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体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融合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理念,改善大学生体育课现状,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推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大学体育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笔者作为一名大学体育教师,深知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重要性,在本文分析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大学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之快乐体育,指引未来大学体育终身体育发展为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的有机融合路径。
1.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关系
终身体育是大学生在自己人生中接受体育教育和培养的总和。终身体育教学理念是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改革重要方向之一,旨在培养终身体育者,实现培养理想人最终目标。因此,大学生在人生各阶段都应有机安排和科学对待体育锻炼,将其作为生活组成内容,享受终身体育乐趣。快乐体育是体育教学创新思想,旨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在快乐体育教学中,有机结合体育技能教育和德育教育内容,寓教于乐,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打破传统体育教学限制,构建趣味性大课堂,实现创新化、现代化大学体育教学。终身体育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精神,侧重于大学生享受终身体育长远效益,是集育体和育心于一体;快乐体育教学改革旨在突出大学生体育全面发展培养,注重大学生育心,全面协调育体和育心。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区别只是强调对大学生身心不同程度的培养,教学侧重点不同而已,究其本质均是基于大学生育人基本认知提出的。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在教学中,相辅相成,相互交叉,突出大学体育教学不同阶段的层次性和侧重点,结合不同阶段大学体育教学需求,选择不同的体育指导思想,全面贯穿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工作。
2.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融合
2.1大学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之快乐体育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之快乐体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促进大学体育快乐化教学结构改革。传统大学体育教学体制下,体育教学呈现枯燥、单一模式,所以引入快乐体育教学理念为大学体育教学结构改革优化。具体而言就是,大学体育教师要以大学生体育能力为基础,适当降低大学体育教学技术难度,简化大学体育运动规则,促进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结构优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大学生体育快乐感;第二,促进大学体育趣味化教学内容改革。大学体育快乐体育教学理念的应用,体育教师适当拓展体育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引入趣味性体育活动,增加大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助推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实现。同时,大学生体育运动中,体验体育快乐,实现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交互对话。大学体育教师也可以以错误体育运动技术动作为反面示范,增加大学体育教学诙谐度的同时,实施体育纠错教学,增强大学生对错误动作的印象,留下深刻体育教学印象;第三,促进大学体育个性化教学改革。大学体育快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体育教学活动整体快乐性有直接影响,大学体育教师实施快乐体育教学,要注重大学生心理特征,关注大学生情感感受,在体育教学中给大学生减负。所以,大学体育教师可以实施分层体育教学,结合大学生个体差异,考虑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和运动能力,设计不同的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引导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大学体育教学要求,实现大学生自我超越和完善,在大学体育学习中,体会和感受成功感和快乐感。
2.2指引未来大学体育发展之终身体育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之终身体育教学,旨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运动习惯和能力,终身体育教学理念和快乐体育教学有相同点,但也有不同点,更强调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能力。终身体育教学理念的产生、兴起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不断充实和完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之终身体育是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基于各类环境的自我体育学习能力。所以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注重终身体育理念的渗透应用。第一,创新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大学体育教师可以结合本校体育教学情况,为大学生设计在毕业后也可以体育运动的活动项目,增强专业性体育教学内容,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力,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第二,创新大学体育教学方法。大学体育教师创新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唤醒大学生体育运动兴趣,进而增强大学生自我体育能力,受益终身。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之终身体育,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究其实质就是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大学生自主自觉体育运动习惯,将终身体育贯穿于大学体育教学,将终身体育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终身体育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未来发展,快乐体育作为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是有效调动教师和学生交互对话的教学方法,融合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为大学体育教学注入活力,促进大学体育教学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博.终身体育思想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7:112-114.
[2]苏顺民.“快乐学习”理念融入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16:107-108.
关键词:云南大学 体育公园 园林景观 基础设施规划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质量也不断提高,那么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体育锻炼已然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修建体育公园已成为我国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新热点。而本文的设计是将体育公园、植被景观、运动场馆和大学浓厚的知识氛围有机地融为一体,不仅为人们提供自然、舒适、优美的运动环境,而且还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锻炼热情,促进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因为体育公园并不是要建立一个跑道、自行车道或者是游泳馆,而是一个舒适的体育运动环境。传统的运动场和运动馆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高质量的运动需求。而云南大学体育公园的建设就是以锻炼身体为主,拥有绿树成荫的园林景观,浓厚的知识学习氛围和课外休闲娱乐的运动公园。
1、体育公园
定义:体育公园本意是指在大面积园林绿地中设置体育场馆,以及文教、服务建筑供市民进行体育锻炼、游览、休憩或供体育竞技比赛活动的特指类公园。
大学体育公园:是指在大学校园内利用大面积的园林植被、体育设施、优厚的教育资源以及各种配套服务设施为学生和教职工进行体育锻炼、休闲、娱乐或供体育竞赛活动的体育公园。由定义我们不难发现体育公园与一般的运动场馆区别在于大面积的绿化景观,使学生在运动的同时可以欣赏校园的绿化景观,例如:晨跑、夜跑、环校跑。在跑步的同时,还可以感受不同时期内校园内外的各种景观,使运动锻炼成为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
借鉴:体育公园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建于1959年的Gosling公园是体育公园的建设典范。园区内涵盖足球场、滑雪场、田径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房等大部分大众体育项目,同时园区还提供餐饮、 医疗、会议等配套服务。除了英国外,美国、法国、日本的体育公园也都具备了本国的体育特色。美国体育公园类型多样,能满足不同人群的运动需求,注重运动场所周边的植物造景设计。法国善于利用地形地貌建设运动项 目场地,通过地势和植物造景将运动场所隔离,达到互不相扰的效果。日本从法规上保证体育公园的建设用地,设计上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本国老龄化较重的情况,设计许多小规模的运动设施,满足老者和儿童的运动需求。
2、云南大学“体育公园”现状
2.1 校园体育功能分区
云南大学体育公园可以分为教学区、生活区、体育运动区、文化活动区、体育娱乐区、服务配套区等部分。每个区域可以根据自己区域的特点设置自己的区域带,利用植被等将云南大学体育公园分割成若干个区域,可以很好把不同类型的运动分开,避免相互干扰,但又突出各个区域的特点与主题。
