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范文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

第1篇: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微课;意义;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引言

微课(Micro lecture),由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首创,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我国相关研究者提出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不仅为在线学习及实际教学中提供短小精悍的课程资源,也以其为载体提供了教学目标明确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一、微课教学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影响

1.1运用微课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微课创设教学情景,模拟再现生活,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如在指数函数的教学中,教师用微视频展示细胞分裂或放射性物质衰变过程,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不仅使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微课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微课教学为学生创设自主及协作学习环境,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切身体会自主探索及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的快乐,获得求知的满足与成功的体验。

1.2运用微课建构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教材中的重难点常常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障碍。教师可将重难点问题制作成微课,提供给学生。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时,利用几何画板或Geo Gebra教学软件结合PPT将其内容做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动态实现三角函数的图像变换,使其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进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和建构[1]。

1.3运用微课解决问题,构建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师可将例题讲解环节以微课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并从中提出典型问题让学生解答。学生可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并通过小组协作进行问题解决。此构建的协作化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将已建构的知识完整化,具体化,进而形成稳定的数学认知结构。

1.4微课教学促进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

数学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深广度,结合自身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微课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内,作为知识传授的载体,使学生从以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反复观看视频内容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互动,解答疑问,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的数学认知结构。

1.5微课教学更新数学学习方式

微课的发展为数学教学为开辟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其中一种先进的学习方式为E-Learning,被翻译成“数字化学习”。通过E-Learning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不仅来源于书本,还来源于网络中丰富的数据库资源,学生通过手持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微课学习,并为师生与生生之间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环境。

二、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微课在新课预习中的应用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好微课,让学生在课前先看此微课,为新课做好准备。

2.2课上微课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1)微课在新课导入中的应用。鉴于高中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大这一现象,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做个简短的引入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2]。

(2)微课在重点、难点、疑点中的应用。教师对本节重难点做点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规律。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难点及重点用微课的形式设计出来,比如说:极限的计算,复合函数的概念,导数的定义,复合函数求导,函数的单调性,极值的概念与计算,导数的应用,微分的计算,积分的计算,积分的应用。数学限于课时要求,不可能每个知识点都面面俱到,教师可以就每节的重点、难点、疑点知识做好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以帮助学生对数学重难点的理解,让学生将现有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2.3课后利用微课拓展高中数学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广度的挖掘拓展,有利于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训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将具有探索性的数学知识以微课的形式使学生在课后进行学习。在推导球体积公式时,教材中只叙述了祖原理的内容,没有提及原理形成过程,如教师将其以微课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不仅能够改善高中数学教学,对启迪学生的类比、转化及极限的思想都很有帮助。微课在课后复习与交流中的应用。学生除了可以在课后观摩重难点内容的微课,教师还可以设计好少而精的习题并制作成微课,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拓展延伸练习,以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要[3]。

2.4微课在促进教师业务成长和教学研究中的意义

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简单实用,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一节成功的微课设计中,要用到PPT、音频、视频的制作等多媒体手段,这对教师的多元化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和机遇。数学课件的制作更是加大了对教师计算机水平的考验。由于数学符号不像一般字符那样容易输入,这要用到专门的软件。所以,对数学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三、结束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虽然目前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还面临很多问题,但希望微课教学会寻求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整合的最佳途径和策

略,引发新一轮数字化教学改革。总之,微课可围绕某一概念、定理、例题或案例展开,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创造了便捷条件。

【参考文献】

[1]徐翠锋,郭庆.论微课与传统教学的有效融合[J].职业时空,2014,(1).

第2篇: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信息技术 教学 注意点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2-076-01

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其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进行了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的优点

1.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参与意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近半个世纪来,中国的教育受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极深,注重认知,忽略情感,学校成为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这就导致了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影响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影响了情感意志及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情境教育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创设有利于当今素质教育的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函数基本性质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时,可以先播放一段壮观的烟花片段。“”盛放,制造时,一般期望它达到最高点时爆炸。那么,烟花距地面的高度h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如何确定?如果烟花距地面的高度h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就为h(t)=-4.9t2+14.7t+18.烟花冲出,什么时候是它爆裂的最佳时刻?这时距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是非常有趣的,数学不只存在于课堂上、高考中,数学的价值是无处不在的。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新异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固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以满足,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

2. 拓展教与学的资源。信息时代,网络为师生提供了新的学习资源。新的课程资源除课本外,还有网络资源,地方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网络,网络课程资源是对课本的重要补充。许多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课题,都需要学生自主查找资料。目前,查找资料最方便、快捷的方法无疑是网络。例如,在学完《导数》一章后,有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走进微积分”,让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上网查找下列资料:①我国古代有哪些微积分思想的例子;②微积分产生的时代背景;③牛顿、莱布尼茨的生平;④微积分对人类科学和社会的影响。大多数同学利用网络资源完成了这个课题,对微积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也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学习信息技术。这些学习,除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参加各种培训外,最适合教师的,也是最方便、快捷的,就是网络学习。高中数学是抽象性和灵活性较强的学科。成功的数学课,不仅要看到教学素材的合理选取,教学方式的变化,更需要体现的是老师与学生的思维、语言以及情感的交流。所以,在运用信息技术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不宜过分追求大容量、高密度。不少教师对信息的大容量、高密度,津津乐道。教学中不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甚至一节课完成过去两节或三节课才能学完的内容,“人灌”变为更高效的“机灌”。失去了学生的思考,看似充实的内容,也失去了它的意义。

