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专英语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英美文学 英语专业 重要地位
继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现行西安世园会的火热举行,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已成为各高校英语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从国家教育部2000年3月批准颁布并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1]明确地得知英语专业课程可以设置为三大模块。
1.职业技能(听、说、读、写、译);
2.职业知识(包括语言学、文学、英美概况等课程);
3.相关职业知识(包括涉外文秘、外交学概论、东西方政治经济学、商务和金融财会管理等课程)。这三大模块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绝不是将其中的一块用另一块来替代。新教学大纲的颁布确立了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并为英美文学教学在各高校中有秩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虽然英美文学课程在新教学大纲中得到充分的肯定,但并不意味着目前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都得到了解决。因此重新审视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及地位是非常必要的。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不可或缺性
1.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学是一个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习俗等许多文化。要掌握一门外语一方面是它的可用性,另一方面是它的陶冶性,即学习者对文化和文学的敏感性及修养。外语专业学生首先应掌握好所授各门课程,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但在涉外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仅仅依靠正确的语法、句型、词汇、语音语调是不够的。只有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文化、行为习惯、各种思想文化才能减少对文学的误解和冲突,促使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说英语人才的打造不尽是语言基本功的培养,也是跨社会交际文化能力的培养,而后者恰恰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的瓶颈,学习英语最理想的方法是亲身至于英语语言环境,感受文化氛围的渲染及熏陶,从而不断地运用文学背景知识与欧洲人轻松自在地交流。
但是,此情况对我国大部分外语院校、系的学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我们只能给学生提供些有限的文字资料、双语原版影视资料和录音等资料,或者是聘请一些外教参与我们的教学,但这也仅仅是杯水车薪,只能解决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的问题。鉴于此,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氛围匮乏的情况,英美文学当之无愧成了不可或缺的文化材料,做到了有效弥补其不足和满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文学作品覆盖了文学知识及各民族社会文化的案例,英美文学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通过学习英美文学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塑造完美人格,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使之成为具备较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2.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它具有形象生动、凝练精美、美妙的特点,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最好语言材料;文学也具有生活语言的特征,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具有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极有利于学生阅读和吸收的特点。而英美文学作品恰恰是学习英语的极佳材料,英语语言的发展与延续离不开乔叟的故事、莎士比亚的戏剧、拜伦的诗歌、狄更斯的小说和许许多多的英语文学作品。英语专业学生,若不阅读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就称不上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即使英语说得再流利、语法再正确、语音语调再标准也是淡而无味,缺乏文学修养和幽默智慧的火花。在英美文学的作品里,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富有乡土气息的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的材料。学生广泛地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在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同时,不会再是乏而无味地背诵单词和句型,而是沉浸在文学语言环境,以不同场合不同语言给之的感触来进一步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对作品的鉴赏能力,体验原汁原味、经典精邃的文学语言的魅力。
3.文学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英美文学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培养文化鉴赏和跨文化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英美文学学习中,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尽情翱翔于历史的海洋中,亲身感受英美人民文明的进程。例如,在乔叟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中古英国的英雄气概、神权的至高无
上;在莎士比亚的剧本和诗歌里,可以感受人文精神的萌芽、人权意识的觉醒、人对科学知识对艺术的追求与渴望;在斯威夫特和勃朗特的小说里,可以体验18至19世纪资产阶级文明的启蒙、发展和腐朽;在哈代的作品里,可以感知工业化进程中虚伪的资本主义对人性的压抑、人类的无奈;在爱默生和梭罗的作品里,可以体会超验主义的唯美与理想;在海明威的作品里,可以看到美国民主的实质、人民的反战情绪……总之,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体察到人类对平等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为之而奋斗的艰苦历程,也会领略到历代战争和经济危机给英美人民带来的灾难,可以感受到世界人民对和平的企盼,对帝国主义的嫉恶,对人类命运的迷惘和关切。在这万花筒般的天地里,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将会得到纯净升华,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辨将找到正确的航向,他们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将得到验证、巩固和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
英美文学教学在我国各高校的开展经历了许多坎坷的道路。1960年之前,英美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普遍认为要接触西方文化,就要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大可通过阅读大量英美文学材料及作品来提高。对当时大多数学府高校来说,教学任务的核心也随之放在了英美文学的课程上,特别是外语院校,对其英美文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都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同时也安排教师抽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到了1980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整个社会,乃至国际上的各种外语权威机构的外语理念进入我国外语教学界,人们开始认为英语只是用于交流的工具,能听会说就可以了,因此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英美文学首先受到了史无先例的冷落。这一点可以从1990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得到清晰的了解,英美文学课程被官方列为选修课,英美文学从此一直处于低谷境界。
那么,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是什么呢?
1.许多爱好者被迫放弃了文学的研究。
2.各种国内外教学与研究杂志登载的英美文学类的文章少之又少。
3.对各高校学生来说,四年的英语专业学习,练就了一口流利的口语,但往往在涉外信息方面显得内容很匮乏、思维肤浅、底蕴很浅薄。
文学素质的下降必然导致外语素质的下降,这一思想对社会的影响终于在新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得到了新的答案,该新大纲重新把英美文学课程推到了必修课的位置,这就使得各高校从新把文学对社会、对人类不可或缺的影响有了彻底清晰的认识,英美文学重新有了生机、有了生命。
鉴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历史和在当前外语课程设置中的地位,我们应当重新认识文学课,激活文学课,使文学课具有真正的实际作用。随着世贸的加入,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外语权威机构对英语教学在各高校的开展将给予更多的支持,坚信英美文学教学将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0.