现存的问题:校园体育主题不明显,体育公园本身以体育休闲、娱乐为主题吸引学生来运动休闲,这是云南大学体育公园未来相比于其他体育公园类型最主要的特点。校园公园里所有的项目设施都围绕着体育休闲这一主题设置,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运动锻炼的需求。然而,现在的校园体育公园内植物景观、园林设计都是参照普通公园的样式设计,没有一个体育元素。不能让学生在锻炼过程中感受到校园内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
2.2 园林景观设计
园区在充分突出体育主体的同时,更好地运用学校园林设计专业的设计,更加适合体育运动的开展。校园园区内的道路结合地形的起伏和坡度的变化,利用规则式和自然式的方式种植乔木和灌木,形成一个立体的空间, 给人以雀跃的美感。在植物配置方面,园内采用了乔木+草坪、花灌木+草地、乔木+灌木+地被等的植物配置方式。同时,多样化的植物配置也忽略了体育公园植物配置安全性的原则,多种花香的味道参杂在一起,运动中大量吸入这样的空气,会使运动的学生产生晕眩感,减少运动的持续时间。
2.3 室内外场馆设计
校园园区由多个室内综合训练馆,一个羽毛球、足球场、室外篮球场和篮球馆、网球场、排球馆和室外排球场、运动场、健身房和体操馆组成。综合训练馆以浅黄色的涂料为外饰,搭配外墙瓷砖。 其他室外场地在采用水泥地,配以合适的绿化点缀,使整个场区看起来相对规则整齐,又不乏舒适怡人的气息。
2.4 运动设施及配套服务
摘 要 高校体育对大学身体育锻炼习惯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教学效果不仅仅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上,而且对毕业后的终身体育锻炼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从影响终身体育的基础因素入手,探讨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并着重阐述了今后高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体育 体育锻炼习惯 培养
一、前言
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是学生体育学习的最后一站,其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不仅仅在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方面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终身体育锻炼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优势,高校体育教育理应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部分,因此当前高校体育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培养学生以终身从事体育锻炼为目标。但从我国高校体育现状看,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完成与终身体育的接轨仍然有很多的困难,要走的路还很长,其中,学校体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问题就是一重要的课题。
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是高校体育的根本目标
(一)终身体育教育在高校体育中的重要地位
高校确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中心地位,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促使体育科学化、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是一个高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有适应环境变化,迎接挑战生存能力和较长时间内有效工作、不断进取的自我发展能力。由于高等学校体育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阶段性,同时又是学生从接受教育到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学生能否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祖国健康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因此,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不能仅以在校期间为中心开展教育活动,而是要建立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这种终身体育的整体结构与教育模式。
(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习惯的培养教育,在中外教育史上曾受到许多教育家的重视。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看作是导师的重要工作之一,他甚至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为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的论述”,他认为:“教育从简单方面来说只须一句,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视为财富,人们的一生就享受它的利益”;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许多关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论述“养成良好的习惯,直到终身自由程度,程度是一条规律”。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在学校教育中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三、从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基础因素看高校体育教学
(一)自动化的运动技能是体育习惯形成的基石、根本
体育技能掌握好的人,体育兴趣浓烈,显示出更大的活动欲望,体育的习惯也易形成,相反,体育技能差的人,则无法在体育活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也相对失去了对运动的信心和动力。可以说运动技能是人们参加经常性体育锻炼的首要条件,而运动技能又是从运动技术中升华而来,因此运动技术的学习是体育习惯的开始,运动技术提升为运动技能,是体育习惯形成的基础。
当代大学生虽然经过十多年体育课程的学习,但运动技能水平较低,许多人仍处于原始低级状态,技能教育的效果不好。学生的技能水平低直接制约了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是高校要大力关注的问题。
(二)身心收效是体育习惯形成的动力
人们参与体育活动包括了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性的需要,而某些身心方面收效的主要需要得到了满足,它既是对参加运动前某种身心需求缺乏和内部不适感的补偿,又构成了激发再次运动的动力。
对于不同的年龄群体,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各有差异。在中小学阶段,除了学习体育的健身性外,在很大程度上要倾向于学习的趣味性,应多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乐趣、情感体验和心理收效。一旦学生有了较大的心理收效和良好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学习和提高运动技术,并促动他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养成习惯便成为可能。青壮年、中老年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更多的带有功利性,或是身体不佳,或出于某种目的,即他们的体育活动动力主要源于对体育活动价值的正确的理解,积极的体育态度和身体方面的收效。因此,他们的体育活动目的更倾向于健身效果。
(三)体育态度是习惯形成和维持的心理保障
所谓态度是个体对待人或事物的较一贯、较固定的心理倾向。态度既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现象,同时又是外界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体育态度是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的综合表现,它调节着人们对体育项目或参与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也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体育锻炼态度的形成最根本的在于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只有对之有足够的认识,人们才会在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能后仍坚持去进行体育锻炼。
(四)外在环境、条件等因素也是影响习惯的重要方面
学校提供的体育锻炼的场地(馆)、设施和体育锻炼器材,是保证学生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物质条件基础。场地、器材等物质条件的缺乏一直是影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场地、器材不足是无体育锻炼习惯的大学生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首要因素。近几年,面临着大学“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俱增,而受国家教育投资、学校体育投入资金和学校的校园面积所限,使原本不足的体育场馆(场地)等更显不足。这些问题由于目前国家经济实力还相对薄弱,尽管正逐步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然而学校体育经费仅占学校教育经费的1%,在体育场馆(地)的建设和设施的配备上相当长时间内难有大的改善,存在着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客观事实。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不利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一大障碍。
四、高校体育教学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对策
(一)少而精学改革教学内容,建立和健全各种体育协会或体育俱乐部,注重实用体育教育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的活动和发展有了重大的变化,以健身、娱乐、休闲、兴趣为主的体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高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重要部分,应使学生具有相关的体育意识与锻炼方法,因此高校应普及相关内容,把目前社会盛行的健身方法应用到体育教学中。高校开展实用性的体育教育,是提高学生实践和终身体育能力的有效手段,当然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挖掘体育的职业功能,力求贴近未来的生活。
