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改写牧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这次,我来到乡下,未曾想乡下的景色也这么美。放眼望去,碧绿碧绿的草地,无边无际。像一块巨大的绿毯。草地干净而平整,像是被谁特意铺上去的。
小草长得密密的,每一棵都精神抖擞。清新的空气中,飘着草的芳香,这景色,让人心旷神怡。傍晚,夕阳的余晖笼罩着大地,一座座农舍升起了袅袅炊烟。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远处的田野开始变得朦胧。乡村在暮色中显得和谐和宁静。一阵暖暖的微风吹来,隐隐约约地,有几声悠扬的笛声,随风飘了过来。顺着笛声找去,原来是牧童放牧回来了,他穿着蓑衣,骑着一头老黄牛,轻轻地吹着竹笛,很是悠然自得。
晚饭过后,天色完全暗了下来。月亮也急不可待地露出了大半张笑脸。牧童连蓑衣都没有脱,就躺在了柔软的草地上,出神的望着天空的明月,不知他在想着什么……可能是太疲倦了吧!没多大一会儿,便进入了梦乡。他嘴角挂着一丝微笑,似乎梦到了什么让他愉快的事情……
关键词:项目管理 ;体改工作; 国网 ;改善; 探讨
国网公司的体改工作牵扯面广,利益关系复杂,其难度与复杂程度相比一般管理工作高出很多,且缺乏历史先例可供借鉴参考。应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采用何种管理模式来提升管理效率,促进体改工作的组织协同。
一、理论研究
结合国网公司体改工作的实际,本文对组织协同理论、变革理论以及项目管理相关理论(项目管理理论、约束理论与关键链理论、多项目管理理论、项目管理成熟度理论)进行了研究。组织协同理论是以系统科学为基础,说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者元素之间互动关系的学说,为体改工作协同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国网公司的体改工作是在包含多个部门、多个人员、多项工作的复杂环境中进行的,是持续变化的动态复杂系统,符合协同学研究的特征,应用协同学理论,有助于解决体改工作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协调问题,提高体改工作的效率。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倡导以组织的共同愿景目标为指导,通过选择、计划、控制、评价这些环节实现项目间的调节、适应和相互协作,从低级平衡走向高级平衡,为提升体改工作组织协同性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管理模式框架体系。
二、现状分析
当前体改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明确战略目标方面未到位。相关业务部门对体改工作的战略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业务部门对体改工作的配合度偏低,体改工作在统筹推进中受到较多阻力。第二,规范流程体系尚有缺失。目前体改工作更多是依靠个人经验推动,这加大了体改工作的不确定性,影响体改工作效率的提升。此外,工作流程标准化的不足使工作可预期性不强,进而影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第三,人员及资源协调时有冲突。目前的体改工作重点多、难点多、任务繁重,而体改人员配备不充足,且兼职成员较多,在各体改项目之间、体改项目与职能部门之间容易出现人员、资源、时间等各方面的冲突,增大协调的工作量。第四,支撑体系配备尚有差距。在信息系统与知识管理上,体改工作目前存在着知识流失和信息孤岛,此外,随着体改任务加重,如何选拔合适的人才、保持人员技能的更新、维持人员的积极性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要解决体改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可考虑从管理模式入手,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提升方向
提升的总体思路应从五个方面入手,见图1。
(一)任务管理
第一步,明确可交付成果,包括顶层制度和基础制度在内的制度规范框架。第二步,确定成果标准,顶层制度是表达企业本身存在的意义、目的与使命的制度,包括章程、议事规则等内容,对其内容的描述已经足够清晰,可直接进入第四步;基础制度内容繁多,包括了各专业任务、业务模块、流程体系、岗位职责等,无法清晰描述,可能存在不同的分解层次,需要接着进入第三步。第三步,确定可交付成果的组成元素,将基础制度进一步细分为一级规范——二级规范——三级规范——四级规范,基础制度的内容也随之细分为各专业任务和部门职责——各业务模块的一级流程——业务模块分段管理的二级流程——流程各环节的操作细则和岗位职责,通过将基础制度这个可交付成果细化分解到第四级规范,清晰界定出组成元素可核实的结果。第四步,核实分解的正确性,核实验证在顶层制度和基础制度四级规范的层面,各工作任务是否明确,是否职责匹配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根据核实的结果对分解的结果进一步修改。
