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06年9月15日 星期五 天气:晴
泡豆子
今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泡豆子。妈妈往盆里装了一些水,然后把豆子放进去。我看着那些黄豆,心想:黄豆不需要土,会不会死呢?于是,我就去问妈妈。妓妈说:“傻孩子,黄豆本身就能制造养料。只要有充足的水份和阳光就能发芽。”我听了,心想:这个迷终于解开了。
2006年9月16日 星期六 天气:晴
黄豆变大了
今天,我吃完饭,继续观察我的黄豆。我发现黄豆都变大了,长胖了。体积足足比刚泡的时候大了一倍多,我赶紧叫妈妈来看。妈妈看了看说:“只要掉皮了,就能发芽了。”说完,妈妈就把水给倒了,又换了一盆新水。
2006所9月17日 星期天 天气 :晴
有一部分的豆子掉皮了
我吃完晚饭,又来观察我的黄豆。我走进厨房,心里想着豆子会变成什么样。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仔细观察着水中的黄豆。我发现有一部分豆子掉了一层皮,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因为妈妈说过,豆子掉完皮之后就会发芽。于是,我给豆子换了一盆新水。
2006年9月18日 星期一 天气:晴
豆子变臭了
晚饭后,我观察黄豆的情况。我看见黄豆都已掉完皮了,心想:豆子明天就能发芽了。突然,我闻到了一股臭臭的味道,仔细寻找,发现是豆子的味道。我急忙叫来妈妈,妈妈说:“傻孩子,豆子开始掉皮的时候,就不能全部泡在水里了,应该把水倒掉,用湿毛由盖上。”我又问妈妈:“为什么要用湿毛由给豆子盖上,它们怕冷么?”妈妈笑着回答我的问题:“不是怕冷!而是要保证足够的湿度。”啊,我又学到了一个知识。
2006年9月19日 星期二 天气:晴
黄豆发芽了
吃过午饭,又仔细观察我那些胖胖的豆子。我心想:今天夹子肯定发芽了,都好几天了!我拿起毛由认真的观察着,果然,有好些豆子长出了白色的小嫩芽,就那么小小的一点点。摸一摸,湿湿的滑滑的像是刚出生的小鸡的脑袋。软绵绵的摸上去非常舒服。我心里高兴极了。
2006年9月20日 星期三 天气:晴
黄豆芽有点变绿了
今天,我又仔细的观察黄豆芽,发现黄豆芽有点变绿了。想来想去,想不明白。我就去问妈妈,妈妈说:“你观察的还算仔细,可惜,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变绿”。到现在,我还没有弄明白黄豆芽为什么会变绿?
2006年9月21日 星期四 天气:晴
一、创设宽松、自由、和谐的探究氛围,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动力,孩子天生好奇好动,特别喜欢注意新奇的事物。因此,在组织小班科学活动时,教师应根据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如变个小魔术、做个小实验、讲个小故事、猜个小谜语等等,激发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
例:在小班科学活动《我喜欢的水果》中,教师以“神秘的礼物”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通过让幼儿来“猜一猜、摸一摸”这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萌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强烈愿望。
幼儿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样的,它可以是正规性的科学探究活动,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随机生成的科学探究活动。为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营造一个自然的探究氛围,我们可以创设和利用各种自然的或人为的环境进行教育,如设立自然角、饲养角、种植地等,还可让孩子融入大自然,带领孩子散步、郊游、参观、观察,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增长知识,而且更能诱发孩子更多探究的兴趣。
二、提供丰富、足够、生活化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热情和愿望
丰富、足够的操作材料不仅能吸引孩子,满足他们人人都能操作、探究的需要,也是幼儿进行思维和探究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活动中教师需根据活动目的、内容为幼儿提供直观的、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幼儿创设科学探究的环境。
例:在日常活动中,我们根据农村幼儿园的优势,在园内根据时令季节种上不同的蔬菜,教师可经常带领孩子去菜园观察青菜、黄花菜、萝卜等蔬菜的生长过程,虽然他们不像大班的孩子能对这些作物的生长有具体而详细的了解,但是我们班的孩子经常在散步时爱去看看这些农作物的变化。然而我们还在活动室长廊内设置了自然角,让幼儿观察种子(如稻谷、玉米、黄豆、蚕豆)的生长过程,一天、两天、三天……最终看到种子破土而出,冒出细细嫩嫩的小绿芽,孩子们的兴趣立刻高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在观察中孩子们初步了解了这些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及变化规律,培养了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的热情。
三、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幼儿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
合理、灵活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更能提高教学质量。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教学方法很多,其中实验操作法是培养孩子主动学习、探究的最主要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能让孩子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寻找事物变化或产生变化的原因,验证自己的设想,从而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
例:在一次彩色的银柳活动中,幼儿发现银柳的颜色有红的、绿的、紫的,真漂亮呀!一名幼儿问:“银柳为什么会是彩色的呢?”根据幼儿的质疑,教师在课后便组织了即兴生成活动,和孩子们一起进行“植物怎么喝水”的科学小实验。教师准备材料:豆芽和红墨水,将豆芽事先贴好标签的装有红墨水的瓶子里。放学前,让幼儿看看豆芽有什么变化?幼儿发现豆芽的根已经有点变红了。经过一天以后,再次让幼儿观察豆芽的变化。引导幼儿观察豆芽吸水后,茎也渐渐变红的现象,让幼儿初步了解根和茎的作用。从而也让他们注意植物需要水,应定时给它们浇浇水。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幼儿通过动手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动手能力,同时,也能萌发幼儿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意识。
四、给予积极、正面、有效的评价,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
评价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合理有效的评价对整个活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帮助幼儿提升知识和总结经验。因此教师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时机,灵活地对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例:有一天,我带幼儿去观察动物羊妈妈,小朋友很感兴趣,于是我们就随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小朋友听到羊妈妈咩咩叫时,小朋友都很关心,有的幼儿说,羊妈妈可能看见人都害怕了;有的幼儿说,要喂吃的给羊妈妈,它肚子饿得咩咩叫了……听着孩子们的议论声,我就请孩子们先讨论羊妈妈要吃什么东西的?接着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互相讨论,当他们各抒己见时,我主要是倾听,让孩子们尽量的展示自己的结论,孩子们讨论出了很多种不同的食物,当然其中有错误的答案。但是我没有马上纠正或指出其错误,也没有直接给予正确的答案,而是鼓励他们:“真不错,我们班的小朋友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宝宝!”并且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请幼儿自己动手去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如有的幼儿说,羊妈妈喜欢吃青菜,我就请他去旁边的菜园里拔了棵青菜,让他喂羊妈妈吃……这样就加大了孩子们探究新知的欲望,不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结果有的幼儿发现羊妈妈爱吃青菜,但是它只吃菜叶;还有的幼儿发现羊妈妈喜欢吃小草,而且连枯草都吃。我在最后的总结“指导”中,也只是将孩子们的结论进行了一下汇总,并给予孩子们总体的评价,对他们今天的发现进行了鼓励。这些,不仅让幼儿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而且使幼儿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下午放学一进家门,我把书包往沙发上一扔,就迫不及待地问妈妈:“妈妈,咱家有没有绿豆?我要做试验。”妈妈正在做饭,没有听到我说话。我于是翻箱倒柜,终于在一个饮料瓶里找到了许多绿豆。
我想怎样才能把这个实验做得更好呢?绿豆生长需要养料,万事想做好打好基础是关键,所以我应该挑选最大、最饱满的绿豆,才能长出茁壮的豆芽来。
我把绿豆放在一个大盒子里,细心的边翻边找,终于挑出了七、八粒又大又圆的绿豆。我又找来一个小杯子,把绿豆放在里面,把杯子里倒满了水,想:这下就等绿豆发芽了。哈哈,大功告成啦!我蹲在地上,两眼死死地瞪着杯子里的绿豆,真希望它马上就在我的眼皮底下生根发芽…
妈妈做完饭,看见了泡着绿豆的小杯子,一脸不解地问:“你这是要干什么?”我说:“做实验呗!”妈妈笑着对我说:“种子发芽是需要水,可也要适量。你这样泡着,绿豆可能会被泡烂了呀!”“那该怎么办呢?”妈妈说:“你应该用一个小盘,把盘底放上一块湿纱布,保证种子发芽需要的水分,然后把绿豆放在上面,最后再在上面盖一块湿纱布。”
我照妈妈说得把绿豆放好。心想:原来这么小小的一个实验,居然有这么大学问!
