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讨论交流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市实施六项突破:一是在工业经济发展上实施突破。强化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理念,突出新型工业的主导地位,领导精力向工业倾斜、各类人才向工业集中,各种要素向工业聚集,尽快做大做强工业支撑。二是在重点领域和县域经济发展上实施突破。主要是在培育壮大支撑产业、规模企业和力促重点县域发展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谋求率先突破。三是在大上项目建设上实施突破。千方百计缓解项目建设资金、占地等瓶颈制约,把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与加快发展的内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在政策和环境上为项目引进和落地创造条件,力争引进一批立市立县大项目、好项目。四是在招商引资上实施突破。以更加开放的眼界和思维,积极创新招商方式,建强招商队伍,开展新一轮招商引资出击战,让开放这片云下更大的雨。五是在深化改革上实施突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同时,积极探索市、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其它各项改革,以改革增动力、添活力。六是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实施突破。以企业经营环境和项目建设环境为重点,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继续下大力推进“责任风暴”和“效能革命”,消减审批事项,减化办事程序,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真正把保定建设成为投资者的乐园、创业者的天堂。
市通过解放思想,集中力量在“六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进一步点燃发展激情,大力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二是进一步提高工作定位,切实树立勇创一流的更高发展目标;三是进一步加快市场化进程,不断破解影响生产要素聚集的体制机制障碍;四是进一步促进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特色发展道路;五是进一步构筑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努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六是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下大力提高各级干部的执行能力和落实能力。把解放思想的成效,体现到推动又好又快发展上,真正打开解放思想这个“总阀门”。
市在经济发展上,突出抓好“六新”:一是产业升级要有新突破。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坚持依靠科技,尊重规律,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节能减排要有新成效。把节能减排作为攻坚战,加大力度,进一步强化问责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培育新兴高科技产业。三是服务业要有新跨越。着眼于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把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提升全市竞争力的支撑要素来抓,作为增强综合实力的新型支柱产业来抓。四是城市建设要有新形象。按照“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要求,加快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档次。五是新农村建设要有新面貌。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六是民生问题要有新改善。坚持用爱民的情怀关注民生,用惠民的政策改善民生,用利民的行动体现民生。
一、讨论交流活动,引导发散思维
教师引入讨论交流活动,基于小组合作模式,师生、生生展开思维碰撞,相互点拨、给予启迪,共同探讨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讨论交流活动一般与其他活动形式相配合,运用正面分析、反面思考的思维方法,结合实验、调查等形式,完成交流活动,并由小组成员记录下活动重点过程、思路,并陈述结果。
如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学习时,通过组织趣味游戏,教师将18根铅笔分给3个、4个、5个、6个学生,得出每人分得多少支铅笔,剩下多少只。学生将这些数据记录在表格中。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除数和余数比较,有什么规律?”“能被18整除的数有多少个?”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交流,发现1、2、3、6、9、18都能被18整除,18根铅笔分给这些数量的人,能够实现平均分,分给其他数量的人,不能平均分,会有余数,余数比除数小。依托于趣味游戏活动,展开讨论交流,促进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轻松学习理论知识,并快乐收获思维方法,并结合教师科学的介入与指导方法,引导学生思维发散,总结知识与经验。
二、动手制作活动,加强操作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活动打造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传统模式中忽视了对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约束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新课改要求,教学要为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而服务。基于此,实施动手制作活动,通过自制教具、学具,深化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在动手制作活动中,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协调学生的手指灵活性,调动大脑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身心合一,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快乐收获知识与方法。
如进行“找次品”教学时,可以设计成活动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教具,深化对学生的理解,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教师与学生一起准备5瓶口香糖,再准备一个小型十字架、细线、2个托盘等。将材料组建成一个自制的天平,调整十字架,使得十字架平衡。之后展开“找次品”活动,找出5瓶口香糖中少3颗的那一瓶。又如“多边形的面积”知识学习,学生展开动手制作活动,运用“塑料钉子板与橡皮筋”展开教具制作,之后转变橡皮筋在塑料钉子上的位置,改变多边形的形状,学习多边形面积的拆分与组成,得出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思路。实施动手制作活动,以加强学生操作体验,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方法。