2. 不应忽视师生情感交流。有些教师将预先设计好的或网上下载的课件输入电脑,然后不加选择地按程序将教学内容一点不漏地逐一展现;或片面追求多媒体课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组织教学到新课讲授,从巩固练习到课堂作业,每一个细节都有详尽的与画面相配套的解说和分析。至于这些内容是否适合学生,是否具有针对性,则无暇顾及。忽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就无从谈起,数学的教育性就大打折扣。

3. 继承传统教学中的合理成分。虽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有的很多优势,但传统教学手段,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智能形态,之所以可以延续至今,是因为它有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何况,目前很多课件的设计,也来源于一些教师在传统环境下的教学经验。因此,数学教学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要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

4. 整合需要好的教学设计。数学教学如何与信息技术整合,这是最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其它的史、地、政、生等学科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可以利用丰富的视、听等多媒体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数学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如果一味利用视听刺激,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产生厌倦情绪,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我的思考是,数学有它自身的魅力,就在于探索学习者未知的知识领域。因此,信息技术利用得好,还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利用“问题”吸引学生,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总之,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它能让教学永远充满改革与创新色彩,让教学永远处于一种科学合理状态;它是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将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张艳茹.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合理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20期.

第3篇: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微课 高中数学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247-01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能够在线播放和下载的小课程.微课不仅包含教学视频,也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微课教学在当前实施高效课堂的背景下,显得非常重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力手段.

一、设计微课的基本原则

高中数学微课程在设计过程中,要把数学学习的目标与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者的需求联系在一起,使学习者在产生更为聚焦的学习体验.在设计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微课程必须有明晰的教学目标.有了明晰、准确的教学目标作导引,微课程就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就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课堂学习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符合“最近发展区”.在明确《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弄清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及“最近发展区”,站在学生的思维起点确定课程设计起点.

3、实用性原则.微课程是为学习者提供帮助的,所以要了解学生真实需要的数学课程内容,能帮助他们提高对数学的兴趣、数学能力和甚至是学习能力.

4、探究性原则.数学微课程需要一定的探究性,需要留给学习者足够的思考空间,以便学生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二、微课常见的制作方法

1、便携视频工具简单拍摄(手机或摄像机+固定架+白纸)

方法步骤:1.选择微课主题,设计好教案.2.教师一边讲,一边用笔在白纸上标记、书写、画图等,用手机或摄像机将声音动作拍摄下来.该方法使用方便,但要保证语音清晰、画面稳定、演算过程逻辑性强,解答或教授过程明了易懂.

2、屏幕录制(屏幕录制软件+PPT+耳麦(附加话筒))

方法步骤:1.选择微课主题,设计好教案,制作PPT.2.在电脑屏幕上同时打开屏幕录制软件CamtasiaStudio,PPT,带好耳麦,调整好话筒位置和音量,并调整好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单击“录制桌面”按钮开始录制.此方法操作简单,但要会使用录屏软件.

三、微课制作要点

1、PPT的制作要点、制作微课脚本

PPT要简洁大方,有明确的微课名称、有有序的正文内容,重点要突出,主次要分明,不允许有文字、语言、D片上的错误.字体、字号、颜色要搭配合理.准确的计算出动画时间,合理的设计PPT解说词,制作微课脚本,让动画和解说内容浑然天成,在后期录制能够成为流畅的视频短片.

2、内容要点

切入课题要迅速.可以设置一个题目或问题引入课题,可以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题.讲解思路要清晰.讲授尽可能地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着重进行主干知识的讲解与剖析,或精要讲授,或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语言要得体,教师语言在要求响亮清晰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同时,更应做到准确,逻辑性强,简单明了.讲解时用“你”而不用“你们”,体现微课教学是一对一的教学理念.课后小结要快捷,用一二分钟时间对所讲内容或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微型课的课堂结构趋于完整.录制微课的时间要合理,运用片段化内容应用于不同的位置,起到辅助作用,不要整堂课使用,在微课视频中已经总结或解决的问题,老师就不要反复强调,以便节省时间,这样才能让微课发挥最大的作用.

