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系统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我国越来越普遍。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计算机系统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水平不断提高。计算机系统应用已深入到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社会生活等的方方面面。在物资管理方面,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和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物资管理上的重大变革。计算机系统打破了传统的方式,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了物资管理的效益,与此同时也为决策者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新问题。
物资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提高和加强物资管理,对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增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物资管理的目的是,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加速企业资金周转,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增强市场竞争力。物资管理的主要目标一个是是研究在物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下,如何最大限度的满足国民经济的需要;另一个是在保证物资供应的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费用,养活资金占用。
计算机系统的特点是能进行精确、快速的计算和判断,而且通用性好,使用容易,还能联成网络。丰富的高性能软件及智能化的人机接口,大大方便了使用。多个计算机系统能超越地理界限,借助通信网络,共享远程信息与软件资源。
二、计算机系统在物资管理中的应用在一下几个方面
1.数值计算
计算机的特点之一是适用于大量的数字运算。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数值运算,可以节省相当大的人力资源和实践。在物资管理方面,物资管理的数学计算量十分庞大和复杂。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运算,可以有效解决物资管理上的数学计算量问题,为使物资管理更上一个台阶创造了良好条件。
2.数据处理
就是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整合处理,并按照一定要求将某种数据转换成另一种数据的形式,也就是进行信息处理.这是现在计算机系统在物资管理应用中采用的最多的一种形式。在物资管理上存在着大量的数据资料,如物资的进货、销货、存货量及各种物资的型号、规格、数量等,而且在整个物资实体的运动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各种各样新的信息。用人工方法处理这样浩繁的数据很难做到及时准确,而用计算机系统处理这些数据,就能做到速度快、精确度高,从而能交的幅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3.自动控制
计算机能够根据物资管理上信息资料的变化产生相对应的修改命令,从而实现运作过程的自动控制,也可以减少手续和错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加快物资和资金周转,实现仓库管理自动化。还可做到进货、供应的合理化分配,在最小库存量和最大供应量之间寻求最佳动态平衡,以获得最大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如果把物资的名称、编号等信息输入计算机,再将入库、出库情况输入计算机,就能及时得到各种物资储存情况。如遇产品积压或短缺需要进货时,系统就会自动显示产品信息或打印这些产品的清单。除此之外,一些化学上的物资,不适合人工手工作业的,利用计算机系统自动控制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由于受传统经济的影响,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创新企业物资管理模式,顺应时展的潮流,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企业经过不断地研究探索,在企业物资的计划、采购、使用、储备等管理环节上取得了极大进展和成果。
企业通过计算机系统综合处理各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合理安排企业在物资采购、销售、存储方面的行为,编排科学的、合理的物资管理计划。计划制订之后,由物资管理部门把计划落到实处,并进行相应的监督,通过召开定期的物资管理会议等形式,对物资管理计划在执行上进行合理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比如,运用计算机系统控制管理的“自动化仓库”,使库存信息能够及时得到反馈。物资的入出库都由计算机自动记忆,它可以及时查对物资的存储情况,根据库存多少,合理安排进货、发货。企业一般存放仓库的物资没有安排固定的货位,但可以根据计算机系统的记忆功能,得到各物资具体的存储位置,及仓库的剩余存储面积和存储位置。物资储存现代化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实现并以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三、目前物资管理系统工程的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根据物资管理的特征,结合实际,归纳总结出一些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物资管理原则和方法,根据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情况,建立科学的物资流通机构和体系。
在物资管理的各个环节,如计划、储运、销售、保存等,根据运筹学和数学模型,进行科学合理分析。
积极推广,普及使用计算机建立信息网络,沟通生产、分配、出售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科学合理地使用企业的资源、资金,达到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收获最大的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增强整个企业的竞争力。
运用先进技术设备和科学方法开展综合性研究。即物资的节约利用、综合利用,物资储备定额研究,储存的科学化自动化,资金的合理运用.产品和材料等的研究。此外,还要把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有价值的成果运用过来,促进物资管理研究和应用朝科学的方向发展,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计算机系统不仅在物资管理中的应用在不断扩大,而且在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应用都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所以,人们要重视计算机系统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企业管理者要重视计算机系统在物资管理中的应用。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实践上给以资金支持,技术人员的技术支持,为计算机在物资管理中的应用创造更好的条件,使物资管理系统越来越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集群;计算机系统;并行
