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游泳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37-0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身体健康状况。游泳作为一项对身体进行全面锻炼的体育运动项目,既能锤炼身心又能舒缓情绪,因而受到多数人的青睐。近年来,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学校更加注重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大部分的学校都开设了游泳课,但是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探讨学校在游泳教学中安全保障的对策,对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学校游泳教学中客观条件的改善
学校游泳教学中客观条件主要包括对于游泳教学师资力量、游泳场地以及安全设施的建设,这是强化游泳教学安全保障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游泳教学安全保障体系的核心。
1.加强对游泳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老师是游泳教学课堂的主要因素,对于游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发状况应该具有良好的临场应变能力和紧急的救生能力,如果老师在情况突发时不能及时的进行救援,那么就不能保证学生的安全,所以在游泳教学的安全保障体系中首先就要进行师资力量的建设。(1)游泳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持有救生员证以及游泳教员资格证。(2)对持有“双证”的老师进行培训。
2.保障安全设备的硬件建设符合标准。游泳教学场地安全设施的建设标准是统一的,其配套设施必须合格。(1)完善游泳场地的急救器材配置。(2)设立清晰可见的安全标志。(3)保证游泳场所的水质达到卫生标准。
3.组织专门人员对游泳场所的安全设备进行长期监控。为了保证符合标准的安全设备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正常使用,学校一定要设立专人对其进行长期监控。(1)学校在安排专门人员对安全设施进行监控时,最好制定一套完善的监督制度,使责任人在遵照制度的前提下保障安全设施的完整性,保障硬件设施的长期安全。(2)派专人对游泳场所的硬件设施进行定期检查以及不定期的抽查,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并在发现问题时第一时间进行修理。
二、加强对于学校游泳教学中主观条件的改善
游泳教学的安全保障不仅要注重对客观的外部条件进行改善,更要注重对主观的内部条件的改善,游泳教学的主体是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课程中的主体,所以游泳教学中主观条件的改善主要包括对学生以及教师的观念强化和教育,保证游泳教学的安全。
1.明确老师的职责,确保教师对泳池的卫生监督意识。(1)把责任具体到教师个人,责任人要定期对游泳池的各项监测记录进行公示,出现安全事故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惩戒和处理,切实加强教师对游泳场所的卫生监督和管理意识。(2)相关部门加大对游泳场所的卫生检查和监督力度,对水质不合格、卫生不达标的游泳场馆责令进行限期整改,从根源上避免游泳安全事故的发生。
2.老师在游泳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学过程的管理。(1)加强课堂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老师要提前到达上课场地,课前严格清点人数并讲明上课纪律,对学生进行游泳安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险情及时进行抢救,在游泳课结束后对出水人数进行列队清点,学生离开之后老师再进行场地的清理,保证每个学生的安全。在上课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讲明游泳场所的规章制度,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不得在未经老师同意的情况下下水。(2)注重增强学生在游泳过程中的安全意识。(3)加强对学生的救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了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救以及互救能力,老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溺水急救知识的讲授,并传授一些简单伤病处理知识,最大限度的保证学生的安全,防止游泳安全事故的发生。
3.学校要加大游泳保险的投保比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只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不能消除安全事故,所以学校要在不能避免事故发生的情况下,加大对于游泳保险的投保比例,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学校的承担风险。一方面,如果发生游泳安全事故,保险公司可以为游泳场馆和学校担负一部分赔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校的赔偿金额,对于事故者也会有最大程度上的经济帮助。另一方面,可以在事故发生后使学校摆脱与当事人的纠纷。
4.进一步加强学校游泳场馆管理制度的建设。在加强游泳场馆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监督体系制度的建设,对游泳课任课教师进行严格要求,对学生大力宣传游泳安全的相关知识。明确游泳场馆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加大游泳场馆的保险力度,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5.注重强化法制观念,明确安全保障职责。对于国家颁布的有关游泳安全的法律,学校应该组织管理者、老师和学生进行学习,在事故发生后严格按照法律的相关规定进行解决。学校要与游泳任课教师商讨并签订关于游泳课教学的相关合同,明确游泳安全事故的责任归属,任课教师在合同签订之后再进行游泳课程的教授。
结语
游泳作为一项有益于身心的体育运动,对人们的健康具有极大的益处,但是学校在进行游泳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对安全问题的监督管理,对于每个细微的环节都不可以有丝毫的懈怠。学校应该加大对于游泳课程的硬件建设的资金投入,对于泳池安全设施和卫生条件进行完善,为学生的游泳课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要增强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从根源上杜绝游泳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游泳教学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谢晚成. 游泳教学中的技能训练与安全保护措施的实践研究[J].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11,(01).
[2]胡瑶,张诚. 提高游泳教学安全保障的对策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2).
关键词:情绪调节法;游泳教学;高校;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86
情绪调节法是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来使学生的情绪稳定,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并且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情绪调节法在教学中的作用明显,尤其是在游泳教学中,对水的恐惧是大部分学生的特点,将情绪教学法贯穿于教学之中,注重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注重学生认知交往能力的激发,使学生处于集体之中,获得同伴和教师的鼓励,从而展现出积极的心态。将情绪调节法应用于高校游泳课程中,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叠加,还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情绪,通过教学过程逐步的调整学生的情绪。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正在推行游泳教学的情绪调节法,旨在促进高校游泳教学的完善与进步。
1 情绪调节法应用的必要性
1.1 传统教学缺陷的需求
游泳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学生常出现恐惧心理。但游泳也具有一定的技巧性,这一技巧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展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其缺点在于忽视了学生情绪的变化,技能的完成自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降低恐惧感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信心的建立过程是漫长的。采用情绪调节法可以明确学生的不同情绪,如紧张、兴奋、恐惧或者是淡定,从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对于情w稳定的学生可以进行技术的培训,对于情绪不稳定,技术不佳的学生则可以先从情绪的缓解入手,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独立动作完成来减轻其恐惧心理。传统教学不具备这一优势,一般多以语言教学,动作的指导和反复的练习为主。知识的更新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情绪稳定是必要的,因此情绪调节法的应用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弥补传统教学缺陷的重要途径。
1.2 实现游泳教学的根本