实践课教材的选择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贯彻体育“终身”思想,对那些场地器材要求高、技术难度大的竞技项目可让学生以俱乐部的形式去搞,而转选用具有较高锻炼价值的,易学,易用,毕业后仍可进行的,学生较感兴趣的项目。
(二)注重身心收效,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
身心收效是习惯形成的动力。只有在身心方面的到满足,才能激发再次运动的动力,习惯的养成才有可能成为可能。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力主要源于对体育活动价值的正确理解、积极的体育态度和身心方面的收效。因此,高校期间,一方面理论课教学要注重学生对体育价值的充足的理解,培养积极的体育态度的形成;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充分的挖掘他们对运动的内在乐趣,调动他们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和天赋,感受到运动对他们身体的好处和增强体质的功效,从而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喜爱。
(三)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从体育教学的系统性和规律来看,高校体育教学应由是中学体育教学向高层次的发展。也就是说随着教学对象的思维的发展,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的辩证逻辑。教学也应当从行为教育为主向理性教育思维发展,在这一教育过程中,使学生从理性上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有充分的认识,激发其强烈的内在动机和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基础和前提。
(四)改善外在的教学条件
高校要加强设施的建设;注重师资的培养、充实,通过提供良好的活动场地、出借体育器材;同时,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等以满足大学生健身、健心、健美活动的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的建立有利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做到锻炼身体的科学化、知识化、经常化。
1、成功体育
成功体育是近些年出现的一个新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从广义上来说,成功体育就是指体育教学成功,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积极成长。而狭义的成功体育就是指通过体育使学生获取成功体验。根据大学体育教学实际而言,成功体育更倾向于广义上的成功体育,即通过体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功体育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方法,通过成功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与乐趣,进而全身心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实现全面发展。成功体育下的体育教学,其基本观念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取成功的愿望和潜力,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取得成功。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挖掘学生隐藏的潜力,以便能够实现成功,进而使其人生观、世界观发生质的飞跃。
2、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目的不明
教学目的不明是当前大学体育教学的一大现状,对于大学体育教学发展形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教学目的不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本应是紧密相连的,但是在大学体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学内容却缺少针对性,并且还在不断弱化。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就是体育教学目的不明的直接表现。只有明确的目的,才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反之,教学目的不明,教学内容就没有针对性。二是教学手段随意化。教学手段随意化主要表现在大学体育教学手段随意多变,没有完善固定的教学模式。比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有时让学生进行投篮练习,有时让学生进行分组比赛,就是缺少专门固定的技巧训练,这就导致学生的篮球技巧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三是考核标准较低。通常来说,考核标准是学生学习体育的方向,也是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但是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考核标准普遍较低,要求并不严格。学生上课不论是否认真,不论学习是否到位,最终都能取得不错的分数。这也使得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度不断下降。
2.2、以人为本理念缺失
以人为本是教学活动的根本理念,也是优化教学促进发展的基础。但是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以人为本理念缺失较为明显,导致教学活动成效不高。以人为本理念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偏离实际。部分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偏离实际较多,与学生基本情况背离严重,无法取得有效的教学成果。比如野外生存,虽然其具有一定的远见性,但是教学内容设置却对学生毫无帮助,而且主要是在校内展开教学,无法取得明显的教学成果。二是教学手段落后。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还是传统办法,即老师示范学生模仿。这一教学方式存在多年,对于学生而言已经无比厌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学考核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多重标准,对所有学生都是同一标准,导致体育考核有失公平。
2.3、缺乏成功引导
缺乏成功引导是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一大问题,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体育课的目的在于强身健体,忽视了体育原本存在的竞技性。体育本就是充满竞技性的,通过竞技比较获取成功,是经历一系列艰苦锻炼后最好的回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体育的成功性进行剖析,用其对学生进行引导,强化学生对体育成功性的认识,通过竞争对比提升体育教学成效。
3、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成功体育的启示
3.1、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成功体育是具有明确目标的,因此,通过成功体育对大学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就应当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首先,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根据成功体育的相关理念,大学体育教学应当具有明确的目标,在这一目标下,设置极具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是实现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化的关键措施。其次,加强教学手段的针对性。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不同的教学方式,所获得的教学成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最后,提高考核标准。考核标准不仅决定了教学目标层次高低,还能直接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所以,在符合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最大程度提升考核标准,对促进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具有显著效用。比如,在教学足球的时候,教学目标制定就可以分为传球技巧、过人技巧、射门技巧等,教学内容设置也应该以这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贴合教学目标的内容;教学手段也应该加强技巧训练,减少一些用处不大的自由活动环节。教学考核也应该传球、过人和射门三项为主,并且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
3.2、强化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教学活动的不变核心,在大学体育的改革中,也应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教学内容设计上来说,其不仅要贴合教学目标,更要贴合学生实际,贴合学生身心特点、贴合学生兴趣爱好等。只有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体育教学活动中。从教学手段上来说,需要改变传统的示范式教学,采取更加新颖灵活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从教学考核上来说,需要优化考核方式和标准,在成功体育理念下,设置符合成功体育的考核方式,使学生获取成功体验。比如,在篮球教学活动中,考核方式就可以通过投篮比赛进行,即在限定的出手次数下,按照投中数进行排名和打分。这样,学生为了取得较好的排名和分数,势必会努力学习。通过比赛式考核,不仅可以促进体育教学,更可以加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3.3、加强竞技思想引导
竞技是体育的核心属性之一,在儒家思想影响中,我国体育出现过“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观念,其强调了体育竞争要正大光明,不能进行有违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的事情,这和竞技体育的思想也是一样的。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竞技思想引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竞技精神,使其推及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首先,应该明确体育项目的竞技精神,比如篮球精神、足球精神等。其次,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竞技精神的渗透。最后,加强学生竞技精神的考察,对存在偏差的学生及时进行纠正。比如,在教学排球时,就应当明确永不言弃的排球精神;在教学活动中设置一系列小的教学目标,将永不言弃的排球精神进行渗透;通过组织小型的排球比赛考察学生的竞技精神。通过竞技精神引导,可以深化成功体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并且取得理想的成果。
