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写作教学范文

写作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写作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写作教学

第1篇:写作教学范文

一、“高效六步作文评改法”的组织形式

“高效六步作文评改法”采用的是“三段自主学习”高效课堂模式的组成形式。具体操作如下:

A.每个班级编排8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8-10人,小组成员每个学期相对固定;

B.学习小组由班主任(导师)牵头,小组成员由不同学习能力层次、性别的学生搭配组成,组内互教互学,形成合作学习的互补性;

C.每个学习小组设行政组长1名,各学科组长1名,由具有组织学习能力和威信的学生担任;

D.组长由班主任和科任课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推选产生。

二、以自主批改、师生互动为特色的“高效六步作文评改法”

以高效课堂组织形式为依托,我们逐步实施“高效六步作文评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励评

激发学生自主评改作文的积极性,是实施“高效六步作文评改法”的重要环节。让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产生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但是,如果没有外在的激励机制来做推动,学生在一时的新鲜感过后,很容易出现审美疲劳,导致评改质量下降。所以,“高效六步作文评改法”的重要环节就是设计作文评改竞争机制:对各小组的每一个同学的作文评改给出量化评分,根据各组所得的总分或者是平均分给予小组相应的奖励。

2.范评

我们要求学生自我评改,就得先培养他们对文章的初步鉴赏能力。在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以后,教师抽出学生习作一至两篇,提前印好,学生人手一份,在进行通读后相互讨论,指出文章在立意、结构、论证方法上的优缺点。最后,老师通过投影展示自己对这篇作文的具体评改,学生可以对照自我评估,也可对老师评改不理解的内容提出质疑,老师需进行具体讲解。

3.互评

接下来,开始分组互评。“励评”激发了学生互评的积极性,“范评”培养了互评的能力,在做好精心的准备后,“互评”就变得极易操作。作文互评最好是本小组成员的作文互换评改,以便后期操作。老师列出评改项目和评分标准,并做简要说明。同学们按教师的指导从选材、篇章、内容、结构等方面一一做评。

4.师评

“师评”有两个任务,一是要对学生的作文质量给出评分,二是要对学生批改质量进行复评加分。作文满分可设置为60分,批改的满分可设置为10分。对作文评改,教师可以不精批细改,只需按照标准给出评分即可。这种快速批阅近似于大考改卷,批改效率大大提高。但对“学生评改”进行复评,不仅要对学生的评改情况进行评估,给出相应分数,还要把不妥之处做出标记,以便单独交流,当然也可以完善对作文的评定。评完后,教师将作文评分和评改得分登记在册。

5.自评

最后一步就是把评完以后的作文本返还到本人手中,要求仔细查看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对“互评”“师评”的结果持有异议者可以找老师“评理”。老师可根据情况改变评定分数。此环节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6.总评

教师请课代表算出各组作文得分和评改得分的平均分,进行排名,奖励积分并张榜公布。老师对作文的情况和评改情况作出总结。由组长挑选出本组中最优秀的作文进行共同修改,与其他小组进行评比。优秀作文张贴在班级学习栏供全班同学学习,教师选出最优秀者送语文组编辑打印,全年级印发。各小组就此次的作文和评改进行交流和总结。

三、“高效六步作文评改法”的优势及意义

1.建立了作文评改长效激励机制

学生对自主评改作文,短期内保持一定的热情,时间一长这种热情便会消退。在“高效六步作文评改法”激励机制下,学生一改往日消极怠工的懒散,互相学习,互相监督,长久保持着作文自我评改的热情。

2.高效灵活

“高效”一是指效果好,一是指效率高。所谓的“六步”在前两步落实后就已经简化为“四步”。学生的鉴赏能力一旦形成,“互评”“自评”便会顺理成章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完成。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2篇:写作教学范文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所以,在当代的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课文的教学中,进一步发挥课文的“模”的作用,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

目前,统编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那么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即模仿的要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至关重要。现就初中学生实际情况并结合课本谈谈自己的尝试,以期抛砖引玉。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可利用课文突出写作的专项能力训练,但不必面面俱到。下面试举几个方面为例:

1、仿标题。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用一句著名的歌词为题,同时把文章的说明内容交代清楚,一举两得。又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

2、仿详略安排。如讲解《木兰诗》时注意文中内容详略的安排,不难看出文章详写了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略写了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从详写的内容中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木兰?引导学生质疑:如果略写的内容也详写的话,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木兰?为何作者不详写呢?最终让学生明白:文章内容的安排要看其主题。为此我要求学生改写《木兰诗》,要求:详写的内容略写,略写的内容详写。

3、仿人物描写。如动作描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看似简单的动作描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情深。如《一面》作者先后五次刻画了鲁迅的外貌,由远而近,同中有异,都突出一个“瘦”字,却不显得罗嗦累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明白先要概括些,后写的要具体些,所写的外貌要有所区别,先少后多,逐渐增加,突出特征每次都要写到,以加深印象。为此设题并要求学生自行观察一个星期然后行文:以“我班的 ”为题,要求:描写班级里影响你最深的一个或多个人物并对其人物进行细致的刻画;班级人物不出现真名。

4、仿语言。如:《观舞记》中排比、比喻的运用。课堂中我设计了句子仿写训练。首先,组织学生观看印度舞蹈,进行“假如我是 ,我就要 ”单个句式的仿写。如:假如我是画家,我就要用各种长短不一的画笔,描绘出她们婀娜的身姿和妩媚的舞蹈。然后,组织学生观看《千手观音》进行排比段的仿写。

5、仿表现手法。如:《我爱这土地》一课诗人使用象征手法,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象征这一手法在《海燕》、《雷电颂》、《星星变奏曲》等多篇课文中都出现过,学生并不陌生。教学时通过反复朗读和赏析,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后,课堂中我设计了以“我爱这校园”为题,以‘假如我是____,我也应该_____’开头,仿写一首诗,并使用象征这一表现手法来表达对校园的赞美和热爱。”又如:《口技》一课的以动衬静的手法,在“遥闻深巷中犬吠”句中“遥”字、“深”字表现两者之间相距甚远但仍能听见狗叫的声音,说明什么?即夜晚安静。这便是有声衬无声。课堂中我设计了以“一个宁静的夜晚”为题的片段作文,要求用上以动衬静的手法。

另外,利用课文进行写作教学的训练时,要深挖课文内容。这些文章有的词句蕴含丰富,耐人寻味;有的人物心理描写凝炼;有的省略情节;有的结尾戛然而止……设计作文时,应针对课文内容的可挖掘性,抓住训练点,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详化、延伸。

第3篇:写作教学范文

一、加强阅读与写作的“互动”

阅读是借人功夫,写作是求己功夫。阅读和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威尔逊说,读与写、写对读都存在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丰富的阅读不仅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而且提供多样的语言形式和结构样板。阅读所得对于写作也是最为重要的内容。结合阅读进行写作,能够在奠定基础的同时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初中生学写作,很大程度上需要借鉴和模仿。写作所需要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阅读,“阅读,架起了由模仿到创作的桥梁”。

素材是写作的第一要素,没有或者缺少素材的积累,即使具备了所有的写作能力也不会写出好的文章。通过阅读,吸收和积累与写作直接相关的素材,如阅读所记述的故事和事件,积累语言表述形式与技巧,文章结构与主题表达的特色,等等。这些累积下来的内容,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可以借鉴的范例。有了这些直接的写作素材和范例,加上勤奋练笔,就会逐渐达到培养写作能力的目标。通过阅读吸收和学家的思维方式、方法,进行思想素材的积累,提高透视生活现象的品味。

广泛的阅读为写作奠定了充分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是要把这样前提性的事件变成实际的写作能力,这必须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阅读和写作上的训练。具体是:阅读时要根据写作上的需要精选篇目,侧重于学习和积累当前情况下制约自己写作进步的内容因素,通过阅读解决写作中的困惑,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如按新课标推荐的书目,让学生去阅读。同样,写作时必须将阅读所得有机地渗透到构思运笔之中,通过写作训练验证阅读感受,巩固阅读成果,并将其逐步化为自己写作的实践能力。

