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

第1篇: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

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做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全体学生都要平等对待,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接受学生的表现和行为,变成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比如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可以使用“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我相信你以后比老师想得更好”“这个问题你能解答,你能行,不妨试试”等平等和激励性语言,给予学生人格上的平等地位。

2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地挖掘并灵活的处理,巧妙把握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入点,善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帮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把握心理健康的接触点。

2.1生物课堂中的生活观教育

初中生物教学内容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要传授生物学知识,还可以利用生物知识对学生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如在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时,使学生在了解血型、血量与输血知识的同时,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2.2生物课堂中的学习习惯养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生物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掌握学习生物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是在生物课堂上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物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心理上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善于用脑。要注意劳逸结合,通过交替脑力活动的内容达到休息的目的,及时地进行课后复习,强化学过的知识和内容。(2)勤于用脑。教育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提问,充分发挥神经系统的重要,锻炼自己思维的敏捷性和记忆的深刻性。(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学习、运动、休息和睡眠的时间,并且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在身体内形成条件反射,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有效地通过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2.3生物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受到媒体、网络的不良宣传和影响,传统的道德意识逐渐在学生的心里呈淡化趋势,中学生又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正值发育时期,性取向模糊,自我保护的意识淡薄。在这种情况下,思维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让学生懂得心理发展的规律,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物教材中的《生殖与发育》一章的内容和《青春期教育》一书,他首先通过课堂上的正面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性身心差异,揭开生殖系统的神秘面纱;接着组织每班男女生共同观看《中小学性教育知识》电教片,了解什么是性、胎儿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成长的奥秘,指导如何面对异性、如何自我保护、怎样战胜性冲动等。既解决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解决了教师和家长不知如何进行教育的尴尬。

2.4课堂实验教学中的自信心培养

生物实验教学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空间,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在生物实验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比如让胆小的学生多参与实验操作,训练胆量;为自卑、抑郁的学生提供机会,体验成功表,树立自信心等。对于一些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实验,如“种子萌发环境条件”“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等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对成功的学生给予鼓励性评价,以强化其成功的体验。通过实验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意识、自我规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实验活动效果。

3解决学生学习中心理困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如如疲劳、紧张、懒散、分心等,从而引起学生厌学情绪,导致学生学习失败。此时,教师需要认真观察、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因势利导地对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调节和疏导,并且还要适时的处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使学生尽可能地保持平静和愉快的心态,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例如生物课本涉及到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机能相适应等生物学观点;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明白:人不能被动地等待淘汰,而是要主动地适应自然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从而增强学生耐挫和适应能力;针对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进行个别教育,培养其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引导学生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

第2篇: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 语文课堂教学 问题 民主 快乐

教育作为传承文明、培养素质的重要力量,是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保证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有效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良好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要求和时代呼声。置于现代性话语体系之下,如何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进步和社会的均衡发展,是一个具有丰富研究价值的全新课题。本文借助西方建构主义的学术构架,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就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的改革和优化做一点分析和探讨。

一.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困境

我们知道中学生是处在生理渐趋成热,心理渐趋独立,自身知识经验渐趋丰富的阶段,其全面、和谐的身心发展需要生动、系统的学校教学活动为动力和源泉。作为中学教育的基本平台,语文课堂教学承担着学生探索新知、培养人格和积累知识的重要任务。但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只注重“知识传授和灌输”,依赖“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的教育模式的深刻影响,虽然近几年改革幅度较大,但始终未能彻底摆脱旧有教育范式的束缚,确立与当前中国现代化相适应、符合中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体系,致使语文教育无法真正走出困境,并凸显出一系列问题:

1、教学模式陈旧问题

当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受到行为主义教学理念的影响较深。这种观点认为,知识存在并独立于个体之外,因此教学活动主要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前人已经建立起来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体系。一直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就采取了这种行为主义方式:在讲授、演示、教导、按指令操作的话语权下,完成教师的“授业解惑”。这里的主体是二维的,只有教师和全体学生之分;交流也是单向的,以教师为信息源,以学生为接收者。这种方式简化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教育任务的达标,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活力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2、教学目标单一问题

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强调标准划一的模式,形式上侧重于大班上课、集中朗读、集体作答,内容上偏重于对现有文本的阐释、已有结论的描述和知识存量的再现。不难看出,这种教学方式把学生知识积累的最大化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既忽略了学生在知识的获取和应用过程中对归纳演绎等学习方法的掌握,又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教学隐性歧视问题

就中学语文教育层面来说,教育民主是属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保证教育向每个学生提供,使其天赋得以充分发展。但现实的情况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在互动对象的选择,互动内容的分配,互动过程的持续及互动关系的建构都明显‘因人而异’。”尤其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一般包括成绩突出或工作能力强等)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照顾。一项调查显示,“好学生”与教师互动的频率至少是全班人均水平的3.3倍。这种主观偏好不仅导致教学资源的人为歧视,并有可能给“差生”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建构主义对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借鉴和启示

经过上述对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和问题的分析,使我们有必要在课堂这一平台上建立某种特定的机制,以解决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思想,为我们的课堂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现根据建构主义的有关教学理念,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作一点尝试和探索。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的运用,必须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教会学生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字的功能性作用,更重要的是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本质性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把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放在教学活动的首要位置,把学习真正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成长、发展、提升的过程。一是要做到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教学中要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每个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避免将课堂教学变为生产工业标准的机械化流程。二是要实施平等教育。学生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好”“坏”之分,只是在个性、兴趣、知识面或发展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语文教学具有相对较大的自由度,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如在课堂教学中,可在正式上课之前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上台自由演讲,然后由其他学生对其演讲作出评价,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展现每个学生的鲜明个性。

