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

第1篇: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

【关键词】河道治理工程;环境影响;对策

河道治理工程可要肩负起提升河道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重要职责。但由于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没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造成大量废水与废弃物排放在外,使周边水体、空气质量受到严重不利影响,因此需结合河道治理工程建设要求,制定出保护周边生态环境的施工方案。

1河道治理工程现状分析

河道主要有河床护坡,水体等组成,通过合理的治理手段,可使河道具备更加显著的防洪排涝功能。就目前来看,我国河道治理工程数量增多、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部分建设单位忽视河道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将建筑垃圾随意堆放在河道两侧,导致河道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严重损坏了河道水系统的正常循环[1]。不仅如此,对河流进行过度开发,导致河流内部生态多样性下降,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背道而驰。由此可见,为从根本上发挥出河道治理工程积极作用,相关管理部门需将保护周边生态环境作为建设目标之一,细致分析河道治理可能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对传统施工方式进行不断优化。

2河道治理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2.1河道形态治理的影响

在河道形态治理期间,主要采用渠化或固化等方式,将河道原有自然形态进行改变。对河道内的水流进行控制,使河道上下游态势更加符合防洪要求。对河道断面进行几何化处理,从根本上约束河流的自然冲淤能力,使河道原有纵向及横向形态发生明显改变[2]。此种河道形态的变化可直接影响到周边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导致河道周边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2.2工程建设的影响

在河道治理工程建设期间,会对周边水资源造成一定污染,部分单位将未经过处理或处理不完善的污水直接排入到河流中,使河道内水质不断下降。同时,工程建设也会对周边环境的小气候造成影响,使地面温度上升。通过拦截等方式储存大量水体,也会导致河道上方空气流动产生变化,空气内的能量转换能力下降。

2.3对水体生物的影响

为确保河道治理工程能够更好保护河床边界的稳定性,相关施工单位往往采取在河岸护坡涂抹防冲刷材料的方式。此些材料会直接与水体接触,导致水体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保障河道治理工程结构的稳定性,护坡处理期间还会采取河床硬化措施,导致河床自身的过水性及多孔性下降,河岸周边植物无法获得充足的水分。

3河道治理工程环境保护对策

3.1创新河道治理工程建设理念

在原有河道治理工程改造技术基础上,运用更加先进的河道治理理念,从根本上提升河道治理工程的生态效益与长远效益。结合河流具体情况与特征,明确河流自然形态对工程造成的影响与干扰程度。细致分析课程自身的演变规律,以区域利益共存为原则,更好实现生态环境长远发展目标。做好河道治理规划工作,确保河道治理施工方案能够更好满足河道自然发展需求,顺应河道具体走向布置工程结构。注重控制河道整治的面积与范围,建立起更加合理的河道布局边界,从根本上控制河道治理工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干扰程度[3]。划分出河道生态环境敏感地区,制定出更加有效的环境保护手段,注重保护此地区的环境完整性,从根本上降低工程建设环节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严禁利用自然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确保河流治理工程能够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符。

3.2应用先进整治手段

通过在河道治理工程开展期间应用更加科学的治理手段,从根本上保护周边水土资源。切实提升工程施工方案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选择对周边生态环境扰动性较小的施工技术与设备。注重对工程施工现场周边环境的监管,细致评估工程各建设环节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程度,在保障河流治理工程各项功能符合设计标准的前提下,有效保护周边生态环境。注重河道治理施工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从根本上提升施工人员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维护工作中,最大限度发挥出河道治理工程的开展效益,为周边居民与水生物打造出更加绿色健康的生存环境。不仅如此,在河道治理工程建设期间,相关管理部门还需加强施工监督力度,防止污水及污染物随意排放。利用先进工艺将污水进行二次处理,从根本上提升水资源利用率,控制工程实施成本。

3.3做好水生物调控工作

为确保水生物具有良好的生存环境,需在实施河道治理工程期间开展生物协调、补充水量等工作,保护水生物原有生存环境。在河道内部放养鱼、虾等水生物,通过充分发挥出水生物的滤食作用,使受污染的水体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恢复正常。通过跨区域调水补充水量等方式增大河流流量,稀释河流内部污染物,从根本上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从根本上满足大众的用水需求。

第2篇: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2009年工作监督计划的安排,县人大常委会农资环工委牵头组织部分县人大代表成立调研组,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宣长友的带领下,于5月底至6月初,就我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舒桥、船寮、东源、高湖等乡、镇政府及部门领导、部分人大代表的意见,并实地察看了舒桥、船寮、东源、高湖等乡、镇小流域综合治理现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主要成效

船寮港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明显。源头黄洋钼矿的百法无序开采得到有效遏制,投资1602万元建造了6道矿山废碴固碴坝,固定废碴1785万方,植树种草绿化1300亩,新建大型排水沟1**0米;十一都源中下游的河道疏浚工作已基本完成,畅通河道取得明显成效。河道清水工程有效缓解了治理区河床淤积抬高,降低了水位,有效地降低洪灾的发生率。

温溪镇防洪堤累计完成4190m,完成投资4276万元,将温溪镇集镇横溪以下段防洪能力提高到20年一遇。

四都港流域综合治理。先后完成了油竹新区防洪堤、田步洋、下尾段、徐岙段、赤岩段防洪堤;仁庄镇防洪堤、山口下殿潭、板石防洪堤、汤洋乡防洪堤、方山乡防洪堤等防洪堤长度的建设工作。

水毁工程以奖代补项目。20**年完成投资1278万元,07年完成投资892万元,**年完成投资685万元,近两年对山塘整治的力度逐步加强,**年投入约880万元。

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实施生态林保护制度,加强生物防护措施。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与管护工作,森林覆盖率达74.5%,有效地改善了沿河沿溪的景观和生态环境。

