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兴经济发展范文

新兴经济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兴经济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兴经济发展

第1篇:新兴经济发展范文

在过去的十年中,新兴经济体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经济总量来看,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37%上升至2010年的47.1%,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52%。

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之中,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GDP大幅下降,下降比率分别为2.6%、5.2%、4.7%、4.89%。相比之下,大多数新兴经济体的GDP受危机影响不大,中国和印度两国甚至保持了9%和5.68%的高速增长。俄罗斯GDP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原因是,能源产业是俄罗斯的支柱产业,而在金融危机之中,2009年全球石油需求始终呈负增长,国际石油价格急速下挫,因此拖累了俄罗斯经济。

新兴经济体从危机中恢复的速度也快于发达国家,以自身的高速增长首先走出低谷,引领作用不断凸显。2010年,巴西第一季度GDP增长率迅速上升到8.9%,比上个季度上升了4.5个百分点。同期印度GDP增长率从8.6%上升到11.2%。而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复苏脚步缓慢。2010年,美国第三季度GDP增长率仅为2.6%,日本季度GDP增长率仅为0.4%,欧洲各国则纷纷陷入债务危机中不能自拔。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人们普遍看好新兴经济体国家,认为其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将成为今后拉动世界经济的新增长极。预计到2015年,巴西、俄罗斯与南非GDP的增长速度都将超过4%,印度和中国将分别达到8%和9.4%,全部高于3%的世界平均水平(详见表1)。

二、新兴经济体对外贸易特点

(一)大量进出口中间产品

由于新兴经济体国家主要从事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代工生产,因此这些国家大量进出口中间产品。表2、表3给出了新兴经济体进出口产品比重。由图所示,2009年“金砖五国”进出口中间物品的比重均超过资本物品和消费品的比重,其中印度中间品的进口、南非中间品的出口已分别达到了78%和72%。

中间产品加工贸易为新兴经济体迅速融入全球生产体系提供了一条渠道。加工贸易使新兴经济体发挥了本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国内就业问题,对于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一面。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兴经济体加工生产处于产品整个生产链的底部,进口原材料和加工成品两头受制,对于国家生产技术提升和科技进步的帮助不大,所面临的对外贸易条件恶劣,所获得的利润较薄等情况也是不争的事实。

(二)对外贸易主要依赖发达国家

从金砖国家主要的贸易伙伴国来看,新兴经济体对外贸易主要依赖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金砖国家前七大出口和进口国及地区中,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既是金砖国家重要的出口目的国,同时也是他们重要的进口来源国。结合表2和表3可以得知,新兴经济体依赖向发达国家出口也是由于处于产业链下游,大量向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提供生产最终产品所需要的中间产品所导致的。此外,从贸易集中度来看,新兴经济体的出口贸易都较为集中,前七大出口国出口量占各国出口总量的47%以上。尤其是中国,向前五大出口伙伴国的出口量已经超过中国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

(三)重要技术和生产设备依赖进口

新兴经济体国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先进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新兴经济体自身拥有的高端技术很少,能够独立生产的设备也有限,因此,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对重要技术引进和生产设备进口的规模不断上升。2007年,中国、巴西和南非花费在获得专有权利使用和特定许可上的金额分别为81.92亿美元、22.59亿美元、15.96亿美元,增长率分别为23%、36%和25%。

机械和运输设备等生产设备也是新兴经济体最主要的进口产品,在巴西、中国、俄罗斯、南非四国进口产品的比重居于第一位,在印度进口产品比重居第二位。在该类产品中,巴西、俄罗斯和南非进口最多的是道路机动车辆,分别占三个国家2009年该类产品进口总量的21.5%、21.5%、19%;中国进口最多的是其他电力机械和仪器,占中国2009年该类产品进口总量的39.7%;印度进口最多的是电信设备,占印度2009年该类产品进口总量的19.2%。机械和器具非电器零部件是该产品中五个国家进口次多的产品,分别占五国进口第七类产品总量的17.9%、12.3%、17.5%、20.4%、17.5%。

三、新兴经济体共同面临的问题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共同的问题。

第一,新兴经济体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由于美国采用“量化宽松”的政策,致使美元对外币不断贬值,进而导致全球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加剧。新兴经济体国内所面临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和本币升值压力更是不断攀升。根据巴西中央银行发表的《经济趋势报告》,巴西最近15周里有14周出现物价上涨。中国2011年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9%,生产价格指数(PPI)上涨7.2%,达到2008年10月以来的最高点。自2010年以来,新兴经济体普遍已经采用加息、上调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积极对抗通货膨胀。如何在控制通货膨胀、本币升值的同时,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是对新兴经济体的一大挑战。

第二,后金融危机时期,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势力不断抬头,新兴经济体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复苏进程较为缓慢,长期以来国内失业率居高不下,而欧盟国家又深陷债务危机不能自拔。在这种经济形势下,一方面发达国家人民对新兴经济体国家产品的需求大量缩减,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对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出口采取排斥的态度,这使得新兴经济体的对外贸易不可避免地持续受阻。以中美贸易为例,奥巴马政府已经对中国产品开展了至少十余次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双方争端愈演愈烈。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时间,新兴经济体所面临的出口贸易环境将会进一步恶化,来自发达国家的市场将会大幅萎缩,如何转变贸易发展方式,以及寻找出口贸易以外的其他经济“引擎”将是新兴经济体共同面临的又一难题。

第三,新兴经济体同时面临金融风险预警和金融监管的考验。随着新兴经济体经济不断发展,这些国家同时吸引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资。2008年,中国、印度、南非、巴西、俄罗斯分别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30.03亿美元、415.54亿美元、 90.09亿美元、450.58亿美元和703.20亿美元。大量国际游资加大了新兴经济体金融监管的难度,对金融市场风险评估和预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利用好外资的同时,又能够有效的监管金融市场,谨防国际热钱扰乱本国的金融市场,也是新兴经济体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四,新兴经济体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分工格局之中,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与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不相符。这是由于,新兴经济体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是经济总量基数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普遍很小。虽然金砖国家都进入GDP世界前十五名,但只有中国一个国家进入前五名。此外,新兴经济体不具有发达国家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进行制造业生产所采用的设备和重要零部件仍然依赖从发达国家进口。因此,在短期内新兴经济体难以改变处于低层次国际分工的地位。近年来,工业化过程已经基本结束的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一方面将高污染的低端生产环节转移到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又提出“低碳”的要求,试图以“碳排放量”作为砝码来遏制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如何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下争取更大的利益是新兴经济体面临的第四大难题。

第五,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造成竞争力的削弱。以印度为例,印度与中国相邻,人口总量相近,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长速度也很快,成为新兴经济体国家。因此,印度在全球范围内与中国竞争资源和影响力,两国在非洲的竞争就是最典型的一例。中印两国都需要从非洲获得石油、矿石等资源以支撑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目前中国每年从非洲进口的石油总量为3700万吨,而印度为1800万吨,双方存在很大竞争。鉴于中国近年来在非洲的影响力有所增加,印度也开始积极加强自身在非洲的影响力,强化了与塞舌尔、毛里求斯以及莫桑比克等印度洋沿岸非洲国家的外交关系。这种竞争思路削弱了两国的竞争力,阻碍了两国间进行合作。事实上,中国目前的比较优势在于制造业,而印度在IT、软件、金融、医药等服务业具有比较优势,双方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

四、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合作路径

综上所述,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拥有一致的利益诉求,目前也面临相似的经济发展问题,因此,中国同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存在合作的基础。从本文所选择的代表性新兴经济体贸易数据看,近年来中国与这几个新兴经济体之间已经建立了良好的贸易关系,中国是印度、俄罗斯和南非三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巴西的第二大进口来源国。与此同时,中国也是巴西和南非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国,印度的第三大出口目的国,俄罗斯的第五大出口目的国。中国对于这些国家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之间可以考虑构筑新型南南合作模式,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争取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现有世界经济体制下,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由发达国家主导,所通过的决策往往也主要代表发达国家的利益。新兴经济体应该充分抓住历史机遇,团结起来,联合一致,齐心协力,促使现有国际秩序框架朝着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同时提高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话语权,使之与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匹配。

第二,倡导WTO多边自由贸易体制,联合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新兴经济体应充分利用WTO框架下的条款和协商机制,在对发达国家贸易过程中维护自身权益,抵制目前盛行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为自身争取更为有利的国际贸易条件。与此同时,应积极扩大对外贸易市场,充分发挥相对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商贸往来。

第2篇:新兴经济发展范文

发展策略稳健

亚洲新兴市场在1 997~1 998年金融风暴以后,普遍调整了经济及金融政策,采取了重视出口,避免过度向外举债,减少外资倚赖,并改善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等举措。拉美国家步入新世纪后也积极进行改革,例如巴西增强了央行独立性,更有效调控经济,加强公共财政纪律,以及减轻外债。

亚洲及拉美新兴市场这些政策的转变,令本土经济发展相对平稳,企业及金融体系抵御逆境能力提升。这些新兴市场在面对危机时相对具有条件采取积极的财政及货币政策。IMF研究显示,全球新兴市场在2009年推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幅度平均相当于GDP的2.5个百分点,利率平均下调幅度则达到300个基点,有助经济得以较快回稳。

新兴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由于近年多个新兴市场国家成为资本输出国。这是源于新兴市场积极推动出口,扩大了外贸盈余并累积了较大量外汇储备,包括亚洲,拉美国家以及俄罗斯。

