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诚信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这里,我想就当前中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原因及加强中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三个方面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中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由于受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影响,中学生“诚信”意识面临严重冲击的挑战,“诚信”缺失现象严重。具体表现如下:
1.说假话。蒙骗家长,欺骗老师。以学校收费为借口,骗取家长钱物,用于吃零食、上网吧。没病假装有病,甚至假造家庭事故,骗取老师批假,借此逃学玩耍。
2.上课不专心,课后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抄袭应付。考试时翻材料,照抄别人答案,采取种种舞弊手段应付考试。
3.同学之间不能以诚相待,互相猜忌、不能彼此信任,不能互相帮助。
……
以上现象,在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更可怕的是,某些同学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们要正视现实,探求原因,寻求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推进诚信教育。
二、中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给这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都带来了深刻地变化,市场经济作用于社会道德,既有促进社会道德进步的因素,又有阻碍道德进步的因素。社会生活中,一些人不讲职业道德,销售产品中假冒伪劣、漫天要价;政府机关的某些干部走过场、摆形式,捏造政绩;车站码头等处稍有不慎,便陷入坑蒙拐骗的陷阱;文化市场上,电视、电影里的虚拟夸张的故事情节、铺天盖地的虚假商品广告,一路畅行无阻的盗版音像、软盘和书籍等,无时不在腐蚀着中学生的心灵。
2.由残酷的选拔制度和严重畸形的金字塔教育结构所导致的“应试教育”仍在学校中无限期地延续。学校不由自主地以提高升学率为现实目标,造成了教育目的的严重迷失。加上学校管理的不规范、对德育工作的不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无疑放任了学生抄袭、作弊等不讲诚信现象的发生。
3.中学生“诚信”缺失,这固然与社会环境的污染、学校教育的不到位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源于家庭教育。家庭是否温馨和谐、父母是否言而有信,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行为。如,一个忙于生意的父亲,期末考试前,许诺孩子考上好成绩后,送孩子一部电子词典,但是当孩子取得优异成绩时,父亲却“翻供”,使儿子感到欺骗了他,以后,他会以假造成绩单等同样的方式蒙骗父亲。
三、加强中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加强中学生的诚信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
1.构建诚信社会。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能感受到的道德氛围,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全社会诚信教育,在管理上重视、在法制上健全,保护诚信者的利益,对违反诚信原则的人进行教育和惩处,真正消除社会上不“诚信”的现象。为中学生构筑一个“诚信”的环境、“诚信”的社会。如此,中学生的诚信教育才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才会有实效。
2.加强学校诚信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中学生的诚信教育中,承担着及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要树立以诚信为本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加强管理,杜绝种种不诚信现象的发生。首先,创立一个整洁、优美、文明的氛围,宣传栏、标语等布置要有特色,优化校园、教室环境,让环境起到育人的效果。再次,重视示范作用。以学校的诚信、教师的诚信、领导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最后,检查、督导。良好的诚信品格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对一些平时行为习惯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学校要加强检查、督导,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尤其是强化学生平时不说假话和待人接物的言行一致,使之不断地自我完善。
3.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课堂。家长乃至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的思想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作为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生活环境,增强垂范意识,不能哄骗孩子,失信于孩子,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言出必行。尽量给孩子正面教育,并加强与学校老师的联系,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关键词:中学 历史 诚信 影响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指的是真诚,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信指的是守信,不轻易许诺,许诺则信守承诺。无论何时何地诚信都是为人最重要的品德,中国自古就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的佳话。历史教学是同学们树立诚信意识的"杠杆",是同学们树立诚信意识的有利条件。历史情境不仅能唤起同学们的爱国情感,而且能够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历史人物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规律有助于指导学生行成正确的人生观。中学历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要对中学历史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诚信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体现在:
一、 中学历史教学课程中含有诚信教育要求的标准
中学历史教学课程中含有要求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标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当代中学生树立争取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经过数千年的孕育和积淀,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中诚信是必不可少的美德之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尤其以诚信为重,"诚者,天下之道也。"以诚待人,讲守信用是监理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青少年人群中讲求诚信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所以,教师在建立教学内容时就更加要注重同学们诚信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对同学们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为同学们立足社会奠定扎实的诚信基础。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对"移木为信"之类的注重诚信的典故的讲解,让同学们明白,取信于民是历史人物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的前提和条件。历史教学课程是以诚信教育为基本要求的,在遵循这一要求的基础之上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理编排,从而使诚信教育系统的展示在课本之上,为诚信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中学历史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的诚信教育
古今中外的历史中,涉及到诚信问题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不胜枚举,这些内容都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的分布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正面的例子也有反面的例子,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同学们的诚信意识产生着深远持久的影响。使同学们在历史的学习中,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还在树立了诚信意识。有关于诚信的至理箴言更是数不胜数,如:"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不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故君臣不信,则国政不安。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兄弟不信,则其情不亲。朋友不信,则其交易绝";"言必信,行必果";"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有关于诚信的历史事件更是比比皆是:"烽火戏诸侯";"完璧归赵";"三顾茅庐";""......