三、综合实践活动,提升综合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与生活活动相关,且涉及到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将综合实践活动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延续到下一步的继续学习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引入与实施,能引导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结合数学知识、实验,融合化学、物理、生物的实验方法与知识,展开全面的实际问题分析,如此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和收获,最后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提升。
如小学生“跳远”时,老师会说“从45度角处起跳能跳的更远”。部分学生就对这个“45°”角产生了兴趣,不知道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角度。于是设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神奇的45°”,运用家里的喷壶、便宜的荧光剂、水枪展开实验。结合五年级学习的《统计》知识与方法,通过反复实验了解到45°时,跳远、投篮、抛铅球时能达到最远,喷射杀虫剂面积也会最大。此次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家长或教师的配合,虽然学生不能完全知道其中的科学道理,但是也能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果,且进一步查阅资料,分析出斜抛中竖直速度决定时间,水平速度与角度有关,再乘以时间就决定了跑出去的长短。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快乐中探索和发现。
“交流课”主要采用问题式方式进行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展示他们自己的平台.
一、实验的准备阶段注意事项
1.选取实验班级与对比班级
在自己教学的两个班级中,选取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时,数学平均成绩较差的(15)班作为实验班,(14)班作为对比班.每周五上一堂“交流课”.
2.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在实验之前,我采用谈心式与书面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两周的调查研究.搜集了以下的信息:数学后进生(排除智力因素)主要是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不能准确地掌握,导致在做题时不知所措.长期下去他们对数学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近而害怕数学,厌恶数学,拒绝数学.数学中等生生硬地应用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套用解题方法,照葫芦画瓢.创新意识动向不强,没有强烈的求知欲,不善于沟通与交流.他们的数学思维处于封闭状态.数学优生不能灵活地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更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不善于挖掘数学思维的深度,从而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受到了限制.
3.宣传发动
对实验班级的学生进行宣传发动,不仅让他们了解数学交流课的内容、目的、上课的方式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角色与地位,而且使他们明确自己在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什么,自己应如何去做.
4.课前收集材料
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先了解学生在一周之内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知识梯度在学生中的分布.教师把得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自己在交流课上的角色,确定课堂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梯度,确定具体的“导学”措施.实现“高效低耗”.
我采用了谈话与书面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材料:(1)中等以下的学生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理解的程度.(2)中等以下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应用情况.(3)学生积累的学习经验.(4)中等以上学生对常见题目解法的创新.(5)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6)学生的新观点新发现.(7)学生对教师上课的要求及期望.同时精心酝酿,优化课堂提问的内容,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启发性,预见性,课堂提问内容要有难易区分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二、“交流课”的讨论交流内容
1.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
“数学交流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在“交流课”上教师主动与中等以下的学生进行交谈.鼓励他们说出对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掌握的情况,指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理解的误区.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对在交谈中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接着教师鼓励学生说出他们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理解的见解或从中得到的新发现.
2.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应用
在课堂上主要采用以下的策略进行引导:从课前搜集的错题中选出一道具有代表性的错题进行展示.提出以下问题:(1)此题的解法是否正确.(2)在解此题的过程中要用到那些知识点.(3)哪位同学能完整地写出解题过程并演示.(4)此题是否有其他解法.(5)让学生把平时做错的题目拿出来展示并自由组合进行讨论.在交流中主要采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交流.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交流中的每一个问题都由学生自己解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使所有的智慧都闪烁.通过交流使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应用得以拓展,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技能.