经济结构仍然失衡

应当看到的是,近几年亚洲与拉美主要新兴市场的发展模式仍未尽完善。金融海啸后国际市场再度关注全球经济平衡发展的问题,其中一个失衡的重点就是,亚洲新兴市场(包括中国、印度)偏重于发展生产,为美国消费者提供消费品,而区内消费不够活跃。这导致这些经济体依赖向美国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出口。基于美国的“过度消费”的经济模式难以持续,随着美欧经济调整,消费者减少债务,增加储蓄,进口需求难复旧观。这意味着新兴地区难以再循这一途径,维持快速增长。

再者,亚洲新兴市场在注重促进出口的同时,官方鼓励制造业投资措施,加之相关的基础建设带动,固定投资成为近几年区内经济另一主要增长动力。出口在拉美国家经济中也扮演一定角色,但程度不如亚洲大,其中巴西出口比重只维持在GDP的10%左右,墨西哥及阿根廷的比重则在20%以上。拉美国家经济的结构问题,主要在于普遍较倚赖消费,而固定投资比重则偏低。尽管这未必影响拉美新兴市场经济稳定发展,但显然无助于提升增长潜力。

以巴西为例,过去15年的固定投资占GDP比重平均只有17.5%,远低于中国的40%。墨西哥在2001~2006年的平均比重亦仅接近20%。据联合国资料,巴西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收入,在1 998~2008年平均增幅只有4.5%,远低于其他主要新兴市场,仅高于美国0.5个百分点。由于整个地区普遍并不重视提高储蓄及投资,生产力改善缓慢,人均收入增长缓慢。

发展模式仍未突破

不同地区新兴市场经济发展仍面对着不同的挑战。就亚洲方面,今后主要的策略显然是要在区内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一消费”经济圈,适度增加消费,逐渐减少倚赖欧、美需求。

至于拉美新兴市场,主要的挑战无疑是要提高投资,增加潜在增长动力。但现在看来,当地不易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如当地政府要鼓励投资,可能要降低企业税率,从而需要增加个人税项或减少一般开支以作弥补,这要取得当地居民支持仍有一定难度。另外,虽然拉美国家近几年公共财政明显改善,但因为区内过去曾多次出现金融风暴,加上部分拉美国家公共债务水平仍不低,如巴西的国债占GDP已近60%,为增加固定投资而大量举债的能力可能有限(或要付出较高利息),也不利于本国公共财政管理。

另一方面,拉美国家虽然早已重视增强区域合作,但南美共同市场至今仍乏显著成效,区内相互贸易比重未见大幅增长,自2000年以来反而有所下降,区内贸易比重从2000年接近20%降至2007年的略高于10%。除了实际运作问题外,南美国家经济结构及优势相若,加上生产力改善有限,可能是区内贸易难以突破的主因。因此,虽然近几年南美经济转趋稳定,但本土投资与经贸合作缺乏突破,发展前景未见突出。

至于东欧与俄罗斯,今后的发展仍难免需要倚赖海外市场。由于俄罗斯优势明显集中于能源,即使当地发展其他产业,也较可能与此相关。这样,能源市场仍会较大程度上左右俄罗斯经济发展。

东欧方面,自冷战之后政局变革以来,与地理及文化相近的西欧融合,借助其资金与市场,成为东欧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策略。多年来以西欧国家为主干的欧盟逐步吸纳东欧新兴国家,将单一市场扩展至该地区。由于欧洲债务危机将拖慢西欧中期经济增长,西欧的需求增长可能持续缓慢,资金供应亦将有限,意味着东欧新兴市场经济仍需经历一段较为困难的时期。但对东欧来说,恐怕不易找到其他较佳的发展途径。现阶段东欧国家另一重任,是要汲取近几年过度扩张的教训,建立更有效的公共财政纪律,改善经济及金融管理,以便日后善用西欧资金提升区内经济建设与生产力。

综合来看,虽然主要新兴市场经济应可望维持较佳增长,但现阶段憧憬这些地区经济已突破过往,例如明显摆脱欧、美经济影响,或增长步伐可望进一步加快,则仍有过于乐观之嫌。一些新兴市场今后的发展预计仍会在相当程度上倚赖发达国家,或与其进一步融合。

第3篇:新兴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经济;发展策略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民营经济在资金、产业链配套、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支持。京津冀地区作为新世纪我国经济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如何发挥本地区民营经济的作用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京津冀民营经济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

作为我国三大经济发展区域之一,京津冀地区的民营经济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为支持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民营科技产业综合实力较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创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技术的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中,民营企业具有更为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使其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产品进行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实现产业配套上的技术创新。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保证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个产业链的整体技术突破和联动发展。作为京津冀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北京,是我国科研资源的聚集地,拥有大量国家级科研机构和资源,如科学院、重点高校、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创业园区等。北京正在成为国内最具科技创新优势的城市,而其中民营科技企业独领。北京市科技资源的拥有量是国内其他省市都难以达到的,科技资源和科技能力的聚集使得北京成为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最为聚集的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这一中科院和高等院校云集的地区,出现了一大批由“下海”的科技知识分子创建的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其中包括现在已经成为知名大企业的“四通”和“联想”。今天,“中关村”已经成长为我国最大的民营科技产业集群,不仅形成了对国内外科技资源的吸引集聚能力,而且也形成了相当强的品牌效应和品牌号召力,吸引众多海内外科研人才的加入。京津冀地区民营科技产业的强大实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创新方面的支持。

第二,民营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资金和实体企业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如此。作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必然会吸引市场反应最为迅速的民营资金和民营企业的参与,而民营资金和民营企业的参与又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可以说,一个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潜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相比较而言,京津冀地区的民营经济具有更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从区位上来说,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首都,为全国瞩目,也为世界瞩目;从土地资源上来看,滨海新区存在着大片的盐碱荒地有待开发,提供了新一轮经济发展所需的土地资源;从国家政策上来说,2006年国家赋予天津北方经济中心的功能定位,并将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给予了众多优惠的发展政策,包括在金融领域先行先试的权力。这无疑对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使京津冀地区的民营经济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而发展潜力巨大的民营经济也为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民营经济后发优势明显,更容易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配套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并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也就是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能带动其产业链条上的其他产业发展,而且也必须依靠相关产业的配套来保证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相比其他经济而言,民营经济具有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决定了它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迅速做出反应,在第一时间做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产品的配套服务,而其灵活的机制又使其优化对配套产品的成本控制,这将增强配套产品乃至核心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实现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联动协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相比较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而言,京津冀地区民营经济在总量、规模、产业基础方面都相对较弱,但也正因此构成该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更容易形成配套服务,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京津冀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对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民营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后,京津冀地区的民营经济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可以借鉴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经验,以及吸取其发展的教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京津冀地区的民营经济的后发优势,使其进行产业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配套产业时可以少走弯路,更容易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配套产业链。

(二)劣势

在看到京津冀地区民营经济促进战略性产业发展有利方面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其对战略性产业发展不利的方面:

第一,民营经济实力不够强大,限制了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作用。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民营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实力迅速增长,但相比较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历史原因,京津冀地区国有经济占有较大比例,而市场氛围又相对较差,使得京津冀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也使得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存在一定的劣势。当前,不管在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上,还是在产业基础上,京津冀地区民营经济的实力都弱于另外两个发展区域,这就限制了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作用的发挥。

第二,民营经济管理机制不够灵活,限制了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创新能力的发挥。由于京津冀地区国有经济占有较大比例,北京又是我国的首都,地域的特殊性使得政府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对经济主体的干预相对较多,民营企业家的创新思维受到一定的影响,民营经济的管理机制也显得不够灵活,这使得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当民营经济管理机制不够灵活时,无法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创新能力必然受到影响,从而限制了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创新能力的发挥。

第三,民营经济发展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限制了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所起的作用。京津冀地区民营经济基础相对较差,虽然具有可以借鉴先进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后发优势,但也使其发展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若发展不利,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

二、加快京津冀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的对策

根据京津冀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来促进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

第一,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科技含量高且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行业,发展空间巨大,但产业规模较小,且显得相对不成熟,发展具有不确定性,风险较大。而民营经济往往更偏好风险较小的成熟产业,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对民营经济加以正确的引导,通过政府宣传新兴产业明确清晰的发展前景,并给予相应优惠政策,吸引民营经济参与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来。具体来说,可以依据京津冀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和导向,并结合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民营企业的产品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中处于领导和核心地位的、具有资本和技术创新优势的大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协作关系,通过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来促进以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发展,形成有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联动发展。

第二,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科技创新型企业,要实现整个产业链整体的技术突破,必须提高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首先,利用好本地民营科技产业实力雄厚的优势,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家必须提高创新意识,开拓眼界,正确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扭转“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认识到要想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就应该适应经营环境发展变化及时做出改革创新,根据企业的发展水平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生产经营方式创新。其次,政府要加强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给予民营企业更大的空间和权力。再次,民营企业自身要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吸收和培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通过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给予创新人才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充分调动人才为企业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注重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第三,提升民营企业管理体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兴还体现在商业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创新上,民营企业在这个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因此深化民营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民营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也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京津冀地区民营企业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创新经营机制,规范各项制度,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规模,选择不同的资产组合方式,建立适宜的企业制度。首先,由家族式管理向专业化、民主化管理转变,最重要的是要任人唯贤,严格按照制度,按照公司需要来选拔优秀人才。其次,逐步推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经营模式,建立规范化的股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制度,逐步向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要求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公司制度过渡。再次,引进竞争机制,大胆聘用能人,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用人唯才,尽量实现员工内在需求和价值,并针对不同的员工采用适合的激励机制激励他们努力工作。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企业员工购买企业股份,并利用股份形成企业和员工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建立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

第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良好的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基础,也是促使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产业的重要保障。为保证民营经济的良好发展,可以主要从以下方面优化环境:一是优化投资环境。2009年,民营企业在能源、资源、冶炼、航空等行业中的发展空间有变小的趋势,原来大量进入能源、矿业等领域的民间资金收敛,这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远发展。为此,国家适时地进行政策调整,2010年5月7日,《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包括旨在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的第26条,即“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京津冀地区要根据本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和要求,排除民营经济市场准入歧视,进一步放宽政策,扩大民间投资的领域,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领域,都应对民营资本开放。二是优化政务环境。把是否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多设路标,少设路障,下大力气改进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优化法制环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大力推进依法治理民营企业的进程,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增强用法律手段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引导民营企业守信守法经营。

参考文献:

1、剧锦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调结构”主线[N].上海证券报,2010-03-04.