二、我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详细措施如下

(一)重视前期规划,强调综合治理

1、小流域治理坚持“合理开民、得用,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水旱灾害”,坚持以“上蓄、中拦、下疏、疏围结合、因势利导、防冲防淤,降低水位、减少水患”为指导思想,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坚持不懈,讲究实效,目标明确,治一段成一段。先后编制完成船寮港、四都港、祯埠港、管庄源、贵岙源等各主要流域水电梯级开发规划报告和中下游滩地开发规划报告。

2、由于财力、物力、人力等因素的限制,工程项目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对山洪条件下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又没有实施防洪工程项目的区域,建立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防洪避洪体系,因地制宜,做好小流域防洪避洪应急预案。**年完成编制《全县小流域防洪避洪规划》,指导各乡镇完成《乡镇小流域山洪避洪YU案》编制。

3、开展全县水域调查与水域保护规划工作。20**年底,根据省水利厅统一部署,我县开始着手部署全县陆地水域调查工作,对全县范围内所有河流、水库、山塘进行了普查。调查工作历时一年,通过调查,全面掌握了我县现有水域基本数据,为加快水域综合治理步伐提供基础数据。

4、20**年12月,完成《青田县水域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并通过丽水市水利局审查:现阶段水域划界以开始野外测量等前期准备工作,为全面监管我县水域,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河道打好基础。

三、我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存在问题

(一)、施工硬件方面

部分河道疏浚不规范,该挖的没挖掉,挖掉的地方高低不平。寮港赤岩段河道疏浚时,疏浚的太深,防洪堤的堤底都在外,洪水来的时候,有被洪水冲毁的危险。后续管理不到位,部分河道刚疏浚完,就有很多废渣、弃渣倒进来。

(二)资金拨款安排方面

我县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由财政局下面的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导的小流域生态农业工程建设,项目由县里上报,资金由省财政直接拨付,目的是偏远山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面貌,促进农民增收;二是水利局主导的防洪堤建设,目的是提高防洪能力;三是由砂石料办公室主导的河道采砂疏浚工作,目的是提高防洪能力。但有时资金到位不及时,影响到工程的开展进度。

三、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与城建、交通、林业、农业环保惟及船运等专业规划有发生交叉现象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涉及的面相当广,由于青田的特殊地理环境,河道治理经常会与城建、交通、林业、农业环保惟及船运等有发生交叉,在有关的专业规划上也经常出现冲突,给小流域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困难。

四、我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意见建议

1、编制规划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制订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坚持走“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的路子。

对小流域要采取“治理、保护、管理”的方针,治理是指河道疏浚;保护是指原生态保护;管理要依法、科学、到位,不得对河道采砂行为乱收费。船獠港流域要重在治理,有科学地进行河道疏浚;四都港、祯埠港和小溪流域要重在保护,其中四都港和祯埠港流域要规定不好挖砂,严格保护好现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小溪流域民间用砂可以就地小规模挖取,但不好作为商业用砂外运,破坏生态环境。

2、开展试点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要根据财力逐步实施。近期,要在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筛选灾情严重影响大急需治理的小流域,开展综合治理试点。对列入综合治理试点的,要将综合治理区的项目进行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并将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明确为工作重点,各司其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要因地制宜,针对具体的小流域特点,科学地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实现综合治理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强化管理

要提高小流域的生态质量,维护小流域的生命健康,不仅要治理,更要重视管理,落实以防为主,切实加强对河道的管理,严禁在河道弃土弃渣和在河道内占地建房,规范河道采砂管理,清理“三无”小水电。切实加强沿溪沿河森林植被保护和培育,引导农民科学山地耕作和营林作业,从源头上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植被质量。加强和规范小流域的采砂管理:对小流域要认真落实保护措施;原则禁止小流域内的外运型商业采砂活动,搞好小流域保护和疏浚规划,规划疏浚区域之外原则不得安排商业及填方用料的采砂;积极探索村民自用用砂开采与小流域保护的有效管理办法。

4、加大投入

第3篇: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

【关键词】生态理念;中小河流治理;设计应用

1 前言

对于生态理念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而言,根本目的并不是将所有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全部消除,而是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融入各项生态理念,来达到尽可能地避免各种设计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设计单位而言,当务之急就是要不断加强对生态理念的认识和应用水平,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找出各种明显和潜在的生态问题,并对其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措施,从而将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各种设计问题,所能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点。不仅要确保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内容的圆满完成,同时也要相应提高工程设计的生态效益。可以说,生态理念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仅使建设单位赚取可观的利润,同时它也会带来非常重要的无形效益,包括加强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与统一。如果生态理念能够因地制宜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中得到良好的应用与实施,不但可降低一定工程造价,而且是促进整个河道整治工程行业乃至全社会良性循环、繁荣发展的最佳途径。

2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生态设计原则

2.1 坚持和谐,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中,必须尊重河流生态的自然属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河道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

2.2 坚持多角度分析考虑的原则

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中,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多角度分析考虑。河道治理不能仅仅从防洪、排涝的角度考虑,必须要从人文、经济以及社会效应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生态要求,实现人类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和谐统一。河道治理设计除体现出河道的防洪、排涝功能外,在生态的基础上,乡镇河道还需考虑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有利于水生态环境恢复;城市河道还需考虑人文景观、休闲、娱乐等功能区布设,使沿河两岸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3 坚持因地制宜、适当超前的原则

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中,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当超前”的方针理念。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在河道治理工程设计中,应按照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尽量做到就地取材、随风就俗,河道治理的标准在与地方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条件下满足当地审美要求;中小河流治理作为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的。因此,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需要有适度的超前性,可按生态原则将起点和标准适当提高一些,这样有利于持续发展。

2.4 坚持对生态环境予以保持与修复的原则

在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尽可能保持其原有各项综合功能设施不受破坏,根据生态环境的具体要求,确保工程效益发挥的持久性。一般河道治理包括疏浚、筑堤、护岸、亲水台阶及绿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对河道生物群落做好生态调查,并提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相关措施,要注重保持及修复河道原有生态系统。