2、虚拟真实的情境创设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从文本到文本,很少与客观的真实生活和场景相联系,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程度较浅。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在真实或虚拟真实的情境下开展教学,可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唤醒潜意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和体悟,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形成对知识的长时记忆。在这个过程中,情境创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课中,可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在虚拟真实的体验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如在上《雷雨》等剧本课的时候,可运用一些舞台道具,创造一个类似真实的环境,请学生模拟剧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真正投入感情,在情感的交互中完成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3、创新灵活的教学设计

在以建构主义为核心理念的学习设计中,常用的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教学等。可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需要进行灵活使用。

(1)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与建筑行业中使用脚手架建造房屋原理相仿。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对象是已经具有相当语言文学基础的中学生,借助于教师提供的基本教学框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寻找适合于自己的最临近的“支架”,借助“支架”一步步向上攀升,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更高的水平。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唐宋诗词单元时,因为学生或多或少在学前、小学阶段对唐诗宋词有过一些感性的或者理性的初浅认识,所以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为学生总结、提炼一些诗词流派、格律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自己领会、体悟诗词的意境,掌握诗词的内蕴。

(2)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相当广泛的现实操作意义。对于学生而言,有时语文学习不免有些枯燥,教师可根据学习的需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相关事件引入,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讨论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原有的知识积累,并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讨论达到知识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如在上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宇宙的未来》这篇课文时,可以从《时间简史》这本倍受世界关注的科学巨著或者“黑洞”这一同学们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宇宙知识的渴求,使学生带着极大的认知动机进入课文的学习,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随机通达教学

随机通达教学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反复出现的学习主题和知识点,但这些主题和知识点在具体的应用中又有一些差别,不能简单地用抽象概念加以机械化地概括,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能从不同角度表现这一学习主题和知识点的情境,使学生能从各个侧面掌握这一学习主题和知识点,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如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学生较难掌握其用法,教师可从不同的古代文献中选择某些词类活用的例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去比较、领会,从而全面掌握它的用法。

4、协作互动的教学策略

协作学习是现代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学习策略之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只局限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信息传递,缺乏来自学生层面的反馈,学生学习处于被动之中,不能根据自身已有的基础和特点进行主动地学习。而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则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双向的和多向的交流活动,在各种信息的交互和共享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分析能力和协作能力,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经常组织学生围绕一学习主题开展协作学习,既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协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也可以让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展开学习竞争,通过比较得出最优化的学习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断调整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始终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展开。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人是什么》这篇课文时,可以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就“人是什么”这一主题展开分组讨论,每个小组的成员共同收集相关论据,提炼论点,进行辩论,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客观多元的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体系的是否合理完善,是当前教学改革能否继续推进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毫无疑问,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以高考为代表的考核体系依然是我们选拔优秀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能够较为客观地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之一。但是,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考核体系同样存在着不小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全面、健康成长。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书面考试固然可作为考核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同时可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设计出更为细化和多样化的效果评价方法,将学生考试成绩与平时课堂表现情况等有机结合,客观、确切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形成科学、合理的评测标准,从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避免学生在学习中走入误区。

三.对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构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建构主义是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改革创新的重要理论基础。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我把这种建构主义模式的课堂教学简单地概括为“民主课堂”与“快乐教育”。这里所指的“民主课堂”主要凸现了每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教育思想;而“快乐教育”则蕴涵着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潜在性、探索性和娱乐性。

在“民主课堂“的建设中,首先,教师要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和探索者,而非主导者或者灌输者,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建立师生之间健康和谐的互动关系,热爱学生、关注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讲究批评方式,重视困境化解,并始终给予学生最大的期待;其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始终贯穿“民主”的学生观,承认学生间的个性差异,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从而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各教所需。

在“快乐教育”建设中,必须以情感为导向,通过塑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的情感来增强感染力和感召力,达到教学认同并在动机上促成行为方式的改善。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行一种确定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情感培养为起始点,积极探索增进具有正向功能的情感所需要的活动侧度和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真正在快乐的情感熏陶中获得真知。

第3篇: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互动讨论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地位得到大大的提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善于学,乐于学,而高中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难题正是学生不愿意花精力在语文这一门学科上,部分学生认为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不需要耗费过多的精力,在考试时依然可以得到较为可观的成绩,而更多的原因语文课堂过于刻板枯燥,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能够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发挥自己的才能,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动机从而让语文教学情况不容乐观,所以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从改变课堂开始,下面本文就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互动讨论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构建。

1转变教学理念,打破固有思想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们一直遵循课堂中老师为大的原则,课本知识的学习,课堂节奏的带动,对于问题的见解都是由老师再到学生,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教师的思想基本取代了学生的思想,在教学中要求整齐划一,不允许有不一样的声音出现,这种传统的教学导致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低下,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严重违背了我们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创新的当下,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仍保留原来的理念,虽然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了新的方法,但都是流于形式,教学在根本上没有得到改善,而启用新模式的年轻教师又往往缺乏教学经验,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也并不明显,所以要想真正的改变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就必须从教学理念开始改变,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真正的主人,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之前,教师要认可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够保证新模式的顺利实施。高中生的思维逻辑基本已经形成,他们对于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上,对于文章的看法往往很难统一,但是像以前一样一味的让学生接受教科书中所述的内容而否定他们自身的想法,久而久之,学生便不会再信任自己的思想,或者在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不会去主动的思考,只会照本宣科,而互动讨论教学模式就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不再让课堂成为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的地方,而让学生自由的交流讨论,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打破了以往教学的传统。

