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消费观念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高职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
伴随1996年部分高校并轨招生的试行,大学生学费大幅度上涨,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先后出台了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困难补助和学杂费减免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高职院校在认真落实这些政策措施的过程中,建立了相应的学生经济资助体系。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该院建立健全了以“奖、助、补、贷、减”为主要内容的学生资助体系,大力推进温暖工程建设。可见,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对当今贫困大学生正发挥着显著的物资解困功能。
消费道德教育是指以提高消费者道德素质为宗旨,有目的、有计划、多途径地向消费者传授和灌输合乎现代伦理道德规范的消费知识、消费经验、消费技能等内容,并对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教育活动。作为高职大学生的主体,“90后”具有其独特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由于目前我国缺少比较完善的消费道德体系,身处多种消费观念冲突交织复杂背景下的高职大学生的消费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存在一定的误区,甚至出现消费道德缺失的现象。因此,对从事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辅导员来讲,应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为消费道德教育的发展带来的新契机,加强对“90后”高职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这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节约社会,完善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的特点及其实施后对“90后”高职大学生的影响
该资助体系的特点是:经济来源全由政府投入;资助对象虽各有不同,但其实施宗旨是既奖优又助困。该资助体系的实施提高了资助的强度,扩大了资助的覆盖面。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五年来,每年国家资助的金额达500多万元;每年约有25%的学生获得学院奖学金,有20%的学生获得国家奖助学金;在银行的支持下,学生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由数十人增加到近千人,仅近三年生源地贷款就达到770余万元。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实施,如一股暖流温暖着每一位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心田,大大减轻了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经济压力,提高了他们生活的自信,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斗志。受资助的大学生感恩于国家的关怀,力争将获得的资助予以最合理的利用。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90后”的高职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浓厚而集体观念淡薄,在高职学生资助体系等关涉自身经济利益面前,首先考虑的是自我,有的为了获得高额资助甚至不惜请客送礼,使资助政策变了味。而拿到高额资助的贫困生,有的摇身一变成为校园“困难贵族”,其中拿着钱去从事高消费的大有人在。同时,由于资助的无偿性和国家政策的连续性,一些贫困生和家长把贫困当成一种获得国家无偿资助的筹码,滋生了“等、靠、要”等消极思想。这都显然有悖于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实施的宗旨。
二、利用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加强“90后”高职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路径
目前,“90后”高职大学生消费的主流是理性的,但越来越多的不良消费观正严重影响着高职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对即将成为社会主要驱动力和消费生力军的“90后”加强消费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作为从事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笔者认为虽然加强“90后”高职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途径有很多,但尤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善于利用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为消费道德教育提供的新途径,加强“90后”高职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
1.加强制度建设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实施宗旨是奖优助困。因此,学院管理部门应在确保奖助学金、补贴等准确无误发放之余,还应建立规章制度,形成和谐消费道德的长效约束机制。如,在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制订的国家奖、助学金评选办法,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等校纪校规中,对各项科学的消费行为规则进行了具体量化,并要求对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的行为予以肯定和适当的奖励,对有悖于和谐要求的行为予以制约和惩罚,并将是否遵守制订的规章制度作为各种评优评先及奖助学金、补贴的重要依据。 2.培养节俭习惯,培养学生“财商”
辅导员应巧抓国家资助体系实施的契机,加强“90后”高职大学生的消费引导和理财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节俭的习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财观。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实施过程中,辅导员要针对“90后”高职大学生的消费误区,有选择地开设一些讲座、报告会,如结合系部实际请企业管理者讲艰苦创业的历史;还可以利用系部每周六晚上“我与电影有个约会”的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反映贫困山区孩子求学生涯的电影,组织学生开展勤工俭学和向“希望工程”捐款等活动,使他们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形成理性消费观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而所谓的“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的能力。如辅导员可利用主题班会教学生“花钱”的方法;又可以采取与企业家面对面、开展理财竞赛等方式,在竞赛中激发学生的理财兴趣,引导学生的消费和理财行为,使他们具备走上社会的消费道德素质和理财经验。
3.注重人文关怀
在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实施的过程中,辅导员要加强对“90后”高职大学生消费观的调查,把握他们对于消费观念的心理,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因“人无我有”和“人有我无”带来的心理冲击,正视自己的消费阶层,做到“富不傲,贫不卑”,适时调整心态,避免步入由从众心理转向求异心理的恶性循环消费误区,提高心理调控能力,塑造和谐的心灵环境,从本质上杜绝攀比消费、超前消费等非理性消费现象的产生。而辅导员自身应自觉做到生活简朴,不铺张浪费,做学生勤俭节约的师德榜样。
4.发挥社团作用,培养自立能力
在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实施过程中,辅导员应注重发挥学院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以消费、理财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活动。如开展以“如何看待校园浪费现象”和“理性消费与理财能力”为主题的征文或演讲比赛,使大学生在参与中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正确的消费观、理财观。充分发挥学院社团为学生提供更多勤工俭学岗位和创造更多社会实践机会的作用,鼓励在校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加各种课外兼职、实践活动,使他们珍惜劳动成果,确立科学的消费观和理财理念,培养自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营造良好的消费道德氛围。成立系部爱心基金会,开展“每天节约5角钱”等活动。运用宣传工具,如橱窗、展板、标语、校报、校园网、广播等,在校园内进行良好的消费舆论宣传,加强机会教育与感恩教育,促进学生合理、适度消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消费道德教育。
5.延伸“两课”教育
关键词:生态消费;校园消费;生态经济
1.生态消费的内涵
对于生态消费的定义, 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不同见解。胡江(1999) 指出生态消费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能促进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符合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邱耕田(1999)认为生态消费模式应该是绿色的或生态化的, 这种消费模式既能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相平衡, 又不与生态生产相矛盾;既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消费, 又不影响生态环境。徐长山(2001)指出生态消费的新颖之处在于它是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它倡导适度的消费规模、合理的消费结构和科学、健康的消费行为, 使环境友好型商品和服务被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和购买。李贯岐(2002)认为生态消费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前提下的,在尽可能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 使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所需的能量降到最低, 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要的同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满足当前人类的生产、生活需要并且提高生活质量。刘新新(2004)提出生态消费是一种建立在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统一的基础上的理性、绿色消费。
从以上国内学者的观点可以得出结论, 生态消费突出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生态消费具有适度、可持续、协调的特点,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人类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为环境、社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国内外生态消费研究进展
2.1 国外生态消费研究进展
在研究生态消费之前,首先研究的是普通消费问题。国外学者研究消费问题起步较早,也己经取得了较多成果,现在普遍认为生态时代的开始是以卡逊在1962年发表《寂静的春天》。上世纪70年代的绿色生态运动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学者讨论的热点一直集中在人类消费对环境的影响上。波德里亚(1999)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引起不可遏止的消费欲望根源,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各个阶层重新进行了划分。艾伦.杜宁(1997)提出要修正人们的消费观念,必须从需求的培养和文化建设两方面来进行。
消费观念问题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主要针对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而对生态消费的研究还是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1987年英国《绿色消费者指南》首次提出了绿色消费的概念;而可持续消费的提出则是在1992年联合国巴西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发表的《21世纪议程》中。
2.2 国内生态消费研究进展
我国研究消费问题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尹世杰(1993)强调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应与生态需要的满足相结合;万后芬(2000)从营销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绿色产业的发展困难和机遇以及对绿色消费群体的影响;柳树滋(2011)、曹凤中(2010)等对绿色食品的生产流通、绿色产业的建立和发展、绿色消费观念的创建和增强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
由于全球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就成为了当前学术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也日渐被人们所重视。康忠辉(2007)总结了我国当前消费模式现状的不合理性,包括非理性消费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没有规范的绿色产品市场流通机制、未建立健全生态相关法律法规、生态消费的观念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高校生态消费教育未见成果等六个方面的问题。从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基础上研究生态消费,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加强群众生态方面的思想教育;生态产业、生态物流、生态产品市场、生态消费人群有机结合;建立支撑生态产业的服务体系、完善法律法规等。
3.我国高校学生消费现状
大学校园是一个人口相对较密集、消费量大且高度集中的场所,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为2536.5647万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8%(中国统计年鉴,2012)。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还影响着大学校园乃至整个社会。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规范消费行为,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大学生不合理消费的消费行为包括依赖消费、超前消费以及失衡消费也已日渐突出。
3.1 大学生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分析
3.1.1 依赖消费行为
当前父母及其家庭的收入成为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活来源,因此依赖性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重要特征。这种消费没有事前计划,属于极不健康的消费行为。他们没有理解和接受生态消费,社会责任感依然薄弱,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3.1.2过度超前消费行为
消费主义文化在大学校园有日益增长的趋势,过度和超前消费也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这种超前消费的行为更加加重了家庭的负担。这些奢侈消费项目主要包括:大学生通过不正确的方式来营建社交网络增加友谊、恋爱的消费;购买高档的电子产品,使大学生自己享受到智力产品的好处,也带来了娱乐、轻松的消费体验。这些偏离了正常轨道的消费方式虽然给大学生带来了物质上的享受,但是在道德和精神上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3.1.3 失衡消费行为