3.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把在讨论交流时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集中,利用“解剖麻雀”的方法逐一剖析,层层提问.教师在剖析提问时要结合课堂的实际情况因材发问.问题之间要有恰当的梯度,既要满足优生的求知欲又要兼顾差生的接受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模式,不仅仅被广大学校所采纳,目前好多公司以及大型企业也都采用合作的形式来达到双赢的结果,所以“合作”这一词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一个人的力量以及智慧是有限的,所以有时需要我们大家齐心合力来共同完成一件事情来达到共同的目标。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一)促进互助与合作
小组互助学习是同学之间的一种合作交往活动,它可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以及优势来把集体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可以有他们自己的口号和目标,最终形成了一种小组与小组竞争的局势,然而在小组内部却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的形式。这种兼有合作与竞争的模式不仅打破传统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学生之间在互助与合作中竞争的意识。
(二)提高了自主与独立性
小组合作学习更多的是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这样少了老师在的紧张和不安感,学习可以自由、大胆、尽情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小组同学在不断的交流、不断的纠正过程中,每个人说话的方式、思考的方式以及胆量都得到了训练,长久下去,不仅是锻炼了学生的口才,更通过合作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自主与独立性。
(三)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每一个学生从一个人的思考慢慢到小组集体的思考,最后过渡到一个班级大的集体的思考,这种变化的过程都需要我们学生慢慢地去适应以及为集体做一些改变,这样时间久了,我们学生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去更具有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增进学生的发展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是小组不可或缺重要的组成,因此他们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就像一个小的舞台,可以肯定他们的优点,改善他们的缺点,促使他们在小组学习中更加全面的发展。
二、如何更好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很明显,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无法替代的优势,或许其中也会出现一些由于意见不一致而导致不和等缺点,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这些缺点并将其优点发挥到极致,以下是我对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想法。
(一)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首先,大多数的老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由于高中时间紧迫的关系,只是将就随便地进行分组,坐在一起前后位置的就分为一组,不管学生之间是否能融合在一起,是否能促进讨论交流,这样的分组明显是不合理的。因此在分组前老师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点、学生间的关系甚至家庭情况来合理地进行分组。
其次,小组内部的分别分工也必须合理,每个人都必须找到适合自己并能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角色,在分工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优缺点适当地分配,尽量地做到物尽其用,差异互补;分工时尤其要关注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适量地分配给他们一些任务,并帮助他们完成任务,让他们感受获得成功的乐趣,这样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特长并改进缺点。
(二)明确任务,充分准备
老师在分组之前必须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该目标必须具备一定的难度和值得学生去探讨和研究,还要能够适应大部分的学生,能使他们积极、毫无保留地进行交流。只有老师设计的任务有足够的吸引力,符合大众的口味,这才能促使所有的学生激发他们想要讨论和交流的兴趣,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知识。
另外,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时候,难免需要课外的知识和一些道具,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充足的准备,课堂只有短短的那么点时间,我们要在课前准备好,可以去图书馆查阅或者网上查阅。另外老师也要做好工具、材料的分配,不可以出现一组短缺的情况,这样会很浪费课堂宝贵时间。
(三)保证时间,展示成果
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这时候老师却终止了讨论,这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对讨论交流的兴趣,所以既然是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讨论交流,让学生的灵活敏捷的思维火花不致于被泯灭,这样才能让思考的深度不断的得到拓展,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兴趣去寻找和探索最终的答案。因此要想达到最终合作学习的效果,就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讨论、思考、辩论以及发言,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尽情地参与在其中。
讨论交流好不容易有了一定的成果,这时学生的心一定是迫不及待地等着发言展示的,在此最为关键的时刻老师千万不能因为时间的原因而终止学生对成果的展示,要进一步加强对成果的展示,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以后讨论探索的兴趣,长此以往一步一步进行,才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四)引导合作、加强评价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试图让学生明白这不仅仅是他们小组的学习交流,老师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老师要对那些没有想法或者偏题的小组给予一定的提示来激发他们的思维,关注学生全程的交流情况,掌握住他们交流讨论的大体方向,适时地给他们一些讨论上的帮助。另外在小组出现意见不合甚至有冲突的时候,要在第一时间进行调和并引导小组再次进入讨论状态。
一、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
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课一开始,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接着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准备。
教学片段一:
1.谈话: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你能举例说说什么是分数吗?