2问题引发讨论,讨论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由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进程中适时的抓住问题引发讨论。高中生的逻辑思维已经有了一个较高的水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所述问题的可探讨性,不能够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或者是毫无头绪,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精心备课,对于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仔细的研究,并且针对这些教学重点进行问题研究,选出最为适合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们进行讨论,范围不能够太大,使得课堂时间因为讨论而被占用太多以致于不能够完成教学计划,也不能够范围太小,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询问学生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王熙凤的性格是怎样的,并且结合文章中的段落来说明,对于看过《红楼梦》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仅可以通过文章来总结王熙凤的性格特征,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也能够通过对王熙凤其他事件的引用来具体说明,而没有看过《红楼梦》的同学则在自己总结的过程中通过和他人的讨论会对于这本书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这种形式的讨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结课文内容,更能够给学生以文化的熏陶,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也经常会问一些问题,而教师就要抓住学生问的这些问题,适时的引发讨论,学生对于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会有更大的动力,也能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激发他们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鸿门宴》这一课时,学生经常问,为什么项羽不直接杀了刘邦,如果他杀了刘邦,天下自然就是他的,就不会有后来的乌江自刎,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有哪些,从这些方面又反映出他的什么特点,甚至由这个问题还可以引发到最后项羽失败只是时运不济还是另有原因,这样的问题讨论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越想越丰富,越被语文的魅力所吸引,让学生真正的投身课堂,在课堂中收获知识,享受思考的过程。

3教师参与讨论,建立良好关系

讨论教学模式不仅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也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固然重要,但是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对于一些知识的掌握并不是非常全面,所以常常会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教师要积极的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及时的帮助学生纠正在原则上发生错误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由于教师的参与,学生在自己的看法得到肯定的同时会激发出更大的学习潜能,教师不能够左右学生的思想,但是可以帮助学生分辨好与坏,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并且说出自己的看法,以及在知识面上给予补充,会让学生的讨论更加顺利的进行,在这种交流模式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会减小,在师生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下,由于学生的主动配合,语文课程教学也会获得更为显著的效果。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构建互动讨论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让语文课堂不再是压抑学生探究能力的地方。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抓住各种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孟杏梅.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学周刊,2012(06).

第4篇: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 分层教育 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92-02

分层教育在我国一直都成为备受争议的话题。分层教育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对他们进行分类,目的是促进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同时,也出现一些反对者的声音,他们认为分层教育把学生按等级划分,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持一种放弃的态度。笔者根据多年的教育经验认为,在中学语文课堂开展分层教育是有其必要性的,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综合能力是有正面影响,但是前提是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处理好分层教育法,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

1 中学语文课堂“分层教学”的主要问题

中学语文分层教学的目的是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就目前的施行情况来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1分层教学法不够标准

在语文课堂实施分层教学法的分层标准不够客观,我们目前对分层的标准都是通过对学生入学时进行摸底测试来对学生进行分层。但是,这种只是依靠一次测试完成的分层得到的结果不够客观,有些学生为了应付当前考试就死记硬背得到的成绩不足以证明他们的语文水平。因此,通过一次的入学摸底考试老师不能客观地评定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力。

1.2分层教学法影响学生心理

学校在学生入学前进行摸底考试,由于题目设置上存在问题,有的考试题目的难度较大,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失去了今后学习语文的信心。同时,实行分层教育法可能会导致某些学生感到自卑,有一些同学认为被定位为这一层次就不需要再努力了,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语文课堂分层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分层教学法标准不够客观。在分层教育法中教师应该正视学生的能力差别,通过科学地划分层次来实现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求,令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学习积极性。

2 语文课堂实施分层教育的实践

2.1学生能力分层

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分层,有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能力、知识水平有所不同,因此应该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分组,把学习勤奋积极的学生带领一些对学习语文不够积极的学生。这样会慢慢改变学生的性格,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也有一定的好处。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的时候,应该注意学生的性格、心理能力等因素,这样才能让学生顺利开展分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2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对于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对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首先,针对一些比较简单基础的知识,要求全班同学都要掌握,并且培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其次,是需要大多数学生要求掌握的作者写作情感,这些需要学生通过了解作者的背景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才能理解到的;最后也是要求最高的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能够激发发散思维,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出众优异的学生。

2.3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

笔者认为,对与一些比较难的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抓住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把难度较大的课程进行分层。笔者认为,在语文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最难便是对教学内容的分层,许多老师在对教学内容分层是主要从内容的深浅程度和数量多少两方面入手。

第一,在分析学生基础学习潜力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设定不同难度的学习目标。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达到最基本的掌握就可以了,对于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则要做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在加强基础知识巩固的同时要引导他们探讨创造性的问题,有利于各个层次的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其次,对于教学内同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作为最基础的知识,要求全部同学都要掌握,这些内容通常数量多,但是难度相对简单;第二层针对大多数学生,数量适当,属于应用型知识; 第三层针对少数尖子学生,属于提高型发散型知识,知识点数量较少。教师这样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的目的是将知识的难易以及多少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达到了供与需的平衡,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差异化发展,有利于提高整个班级的语文水平。

2.4提问分层

教学提问分层属于分层教学法中的隐形分层的部分,这要求老师在设定问题难度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例如,在《陋室铭》这一文章教学中,对于一些生字的读音、词语解析、句子的翻译等简单基础的问题要给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问题,难度则递进了一些,可以把这些问题给班上成绩比较好的,或者需要突破的同学。

教师在课堂提问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这环节,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回答了解到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在提问时也要注意题目的难度要与学生的能力相符合,不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5作业分层

课后作业是帮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补充和巩固,教师对课后作业这一教学环节也要进行科学的分层。首先,对于学习能力较弱、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需要布置一些符合着一层次的作业,例如,如对课文背诵、默写、读音和课本的课后练习等训练;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要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应该增加阅读、写作等与发散思维相关的作业,例如让学生阅读人教版语文课本后的《名著导读》上的名著,在由学生上交每次阅读后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对于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教师要注意通过适当的鼓励方式进行教育,使这些学生尽快能提升自己的层次,积极去进行语文学习。