大学生不同性别之间消费的不均衡性也是问题之一,男生和女生在个人喜好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大学男生用于恋爱和购买高科技产品的费用占到了日常消费的绝大部分;而女生则更多地倾向于休闲娱乐和购买服饰。
3.2 在高校推进生态消费遇到的困难
个人的偏好需求是大学生的消费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优先选择能够实现个人利益的商品,对于现在倡导的生态消费,部分大学生没有基本的认识。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素质教育普及不够,大多数大学生还是注重课程成绩,很少或没有关注自己的消费行为;第二,社会风气的渲染,使得学生产生攀比心理,倾向于购买昂贵的、品质高的商品;第三,存在事不关己的态度问题,对生态和低碳的消费行为不以为然。这些都是限制大学生消费模式良性转变的重要因素。
4.未来大学生生态消费的展望
4.1 培养大学生生态消费理念
4.1.1 开设生态消费有关课程
建议把生态消费的相关内容纳入高校现行的教育体系之中,开设消费经济、消费伦理、和生态伦理等必修或选修课程,在其他专业课授课的同时可以将生态消费的相关知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使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消费中自觉意识到生态消费的重要性,并主动加入到生态消费的群体之中。
4.1.2 利用现有校园生态消费群体
通过高校内生态消费意识强的人群,利用媒体、个人宣传的方式,强调我国大学生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当充当的重要角色,使更多大学生自觉保护环境、尊重自然;推动大学生的生态消费意识观的建立和加强。
4.2 理论与实践结合推动大学生生态消费
4.2.1 日常生活中实践生态消费
通过报纸、广播等媒体对环保、节能的绿色产品与一般产品做出对比,指出铺张浪费的各种坏处,鼓励大学生选择生态的产品和服务,抵制挥霍、奢华、铺张的消费观念和行为。
4.2.2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大学生组建生态消费宣传队伍,深入社会,向广大消费者宣传和普及生态消费理念,使生态消费理念为广大人民所理解和接受;同时,为了深化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和生态消费的理解,应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基地的建设,组织大学生实地参观学习。
4.3 完善校园生态消费制度
4.3.1 建立约束性制度
将水电定额管理落实到高校所有寝室、学生;抵制铺张消费、浪费水电资源。加大对节能环保技术研究的扶持力度,研发绿色、环保、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探索生活用品的循环使用办法等。
4.3.2 创建大学生消费考评制度
通过大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导师评价、院、校总评等方式,将学生的消费方式与课程综合评定分数结合起来,把考核的结果作为年度评优、评奖和入党等的考评指标之一,让学生真正树立生态消费观念。
4.4 推进大学生生态消费需要高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推进大学生生态消费需要全社会来给予支持,高校应构建大学生生态消费的支持体系,将思想教育和物质奖励制度结合起来,在鼓励大学生学习有关绿色、生态消费模式的同时设立各种奖励制度,帮助大学生尽快转变消费方式;生态消费还必须靠全社会的支持和引导,通过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使大学生的消费观由不健康非理性消费转为理性和合理消费。
参考文献:
[1]邱耕田.生态消费与可持续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7):45-47
[2]徐长山.消费方式:由不可持续向可持续转变[J].社会科学,2001(3):40-46
[3]李贯岐.对生态消费问题的探讨[J].理论学刊,2002(6):69-70
[4]刘新新.论生态消费与可持续发展[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4(6):33-35
[5]汪秀英.绿色消费与生态消费的规则界定与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5(8):6-10
[6]李顺兴.生态消费观刍议[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102-106
[7]姚永利.生态消费问题研究[C].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4):24-26
[8]万后芬.绿色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8.
[9]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16-120
[10]艾伦.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12-113
[11]俞海山.可持续消费模式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11-113
[12]柳树滋.通向21世纪的绿色道路[M].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5:55-57
[13]Samuel Paul.An exactconsumption loan model of interest with or without the social contrivance of mone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1 6611:81-95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误区
一、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和特点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经济来源:一是家庭(包括家庭负债供给)和亲友们的资助,占93.55%;二是国家、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奖学金、助学金及困难补助;三是国家提供的助学贷款;四是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勤工助学活动,获取一定经济报酬,以弥补学习消费之不足。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的消费呈现如下特点:(1)消费内容的多样性。大学生的消费主要包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娱乐消费及其他特殊消费;(2)消费水平的不平衡性。由于地区间、行业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家庭收入的不平衡,这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又由于年级和专业的不同,也决定了大学生消费水平的不平衡;(3)消费心理的差异性。大学生消费心理差异性表现在:一部分学生消费心理不成熟,部分学生不懂得理财,没有正确的消费观。(4)消费行为的复杂性。消费行为是指人们消费资源来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过程。消费行为是与消费者主观需求和消费动机相联系的。由于每个大学生的主观需求和消费动机不同,因此,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表现出复杂性;(5)消费趋势的不合理性。目前,“超前消费”的观念在大学生群体中很受欢迎。部分大学生的高消费现状呈以出消费贵族化和崇尚名牌的特征。
二、产生不合理消费行为的原因
1.社会环境
近几年由于经济迅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家庭已经先富起来了,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中国人特有的“面子”消费,更加剧了这种攀比之风。同时,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高消费行为被一些分辨能力较低的大学生当成时尚,而过度的广告宣传更让人头晕目眩,也让高消费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了种子,网络又给予学生许多不正确的暗示。
2.家庭因素
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同时又在“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念影响下,父母把收入的大部分花在子女身上,尽一切可能满足子女的任何要求。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变成了只会向家长伸手要钱的“富人”。曾经有报道说老父亲在家卖血供孩子读书,孩子却在外面上网、谈恋爱,穿名牌、比阔气。当代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产生,应该说家庭要负一定的责任。
3.个人主观因素
大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等因素影响,消费需求存在不确定性和可诱导性。由于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志趣爱好、性格气质还未完全定型,消费行为存在冲动性和模仿性。在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和诱导时,消费动机存在时尚性和从众性。在理财方面缺乏锻炼,消费呈现盲目性。
4.教育管理薄弱
首先,高校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研究不足,专题论文收入学术期刊更是少之又少。其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消费观的教育没有纳入与之密切相关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体系中。再有,校风建设范畴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这个消费群“示范效应”非常明显,都有从众心理,但在大学的日常思想教育中普遍缺少消费观的教育。
三、大学生消费存在的误区
攀比消费误区。大学生自尊心、好胜心、虚荣心较强,大家同处一个屋檐下,谁也不想“矮人一等”。但有的学生不考虑家境和个人的消费水平,看到别人有手机、电脑,自己也得有;别人过生日、下饭店,自己也不能落在人后,甚至档次还要升级;既给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也阻碍了顺利完成学业,甚至导致误入歧途。
盲目消费误区。一般说来,消费应当考虑自身需要。但由于大部分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刚刚开始自行支配各种费用,理财能力差,缺乏开支的计划性。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经常受其他需要的冲击而改变初衷,使得自己在消费时“跟着感觉走”,导致盲目的不必要消费。
从众消费误区。从众,也就是俗语所说的随大流,是指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喜欢追求“新、奇、特、美”,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注意。很多消费品往往在大学生中一出现就迅速流行开来,如配备手机、电脑、买高档化妆品,上网聊天等,可以这么说,现在的大学生没有上网聊天经历的恐怕很难找了。但是,他们在以分秒计费时却很少想到,这些消费的必要性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
超前消费误区。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人人都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电脑,但如果买来由于学习时间紧,或主要用来上网、打游戏,不能充分发挥电脑的效用,那就没有多大的购买必要性。同时学生生活相对独立,与外界联系较少,时尚手机也往往只是一件装饰品或者身份的象征。另外,近年社会上流行借贷消费、超前消费,受此风潮影响,大学生也追逐时尚,走入了超前消费的误区。
炫耀消费误区。大学生中流行“高价消费”,都是为了自我炫耀,满足虚荣心,是一种“畸形消费”。比如在校园里,电脑、手机、CD、MP3、录音笔被称为大学生的五件武器。除了实用,这也是一种表明自己生活优越的炫耀性的东西。有的同学看别人谈恋爱,他也找了漂亮女友,目的就是让其他同学羡慕他。大学生也明白“虽然我知道这样炫耀消费有负父母,但已经这样了”。事实上,大学生自己还没有经济来源,全靠家庭支持,这么不切实际的炫耀乱花,进校门就陷入“经济危机”,又如何能安心学业。
负债消费误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观念越来越超前。20年前的中国大学生崇尚“俭以养德”,但80年代出生、现正就学的中国大学生,则以“负债消费”为主流。目前在大学校园里有很多学生表示“敢用明天的钱”负债消费。“负债消费”使很多学生耽于物欲,发展严重者轻则引起经济纠纷,动武斗殴,影响同窗友谊,重则引发犯罪事件,于社会治安不利。
四、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第一,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因此,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首位,让大学生分清什么是正常消费,什么是盲目攀比。我们要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矫正攀比心理,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
第二,加强艰苦朴素精神的教育。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是思想品德问题,也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新时期,艰苦奋斗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如进行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组织青年学生到艰苦、落后地区开展社会调查、访贫问苦、科技文化服务等活动,参加抢险救灾,以及对失学儿童和贫困大学生献一份爱心等,都是艰苦奋斗教育的有效方法。通过这些教育方法,可以使大学生看到我们取得的成功和存在的差距,了解群众的疾苦和困难,了解祖国和人民对他们的期望,从而自觉继承、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第三,加强家庭与学校的配合。家庭关系最具人伦的基础特征,同时又是人伦文化的传递和创造基地。学校教育比较系统、规范,多从大处着眼,理论性强,而家庭环境中对孩子的教育具有具体、生动、形式性强的特征。因此,存在学校教育重一般理论,而家庭环境重具体应用的分工,两者相得益彰则可能形成良性循环。
第四,树立科学的消费道德观念。尽管新生入学时,一些学校就开设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相关课程,但其中“消费道德”教育却一直是空白地带。根据大学生年龄和消费行为的特点,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充满丰富性,以强调“合理与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地消费;强调节约、勤劳俭朴等节俭消费观,反对及时享乐、奢侈腐化、挥霍浪费等消费主义观等,应该全面关心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适当地引入“消费道德”的相关内容,引导大学生在消费方面的理,帮助大学生在生活中逐渐成熟发展。
第五,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开设“科学理财”的选修课,或者把“财商教育”纳入“两课”教学内容。有助于他们改正错误的消费方式,对他们将来的个人创业及发展都是有帮助的。
第六,开展勤工助学等活动,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可以组织不善于理财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义务劳动等活动,使他们体会到赚钱不容易的艰辛,树立勤俭节约、独立自主的观念。同时,也可以组织有关消费状况的问卷调查和讨论,引导学生对不良消费心理和行为进行自我解剖与反思。建立机构帮助处理大学生消费投诉;充分发挥大学各社团的作用,开展消费问题讨论会、消费知识竞赛、消费投诉等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播工具,如校园网、广播电台、校报、团讯、系刊等传播媒介进行直观形象的消费教育,引导消费舆论。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机电工程系
参考文献:
[1]金辉.关于大学生消费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论坛,2004,18:143,159.