3 生态理念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中应用的主要内容

3.1 在治导线设计中的应用

为避免洪冲水毁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历史以来,治理河道在确定治导线及河道断面时,往往只是从防洪的方面进行考虑,以河道保证断面顺利泄洪为主,治导线设计也以顺直为准则。从而将那些自然、保水、生态而丰富多彩河流粗暴地予以裁弯取直、占滩筑堤造田,最终导致自然河流当中的浅滩与急流、主流与支流等格局被认为地改得面目全非。洪冲水毁的情势得到了暂时缓解,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就比较大。首先,在那些被废弃的原有河道附近,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就将急剧恶化,甚至农田灌溉也将受到极大影响;其次新开的河道也将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甚至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治导线设计中,要尽可能地保持现状河道既有状态,在保证安全泄洪的基础上,做到保持河道自然宽窄、坑塘、弯曲形态,尽量保护周边环境,维持河道生态功能。局部确实需要调整的,也要加以分析论证其影响情况。

3.2 在堤岸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堤岸结构是河道的骨架,是确保河道防洪安全的关键所在。单纯的河道防洪治理,为抵御设计洪水侵犯和冲刷破坏,河道堤岸结构是通常采用土料筑堤,然后在其迎水面加设一道浆砌石护坡或者干砌片石加混凝土预制板护坡作为防护,来控制水流,达到减灾目标。结果导致河岸硬化,堤岸植物减少,河道水生物栖息地破坏,河道水生态系统逐步失衡。为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提出生态河道治理。生态治理设计通过对自然仿生原理的积极应用,采用围绕河道自然形态,对堤岸加高培厚,适当固堤防冲,再在实施草皮等乔灌木结合的植物措施,建成生态堤岸。如我县采用钢筋串石防冲,预设空隙栽种根系发达的大叶柳措施。由于其植物根系能够有效地保持水土,而植物茎干又能够有效地提高过水断面的粗糙度,既达到防洪保安,还能够有效降低原有河道自然面貌的人为改变,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形象。当然,对于这种生态堤岸的植物选择也必须科学合理,应当从当地气候及水土条件的适应性、耐旱耐涝的生命力以及防护植物本身的经济性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3.3 在河滩地设计中的应用

单纯的河道防洪治理,大多按照防洪设计要求将河滩地围垦,达到设计洪水通过即可,这样既破坏了河道含蓄水源能力,也减少了水生物的栖息繁衍环境。在治理设计中,维护河道自然生态功能,应当充分利用河岸滩地能够滞洪和含蓄水源等方面的优势,选择耐水淹植物对其建设发展,保持水土,增强含蓄水源能力。经过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利用适宜水淹植物防护的河滩地,既起到了较好地保持水土的作用,也有效减低了洪水对堤岸的冲刷破坏力,水生生物也获得了一定恢复发展。

4 结束语

由于受河道所处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复杂性限制,实施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所受到的制约因素也非常多。要把生态理念融入河道治理工程设计,首先必须对拟治理河道各个环节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提出针对性设计方案,尽量防止设计问题导致人、财、物损失或给子孙后代生息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充分宣传发动,提高河道生态治理的认识,真正做到确保河道整治工程的工程质量、工程安全、工程进度乃至工程效益的综合统一。应用生态理念设计实施的河道治理工程,应建立科学的生态管理体系,只有做好河道整治工程设计的生态管理,才能较好地促进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辽宁彰武

彰武县地处辽宁省西北部,是全省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全县总面积为3 640 km2,水土流失面积为1 047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8.8%。地形地貌为东低山、西丘陵、北沙荒、中南平洼,其中丘陵占30%、沙荒占3%、平洼占40%。全县水土流失类型为水蚀和风蚀,水蚀分布在东、西部低山丘陵地区,风蚀分布在北部风沙区和柳河流域,水土流失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为彰武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

1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根据彰武县水土保持部门多年治理经验和地形地貌特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可以从2方面进行:一是东、西部低山丘陵区,可安排经济林为主的治理项目,结合坡耕地治理,通过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达到生态综合治理的目的;二是北部风沙区,可安排生态林为主的沙漠化治理项目[1]。自2008年以来,彰武县把农业综合开发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结合,以项目整合、资金整合的形式进行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弥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不足,突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

1.1低山丘陵区生态综合治理

1.1.1区域概况。该区域包括彰武东部的大四家子乡、后新秋镇、苇子沟乡、东六镇和二道河子乡,及彰武西部的平安乡、哈尔套镇、满堂红乡和四堡子乡。区域总面积为1 342.21 km2,水土流失面积361.4 km2,水土流失类型以水蚀为主,兼有风蚀,主要分布在坡耕地、侵蚀沟及荒坡上。

1.1.2治理措施及规模。根据区域地形特点,治理措施以发展经济林为主,经济林应选适合当地的大扁杏。其次对坡耕地进行治理,措施为梯田。对坡度>15°、

1.1.3治理效益。丘陵区生态综合治理以发展经济林为主,措施实施后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栽植3 166.7 hm2的大扁杏,3年后达到盛果期,年增加经济效益3 206万元。对2 153.3 hm2的坡耕地进行梯田改造,年增加粮食产量5 814 t,增加经济效益697.68万元。在生态效益方面,增加3 166.7 hm2的林地面积,林地覆盖率提高2.4个百分点,年涵养水源380.68万m3,保土11.17万t。

1.2北部风沙区生态综合治理

1.2.1区域概况。北部风沙区包括四合城乡、冯家镇、章古台镇、阿尔乡镇、大冷乡、大德乡6个乡镇,区域总面积为1 115.55 km2,水土流失面积为390.4 km2,水土流失类型为风蚀。从2005年全省土壤侵蚀遥感普查结果可以看出,该区域是全省最严重的风蚀沙化地区,生态环境恶劣,需集中连续治理。