[3]程爱民.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初中英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学困生是始于聪明调皮的学生,他们智力优良却学不好英语,究其原因无非是兴趣缺失导致学习投入匮乏。因此,初中英语学困生转化的另一重要途径就是丰提升学困生兴趣,增强学习注意力,进而提升英语能力。初中英语要提升学困生兴趣,一方面要借力生活、借力文化、借力热点,提升活动的时代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要突出主体,将这部分学困生放在焦点位置,让他们“不得不”好好学习。例如在教学初中英语“Colour”这一单元内容时,为了复习之前所学的颜色,为下面教学提供准备,笔者开展了这样的合作学习:让学生两两一小组,五小组一大组,小组成员一人挑出任意一件物品让搭档说出物品颜色,搭档说出颜色后挑选一件物品让对方说颜色,如此进行,直到所有颜色全说完。每个大组有一名负责人,负责人主要起协调汇总作用,既负责协调各小组活动的进行,又要将各小组的互动行为进行汇总,整理出较好的十个示例上报,笔者让这部分学困生当大组负责人。通过这样的安排设计,一方面提升活动互动性,增强趣味性,另一方面增强学困生的角色感,促进学困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最终促进能力的提升。
二、细导方法,抓住重点,破解难题提能力
方法不对,事倍功半。部分学困生初中英语学习成绩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便是学习方法的错误,对于这部分学困生,教师应该仔细引导方法,帮助学生抓住学习重点,破解学习难题,帮助学生逐渐克服困难,提升学习成绩。对于初中英语这部分学困生转化,笔者认为可以利用成败归因理论,引导学生发现学习问题出现的主客观原因,进而帮助学生更为清晰准确地认识自身存在问题,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学初中英语“一般将来时”语法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will”与“begoingto”的用法出现错误。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归因,并根据归因结果确定解决办法。如有的学困生归因的结果是“没有认真学者区别,以为能够随意使用”,笔者便建议他:“认真投入,好好比较,再接再厉。”如有的学生归因结果是“:老是死记硬背,无法准确分清楚二者用法上的区别”,对于这种情况学生,笔者便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区分“will”与“begoingto”,细致讲明各个情况下如何使用更妥当,并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树,牢记区别。通过这样利用归因确定学困生各自的学习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议和解决,能有效改善学困生的学习问题。
三、结语
论文关键词:词汇教学 跨文化意识 文化背景
一、跨文化教育的意义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大,使得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培养英语综合素养不仅依靠听、说、读、写,还要从潜意识里进行英语国家文化的教育。文化意识被作为和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并重的一大板块,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任何一种语言的功能都是用于交际的,中专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文化意识才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因此,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等,同时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的比较能力,以便提高学生对两种文化的比较鉴别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在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
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文化生活的工具。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
1.利用两种语言中词汇的共通性来学习。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各民族在语言中表现出的文化也是相通的。例如,凡与喜庆、吉祥、热闹等有关的事物,汉语中都用“红”来表示。比如,节日里挂的“红灯笼”、结婚时贴的“红喜字”、新娘穿的“红嫁衣”;表示顺利和成功时的“开门红”、“红榜”等。英语里的red也表示庆祝。如redletterdays(纪念日,喜庆的日子)、rolltheredcarpetforsb(隆重欢迎某人)等。
2.对于字面意义相同的词语进行文化比较,理解其文化差异。
例如farmer和peasant在汉语中都是指农民,但在英语中两者的经济状况和所受文化教育却是不同的。英国人把农民叫farmer,主要是本人,也可雇几个人,是中农或富农。peasant则认为是较穷,觋在欧洲几乎没有famr er认为自己是peasant了。再比如,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
3.利用习语进行文化渗透。
英语语言源远流长,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习语。其含义往往与字面意思相去甚远。在教学中,如果能对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加以解释,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会提高学习效率。比如Raincatsanddogs.这一习语的意思是大雨滂沱。它起源于中世纪。那时的欧洲人相信猫狗有神奇的魔力。与暴风雨有极大的关系。猫象征倾盆而下的大雨,狗则象征与之伴随的强风。
4.通过俚语学习,了解英语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最多的也最流行的语言就是俚语了。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交际。所以,适当的俚语学习对学生掌握英语这门语言是大有帮助的。例如pullingone’Sleg看起来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中文里的“拖后腿”,不过它却是开玩笑的意思。美国人完全无法把pullone’sleg和“拖后腿”联系起来,他们用oneup(把某人绊倒)来形容“拖后腿”这样的做法。
5.加强文化背景的学习。
由于各民族不同的历史进程和思维习惯,赋予了不同文化的风格和传统。克服词汇困难可以查字典,但逾越文化障碍只能依赖对文化环境的了解。如英美国家,therich是相对thepoor来说的,therich连接着剥削、堕落、狠心和庸俗等概念。这至少可以追溯到狄更斯的时代。therich可能引起人们的妒忌,但不会引起人们的喜欢和羡慕。比较起来,prosperous就没有这个问题,因为含有共同分享的意思。因此表示人们生活“富起来”,翻译成getrich,会给外国友人带来误解和不良反应。
三、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文化输入
中专英语教材的内容涉及到问候、称呼、介绍、问路、学校、购物、就餐、交通、环境、人物介绍、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内容。在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要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点。例如在讲“问候“一课时,既要向学生说明英语和汉语的相同之处,也要点明不同的地方。初次见面,英语一般要说I’m glad/pleasedtomeetyou。汉语中也有“幸会,幸会!”的说法。英美国家的人中常用的招呼语有Goodmorning.Howareyou?Hello!在中国有些人则还保留着“吃过了吗?你上哪儿去?”等没有任何用意和目的的客套话,但却会引起外国人的反感,认为干涉了他们的私生活。我国学者胡文仲指出“文化错误,即对英美人士来说不妥或不能接受的语言或行为比语法错误更加使他们不安。”.
