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术英语论文范文

学术英语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术英语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术英语论文

第1篇:学术英语论文范文

关键词:课改中学数学师生互动地位作用平等合作与交流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决定了学习数学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大脑智力因数、引导学生数学思维更要求师生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因而,师生互动也表现得更加突出。据我所知,多数数学老师在实践中的互动形式主要有:1.多提问,一堂课不间断的提问,力求照顾到全体学生;2..多讨论,老师讲完一个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指派或让学生推举代表发言。这两种形式确实具有易掌控、易操作、有利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优点。但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真正的“互动”应具备下列几个要件:

一、师生互动,首先要强调师生的平等。

师生平等,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我们知道,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一般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产”着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根据交往理论,交往是主体间的对话,主体间对话是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参与。因为只有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因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首先应是师生完全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应该说,通过各种学习,尤其是课改理论的学习,我们的许多教师都逐步地树立起了这种平等的意识。但是在实际问题当中,师生之间不平等的情况仍然存在。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是先知先觉,很容易在学生面前就有一种优越感。年龄比学生大,见识比学生多,认识比学生深刻,有时就很难倾听学生那些还不那么成熟、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尤其是遇到一些不那么驯服听话的孩子,师道的尊严就很难不表现出来。因此,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实是比较难于做到的。

怎样才有师生间真正的平等,这当然需要教师们继续学习,深切领悟,努力实践。但师生间的平等并不是说到就可以做到的。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是传统的角色,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学生们仍然是知识的容器,那么,把师生平等的要求提千百遍,恐怕也是实现不了的。很难设想,一个高高在上的、充满师道尊严意识的教师,会同学生一道,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知道,历史上师道尊严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其实是维持传统教学的客观需要。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平等的地位,只能产生于平等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地参与。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学习方式,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这次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这也正是纲要中提出师生积极互动的深切含义。为什么我们要强调纲要提出的师生互动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或方法,其理由就在于此。

二、师生互动,还应该彻底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要求教师从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

举个例子,在初中几何中,讲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教师的“导学”可以从实验入手,实际操作或演示就可很快得出结论: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此扇形的弧长是圆锥的底面圆周长,扇形的半径是圆锥的母线长。这种演示“导学”既直观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这个知识点。在上述老师提示后,学生自己阅读,找出本节的重点,新知点和难点,先自己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决,攻克疑难问题。这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在老师做了演示之后,再让学生阅读,自行解决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有了“导学”的认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就相当明确,“自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运用旧知识进行求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得以进一步锻炼的过程。所以,改变课堂教学的“传递式”课型,还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阵地是师生双边活动得以体现,师生互动能否充分实现的关键。

总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导致新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我们教师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从而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实现这种转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次课改,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教学要求等许多方面,都为我们教师这种角色转变,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其实不转变角色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了)。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在课改实验中,尽快完成这种转变,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

三、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的合作与交流是“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发生,而不一定要人为地设计出某个时间段老师讲,某个时间段学生讨论,也不一定是老师问学生答。即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创设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这样来进行:

1.提出问题:(a+b)2=a2+b2成立吗?

(显然学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

2.引导学生计算:

①(a+b)(a+b)=

②(m+n)(m+n)=

③(x+y)(x+y)=

④(c-d)(c-d)=

3.引导学生发现①算式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a+b)2

②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2±2ab+b2

4.进一步提出:能直接写出结果吗(a+1)2=?

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

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该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再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例1解不等式4(1+x)<x+13

解:去括号,得

4+4x<x+13

移项,得

4x-x<13-4

合并同类项,得

3x<9

不等式两边都除3,得x<3

“无问题”教学可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创设问题”教学,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

②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

③如何消除这些差异?

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培养。如上例,学生弄清了去括号,移项等……是朝着解集的形式转化的目的后,对于解不等式,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这也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创造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

古人常说,功夫在诗外。教学也是如此,为了提高学术功底,我们必须在课外大量地读书,认真地思考;为了改善教学技巧,我们必须在备课的时候仔细推敲、精益求精;为了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我们在课外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学术功底是根基,必须扎实牢靠,并不断更新;教学技巧是手段,必须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师生互动是平台,必须师生双方融洽和谐,平等对话。如果我们把学术功底、教学技巧和师生互动三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么我们的四、师生互动,还应该建立在师生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看到的是一种双边(或多边)交往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点,学生思考;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倾听、感悟、期待。这些活动的实质,是师生间相互的沟通,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