对于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而言,游泳的教学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体魄,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对技术动作的强调较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不多,教学过程与职业实践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采用情绪教学法后,学生一定程度上成为教学主体,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游泳的重要性,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另外,游泳的学习做到循序渐进,一个技能的提高要依靠之前所学技能的扎实程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消极情绪,会造成动作不连贯。而保证学生动作学习过程中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就是情绪调节,通过情绪调节影响学生心理,使学生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应对游泳课程。另外,情绪调节法也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教师在可以教学中可以对教材进行重组,防止照本宣科,有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1.3 培养学生知觉思维的需求
知觉思维是学生对于事物的直观认识,如学生对游泳的直观反应为恐惧,那么其学习效果必然不佳。相关专家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提出,直接思维对科学活动是具有推动作用的,在游泳中,学生对于理论课程的知觉为枯燥无趣,但是缺乏理论基础,游泳的安全性无法保证。因此,培养学生的直接思维十分必要。情绪调节法采用正确的手段,让学生体会愉悦的学习体验,如采用游泳趣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游泳理论变得更加丰富,进而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的认识与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情绪调节的作用不容忽视,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并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也使其实践中的态度更加积极,技术动作更加标准。
2 情绪调节教学法在高校游泳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2.1 细化情绪调节方法与过程
情绪调节法的提出处于初级阶段,为了将其应用于高校游泳教学中,还需要将其系统化。要求相关教育工作者根据游泳需求制定标准的情绪调节方针,并由教师在教学中灵活的运用。情绪调节的运用多是具有目的性,在教学中除了要保证学生技术动作外,还需要注重其身心健康。细化情绪调节法,将其应用于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以及学生的自我锻炼中,实现体育全面发展和终身理念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情绪一般包括焦虑、恐惧、好奇和愉快四种,在游泳学习中,应细化情绪调节法,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从而在完成集体教学的同时发现细微的问题,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情绪调节还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在良好的情绪下,学生更轻松的面对游泳动作,意志品质得到磨炼。在岸上,教师可以采用动作模仿的方式,也可以通过情绪调节法使学生养成主动模仿的习惯,让学生对水产生好奇感,并最终想要征服水,完成游泳教学的根本目标。
2.2 构建相同要素,促进知识迁移
高校游泳课程的基本内容一般为仰泳、蝶泳、蛙泳和自由泳四种,一些学校将游泳作为体育教学的选修课程,课时较少,内容的划分并不详细。无论在哪种泳姿的学习中,情绪都对学生动作的完成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应在短时间内弱化四种游泳姿势的差别,强化他们之间的必然联系,使学生的愉悦情绪可以体现出来,完成知识迁移。知识迁移是指通过对一个知识的掌握和该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学会并掌握其他知识。在游泳课程学习中,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一种泳姿学会另外一种泳姿,确保学习的高效性。知识的迁移还可以通过与游泳相关的课程来实现,如游泳救生,这一过程还可以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参加,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兴趣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采用模拟的教学方式来促进游泳实践的发展。情绪调节应贯穿使用,它对于学生游泳过程的完成具有促进作用。
不同的泳姿有着特有的动作,因此也要分开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情绪调节可以使学生更快的掌握动作要领,避免学习中的错误。教师在理论和动作的讲解上,都可以采用关联法,即分析不同泳姿之间的共同点,提出问题的共性,保证学生学习的高效性。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采取组间竞争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纠错,这样可以促进知识的内化过程。现代游泳课程的教学方式单一,知识迁移的共性特征并未被发现,可以采取实际教学指导的方式来改变这一现状。以游泳救生教学为例,由教师自编自导救生小电影,使学生发现不同元素之间的共性,也使其认识到游泳安全的重要性,并能够从容的面对突发状况。
2.3 应用情绪调节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游泳教学的最终是让学生掌握游泳技巧,进行主动的练习和娱乐。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教会学生某个动作,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的教学方法改革十分必要。采用情绪调节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与自主能力,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掌握学习方法才能确保其有效性。情绪调节法注重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弱化高校的游泳考核过程,具有积极作用。
3 总结
总之,应用情绪调节法对于高校游泳教学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情绪调节法能够让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从而正确掌握和学习游泳动作,降低对水的恐惧感。同时,情绪稳定也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更多的交流,使游泳教学更加多样化。我国目前的游泳教学中,情绪调节法的应用缺乏统一性,需要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生存能力护理士官游泳教学在课程架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式等方面与部队发展及实际训练存在一定差距。面临新的形势,必须对游泳课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护理士官学员游泳课教学质量,提高其水中生存技能。
1 护理士官学员游泳教学的不足
1.1 忽视水中生存技能的培养 现行的游泳教学偏重竞技游泳教学,在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上以蛙泳的技术动作方法为主,忽略了对学员水中生存技能的培养。如游泳过程中出现一些意外(如呛水、抽筋等)而危及生命,或者是在海战中落水,即使学员已掌握蛙泳技术,仍难以自行处理或自救。
1.2 教学时间短,缺乏连续性 游泳具有季节性,每年只有一个月的游泳教学时间,时间短而课程间隔又比较长,教学的不连续性使学员不易熟练掌握游泳技能。
1.3 教员少,学员多 游泳存在安全隐患,教员在游泳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以免发生溺水事故。所以,教员带教指数在20以内比较合理。而现在护理士官游泳教员一人要带30人以上,教员少、学员多的现状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2 护理士官学员游泳教学的改革措施
2.1 注重水中生存技能的培养 游泳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念要有所改变,不能再以蛙泳技术教学为中心,在教学中应重视熟悉水性的教学,应始终贯彻学员安全游泳、贴近实战的教学原则。①加强安全教育: 游泳的安全问题,是游泳教学中的首要问题,没有安全意识,游泳就易出现严重的伤亡事故。从游泳初学起,就应加强自身安全意识的培养,应始终贯穿水中自我保护与自救能力的培养。②消除怕水心理,调动学习积极性:学员初学游泳时,常常会出现呛水等现象,因此易产生怕水心理。教学中要重视学员游泳兴趣的培养,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其解决学习上的具体问题,使学员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向学员讲清楚水的各种特性,逐步消除怕水心理,树立学好游泳的信心[1]。③呼吸训练是水上生存的基础:在游泳过程中,身体出现疲劳会引起呛水、抽筋等,若此时人在水中吸气,就会发生呛水而出现生命危险。因此,在游泳教学中,呼吸练习应贯穿游泳教学的全过程。④掌握踩水技术是水上生存的关键:踩水是生存技能的关键。踩水靠四肢协调动作,是使身体能较长时间在水中停留的一种游泳技术,是人体意外落入水中自救漂浮游泳的重要技术[2]。学员出现呛水现象时做原地踩水动作,调整一会儿即可恢复正常游泳。⑤着装游泳和水中脱衣训练是水上生存的重点:着装游泳能增强克服水上障碍的能力,取得水上行动的自由,提高学员水上机动作战能力,对适应未来战争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着装游较远的距离时,衣服会限制人体动作并加重身体负荷,所以最好在水中脱掉衣裤鞋袜。但如果天气寒冷,则需要水中着装来保暖身体,同时为了减少体温下降,身体应在水中保持屈体团身姿势并等待救援。
2.2 适当增加游泳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连续性 适当增加教学时数,缩短课程间隔时间,使游泳教学在一个连续完整的时间内完成,有利于教员教和学员学,可以促进学员游泳运动技能和水上生存技能的形成。