四、因材施教,组织丰富的课外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言知识,更要提高其文化方面的素养。英语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提高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贯穿于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重视大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实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从而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一、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
大学英语是一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的教学大纲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法、词汇知识,还要注重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大学英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但是,传统的外语教学重视语言技能的传授却忽略了文化素养的培养。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所占比重较低,人们将大部分精力倾注在语言形式上,将课堂时间完全用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语言技能训练上。结果在实际交往中,学生很自然地将汉语使用习惯带人跨文化语境,常会因缺乏文化方面的知识而犯错误,轻则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沟通,重则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专家、学者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林意新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其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这里所指的综合应用能力不仅包括听、说、读、叮、译的能力,还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和文化素养,即能够了解母语与目标语文化的差异。王永杰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法、词汇这样的语言知识,而且还要重视并加强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张萍认为,加大英美文化教学力度是深化外语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唐美莲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学习英美文化对提高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积极作用,阐述了大学生具备一定英美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彭晓燕分析了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化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提高其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张舍茹阐述了大学英语的教学“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浑然一体,使从只注重培养语言素质和文学欣赏能力向培养文化素养过渡,使文化规则成为交际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重要性,而后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因子的缺省,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如专题介绍法,讨论法,媒介视听法,自主阅读法等。
这些努力都对文化教学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忽视或轻视文化教学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作用
笔者在多年的英语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发现,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化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如下作用:
(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英语语言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它生动、有趣、知识性强。由于我们的母语是汉语,所以我们学习与汉文化不同的英语时感到有不小的障碍。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对英语产生了畏惧心理,但是,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和巧妙运用,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而且能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中有这样一句话:if i am late again, the boss will raise cain.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如果我再迟到,老板就把‘该隐’叫起来了”。“迟到”和“叫起该隐”有什么联系呢?原来,该隐是《圣经》中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长子,亚伯的哥哥。由于耶和华看中了亚伯的贡物,而没有看中他的,该隐为此妒忌,杀害了弟弟亚伯。该隐是个性情狂暴、容易发怒的人。在英语中,cain成为devil魔鬼)的同义词,常用raisecain表示“大发脾气”。因此,上面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我再迟到,老板就要大发雷霆了”。老师在讲解这个句子时,把相关的背景知识加以介绍,使学生增强理解的同时,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讲到simile(比喻)这种修辞格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一些与禽兽、颜色有关的联想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中往往有不相同甚至很大差别的现象。如:在中国古时代,人们把龙( dragon)和凤(phoenix )作为皇权的象征,龙是象征吉利的动物,所以汉语中有“望子成龙”一说,而西方人则认为龙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以消灭。再比如,“虎”在中国人眼里是百兽之王,汉语中许多带“虎”字的词语就体现了这一喻义,如:虎子、龙潭虎穴、虎踞龙盘等。但是在英语里,“虎”的地位却被“狮”所取代,众多词语如lion一heart(勇士),the 1i-on’ s share(最大或最好的份额)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等都说明了“狮”在英美等西方)、眼中的地位类似中国人眼中的“虎”。
这些文化知识的讲解,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有利于提高授课效果。
(二)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其知识面
书本知识的获得固然必不可少,而包括文化背景知识在内的课外知识的介绍和了解也同样不可缺少。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是培育英语语言环境的沃土。向学生适时、适度地引入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能开阔其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英语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圣经》和莎士比亚戏剧是最杰出的代表,许多出自《圣经》和莎士比亚戏剧的成语和典故早已家喻户晓,如“wiseas solomon"(像所罗门一样地智慧过人)、" forceful as sam-son"(像参孙一样力气大)等。它们也是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英语又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语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英语又涌现出了许多新的词汇和表达,如cyberspace(网络空) , public price hearings(价格听证会)等,它们又形成了新的文化背景知识
(三)加深语篇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经过研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对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已经取得了共识。读者阅读时可以运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去理解语篇所传递的信息,如果对语篇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就不能真正读懂英语语篇的内涵,从而导致理解困难,甚至产生误解。所以,在语篇教学前,教师除了要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外,还要事先给他们提供理解语篇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或提供提取这些背景知识的途径,扩大其知识面,引导他们准确地理解所读的语篇。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夏天”常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 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and more temperate. "(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作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煦。)“夏天”在中国文化和英国文化中所表达的意思竟是如此迥异,这是由于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的。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娇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又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有了这种背景知识,对莎翁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四)加深材料理解,提高听力水平