四、微课的应用方式

教师在备好导学案的同时,要设计制作好微课视频,在上课前一天或前两天发到学生手上,供学生学习.对于重难点部分,根据学情,也可以在课上重复学习,教师做现场的指导.对一些典型习题或探索性问题设计成微课课后学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微课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未来的教学一定是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最佳整合,微课必将成为高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第4篇: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范文

1 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其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1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参与意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近半个世纪来,中国的教育受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极深,注重认知,忽略情感,学校成为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这就导致了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影响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影响了情感意志及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情境教育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创设有利于当今素质教育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学习函数基本性质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时,可以先播放一段壮观的烟花片段。“”盛放。制造时,一般期望它达到最高点时爆炸。那么,烟花距地面的高度h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如何确定?如果烟花距地面的高度h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就为,h(t);4,9t2+14.7+18。烟花冲出,什么时候是它爆裂的最佳时刻?这时距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1.2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是非常有趣的,数学不只存在于课堂上、高考中,数学的价值是无处不在的。情境教学能促进教学过程变成一种不断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活动。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新异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固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以满足,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

1.3 拓展教与学的资源,信息时代,网络为师生提供了新的学习资源,新的课程资源除课本外,还有网络资源,地方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网络,网络课程资源是对课本的重要补充,许多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课题,都需要学生自主查找资料。目前,查找资料最方便、快捷的方法无疑是网络。

2 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也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学习信息技术,这些学习,除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参加各种培训外。最适合教师的,也是最方便、快捷的,就是网络学习。高中数学是抽象性和灵活性较强的学科。成功的数学课,不仅要看到教学素材的合理选取,教学方式的变化,更需要体现的是老师与学生的思维、语言以及情感的交流。所以,在运用信息技术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不宜过分追求大容量、高密度,不少教师对信息的大容量、高密度,津津乐道。教学中不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甚至一节课完成过去两节或三节课才能学完的内容,“人灌”变为更高效的“机灌”。失去了学生的思考,看似充实的内容,也失去了它的意义。

2.2 不应忽视师生隋感交流,有些教师将预先设计好的或网上下载的课件输入电脑,然后不加选择地按程序将教学内容一点不漏地逐一展现;或片面追求多媒体课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组织教学到新课讲授,从巩固练习到课堂作业,每一个细节都有详尽的与画面相配套的解说和分析。至于这些内容是否适合学生,是否具有针对性,则无暇顾及。忽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就无从谈起,数学的教育性就大打折扣。

2.3 继承传统教学中的合理成分,虽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有的很多优势,但传统教学手段,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智能形态,之所以可以延续至今,是因为它有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何况,目前很多课件的设计,也来源于一些教师在传统环境下的教学经验。因此,数学教学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耍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

第5篇: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创造机会;乐学;指导学法;善于学习

数学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数学教师对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人们的确感受到数学教学模式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今天,如果仍然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必然会压制他们的学习兴趣,即使教师付出了再多的劳动也不会对学生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相反,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在今天,我们应该在新课程面前采用新教法新学法。为此,我们应该做到如下三点:

一、创造机会,让学生乐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乐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如能给学生适当的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乐学,能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高中数学必修(一)中,有这样一个知识点:即“A∩B=A 则 AB”。对于这个知识点,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用,而是让学生课后准备,他们来讲解这一知识点。紧张的数学课终于到来,学生们都静静地坐在那儿,谁都没有上来讲的意思。我就对班长说:“你是班长,你先来吧。”班长犹豫了一下,就很快带着准备的练习本,走上了讲台。他讲了这个知识点的第一题:已知集合A={x|x2-5x+6=0},B={x|mx+1=0},A∩B=B,求实数m组成集合。解:A={x|x2-5x+6=0}={2,3},A∩B=B,所以BA。当B=Φ,则BA,即m=0。此时,mx+1=0无解,当B={2},则2m+1=0,即m=-12,当B={3},此时3m+1=0,即m=-13。答:m={0,-12,-13}。班长讲解得很精彩,我很满意。在学生的眼神中,我发现还有很多学生都想上来“表演”一下,可能是被刚才两位的精彩讲解震住了,不敢上来。我在荧幕上放了日本武士骂中国人是东亚病夫的一个片段,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勇敢面对挑战的斗志。没想到还真有效,平时不怎么学习的一位女生居然走了上来,她讲了第二题:设集合A=-1,1,B=x|x2-2ax+b=0且B≠Φ,BA,求a,b的值。这道题虽然不是“A∩B=A则AB” 的应用,但是和刚才两道题是一种类型,她讲得也很好。两位同学的精彩讲解博得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我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激动,一种成功感用上心头。

两位同学的表现,是我教学设计中没有想到的,当这两位同学在黑板前像教师一样阐述自己想法时,一种感觉油然而生:在新课程面前,我们应该采用新教法,让学生主动、乐学,这样所获得的知识远比教师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获得的多。

二、指导学生,使其善学。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如在三角函数诱导公式证明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从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让学生从讨论中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图1四个图形的研究,我们很快就能得出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但是对于刚接触到三角函数的高一学生却有一定的难度。就图形(1)来说,学生就不明白这个图形究竟想说什么,为什么有个角α的终边和角β的终边,二者之间有何联系。学生该由哪个方向入手,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在图形上,从对称角度来理解,学生很快能得到关于x轴对称,从而,教师再询问正负角,学生自然就知道了α=-β。