(二)进度管理
制定详尽可行的体改工作进度基准计划。完备的进度计划包括任务、资源、时间三部分内容,在制定进度计划时,需根据工作分解结构和活动定义对工作任务进行清晰的界定,将进度计划中每项任务的工作量进行细致拆解,确保每项任务的工作量能准确衡量。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制定一套体改项目的风险防范体系,针对每个体改项目,提出项目风险的协调负责人及相应的协调措施。建立工作进度沟通机制。在进度控制中进度检查是最重要的工作,可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结合的方式:定期的进度检查周期应预先确定,建议检查周期应该以不高于总项目期限的5-10%为宜。预见性的发现和解决体改项目实施中的问题。第一,配合协调方工作不力。解决方案:在需要配合的工作开始前提早采取各种沟通方式督促、提醒配合方实施配合协调的工作。第二,体改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不明确。解决方案:检查项目人员对其各自负责工作任务和相关联工作任务的了解情况,从而进一步了解他们是否明确自己和团队其他成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第三,体改项目人员的工作能力不足、工作方法不佳。解决方案:检查体改项目人员是否具备完成任务所需的工作能力,工作方法是否有效。第四,项目人员的士气低落。解决方案:通过正面及侧面了解项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时调整激励方式。
(三)沟通管理
一是与其他各职能及业务部门的沟通从体改项目前期阶段就已开始,沟通过程中应充分分析其他部门的需求,并使对方尽可能了解体改项目的现实情况,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若沟通效果不理想,要及时寻求相关领导的协助,以达到沟通的既定目标。二是与部门领导沟通时,要清楚各级领导的权限和角色,解决问题时要找到关键路径上的关键领导,避免信息同时多个领导,造成领导间沟通成本加大,增加领导协调解决问题的难度。三是体改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项目组成员的作用,使其参与问题解决,并定期举办项目进展沟通会议,了解各成员的任务执行情况,通报项目的整体进展。沟通有很多种方式,对于体改工作来说,口头沟通、书面沟通、会议沟通和网络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几种方式:体改项目初期应多使用面对面沟通,促进团队建设,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做好会前筹备、会间管理和会后收尾三个阶段的工作,提高会议沟通的效率。
(四)多项目协同管理
体改系统可从四方面建立项目组合管理机制:(1)把项目组合与体改系统和国网公司战略联系起来,进行项目优先级划分。(2)以约束理论为指导,制定各个体改项目的进度计划,并根据任务之间的关系,确定每个项目的关键链。(3)找出能力约束资源,即影响整个体改系统运行的满负荷资源。(4)对项目缓冲区进行有效管理,对处在延误区的项目立刻执行赶工计划;对于处在临界区的项目制定赶工预案;对处在安全区的项目可暂时不采取措施。项目管理办公室(PMO)是站在国网公司和体改系统战略的高度上管理各体改项目的有效方式,建议在总部、省(市)级、地市级分别构建战略级PMO、业务级PMO和项目级PMO,并区分各层级PMO在总部、省(市)级、地市级的工作重点,明确管控边界。
(五)项目管理成熟度的应用
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可按三个步骤构建评估确定二级指标评价值。可先根据指标的成熟度情况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划分为混乱级、简单级、规范级、精益级和战略级,然后使用专家打分法根据每个等级的特征对成熟度进行打分,从而得出二级指标评价值。确定各一级指标评价值。利用“木桶原理”,取每个二级指标的最低值作为该一级指标的评价指标值。绘制体改项目蛛网模型。按得分从低到高将六个一级指标划分为混乱级(0-20)、简单级(20-40)、规范级(40-60)、精益级(60-80)和战略级(80-100)。通过量化得出六个指标值,在模型中首尾连线就得出了蛛网模型,首尾连线的实线包括部分代表了体改项目管理的成熟度水平。在评估的基础上,可借助SEI开发的IDEAL模型,通过启动、诊断、建立、行动和提高这五个步骤不断地循环实施。
作者:周羽 亓新宏 刘加国 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
参考文献:
[1]余海华,张钱,周永忠.创新体改工作新机制助推县公司“子改分”工作高效实施[J].江西电力,2016,(09):42-43.