2、赵刚.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避免四大误区[N].第一财经日报,2010-06-14.

3、杨万东等.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7).

第4篇:新兴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深圳市 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 路径

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密集创新时代,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它是以重大科技突破与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以培育未来经济发展新动力为核心,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推动产业结构战略转型为主要目标,不断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新需求,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自从2009年深圳市推出互联网、生物、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后,以生物、互联网和新能源三大产业为领头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深圳三大新兴产业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产业总规模约 1400 亿元,同比增长35% ;重点企业合计实现税收 120 亿元,比上年增长 52.81%(曾智泽,2011)。三大产业分别增长了30%、24.2%和29.3%。其中,生物产业增速最快,规模超500亿元,生物医疗设备、生物制药产业规模全国领先,生物技术产品已经销售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增长,三大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提高为15.73%,合计贡献税收75.5亿元,平均增幅达到42%,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深圳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深圳市高度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的重要抓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举措,正抓紧制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发展规划和政策,“十二五”时期将积极培育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达到1万亿元以上,占GDP比重达到20%。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推动深圳市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量。

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实条件评价

(一)经济基础雄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摆脱全球化金融危机的重要突破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有基础和经济规模的累积密切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萌芽期,在市场上存在许多相互竞争的技术,产品创新速度快,技术风险高,前期投入大。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足够的经济总量积累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需求、丰富的社会资本和外汇储备、完善的产业发展所需基础设施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2010年,深圳市国民生产总值为9510.91亿元,比上年增加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1106.82亿元,比上年增长25.7%;社会零售商品总额为300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944.7亿元,比上年增长13.8%。从经济总量来看,近年来深圳市国民生产总值一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平稳快速增长,年均增幅为12.5%。2011年GDP增幅虽略有下降,但是GDP总量却持续增长并突破万亿元,达到了11502.06亿元(见表1)。正是深圳市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强大的经济总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产业规模强大,产业配套支持力度增加

从产业配套来看,近年来深圳市围绕互联网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在和主导产业生产、经营、销售过程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上游和下游的相关产业、产品、人力资源、技术资源、消费市场等方面都加大了支持配套力度,延伸和完善了产业链,较大程度上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例,深圳LED企业分布在上游衬底材料、外延片,中游芯片,下游封装、应用及配套材料、加工及检测设备等各个环节,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有力的产业配套支持。互联网产业方面,深圳已经有腾讯、迅雷、A8、芒果网等本地产业基础,近期阿里巴巴、百度还将在深圳建立分公司(许勤,2010),从而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升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与此同时,深圳市把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等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着力培育一批对经济拉动作用大、辐射力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目前,深圳有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生物企业60家以上,其中超过10亿元的企业7家。互联网领域的腾讯、新能源领域的比亚迪、生物医疗领域的迈瑞等都处于行业龙头地位,为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三)研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优势显著

随着对新兴技术培养的逐步重视,深圳市近几年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稳步上升。2011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高达11875.6亿元,比上年增加16.7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为3.66%,大大促进了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推广(见表2)。近年来,深圳大力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无论是在技术创新环境还是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深圳市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深圳市在生物医疗设备、生物医药等方面拥有很好的基础,已先后扶持建设了 47 个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及分支机构,支持了 192 个技术攻关和研发项目。在互联网产业领域,扶持建设了 34 个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及分支机构,支持了211 个技术攻关和研发项目;在新能源领域,扶持建设了 27 个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及分支机构,支持了 67 个技术攻关和研发项目(曾智泽,2011)。华大基因研究院、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为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的发展和成果转化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源泉。华为、中兴是覆盖整个通信设备和网络设备领域的制造企业,其设备制造和软件开发越来越多,且技术含量不断提升。

(四)资源基础较好,市场发育比较成熟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培育受到人才、资本、能源、技术、市场环境等资源因素的制约。首先,从人力资源方面来看,新兴产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其成败取决于是否拥有掌握高技术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人才。深圳市人才聚集、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比较完整灵活,对高技术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强。深圳市大学城、虚拟大学园、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建设,为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其次,从能源资源方面看,深圳拥有较好的能源基础。以互联网为例,深圳是国内城市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已成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之一;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深圳的风电技术、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等方面拥有较好的资源基础和强大的科技实力。再次,在市场环境方面,深圳市拥有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全国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毗邻香港的独特区位优势和比较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资金来源单一,科技转化有待提升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近年来,尽管深圳市已经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一方面,由于新兴产业投资风险大,见效慢,回收期长,银行存在惜贷现象;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对高新技术产业直接投资的热情不高,从而使新兴产业难以获得基本的资金支持,虽然其产品有广阔市场,但因资金短缺,往往不能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当前深圳市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还不够完善,行业、企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建设项目向银行和社会融资难度较大,资金来源仍以政府投入为主,投资渠道单一。

同时,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够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和市场需求相脱节,科技与现实经济结合不紧密,经济科技分开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待提升。目前,深圳市“产学研”的转换除了在互联网产业得到比较好的发展外,在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等其他新兴产业方面都不理想。一方面,影响了各个利益主体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导致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提升缓慢,同时也严重制约了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六)产业规划跟进,政策支持力度较强

深圳市是国内较早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城市。近年来,深圳市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继出台了很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2009年深圳市出台了《深圳市互联网振兴发展计划(2009-2015)》、《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计划(2009-2015)》以及《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环保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深圳市制定了《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2011年,深圳市又颁布了《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政策》、《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圳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和《深圳云计算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目前正在编制《深圳无线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0-2012 年)》、《深圳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1-2015 年)。2011年12月深圳市政府审议并原则通过《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送审稿)》和《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政策(送审稿)》。至此,深圳市重点发展的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应规划和配套政策全部制定完成。以上这些规划和政策文件的出台,确定了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深圳市还成立了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新兴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规划的部署、政策的引导进行产业的战略性布局。并加大政府资金以及社会资金的共同投入,调动社会资源大力培育以三大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深圳市政府专门设立了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预计每年投入15亿元,计划投资百亿元以上,计划5年后为深圳带来6500亿元以上的产值,支持三大产业迅速形成规模(许勤,2010),这些都将进一步推动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思考

(一)强化科技创新,完善自主创新机制

首先,应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继续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机制,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技术创新向产品聚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其次,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和源头创新,力争在基因工程、干细胞、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真正掌握关键核心的、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技术。

再次,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建立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生产力促进中心。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科技企业参与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支持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共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加强科技应用和现实经济的结合度,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最后,要继续加快“深港创新圈”建设,广聚优质创新资源,促进开放式创新和国际科技合作。

(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拓宽产业融资渠道

一是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方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和创业投资资金的杠杆作用,继续增加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投融资,专项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工程、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等。加快落实好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税收政策。

二是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融资体系,积极引导社会民间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加快形成以创业板为核心的产业和资本有机结合机制。引导各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体系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进,2011),加大对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并优化创业投资环境,促进创业投资的健康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壮大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撑环境。

三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积极引导风险投资参与深圳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的渠道和途径。

(三)加强人才引进,完善人才培养政策

首先,要加强优秀人才的引进,有计划、有目标 、有步骤 、有针对性地引进一大批掌握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创新科研团队和高层次人才。鼓励新兴产业领域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博士后工作站等高水平的技术研发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促进人才向企业流动(李玲、陶锋,2011)。

其次,制定吸引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学者、专家向企业流动的优惠政策,支持科研人员在新兴领域开展创新创业,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技术及管理人员在企业兼职进行技术开发和指导,积极吸引优秀人才到深圳创新创业。

再次,注重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培养政策,加大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可以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着力培养一批熟悉国内外产业情况、具有创新创业精神、掌握专业知识、具备熟练技能的中青年科学、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形成一批优秀创新人才和科研团队。

(四)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制定推进措施,完善考核评价,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是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建立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探索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等。加快组织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促进各项规划政策的衔接协调,使相关支持政策落到实处。

三是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产业监管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加强监管组织体系建设,规范产业市场操作规则,加大通讯、能源、电力、水、交通、信息等公共设施建设力度,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李玲、陶锋,2011)。

四是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组织机制与利益协调机制,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部门广、主管部门多、产业间交叉融合,需要多方协调。因此,要统筹协调部门、地区、行业关系,形成发展合力,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和战略性新产业的发展壮大(狄乾斌、周乐萍,2011)。