4、结束语
大学体育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一种文化形式,大学体育课程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这不仅表现在大学体育课程是体育文化传统和体育文化积淀的产物,它从人类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选择出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的“集萃”,展示的是文化的精华。1.文化传统是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文化传统是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某一长期的历史演变进程中所生成、积累起来的稳定的文化因素和文化特征。文化传统主要包括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等,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着大学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我国文化传统博大精深,以儒家人文精神为代表的人文传统占主导地位,崇尚“中庸和平”和“天人合一”的文化观;西方文化传统同样深厚久远,以实证主义的科学精神为核心,倡导“开拓创新”和“崇力尚争”的文化观。不同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人们对大学体育课程的内容选择,使得大学体育课程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如我国的文化传统属于典型的伦理型文化,反映在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是“泛道德主义”倾向,从中华武术文化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到竞技比赛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为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丰富生活、社会交往等,无不体现了中华“温、良、恭、俭、让”的文化传统情怀。而西方文化传统属于典型的竞争型文化,反映在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是“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精神具体体现为民主精神、自由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等。2.文化交流是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整合的活力之源文化交流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冲突与融合,它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和文化的创新②。文化交流是一种横向上的文化流动,既包括一国之内不同类型的文化交流,也包括国际范围内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文化交流不仅是大学体育课程文化赖以进步与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大学体育课程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途径,更是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推动力量。现代大学体育文化交流不仅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内容丰富多彩,既丰富了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内涵,也激活了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活力。尤其是我国当代大学构建的“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体育教育模式,大大增强了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内在活力;CUBA更是给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增添了无穷的文化魅力。加之世界名校(如中国的北大和清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美国的哈佛和耶鲁等)之间开展的传统赛艇比赛,无疑为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整合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疑拓展了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国际视野。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整合就是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体育文化类型加以协调、平衡,形成一种新的有机统一的大学体育课程文化。21世纪的体育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世界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呈现出多元性、开放性、融合性倾向,这就必然要求各国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文化领域的开放与对话,树立国际化的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理念,形成国际化的大学体育课程文化视野,构建国际化的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使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民族性与国际性融为一体。3.文化变迁是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变革的动力之源文化变迁是文化内容的增加或减少所引起的结构性变化③。文化变迁实质上是一个新文化取代旧文化的过程,文化变迁是文化得以发展和创新的动力之源。社会文化的每一次变迁,都给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成为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变革的主要动力。大学兴起于中世纪的西方国家,中世纪西方文化的主宰力量是宗教文化,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无疑受到宗教文化的钳制。文艺复兴是西方文化复兴运动,宗教文化和封建文化被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所取代,人的地位、尊严和价值备受关注,“抑神扬人”的文化之风吹拂了西方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人文精神勃然兴起;17世纪的经验主义和18世纪的理性主义带来了西方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科学化运动,科学精神显露于西方大学体育课程之中;19至20世纪是西方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自动化生产代替了机械化生产,社会发展速度倍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社会变迁必然导致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变迁,由此形成了西方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竞争精神;步入后现代文化的西方社会,竞争依然存在,甚至更为激烈,竞争形成了异化。为此,当代西方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正在着力从东方体育课程文化中寻觅解药,以缓解其自身竞争文化的冲突。我国古代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是以“射御”为主要内容的伦理文化;以及以“武术、导引、气功”为主的养生保健体育课程文化;近代时期,随着西方大学制度和大学文化的传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明显西化,“中体西用”文化观主导下的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文化表现出一种折衷立场;我国现代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在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促动下,日益西方化成为主导趋势:从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理念(终身体育、全人体育、快乐体育、休闲体育),到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内容(球类、田径、体操),再到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等方面,无不是西方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在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中的再现。可见,文化变迁对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变革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大学体育课程文化要保持和谐健康发展,就必须顺应时展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变革自身,主动适应并适度超越社会文化变迁,更好地发挥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创新能力。