2.3 规定合理的带教指数 水上技能课程主要在水中进行,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及上课的安全,有必要限定教员上课的带教人数。根据学员的不同基础与水平,确定合理的带教指数,一般情况下不宜超过20,以确保教学安全和教学质量。
3 建议
3.1 开设水上救护、求生技术课程 游泳救护方法是保障游泳安全的重要措施,初学者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救护方法,可以防止游泳事故的发生。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水上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各种赴救技术、常用急救技术、常用求救及自救知识等,提高学员救护及自救能力,保证遇险时将各种伤害降到最低。
3.2 积极组建课外水上运动俱乐部 组建水上运动俱乐部是加强学生水上运动技能锻炼的一种形式。在俱乐部中,学员一方面能在课外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水上活动,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弥补因课时不足造成的缺失,基础差的学员也有机会得到更多的辅导;另一方面,在教员指导下开展各种形式水上活动,学员能得到科学的锻炼,能迅速提高各种水上运动技能。
3.3 有计划地组织到自然水域练习 游泳教学一般仅限于游泳池内,而在游泳池学会游泳的人到了自然水域都会出现紧张、动作僵硬,甚至发生呛水、自制能力与游泳技能丧失等状况,无法适应未来战争需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是在学校的组织下,到江、河、湖、海等自然水域展开练习,确实提高学员在未来战争中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 游泳教学 新模式
游泳教学是在水中的特殊环境中进行的,对于身体能力和基本技术较差的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并且很难学会在水中呼吸。游泳新模式教学针对着两大难题进行调整,加大对这两大板块的教学改良,并对教学评价作出修改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克服恐惧心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 游泳教学新模式的关键点
1.1 实施分阶段优化教学。
在重视动作技能教学的前提下,重视心理教学的效果,通过分三阶段的针对性优化教学法,帮助学生克服初学游泳时的心理障碍,提高教学进程与效果。改变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熟悉水性与游泳技术教学的相对孤立行进,把熟悉水性贯穿到游泳基本技术的教学之中,利用更多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游泳能力,提高教学的效率。
1.2 改善游泳技术、技能难点教学。
游泳技术的关键是呼吸,而一直来传统教学强调的节奏是吸气、憋气和呼气,而正是由于这种习惯的教学方法使得“呼吸”成为教学效率提高最大的障碍。如何更科学地突出水中运动特性,让学生更快捷地掌握呼吸方法,应通过查找问题、钻研各种资料、咨询专家,并对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尝试,以期提高效率。
1.3 改善单一的评价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传统的评价法――学习结果评分法,更重视对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程度的评价,但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方面却相对缺乏,这种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情感、合作等方面的评价,实际上对学生是很不公平的[4]。游泳学习由于其运动本身的特殊性,所以根据游泳学习过程的特点,针对课程教学目标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阶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形成过程针对性的评价,并且充分结合学习结果评价。
2 新模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2.1 消除恐惧心理的优化教学法
恐惧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心理反应,它是由过强的刺激作用于大脑皮层,引起人的超限抑制,降低有机体的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对游泳呼吸及游泳正确技术的掌握和上好每一次课的积极性[1]。笔者针对初次下水学生惧水的心理现象,采用分阶段优化教学法,帮助学生克服恐惧,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主要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4次)熟悉水性,让学生对水充满自信和兴趣。此阶段由于学生处于一种很不稳定状态,故尽量不给学生提太多的要求,主要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水中“动”起来。重视熟悉水性与技术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分阶段的目标:行走、呼吸、憋气、漂浮、滑行与站立,来引导学生完成熟悉水性的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可安排一些游戏或简单的竞赛来完成目标任务的教学,从而让初学者消除怕水的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水中活动兴趣,掌握基本的游泳技术,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游泳的信心与兴趣[2]。第二阶段,(6-8次)加强学生肌肉感觉,在重复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修复动作技术。通过正确优美、突出重点的示范,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感性认识和轻松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采用口令和目标激励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消除恐惧建立信心从而驱除怕水的不良心理状态。此外,在游泳教学过程中通过念、动结合,把动作环节、概念思维组合,使运动中枢各区建立正确的神经联系,逐步使身体相应运动器官受到刺激产生反射,使动作过程概念有秩序地由弱到强逐步形成并巩固,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掌握技术动作,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阶段,(9―12次)学生的动作已经从分解泛化向完整巩固方向发展,主要方式以目标性教学为主。设计相应的动作技术要求目标,让学生去完成。在教学中采用竞争法、语言激励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辅助法来加强动作正确性的教学。必要时结合恰当的批评来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及与目标的差距。
2.2 改变呼吸技术的教学模式
围绕呼吸来解决入门,通过控制呼吸来加深训练刺激,能提高有氧和无氧能力,有利于技术动作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身体形态的健康发展[3]。传统游泳教学对呼吸技术的节奏排序是吸―憋―呼,而吸在第一位的排序通常会给学生造成一种类似于陆地呼吸的错觉,这种以吸为重点的教学,对解决学生在游泳换气时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产生特别负面影响的就是出现呛水和换气量不够。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把呼吸节奏改为呼―吸―憋,重点突出“呼”对改善学生换气的有着非常良好的作用。其次,改变传统吸―憋―呼的呼吸节奏,更有利于手臂技术与呼吸节奏的配合,使技术动作周期的“开始―中间―还原”与呼吸节奏的“呼―吸―憋”达到统一。
2.3 实施以技术、技能形成过程的互相评价
评价的内容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了解和关注程度、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发展与提高;而且还要挖掘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关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积极情感体验,与人合作技能的发展;同时还应关注个体,尊重个体差异,给予个体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表现自己,拥有自信[4]。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必须多样化、合理化。同时,在评价的内容的制定中应包含以下三个部分:一是水中活动能力形成过程的评价,包括熟悉、适应水性,技术技能的认识目标;二是以技术、技能自学认识目标为主的技术、技能形成过程的评价;三是学生掌握基本的指导能力形成过程的评价,包括讲解、示范、分析、纠错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的示范、讲解、练习能力进行互评,转换学生学习角色,从单纯的学习者变为“学习+评价者”。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评价中加深对技术的理解,促进技术、技能正确快速的形成的同时还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结
在教学中采用分阶段优化教学法对改善学生不良心理产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能。呼吸节奏重新组合的新教学方式,对突破游泳技术难点起到了极好的功效,促进了学生对游泳技术、技能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过程形成性评价法,促进了学习目标化的进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麦世伟.克服游泳教学中的恐惧心理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27,(3):131-132.
[2]刘晓娟.试析初学者游泳水感培养方法及其作用[J].哈尔滨体育院学报,1999.17,(1):65-66.