(五)加强市场培育引导,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市场需求是推动战略性新型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力量,良好的市场环境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至关重要。首先,要继续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积极培育先导产业,不断壮大社会经济,为促进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夯实基础。其次,强化地方政府的财税扶持政策,不断提高政府购买,扩大市场需求,并通过相关措施鼓励本地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再次,不断开发新能源应用、新能源汽车推广等,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不断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拉动产业发展。最后,尽快建立和健全行业标准体系,完善高技术企业进入和退出机制,规范市场准入和竞争秩序,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产业发展报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2.曾智泽.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及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1(13)

3.许勤.把握机遇,发展优势,壮大新兴产业[EB/OL].三峡宜昌招商网,http:///zsdt_show.asp?id=2274,2010-6-10

4.甘霖.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政策制定完成[N].深圳特区报,2011-12-24

5.进.加快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探究[J].福建论坛,2011(3)

第5篇:新兴经济发展范文

Abstract: The industrial cluster is the main mod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The article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sets up the logistic model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al clusters' evolution. The evolution path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al clusters is divided into formation stage, growth stage, mature stage and decline stage. In the end,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al clusters.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演化路径

Key word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industrial cluster;evolution path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9-0243-03

0 引言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环境,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纷纷采用新技术来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信息网络、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必由之路。产业集群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王欢芳、何燕子(2012)研究指出,产业集群的产学研式技术创新平台、产业链式发展方式、产业联动效应可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性、综合效益好、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三大要求,因此,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升级,就应该采取集群式发展的方式[1]。王秀婷(2013)对产业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度的提高可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2]。因此,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成长演化和动力机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比较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无疑具备一些共性因素,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性因素。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其竞争优势不仅仅来自于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等所带来的成本节约,而更多地来自于持续创新能力所带来的技术领先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在资源禀赋需求上有差异。传统产业集群对于各类自然资源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在区位选择上要临近资源要素的供应地,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则主要依赖于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良好的科研环境等科研资源,以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传统产业集群所需要的是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人力资源需求层次上更高一些,它所需要的是具有专业背景的研发技术人员。在技术需求方面,传统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需求相对较弱,其更关注原有生产制造技术的改造,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需求较强,其关注点是不断创新的工艺流程和复合型技术。在资本需求上,传统产业集群的资本需求相对稳定,主要依赖于原始投入的自有资本和金融机构贷款,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资本需求则主要来源于研发方面的投入,容易形成沉没成本,因此更加依赖各种类型的风险投资和种子基金。

2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演化路径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演化的Logistic模型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规模与时间的关系遵循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因此,本文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演化的Logistic模型,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随时间t的变动规律,如式(1)所示:

式(1)中,N(t)为t时刻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规模,即t时刻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数量。r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内禀增长率,它等于某一时期集群的出生率(进入集群的企业比例)与死亡率(退出集群的企业比例)之差。r代表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增长潜力,它取决于集群内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当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越强时,则集群的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市场竞争能力越强,集群的增长潜力越大,内禀增长率r就越大。K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入驻企业的最大容量,即某一区域内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所能容纳企业的最大数量。当区域内所拥有的资源总量越大、市场需求越旺盛时,区域内所能承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规模也越大,K值也就越高。根据Logistic模型,可以得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演化曲线,如图1所示。

2.2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演化阶段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演化曲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演化路径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2.2.1 形成期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期,政府出于经济发展战略的考虑,推出各种优惠的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引导相关企业和中介机构等聚集,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雏形。但此时集群内的企业只是在空间布局上相对集中,在功能上并未真正融合,合作程度也较低,集群效应尚不显著。在技术创新方面,产业发展过程中急需的关键性技术成果尚未取得突破,产学研技术创新平台还没有发挥出较大的作用,产业链不完善。

2.2.2 成长期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成长期,集群规模将持续扩大,不断地有新的企业和机构加入集群。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其它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形成众多的技术性联盟,产学研技术创新平台的效果逐步显现,不断取得的关键性技术成果推动产业集群蓬勃发展。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的核心企业将加大与其产业链配套的传统企业之间合作的力度,逐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的企业为主导,而众多相关传统产业内的企业在产业链周边配置的集群发展格局[3]。

2.2.3 成熟期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成熟期,随着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集群内部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企业利润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外部企业和机构进入集群的速度逐步放缓,市场取代政府成为集群发展的主导力量。产业集群内部的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升级,具有高技术性、高成长性特点的新兴企业在产业链中居于主导地位,并通过控制产业关键专利技术设置产业进入障碍,而传统企业在在产业链中的配套地位则逐渐弱化,在竞争中处于弱势而面临发展困境。

2.2.4 衰退期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衰退期,企业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进一步加剧,从而削弱了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信任与合作,集群发展的动力开始减弱,集群原有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对外部企业的吸引力下降,进而出现集群内部企业和机构逐步外迁的现象,集群配套环境开始恶化,创新网络逐渐分散。当然,如果政府能够加以适当的引导和政策支持,推动产业集群实现技术上的再次创新,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会进入一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变革期,得以向更高层次的创新集群发展。

3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探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就显得尤为迫切。

3.1 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于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利益共享和创新驱动,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利用市场供求规律、利益诱导、资源约束等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此外,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健康发展,政府也应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引导和干预。例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期,由于新兴技术的市场价值不确定性较大,企业及其它市场主体对于研发投入会非常谨慎,因此需要政府实施财政扶持政策以促进新技术研发。

3.2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首先应该加大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重点支持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技术研究,积极引导银行、保险、风险投资等金融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研发项目,努力建立以战略性新兴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带动、社会金融资本相结合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竞争能力。其次,加快推进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作用,建立资源共享的共性技术平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的专业化和市场化运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供技术供给、产品设计、分析测试、验证试验、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再次,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和技术转移机制,从法律和制度两个维度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建立产学研合作的直接性政策,对产学研在合作中的责权利归属进行明确界定,促成优势互补、分工明确、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开放式合作模式;促进产学研合作从短期、松散、单项技术的合作逐步转向在知识生成、技术研发、产业示范与商业化中的紧密稳固的合作关系;大力推进技术转让中心的建设,完善技术转移平台,创新专利经营的模式,落实专利的转化实施,激发创新潜力,促进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的有机衔接,加快创新成果的产出和转化应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4]。

3.3 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

首先,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发针对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内企业特点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银行信贷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业务提供优惠,从企业价值评估和贷款审批流程等方面改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服务。其次,创办科技银行。可由政府牵头组建专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科技银行,为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再次,拓宽融资渠道。应该加快形成多层次金融资本市场,优化金融体系的外部环境,构建高效的金融信息服务平台,解决战略性新兴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融资双方行为。

3.4 加大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支持力度

在财政政策上,应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积极投资建设技术创新平台,为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建立孵化基地,鼓励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同时,政府可以综合运用补助、贴息或者风险投资等手段,对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在税收政策上,应通过整合现有税收政策,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税收体系,合理运用出口退税政策,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出口成本,从而增强其国际竞争优势。在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等方面,也应该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以税收为杠杆,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加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5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大量的高科技人才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要素,高科技人才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水平直接影响着集群的长期发展潜力,只有高技术人才在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才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还需要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及管理人才,以帮助企业顺利度过初创期,向成熟阶段迈进。因此,应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可以根据各高校的专业基础和师资优势开设若干专业,以培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人才培养,从而增强人才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提高人才输出的契合度,同时也为人才培养提供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欢芳,何燕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的路径探讨[J].经济纵横,2012(10):45-48.

[2]王秀婷.产业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关系研究[J].企业导报,2013(12):72-73.

第6篇:新兴经济发展范文

一、把握发展机遇,狠抓资产收购和开发,

不断夯实联社可持续发展基础

2008年,经过两次改制以后,松江区联社的存量资产已经不多,而与之相反的是银行欠债有4000万元,加上欠息共达7000多万元,再加上管理中心下岗职工等沉重的经济负担,经济基础已十分脆弱,因此许多人确有“联社这面旗帜还能够撑多久”的担忧。怎样尽快走出经济困境?联社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这是摆在新的党政班子面前的一道坎。党政班子发动干部群众展开“如何加快发展、寻找出路”大讨论,组织引导职工共同参与,大家积极献计献策、集思广益,增强了全体干部职工的市场意识、机遇意识和团体拼搏的精神。

发展是联社经济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五年来,党政班子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团结拼搏共同做好发展这篇文章。

一是妥善地解决了银行抵押贷款历史债务。多年以来,银行债务是困扰松江区联社(工业总公司)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扫除这个障碍联社历任领导曾进行了艰苦探索和努力,市联社也为我们联社解决历史债务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帮助,但终因自身缺乏经济实力而没有实质性结果。2010年初,在松江区供销社的大力帮助下,由供销社一次性出资4200万元,彻底解决了历史债务,为联社(工业总公司)新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把握机遇,大胆决策,成功收购了益庆公司和华美厂两块资产。益庆公司座落于松江玉树路商业风貌区中心地段,土地面积5586平方米(折合8.4亩),建筑面积9653平方米,区位优势突出。2008年上半年,联社党政班子牢牢抓住该地块资产出让的难得机遇,经过近4个月的努力,由联社一次性投资3000万元,终于实现成功收购。在进行资产收购的同时,广泛收集市场信息,择优选准承租客商,找准市场定位和经营项目,迅速形成了集菜场、宾馆、网吧、电玩城、KTV等功能完善、人员集聚的商业中心。