生举例。
2.出示例1组图
提问:你能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追问:你能说说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
(同桌交流后班内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逐渐展示板书。
提问:第四个图与前三个图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明确: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第四幅图是把6个圆看作一个整体。
出示2/3
提问:把( )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2份的数?
学生讨论交流,班内汇报。
猜测:可能是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追问:在这几个图里,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
提问:你能试着说说什么是分数吗?
教师引导概括分数意义。
二、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较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情景,分别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并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了自主探索学习的步骤,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内容、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获得了快乐数学知识,学生的能动性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重视直观教学,通过观察、判断、交流、动手操作抽象出分数的意义。二是做到了学生能自主探索的知识,教师决不替代。如:分母、分子不同时出现,就是让学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平均分几份,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这样的份数,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自己弄清楚分母、分子的含义,并能用分数表示;对不懂的地方和发现与别人不一样的,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加以解决。这样就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教学片段2:
1.认识分数单位
谈话:整数、小数都有计数单位,例如:整数9的计数单位是1,9里面有9个1,0.9的计数单位是0.1,0.9里面有9个0.1。分数也有分数单位。例如:5/8里有5个1/8,5/8的分数单位是1/8,3/7、1/5、1/2呢?
提问:你能说说什么是分数单位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揭示。
【设计意图】联系整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分数单位。
2.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互说后班内交流。
3.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订正。
4.完成练习六(1)
同桌读一读,并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母与分数单位有什么关系?
5.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分数是什么。生活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教学反思:
一、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的基本内涵
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是把教学视为一种信息互动的过程,主张根据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创设民主活跃的教学气氛,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和教师的引导、点拨等相关活动的交互作用,产生面对面的促进作用,从而达到自主学习、自由探索、合作解疑、共同提高的效果。这里的“互动”主要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就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有效的合作,即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合作探究的密切配合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生生互动”就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来促进学生的认知、社会性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实质上都是为了构建开放型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中生成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发现和解决新问题,从而达到教学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思想政治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实施策略
1、进一步优化教法和学法,变教学生学习知识为教学生学会学习、生活和创造,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取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引导启发式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等方法,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而学生则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死记硬背现成答案的不良习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问题,并逐渐具备和不断提高学习、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能力。
科学的自主学习是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中一种极其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它交给了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能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因此每位学生都要学会科学的自主学习。同时我们教师必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时政述评和政治小论文写作等活动,以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并对学生进行适当激励。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大力开展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快乐和满意的情趣,激发学生的热情,使教与学产生共鸣,要善于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觉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并把学生带入到愉快的心境,从而使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摒弃过去那样只是一味地“苦教”、“死抓”,而要加强师师合作互研。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语言技巧,真正做到“既问耕耘又问收获”,大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从而真正使学生乐学好学、奋发向上。
同时,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全面参与教学活动。进行讨论交流、合作共享,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真正了解和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如在“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我国的国情及与资本主义政党制度进行比较等方面去进行讨论并得出正确认识。“学生上学的任务就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上课”。正如叶圣陶所说:“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同时。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关注热点,学会迁移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重视知识的迁移,一味地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那肯定是事倍功半。
此外,我们教师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关注时政热点并与课本知识相对接。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对时政热点问题加以认真分析,进而实现课本知识的迁移和升华。如我们开展的课前3~5分钟时政述评活动:一位学生提供时政热点材料,另一位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对这一时政热点材料进行分析点评。如果是高三总复习阶段,可由5位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这一时政述评活动,即一位学生提供时政热点材料。另4位学生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个角度对这一时政热点材料加以分析和说明。学生时政述评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所提供的时政热点材料进行解读和补充,并对学生运用知识不足的地方进行必要的纠正。在这一“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时政述评活动,同时学生的时政述评活动也进一步强化了教师对时政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对接的研究工作。