[2]钟华华.大学生消费健康的调查和思考[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4:68.
[3]廖佳丽,张琳.大学生消费教育[J].科技资讯,2006,25:129.
[4]谢枭鹏,张强国.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5,11:243-244.
[5]余琼,余江.大学生消费误区及其教育[J].经济师,2005,6:109.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消费 消费特点 消费现状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消费的商品化,市场化,多样化,高层次化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使体育消费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高等学校是一个具有知识密集,思想活跃。代表先进文化潮流等特点的场所,而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流群体,其体育消费行为与消费观念不仅影响着当今社会人们对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的选择和未来体育行为的走向,而且是引导着未来社会生活与消费趋势的潜在力量。本文通过对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目前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状况,为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体育消费观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山东现代职业学院汽修学院,电子信息学院,人文学院和医学院在校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几年有关体育消费的学术论文,为本文结构框架建立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立问卷调查表,在 外语学院,计算机学院,政法学院和医学院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2份,有效问卷389份,有效率97.25%。
1.2.3 统计分析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并用 Microsoft Word、 Microsoft Excel制表制图。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消费的概念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得出,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生存消费后,为追求发展和享受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支出。它不仅是指买票去观看各种体育比赛或体育表演,而主要的是指人们为了取得身心健康、陶冶情操、获得美的享受、欢度余暇时间、促进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而花钱去从事各种各样与体育有关的个人消费行为。包括观赏性体育消费、参与性体育消费个实物性体育消费3大类。
2.2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从表1可以看出,支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主要是增强体质和休闲娱乐,这说明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目的非常明显,消费动机是健康的:这与我国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相适应的。
2.3影响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分析
由表2“是影响本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三大因素,前两者可通过学校体育的大力改革在短期内能得到改观,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因此,要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消费水平是很困难的。
2.3.1学生的经济收入是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调查表明,学生在体育消费支出的高低,对其体育消费的行为是依据他们的 经济收入而定的 ,学生体育消费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的支持,一部分是学校发的助学金、奖学金和打工所得。家庭经济好,学生经济收入相对较高,体育消费支出也随之增多。月消费低的群体,对体育的主要消费以不花钱为主,因为他们少量的体育消费开支从生活费中挤出。
2.3.2 从事体育活动的次数是影响学生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
调查显示,学生参与各项各类活动时间的次数多少与其体育实物消费和体育劳务消费水存在显著差异,经常参加学校有偿体育服务的学生在其实物消费中呈上升趋势。因此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越多,其体育消费也就越多。这表明运动时间也同样制约着体育消费的高低。
2.4.3体育锻炼习惯是影响学生体育消费的显著因素
体育锻炼习惯,是指主动,自觉地以体育运动为健身手段的一种有规律和经历的生活行为。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学生对体育需求、健身需要和转化为体育行为的纽带。体育锻炼习惯的好与坏,与学生对体育课及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有的趋同关系,对体育消费的认识、体育消费水平有着显著影响。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通过对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分析可知,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体育消费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大学生的消费动机比较明显,追求健康是大学生体育活动(消费)动机的主流,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更偏重精神和能力维度,这表明了对健康的理解和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3.1.2体育消费已成为大学生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总的消费水平较低。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仍以实物消费为主,实物消费水平明显高与其他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比较单一。但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花钱买健康”已有了正确的认识,这个理念不仅标志着对生理和心理健康的追求,还隐含着通过体育消费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加快“社会化”过程的寓意。
3.1.3参与型体育消费作为一种增进健康、消除疲劳和愉悦身心的独特手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
3.1.4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原因是体育场馆设施不不足、体育消费价格较高、没有时间和经济条件有限等。从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可以看出,很多大学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也影响了体育消费的支出。
3.2 建议
3.2.1加强大学生对体育消费观念和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
高校体育要加强对学生体育消费观念和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大力宣传体育消费的作用与意义,逐步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走上合理化、科学化的道路。
3.2.2加强体育设施和健身俱乐部的建设
大学生普遍感觉体育的场地及体育设施太少,因此改善体育场地设施,增设适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活动,使大学生有更多的健身场所。也可以借鉴国外先进试验,建立单项体育俱乐部的模式,建立学生比较喜欢的项目,如篮球、网球、体育舞蹈、羽毛球、健身操、太极拳等形式的俱乐部,已满足不同层次经济条件的学生向着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健康投资,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以促进体育消费的多元化。
3.2.3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灌输“终身体育”的健康理念
“生命在于运动”一言道出了生活的规律,适度运动是创造健康的手段,能保持脑力和体力的协调,是创造健康的一个要素。高校学生在校可依赖专职体育老师,离校后往往许多人放弃锻炼,慢慢地开始透支生命。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应积极引导促进个人健康投资。而且加大学校体育改革,营造良好积极的体育锻炼氛围,让大学生把锻炼身体与娱乐、求知紧密结合起来,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体育消费活动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志强.我国体育消费者的需要、动机和行为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2).
[2]韩湘平.湖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2).
[3]左新荣.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与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3).
关键词:消费主义; 大学生消费现状; 调查; 归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5-0106-05
一、前 言
为全面了解大学生消费状况,笔者设计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消费来源、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心理、消费观念等。以南京工业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办法,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82份,有效问卷569份,有效回收率94.8%,在有效问卷中,其中男生352人,女生217人(工科类院校,男生人数多于女生人数),大一138人,大二156人,大三148人,大四127人,来自城镇人口占55.7%,(大城市、地级市与县级市统称为城镇人口),来自农村人口占44.3%,调查样本特征分布见表1。笔者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和Excel对问卷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
(1)消费来源 由于受特殊成长环境、个体年龄和能力等制约,多数作为纯消费者,没有固定收入来源,主要靠父母供给,从整体上看,大学生消费来源呈现多样化趋势。由父母提供的占92%,其他渠道,如勤工俭学占2%,贷款消费占1%,奖学金占2%,其他占1%。调查显示51.6%的同学认为兼职能减轻家人负担,36.3%的同学曾有过兼职经历,11.4%的同学正在兼职。在问到“学期还没结束,钱就用完了怎么办?”有13.8%的同学选择打工挣钱,选择向家人要的占34.5%,省着用和找其他办法的占15.8%。可见,大学生自立意识正在逐渐增强,消费来源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2)消费水平 从调查得知,每月消费在501~800元和801~1000元之间者,占总人数71.3%,笔者称之为适中消费人群;每月消费总额在500元以下占6.4%,称为低消费人群;每月消费总额在1000元以上占22.3%,称之为高消费人群。另外从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进一步对大学生消费水平作比较分析。