历史教材中的诚信材料都是前人经过千百年的锤炼而传承至今,都是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推敲,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是诚信教育的有利素材。
三、 历史教学为同学们树立了正面楷模
诚实守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讲求"真",也就是追求事物的真实面目。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还历史人物和事件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绝不美化或者丑化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实,这是对诚信的一种最好的诠释。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商鞅变法中,就给了商鞅变法一个公平的评价。商鞅变法巩固和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助于秦国的法治发展和完善,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迅速的强大起来,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但是,焚书坑儒的做法也使文化的丰富上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过于严苛的法令也是百姓受到了很严重的摧残,使民心向背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在对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是客观的、尊重历史的。
中学历史教学中,"立木为信"的典故为同学们树立诚信意识起到了榜样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出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里的商鞅变法"立木为信")这样的诚信故事对同学们树立诚信意识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同学们树立了正面的楷模。
四、 历史教学为同学们诚信价值观的树立加强了引导
中学历史教学既注重发挥典型案例教学又注重使学生明确诚实守信的意义和价值,更加注重了社会力量的发挥。在教学中由远及近的对历史进行讲解,对诚信加以说明,并且联系实际进行诚信教育对同学们诚信意识的树立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使同学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唤起自身的诚信意识,最后成为一个讲诚信的高素质人才。在日常中学历史教学中,老师的政治素质、职业素质和工作态度都对同学们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老师所遵循的"既言传,又身教,身教重于言传"的原则,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自己注意作为老师的一言一行,以业务本领来指导学生,以高尚的诚信人格来感染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身体力行的进行诚信教育,绝不敷衍了事。
参考文献
[1]陈萍.中学生诚信教育迫在眉睫[J]
[2]孟小春.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诚信教育的影响[J]
发现二 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诚信的价值和重要性表示高度认同,但同时也有一半中学生认为“做老实人吃亏”。
发现三 仅有四分之一的中学生对诚信内涵有完整、准确的认识,初中生、高中生对诚信内涵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
发现四 在学习诚信表现上,中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时有发生;在交往诚信表现上,中学生与熟人交往时诚信度高,与陌生人交往时诚信度低。
发现五 对中学生不诚信行为影响最大的是社会风气,网络对初中生和农村学生诚信行为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很大。
一、问题与方法
“90后”中学生是当前中学生的主体,他们是在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网络化、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不可避免地会对生存于这样一个变革时代,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90后”中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就诚信价值观而言,传统的诚信观念在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思潮面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各种不诚信事件在社会各个领域时有发生。探讨和了解“90后”中学生的诚信现状,不仅对于我们了解其道德状况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对于进一步增强其诚信意识,引导其诚信行为,塑造诚信公民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调查主要通过编制相关调查问卷并辅以典型访谈等质性研究方式,对包含初中生、高中生在内的中学生群体就诚信评价、诚信价值认同、诚信内涵认知、诚信行为表现、影响诚信因素等方面进行调研,以便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前“90后”中学生的诚信状况。
问卷经过向相关专家征询意见以及对部分学生试测后反复修订而成。正式测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向有代表性的农村和城市学校中学生发放了1 430份问卷,共回收1 362份,有效回收率95.2%。在被调查的1 362人中,陕西咸阳559人,辽宁大连570人,北京233人;初中生668人,高中生692人(缺失2人);男生670人,女生688人(缺失4人)。
调查结果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对相关数据主要进行了描述分析、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一)绝大多数中学生认为自己所在学校与学生群体的诚信状况良好,但六成中学生对社会的诚信状况感到不满意
一方面,超过85.0%的中学生认为周围同学的诚信状况良好;另一方面,中学生对社会诚信状况的评价不高:10.8%的人认为很不诚信,50.5%的人认为不太诚信, 35.6%的人认为较有诚信,仅有3.1%的人认为很有诚信。也就是说,超过六成的中学生对社会的诚信状况感到不满意。这说明成人社会的诚信危机的确影响到了“90后”中学生。
(二)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诚信的价值和重要性表示高度认同,但同时也有一半中学生认为“做老实人吃亏”
无论何时,诚信对于个体或社会都是重要的。这一点在这次调研中得到了印证:有91.0%的中学生对于“诚信已不再重要”的说法表示不认可。同时,对“老实人吃亏”这一观点持赞同态度的中学生占51.4%,持否定态度的占48.6%。从频数上看,持这两种态度的人很接近。以上两个方面的数据看似矛盾,实际上是可以解释的,这反映了中学生诚信态度上的“相对性、条件性”特点,即中学生在一般意义上普遍觉得诚信很重要,而且是“绝对重要”,但一旦具体化并涉及自身利益时就会觉得“老实人吃亏”,为了避免“吃亏”,诚信就由“绝对重要”变为“相对重要”了,对于诚信重要的认同度自然就降低了。
(三)仅有四分之一的中学生对诚信内涵有完整、准确的认识,初中生、高中生对诚信内涵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
诚信作为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它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诚实无欺、信守承诺是诚信最基本的内涵。在对诚信内涵的六个正确选项的选择中,中学生首选的是“说到做到,信守诺言”(90.9%),说明中学生对“守信”的认可度最高;其次依次是“诚实”(82.9%)、“不欺骗他人”(77.9%)、“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76.0%)。从总体上看,四分之三以上中学生将以上选项当作诚信最重要的内容,说明中学生对诚信的内涵有基本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尚有近一半的中学生并未意识到“不欺骗自己”或“不说假话”也是诚信很重要的表现,反映出中学生在诚信理解上的偏颇。总体来看,中学生对诚信内涵完全理解正确的比例只有22.9%,理解程度有待提高。同时,经卡方检验发现,初中生、高中生对诚信内涵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高二学生选对1~4个选项的比例较初二学生高,但初二学生选对5~6个选项的比例却较高二学生高,这反映出初中生对诚信内涵的理解更具有全面性。但是,在对干扰选项“讲义气”和“努力学习”的选择上,高中生错选比例显著低于初中生,这显示出高中生对于诚信的本质性理解更深刻一些。
(四)在学习诚信表现上,中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时有发生;在交往诚信表现上,中学生与熟人交往时诚信度高,与陌生人交往时诚信度低
考试事关学生切身利益,最能反映学生的诚信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16.5%的中学生认为周围经常有作弊行为。进一步考察在“无人监考时是否作弊”情境中的诚信表现,发现:76.0%的中学生选择“考出真实水平”,即便在好成绩诱惑的情况下也能坚守诚信;12.2%的中学生选择“别人抄我就抄”,表明这部分人在“不能让自己吃亏”的利益动机驱使下也会放弃对诚信的坚持;8.1%的中学生表示“不会就抄”,显示出对于诚信的漠然;3.7%的中学生表示“不抄”,发现有抄袭的就“举报”,显示出对诚信的坚守。