1.2.2治理措施及规模。风蚀沙化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应以植物措施为主,植物措施对防沙治沙有较好效果,是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因此综合治理应以生态林为主,辅以发展适量适合沙地生长的经济作物,以提高防沙治沙的经济效益。根据彰武县长期以来的防沙治沙经验,生态林栽植形式为乔灌混交,乔木选杨树、樟子松,灌木选柠条、紫穗槐,沙棘等。具体为:营造7 200 hm2生态林,其中乔木6 500 hm2,灌木700 hm2,发展林间隙地经济作物3 333.3 hm2。对植被覆盖率的疏林地、残次林实行生态修复,规划面积为2.82万hm2,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进而改善生态环境[2-3]。

1.2.3治理效益。风蚀沙化区发展生态林,以生态效益为主,营造7 200 hm2生态林和实施生态修复2.82万hm2,植被覆盖率可提高6.5%,减少土壤风蚀量22.7万t,蓄水96.52万m3。营造生态林是防沙治沙的有效措施,生态效益显著,其经济效益表现为活立木效益,即树木材积量的增加和林间隙地种植的经济作物[4]。据测算,发展生态林7 200 hm2,年平均增加木材蓄积量1.944万m3,增加经济效益1 166.4万元,林间隙地种植经济作物3 333.3 hm2。以菊芋为例,年效益为22 500元/hm2,种植3 333.3 hm2菊芋,年可获利7 500万元。

2小结

彰武县经过多年的生态治理,成效显著,治理区域逐年扩大,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群众的生态意识逐步增强,在做好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发展生产,提高了经济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参考文献

[1] 姚冬梅.淮南市秋菊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机制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108-110.

[2] 郭海荣.谈石羊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4):9.

第5篇: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

1.1沟壑治理措施

卧龙屯小流域侵蚀沟壑较多。沟壑是小河的集水道,治理沟壑能防止沟岸扩张,沟道下切,缓水拦沙,并为林草生长创造条件。暴雨季节,沟壑工程能拦蓄径流,延长汇流时间,减少下游小河道洪峰流量和河床洪水流速,削弱水流冲刷力。实践证明,沟壑治理是小河道治理的基础。卧龙屯小流域沟壑治理从源头开始,沟头采取防护措施,主要为排水型沟头防护。对沟道主要是修建石谷坊群为主,植物措施配套为辅。先治坡,后治沟,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形成整体防护体系。石谷坊群有两种型式,一种是对岩基沟底的沟壑修干砌石谷坊,一种是对非岩基沟底的沟壑修铁丝笼堆石谷坊。一般在沟底比降大(5%~10%或更大)的沟段布设谷坊,下一座谷坊的顶部与上一座谷坊的底部大致等高。无论哪种谷坊,要在其坝顶中部设置溢洪口,溢洪口的断面尺寸根据设计流量确定。该流域对正在发育的沟壑,采取打桩栽柳建植物谷坊为主,谷坊间栽枫杨或杨树。

1.2坡耕地治理措施

卧龙屯小流域坡耕地占流域耕地面积的85%以上,坡耕地治理以坡改梯为主,它是水土保持的有效措施之一。坡度在5°~15°之间,土层厚度大于1m地块修建水平梯田,田埂沿等高线修筑,梯田田坎高度一般在1~2m之间。坡面不完整、土层较薄的地块修建坡式梯田,田埂沿等高线修筑,埂顶宽0.3~0.4m,埂高0.5~0.6m,外坡1:0.5,内坡1:1,对大于25°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果,增加植被。

1.3果园治理措施

对土层薄、坡陡的苹果、板栗等果园利用地形条件修建池台田,其规格尺寸为2m×3m,池深30cm,田埂埂宽30cm,边坡比1:1,每一个池台田都相当于一个小水库。实践证明,池台田不但能就地拦蓄雨水,而且能延长雨水入渗时间,以及地表径流汇流时间,具有增加涵养水源的功能,雨季也能减少小河道的洪峰流量。项目区修池台田59.34hm2。

1.4小河道治理措施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特别是人们的生产活动日益频繁,项目区河道上游植被遭到破坏,大量泥沙流入河道,致使河床抬高,河道行洪能力下降,又加河岸两旁缺少植物措施,冲刷严重,严重威胁农田和道路的安全。根据卧龙屯小流域自然特点,因害设防,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方略,这个流域主要以植物措施为主,在河道两岸堤防上栽植护岸林形成绿色堤防,树种以枫杨为主。

1.5封禁措施

封禁措施是一项投入少、效益大的生态自然修复措施。卧龙屯小流域封禁地块选择郁闭度在0.2~0.5之间的蚕场、疏林地和10a生以下的天然幼林。封禁方式:全年封禁,项目区封禁面积330.66hm2。封禁的方式主要采取混凝土柱与带刺铁丝网围栏,混凝土柱距离3.0m,高2.1m,混凝土柱基础埋深0.6m,铁丝间的距离0.3m。项目区共建围栏4000m。并在封设标志牌,标志牌以管理规则公告于众。

2结语

第6篇: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

关键词:河道治理;工程设计;绿色生态理念;应用

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使得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矛盾逐渐凸显,各个地区积极落实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尤其是河道治理工程。由于建设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进一步推进生态河道研究,以期能够全面贯彻与落实生态水利理念[1]。目前,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应用绿色生态理念,在河道治理工程各个环节贯彻绿色生态理念,对河道生态发展及其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性作用。

1 河道治理理念的更新

整治河道不仅要为排涝、行洪、航运以及灌溉等提供便利,同时还应该形成一种生态保护意识。由于近年来人们逐渐提高的环境质量要求,使得在整治河道时的生态因素逐渐突出。尤其是城市周边河道水域,提出更高的河道生态要求,绿化美化、改善水质以及建设河岸景观等,均为整治河道的重要内容。

河道治理工程中,一定要对河道自然生态特征予以充分利用,自然生态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必须确保河道自然流向,另一方面,还必须对河流和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协调。现阶段,较为普遍的河道治理措施是构建自然河道,即:尽可能保留河流原有生物环境,保持自然原生态,就算是建设河岸景观,也应该将自然形态体现出来。