有人把理解称为交往沟通的“生态条件”,这是不无道理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的。研究表明,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以重大影响。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难以持久。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超过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新课程实施中,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可以这么说,增进相互理解的过程,其实也是丰富、发展交往双方情感因素的过程。

教学实践显示,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间的关糸。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帮助的基础之上的。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并有一定深度的课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师生互相切磋、共同研究中来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情谊,培养积极的情感。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建立起了一种非常融洽的关系,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配合默契。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合作学习,真诚沟通。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学生都心领神会。而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许变化,老师也能心明如镜,知之甚深,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里的灵犀就是我们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起来的相互理解。

五、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

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师生积极互动,要求师生间有尽可能充分的交往活动。目前,中学教学班的班额还普遍偏大(一般50多60人,有的甚至达70多人),要实现充分交往活动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在现实条件下,有利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积极互动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一般存在以下三种主要课型:

1、以讲授法为主的课型;

2、以讨论法为主的课型;

3、以探究——研讨为主的课型。

第2、3两种课型所形成的交流方式比较好,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许多课都采用了这两种课型。这两种课型极有利于形成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

与这两种课型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多种,但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研究活动有更多的优越性。根据实践经验,这种小组以4——6人为宜,全班不超过10个小组。小组内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负责召集工作及充当小组发言人。这种组织形式首先使小组内生、生交流互动比较充分。其次,因为人人都要当组长,所以对组内同学的意见、其他组同学的发言也都能注意地倾听。由于代表组内同学发言,主人公的意识也更强一些。每个组与老师的交流、对话也比较充分,较好地弥补了大班额条件下,师生、生生交往的不便,为互动创设较好的条件,是目前条件下有利于师生积极互动的一种比较好的教学组织形式。

文献参考:

吴兴长,《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教育心理学讲座》

邓友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篇:学术英语论文范文

1.1不重视课程设置

服饰艺术专业英语在专业课程教学设置中得不到重视。长久以来,服饰艺术类院校以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为主导方向,因此忽略了理论的强化与学习。在整个专业课的教学设置中,教师在主观上对服饰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

1.2教材的专业性强,难度大

通用的教材内容对于艺术类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根据服饰艺术类学生的能力和特点,专业性和理论性太强的教材无法使学生透彻地学习和理解。

1.3专业术语较多,理解难

服装专业英语的专业词汇较多,理解难,阅读起来难度较大,与基础英语课程相比较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的兴趣不大。

1.4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和情趣

基于服饰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的背景和特点,单一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法,使学生缺乏兴趣和动力,学习效果不佳。

1.5缺乏双师型教师

既懂英语语言又有服装专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师资源有限。专业英语课应该以英语语言能力较好的专业老师担任,但这样一来,课堂上,由于教师的语言能力有限,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大大降低。在大多数服饰艺术类院校,专业英语课是由英语专业的教师担任,专业知识极其缺乏,导致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十分松散。

1.6教学与考核方法单一

目前,多数教师对于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实行的是讲解课文和翻译术语这样直接的方法,使得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考核时,也是以翻译术语和做选择题这样古板老套的方式,而没有把英语作为一门交际语言贯穿到整个的服装专业教学中去,学生尤其是在阅读和写作方面非常逊色。

2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探讨

2.1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首先,作为一名专业英语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在信息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地学习,给自己充电,才不会落后于时代。另外,在专业英语课程当中,对听、说、读、写和译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把自己理解的知识信息以简单易理解地方式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学生。其次,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做到精益求精。最后,努力创造机会与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做到专业英语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教师不仅仅局限于一些专业的词汇的讲授和专业课文的翻译,而且要与专业课同步学习。比如:在讲解服装各部件英文名称的时候,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出一款自己喜欢的服饰,用英语标出各部分的英文表达,并且用英语对创意灵感进行描述。在课程教学中还应采取与专业相结合的英语教学方法,英语教学首先要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对于服饰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把兴趣爱好和学习相结合是最佳的途径。英语课堂应该是学生自我展示的一个舞台。他们可以利用每节课开始的几分钟时间用英语介绍自己的作品或自己喜欢的作品或感兴趣的话题。这样一来,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运用印象加深,同时还能结合到已学的专业课知识。

