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维逻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儿童思维发展,希望能帮到你。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皮亚杰认为7~12岁儿童的思维是属于所谓具体运算阶段,实质上,也是同样的意思。
儿童在入学以后由于教学上向他们提出这些新的要求,就促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
小学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不是立刻实现的,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第一,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但是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低年级儿童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要求低年级儿童指出概念中最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常常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在中高年级,儿童才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
第二,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在开始发展,但是仍然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低年级儿童虽然已学会一些概念,并能进行判断、推理,但是还不能自觉地来调节、检查或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他们常常能够解决某种问题或任务,却不能说出自己是如何思考、如何解决的。这是由于对思维本身进行分析综合是和内部言语的发展分不开的。只有在正确的教育下,教师指导儿童逐步从大声思维(讨论)不断向无声思维过渡的时候,儿童自觉地调节、检查或讨论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能力才逐步发展起来。
第三,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儿童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是它的发展的一般趋势。但是具体到不同学科、不同教材的时候,这个一般的发展趋势又常常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例如,在算术教材的学习中,儿童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抽象水平,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思考,但是在历史教材的学习中,仍旧停在比较具体的表象水平上,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还感到很大的困难。又如,儿童已能掌握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而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可是,当他们开始学习分数概念和分数运算时,如果没有具体事物的支持,就会感到很大的困难。
第四,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逐步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关键转变点,这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一个比较明显的“质变”或说“飞跃”,这个质变发生的时期,就是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在小学四年级(约10~11岁)。当然,其中也有可变性。如果教育适当,关键年龄可能提前,有的教育性实验报告就指出,这个“关键年龄”可以发生在小学三年级;反之,如果没有适当的教育条件,这个“关键年龄”也可能推迟发生。
小学教师的任务在于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言语,特别是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丰富儿童的经验,特别是间接的经验,因为儿童的思维水平是在掌握言语和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当然,教学和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是直线的、简单的,从掌握言语和经验到思维发展是有一个量变质变过程的,而且这个量变质变过程又常常会由于学科的不同、教材内容的不同、儿童学习方法和个人特点的不同而不同。
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处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获取这些的能力。思维训练就是要交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1、科学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孩子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铰链,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经过思维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2、“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奥数”等知识技能型的训练不能替代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全面”和“均衡”。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方可达到这个效果。
3、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因此,投资思维能力这个“万能钥匙”,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4、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灌输不同,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
这个机会窗口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的发育的2-7岁。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学生学到的知识通常都是零乱的杂乱无章的,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罗列成一个有序的系统,而这种能力的锻炼及形成则主要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有数学教学,就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不管是小学数学教学还是其它阶段的数学教学,都是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升阶段,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3.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同时还可以形成其它各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是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学生从形象思维提升到抽象思维,是一次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质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去将自己直观看到的东西提升到感性认识的阶段,然后进行一系列的罗列思维。因此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同时还可以形成其它各方面的能力。
二、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