男生消费明显高于女生消费,独生子女消费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消费,来自于城市学生消费中,高消费群体明显高于来自农村的,独生子女中高消费群体也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高消费与低消费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与大学生生源地之间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消费水平差异密切相关。正如学者王晓亮对所在学校的问卷调查认为:农村大学生生存境遇方面存在共同特征:农村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和保障水平普遍较差。[1]
(3)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指在求学期间各项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及其相互关系。大学生消费名目繁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刘金勇等人通过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其消费心理状况,把大学生消费结构分为基础消费、人际交往消费、休闲娱乐消费、自我发展消费等,[2]笔者通过基本生活消费、学习发展消费、娱乐休闲消费、耐用品消费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第一,基本生活消费。伙食消费作为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主要支出。每月伙食消费在300元以下占2.9%,301~500元占74.3%,501~800元占17.0%,801~1000元占4.9%,1001~1500元占0.5%,1501元以上占0.4%。每月伙食消费额集中分布在301~800元之间,这部分称作适中消费,而伙食费在300元以下称作低消费,801元以上称作高消费。可见,适中消费占91.3%,高消费占5.8%,低消费占2.9%,总体消费呈现两头小,中间大分布。
由于网络和手机广泛普及,网络消费和手机消费已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少的部分,恋爱也被许多学生甚至家长认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恋爱消费在部分大学生消费中占着一定份额。所以把网络消费、手机消费及恋爱消费归于大学生基本日常消费中进行分析(见表2)。
大学生日常消费名目繁多,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拥有手机消费的占到98.0%,每月手机消费额集中在1~100元之间占到总人数84.3%,在101~200元之间占10.3%,在201元以上的占3.4%。手机消费主要用于同学之间联系、亲人朋友之间电话消费。笔者认为:一般在50~100元之间较适度,每月消费高达100元以上的视作高消费,是不合理消费。
第二,学习发展型消费。包括为完成学业,担当学生角色而进行的消费及为开阔视野、扩宽自身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等消费。前者包括学杂费、书本和文具等学习用品费用(学杂费一般由学校统一收取,不具有可比性,故未涉及),后者包括为考取各种证件以及购买相关书籍等消费。良好体魄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前提和基础,体育运动越来越重要,把体育消费列入学习发展型消费是适合的。
由表3可见,每学期学习用品消费集中在50元以下,体育方面不消费人数达到46.7%,学习型消费和体育消费所占比例都小。考研、考公务员等消费集中在大四学生中,在受调查的127名大四学生中,74.8%的学生有该项消费,其中每学期消费在101元以上占到总人数72.4%。考各种证件消费主要集中在大三大四学生,调查得知,148名受调查大三学生中,60.1%学生有该项消费,其中每学期消费金额在101元以上占消费人数42.7%;大四学生中有该项消费人数达84.3%,每学期消费额在101元以上占消费人数81.3%。可见,随着年级升高,其发展型消费比例在增加,主要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竞争压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各种证书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强。
第三,娱乐休闲消费。大学生业余爱好广泛,日常休闲娱乐消费的名目繁多。据调查大学生光顾娱乐场所频率如表4:
第四,耐用品消费。手机、MP3、电脑已成为普及程度相当高的物品,甚至被认为必备的“三大件”。调查显示,手机拥有率98.0%,从拥有手机价位上看,在801~1500元居多,占到49.8%,在800元以下占23.6%,在1501~2000元的占14.7%,达到2001元以上占9.9%。电脑拥有率达到52%(包括笔记本和台式电脑),可见一半以上大学生拥有电脑,调查还发现,同时拥有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的占拥有电脑人数的4.6%,相机拥有率达到13.4%。其中拥有三件及以上物品占20.7%,拥有其中两件物品占37.2%,其中一件也没有的仅占1.9%。
(4)消费观念 消费观念调查中,有74.4%同学认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应该倡导”,有47.5%和63.9%同学分别认为“大学生消费应该尽量节省”和“大学生消费应该有计划”;还有11.4%同学认为“名牌是身份的象征,会让人更自信”,11.4%同学认为“及时行乐,能挣就花才是真正享受生活”,有16.3同学有过信用卡消费经历,还有1.8%同学赞同“使用信用卡让人很有派头”。可见大学生消费观念中以传统勤俭节约消费观念占主流,但有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出现了享乐性消费、符号消费、炫耀性消费、超前消费情绪。
(5)消费心理 消费过程中影响其消费因素众多,其中商品质量、价格和性能是主要考虑因素,分别占74.6%、74.0%、58.2%。除此外,受广告影响占11.8%,受流行时尚影响的占18.4%,受周围群体影响的占22.8%,还有17.4%的学生消费时“只要自己喜欢就好,不考虑其他因素”。在是否受群体影响调查中,有17.0%学生希望购买的物品在风格和款式上能与大多数同学保持一致;16.1%同学希望自己购买的商品与众不同,能够突显自我,张扬个性;54.6%同学希望大致风格相同,却又能有自身风格与品位;31.1%同学不希望自己的服饰与其他同学撞衫;34.2%的同学,只要自己喜欢就好,不考虑其他。
2.大学生消费特征分析
当代大学生是一群纠结的消费者,表现为经济实力薄弱,但具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既受到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又不断受到新潮前卫思潮影响。消费特征表现为:虽然理性消费是主流消费,但消费中存在消费主义倾向。
(1)消费中理性消费占主流 第一,消费总体水平适中。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每月消费总额中,中低消费人群占77.7%;手机消费中,适中消费人群(100元以下)占到84.2%;网络消费中,消费额在100元以下的占72.8%。可见,消费总体适中和合理的,以中低消费为主。
第二,消费来源多元化,自立能力逐渐增强。受调查大学生中,46.4%人有过兼职的经历;51.6%同学认为,兼职可以减轻家人的负担;54.9%同学认为,兼职能提高自己能力;69.1%同学认为兼职是大学生自立表现。说明大学生自立能力在逐步增强。
第三,认同传统消费观念。绝大多数同学认同有计划、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消费观念;大多数都赞同在大学期间兼职,认为兼职既可以减轻家人的负担,又可以提高素质和能力。
第四,消费过程中理性选择。消费过程中,商品质量、价格和性能是大学生购物时主要考虑因素,大多数在各项消费中讲求经济实惠、物美价廉。尽管在消费过程中会受到广告媒体、流行时尚等因素影响,但多数大学生消费过程中还是理性地选择。
(2)消费中存在消费主义倾向 大学生消费中虽然理性消费是主流,但存在消费主义倾向特征,表现为:
第一,消费内容多元化与消费结构失调共存。大学生消费内容名目繁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除传统生存型消费(主要是温饱消费),电脑、手机、MP3、恋爱、旅游、美容化妆、服装等已构成了消费热点。大学生休闲娱乐消费呈多样化,人际交往消费支出占相当比例,消费结构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多元化消费更有利于兴趣培养和自身协调发展,但与消费内容多元化相伴随的消费结构失调,不得不引起人们关注。消费结构失调表现在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之间不平衡。许多大学生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重娱乐消费,轻发展消费,这容易导致大学生迷恋物质消费,过度追求物质的享乐和拥有,忽视了精神塑造和自身能力提高,只强化个人消费权利而漠视社会责任使命,以致冲击正常的学习生活,影响纯洁的社会交往,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及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
第二,享乐主义消费与高消费相互依存。高消费具有一定普遍性。在大学生每月消费额的调查中发现,每月总消费超过1000元的占22.3%;每月手机消费额在100元以上的占13.7%,甚至还有手机费在200元以上。与大学生高消费相互依存的是享乐消费。当前大学生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一些不必要的休闲娱乐开始进入大学生消费视野。调查显示,有11.4%的大学生认为“及时行乐、能挣就花才是真正的享受生活”;手机、电脑、MP3和相机成为了一些人的必备品;平时休闲娱乐中除了上网、运动之外还有部分人光顾酒吧、音乐吧、电影院和舞厅等娱乐场所享乐消费;一些男生为一时痛快,每学期烟酒消费在其总消费中占有不小比例;此外,旅游度假也开始盛行。调查结果显示,每学期旅游消费额在200元以上的占27.8%。
第三,符号消费与炫耀消费互动升级。符号消费表现为对品牌的错误认识和盲目追求。有11.4%学生认为名牌能带来身份象征,会让人更自信;有44%大学生消费行为受商品品牌影响。笔者并不是反对品牌消费,而是反对非品牌不买,用品牌商品来展现自我价值行为。与品牌消费相伴随的往往还有炫耀消费,炫耀消费试图通过自身所拥有的物质形态来展现自我价值,通过所拥有物质多少、物质品牌和档次来树立自己在同学当中形象和地位,大学生消费中的符号消费和炫耀消费倾向严重。
第四,攀比消费与从众消费结伴同行。大学生群居性特点,使得参照群体行为现象更加突出。大学时期恰恰是人生中最渴望被群体接纳、渴望拥有友情时期,在一些同学观念里,别人有的东西,他们一定要有。特别是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学生,自卑感强,较敏感,很在意别人评价,认为只有表现得与大多数人一样,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这些心理表现在消费方面尤为明显,使得许多学生成了群体的附庸者,在消费过程中表现出“从众”性较强,是否购买某一物品受到他人影响,是为了获得“群体成员感”的心理满足及对群体认同和自我认同渴望的情感表达。调查中,有22.8%的同学在消费过程中会受到周围群体影响,54.6%同学都希望自己购买的物品能够大致风格跟其他同学相同。这种从众的群体模仿式消费行为容易造成消费中攀比心理。不少大学生甚至认为别人有的,我不仅要有,而且要比别人更好。这种虚荣的攀比心理有时会带来超前消费及不必要浪费消费和人为拮据消费。
第五,感性消费与冲动消费彼此互推。感性消费和冲动消费是指消费的无计划性和盲目性。不考虑自身经济条件以及实际需求,受到广告、流行时尚驱使,甚至消费只为了满足一时欲望需求。调查中分别有11.8%和18.4%的同学在消费过程中会受到广告、流行时尚等影响,还有34.2%的同学消费过程中“只要自己喜欢就好,不考虑其他因素”。在“你是否有过本不打算购买什么,但逛了一圈却买了不少东西”调查中,20%同学表示“经常有”,32.4%同学表示“偶尔有”,27.1%同学表示“有时有”,只有20.5%同学表示“从来没有”。表明大学生消费中的感性消费和冲动消费,表现出消费无目的性,或者消费本身就是目的,为了消费而消费,而不是为需求而消费,这些都是消费主义倾向的表现。
3.存在消费主义倾向归因
大学生正处于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也是对社会变化最为敏感时期,因而大学生消费表现出过渡期的内在多变性和易受外界影响和暗示的特征。探讨影响消费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是研究大学生消费状态的基础和前提。