关键词:体育教学;平行连贯教学法;游泳教学;蛙泳;爬泳
“平行连贯教学法”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将不同泳式系统连贯地、几乎平行地进行教学安排。多年来,游泳教学一直采用各种泳式分段教学的方式,即在基本掌握蛙泳姿势之后,再教爬泳姿势。这种传统的教学法虽连贯性较强,但容易使学生感到学习单调、枯燥、乏味,情绪低落,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同时,由于练习动作单一,局部肌肉长时间工作,而出现肌肉疲劳,导致损伤,直接影响动作的掌握,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而运用“平行连贯教学法”进行蛙泳、爬泳教学,既保持了教学的连贯性,又克服了分段教学的不利影响。从而使此法成为了游泳教学的理想方法之一。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参加暑期培训班的227名男生为研究对象,年龄在8~12岁,绝大多数为提高班学员。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为进行本文研究,查阅搜集了与本文内容有关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实验法。为了确保实验教学的客观性,在教学前分别对实验对象分成的小组、大组进行测试,取得技术数据,经统计处理(见表1)。在同一个教学阶段里采用蛙泳、爬泳两种泳姿,对游泳队小组共60人进行30学时的平行连贯教学,最后将教学周期后的考核指标及成绩与采用蛙泳、爬泳时行42学时的传统分段教学的游泳队大组共65位男生的考核进行对比(见表2)。
二、结果与分析
1.结果。
从表1、表2中不难看出,教学前的两组学生班的原始游泳水平差不多,可是采用教法后,其教学效果却有明显的差别,实验班的教学时数虽少于对照班,但考核的平均成绩(技评、达标)不仅不落后,而且高于对照班。另外,从实验组学生的“平行连贯教学”的评价来看,有87%的学生认为,采用的“平行连贯教学法”直观性强,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加深对技术的理解,效果较好。有的同学说:“运用平行连贯教学法进行讲解与示范,使我们充分认识了错误技术及其产生原因,对掌握正确技术有积极的影响。而对照组学生对传统教法的评价则是教学比较单一,分析不见形,直观性差,甚至还由于长时间单一的动作练习引起肌肉的疲劳和导致损伤,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欠佳,可见,“平行连贯教学法”无论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等方面都优越于“分段教学法”。
2.分析。
平行连贯教学法采用了在一堂课中合理安排蛙泳、爬泳的多种基本技术练习内容,每次课通常安排5个左右蛙泳、爬泳的主要基本技术练习活动,其中有同一肢体的肌肉运动,也有不同肢体的肌肉运动,如蛙泳蹬腿和爬泳打腿;蛙泳划臂与爬泳划水,它们虽是同一肢体的运动,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差异,使原动肌群不同。由于课中的练习内容越丰富,使肌肉群的替换机会就越多,从而得到积极性的交替休息,由于肌肉不断的交替工作,对消除肌肉疲劳是非常有益的,对延缓脑力的疲劳也有益,因此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保持充沛的精力,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保证了教学质量。此外,蛙泳、爬泳教学时数由原来的42学时减为30学时,虽然学时数减少,但学习的要求,考核标准却没有降低,为此,教学方法应更趋于科学性,必须根据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来组织教学,使学生尽快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效果,平行连贯教学法就是在某种技术教学后连续多次地进行复习练习,而这种“强化”复习又分布在各个阶段,使学生几乎在整个游泳教学过程中都有机会练习蛙泳、爬泳两种泳式的基本技术,不仅是对学生的认识进行检验,还可发现错误动作并给予及时纠正,使正确的动作定型更加巩固。
三、“平行连贯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运用“平行连贯教学法”进行蛙泳与爬泳教学后,就把爬泳的一些基本技术的练习内容提前与蛙泳基本技术同步进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穿插两种泳式的练习,并在一次课中结合不同泳式的若干练习内容,某种基本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多次出现,这样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提高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同时又消除了由于长时间单一动作而引起的肌肉疲劳和导致损伤现象,提高教学效果。
1.运用“平行连贯教学法”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
除了必要的教学录相课和部分非在课堂讲授的理论教学外,其余理论教学都结合实践课进行讲授,如蛙泳、爬泳教学等教材内容,均采用现场的形式进行教学,其优点在于直观性强,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能力,通过教师的讲解与技术动作的结合,使学生直观地感知、理解、掌握所学泳姿的技术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积极思维能力。
2.运用“平行连贯教学法”进行讲解与示范结合的教学。
由于游泳教学环境的特殊性,教师在示范蛙泳或爬泳技术时若不同时讲解,则学生很难观察到动作的要领和重要细节,只有边示范边讲解,有机地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既观其形,又解其意,帮助学生尽快理解动作要领,还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教师边做动作边示范边讲解,学生边模仿边学习分析,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大了信息接受源,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分析综合,把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变成指导自己实践的要领。
3.运用“平行连贯教学法”进行完整与分解结合的教学。
通过教师讲解与示范蛙泳、爬泳技术及学生练习,使学生初步建立蛙泳、爬泳完整动作的概念,并通过必要的分解步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和初步掌握分解动作,与此同时进行完整的动作配合练习,学生在课中经过多次“完整―分解―完整”的连贯练习,在课中既掌握分解动作的要领,又熟悉完整动作的程序,极大地提高了动作学习效率。
4.运用“平行连贯教学法”进行陆上模仿与水中练习结合的教学。
任何一种泳式的教学都不同于其他项目的教学,游泳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游泳教学不仅要在水中练习,而且还要在陆上进行模仿练习。“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是说要学会游泳一定要下水游泳,而下水之前,首先要通过陆上模仿练习,了解所学技术的动作要领,为下水练习打好动作基础。陆上与水上的平行连贯教学有利于游泳技术动作的掌握。
四、结论
1.运用“平行连贯教学法”进行蛙泳、爬泳教学,丰富了练习内容,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加快了教学进度。
2.运用“平行连贯教学法”能够使肌肉不断地替换工作,消除局部肌肉的疲劳,延缓脑力疲劳,从而得到积极性的休息,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保持充分的学习精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运用“平行连贯教学法”,可以系统地根据其技术教学的特点进行教学,使之取得良好的技术转移,在同一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院校 游泳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166-01
一、我国体育院校游泳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游泳教学理念滞后
目前,我国体育院校游泳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理念落后的现象,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在体育院校游泳教学的基本理念中,游泳项目仍然是一个竞技运动项目,而没有将之作为人们终身从事的健康和娱乐活动项目来看待。这种教学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游泳的基本认识:既然游泳是一种竞技体育项目,那么对游泳技术、技能等基本运动能力的训练就客观地成为游泳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必然导致种种不良后果的产生,一个典型的不良后果是由于体育院校学生毕业后多数成为社会体育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他们的终身体育观念的缺乏,将深刻地影响着他们所指导的大众的心理变化情况,从而不利于积极促进社会终身体育观念的确立和扩展。
2.游泳教学内容不合理
受到落后的游泳教学理念的束缚,游泳教学内容同样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合理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学内容中游泳运动技术环节教学比重偏大,对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要求较多。因此,导致游泳教学内容缺乏研究和创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多是从先学呼吸、先练速竞技游泳着手,加剧了学生对游泳的恐惧感,从而使学生逐渐远离游泳池,这不仅严重影响游泳教学的效果,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无法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在游泳教学过程中,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设计的基本要求,单向地向学生传授游泳技术,学生根据教师教授学生与教师互动模式。
二、更新游泳教学内容,构建丰富的游泳教学方法体系
我国有些学者在对游泳教学方法落后的现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游泳教学新的思路,即要加强游泳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断总结实际运用教学方法的经验和规律,创新适合游泳教学特点的特殊方法。必须改变教学内容中技术和技能比重偏大的局面,逐步确立知识传授、终身体育理念树立重娱乐性和大众性与游泳技术教学并重的游泳教学内容;改变游泳教学中竞技色彩浓重的特点,转入娱乐性体验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游泳教学方向。
目前,有些学者开始注重对CAI课件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游泳教学中的研究。他们认为,多媒体计算机与水下摄影系统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常规游泳教学中的辅助应用,可以展示图文并茂的生动正确的技术讲解与示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快速准确地建立和形成动作表象,强调个体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改善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因此,依据游泳教学的实际需要和特殊性等情况,积极采用CAI课件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的。张爱平等学者通过对高校体育系社会体育专业游泳教学改革进行实验研究后发现,CAI课件进入游泳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三、游泳教学内容的具体创新改革
1.对称式转轮划水技术的学习
对称式转轮划水技术是以肩关节为轴心、双手对称作圆周转动划水.此技术对自救、水中自我平衡、水感的培养以及对游泳技术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放弃常规的抱膝浮体、蹬边滑行等初学内容,首先学习意外落水的自救.采用从直立水中漂浮着手教学,即不使人因突然改变体姿而带来“恐水感”.具体内容是:
1.1身体滑入水中;
1.2由仰浮到站立;
1.3对称式转轮划水将头抬出水面;
1.4身体直立水中练习对称式转轮划水,头抬出水面立即用嘴呼吸;
1.5自救游泳姿势(即身体直立,双手在体前或体侧压水,也可仰浮,在腰两侧做对称式转轮划水)练习。
2.从直立过渡到平卧熟悉水性练习
由于人体在陆上行动都处于直立状态,要初学者立即进入游泳的平卧状态(目前大部分教学内容都是如此),其生理和心理的适应是很困难的,应采用熟悉水性从直立过渡到平卧的教学内容:
2.1屏息直体漂浮 学生2人一组,甲站立,拉住乙的手扶持保护,教师统一发口令后,乙做屏息直体漂浮,乙起立后仰脸向上使鼻子处于最高位置。
2.2蹬底漂浮 撤去保护,吸气沉底后蹬底直体漂浮.