中图分类号:TP338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从观念中改变了对世界的认识,而计算机的普及,把人类推进了信息时代,加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今天,计算机已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越来越多的影响到我们人类的进步。
而社会的快速进步,对计算机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就出现了很多巨型机或者是并行计算系统,但是带来的却是高成本,可以说,是用高成本换来的高性能。但是,集成系统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尴尬的矛盾,通过把硬件与软件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计算机系统,只不过对于用户而言,它还是一个单一的系统。根据应用的不同,集群系统可以分为两类:高可用集群和高性能集群。
2 集群计算机系统发展现状
自从集群计算机系统这个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时提出后,其发展的十分迅速,而且已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它是在服务器领域当中,已经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在集群系统当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就是高性能的网络通信,如今的发展,硬件已经不是集群系统发展的瓶颈,现在影响集群之间通信的因素已经转变到了软件方面,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传输带宽与更低的网络时延,就必须简化网络协议,降低数据之间来回传递的次数。用户层通信的出现,在集群系统当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因为它的带来降低了系统对通信链路的影响,可以提供更高的带宽和更小的延迟,而数据的来回拷贝仍然限制着集群系统。近几年来,人们延续用户层通信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想法,即在集群系统的硬件上设置专门的高速链路和主机适配器,同时还带有很强大的存储资源以及运算能力,能够自主的完成一些通信操作;此外,为了解决拓扑结构当中相互通信的快捷问题,还引入了高速叫唤设备;不但在硬件上提出了众多改进方式,在软件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努力,根据硬件固有的特点设计出了与之匹配的软件系统,为上层的应用提供了方便的接口,也实现了传统模式当中的TCP/IP通信的完美兼容。
3 集群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集群计算机系统是一种高效并行的处理系统,它以高速通信网络为媒介,按照一定的拓扑规则,将多台PC或者是工作站连接在一起,结合上并行程序以及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一定的功能。该系统实际上是由多台具有计算能力的计算机通过一定方式虚拟成一台具有更高计算能力的计算机。但是不同的集群系统其构成的难易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在设计集群系统时,就需要考虑如下几个关键技术:
3.1 可扩展性
集群系统需要满足不断增加的性能和功能的要求,因此,就需要具有可扩展的能力,这样才会降低系统资源的成本。一般地,可扩展能力包括资源可扩展性、应用可扩展性以及技术可扩展性这三个方面。在资源可扩展性当中,主要是指通过增加处理器的数量,添加磁盘、主存等存储部件或者是添加软件等方式,以此来得到更好的性能;在应用可扩展性当中,主要是针对并行计算机能力以及应用程序的扩展,即一个应用程序的运行情况会随着其系统的扩展能力的变化而变化;技术可扩展性,主要由异构可扩展性、代可扩展性以及空间可扩展性这三部分组成,主要是指技术在发生改变时,该系统对技术适应的一个程度情况。
3.2 可用性技术
在集群计算机系统当中,除了要考虑可扩展问题外,还要考虑它可用性,可用性当中包含着可靠性以及可维护性这两个内容。所谓可用性,就是系统的平均无故障时间,也就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平均时间,而可维护性就是指用于修复系统时所花费的时间。因此,为了让系统的可用性提高,就必须要缩短系统的修复时间或者是增加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而可用性技术主要似乎包括以下几点:(1)增加冗余设备,并且设备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这样当一个设备出现故障时,立马有其他备用设备顶上,可以继续提供服务,并且,设备与设备之间要相互隔离,这样才不会因为同一个原因而导致所有设备都出现故障;(2)故障接管,对于一些商用的集群来说,故障接管是最重要的,当一个部件出现问题时,可以采用技术手段利用多余的部件继续提供服务;(3)恢复技术,就是对于出现故障的部件,采取接管的方式,然后继续完成未完成的工作,恢复技术包含前向和后项两种。
3.3 高效率的通信方式
在集群计算机系统当中,通信子系统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帮助各个结点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因此,就需要要有良好的通信效率和并行计算时的加速比。只要提高了结点之间数据通信的效率,就可以改善并行计算的加速比,进而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传统方式中基本上都是以LAN为基础,然后采用TCP/IP协议进行通信,这种模式下的通信效率比较低,而且延迟严重,因此就提出了新型的高速网络―ATM、以太网等,增加带宽,而通信协议则采用更为简单的协议最为通信机制。
3.4 并行程序设计环境
在并行程序设计环境当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硬件平台、操作系统、编程语言、调试和性能分析工具等。在一个集群系统当中,各个结点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否有共享的存储器,假如没有共享的存储器的话,那么消息的传递就需要依靠消息传递机制,因此,该机制就变成了进行并行程序设计时所要参考的标准;而如果具有共享存储器的话,那么在进行并行编程时,就需要将变量也共享了。
3.5 资源管理与负载均衡
集群计算机系统当中,如何管理资源以及对负载均衡,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在进行资源管理时,就需要在结点操作系统以及编程中加入集群操作系统,以此来解决资源调度的问题。而负载均衡问题,实质上就是调度算法的问题,通过均衡不同的任务,让不同的结点共同去处理这些任务,以此来提高各个结点的利用率和处理任务的效率。
例如,集群计算机系统应用到因特网服务器当中,通过将多个服务器连接起来,组建成一个具有高可用性的服务器系统,它可以完美的实现负载均衡、扩展以及容错等,这是传统因特网服务器所不能媲美的;并且,针对用户而言,他们仍然感觉是一个单一的服务器当中进行信息传递,因此,集群系统对用户完全是透明的;而对于一些请求信息,集群系统就需啊哟进行请求分配以及负载均衡策略,以此将用户的请求分配的最优的服务器当中进行处理,进而得到最佳的性能,提高整个集群系统的工作效率。
4 集群计算机系统的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集群计算机系统将会聚集越来越多的资源,通过将这些资源按照一种有效地方式进行开发和利用,就可以开发出超高性能的计算机系统,而对这些资源的如何利用,将变成为了集群系统发展的一个挑战,同时,如何降低集群系统的成本,充分利用好资源,是未来集群计算机所要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5 总结
集群计算机系统是当今社会中的一个热点和主流,具有很大的优势,如扩展能力强、高可用性以及高效率等,这些都降推动集群系统的发展与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集群计算机系统将成为未来的超级计算机,成为未来高性能计算机的一个主角。
参考文献:
[1]黄恺,棣志伟.可扩展并行计算技术、结构与编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98-331.
[2]邱纬民,汤志忠.计算机系统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41-555.