收购益庆公司优质资产是松江联社历史上单笔收购资金投入数额最大、效益最为明显和群众参与度最广的一次资产收购实践活动,它不但为资产收购和开发积累了经验,更提振了联社干部职工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继成功收购益庆公司资产后不久,我们又抓住了原下属改制企业华美工艺品厂因银行欠债无力偿还而被法院强制拍卖的机会,大胆参与竞拍,花了350万元又成功拍得华美厂位于化工路区域的5114平方米(折合7.6亩)土地和建筑面积3796平方米厂房的全部资产,再次为吸收优良资产添上精彩一笔。两处资产的成功收购不仅增加了联社资产储备,扩大了联社资产规模,同时每年增加租金收入350多万元,年投资回报率均达到10%以上。

三是狠抓项目开发,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精美厂河东地块土地面积约13亩,闲置已达10多年时间。开发精美厂闲置地块建设标准厂房是我们松江联社全体干部职工多年的愿望,曾经先后三次申请立项,终因银行抵押历史债务而作罢。2010年初,在区供销社的支持帮助下彻底解决了历史欠债,甩掉了历史包袱,为精美厂开发项目扫除了障碍。抵押解套以后,我们抓住机遇,立即精心规划,抓紧立项报批,经过艰苦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2011年11月6日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建设面积5000平方米,总投资1600万元,建设资金全部自筹,经过投资单位和建设各方的共同努力,终于2012年12月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我们坚持边建设边招商招租,早在开工建设前已落实了合适的租赁单位,签订了厂房整体出租意向合同。精美厂一期工程项目的建设是松江区联社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既每年增加100万元租金收入,更为实现联社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立足联社实际,盘活存量资产,

不断提升资产经营收益

五年来,我们松江区联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联社实际,全力狠抓存量资产盘活,调整企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强资产市场化运作,实现了资产租赁收入保持稳步快速增长。

一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加快盘活存量资产。五年来,我们坚持把盘活存量资产作租金挖潜增长的突破口来抓。每年都制定了盘活存量资产的工作目标,落实具体部门和责任人。联社的资产管理部门、经济小区和管理中心等都按照各自的目标任务,形成招商招租工作合力。我们利用电视、报纸等各种信息平台和中介机构、人脉关系积极推介,经过不懈努力,使闲置厂房招商招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仅2012年全年共新招16户企业入驻,盘活闲置厂房3880平方米。2013年上半年,又有新招租11户企业落户,出租闲置厂房4200平方米。据统计,2008年到2012年的五年中累计盘活闲置厂房达1.8万平方米,为实现联社资产经营收入稳定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采取腾龙换鸟措施,调整企业结构布局,增加税收和资金收入。我们联社土地和厂房资源有限,在招商招租中我们十分注重单位面积的租金和税收产出。五年来,我们对落户企业设置门槛,并采取腾龙换鸟的措施,调整企业产业结构和布局,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我们对上海大山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上海丰远木业有限公司等一批经营不正常、有环保问题和严重安全隐患的企业采取必要措施,促其搬离,腾出厂房再招商,吸引优势企业入驻,提升了落户企业档次,消除了环保问题和安全隐患,实现了租金和税收新的增长。

三是加强市、区联社紧密合作,全力推进危旧厂房改造前期工作。袜子弄18号区域是市、区联社共同拥有的一块资产,土地9300平方米(折合14亩),厂房建筑面积8863平方米。除一幢五层大楼外,其余都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厂房,破旧不堪,且存在安全隐患。2011年底和2012年初,市联社领导二次提出了该区域改造构想,松江区联社认真按照市联社的工作要求,加强市、区联社紧密合作,积极推进袜子弄18号改造及企业搬迁工作,建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至今已召开了20多次工作协调会议,研究讨论承租企业搬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和对策措施,深入调研全面掌握承租户的各类信息资料,制定积极、稳妥推进承租户搬离的工作原则和奖励办法,工作组成员加强了宣传舆论攻势,并开展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绝大部分承租户扭转了思想予以配合。同时,积极为搬离企业提供房源信息,并想尽一切办法首先利用本联社各分区厂房进行安置,为搬离企业尽快恢复生产创造条件。经过各方的艰苦努力,现19户租赁户中已有17户全部搬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另有2户企业业主仍不肯搬离,并提出种种既不合法、又不合情理的补偿要求,我们在继续加大思想工作力度的基础上,也已做好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联社合法权益的有关准备。全部企业搬离和区域整体改造后,将成为联社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并将彻底改善区域环境,全面提升联社的新形象。

四是加大维修资金投入,改善厂房设施,提升了资产质量。我们松江区联社现拥有的资产,除了2008年收购的益庆公司和新建的精美厂一期标准厂房以外,其余分布在精美厂分区、化工路分区等区域的资产质量较差,厂房大都年代久远,较为破旧,有的还存在安全隐患。五年来,我们不惜人力、财力,不断加大维修资金投入,整修改造厂房和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2008年至2012年,五年维修资金投入达300多万元。2013年以来,按照厂房设施维修计划,我们已经进行了部分厂房屋面翻新和防水处理、公厕及粪化池改造、围墙和下水道整修、道路及路灯改造、宣传画廊及花坛整修等大小48项维修工程,花去维修资金75万元。通过不断加大维修投入,使联社的存量资产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消除了各种安全隐患,改善了区域环境,为企业创造了安全、文明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为提高租金收入创造了条件。

三、经济小区克难攻坚抓招商,

税收和扶持资金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租金和扶持资金收入是联社(工业总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两大经济支柱。五年来,成功经济小区努力克服招商资源匮乏、招商基础薄弱的困难,转变招商思路、创新招商模式、强化管理服务,实现了招商、税收和扶持资金收入稳中有增。一是树立和坚持“招商为先”的理念。狠抓内部招商,实行内部招商责任制,分解和落实经济小区各部门和人员的招商指标和奋斗指标,贯彻和落实了招商奖惩措施,激励员工的招商积极性和责任性。二是实施社会招商的策略。为进一步拓宽招商信息渠道,引进招商专业人才,经济小区除了巩固和发挥上海办事处的作用以外,还通过以商招商和招商等多种形式,先后与上海和松江多家单位建立招商合作关系,借用和联合社会力量招商,使小区的招商渠道进一步拓宽、招商形势有明显改观。三是树立诚信经营、创优服务的品牌。经济小区坚持“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理念,为注册落户企业提供一揽子、保姆式服务。对发展初期的科技成长型企业和发展中有暂时困难的企业,小区及时伸出援手帮助解决。特别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小区深入开展了“关爱企业、真情服务、共克时艰”服务年活动,从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多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实质性帮助,受到了企业的交口称赞。小区经常走访客户,广交朋友、增进与客户的感情交流和联络,每年组织纳税大户“回娘家”活动,积极营造了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环境,使成功经济小区成为民营企业创业发展的温馨之家。

从2008年至2012年的五年间,成功经济小区税收和扶持资金保持逐年稳定增长,五年累计创税收25750万元,实现扶持资金4658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联社(工业总公司)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四、企业经营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

经济运行实现平稳快速增长

五年来,我们注重在改善和提高经营管理上下功夫。一是改革传统财务管理机制。针对联社、工业总公司及下属单位、部门财务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管理分散及财务指标体系与实际经营状况不符的情况,大胆改革,完成了联社及下属的经济小区、会计服务所、管理中心等7家单位的财务集中管理和财务报表一体化,建立了新的预算管理和资金管理等内控制度,从而实现了财务统一管理和资金统一运作。同时加强了预算执行控制力,使联社及各部门各单位的收入和支出始终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为经济运行平稳有序起到了保障作用。二是狠抓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结合资产管理的现状和特点,先后制订完善了《资产网格化、全覆盖、动态化管理实施意见》、《资产租赁评审工作实施方案》、《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各级安全员管理职责》等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并加强履职考核。同时针对资产管理和物业管理多头管理的现象,采取了由资产管理科进行垂直管理的横式,理顺了管理关系。坚持严格执行资产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了资产租赁、租金收缴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彻底扭转了过去在租金定价、租金收缴中的随意性和不规范现象。三是不断创新经营管理举措,不断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效益。五年来,我们针对资产经营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狠抓管理创新,积极挖掘增长因素,努力消化不利因素,实现了租金收入逐年跨越式增长,2008年全年租金收入为290万元,2012年达到740万元,比2008年增长2.55倍,2013年有望超过900万元,实现租金收入新的突破。

五、强化管理服务功能,

联社成为加快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加强对联社本部和下属成员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是联社的主要职能之一。五年来,联社不仅狠抓内部管理,还大力加强了对成员企业和落户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了联社对企业成长发展的孵化器和助推器作用。

2008年收购的益庆公司是联社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年租金收益占比重大,地处松江玉树路商业中心地段,入驻企业众多、区域人员聚集。为了加强益庆公司区域的管理,建立了区域管理小组,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状况,积极帮助解决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客商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确保了租金收益的稳定和可靠。

由于松江永丰街道对我化工路地块开发计划的不确定性,给该区域的管理造成很大困难和入驻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稳定。2012年初,联社班子审时度势,果断作出全面恢复化工路区域常态化管理的决定,资产管理科制定了具体操作方案,对该区域的54份租赁合同作全面梳理分析,与每一户企业主进行了耐心沟通,进行了合同重签和续签,为企业的稳定和正常生产经营创造了条件。恢复常态化管理以后,该地块租金收益大幅提升。