第三天早上刚一醒来,我就想起我做的绿豆发芽实验。糟了!我的绿豆可能完了,昨天晚上我上胶厂学单簧管,回来已经很晚了,忘了给绿豆洒水了。
我赶忙跑进厨房,端起盛绿豆的盘子,一看,盖在绿豆上面的纱布仍然湿漉漉的,小小的绿豆芽已经从纱布的缝隙中钻了出来,白白的,像一根根细细的银针。
我端着盘子来到客厅,把盘子放在茶几上,轻轻的掀开纱布,坐在沙发上仔细地观察起这小小的豆芽来。只见这些小小的豆芽,一个个长着圆圆的大脑袋,上面还冒出了一条细细的长尾巴,像一只只小小的蝌蚪。
我又拿出一棵豆芽,轻轻的放在手心中,仔细地观察起来。我惊喜地发现,它圆圆的“大脑袋”分成两瓣,样子很像人的左右两肺。它胀鼓鼓的,把外面的一层豆皮都给撑破了。我轻轻的把豆皮剥下来,只见两片豆瓣中间钻出了两片小小的叶子,尖尖的像一对猫耳朵,它是那么嫩,让人不忍心去碰它。脑袋下面的“小尾巴”竟然还分成两段,妈妈告诉我,“小尾巴”上面的这段是豆芽的茎,下面细的部分是根。
看着这一颗颗小小的豆芽,我想:我一定要好好的照顾它,让它茁壮成长。
几天来,下午放学一回到家里,我就赶紧去看我的豆芽,给它洒水。生怕自己一时疏忽,照顾不周,小小的豆芽便发生了意外。
这已经是第五天了,我惊喜的发现,我的豆芽又长大了。昨天长得像猫耳朵一样的小叶子,今天已经长长了,变成了“兔子耳朵”。那嫩黄的颜色现在成了浅绿,一条条叶脉清晰可见。左右两侧的“小肺片”不再是那样胀鼓鼓的,它已经有些萎缩,上面已长上了“皱纹”。它的茎本来是很光滑的,现在却长出了一层系系、密密、短短的绒毛,颜色也由原来的白色变成了淡紫色。它的根又细又长,一直伸到纱布里,好像要去寻找更多的养分。
看着小豆芽们可爱的样子,我想:真是奇怪,它们每天只是喝水,没有其它的养分,怎么能长得这么好呢?
所谓自然观察智能,是指孩子对周遭环境有积极的观察力,对自然景物,例如植物、动物、天文等都有诚挚的兴趣和强烈的关怀、这项智能包括了对生物的分辨观察能力,如对动、植物的演化,对自然景物敏锐的注意力 其特点是能观察自然万物的形态,能辨识物种并将其分类,了解天然和人造系统的差异。
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都拥有超强的自然智能,不过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天生的自然观察者,绝大多数的孩子天生都是喜欢接触自然、回归自然的,具有自然智能特质的孩子,在生活中会呈现出敏锐的观察力与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有特别的分类、辨别、记忆的方式。
1 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对宝宝来说观察应该理解为用眼、耳、鼻、舌、手、脚等全身多种感官去看、听、嗅、尝、操作周围的事物。而不只是单纯地用眼睛去观察事物。
2 为孩子提供适当的观察工具
直接用身体器官观察大自然是有限的,在适当的时候,家长为孩子提供适当的观察工具,才能更好地支持和鼓励孩子的观察欲望。
3 广泛地浏览和体验大自然的奇妙
人类的观察分为有意观察和无意观察两种,有意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周围环境、事物和现象的过程,3岁前的孩子还不易做到这一点,他以无意观察为主,笼统地感知周围事物是什么或者怎么样,但这些感性认识的积累对他以后形成逻辑思维水平比较高的自然观察智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根据资源的不同使观察有所侧重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值得观察的,如果附近有花园,就挖掘植物的观察智能价值,如果附近有动物园,就挖掘动物的观察智能价值。
5 让孩子充分享受他能驾驭的自然观察对象
一类是水、土、沙、泥等无固定形状的自然材料,孩子可以用眼、手、脚和身体去自由操纵,极大地激发他的探索欲望;另一类是天空、云彩、风、雨、雪、阴、晴等宏观自然现象,他虽然不可操作,但是大自然的力量使他的各种感官能够得到充分的体验,家长可以再加强主动引导,让他有意识地观察和感受;还有一类是蚂蚁、昆虫、小鸟、小鸡等小动物和花花草草等小植物,孩子能近距离地接触它们,密切地关注它们的成长与变化。
0―3岁
此时是让孩子接触大自然的重要机会,如带宝宝到公园、动物园、校园等地走走;还可以去乡间看一看开满黄花的油菜田、蝴蝶翩翩飞舞。或是枫叶红似火……这时宝宝会对此进行模仿,如学动物的声音、动作,和它们做朋友。
推荐游戏:我们来玩冰
适合年龄:2岁至3岁
准备材料:冰箱里的冰格。玩法步骤:
1把小玩具或小雕像放进冰格,加水,冰冻。
2把宝宝放进已经放好温水的浴缸中。
3把冰块也放进浴缸,让孩子在水中探索冰的特性,也让孩子了解冰在融化时,会发生什么事情。
注意事项:注意维持水温。父母一定要和宝宝在一起,防止发生意外,此游戏不适合在冬季玩。
4~6岁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应双管齐下,让孩子有亲身体验并搭配相关的阅读。唯有亲身的体验,感受才深刻,也唯有亲身的体验,才能让孩子对自然有感情。阅读与体验并行,则有验证、加深的效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帮助孩子养一只小动物。还可以因此写一小篇动物的成长过程记录。
推荐游戏:一起来种小土豆
适合年龄:4岁至6岁
准备材料:一些有芽眼的土豆块,一些土壤(或水),一个小花盆。
玩法步骤:
1等土豆块发青的时候。开始和孩子一起观察。
2土豆发出小芽后,和孩子一起种到土壤里(科技的发展。也可以种在营养水中)。
3观察土豆幼苗的成长,告诉孩子植物生长的道理。
注意事项:夏天并不是植物生长的最佳季节,所以要注意为幼苗保持阴凉的环境。
1要培养孩子的自然智能,一定要让他接触自然,而接触和了解大自然,需要一颗随性的心来观察,而不是填鸭式的教学。
2要注意引导孩子的兴趣,而不是采取强迫的手段,兴趣和好奇心对孩子来说是成长的法宝,只有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的人,才会有意愿去探索和发现未知世界的奥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的讲解、实验室的操作,都不能大面积和深层次地激发学生内心的喜爱与热情,更无法代替实际生活而更多地解决学以致用的现实问题。面对实践、走向实验、参与实践便成为一道无法逾越的课题。