根据有向线段,学生得到诱导公式:(二)sin(-α)=-sinα,cos(-α)=-cosα,tan(-α)=tanα,cot(-α)=cotα。同样方法,学生能得到公式(三)、(四)、(五)。至于公式(一),学生很容易理解。公式(六)在公式(五)的基础上稍作变形就可以推导出来。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研究问题,发现问题,提高能力。

三、共同参与,教学相长。

第6篇: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范文

当前,不重视概念教学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一个定义,三个注意项”式的概念教学比比皆是,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概念枯燥乏味,影响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先看我校高一备课组举行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两位教师执教的关于“函数的奇偶性”一课的案例片断。

【教师甲】

师:前面我们研究了函数的单调性,同学们已经知道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它在解决函数的问题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函数的另一个重要性质――奇偶性。(板书课题:函数的奇偶性)

师:什么是函数的奇偶性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33和35页,看教材中是怎么阐述的。(大约2分钟后)

师:哪位同学说说看。

生1: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A,如果对于任意的x∈A,都有f(-x)=f(x),那么称函数y=f(x)是偶函数,如果对于任意的x∈A,都有f(-x)=-f(x),那么称函数y=f(x)是奇函数。(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师:很好!如果函数y=f(x)是奇函数或偶函数,它的定义域A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2:关于原点对称。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2:因为如果x∈A,则只有-x∈A,才能计算f(-x)。

师:真不错!如果函数y=f(x)是奇函数或偶函数,它的图象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3: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师: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已经作了很好的预习。如果函数y=f(x)是奇函数或偶函数,我们就说函数y=f(x)具有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又一重要性质,它在解决函数问题时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请大家看下面的问题。(投影显示问题1、问题2、问题3和问题4)

(师生共同探讨上述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深化对函数奇偶性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乙】

师: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单调区间及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学生回答略)

师:很好!下面我们研究函数的第二个性质――奇偶性。

师: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我们熟悉的函数f(x)=x2,计算f(1)与f(-1),f(2)与f(-2),f(3)与f(-3),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生:对于y=x2,当自变量取一对相反数时,y取同一值. f(x)=y=x2记,有f(-)=-f(),f(-1)=-f(1),…,一般地,有 f(-x)=- f(x)。

师:非常好,下面请大家再来研究函数g(x)=,又有怎样的结论呢?

生:当自变量取一对相反数时,亦取相反数. 例如,f(-)=-f(),f(-1)=-f(1),…,一般地,有 f(-x)=- f(x)。

由此启发学生得出奇(偶)函数的定义. 强调:①定义本身蕴含着函数的定义域必须是关于原点的对称区间;②“定义域内任一个”是指对定义域内的每一个x;③判断函数奇偶性最基本的方法是先看定义域,再用定义检查 f(-x)= f(x)(或 f(-x)=- f(x))。

(以下是例题巩固、数学应用的环节)

从上面两个案例不难看出当前概念教学的现状:

现状一:一个定义三项注意

教师甲从上课开始到给出定义,总共花了不到10分钟的时间,接着进行运用函数奇偶性的概念进行解题的训练。对函数奇偶性这一概念建立的过程没有很好地展开,为什么要研究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为什么要这样给出?…课堂中,教师不舍得在概念、定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上花时间,认为这样“太虚”,不如让学生多做几个题目实在。因而概念教学常常用“一个定义三项注意”的方式,告诉学生定义的内容,强调几个注意事项,然后就讲例题、做练习。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结果只能是机械模仿,不可能有理想的解题质量和效率。

现状二:无视学生认知需求

教师乙让学生通过对两个特殊函数的研究,抽象出函数奇偶性的概念,符合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但是,为什么要研究函数的奇偶性?为什么要计算f(1),f(-1),…?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给出函数奇偶性的定义?显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过程实施时,只是为了教而教,无视学生的认知需求,其结果是忽视了构成概念的基础条件,留给学生更多的只是些文字和公式,所传授的概念距离学生的理解和经验太远,影响数学概念的掌握。

二、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对策研究

在概念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提高概念外化与内质抽象的思维质辨力度呢?为此,笔者尝试在概念形成的不同阶段,选择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供大家参考。

对策1: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概念的感知是形成概念的前提,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感性认识是通过教师的直观教学方法获得的。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关键,概念是抽象的、概括的,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形成准确概念的首要条件是要让学生获得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在概念教学中,可以根据概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景,体会到数学概念引进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让学生有自己发现的感觉,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案例1】“n次独立重复实验”的概念教学片断问题情境设计:

用动画创设情境,丙丙和丁丁在公园里种了8棵树,假设每棵树的成活率都为0.75,请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他们种的第一棵树的成活和第二棵树的成活相互之间有没有与影响?8棵树各自的成活与否相互之间有没有影响?(2)所种的每一棵树,可能出现哪些不同的结果?