2.3平卧漂浮 学生2人一组,甲一手扶住乙的后脑勺,一手扶住乙的腰部,乙慢慢后倒仰卧水面,漂浮约半分钟后转体成俯卧,待屏息将尽时双臂快速作对称式转轮划水团身起立,然后轮换.
3.先从仰泳(反蛙泳-反爬泳)开始泳姿练习
目前高校游泳教学大部分都是从蛙泳或自由泳开始,这2种泳姿初学时都是俯卧在水面并且需要屏息,困难是十分明显的.因此,选取仰泳中的反蛙泳作为游泳的入门泳姿十分必要.首先,反蛙泳仰卧水面,头面露出,眼睛可睁开,口鼻能呼吸,避开了屏息和睁不开眼睛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困难.其次,反蛙泳的手臂动作是此前多次练习的对称式转轮划水动作,而腿的动作也是完全对称的,很快能掌握,学会反蛙泳后,进入仰泳的反爬泳内容的教学,重点放在打腿技术上,待水中平衡位置正常或优良后,学生会很快掌握仰泳技术.
4.学生游泳耐力的提高
从竞技的角度来审视游泳教学,重点必然是放在爆发力和速度上,这也是目前高校游泳教学的一个理想目标。然而,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游泳并非为了比赛,而是健身和自救.由此来看,有氧呼吸的耐力训练明显比无氧呼吸的爆发力训练更具有健身意义,游泳距离的长短也明显比速度的快慢更具生存意义.我们应重视耐力训练,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在泳道内绕圈长距离游泳,可以计时,如1次15~20 min;也可以计距,如1次5~8圈等,以此提高学生的耐力和游距。
参考文献
[1]陈小敏,迟爱光.我国游泳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J].体育师友,2003(5):5.
关键词:游泳心理问题对策
一、游泳教学中会产生的心理问题
游泳是一项在水环境中进行的运动。在游泳教学中,由于客观条件(环境)和主观条件(学生)的影响,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动作的学习质量及教学效果。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所谓心理障碍就是由心理活动产生的,是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属于暂时性情绪过敏、具有情景性和偶然性的特点。游泳体育教学中,学生在体验动作时,其学习动机、情绪、感觉都具有双重作用,同时产生消极和积极两种倾向的反映。
性别差异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对初次接触游泳教学和运动的学生,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不适应教学情境的比例女生高于男生,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性别、生理、心理方面的差别所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区环境与现实环境产生的教育差异;游泳教学所必需的身体的不适应;异性协作的教学形式所带来的尴尬、羞怯而导致的心理紧张等。性格差异所表露的心理反应内向型性格的学生,多以沉着、稳重、多虑的态度来看待事物。对陌生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激情调动过程比较缓慢,常以等待、观望、守候来对待学习,心理活动复杂,因而负担过重;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多以乐观、开朗、活泼大方的表现来看待事物,对陌生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激情调动过程比较快捷,尝试愿望较为迫切,从而导致心理活动兴奋,学习较为轻松。较典型的是着装后的现场表现,前者低头不语或急于入水,后者有说有笑、轻松自如,明显反映出由性格方面的原因而导致心理活动出现较大反差。
对游泳教学的认识和兴趣不足所引发的心理表现由于教学对象来自不同地区,他们的生活、学习环境不同,造成对游泳教学的认识和体验迥异,有的学生从未体验过游泳的运动环境,更有甚者从未有过接触水情、水域的感受。这些足以让初学者产生恐慌、紧张,甚至怀疑自身的运动能力。
同步学习而不能同步完成学习任务所致的心理变化教学过程是程序化的写照,一个学期教学计划、一节课的设计、一个动作的构思、多个动作的配合、迁移、转换、连贯,既反映教学内容的纵深,也体现各个教学之间的联系。每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好坏、能力有高低之分,但对待学习过程的态度,精力的投入,体力的支出,是可以自我控制的,积极主动参与、不耻下问、刻苦体验与消极对待、漫不经心、不闻不问必然产生效果上的反差。忽视环节、细节的学习,盲目追求目标的实现,必然反映质量上的变化。依靠以往经验,忽略自身潜在能力的发挥,不能客观的评价学习过程,不能按期完成学习任务都会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
二 游泳教学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要使学生明确游泳的目的在教学开始时,要向学生讲明学习游泳的目的、任务、内容、要求、考核项目及考核标准。每次课也要讲明课的任务和要求,学习每个动作时也要讲明意义、作用和方法。使学生心中有数,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注意培养学生学游泳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每次课的任务经过他们一定的努力,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做到每上一次课有一定的收获,都有新的体会,新的进步。对基础差或学习技术动作慢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帮助、多辅导,加快他们掌握动作的过程。课的组织要多样化,水陆交替,动静交替,以游戏或比赛的方法,使课的进行生动活泼,使学生越学越有趣。教学的组织要严密、紧凑。首先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水温和气温适当、水质好、辅助器材及教具准备好,使课的内容及练习能顺利进行。要善于了解和掌握各学习阶段,各种练习时学生的心理活动,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工作,例如:初学者的怕水心理;刚学会游泳时的自满心理;长距离游时的怕苦心理;水温低时的怕冷心理;室外练习时怕晒心理等等,只有不断地克服这些心理影响,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⑤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有高度的觉悟性和责任心,热爱本职工作,注意言行仪表。上课时精神振作,口令响亮。对学生要严格要求,耐心指导,亲切爱护。使学生信任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游泳的兴趣会更加旺盛。
对于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学生的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使学生获得生动的形象、表象,从而掌握所学的技术动作和技能,并发展学生的思想能力。在游泳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正确的示范动作。特别是教师的示范,是游泳教学中最好的直观方式,也是印象最深刻的形象,对学生非常重要。示范时还要注意学生站的位置,站的距离。示范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示范的内容。在纠正错误动作时,为使学生明白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教师可以示范错误动作,使学生有一个思考和对比的机会,但是错误动作示范之后,一定要有正确动作的示范。(2)生动、形象的讲解。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终生难忘,使用游泳的术语和口诀讲解,能生动、形象、简明概括地反映游泳动作的要点或要求,便于学生记忆,如“高肘划水”和“鞭状打水”等在教学中应很好地研究运用。由于游泳教学大部分是在水中进行,教师站在岸上的讲解效果很差,所以在下水之前应将练习的内容、要求和教学组织措施等主要问题先讲清楚,学生下水后,教师的讲解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补充。讲解应与示范很好的配合,在学习新动作时,讲解一定要配合有充分的示范。复习课时的示范应有重点,有针对性,讲解要有分析。