生物课外实践活动是生物课堂教学过程的延伸,既能克服生物课堂教学的空洞与枯燥而更具形象性、生动性,又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开展生物课外活动既能巩固课堂知识、扩展课堂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在生物课教学活动中,笔者坚持课堂教W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统一。一次次生物课外实践活动的精心设计、悉心引导、扎实开展、及时总结反馈,总是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生物课的激情,逐渐引导他们走上积极进取、主动探究的成长之路。
1 发豆芽
学习了种子萌发的条件后,笔者引导学生尝试着发豆芽。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要想让活的种子萌发,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选择质量好的活性的豆子。(2)必须具备相应的外界条件,包括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等。(3)要准备必要的材料,包括合适的容器,覆盖物。
任务确定后,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各小组具体分工,分头行动起来。有的负责找豆子,有的负责找筲箕或者小盆,有的负责找纱布或者毛巾作覆盖物,有的负责找恰当的地点。
笔者暗中观察,各组都积极利用课外空闲时间,先将各种豆子用水浸泡,等到豆子发胀,种皮膨大,幼芽轮廓快要初现时,滤去水分,放在各自的容器里,上面用覆盖物盖住防止阳光。需要给萌发中的豆子浇水时,大家都因陋就简,有的用自己的茶杯端水来浇;有的用洒水壶提水来浇;有的用洗脸盆端水并用手粘水去浇;有的把饮料瓶底钻成一排小孔,制成简易的洒水瓶,然后装水来洒,虽样式各异,都能起到作用,甚至有的比较实用。
为了发好豆芽,大家都很勤奋、也很执著,争相动脑筋、想办法、找措施,群策群力,而且颇具创造性。
六、七天过去了,展示成果的时候就要到了,同学们都很激动。等到第八天,笔者将生物课安排成“发豆芽成果展示课”,各小组分别将自己的作品摆放在教室前面,供大家来欣赏。
展示时,有的豆芽整齐粗壮、有的豆芽纤细参差不齐、有的豆芽稀稀拉拉、有的豆芽尖带焦黄、有的豆芽已经长成豆
苗……
面对展示出的八组豆芽,先用二十分钟时间由小组之间自由交流,学习经验、寻找差距、探究感悟。然后用十五分钟时间由各小组组长作为发言人,交流“发豆芽活动”的成败得失。最后用十分钟时间引导学生总结出发好豆芽的几个关键环节:第一,要选好豆子,质量好的豆子发芽率才高;第二,要选用恰当的容器,确保透水透气,不能长时间被水浸泡;第三,要保证适当的温度;第四,要保证适当的水分;第五,要注意避光,遇到光线很容易产生光合作用,使豆芽变绿影响其色泽;第六,及时清除未发芽的与长势不好的豆子,未发芽的豆子时间一长就会腐烂,长势不好的豆子会挤占其它豆子发育成长的营养与空间,都会影响其它豆子的正常发芽成长。
通过该项活动,学生不仅巩固了书本理论知识,而且增强了实践应变的能力,还学到了生活的本领,掌握了一生受用的实用技能、技巧。学生从中获得学习生物课的浓厚兴趣与激情。
2 栽种芦荟
芦荟富有很多药用价值和日常功能。通过栽种、观察、认识和了解芦荟,可以增加和扩展学生生物学科的知识面,提高其种植技能。
为了更好地观察学习芦荟的生长过程,获得关于芦荟生长的切身体验和实践经验,笔者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由组长负责具体组织。他们自筹零花钱,采购统一规格的小花盆作为容器;从家里自留地带来肥沃的土壤;纷纷找来芦荟幼苗开始栽种。各组都有专人管理,小组成员轮流为其定期浇水、擦抹灰尘,确保芦荟及花盆的清洁卫生,并作好观察日记。每周评比一次,评出管理得好、长势好的小组,取其前面1、2、3、4名,在班上表扬并为小组“社会实践”活动加分。
通过栽种芦荟,学生体验到芦荟生命力极强,容易种植成活。看到自己亲手栽种的一盆盆鲜嫩茂盛的芦荟,大家都丰收了种植成功的喜悦。通过做观察日记,细细记录栽种的具体过程,又培养了学生学会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经过半年的辛苦,一盆盆茂盛的芦荟,摆放在教室的四周,仿佛一个微型的花园,又似一个绿茵场,既美化了教室环境,又通过芦荟鲜嫩硕厚的叶片充分吸收教室里的二氧化碳,不断为大家营造着清新的空气。那一盆盆郁郁葱葱的芦荟还成为美术课唾手可得的写生对象,偶有同学被虫子叮咬、或者开水烫伤之类的,就取一小片芦荟,以其汁液轻轻擦拭,效果极为明显。
栽种芦荟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不仅丰收了种植成功的喜悦,还体验到劳动的快乐;不仅感受到芦荟的环保价值,还能体验到它的药用价值。通过栽种,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芦荟是集食用、药用、美容、观赏于一身的植物新星,其泌出物(主要有效成分是芦荟素等葱醌类物质)已广泛应用到医药和日化中;芦荟在中国民间被作为美容、护发和治疗皮肤疾病的天然药物;芦荟的叶片中含有丰富的粘胶液体,这种液体具有防溃疡、促进伤口愈合、刺激细胞生长和止血等作用。
栽种芦荟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分工协作、各负其责,不仅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每一位同学积极参与的热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学习书本知识的枯燥与疲劳,增添了实践学习的兴趣;还让每一位学生在空闲时间有事可做,像这样让班上的事情件件有人管理,减少了许多无聊与纷争,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使学风更浓厚、班风更纯洁。