哇!瞧,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草,仿佛铺在地上似的。绿草如茵,一望无垠,好似一片绿色的海洋,但有宛如无边的绿毯。
啊!太阳又露出半面脸来了,牧童拿着自己的短笛,上山去放羊了。我靠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哼哼小曲。老牛和我十分惬意,悠闲,无据无束,没有任何烦恼。
这事还没有看见归来的牧童,但是听见了牧童悦耳的笛声,笛声逗弄晚风悠扬响亮,时断时续的从远处传来,这随风飘扬的笛声,让我们可以听出来牧童欢快的心情。仔细的听,牧童的笛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了。
牧童陪老牛在草地上玩了一下午,该回家吃饭了。
牧童回家吃了饭,肚子饱饱的,但已是黄昏过后了。
牧童向草地走去,他悠闲自在的躺在露天地里欣赏着那皎洁的明月,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位神仙老人给他了一次上学的机会!上学,是牧童最大的心愿,他希望自己能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样,能够上学,会识字。对了这个小牧童还会背《三字经》呢!他想:我要是把《三字经》背给先生听,或许先生还会收下我呢!那多自豪呀!
牧童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月亮下休息了,那是因为他不想错过如此美丽的月亮。
关键词:练笔 想象 展示习作个性 仿写 改写
小练笔是一种特殊的作文形式,因为它对格式、内容和形式都无特定的要求,具有广阔性、丰富性,可写自己的感想,可写自己的体会,可以写诗歌、散文等。总之,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就是用笔写话,它是生活的需要。作为习作内容有效补充的小练笔,应视为提高作文水平的经常性的练习活动,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好方法。
大家都知道,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切不可忽视。因此,我们可以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自然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抓紧、抓好、抓实小练笔的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则会不断提高。那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是如何把读与写巧妙结合,达到练笔的目的,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的呢?
首先,依托词语大胆想象,创编故事。语文课程标准在低段对写话的要求是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从低年级开始,我每天都会给学生布置一个常规作业;用你今天从课文中学到的词语写一个句子,从文中选几个词语写一段话,或用1--2句话记下生活中的一个镜头。当批改到学生的这份作业时,我会在每个学生的作业旁批上一句鼓励的话,如"这段话写得有趣","这段话写得有画面","这段话写得有真情","真是会思考的孩子","你的想象办真丰富","这个童话故事写得有情有景"等等。因为老师的用心对待,学生的积极性大大调动,有个别性格外向的孩子还总在你批改作业时间问问你,自己今天的句子写得好吗?如此云云等等。这样的训练,长此以往,为以后的习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其次,依托文本,展示习作个性。
(1)仿写句子。学生习作,仿写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它能让学生将学到的写作方法和好词好句加以充分运用。如学了朱自清的《匆匆》在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写几句话,如用"......时候,日子......"句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学生写了"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嬉笑声中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等等。这样的训练,体现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学习过程。
(2)仿写文章的表现方法。如学习了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的课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这一组课文中对三个人物的描写。作者抓住其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显示了作者在人物刻画上的功力、突出表现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进行描写是学习尘作的弱项,在阅读教学中,我采用读、说、演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而这时,学生也有了说与写的欲望。我让他们仿照本组课文的写法用一段写几段话,写身边有鲜明性格特点的人。有的学生侧重动作的描写,写出了小伙伴的特点:有的学生侧重神态的描写,写出了一贯工作认真的妈妈;有的侧重语言的描写,写出了幽默风趣的爸爸;有的学生则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用,写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改写。教学《舟过安仁》,可以让学生抓住铺、弄想象,未见牧童,先闻其声,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情。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的是牧童累了,想躺下休息?是喜欢月夜的景象,想好好地欣赏一下?是高兴了,想与月亮有个交流?这种情景不禁让我们浮想联翩。在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从而体会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因为有了课堂上充分的想象、说。在改写时,学生又一次与文本交流,与作者共鸣,深入理解了文本,感受到了作者这样表达的语言美和音律美。