学生日常交往是反映学生日常诚信状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调查结果显示,约九成中学生能不同程度地坚守承诺,克服困难“赴朋友约会”;在与老师或家长交往中,85.0%的中学生偶有说谎,超九成的中学生会如实告知考试成绩,显示出较高的诚信度。但是,中学生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却表现出“低人际信任”,无论是面对现实中“借手机给陌生人”还是网络中“向陌生人讲真话”: 67.8%的中学生选择“帮对方打电话,但不会借出手机”,61.9%的学生上网时从不或偶尔才讲真话。将中学生选择的频次以及选择位次加权处理后的统计结果表明:在中学生心目中,自己信任的人按程度高低排序依次为:父母、好朋友、老师、其他亲人、自己、同学和陌生人,这反映出中学生信任对象具有依血缘远近和感情亲疏决定信任程度的发展特点。
(五)对中学生不诚信行为影响最大的是社会风气,网络对初中生和农村学生诚信行为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很大
中学生认为对其不诚信行为最具影响的因素,出现频次最高、排在首位的是社会风气,然后依次是家庭成员、朋友和同学、网络、校风。这些因素均可以视为环境因素。进一步对这些因素进行差异分析,可以发现,初中生认为网络的不良影响要胜过朋友和同学,农村学生认为网络的消极影响力更大,网络仅次于社会风气排在了第二位。这种排序可能与初中生自控能力、道德判断能力薄弱,农村家庭中父母忙于生计、外出打工、亲子沟通少而不畅有关。学生依赖网络,久而久之,近墨者黑,网络中种种失德、失信的言行必然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三、讨论与建议
总体来看,当前“90后”中学生对诚信的认知度较高,具有一定的诚信观念,诚信行为表现较好。与此同时,调查中所反映出的诚信问题我们必须正视:中学生的诚信行为因人、因境、因事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相对而言,在具体情境中的诚信表现低于非情境性;涉及自身利益时的诚信表现低于利益无涉时的表现;与陌生人交往时的诚信度低于熟人;内在诚信观念脆弱,易受环境影响和冲击;年级越高,诚信行为背后的动机就越复杂。为此,无论是“90后”中学生的诚信意识水平还是诚信行为表现都亟待加以提升,诚信教育亟待加强。
(一) 正视社会环境问题,增强诚信教育的时代性和人文性
身处信息开放的时代,社会环境对中学生诚信影响更加深刻。社会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影响着他们对诚信的把握、理解、践行、坚守和信奉。忽视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学校诚信教育是很难取得应有成效的。
对此,一方面,学校诚信教育要体现时代性,不能只讲“桃花源”里的美好,回避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甚至丑恶现象,而应与时俱进,大胆对当前社会中的各种诚信困境做出回应,引领中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辨别,促进中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进而自主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另一方面,学校诚信教育要彰显人文关怀,切实关照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诚信困惑,譬如如何处理隐私与诚信、维护朋友关系与诚信、免受责罚与诚信问题等。学生道德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这些矛盾与冲突、困惑与迷惘,正是教育的契机。学校和教师必须敏感地觉察到学生的道德需要,了解学生的道德诉求,准确把握他们面临的诚信难题,及时帮助他们剖析诚信问题根源,引导他们走出诚信困境。在这里,有效的引导是他们形成诚信信仰、践行诚信行为的关键。这种引导不是教育者居高临下的说教,或冷冰冰的规训,而是教育者以善解人意的人文情怀和气度,更多地从人性、人的心理层面来分析问题的正当性、合理性、条件性,引导学生把握正确处理这些诚信难题的基本价值原则,由此使他们获得道德人格成长。
(二)正视师生关系问题,营造学校生活中的诚信环境
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学生的信任对象中,教师被列在家人、朋友之后,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师生信任度的关注。一般来讲,诚信与信任是相互递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人们对所信任的人通常是诚信的,而诚信之人通常也更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反之,如果人们彼此间缺乏起码的信任,那么诚信将不可能产生或存续。师生关系亦是如此。访谈中发现,如果教师的言行不当,出现不诚信行为,如让学生配合做假课,对学生评优评奖暗箱操作,都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进而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并由此对其诚信观的塑造产生不利影响。
这就警示我们,首先,诚信教育需教师先行。诚信的教育才能培养出诚信的学生,诚信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教师的诚信行为是培养学生诚信行为的基础,教师应将诚信准则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对学生必须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求学生诚实,自己首先要不说虚假的话;要求学生守信,自己就绝对不能食言。其次,应以诚信的学校环境涵养诚信。培养学生诚信品质,营造学生信任、信赖的教育环境,建立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非常重要。一所学校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不仅仅是显性的课程和教学,学校的所作所为和文化传统、教师的一言一行、班集体的氛围这些“隐性课程”同样对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具有积极作用。学校应让学生始终浸润在立德树人的良性环境中,时刻吸收到诚信做人做事的正能量。
(三)引导学生正确归因,促进学生诚信自律
养成诚信品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至关重要。调查发现,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悖反现象,这与很多研究结论相同。进一步分析发现,诚信认知得分越高的群体,其诚信行为表现就越好,两者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诚信认知越正确、诚信意识越强烈,诚信信念越坚定,其诚信行为就越易发生。
因此,学校教育的着力点应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由诚信认知向诚信行为的有效转化上,需要引导学生对自我的诚信状况进行正确归因,促进学生诚信观念的内在化,最终使学生达到诚信自律。“90后”中学生诚信缺失固然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但那只是外因,学生缺乏内在的诚信自律才是根本。为达成诚信自律,诚信教育要遵循道德养成的内在规律,着力培养学生个人内心信念,重视其诚信认知水平的提升,坚定其诚信意志,增强其诚信意识,践行其诚信行为,实现“知”“信”“行”的转化。教育中,应该多设计一些利益冲突情境或诚信两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辨,提高其诚信判断力和水平,培养其诚信意志力和自主选择能力。
(四)发挥家长作用,通过家长的诚信来影响中学生
调查结果显示,家长是学生诚信发展的重要影响源,他们的诚信状况会直接对子女的道德成长产生影响。
1.情绪方面
在中学时期,学生的情绪很难按照自己的意愿合理地把控好。中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童年过渡到青少年时代,会让他们还很不适应,导致情绪不稳定。同时,他们的感情细腻但又显得比较脆弱。此时的学生一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事情就会显得急躁,容易情绪失控,自我承受能力比较差,遇到问题容易退缩。
2.行为方面
由于中学时代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很差,这样很容易导致在行为处事上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同时,他们还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望:主要表现为争强好胜、做事比较鲁莽、不顾后果。在青春期,他们普遍表现出来的是心理的不成熟和极强的逆反心理,最基本的表现是他们很少和家长倾诉心声,认为家长都不理解自己,有的还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
3.个性方面
在中学时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大多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比较任性,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同时,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和好奇心,也更容易相信别人。在对待问题上,他们显得比较片面甚至有些偏激,还容易产生妒忌的心理。
4.异往方面
中学时代是一个情窦初开的时代,学生们大多都对纯纯的爱情有着无限的幻想。其表现为:对异性非常感兴趣,存在很强的好奇心,会有意无意地观察心仪的异性。他们在内心深处非常想和自己喜欢的异往,但又碍于面子常常显得无所谓的态度;如果要让他们真的交往,他们又显得比较害羞或者是不自在。这也是他们内心不成熟的表现。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转变的三个观念
1.教育观念的改变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把学生成绩放在第一位并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好坏,这种评价的机制是不全面也是不科学的,它忽略了学生心理上的因素。在国外有一项调查显示学生的智商在以后成功的道路上对成功的影响远不及心理上的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所以,在学校的教育中,不要把学生当成盛放知识的容器,而要塑造他们的人格,提高他们的自身心理素质,让他们发展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地帮助他们发觉自身内在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自身的竞争力。