(1)内部因素 包括消费心理因素与消费观念因素:第一,消费心理因素。消费心理指由大学生从众心理而引发的攀比心理和炫耀心理(见图1)。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群体一致性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决自身与群体之间冲突、增强安全感手段。群体是具有某些共同心理特征的共同体,通过群体规范、群体评价等手段来实现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影响。“从众”就是借助消费来表现与自我所从属的某个社会群体或小团体的一致与统一。“从众”包括“认同”和“立异”。“认同”表现在大学生生活群体性,使他们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校园环境和校园群体影响下产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呈现出“趋同”现象,以使自己保持与校园群体一致性,从而获得“群体认同感”。这种为了追求“认同”的消费心理容易使一部分同学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差的同学形成盲目攀比消费。“立异”就是借助于消费来显示自己个性,彰显自我与别人的与众不同。大学生是心智尚未成熟的消费群体,容易发现新事物、接受新事物,丰富想象力和好奇心促使他们愿意按照自己兴趣和爱好进行消费,希望在消费中体现个性、表现自我,希望以新异消费向社会展示自身成熟形象,以表现自我存在价值。“立异”消费心理通过不断追求消费的新奇来展现自我个性,容易导致大学生消费中的炫耀心理。
第二,消费观念因素。消费观念是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重要内因,指传统消费观念与消费主义观念冲击。大学生大多出生于九十年代初,随着国家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消费对象极大丰富、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使消费已经成为表征自身实力的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消费选择,加之西方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传统消费文化与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冲突使大学生消费行为已经呈现出和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同的消费特征。
(2)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指环境对大学生消费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社会环境。第一,出身的时代背景。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没有经历过战争、饥饿和瘟疫,随着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成长环境日趋复杂,对大学生心理、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现代生活模式正向社会各个阶层渗透:社会上铺天盖地的广告、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全面周到服务,形成无形压力,使人感到消费能力似乎变成了身份证明。而大学生正好生活在这个物质丰富时代,中国不断成长的消费文化正好和他们成长同步,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保持勤俭节约的传统,还是追求现代物质生活,对于他们是重要而又艰巨的选择。正如王宁认为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中,消费已不再是传统意义需求与满足,消费主义代表了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激情。[3]现代消费社会中,消费与人真实需求之间的关系已经背离得越来越远,商品和形象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符号载体”,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欲望,实现着一种欲望的满足,而不再是单纯的需求的实现。法国社会学家波德里亚认为,消费此时作为一种交流体系,承担着一定的“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功能。[4]第二,主流消费形态影响。在发达大中城市,消费主义已开始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中,以消费为主导、消费至上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得到了宣扬和追捧。曾有媒体报道,南京市有家在外经商的子女于2010年春节期间为老母亲过70大寿,燃放价值达10万元烟火;深圳推出一个满汉全席,价位346000元,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个人公寓对部分城市人来说已不是稀奇事;婚纱摄影、假期旅游、泡吧聚会成为城市年轻人时尚生活。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消费对象和消费选择都在深深地影响着现代大学生,出现了一种同化的趋势。第三,商业大众传媒影响。大众传媒指现代社会中传播者与被传播者之间用以进行信息交流的传播工具和手段。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信息和技术社会基本核心之一,并且作为消费文化载体和符号正弥漫于大学生日常生活空间,左右和操纵着他们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第四,国家政策影响。主要指国家刺激消费举措。每当经济出现疲软或遭遇金融危机,国家通过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以促进经济迅速回升。经济要发展,消费是动力。在这种观念引导下,许多大学生打着响应政府号召、为国家做贡献幌子赞同超前消费、炫耀消费等。经济发展确实需要刺激消费,但刺激消费不等于让消费主义肆意膨胀蔓延,消费主义与扩大内需政策不同,不能因为批判消费主义否认消费对经济发展所起作用,应该有必要弄清楚刺激消费与消费主义之间存在的区别。[5]
家庭环境影响――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所处的社会层次对大学生消费会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作为纯消费群体,没有独立经济来源,主要靠家庭供给。有的家庭注重培养孩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自力更生品质,在平时供给注意量入为出、适度合理,进而养成孩子科学合理消费习惯;有的家庭则对孩子过分溺爱,在经济上有求必应,助长了孩子消费主义消费方式;家庭消费方式会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消费行为。家庭教养方式不同对大学生消费影响也不同。再者,家庭所处社会层次对大学生消费也会产生不同影响,城市家庭与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富裕家庭与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都从不同程度上给大学生消费产生影响。
学校对大学生消费观影响。学校对大学生消费观影响主要包括:校园消费环境、校园文化、参照群体、教师示范作用等,整个学校消费环境对大学生消费会产生重要影响;校园文化会对学生消费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深远影响,不同校园文化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同关注,校园文化影响着大学生消费观和消费行为。而随着无孔不入的商业化对师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教师不再只是潜心钻研学问的学者,而是一边在教书(为了教师优厚待遇、休闲舒适生活、体面身份等),一边投身于商海,追逐宽敞别墅,漂亮私家轿车等,有些教师更凭借优厚待遇,已拥有多处住宅,这都对学生产生示范效应,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老师所拥有“身外物”、“符号品”作为人生追求,会对大学生消费产生深远影响。
笔者认为,在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教育时,要注意引导他们在保障基本生存消费前提下,追求精神需要是更高层次目标,消费要有利于人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消费方式必须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人全面发展。要逐步建立生态系统观、文明消费观和可持续消费观,努力引导主流消费形态,营造良好社会消费环境,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晓亮.对农村大学生生存境遇与思想现状的对策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98-99.
[2] 王 宁.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45.
[3] [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8.
[4] 刘金勇,边 策等.部分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与引导[J].河北大学学报,2007(6):120-123.
[5] 赵志平,陈建华.试论消费主义与正常性消费区别[J].商业时代,2010(34):22-23.
收稿日期:2011-07-21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责任教育研究”(SGSY2009YBO65);南京工业大学文科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培育基金“消费主义影响下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南京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SZYB2010001)
[论文摘 要] 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以高校大学生为消费主体的消费品市场也将成为一个独特而有潜力的细分市场。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商家该如何运用有效地营销策略,来网罗这个群体,文章从这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人们一定发现,每个学校的外面总会有很多的商店,所面对的市场也就是学生,他们都是依赖学生生存的。很多的商家在竞争过程中,都纷纷把目光投向学校了,并争着到学校做广告。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市场是多么的巨大,因而商家如何运用有效地营销策略来抢占这个巨大的市场,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的。
我通过对粤东地区四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市场存在明显的消费特点。比如,大学生消费行为呈现个性化、时尚化、多样化,且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呈多元化趋势。与此同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趋于理性化。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学生市场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表现为: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并有较强的从众心理。
针对大学生市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作为企业来说,如果想抢占大学生市场,获得巨大的回报,就必须在认真分析和了解大学生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对市场进行细分,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确定与目标市场相适应的营销组合,即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的组合。以下我就自己的观点提几点营销建议:
一、产品组合策略
企业应开发适合大学生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力求进行产品创新,以激发大学生的消费欲望。比如,目前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拥有手机,手机企业可以提供多种风格、多种款式和色彩的系列手机装饰产品,供不同偏好的同学选择,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再如,电脑、MP3、数码相机等商品在大学生中拥有率也在不断提高,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发适合大学生市场的产品。同时,企业还要注重大学生休闲产品的开发,调查显示,40%的学生休息时间是在睡觉和上网,一些具有商业价值而又有益于大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项目却没有真正地开展起来。比如说课外培训教育及旅游项目等。企业在产品提供上要有针对性,使产品组合丰富多彩并能及时更新以适应大学生多样且多变的消费性格。