当然,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无论是课堂讨论交流还是课外调查研究活动,我们教师都必须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适当激励。活动之前,教师要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活动之中,教师应巡视其间或参与活动。尊重学生的观点,并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如果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迷宫”中迷失了方向,教师就要在旁边给予提示,引导学生继续前进,如果发现学生富有创意的见解。应当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与鼓励,并充分肯定学生所表现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及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在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双向或多向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平等、融洽,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同时教师也得到了真实的信息反馈,这有利于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这样,教学相长就能充分得到体现。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而不只是用教师的理解去指导学生。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教学相长。”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说:“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
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的成绩和社会化发展的影响更加强有力。”教师将合作型的“生生互动”视为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中最有效、最直接的形式。因为它把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合作交往背景之上,对于加大学生学习参与的深广度,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个性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生生互动”。其操作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学伴交流,二是小组合作互研,三是在班级里展开辩论。学伴是学生自己找的学习伙伴。可一人,也可多人,而在课堂内,应从前后左右桌同学去找学习伙伴。学习小组一般情况下以前后桌4位同学组成,主要进行课内的合作探究学习和课外的调查研究活动等,这是我们教师最常用的方法。在班级里展开辩论,主要是由几位学习小组长或其所推荐的组员上台就疑难问题、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发表意见。
思想政治课“生生互动”教学,把大课堂转化为小课堂,把教师的“一言堂”变为学生的“群言堂”,无论形式或内容都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这种“自由程度越高的活动,往往身心投入的程度也越高”,因而“自主性的主动学习,比教师强加逼迫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人本主义创始人马斯洛语)《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的作者认为:成人眼中的世界和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如果用成人的观点去指导孩子,孩子就会失去独立性。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案例选取原则 案例教学基本环节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情节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是法律法规的规定既抽象又原则,不易于学生认识和理解,而案例则是理解法律规则的基础。案例教学围绕着具体的法律案例来组织教学,从而使得抽象的法律规则变得具体化,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化,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符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规律,因为法律课教学的目标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法律知识的层面,更要注重法律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显得十分必要。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案例真实生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点放在法律概念、法律规定、法学观点和理论等等,比较抽象和枯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系统地、完整地把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但较少鼓励学生对这些法律知识提出挑战和怀疑。因此,学生理解和运用能力都很差。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生动、形象、直观,使抽象的法理变得形象,使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使深奥的法律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学习和理解。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把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活生生的案例,现实的问题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因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调动起来,不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能够理解和灵活准确运用法律知识。
3.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只注重法律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解决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从知识的理解掌握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4,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选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模拟真实问题,每个案例都有核心部分和枝节部分。学生要排除枝节部分的干扰,重点把握案例的核心部分。就需要综合运用法律知识来分析案例中蕴藏的教育作用和意义,这就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材料,独立思考,对案例进行深八细致的分析,做出判断,这样学生不仅能从讨论中获得知识和经验。而且训练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在讨论中学会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在比较研究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5.重视师生的双向交流,有助于教学相长。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效果如何只有到最后考试时才知道。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要主动探索学习,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就是能力上的升华。教师在选取案例的过程中。既要认真研究教材外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这样选出的案例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教师还要随时对学生的管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认真准备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a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学案例选取的原则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一个或几个案例,既要有中、小型案例,也要有篇幅较长的大型案例,通过对不同案例的比较分析,使学生理解法学理论和法律规范,然后用去分析相关案例解决现实法律问题,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把学习和运用统一起来。
教学案例的选取应遵循下列原则:
1.真实性。所选案例要力求真实、准确,不能胡编乱造,这样才具有可信性和说服力。可以选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也可以选择在社会上反响比较强烈的事件,或者选择电视节目如“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栏目中真人真事为案例。选择来源真实的案例作为素材,一方面,体现教师治学严谨的态度;另一方面。这样的案例说服力更强,并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2.典型性。所谓典型性在于案情与法律原理规范的联系性。要求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及教学大纲,选择能充分体现教材内容并且与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相一致的案例。典型案例能使学生加深对案例的研究和与所学知识的结合,并领会法律原理、规范运用的条件和环境。例如,结合药家鑫案例学习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效果比单纯地讲授法条法理要好得多。
3.现实性。所选案例要尽可能是新近发生的,并且案例要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有新鲜感。在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对这些案件或有耳闻,或有知悉,因而更有吸引力,更能引起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容易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案例之间架起一座贯通的桥梁。例如,酒驾八刑、新婚姻法司法解释、摔倒老人该不该扶等现实问题。
4.适应性。选择教学案例时还要结合学生特点以及教师的能力等因素,如对初学法律的学生,一般要选用综合难度较低的案例,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和具有法律实践经验的学生,选用案例的难度要相应地增加,可以给他们提供综合难度大的案例进行分析。同时选择案例也要注意教师驾驭问题的能力。避免使学生越学越糊涂。
三、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
案例教学法的课堂如何运用,取决于教师的组织和管理,案例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要有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八的过程。
1.提出问题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先将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案例,熟悉案例,同时设置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可以是开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选择性的问题,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即可。相对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样的疑问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活跃他们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一开始就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本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积极寻找解决案例问题的法律依据。学生通过自学基本能够解决简单的知识点,同时记录好个人学习的疑难点,对于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互学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合作的学习能力。再把无法解决的疑难理论知识反馈给教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学理论和法律规范,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为集中讨论和集体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2.讨论交流
在案例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交流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关节。在每个学生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后,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班级教学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一般4~6
人一组,最多不超过10人,以保证每个人都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各抒己见,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并陈述个人理由,大家对不同的结论进行分析比较。讨论时一定要设有小组发言人,记录本小组的发言要点、解题思路及小组讨论中存在的疑难点,然后在全班发言交流,其他同学亦可做补充性发言。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直接在班级范围内进行集体讨论,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需要强调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掌握学生自学互学的信息,及时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在学生讨论或辩论的过程中,持不同意见和观点者相互争论,特别是各组学生承担不同角色时,争论的程度有时很激烈,教师一定要做好有效的引导和管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重推理过程,案件的处理结论应该是缜密推理的结果。也只有通过缜密推理所导出的结论,才更具有说服力。
3.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点评是案例教学法的归宿。虽然学生的独立活动在案例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这种活动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从案例的,选择、布置、组织讨论以至最后的评价,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总结评价,对学生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尤其是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分析,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探究解决案例问题。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现实中的法律问题。
案例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学习的过程,其教学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和发挥程度,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归纳、点评和总结。教师要对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的情况进行总结,这种总结对于帮助学生以案说理、以案释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总结和评价,引导学生去思考从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掌握了哪些法学理论和法律规范,运用了哪些案例分析方法,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提高了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完成了将所学法律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学习,使法律课教学达到了理想的教学目标。
《圆的认识》是小数六年级的一节概念新授课,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后对一种新的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曲线围成的平面几何图形,它既是一节起始课,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圆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
我根据新课标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经历操作,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圆,感悟圆的特征,解释圆的应用,理解半径和直径的相互关系,建构对圆的结构性的认识。
2、通过动手操作,讨论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看书自学等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力。
3、通过应用与训练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我根据目标设计教学流程为:
一、谈话导入
师:老师想了解你们有哪些玩具?生:……
师:我小时侯也有玩具,想不想看看?生:想
出示陀螺玩具,并演示玩法。
师:你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吗?生:是由一根小棒和一张圆形纸片组成的。
师:先要做什么?生:剪一张圆纸片。
二:教学认识圆
师:出示小动物们的赛车动画,观察不周的车轮,让生发现圆心的车轮为什么会得第一。生:回答……
师:再让生通过观察发现有不同形状的车轮,从而出示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和圆有什么不同?从而识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形。
三:教学画圆
探索画圆的方法
1)第一次尝试画圆
师:剪圆就得先画圆,用什么画呢?
生:圆规
学生尝试用圆规在纸上画圆
2)交流方法
师:用圆规画圆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正确画圆方法,得出结论后,教师演示画圆的方法。
3)第二次画圆
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在纸上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交流:你们是怎么画出这两个不同圆的?