美国人类学家米德基于对人类原始文化的考察和对现代文明的认识,把世界上已有的文化传统划分为三大类型:前喻型文化、互喻文化和后喻型文化。后喻文化是一种变化迟缓、难以察觉的文化,其主要特征是未来重复过去,它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后喻文化条件下的教育任务是复制文化。前喻文化是指那种长者不得不向孩子们学习他们未曾有过的文化类型。互喻文化是年轻一代注重从同代人那里交流感受、获取经验的文化类型,其主要特征为现在是未来的指导。米德进一步指出,过去人类为了保证文化传播的连续性,靠的是儿童的依赖性学习,现在我们必须培养这一系统中最灵活、最复杂的部分即是成年人的学习,我们必须教会自己如何改变成年人的行为,如此我们便能放弃后喻文化中的文化复制方法及其中的互喻文化成分,去寻找前喻文化中的方法。我们必须为成年人创造新的模式,使成年人不是教孩子们学什么,而是怎么学;不是教孩子们对什么应该承担义务,而是使他们懂得义务的价值④。从米德的文化分类来看,文化发展的机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统一,后喻型文化强调传承,前喻型与互喻型文化推崇创新,文化传承是文化发展的逻辑前提,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逻辑根据,因为文化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文化传承是河之源,文化创新是河之流。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发展,也正是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传承之源与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创新之流的合一。1.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传承逻辑机制大学体育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大学体育课程的职责首先是要传递对社会具有价值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通过传承体育文化实现个体的社会化。从大学体育课程的起源,到至今的发展历程,大学体育课程无不是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存在的,历史演绎出了大学体育课程传承文化的逻辑机制,大学体育课程实践赋予了文化传承工具的角色,于是,大学体育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便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命题。从逻辑上来看,将大学体育课程视为文化传承的工具,就使得大学体育课程脱离其文化母体,成为一种纯然的工具,导致大学体育课程在文化意义上成为一个虚概念,大学体育课程与文化的品性、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使命无涉,大学体育课程所传承的文化就是体育原文化。即使在大学体育课程的研制过程中,对其所承载的文化进行选择和加工,这纯粹是出于技术理性之故,丝毫不能改变大学体育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存在,这就使得大学体育课程与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线性制约机理,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传承逻辑造成体育课程自身的文化缺失。此外,体育课程的文化传承工具角色把实证化和效率化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科学化标准的核心指标⑤,也就是说,在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实践中,效率化和实证化基准是以大学体育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为其逻辑前提的,于是,大学体育课程的目标、价值和评价等无疑都一致地趋向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这与传统课程论专家博比特发起的科学化运动课程是一脉相承的,大学体育课程完全受技术理性的主宰而失去了自身的文化主体,其文化反思与批判精神也随之荡然无存。秉承文化传承旨趣的工具性品性,使得有史以来的大学体育课程发展呈现出毫无二致的文化驱控与锁定机制,由此造成了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盲点,消解了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主体意识,进而使大学体育课程发展始终循着原文化的理路和节律,镂刻着文化的原始印记,倾心于认同已有的文化。大学体育课程标准仅仅局限于社会文化的事实判断,大学体育课程在实践中只能趋于和适应社会文化,而不能创造和创新社会文化,这一适应性文化将大学体育课程变成了一种茧式课程。茧式体育课程在文化上体现为接受和认同品性,在体育课程实践中强调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而无视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和社会意识的形成。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传承逻辑机制赋予了体育课程的文化复制功能,而非文化生成功能,文化传承的逻辑机制不仅不能使学生生发自由精神和批判精神,而且还钳制着学生的思想,淡化了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学生的生活世界变得肃然无味。虽然这种以技术理性主导的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也赋予人们一定的信念和价值,如“知识就是力量”,“技术造福人类”等,但是,它们却使人感到束缚和压抑,甚至成为人类的一种异化力量,大学体育课程的这种文化传承工具逻辑必然会走到一个更高的文化境界。大学体育课程作为文化传承工具的逻辑缘于历史性依据本然无可厚非,但是在今日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与价值无涉的认同性大学体育课程,无论是在理论逻辑上,还是在现实教育情境中,都已缺乏存在的合理性依据。大学体育课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必然要经历一场深刻的文化洗礼,超越其自身的文化传承之囿而走向文化创新之境。2.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创新逻辑机制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⑥。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正处在一个创新时代,文化创新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教育是通过课程来培育人的社会文化活动,大学体育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逻辑工具,使学校体育教育只能依据制度化的文化去训练人,塑造“知识人”、“技术人”,而不是真正的“文化人”,导致不能实现培育人的历史使命。传承文化的大学体育课程看似有文化,其实它是拿了“他文化”而丧失了“我文化”,如此,大学体育课程在教育文化语境中没有了自己的文化“话语权”,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困境和扭曲等,均缘于此。#p#分页标题#e#
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创新就是要对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传承逻辑进行扬弃,还原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主体地位,使体育课程文化由“虚无”变为“实在”。首先,就是要把大学体育课程视为一种文化,即是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作为文化的大学体育课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课程,作为工具的体育课程,承载的只是体育知识和技术而已,本身毫无文化可言。大学体育课程作为一种培养人和造就人的重要手段,它绝不应该仅限于机械地复制、认同和传承社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大学体育课程应有自己的文化品位、理想和旨趣。从逻辑上来看,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必然具有其内在的价值追求,必然是一种自主性的文化现象,必然具有自主性的文化内涵和追求。无疑,大学体育课程是作为体育教育活动的媒介物而存在于学校教育文化之中,教育化标准应成为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根本依据,教育化标准包括学生、社会和知识三个方面文化因素。体育知识和技术当然是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本源,但体育知识和技术并非等同于体育课程文化,体育知识和技术成为教育内容,就在于其具有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体育知识和技术是价值中立的,而体育课程文化则是一种强烈的价值涉入文化。知识本位体育课程观将体育课程知识视为教育的全部,体育教育的过程实质就是要学生实现对体育知识和技术的认识和掌握。满足并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同样也是体育课程的重要使命,但是社会本位体育课程观把体育课程完全视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产物和附庸,把体育课程视为社会制度化文化的辩护和维护工具,大学体育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逻辑就缘于此。满足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是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学生理所当然是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重要教育性指标。然而,学生本位论却无视社会因素对体育课程的影响,把学校体育教育从社会中剥离出去,使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可见,体育课程文化标准是一个复合化的因素系统,单项式的教育性因素只能阐释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教育价值。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使人成为人,这就要求将大学体育课程转变为自主性的文化存在。大学体育课程通过传递和积淀文化,并积极创造文化,实现自身的文化增值和创新,体育教育过程不仅是获得体育知识和技术的过程,更是文化的过程。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既是一种培育意义上的文化,也是一种超越性的文化,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创新就是要表现或实现体育课程独特而崇高的超越性文化旨趣。超越性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显著标志,变形虫的本性与逻辑仅在于适应而已,所以“变形虫将抱着它自己的理论、它自己的信念和它自己的习惯死去”⑦。有超越才会有进步,“自我超越是一切生命和一切进化尤其是人类进化中最惊人和最重要的事实”,如果大学体育课程只具有适应性的话,传承社会为其制定的文化,服务并服从于社会现实的政治文化或经济文化,那么,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就只能适应而不能超越,大学体育课程作为培育意义上的文化,一种指向人之生成的体育课程文化不能在文化传承逻辑机制中适应社会文化,而应超越社会文化。贝塔朗菲认为“如果人类的生命在于适应,那它永远不比变形虫进步,因为变形虫是世界上适应性最好的东西,它从原始海洋到今天已经存活了几十亿年,如果教育只是适应环境,那么教育和培养目标就是变形虫了”。