2.2启发式教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采用启发式教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在专业英语的学习过程当中,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的记忆是一个难点,在这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掌握词汇的记忆方法,比如拆词法、词缀构词记忆法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另一方面,在教授专业内容上也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问题引入法,网络资源学习法,情景教学法和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自己动手操作和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工具来分层完成学习内容。基于服装专业的特点和英语水平现状,在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中采取从简入手、步步为营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在课程设计上,把专业英语课放在第五学期,在学生掌握了丰富的服装专业知识的背景下开始教授,这时,学生对服装专业英语课程中的许多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例如:讲解Bohemian,波西米亚原为Bohemian译音:一般译为波西米亚,原意指豪放的吉卜赛人和颓废派的文化人。追求自由的波希米亚人,在浪迹天涯的旅途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哲学。波希米亚不仅象征着流苏、褶皱、大摆裙的流行服饰,更成为自由洒脱、热情奔放的代名词。学生已经对这一风格的历史由来有了深入的了解,因此对应相应的英文阅读就似乎简单多。还比如,在给服装专业的学生讲解时装设计内容时,可以给学生提供面料(纸张)、人台、剪刀等材料,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讲解的内容和自己对时装设计的理解,从而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2.3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

考虑到服装专业实际的英语水平和服装专业的特点及心理特征,在教案的选择和整理中,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的采取灵活多变、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课件中插入与课程相关的画面,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如知名设计师、画家和各种服饰配饰的图片等。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最新的时尚信息以精彩、绚丽的画面和声音来传达,强化教学的听觉和视觉效果。在多媒体教学中,既可以借助于网络上的服饰图片帮助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也可以让学生拍下自己设计的服饰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直接询问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服饰品的价格,相信学生会更喜欢这种形式的对话。

2.4强调专业英语的翻译学习

在国际间的服装交流和服装贸易中服装术语的翻译及其重要,因此有必要强调专业英语的翻译学习。如:中山装是我们的传统服饰,翻译版本也能见到几种:sunyatsen'suniform,zhongshansuit,Chinesetuniesuit;又如:旗袍,译版很多。还比如:各种各样的帽子在汉语中很难找到对应词:beret,bowler,topper,panama,stetson等等,汉语里原本没有表达这些帽子的词汇,只好采用解释性翻译法把他们分别译为:贝雷帽、常礼帽、高顶礼帽、巴拿马帽、宽檐帽等。还有一些服装颜色词汇,如:khaki译作卡其色,peru译作秘鲁色,salmon译作鲜肉色,beige译作米色,navy译作藏青色等等。

2.5应用能力的培养

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毕业生的基本目标就是“学以致用”,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要把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努力构建实用为主的专业实训与实践教学体系。例如,在引导学生去浏览国外的电子商务网站之后,首先去点击购买自己喜欢的服饰艺术商品,既可以熟悉国内外购物网站的区别,又能在相关的英文网站上学习相关的服装贸易以及服饰艺术品的颜色、尺寸和规格型号等等知识,然后让学生用E-mail形式告之教师在期间遇到的问题与难题,让学生试着以英文模式设计自己的店铺网站,达到理论与实践同步学习的效果。

3结语

第3篇:学术英语论文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

1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是唤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其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信息技术正因为其集图、文、音、像、画、照片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所以在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例如在讲解Australia一课时,我用电脑先向学生展示kangaroo和koala的视频资料,然后自然过度到它们的原产地-Australia,介绍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由于直观明显,学生自己就总结出了inthesouth/tothesouth/onthesouth的位置关系,而且由于课程图、文、音并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极高,很多知识是自己提炼总结出来的,所以印象深刻。

2突出以学生为本,教师为指导,具有实际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

多媒体电脑使课堂教学变得更生动,直观和快节奏。例如有位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筛选信息能力,他的课程设计是让学生介绍一个国家,首先简单向学生讲解演示了怎样使用英语软件Amiglobe,给学生提供了网址然后给学生布置任务:选择自己要介绍的国家,阅读筛选信息,信息中必须包括该国家的地理位置,人口数量,政治状况,经济状况。其它信息视自己状况可以增加.要求学生制作成powerpoint或word文稿,在全班进行交流.在整个活动中,学生要自己搜集信息;然后阅读,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符合老师任务的要求;最后编辑整理,形成成果。由于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重组有价值的资料,不仅使知识内容历久弥新,而且真正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全身心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对课堂信息的每一种反应,并积极做出相应的“对答”,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示,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探索中求知,在欢乐中成长。