2.健康观念的转变
在过去,不管是学校的教师还是家长,对学生健康问题的理解都过于片面,他们普遍认为只要学生的身体健康,那么学生就是健康,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更加关注。因为在当今这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仅仅具有很强的技能,还要求人才具有很高的情商,在处理事情上考虑问题要尽可能地全面。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下的生活环境。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过去片面的健康观念。
3.成熟观念的转变
真正的成熟不仅仅指的是身体上的成熟,它应该是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共同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具体表现。由于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因此对学生成熟的定义也应该有一定的不同。不可否认,由于自身和家庭环境因素,使得学生的心理成熟年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成熟问题上,要更全面更客观,要符合学生成熟的发展规律,不能主观地判定。在中学阶段也是学生心理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当然也是学生心理上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这时候学校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教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并且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都在这个时期形成,所以学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转变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在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中,不仅仅在思想政治课上进行教育,还应该渗透到各科的教育当中。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向学生传达书本上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通过影视教育
在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借鉴国内外好的心理教学方法,如通过影视教育的方法来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教师可以在上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些优秀的电影来影响他们。像《阿甘正传》《肖生克的救赎》等都是很好的教育题材的电影,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对他们人格的塑造以及个性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性格,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走得更高、看得更远。
3.为学生创造沟通交流的机会
在中学时代,学生们对很多问题都存在着很高的好奇心,如他们最关心的异往问题,教师不应该回避,而是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异性,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处理异性的问题上更加合理和正确。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开主题班会或者是辩论赛的形式,其主题就是“中学生应不应该与异流”,这样大家就会畅所欲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方面教师可以更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也让中学生更多地了解异性之间的差异。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学生的想法后,教师才能够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处理异性问题时变得更客观。这有利于他们的学习以及他们健康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4.加强家庭教育在中学时期,家庭教育也是学生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一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家长在注重智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心理教育和德育;家长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积极地思考问题,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家长要加强精神教育,鼓励孩子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是在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的,才有可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四、结束语
首先,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教育职业劳动者热爱自己的职业,并忠诚于自己的职业,也就是忠于自己所属的职业团体,信守该团体的原则规范与理想目标。事实上,只有付出真诚,才有可能自觉地把自己与所从事的职业紧密联系起来,并全身心地融于其中。职业道德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规范是“爱岗敬业”,如果员工缺乏诚信,不是真心诚意地把所从事的职业当成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或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是难以“爱岗”,也不会“敬业”的。
其次,诚信也是职业道德体系中的一条基本规范。在职业生活中,作为职业劳动者,诚实守信既是待人处事的基本准则,也是创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此外,创业也需要付出诚实的劳动与艰苦的努力,任何事业都是脚踏实地地干出来的,而不是吹出来的,创业的成功就是诚实劳动的结晶。因此,诚实守信是每一个职业劳动者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至于企业或企业的经营者,就更应该以诚取信于人。
2.诚信是职校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
2.1诚信是职校生立身做人的内在需要
首先,诚信要求职校生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全面客观地审视自我;既不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也不妄自菲薄、自我贬低;既要看到自身的优势与长处,也要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足与暂时的失败与挫折。在现实生活中,部分职校生过于自卑,把自己看得低人一等;部分学生在顺利时飘飘然,遇挫折时又一蹶不振,把自己看得一文不值。这些现象的产生除了学生的心理发展不甚成熟外,也是他们诚信修养欠缺的表现。
其次,诚信要求学生们在待人接物上以“仁、信、善”示人,遵守原则和信义,无私于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备了诚信,就能够做到心情坦荡,就能够唤起爱人之心,人与人之间就能够彼此信任,友好沟通。从这个角度讲,诚信构成了人类社会和谐有序的信任与安全机制。职校生要融入社会,立身做人,就必须努力加强自己的诚信修养。
2.2诚信是职校生求知的基本要求
首先,诚信有利于端正求知的态度。诚信的基本要求是真实,诚信的培养能使人“尚真”、“求真”,而且在具体的行为中表现“真”。而求知就是为了了解、掌握客观世界的真实面貌,它其实就是一个“求真”的过程 。一句话,诚信有利于端正学生求知的态度。
其次,诚信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求知风气。诚信就是实事求是,就是脚踏实地,有真言、真心、真行,反对欺诈和虚伪;诚信的修养就是要克服浮伪习气,培养诚实、务实的品德。因此,诚信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求知风气。在现实生活中,部分职校生在求知过程中缺乏毅力与吃苦的精神,只想找捷径,混日子,混文凭,或投机取巧,只求一知半解,或舞弊抄袭,弄虚作假等。这些不良学风与学生诚信修养的欠缺也有一定的关系。
2.3诚信是职校生道德修养的基础和根本
有诚信方有德,无诚信则无德。诚信是一种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具备了诚信,就能够发掘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使其真心向善;就能够使他们自觉地将其道德之知付诸于道德之行,从而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全面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因此,诚信是职校生道德修养的基础和根本。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存在的道德修养的自觉欠缺、公德心不足、道德之知与道德之行脱节现象,与其诚信修养的欠缺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3.加强职校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3.1培养职校生诚信意识
一般来说,道德意识起源于人的道德情感,有赖于人的道德意志,落实在人的道德行为之中。因此,培养职校生诚信意识,关键是发掘其内心对诚信的情感,磨练其对诚信追求的意志,并将获得的诚信意识落实到日常行为中去。如为杜绝考试作弊现象,组织学生签订“考试承诺书”,增强诚信意识;针对不文明陋习,可举办“告别不文明行为,争做文明学生”的签名活动。