我们加强阅读与写作的“互动”,要防止:一方面长期不练,造成读与写的脱节,丧失阅读对于写作的指导、启发作用;另一方面,只练不读,使写作由于缺乏充分的阅读积累而处于一种没有根基的盲目状态。

二、加强听说与写作的“互动”

新语文课程标准将听说合成口语。人们常说“我手写我口”,口语交际能力也影响到写作能力。我认为,口语交际与写作教学应当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写作之前是应该指导的,但指导可否让学生执行,听说的能力也能够激活起来呢?答案是肯定的。教师变“讲”为学生“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课堂上将充满生气,充满活力,时时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高尔基介绍写作经验:写作前,总是把写作内容说给别人听,别人说好,他写成作品。台湾语文教学界对此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这些年他们引进和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将先说后写郑重地写进了教学大纲里。在《国民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命题后,酌与学生作短时间讨论,再令学生撰写……”讨论还没开始,学生大多就已进入“口欲言而嗫嚅,足欲行而踟蹰”的愤悱状态,围绕命题、立意、选材、谋篇等交流看法,各抒己见,更是能集思广益。讨论、演讲、交流使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不仅“有得写”、“乐于写”,而且自信必能写好。我们尝试的课题研究《初中语文课前“说”与“写”》是这样的:开始之前,同学为了“说”,每次都准备好讲稿,并记熟,课前在班上“说”,学生演讲完了,生生互动、交流,并对“说”进行评点,教师加以指导,每位同学将感受写成短文,最后自己汇集成册,这就达到以听说促写作的目的。

三、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第4篇:写作教学范文

一、培养观察兴趣,让学生发现美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文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获得丰富的体验后的一种情感抒发,教师常常要求学生说真话,表达真实的感情,而写作指导中又缺少了让学生观察的机会,于是学生就只能凭空想象了,作文“假”也就在所难免了。小学生虽然生活的空间较为狭窄,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有着丰富的可供观察的对象,只是因为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观察不细致,认识不深刻,写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罢了。因此,在作文写作指导中,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在观察中人物事物、积累经验。

要在观察中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味道,人物的外貌、衣着、神情、说话的语气等进行细致观察,在观察中体会,在体会中积累。尤其是在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观察顺序,如写一种植物,从远处看如何,近处看又有什么不同,它的根、茎、叶各有什么特点,和其他植物相比不同点在什么地方等等;在对人物进行观察的过程中,除了常见的外貌、衣着、神态等,还要对人物的语言、心理等进行一定的猜想。只有让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亲心感悟后,印象才会更加深刻,写作中才会有更丰富的体验来进行表达。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后,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所观察到的事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这样长期坚持,当学生将观察变为一种习惯后,写作素材就会变得无比丰富,写作中才会有话可说。

二、开展说话活动,让学生由说到写

小学生最喜欢的莫过于故事,他们不仅喜欢听故事,还喜欢讲故事,因此,在写作前,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将所要写的事先以说的形式进行表达,然后再进行写作。这样,当学生从说过渡到写,有了一定的铺垫,写起来不但会兴趣盎然,也会有话可说。

如在“……的烦恼”的半命题作文中,教师先以“近视眼的烦恼”为题来描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我从小便患上了近视眼,这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太多的不便。记得有一天早晨,天空还下着蒙蒙细雨,我这个近视眼可吃尽了苦头。本来看表的时候明明是7:20分,等我赶到教室时,已经是7:40分了,结果挨了老师一顿批。看来这都是近视眼惹的祸,甭提心里多郁闷了。”然后以此来引导学生将生活在所遇到的苦恼的事情表达出来,在经过交流后再去写作发现,学生有了话题,能将苦恼的事情顺利地表达了。不难看出,这种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中学着写