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与人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两者互为表里,人的创造性主体活动使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日益丰富,日益丰富的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又使人本身不断从“自然王国”迈进“自由王国”。大学体育课程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血肉联系,文化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的母体为大学体育课程设定了基本的逻辑和范畴体系,大学体育课程也为文化的传承、增值和创新提供了条件,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无疑要传递社会文化,并让学生通过大学体育课程建构一定的文化。文化传承的大学体育课程与文化创新的大学体育课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文化传承的工具性大学体育课程只在于要求学生被动地消极地接受和认同现实的社会文化,而文化创新的大学体育课程则导向学生主动积极地创造文化。工具化大学体育课程把学生束缚在知识世界,文化化大学体育课程将学生带入生活世界。总之,大学体育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性存在,是大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逻辑前提和基础,而文化创新则是大学体育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根本性特征,文化性存在是大学体育课程的本质所在,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只有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超越自我,才能保持与时俱进的文化品格。
作者:陶克祥 宋姗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硕士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方法
随着各项重大体育赛事不断在我国举行,体育热潮逐渐在社会兴起,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大学体育事业一直为培养具有健康体魄与良好道德意识的合格大学生而努力。
一、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学生体育素质得到进一步增强。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忽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
大学体育理论包括体育知识、体育保健、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文化、体育欣赏等多方面的内容。我国大学体育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体育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重技能传授、忽视理论知识传授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对教学技能的讲解,对于一些技巧的理论知识掌握、应急理论知识传授不够,这严重影响了大学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2.教学内容陈旧
当前,我国大学体育现行教育模式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内容上毫无创新。课程内容在表达形式上主要是一些跑跳之类的活动,缺乏实用性、可行性及趣味性,难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当前我国大学体育不受学生欢迎的原因之一。
3.学生成绩评价不合理
由于大学体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都以具体课程的形式进行表达,所以就需要对大学体育进行必要的考试,以成绩的形式来反映大学生对体育技术的掌握程度,这种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的,但对一些体育素质较差的学生却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阴影,使他们对体育活动产生厌恶感,难以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个性与情操,不利于体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4.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全
建立健全必要的体育配套设施对于大学体育教学与体育事业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必要的体育配套设施可以使学生的体育素质得以充分发展。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大学体育教学配套设施建设在发展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学校场地、健身器材等硬件设备不健全,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学生需要的体育器材不能得以及时满足;在软件设施方面,一些体育教师存在着教学态度不端正、专业知识欠缺、教学方法欠妥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体育教学质量。
二、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大学体育教学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体系的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针对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充分结合我国国情,制定行之有效的发展对策,以此来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
1.重视体育理论课
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大学生学会相关技能知识,而且要做好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这对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发展十分重要。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增进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体育运动的价值,从而让学生端正终身学习的态度,提高终身学习的意识。
2.教学内容形式要多样化
教学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体育的热情。大学体育是大学的必修课之一,体育教师要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把体育课呈现给学生,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通过开办体育俱乐部、建立体育网站等方法,以多种形式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3.教学内容选择要具有科学性
体育学科的教师要对体育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研究,在内容的选择上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根据学生第一、健康第一的原则,有效遵循体育发展的规律,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一些实用性、技巧性、趣味性较强的体育技能,真正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作用。
4.建立有效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
健全的评价制度可以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对于以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发展时期,要制定科学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不应该只看结果,要通过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成绩进行考评,通过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真正提高大学体育的教学水平,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大学体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教师要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重视体育理论课、注重教学内容形式的多样化、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建立有效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等措施,提高教学质量,让大学体育更受大学生的喜爱,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黄利落.大学体育教学现状浅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随着时间的延伸,时代的进步,根据国家教育部大学生体育健康标准规范要求,当前的大学体育教育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加强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加强对大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而大学体育理论的定位也随着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以及相关规定而发生着变化。
1.1、大学体育教育的内涵当代的大学体育教育是由普通的大学教育和普通的体育教育有机结合的产物,随着大学教育理念的进步、以及体育事业的发展,大学体育教育的里理论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其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大学体育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l)大学体育教育是大学教学活动的一个分支,是大学内部的一个有组织性的自由行为系统,主要包括大学内部由体育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正常体育教学行为、大学与社会之间相互联系交流的体育活动行为、以及大学内部体育比赛行为三部分组成。由于大学体育其特殊性以及大学体育教学理念与其他教学活动不同等,使得大学体育理论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行为习惯。(2)大学体育相对于中学、小学体育教育,其具有更高水平的体育竞技艺术和文化水平,其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文化内涵。