经济小区争创服务品牌,成为民营企业的孵化器。近年来,成功经济小区针对招商资源不足的弱势,以努力创优质服务的品牌来取胜,我们提出:经济小区的员工要人人争当“三大员”,即:树立“人人都是招商员”的理念,确立“人人当好服务员”的标准,恪守“人人争当监督员”的职守,努力营造成功小区成为投资者“家”的氛围,让每一位客户到小区办事都有“回家”的感觉,真心实意地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帮助客户解决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困难,加强回访、沟通、协调,建立深厚感情。积极协助同译公司、积丰机械等一批企业分别争取获得了市科委和区经委的政策扶持和创业资金。经组织动员发展16户企业成为市联社“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的成员单位,纬尔视公司等一批企业首先获得了信用贷款。五年来,在联社的关心支持下,成员单位松江电讯器材厂(及旗下上海克拉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吉泰电阻器有限公司)、上海纬尔视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新兴科技成长型企业正在不断做大做强。

2010年,在联社的指导和帮助下,松江电讯厂、供销公司等4户股份合作制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创立有限责任公司,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帮助上海茸城房地产经营开发公司解决并落实了困扰多年的滞留在企业中的事业编制退休人员的政策待遇问题。党总支指导企业党支部认真抓好换届选举和党员发展等工作。联社每年组织原改制企业的党政领导干部举行“回娘家”联谊活动,增强了联社的凝聚力。

2008~2012年,区联社系统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五年间,全联社系统完成工业总产值423310万元,实现创润19430万元,上交国家税收33388万元。五年招商引进落户企业854户,新增注册资金91700万元,增加联社系统企业收入579428万元。并为本系统下岗和社会失业人员创造就业岗位5000多个,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为推进政府就业工程和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六、发挥联社功能、加强自身建设,

为联社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

五年来,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在狠抓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2009年,工业总公司首次创建为松江区文明单位,激励了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经过努力,连续保持了区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蓬勃开展,企业面貌和职工队伍精神风貌有了明显改变和提升。着力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关心职工生活,提高了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五年来,我们把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给全体职工群众,建立和坚持了职工工资和福利待遇的保障和增长机制,每年对部分职工调整工资、增缴公积金和增设各类劳动保险等等,所有这一切,让联社干部职工看到了企业发展的希望和美好前景。

五年来,联社对维稳工作坚持常抓不懈,从人力、财力等各方面予以支持和保证。管理中心发挥了维稳工作前哨阵地的作用,强化了对1000多名协保下岗职工和近3000名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不断推出帮困送温暖和优化服务的新措施,切实为困难职工办实事、解难事、送温暖,努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较好地保持了联社的稳定。同时,加强了对离退休干部、企业干部的关心、管理和服务,及时落实各项政策待遇,生活困难得到及时帮助,使离退休干部安度晚年,干部思想稳定、生活安定。

第7篇:新兴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南京 新兴产业 SWOT分析 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赵勇,男,江苏沭阳人,东南大学MBA在读研究生,现供职于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邮编210008

新兴产业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也是城市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纵观世界和国内先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历程,及时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新旧产业之间的更新换代是共同轨迹。国务院2010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将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从国家到地方层面纷纷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大力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下一步各类扶持专项资金也将陆续到位,南京新兴产业的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本文立足南京现状,对新兴产业进行分析,提出下一步的措施建议。

一、南京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新兴产业对南京未来的特殊意义

经过“十五”、“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全市经济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与此同时,发展的压力逐步显现:

一是资源环境承载力低,对工业发展的硬约束逐步趋紧。南京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社会综合消费总量的80%左右,单位国土面积COD负荷是全省的2倍、全国的15倍。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同比增长3.4%,其中,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的重点项目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更是增长了13.7%。

二是产业提档升级任务重,传统发展方式的惯性依然强大。当前石化、钢铁仍然是南京财税的主要来源,09年石化的利税就占全市的41%,在支撑全市财政收入主要企业中,烟草、石化、钢铁的地位这几年依然没有改变。下一阶段,在旧有结构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变的情况下,传统的发展方式还将会有继续的空间。

三是科技与经济融合面小,资源深度挖掘利用的难题尚未破解。科技和经济仍然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产学研没有能够得到充分有机的结合,两者这间互动互补的关系未能得到充分体现,2009年全市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3%,科技进步贡献率虽超过50%,但依然低于苏州和无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只有4成。

基于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南京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前不久南京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基本思路下,结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的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又出台了《南京市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行动计划》,加大扶持创新力度,加速新兴产业发展,大幅度提高新兴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以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整体结构层次的较大提升。

二、南京新兴产业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目前,南京已初步形成了有技术支撑、有市场前景、有较高集聚程度的8个新兴制造业产业领域:风电光伏装备、电力自动化与智能电网、通信、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产业。整体发展呈现五个特点:

1、发展质量大幅提升。针对近两年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危机的客观形势,南京主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坚持以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全市整体经济实现了平稳增长,以新兴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利税和利润09年分别实现237亿元和136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幅分别达到了133.8%和190%。

2、内部结构不断优化。2009年南京一批国内领先的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电力自动化与智能电网产业增长16.7%,在全国居首位;风力发电产业增长57.9%,节能环保产业增长21.7%,生物医药产业增长20%,航空航天产业增长20%,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增长16.7%,文化创意产业持续保持25%以上的增幅。软件业务收入超过600亿元,增长30%;服务外包就业人员超过10万,合同额22亿美元,执行额18亿美元增幅均在3倍上。

3、空间集聚初具规模。09年底,国网电科院在江宁开发区的智能电网项目全面启动,新项目占地1000亩地,是南京乃至全国第一个智能电网的专业研发和生产基地,也是目前国内投资最大的智能电网科研和产业基地;江宁开发区在通讯产业方面已形成以西门子、爱立信、统宝光电、华宝通讯、伟创力、西铁城、东大通讯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此外,在浦口也形成生物医药、轨道交通产业园,在新港形成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

4、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南京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财税减免、资金支持、人才保障等方面鼓励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通过深化科技体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改革和国有企业改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从体制机制上逐步树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为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与此同时,南京目前新兴产业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规模较小,无论是产业产值,还是企业数量都不及省内的苏州、无锡,与上海、广州、深圳等先进城市相比更是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层次偏低,自主创新型产品不够多,处于微笑曲线中低端,在新兴产业中,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均不到3.0%;三是集聚度不高,目前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新型显示、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集聚区,但整体上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体系,企业联盟数量不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四是后劲不足,与先进地区相比龙头企业研发机构还不够多,有20%的企业没有研发活动,有产学研活动投入的企业仅占全市企业数的73%。

三、南京新兴产业在全省城市竞争背景下的SWOT分析

(一)劣势(weakness)

近几年,省内的苏州、无锡、南通等城市在经济转型中抢抓机遇,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批新兴产业逆势迅猛发展,同时也给南京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挑战。

1、在全省的地位和带动作用呈下降趋势

全省各市对新兴产业没有统一的统计口径,但从以新兴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看出发展的趋势,近三年南京所占全省的比重逐渐下降,从07年的16.2%,下降到09年的11.8%。

2、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发展后劲呈削弱趋势

从新兴产业发展的依赖最重要的科技要素来分析,依据省科技和统计部门,从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对全省和各市的科技进步状况进行系统评价情况来分析,南京的科技进步得分也呈下降趋势,由06年的97.2下降到08年的89.8;而且与苏州、无锡的差距也进一步缩小,由06年超过苏州3.1分到08年的相差5.3分。

3、城市间的竞争优势呈逐渐弱化趋势

从近三年的发展数据来分析,与苏州、无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同时与南通之间的差距却在逐渐缩小,甚至有被赶超的迹象。与苏州的差距07年是2852亿元,而09年拉大到4308亿元,07年还超过无锡,而09年却变成相差2146亿元,与南通之间的差距由07年的相差1426亿元,09年这种差距缩小到556亿元。

(二)威胁(threat)

新能源领域:去年12月,国家科技部正式认定无锡风电科技产业园为“国家火炬计划惠山风电关键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全球最大风电部件铸造基地在江阴吉鑫风能基地正式竣工投产。集成电路领域: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沿江区域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基地,“沿江硅带”、“太湖硅谷”聚集了全国将近一半的集成电路企业。生物医药领域:09年,苏州吴中医药产业基地成为我国六大新医药产业集群,无锡已建成有“华东药谷”之称的马山生物医药产业园。物流网领域:2009年11月底,无锡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成为全国首个“感知中国”示范城市,目前,无锡从事传感网产业领域的研发企业已达53家,集聚了无锡传感网产业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团队,高层次人才200人左右。

(三)优势(strength)

与此同时,南京也拥有着诸多亮点。09年4月份,江宁区被中国产业集群研究院、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经济战略专业委员会评为“2009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具竞争力县(市、区)20强” 之一。以南车集团浦镇车辆厂、高精齿轮、十四所、国电南自、康尼机电等为骨干的轨道交通产业链在南京已经基本形成,2009年全市在整车出口上实现突破,目前各企业在手累计订单近10亿美元,南京已成为国内轨道交通产业链最为完整,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之一。电力自动化,在电网安全稳定分析、继电保护、自动化控制等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风力发电拥有从设计到整机到关键零部件比较完整的产业链,风电齿轮箱产能已达3000兆瓦。医药与生物技术,可生产原料药50多种,占全省的13%,可生产制剂600多种,占全省的50%,可生产中成药300多种,占全省的30%。节能环保,在脱硫脱硝除尘、热管、废水处理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光伏,太阳能电池产量达110兆瓦,电池组件产量100兆瓦,生产硅片2500万片,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居国内前列。

