有效地进行教与学,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才能实现大学英语听力的教学目标,更好的应对新的机考模式。

参考文献:

[1]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2006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3.

[2]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 陈坚林.现代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 林克难.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第9篇:英语听说课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 许多英文原版电影语言素材多样,情节生动曲折,对白妙趣横生,可以作为广大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本文的研究根据自主学习理论及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的理论,探讨如何针对学生的兴趣,因势利导,利用丰富的电影资源提高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及听说能力。

2007年9月教育部新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笔者认为借助英文电影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听说能力是一个不错的尝试。这是因为许多英文原版电影语言素材多样,情节生动曲折,对白妙趣横生,可以作为广大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由于英文电影的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内容、快速流畅的语速、不合书面语法的表达方式等,而感到望而生畏,于是通常根据中文字幕来理解影片内容,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讲,收效不大。

本文的研究将根据自主学习理论及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pbl)的理论,探讨如何针对学生的兴趣,因势利导,利用丰富的电影资源提高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及听说能力。

一、自主学习理论研究现状述评

自主学习是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初,由henri holec正式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研究,研究成果不断问世。henri holec(1981)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包括确立学习目标、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littlewood(1999)强调学习者独立行动的意愿取决于他们的动机和信心的程度,学习者独立行动的能力取决于他们知识和技能的程度。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做了深入研究,主要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方法以及相关策略(袁威,2007)、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刘金侠,2009)、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角色转变(林宝玲,2009)、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形成性评估的构建(王莉,2009)、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李丽君,2009)等方面。

国内外学者关于自主学习理论的探讨近几年成果层出不穷,然而,借助于英文电影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听说能力的研究成果却不多。

二、pbl理论研究现状述评

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和原则,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个人或合作完成的任务,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获取知识和技能。(beckett,2006)

pbl是随着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被誉为近年来国外教育领域最引人注目的革新。pbl在国外二语和外语教育领域被广泛使用已有20多年,其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作用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信心及学习者自主性的促进;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推动更多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培养语言学习技能、策略等。因此,pbl能创造更多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语言学习环境。(stroller,2006)

目前,国内学者也已经开始关注和引进pbl理论,但是根据我们的文献调查,国内对于pbl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pbl促进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研究更少,对基于pbl理论、使用英文电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听说能力的研究更是罕见。

三、英文电影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听说能力中的教学实践

(一)课堂上借助英文电影改进英语听说教学

英文电影蕴涵丰富的学习资源,尤其是英文电影中人物之间的生动的对白可以作为学习者锻炼听力、学习口语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妨尝试每周或每两周抽出一次听说课的时间使用原版的英文电影作为蓝本,指导学生利用英语电影进行相关的听力和会话等练习,引导学生注意书面语和口头语之间的差异,使学生接触到不同场合的英语口语语体,熟悉相关的一些固定表达方法,改进课堂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具体实践方法可以如下。

1.精选较为优秀的、语速适中的、适合用来教学的英文电影,再根据视听说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从影片中筛选出适合进行听说训练的三至四个片段,每个片段都有一至两个场景,相对独立。

2.生词和词组介绍。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在口头对话及电影对白中,使学生熟悉并记忆相关表达。

3.补充文化背景知识。有关某部电影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布置学生通过图书馆资源或网络资源自己去获取相关的信息,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及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课前让学生使用英语给全班同学讲述电影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只做补充即可。

4.听力测试、理解测试及口语锻炼。学生在观看某个片段时,教师可以模仿四六级考试复合式听写的题型,给学生提供此片段的部分电影文本,使学生边听边填写空缺的词汇、句子,补充完整电影对白。学生在看完某个片段之后,可以提问学生与此片段相关的问题或让学生对此片段使用英文进行描述,查看学生是否理解了其内容,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介绍影片中的口头英语特点。使学生反复聆听所选英文电影片段中的句子,了解口语特点,如重复、停顿、更正、省略句的使用、附加句的使用、模糊语的使用等,直至学生能够脱口而出。

6.开展观看无声电影配音表演、角色扮演等活动。在使用英文电影提高学生听说能力时,可使学生在观看了数遍某一电影片段之后,电影播放时处于静音状态,使学生根据电影画面,尽量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语音语调进行配音练习,也可直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在这样一系列的任务型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可以得到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二)开设第二课堂,课外指导学生科学利用电影资源进行英语学习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外时间充分利用电影资源进行积极自主的英语学习,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学习现状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还不具备独立承担一切学习责任的能力,因而较为适宜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自主学习理论和pbl理论,开设第二课堂,使学生利用英文电影,在教师的指导、交流和监控下,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使学生在观看英文电影这一项目的驱动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听说能力。

基于pbl设计的原则基础,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首先,使用一个学期的时间,采用独立于课堂教学的形式,给实验组的学生提供16部优秀英语影视作品,使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8部电影,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观看、学习,并让学生在课后调查最受学生欢迎的电影并分析原因。这期间,教师与学生保持及时交流,指导学生如何在英语影片欣赏中进行听、说、读、写、词汇、语法等练习。其次,让学生参与观看英语影片、通过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搜索英语资料查找电影文化背景知识、演员相关介绍等、使用英语总结影片内容完成书面报告、对影片中的部分精彩情节进行描述、记录影片中精彩的词汇、句子等、配音表演、角色扮演、英语问卷调查、使用英语进行访谈等一系列活动,使其在观看学习英语影片这一项目中充分、科学地利用电影资源,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在教师的持续坚持和正确引导下,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结果显示,93%的学生对这一“观看英文电影——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听说能力”的项目表示欢迎与满意,绝大多数学生对自主学习有了非常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四、结 语

本文研究表明,英文电影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听说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一方面可以在课堂教学时借助英语电影,在电影欣赏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词汇、语法等练习,提高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可以开设第二课堂,使pbl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促进,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教师可以借助英文电影,推动更多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培养学生语言学习技能和策略等,不断探索英文电影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听说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beckett g h.beyo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project-based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ast,present,and future [m].greenwich: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2006.

[2] 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3] littlewood w.defining and developing autonomy in east asian context[j].applied linguistics,1999,20(01).

[4] stroller f l.establishing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project-based learning.project-based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ast,present,and future[m].greenwich: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2006.

[5] 袁威.自主——合作学习法与英语教学的整合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 (12).

[6] 李丽君.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研究[j].教育探索,2009(08).

[7] 王莉.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形成性评估的构建[j].科教文汇,2009(03).

[8] 林宝玲.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与教师角色探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8).

[9] 刘金侠.网络教学环境中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j].外语学刊,2009(04).

[10] 邓媛,王湘玲.项目驱动培养efl学生自主能力的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08).

[11] 支永碧.pbl在中国外语教育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