3 饲养小动物
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觉悟,培养他们的爱心,塑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建设人类美好的家园,笔者布置了饲养小动物的课外活动课题。
为了很好地完成饲养小动物这一课题,笔者引导同学们以养小金鱼、小蝌蚪为宜。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要求每组自备一个规格大小相当的缸,每个缸至少养5尾小金鱼或者5只小蝌蚪。
安排好课题、明确了要求之后,各小组及时行动,自凑零花钱,买了缸、小金鱼、饵料,有的还买来小乌龟,抓来小蝌蚪,开始饲养。每天轮流派人换水、喂食、打理卫生等。经过两个多月的饲养,小金鱼、小乌龟、小蝌蚪无一伤亡,全都活蹦乱跳的。欣赏着自己的饲养成果,学生都很开心愉悦。
通过饲养小动物,学生更加喜欢小动物、爱护小动物,其动手、动脑能力进一步提高,爱心得到增强,耐心得到培养。这都有利于他们今后更好地学习和生活,逐渐成长为传播爱心与和谐的使者。
4 制泡菜
泡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往往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可谓老少兼宜,居家生活,家家都有。制泡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饮食文化,特别是四川泡菜历史悠久,名扬四海。
通过生物课堂知识的学习,笔者为学生设计了“自制泡菜”的活动课题。要求学生利用乳酸菌发酵的原理,回家自制泡菜。遇到问题可以向父母长辈、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咨询请教。泡菜制好后,带到学校来让大家品尝、评比,看谁做的泡菜味道纯正、脆而不腻、清香可口,评出等级进行奖励。
通过学生“自制泡菜”这一课外兴趣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制作泡菜确实简单易行、取材简便、造价低廉;体会到泡菜由原材料到成熟的泡菜,运用了许多生物知识与原理,尤其是充分运用了微生物知识及原理。
孩子发热分两种
【本刊记者】老人常说,“孩子是病一病,长一长”。这话说的是什么道理呢?
【武医师】我以前曾经听老前辈讲过,说小孩发一次烧就是长一次脑子,不但长脑子,还长个。我仔细观察过自己的孩子,确实像老前辈们所言。小孩前两天还不会叫爸爸妈妈,发一次烧,退烧以后瞬间就会叫了。这其中是什么道理呢?中医几千年来有很多宝贵的经验,拿发热来讲,传统医学是辩证对待的。对于婴幼儿的发热,实际上包括两种:一种是生理性发热,一种是病理性发热。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发烧在临床上往往不一定是病理性的反应,而是一种生理性的发热反应。生理性发热对孩子的身体是没有害处的,反而有利于孩子的生长。我女儿是我带着长大的,我观察她的成长过程,虽然她有时候也发热,发烧到38度、39度,可是她还跟你玩,很有精神,顶多是发烧了,睡一会儿,出点汗,也没有给她吃药,体温就恢复到正常状态了。
我在临床上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很多小孩出生100天后,突然间发热了,家长看得心急火燎特别难受,赶紧去医院,一针把热退下来了,结果没两天小孩起了一身疹子。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医生分不清两种发热,盲目用药造成的。
生理性发热古人称为“变蒸”
【本刊记者】对于您说的孩子生理性发热,中医是怎么解释的呢?
【武医师】隋唐时期有个医家叫巢元方,他写了部医学著作《诸病源候论》,其中谈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学术观点——“变蒸”。什么叫变蒸?变就是变化,蒸实际上就是发热,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变化当中的发热,实际上也是指在发热中婴幼儿的肌体产生的一次生理性变化。在古人的描述中,有32天一蒸的,有64天一蒸的,有72天一蒸的,不尽相同。实际上,变蒸的过程打个比方就像生豆芽。把一把豆子放在水里,天天用凉水泡它,它永远也长不成豆芽,要想它发芽,一定要有适当的温度,温度升高后,它才开始发芽、开始生长。小孩在生长发育当中,就有着类似的过程。婴幼儿的变蒸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性发热,对孩子的身体并没有害处,反而有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可能有的家长会问:我的孩子已经三岁了,也没有过一次变蒸呀?其实,小儿变蒸时,也不是只表现为发热症状,孩子有几天突然不爱玩了,懒了,也许这就是他正在进行着一次生长变化。
变蒸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学龄前儿童的“生长痛”。有些学龄前的儿童常常向家长诉说:“妈妈,我的腿痛。”轻的一说就过去了,重的则痛得晚上睡不着,需要爸爸妈妈不断用手去抚摸双腿。家长担心孩子腿受了伤或患了病,到医院检查后又都正常,没有任何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人体的生长发育是有规律的,一个时期体重增加占优势,另一个时期身高增长占优势,二者交替出现。当身高增长速度太快时,就会出现小腿肌肉腱牵拉感或疼痛感。这种疼痛多发生在晚上睡觉或白天午休时,一般不需要治疗就可以自行缓解,家长不用担心。
有关“变蒸”这一学说,在今天的医学界仍有很大的争议。有的医生认为,只要发热就是病理性的,不承认有生理性的发热,然而,以我自身带孩子的经验以及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证实古人“变蒸”的说法确实是有道理的。
生理性发热有三个特征
【本刊记者】 怎样判断孩子是不是生理性发热呢?