(4)续写。如给出开头,让你接着写写故事如何发失、发展,结果怎样,或延伸文尾式的叙写。如《穷人》一课的续写,想象丈夫回来后,看到桑娜从西蒙那抱回的两个孩子,故事会怎样?在学生了解了故事的背景,深刻感悟了桑娜及渔夫的善良,他们对文中桑娜一家产生了极大的同情,在读、说、议中,学生的写作欲望被调动,心里有许多话对桑娜一家说,在这里趁热打铁,学生的习作效果也非常好。如有的学生想象到因为又多了两个孩子,从此渔夫的运气特别好,每天都能网到许多鱼;有的想桑娜也找到了一个当裁缝的活,每天都有做不完的针线活;有的想桑娜去帮人洗衣服,后来生意越来越好,开了一家洗衣店,养大了七个孩子等等。由此可见,学生想象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和心地善良,他们被深深地感染了,打动了。
(5)缩写。缩写要对原文进行大量的删减和压缩,或去掉一些描写内容,或删去次要内容。抓住要点,适当改写,保持原文的基本面貌,如主要内容、层次结构、表现手法。弄懂了缩写的原则,理解了课文,可让学生对《景阳冈》、《草船借箭》等长文进行缩写。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概括能力,二是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练笔的目的。
一、 寻路――尊重规律
1. 抓住儿童心理特点,确定阅读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复杂的心理活动。 而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和“衍生性动机”密不可分的。所谓“衍生性动机”主要是指个体与环境、自身发展相关的动机(如亲合和依赖、支配和顺从、成就和赞许等)。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对学科知识还没有太多的理性认识,在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他们学习的热情与动机更多的来源于对教师的感情和对文本内容的兴趣。 有的心理学研究者,干脆把兴趣和情感本身就看成是一种动机:“所谓‘兴趣’,也是一种内在学习动机。这是学生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在过去知识经验,尤其是在愉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令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类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由此可见,低年级学生感悟文字必须建立在对语文学习活动的浓厚兴趣上,并在保持兴趣的同时,进行理性知识的建构与梳理。
2. 遵循儿童学习规律,科学规划课堂教学进程。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训练有几条必须要遵守的原则:(1)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找到切入点;(2)给学生创设有趣味性的集体学习活动;(3)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情;(4)注意问题设计的开放性;(5)注意活动后的总结与点拨,低年级学生尤其需要教师的示范与引领。
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外部活动的教学预设设计中,找到一条通路:即学习活动与语文读写能力培养之间的通路;并设计好一个台阶:即感性认识到理性发现的台阶。找到通路,搭建好台阶,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发现文字的魅力,体会文字,结合文字进入想象空间,进而培养
阅读教学
出有良好语感和具备初步读写能力的学生。
二、 实践――培养读写能力的策略
1. 利用活动与想象,推想与类比,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诗歌品读能力。“诗的语言精炼,一字一词都带着显著的色彩,组织配合又十分严密,因而揣摩起来,一字一词往往像是有丰富的蕴含。唯其如此,如果教师指点得体,读些好诗最容易培养对语言的敏感,而这一条正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基于此,我确定了低年级的古诗教学阅读感悟能力目标:通过每首诗中教师有意撷取的典型的字(即闪光点、解读点、品味点)的教学与锤炼,使学生对诗眼、诗情、诗境、诗趣、诗美的有较深的体会。
一首好诗的教学不在于面面俱到,而是要从诗中撷取1~2个闪光点、解读点、品味点,围绕这些点展开教学,往往事半功倍。低年级的学生虽然还没有文学知识积累,但他们活泼好动的个性和丰富的想象力是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他们丰富的想象空间恰恰和古诗中丰富的留白空间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教师可以在研读教材后,结合学生的特点合理设计问题,搭建学习体悟的平台,从而使学生自己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妙处,这时再来朗读、背诵就会水到渠成了。
【案例1】 一下古诗《所见》
(1) 活动体会法。“骑”在大人眼里是普通的动词,而在儿童眼里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我在教室正中放了一把椅子当做“黄牛”,请学生想象牧童是怎样骑在黄牛上的。学生上台边表演边进行了解读:“牧童是倒着骑牛的,因为夏天天气热,太阳太晃眼。”“倒着骑是因为好玩。”“还有可能是侧着骑,一只手抓着鞭子,一只手玩着野花。”“头上戴个柳条编成的帽子,嘴里唱着歌。”“腰里别着笛子,光着脚,一会正着骑,一会侧着骑,一会倒着骑!”在学生们的解读下,一个“骑”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泼顽皮的小牧童,我趁机总结:诗中的一个字,如果用心去体会,就会变成一幅画,就会给人以想象的乐趣。