教育要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从基础抓起,从小抓起,现本文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注重小学生的语言逻辑性。只有真正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来,才是真正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小学生通过讲,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经过大脑的加工提炼表达出来,也就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运用。假如一个小学生只会做,却不能将自己的知识用语言逻辑表达出来,可以说这样的学生学习接受能力肯定是不能跟那种既会做又会说的人的能力比的,说的好听点是“奇才”,难听点“闷葫芦”,这是违背中国教育方向的,是典型的书呆子。记得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学生,读书的时候,对什么都是一点就通,可谓是天才级别的,但是老师并没有对这个学生的“天才”加以正确引导,没有注意其语言的表达,这个学生学习能力也因其不具备相应的逻辑能力,学习成绩也是日渐下滑,这种违背中国教育初衷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学生应该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锻炼自己的语言逻辑能力。
2.适当的使用教学道具,方便的话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准备相关道具。逻辑思维是一种抽象思维,在小学的教育中,小学生很难接受这种思维,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一定的道具来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解析相关的概念及形体。还有就是可以要求有条件的同学自己准备道具,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提升,这样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问题是打开思维和想象之门的钥匙。问题的出现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寻求答案的需要,产生一种对解决问题的渴求。这是一种学习创新的因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出示梯形模型,再提问学生:“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通过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求知欲。然后引导他们动手操作,画一画、剪一剪或拼一拼,合作交流,最后大部分同学都能自己推导出计算公式,成绩差的同学也可以在其他同学的操作演示中学到知识。小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无形中也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兴趣,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从而使其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百年大计始于教育,教育都搞不好那就不要谈搞好经济社会了。教育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定小学数学教育,因为小学数学教育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自我学习能力,进而在七凌八乱的学习方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从而真正符合中国的教育方针,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杨素红《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成功(教育版),2009.09。
[2]郭秀霞《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0.01。
[关键词]直觉思维 数学直觉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79
在教学中,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常常不经过逻辑思维过程,瞎猜乱说,但事实上,学生是在利用直觉解决问题,这种直觉也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思维,被人们称之为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一样,是发展数学能力的有效思维,只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过分注重逻辑思维,抑制了直觉思维的发展。那么,该如何借助稍纵即逝的直觉,推动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呢?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抓住错觉,突破误区
直觉思维的表现形式通常为一闪念,稍纵即逝,具有突发性和跳跃性,实际教学中通常会出现在思维活跃的学生身上。但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这种直觉当做学生的瞎说乱说,从而错过良好的教学时机,影响了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那么,如何才能捕捉学生的直觉并善加利用呢?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关注学生的第一反应,而第一反应通常是一种错觉,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这种直观错觉进行教学设计,从而突破学生的思维误区,一举击破教学难点。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内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笔者先让学生动手做任意三角形,学生采用拼摆、剪贴、折纸的方式展开操作,此时设置问题:如果给你任意三根小棒,你都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认为一定能。全班学生的第一反应是个明显的错误,根据这一错误的直觉,笔者设计了操作活动,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三根小棒(a+b
二、加强引导,激活直觉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有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学生的很多知识都是在默认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如在小学一年级时,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圆等图形的特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第一次接触这些图形,因而在长期的观察和感悟中,学生对这些图形的特性早就拥有一种无须证明就能够知晓的直觉,到了高年级再进行数学探究时,这种直觉就会被激活,能够帮助学生瞬间领悟概念的本质,并作出有效的数学判断。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猜想、联想、观察等思维引导,以此激活学生的直觉思维。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一内容时,笔者先向学生揭示主题之后,展开猜想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先来猜测一下循环小数是什么。学生认为,首先应该是小数,其次小数点后的数字会有很多;再次,小数点后的数字会有反复,不停重复出现;还有学生补充认为,有可能小数点后的数字会是单个重复,如“1111…”,还有可能小数点后的数字会有多个重复,如“123123123…”。
以上教学,教师先从猜想入手,让学生对循环小数的数学概念进行初步感知,从而激活学生对循环小数这个概念的直觉思维,有效避免了教师的生硬说教,为下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整合互补,完善直觉
在数学领域,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相比,具有不可捉摸性,因而只能作为数学证明的补充,而不能成为数学思维的主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任由学生瞎猜乱猜,更不能过分推崇直觉,而是要保护学生的直觉思维,将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整合互补,使两者相辅相成,促进直觉思维的完善。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内容“三角形”时,有这样一道题目:在两条平行线间画三角形(如图1),两个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学生的第一个直觉反应就是认为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但如何证明呢?为此,笔者展开引导,学生经过探究后发现,曾经在三年级时学过这样一个数学定理:即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通过这样的逻辑推理,学生让稍纵即逝的直觉得到了逻辑还原,能够将难以捉摸的直觉思维转化为有理有据的逻辑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直觉思维的完善和发展。