另外,在服务性行业,如自助洗衣店、熨烫、缝补衣物的服务店,以经营各类考试用书、学习用书为主的书店等等,都是大学生急需的。特色的小餐馆、美发店也有稳定的市场需求。企业在产品开发的思路中,除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外,还要考虑产品的包装,品牌以及所有附加利益和服务等整体价值。大学生消费注重产品的实用方便,对服务要求不高,但被人尊重的心理比较强烈,有较强的品牌感。企业要让大学生感受到作为顾客的优越感,建立一个反应迅速的顾客意见反馈系统,及时妥善地处理大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
二、产品定价策略
由于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经济上尚未独立,市场整体消费水平不高,使得针对大学生而开发设计的产品的定价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但大学生消费市场的特点是规模巨大,因此,企业在产品定价时应注重产品的市场规模,而不是产品的单价。大学生消费市场的产品定价应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扩大市场份额和规模,降低产品成本,并且保持产品质量稳定、优良。
三、渠道创新战略
调查发现超市是大学生最常光顾的购物场所,因为超市的商品品种全、价格低、购物环境轻松。校园内的便利店通常集中在食堂、宿舍楼附近,非常方便大学生应急型购买。日常用品的销售渠道应当以超市、便利店为主要渠道。另外,网上销售、直销及团购等方式,也是非常适合高校大学生这一群体的销售方式。网络上最适合的产品是流行性高和新潮的产品,如书籍报刊、软件、数码产品等。采用这些销售方式时,还可以提高大学生消费者的参与程度,比如与高校的学生会、社团等组织进行合作,甚至可以提供一定的就业、实践机会给大学生,树立企业的形象,加强关系营销及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
四、针对性的促销策略
促销策略应注重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建议企业重点不放在传统的媒体,如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而转向针对性强的互联网广告、校园卖场的POP广告等。而激发热情的互动性活动策划将是大学生市场促销的非常有效的形式。各种形式的竞赛、文体活动、讲座、晚会和各类社团活动吸引了大量学生参加,是企业增强大学生的关注,加深对品牌的印象的时机。加强与高校有关部门和各种学生组织的联络,将当前最新的商品信息和消费动态,及时在学生中进行宣传,也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品牌的建设。
作为企业来说,一方面要吸引学生认购企业的产品,一方面还要对学生进行消费引导,因为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基本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是大学生中也存在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等不良现象。有些消费项目与缺乏理财能力和追求物质享受等因素有关。这种不合理的消费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流,但却不容忽视。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和对生活的感受等是影响消费行为的根本原因。对于关注大学生市场的企业而言,应当主动承担传播健康消费观念的责任,而非抓住大学生心理的弱点,借机谋取暴利。企业也应当看到,大学生的消费潜力在学生生涯中并未完全体现,但却是品牌忠诚度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企业不能只考虑短期利益,而是以创造顾客满意与长期社会福利为企业目标。企业在开拓市场的同时,需要配合学校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和科学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共同推进健康的校园消费文化的建设。这对于培育大学生市场,扩大社会消费以及促进社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重视大学生的消费市场,不仅有助于企业的市场开拓,提高企业的利润和销售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充分满足大学生的消费需求,更有益于指导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理念和理财能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 考 文 献
[1]程玉桂 艾 军 陈晓繁: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与消费市场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7)
王颖(1992-),女,山东蓬莱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2010级实验班学生,研究方向:服务营销与服务管理。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到“2012年星巴克大学生环保践行者”专项基金支持。
【摘要】促进绿色消费和减少直至杜绝浪费现象是我国餐饮业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国内在校大学生群体的餐饮消费习惯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现场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部分国际知名快餐品牌在我国开展绿色消费活动的状况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和系统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绿色消费;大学生; 国际知名餐饮品牌
一、餐饮业绿色消费现状调查
绿色消费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维护消费者健康和大众利益为宗旨,符合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的总称。在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绿色消费”这一概念也更为频繁的呈现在公众视野中。
国际上公认的倡导绿色消费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1]。本研究主要关注第三层次的含义,即如何鼓励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节约资源;以及倡导企业转变经营理念,可持续发展。
提到节约资源,与消费者日常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当属餐饮企业。据2005年面向北京市2211个就餐样本的调查显示[2],被调查人群在外就餐的平均食物丢弃浪费量为11.09%。其中在以星级酒店为代表的高档餐厅中,食物剩余量的百分比为14.21%,食物丢弃的百分比为9.45%;中档餐厅的食物剩余百分比为16.43%,丢弃百分比为10.56%;而以快餐店为代表的低档餐馆中食物剩余量为14.71%,丢弃量为11.5%。由此可见,餐饮企业的浪费情况不容乐观。
关注餐饮消费,就不能不关注以“洋快餐”为先遣军和典型代表的国际餐饮品牌涌入中国市场后所带来的影响与变化。它们不仅带来了标准化、品牌化、和注重形象宣传等先进的经营理念,还引进了重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联动关系、强调以人为本、以及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等新价值观。不仅如此,西餐文化对我国大众餐饮习惯的改变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西餐的“分餐制”帮助我国消费者更精细的考量自己的食量,而饭后“打包”的习惯则帮助国人恢复珍惜粮食的良好传统。
此外,我国餐饮业也必须面对消费对象消费观念的改变。处于80后和90后两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已经成为中国新兴餐饮消费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是最能接受“洋品牌”餐饮服务的消费群体。这种新兴消费力量追求独立、新颖、标新立异的消费观,拒绝被动接受现有产品,而要求主动选择与自己价值观、生活习惯相契合的产品与服务,希望树立独特的个人消费主张。比较起来,这一群体也更加关注身边的环境保护。作为未来的社会主导力量,他们需求特点不仅会引领整个市场未来的走向,也会对我国社会的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
由此,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思路,选取“洋快餐”品牌作为国际知名餐饮品牌的代表,并进一步选择麦当劳(代表牛肉汉堡类快餐)、肯德基(代表鸡肉类快餐)、必胜客(代表比萨类快餐)和星巴克(代表咖啡简餐)作为西方快餐文化的代表,以上述品牌在济南市开设的下属门店作为研究样本,以济南市在校大学生在上述品牌门店的浪费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揭示现实生活中餐饮浪费现象的根源和成因,从而为该问题的系统解决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的基本假设有:
假设一: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理解程度与绿色消费行为呈正相关,与其不合理消费程度呈负相关。即理解越深入,行为越符合绿色消费要求。
假设二:消费者对绿色消费概念的理解有待加强。
二、文献综述
根据对已有文献的检索,2001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所确定当年的主题为绿色消费,是我国官方机构倡导绿色消费活动的肇始。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在理论领域探讨绿色消费的意义及相关措施。
2002 年,司林胜等人对全国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和行为的研究结果是:消费者对绿色消费概念的理解不够全面,其绿色消费、绿色产品知识不足以指导消费;我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普遍比较淡薄,收入水平影响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3]。在环境保护意识不够强烈,绿色消费概念刚刚受到政策上的重视的当时,这一结论是意料之中的。
2005年,韩艳宾等人对武汉地区消费者绿色消费现状的研究表明:绿色消费在我国仍处于发展阶段,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较以往有所加深,但还不够全面;绿色消费群体也比较局限[4]。
2008 年,李君等人将研究对象锁定在成都大学生群体,其分析结果是:成都大学生对绿色消费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对绿色消费具体内容的认知度不够、对消费过程中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够;成都大学生消费习惯的健康度和环保度不高[5]。
2009 年,钱明慧等人对北京地区绿色消费现状的调查结果是:消费者对绿色商品的认识不够,对绿色商品满意度偏低,消费者环保意识不断提高[6]。
2010年,赵志耘等人对北京地区大学生绿色消费的调查研究引入了“绿色消费模式”这一概念,得出的结论包括:首先,绿色消费模式尚未成为大学生主流消费模式;其次,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念超前于社会;最后,大学生绿色消费行动滞后于观念[7]。与之前研究不同的是,这份报告将绿色消费提升到消费模式的高度,体现出绿色消费不是单独的行为,而是由专业理念指导的一系列行为的组合,是一个系统。
此外,2009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绿色消费态度和绿色消费行为意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要提高绿色消费的行为意向, 也可从绿色消费的态度入手[8]。更早在2003年,我国台湾学者廖家新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具有绿色认知之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行为”高于“不具有绿色认知”之消费者。”[9]由此可知,绿色消费态度会增强绿色消费意向,绿色消费意向则可以直接带来绿色消费行为。