(2) 推想类比法。“振”,先让学生查本义,是振动的意思。“振林樾”是指振动树林。请学生想想你的歌声能振动树林吗?作者这样写是想说什么?学生领悟到作者是为了写牧童歌声嘹亮。师总结点拨:刚才的“骑”字是从动作来写牧童活泼的,这“振”字是从声音上写牧童的顽皮活泼,心情愉快。进而提问,既然“振林樾”可以写出歌声嘹亮,那你们能够学着诗人的方法也来写写歌声的嘹亮吗?学生的想象空间被进一步激发,很多优美的词句也顺势而出:“牧童的歌声振动了白云。”“对,这就是响彻云间。”“牧童的歌声振动了山谷。” “对,这就是振彻山谷。”“牧童的歌声振动了小鸟。”“老师好像看到了小鸟随着牧童的歌声应声而起,真是太有趣了。”教师再次总结:“瞧,诗人用字是多么讲究,多么有趣啊!你也来找一找诗中用得特别好的字,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可以找到“忽然”“闭口立”再次体会,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运用表演的形式,体会诗中动与静的对比,还可以引导学生整体关注全诗,体会诗趣,全诗没有一句描写牧童外貌的地方,可是我们却能够读诗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牧童,真是太有趣了。
2. 利用字理和体验,比较和发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韵文品读能力。低年级韵文教学,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关注那些不被注意,不曾关注的地方。教师注意设计学习活动的层次与针对性,通过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比较和发现,每一步都叫学生去体会和感悟,文字的妙处就慢慢显现出来了,这就是低年级阅读教学要使用的“举重若轻”的教学策略。
【案例2】 二上《秋天的图画》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描绘秋天的景色,其中有一个句式极为工整的比喻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1) 比较发现法:发现比喻的形象性。请学生读读原句,帮助粗心的大熊(动画人物)做做连线题。(剔去其他成分,只保留本体和喻体,做连线)学生很容易就完成了。读一读,想一想,大熊那样随意改动句子,行吗?你发现了什么?(梨树(梨)――灯笼;苹果――脸颊;稻海――波浪;高粱――火把)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初步体会到比喻句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对比喻要形象准确有了一定的认识。相机指导朗读。
(2) 词语交换法和生活体验法:发现动词的准确性。教师打乱四个动词再朗读句子,让学生体会这样交换,行不行?学生联系生活体验也可由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图片引导观察(梨、苹果、高粱、稻子的生长特点)知道“挂、露、翻、举”不同的含义,在这句话里,动词是不能随便置换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相机指导朗读。
(3) 发现放大法:体会用词的不重复。梨子和稻海都是黄色的,颜色一样,作者写得一样吗?学生从句中发现词语的运用是不同的。(金色――金黄)进一步追问:写红色呢?(红红的――燃烧的)原来写颜色也这么有学问。试着练一练:写绿色、写蓝色,或者你想写的任一种颜色,你会怎么写呢?学生模仿写作。相机指导朗读。
(4) 字理体会法:字理知识与体会比喻精妙相结合。写稻田,作者用了三个带“三点水”的字,“海、波、浪”你发现了吗?课件出示大海和稻田,对比说说发现了什么?“海”写出了稻田的无边无际和广阔,“波浪”写出了稻田随风起伏的美感。教师教写“波浪”二字。此时,学生对生字、对词语、对句子形成了立体交叉的认识,含义和妙处都能体会得较为深刻。相机指导朗读。
(5) 改写体会法:体会句式的节奏美。出示课后的练习,学生发现这句话变成了一首工整的小诗,读来琅琅上口。秋天的图画远不止这四幅画面,请你也试着写一写吧?读写思相结合,此时便水到渠成了。
一、创设情境。感知古诗整体美
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评论家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优秀的中国古典诗词正是这样一种“伟大的作品”,其独特魅力就在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可以通过绚丽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村晚》这首诗中,我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伴着悠扬的笛声,用多媒体展示了这样的情境:碧绿的水草和落日的余晖在池水中交融,一个顽皮的牧童横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曲子虽然没有调,完全是随意吹出来的,但小家伙神态专注、投入……这样借助多媒体将诗中事物、景象形象化,让学生具体可感,使其油然而生愉悦之情,兴趣盎然地进入诗歌的学习。这幅生动的牧童短笛图有人物,有性格,有音乐,充满了儿童生活情趣。