2 治理生态型河道所遵循的原则

治理生态河道应该将维护生态环境当作治理河道的关键,生态要素与生态理念必须在河道治理始终体现出来。治理河道应该遵循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2.1 统一性原则

河道治理之初,应该对河道实际生态状况予以明确,并考虑河道左右岸与上下游的生物群体生存状况,应该适时统一设计与规划,保证各环节都可以突出生态因素。

2.2 融合性原则

从根本上说,河道和人们日常生活存在很大关联性,治理河道就必须为更多便利提供给人们,保证河道能够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应该增加绿化通廊,延伸河道水面,创设河道岸边绿化带,同时对水中岸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协调,以进一步优化绿色生态系统[2]。

2.3 改善性原则

治理河道应该以改善河道现状为目标。改善不仅为出发点,更被称为归宿点。关系到河道改善要素,不仅包括灌溉等因素,而且还关系到生态技术指标。第一为水质改善,第二为生气生存状况改善,第三为河岸景观面貌改善。

2.4 美化性原则

所谓河道治理,其本质就是对河流从水底至河岸、从下至上的综合性治理,疏通河流、清淤净水、修复堤坝以及河岸护坡等实际施工,均必须严格遵循美化原则。河道水质的改善是美化,河岸景观建设同样是美化,植树种草也是一种美化。通常生态河流美学因素比较丰富,天然河道景观的保留,启示就是美学观点的综合性体现。

3 河道综合治理中绿色生态理念的应用

3.1 河道水质改善措施

在河道治理工程中,改善水质是其重要内容,由于河道治理和周边城市建设息息相关,所以治理河道对城市品质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河道水质改善工程具体内容包括初期雨水截流工程、旱季污水截流转输工程以及补水工程等。

3.1.1 截污治污

一般情况下,旱季污水截流是通过河道河口对泵站予以提升,而初期雨水截流是通过河道两侧对截流箱涵进行敷设。截流初期雨水与旱季污水最终均为至河道干流截流系统,应该创建三个雨水处理池,以实现初期雨水处理,并将其设置于河道左岸,17.56m3左右的总调蓄容积。新创建的截流系统应该有效衔接大量污水及雨水排放口,采用限流井与截流井等措施,有效处理污水。同时还要进一步推进污水处理厂的科学、合理建设,使区域内大量污水及雨水处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加强水保工作,对河道垃圾予以及时性清除,对乱排错接排水管网进行全面改造,尽可能减少河道污水排放量。

3.1.2 排水泄洪

很多河道都属于暴落暴涨型河流,所以在河道治理中,汛期泄洪排洪仍旧是其第一要素,保证河道能够安全泄洪排洪,此为治理河道的前提条件。截流处理初期雨水能够使排洪压力得到有效缓解,然而,河道治理还应该对一些极端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应该将泄洪排洪视为关键性指标来处理。

3.2 河岸治理绿色方案

通过绿色生态法治理河岸,改造硬质河岸,运用柔性材料在土坡上种植绿化,所种植的绿色植物包括黄金叶、小叶榄仁、四季桂花以及木棉等乔灌木。

河岸保护工程需要对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进行综合考虑,应该和河道岸边生态景观保持协调一致。通过梯形断面,将人行道设置在堤顶处,将亲水平台设置在堤下。通过斜坡衔接堤顶和亲水平台,依照平面范围对坡度予以确定,通过草皮护坡。采用砼植草对亲水平台与护岸进行护坡。

3.3 改造河道景观优化方案

河道治理工程重点规划了河岸景观改造,种植植物具体将其绿化本质体现出来,重视河道生态效益,通过丰富的植物群对人工群落景观予以构造,和河水形成一种映衬,保证生态景观的融合性与一致性。道旁树、园路、亲水平台、人行道以及草坪等设计均错落有致,可谓“绿水映清流,两岸百花香”。此外,河道河岸景观设计还重点体现区域文化因素。在挖掘河道文化内涵中,重视主流文化精神的体现,构建一种和谐统一的生态文化景观,确保河涌文化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4 治理生态河道的前景展望

治理生态河道,应该确保生态指标得以实现,并将开发和整治并重原则充分体现出来。在城市建设中,河道水域是其重要生存资源,生态治理河道水域,对人居环境的改善与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近年来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使得城市居民也不断提升其环境要求,生态型河道的建设逐渐成为人们的统一愿望,尤其是城市周边河道,对其实施生态建设,是我国河道周边城市建设的关键内容。创建最佳人居环境,是现代城市与现代人的共同追求。目前我国一些城市生态型河道治理基本上已初有成效,城市得到优质水资源的滋润,完善水域生态体系,河道景观建设与绿化美化,将更多优秀旅游资源提供给城市居民[3]。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态与水利是河道治理工程的两大组成部分,且进一步升级拔高生态元素。河道治理注重人水和谐,将传统水利工程功能单一且和生态保护失调的做法打破,以创建宜居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视为关键性量化指标。治理生态河道的根本是将自然回归理念体现出来,且追求水人天合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侯英杰.城镇生态河道建设中护岸型式及选择[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1(2):188-189.

第7篇: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

关键词:渔洞水库;径流区;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1 渔洞水库概况

昭通渔洞水库位于金沙江下段横江支流洒渔河上游乐居河上。距昭通市23km,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有发电、防洪、工矿和城市生活供水及向下游补水等综合利用的国家大(二)型水利工程。渔洞水库坝高87m,径流区总面积709km2,总库容3.64亿m3,正常蓄水位水面面积12.6km3。

昭通渔洞水库是昭通市昭阳区、鲁甸县唯一稳定和可靠的城市生产生活供水水源,以及昭鲁坝区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功能覆盖昭鲁坝区3个办事处、17个乡镇,约90万人。水库建成至今,在防汛、供水、发电、改善生态等功能上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在2003、2005年和2010年,昭通遭遇的特大干旱中,水库在保证城市供水、保障农业灌溉上作用巨大、效益显著,为昭阳区中心城市的发展承担了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