(四)机会(opportunity)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国新兴产业成长路线图基本绘就,其明确将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力争达到8%左右。江苏省也出台了《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大力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下一步从国家到省层面,都将制定政策,出台专项扶持资金,对南京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再从南京自身来说,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研发中心、南京生物医药研究院、南京通信技术研究院、物联网研究院等公共技术创新平台逐步建立,麒麟科技创新园、模范马路科技园、新加坡生态科技园等创新载体的建设逐步推进,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平台和空间。

四、对南京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企业主体,政府主导,推动新兴产业发展项目化

项目是新兴产业发展的起点和基点,产业的长大变强必须通过项目的累积。南京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新兴产业大项目推动机制。南京要建立专门的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目录,建立定期与企业对接制度,每年从新兴产业中排出一些优质项目,为企业的项目建设排忧解难。

二是积极搜寻项目源。新兴产业发展的项目化,关键是要能够保证有一定数量的优质项目,这就必须主动、有意识地通过企业信息挖掘项目源。新兴企业作为项目主体,由于自身的条件限制,往往迫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欠缺而使一些有可能上或者计划上的项目被搁置。而政府部门往往掌握了大量的技术、资金方面的信息,可以从中进行必要的协调,通过在企业间的牵线,促成项目合作的达成。

三是集中全市力量支持企业项目申报和建设。在与省、国家项目审批部门的对接上,对南京而言有许多可以利用的资源,但这一点恰恰被我们忽略。经常与省、国家的对口部门保持经常性、常规性的联系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国家重大专项、项目资金、基地申请、试点设立等方面的信息,可以在国家出台相关文件之前早做准备,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决策,而且可以让对口部门及时了解南京的情况,对南京一些优秀企业、优质项目做好了解,这样在项目申报、资金申请上可以先入为主,抢占先机。同时,可以利用省、国家一些部门的领导在南京调研、走访的机会,多汇报企业、项目的情况,有意识陪同领导到有项目支持的企业调研,争取支持。

2、着眼长远,重点扶持,以新兴企业的崛起提升城市形象度

当前南京的整体形象上仍然而且长期定位在历史文化名城上,这只是建立在原有资源基础上的凝结,而在经济优势、产业发展上的定位却显缺失。这几年在产业上拥有了一个软件名城,但在软件产业的真正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上却并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在软件产业的规模上更无法与北京、深圳相比,通过软件产业的这张牌很难使南京实现对先进城市的超越。分析目前南京的现状,在产品上,随着熊猫、蝙蝠等老牌产品的退出,南京失去了自己著名的品牌;在企业上,扬子、金陵等大企业都属于央企,不是属于南京有自的企业;在产业上,占半壁江山的依然是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南京在形象定位上必须要有新的突破。从当前南京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国家、地方层面对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情况分析,下一阶段中央各种专项资金、扶持政策陆续到位,南京必须抓住这一难道的良机,通过新兴产业的崛起实现自身形象的提升。

新兴产业崛起与城市形象度这两者之间有效连接的关键点是企业。因此,南京要实现形象度的提升,必须要能够培育出新兴产业领域内的优秀、大型企业作为南京的名片。只有通过不断扶持本地新兴企业做大做强,拉长南京产业链条,形成相关产业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南京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达到形象提升的目的。

3、深度挖掘,释放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科技要素支撑作为核心。众所周知,南京是一个科教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但南京的科教资源与产业发展未能有机结合又是南京新一轮发展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这同时也是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南京的科教资源大多分属不同的体制,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二是产学研未能有机结合,产业与科技“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

提高南京市科教资源与新兴产业发展耦合度,最关键的是要推动南京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就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全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彼此相关的分过程,包括开发、筹资、产、供、销、售后服务等等,这就要求每一个过程面向社会选择质量、速度、成本的最优组合。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转化条件必不可少包括:资金需求、转化的载体、资本运作水平、科技成果的成熟程度等。南京要从四个方面入手,着力构建“四大体系”:以大学校区和科技园区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创新体系、以产业基地和产业化园区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发展体系、以各类服务平台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创新服务体系、以知识创新公共生活空间为核心的新兴产业配套服务体系。

4、东西两级,特区模式,勾画新一轮发展的坐标系

在空间上,目前南京的新兴产业基本上分布在各个开发园区和各类产业园,或者成为其中的园中园,大部分是从原来的一两个企业甚至一两个项目起步开始发展,数量上偏少,在发展空间上受已有布局的限制,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和扩散效应。现有条件下,重新整合各个园区的可能性较小,成本也较高。但南京现在拥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机遇,就是规划开发麒麟科技创新园、江心洲生态科技岛。这两个载体分别处于南京东西两端,在已有空间难以实现超越发展的情况下,南京的新兴产业发展必须寻找新的空间,而这两个大型的载体为南京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绝好的平台。利用好这两个平台,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高水平规划这两个园区。南京要采用“特区”模式,打造南京新的标识。

5、找准支点,对症下药,寻求政策保障突破口

政策的制定,不能不考虑南京与周边城市的竞争关系,因为趋利的因素使企业往往会选择条件更优惠的城市落地。近几年苏州、无锡等城市利用自身强大的资金优势,在政策上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了众多新兴企业入驻当地工业园区。比如苏州工业园除了实行3年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全免,给予一次性600万的启动资金,提供网络通信、住房购房、就医就学、交通等费用补贴外,甚至将政府的一些项目直接外包给企业。如果跟随苏州、无锡的政策,在政策优惠程度上进行竞争,我们没有优势,更不符合南京的实际,关键是寻找新兴产业的发展切入点。由于目前南京新兴产业大都集中在各个分散的园区,这其中有属于高校的大学科技园,有属于开发区的设计园、产业园,有属于城区街道的的创意园、创新园等等,而各个园区的条件、性质、方向均有所不同,南京要分门别类地逐一施行不同的政策,而不要求统一标准。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编.《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5

[2] 张晓强主编.《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汇编》(上、下).-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5

第8篇:新兴经济发展范文

记者:解决温州问题,如何让民间资本回归实体经济,重振实业精神?

【曾刚】:我想这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温州的问题,可能是中国整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问题。目前来看,如果放在全球范围,也是全球发达经济体面临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因为我们反复在强调金融改革方向,包括试点,其实我们也是。最初的想法是想说,通过加强对这些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温州金融改革当初为什么要把它作为一点试点,其实是想探讨这个命题。它是比较有典型意义的,中国东部地区,当他们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原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的时候怎么样选择下一步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中国东部发展问题,欧洲、美国都面临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大量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是实体经济因为目前整个全球的经济不景气,小到温州这个地方也是这样,目前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不清楚的,因为升级换代已经到了这个位置,可能原来的制造业慢慢转出去,积累了那么多财富,去干什么呢?升级的空间是很小的,要发展大型的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或者怎么样的,都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进入一个瓶颈,拿着这么多钱,实业这边竞争力在下降,往外转移,剩下的可能只能拿钱炒点钱,或者拿钱炒点房子,这是一个问题,是值得去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金融改革可以解决的。我们金融总体来讲是一个服务的行业,实体经济怎么去做呢?去支持它怎么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当然我们可以改善实体经济的一些条件,比如我可以降低它的成本,资金更多,支持它的发展。但是如果它自己觉得这个行业没有机会了,就好像全球范围看起来没有一个好的行业是真正有机会的,这些钱不能投进去。不敢投进去就出现一个问题,我借钱给你,你自己也不愿意去投,结果就出现了这个问题,改善金融环境,金融改革,并不足以让它整体的运转起来,所以我们更多地讲,可能还要实体经济方面,实际的方法。这个是我想,不仅仅是金融改革的问题,像我们温州的这些企业家,东部的企业家能够在这样一个变化的环境当中,在这样的内外部的压力下,能不能寻找出一条新的升级换展的道路,如果他们成功了,它不仅可以带动我们经济金融的发展,也可以对整个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闯出一条新路,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我是没有答案的。我相信这是一个我们需要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其实也是放在全球范围内一个同样的问题。因为我们过去看到,全世界各国的货币都是非常泛滥的,但是股市都在涨,房价都在涨,但是实体经济没有太多的好转,都是这个问题。目前这个阶段,金融的发展和实体是分开的,种种原因是因为实体的方向是不明确的,金融没有办法进去。所以我们现在希望要去看待未来,民间资本本身企业家的精神,在实体经济方面的发展能不能给我们带来新的转型调整的机会。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还有一点,实体经济现在不确定性实在太大。我宁愿把这个钱拿去买个房子,存到银行里还可以拿点收益,然而搞产业有可能是赔钱的,这和实体经济目前没有明确的方向有很大关系。目前很多实体经济的行业是产能过剩的,现有产能都卖不出去东西的时候,现在追加投资,不是理性的。新的方向在什么地方?我们并不清楚。我们现在也在期待中国未来方向还在一个调整过程当中,全世界都在这个调整过程当中,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