2.6评价分层

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体现,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的时候,要区别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对他们进行分层评价,这样才能客观地评价教学方式,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育环节上,分层评价方法就是要体现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程度,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和综合表现设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对于优秀等级的学生也要对他们的优缺点进行分层评价,改变传统的注重分数的片面评价方法,让每一个学生更加明白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以便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帮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有机会获得优秀的评价,让学生得到认同感,体验到通过自身努力带来成功的乐趣,自觉实现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

3 结语

当前,我国的语文课堂分层教育尚未达到完善阶段,但是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日趋完善,教师在中学语文中也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教师应该在实施分层教育的时候应该注重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层,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再对他们进行分层教育,这要求老师要做好大量的研究,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努力。笔者认为,在我国的中等学校教育中分层教育会越来月普遍,希望各位教师能够不断实践,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栋.初中语文分层教学实施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07).

第5篇: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 提问 等待时间 调整

教师话语(teacher talk)指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来讲授课文、组织教学的一切语言活动,包括讲解、提问、反馈、纠错等。国外学者从教师话语的语言特征入手,研究了教师话语的语速、语调、重音、句法等特点。而国内学者则重点研究了教师话语的重要形式――教师提问的策略、方式、类型及教师话语的数量等。Chaudron(1988)对教师提问作了详细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ESL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师话语时间大多被提问所占用;Allwright & Bailey(1991)也证实教师把1/2至1/3的时间用于提问。而在教师提问中,等待时间(wait-time)起着重要的作用。“等待时间”指的是当教师的问题提出以后和继续追问或者叫另一个学生回答以前,教师停顿的时间的总量(Chaudron 1988:128)。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的等待时间,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一、中国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的等待时间长短对大学生的影响

教师提问后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长短对课堂教学的成败以及能否为学生提供使用语言的机会是相当重要的。Rowe(1974,1986)发现指定学生回答提问时,教师平均等待的时间不足两秒钟。如果两秒过后还没回答,教师或者自己回答或者要求别的学生回答。

笔者选择了一些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除了抢答之外),对本校数学系05级在学习《新编大学英语》III第六单元时,课堂上教师的候答情况进行了如下统计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到,教师提出问题后在等待学生回答时,有暂停的占67.65%,没有暂停的占32.35%。这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能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发展。

同时,笔者在课堂上也注意到,有些教师在看到被叫学生回答不出时,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的流畅,在学生口头沉默而思想最活跃的时候,迫不及待地叫另一位学生回答或者干脆自己回答,从而打断学生的思路。由此而来的结果是强制输入(pushed input),剥夺了学生抓住要点以及找出理解中的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能积极地回答教师的提问,是大多数中国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在一项对学生回答的研究中,White & Lightbown(1984)发现,在45分钟长的课堂上,42%的提问没有应答。而教师对沉默行为的不可容忍性,是造成学生沉默不语的主要原因。根据观察对那些Yes/No或False/True之类的问题,学生可以马上给出答案(当然其中还存在着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的问题)。如果要求回答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归纳大意或说出自己的想法,一、二秒钟的时间往往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当教师看到被叫学生回答不出时,便立即叫另一位学生回答或自己回答,“这种课堂交际对于学生输出起到的作用相当有限(王银泉,1999)”。不给学生足够的反应和思考时间,教师急着以填空形式替学生给出答案,带来的结果是强制输出,和剥夺了学生学习操练的机会。

据调查,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现行的英语课时不够,内容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必须赶进度;2教师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的流畅;3此外,White & Lightbown(1984)还发现,由于教师认为答案只有一个,便急于得到那个答案,往往提问后很快就重复问题或叫另一个学生回答,结果降低了学生的回答率,因而也降低了其输出量。

Nunan(1991)也指出,等待时间在教师实际提问过程中是很少的,即使给予某种特殊的训练以后,有些教师还是不曾想使他们的等待时间延长一秒或两秒。他还发现在那些教师把提问后的等待时间延长了三至五秒的课堂中,有更高的学生参与率。

Rowe(1974,1986)发现在有些课堂上当教师设法把等待时间延长到3至5秒时,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回答的平均长度也增加。根据他对课堂提问等待时间的调查分析,教师如果把提问等待的时间延长到3―5秒,就会出现以下情况:学生对问题回答的长度增加;学生能恰当回答问题的比例提高;学生不能回答的机会减少;学生在回答时增加了自己理性的思索与推测;学生与学生之间对信息的比较有所增加;学生推理性的语句增加;学生能更多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在课堂里能参与进行口头交际的机会与时间也有所增加。

如果这一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性,那么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延长提问后的等待时间,而不要因急于填补空缺(filling in the gaps)。

二、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一些建议

中国教师通常希望学生反应迅速,时常连珠炮似地发问,若一个学生不能及时给予答复,教师会即刻叫起另一个学生来回答问题,上课环节紧凑,节奏较快。根据中国实情,大学生已经习惯于认真听讲而不爱参与,这就更加应当充分发挥英语教师的作用。

Rowe的阐述说明了教师等待时间的长短对英语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引起大学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

从言语的交际过程看,教学语言具有交流的反馈性,课堂上教师的注意力的真正中心并不在自己的讲述,而在学生的思维状况,教师应根据课堂反馈相应地对等待时间作出调整,目的是使学生更充分理解,更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

1提问方式的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教师对信息的获得和学生对语言的输出。较早研究课堂教育的学者把提问分为开放式提问(open question)和封闭式提问(closed question)(Barnes 1969,cited in Chaudron 1988)。大多数研究教师提问的人都主张让教师少提“封闭性”问题,多提“开放性”问题。White & Lightbown(1984)指出这样能使教师在提问之后很自然地延长等待时间,从而给学生更多输出机会。

