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优质课数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剖析一堂成功优质课的范例,这项工作无论是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师自己,还是学生,都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好的方法和经验,或者找出当前工作中的症结所在,以便指导和改进教学工作,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那么,优质课成功的原因何在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环境的创造,创造这种环境的方法就是教学模式。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它将对学生的心理起催化的作用,特别是现代教学技术进入课堂,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必然。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这无疑增加了数学学习的难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
二、营造数学教学氛围
营造数学教学氛围,这是优质课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而学习积极性又是学习动机伴随学习兴趣完成的,并在情感状态中反映出来。
因而,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成为数学教师所关心的问题。成功的优质课,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无不是以创造数学教学氛围,作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那么,氛围是指什么呢?氛围是指情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具体场合下,师生的情绪、心智活动以及所产生的气氛的总和。
良好的数学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对数学课感兴趣的前提,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情感才易受到影响和感染,自觉地进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在数学知识的迁引下,不断地探索、追求,发现新的知识。教师在讲台上,要使学生形成和谐的局面,达到知识与能力的高度结合,没有良好的氛围,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堂成功的优质课,首先是上课教师对所教的内容充满激情才能感染学生,进而形成良好的氛围。例如:异面直线的概念,对于一个数学教师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在课堂上绝对不能流露出这种情绪的,相反,一开始就要兴致勃勃,首先展示图片公路的车道(平行直线)与十字交叉路口(相交直线),并且在十字交叉路口设置一个行人与一辆高速行使的汽车(方向成垂直),教师指出:相交直线与平行直线在生活中的运用无处不在。但是,十字交叉路口存在安全隐患,那么,如何既要使交通通畅又能避免事故发生呢?学生会回答修建立交桥。教师追问:立交桥的桥面与桥下的公路这两条直线有何特征?(答:既不平行也不相交)于是引出异面直线的概念。这样引进异面直线的概念,学生会觉得很自然、直观,对异面直线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教师只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才能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引导到数学学习中来,营造数学学习氛围,把所讲数学材料的抽象性,化成新奇的学习内容。既然营造数学学习氛围如此重要,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营造这种氛围呢?这已经超出本文的范围。这里就不多谈。
三、数学优质课的几个误区
【关键词】高中数学 ; 教学情境 ; 优质课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236-02
高中生无论从生理、心理来说,都比初中生成熟。因此, 自制力较强,学习相对主动。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值得我们好好思索。
1.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3.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数学的许多定理定义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而这些知识往往又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令学生兴奋起来,使所学内容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强烈的印象,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针对中学生善于自我表现。回答问题积极踊跃的特点,教师应当设计一些富有新意的训练题目,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进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有利于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4.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使数学课堂优质高效,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使课堂充满感染力,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投入情感转变。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时,学习效率最高。课堂上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于学习,定会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教师要善于在课始阶段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数学的殿堂,展开思维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
5.集思广益,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高中数学的难度明显增大,已经逐渐延伸到数学前沿如数理哲学、数理模糊性等领域,这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与之相对应的,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组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这是学生个体学习的有效补充,为了激发起全体学生共同的学习兴趣,群策群力,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经验分享,尤其是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的彼此碰撞,更利于学生吸收新思想和反思自我。
6.加强学生学习策略教学
学习策略种类繁多,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和保持知识的复述策略、应用知识解题的问题表征策略、具体求解策略和思维总结阶段的反思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实际,通过分解练习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反思不光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事儿,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学生同样需要反思。事实证明,会反思的学生学习进步快,反思能力强的学生,他们会对自己检讨,会发现哪些知识不熟练,哪些知识还不懂,并想办法去赢得学习的机会。通过反思,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通过反思,可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学生的学习离开了反思,是无法实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的。
7.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讲究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态度往往需要依靠良好的教学氛围去影响和塑造,因此营造适宜的教学氛围对于优质课堂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从课堂教学导入知识的时候开始。要想做到这些首先就要对学生的特点进行熟悉和了解,结合以数学学科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应用引导式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尽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其能够在自然环境中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中。
二、引导学生探究、合作、互动
探究、合作、互动是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另一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学生收集处理数据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是要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而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学活动应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组织者与引导者。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情感与心理变化,应尽力从学生理解知识、学习知识的角度设计教学步骤。优质课堂中,首先,教师应完全改变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师生z间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朋友关系,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表现出一定的人文关怀,拉近与学生z间的距离,增强亲切感。同时,师生z间应该充分互动、探讨知识与问题,实现共同进步,真正成为学生学校过程中的引路人;其次,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切实关注学生学情,善于抓住学生动作、表情、眼神等细微变化,通过这些变化教师可了解学生想探索什么、说什么、想什么,尤其针对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内容及时对其指导,以促进其思维的快速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另外,当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表现较为突出,教师应及时的给予表扬,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以激发其更大的热情投人到学习中来;最后,为切实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充分考虑选用怎样的学习内容、采用怎样的教学形式、设置怎样的习题等问题,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如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师生的互动以谈话与问答为主