在安排教学内容、教法组织时,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例如:先学习爬泳,后学习蝶泳。先学习熟悉水性的练习之后,才能学习各游泳姿势。在学习一个动作时,先从有固定支撑的练习开始,然后有活动支撑的练习,最后是无支撑的练习。每次课在复习和巩固已学知识、技术的基础上学习新教材。实践证明,游泳教学课每周至少安排2-3次,课与课之间的间隔太久,已学的技术就会逐渐消退。课的运动量要逐步增加。每次练习课游的总距离逐步加长,课中休息的时间逐渐减少。必须有完善的教学工作计划文件(大纲、计划、进度、教案)。保证教学工作能系统、完整、循序渐进进行。
教学时,要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正确技术动作的概念、要领和完成的方法,注意发展相应的素质,这对学生掌握和巩固技术有重要的意义。反复练习并逐步加长游的距离,是巩固所学游泳技术的基本方法,这样做既可以积累数量,提高水感,消除技术动作中的缺点,又可以使技术动作逐步趋于完善。在教学的某一阶段,安排一定的时间,学生相互观摩技术动作。或组织教学竞赛或参加测验。这是巩固和提高技术的重要手段。
深入调查研究,切实掌握学生的情况,既要了解全班的学生,又要了解特殊情况的学生,以利于教学中采取具体措施。一般要求与个别对待相结合。一个班的学生情况是不会完全相同的,是全体学生都要达到一般标准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切实的采取有效措施,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加强辅导,使其尽快达到一般要求的水平,对那些已经完成或已经达到一般标准的学生,应提出难度更大的要求,使他们不断的提高技术水平。根据场地器材和气候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水陆练习的比例、水中练习的时间和休息的时间。
参考文献
[1]吕鹏:运动训练原则在游泳教学中应用的探讨,1999年
关键词:游泳教学;初学者;教学方法
1研究意义
1.1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
生命安全教育在概念界定上首先是生命和安全两个教育目标的结合,其次是指人的自我保护、自我防卫的能力,尤其是在遭受突发事件或灾害事件时。其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或者个体对周围环境变化所保持的警觉与应变能力,对各种危险因素能够给予最大能力的避免与防卫。在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具有着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实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它以实际教育出发、以体育课程为载体,根据学生生理、年龄等特点的不同,来制订在具体的体育课程中的有关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伤害的知识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应急避险意识,并在实践层面对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行量身定制的训练。人类生活的地球上大约有3/4的面积被海洋覆盖,此外,江、河、湖、海星罗棋布。当人们进行生产劳作或日常游玩时,无论是主动下水或是被动失足,亦或是意外落水时,都面临着水的威胁。如若此时不会游泳,人的生命安全就会受到很大的威胁,因而此时的游泳技能就成为了保障生存的至关重要的条件。因此,把生命安全教育中的游泳课程放在中小学日常课程中,对保障中小学生的生命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了一致的认同。
1.2游泳教学的意义
游泳是一项极具健身价值的运动,也是一项生存技能,它不仅可以在危险的情况下自救,同时通过游泳能够强身健体、磨炼意志,在特定场合下不会游泳的人将难以保护自己,不仅面临着生命危险,更无法去帮助别人,游泳技能应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能力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健身活动需求的日益增长,游泳运动已从竞技项目转化为备受群众喜爱的大众健身项目。游泳项目是所有运动项目中唯一一项从刚出生的婴儿到老人都能参与的体育运动,适合人群极为广泛。游泳是一项重要的生存技能,通过学习和锻炼是可以获得的。游泳项目与其他项目不同,由于在特殊的水环境中进行,不仅对人类提出了挑战,而且解决了许多生活、生产中的问题。既能强身健体,又对生产建设、生活、国防等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余暇时间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健身锻炼的重要性,游泳健身也成为一种新时尚。亲朋好友一起到温暖明亮的游泳池,白发老人在水中能焕发青春,终日忙碌的中青年人在水中能将烦恼和疲倦统统抛掉,可爱的孩子在水中能像鱼儿般无忧无虑地嬉戏,这是多么温馨而美好的画面。游泳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向人们传递着亲情和友情。通过游泳,既锻炼了身体,又促进了情感交流,还能达到娱乐休闲的目的,可谓一举多得。
2游泳教学的方法
在游泳教学中,由于游泳的特殊环境,大多数初学者,在初学阶段容易出现胆怯、怕水、焦虑等恐惧心理。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消除,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而,探求合适的游泳前期教学的教学方法,对针对性地开展游泳教学、提升学生自信心、具有着良好的作用。
2.1安全教育
2.1.1规则教育
首先,从观念思想上把安全观念放到第一位。由于游泳运动的特殊性,学生在水中进行训练时,要时刻谨记“安全第一”的思想,不能粗心大意。在上游泳课之前对游泳课堂上的安全教育必须反复进行强调,情况允许可以专门设置1~2节的安全教育课程,教导学生必须遵守安全规定。上游泳课时,必须在任课教师带领下整队入池,迟到学生必须持游泳证,向游泳池值班人员讲明情况,经任课教师认可后才能进入。任课教师应严格考勤,每次课对入池人数、下水人数、起水人数和出池人数均须统一登记,并由任课教师签名。学生中途离池耽搁和再入池必须向教师报告,不假早退者,按旷课处理。其次,游泳前进行身体检查,主要是防止患病者游泳时发生事故,同时也避免疾病的相互传染。凡患有癫痫、高血压、皮肤病、心脏病、传染性肝炎、肺结核、开放性创伤者等都不适合进行游泳运动。而对于女性经期的状况,要实施卫生措施,不采取措施同样也是不适合在水中从事游泳运动的。同时,饱食和饥饿者也是不能下水游泳的,因为过度的饱食或饥饿时,如果在下水进行游泳运动,血液无法集中到消化器官进行消化,影响人的健康,甚至造成眩晕等症状。
2.1.2意外处理
教师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水中遇到意外事故时,要沉着、冷静,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救护。同时,更要在下水前教会学生进行自救的方式方法。在游泳中,有时会发生抽筋现象,首先要充分做好游泳前的专项准备活动,对于经常处在抽筋状态的肌肉、关节等部位更要增加活动负荷量;下水前用冷水冲洗,既卫生又能使身体适应冷水刺激;游泳时间要根据自己体力和技术情况而定,不宜过长,上岸后要注意保暖,及时更衣。在游泳时,有时会发生呛水现象,这是危险的状况之一,应在下水前加以训练。首先,在游泳时应注意要把呼吸方法的练习放在首位。具体方法为:当人的头部在水面上方时,用嘴吸气并进行短时间的憋气动作,然后当人的头部在水面以下时,用嘴鼻呼出气体,而没有呼完的气体可在水面上吐出,紧接开始下一轮的呼吸动作。如果在游泳过程中不小心呛到了水,首先应排除紧张情绪,迅速调整呼吸,进行原地踩水动作使头露水面,也可顺势将头没入水中,稍憋一口气,再在水下深吐气,再抬头换气,以恢复正常的呼吸节奏。