【武医师】 生理性发热有三个特点:一是孩子发热后(以低烧为主,偶尔出现高烧),给他个玩具还能抓、能玩,还能咿呀学语,跟你交流,依然有精神,不打蔫;二是耳朵发凉、屁股发凉;三是上唇内侧出现“变蒸珠子”,即粟粒大小的白色泡珠。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发烧是正在“变蒸”的表现,建议家长不要着急,别轻易给孩子服退烧药。此时如果用药物来治疗,反而会影响他的生长发育。可以用毛巾浸温水拧干后,擦孩子的腋下、大腿根、后背、前胸等部位用物理方法帮他降温。
在饮食上,让孩子吃清淡一些。如果孩子正在吃奶,做妈妈的饮食也要清淡一些。同时要随时观察孩子的发热程度。注意给孩子补充水分,帮助孩子把这一关渡过去。一般情况下,按照以上几点来做,孩子体温就可以降下来了。
【本刊记者】 孩子的生理性发热要持续几天体温才能恢复正常呢?
【武医师】 一般来讲一到两天,你不管他自然就过去了,我自己小孩是这么带的,我很多朋友我也是告诉他们这么带小孩的,基本上长到五六岁、六七岁没有吃过药、输过液。因为我们这些东西是从老祖宗那里挖掘出来的,比如说有的小孩扁桃体经常发炎,用上消炎药也只能好几天。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款“太和汤”,就是将开水沸腾5分钟左右,晾凉后给孩子喝,效果非常好。
中医也有很多治疗小儿发热的方法,比如说用拇指蘸点凉水在大椎穴上擦一擦,推一推,也有很好的退热作用。我个人认为小儿还是生理性的发热偏多一些,现在受风寒的情况不多,热的情况倒有,吃饱了撑着的情况也有,所以从饮食上、服装上调整一下,有的时候没有必要非得去医院。
比如说发生在我身上一个亲身经历的案例,我女儿在非典那一年下午放学回来说明天停课了,不用上学了,晚上12点就开始发烧,非典时期小孩发烧是多可怕的事情啊。我先给她推推大椎穴,后来用香菜的根部在她后背擦,一个小时左右,体温慢慢从39度降到37度。
病理性发热可以“母婴同治”
【本刊记者】 刚才您详细说了有关孩子生理性发热的特征和应对方法,下面请您再接着说说病理性发热。
【武医师】 病理性发热的判断方法也很简单。如果孩子发烧的时候没有精神、昏昏欲睡、一摸耳朵也发热、手脚冰凉,这个时候一定要去医院,此时的发热基本上属于病理性发热了。病理性发热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风寒,二是食积。
【本刊记者】 婴幼儿体质娇弱,他们出现病理性发热时,有没有一种好的治疗方法呢?
关键词:静电场 豫麦70种子 发芽率 活力指数
1.前言
科学发展到今天,随着对静电生物效应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使得我们在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时,不能仅仅只考虑我们周围环境中的空气、阳光、水分、温度、海拔、营养、气候条件以及其他生物的影响,还必须考虑到电磁场――这一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种子的活力不仅影响农作物的出苗率,而且影响农作物的整个生长过程,最终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 所以增加种子的活力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用静电场对种子进行预处理是提高种子活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2.理论分析
种子是作物个体生长发育的一个特定阶段,由受精的胚珠发育而成,虽然不同的作物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存在明显差异,但基本结构是一致的,一般均由胚根、胚芽和种皮三部分组成,使得整粒种子呈明显的分层性。
种子各层内所含物质的化学成分、密度和介电常数差异较大,一般内层的含水量和密度大于外层。根据种子的这些特征,从物理学角度看,可以将种子当作一种非均匀介质。在静电作用下产生极化,同时受到静电力。根据电动力学原理可知,由于种子各层之间存在这样的差异,使得种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产生极化应力和电致伸缩应力。
在静电场的作用下,种子内部产生的极化应力和内伸缩应力不仅与种子各层之间的介电常数和密度有关,而且与外加电场强度有关。如果外加电场使种子产生的极化应力和伸缩应力适当,则可使种子膜表面磷脂分子构相在常温态脱水时即可发生变化,进而导致膜相在常温脱水态即可部分地发生变化,或趋于发生变化,因此种子在吸水中便很快完成膜相和功能的恢复,使得种子在浸泡时相应的离子外渗减小,浸泡液电导率降低。而过大的静电场产生过大的极化应力和伸缩应力,不仅无助于膜相的恢复,而且可能会进一步破坏种子的膜相。同样在静电场的作用下,种子内部产生的极化应力和伸缩应力可以引起细胞内蛋白质、糖类、脂类等极性分子和金属离子的定向排列,从而引起含镁、铜、锰、锌、铁等金属的酶的构相发生变化,激活相应的酶,使酶的活性增加。但过大的静电场将产生过大的极化应力和伸缩应力,使酶的活性增加。但过大的静电场将产生过大的极化应力和电致伸缩应力,使酶的结构遭到破坏,导致酶的活性降低。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种子经过适当强度的静电场的处理后,其膜相可提前恢复或趋于恢复,而相应的酶的活性被激活,所以种子的发芽率、成活率提高,其苗和芽的抗旱能力得到增强。
3.实验探究
3.1材料:种子为豫麦70(内乡188),由内乡县农科所选育而成。
3.2方法:选择饱满、整齐一致的种子,每次处理为200粒。静电处理设10min、20min和30min三个时间梯度;在每个梯度内,电场强度设1.0Kv/cm、2.0Kv/cm、3.0Kv/cm、4.0Kv/cm、5.0Kv/cm五个梯度,以不作静电处理的种子对照,三次重复。在未作静电处理及静电处理后的种子中,各选饱满种子100粒,放入培养皿中,加水后放入25℃恒温箱中培养,做种子萌发试验,实验过程中每次观察做记录。萌发观测时间15d左右,以最后全部正常发芽种子数的百分率计算发芽率,以发芽率前5d内正常发芽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率计算发芽势,用直尺量出萌发种子的胚根长度(cm),并计算平均简化活力数。在静电作用的时间梯度上,10min、20min、30min的发芽率平均提高4.7%、10.3%、18.9%,随着时间的延长有较好的增加效果;胚根长平均增长0.17cm、0.21cm、0.27cm,略有变化,简化活力指数分别为0.19、0.28、047,也有按一定比例增强的趋势。在静电强度1.0Kv/cm、2.0Kv/cm、3.0Kv/cm、4.0Kv/cm、5.0Kv/cm各梯度上,发芽率分别增加,发芽势平均提高,均呈明显效果。同样,胚根长度、简化活力指数两项指标也随强度增强而略有增加。
图1经不同电场处理后种子的平均胚根长度 图2. 不同电场处理后种子的活力指数
种子经过静电场处理后,由于电场强度的不同,种子的发芽率和豆芽的抗旱能力有所不同。适当的电场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豆芽的抗旱能力,而过大的静电场正好起着相反的作用。因为在静电场的作用下,分层结构的种子在内部产生极化应力和电致伸缩应力适当,则膜和金属的构相以及含金属酶的构相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产生的极化应力和电致伸缩应力适当,则膜和金属酶的构相朝着有利于种子萌发的方向变化,膜的功能得到恢复,酶的活性被激发,使得种子发芽率和抗旱性能提高。如果场强过大,导致种子内产生的极化应力和电致伸缩应力过大,膜相和金属酶的构相遭到破坏,膜的功能不能恢复,酶的活性降低,使得种子的发芽率和抗旱性能降低。场强过高有相反的影响,而过低影响效果较小。这反映了电场的复杂性,也表明了生命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的指标条件下生物系统对应外界响应的协调是不同的。种子只有在适当剂量的静电场处理后,种子的发芽率、成活率以及种子的活力指数才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毛伟海。磁场对小麦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1997,17(1);51-53
【2】 习岗。外磁场对小麦萌发期过氧化物酶合成的影响及其激活效应[J].植物生理学报,1993,19(2);155-160
【3】 徐安起,等。磁场处理种子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58-62
【4】 阎立,马安成,李小玲,李秀敏。静电场对种子萌发生理化的影响[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2
【5】 叶波,鲁岩,杨持,朴顺姬,梁道明,梁运章。静电处理牧草种子后效应试验初报[A].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2
【6】 王振邦,高压静电场对绿豆种子活力影响的机理探讨[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