一、表达能力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1.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
在一定程度上,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系统、综合能力的体现,而只有在一个人拥有丰富的底蕴、有幽默意识的条件下,才会使得表达适当且又不死板,从而才能在人际交往中灵活自如,游刃有余。一个人想要从容自若、调理清晰、有条有理地表达清楚,他的逻辑思维就必须是活跃且缜密的。那么,为了使一个人拥有这样的能力和水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就应该不断有序地培养、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且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合理化和科学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过硬的表达能力,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与家长的交流,让身边的朋友以及师长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展示自己的优点;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帮助,从而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2.表达能力是一个人外在素质的名片
一个人和其他人的交流方式主要就是语言表达,无论是书面上的表达还是口语的表达,都是交流方式的体现和表达。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领域的信息知识不断更新。在人才知识不断增加和进步的时代,人才的竞争和更新是激烈而又残酷的。当今社会,无论是参加工作,还是交友外交,大到国家之间的外交,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交流,都需要人的表达能力。只有拥有好的表达能力,才能让别人对你有好的印象,从而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合作和发展。因此,表达能力是一个人外在素质的名片,是一个人在的外在的能力的体现,它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工作、学习、生存生活的“必需品”。它主要指的是一种能力,是指一个人与其他人交流时的一些语言、肢体、动作表情的表达所综合的信息,其中语言信息是尤为重要的。它的具体体现在与别人交流过程中,能否准确且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意识、和想法的能力。
人的表达能力分先天能力和后天培养,而初中时期正是人的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之一,所以,初中语文教学是提高表达能力至关重要的阶段,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毋庸赘述。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方式及方法,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联系怎样表达和交流,从而达到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1.在教学内容上针对表达能力设计板块
初中语文教育的重点就是表达能力的培养,所以,初中语文教育应该以适应学生个人素质发展为主要前提。在教师内容和模式上都应该合理地科学地进行不间断的创新和改良,教师不应该一味地讲解,而是要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得教学质量更高,能更加有力和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输出知识,而是应该给学生们自己消化和实践的时间,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们得到了训练的同时,还能更加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让学生们对课程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出一个题目让他们进行分组讨论,让每个人都投入到交流当中;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演讲、主持、作文比赛等等一些有利于提高表达能力的活动,让学习过程更加有挑战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更加喜欢学习,从而令教育质量大大提高。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不要“守着课本”,而是要“开拓课本”,结合和扩展课本中的内容发展学生的特性。在合理地利用课本的基础上,要创造一个活跃的教育及交流环境,提供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把学生的表达欲望最大化地发掘出来,打开学生们自由发挥和想象的大门,从而在语言思维表达及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对学生的表达及思维能力进行强化
在“表达能力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一节中我已经提到,在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文化底蕴和思维逻辑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说文化底蕴是表达能力手中的利剑,那么思维逻辑能力就是这把利剑上的锋芒――只有好的思维逻辑能力,才能把文化底蕴好好地利用和整理,从而才能清晰且有趣地表达出来。
逻辑主要是指一种自然且可以锻炼地可以掌握的规律性,其中包括思维和客观事物等的规律性。然而,表达能力的合理的体现与确切的、运用自如的逻辑思维息息相关,只有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的表达才可以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被不断地逐渐地培养出来。而初中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注重培养以及提升学生们的表达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以培养、提升学生们明确而清晰的思维方式为重点目标,继而在提高学生们的思维逻辑的前提下,来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
3.让课堂更丰富有趣
要想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让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得到真正的大幅度的提升,只有课堂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训练和实践。就像上面所提到的“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得教学质量更高,能更加有力和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让学生们联系实践进行训练,才能让学生们真正地了解到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并且让他们切身地体会到表达能力是什么,会给他们带来什么,从而增加教学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们自身的特点而为其量身定做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学生们进行实际的训练;通过实际的交流,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的同时也知道自己的不足,以此来帮助和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并且教授其在遇见突况时应该如何应对的方法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文理学科;思维互补;知识整合;新课程改革
当前,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深化,素质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随之不断推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充分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高中阶段文理学科思维互补受到了学校教育的广泛关注。