关键词:语言 文化 英语精读课教学 文化渗透
语言是文化的反射体和载体。学习一种语言不仅是对其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学习掌握,也一定要包含对其丰富内涵和知识背景的了解。否则,对这一语言的学习只是一知半解,或者存在很大的误差。作为语言教学之一的英语教学,特别是基础阶段的精读课教学也更是如此――离不开文化的渗透。
一、文化渗透在英语精读课教学中的作用
语言是在一定民族文化、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记载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符号,蕴涵着丰富的诸如这一国家的传统习俗、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若在语言教学中忽略文化的渗透,那么即使你掌握了地道的发音、丰富的词汇、标准的语法,在单纯的阅读或实际的与外国人的交流中都会出现一些诸如理解误差、闹笑话甚至是伤及对方感情等问题。比如说我们中华民族自古把龙视为民族的象征,龙是吉祥、幸运和权威的代名词。但是英语中与汉语龙对应的dragon一词却是邪恶、坏运气的象征。所以才会有把“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Tigers of Asia”而不是“Four Dragons of Asia”的译法。如果你不了解这一中英文化的差异,在交流或是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误解是无法避免的。中英语言文化内涵的差异是只有通过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一起加以渗透来习得掌握的。所以费赖斯说:“讲授有关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情况绝不是实用语言课的附加成分,不是与教学总目的全然无关的事情,不能因时间的有无或方便与否来决定取舍,它是语言学习的各个阶段不可缺少的部分。”
大学英语精读课是大学英语专业课教学的基础部分,也是学生入学以来最早接触的课程之一,所以在其教学中科学有效地进行文化渗透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英语精读课上适时地进行文化渗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对英语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很多,就会加快理解速度、加深理解深度。比如精读课上讲到的Twelve Angry Men一课,如果不在课前介绍一下美国司法制度和陪审团制度运作规程及相关词汇(因为其与中国司法制度存在的差异),学生们就会产生理解上的障碍。其次,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因为只有了解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才能和自己的划清界限,从而写出标准地道的英语文章来。再次就是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有相当的帮助。只有了解了西方人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等,才能培养出得体的交际礼仪。比如Good Manners in England一课只是介绍了与英国人交往的一些基本礼仪,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又适当进行了扩充,这样学生们对西方礼仪有了更多了解,在以后的交际中就会多加注意,交往起来也就更得心应手。最后,适当的文化渗透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总之,只有越早下手,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就越深,取得的成效才会越显著。
二、如何在英语精读课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在最近几年的英语精读课教学中,我不断摸索研究,总结了如下几个文化渗透的方式:
(一)课堂渗透
课堂可以说是最直接进行文化渗透的地方,抓住这一环节进行自觉自然的渗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词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词语的文化内涵包括词的内涵意义、感彩、联想意义以及某些成语、谚语、惯用语的文化背景等方面。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即使表面意思完全相同的词汇也会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在用法上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讲到black sheep时,说“Tom is the black sheep in his family.” 让同学们自己理解可能会存在误差,这时候教师补充黑色和白色在英语里的意思及发展背景就会有助于他们正确的理解。所以在精读课上讲解词语的时候,教师应该适时地扩充英语词汇的外延意思,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词汇的语义并加以使用。
2. 篇章(全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在学习每篇新课文之前,对其文化及历史背景知识进行介绍,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旨,并达到扩展这方面知识的目的。比如在讲到Clearing in the Sky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先给学生们介绍了传统的American values,学生们在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以后才对文中老父亲执着一生在高山的林中开垦荒地的依赖自我、尊重艰苦劳作和颂扬农村生活方式等精神有所理解,进而增进了对文章主旨的深刻把握。
3. 细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不放过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传授英语文化知识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在讲到Darken your Graying Hair, and Hide your Fright一课时,遇到了这样一句话:“One is a sphinx, one seems almost removed, and one sees it all. ”我发现其中sphinx是一个很有讲头的细节:当sphinx写成Sphinx时,是希腊神话中狮身人面的怪兽;他问路人的Riddle of the Sphinx(“斯芬克司之谜”);以Oedipus成功猜谜而后引发的一系列故事为由来的Oedipus Complex(恋母情节)等。这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他们理解,更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二是对所学文章进行深入的语言风格、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并与汉语中的这些技巧进行对比,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学欣赏和语言应用能力。比如在讲到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一课,我就介绍了fairy tale这一文体以及相应的写作风格和特点。还有Button,Button这一课的fantasy的文体等等。三是利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西方的节日,给学生讲授与之相关的来历、风俗和习惯。比如Easter,Halloween和 Christmas等。
(二)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寓教于乐
除了课堂讲解的文化渗透,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收看一些电影、各种记录片片段,或者收听一些英文原声听力材料使他们了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学到与英语文化有关的交际方法和手段。比如还是Twelve Angry Men一课,除了可以在课前介绍美国司法词汇,还可以给学生们播放《律政俏佳人(Legally Blond)》这类的涉及美国司法制度的电影片段,加深学生们对美国司法制度和陪审团制度的理解,从而有助于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但是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教师在运用这些辅助直观教具的时候不能只单纯地让学生自由观赏和收听,因为大多数时间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会不自觉地转移注意重心,获得的信息也会受到限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这个时候要给予必要的解释说明和指导。
(三)丰富的课外活动
学习和掌握外国文化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时间是不够的,学生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扩大自己的语言文化知识。教师要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刊,并提醒他们在阅读时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并随后组织一些知识竞赛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多组织一些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真实语言环境中体会和运用英语。比如英语角、英语周、英语晚会、英语戏剧大赛等等。还可以适时地邀请一些外籍教师参与进来,比如一起举行万圣节化妆晚会。通过与外籍教师的接触,学生往往能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生动的文化背景知识。
三、结语
人的语言受本民族文化长期熏陶,所以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形态也会通过语言反映出来。要想达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成功和谐的交际,必须要了解深知目标语文化。大学英语精读课正是为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实现跨文化交际打基础的课程,所以我们更应该有意识地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多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文化,并分析比较汉语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差异,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他们的语用能力,这样他们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才能减少语用失误,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杜瑞清.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9.