【关键词】 中学生物实验 生物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集实验性、实践性及科学性于一身的自然科学,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它越来越显示出其二十一世纪领先科学的独特魄力。生物课外实验是初中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因此生物课外实验也就成为生物教材的重要内容,由于各种原因,不少教师没能充分重视课外实验的教学,不但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影响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新课改的今天,我认为更应该重视初中生物课外实验的教学。
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由于课外实验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所以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器材使用、实验对象管理、实验现象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整理等环节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需要学生独立解决,所以与课堂实验相比,课外实验更能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课堂实验由于受时间、空间、人数、器材等的限制,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机会大为减少,而课外实验大多分散在野外或学生家庭中进行,或者天地较为广阔,或者参与实验人数较少,再加上实验延续时间较长,所用器材一般简便易得或者容易自制,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例如:在学习《练习使用显微镜》内容后,学生意犹未尽,上网查阅资料,利用废旧物品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到了更多想要观察的东西。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许多课外实验均为探索性实验,学生在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
4 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生物学知识和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许多课外实验的进行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掌握一定的技术及实际工作能力。
5 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
由于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许多生物学知识的教学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单靠课内讲授又不够具体、直观,所以学生较难掌握。如“种子萌发过程”,“根的向光性生长过程”等教学内容,在课堂实验的有限时间内无法看到结果,课堂讲授也只能作一般性描述,因此学生听后印象不深、掌握不牢。对于这样的内容,如果课后再辅之以课外实验,既可克服时间限制,学生的观察也会更具体、更直观,当然也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例如:学生把发芽的土豆放在用鞋盒做成只有一个出口的黑暗“迷宫”里,几天后,土豆芽就会通过这座黑暗“迷宫”找到光线的出口。
6 帮助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
很多的课外实践都涉及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各自的组内将担任一定的职务,有独自完成一定的事务的责任,这从一定程度上煅炼了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而同时,学生在交流和做决定的过程中,往往由于观念不同,经常会有矛盾产生。因此,在提倡勇敢表达自己观点、坚持自己立场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让步和包容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处理矛盾的技能。课外实验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同样大有用武之地。为了使课外实验达到预期目标,教师应做好下述几方面工作。
6.1 建立课外实验的新秩序。课外实验学习的课堂应建立一种新纪律、新秩序,在自由与严格中平衡。建立学生内在的纪律,自我控制的纪律。在课外实验之前,师生要共同制订班级规则、学习规则,对规则进行必要的强化训练,使外在的规则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规则,达到自我控制的目的。
6.2 做好充足的实验准备。在进行课外探究实验前,教师要对所探究的实验内容、学生的情况进行充分的分析,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学生将要进行探究的内容、程度及时间安排,制定出一份详尽的实验方案,将实验的目的、步骤、组织程序、所需器材等详尽列出,进而提高课外实验的可行性。师生在实验前要对实验方案进行充分沟通,在思想认识上形成一致,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进入完成实验的良好状态。
6.3 优化课外实验时间。实验所需时间是否过长,或者有该实验是否具有较强季节性(如观察某种植物的花结构),教师都要提前考虑周全。
关键词:农作物;根系分泌物;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萌发率;胚根长
中图分类号:S567.23;S1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4-3631-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4.022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wheat, broad bean, oilseed rape root extracts on germination and radical length of Gentiana straminea seeds, wheat, broad beans and oilseed rape root were extracted and partitioned by distilled water and ethyl acetate and arrange G. straminea seeds germinate text. Then the extract was subject to G. straminea seeds germination and radical growt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at root aqueous phase extracts extracted by ethyl acetate had weak positive effect on G. straminea seeds germination and ridicle growth, with the increase of extraction times, the positive effect became weaken. Wheat root ester phase extracts extracted by ethyl acetate had unconspicuous effect. Broad bean root extracts had weak inhibitory effect; Oilseed rape had stronger inhibitory effect, with the increase of aqueous phase and ester phase extraction times, the positive effect became weaken; Oilseed root extracts had stronger inhibitory effect on germination and radical length of G. straminea seeds. Broad bean root extracts had weak inhibitory effect. Wheat root extracts had positive effect.