很多时候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容易走入一个怪圈,即喜欢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作文,由此,在作文教学中,也就习惯性地对学生提出一些虚无缥缈的要求,学生很多时候会摸头不着脑,不是不愿意写,而是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写。其实,小学生的认知以直观为主,在直观的情境中,学生更容易获得感性的写作素材,也才能有话可说。因此,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情境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让学生在情境中来获得感性体验,作文前安排一定的活动是不错的办法。如在以“我的爸爸”或“我的妈妈”为题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先安排学生在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让学生做一些事,班级上也可开展“话说父母的好坏”的交流活动,还可以演讲、诗会等形式来组织,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在活动中体会,然后再去作文,生活情境就会变成学生写作的源泉。

四、培养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创造

第5篇:写作教学范文

激活情感大胆改写

激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必须给学生讲清楚――作文就是用笔说话,其实就是把自己想要说的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立足畅所欲言,无拘无束,排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在此,我们可,以学习鲁迅:节俭、含蓄和凝练,是文化、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立体的综合创造。例如《风筝》这篇具有深沉的思想力量及美好内心感情的文章。我们可以通过先解剖自己而后解剖别人的精神,把原来用冷峻、凝练、深厚的文字表达灼热的感情的文章改写过来,把原作者的第一人称改用以“小兄弟”作为第一人称,就是以“小兄弟”的身份来描述这事情的全过程,表达出自己对风筝的喜爱,他人对自己偷偷精心制作的风筝无情践踏的心情及其悔过时自己的深切感受。在改写前要求学生必须要反反复复研读文本,仔仔细细体味作者的无情与挚爱。当然老师在学生写的同时要多加指导,方可让学生顺势展开改写文章。同时老师要用赏识的观点和宽容的态度善待每个学生,适当鼓励,及时表扬,让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自信地参与进来,让他们人人动脑有章,个个下笔如神。

激活心灵拓展扩写

想象是写好作文的保障,不具备想象力的作文是没有生机的。只有浮想,方可联翩:平时,我们要把小作者带到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其放飞自己美好的心灵,才能意想天开,才能拓展他们的想象和施展他们的写作才艺。

好的作品往往可显现出自身铮铮的铁骨,道劲的枝干,我们要引导学生为其增添形象的血肉,明丽的花叶,再加适当的点缀,才是锦上添花啊。在实际教学中,放开学生手脚、放飞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激活学生心灵,为学生留有广阔的时空,让其心旷神怡,浮想联翩,让学生充分扩写描绘,增添精华。让学生体验作者的心情、感受。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品味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为此,我们必须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由点想到线,由线想到面,再由一个侧面想到另一个侧面。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到深从内到外,全方位地进行巧妙构思、措词行文。

感悟人生训练仿写

第6篇:写作教学范文

1 让学生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如教学“观察秋天”这次习作时,就带领学生到野外去仔细观察,尽情欣赏,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使学生得到一种无可比拟的欢乐感。这样让学生把看到的说出来,再写下来,学生写出的作品也会有血有肉。

2 创设欢乐的教学情境。如教学“观察一种水果或蔬菜”写篇习作时,让学生提前准备一种水果或蔬菜,上课时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自己拿的物品的颜色、形状,亲口尝尝其味道,教者再引导学生讨论这种水果或蔬菜对人体的作用和益处。学生习作起来定会思路活跃,热情高涨,胸中有数,也会获得笔下生花的乐趣。

3 培养学生留意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写下来。现实生活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课内、课外、学校、家里……时时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注意观察发生在身边的各种事情,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把它写下来,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习作产生兴趣,视习作为乐事,就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并发自内心的“我想写”。

二、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要达到此目的,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努力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其。次,要培养学生想象作文。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下面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们要鼓励学生放胆想象,学生想象之鸟一旦高飞,脑中便会浮现新颖、生动的意象。每给一次这样的习作,想象力便会得到一次锻炼,生命体验便会得到一次拓展,创新的萌芽便又一次破土而出。

三、注重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多动笔、勤练笔的好习惯

1 除了写老师布置的习作外,还要求学生经常写一些日记、周记,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择其喜爱的写下来。把生活中遇见的材料写下来,拓展视野,扩大练笔的机会。