【关键词】高性能计算机 虚拟化技术 资源管理 异构资源整合
虚拟化技术在近些年的发展中极为迅速,而且被广泛的应用到计算机系统中,高性能计算机与普通计算机有着很大的不同,为了提升高性能计算机的使用性能,相关部门以及人员也尝试将虚拟化技术应用到高性能计算机中,希望能够对提升系统的使用性能有着一定的帮助。实践证明,将虚拟化技术应用到高性能计算机中,对提升计算机运行的性能有着极大的作用,例如,在整合异构资源中的应用、虚拟化系统环境(VSE)的实现、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等几方面的应用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果。对此,本文主要对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中虚拟化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
1 虚拟化技术概述
所谓虚拟化技术就是能够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对系统的虚拟化,能够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并且每个操作系统中也可以同时运行多个程序,而且每个操作系统也都运行的一个虚拟主机上或是CPU上。虚拟化技术应用到计算机中极为普遍,主要分为软件虚拟化、计算机桌面虚拟化、虚拟内存、存储虚拟化、服务虚拟化、网络虚拟化、硬盘虚拟化等,对提高计算机的运行性能以及拓展运行空间有着极大的作用。虚拟化技术的应用原理主要是对计算机的工作环境进行模拟和抽象,为计算机的使用带来极大的好处。
2 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中虚拟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2.1 在整合异构资源中的应用
高性能计算机与普通计算机有着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异构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比普通计算机复杂很多。高性能计算机异构资源的整合主要是为了将多种资源集成到一个系统中,由于系统中的资源过多,为了达到用户的使用要求,必须提升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对程序处理的性能,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就会应用到多种类型的处理技术,如,向量计算、标量计算、可重构计算、多线程计算等技术的整合,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高性能计算机运行的话,势必会因为计算机程序以及处理技术过多而影响到处理性能。而通过虚拟化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将各项资源以及处理技术集成到一个系统中,同时可以根据各项技术以及资源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将其运行在不同应用程序中,虚拟化技术的应用也是对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应用程序的修改,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高性能计算机异构资源整合的效率,并达到用户的使用要求。
2.2 虚拟化系统环境(VSE)的实现
虚拟化技术在高性能计算机中的应用,可以实现虚拟化系统环境,并且对系统环境有着很好的隔离性,可以为使用者提供系统软件开发和部署的良好环境。VSE主要由服务节点、计算节点、I/O节点、虚拟开发节点、虚拟计算节点等几方面结构组成。
VSE为使用者提供一个便利、有效的使用环境,尤其是在对系统软件进行开发和部署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虚拟技术提供虚拟测试平台,来构建虚拟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在这个系统环境中对其进行开发和测试,并不需要工作人员将原有操作系统的软件进行卸载,更便于工作人员对系统软件的开发,而且,VSE环境的隔离性非常好,新开发测试的软件并不会对系统原有的软件产生任何影响。
2.3 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高性能计算机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用途的不同,计算机中的资源也会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高性能计算机会涉及到大量的资源,而对这些资源的管理也成为计算机的主要工作之一。通过虚拟化技术在高性能计算机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实现虚拟化集群系统。虚拟化集群系统主要由物理资源、前端、VM映像管理器、管理模块、存储节点等结构组成,相比于传统高性能计算机资源管理有着很大的优势,更便于计算机的资源管理(如图1所示)。
3 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中虚拟化技术应用的注意事项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知,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中应用虚拟化技术对提升计算机的运行性能有着极大的作用。为了确保虚拟技术应用的可靠性,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多VMM协同问题,虚拟技术的应用与传统计算机系统有着既然不同之处,尤其是虚拟化技术的应用要考虑到多VMM协同的问题,这是传统计算机系统不需要考虑的问题;软件环境的支持问题,虚拟化技术的应用,是将以往用户所见的资源形态进行改变,虽然是一种抽象的改变方式,但是,在虚拟硬件系统应用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对一些系统软件不支持的问题,无法实现更高的运行性能以及运行环境等。因此,在虚拟化技术应用到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中必须要从多方面考虑,确保应用的合理性。
4 总结
综上所述,高性能计算机在使用中与普通计算机的使用有着很大的不同,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使用者对高性能计算机的处理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计算机运行方式已无法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因此,必须要对高性能计算机进行不断的改进。通过本文对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中虚拟化技术的应用分析,作者结合自身的多年工作经验,以及对高性能计算机与虚拟化技术的认识,主要从在整合异构资源中的应用、虚拟化系统环境(VSE)的实现、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等几方面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对提升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性能有着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刘丽艳,贾富仓,赵国英,李华,林宗楷.数字化虚拟人对高性能计算机提出的挑战[J].中国基础科学,2013(03).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和《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两门专业基础课,但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社会需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维护和网络应用知识。我们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和要求,以“能懂、够用、实用”为教学原则,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把这两门课整合在一起,在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这门课。
一、《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
1、《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深入和提高。在大学一年级,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系统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课并参加了河北省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系统组成理论知识。