二、字斟句酌,体味古诗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作者十分注意字词的锤炼。因此,读古诗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是古诗教学的捷径。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如在教学中恰当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话,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时,我先扣字问学生:“绿”字好在哪?可不可以换成“入”字?然后伴着行云流水般的古筝乐曲,多媒体展现这样一幅美景: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春风把整个江南都吹绿了。学生就不难理解“绿”字的用法,绿字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风一般只能以听觉和感觉辨别,但春天却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现在用“绿”去描写它,化不十分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而为视觉,既表现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而“入”没有这么丰富的内涵,则只表示“到”的意思。
确实,多媒体在古诗教学中能够发挥独特的优势,多种信息在学生的眼、耳、脑、口中协调加工,加深了对古诗词语的理解。
二、渲染气氛,领悟古诗意境美
古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少古诗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在教学中复杂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有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汪伦(唱歌)来为李白送行的情景。在教学中,我选用了古筝乐曲《阳关三叠》,那舒缓、悠扬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旋,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了径县桃花潭边,仿佛看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出乎他的意料,汪伦竟带着村民们来为他送行,他们边挽着手边唱着歌。这怎么不叫他激动呢?“送别图”景永远定格在学生的心田。
三、指导诵读,吟咏古诗音韵美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有节奏感,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时运用多媒体手段,采用形象直观的影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如在指导朗读《望洞庭》时,我先播放一段月光下的洞庭湖的视频,让学生形象感知洞庭湖的宁静优美的景象:秋月下的洞庭湖,水光月色互相交融,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学生感受到那“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静谧。紧接着,教师再播放韵律悦耳的音乐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和”字应读得重而慢,第二句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描绘的是站在远处观看洞庭山水的全景。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白银”、“青螺”是作者运用比喻的写法,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读,孩子们很快就读出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四、延伸拓展,积累知识创造美
叶圣陶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
如《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尽管学生对文中意思是明白了,但凭有限的经验难以想像这种景象,也很难理解诗中的哲理。我借助多媒体出示画面: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然后我让学生讨论:如果你身在山中,无路可寻时,你的心情怎样?当你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心情又是怎样?接着让学生再次朗读古诗,学生读后感到,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或生活有困难时,看起来好像已经走到了绝路,但往往就是这个时候,只要坚持一下或另辟他途,问题就解决了。诗句形象而富有理趣。学生很快明白了古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虽说古语有“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光靠读的方法来学习古典诗词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教学中应该把学习古典诗词与写作练习结合起来。学生改写古诗就是一个“言意互相转换”的过程。
1.入意境,充实古诗空白。
作为古诗的“言”如何转化为学生心中的“意”?我认为,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人进行“对话”,用想象、联想来充实古诗的“空白”,使古诗内蕴的“意”变得充实与完整。然后让学生在与诗人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古诗,从而进入古诗的“意境”。这样才将古诗赋予生动的灵性,而这就是学生心中的“意”。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我首先引领学生“披文以人情”,通过欣赏、品味与诵读古诗,让学生与诗人“对话”,从而明诗意、悟诗情。接着引领学生围绕着以下五个问题: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双方的神情会是怎样?他们会说些什么?心里会怎样想?又会做些什么?当时周围的环境如何?当小船愈行愈远的时候,李白会怎样?孟浩然对于这次出行,他会对李白有何交代?去“设身处地、想象体验”。有了这样的对话、交流、想象、体验作为基础,学生改写起来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了!