2教师在等待学生应答时应显得更有耐心,不要连珠炮似地提问,对待回答很不连贯的学生也要具倾听的热忱。当所提问题不被学生理解时,教师适当地给予暗示线索,在强调培养学生语言的流利性和准确性,但还要注意挖掘学生的观点和感受。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应该注意留给学生足够时间,诱发学生的想象和表现欲,并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如果相信当学习者被推到能力的极限时习得能被最大程度地促进的话,那么等待时间必须延长(Nunan,1991)。

3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纠正能力。Allwright & Bailey(1991)强调要用treatment而不是correction来处理学生的错误。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英语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应给出提示,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自我纠正的时间。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创造自我纠正错误的空间和时间,逐步培养他们自觉修正自己错误的能力,进而提高英语水平。

4对于一些问题,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后再回答。小组活动可以增加学生话语的量,减少教师话语的量。在小组活动时,学生愿意同他们的合作伙伴交流意见,有更多练习目的语的机会和更广的范围。这样会极大地刺激学生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愿望,即便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在认知上还没有来得及作细致的建构,也没顾得上是否符合语法,他们也愿意尝试,Barnes把它称为探索性话语(exploratory talk)(cited in Tsui 1995)。但小组活动比较难管理,事先需要很好地计划和安排。

结语

语言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上课时对回答问题的等待时间对学生的目的语的学习的重要影响。就目前中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策略而言,的确存在着许多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我们应高度重视教师的课堂提问策略,充分强调教师话语与学习者输出的关系,提高提问的质,减少封闭式问答,注意反馈用语,鼓励学生开拓思维、积极参与课堂交互,讲究对待错误的策略。

参考文献:

[1]Allwright,D.& K.Bailey.1991.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An Introduction to Classroom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UP.

[2]Barnes.D.1969.Language in the secondary classroom[A].In D.Barnes et al.(eds.).Language,the Learner and the School[C].Harmondsworth:Penguin.

[3]Chaudron,C.1988.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Nunan,D.1991.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A Textbook for Teachers[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Inc.,.

[5]Tsui,A.1995.Introduc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Penguin Group.London

[6]White,J & Lightbown,P.M.1984 Asking And Answering in ESL Classes[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第6篇: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

现如今,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影响,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是不论是教学内容的变化还是教学方式的变化,归根结底还是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进行相关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只有在活跃开放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敢于想象,学习热情也得到了提高。且在职高语文教学中,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了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文针对构建职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

构建 职高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前言:

通过调查目前的职高语文课堂教学可以看出,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职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不足,并且教师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这样导致其教学模式十分传统枯燥,严重影响学生的兴趣,最终导致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很差。所以为了转变这一现象,就必须要转变目前的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学生才能转变对语文的认识,从而喜欢上学习语文。此外,教师还要认识到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意义,这样才能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创建出良好的师生关系

就目前的高职语文教学来说,教师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大量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并希望学生可以全部掌握。且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太过注重自己的权威性,这样也就造成了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出了抵触的心里,学习成绩也就得不到提高了。且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也就不再愿意学习语文知识了,而教师往往将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因素归罪于学生,并没有及时反思自己,因此也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教师要想做好语文教学,那么首要做好的便是改变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对语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激发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设置一些问题,来逐步引导学生去探索,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兴趣逐渐得到激发,将自身的观点阐述出来,逐渐让教师理解。学生在发言的过程,教师要认真聆听,能够随时提出建议,以及鼓励学生,这样学生的信心得到激发,其语文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升[1]。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职高学生来说,基础知识上相对比较薄弱,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分散自身的注意力,这样也就造成了无效课堂的出现。因此为了转变这一现象,就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如学生在学习“话题作文”时,教师就可以针对话题作文的要求来设计出科学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掌握好怎样进行写作。其次是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针对话题进行讨论,并进行总结。再次是要让学生根据话题的内容来选定好题目。最后,教师要针对学生所拟定的题目来进行点评,并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内容不枯燥[2]。

三、做好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

在职高教学中,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去。小组合作学习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想有效开展合作学习,首要做好便是做好小组成员的分组,在每个小组都设立一个组长,组长带领学生进行学习。这样将会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很大积极意义。如学生在学习《我爱这土地》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且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在学习中,学生虽然在解决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却都可以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且对于这一诗歌来说,其中的情感比较深沉,因此学生想要领会也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学生在学习以前,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历史图片,并配上相应的音乐,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视觉与听觉的影响下产生出爱国情感,且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缩短与诗歌之间的距离,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氛围。

四、挖掘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并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认知能力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才会认为语文并不是难以学习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明确学生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这样才能在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如学生在学习《我的母亲》一文中,教师就要抓准课文的中心,加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并设计好导语内容,或是请几位学生来进行演讲,与其他同学分享一些关于妈妈的事。在学生讲完以后,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母子融洽的图片,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情感认识,从而产生出共鸣。然后教师就可以针对文中的一些事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感悟到母爱的伟大[3]。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如在学习《好雪片片》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入一些新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学生就可以掌握好这篇文章。

【结 语】

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有效课堂的构建,首要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以及模式,由学习主导地位变成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以此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这样学生才会喜欢上语文,才会主动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简国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对陕西省商南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索【J】.基础教育研究,2007(09)

第7篇: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

关键字: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人力资源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加,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青年教师已经逐步成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执据教育部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教师107.6万人,其中,3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队伍总数的48.3%,40岁以下教师占64.3%。因此,培养青年教师成为高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要素,尤其是培训面向教学第一线的青年教师,成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

1.课堂教学情绪波动大,教学质量不稳定

在教学中,青年教师初为人师,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其思想活跃,观点新颖,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是,由于受工作负担繁重,生活压力较大,发展愿望迫切等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稳定。