2、《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教材选择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的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时代特征鲜明,应选择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织上突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能结合具体操作步骤加以讲述、图文并茂的教材。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由教研室组织任课老师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了课程讲义作为简易教材。在编写时,我们每年组织教师深入社会、了解市场,调查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所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经过分析和总结,制定出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大纲,最后分解出课程学习单元。课程讲义以学习单元为内容目标,精选相关的教材内容;编写时以计算机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为依据,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代同步;注重教材内容的知识性和新颖性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开发性。
3、《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时分布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总课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12学时,实训课为40学时,讨论课为20学时,课时比例约为1:4:2。从教学方式来看,先集中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实训课,然后完成计算机网络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网络和综合实训课。这样做既能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足够的实训课时使学生能充分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4、《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实训安排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实训课程后,可完成一些选学的实训内容。
5、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在每次课程开始时,首先提出一个任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这个任务进行设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相关知识充满了好奇,会想尽一切方法去完成它。例如理论课上要求学生在理论课程结束后,交一份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完成的适合日常办公、图形图像设计、游戏等不同需求的计算机装机配置作业。学生会去了解市场,回来后都说收获很大。实训课上,例如硬件组装模块,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纠错重做-复述总结。课堂组织以学生小组为中心,内容教学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讨论课上,例如故障检测模块,教学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预设故障-分组讨论-尝试修复-纠错重试-分析总结。上课前教师提前预设若干个可控制故障,上课开始时分组讨论每个故障产生的原因,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组尝试排除故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素质的变化。这个素质指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和行为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等方面的综合。
6、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于学习指导,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只是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被动受体,而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缺乏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是推进高职教育创新的一个手段。学院现有实验设备组数少,课时紧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知识,教师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可将各种资料(如授课讲义、背景知识、课程信息等)以文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网上,供学生直接网上阅览,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将延伸到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环境。学院建立了网络实训室,为了充分利用实训设备,也为了学生课下实训方便,实训室开放了网络环境,某些实验可以通过WEB方式登录到实训室服务器进行操作。
7、考核方式改革
本课程考核目标是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废除了期末笔试考试,用形成性考核成绩作为期末总成绩,该形成性考核成绩包括学习过程评价+综合考试。考核中学习过程占了很大的比例,学习过程包括所有实训课的平均成绩、社会调查报告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而综合考试包括实践技能操作考试和口试。
在制造企业当中,利用计算机系统来对生产现场所生产的产品进行质量方面的管理,可以有效实现对生产各个环节的有效监控,从而对每一个产品的合格情况以及缺陷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反应,从而实现对不合格产品的有效监管。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来对企业的产品进行质量监管,可以有效实现由于生产企业产品数量庞大,相对应的负责人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监管而产生的产品质量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有效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1 计算机系统的具体应用
在计算机系统当中,存在着很多的技术,在本文当中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以及计算机虚拟制造技术两种形式在企业制造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在计算机的仿真技术方面,在生产制造企业当中,一方面可以在原本的生产线上进行改善,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建立新的生产线来进行仿真技术的应用。在生产制造企业当中利用仿真技术可以对各种设计方案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对其设备硬件进行科学性的评估与分析,比如机床、工作站等设备,并且对生产线的人员配置情况也可以进行评估。在正常的制造生产过程当中,可以生产当中出现的各种故障问题进行预估和模拟,从而对其故障状态进行良好分析。与此同时,还可以对生产线在不同配置下的性能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根据实际生产情况来选择相对较好的调配方案,实现产品的高效生产。
在虚拟制造技术方面,集中体现在军事、航天航空以及汽车领域等方面的应用。在汽车领域当中,可以对汽车制造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不断改善,从而保证汽车的一次性的制造成功,已经广泛应用在汽车制造业当中的各个方面,比如汽车生产设备、工装以及磨具等。在虚拟制造技术当中,产品的外形设计是相对成熟的技术手段,可以对其产品进行复杂的造型方面的设计,并且根据参数的不同来实现更改。在产品的布局设计方面,可以利用虚拟技术来直观地进行设计。
2 计算机管理技术在实际生产当中主要功能的技术实现
在利用计算机管理技术对制造生产企业进行管理的时候,可以从业务功能设计和功能实现两个部分。