近些年来,我国小学数学优质课的公共活动大多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谈话和问答为主。我们对多所小学的多节数学优质课进行可实地考察,考察结果证实,教学内容的学习主要为谈话法,且谈话多以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进行,但是问题的提问与回答均十分的简短,开放性与启发性的问题并不多。我国有关教育专家指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数学课堂教学逐渐由填鸭式教学转化为边讲边问的方式,大量的提问也逐渐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提升教学有效性,教师可以将各类问题分解为结构性问答的问题。这种现象在我国不同时期小学数学优质课堂中均有所体现,也是近年来我国数学课堂一个稳定的特点。实际上,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学界就提倡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该种模式下,教师也不断的进行着相关的改革,提??式教学模式正式基于此基础上产生,提问式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有着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问题的质量普遍不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 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的要求。
学习和掌握基本的逻辑思维与数字运算,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所必需的前提条件,而小学数学就是要锻炼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能力。进行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构建,能够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能够锻炼学生基本的数字运算能力,为日常生活中的运算打好基础。
2. 是开发学生智力,实现后续有效学习的要求。
数学思维的锻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智力,数学课堂中对于发散性思维的应用也能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灵活转变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学好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能够为今后更深层次、难度更大的数学课题学习奠定基础,也才能更轻松有效地解决其他程度较深的数学难题。
二、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仍是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能将同龄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类,组成一个集体,统一安排课程。虽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管理,也利于团队合作,但是这种教学形式过于强调整齐划一,过于标准化、同步化,统一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所有人的学习习惯和需要,难以做到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挥。课堂形式的古板让数学教育的应试现状依然严重,课堂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三、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
1.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首要特点是突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质数学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发挥适时的引导作用。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数学课堂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授业传道为辅,学生对于课堂有着主导性作用。和传统小学数学课堂单一的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背公式不同,新时期的小学数学优质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只起到点拨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
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图形中的规律”一课的教学。在“找摆三角形的规律”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先设计“摆三角形”学习单作为“脚手架”,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自学。学习单上的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要求学生分别画1~10个三角形,并用“”表示所摆的三角形,用算式表示各用了几根小棒,还设计了思考题“完成上表,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在课始阶段,教师就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预习、自学情况,再请小组成员上台展示、汇报、交流互动,上台的小组长先汇报,其他成员在一旁及时补充互动,小组长还可以请没上台的学生来做补充,把学习单中的问题逐个解决。这时,教师不是把课堂直接扔给学生,而是在一旁当学生的助手,哪个学习环节需要教师,教师就在哪个环节出场。教师的出场也只是做些点拨、提示与引导。例如,当学生在分享“发现了什么?”时,没办法把发现的规律完整地进行分享,教师就要注意抓住课堂生成的资源及时引导学生将发现的规律补充完整,并帮助他们在探索中达成思维发展的目的。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导致思维偏离了课堂,教师要及时关注并做适当提醒。如此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就自然打破了教师的“一言堂”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也正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实现了自主学习,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 课堂教学模式新颖,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在优质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和教师都洋溢着满满的热情和渴望,教师能够通过新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让学生对枯燥的数学学习提起兴致。在新式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够整合资源,采用新科技、新思想展开数学教学任务。例如,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中,有关于“比较”的知识点,比较并非是对事物性质、特点与不同点的罗列。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高矮胖瘦、长短大小等的比较,学生理解起来会较为抽象,更会导致他们对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感到索然无味。优质的数学课堂,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收集、播放相关动物、植物影像或图形,也可以带领学生前往实地参观拍照,让学生直观鲜明地感受事物之间的不同对比,这样的方式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3. 课堂情境创新,引发学生自主探索。
优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数学阶段性学习的不同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学习,并寻求答案。对于课堂情境的有效创设是考验教师教学实践水平的重要标准,而情境创设的实际效果也有高低之分,因此,教师掌握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情境创设技巧是影响数学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一课,教师上课时带来5包糖果,每包里面有8颗。课上,教师通过做游戏的方式选出了4位获胜的同学上台,给他们颁发奖品,4个人分5包糖果。在教师给每人发过1包糖果时,拿着手里剩下的1包糖果问学生:“现在多了1包糖果,怎样分给他们才算公平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拆开再分!”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将糖果袋拆开,按照平均分的方法给他们每人分了2颗。这时,教师提问:“现在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他们4个人每人分到了多少糖果?”学生开始思考,很快,便有人举手了,准备分享自己的答案。教师没有直接裁定学生的答案,而是开始呈现分数的相关知识,学生恍然大悟,明确了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整个学习过程,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再讲解本课知识点,实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 进行不定时园内专题公开课及培训
我园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定期的给新老师进行培训,让她们明确的知道怎样上好一节《智能数学》课,知道上课的流程。教研小组开展了不定时抽查班级的授课情况,实行授课透明化,并且给带智能数学课的每位教师的教学方法作出了针对性的研究和讨论,并多次邀请全称教育发展(河南)有限公司教研中心讲师杨鹏佳老师:1.2010年11月郑州智能数学专家来园观课指导。2.2013年3月22日来园进行《智能数学观摩及培训》,杨鹏佳上两节示范课中班《按规律排序》、大班《统计》及我园两位教师观摩课大班吴文娟《仿编加减法应用题》、中班涂新丽《认识颜色和分类》。3.2013年8月20日来园进行《智能数学培训》,通过多次给我园教师进行理论培训、上示范课、听我园教师授课并加以点评,使每位教师能更好地学习和改进!