3有利于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

辨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主体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由于学生受社会、家庭的影响不同,学生的个性不同,学习存在差异。要想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教师备课时必须注意合理设置教学梯度,尽可能提供学习途径的选择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让不同思路的学生都能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成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选择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课程整合,使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实施“分层次教学”成为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4促进交流协作、资源共享,发挥团队优势

(1)教师之间:科技进步和知识爆炸使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能量都十分有限。现代英语的教学模块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文、政治、环境等等各个方面,一个教师要想在短期内对所有知识都非常清楚根本不可能,而信息技术为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搭建了平台。例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到咸宁听课,英语教研组做好备课工作:他们每个学校的教研组重点准备一个或几个单元的内容,把每个单元的教案、ppt、网络课件和相关资料上传到自己的教学网上,其他教师下载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做适当修改,极大限度的节省了时间、丰富了备课的思路。

(2)学生之间:在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安排结对交流和学习讨论,结对交流是通过抽签、自由组合或其他方式使学生组合在一起,就学习内容、方法、资源等进行交流,切磋,寻求帮助。学生按要求创设规范的文件夹,他们可以互相使用搜集到的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3)师生之间: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因特网和其他信息源,组织和指导学生与他人合作,完成对某一课题的研究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或看法,并将自己的成果与他人共享。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某一方面或领域里,学生的水平超过老师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就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对老师的积累也是有益的补充,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第4篇:学术英语论文范文

1.1网络互动模式

网络互动模式就是利用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络构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进行英语学习的一种模式。它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能够实现无障碍的沟通交流。能够体验英语魅力和提高英语的素养。老师可以在线答疑解惑,同学间可以互相学习,交流在英语学习上的经验。同时在网络学习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作用,对网络空间进行垂直管理,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彰显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目的。

1.2情景互动模式

多媒体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利用人与人之间,人与机之间,人与网络之间的互相交互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参与英语学习和探讨的兴趣。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它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创设新鲜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体味英语的快乐和魅力,从而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2.创设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学生愿意学才能学进去,才可能学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更加活跃,才能使他们全身心的参与到英语的学习中去。课堂教学才会达到最佳效果。教学中灵活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静”为“动”,变“单调”为“丰富”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3.创设情景,让学生告别哑巴英语

英语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具体情景中运用英语来进行交流。但是,说英语对中国学生来说,有相当难度,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缺乏英语原材料等。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发挥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的作用,就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能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自然情景和教学情景。多媒体能提供声音、画面、人物、情景,使学生置身于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产生一种需要运用英语的激情,使学生将这种表达的激情转化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了展示平台。

4.结语

第5篇:学术英语论文范文

关键词:转述动词 文学类学术论文 中国作者 英语本族语作者

0 引言

转述是学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运用转述可以体现作者对转述命题或被引作者所持的态度,为作者的评论开启评价空间[1]。转述动词是转述的重要信号之一,作者可以通过转述动词实现言语功能,导入被引用者的声音,实现作者、被引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恰当使用转述动词是作者寻求其交际目的与学科规范之间平衡的一种重要手段[2]。因此,对转述动词进行研究是理解作者意图与学科规范之间关系的起点,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正确使用转述动词有助于提高英语学术写作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实现写作目的。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语言转述现象一直以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国外学者从传统语法、文体学、功能语言学等角度对语言转述现象进行了研究。传统语法重点从直接引语、间接引语的转换关系上关注对他人话语的转述策略[3]。在文体学领域,Leech和Short把对言语和思想的表征区分成五类: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和人物话语的叙事性报道,这种分类方法扩大了语言转述研究的范围[4]。功能语法学家Thompson则关注转述动词的人际意义,指出转述者对转述内容的态度主要体现在转述动词上[5]。对批评话语分析学家而言,转述动词体现了语篇互文性和语篇中的多声特征[6]。专门用途学者也注重对转述动词的研究,他们对转述动词进行分类,关注转述动词在学术论文中的功能,同时通过引用分析(Citation analysis)关注转述动词的使用[7]-[10]。其中,Thompson和Ye将转述动词分为三类:研究转述动词(Research verb)、语篇转述动词(Textual verb)和心理转述动词(Mental verb),并分析了各类转述动词的人际意义。此后,Thomas和Hawes[8]以及Hyland[10]等人在其基础上做了类似分类。