职校生诚信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其诚信修养的自觉性,这种修养的自觉性主要体现在:将诚信当成一种内心的需要而不是外在的强加,并形成诚信修养的较为完善的心理机制,使诚信由外在的他律化为内在的自律;在诚信修养的过程中体现出高度的主体精神,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有效地将知与行结合起来,做到知行统一。
3.2慎重选择教育内容
对职校生进行诚信教育,其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工作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因此,一方面要注意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能搞“大一统”、简单的“一刀切”;另一方面要加强时效性与实效性,要选择那些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范例去启发、引导学生,而不是 “老调重弹”。同时,学校还要将诚信教育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社会公德、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与遵纪守法、校规校纪的教育相结合,培养职校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效果。
3.3开展诚信教育活动
诚信教育活动的重点在知行统一,关键在践行。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精心安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诚信教育活动。如可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内容的格言、故事、典故等,通过征文、表演、诵读、辩论、演讲、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体会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可邀请社会上有关诚信的典型人物、先进人物来校为师生举办报告会、座谈会,让其感受诚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还可利用每年9月20日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和每年9月全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的活动为契机,将诚信教育作为重点之一,充分发挥橱窗、黑板报、广播电台、校园网等宣传媒体,有机地安排教育活动。
一、通过游戏,培养创新能力
游戏充满着乐趣,使儿童无忧无虑,儿童在游戏中受情节的吸引,目标的激励,规则的制约,能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努力创新,其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体育课上通过游戏,有利于改变体育教学的封闭状态,克服单纯竞技观念,增强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安排和手段,使他们在教学中被趣味的体育游戏活动所吸引,感受到体育课的无限乐趣,从而激发了他们活跃的情绪。如在“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活动中,我一改往日单调无味的做法,而是将预先准备好的“老鹰”、“母鸡”、“小鸡”头饰发给学生,再配以老鹰抓小鸡的儿歌,营造“老鹰抓小鸡,母鸡护小鸡”这一氛围,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游戏竞赛。在游戏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对比赛失败的学生,我适时帮助调整心境,对他们给予理解和帮助,培养他们在逆境中的承受力。这样,既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让学生从这个游戏中充分体会到了“母爱”这一情感,还能让学生在竞赛中经受成功或失败的情绪体验,更好地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通过“口诀”,培养创新能力
体育口诀具有形象、生动、简练、准确、富有韵律的特点,学生喜欢听,容易懂,记得牢,用得上,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动作要领。在体育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口诀”教学,是贯彻“精讲多练”,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教学法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加快对动作的了解掌握,还能让学生从中摸索并领悟出一些运动规律,从而培养其学习及探究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技巧连续前滚翻时,我编的口诀是“连续滚翻也不难,两次滚翻一个样,注意团身和蹬腿,翻得连贯又漂亮”。这里清楚地说明连续前滚翻时,只要注意用力蹬腿,团身要紧,同时要做好前翻成蹲撑的衔接动作,就抓住了连续滚翻的技术关键。这样,本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就不需要作更多的讲解了,学生练习的次数也就相应增多了,效果就明显了。学生在反复的训练中,不断摸索,不断探究,其创新能力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通过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质疑的过程实质是积极思维的过程,质疑中蕴含着创新萌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质疑,让他们敢想、敢疑、敢问,发挥创新的潜能。
如在新授跳短绳教材时,我及时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导孩子们质疑:一根绳子两头摇,能跳出多少花样来?同学们通过尝试练习,质疑讨论,得出许多种单人跳绳方法:前摇绳跳绳、后摇绳跳绳、单脚跳绳、双脚并脚跳绳、双替跳绳等。在此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单人跳绳另外的方法,如“双摇”、“双手交叉摇绳跳”,同时在练习时,我强调各种跳法的动作要领,指出各难点,再做完整示范。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较准确地掌握了跳绳的动作要领,同时给学生创造了大胆发问、质疑、创造的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四、通过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曾说过:“一位好教师,应该让学生当演员,自己当导演。我们交给学生的应该是点金术,而不是仅给学生一小块金子。”探索新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课堂上,我重视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先学后教,让学生大胆尝试,促使学生大胆动手动脑,进行思维。如在教学《跳单双圈》时,我每组给学生十三个呼啦圈,让他们小组自己动脑进行摆放,然后根据自己的摆放进行跳跃,让他们感受不同的跳跃方式,与此同时,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坚持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发学生“想一想、练一练、问一问、试一试”,力求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性,他们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探讨,并通过尝试练习,教师点拨,其探究的结果就更有创新价值。
【关键词】体育教学;支撑跳跃;体操
【作者简介】郭丽华(1961-),女,籍贯福建福州,副教授,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教学部体育教研室,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支撑跳跃是体操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支撑跳跃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毅力,还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超越障碍的实质本领。由于要跨越一定的障碍物,因此支撑跳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再加上其它种种原因,会导致部分学生因为恐惧心理而导致不敢参与练习。
一、恐惧产生的原因
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的素质差,速度、力量上不去,在心理上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伴随产生恐惧感。
个性心理特征: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具体的实际活动中有不同的表现,比较典型的有三种表现形式:内向型、外向型和抑制型。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所以在支撑跳跃教学中,学生有不同的反应:有点学生冒冒失失,没有经过考虑就急着尝试;有点胆怯害怕,随有完成动作的能力,却不敢做;有的学生则在练习前善于思考,一学就会。所以必须掌握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受他人的影响:由于部分学生在做动作时多次失败或保护不当而导致伤害,不仅会给受伤的学生心理带来创伤,还会“传染”给其他学生。
信息量的获得程度:人进行任何体育活动都是自我控制过程,在支撑跳跃教学中,学生对于动作要领不理解,对于动作结构不清楚,对于器材不了解,对于帮助保护者没有信心,都会产生恐惧的心理。
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情绪、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师积极的情绪,愉快的心情,自信的表现力,以及教学能力、保护与帮助措施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引导作用。