2 活动时都要做好充分准备
活动前制定了一些各年龄阶段的活动目标,要求及工作计划,如:小班年龄阶段操作常规培养为主;中班年龄阶段以感官教育及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为主;而在大班年龄阶段则以抽象教育及数学教学为主等;同时,我们还逐步摸索《智能数学》教具的操作方法;根据其原则配备了生活部分的操作材料,设立了《智能数学》操作区角。让幼儿自由选择教具操作,教师进行分组及个别指导。
3 开展智能数学展示课活动,提升教师智能数学教学能力
我们幼儿园坚持开展了智能数学展示课活动:2010年11月潘瑜大班智能数学《认识左右》,2011年4月李平枝大班智能数学《区分左右》,2012年4月吴成英中班智能数学《找规律》,2013年3月大班吴文娟《仿编加减法应用题》、中班涂新丽《认识颜色和分类》等每位做课老师在设计时能关注幼儿的兴趣,创设较有情趣的场景,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活动过程中能关注幼儿的操作方法和策略,探究幼儿学数学的心理过程。每一位老师的每一次展示、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特色,也都有自己的亮点,为我们智能数学数学展示课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每位老师也在一次次的听课、磨课中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对智能数学教学活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4 紧抓幼儿园智能数学活动契机,积极培养锻炼老师
每一次智能数学活动的开展,不仅锻炼教师的智能数学教学组织能力,又能为大家提供了展示、交流、反思的平台,真正起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作用。为此我们组统一思想,紧抓机遇:
2011年4月我园7名教师参加了河南省“全程博雅杯”《幼儿智能数学》教案征集活动,其中井亚娟老师中班教案《10以内的单双数》获得“活动设计奖”。
2013年4月我园11名教师参加了河南省“全程博雅杯”《幼儿智能数学》教案征集活动,其中潘瑜老师小班智能数学教案《5以内的数物对应》、赫蒙蒙老师中班智能数学教案《相邻数》、范晓红老师大班智能数学教案《分类统计》均获得优质课件“活动设计奖”。
2013年8月我园教师井亚娟老师小班智能数学活动《5以内的数物对应》、赫蒙蒙老师中班智能数学活动《比较高矮》、吴文娟老师大班智能数学活动《10的加减法》将参加河南省“全程博雅杯”《幼儿智能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
5 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化
智能数学活动形式主要分为集体活动和分组活动,在集体活动时教师们都能有明确的目的、计划、组织、连续性,突出集体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在分组活动是能按幼儿的兴趣、爱好、意愿进行选择活动,并结合幼儿的能力进行。
6 实践的效果与体会
这三年的智能数学教育教学,幼儿的各方面能力提高较快,大部分学过幼儿与过去没有接触智能数学的幼儿对事物感知的灵敏度要高,观察细致,无论是生活能力,还是学习习惯,都有很强的顺序性。同时,他们还爱动脑筋,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
7 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7.1 在探索活动中,教师在运用每一种教具时还不够灵活和充分利用教具。
7.2 进行智能数学教具教学时,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简洁。
7.3 方案教学中的实施工作中,中班级和小班级的有待提高和加强。
教学内容: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样本与数据分析初步”第三节“众数、中位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中位数和众数的产生过程,体会数学概念的产生源自现实生活的需要,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能自觉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决策和说理.
3.数学思考、价值观:思考各统计量在实际问题中的优缺点,学会辩证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难点:
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一组数据做出分析判断.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观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思想方法的概括过程从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具体说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理性概括,构建新知――实践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很高兴能和大家在一起,本来我们可能无缘相见,只因为想当年我有一个小插曲.
(同学们眼睛盯着老师,. )
点评 开课第一句话就吸引了学生,他们非常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小插曲,马上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大学毕业,为了今后自己的事业,我决定去找工作.一天看到了一家公司的招聘启事(多媒体出示):
招聘启事
因我公司扩大规模,现技术部需招若干名员工,月平均工资2000元. 有意者请来公司面试.
公司人事部
2005年6月8日
师:我参加了面试,由于我的出色表现,老总决定录取我. 同学们,那我最关心的是什么?
生:(异口同声)工资.
师:对,大家非常了解我. 后来在我与员工的交谈中听到了三个人的谈话(出示图片)
总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
员工一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200元的.
员工二说:我的工资1500元,在公司是中等收入. (配有声音)
师:此时我有点担心了,这老总会不会在骗我?
(有些同学点头,有些摇头)
后来我在财务室了解到:该技术部一月份工资报表:(单位:元)
师:同学们帮我算算,这老总是不是在骗我?