【周德文】:民间资本从2000年以来开始逃离实体经济进入到一些特定的投资领域,比如房地产、煤矿等,炒煤、炒油等等,这些都使得实体经济的基础被削弱。现在已经到了实体经济危机的时候,所以我们政府和社会都要积极引领民间资本回归实体经济,反哺实体经济,政府应该首先要克服浮躁的心理,各级政府都要克服浮躁的心理,不要以GDP论英雄,要GDP的增长,因为实体经济创造GDP相对来讲比较缓慢,是长期投资的过程。政府如果不浮躁,才会把政策的资源,把关注点放在实体经济,才能对民间资本起着引领的作用。二是要切实制定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近十年以来,国家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我们对实体经济新的政策,以及对有利的政策的出台不是很多。我认为既然要引领民间资本回归实业,政府要制定对实体经济发展有利的一些政策,对税收、财政、金融方面都要对实体经济进行倾斜,这才能引领它。三是要搭建实体经济发展的平台。像政府要做好产业的规划,对一些落后的产能要坚决予以淘汰,要培育一些新兴的产能或者产业。这给予政策的扶持、引导,帮助民间资本能够进入这些新兴的产业。我认为这样才能够使民间资本更好的回归实体经济。因为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实体经济发展了,我们国民经济才能健康发展,实体经济振兴了,我们国民经济才能够振兴。所以,我认为社会重振实体精神,政府、社会包括企业都要有强烈的用投资实体经济来发展经济这样一种精神,这样我们的实体经济才能够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第9篇:新兴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银行业;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1-90 -02

一、当前银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个银行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有力的支持中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截至2015年9月,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87.8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0%。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6.9%,同比高出1.11个百分点。总负债为173.4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2%。2015年上半年,各项贷款余额96.66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23.9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98.39%,流动性比率为46.18%,核心一级资本净额达97062亿元,资产利润率(ROA)为1.23%,资本利润率(ROE)为17.26%。在过去几年里,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银行业维持了高速扩张的势头。但是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许多银行面临沉重的历史包袱,如果处理不当,银行系统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

二、中国银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挑战

从经济总量来看,当前经济增长形势十分严峻,主要原因在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持续下滑,呈现微通缩形态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出现大幅下滑,貌似与政府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方向一致,实际却大相径庭。政府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模式转变为消费驱动型的增长模式, 但这需要在投资增速放缓的同时,消费能够接过投资拉动增长的接力棒,在这种经济形势下,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市场竞争发生深刻变化

2014年股市上证指数由2122.13点上涨至3239.36点,涨幅高达52.87%,雄冠全球,民间借贷、影子银行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以余额宝为首的网络“宝宝”军团一度占据媒体焦点的头条,在金融市场中大肆抽离商业银行的资本,存款向其大量流入,对传统银行业造成了极大冲击。中国商业银行第一次面临着新兴行业的挑战,不进则退,很显然,在创新的社会中,银行业将面临着自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转型挑战。

(二)客户行为发生深刻变化

客户群体从60后延伸到00后,银行客户的金融行为正在不断变迁。尤其是年轻客户希望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更在意用户体验,对服务的便捷性、易用性提出很高要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客户获得银行服务的方式也大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客户借助移动终端来享受金融服务,网点不再是最重要选择。同时,客户也逐步从注重价格转变为更加注重价值体验,产品竞争将升级为品牌和服务的竞争。

(三)盈利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在“新常态”经济形势的背景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已在逐步实施。2013年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对媒体表态,将大力促进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并要在两年之内看到结果。央行随之分别在2014年第二季度两次实施定向降准,第四季度降息, 2015年第一季度又接连降准降息,以刺激大市场。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行进的大背景下,将面临利差缩小、利润降低的挑战。

(四)经营管理发生深刻变化

国内外经济下行大大加重了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同时,随着资金成本的上升,银行为转移成本压力,可能主动选择将贷款投向收益较高的行业或企业,而偏好稳健的客户将可能被放弃。这种逆向的选择一定程度上诱使银行资产质量继续下降,信用风险增加。

三、中国银行业发展新趋势

我国银行业将继续推进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发展呈现出了新趋势,可以归纳为“五个新”。

(一)发展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银行业经过不懈努力,保持稳健运行。同时,正由过去十余年规模、利润高速增长的扩张期进入规模、利润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一是资产规模保持增长。2015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同比增长15%,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4个百分点;总负债同比增长14.2%。二是净利润增速明显放缓。201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8715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下降显着,大型国有银行的利润增速下降到了1%左右。三是资产质量下降但可控。受实体经济持续下行的影响,上半年,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1.76万亿元,新增不良贷款3222亿元。

(二)运行新亮点

我国银行业总体保持平稳的经营态势,也呈现出不少亮点:一是资产结构调整。银行业调整生息资产结构,发展投资类和交易类资产,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二是收入结构优化。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显着提高,银行业盈利来源不断丰富,资产托管和收付委托等投资银行业务,以及各类理财等业务,正成为重要的收入增长点。三是发力“互联网+”。银行系互联网金融产品和业务种类日益丰富,不仅仅局限于支付、结算等基础银行业务的互联网化,更是涉及小微信贷、供应链金融等各项业务。四是综合化经营提速。五大行基本形成以银行业务为主,基金、信托、保险等非银行业务为辅的综合化经营架构,各类银行也纷纷紧随,综合化经营盈利增长的拉动作用开始显现。

(三)转型新变化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发展格局的持续深刻变化,中国银行业积极推动战略转型,并取得重大进展和成效,差异化经营特征日渐显着,同时也迎来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得到增强。、二是加快互联网与银行的融合进程。作为助推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主要金融力量,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互联网与银行的融合进程,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大创新力度,全面打造服务互联网生活、互联网制造和互联网贸易的数字化银行。三是“走出去”效益进一步提升。

(四)管理新重点

新常态下,银行的管理重点也发生了变化:一是探索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2015年6月交通银行成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首家试点银行,推出了将探索引入民资、探索高管层和员工持股的混改方案,标志着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探索已经拉开序幕。二是积极推动提高银行专营化水平。深化事业部制改革,促进“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推进专营部门改革,实现业务合理集成,缩短经营链条,缩小管理半径;探索部分业务板块和条线子公司制改革。三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

(五)服务新机遇

我国银行业始终以服务国家建设作为基本职责和天然使命,按照“十三五”规划重点,主动将业务发展与国家战略实施相结合,在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助推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同时,抓住蕴含的新机遇,

四、“新常态”下银行业的发展的建议

(一)以互联网思维推动银行业创新

滴滴打车在两年内用户数猛增至2亿人,大众点评仅上半年业务增速达300%,从马云到马化腾,从支付宝到财付通,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未来,以互联网思维推动银行业的创新主要应从如下三方面入手:其一,加快研发时效,致力产品创新。余额宝的出现为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存款威胁,迫使商业银行也研发创新产品与之对抗。银行业在把握互联网思维方向的同时,要致力于加快延伸产品的研发推广时效,在产品组合创新、功能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利用传统银行业深厚根基,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拓展新产品,提升客户体验。同时,通过平台互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客户优势,拓宽客户基数。其二,持续扩大移动终端消费群体。手机银行是网银产品的延伸与创新,就目前而言,虽然在内容上没有网银丰富多样,但其可携带的便捷性大大增强了用户体验,有助于客户忠诚度的培养。因此扩大使用银行移动终端产品的消费群体,不仅有助于业务拓展,还有便于银行业更及时得到用户信息回馈,是银行业的一条发展之道。其三,优化用户的个性化体验。不断创新以优化用户的个性化体验,是银行业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经之路。未来银行业为客户提供的是更丰富的价值以提升客户的生活品质,从产品、服务、客户端全面提升客户体验。

(二)智能化银行

银行业要改革不仅要在思维上转型,还需要技术和经营模式上的创新,即银行服务的智能化。目前,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商业银行要想抓住机遇拓展发展空间,就要顺应潮流,取长补短,开拓创新。高智能化的自助终端机可以解决很多柜面上非现业务,机器的效率要大大的高于普通人类,智能化系统解决了终端的业务,银行业柜面人员的数量会减少,银行人员将更多转化为承担客户沟通环节,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创造更多的服务收益。通过技术革新带来的经营模式创新全面提升银行业的核心金融服务能力。

(三)拓宽获利渠道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之下,存贷差将会越来越小,回首2015年的数次降息,存贷款利率同时下降,存款利率上浮限制放开,利率市场化的到来使得利差收窄,银行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利润来源。首要提高中间收入的环节,提高中收对冲利差缩小带来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之下,金融市场会变得更加开放,投资市场的产品也必然会增多,这些产品尤其是新产品普遍知名度较低,而中国人的理财方式过于保守,并不会去关注,即便它的功能全面风险可控,却缺少一个让大家知晓的平台。而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占有优势,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这些新产品做代销渠道,向客户发售,银行则赚取佣金。未来银行在硬件上要拼技术和产品,软件上要拼思维和人才储备,因此未来的银行将会更加充满竞争性,不仅是在发展战略上还会是在人力资源上。

五、结语

新常态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严峻的挑战,也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未来银行业的发展,将更多以价值为导向,从单一提供金融服务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价值服务,这种变化用两句较为通俗的话来总结,便是:银行不仅做客户的财富管家,也要做客户的生活管家;银行不仅做客户的财富帮手,更要做客户的生活帮手。一个新战略的成功,一定是基于市场、客户本身的需求的,它本身就存在于市场之中,银行要做的就是选择合适的方式切入并执行这一套战略。不管是自建平台,搭建完整的互联网生态也好,还是与异业合作,在特定的市场领域中展开合作,只要出发点都是基于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力量给客户更好的服务、更有价值的产品,并随之慢慢赶紧固有的公司价格和产品体系,最终都一定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连平.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发展呈现五大趋势[J].中国银行业,2014,(09):32―35.

[2]李仁杰.新常态下银行的经营[J].中国金融,2014,(20):16-18.

[3]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Z].中国银行业,2015,(06).

[4]李志辉.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与变迁[D].复旦大学,2008.

[5]董希淼.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走向何方[J],中国银行业,2014,(09):36-3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