进一步创设情境,对比分析,感知概念。

在下列试验中,与丙丙和丁丁种树试验具有共同特征的有( )

①某射手射击一次,击中目标的概率是0.9,他连续射击4次。

②姚明罚球的命中率是0.9,他连罚3次。

③一枚硬币连续扔5次。(5枚硬币一起扔出)

④袋中5个白球,3个红球,有放回取球,每次取一个,连续3次。

⑤袋中5个白球,3个红球,无放回取球,每次取一个,连续3次。

点评:通过以上情境设置,学生思考,教师引导感知,形成概念。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现象的共同点:在同样条件下重复的进行的一种试验;各次试验之间相互独立,相互之间没有影响;每一次试验只有两种结果,即某事发生或不发生,并且任意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都是一样的,揭示概念。

【感悟】教学时不要生硬地抛出概念,让学生死记硬背,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与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例子,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比如;我们在讲圆柱、圆锥、球的概念时,由于圆柱、圆锥、球属于三维图形,用平面直观图难免会造成视觉上的失真,我们可以借助教具、利用几何画板动画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感悟和体验数学知识的萌芽以及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而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

对策2:自主探索,生成概念

概念的生成过程教学就是让学生参与和经历概念生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恰当的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弄清概念的来龙去脉,认识它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探究,生成概念,概念在其生成的过程中逐渐明朗化,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概念的意识和能力。

【案例2】“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概念教学片段

第一步: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设计问题,使学生体验新概念的一个具体背景。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椭圆和双曲线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试解决下面问题:

问题1:若点P(x,y)坐标满足+=6,则P点的轨迹是 。

(学生思考并动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生1:我利用平方化简,但还没有做出来。

师:该同学平方化简,肯定可以得到答案,只是还需要一些时间,相信他一定能成功。

生2:上面式子表示两点距离之和,根据椭圆定义可知,点轨迹是椭圆。

(学生纷纷表示生2的解法是正确的)

问题2:若点P(x,y)坐标满足-=6,则P点的轨迹是 。

(学生认为是双曲线)

师:是双曲线吗?

生3:应该是双曲线的上半支。(由于第1题的解决对第2题有着提示和启发作用,所以第2题几乎所有学生都不再化简了,自然地联想到利用定义的解法中来,于是教师顺势抛出第3题。)

问题3:若点P(x,y)坐标满足-y+2=0,则点P的轨迹是 。

生4:从条件的含义看,似乎不是椭圆,也不像双曲线。

师:到底轨迹是什么,生1解问题1的方法会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学生再次化简,片刻后,一直得到的轨迹是抛物线,因为它的方程是y=,初中已经学过。)

第二步:剖析问题3条件的几何意义,并推出是否具有一般性的结论。

师:若把条件中的“2”改成其他数字(非零),结果如何?

生5:轨迹仍然是抛物线,只是方程中的数字不同而已。

师:那么条件所表示的几何意义又是什么呢?

生6:原方程=y+2即,左边表示点P(x,y)到点(0,2)的距离,右边表示点P(x,y)到直线y=-2的距离,等式表示两个距离相等。

第三步:类比推广,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抛物线的概念。

师:从问题3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满足这些条件的轨迹都是抛物线。于是我们抛弃这些具体的位置和数据外壳,得出抛物线的定义。请哪位同学根据上面的等式,说出抛物线的定义。

生7:到定点的距离和到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抛物线。

师:不太准确,应该是在“平面内”,接下来我们再用动画来演示一下这个定义下的轨迹

……

点评:本案例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由易到难设计了3个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对比发现,逆向生成抛物线的定义,再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同学们经历了一次“发现”,“创造”的过程,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对此概念的理解也将更准确更深刻。

【感悟】在教学中需要教师通过问题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问题可以把学生带入“愤”与“悱”的境地,帮助学生自主探究,理解数学概念的生成过程。

对策3:步步为营,理解概念

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性认识是否初步形成,首先反映在对该概念的定义是否理解。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这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因此,我们要遵照这一规律,通过问题串的设计,引导学生辨析,解剖概念,从而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第7篇: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师主动示范数学语言表达

教师在教学时,要准确使用数学词汇,规范作图,强调数学语义转换,突出数学语言的形式,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在学生面前用数学语言呈现自己的思维过程。这种展示过程,体现了教师对数学语言表达教学的重视,能对学生起到启发示范效应。

二、构建师生良好关系,注重师生深层次表达交流

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助于教师角色定位转换,即教师由教学中的“灌输者”和“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路人”,体现课改“以人为本”“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等新理念。因此,要想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必须构建师生良好的关系,注重师生之间深层次表达交流。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发言营造良好氛围,在数学表达和交流中给予积极的评价;教师要在课堂或课下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数学表达和交流活动,在教学设计中合理规划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表达和交流时间,如强制设置学生发言不少于8分钟等有效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三、利用课堂平台,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促使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关键是利用好课堂平台。具体做法有:

1.创设情境,展示问题,给予学生接触和使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机会

每一个数学内容片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创设情境为主线,以数学语言为表达的载体,根据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的不同,把学生引入一种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理解这一情境,将问题抽象化、数学化,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素质。