(同学们都拿出计算器计算)一会儿纷纷举起了手
生1:老总没有骗,因为平均数是2000元;
生2:不对,因为总工程师的工资太高,一般员工达不到,要去掉5000元,再算平均数,所以一般员工没有2000元
师:谢谢你们,你们说的都有理,但第二位同学说得更有理些. 平均数真能客观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吗?
生:不能
点评 通过设计实际生活背景,造成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
(二)合作交流,探索问题
师:上面的问题中,用2000元能否表示一般员工的工资水平?
生:不能. (非常响亮)
师:哪个数据能反映一般员工的工资水平?
(让同学们合作交流,讨论了几分钟. )
生1:1200元. 因为有好多个员工是1200元.
师:好,谢谢你.
生2:应该是1500元,因为1500是最中间的.
师:不错,谢谢你.
生3:应该是1625元,因为要去掉最高的5000元,再求平均数.
……
(回答最多的是1200和1500)
师:同学们表现非常好,那么我们就要给这两个数取名字.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统计量:中位数和众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统计学中都是常用的统计量. 由于总工程师的工资太高了,平均数不能很好的反映公司的工资水平,这时我们可以参考中位数、众数对数据进行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
点评 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催化剂. 张老师以“我为应聘工作”为主线. 首先是讲述了“我”去应聘工作时看到了招聘启示上写的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 和同事们的反映不符,我到底听谁的. 开始发问:经理是否欺骗了“我”?这里的平均工资能否反映一般员工的工资水平?我们用哪个数据来反映一般员工的收入更有说服力?给这个数据取一个什么名?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学习. 这样,通过提问质疑法,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思维逐步推向深入.
(三)理性概括,构建新知
板书课题:中位数和众数
师:像1200这个数出现次数最多,我们把他叫做这批数据的众数. (板书众数的概念)
上述表格中的数据从大小上看有什么特点?
生:(响亮地回答)从大到小.
师:那么这些数中位于最中间的数是什么?
生:1500
师:将一批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那个数据叫做这批数据的中位数(板书).
(强调数据必须按大小顺序排列)
师:我在公司见习了一个月,拿了工资1000元.
师:大家看,此时工资的中位数是什么?
生:(强着回答)1350元.
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因为没有中间的一个数,就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师生们为他鼓掌)
师:(幽默地)聪明,高. 出现了偶数个数据时,应该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当然也必须先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 (板书补充中位数的概念)
师:一个月后公司根据技术水平及表现,对其工资进行调整,我非常卖力,第二个月工资为1500元,技术员B工资调整为1500元.
此时的众数是多少?
生:(争先恐后地)1200和1500.
师:对,这两个数都出现了3次. (趁热打铁得出众数的不唯一性)众数、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数据;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 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惟一的.
点评 新知识的提出、形成都与“我”的工资变化紧密相连,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与欣赏中认识自我,找到自信,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一环节,由浅入深设置问题链,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又把学生的探索逐步引向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新的知识结构. 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
(四)实践应用,鼓励创新
师:在公司干了几个月后觉得这个工作不适合我,我决定跳槽,经过招聘我当了教师. 大家肯定记得5―12大地震吧,一幅幅感人的画面我们记忆忧新,我们人人为四川加油,为他们捐献爱心. 在“情系汶川”的捐款活动中,我校七年级9个班的捐款金额统计图如下. 请说出中位数和众数.
点评 并不是只有语文课和政治课才可以思想教育,数学课也可以不失时机地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和思想教育,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通过条型图的有关数据认识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师:有一次数学测试,我班上小李得了76分,超过了全班的平均分74分. 于是他回家告诉妈妈说自己的成绩是中上水平,你觉得这样讲对吗?
生1:对,他超过平均分,所以说他的成绩是中上水平.
师:哦,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所以不能用平均数确定位置情况,谢谢你的回答,还有其他的意见吗?
生2:不对,这里的中位数是(76+79)÷2=77.5,所以他的成绩是中下水平.
生3:不对,这里的中位数是79,所以他的成绩是中下水平.
师:非常感谢你(生2)的回答,首先你知道了可以用中位数来确定位置情况,还求出了我设计好的错误答案,谢谢!求中位数应先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找中间一个(偶数个时找中间两个的平均数),这里共有35个人,中间一个应该是17个,在79分段,而并不是表格中第4第5格的平均数. 以后要注意哦!我们的“生3“非常了不起,答对了,祝贺你. (掌声响起)
点评 感谢错误还是新鲜事,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引来了一阵赞许的笑声. 教育专家指出:“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犯错的过程教师予以了宽容,并以新的观念、新的眼光,站在新的视角对其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 既保护了犯错学生的自尊,同时让这个知识点引起了同学们的高度警惕.
师:接下来请大家帮帮我,
十月我校召开运动会,决定从八年级4个班中抽调40名男生组成彩旗队. 现从我班的体检表中任意抽取的10名男生的身高(单位:米):
1.59,1.60,1.58,1.64,1.64,
1.56,1.68,1.65,1.64,1.60.