一、文理科思维互补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贯彻以生活为基础的新型教学理念,从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出发,立足学生生活经验,围绕学生生活主题,通过感知生活现象,把握生活逻辑,引领学生感受应用知识的价值和意义。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深刻地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意图,更多的关注学生在学习文理学科时的思维差异,培养学生文理学科思维互补的能力,这已成为教师在目前教学中思索探究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理学科思维的互补并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与交融,更重要的是思维模式的创新互补与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针对目前现有的文理分科的现实,需要教师深入细致地探索与研究文理学科思维互补的途径,启迪学生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勇于创造。只有让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教育教学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念。
二、文理科学生的思维特点及互补策略
(一)文理科学生的思维特点
经过学者们大量的分析与研究,我们知道理科偏重逻辑思维,文科偏重形象思维;理科多严谨和理性,文科多激情和感性。理科的思维模式是线性或所谓聚合思维,是一种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首先定义概念,定理,然后再去推理得出结论;而文科生则是离散思维,是一种丰富的联想思维方式,从一个点转跳到另一点。因此,文理科学生的思维结构就出现了差异,理科生的思维呈树状结构,而文科生的思维则是网状结构。由于理科思维侧重由因到果,而文科思维多是由果到因。因此,理科生往往关注目标如何实现,更加侧重关注细节和过程,至于结果只是过程要达到的目标而已;文科生通常会先规划一个远景或者系统运行图,然后在论证目标如何实现。理科思维体现的是一种求真的工具理性;文科思维侧重的是一种唯美的人文关怀。
文理学科思维互补立足新课程改革,基于文理学科思维本身,基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升的现实诉求,构建具有学科交叉特色的课堂,培养学生文理学科互补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丰富的学科基础知识,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及终身学习的科学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自身全面发展和成长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把文理学科知识的学习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文理学科思维互补策略
文科知识和理科知识呈现的是互补关系,文理科知识的学习对思维训练也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文理思维互补训练,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衔接,夯实基础、适度拓展思维的宽度和深度。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改变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在发展创造中学习,建立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在理性认知中成长。
教师可以从思维品质形成的机理上研究学科内、文理学科群内、文理学科群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融合的关系,从形象思维入手,通过感性材料,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不同见解,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
教师也要学会充分开发和利用第二课堂,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进而归纳、梳理找出让学生文理融合的思维培养模式,认真细致做好研究方案,通过实证研究,把握文理互补的教育规律,并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和提升。
三、文理思维互补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文理学科思维互补充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成果,关注文理学科知识的思维特点,把握文理学科间的逻辑联系,对课程内容重新组合编排,以科学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文理两类学科思维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与唯美追求。
教师角色也在文理思维互补的教育理念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育改革的落实、教育效果的提高,都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只有通过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将人本教育的思想落实到教育实践中,真正地实现教育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本质要求。
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能力与水平决定着教育的效果,教师应当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学科基础知识,不断努力进行教学研究和实践,提高自身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有说服力。教师只有坚持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幸福感,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将教书育人当做自己的事业看待,才能在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创造幸福和享受快乐,真正实现每个教师心目中的职业梦想。
参考文献:
[1]王鼎宏.新课程高中政治教师手册[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04.
[2]邓涛.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5.
【关键词】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效果
一、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
在经济以及科技大力发展的大背景下,现阶段各个行业都在要求求职人员专业与求职的职位的专业对口,大量的急需对口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计算机专业要求学生多方面知识功底扎实,无论是数学能力还是逻辑能力,又或是电子设计与计算机构造方面,同时还要会设计系统软件,注重培养头脑灵活、基本功扎实的计算机人才。由此可见,计算机学习要求学生操作能力强、逻辑思维灵活。但是在现在的计算机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对于操作的重视程度相对偏低,大多数老师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的方式,教师教学生学,较为死板。其次,逻辑思维能力也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逻辑思维可以帮助他们的事业更上一层楼。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少之又少。所以,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以及学习兴趣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内容,把学生关于动手操作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学目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二、学生社会实践的增强