二、克服恐惧心理的方法
在教学中处理恐惧心理不可能有一个万能的处方。要针对产生恐惧的成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有效地避免和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可以尝试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
1.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只有使学生明确,通过体育教学和不断的练习,才可以习得技能、技巧,才能不断地提高运动能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是消除恐惧心理和锤炼意志的前提。
2.培养积极的练习情绪
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善于观察分析、判断学生的情况和情绪状态,及时作出教学调整,消除消极情绪,保持课堂练习的积极性。
3.适当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预防和克服恐惧的重要途径。对于有畏难情绪的学生除了诱导外,应多给于鼓励,尽可能不用“没危险”、“别害怕”、“没关系”等字眼,因为这样的语言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心理负担。
4.运用集体的力量
适当的外部刺激,可以使一些犹豫的学生作出大胆的选择。如利用其它围观学生的语言激励或肢体语言的鼓动等。
5.加强自信心的培养
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感到自己具备完成动作的可能性。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分组,并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逐步完成教学要求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6.适宜的教学手段
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的练习情绪高涨是好事,但有时也会坏事,有些学生迫不及待地做完整技术练习,如果做不好而出现意外的话,会对其他的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切忌“冒进”。教师的示范应力求轻松、自信,给学生以动作的美感之余,还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思想顾虑。加强保护与帮助,抓住“脱保”的时机,以减少学生的依赖心理,提高独立完成动作的能力。
7.充分的教学条件与准备工作
关键词:诚信;大学生;多元化;教育体系;教育模式;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60-03
一、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的意义
1.诚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德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治国理念与治国目标。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构建及其具体目标实现的道德基础,也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和谐相处等具体目标的精神支撑,是使社会系统协调和谐的重要基础要件。受社会诚信危机的影响,大学生中出现了考试作弊、论文剽窃、拖欠贷款、简历注水等现象,大学校园中正面临着一场诚信文明的危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优秀群体,他们肩负着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的诚信状况影响着个人、集体、社会与国家的利益,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为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2.诚信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成才成长。在市场经济的环境条件下,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与价值取向,其直接后果便是无视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存在,无视社会规则的存在以及无规则的趋利避害的心理和尔虞我诈的恶习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层面蔓延。诚信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大学诚信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基础。诚信是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的基础与根本,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石。一个健全的社会,离不开诚信道德,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誉,市无信不兴,企业无信不昌,开展大学诚信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成才与成长。
3.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规则与灵魂。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的规则与灵魂,是应对社会规则无序和群体失范的利器。强化大学生诚信观念与意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立信用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具体要求,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关键。大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我国在搞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受诚信危机的影响,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使和谐社会的实现如釜底抽薪,失去道德的根基,“以德治国”的战略之路无法实现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校园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具有现实的价值意义。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诚信教育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重点,是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具体要求,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关键。然而在大学的诚信教育中,忽视情感与实践教育,把诚信教育当成单纯的政治宣传,远离社会生活,社会实际,停留在单纯的原理灌输、规则的阐述上。教学内容理论化、抽象化、空洞化。实践贫乏,路径狭窄,方法单一,措施薄弱,教学的现状不能满足大学生与社会现实的需要,教学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
2.大学生诚信教育缺乏连贯性、系统性。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与框架,诚信教育缺乏有效的衔接。方法不当,内容枯燥简单,教育的效果不好。高校与社会联系紧密,社会现实中的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不正之风对高校的诚信教育影响巨大。教育队伍弱化,教育者自身素质良莠不齐,个别教育者诚信失范,高校自身在诚信教育方面不重视,人力、物力、投入不足,诚信管理制度缺乏,对大学生失信,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等。总之,家庭、学校、社会没有形成合力。
3.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不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评估制度、诚信教育管理制度等缺乏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如对大学生的评估仍旧停留在以成绩为主,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品质无法用分数来衡量,不利于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诚信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道德基石。目前,市场经济中的欺诈、坑、蒙、拐、骗,政治领域中的腐败等,对高校的影响明显,反映在大学生身上则是诚信危机。为此,建立与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项紧迫任务,要提高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