[2]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3]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2-5.
目前,对研究方法的重视已经成了中国英语教育界关注的一大特点,不仅出现了许多国内外科研方法专著和本科生、硕士生毕业论文写作指南,而且成功举办了好几届青年学者教师科研研讨会。所有这些活动无疑已经或正在悄悄地影响、改变着课堂教学的不同方面。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及科研水平上台阶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发现。本科段论文指导教材几乎都没有涉及到研究方法问题,一方面和对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要求相关,与作者对本科段学士论文在研究方法的侧重持有不同看法也不无关系。Selinger&Shohamy(1989)在不同章节列举并具体讨论了三组7类研究,相对比较系统、全面。目前,对于研究方法术语的使用中的交叉特性可能是造成划分研究种类的最大桎梏。Sel-inger&Shohamy(1989)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划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和演绎研究和归纳研究互有重叠,与质的研究与置的研究也有密切关系。据此,我们认为,就为了帮助本科论文作者了解不同的研究以便确定采用何种方法而言,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禁锢在逻辑意义上所谓外延的圈子里,而可以考虑不同侧面的划分。据此,参照目前常见文献书目,我们尝试把研究划分为八组,共16类如下: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Selinger&Shohamy:1989)
演绎研究和归纳研究[启发式](Selinger&Shohamy:1989)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Selinger&Shohamy:1989;陈向明:2000)
资料研究(Teitelbattm:1982;Brown:1988)和原创性研究(Brown:1988)
观察研究与实验研究(Teitelbaum:1982;Bmwn:1988)
个案研究与统计研究(Brown:1988)
历时(纵刨面)研究与共时(横刨面)研究(Ellis:1985)
实证研究(Babbie:2005)与非实证研究需要注意两点。目前,对于研究类别划分的做法不尽相同。如Teitelbaum(1982)将研究大致分为资料研究与实验研究两类。社会科学研究(汪卫华:2006)依据研究方法的特点将研究划分为描述与解释两大类。而我们将个案研究与统计研究放到一起,创造出来一个非实证研究的做法也并非聪明之举。另外,除了以上划分的交叉特点以外,还可以继续划分,如实验研究又可划分为前期实验与类式与真实实验研究三种(文秋芳:2001);再如实证研究又可进一步分为实验、调查、质的田野研究、量的研究、个案研究、评估研究与包括内容分析、数据分析、和比较与历史分析在内的其它研究(Babbie:2005)。
2 选题
选题至少应当考虑到三个方面:选择范围、选择标准与课题的具体化,即缩小研究范围。
选择范围语言文学类专业学生可选课题非常广泛。从学科及学科分支的标准看,我们可以从语言内部与外部两个角度人手。仅从语言内部人手,我们就可以有以下七大技能的研究。即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听、说、读、写。从外部人手,我们至少可以有七大研究方向。即普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进一步的学科交叉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等研究方向;语言教育教学又可产生如教学理论、教学流派、教学方法与技巧、语言测试理论与实践等研究范畴。从教学具体内容看,我们还可有如何教听力、如何教会话、如何教阅读、如何教写作、听力测试、阅读测试、写作测试、口语测试、词汇测试、语音测试、语法测试等研究方向。对教学技术手段的关注又可以使我们涉足计算机辅助背景下如何进行语言教学改革及语言教学实践活动。
翻译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即涉及翻译理论与实践,又涉及教学与文学与批评,因此我们便可以从翻译与翻译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笔头翻译与口头翻译、文学翻译、翻译批评等多方面实施研究。
作为与语言专业密切相关的文学研究,我们既可以从内部人手从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角度具体研究Wellek(1956)在《文学理论》中所说的存在方式、音律、文体、意象、隐喻、象征、神话、模式、类型、历史等方面,也可以从社会、文化、心理、思想及语言和其它艺术门类的角度进行所谓的外部研究。
同样,教与学的进一步划分又使得我们可以从第一语言习得(学习)、第二语言习得(学习)、儿童语言学习机制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而学科的精细又使我们的研究深入到语义学及语用学的范畴。
选择标准根据Teitelbaum(1982),选择研究课题最基本的标准有三个:①兴趣;②目的;③实用性。Slade(1997)提出了三个标准,和Teitelbaum(1982)大同小异:①重要性和兴趣;②可操作性;③资源的便捷性。
就目前本科段的毕业论文设计而言,我们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你是否了解你要研究的课题?了解多少?你的问题有无代表性?