在职业学校上学的学生,都希望自己毕业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了让学生毕业以后在社会上有更好的发展,教师应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他们毕业以后迅速适应社会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合作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的一种能力。比如在教授计算机维护常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整体,组内的每一个人都是组成这个整体的主要成员,每个小组内推选出一个学生来担当组长,学生之间通过合作学习完成计算机学习计划,互相探讨如何对计算机进行日常维护,如何提高计算机的使用寿命等问题,班级内部的小组也会产生竞争,同学们既学会了合作又体验到了竞争,还学会了关于计算机的知识,加深记忆。通过合作学习,学生既学会了如何组织工作制定计划,又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计算机的操作也会在合作中越来越熟练,理论知识也会越来越记忆深刻,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些能力是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教师应在学生的社会实践中进行合理的培养与锻炼。
三、依照学生开展培训
计算机理论知识是该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知识,虽然学习内容枯燥,但掌握了理论知识会对计算机的整体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计算机教师应帮助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对学生定期的开展计算机能力培训,加强每一位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是创造的来源,只有好的创新思维,才会创造好的作品,创新能力在计算机学习中尤为重要。计算机专业教学不止是教会学生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以及方法,还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行为作风,来设计具有特色的计算机软件。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对他们进行辅导,因材施教,激发出学生的最大潜能,提高他们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掌握。由此可见,在计算机专业学习时,提高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是有必要的,而且起到关键的决定作用。老师不应该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思想,抑制学生的求知欲,因为创新不能被抑制,更不能在思维定型中生成。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设计自己的计算机软件作品。
关键词:发散思维 审美创造力
检 索:.cn
作为一名儿童美术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日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美术课程具有浓厚的人文性,美术本身极为注重独特与创新。在关于儿童审美创造力的研究中我发现几个长期存在的问题:1、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些思维已形成定式,审美创造力需要被激发。2、儿童想象力较为丰富,但自由想象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效果不甚理想。3、儿童惯于模仿,不当的引导会阻碍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发展。针对以上情况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发散性思维训提升进儿童审美创造力。在此做一些浅显的论述。
发散思维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来的是集中思维的基础,而集中思维又是发散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1]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向、多层次的思维过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进行信息重组,形成尽可能多的发掘问题解决途径的意识。具有大胆创新、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局限的特征。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简单地讲就是由点到面,由一到多的思维,它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寻求不同的答案。
一、生活经验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2]其实在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来解决。在课堂上我经常鼓励学生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在上《剪剪撕撕画画贴贴》一课时,我以魔术游戏的形式导入,用手随意撕出一个形状撕。也让学生尝试撕出一个随意的形状。撕完后有许多学生在小声说着自己的图形像什么。这就是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第一步。这是图形引发的联想。我趁热打铁请学生互相讨论他们撕出的图形像什么。有的说自己撕的像把手枪,有的说像个花盆。还有的说转过来就像一个月亮。这时我又请求他们帮助我想想我撕出的图形像什么。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说像月亮,有的说翻过来就像张开的大嘴,还有的说横过来像条小鱼。这时他们自己已经探究到变换图形的位置可以产生更多的联想。这些就是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的结果。从自己熟悉的事物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我及时总结。这时的学生已经在自觉运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了。他们找到了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接下来我用现场演示如何把刚才所撕好的图形用添画的方式变换成了一只正在孵蛋的鸡妈妈。这个所谓的魔术就变完了。最后我还展示了提前准备好的这个图形其他的变化作品,培养学生学会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就是这种发散思维训练使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最终转化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图1)
二、大小比例关系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在人们的头脑中对现实事物的大小比例关系会形成固定的思维定式,儿童亦是如此。如果打破这种固有的比例,就会获得一种特殊的形象关系,在艺术创作中可以有效地加以利用,可能会形成极具创造力的艺术作品。
在上《大人国与小人国》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讲述《格列佛游记》。这里就出现了大人国和小人国。在课堂上我设定了一个有趣的“吹牛游戏”。游戏的要求是要尽可能的把自己描述得很大或很小。看谁能把自己变得最大或者最小。第一个学生说“我变大了,变得像我们的教室一样大。我脚踩着地板,头顶着天花板”。另一学生说:“我更大,我和教学楼一样高”。第三位学生说:“我才大呢,教学楼只到我的腰……”。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有得说白云只到自己的脚踝,有的说伸手可以摘到月亮。这时有一个学生说:“我把自己变小了,小到可以坐在课桌上听课”。另一位学生说:“我更小,小到可以爬进妈妈的口袋”。又一个学生说:“我才小呢,可以骑着蚂蚁去旅行……”看来吹牛游戏很成功,学生的思维已经成功被发散开。这是学生就自然理解其实大与小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儿童的想象力很丰富,但如何把这种自由的想象落实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呢?这是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画面中表现自己很大或者很小。有的同学说把自己画得很小很小,小到得用最细的铅笔去画。有的说把自己画大,得占满整张纸。这时的学生对大小还只停留在纸张的范围内。突然有同学说:“我想只画自己的脸,旁边有一座和我的脸一样高的楼”。学生们突然很兴奋,他们的思维又被发散开来。有的说:“我只画自己的大手,手里捏着一架飞机”。有的说:“我站在一片花瓣上在跳舞……”。学生们连画面都自觉运用了发散思维的方法去构图。在比例游戏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发散练习。(图2)