在品质管理系统的业务功能设计方面,主要包括品质检查信息录入情况、品质缺陷问题返修情况、相应工位的品质缺陷反映情况、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出以及对数据等这几个主要功能。在主要功能房中,可以实现与车间的产品质量检查的相关数据设备进行对接,从而对产品的质量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并且进行记录和反馈,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实现和企业之间进行数据的传递,从而实现对产品尺量的有效掌握,整体系统的程序功能模块图如图1所示。
在对系统的功能进行设计的时候,语言基础是建立在NET4.0的平台上进行搭建的,并且以C#为基础语言进行编写,数据库方面采用的是ORACLE 11g的版本。在系统业务当中红粉实现了对产品品质的检查监管以及返修等。
在对其软件进行系统测试的过程当中,需要将信息录入到检查客户端当中,数据会在数据库中进行存储,并且进行分析,在长期的录入过程当中会形成完善的数据信息,同时对其他功能的模块也进行逐一的测试,测试到的结果同时也会在ERP数据库图当中进行更新,实现对产品数据信息的及时有效性。与此同时,在生产制造的过程当中,如果有品质不合格的产品出现,就会在系统程序当中抛出异常显示,从而对产品的整个生产制造过程当中的流程和品质进行良好的监管。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制造企业的产品品质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在企业本身的品质功能模块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模块的划分。在制造企业当中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对其产品质量进行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制造企业当中产品品质的合格率,对企业的竞争力是具有相当重要的帮助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制造企业的品质进行质量监管的同时,需要对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有效性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创新,以此来实现对产品品质的有效检验。
【摘要】
基于Web技术的数据库应用是当前应用的一个热点,在用户数目与通信负荷很大的场合,提高Web服务器性能是一个迫切的课题。本文从笔者参与某个银行系统项目开发的经历出发,阐述了提高Web服务器的性能应渗入到项目论证、选型、开发、运行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只有各个环节都能充分考虑到性能与质量的需要,系统的性能才是真正可保证的和可扩充的。
文章从系统的实际运行与相应的经验出发,阐述了性能改进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比如:在本文中讨论了Web服务器平台的选型考虑;Web服务器的配置管理;应用系统本身的优化与预先设计系统时可扩性的性能保障等具体内容。
通过技术上的分析与改进,综合性地运用多类措施与手段,在实际系统中,Web服务器运行的性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证。
【正文】
我所在的单位是把目标定位于金融领域开发IT应用的一家信息技术公司。随着金融电子化建设的发展和商业银行之间市场竞争的加剧,各主要商业银行不断通过信息技术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并且希望能整合市场渠道。比如主要的商业银行不断推出形形的网上银行服务。在这种背景下,本人参与了开发新一代网上银行产品,涉及到提供网上个人理财服务、网上外汇买卖服务、网上企业服务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作为项目开发的组织者之一和主要的技术骨干,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始终要处于第一线,从而在改进Web服务器性能、提高整个网上平台系统性能方面收获良多,在本文中简要讨论如下,希望与读者们共享经验。在Web服务器配置与优化方面,我有如下几方面主要的体会:
第一方面是Web服务器选型考虑。
在Web服务器选型及网上平台搭建之初,我们就已充分考虑整个网上平台的性能及可扩展性问题。这一考虑为该系统的稳定性及扩展性能力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某银行原有的一些网上产品由于开发较早,故而采用的是老式的HTTP Server+CGI程序调用的方式。这时,每一客户请求需要对应于后端系统的系统进程来运行CGI程序来处理,系统的开销相当大,系统的扩展能力也很差,性能已不能满足业务处理的需要,故而在为此银行系统具体选型的时候,我们一开始就否决了这种方案。
通过市场上同类产品的比较选择,我们选择了国际商业机器有限公司IBM的Web Sphere产品系列作为该行网上银行系统的建立平台。作出这样选择是因为Web Sphere基于使HTTP Server和应用服务器相分离的整体架构,同时支持JSP、Servlet和企业组Java Bean等轻量级线程规范,所有的请求对应于应用服务器上的处理线程,系统的开销低、效率非常高,同时Web Sphere整个体系结构相当的灵活,为适应扩展需要可以作不同的横向和纵向扩展,从而可以满足各银行未来的扩展需要。
正是因为在一开始选型的时候我们就已考虑到未来的扩展需要,整个系统在接下来的几次性能改进方面,我们大体上都能相对顺利地达到了预期目标。
第二方面是Web服务器的性能配置。
在一开始系统上线的时候,由于系统的负荷不是很大,为了节省系统总拥有成本TCO投资,我们在一台较低配置的IBM RS6000上投产了该系统。整个系统的HTTP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信服务器等均位于该台机器上,由于初始投产时用户不多,所以系统的性能基本上能令人接受。
但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用户访问量的增大,我们发现该服务器的响应变慢,系统的CPU利用率和内外存交换显著增大。经过跟踪,我们发现关键原因之一是系统的内存不足的缘故。由于网上服务器把大量用户的会话信息保存在内存中供给应用系统使用,当内存不足时,大量Session信息被迫交换至硬盘,大量CPU时间消耗在等候内外存的交换上,系统效率迅速下降。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把该服务器的内存由2GB扩充为4GB,同时相应调整用户会话信息的保存时间,这样整个系统的效率又回到较为理想的状况。
由于新应用的不断投产及数据库操作的日益增加,我们后来逐渐监控到系统的数据库处于繁忙状态,系统的错误日志也记录下了供应用服务器使用的数据库连接处出现资源不足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认为整个系统由于硬件配置所限,应该进行横向扩展,因此我们把数据库服务器分离出来,配置到另一较高性能的服务器上,相应定义的数据库资源也大幅增加,这样整个系统的性能又处于较为理想的状况。
第三方面是对应用系统进行相应的优化以提高性能。
Web服务器配置及相应的硬件扩展不失为解决系统性能问题的一条捷径,但应用系统的优化也是应该重点加以考虑的,毕竟它能够在投入较少的情况下提高系统的运用效率。
在开发的初期,我们就已经十分注意系统的利用效率,比如提醒程序员尽量不要利用用户会话信息(Session)来传递大的对象,对于内存要注意回收等。同时,通过内部的交流会推广与介绍一些小的、有用的编程技巧来提高开发人员的水平,通过代码的抽查,希望能在早期就发现问题等。
在系统运行期间,我们通过监控发现,应用服务器所基于的Java虚拟机,其内存堆的空闲空间有不断下降的趋势,每隔若干天导致空间消耗殆尽、无法分配新对象空间,从而导致系统重启。在排除了系统本身问题的原因外,我们确定为应用系统的开发有问题。通过从网上万载IBM公司检测Java虚拟机的相关工具对JVM进行监控后终于发现系统内部存在着不能回收内存的对象,再通过查找相应的程序发现在该程序中有“环状”的对象引用,从而导致对象使用后不能被垃圾收集器所回收。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虽然十分艰苦,但由于该问题不能通过升级硬件或增加资源配置而得到根本解决,会给系统带来很大的隐患。所以,整个过程的分析与解决是完全值得的,更何况通过查找故障原因的过程,给整个项目组上了生动的一堂软件质量保证课,对项目组的质量意识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说改进Web服务器的性能井不单纯是系统管理方面的工作,它渗透到开发以及
系统运行等一系列环节中。
第四方面预先考虑未来的扩展与性能需要。