2.数学建模,抽离本质

数学建模就是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规范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需要学生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使之转化成一个彻底的数学问题,然后再用数学方法去研究它的性质和规律。而在这个过程中,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学生必须将自然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即翻译;其次,学生须将自然语言下变量之间的关系,转化成数学语言中变量组成的方程或者不等式,然后思考变量的取值范围,或者是构建一个目标函数,进而研究它的取值范围。这些,就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好方式。

3.协作交流,充分给予学生表达机会

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步学会使用数学语言,并且是科学规范的数学语言,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想法,完成整个思维过程。实践证明,经历了这样的训练的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有明显改善提高。

四、充分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讲台”,发展个人数学表达能力

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我们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以讲促学,发展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1.讲公式

在数学学习中,总有一部分学生记不住公式和数学符号的涵义。而学生一旦有自己的记忆和理解方式,则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某学生区分“∩、∪”的涵义:他在黑板上把“∩”说成“且”的一部分,写“且”字时他先写“∩”再写剩余部分。这样不用这个学生再说什么,其他学生就掌握了这两个符号涵义。学生的独特记忆的效果超越了预期,达到了表达和交流的目的,激发了学数学的兴趣。

2.讲题目

要学生讲解的题目主要有以下几类:教师精选的典型试题;学生自选的反思后深有体会的习题;出错较多的作业。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教师要有充分的导学案;讲解必须是在学生自学或小组合作探究的前提下进行,在展示之前要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学生要学会使用一些语言表达的数学规范用语。如:这个题目是三角函数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个题目的关键是我们要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我发现解决的关键是要用到数列中的“裂项相消法”等。

3.讲题型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常常感叹“数学题做不完”,掉进题海。究其原因是就题论题,对题目不会归类,不会举一反三。所以我们鼓励学生对典型题目进行归类,并利用“讲台”展示成果。如某学生小组在总结型如f(x)=Acos2wx+Bsin2wx+Csinwxcoswx+D的三角函数题型时,不但总结了这类题目的一般解法、规范步骤、常用公式以及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而且还总结了易错点及防范措施等。在讲解过程中该小组学生不仅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加强和升华,而且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得到巩固加深。由此可以看出,该小组展示的成果实际就是学生间相互表达交流的结晶。

由上文我们尝试概括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路径为:首先,教师贯彻新课改理念,营造氛围,搭建平台;其次,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语言示范、创设情境、数学建模等引导规范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通过“三讲”强化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该路径模式可以增强学生数学语言的应用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效果提高明显。

第8篇: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点;促进;数学教学

1、引言

步入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以信息推动教育现代化已不再是一种口号,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各学科教学中。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得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等都发生了变革,这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和思考,谈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感受和体会。

2、实践与思考

2.1 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1)数学教学的需要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新教材中增加了算法、统计、概率初步等内容。算法离开了计算机就成为纸上谈兵;在正态分布内容的教学中,利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难以让学生深入地理解正态函数的性质,更难以实现对其进一步的理解和应用;例如离开了计算器,二分法中大量的运算根本无法用纸和笔来解决;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中如果不借助计算机软件难以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思想,从而也就失去了学习本节内容的意义。

(2)学生学习的需要

由于数学的抽象性使得数学展现给学生特别是困难生的印象总是枯燥乏味,缺少人情味。而应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新颖的手段,可以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象、图形,展现出一个异彩纷呈的数学世界,恍如变数学为游戏天地,生动、直观、形象,改变学生心目中对于数学的形象定位,活泼有趣的学习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与学习热情,从而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

2.2在常规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为了让学生能更加直观、更加全面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就成为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多媒体和网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的常规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设计教学过程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预先构思,现场制作”,即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目的、要求的理解,先设计出一个教学方案,到课堂上再经过现场发挥,把这一方案体现出来,但在实际教学中,却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这种发挥不如预先设计的那样理想。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设计教学过程---即能“预先构思”,也能“预先制作”。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设想教学过程;设想课堂上会出现的问题;设想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出现的困惑以及相应的对策。这一切都可以编排到课件里面去,并设计出一个尽量完美的教学过程,只要还没有走进课堂,随时可以改进,随时可以充实,直至满意为止。 这个“满意”的多媒体课件,就是课堂上要呈现的。由于“预先制作”好了,避免了“现场制作”可能导致的失误,可以取得比传统教学更好的效果。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师的教学方式活起来

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配合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索、质疑、问难和讨论,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光靠教师“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上“二面角定义及其应用”时,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二面角定义及其应用”的课件,并将要解决的问题:“二面角概念”、“怎样度量二面角的大小”、“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如何作二面角的平面角”、“如何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已知二面角的大小,山路与水平面的角,和山路与山脚所成的角中的两个,如何求第三个?”、“解决折叠问题的方法和规律是什么?”等隐藏在精心设计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独立探索,并通过实验猜测推导论证,由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教师帮助学生共同完成以上问题,并加以整理,然后教师启发性的回答、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就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对主题――“二面角的概念及其平面角的求法”的意义建构,既有效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教育质量。