三、逻辑变化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和大小比例关系一样,自然界中的事物在人脑中会形成思维定式,如果人为地改变这种思维定式,就会产生一种奇异感,若在艺术作品中运用这种方式就会取得创造性的效果。如俄罗斯画家夏加尔的绘画在一般人的眼里, 往往是脱离现实、带有梦幻的色彩。他的绘画中经常出现飘浮在空中的人物、人身与动物的头部相结合,以及倒立的物体等等。他的画面中经常出现不合逻辑的关系,运用奇妙而充满幻觉感的视觉图像表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是艺术家思维发散的一种结果,也是对现实世界的再创造。这些绘画作品的魅力就在画面思维远离了自然规律的逻辑思维方向,使思维灵感获得了“发散”。
在给孩子们上《图画大餐》一课时我就运用了改变逻辑的思维训练法。作业要求以《图画画大餐》为题,描画各种美味的食物。但桌上的主菜不能是任何一种食物。这种半命题的绘画激发了学生改变逻辑的思维方式。在合理与不合理的拉锯中,学生的作品呈现出奇异的创造性。在一桌子美味的大餐中,有的主菜是一双粉色的舞蹈鞋,有的是一盘扑克牌,有的是一个玩具小丑……学生的绘画充满不符合逻辑的创意,在矛盾冲突中产生一种超现实、违反常理的逻辑关系,形成赋予个性的独特的艺术创作。(图3)
四、想象与幻想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游戏是儿童了解世界、探究世界的认知方式。想象与幻想已知是人类乐于进行的一种游戏。在成人的世界中把离奇的幻想视为白日做梦。弗洛伊德把关儿童游戏和白日梦的理论解释为:诗人和玩耍的孩子干着同样的事情,创造犹如白日梦,是旧时儿童游戏的继续和代替物。[3]利用想象与幻想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是美术课堂中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在设计《我的书包》一课时,幻想就成了一个有趣的游戏。在一开始我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科幻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拥有一只神奇的书包,这个书包隐藏着许许多多独特的功能,让小主人公在历险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故事的最终,小主人公在沙漠里迷了路,是靠书包里的卫星定位系统才被救援人员发现。在等待救援的日子里是靠吃掉了这只由植物纤维制造的书包才得以生还。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都暗自在想如果自己也能够得到这样一只书包该有多好。这时我提议每人设计一只最有用的书包。
一、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听,教师讲的时间要占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学生根本就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满堂灌,也叫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残忍地抹杀了孩子的创新能力,扼杀了创新思维的发展,很不适应现在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怎么会得到发展呢。所以,我们必须要改正。教师必须要具备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要有创新教育的先进理念,深刻领会创新教育的重大意义。只有教师的思想进步了、提高了,广大教师才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孩子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不但要教会孩子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们学习数学方法,教会孩子们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如何自主、创新地去学习。因为小孩子普遍独立性差,不会独立地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去解决数学问题,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稍稍隐性的东西都无法看透,逻辑思维能力极差。所以,广大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示范给孩子们看,在解决问题时正确地引导,做练习时耐心地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给孩子们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才会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在给孩子提问题的时候,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争取照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在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的能力水平的差别,做到量体裁衣,不能张冠李戴,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成绩差的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通过正确的回答问题而找到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就能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激活起来,学生都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课堂的教学效果显然会得到大幅的提升。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动力之源,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学习小学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教师取得优良教学成绩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研究学生的心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采取适合小学生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相应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发现和表扬学生的优秀之处,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巧妙地用激励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还要努力创设成功和失败的情境,争取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感受:那就是在顺境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逆境中找到真实的自我,学会探究式学习。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多多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印象是深刻的、感受是深刻的,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题会迎刃而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探索出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就会培养出举一反三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去感受在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尊重学生的人格,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虽然小学生的年龄还小,比较单纯幼稚,但是他们都有强烈的自尊心,都不希望在同学、教师面前出丑或是挨教师的批评。记得有一次,我的女儿犯了错误,她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不想让别人知道,担心我在众人面前批评她,所以她用祈求的眼神看着我,将我拉到一边,小声地对我说:“爸爸,不要现在批评我,哪怕你回家打我都行。”当时我很震撼,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温和地说:“放心吧,以后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就行。”女儿对我万分感激,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女儿的心情都特别好,充满阳光,学习、生活都积极向上,甚至学习成绩都有明显的提高。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很深,我认识到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从那时起,每当班里的孩子淘气、犯错误,我都不再简单粗暴地批评、教训,而是耐心地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那颗稚嫩的心。在课堂教学中,我更是如此,从不对孩子发号施令地分配任务,注意和孩子们平等交流,对他们进行科学性、艺术性的教育,使孩子们感受到我的关心和关爱,使孩子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体会到我对他们人格的尊重。这样,孩子们会很自然地、积极主动地接受我的批评和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理论;多媒体