2.课堂教学经验缺乏,教学方法单一

虽然青年教师经过系统的教育学习,专业知识贮备量大,但由于缺乏课堂教学经验,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无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教与学脱节。具体表现为课堂随意性大,教学方法单一,甚至照本宣科,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学缘结构不够合理,教学创新能力缺乏

高校教师多由“垂直教育体系”培养出来,即本科、硕士、博士的各个学历阶段都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连着就读。学科视野不够宽阔,研究方向和研究空间也较狭窄,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4.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影响教学能力发展

由于社会和高校各种现行政策的导向,再加上现实利益的诱使,导致价值取向失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一些青年教师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主要工作精力向科研一边倒。整天疲于跑项目、写论文,而课堂教学则处于应付状态,无暇钻研教材和教学技能。这种倾向必定不利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逐步认识到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关注青年教师群体成长的同时,也构建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体系,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二:其一,培训形式大于内容,效果不显著。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多以讲授型为主,授课方式单一,且形式大于内容,考核方式简单,相当一部分的培训无检验措施;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培训表现、出勤情况考核都没有,仅在培训结束后每人颁发一个证书,这就造成某些培训活动变成“走过场”,减低了青年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更有甚者误把培训理解为舒缓教学压力或个人职务晋升的手段,导致青年教师产生厌学和浮躁心理,降低了培训的效果。

其二,培训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主要表现为培训内容没有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和培训对象笼统。部分学校仍存在“一刀切”或敷衍了事的现象,没有依照教育规律办事,没有重视青年教师身体、心理及能力发展上的优劣势,缺乏对培训活动实施对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培训目标的认知。同时,高校包括各个院系提供的一些培训,多数情况下都是针对本专业的,更多的是注重让教师接触本专业最新的理论知识,了解国际前沿的最新资讯,而针对于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较久因为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坚持不懈,且见效慢,不易于考核,所以很多高校选择在很小范围内,如一个教研室定期开展一下活动,各自汇报一下近段时间的教学情况。

三、培训体系的构建与设计

师资队伍结构制约着良好梯队的形成,据预测,高校教师退休人数在逐步达到峰值,为了使高校师资避免青黄不接的局面,必须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墙养,使其快速、健康地成长起来,挑起教学的重任。因此,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及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培训体系的构建分为以下步骤:

1培训体系设计的原则

应以高校的总体发展方向为基础,以使青年教师获得或改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为目的。结合高校的总体发展方向,分别制定出长、短期培训计划,同时培训的内容也应按需施教、全体参与、系统完善的原则来安排。其重点应围绕青年教师通过对培训需求分析,确定培训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设置出合理的培训课程,制定出有效的考核办法,确保通过培训实现青年教师的培训需求和高校的发展目标。同时,为了检验培训效果还需要对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找出培训过程中的差距,发现新的培训需求,加以改进和完善,制定新的培训计划。

2.培训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培训体系合理构建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高校组织需求层面、课堂教学工作需求层面、青年教师个人需求层面三个方面。

(1)高校组织需求层面的培祖”分析。高校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有二:其一是发展方向分析,面对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和高级人才竞争,高校必须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为了保持高校的持续发展,青年教师培训必须在立足于现在的同时,着眼于高校的未来发展。根据近期规划和长期发展规划,对高校青年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提高、开发和使用。其二是高校现存问题分析,通过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并对此进行深人分析,从而对青年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全面培训。

(2)课堂教学工作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工作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教师岗前培训内容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明确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职责和要求。二是通过对教学评估体系实施结果的分析,了解青年教师行为、态度及教学效果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偏差,在教学薄弱环节或有待提高的领域进行培训分析。

(3)青年教师个人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随着高校的发展和青年教师的不断进步,即使青年教师目前的教学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要求的更新也会产生新的培训需求,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也需要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行培训以满足青年教师自身的需求。

3.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培训的一般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模式等,但培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高校在选择培训时应注意把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多方选择一条适合自己学校青年教师培训的模式。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将培训内容和形式分三种:首先是职前教氰职前教育不仅是青年教师在教师岗位中发展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而且是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学习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开始,更是帮助新青年教师建立与同事和教学团队的关系,建立符合实际期望和积极态度的契机。其次是在职培训。即建立在提前作出计划与目标的基础上,由系或教研室领导和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教学方法等的培训。再次是脱产培训。对每一位青年教师来说,当面临新教材和新一届的学生时,都需要经历相应的短期脱产培训,以便更决地了解当下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前沿情况、教改情况,从而满足所教授的新教材或者新学生的需求。最后是自我开发,即指青年教师自己主动地通过一些方式提高自身包括职业道德、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等内在的整体素质的培训活动。自我开发也是一种有助于青年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和不断成长完善的培训方式。

4.培训的组织结构、计划及实施

(1)培训组织结构。与高校其他部门的管理一样,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的管理问题直接关系到培训效果,一个完善的培训组织结构可以使培训活动从一开始就系统进行,保证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组织实施、培训课程选择、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评估过程切实有效地进行,使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培训工作围绕着培训目标执行,保持培训的新颖性和内容的实用性。

(2)高校培训计划的制定。无论是年度培训、学期培训,还是月度培训,甚至是钊一对某一特定的培训需求而制定的专项培训,培训计划在整个培训体系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制定培训计划才能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例如根据青年教师的发展阶段,可将培训分为从事课堂教学工作0一3年、3一5年、5一8年、8一10年四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科学规划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计划的架构及内容,以SW1H中的六要素作为构成和组织培训的主要依据。