1.构建以大学生为核心的多元化的诚信教育体系。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行为呈多元化、向复杂化方向发展。所以,要努力构建符合他们思想特点、价值观念的诚信教育体系。①诚信教育要“以人为本”。柏拉图说过,只有学生自觉自愿地受教育时,才可达到教育目的。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把德育与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丰富多彩的充满个性的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优良的个性。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坚持以人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在不同时期的精神需求,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与更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挖掘他们的潜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同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把教书育人提高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高度上来。在诚信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关心、理解学生,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创造。诚信教育的内容不仅要立足于社会现实,还要符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心理需求,能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用名人伟人的诚实无私的品质感染学生,增强诚信教学的吸引力与趣味性。诚信教育的模式与方法灵活多样,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自觉的学习实践。诚信教育的体系要科学、合理、规范、切实可行,能让大学生自觉的接受。②构建诚信教育的多元化体系:一是,诚信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诚信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包括:学习、经济、生活、择业、政治、人际诚信等若干方面。大学生政治诚信包括:政治认知、政治信仰、政治实践等诚信规则与评价标准。学习诚信包括: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考试与科学研究规则与评价标准。经济诚信包括助学贷款、申请使用助学金、补助、缴纳学费等规则与评价标准。求职诚信包括:荣誉证书的鉴定、证书真伪验证、签约履行状况、创业活动的规则与评价标准,还包括:人际交往诚信规则、社团、网络诚信交往规则等。对诸如:作弊、不按时还贷,不履行就业合同等具体的行为,可以有具体、明确的量化的指标,并且进行公开、公正、民主、监督、有序的测评。这些诚信规则是规范大学生诚信行为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二是,诚信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学校要把诚信教育作为衡量大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纳入日常管理。如大学生入学进要签订诚信保证书,明确不诚信者要受处罚。美国大学生都必须在一个正式严肃的场合与学校签订“诚信准则”做出诚信宣誓,以表示接受“诚信制度”。未签订此承诺的不得入学。三是实施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把个人诚信档案作为衡量一个人诚信状况的最基本依据。个人诚信档案应包括个人承诺书、个人基本情况、个人品行、学习成绩、获奖状况、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实践、诚信记录、个人自评和学校评定等。围绕诚信档案的基本要求,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及管理监控查询系统。把诚信档案作为大学生个人的“名片”时刻提醒大学生要诚信,供所在院校及就业单位和各金融机构查阅,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的信用风险。四是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估机制。根据大学生诚信档案的记录,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评定,将诚信记录评定结果与综合测评等记录结合起来,与奖学金评定、优秀生的评比、就业推荐和入党挂钩,使诚信状况好的大学生,得到充分肯定与鼓励;而诚信状况不佳的大学生也能通过评估制度和奖励制度了解个人的诚信状况,及时矫正自己的行为。五是诚信教育监督体系的构建。高校的纪检部门要建立科学完备的监督制约机制,约束大学生的行为,且要定期检查。建立建全失信惩罚机制,对诚信缺失的行为,学校要制定相关的管理条例和管理规定,加大执行力度,让失信者品偿失信的苦果,坚守诚信做人的道德底线,以免将来给国家、社会,他人和自己造成更大的损失。
2.构建“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模式。在目前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中还没有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合力。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与日常的生活起居,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引导不够。而个别家长的诚信失范行为,在孩子心中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孩子的不诚信,这些都会对学生的诚信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学校的教育中,一些高校为了局部利益,名声、名誉,弄虚造假、虚构材料、谎报数据、钱权交易。甚至参与帮助学生就业的造假行为,造假鉴定、假成绩单、假数据、假证书……不仅违背了诚信道德,而且在师生中造成了严重影响,败坏了社会风气。在社会现实中,以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诚信缺失事件:毒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吹黑哨事件、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重能轻德等,使诚信教育丧失了生存的土壤。为此,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一些国家的诚信教育成功经验。在德国的家庭教育中,强调父母的以身作则;在学校,诚信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从政府到学校都制定了严格的考试章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英国将“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在美国,不诚信记录将跟你一辈子。哈佛大学注重教师的品格素质。英美等国家通过严格大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借助网络传媒、等强化诚信教育,这为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学校应该制定一套完备的诚信规范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师生的正能量,利用各方面的资源,运用各种手段与方法,营造诚信文化环境。其次是家庭教育要与学校进行有效的沟通,家长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以高尚的诚信人格感染子女,发挥楷模作用。其三,学校的诚信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诚信的宣传与导向,弘扬良好的诚信风尚,构建社会诚信体系,通过建立规范、有序、完善的信用体系,健全市场经济法规,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度,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总之,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艰苦、紧迫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的合力作用,要营造一个政府讲诚信,公众讲诚信,各行各业讲诚信,人人讲诚信的社会大环境。大力宣传诚信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一种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只有抓好诚信教育,才能实现校园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
3.构建诚信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①发挥教师在诚信教育中的作用。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大学生是高层次人才和党政干部队伍的重要来源,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涉及到提升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与能力,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目标,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关键。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保证,提高诚信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教师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与引路人.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言行。所以,要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构建一支马列主义修养水平高,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纪律严明、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理念先进、善协调、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原则、群众基础好、让党放心、大学生满意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诚信教育的关键。