2 要求学生经常回味自己所写的日记、周记,把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修改过来,这样经常反复,直到满意为止,学生的写作水平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3 要求学生记背妙文佳句。通过记背,用心揣摩,理清思路,从而丰富学生的词汇语言。并要求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第7篇:写作教学范文

一、自由抒写,消除恐惧

在写作教学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当我让学生自由命题,随意写作时,同学们的灵感常常会比较高,但当我给他们设定一个固定题目时,他们常常会面露难色。此刻,不妨让同学们放下一切思想包袱,随意抒写今天发生的事情,或记叙事件,或发表感想,或议论抒情,总之,体裁不限,字数不限,选材不限,愿怎么写就怎么写。即使是写成流水帐,我也坚决予以支持。这样做,同学们没了条条框框的束缚,自由自在,我手写我心,许多意想不到的经典语句恰恰会应运而生。由先前的惧怕写作,到最终将写作变成一种习惯,畏难情绪大大降低。

二、收拢思绪,紧扣中心

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知道自己通过一段文字想要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这是本阶段要达到的目标。可让学生继续自由抒写,写完之后,自己回头总结归纳所写内容想要表达一个怎样的中心,然后为本文拟定题目。这种做法,让学生由先前的自由散漫逐渐过渡到紧扣中心来表达,从而达到形散神不散的教学效果。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无法归纳出中心时,他们自己会马上寻找原因,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哪些可以保留,哪些与中心不大,可以完全删除。从而为以后的写作提升奠定基础。

三、围绕中心,精心选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立意,再美的语言,假如没有真实感人的材料为血肉,最终也只能是躯壳一具,味同嚼蜡,难以打动人心。所以,在这一阶段,我提醒同学们,从每天发生的几十件小事中,去寻找去捕捉那件最有价值最有意义,最让人动心的一件来写,既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又能让自己的文章有深度,有韵味。同学们明白此理之后,纷纷回想一天中最有价值的事件来写,那种浅薄幼稚的肤浅选材慢慢便会销声匿迹。

四、精雕细琢,语言出彩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再动人的事件,再高深的立意,假如没有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势必会让整篇文章水平大打折扣。于是,在此阶段中,我认为应该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从修辞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们从最熟悉的比喻、拟人修辞入手,每篇文章尽量用上两到三种修辞。学会换一种方式,换一种语言来表达一个事件。比如说,看到沾满露水的荷叶,可以将其比喻为晶莹剔透的翡翠;看到落叶飘零的深秋,可以调动自己的感官,写成“你听,悄悄的,那是落叶对大地深情的呢喃”等等。有了这样一个阶段的练习,学生作文中的语句自然会日趋生动起来,先前那种枯燥呆板的陈述也会被一个个生动优美的语句所替代。这一过程中,除了让学生自己大胆的创造语句之外,一定不能忘了让学生多阅读,多背诵,多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得多了,背得多了,积累的多了,写作时一些妙语佳句便可信手拈来。印象最深的,有位叫许雅的同学,就成功引用了“流光总是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来表达对珍惜时间的呼唤;而孔紫嫣的作文中,则引用了池莉的语句“这世界上有两面镜子——男人是女人的镜子,女人是男人的镜子”,借此来抒发了父母间那种相互扶持的夫妻情义;梁民坤同学则通过背诵优秀诗文,将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成功地引用到珍惜时间,发奋图强的作文中,使整篇文章显得大气磅礴,富有气势,极具感染力。

五、巧设首尾,浑然天成

有了以上写作基础,最后,可以将文章的结构即大体框架加以润色,从而让文章浑然一体,达到行文流畅之目的。这一环节,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开篇技巧,比如:开篇点题,设置悬念,运用题记,引用名言,善用修辞开头等等。结尾处,可让学生设置照应开头式,总结全文式,耐人寻味式等方式收束全文。许多同学认为有了前四个环节的成功练习,常常会忽略了开头结尾的重要性,做老师的有必要对此加以重点强调。在多年的写作教学中,同学们常常会出现一种怪现状,原本想得好好的,但到最后收束全文时,会突然发现,自己应该重点详写的东西好象没地方写了,更多的地方早已被废话所占满,这一切,稍微用心,便不难发现,其实都是开头惹的祸。假如没有一个简明扼要,直切题目的开头方式,而是天马行空的胡乱堆砌,最终结果势必会导致自己思维的混乱,最终出现详略不当的情况发生。所以,开头构思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文章的结尾同样至关重要。一个好的结尾往往能收到振聋发聩或是耐人寻味之效果,更有甚者,会让人产生“余音饶梁,三日不绝”之感慨,而这一切都不是一般的内容所能弥补的。