(3)培训的实施。根据培训实施的流程,对培训内容进行具体实施,以及处理培训过程中的一切具体问题,完成培训实施总结。同时,不仅包括与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反馈,与相关培训主讲人沟通培训内容改进建议,而且还包括对培训效果进行具体评估。实际上,培训的实施是培训体系中所有工作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执行过程。

5.培训管理

高校为青年教师培训进行各项投入和为青年教师个人发展提供支持,其效果等同于投资,目标是为了通过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能力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升高校的总体水毛因此,必须加强培训管理和效果的跟踪,对培训的结果进行有效评估,不断改善培训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培训效率,达到预期效果。

第8篇: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

束定芳(2005)在论及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范围时指出:中国的研究者应该从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三个角度对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理论和可操作性强的外语教学实践原则。[1]本体论研究是基础研究,主要是研究事物的本质,即本来面目;实践论是研究具体实施某一计划的步骤、原则和方法;方法论则是研究达到某一目标的最佳途径。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是理论研究的最重要目标之一,本体论和实践论又为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2]本文即是从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对农村初级中学的相关研究文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梳理,并加以评论。

1.1本体论研究

就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本体论研究而言,需要解决以下一些主要问题:①什么是农村英语课堂教学?②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发展的特点是什么?③影响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主要是对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的引进、消化和应用,针对我国特定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中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还远远不够。[1]根据查阅到的文献,目前国内针对如何在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几乎没有,现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影响农村中学学生英语成绩提高的因素分析上。

1.2实践论研究

从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实践论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需求分析,教材的编写及评价,教师的教学观,教学评价。

1.2.1需求分析

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需求分析主要分析在我国农村特定的环境下对合适的教材、合格的教师、正确的教学观和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就这一点而言,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从我国农村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以阐述的。如:陈莹莹的《河南省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2004);熊惠平《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2010);吴金萍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0);刘晓贵《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优化研究》(2010年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农村英语教师教学观主要体现在作者的文章里,缺乏专门关于教师教学观的研究。

1.2.2教材的编写与评价

教材的编写是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部分要研究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教材的功能、教材的形式、教材与教师、教材的评价,等等。国外对英语教材评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如:①哈钦森和沃特斯(Hulchingson&Wasters)(1989)认为评估的内容应主要包括: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成本等[3]。②坎宁斯沃斯(CunningsWorth)(1995)认为教材评价的标准除了要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因素外,还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师。而且他又进一步将教学对象(学生)这一因素细化为:学生年龄、水平、期望、动机、兴趣;现有的学习资源;喜欢的学习风格。他不仅仅强调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而且还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所使用的教材与大纲的差异程度,教师是否可以对教材进行改编和补充。[4]③汤姆林森(Tomlinson)(1998)尤其重视评估教材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认为:教材应该形式新颖,题材多样,版式引人入胜,内容及安排使学生不感到紧张,能鼓励学生树立信心;要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促进学生多投入学习;应该让学生多接触真实的语言,多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达到交际的目的;应该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情感因素,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并能鼓励智力、审美和情感的介入以激发大脑左右半球协调工作;还应该提供学习成果反馈的机会等。[5]将三位学者所设计的英语教材评价标准综合起来,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好的英语教材首先应该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的以及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其次要考虑所使用教材的适用性,即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是否适合当地的教学环境,教师是否能恰当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是否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智力,是否能提高学生的情商等;再次,一本好的教材还要考虑经济因素,即是否能达到节约的目的。国内关于农村英语教材的研究很少,我们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农村中学英语教材”为题名,在搭配为“模糊”的条件下仅仅搜到4篇文章。分别是包志烟的《立足农村中学实际合理利用英语教材》(2009);袁选选的《也谈农村职业中学英语教师、教材和教法的问题》(2007);钱新谊的《新英语教材与农村中学》(2005);杨倩《关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制定及配套教材的编写问题》(1999)。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师如何教、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等方面。加上其他有关英语教材的研究,总的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侧重对现有教材的评价,涉及农村教材编写内容的研究大都比较宽泛,可操作性不强。如:周雪林《浅谈外语教材评估标准》(1996)、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和设计》(2002)。②涉及农村中学英语教材编写的更是凤毛羚角。如,刘道义只是在《浅议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2004)中谈到:“一套优秀的英语教材,要符合四个基本要求,其中一个要求就是要符合各地教改实际。教材编写不能仅面向城市、而应当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异”。③缺乏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对于教材适用性较为系统全面的反馈。

1.2.3教师的教学观

教师的教学观,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师对于教学内涵、教学模式和教学控制方式等因素的总体认识、理念与看法,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对教学本质与过程的基本看法。教学观与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彼此决定关系,更不是单纯平行的线性关系。就其实质而言,教学观是教师思考教学问题所获得的理性认识,既包括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现实认识,也包括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前瞻性价值判断和结果选择。而教学行为是指教师教的行为,即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方式。[6]语言教学观是人们对语言教学活动的本质的认识、理解及所持的相应观点和态度。任何一个语言教师的教学活动都体现出一定的语言观和相应的语言教学观。[7]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观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具体的教学行为既可以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观,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教学观的形成和改变。目前国外对具体学科教师的教学观研究还较少,国内对语言学科教师教学观的研究更少。以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为核心理念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通过该标准,我们可以看出广大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养成什么样的教学观。课程标准基本要求如下:①课程总体目标,从以单一英语学科教育为目标向以全人教育为目标的转变,从升学教育向终生教育转变。②教学内容,从重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转变,特别强调英语交际能力的养成。③教学模式与方法,从以英语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尽量在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进行交际。④课程评价,从一次性的终结性考试向终结性与形成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转变,并且更加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进步。⑤教育技术上,从简单的黑板粉笔向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转变,特别要重视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开发与有效利用。[8]由此可见,一个合格的农村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英语基础学科知识,了解交际语言教学法,还要具备教育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否则就达不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学者们主要是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出发来研究英语教师的教学观,他们从反对传统的英语教师输灌、学生被动接受行为主义机械教学观的立场出发,认为建构主义的英语教学观可以解读为:以人为本,学生主体教学观;凸现环境,情景脉络教学观;勇于探究,问题本位教学观;对话协商,合作学习教学观;综合评定,多维发展教学观。[9-10]