2鲁甸县渔洞水库径流区基本情况

2.1自然地理概况

2.1.1地理位置。鲁甸县渔洞水库径流区位于鲁甸县中部,主河龙树河源于水磨镇滴水村大海子村民小组,自南往北经水磨、龙树、新街3个乡,从新街乡叉河流入昭阳区境内,径流区界于东经103°18′~103°30′,北纬27°11′~27°31′之间,东与昭阳区苏家院乡顺山村接壤,西与昭阳区大山包乡老林村相连,北接永善县码口乡车则村,南与本县水磨镇蒿屏村,乐红乡官寨村相连,总面积371.37km2。

2.1.2地形地貌。径流区地貌东西高,中间低平。东面是阿鲁伯梁子,西面是五莲峰山脉,中间是龙树坝子,地势从平地向四周波状起伏过渡,四周有陡坡或崖壁与底丘相分开,西部和北部低丘多,龙树河从坝子中间流过。径流区最高海拔水磨镇滴水村大海子村民小组架马石3111.4m,最低海拔新街镇坪地营村叉河2067m,海拔高差1044.4m。

2.1.3河流水系。龙树河源于水磨镇滴水村大海子村民小组,由南向北流经水磨镇滴水、黄泥寨、铁厂、新棚、水磨村,龙树镇龙树、新乐、照壁、塘房村,新街镇酒房、新街、闪桥、坪地营村共3镇13个村,从新街乡坪地营岔河出境进入昭阳区地界,全长42.8km,流域面积371.37km3,年平均流量6.13 m3/s,河床宽15~30m。自南往北有铁厂村小河,新棚村纳黑租河、独山河,水磨村白水洞河、黑鲁河,照壁村木瓜冲河、石龙河,塘房村塘房河,新街村毕家沟河,闪桥村断箐沟河,坪地营村铁匠沟河11条主要支流汇入龙树河。

2.1.4气候条件。径流区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温和,热量强度差,积温不足,年均温10~10.9℃,≥10℃年积温2860℃,无霜期198天,年降雨量1047mm。

2.1.5土壤。境内土壤主要由玄武岩、石灰岩、页岩发育而成的黄壤、黄棕壤、棕壤、紫色土、水稻土等。

2.1.6森林植被。主要乔木树种有华山松、云南松、杉木、滇杨、旱冬瓜、毛白杨、高山栎、大叶石栎、木姜子等;灌木树种有野八角、大白花杜鹃、碎米花杜鹃、野山茶、峨眉蔷薇、救军粮、胡秃子等;草本植物有蕨类、翻白叶、火绒草、过山龙、透骨草、禾本科茅草类等。

2.1.7水土流失情况。由于降雨量多而集中,地形陡斜,坡陡而长,土壤质地疏松,抗蚀力弱;人口密度大,垦殖率高,森林覆盖率低。因此,水土流失严重,流失面广、量大,使坡地表土,土壤瘠薄,肥力下降。

表1鲁甸县渔洞水库径流区水土流失现状统计表(单位:hm2)

2.2土地利用现状及森林资源状况

径流区国土面积37137 hm2,林业用地13683 hm2占36.8%,农业用地21009 hm2,占56.6%,其它用地2445 hm2占6.6%。

表2鲁甸县渔洞水库径流区土地林业现状表(单位:hm2)

2.3社会经济状况

径流区人口密度较大达231人/km2,经济贫困,人均纯收入仅2140元,未达国家脱贫标准2300元。

表3 鲁甸县渔洞水库径流区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

3鲁甸县渔洞水库径流区生态环境评价

3.1 人口密度大、贫困程度深、生态意识薄弱

径流区总人口85643人,人口密度达231人/ km2,地下无矿产资源,地上无工业企业,全靠农业生产生活,气候冷凉,农业产业发展滞后,群众生活困难,在国家规定的贫困线以下。人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水平总体低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甚至缺失。

3.2 陡坡垦植面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径流区耕地面积21008km2占国土面积的56.6%,森林覆盖率仅31%,有林地覆盖率仅28.7%,水土流失面积达10320 km2,占总面积的27.8%,其中水土流失级在强度级以上的面积是8301km2,占总面积的22.35%。根据水文观测资料显示,每年有108万t泥沙淤积在水库内,相当于1年就报废了一座小(二)型水库,损失资金近千万元。

3.3 森林资源少,森林覆盖率低且森林分布零星森林生态效益不高

径流区有林地仅有10647 hm2占28.7%。森林资源较少且分布不均,总的看来径流区森林主要分布在东部阿鲁伯梁子,其它分布较少;森林分布零星呈小块状,连续千亩以上的较少。

3.4树种单一、林分质量低生态效能低下

林分以云南松、华山松针叶纯林为主,没有针阔混交林;以人工华山松纯林居多,天然次生云南松纯林次之;林地立地条件较差,林分生长缓慢。

3.5侵蚀沟、河堤未得到治理泥沙直接冲入水库

径流区主河龙树河、大小支流及侵蚀沟没有得到综合治理,河堤沟坡冬季冰凌剥蚀,雨季洪水冲刷塌方,泥沙淤塞河道或直接冲入水库。

4径流区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建议

4.1加大径流区扶贫力度,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提高径流区群众生态文明水平

抓住国家实施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的机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环保的农业产业、旅游业等发展经济,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实施电网改造、改厕改圈、建设沼气池、推广太阳能等民生工程改善群众生活卫生条件,提高群众生态文明水平。

4.2实施退耕还林、陡坡地生态治理等项目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下转第168页)

(上接第166页)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工程,营造人工混交林7500 hm2,提高森林覆盖率20%,使径流区森林覆盖率达51%,有林地覆盖率达48.7%。人工造林工程合理布局尽可能把现有零星的森林连接起来,形成万亩以上,甚至几万亩以上的连片森林,使森林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