2.表心意,深掘古诗内涵。
那么,如何让学生把内化于心中的“意”转化为“言”呢?我认为,先将内化于心中的“意”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口头语言”。学生在口头表达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了情境,使学生有了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学生表达起来比较容易。此时,学生心中的“意”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境地。然后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在这个阶段,教师要不断地启发诱导,让学生把心中的“意”说出来,指导学生说得清楚、具体、生动。最后,让学生把口头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写完后再朗读、修改。
一、转变意识巧入轨
“思路决定出路”低效的课堂教学只追求和满足于教完一节课应教的知识,学生就好比录音机只是被动全面死板地记录老师所教知识,因而教学实效不高,教学成绩不好这都怪教师课堂教学知意识落后。科学的教学意识就是要切实落实“三维目标”的要求,既在课堂上突出方法与技能,知识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比重。这样学生就可以习得方法,在知识中进步,在情感熏陶中成长,在成长中成就学业辉煌。这样教学意识科学转变便会尽快步入新课程教学的良性轨道,教学成效自然会逐步提升。
二、转变教态活课堂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高效的课堂,成功的课堂首先应当说体现在教师的教态之中。传统典型的教师教态为衣着规范,举止有度,传播知识之乎者也,整个课堂不苟言笑。深奥处自我陶醉,动情处强掩流露。这样以来总有浅尝辄止之嫌。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态应达到自然、真切、到位的标准。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无需克制自己情感的流露,该欢笑时就不要板着脸,该哭就哭,该唱就唱且唱地响亮,该舞时就不要坐着放不开,该愤怒时就不要光发牢骚,真正做到情到深处可惊天地、泣鬼神。这样我们教学对象学生也会在我们自然,真切、到位的教态流露中得到熏陶和感染,学科兴趣自然会愈加浓烈,学习成效的稳步提升必将指日可待。
三、教学前瞻性须有不可无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这是一种消极退避的懈怠思想。低效的课堂教学只会围绕教材转,跟着闹钟转,上到哪里停哪里。这种意识是极其危险和错误的。就像《木匠盖房子》中那个木匠会自毁前程。教学前瞻性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盯住教学目标,客观的说我们教学就是既要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为以后人生奠基。那么教师应前瞻性地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渗透高考观念,培养技能,炼就心理等。这样才会让我们的教学更具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四、转变评价促成效
“皮格马得翁效应一既期待效应”告诉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对一个学生的成长M步有着极其学远地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应是灵活多样,入情入理,时时处处要流露关爱,体现关怀,实施帮助。错误的教学评价为对差生或大声呵斥,或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对有些许进步的学生视而不见,漠然处之;对优生情有独钟,溺爱有加。这些教学评价都走向了或左或右两个极端。新课程教学中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一切以人文关怀和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鼓励诱导鞭策各个层面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知识,取得进步。
五、畅通交流保发展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
1、介绍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个人阅历,学生了解了这些以后,就能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如教《游子吟》时,由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当时环境相差甚远,我将《孟母三迁》的故事作补充,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值得一提的是,介绍背景只是古诗教学的前奏或插曲,因此,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2、联系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如袁枚的《所见》描绘的是骑牛高歌的牧童,忽然停歌静立捕蝉的生活画面,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自己心情愉快时放声高歌的情景和平时捕捉蜻蜓、蝴蝶等昆虫时的体验,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
3、运用直观形象。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就容易理解诗意;
4、丰富情感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再现能力、想象能力,又帮助学生弄懂了诗意,感受古诗意境之美。
二、掌握古诗学习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古诗学法具体概括为七个字:扩、留、补、换、调、嚼、考。
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就是把诗人本来高度浓缩了的语句加以扩展,使诗句本来的意思明显化、具体化。把词意扩展开来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诗句中诸如时间、地点、人名等。这样也便于保留诗文原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背诵。
补:成份省略是古诗中常见的现象,碰到这种现象,只要把省略了的成份补起来,学生就会不讲自通了。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就省略了主语谁,谁对愁眠这样补上以后,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因为古诗“古”,所以就有古今差异较大的字义、词义和古今不同的语法现象。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儿童急走追黄蝶”的 “走”,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衰”等,这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
调:就是调整句子的顺序。讲解古诗时,要把因对仗、协韵、平仄等而倒置了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调整,调整以后再解释就容易多了。
嚼:就是咀嚼、品味,就是说我们在讲解古诗时,对于诗中一些关键的、传神的或者有哲理的字、词、句要引导学生细心地咀嚼、品味,从而把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引到更深一层。
考:古人写诗常常引用典故,在讲解时,对于诗句中所用的典故要给学生进行恰当的“考证”,才能使学生弄清诗句的真正含义。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这里的“茱萸”,是古代的一种象征物,在讲解时结合有关实例一说学生很快就懂了。
学生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后,就能按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把古诗译成生动具体、有情有景、有诗有画的短文,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指导感情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音韵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古诗以它特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他们反复诵读。宋代万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我们还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前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有的课文两首诗,要理解其编在一起的缘由;这篇古诗课文在本单元的作用,与古诗前后课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