你所研究的课题的资料是否在图书馆书店以及网站上找到?多还是少?
你所研究的课题在国内外是否已经有了明确的研究定论?你对于该课题的研究有无新意?
你的指导教师对于你的选择是否满意?
从目前我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工作看,有无新意则是困扰论文作者最大的一个问题,也是指导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对此,但从选题角度看,我们认为以往已经产生大量作品的题目并不是导致有无新意的关键。Slade(1997)认为,即便是学者们已经研究了的题目依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尤其是一些指明的可供深入研究的领域或问题。我们以为,由于每个论文作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所受教育、生括及工作的环境以及经历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对待同一个问题的思路及观点也会千差万别。有鉴于此,论文写作的新意不完全和题目相关,更和看待文体的视角和写作过程密切相关。
与选题标准密切相关的是课题范围的缩小。根据Teitel-baum(1982),课题选定之后就应该缩小课题范围,并认为,影响缩小课题范围的几个因素为:字数限制、准备时间、图书资料以及读者。
我们以为,真正影响缩小课题研究范围的内在因素有三个:已选定题目的外延越小,题目就越具体;对选定题目进行研究的一个点或者视角越细小,题目就越具体;给选定题目适当增加一到两个限定项以限定研究项目的环境或使得关键研究项目的内涵意义更加具体化也是缩小课题研究范围的办法。针对前两个办法,我们应当注意认为研究题目越小越好自勺误区,而应当同时关注研究课题的价值或者意义。据此,我们认为。研究课题最基本的标准不仅仅适合研究领域的确定,更适合课题研究范围的缩小。
3 题目的设计
论文题目的设计过程除了考虑以上因素外还必须考虑两大因素:①对问题的明确阐述;②英语论文标题的设计格式。
研究领域是一个相对概念。课堂管理中的小组活动似乎比起语言教学和课堂管理要具体,好像可以成为一个题目,但它仍然可以是一个研究领域。要想深入研究,就必须考虑到活动的动态性、领导性、效果、材料及问任务的影响等(见Wallace:1998)。Wallace(1998)就小组活动举了五个使得题目具体化的例子,涉及到母语的使用、任务型活动中使用母语的情况、一所法语中学里任务型活动中使用母语的情况、一所法语中学里中级学生中任务型活动过程中使用母语的情况、个案研究:一所法语中学里中级学生中任务型活动过程中使用母语的情况(ibid:)。从中可以看出除了考虑把该领域的某个侧面作为研究重点,围绕中心词添加使用人及具体环境等手段也可以帮助我们缩小研究范畴,使题目更加具体。
我们认为,对于研究问题的细化不仅对研究题目的确定有益,同时更有利于研究题目大纲的设计。因此,根据Wallace(1998:27)对小组活动的进一步明确与细化,我们可以把研究的关键放在互动模式和/或学生参与互动活动的积极性研究方面,也可以把教师角色作为小组活动的重点问题进行研究。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把题目用恰当的词语表述清楚,主要牵扯到英语论文题目的设计格式与选词问题。
英文论文题目和英文报刊标题的设计别无二致。在设计时应当考虑到读者的积极反应,因此,清晰、醒目、简洁、相关、独特大致都可以作为我们考虑的因素。具体来说,当读者看到文章的题目的时候,他们很快能看出,这篇文章:
大致会涉及哪些问题心问题是什么题目是否容易懂句法是否简单、规范所涉及问题之间有无较强的逻辑性此类文章以前有没有读过,看了该题目想不想继续读文章。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对于英文论文题目的设计主要通过短语和句子二种形式。以下我们回顾的题目包括2006年22卷2-4《二语研究》中的13篇文章的题目、2003-5年16-18卷《应用语言学评论》中的25篇文章的题目,2001年55卷1-2《英语教学》中的14篇文章的题目,句法特点如下: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像建筑一样,服装结构支撑着千变万化的服装样式;也像建筑一样,服装结构内在的奇异变化丰富着服装的外在美感。服装结构作为服装设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过去所谓“重结构”时代,还是今天或未来的所谓“解构”或是“重组”时代,它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解构;组合;结构;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
指导教师:唐保平。
通过对服装消费者的年龄、职业、性别等分类及心理需求的分析,了解到服装消费者不同的消费心理与消费动机,理解消费者对服装需求的个性特点,做出合理的应对策略同时设计与制作出相应服装产品才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才能更好地促进服装市场的发展。
1 解构与组合服饰
为了满足新一代年轻人穿着时髦,方便、快捷的心理需求,进行服装款式、造型、面料等的创新势在必行。而我们所研究的服饰解构与组合专题设计正是这样一个项目,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这个项目主要研究休闲服饰款式设计、服装款式分解、服装部件组合,在服装新材料应用、服装结构分解工艺制作与网络营销策划等方面进行研究实践,探索服饰款式设计与服饰解构组合新形式。