根据以上信息,请你帮我确定参加彩旗队学生的身高?并说明理由.
(同学们热情高涨,开始计算,并纷纷举手)
生A:平均数是1.618米,所以我觉得应选1.62米的同学;
生B:上述数据的中位数是1.62米,所以我觉得应选1.62米的同学;
师:谢谢你们,那我回去就去选1.62米的同学吧!
(此时有许多同学表示反对)
生C:不对,这批数据的众数是1.64米,我认为应选1.64米的同学;
(对!很多同学斩钉截铁地说)
师:哦!要用众数,1.64米的同学比较多,因为彩旗队一般要求队员身高差不多,所以以众数1.64为标准选出来的队员身高会很均称,组成彩旗队的队形也会很整齐很美观!谢谢你们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太谢谢了!那我回去就去选1.64米的同学吧!
(同学们显得好高兴)
点评 帮助老师解决了问题,让同学们觉得好兴奋,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每一位学生心里暖烘烘的,让他们不自觉地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并热情高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师:前几天,我班的教室内,三位同学正在为谁的数学成绩最好而争论,他们的5次数学成绩分别记录如下(单位:分)
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成绩比另外两位同学好,你知道他们是怎么说的吗?
(老师让同学们与周围的同学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说明,然后由3个代表分别说说3个同学说自己好的理由)
生a:小华5次成绩的平均分最高88.8分,所以他说自己比他们好;
师:有道理,平均分是他最高.
生b:小明5次成绩的中位数最高97分,所以他说自己比他们好;
生c:小刚5次成绩的众数最高99分,所以他说自己的成绩最好.
师:你们真是太了解这3位同学了,毕竟是学生最了解学生啊!他们讲得都有理,你们平时也在这样争论吧!
(同学们高兴地笑了)
点评 这一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比较容易寻找出对自己有利的方面来说明自己的成绩比另外两位同学好,,在每位学生说服其他同学时,分别用到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也从中可以体会三种统计量的不同用途和它们的优缺点.
(五)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师: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又有何感受呢?
生A:我知道了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以及他们的求法;
生B:我懂得了可以用中位数和众数来解决不少实际问题;
生C:我觉得我很棒,自己探究了许多知识.
师:老师觉得你特棒!
生D:我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师:好!只要同学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相信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更广阔、更精彩!最后送大家几句话,请看:
分析数据平中众,所有数据选平均,相差较大看中位,次数较多用众数,
大小排列知中位,奇数个数取中间,偶数个数两平均,次数最多是众数.
(并让同学们抄下来)
师:经过几年的教学,我发现你们学生真是太可爱了,决定不改行了,一生与学生打交道.好,这节课上到这里,谢谢大家帮了我那么多的忙,谢谢!
点评 学生真诚地表达了他们的感受,不仅归纳了知识与方法,而且表达了对数学的认识,体会到了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最后的几句话归纳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和求法,并让同学们抄下来,这是一个亮点.
总评 关于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是一个新增的教学内容,也是大家公认的难教的一个内容. 而张谷老师的课有他的教学特色:
(1)以问题作为教学主线,在趣味性情境中发现问题,在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中,展开探索,在实践应用性问题中感悟数学的思维与方法,培养统计观念.
(2)以课堂作为教学的辐射源,通过教师、学生、多媒体多点辐射,带动和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3)以新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思想,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乐于思考、尝试、质疑及应用整理知识、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设彰显个性的空间,唤醒团队精神,互相协作,学有所得.
(4)学生乐学,把中位数和众数放在有意义的现实情境中学习. 中位数和众数是在现实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学习的统计量. 因此,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不能也不应该脱离现实情境. 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执教者应聘、挑选彩旗队员、“情系汶川”的捐款活动、争论数学成绩最好等现实情境都为学生认识、理解和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 有了这些典型的现实情境做支撑,学生就能自然感受到学习中位数众数有趣且有用.
关键词:生命;智慧;尊重;和谐;创新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7-0023-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安徽省2008年初中化学优质课评比于10月9日-11日在安庆市举行,参赛选手优质的现场教学、评委老师专业的课后点评、省教科院夏建华特级教师精彩的总结发言和来自全省500多名初中化学教师热情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年我省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和发展状况。现将其间的体会和思考,结合其中部分课例片断的再现成文如下,以期能继续延伸此次活动的时空影响,引发广大教师的思考,为进一步推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点借鉴。
1课堂彰显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 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 “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2]此次活动呈现的每节课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平等尊重、民主合作的新型课堂文化,教师通过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开展平等的对话交流、灵活的教学机智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一种宽松,又充满尊重和期待中愉快地学习、尽情地展示自我。现从下面几个镜头再现当时鲜活的课堂。
[镜头一]宿州市砀山第五中学王锋老师“爱护水资源”教学片断及点评
师:各位同学,这里是安庆七中电视台“焦点面对面”栏目演播厅,欢迎各位同学参与今天的节目!同学们观看过刚才的短片后有什么感想?