2.2心理教育
2.2.1克服恐惧
在初学者学习游泳时,往往在下水前或刚刚入水时会出现恐惧的心理。恐惧心理会导致初学者意识混乱,使得头脑一片空白,身体僵硬,无法按正常的计划、方针行事,身体不能接受正常的大脑支配完成技术动作。恐惧心理会导致初学者动作变形,使得人失去对身体的正常支配,动作开始僵硬变形,运动无目的,配合失调,导致在水中发生危险。恐惧心理会导致初学者丧失信心,使学生怀疑自身的能力,情绪紧张、不知所措,进而丧失信心。首先,要正确地讲解示范。教师的讲解示范是引起学生兴趣的最强音。教师的简洁明了、言简意赅的讲解将会给学生一个明晰的思路;教师的舒展优美、自然得体的示范会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从而引起学生的良性联想,增强学生完成动作的信心,克服恐惧心理的产生。其次,要加强兴趣引导,消除紧张心理。学生由于年轻,好奇心理强,有趣的竞赛和游戏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进而掩盖紧张的情绪。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游泳教学中安排适量的游戏和比赛,使学员们在激烈的竞争对抗中学习技能,克服紧张心理。
2.2.2心理训练
首先,要明确学习动机,加强自信心培养。教师在学游泳的初始阶段,要采用各种方式使学生对游泳运动在生理与心理方面的价值有着一个明晰的了解,进而使学生形成良性联想,增强学生完成动作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在对游泳运动的特点进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安全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使学生从心底里把对水的恐惧转变为对水的喜爱,进而提高学习游泳技术动作的能力和兴趣。最后,要使初学者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冲击恐惧心理。成功是兴趣的催化剂,只有当学生心中对成功的体验有着切身实地的认识,这种成功后的喜悦与体验成功的快乐会增强人们对事物的兴趣。教师需要把握学生个体的不同,以因材施教为原则,根据学生个体的接受能力、适应能力、反应速度等来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对于每个学生的目标大小设定一个分阶段的教学任务,从而提升了每个阶段学生的成功体验,进而增加了他们对游泳学习的兴趣与热爱,消除了恐惧、增加了信心。
2.3实践教育
2.3.1呼吸教学
教师应首先教导学生进行呼吸练习,这个动作应分3步进行教学。第一,深吸气后闭气,把头全部浸入水中闭嘴缓缓吐气直至结束,然后直立出水吸气,重复下一个呼吸。第二,当学生把头浸入水中后,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呼吸节奏,做到嘴和鼻同时在水中吸、闭和吐3个步骤有节奏进行,并多次重复练习。第三,呼吸时要谨记仅能使用口呼吸,切记不能使用鼻子吸气,不然当使用鼻子呼吸时,水会涌进呼吸道导致呛水现象的发生。因此,当初学者进行下水游泳时,必须改变平常的呼吸习惯,在水中养成用嘴呼吸的方式习惯。并通过以上3个步骤的练习,使学生以最快且有效的速度形成对水的适应力。
2.3.2漂浮教学
漂浮练习的教学对学生初学游泳时的进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人体在水中的姿势的正确与否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漂浮教学对游泳的初学者来说是极其关键的一环。第1步,学生两手抓住池壁栏杆,双脚随着水的浮力,慢慢抬起,直至在水中伸直,达到全身舒展的状态。第2步,漂浮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较浅的水中,背对池壁站立,两腿弯曲低头向前弓身,接着脚用力向斜后方蹬池底,身体向前平卧于水中,同时头浸入水中闭气,借惯性向前滑行。第3步的漂浮教学即是仰泳蹬壁漂浮,具体做法为屈身、头抬平,两脚触池壁,随着两脚蹬后,身体慢慢在水中仰卧舒展,达到最理想的放松状态。
2.3.3循序渐进
游泳教学一定要有一个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不仅仅要包含水性、游泳技能的循序渐进,同时还要包含心理上的循序渐进。例如,初学者对水温的恐惧、对水深的恐惧、对水中失重的恐惧等,循序渐进地使初学者逐渐能够自己掌控,从而达到心理适应。教师在教学初期应先带孩子到浅水池或浅水区,让初学者熟悉水性,这样,初学者对水的心理恐惧逐渐降低,使孩子对游泳产生兴趣,游泳区域一定要遵循由浅水到深水过渡,做好保护措施。
3结语
游泳不仅有利于全民健身,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游泳水平。同时在进行游泳教学时,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注意安全教育的同时更要注意循序渐进,学习各种游泳姿势前的任何一步都很重要,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盲目仓促教学,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尤其是熟悉水性练习尤为重要,对以后更快地学习各种泳姿有很大帮助。
作者:刘景 单位:洛阳市体育运动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游泳教学;少儿;准备活动
凡是游泳竞赛,每一个运动员都希望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游泳技术,在大赛上取得好成绩。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美梦成真,比如少儿组的运动员,他们平时训练水平很高,但在比赛时却不能完全发挥。究其原因可能很多,但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准备活动认识不足,教练在教学中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从而影响了游泳技术水平的发挥,严重的还出现了运动损伤。由此看来准备活动是比赛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应予以重视。
一、少儿游泳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主要内容
准备活动是恢复和提高人体工作能力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尤其是在比赛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心理准备和身体练习,都会有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使身体机能达到最佳的状态。进行充分准备活动,能调整不良的状态,缩短进入状态的时间,增强应变能力超水平发挥。
在少儿游泳教学中,其准备活动可主要分为心理准备活动和生理准备活动两个方面。只有在训练中使其有机结合,才能在未来的成长和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准备活动训练时,应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少儿游泳运动员的个性特征,气候条件,合理正确的安排准备活动的内容和强度及每个人进行准备活动时的时间长短。
1.心理准备活动。当心理准备活动调整到一个理想的状态,会表现出运动员的神经活动协调一致,如果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心理进行训练或投入比赛,大脑皮质可以调整到相适应的神经兴奋过程。相反,一些有经验的游泳运动员往往对心理准备活动重视不够。甚至某些人由于心理准备活动不充分,在比赛前心理压力大,思想负担过重;表现出情绪焦虑、不稳定,过度紧张、心跳加快、血压不稳定,身体出现变化,反应迟缓、动作僵硬、姿势不协调等。还有一些运动员表现出淡漠的情绪。精神萎靡、缺乏自信心、无法集中注意力、心神不宁、坐立不安,最后导致受伤和意外事故的发生。这些种种表现都与心理准备活动有很大的关联。