国内部分学者从认知语用角度研究引用现象中与认知有关的方面[11],或者研究引语在语篇中所完成的修辞功能[12]。有的学者对学习者学术英语语料中使用的转述动词做了定性和定量分析[13]-[17]。也有学者分析了引用的结构形式及其与时态、语态的关系,探讨了转述动词的类别及功能[18]。

以Hyland为代表的国外学者的研究以英语本族语研究者的学术论文为语料,未涉及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对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而中国学者的研究中,对学习者学术英语语料的定性及定量研究所选择的语料大多来自应用语言学;以期刊论文为语料的种类及数量有限,从对比分析的角度探讨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在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的研究更不多。本研究将在这些方面做一些尝试。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Springer电子期刊中选取近十年(2004-

2013)文学类论文共20篇,其中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论文各10篇。选择语料时,研究者还考虑到论文期刊的多样性及代表性。然后,研究者根据学术论文撰写的规范要求,运用人工识别的方法记录论文全文中所有标注了引用信息(作者,时间,页码)的地方,对所得语料进行分类统计。首先统计了两类作者零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其次,分别对转述动词总次数、使用频率较高的转述动词做了统计。最后,重点统计了两类作者表示评价倾向的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并对以上各类型语料进行对比分析。

3 研究框架

Hyland基于Thompson和Ye以及Thomas和Hawes对转述动词的分类,运用过程法和评价法对转述动词加以分类[10]。按照过程法,转述动词可以分为三大行为类型,即研究行为(指研究者在研究结论或研究过程中对真实世界行为的陈述)、认知行为(指心理过程)、话语行为(指语言表述方式)。而按照评价法,转述动词又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表明现作者对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做法持肯定态度;第二类表明现作者不同意或不接受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其做法;第三类转述动词不直接表明现作者的观点,而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传递被引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评价,具体又可以分为四个小类,包括①被引作者以肯定的口吻提出自己的观点;②被引作者以中立的姿态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客观上做了什么事;③被引作者以谨慎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观点;④被引作者以批判的态度评价别人的研究或研究结果。

Hyland没有说明过程法和评价法各自的优缺点,也没有说明两者的相互关系。本研究认为,过程法基于研究行为的本质特征,从行为、心理和话语三个方面对转述动词进行分类,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转述动词本质的认知,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而评价法立足于现作者、被引作者以及读者之间的对话性,旨在区分现作者、被引作者的立场和态度,从而帮助读者明确现作者的观点。同时,评价法也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学术写作中对转述动词的运用能力,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在对比分析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转述动词时基于Hyland的评价法,首先将转述动词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进入语篇,向读者阐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论断;第二类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表达被引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评价,从而间接帮助读者了解现作者自己的观点。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分类方法,是因为转述是作者借助语言表述心理的过程,也是意向性自我构建的过程,反映了现作者对转述内容的认知评判,并通过转述动词进入语篇,向读者阐明自己的科学论断。

[2]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3]Yule,G.et a1.“On reporting what was said”,ELT Journal,1992,46(3):245-251.

[4]Leech,G.& M.Short.Style in Fiction.London:Longman, 1981.

[5]Thompson,G.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 Edward Arnold,1996.

[6]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7]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8]Thomas,S.& T.Hawes.“Reporting verbs in medical journal articles.”ESP Journal,1994(13):129-48.

[9]Swales,J.Genre Analysis:English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Cambridge:CUP,1990.

[10]Hyland,K.Disciplinary Discourse: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Haflow:Peaon Education,2000.

[11]彭建武.语言转述现象的认知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359-366.

[12]辛斌.引语研究的语用修辞视角[J].外语学刊,2010(4):67-

73.

[13]胡志清,蒋岳春.冲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J].语言研究,2004(3):123-126.

[14]袁邦株,徐润英.社会科学论文中转述动词的学术考察[J].求索,2008(12):79-81.

[15]孙迎晖.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J].外语教学,2009(1):53-57,69.

[16]娄宝翠.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5):64-68.

[17]张军民.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学术语篇转述动词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46-249.

[18]唐青叶.学术语篇中的转述现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3-6.