1.2、大学体育理论的外延(l)大学体育教育的主体是当代大学生,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在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时,课程内容要紧紧围绕日常体育活动设施和大学体育文化进行设置。提高大学体育课程理论设置的外延J胜。(2)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大学体育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大学课程而存在,在日常的体育课程教育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履行好作为教师的教育职能和科研职能,在进行对学生体育教育的同时,积极做好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大学体育教育研究工作,加强大学体育理论研究工作,提高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水平,确保大学体育教育在满足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更加适应于当前的社会需求。
1.3、大学体育的定位根据大学体育的内涵及其性质,大学体育教育的定位如下:(l)系统化。结合大学办学宗旨,系统化建设大学体育课程,将大学体育教育与大学文化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2)社会化。在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中,加强体育课程设置研究,提高课程设置水平,有针对性进行体育教育,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3)教育化。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培养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全面综合性人才。
2、大学体育理论定位的影响因素
由于大学体育是大学高等教育和体育的有机结合,属于一项综合性的大学教育培养课程,由于其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在对大学体育课程理论定位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2.1、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要受到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规范和约束,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交际能力,加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来进行大学课程设置,并针对不同体质、不同进度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培养计划,以有效完成大学体育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对于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要差异化对待,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体育技能培养。
2.2、大学体育教学手段由于大学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体育理论与实际锻炼的有机结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接受、吸收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环境因素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大学中的社会因素极强,因此,在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受到的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程度最大,社会环境因素直接左右了大学体育目标的设定。因此,在大学体育目标设置过程中,要充分融入社会因素,对大学体育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以确保大学体育的健康发展。
3、结语
摘要本文从体育游戏的的基本功能出发,探讨了体育游戏对与体育教育的作用,提出了作者对于体育游戏在体育教育中的开始,进行和结束阶段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体育教育体育游戏运用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育中是一种基础性的教育活动,在体育教育中是一个重要内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体育教育手段。在组织体育游戏的活动中,要注意锻炼学生的体能,加强学生的体质,让学生在游戏中能掌握一些运动技术的基本技能。目前,体育理论界对于体育游戏的定义是:以体育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游戏为形式,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的特殊体育活动。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体育游戏是一个总体性概念,是各种具体体育游戏的总和。
在实践中体育游戏的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准备性的体育游戏,其具体种类主要有传递游戏、接力游戏、集中注意力练习等;第二种是专项性体育游戏,其具体种类主要有足球游戏、体操游戏、排球游戏等;第三种是放松性体育游戏,其具体种类主要有灵敏游戏、放松练习、协调游戏。
一、体育游戏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发展
体育游戏在体育课或课外活动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加体质健康。体育游戏有一定的运动量,而且能让学生在游戏中积极的参与运动,使得身体的锻炼比较充分。体育游戏的使用还可以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体育游戏中除了要看学生的运动能力,很多的时候还需要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些都能锻炼学生的智力和思维判断能力。体育游戏还能提高学生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促进同学们的交流,加大情商培育
体育游戏中集体游戏较多,学生要想在体育运动中获得优胜,必须要多进行集体协调,集体合作,因此在进行集体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多进行彼此间的交流,这样才能取得优胜。现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其主要的行为缺点就是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通过体育游戏,可以提高同学们之间的互相沟通和交流,加大彼此之间的交流,因此体育游戏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商。
(三)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技巧
体育游戏中要运动大量的肢体运动,并且需要学生有一定体育技能,特别是在专项型的体育游戏。经过大量体育游戏的锻炼,就能提高学生对基本体育运动技巧的掌握。不同的体育游戏对不同的体育运动能力会有所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教育中要运动不同的体育游戏来让学生获得综合的体育技能锻炼。通过体育游戏的锻炼,可以拜托传统体育训练的枯燥和乏味,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的调动运动积极性,提高锻炼的效果,掌握运动技巧。
二、大学体育中设置体育游戏的探讨
(一)加大在准备活动中的体育游戏设置
准备活动是学生进行体育课的前导性活动,经过准备活动的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器官得到适当的运动,在进行后面剧烈的体育活动时打下身体的准备。在准备活动中,要多增加一些趣味性强,实用性强的一些体育游戏,让学生的身体能够得到有效调动,并且提高大脑的兴奋度,减少身体在体育锻炼中的受伤几率。
(二)在体育基础动作训练中多增加体育游戏环节
体育教学中主要需要教师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相应的投入锻炼中,在运动中承担一定的身体负荷,这样才能达到身体锻炼的目的。在进行体育基础运动的过程中,一些运动的基本动作需要同学们反复进行锻炼才能获得一定运动的条件反射,但是这种枯燥的反复动作,容易让学生对这种锻炼产生厌烦感。体育游戏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体育锻炼中。
在体育游戏的环节中,要把该项专项运动所需的体育动作融入相应的体育基本动作,这样会使学生在体育游戏中自觉投入,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通过这样将枯燥乏味的体育基本动作训练融入体育游戏中。一般来说,在一个新动作的刚开始的阶段要尽量避免用体育游戏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在这个阶段学生对动作技术要领刚开始接触,对于动作掌握不是很好,过多的运用体育游戏方法的介入,会使学生在学习动作技术时掌握不熟练,容易出现动作技术“变形”的现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等基本动作定型后,在加以一定量的游戏的形式来锻炼会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游戏过程中,多加练习,使学生能够对动作得到不断的练习。
(三)利用体育游戏进行运动结束放松
当体育锻炼结束后,要对身体加以放松,这样才能使得身体从紧张状态慢慢转向放松状态,在身体进行有效的放松后,就能使得身体的恢复的速度加快,这样才能使得同学们更好的尽心下次锻炼。
体育游戏的用一些轻松的游戏使学生的心理从运动的紧张气氛和身体的紧张状态中释放出来,是的身心能达到放松的目的。在运动结束是采用将相关器材放回归位的体育游戏既有利于组织学生将相关体育运动器材放回原位,还能使学生的身体得到有效放松,并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体育课,使得学生能够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他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在结束部分游戏的具体运用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生理状态等特点,正确选用游戏素材, 创编出轻松缓和、愉快有趣游戏, 从而达到放松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论体育游戏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作用[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8.