3、问题与对策

不可否认,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优越性,但我认为计算机支持数学教学也并不意味着在课堂从头到尾都唱主角,而是应该在一些“关键点”上落实它们的优势。只有在恰当的时刻以恰当的形式出现,才能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使数学教学的效果最大化。

(1)在教学重点上

教学的重点是整堂课的灵魂,它往往出现于新知识的起点或者主体部分。课堂上需要以重点为中心,紧紧围绕它(们)做到重点突出: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辅以讲练以强化对重点内容的理解等。如,在教学指数函数y= ,对数函数y=lnx,和函数y=x的图像时,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工具TI-92Plus图形计算器,非常容易地得到它们的图像,同时产生相应的表格。从图像和表格中,学生可以探索、比较它们的变化规律、增长的差异、研究它们的性质。而且,学生可以应用技术画任意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像,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很容易把握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

(2)在教学难点上

难点,即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时候是一致的,或者是互相促进的。 比如在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简单的线性规划”(高二)“2、线性规划”部分的引例中,为求线性目标函数z=2x+3y的最大值,引进了与直线2x+3y=0平行的直线族2x+3y=t,并指出直线在向右平移时t随之增大,但没有给出严格说明,只是让学生承认它。由于学生需要经过两个思维步骤,才能获得对“直线2x+3y=t在向右平移时t随之增大”的肯定(即确认每一个参数t都能确定一条直线2x+3y=t、进而得到方程2x+3y=t能够描述的直线组整体;对这组直线的总体规律进行概括),思维上跨度较大,理解上会存在一定困难。而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就可以消除这种潜在的学习难点,因为我们很容易对直线族2x+3y=t进行考察,同时移动某一条以t为参数的直线,观察t作为直线2x+3y=t在y轴上的截距在平移中的变换。

(3)在知识的交汇点上

它既是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也是当前学习的知识与后继知识的联系。数学知识本身系统性很强,把握好知识的交汇点,才能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促进知识融会贯通,进而灵活得运用知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只在新知识的来由、背景、起因等提供情境环境方面上,还要为后继知识铺垫。

比如我在讲授带参数的一元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时,就是借助几何画板,让学生通过“动态图像”研究系数a、b、c对一元二次函数图像的影响,通过对这些过程的观察,学生先得到函数图象上一个(些)点,接着看到由这些点描出的光滑近似曲线,再看到图象上更大量的点,进而得到函数的综合表现。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上机操作,自己输入a、b、c,观察图像的变化,探索a、b、c对图像的影响,在电脑图形的不断变化、同学之间的互相讨论、教师的点拨指导等反馈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4)在学习的疑点上

学习中的疑点,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找准疑点,更要讲透疑点。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为例。在给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概念后,我便用这样的判断题进一步辨析概念:若A、B是圆O外两点,则直线AB与圆O相离。......如果教师能够结合下面的课件片段来分析:如(图1),通过点A向点B作一条直线,然后让直线AB绕着点A转动,在转动过程中在直线与圆形成三种位置关系时分别停留片刻并通过彩色的闪动强化此时的图形特征。则学生通过直线的连续运动更易于辨析各种可能情况,进而更全面地认识三种位置关系。这当然比之于仅仅采用口头分析就给出正确答案或者只是在黑板上板书直线与圆相交或者相切的静态图形加以分析,效果大不相同。

图1

4、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反思

4.1有效使用信息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在感慨现代信息技术给数学教学带来的种种益处的同时,也不能不注意它的负面影响。

有过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的老师都应该知道,一方面,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整个教室的灯基本都关上才能使学生看清楚屏幕,在这种昏暗的光线下学习,不利于学生的视力,同时也不方便学生记笔记。另一方面,借助多媒体的教学速度较快,老师的板书少了,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也就少了,这样很容易造成课堂上很热闹,但一下课学生就什么都忘了,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还有课件一旦做完,放映程序基本上就固定了,而课堂教学时活的,是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而不同的,经常会出现学生思路与原来制作的课件不相符的情况。

因此,我认为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时,决不能将其与教学的优化完全等同起来,还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材内容,合理设计,该板书的那一部分,还是要不遗余力地板书,该实物展演的还是要实物展演,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4.2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结合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新标准、新理念给教师带来了机遇,也迎来了挑战。

实践证明:教师素质的不完善将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制约性因素,而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将成为制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根本性因素。通过对自己身边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的观察,我总结了在教师中普遍存在以下两种观念:

一是根本不用。很多老师从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原因是有些老师认为制作课件浪费时间,效果没有传统教学方式好;有些老师不用则是因为根本就不会使用,他们甚至都没有接触过几何画板,没有见过图形计算器,更不用说熟练应用了。

二是用的泛滥。还有的教师只要上课,特别是公开课,基本上都要使用多媒体,好像不用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就不是一堂好课,从而致使多媒体使用泛滥。有这种思想的老师往往只追求视听效果,课件内容华而不实,形成“看上去很美,但效果很差”的局面。