第6篇:学术英语论文范文

由于传统教学有许多限制,一些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事物和现象无法直接呈现给学生,这些都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利用多媒体的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综合功能,及其交互式特点,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置身其中,把抽象静态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具体,缩短了学生与认知材料之间的距离,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某些事物与词语之间的联系。因此,多媒体技术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起到了激趣导学的作用,有利于“好学”“乐学”落到实处。

二、提供丰富课外阅读素材,扩大学生的视野

按照新课程标准五级目标中对“读”的要求:“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从培养阅读能力的角度来看,仅限于课本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由以上可知,英语教师在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同时,更应该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增加学生的词汇积累。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信息量大和速度快的优势,在阅读课中适当地出示形式不同、难度各异的练习短文,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多媒体技术也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语言实践的机会,有利于他们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再者,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阅读课中的“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完成了课内的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些与所学知识相符的课外阅读材料。另外,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查询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如故事发生的背景,主人公所属国家的文化与社会习俗等。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与课堂上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语篇,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英语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大多时候都是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然而多媒体技术打破了教师作为唯一知识传播者的格局,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共同学习的良好学习环境。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教学情景,设计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与帮助,使学生掌握不同文章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效果。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光是教给他们怎样答题,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表达欲望。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考,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同时要鼓励他们充分利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型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学习Goforit!八年级下Unit1Willpeoplehaverobots?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关于未来生活、工作的图片,然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未来,让他们展开联想,预测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的情形,这个过程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的时候,要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锻炼自己的思维,进而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五、结语

第7篇:学术英语论文范文

血浆多用于补充血浆蛋白、凝血因子和扩容,以纠正机体凝血功能障碍为主,对休克、免疫、解毒、止血、烧伤、低蛋白血症等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2],其临床适应症较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1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类病症

肝病患者常因凝血系统和纤融系统的异常以及血小板功能下降而造成凝血异常,因而对于即将进行侵入性操作或者手术的出血患者,如PT值明显延长则就进行血浆输血。因心血管疾病、肝脏移植等手术而造成较大创伤出血过多、甚至出现休克的患者,需要大量地补充血浆。另外DIC的个体化治疗也需要血浆的注入补充。

1.2先天性单个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

该类患者于出血、手术及侵入性操作时需要及时补充凝血因子类制剂,因血浆内几乎含有所有种类的凝血因子,故临床应用于该类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疗效。但是,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量低于凝血因子制剂,如临床大量输注可能造成患者心肺的负担加重,因此多在无法获得凝血因子浓缩物的前提下再使用血浆输注。

1.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据报道,血浆置换能够使70%-85%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症状获得缓解,使其死亡率下降到10%-20%[3]。

2.急诊输血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2.1发热反应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之一。

主要特征为输血后15min至1h内出现寒战,继则高热,体温可高达38-41℃,有些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但血压无明显变化。反应持续15-60min,然后逐渐好转,数小时后完全消退。在昏迷及全身麻醉下,发热反应常不显著。出现此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观察,并予保暖、抗组胺药物等对症处理,高热时应予物理降温。为预防此反应,若时间与条件许可,应尽量用浓集红细胞加白细胞过滤器,甚至洗涤红细胞。

2.2过敏反应症状以荨麻疹、眼面部血管神经性水肿为特征的称过敏反应,严重时可有皮肤潮红、广泛皮疹,甚至会厌水肿、支气管痉挛及过敏性休克。

表现为荨麻疹者可单用抗组胺药物治疗;遇中、重度者则应加用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用升血压药及镇静约等抗休克;有会厌水肿者应作气管切开以防窒息。过敏反应主要是由血浆中存在抗IRA抗休所致。若能事先了解患者输血史,除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外,应避免使用血浆,改用血浆代用品。

2.3输血性溶血反应发生此种反应大多系ABO血型不合输血所致,其次为Rh系统血型及ABO系统以外血型不合输血,亦有部分为输入质量不高之同型血,或血中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等引起。

若是妇女要了解妊娠史。如患者有过溶血性输血反应史,而目前又非输血不可,应仔细检查核对受血人血型,检查的血型系统越全面越好。另外还应检查受血者血清中有无本身所缺乏的血型抗原的相应抗体。若情况紧急,不允许等待时,可输用O型浓集红细胞。