生1:水是生命之源,非常重要。
生2:刚才短片中的自然界中水看上去真美,我们应该很好地保护它。
(学生纷纷有感而发,引入课题)
师:本栏目有三个环节:知识竞猜、焦点关注、真情互动。先考察一下同学们对水了解多少?进入今天的第一个环节。
……
师:谈谈在你们日常生活中对水的使用。
生1:我奶奶是个节水标兵,每天把洗菜等生活用水贮存起来浇花、冲厕所等;
生2:我爸爸平时就是不注意节约用水,常常不及时关紧水笼头,我平时说他时,他总是说:浪费一点没关系,水多的是。回去我一定把老师刚才给我们算的这笔账告诉他。
(学生纷纷抢着发言,真实地流露自己的想法)
点评:老师精心的准备,在占有大量教学资源的前提下,选择了合理的教学内容,采取新颖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习、体验,使人眼前一亮:原来化学课还可以这么上,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三个环节分别围绕着“爱护水资源”这个主题层层深入,通过知识竞猜引导学生巩固并习得关于水的认知;通过焦点关注让学生感悟地球上淡水资源的缺乏;通过真情互动提醒学生从身边做起爱护水资源。每个环节都是在学生的热情参与,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悄然发生,实现了“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3]的生命课堂。
[镜头二]淮北市宋疃中学赵艳老师“燃烧和灭火”教学片断及点评
师:今天是休息日,老师非常感谢各位同学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参加今天的学习。
弯腰致谢,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
师:今天的实验中各小组需自己商定并选出小组长,等会请小组长举手。
学生纷纷互相商讨,有谦让的、有主动的,很快确定了组长。
……
师:最后请一位同学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纷纷或思考,或低声交流,很多同学举手。
教师稍作观察后,选择了一位没有举手的女同学,同时鼓励:我想你也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好吗?
学生在老师充满尊重的期待下,完全放松下来,非常好地表达了自己感受。教师带领学生鼓掌并及时鼓励道:你说的很好啊,今后希望你能更自信一些。
点评:老师课前凭借细致的观察和简短的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通过实验小组长的自选并举手,老师在让同学充分享受民主的同时,实际也发出一个信号:做组长需承担一定的责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领悟相互间应尊重、合作;最后的提问打破了一般选择举手同学发言的习惯定势,关注到少数平时可能容易被老师忽视的性格稍内向的学生,并通过适时适度的鼓励让他们融入课堂,体验被尊重的感觉。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就像一个个窗口展现着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这样的课堂势必会让我们的学生带着同样的尊重去面对他人,面对社会。
除了上述两节课外,还有淮南十七中张科老师极富亲和力的教态、滁州三中王芳老师自然流畅的课堂组织、池州解放中学孙书武老师极富情感色彩的媒体内容选择等都从不同侧面体现如何构建生命课堂。
2师生共启智慧之门
这次优质课评选在很多地方为我们提供了生动、可借鉴的参照:极富创意的教学设计展示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深刻的思维和多元的回答显现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氛围活、设计巧、效率高,这样的课堂就是智慧的课堂。[4]
2.1 教师创造性的教学设计
参赛教师都能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通过课前用心地准备和精心地设计充分展示了他们很高的专业素养和创造力,有的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进行创新;有的通过对实验设计进行创新;有的通过板书设计进行创新;有的通过组织方式进行创新等。
2.1.1 教材处理创新
每一节课都无一例外对教材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改进和创造,而不是教教材。
[镜头三]宣城市奋飞中学戴雯婷老师“竹子里的奥妙”教学片断及点评
教师展示一节毛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竹子里面有什么?大家想不想知道?
学生兴趣盎然,提出各种猜想:什么也没有;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空气……,同时产生问题。
师生共同确认需研究的问题:如何才能知道里面有没有气体?如何知道是否有氧气和二氧化碳?其组成是否和空气一样?