在对心理准备活动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少儿游泳运动员对克服困难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增强主观意识,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其坚信在竞技赛场只要发挥自己的水平就能赢的道理,并且使其通过进行一些自我暗示,让自己的精神面貌和身体得到放松,使注意力集中,呼吸均匀平稳,不受到外界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当遇到大型赛事时,就更应该做好这一系列的准备,另外还要在赛前对比赛进行预估,比如说比赛中有可能出现的困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来应对,并且克服困难,从思想上先适应比赛氛围,让心理达到最佳准备状态,消除紧张情绪。想象平时训练动作,在脑海中预演其过程,另外是在比赛各阶段的体力如何分配等。
2.生理准备活动。生理准备活动分为一般性准备活动与专门性准备活动两种。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一些体操和伸展练习,专门性准备活动是指针对某项运动项目专门进行的运动技能与活动。
在对少儿生理准备活动中,应将伸展练习安排在开始阶段。其伸展运动也不用太过剧烈,其目的是使体温和肌肉的温度上升,防止运动时造成肌肉损伤。在做伸展活动时,身体不需要有过大过急拉的动作,动作结束后可保持一会伸展姿势。做完伸展活动在做体操练习,对肌肉进行主动收缩,使全身各部位的肌肉得到适当地收缩,不要引起肌肉的疲劳。最后进行专门性的准备活动,专门性的准备活动是确保比赛时直接使用的肌肉能有适合的肌肉温度和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可使运动员在游泳比赛时全身协调,改善比赛中直接包含的其他神经肌肉机制。整个生理准备活动的时间长短是不确定的,要根据不同运动员的个体情况制定。
3.心理准备活动与生理准备活动的有机结合。准备活动要根据各游泳项目的特点针对性地去做。要因人而异,科学、系统、全面地进行准备活动,在平时的训练别要加强专项技术练习及辅助练习等。教练对准备活动的态度也很重要,要引起重视做准备活动,同时要掌握好准备活动的时间和强度,并且要至始至终对学生进行监督,要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地严格做好,哪怕是极小的细节。另外也要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和状态,让身体机能得到最好的发挥,提高肌肉群的力量和韧性从而增强生理机能能力,在比赛中减少不必要的肌肉疲劳,促使肌肉活动协调和增大关节活动的幅度。
只有将心理准备活动和生理准备活动合理科学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游泳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教练往往只重视生理准备活动却忽视了心理准备活动的辅导,并没有认识到心理准备活动和生理准备活动是同样重要的,假如二者任何一种准备活动没有做或者准备不足,都将会影响游泳时水平发挥及在比赛中创造优异的成绩,因此,可以说要做好准备活动是极其重要的。
二、准备活动在游泳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
准备活动完成的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整个游泳教学训练。如果是参加游泳比赛的运动员,准备活动完成的质量好坏,对运动员本身是否能在比赛时充分发挥实力及取得好的比赛成绩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一个没有通过准备活动直接就进行激烈的体育运动时,他是从一个相当安静的状态直接进行到运动状态,就会感觉到不适应,无论是身体的力量,还是游泳的速度及动作的协调性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游泳成绩肯定也无法发挥平时正常水平了。这种状态要持续一段时间后才能够逐渐的消退,在游泳前除了心理的准备活动外,肢体准备活动的作用主要是人为的通过肌肉的活动,对身体机能活动的惰性进行克服,让其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工作状态,发挥更大的工作效率,通过进行准备活动训练,来充分调动身体系统和身体器官的代谢水平,提高肢体运动器官的兴奋性,调动肢体运动储备能力,提升工作肌肉温度并减少肌纤维的薪滞性,避免运动时造成损伤,发挥最佳的运动能力。
在游泳教学中的准备活动训练时,一般来说45分钟左右的水上准备活动应以长带短,由慢游开始。其准备活动总的游泳距离是:儿童组一般是四百至八百米左右、少年组一千至二千米左右,期间应做些像打腿和划臂的类似动作。一般各做二百至四百米。由慢游―中慢―中速―快速几个阶段渐近练习,其间可以进行训练姿势的技术游,从而进行快速冲刺练习。加之一些包括出发和转身的练习,在准备活动的最后需做二百米左右的放松游。一些在训练和比赛时经常表现很紧张或者特别兴奋的少儿游泳运动员,适当的多加一点安静的练习,比如可以增加陆上练习的部分和水中慢游训练的时间,使其调节身体机能,也有利于稳定情绪,会平静很多;对于一些在训练和比赛时不兴奋或者情绪比较低落的少儿游泳运动员,除了调节其心理状态外,还应采用一些积极快节奏及刺激性大强度的练习,增加速度练习与短距离游。加大水上练习的分量,刺激情绪的释放,摆脱惰性,让大脑皮层激发兴奋性;对一些在训练和比赛前身体经常感到疲劳的游泳运动员来说,则在水上的准备活动强度要加大些。原因是疲劳感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增加他的惰性,对其准备活动强度的增大,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摆脱抑制形态,提高兴奋度。
另外,对于一些比较消极的少儿训练时,除进行一般性和专门性的准备活动以外,还可以增加趣味游泳游戏来转移注意力,有利于对他们过度低落消极或者紧张的情绪进行调节,也让训练也增加了趣味性调。在准备活动结束时,要休息片刻,调整呼吸,如果是进行比赛前的等待,可以做一些轻微的体操活动以便保持情绪兴奋。另外还要注意保暖,水上准备活动之后穿干的衣服、鞋袜,不但防止感冒也可以保持身上的热度,对参加接下来的训练和比赛都会有良好的作用。
三、游泳教学准备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1.由于少年儿童正值发育阶段,其呼吸中枢的兴奋性较高,神经传导偏快,机体兴奋会占据优势,大脑皮层中兴奋与抑制过程并不均衡,表现为注意力容易分散,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工作耐力比较差,相对比成年人更容易产生疲劳。所以说,少儿游泳中准备活动的时候,比成人的持续时间要短一些,强度应弱些。
2.当天气较冷时,准备活动在持续时间和强度上应略有增加,主要用来提高神经的兴奋性,便于克服器官的惰性。而在天气较热时,准备活动可以适当缩短持续时间和减小强度,避免消耗过多体力。当水温比较低时,少儿在陆地上做准备活动练习时,需要穿较厚的运动衣裤,水上准备活动起水后,需要穿干的衣裤,让身体保持一定的温度,减少不必要的能量耗损。
3.倘若少儿组运动员上午刚参加过比赛,下午也有比赛,则准备活动可以适当减少些,调整下心理状态即可;在遇到时间短强度大较为剧烈的游泳项目时,准备活动的时间和强度也要相应的有所增加,这样才能适应比赛,可以把身体各器官机能充分动员。同时也是为了避免肌肉韧带拉长受伤的情况的发生。
4.对少儿游泳教学训练时,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比如说一般女生机体代谢过程会比男生慢,并且女生的脑激素的分泌过程相对也会迟缓一些,中枢系统产生兴奋较慢,所以,女生的准备活动强度可以小一些,持续时间可以长一点。
5.参加游泳比赛时,对少儿的心理准备活动训练应该放在生理准备活动之前由教练对其引导进行,这样才能更好地解除心理思想负担,是在比赛时更好发挥水平的前提,并能克服比赛中出现意外困难,为完成技术动作时的质量更好、有效性更强。
参考文献:
[1] 玛古光,土允民.游泳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 凤肖玉,刘先敏.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