1.2.4课堂教学

关于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内容:①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性?②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③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上应该、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④教学方法。这几个问题都要求我们深入课堂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教师“教”的方法上,鲜见研究学生应该怎么学的方法;在对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特殊性上,大都是从缺乏语言环境、硬件、师资方面着眼等,缺乏具体有力的论证,更缺乏实证研究;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上,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建议的较多,缺乏理论探讨和支撑;鲜见对于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目的的探讨,目的不明确必然会失去方向,必定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总的来看,现有的文献对于农村初级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大多是对具体教学方法的探讨,计算机技术怎么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尚待开发的研究领域,对此缺乏系统全面地、有理论支撑的研究。

2方法论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语言学界、外语教学界开始探讨方法论。与西方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论的悠久历史相比,中国的方法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纵观15年以来对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①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定性研究居多,以问题、思考、分析、建议或对策、经验总结和观察为主。如:皮平凡《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障碍与对策》,高美玲《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罗哲《农村中学英语学困生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案例分析很少,缺乏行动研究;定量的方法主要以调查研究为主,如:梁琼琳《昭通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素质状况调查报告》(2011),熊惠平、李堉华《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2010),曹金梅、贾萍《河北省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素质状况调查报告》(2009)等。②由于研究方法过于单一,造成现有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大量的零散研究造成许多重复、无用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论文题目的文字表述中涉及农村英语教学问题及对策的论文就有60篇左右,这充分说明重复研究的严重性。

3结束语

第9篇: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

在教学中,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不可分。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但如何才能教学生学呢?特别是如何才能教学生学得好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研究了。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研究。首先,教学研究离不开教学实践,而且必须以教学实践作为基础和前提,没有教学实践,就无所谓教学研究,离开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教学实践也离不开教学研究。我们要大力提倡并且鼓励教师在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教学实践中主动积极地进行教学研究,不断探索、改革和创新,建立一套具有自己风格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等完整的、科学的教学体系。

教学研究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树立学校正常教学风气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在参加教学研究活动中,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业务水平,以适应不断深入的化学教学改革。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初中化学教研活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必须具备教研的激情和兴趣

一个思维正常的人,往往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愿意做,做得越投入,效果就越好。兴趣跟自己的奋斗目标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确立一个人的奋斗目标,至关重要。目标有近期目标,有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往往是为某个阶段或为完成某项任务而定的;远期目标是一个人较长时期的工作目标或一生的奋斗目标。一个人一生的努力总是力求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一个教师有了当一个优秀教师或当一个教育专家的目标,便有了教研的动力和激情。有了动力和激情,便会有效果(收获);有了收获,便有了兴趣;有了兴趣,便促使继续钻研。这样,将逐步由小成功到大成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激励自己不断深化研究,上升为教学科研。

二、应该确立突破口,从基础做起,逐步升级

首先,从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入手,准确了解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编排意图。其次,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再次,研究教材、教法,活用教材,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方式和方法,真正把学生教会、教活,使学生会学。

三、在教学中去发现问题,并努力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比如,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知识、总结重要的思想方法等。对例题导学要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给学生以引导、点拨、诱导、疏导,使学生学到方法,学会自己分析、思考、探索、研究、解决问题,会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练习,促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灵活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智力得到最有效的开发。

四、就是对新知识的学习

教师要研究怎样深入浅出,以旧导新,既要学生“温故知新”,又让学生“知新温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可能性、创造性,尽量用最简单、易接受的方法或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讨论。

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将对教材教法研究上升为理论,提出或引用教改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进行教育科研。其大致步骤是:①调查研究;②设计方案;③借鉴经验、试用、对比研究、实践论证;④总结、反思;⑤再实践、再总结、修改、完善,提炼升华成为教育科研成果。

另外,教师进行教研要树立四大精神和作风:一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作风。教学研究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浮夸。假设教学案例、编造教学数据、剽窃别人的科研成果等等,都是不可取的。二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作风。开展教学研究,一定要做教学实践的有心人,勤动脑(多思想)、勤动口(多请教)、勤动手(多写作)、不怕烦、不怕苦、不怕累。三是深入细致的精神和作风。深入细致地观察、调查、分析等。四是科学严谨的精神和作风。教学研究不能满足于一般了解,更不能虚假、浮夸。

对现阶段化学教研活动,我提出三点整改策略:

1.优化教研工作程序,避免教研活动的盲目无效。教师要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走上研究之路。除了学校给教师创造宽松、自由的氛围外,教研组在常规工作中要优化教研工作程序,使教研活动有主题,理论学习有内容,教学方法有指导,专业发展有目标。

2.丰富教研活动内容,激发教师的教研兴趣。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让课堂教学有特色的教师指导年轻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上示范课、共同研讨等形式带动大家一起提高。组织各备课组结合实际开展专题研讨、课题研究、教学方法交流。根据学年教师工作成绩,如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论文获奖情况评出先进,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3.加强专业引领,突破教研“瓶颈”。专业引领是制约教研发展的“瓶颈”。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呢?首先,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教研的开展要根据每个教师的特长,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作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创造良好教研的氛围。可采用结对子、随堂研讨等形式给年青教师以帮助和指导。其次,要积极争取专业教研人员的支持,积极利用外部条件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再次,加强化学理论的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对每次的理论学习要有具体的要求。最后,充分利用资源共享的机会,使学科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促进学科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