Key words: crops; root exudates; Gentiana straminea Maxim; germination rate; radicle length
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属龙胆科龙胆属麻花艽组植物[1,2],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记载的麻花艽主要品种之一,是一种常用的中藏药[1,4],广泛分布于青海的大部分地区,四川的西北地区,甘肃、、宁夏的部分地区[5]。由于制药需求,大量采集野生麻花艽,药源日渐耗竭,导致商品药材价格不断上涨,进一步加剧了野生种质资源的破坏[6,7]。人工种植技术成为既保护野生资源又保证市场供应,实现药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方法[6]。
植物的化感作用是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次生代谢产物即化感物质而实现的[8]。植物根系在其生长过程中向土壤释放的渗出物、分泌物、植物粘液、胶质和裂解物等被许多学者统称为根系分泌物。近年来,化感作用研究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在生产实践中加以应用[9],有些植物其分泌物中生物活性物质有利于其他某些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从而促进其生长[10]。前人对油菜、蚕豆和小麦的根系分泌物有一定的研究,得出了相应的结果,如油菜根系分泌物其化感效应对小麦的影响程度最弱,对小麦的种子发芽率、幼苗根长均表现出促进作用,而对小麦幼苗其他生长特性以及油菜、蚕豆和玉米幼苗的所有生长特性均表现为抑制作用[11]。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总量随着蚕豆枯萎病抗性的降低而升高[12]。小麦根系分泌物及伴生小麦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结构[13]。将麻花艽套种于农作物中,农作物发芽生长快,形成麻花艽发芽所需要的阴湿的仿生条件[14],有利于人工栽培麻花艽种子的萌发。在麻花艽与不同农作物套种的实践中,发现小麦套种田的麻花艽出苗率高,而蚕豆、油菜田的麻花艽出苗率极低,甚至为零[15]。小麦、蚕豆、油菜的根系分泌物对麻花艽种子的萌发是否有化感作用,目前尚未发现这方面的报道。研究小麦、油菜及蚕豆的根系分泌物对麻花艽的化感作用,可以丰富禾本科、十字花科、豆科作物与龙胆科植物的化感理论,优选适宜与麻花艽套种的农作物,指导麻花艽的人工栽培技术,对提高麻花艽产量、品质,增加药农收入及保护高原的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试验采用小麦、蚕豆和油菜作为供体植物,麻花艽为受体植物。小麦品种为阿勃,蚕豆品种为青蚕11号,油菜品种为青杂3号,麻花艽种子为2011年采取的野生麻花艽种子种植后2013年采收的种子,以上品种均由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农场提供。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因素A为A1小麦、A2蚕豆、A3油菜。因素B为B1清水对照、B2原液、B3原液稀释10倍液、B4原液稀释100倍液。
1.3 试验方法
1.3.1 麻花艽种子表面消毒 将麻花艽种子用1%(v/v)次氯酸钠溶液在超声波清洗器中处理3 min,用去离子水清洗后再用75%(v/v)乙醇超声1 min,然后用去离子水冲洗至无色,晾干备用。在培养皿内(直径90 mm,高20 mm)铺双层滤纸,加入适量去离子水,然后在滤纸上均匀铺直径10 mm的玻璃纤维滤纸(Whatman GF/A)约60片,将表面消毒晾干后的麻花艽种子均匀撒到玻璃纤维滤纸片上,每皿25~45粒,在25 ℃的黑暗条件下备用。
1.3.2 乙酸乙酯萃取水培农作物根系分泌物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将供试的小麦、蚕豆和油菜种子采用和麻花艽相同的方法进行表面消毒,晾干分别放置小麦400粒、蚕豆200粒、油菜400粒,在豆芽机(康源牌自动豆芽苗菜机)中进行培养,待各种子发芽长根时开始,每隔3 d放入等量的活性炭(100 g用纱布包裹),共收集3次。
农作物根系分泌物的萃取分离参考贺锋等[16]方法。具体如下:将活性炭取出,过滤除去水分,放入烧杯中,加入丙酮(丙酮的量需淹没活性炭顶部),将烧杯放入超声清洗机中超声3 min,取出后用布氏漏斗进行抽滤1~2次。将滤液经旋转蒸发仪(ER-52A型,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减压浓缩,浓缩物先用去离子水溶解,得到50 mL根系分泌物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少量不溶于水的物质用乙酸乙酯溶解后倒入分液漏斗中。按乙酸乙酯与去离子水1∶1的比例萃取根系分泌物水溶液,得到第一次的乙酸乙酯相与水相的根系分泌物溶液,再在乙酸乙酯相溶液中重复以上萃取过程,得到第二次、第三次3次的乙酸乙酯相与水相的根系分泌物溶液。对每次乙酸乙酯相与水相的根系分泌物溶液以清水为对照,原液、稀释10倍和100倍液为基液进行麻花艽种子的发芽试验。
1.3.3 发芽试验 在直径90 mm的玻璃培养皿中,边缘摆放含麻花艽种子的玻璃纤维滤片,中间放置一个保湿的三角滤纸片,用移液枪吸取以上3种浓度100 μL浸提液加到种子上,每个浓度4次重复。用Parafilm封口膜将培养皿密封,在25 ℃培养箱内黑暗培养13 d,在显微镜下观察麻花艽种子发芽率和胚根长,以去离子水处理作为对照。
1.4 指标测定和数据处理
1.4.1 发芽指标测定 麻花艽种子培养13 d后统计发芽率。发芽率(GR)=(萌发的种子数/播种数)×100%。
1.4.2 生长指标 发芽试验结束后,采用常规测量方法测量每皿萌发的麻花艽种子的根长。
然后将发芽率和根长转化为RI值后进行比较。RI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RI=1-C/T (T≥C)
T/C-1 (T
式中,C为对照值,T为处理值,RI>0表示促进作用,RI
2 结果与分析
2.1 根系分泌物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水相对麻花艽种子发芽率RI值的影响
对3种作物根系分泌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水相对麻花艽种子发芽率RI值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小麦B1处理的麻花艽种子发芽率RI值与B2、B3、B4处理均无显著差异;蚕豆和油菜B1处理的麻花艽种子发芽率RI值与B2、B3处理均有显著差异,表现出随着不同萃取物水相浓度的降低,其根系分泌物处理的麻花艽种子的发芽率降低,RI的绝对值减小,其抑制强度逐渐变弱。小麦根系分泌物水相浸提液不同稀释浓度处理的麻花艽种子发芽率的RI值均大于零,高于蚕豆处理和油菜处理,说明与清水对照相比,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麻花艽种子的发芽有促进作用,而油菜根系分泌物对麻花艽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最强,蚕豆的抑制作用较弱。
2.2 根系分泌物乙酸乙酯萃取物的酯相对麻花艽种子发芽率RI值的影响
对3种作物根系分泌物乙酸乙酯萃取物的酯相对麻花艽种子发芽率RI值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小麦B1处理的麻花艽种子发芽率RI值与B2、B3、B4处理均无显著差异。蚕豆和油菜B1处理的麻花艽种子发芽率RI值与B2、B3处理均有显著差异,表现出随着不同萃取物酯相浓度的降低,其根系分泌物处理的麻花艽种子的发芽率降低,RI绝对值降低,其抑制强度逐渐变弱。小麦根系分泌物酯相浸提液处理麻花艽种子萌发率的RI值高于蚕豆处理和油菜处理,说明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麻花艽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最小,蚕豆次之,油菜的抑制作用最强。