通过分析国内服装需求情况可知了解到:当今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变越快,人们对服饰在结构等方面有了更高的穿着需求,为了满足人们在视觉上、心理上对服饰的新需求,项目组确立了服饰解构与组合专题设计以青年休闲服饰为主导的研究方向,通过市场调研与项目组自身的设计开发选择了特定的目标市场。如下图所示,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分解与组合可以随时变更后背的图案,与此同时会带给人不一样的视觉享受,也不会存在视觉疲劳的现象,操作起来简单易行,毫不费劲。然这只是针对于图案这一邻域,另外还结合款式,造型等领域来设计。
随着科技的发展,服装材料的品种也越来多了。新品种不断得以开发,新功能不断得以实现,服装材料不断地更新换代,应用范围日趋广阔。
在这个新的科技时代,服装材料已经突破了传统材料的定义,向着多元化发展。材料是服装最表层的物质基础,任何服装都是通过对材料的选用、裁剪、制作等艺处理,达到穿着、展示的目的。没有服装材料,就无法体现款式的结构与特色,也无法表现色彩的运用与搭配,更无法反映功能的好坏与完整以及穿着的效果。服装材料的种类、结构、性能等,影响着服装的发展。我们在进行服装设计时,要要研究织物表面所呈现的肌理效果与美感,使服装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同时合理运用材料的悬垂性、柔软性、塑型性、保型性等特点,提升服装的品质 。有了新型的好材料,再通过独特的设计构思制作满足以青年人为主导的服装穿着新理念,继承当今时尚风格的设计思想,结合穿着审美与服饰面料特点,设计出可以分解与拼接组合的新式服装,服装部件可以在服装基础部分上进行重组,这类似于汽车与汽车部件、零件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容易灵活变换风格,款式造型,从而达到服装款式、图案、造型、面料等的多变性。服饰部件解构与组合的灵活设计将为现代服装市场注入新鲜的活力。
2 服装结构与创新
服装结构设计作为服装设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款式造型设计的基础又是服装工艺设计的前提。它要将服装造型设计所确定的立体形态服装轮廓和局部造型分解成平面的结构衣片,展示出服装各部位的形状、整体与局部的吻合关系。修正款式造型设计图中不可分解的部分,设计出合理的衣身款式。
2.1 解构与组合服装款式设计
我们在生活中时常看到一些款式新颖,造型独特,具有时尚设计感的服装,这些服装都包含着一个很重要的设计——解构设计。
解构设计包括内在解构和结构边缘解构。其中,内在解构主要是指以人体为基准的服装结构部分,例如:袖山解构、领口解构等。服装边缘解构是指服装结构衣身的外形解构部分,例如:裙子的下摆部分,上衣的止口线、翻领的边缘等。这些解构创新设计与服装的款式效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服饰解构设计要符合视觉审美与功能的需要,要遵循服饰设计基本原则,而不是简单的替换或仿照。
服装解构设计不是服装结构添加和减少的问题,它还包括对服装款式、造型的设计,甚至是服装款式设计的一个延续。这样,在服饰结构中的解构造型考虑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体现出对服装创新设计效果的影响——现代服装视觉美感设计。另外,服装解构设计还包括了对人机工学的设计考虑,例如,裤子曲线的造型解构设计不仅要符合人体的局部造型,还要考虑人腿部运动的幅度及臀部的动作要求。一件好的解构与组合服饰设计要经得起多方面因素的推敲,这样才能设计出令人满意的服装效果。
2.2 困难及解决办法
在解构与组合服装设计实践中,从想法形成到衣片画图、剪裁,都经过小组成员有目的有计划从调查到确定思路到做出成衣经历有序过程而获得的设计成果。在研究解构与组合服饰过程中也遇到许多困难,例如:我们现在的设计能力、与工艺水平有待提高,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会遇到各种难题,做出的服装与工艺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我们会积极向导师寻求帮助。我们缺乏市场更敏锐的洞察力,一些思路想法也与老师探讨,并且时常关注市场动态,向资深的服饰设计人士请教。小组成员也不断通过查阅资料来提高自己的知识视野。小组成员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浓厚的学习与研究兴趣,想方设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
3 解构设计与服饰营销
图片为影响购买力的各项指标,我们从图中能够看出品牌所占比率最高,品牌形成与服装设计、工艺两个基本因素是分不开的,我们小组立足于实用、创新服饰设计,把解构服饰设计按照虚(下转第73页)(上接第71页)拟‘品牌’的思路进行创作。高速经济发展多元服饰个性需求时代,服饰解构与组合设计或许具有广阔的社会发展前景,适应时展人群的需要。
4 结论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交流越来越频繁,一件衣服一个场合,一个用途已越发不太适应这个社会,急需一种变换自由的服装——解构与组合服饰。解构与组合专题服饰设计体现出较高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主要表现为款式、造型结构多变,色彩、图案等紧跟时尚脉搏。当今社会经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变越快,为了满足人们的视觉上、心理上对服饰的新需求,通过市场调研与项目组自身的设计选择了特定的目标人群,确立了服饰解构与组合专题设计以青年休闲服饰为主导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一点理论与实践成果。
参考文献
[1]image.so.com/v?q=服装统计图&src[OL].