纵览国内在绿色消费领域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当下国内针对于绿色消费方面的研究主要以生产企业为主,且多数侧重于对绿色产品的研究,对服务行业的研究相对不足,从而与百姓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脱节;二是目前尚没有针对国际企业绿色消费现状的专门讨论,也鲜有文章提及国际餐饮品牌在绿色消费中所发挥的作用;三是业界对餐饮企业、消费者和其他社会组织在推进绿色消费中的角色定位和相互关系的认知缺乏系统性,存在着单一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为此,本研究选择从分析国际知名餐饮品牌在华推进绿色消费活动的现状入手,从中分析餐饮企业、消费者以及社会组织在绿色消费中应该承担的职能和作用方式。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综合采用了现场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整个调研过程分为三步:首先在多家门店进行暗访式预调研,定性观察店内消费者浪费程度,并随机以聊天的形式与值班店员进行互动;而后制定专业访谈提纲,对上述企业一线从业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最后,以山东大学在校学生作为调查主体,组织了系统的问卷调查活动。
在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方法,首先从山东大学随机抽取出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医学院、软件学院和电气工程学院五个学院,然后按照分层抽样原则按比例分配样本数额,此后利用问卷星网络平台收集答卷,最后运用SPSS13.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科学分析。
四、研究结果
(一)暗访发现
调查组在对多家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星巴克门店进行现场暗访的过程中发现,几乎每家门店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浪费现象。其中,肯德基、麦当劳门店的浪费现象比较轻,而必胜客门店的浪费现象较严重,星巴克门店的浪费情况则与所处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经过针对个别店员的试探性提问,调研组发现,他们普遍对浪费现象持一种自相矛盾的态度:一方面觉得浪费可惜,但另一方面又认为为了提高门店的经营效益,一定的浪费则是必要的,这种观点非常值得关注。与此同时,我们又随机向店员、顾客询问他们对于“浪费”和“绿色消费”的理解,发现答案存在着较大的个人差异。
因此,我们提出两个新的假设:
假设三:有多种因素影响人们在就餐时的浪费情况。
假设四:国际知名餐饮品牌对绿色消费理念的推广存在欠缺。
(二)访谈发现
在组织预调研活动之后,调研组又采用访谈形式,意图深入了解了国际餐饮品牌门店一线员工对绿色消费的认识。我们选择对济南市的1家麦当劳门店、5家肯德基门店、1家必胜客门店和1家星巴克门店的部分员工和在店消费者进行访谈,问题既涉及作为从业人员对店内浪费现象的客观评价与主观感受,也涉及作为消费者对浪费情况的经历与看法。以下是主要的访谈发现:
对于店内浪费现象是否严重的问题,各店员工的答案相对比较平均,大部分员工认为浪费现象存在但不是非常严重。普遍认为不同的食品、不同的套餐、不同的促销时期、不同的客户群,以及门店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都在共同影响消费者的浪费。但品牌定位或人均平均消费对浪费量并没有绝对突出的影响。
对于门店是否已经采取措施减少浪费的问题,大部分受访者的回答是没有或者不清楚,有一位员工提到了餐厅中倡导节约的提示牌,还有一位提到套餐本身就是一种减少浪费的措施。但是,在对其他几位员工的访谈记录中我们了解到,套餐、饮料和小食(snacks)是最容易导致浪费的三种类型。由此调研组认识到利用套餐方式促销并不能起到抑制浪费的作用。而仅仅使用餐厅提示标语减少浪费的做法,无论是在中式餐厅还是西式餐厅,都未被证明有明显效果。
我们提出店员对绿色消费认知的问题,是希望能从一个侧面考察国际餐饮品牌对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推广情况。调查统计显示,肯德基和麦当劳员工对绿色消费的理解普遍更专业和全面,而必胜客和星巴克门店的员工则表现出一种相对陌生感。但是由于本次访谈的样本量不足,这一现象并不作为本次研究的结论,我们会在以后的研究中作进一步探讨。此外,从受访者的反馈中我们看到,大多数餐饮从业人员都听过“绿色消费”这个概念,并能够建立自己的认识。
对于企业可以从那些方面推动绿色消费的问题,受访者提出了诸如直接宣传、调整价格、奖励不浪费的顾客、按需推销等建议。值得注意的是,受访店员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并没有进过长时间思考,多数都立即给出了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店员对浪费现象早有关注。
访谈还涉及了普通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浪费现象以及出现浪费的原因等问题。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二:首先,消费者浪费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对固有消费方式习以为常”、追求新奇而导致不合理消费、随意点餐后发现菜品不合口味、以及受大环境影响等多种因素。有的受访者还特意提到,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不断提高,消费者普遍对食物浪费不在意。其次,那些能主动减少浪费的消费者的原因一种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另一种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很注意这一点”。
(三)问卷调查发现
在集中进行访谈调研之后,调研组又进行了问卷调研。我们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向以山东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为主的、覆盖各个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发放了共计143份问卷,最终回收问卷143份,且全部问卷都是合格问卷。问卷共计18题、四个板块,分别调查:回答者基本信息,对绿色消费概念的了解程度和绿色消费态度,自己浪费的频率、原因及对别人浪费的态度,对国际知名餐饮企业推广绿色理念、履行社会责任的看法等。问卷设计运用了量表测量法,包括连续等级量表(6个维度,分数从1-6)、李克特量表(五个维度,分数从1-5)等,还有对原因重要性推断的排序题以及作为补充作用的开放式问题。
我们采用SPSS13.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如下:
1.大学生对绿色消费定义有一定认识,平均得分为3.8;他们普遍认为浪费行为不好、需要改正,并且愿意根据绿色消费的第三条定义改变自身的餐饮观念和习惯。
2.大学生平日餐饮消费中浪费的频率得分为3.09,表明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3.在针对导致日常消费出现不合理现象原因的排序中,按照“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 频数×权值(权值由选项被排列的位置决定))/本题填写人次”的计算方法,可选项得分如下:“合适分量(例如分大小杯、大小份)”,得分为5.76;“出于自身习惯”,得分为3.53;“品牌的定位(例如高消费、低消费)”,得分为2.8;“价位因素”,得分为2.62;“服务员的热情推荐或推销”,得分为2.24;“整体文化影响”,得分为2.23;“出于面子考虑”,得分为1.89;以及“其他因素”,得分为1.11。
4.大学生对国际餐饮公司在绿色消费方面的理念和宣传的认识程度得分为2.48,属于不太了解。大部分的受调查者(占63.31%)认为此类宣传能够体现出国际知名品牌的社会责任感,61.87%受调查者赞同国际餐饮企业可以在企业和消费者中树立榜样,推动绿色消费。同时,93.53%的受调查者希望国际餐饮企业重视绿色消费,开展更多活动,并且80.42%表示愿意以实际消费行为支持。
5.剔除极端数据来看,随着消费者对绿色消费概念的理解越深入,其实际消费行为符合绿色消费要求的可能性就越高。如表1所示,了解程度达到5分的受调查者得分为4.88,远高于了解程度仅为2的受调查者(3.89)。
五、讨论与分析
概括上述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
1. “绿色消费”意识已经在消费者心中广泛扎根,但是对具体概念的理解仍有待强化。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消费者大多听说过绿色消费这一理念,并且对其有独立的见解,体现出公众已经树立较强的环保意识,这其中公共媒体的普及宣传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大学生消费者对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认识比较抽象,不科学、不具体,仍需进行系统的培养;此外,消费者对“浪费”和“节约”的理解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个现象对我们的调查研究也有一定阻碍,更阻碍绿色消费概念的准确传播。
2. 大学生群体认为,造成浪费的最主要原因是饭店没有提供或自己没有选择合适的食品分量,其次是自身的不良习惯。相比于其他年长的消费者,大学生浪费现象的成因比较单纯而且更容易纠正。
3. 综合数据分析结果和理论研究可以发现,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理念的理解程度越深,其消费行为就越符合绿色消费的要求。
4. 截至目前,国际知名餐饮品牌在华企业对绿色消费的认知和宣传力度远远不够,而大部分消费者期待这些企业能够在环境保护和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引领作用。
在调研和访谈过程中,也有一些调查对象认为:倡导绿色消费,鼓励减少浪费,更应该从高星级酒店和高消费人群入手。我们之所以坚持将关注点和切入点放在“洋快餐”品牌上,主要是看中它们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与年轻消费者的生活密切相关。加之国际餐饮品牌一直保持相对良好的企业形象,也一直在引领国内餐饮行业变化,这本身会对餐饮市场形成一种导向作用。遗憾的是,调查结果没有印证我们的预期。故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 推广“绿色消费”应该发挥全社会的力量,使之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时尚。宣传绿色消费理念,不一定过多依赖学校和公共媒体,企业和社会力量也可以发挥更多的作用。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绿色消费”理念,鼓励国民在日常消费活动中奉行节俭、减少浪费,树立良好的餐饮习惯,要比单纯依靠学校和媒体“说教”效果更好。
2. 国际餐饮品牌企业在推动绿色消费活动中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我们希望这些在华开展业务的国际品牌餐饮企业能奉行内外一致的管理标准,及时有效地把他们在国外推广绿色消费的经验和做法转化到中国市场上,加快中国餐饮市场绿色消费的发展水平;同时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把减少消费者浪费行为纳入对门店和员工考评标准,并加强对内部员工的专业培训,以便更好地履行承担的社会责任。
六、结论
在我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就餐饮行业而言,作为快餐企业领导者和风向标的国际餐饮品牌在华业务无疑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既要能为广大消费者进行提供高标准和规范化的绿色服务;也要积极担承社会责任,确保把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倡导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标准如一地在中国市场落地,做合格的中国公民企业。这应该成为他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此外,我国众多的在校大学生是一个容易接受新事物、能在“绿色消费”活动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的群体,重视对这一群体“绿色消费”理念的宣贯和引导,无疑将对我国的生态社会建设发挥更加积极地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编.绿色消费知识手册[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10.
[2] 许世卫.中国食物消费与浪费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11).
[3] 司林胜.对我国消费者绿色观念和行为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02(5).
[4] 韩艳宾.我国绿色消费现状的实证研究[J].理论界,2006(9).
[5] 李君,刘智琳,卢娟,刘欢.成都大学生绿色消费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消费导刊,2008(9).
[6] 钱明慧,孙筠婷.绿色消费现状与零售绿色经营对策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9(16).
[7] 赵志耘.大学生绿色消费模式研究——观念与行动[J].科技和产业,2010(6).