[2] 谭燕秋,李强,陈哲.对南京体院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游戏课程设置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3.
[3] 胡瑞挺.体育游戏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作用[J].才智.2010.7.
随着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不断推进,步入大学殿堂的学子们不再是千人一面,而是有着鲜活思想、拥有不同个性的人.他们对体育有着不同的情感认识,不同的身体、精神上的需求.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落伍,不能满足大家对大学体育教学的需要.我们必须建立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切实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模式作用.大学体育教学符合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要求,要按照国家的《指导纲要》与时俱进,以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创设针对全体学生的开放式的课程模式,科学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1.1以学生为中心,把培养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放在首位
“体者,载知识之舟而寓道德之舍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大学生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丰富的科学知识,还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保证大学阶段的学业能够顺利地完成,将来能为祖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培养体育意识,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1.1自我锻炼意识.自我锻炼的意识很重要,但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拥有这种意识,一些大学生即使拥有了这种意识,也不一定能把自我锻炼的习惯坚持下去.如果我们仍旧依照高校固有的“填鸭式”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必定会限制当代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大学生体育学习内容的一成不变,全都是老师在课堂上教的,这使得大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时会变得无所适从,从而失去了锻炼的兴趣.从这一点来看,培养大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促使大学生形成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1.1.2积极参与的意识.奥林匹克精神从来都是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而并不一定要求人们在体育运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大学生如果能参与到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中来,并且在运动中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或者与别人竞争的激情,就能形成良好的参与意识.换个角度看,生活中充满了各类运动和比赛,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我们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思想水平,从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能更加积极地去面对生活.
1.2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创造开放的环境
开放的课程内容.针对全体学生,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兼职,开设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每一种体育课程都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个人需要,参照学校开设的不同体育课程选择学习内容.让大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从而调动他们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学生的价值观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开放的课程时间.体育课程的时间开放了,学生就可以自己安排时间,选择最佳的时刻参加体育课程.
2对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探讨
《指导纲要》把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分为五个领域目标,分别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达成课程目标.
2.1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高校体育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大学,学生的思维体系不断变化,往往随着自身知识的不断提高,对社会更了解而不断成熟,他们对事物的理解程度已经超越简单的认知层面了,开始追求个性发展.大学生对体育个性要求也就应运而生,这主要表现在对于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的深浅及参与方式各异上.每个大学生的体育经历不同,对于体育的感受也就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有的大学生体育意识非常淡薄,他们只重视智力的学习,往往忽视体育锻炼,而有的大学生体育意识非常好,有明确的体育健身目标.对大学生缺乏体育意识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2.1.1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我们知道,只有当一个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了足够多的兴趣,并且以体育锻炼的现实意义来作为自己进行体育运动的动力来源时,他才能对运动保持始终不变的热情,才能努力去克服运动中遇到的任何困难来进行体育锻炼,才能使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生活中一种固有的行为习惯.现下的大部分大学生还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身体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必要性,更加不会意识到体育锻炼是整个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迫切需要.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还仅仅是因为他们对该项体育运动有着直观的兴趣,即只是单纯地爱好这项运动,而并不是出自他对自己身心需要的详细考虑.[1]2.1.2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学校、家庭和社会互相牵制,互相配合,共同形成了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影响.学校、家庭对于体育运动所持有的不同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体育意识的最终形成.假如学校、家庭都保持着积极的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学校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可以提供充足的体育场地,可以组织丰富的体育活动,鼓励大学生全都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这样就可以使大学生受到积极正面的影响,从而形成积极而正确的体育态度,进而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否则,就会使大学生形成消极而被动的体育态度,延缓甚至严重阻碍大学生良好体育意识的最终形成.2.1.3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策略首先,要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通过相关的体育理论来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体育锻炼的现实意义,努力实现体育锻炼的现实价值,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体育知识的理论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激发起大学生强烈的体育锻炼的愿望,这对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只有在掌握了科学的锻炼身体方法之后,才能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运动锻炼的效果等做出准确而科学评价,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制订适合自身、符合实际的运动处方,来进行锻炼,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锻炼目标,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其次,深化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认识.高校体育课是以锻炼大学生身体的方式达到健身强体的教学目标.大学的体育教学,不应该仅仅满足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通过优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促进大学生良好体育意识的形成.我们要将培养大学生的终生体育锻炼意识当作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安排应围绕着强身健体的目标来进行.[2]
2.2把身体健康目标放在首位,高度重视运动技术教学的落实
通过中小学阶段的体育学习与随之不断增长的年龄,大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已趋向成熟,自我运动锻炼水平相对较高.在大学体育教学环境中,应把运动技能学习与自我健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在体育活动中,身体练习是最重要的内容,行之有效的身体练习,能有效的促进大学体育教学发挥更大的功能.运动技术学习是身体练习中最重要的手段,是具体的、科学的、系统的锻炼形式和方法,否则,体育的健体功能就无法实现,更不用说实现学生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要求的同时,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研发与利用必须遵循因材施教、运动规律的原则,有效的将身体健康、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等这几个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2.3乐在其中,促进运动参与目标的实现
快乐可以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它也是体育的功能之一.在教学中,注重快乐体育教育,有利于营造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处在一种愉悦的精神状态中,[3]让他们自觉地参与运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生理、心理、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主动、充分、和谐的发展.快乐体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也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为目的的,是以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为着眼点的教育.实施快乐体育,不能忽视学生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掌握动作技术等体育教学目标.《指导纲要》提出了“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这一思想,充分利用了运动产生快乐这一功能,使大学体育教学在表象上变得具体了.只有把身体健康目标放在首位,把快乐体育贯彻始终,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实现《指导纲要》提出的五大目标.
2.4沟通课内外,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