随着系统的发展及成熟,考虑到用户访问量的不断上升,为了预留系统的发展空间,我们最近又对整个系统作了一个系统性的升级。通过引入多台HTTP服务器及应用服务器并行工作提高整个系统吞吐量及单点故障克服能力。由于在一开始选型的时候就已经充分考虑到动态负载均衡及横向扩展方面的需要,这一项的升级无需对整个系统的体系结构作根本的变革,对应用程序来说,更是没有造成任何影响。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就是指存储于计算机系统内的信息不会因为某些人在利益关系的驱使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而被破坏,使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受到威胁,现阶段威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种是通过窃取计算机网络用户的个人账号获取其操作自设口令,使计算机内部程序中的访问控制机制失去作用,进而进行身份攻击、越权操作;一种是一些有一定信息处理技术的人通过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操作过程中所发射的杂乱电磁波,并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手段恢复原数据,从而达到窃取信息的目的,即俗称的信息灌漏现象;一种是通过某些技术手段较隐蔽的将虚拟程序定时炸弹或逻辑炸弹安装到电脑程序之中,从而使系统的功能被破坏;一种是利用具有某一特性的病毒对目标群体进行传播,从而影响其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还有一种是利用干扰技术手段造成对系统的程序的影响,使其反应速度放慢或使其对用户访问权限设定模糊,从而给破坏行为提供机会[1]。
2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的研究
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就是要达到计算机系统信息不容易被窃取,即使窃取了也不能够进行识读,及时被识读也不会被篡改,通过多层的拦截最后达到保护用户系统信息安全的目的,现阶段有效达到此目的的技术主要有密码技术和防火墙技术两种。
2.1密码技术
密码技术是密码设计,密码分析,密钥管理和密码验证的统称,其主要原理就是对计算机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加密算法改造,使之以密文的形式进入通信信道,在用户接收到密文后通过之前设定的密钥将密文重新进行解密计算,使原来的数据正常读取、操作。由于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的密钥并不一定要完全一致,所以可以将密码技术分为对称密钥加密技术和非对称密钥加密技术两种。对称密钥加密技术是指在对系统信息加密的过程中采用加密和解密设置同样密钥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知道密钥就可以随意的操作数据,所以这种密钥一定要得到用户的保密,不能随意的向外界透露,不然数据的安全性就直接受到威胁,这种方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DES算法,它是采用以56位密钥对64块数据模板进行加密的方法,在对数据进行加密操作之前,先自动将需要保护完整的系统信息进行分块,得到64个独立的数据模块体,再对64位模块进行16轮反复无规则顺序排列以形成关于64为模块的密文数据,针对用户设定的密钥和密文之间的对应关系将密文进行新的排列,从而使原数据无法直接被读取,在DES的基础上现阶段又提出了三重DES技术,就是通过将密钥延长的方式,使对其进行破译的难度加大[2]。非对称性密钥加密技术是指进行数据加密和解密需要两个不同的密钥,单独获取一种密钥并不能够实现对数据进行随意操作的目的,通常情况下此种技术中的加密密钥是公之于众的,因为它并不能够实现对数据的读取。此种加密技术相对于上一种而言解决了密钥分发过程中的取舍问题,例如对于企业内需要对文件进行加密的人并不都具有识读其他文件信息的权利,这就不适合应用第一种加密技术,但是此种加密的算法相对复杂,速率相对于第一种要明显下降[3]。
2.2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保护局域子网安全的一种有效手段,它通过加强内部整体的安全性,对外来访问权限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实现内部系统信息数据不会轻易的被外界窃取和篡改,防火墙就是处于局域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有效通道安检,对于符合设定要求或拥有访问权限的予以通过,反之则将其隔离在局域外,但是如果防火墙系统被破坏或有新的路径可以绕过防火墙,防火墙就失去了保护局域信息安全的作用。防火墙技术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设定,在保护局域内信息安全方面有明显的作用,但是它自身仍存在一定的缺点,例如它对于病毒就没有系统的识别能力,而且对于知情者的恶意操作也不可能有效识别。现阶段防火墙技术主要由包过滤、、状态监视三种技术组成,包过滤就是对来访的IP数据包进行权限识别,技术就是在局域网连接终端设置关卡,既满足两个局域网之间的交流,又阻断两个局域内信息的直接交流,使之能够对信息进行二次保护;状态监视技术是在系统内设定一个合法数据包后,通过此项技术对来访的数据包进行比对,相似的数据包可以通过,反之则被阻止。三重阻断、分别对于局域内计算机信息安全起到保护作用[4]。
3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的应用
3.1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实现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有效管理,不仅需要有信息技术作保证,而且需要制定对应的安全管理策略,首先应制定全面、可行的安全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安全防范,另外要做好应急计划,使突发的威胁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避免信息安全出现问题后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并根据风险的程度进行科学的分析,明确不同的威胁因素的风险等级,这些工作可以为新的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的出现提供数据基础。保护网络信息安全不仅要依靠技术性的防范措施,而且要国家的法律手段和其他一些物理手段来作支撑,这样才能够使对网络安全构成威胁的行为减少,这是维护计算机系统安全的长久出路[5]。
3.2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分析能够使技术人员对于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潜在威胁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并能够对现阶段的系统安全做出等级判断,并做好进行抵制威胁的准备。威胁系统安全的因素一般都具有不确定性、可变性、多样性、可预测性的特点,所以针对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的维护并不能等到系统真正的表现出异常之后,这样有可能导致信息系统的被破坏程度增加,也可能在信息被窃取篡改后才被发现,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要通过有效的模型设计对于显现出的威胁进行纠正,对于潜在威胁认知并修正,对于有可能发生的威胁进行防范。不论是加密技术还是防火墙技术都是通过对权限进行限制而实现对威胁因素的防范,这虽然能够有效的识别访问,但是并不能够真正全面的遏制影响系统信息安全的因素威胁,所以技术人员应该在信息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威胁因素的变化对安全技术进行及时的调整,这样才能够避免新型威胁因素出现,而造成系统瘫痪。
4结束语
关键词: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理论和实际
1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的特征
1.1多学科合作
计算机系统的集成过程是一种相对复杂的过程,而且所需要的技术也是十分复杂的。并且计算机系统的集成过程要与相关企业项目中的科学理论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让计算机集成系统更加适应项目的管理工作,也能让计算机系统的集成项目充分发挥在项目管理中的实际作用。所以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是一个多学科共同进行的项目。
1.2具有创造性
计算机系统的集成项目有着十分明显的特性就是创造性,不同的集成项目有着不同的特点。而且计算机系统的集成项目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和企业管理情况进行适当的改变,而且计算机系统的集成项目的管理还要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整。所以就算是同一个行业中,在不同企业不同项目中,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在实际是过程中都会有很多的不同点,所以每一个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都有他自身的特点和创造性。计算机系统的集成项目在运用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果在实时过程中出现了棘手的问题,管理人员一定要对项目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处理,及时改变计算机系统的集成。