学生思考分析,并汇报实验方案,最后进行分组探究。
点评:这节课的精妙之处在于“通过竹子里气体成分探究”这一真实情境设计出学生探究活动,既符合刚刚学习化学一个多月的学生认知水平,又将课标中“空气”等内容巧妙地融入其中。课题选择超越教材的范畴、联系生活实际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探究性。以空气的组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气体的收集等内容的知识线;以问题确认、问题解析、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为方法线;以学生对源于生活的真实问题产生的兴趣和体验探究过程获得的快乐体验为情感线,全面实现了课标的三维目标。给我们的启发是:知识的适度包装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引发更深入的思考,教师通过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施展自己的才智。
在教材处理上表现突出的还有安庆金拱初中江小平老师的“燃烧与灭火”、马鞍山建中学校黄光波老师“分子和原子”、芜湖第二十九中吕娜老师的“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关系”等。
2.1.2 实验设计创新
重视实验教学也是本次参赛课堂的一个鲜明特点,绝大多数的课堂教学都采用了课本规定之外的多种形式的实验创新,从而为课堂增添了光彩和智慧,也赢得了观摩教师的认同和掌声。现介绍其中两位教师的创新设计:
[镜头四]安庆市第二中学胡媛媛老师“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实验设计
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一般通常会用教材中提供的图1所示的实验方法,这种方法有它的缺陷,一是白磷燃烧会产生污染,二是不便用于学生的分组实验,但胡老师将这个实验改进后(如图2:热水中熔化的白磷用铜圈固定,再将一个空试管垂直罩向白磷,白磷立刻燃烧起来),不仅实验现象很明显,不产生污染,而且还能很好的用于学生分组实验,这大大提高了该实验的教育功能和应用范围。
在对比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时,胡老师同样改进了实验,如图3,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相同大小的白磷和红磷,并用橡皮塞将试管塞上以防止空气污染,将两支试管同时放入热水中,很快就能看到白磷燃烧起来。
[镜头五]巢湖市居巢区司集中学杨绍武老师“水的组成”实验设计
杨老师对霍夫曼电解器的改进,如图4所示,使用氢氧化钠溶液做电解液,用新的电炉丝拉伸后作电极,与溶液接触面积既大又不易被腐蚀,摩托车的电瓶做直流电源,注射器收集两电极上的气体。 整套装置简单易制,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它孕含着教师的智慧。在验证两极气体时,也很有创意,验证氧气时,用生活中的香代替带火星的小木条,从注射器小孔中(事先已经打好)伸进去,现象明显;验证氢气时,在注射器的针尖处点燃气体,并不断轻推注射器,就能看到持续的火焰。
在实验设计上有所创新的还有阜南市临泉集乡中心校的田甜老师、蒙城八中的丁李老师等。
2.1.3 活动设计创新
[镜头六]合肥市十五中江乐霄老师“燃烧与灭火”教学片断及点评
在完成“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和“探究灭火的方法”两个教学任务后,向学生展示08北京奥运火炬实物,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仔细观察其结构特点,抛出问题:如何防止火炬传递过程中熄灭?
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应用刚从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同时感受到化学与科技、生活的紧密联系。
点评:整节课教师通过观察图片、实验探究、评价教材、思考质疑、分析归纳、讨论交流、综合应用等科学合理的学生活动设计,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气氛。尤其是最后通过展示08北京奥运火炬实物,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应用中实现自我超越。这节课在如何设计合理的学生课堂活动,如何借助外显的学生活动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内隐活动(如质疑、思考等),给我们以启示。
2.1.4 板书设计创新
[镜头七]蚌埠市怀远实验学校陈锦老师“燃烧与灭火”板书设计及点评
点评:在多媒体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今天,板书这一传统而有效的手段似乎被很多教师淡化,这节课中陈老师难能可贵的通过合理、美观的板书设计将听课教师和学生带入新的境界。教师首先通过学生在实验和思考中例举的“影响燃烧的因素” (左边方框),归纳出的“火”的造字结构;再通过学生例举出的“熄灭蜡烛的方法”(右国边方框),推理并板书“火”字上的一横内容形成“灭”,整节课教师流畅的教学结合极具美感的板书,在给人以享受的同时,提醒我们:传统教学手段在新课程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2.2学生被激发智慧的火花
智慧的课堂不是把书本知识简单地搬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需要用教师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真正以课堂教学的智慧创造了智慧的课堂.进而促使课堂上的师生在平等和谐、互动生成中不仅学习知识。还会激发更多的灵感。此次优质课中有16节课应用了探究学习的方法,较为集中地展现了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如“镜头七”在教师提供的开放情境中,学生在对燃烧条件的猜想远远超出老师的预期;又如:
[镜头八]六安市舒城二中严海兵老师“水的净化”教学片断及点评
在完成过滤实验操作后,有少数学生发现他们得到的滤液不及其他同学的滤液澄清,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一现象,让同学帮助分析原因。
生:可能是滤纸破损;可能是滤液边缘高于滤纸边缘;可能是烧杯不洁净;可能是玻璃棒靠在单层滤纸上;可能是滤纸没贴紧;可能滤纸是别人用过的……。
点评: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改变了学生课堂上的被动状况,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拥有一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如果我们的教学中能经常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保持学生的思维长期处于受激发状态,想必我们的课堂也将是充满智慧的课堂。
铜陵十中吴文健老师的“活性炭吸附性探究”、黄山二中张美霞老师的“燃烧与灭火”等课堂中也都出现这样亮点。
以上评述并不意味着理想课堂可以降低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一味追求片面的过程和形式。相反,只有建立在学生知识掌握的前提下,避免因过分对知识的追求而淹没了学生对探索的渴望和教师对职业的追求,才是新课程所期待的。
参考文献:
[1] [3] 钟启泉等主编.解读中国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0,P:17~19.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1.
[4]张梅玲.一本促你思考的书.人民教育[J].2006(17)44.