小麦根系分泌物的酯相浸提液处理的麻花艽种子萌发率的RI值有正有负,其绝对值均小于0.12。蚕豆和油菜处理的麻花艽种子萌发率的RI值均为负值,其中,蚕豆处理的麻花艽种子萌发率的RI绝对值在0.06~0.33之间,油菜处理的麻花艽种子发芽率的RI绝对值在0.13~0.69之间。说明小麦根系分泌物酯相浸提液对麻花艽种子萌发影响最小,蚕豆有轻微的抑制作用,油菜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2.3 根系分泌物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水相对麻花艽种子胚根长RI值的影响
对3种作物根系分泌物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水相对麻花艽种子胚根长RI值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小麦和蚕豆B1处理的麻花艽种子的胚根长RI值与B2处理有显著差异,油菜B1处理的麻花艽种子的胚根长RI值与B2、B3处理均有显著差异。表现出随着不同根系分泌物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水相浓度的降低,其根系分泌物处理的麻花艽种子的胚根长增长,RI值的抑制强度逐渐变弱。小麦根系分泌物水相浸提液处理麻花艽种子胚根长的RI值高于蚕豆处理和油菜处理,说明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麻花艽种子的胚根长的抑制作用最小,蚕豆次之,油菜的抑制作用最强。
小麦根系分泌物的水相浸提液处理的麻花艽种子胚根长的RI值均为正值,蚕豆和油菜处理的麻花艽种子发芽率的RI值除B4处理为零外均为负值,蚕豆处理的麻花艽种子胚根长的平均RI绝对值大于油菜处理,表明根系分泌物水相浸提液的高浓度抑制麻花艽种子胚根的生长作用强,低浓度抑制作用弱。说明小麦根系分泌物水相浸提液对麻花艽种子胚根长的生长有轻微的促进作用,蚕豆有轻微的抑制作用,油菜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2.4 根系分泌物乙酸乙酯萃取物的酯相对麻花艽胚根长RI值的影响
对3种作物根系分泌物乙酸乙酯萃取物酯相对麻花艽胚根长RI值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3种农作物B1处理的麻花艽的胚根长的RI值最高,小麦和蚕豆B1处理的麻花艽胚根长RI值与B2、B3处理有显著差异,油菜B1处理的麻花艽胚根长RI值与B2、B3、B4处理均有显著差异。表现出随着不同农作物乙酸乙酯萃取物酯相浓度的降低,其根系分泌物处理的麻花艽种子的胚根长变长,RI值的抑制强度逐渐变弱。小麦根系分泌物乙酸乙酯萃取物酯相浸提液处理麻花艽种子胚根长平均RI值高于蚕豆处理和油菜处理,说明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麻花艽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最小,蚕豆次之,油菜的抑制作用最强。
小麦、蚕豆、油菜根系分泌物的酯相浸提液处理的麻花艽种子胚根长的RI值均为负值。说明根系分泌物酯相浸提液的高浓度抑制麻花艽种子胚根的生长作用强,低浓度抑制作用弱。同种稀释浓度下,小麦处理的麻花艽种子胚根长的RI大于蚕豆处理,蚕豆处理的麻花艽种子胚根长的RI大于油菜处理,表明油菜根系分泌物酯相浸提液对麻花艽种子胚根长的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是蚕豆,小麦的抑制作用最弱。
3 小结与讨论
对小麦、蚕豆和油菜种子进行水培,用活性炭吸附获取根系分泌物,再用丙酮萃取出根系分泌物浓缩,分别用去离子水和乙酸乙酯再萃取小麦、蚕豆和油菜根系分泌物,得到水相根系分泌物浸提液和酯相根系分泌物浸提液。然后用水相和酯相根系分泌物浸提液刺激麻花艽种子进行发芽试验,测定不同处理麻花艽种子萌发率和胚根长。分别分析3种作物根系分泌物水相浸提液和酯相浸提液刺激下,不同稀释浓度的麻花艽的发芽率和胚根长。结果表明,无论是根系分泌物水相浸提液还是酯相浸提液,油菜根系分泌物对麻花艽种子萌发、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蚕豆根系分泌物对麻花艽种子萌发及胚根生长抑制作用较弱,小麦的根系分泌物水相浸提液对麻花艽种子萌发及胚根生长有轻微的促进作用,小麦的根系分泌物酯相浸提液对麻花艽种子萌发的影响不明显。
3种农作物根系分泌物萃取相的浓度越低,对麻花艽种子萌发及胚根生长抑制作用越弱。油菜根系分泌物萃取相的浓度越低对麻花艽种子萌发和胚根生长抑制作用越弱;小麦根系分泌物萃取相的浓度越低对麻花艽种子萌发及胚根生长促进作用越弱。这可能是造成小麦套种田的麻花艽出苗率高,而蚕豆、油菜田的麻花艽出苗率极低[10]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同一农作物的根系分泌物,其水相浸提液和酯相浸提液对种子萌发和胚根生长的影响存在差异。初步推断根系分泌物水相浸提液主要含有一些水溶性物质,酯相浸提液主要含有酯溶性物质,化感物质有差异。其次种子萌发和胚根生长所需的化学物质不同。这些化学物质的具体成分及其对种子萌发及胚根生长的作用机理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尚武.青海植物志[M]. 第三版.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
[2] HO T N,LIU S W. A Worldwide Monograph of Gentiana[M].Beijing:Science Press,2001.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4] 杨永昌.藏药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
[5]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6].第62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6] 李永平,李向阳,田 丰,等.青海境内麻花艽野生种质资源调查研究[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3,30(3):71-75.
[7] 王 笠,许 亮.麻花艽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6):17-19.
[8] 张爱华,郜玉钢,许永华,等.我国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1,42(10):1885-1890.
[9] 王玉彦,吴凤芝.间混套作间套混作中的化感作用及其研究方法[J].北方园艺,2009(8):136-139.
[10] 王延鹏.植物间化感作用研究概况[J].山东林业科技,2008(3):84-88.
[11] 杨瑞吉.油菜根系分泌物对不同作物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J].生态环境,2006,15(5):1062-1066.
[12] 董 艳,董 坤,汤 利,等.蚕豆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含量与枯萎病的关系[J].土壤学报,2015,52(4):919-925.
[13] 吴凤芝,李 敏,曹 鹏,等.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生长及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10):2861-2867.
[14] 田 丰,李永平,俞科贤,等.青藏高原麻花艽仿生栽培技术研究[M].作物杂志,2012,32(2):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