1.3质量不可控因素多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集成是一个新型的技术,它与传统的生产活动相比,缺乏相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传统生产活动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才能形成固定的操作流程。在现阶段计算机系统的集成工作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定标准了具体的操作要求。而且计算机系统在不同项目之间本身就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计算机集成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可控因素,而且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集成因为是一种新兴技术,所以还存在着很多系统漏洞。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集成,还需要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进行经验积累,技术人员也要根据实际操作时出现的漏洞,及时地对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并作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来弥补技术的漏洞。而且如果客户临时改变项目要求,就会导致项目的进度和所需要的费用不断变化。即使在前期签订明确的工程合同,但是随着项目的不断进展,客户的要求也会随之改变。尤其在信息系统集成应用系统软件方面上,软件的程序和界面以及各种软件支撑文档都会被不停地修改,导致了项目完成时间延误的现象。而且在修改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新的问题,而且对于新的问题的修改无疑增加了项目的难度。
1.4目标不明确
一些客户在一开始对于项目的要求还不是很明确,项目没有比较明确的要求,也没有提出确切的需求。所以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任务范围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项目工作组自主进行项目规划和项目需求分析。所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项目功能出现偏差的情况。而且客户方面对于信息技术的各项指标都不是很了解,所以项目工作小组还需要担任项目质量考察工作,客户则负责审查。为了更好地完成信息系统的集成项目,减少项目出现漏洞或者项目在实时过程中出现功能偏差的现象,客户可以聘请专业的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咨询或者监督机构来监督项目的实施情况,当出现问题和误差时,能及时做出修正,减少重复建设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而且有些客户对工期要求比较严苛,而且对工程实施质量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需要对用户进行高质量的培训工作。通过以上计算机系统集成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项目不可预见的费用相对较高。所以在项目的实际进行过程中,就需要对以上各种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管理。
2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失败和成功的标准
项目的重要性已经被普遍认可,所以工作人员对待项目的态度也是越来越严谨,但是由于项目本身的难度,还有其他原因的影响,有很多项目仍然会面临失败的风险。笔者通过对实际项目的分析与调查,总结出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项目缺乏有效地管理。(2)签订合同时,项目承包方没有对合同进行仔细审阅检查,签订了不合实际的低价合同。(3)过于乐观的成本预算和时间预算。(4)项目的建设没有针对性,项目要求目标太过泛泛。(5)缺乏上层领导的认可,缺乏领导的带领,项目建设中队伍的不团结。(6)在项目实施前,没有和客户进行充分的沟通,导致对客户要求的理解不到位。导致项目的实施没有按照客户的要求来。(7)项目环节的分工不明确,工作不能顺利地进行。虽然导致项目失败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最终判定项目是否失败的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项目的最终结果是否被项目发起者所满意。所以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与项目发起者多进行沟通,保证项目的实施能够满足项目发起者的实际要求。
3项目管理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集成
3.1项目管理
项目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一项任务而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的集合,一个项目往往具有很大的工作量,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管理,项目的实施过程就会变得杂乱无章。但是不同的项目会受到不同条件的限制,所以如果想让项目能够进展顺利并取得成功。工程工作人员就一定要综合考虑到时间和资金带来的影响以及项目所处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举最简单的例子来说,中国的长城是中国最早期的一个项目,它也有着时间和资金的限制,而且还有当时地理环境以及交通运输的影响。在长城项目中,所有人各司其职,而且还需要专门的人对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从而让项目更加有序进行。
3.2计算机的信息系统集成内涵
计算机的信息系统集成是计算机的应用以及网络系统工程的开发和设计。而且工作人员再设计完成之后,还需要对其中的后期做出保障。九三级信息系统的集成主要工作内容有:软件平台之间的转换、硬件平台中对功能的整合以及软件相应功能的开发。系统的集成大致可以分为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开发和设计工作。
4信息系统集成中的项目管理问题
4.1项目风险的管理意识的欠缺
在项目的管理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会将项目中存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和项目的风险因素相提并论,但从项目的本质上来说,风险和不确定性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风险和目标是相同的概念。进一步来说,风险所带来的影响是无法确定的,可能对整个项目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很多工作人员在前期工程设计的时候,往往忽略工程中潜在的风险因素,没有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做出预算,盲目的签订合同。当风险来临时,也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不能及时地对风险做出规避措施,造成了更加巨大的损失。
4.2团队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对于一个工程来说,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协作,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然而如果管理人员对工作人员没有一个很好地分工和管理,那么就会让整个项目工作变得杂乱不堪。目前很多项目的实施都没有建立起一个很好的人员管理体系,员工制间的独立工作领域有重叠现象。很多工作人员不能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工作领域。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能够更好地完成项目的实施工作,然而现在由于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薄弱,导致项目实施质量有所下降。所以在对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的时候,首先要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建立起完善的工作体制要求。而且对于管理人员也要建立起责任负责意识。同时项目往往各个工作环境共同组成的,具有相当高的联系性,所以管理人员也要妥善组织好工作人员之间的合作与分工,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4.3工作人员自身工作素质欠缺
由于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是一项相对于先进的技术,传统的工作人员可能很难在第一时间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采用先进的工作方式。所以很多工作人员的自身工作素质不能保障,从而项目建设质量也会随之降低。所以要对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进行提升,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项目进行集成管理。