一、优化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是部分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害怕的原因之一,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数学教学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课堂能立体地、丰富地、生动有趣地为小学生呈现教学内容。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就会被激发出来,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认识”时,通过精致的课件出示“大炮击物”。首先教师先演示怎样去击物体,击中了,学生都不由自主地鼓掌,接着教师问:“你们想玩吗?”学生们这时的积极性很高,上去的学生有的击中了,有的没击中,教师抓住契机问道:“要击中物体必须调整好大炮的……”下面学生说:“角度。”教师肯定地说:“学完这节课的知识,再玩这类游戏时你们击中率就高很多了。”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教学中,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又如讲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一位教师制作了如下Flash课件:两个同样大的圆,一个圆的阴影部分是,另一个圆的阴影部分是,然后让学生猜想:两阴影部分合起来是圆的几分之几?由于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不能直接相加减,因此问题自然也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新知的学习成了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发挥了主体的最大潜能,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措施。
二、优化信息技术,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教师要正确地、充分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创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多媒体教学的优化组合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在学生掌握知识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有机结合,即课件和实物操作演示、投影机展示结合,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例如“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荧屏上从闪动的一个点(圆心)开始,顺时针方向闪动出圆周,通过动态演示,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圆就是在平面内到一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又如在学习统计的初步知识中有关“求平均数”的内容时,可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情景:身高1.4米的小明要趟过一条平均水深0.8米的小河,他会有危险吗?在学生们的争议中,教师适时演示课件,有时小明能安全渡过,有时又遇到危险。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会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突破难点,认识事物的本质。
以上教学过程,均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媒体处理,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
三、优化信息技术,开拓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小学生观察事物常常带有随意性和片面性,空间观念比较差,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即把抽象的东西转化成具体形象的事物。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教学时一定要联系实际。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通过图形的割拼,将圆转化为长方形,而这一等积变形的过程,学生很难理解,若运用传统教具演示割拼过程,学生很难从这两种图形中找出联系。这时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中,由计算机将圆等分成2份、4份、8份、16份、32份……然后将这一些小扇形一个个从圆中“飞出来”排成两行,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并闪烁显示,最后移动长方形的长去量圆的半周长,移动长方形的宽去量圆的半径,当长与半周长重合、宽与半径重合时,重合的边不停闪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学生对于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能很自然地接受了。这样由扶到放、由现象到本质地引导,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到如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的探索活动中来。学生思维得到了碰撞和发散,在想象中空间思维能力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过程,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过程。信息技术参与数学教学,提供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的图象能促进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并培养空间想象力。小学数学知识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学生们在获得空间观念的过程中,视觉、触觉、听觉及其相互结合起着重要作用。空间想象力是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是高一级的心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可以提供感性材料,也可以呈现思维过程,以促进学生这一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素质教育;数学教学;计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249-01
一、数学素质的涵义与特征
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与整个普通教育一样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削弱了数学索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成分。因此,在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要从整体教育观上,挖掘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1、数学意识。即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进而达到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人的数学意识的高低强弱无时无刻不反映出来。如数学教育家马明在观看电视转播的世界杯排球比赛时,从场地工作人员擦地一事想到,如果用一米宽的拖布把整个场地拖一次至少要走多长路程的问题,并用化归法原理把所走的路程(长度)转化成了场地面积来计算,这是一般人很少注意或不屑一顾的事,却是数学家运用数学的良好机会。足见一个高素质的数学工作者具备不失时机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2、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它是数学的载体,具有通用、简捷、准确的数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
3、数学技能。数学的作图、心算、口算、笔算、器算是数学最基本的技能,而把现实的生产、生活、流通宜至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解决,形成数学建模的技能,这是数学的创造,在数学技能解释、判断自然或社会现象及预测未来的同时也发展与创造数学本身。众所周知的欧洲十七世纪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无解的结论就引出了一个新的数学分支――图论。
4、数学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想象等非形式化的思维,都是数学思维方法、方式与策略的重要体现,数学直觉思维、数学逻辑思维、数学辩证思维都是人的高级思维形式。
二、数学活动课与学科课
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种学校课程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的联系与区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1、从课程设置地位看,学科课处于主导地位,活动课则处于辅助地位,其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4%左右。一般来讲,小学低年级每周安排5课时,高年级每周安排3课时。
2、从教学目标看,学科课有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其具体教学目标统一且稳定,要求绝大多数学生达标。有较严密的定量化的考核评定制度。而活动课不对学生个体作统一的要求,其具体教学目标有明显的弹性,一般不要求人人都懂,个个都会,只要求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学到多少算多少。因而,活动课的考核评定不宜像学科课那样严密和定量化,而适宜采用模糊评判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我和相互评价,引导学生关注和认识自己及他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3、从教学内容看,学科课有较稳定的教学内容,选择的知识主要是学术理性知识,教材有严密的、科学的编排体系。而活动课的教学内容不很要求有严密的知识体系,活动内容是不断更新的,选择的知识主要是现实有用的经验性知识。
4、从施教方式看,学科课注重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简约的方式学习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知识精华,并经过反复练习和巩固。它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而活动课侧重的是学生个体实践,直接体验和感受,它的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不受课堂限制。可以是班级的,也可以是小组的,个别的和群众性的;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也可以走向社会。它以学生的独立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起辅导作用。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