第8篇:学术英语论文范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学习兴趣 教学 主体 计算机滥用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育也必须接受时代的挑战,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使常规教学形式更为丰富多样。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与模式,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自主活动和探索发现中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学作了如此的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可见信息技术在现在以及将来的教育教学中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并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和培养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使课文内容形象化,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如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这篇课文时,首先播放一段青海湖短片,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要了解课文、学习课文、探究课文的欲望。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观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教育才有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学生只是接受者,是被动地参与整个过程,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现代技术教育手段,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创造更好的学习情境,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有利于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如教学《大堰河,我的母亲》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了教学,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①上网搜索查寻有关作者的相关资料;②运用所查寻的资料,自学课文;③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互解答;④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对作者与文章的理解:⑤在班级中进行朗诵比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且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会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一些很抽象的问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受阻"时,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教师可使用多媒体以活化课文内容情景,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其充分感知体验。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教学的指导有了针对性,也可以实现语文教学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同时让呆板的课堂活泼化,让学生处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中。

如《巴东三峡》一课中,三峡的险、奇和江水的险恶口头表达很难使学生理解,这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把三峡的影片或图片分阶段展示出来,三峡的山水就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些过程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利用较少的时间,解决了教学难点。

四、信息技术只可巧用,不能滥用

信息技术溶于教学之中,并非强调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把多媒体教学当“速效救心丸”,片面强调“只要多媒体计算机一旦在课堂上摆出来,奇迹就会出现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虽然把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意这样来把多媒体搞得更吸引人,却忽视了学生的反映。在多媒体应用到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多媒体演示的东西“好看”时,学生个个头昂的高高的貌似在认真听,可真正去思考的能有几个?学生是不是抱着“好玩儿”、“看看带劲”这些简单思想在上我们的多媒体课?互动式探究教学根本是“探”和“究”,而不是花花绿绿的影音文件!它不能代替教师进行所有的教学,只可巧用,不能滥用。

实践证明,恰当而巧妙地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进行整合,能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变静为动,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学生易于接受。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将不断探索研究,使学生在声、形、色的教学环境中愉悦地获取知识,使语文教学更富有魅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学与教的心理学》作者:何小亚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07出版

第9篇:学术英语论文范文

多媒体信息技术是集语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教学工具,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多媒体为学生的听力训练提供了便捷条件。在进行语言材料的播放时,发现学生对某一句或者某一段听不明白,就可以选择其前进、后退与反复的功能重复收听,这要比录音机便捷的多。在英语教学中,由于教师本身语音的不规范,会造成学生在听取纯正英语语音材料的障碍,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利用质量好的听力软件,因其语音语调的地道与纯正,学生会感受到一种音乐的美感。英语语音软件可以有效弥补教师语音不规范的不足。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听力测试情况,利用听力软件自主选择重复听的内容,自主确定听的次数,自主解决自身的听力问题,富有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由于阅读材料及内容范围偏窄,教师主要是通过课本、及分发纸质阅读材料的形式进行阅读训练,阅读也只是学生做题、教师批阅的单一训练,且反馈矫正不及时,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缓慢。利用网络信息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难题。例如,笔者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阅读,网络资料题材新颖、内容广泛,可以为学生提供足量的阅读材料,强化训练,开阔学生的视野。学校网络英语学习园地、优秀的英语学习网站都可以成为学生的阅读资源。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实现互动,及时反馈,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起初,教师所选的阅读材料不要难度太大,以免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所选阅读材料应该本着趣味性强、难度低的特点。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一些能够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欣赏水平及评价能力的材料,适当提高难度,使学生的阅读能力稳步提升。

三、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说”的能力是实现英语顺利交际的基础。母语非英语的学生因为缺少必要的英语环境,说的能力提高缓慢。而计算机与网络为英语环境的营造提供了优势条件。例如,一是可以实现人机对话。学生可以通过一些英语软件自主帮助训练正确的表达,因为计算反馈的即时性,可以使学生随时了解自己说英语的正误。学生的语音语调正确,计算机会以“Excellent”、“Goodjob”等激励性的语言给予肯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口语能力。二是网上交流。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国外讲英语及国内讲英语的人士进行交谈,从而弥补现在我国大多数学校缺少英语外教及英语外教不足的缺陷。

四、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以写英文日记、改写英语课文或者针对某个情景进行写作,是传统英语教学的训练模式与方法。这种枯燥乏味的训练使学生很难对英语写作发生兴趣。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网络可以增强写作的趣味性。例如,笔者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写作背景,在屏幕上播放一些图片、场景、一段故事,呈现关键性词语,让学生观看、揣摩,然后把自身感悟用英语诉诸笔端。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词汇、句型、语法后,再逐步进行写作训练。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