[论文摘 要]高校大学生所受教育的经历和所处的特殊的校园环境,使得他们成为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通过从高校学生消费现状及特征和消费心理的特点入手,总结了影响高校学生消费的四大因素,并做出总结。
消费心理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消费心理从认识过程经历情感过程直至发展到意志过程,是一个消费购买的决策过程。消费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购买决策起决定作用的自身特点,如文化教养、心理素质等。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高校大学生所受教育的经历和所处的特殊的校园环境,使得他们成为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产生了与其他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具有比较特殊的消费心理,并表现出特殊的消费行为。
一、高校学生消费现状及特征分析
(一)高校学生消费现状分析
从消费水平来看,有数据显示,2006年高校学生约有74.3%左右的学生平均每月消费在400元左右,另有11.2%左右的学生月消费在200元左右,600元左右的占10.5%。与此同时,有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学生在经济消费水平上存在着巨大差距,如武汉某高校学生中年消费最高的达到18500元,而年消费最低的只有2100元。高校学生的月食品支出在230元左右,与生活费月均支出(480元)的比率是47.9%,这可视为高校学生的“恩格尔系数”,从长期趋势来看,这一系数呈现出整体的上升趋势。
从消费结构来看,目前对高校学生的消费结构还没有统一的结论。多数人认为目前高校学生的消费结构是不合理的,高消费和浪费严重。表现在除正常的伙食费、书、文具和日用品外,高校学生的其他开支比较大,所占的比例也偏高。如外出旅游、社交活动消费(主要用于同学和朋友之间活动请客和送礼等)、文体活动消费(舞会、影视、体育比赛的门票和体育用品等)。从消费方式来看,消费方式可以是消费观念及行为的统一体,是同主观意念或动机相联系的消费行为。总体上来说,高校学生消费仍可看作是经验性消费,但表现出了一些特殊的消费方式:第一种是旅游消费:有调查资料表明,有46.5%的高校学生在节假日时曾和同学或朋友外出旅游,有12.3%的同学在寒暑假曾和家人一起旅游过,表明旅游是高校学生比较热衷的一项活动,旅游被高校学生视为一种有意义的健康的消费行为;第二种是电脑消费,1995年电脑开始步入高校学生宿舍,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高校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了最能改变高校学生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因素之一;第三种是电话和手机消费,随着电信资费的一次又一次下调,201卡或ic卡电话在大学校园内普遍开花,调动了高校学生的购买欲望;第四种是恋爱消费,大学校园恋爱被视为一项不谈婚姻的爱情,但两个人的学习生活中也相应增加了额外的消费。
(二)高校学生的消费心理特点分析
高校学生的消费特点可以概括为:一是消费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高校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而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行业的不平衡,导致家庭收入的不平衡,再者各自家庭结构的不同,从而决定高校学生消费的不平衡;二是消费的多样性。高校学生的消费主要涉及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和文化娱乐消费三个方面,而且其构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高校学生消费的多样性一方面受其家庭收入水平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因而在消费层次、消费的数量等方面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另一方面主要取决于高校学生个人需要的多样性。寻求多样性是由于需求强度的不同和需求层次的多样性而产生;三是消费的主导性。大多数高校学生都是在满足生活消费基础上,尽可能的满足学习消费,以必要的娱乐消费来调节自己的精神生活。
二、高校学生消费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高校学生消费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家庭的原因。目前高校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把自己的孩子视为家庭的重点照顾对象,对自己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尤其是子女上大学后,宁可自己在家省吃俭用,也不能在外“苦”了孩子。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高校学生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创造了个方面的条件,使他们有优越感,他们的高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给同学起到误导的作用。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经济上也得到了保证。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往往借钱也要满足自己子女的需要。
二是社会环境原因。目前社会上不正确的消费观,给高校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了高校学生高消费的心理。近几年由于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家庭已经先富起来了,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高校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了高校学生的消费观。学校的贷款往往贷不出去,有的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宁可在家向亲友东拼西借,也不愿向学校贷款,把贷款当作是丢人的事。
三是高校学生自身的或心理的原因。高校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在家从小有家长关怀和照顾,中学面临高考的压力,许多家长为了避免他们分散学习精力,家庭的经济状况从来不要求他们分担,故而许多学生不知金钱来之不易,不知当家的困难,又没有理财的过程和经验。此外还有虚荣心理在作怪,有人宁可牺牲教育、健康或一些应有的社会责任,也要在消费水平上不断升级。情绪化消费也是高校学生消费中常见的。
四是教育薄弱和管理工作有关。有人认为现在高校学生的消费是偏高、不合理的,这与教育薄弱和管理有关。有的报刊、电影和电视进行错误的报道,片面报道一些高消费和享受的主题,给高校学生做出了错误的消费导向。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虽然也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光荣传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消费观,但碰到问题没有强有力的方法和措施,没有教育到点子上,对有的问题没有及时有效的引导。
三、基本结论与讨论
关于高校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问题,一直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有的主要在高校学生中多进行国情和勤俭节约教育并加强相关的管理;有的认为应培养高校学生科学的消费意识,指导他们确立合理的消费期望,引导高校学生做有经济头脑的消费者,教育他们讲究消费道德。笔者认为,应加强对高校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教育引导,高校学生的消费教育应该包括以下的内容:消费与市场的基本理论教育,主要为消费观念、消费计划、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心理、消费市场和消费营销等知识;消费品常识教育,主要为常用的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使用、维修与保护等;消费生态意识教育,让高校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消费与社会持续的发展、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刻认识生态需要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关注社会消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消费文明教育,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消费是两个文明的结合点,它对高校学生的消费伦理、消费质量、精神文化消费的提高,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消费者权益与保护教育,主要是帮助高校学生充分认识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权利以及如何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的抗逆能力,熟悉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保护组织、消费者保护法规等。总之,加强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是正确引导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21世纪国家栋梁的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1]赵祥禄,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现状、原因和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3)
关键词: 女大学生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随着社会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女大学生的消费,已经成为引导消费潮流的一股重要力量。但是近些年来很多专家研究发现,很多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存在一些问题,因而关注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对学生本人、家庭、社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调研小组,对西安高校1000名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收回有效问卷911份,并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影响女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并指出指导女大学生合理消费的建议。
一、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
(一)消费心理分析
1.女大学生个性消费心理是主流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女大学生每学期的消费在3000元以下,每月的消费基本在600元以下,基本上还是比较节省的。在消费理念上,大约59%的女大学生选择能省则省、够花就行,但是,每个女大学生自身条件不同,个性心理存在差异,随着她们自我意识的不断强化,消费经验的不断丰富,其消费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她们在消费过程中还是喜欢标新立异,希望能够以独特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品位。她们往往喜好个性化的商品用以突出自我。她们愿意花多一点的时间用有限的金钱选择个性的商品突出自我。
2.消费心理的理性与感性并存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女大学生最主要关注的因素依次是产品实用性(4.01)、外观时尚(3.98)、品牌(3.95)。女大学生在购买商品时,最注重的是产品的实用性,另外对于产品品牌与外观时尚与否要求较高。追求品牌也与著名品牌引领时尚和质量较高有很大关系。同时女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养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
3.消费心理呈现多样化发展
在休闲及娱乐消费方面,她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看电视、上网、进影剧院这样一些静止的休闲方式,而是追求新颖、出奇、刺激和有品位的活动,在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育健身等领域,显现出新的发展势头。另外,女大学生成为青年旅游者中的主体,且自然风光是其首选。体育健身消费在大学中渐成时尚,羽毛球、健美操等运动健身项目日益受到青睐。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女大学生每月花费中有19.3%用于休闲娱乐,且休闲娱乐方式呈现多样化态势。
(二)消费行为分析
1.消费行为的从众与个性化矛盾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以个人的兴趣爱好、审美观、生活情趣选择商品和劳务,女大学生作为青春向上的一个特殊消费群体,更希望具有鲜明个性的生活方式,展现个性,表现自我,因此,逐渐形成了女大学生追求个性、时尚,突出自我的消费心理。女大学生在将个人的消费向时尚看齐的同时,也就是希望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反映在消费行为上就是向别人看齐,追求大众化的商品。这样,女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中表现出尽显个性,又趋向一致的消费特点。
2.女大学生消费行为呈现多样化
多样化的消费心理决定了女大学生多样化的消费行为,本次调查显示,98%的女大学生拥有手机,87.45%的女大学生拥有MP3/MP4,部分学生尤其是城镇女大学生还拥有电脑(47.34%),相机(21.89%),女大学生的知识丰富,对社会主流趋势的把握十分准确,以前一些简单的商品已经满足不了她们的需求。她们会购买更多的商品满足自己的需求。
3.女大学生个体之间消费存在明显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大一新生的花费远远低于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花费。因为大一的学生彼此之间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基本上都是生活费用的花费。大二的学生会选择考证和旅游。大三的学生在这两方面表现得更明显。大四学生的花费是最大的,他们面临着毕业,找工作、毕业论文的撰写、人际交往的频繁、旅游、形象花费比重大大上升,消费远远高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
4.形象消费比重上升
在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今天,大学生比任何一个群体,比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更重视、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并为此不惜代价。尤其是女大学生,护肤品、美白祛斑用品、美体保健用品、减肥用品等方面的消费,在她们眼中已是司空见惯了。调查表明,女大学生购买化妆用品、饰品和运动健身的花费占到其月均花费的12.4%,这应该说是一个较高的比例。
二、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超前的消费观念和滞后的消费实力
一方面,女大学生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她们的消费呈现多样化发展,如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育健身、KTV、跳舞、泡吧、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购买电脑等数码产品、网购、参加各种培训班等方面都是当代女大学生比较喜欢的消费项目,而且她们在这些方面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另一方面,她们没有固定收入,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父母支持,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因而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
(二)存在一定的过度消费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女大学生有朋友往来,无论是生日请客还是有求于人请客,吃饭首选地点是饭馆,还有一些女生的化妆品的档次较高,这与还没有自立的学生身份是不太相称的;部分男生女生交往费用比较高,尽管交往是很正常的现象,但产生过大的费用却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一些女大学生为了“脸面”,送礼物时也是一些奢侈品,如手表、手链等,她们认为这样才不会太寒酸,才体面。过度消费问题是现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值得大家关注。
(三)自主学习费用比重下降
从调查数据看,71%的女大学生一个学期用于学习上的支出少于500元,平均每月还不足100元。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不少学校、机构适应形势需要推出了相关的培训与考证,这些培训与考证是需要一定费用的,如果女大学生比较专注于自身能力的提高,那么每月不足100元的学习支出显然不足。
(四)女大学生攀比与炫耀心理同在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大一部分女大学生购买产品的目的是因为别人买了而自己没有才会购买,表现出更多的攀比和炫耀心理。在攀比心理的支配下,女大学生更多地考虑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如舍友、同学、老师甚至是一些明星的影响。在炫耀心理的支配下,女大学生不仅注重购买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更注重购买商品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以期显示自身的独特性、优越性,其目的是建立自信心,唤起个人优越感,肯定自我和表现自我。
三、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克服攀比等不良消费心理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女大学生之间的消费情况差异很大,由于家庭情况不同等原因造成的。在以依靠父母的大学生涯里,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才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与人沟通等方式遏制膨胀的攀比心理,并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地定位。
(二)重视家庭对当代女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女大学生出现不良消费的情况,原因之一就在于承受亲情过分的娇纵。要解决女大学生高消费问题,就必须改变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现在许多家庭完全被动提供“资助”,这不能不说是造成子女不健康消费的重要原因。因此,父母要首先改变对子女的态度,满足需要但不超出原则,把子女的爱局限在合理的范围内;其次,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给子女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再次,父母应时时关注子女在校情况,了解他们的消费需求与消费习惯,一旦发现有不良倾向,便及时予以制止。在女大学生消费教育方面,家庭教育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学校加强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对女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是对女大学生进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主要形式。此外,还应对女大学生进行消费观的教育。对女大学生从思想上进行教育,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显得更重要,意义更深远。社会应积极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女大学生是现代技术最积极的响应者,受媒体的影响最明显。大众媒体应对健康的信息进行大力宣传,为女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消费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荣晓华.消费行为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J].华东电力大学报,2007,(4).
[3]李妍.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及对策[J].重庆社会科学,2008,(5).
[4]李晓桃.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的研究[J].金融经济,2007,(1).
[5]李巍.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