小学高年级的教学相较于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对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的考查具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在高年级阶段的思维发展情况对教学的知识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从而制订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深入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以更加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探究思考的能力。
一、提高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比重,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生活实际服务,数学教学也同样如此,在数学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应当逐渐加大,学生不仅要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也应当成为实践探究的主体。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到相关的实践内容中。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感官去更加真实地感知数学知识是如何通过实践一步步得出的,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提高思维敏感性,能够在之后的学习中自行探索出切实有效的实践方案。以北师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中的“生活中的比”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配置糖水,按照糖和水1∶10的比例进行配置,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比”在日常生活是如何运用的,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可程度,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发现数学知识运用的乐趣,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鼓励学生勇敢质疑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强调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更多的是要学会认真听课,而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则更加倾向于对学生思维的考查,除了要认真听课外,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和相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讲解和看法。在数学教学改革之后,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显得十分重要,而在课堂评价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求学生“用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正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对讲解的内容勇敢质疑。教师和教材并不是绝对的、不可违背的权威,过于依赖教师和课本、忽略了自身思维的探索和发展只能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渐退化,是不利于学生思维拓展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预留出一定的时间专门让学生进行质疑与提问,教师面对学生提问时也要摆正心态,不论问题是否有价值,教师都要从正面予以鼓励并认真解答,教师不能含糊其辞而打击到学生质疑提问的积极性。
三、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构建的训练
小学高年级正处于小学生向初中生过渡的时间段,因而属于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构建思维模式的引导,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思维构建式教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用更加开阔的视野来看待数学知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进行自学的过程中深入开展对相关例题的分析和错题的总结,引导学生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性步骤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以北师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中的“圆柱和圆锥”章节的学习为例,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演示实物,在观察实物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构建起一个立体的模型,对面的旋转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空间立体思维。
四、有效结合多媒体开展教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得到了普遍应用,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更是为教学实践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其中尤以多媒体教学最为典型。多媒体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板书教学具有更加直观生动的特点,能够呈现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能够更加真切地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从客观角度来看,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基本上形成了图像思维和立体思维,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加有效地运用并提高学生的图像思维和立体思维,对于推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突出作用。以北师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中“圆的认识”为例,学生再想象圆的具体形态时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来播放相关的一些图片,使学生获得更加感性和直观的视觉体验,既减少了教师在黑板上进行图形绘画的繁琐,也使学生对圆的基本形态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可谓一举多得。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要具有针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认识到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与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之间的不同,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严谨的数学逻辑思维,从而推动小学生思维意识与实际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成桂.关于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水平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