事实上,从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为现代教育观念,是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关键,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要活动者,而教师只是参与者。各种优秀的软件环境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极大地给学生提供数学实践、探索的机会;同时如《几何画板》等数学软件本身就可以提供给学生探索新知识和巩固知识的环境。

面对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挑战,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也要进行调整,即在学习已有的学科专业的同时,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硬件、软件知识以及开发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不断充电,不断自我完善。教师只有在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操作的前提下,才能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才能正确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从而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我认为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也应该定期组织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以便教师在教学中得心应手。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应当注意到现代信息技术也不可能解决教育中的所有问题,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育手段。但是,只要我们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这种现代教育工具,它必将为数学教学增添色彩,真正起到促进教学,培养能力,创造本世纪的高素质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范文

1 教学设计

第一步 提出问题

首先是复习向量的三种线性运算及共线定理,接着马上设置问题情境,一步步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

问题1 如图(略),已知向量e1和e2,作出3e1+2e2和e1?2e2.

问题2 如图(略),已知不共线的向量e1和e2,及平面内的向量a,你能通过作图,用向量e1和e2来表示a吗?

设计意图 问题1是向量的合成,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直接完成,问题2是向量的分解,是对学生逆向思维的考查,两个问题在平行四边形法则下得到和谐统一.而且在课的开头就把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给抛了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心动”.

问题3 已知e1和e2是平面内给定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向量a是此平面内的任一向量,你能用e1和e2来表示a吗?(给学生每人一张纸,其中e1和e2是已知的,让学生任作一向量a,完成作图)

设计意图 问题3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从具体过渡到一般,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动脑”、“动手”的机会.而3个问题层层递进,对学生思维的要求也是逐步提高,使思维的发散性和变异性都得到训练.

第二步 探究问题

问题3提出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平面内任意选取向量a,并进行作图.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思维着眼点,学生作出的图形是各式各样的.独立完成后,学生再分组交流,教师在其间巡视,并选择四张有代表性的图投影展示.由于向量选择的不同,让学生体会各种不同方向的平行四边形.通过观察图形及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尝试着“动口”表述结论:存在λ1,λ2∈R,使得

a=λ1e 1

+λ2e 2.由于思维的限制,大部分同学最初想到的只是向量a方向的改变,但都能构造平行四边形.此时,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进行追问,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追问1 任意选取向量a,都能构造出平行四边形吗?(停顿,让学生思考)

追问2 若改变向量a的方向呢?追问3 若改变向量a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 教师的3个追问,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二次提问,引发学生的再思考,激发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又一次“心”灵的触“动”.通过设置问题,在教学中,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暴露师生对问题的探索和分析过程.当然,此环节也可以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节,对于思维活跃的班级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并让学生自己“动口”表达,进行小结:当a//e1时,a=λ1e 1+0?e2

;当a// e2

时,a=0?e1+λ2e2;当a= 0时,a=0?e1+0?e2.

追问4 若e1,e2也没有给定,可以任取,那么a一定能用它们表示出来吗?

设计意图 通过又一次的追问,营造一个让学生“再思考”的情境,对一个似乎已经完成的问题进行再思考,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设疑,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充分“动脑”,感受探究的乐趣.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对定理的理解是主动的,是透彻的.通过向量的不断变化,明白定理的前提条件是“e1,e2是不共线的”.

第三步 归纳结论

通过师生的共同合作,首先由学生根据上面的探究口述定理,教师进行完善归纳并得到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而且在探究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都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定理中需要注意的如:“不共线”、“唯一”以及定理的一些特殊情形等,在前面的探究中都已经很好的展示并解决.学生已经主动构建了知识,不再需要教师“一个定理,三项注意” (章建跃老师语)的提醒,这样的教学是非常有效的.

2 教学反思

本节课,书上只有短短2页不到,内容也很简单.如果为了应付教学任务,15分钟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结合高考题,发现定理的应用是比较重要的,只有让学生先理解定理,才能灵活应用它.于是在设计时,着重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数学,经历定理的形成过程并主动掌握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是向量在“动”,另一方面关键是突出生“动”,让学生的心、手、口、脑都“动”起来.

2.1心动

鲁宾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形成任何一种能力,都必须引起对某种类型活动的十分强烈的需要.”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要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就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求知情境,把教师要教的,变成学生要学的.本例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不断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一次又一次产生“心动”,从内心渴望解决问题.

2.2手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是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并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从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的手“动”起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主动的、积极的,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本例问题的解决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作图中理解概念,强化记忆并学会应用.

2.3口动

数学最初给人的感觉就是数字、符号、式子等,大部分学生甚至教师往往忽视了数学语言的表达,以为数学只要会解题就行.殊不知,数学语言的表达对于数学思维和数学解题都有很大的帮助.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在概念形成中,在解题过程中,都要让学生“动口”说话,增强数学语言能力,加强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本例中,首先通过学生的操作,然后在解决问题尤其是在解决后面几个追问时,当学生有所发现后,让学生一方面进行具体操作,同时进行语言表达.最后,让学生试着对定理进行表述,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