4.3实施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提高林分质量

实施生态疏伐、卫生伐、修枝等抚育方式进行森林抚育,以抚育、抽针补阔、栽针保阔、灌木改造乔木、封山育林等措施实施低效林改造,大幅度提高林分的质量,提高森林防护效能。

4.5对侵蚀沟及河道进行综合治理

对侵蚀沟和河道治理,要以生物治理和工程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原则进行。对侵蚀沟的沟坡种植刺槐、峨眉蔷薇等小乔木和灌木,沟内种植滇杨等适生树种,适宜的地段打简易拦砂坝;对河道支流的沟坡种植树木阻止沟坡塌方,适宜的地段修筑拦砂坝拦截泥沙;对河道修筑河堤,种植垂柳等护堤林。

第8篇: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

关键词:小流域河道 防洪堤坝 人工湿地 治理方案

现阶段,各个地区有许多小流域河道作为该地区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水源基础正在使用,河道流经范围较小且水量不大,多为冰雪融化或山泉渗滤而形成的水源,在严重干旱时可能干涸。因水资源对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水资源匮乏可能导致区域生产、生活受限,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目前小流域河道面临的问题是缺少资金维护和地方政府及群众的重视,一些地区将生产和生活中的废水直接排放至小流域河道中,形成脏水河道,丧失了提供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并加剧了小流域地区水土资源的恶化。

小流域河道治理的发展历程

回顾小流域河道治理的发展历程,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便开始了对小流域河道的治理探索,并在陕西、山西等地区开展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小流域河道治理试验,这可以说是我国开展小流域河道综合治理的基础。1956年,支毛沟流域综合治理成效得到了进一步肯定,黄河水利委员会将这一经验逐步推广到全流域的水利治理工作中。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我国水土资源生态治理工作逐渐转向以农田建设为核心的时期,开始将水、堤坝、梯田、滩地等工程作为主要治理对象,改善了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但因缺乏小流域河道的综合治理技术和可行方案,治理效果并不理想。上世纪70年代,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人员总结和以往的小流域河道治理经验及教训,逐渐认识到以小流域河道为单元维护水土资源的成效和实践意义。

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小流域河道治理工作在量和质这两个方面都发生了明显改观,不仅有一定的治理规模,且群众基础十分广泛,一批效益显著的河道治理工程成为建设典型在各地区推广、借鉴。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的背景下,小流域河道的综合治理也面临着新的困惑和挑战,使小流域河道治理的总体经济效益并不明显,群众参与治理的热情也受到了较大影响。面对上述问题,各地区总结多年的小流域河道治理经验,提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治理的同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拓展出一条发展水资源保持特色产业的道路,并不断付诸实践,使小流域河道的治理逐步纳入市场经济的发展轨迹。

小流域河道治理的主要技术与方案

1、防洪堤坝

现阶段河道治理防洪标准要求,农田防洪按照每5年一遇暴雨的标准设计,村庄则按照每10年一遇暴雨的标准设计,城镇按照20年的标准进行设计。小流域河道的治理,通常情况下,同一条流域内采用统一的防洪标准进行工程规划设计和管理。其次要根据近几年的天气变化,如暴雨发生几率大,成灾因素显著,则防洪标准也要进行相应提升。最后小流域河道的截弯取直要从河道的坡降、经济效益等因素进行分析。

如上图所示,在修建防洪堤坝时,设计必须按照相关建设标准,制定如图2的施工设计图纸,因为工程开工必须建立在施工图纸的基础之上进行,在开工前,还应当依据所修建河流的地形特征,参照施工设计方案,制定出相关的效果图,让整个整个工程最后能达到的效果直观的体现在人们的眼前,最后参照图一的模式开始进行施工

防洪堤坝作为小流域河道治理的主要建筑物,需要按照小流域河道洪灾特点进行设计,并符合堤坝“防冲不防淹”的建设原则。在实际工程运行中应注意在同一设计过水流量下,需结合两岸的高程考虑河床被降、河床糙率、河床宽度、防洪堤坝高度等进行经济比较,尽量降低堤身高度。同时防洪堤坝的波浪爬高与安全超高要根据河床坡降确定。

2、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人工建设和监督控制的同沼泽相类似的湿地类型,其主要是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物理、化学三方面的协作作用,实现对区域污水进行净化的新型生态工艺。人工湿地在改善水质方面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但利用湿地改善区域水质并不是一个新的发明,在污水排放的过程中,湿地就开始对水质进行净化,如果污水直接或间接的排放到洼地中,也会加速湿地的形成,从而构建成一种天然的污水净化工程。直至今天,单独的房屋住所和乡村农产所排放出的生产、生活污水还在居住地附近通过沟渠等设施进行过滤处理,并在污水排放地形成典型的湿地。

无论是自然形成的人工湿地或人工规划建造的湿地都包含透水性机制、易在饱和水与厌氧基质中生产的植物、水体、具有好氧和兼氧或厌氧的微生物、无脊椎或脊椎动物这五个部分。人工湿地系统是在一种有一定长宽比和地面坡度的哇池中,由土壤、填料混合而成的填料床。生产或生活污水在床体填料缝隙或床体表面流动,床体表面由成活率高、生命周期长、抗水性优良并具有一定生态和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组成,形成特有的动植物生态体系,对污水与废水进行系统处理,使水源得意再利用,与此同时,湿地中的水生植物也可用于经济生产,有利于提高区域的经济水平。

3、多目标、多功能治理方案

当前小流域河道的治理应逐渐向“高、深、细”的方向发展,满足较高的土地利用率和蓄水保土能力,力争达到高治理、高开发、高产出的治理要求。同时确保小流域河道治理和发展的一体化,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使治理方案最大限度的优化,促进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的提升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并且在小流域河道的治理和维护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方案和施工组织,对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育合理总结,做好经济效益的分析与资料的管理。基于小流域河道的综合治理模式,现阶段区域小流域河道的治理主要由林粮草立体种植、有机废物循环利用、桑基鱼塘等子模式向种植、养殖、有机循环利用的一体化综合治理模式发展,以取得更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使小流域河道得到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作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数十年来在防治水土流失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宝贵的就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小流域河道综合治理。小流域河道的治理是以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小流域河道的治理,减缓了水土流失速度,改善了区域经济环境,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张淼,查轩.红壤侵蚀退化地综合治理范式研究进展[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9(4).