在诚信教育过程中以加强职业道德为重点,强调“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以教师的选聘为基础,学科建设为支撑,以长效政策制度为保证,探索、创新诚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造就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树立诚信教育终身化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师在诚信教育中的作用,自觉地把诚信教育渗透到教学与管理中去,为人师表,以人格的力量感染学生。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价值取向为“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的师生关系,才能使两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教师要努力做到“诚信为人,诚信施教”、“言必行,行必果”,自觉接受学生的监督,以身作则,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和渊博的知识取信于学生,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把诚信的优秀品德、诚信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大学生,把真善美传授给大学生。真诚的对待不同的学生层次,根据时代的特点,围绕诚信的目标,重点进行教学和教材的改革,增进诚信教育的实效性,提高授课的效果。②把诚信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大学生诚信价值观与校园诚信道德氛围的建设,把诚信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当中去,通过建设人文校园、绿色校园、科技校园,建设校史、党史、陈列室等隐形教育,弘扬本校的优良传统。用高尚的校园文化,引领熏陶感染学生。通过校园诚信实践活动,如诚信文化节活动,诚信漫画活动,辩论赛活动,在考试诚信教育活动中,开展“考的是成绩,试的是诚信”主题活动,倡导诚信风气,塑造信用形象。给予大学生思考、反思、实践、澄清的时间,培养大学生诚信的认知水平和诚信的实践能力。拓宽诚信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大学生诚信心理、诚信行为、诚信习惯,使诚信品质蔚然成风。充分利用学校的庭、台、楼、阁、陆、湖等实现教育功能,通过美化校园设计布局,如利用校园的横幅、展板、橱窗、教室、公共场所等适当位置设置诚信格言和警句牌。通过文化景观,渗透校园诚信精神与氛围,使校园的物质空间环境起了一种无声语言的隐蔽性教育作用。还可以把诚信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转移到电视专栏、教科节目、红色网站及社会实践中,通过大众传媒的快捷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使之成为隐性教育的有效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达到教育目的。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法律意识,把守法、讲法与诚信教育相结合。③建立校园诚信网络互动平台。高校诚信教学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作用,重点推出诚信教育栏目,设立诚信讨论专栏,定期请政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向大学生深入剖析重大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根源及诚信缺失的后果,发表引导性的意见,利用这些大众传媒,向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开拓大学生的视野。网络教育强调的是“双主体”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诚信教育由简单灌输向多方位、平等、互动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荒.大学诚信教育与和谐校园构建的研究》[J].管理观察,2011,(12)(下).
[2]伊丽莎白.劳伦斯现代教育的起源与发展[M].纪晓林,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186.
[3]张晓荒.内心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研究》[J].管理观察,2011,(11)(中).
[4]段鹏飞.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5]何毅.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及诚信教育的体系构建EB/OL].中国青少年研究网,2005.11.
[6]凌取智,等.大学生诚信及诚信教育的研究现状[J].克拉玛依学刊,2011,(4).
[7]冯颜利,崔延强.国外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2008,(7).
[8]罗英翔.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2).
[9]何伟.关于提请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建设[EB/OL].2010.3.5人民网.
[10]谢小平.诚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课题[J].甘肃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1,(1).
[11]冯颜利,崔延国.国外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2008,(7).
[12]高远.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7)(下).
[13]张晓荒.大学诚信教育与和谐校园构建的研究[J].管理观察,2011,(12)(下).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功能状态。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1、无心理疾病;2、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
(1)“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
(2)“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指在适应环境和努力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以促进心理健康,使心理处于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自我实现者”标准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理想的心理健康人即“自我实现者”。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个体的潜能和价值得到最有效的挖掘与运用。马斯洛概括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有以下15个方面:
1、正视现实:对现实有良好的知觉。
2、接纳自我、他人和自然:心理健康者能够接受别人、自己及环境的不足与缺憾,而不会为这些缺憾所困扰。
3、言行坦率、表现真我:心理健康者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能够真实、坦率地表达自己。
4、热爱事业、以工作为中心:心理健康者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对工作刻苦、专注、并从工作中获得快乐。
5、独立独处:心理健康者不依靠别人来求得安全感和满足,他们依靠的是自己。
6、与环境关系和谐: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中能保持相对对立性。
7、欣赏日常生活能从平常经验中看出新意。
8、具有高峰体验:心理健康者即使从平凡的活动中,也能感受到强烈的醉心、狂喜、无限美好。
9、同情关心他人,关注社会道德。
10、人际关系深刻:心理健康者注重友谊和爱心。
11、待人民主平等:心理健康者能够谦虚待人,尊重别人的权利和个性,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并能向能够教给自己知识的人们学习。
12、.信守道德标准:心理健康者能区分行为手段和目的,认为目的比手段更为重要。
13、富于幽默感:心理健康者善于观察人世间的荒诞和不协调现象,并能够以一种诙谐、风趣的方式将其恰当地表现出来。
14、富于创造性:心理健康者具有独创、发明和追求革新的特点。
15、不随波逐流:心理健康者具有自立、自强的人格,他们不随意迎合他人的观点行为,他们认为人必须有主见,认定的事情就应坚持去做,不应太顾及传统的力量和舆论压力。
(二)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参照国外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结合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特定的社会角色,心理健康的标准可概括为: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情绪积极稳定。5、社会适应良好。6、人格结构完整。
三、心理健康的促进
(一)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
1、生理与心理统一:健康是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统一整体,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2、个体与群体协调:每个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个体的心理健康维护依赖于群体心理健康水平。
3、理论与实践结合:心理健康的维护既取决于心理卫生知识与理论的掌握,也取决于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成果。
4、防治与发展并重:对那些心理疾病患者做到尽早发现,及时提供干预,改善社会适应能力。
(二)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学习、成长、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兴衰。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