六、一锤定音,题目耀眼

第8篇:写作教学范文

一、诱发兴趣 激起"我想写"的愿望

“兴趣”是引导学生写作入门的钥匙,是学生轻松习作的第一步。兴趣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兴趣的魅力则光芒四射。那我们应当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呢?

(一)回归生活 使学生懂得日记写什么

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值得我们用心去观察,而生活又是我们灵感的写作源泉。我们要引导学生及时摄下身边动人的镜头,把生活引入课堂,写身边的人或事物。因为身边的人(事)或物都是学生亲眼所见、闻,他们感受深刻,为学生写日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如我们的生活般丰富多彩,鲜艳多姿,学生的作文就不再是苦思冥想地编造,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

(二)多赞赏和鼓励学生 让其有成功的自豪感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日记中的闪光点,不要以成年人的眼光对学生的日记横挑鼻子竖挑眼,鼓励学生写心里话;不要以成年人的观点去约束学生的认知,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只要有些许的进步都要及时予以表扬、鼓励。

二、激活学生的灵性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培养学生练就一双敏锐的“慧眼”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双慧眼,在看似单调、平淡的生活中常常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获得习作的灵感和激情。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入作文,让学生知道写作文不过是把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而已。

(二)鼓励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练就一个敢于创新的“头脑”

新世纪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求异思维水平与想象能力是一个人创新能力的主要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动多种作文形式,训练学生的想象力。1.看图作文。2.续写课文。3.假想作文。学生感兴趣,可想象的就越多。4.教师组织学生听、编童话。

三、紧抓口语交际 加强说话训练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好话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学生有很强的语感,笔下表达就会更加通顺、流畅。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课,因为学生在和别人谈论、交流时,你的感受,我的认识,他的想法,在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会产生良好的磁场效应,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四、培养阅读兴趣 加强积累 丰富语言

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面。我坚持做到以下四点: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留出阅读的时间;2.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使其会读会摘抄。3.提出语言积累的具体要求,对所摘录的好词好句好段,要求学生多读、熟读;4.每周定时检查,表扬认真的学生。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应该循序渐进,引导为主,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限制写话的内容及形式,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在写话时,不过多限制写话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可写的内容就很多,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会对写话产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尽管知识水平、能力、经验不同,尽管写出来的长短多少不同,但都乐意去写,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而这些话都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展现。

(二)注重以多种形式激励孩子产生写话的愿望

为了能够让学生产生写话的愿望,对写话有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写话。如评选小作家,对于那些写话能力较强的孩子,让他们当选小作家,并上讲台读自己写的话,给他们创设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如,评选佳作奖,教师帮助孩子修改写话作业参与投稿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激励形式,让学生增强了自信心,爱上了写话。奖励机制让孩子对写话产生了浓厚兴趣,成为了孩子写话的动力。

第9篇:写作教学范文

一、学写诗必须多读诗

清乾隆蘅塘退士孙洙给《唐诗三百首》的题词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对唐诗的极高评价,说明唐诗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崇高地位,同时也说明唐诗对人们的影响力相当大,对人们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古代流传下来的诗作多数是优秀作品,特别是《唐诗三百首》,诗中优美深邃的意境,耐人寻味;有规律的节奏、韵律、平仄,充分体现了古诗的形式美,让人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熟读古诗的人,谈吐优雅,文化品位较高,一般也会写一些诗歌。很难想象,一个连唐诗宋词都不熟悉几首的人能写出上乘的诗作。所以,我在开办诗教班时,首先要求学生背诵所学过的古诗,然后检查学生还能熟读多少课外的诗歌。在课堂上,我运用“开火车”的方法,让学生轮流背诵古诗,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习的热情高涨。我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课外古诗,为进行诗歌创作作好 “热身”准备。当然,我也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理解诗歌大意,不能囫囵吞枣地读,不能对诗意、主题和创作技巧一无所知,否则读诗的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二、让学生掌握一些诗歌的基本知识