4.4管理范围不完善
在计算机的系统集成过程中,实际的工作范围包括了整个集成项目的管理工作。对系统集成项目来说,需要对项目的范围进行明确规划,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如果对管理范围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可能会造成重复建设或者增加额外工作,严重的话,也可能造成项目目标的忽略,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
5完善信息系统集成的项目管理措施
5.1加强项目范围内的管理
对于项目集成企业来说,一定要重视完成项目的效率以及项目所带来的效益。系统集成的项目实际范围是以顾客的要求为出发点,对项目进行框架设计,并且要详细列出项目所需要的材料以及企业内部材料的剩余。并且还要列出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对项目中不合理的地方做出标注。在项目的管理过程中有些事物不能进行过于详细的理论描述,而是采用粗条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工作的细化。同时管理人员要对项目进行实际的考察,还要根据项目所处的环境进行合理的分析调查。同时管理人员也要对市场做出调查,了解当时的市场情况,从而对项目成本有一个更好地认识。管理人员在工程实施的时候,一定要对项目进行严格的监控管理,实施的关注和控制项目管理具体范围,从而能有效地保证项目完成所用的时间和项目实施过程中所用的成本,加强项目完成质量,从而能更好地满足客户要求。
5.2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信息系统集成企业在现阶段,经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问题的产生或多或少会给项目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对于问题的及时处理和预先防范是十分重要的。信息系统的集成企业要不断实施风险的控制以及管理工作,要在项目设计时,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对项目所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并结合之前相似项目的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找到项目实施出现风险的规避方法。而且项目的设计计划,要通过多方面的审核交流。管理人员要积极地参与项目的设计和审核工作,及时的发现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设计相应的对策来应对风险。而且信息系统集成企业也要建立起相应的责任制度,要将项目责任细化到每一位管理人员身上,这样当项目出现问题时,也能很好地找到原因,并及时地采取措施。
5.3加强项目团队建设和管理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需要团队的共同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而且还需要团队具有很强的创造力。集成项目的实际实施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所以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项目完成的好坏,也会对整个项目的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要不断加强员工的团建工作,强化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而且也要注意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加强工作人员之间的协作能力。
计算机数据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自从其诞生之日起,对于社会生产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信息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数据库系统的管理要保证数据库安全,保证能够阻止非法用户跨越权限使用、窃取更改、破坏数据[1]。对于数据库系统管理是信息管理的有效形式,因此加强数据库系统管理对于信息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数据库系统像一个巨大的网络,储存着庞大的信息,其中不乏用户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因此也成为非法分子以获取利益而进行攻击的重点。对于数据库系统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有所了解,能够提高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确保计算机整体系统的安全性。
2应用与发展
2.1应用
(1)数据组织性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数据库存储着大量不同类型的数据,对于信息管理不能杂乱无章,否则信息管理起来不方便,因此规范化的数据能够得到用户的欢迎,具有组织性特点的数据库数据文件更容易便于管理。存储的数据存在着一定的秩序与关联,即使对于同一个数据,数据文件也存在紧密的关系。在统一的数据库中,有很多具有共同点的数据存在,在一定组织形式的情况下,能够从整体上发现组织结构。
(2)数据共享性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数据库对于数据的存储与备份,就是为了实现共享数据,共享性是其主要特点,如果由一个人使用数据,建立数据库就失去了其意义。数据库的建立就像一根绳子将几个个体,几个部门机构连接在一起,实现对数据进行共同享用,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超级共享。
(3)数据独立性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在相同的数据库中,数据之间具有佷强的关联性,对于组织性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并不影响数据独立性作用的发挥。物理独立性、逻辑独立性是其独立性的体现。物理独立性是指计算机系统设备的更换等存储结构的改变,不会对逻辑结构造成影响,不会造成太大的改动。
(4)数据冗余度可控性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在数据库系统中,冗余度是指冗杂剩余的数据,一般是针对重复的数据而言,太多重复数据的存在,对于数据库空间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数据间出现混乱的状态,参差不齐,用户不能根据数据的类型找到需要的数据。数据具有共享性,可以实现多人不限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共同使用,但是用户之间对于数据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用户为了满足需求,通常会建立子数据库,子数据库一旦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数据冗余。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在实现数据共享的前提下,减少重复、类似数据的产生,还有针对查询效率,管理人员剔除冗余数据,保持维持在合理范围内[2]。
(5)数据灵活性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灵活性是指可适应性特点在数据管理操作上的体现。数据的灵活性对于数据库系统化更像是一个电子仓库,对数据进行分门别类,这样能够使用户快速获取有利用价值的数据,具有输入输出、修改更新等功能,用户可以根据需要,筛选出需要的数据,并进行特殊化的管理。
2.2发展趋势
2.2.1系列化的加强
数据库技术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更新变化的同时,也促使新技术应运而生,扩大了新技术的应用范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数据库将会在数据存储方面更加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功能将会向着多元化发展,满足不同用户之间不同的需求,形成完善的技术体系。
2.2.2产品向差异化与尖端化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促进数据库系统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其产品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体现出差异,正是不同产品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使信息市场的发展更加繁荣,满足不同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