引出圆的大小与两脚叉开的距离有关。
4)第三次画圆
师:如果要你画一个和这个玩具上一样大的圆能画吗?
引出定长画圆,画好圆并把它剪下来。
四:教学索圆的特征
1)做陀螺找圆心
师:这玩具的小棒应该从哪儿穿过呢?
交流找圆心的方法,找出圆心,并把圆心用o标出。
2)认识半径
师:你知道这个圆有多大吗?
引出半径,并让学生在圆上画一条半径,让一位学生板演。
讨论半径的]特点,并标明半径r。
3)认识直径
师:你还知道圆其他特征吗?生:它还有直径。
画一画直径,说一说直径的特征
4)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讨论交流在同一个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让学生在圆中画直径与半径,师:你能画几条半径,几条直径?
经过操作练习得出:在同一个圆中,半径与直径都有无数条,每条半径都相等,每条直径都相等。
5)练习
用不同颜色的笔描出半径与直径。
6)看书质疑并小结
让学生看书134页至135页,并划出书本中的重要内容。
五、应用与拓展
1)怎样画一个很大的圆?
2)怎样测量没有圆心圆的直径?
3)在同一个圆心上的两个圆,让生观察发现明白了什么?(指出这样的两个圆叫同心圆)
4)讨论:车轮为什么要作成圆形?
六、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学生能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的探究学习,并且营造了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良好氛围,基本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前寻找准备,使课内与课外密切联系,将整个数学活动联成一气。
在本节课教学之前,利用学生非常熟悉且感兴趣的“玩具”资源,为新知教学的突破口,在第一时间内抓住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再通过探讨玩具陀螺的组成,感知要作陀螺首先要剪圆形纸片。这样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和建立正确的圆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做好感性认识上的准备。这样设计的原因在于:把数学的抽象知识与学生感性材料相联系,同时把学生平时的感性材料前伸了,带有目的的探索,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学习活动。
一、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究,是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
问题既是探究的起点,又是探究的动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究,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乐于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推断和探究,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展现,使课堂成为他们不断思索的摇篮,焕发出新的活力。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要努力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把学生引入情境中,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并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2.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开发出一个探索问题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调查、研究等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创设发现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是焕发课堂活力的基础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自主创造和自主表现的机会。因此,我们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知,使学生的创造精神获得充分的释放,更使课堂精彩纷呈,折射出活力的光彩。
1.在解决问题中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学生的探究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应用意识的增强,也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还有利于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例如,在教学《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时,我让学生自己当老板解决问题:两家公司为员工定做工作服,一家公司到周林制衣厂定做46件工作服,花了4738元;另一家公司到振华制衣厂定做66件工作服,花了7920元。如果你是公司老板,你会选择哪家制衣厂呢?此时,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都投入到问题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探索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既获得所学知识,又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
2.在调查研究中探究。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一般是在课堂上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探索研究而获得的,但有些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调查和统计,对所需要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和分析。例如,我在教学统计知识时,让学生自主开展零花钱使用情况的统计调查,收集全班每各同学一周零花钱总数、用于购买学习用具支出、用于购买教学辅导材料的支出、用于早餐支出、用于吃零食支出等数据,然后进行整理分析,摸索统计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让学生深切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3.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动手操作,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才会更深,掌握得才能更牢固,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深刻,推理才能更严密。例如,我在教学《圆面积的计算》时问:“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回想一下,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回答。我又问:“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圆可能转化为哪些平面图形来计算面积呢?”学生把自己的变换方法与老师同学交流。我又问:“怎样把圆转化为这些平面图形?请同学们看手中的学具,可以把圆剪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学生动手操作,并进行汇报。这个过程做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和活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对知识理解和掌握,这是焕发课堂活力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探究,是焕发课堂活力的关键
讨论交流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知识进行广泛的讨论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展示其思维方法和过程,能使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学习新知识,并在自学中自觉了解、思考、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让学生在探究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使学生的生命潜能获得充分的释放,也使课堂折射出更多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