[2].聂碧娟,林敬兰,赵会贞.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研究进展[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9(3).

[3].朱晓柯.群众参与水土保持的做法[J].人民长江,2009(8).

第9篇: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

关键词:中小河流;现状;整治对策;措施

我国是一个河流众多的国家,大小的河流几乎都存在工程设施。在这些设施中,很多由于年久失修,配备老化,出现了裂缝、毁堤的现象,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威胁极大。一些河流虽然采取了相关的维修措施,但是由于很多人为的原因,河床逐年提高,行洪能力极差。特别是由于我国一些中小河流的不断增多,很多人在河滩上开荒种地,大大降低了河流的运载能力,给周围的群众带来了困扰,对我国的海运事业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一、中小河流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河流现状

1.1.1 城市河流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城市化的发展,给河流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很多的工业和生活废水被大量的排入到河流中,河水被大量的污染。而在一些主城区的河段,由于排污管道较多,再加上人口密集程度高,水质下降的现象普遍存在。

1.1.2 盲目填没河流,减少水面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河流的水面被人们肆意的破坏,很多的河流水面不断的缩窄,除了人为的污染因素植物,开荒也是主要的原因。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是,城市河流的防洪能力减弱,一旦发生强力降水,就会到处积水,给生活造成不便的同时,保证不了基本的城市运行,内涝现象逐渐加重。

1.1.3 河流被硬化、渠化

现阶段,很多的城市河流虽然做了部分的治理工作,但是在治理的过程中,只考虑到了河流的防洪功能,而忽略了其涵养植被,淡化水源的生态功能,因此河堤是每年增加,人力和物力被大量的投入,采用混凝土、块石的方式进行河道的护砌工作,使得原有的河流被硬化渠化,失去了其亲水的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

1.2 存在的问题

1.2 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萎缩严重

我国河道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河流防洪的设施少,修建的标准低,很多地区甚至根本没有防洪措施,一旦遭遇洪水,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而在一些流域 内,由于水土流失的现象比较严重,再加上河段内不合理的采砂和倾倒垃圾的现象,使得侵占河道用于建筑的现象日益增多,很多常年没有清理的生活和生茶垃圾,使河道日益萎缩,行洪能力减弱,给城市的防洪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2.2 中小河流规划和前期工作滞后

我国之所以河流污染比较严重,防洪能力差,是因为很多的中小河流没有做好合理的规范工作,在河流治理的前期,工作施工薄弱,基本的情况不明,治理的目标和规范没有落实,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很多的河流规划日益模糊,人们对于城市化的要求逐渐提高,使得原有的规划不能符合当前的需要,也很难再实施河流的保护和治理工作。

二、整治中小河流的对策与措施

2.1 对策

2.1.1 治理合理,首先要统筹协调好各个部分,特别是要坚持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在防止洪水的基础上,做好城市河流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发水源利用体系,保证各个河流和河段之间的防洪的标准,做好中小河流治理和各种山洪灾害的管理,只有将工程实施和非工程实施、防洪和排涝工作进行长期和近期的合理规划,才能够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2.1.2 任何工程的实施,资金是保证。因此在进行河道治理工作时,要做好资金的筹集工作,多渠道的进行资金的筹集,而对于一些大工程,可以采取bt形式或是依靠当地群众进行捐款来进行。

2.1.3 遵循确保重点,兼顾一般,以及防洪与抗旱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洪涝规律和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以及国民经济对防洪除涝的要求,并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2.1.4 搞好综合治理,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保证治理工程的全面实施和顺利完工。

2.2 措施

2.2.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水息意识

河道治理不单纯是水利部门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法律问题、经济问题、发展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搞好中小河流治理,首先应该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扎扎实实地加大《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使社会各界达成共识,充分认识到中小河流问题的严重性、危害性,树立河道治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2.2 提高对河流整治的认识,将治河纳入目标责任制。

由政府统一组织,动员各级领导,认清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对中小河流整治的认识,坚决克服大灾大干,无灾不干,单纯依赖国家拨款才干的意思。根据山区中小河流的地形特点、现有条件及人力物力等情况确定工程治理项目。结合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竞赛,把河流整治工程列为竞赛的主要内容。

2.2.3 与上游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

中小型河流大都发源于山丘区,河道比降陡、切割深,洪水来势迅猛。泥沙含量大,易对下游治理工程造成淤积和水毁。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与上游小流域治理相结合,对上游山丘区采取退耕还林、封沙植草等各种水土保持措施,修建谷坊、塘坝等以减少河流泥沙,调蓄河道径流。

2.2.4 多渠道筹集治理资金

一是依法做好开采河道资源费、采砂管理费、排污费等各种政策性收费的征收工作,提高河道管理部门的自身生存能力;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治河专项资金,并积极筹措市、县配套资金,搞好社会融资和群众投工投劳,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加强资金管理。

2.2.5 标本兼治,控制河流污染

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河流水质的好坏,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城市河流绝不应该是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接纳地,这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将是致命的威胁。因此治理河流要标本兼治,只有重视污染源治理,加强截污工程建设力度,才是河流治理的根本出路。

2.2.6 坚持高标准,保证工程质量。

治河工程标准高低,质量好坏,直接决定工程的寿命和效益的好坏。狠抓工程质量关,是搞好治河的关键。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原则,制定统一标准,实现防洪、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

三、结语

总而言之,河流的治理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市政工程,在治理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两个方面,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确保周围环境的稳定发展。水源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水系的建设对于城市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保证城市洪涝安全,确保城市污染的防止,保证城市的整体繁荣,对于整个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岳文,刘晓平,吴寿荣.广州市海珠区赤岗涌生态治理设计[J].人江,2009,(01):66-6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