我们所读的古诗,之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因为这些诗歌讲究押韵、平仄错落有致、节奏分明、用词准确精当,所以,我在诗歌写作教学时首先为学生讲了一些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分类、什么是律诗、什么是绝句、什么是押韵、什么是平仄等。讲授这些知识不免让小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因而,我结合具体诗歌进行讲解,尽量做到浅显易懂。如讲到押韵,我先列举了学生最熟悉的诗歌――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是同韵的,即“光”、“霜”、“乡”的韵母都有“ang”,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押韵的目的是为了读起来“顺口悦耳”。一般来说二、四、六、八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然后,我又举了另外几首诗讲解“押韵”。

在讲到字的平仄声时,我引用了一首有趣的打油诗。这首诗从第一句到第四句,每句一个声调,四句分别是一、二、三、四声:“今天张先生归东山,明晨杨同学来河南,请你往酒馆打好酒,路过万寿路叫舅舅。”读后,我问学生这首诗的读音有什么特点。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边读边思考,并很快回答了我的问题。然后我给大家讲解: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一、二声)基本上是归入平声(有个别特殊的归仄声),上声、去声(三、四声)一般归入仄声。平仄交错运用是为了读音的起伏变化,它是有一定规律的。这样让学生初步有了平仄的概念。

我还出示了杜甫的《绝句》来讲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知识: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首句不入韵,二、四句押“an”韵。四句的平仄格式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一首前两句和后两句都是对仗的绝句。对仗就是要求上下两句(出句对句)中对应处的字词性相同、平仄相反。诗人在《绝句》中的对仗,布置得非常工整。上下联中,数词相对,量词相对,物种相对,动词相对,色彩相对。

经过我这样浅白的讲解,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包括律诗、绝句)的一般常识。我还为学生讲解了现代自由诗的一些创作理论和技巧,指导学生在创作时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明、暗)、拟人、象征、排比等手法。

三、对初学者要求不能太高

经过一两节诗歌理论课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诗歌创作知识的基础。但你还不能对学生写诗的期望值过高,否则会让你信心全无。我在诗教班上第二节课后,布置学生写第一首诗歌,题材自选,题目自拟。结果是令人大失所望,一些学习成绩较好,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首次写诗却出现用词不当、意思表达不清、语序颠三倒四等问题,更顾不上是否押韵、对仗、平仄协调等问题了。面对几十首写得一塌糊涂的“诗歌”,我开始进行认真的思考:理论归理论,实践归实践。诗歌理论学得多好,不经过多次的艰苦创作,是很难写出好诗的。因而,对刚学写诗的学生要求不能太高,循序渐进,先从“写通顺、能表达清楚意思和能够押韵”入手。我对第一次诗歌习作进行了点评后,要求学生写第二首诗歌。当时,为了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我带学生到小东江去观察秋色,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想象。回来后布置学生写一首以小东江为题材的诗歌,大部分学生的第二次习作都有了很大进步。不少习作稍作修改后,不失为一首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又有一定意境的小诗。略举以《小东江之秋》为题的诗两首:

小东江畔草青青,

严寒酷暑无枯影。

金黄稻谷弯腰笑,

随风滚滚现海景。

小东江畔景色鲜,

野花朵朵映蓝天。

芒絮洁白如飞雪,

黄金一片满稻田。

像这样档次的诗作有二十多首,虽然在用词的准确性和意思表达方面仍有欠缺,平仄对仗也不讲究,但总算写得语句通顺、有一定意境,也做到了押韵。因此,算是开始入门了。

四、激发兴趣多鼓励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