【关键词】双语教学;人体解剖学;必要性
双语教学是指同时使用两种语言—母语及第二外语(本文特指汉语和英语)来组织、安排、实施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两种不同语言对同一知识的描述,从听、说、读、写上培养学生用外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宏观和长远角度看,双语教学是要培养对国际医学教育和学科发展具有战略眼光的医学精英人才,它能全面提高医学生的外语能力和综合学习、获取信息与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得心应手地进行学术交流和医学英语论文写作,了解本领域的发展趋势。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是其他医学学科的先导课程。据统计,约有1/3的医学名词来源于解剖学,所以掌握解剖学中的英文专业名词,为其他医学基础及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对于学习后续的医学课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采用英汉双语进行解剖学教学不仅能赋予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英语学习空间,提高学生医学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也能推动其他学科双语教学的发展。
1 开展解剖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目前世界上约80%的权威医学期刊、书籍都是使用英语出版,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会议,都是使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因此,如何在基础课学习阶段引导学生重视医学专业英语的学习并建立起合适的学习方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双语教学对教师而言,通过阅读英文原版教材,从而能较具体地了解和理解国外医学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和英语能力,进而提高教师整体水平。对学生而言,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其掌握解剖学最新知识及跟踪科技前沿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解剖学专业知识的同时,逐渐提高专业领域的英语沟通、学习和交流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
双语教学如能合理并成功地开展,其优越性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其突出优点表现在:①学习专业的同时学习专业英语,英语的读写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②如在一定量的主干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可以不设专业英语这门课。专业英语只不过把学过的部分专业知识再用英语学习一遍,这样的英语学习不系统而且又占用了不少的课时。③双语教学可使老师和学生开阔视野、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并增强与国际接轨的能力。
2 解剖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2.1 教师队伍的问题
目前的大多数教师都是在纯中文医学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没有经过系统的医学英语的教育和训练。许多解剖学教师本身的英语特别是口语水平都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虽然大多数老师都赞成双语教学,但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难度。
2.2 学生的问题
学生英语整体水平较差,个体差异大。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用英语听懂并用英语思维本来就生疏难懂的医学专业知识,这对他们来说难度很大。对于从未接触过医学课程的学生而言,用英语授课不被大多数学生接受,学生普遍反映课堂上接受的医学知识太少,不能很好理解上课所学的内容[2,3]。而且解剖学中专业词汇之多,学时有限,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因此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学生学习起来会很困难。
2.3 无合适的双语教材
双语教学无合适的英文教材。进行解剖学双语教学,需要有一本难度适中,适合国内解剖教学模式的教材。
2.4 双语教学经验不足
双语教学不是教学生讲几句英语就可以,而是要用英语给学生传授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核心理论。大多数教师没有受过这方面的培训,缺乏“双语”教学经验,专业英语水平不是很好,这样在教学中很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的目的。
3 解决办法与应对措施
3.1 加强师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教师的素质和使用英语的能力是开展人体解剖学双语教学的关键[4]。目前能自如使用英语授课的教师多为海外归来的学者,但这样的教师毕竟不多。尤其是从事人体解剖学教学这一艰苦行业的英语教师更是缺少。因此从解剖学教学师资队伍中选出一批英语水平较高、专业知识扎实、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是解决目前人体解剖学双语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的重要途径。
3.2 加强双语教材建设
选用合适的教材是推进双语教学的基础。英语原版解剖学教材有助于学生了解外文文化和思维习惯,但内容编排也不适合我国的解剖学教学模式,而且原版英文教材的费用较高,会给学生增添经济负担。应提倡在参考原版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核心内容,自编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双语教学的英文教材。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中精选一些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改编或自编讲义,更好地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
3.3 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双语教学
语言环境是影响外语学习活动和效果的重要条件。首先 ,应提高英语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次,创建校园英语环境,鼓励学生开展英语交流活动,通过各种英语竞赛、演讲,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水平,适当引进英文原版的教材、参考书等供教师和学生参考学习,积极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来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4 改进教学方式
由于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学科,要求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标本。建议多采用小班实验室授课方式,这样能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双语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老师和学生课内课外必须多交流,老师对英语水平低、基础差的学生要多照顾,消除其畏惧、抵触心理,鼓励他们提高英语水平。
总之,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提高我国本科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双语教学是解剖学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在解剖学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是必备的,也是可行的,对教学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解剖学双语教学是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可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多方面的探索与尝试:如何营造良好的双语教学气氛,更新教学教育观念等。双语教学有赖于相关职能部门的政策扶持,教师的勤奋探索,逐渐实现在形式上由兴趣班—实习课—大课的转变,学生范围由点一面,个别章节一全部章节的平稳过渡。我相信,以后双语教学在解剖学中的运用会越来越广,路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陈立章.推行双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5):106-107.
[2]石献忠,赵靖,汪亚晴,等.开展双语教学的几点意见[J].解剖学杂志,2005,28(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