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能力提升计划范文

能力提升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力提升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能力提升计划

第1篇:能力提升计划范文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1-0072-03

一、“卓越计划”的提出与核心

教育部在我国工程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又存在工程理念弱化、实践环节薄弱、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强、所培养人才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情况下,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力图回答世纪难题“钱学森之问”的重要举措[1]。“卓越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强化学校和企业间的紧密联系,加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培养大批学生成为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工程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

“卓越计划”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并强调要将工程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因为创新能力建立在工程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基础上。要求毕业生做到“首先能干活,然后再创新”。因此,在“卓越计划”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天津科技大学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笔者参与了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工作。下面结合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实施该计划培养学生工程能力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展开对当前高校实施“卓越计划”培养学生工程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工程教育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工程能力的内涵及意义

“卓越计划”中工科学生的工程能力主要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工程实践活动中的实际本领和能量;其培养的合格工程师应具备:(1)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人文科学素养等基本素质;(2)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对相关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的了解;(3)现代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开发设计能力;(4)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管理、沟通、危机处理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3]。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培养与现代工业生产水平同步的开发设计、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二是培养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与市场经济和和谐社会背景相适应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卓越计划”的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各种类型的高素质卓越工程师,他们将是未来10至15年后各行业中的精英、领军人才,因此,“卓越计划”所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是否符合其标准体系即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要求,关系到我国能否真正实现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的转变,更关系到“卓越计划”主动服务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性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能否实现。

三、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现状

依据工程教育的本质,落实“卓越计划”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尤其要强化工科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但当前在我国多所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背景下,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方面仍表现出以下几个共性问题或不足。

(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够合理

目前,传统工程教育重课堂理论教学、轻工程技术能力培养的育人理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部分高校工科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存在过度追求理论课程深度化、系统化的倾向,造社科类课程课时偏少、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不深入、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等。我们知道,现代工程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依赖政治、经济、环境、法律和文化的背景,也就是需要培养学生的“大工程意识”[4-5]。因此,这种做法虽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但对于培养学生工程能力来说,实属弊大于利之举。

(二)教师工程能力有待提高,教学方式需要转变

目前,高校教师大多是接受传统工程教育的博士毕业生,毕业后直接留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这种缺乏企业经历的高校教师虽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科研能力也比较强,但这往往仅体现在学术和科研方面,他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则明显不足[6]。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讲述工程工艺类课程、指导学生完成“真刀真枪”的来自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的毕业设计时比较吃力。同时,由于教师工程能力不强,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时,往往偏好理论研究,忽视工程设计类毕业设计对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重要性。部分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仍没有完全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重单向灌输、轻启发讨论,重课堂教学、忽视工程能力的培养,本应是导演角色的教师,又不自觉地充当了属于学生的演员角色。此外,课程的考试方式也存在着厚理论、薄能力的缺陷,对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导向作用不够合理。

(三)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大家已形成共识普遍都比较重视,但在具体实施时,要么由于高校的硬件设施跟不上,要么由于对实践教学至关重要的官产学研的合作机制不健全,往往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效果大打折扣。

四、提升大学生工程能力的策略

在实施“卓越计划”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背景下,上述共性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并应想方设法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和完善。例如,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结合本校实际,以实施“卓越计划”和“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新途径。

(一)持续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卓越工程师应是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学科背景知识,因此,一要优化课程体系。依据“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原则,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改革当前的课程体系,使之更加开放、多元、系统,使“卓越计划”标准中要求的各种能力与课程体系形成矩阵对应的关系。如天津科技大学为培养具备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的毕业生,积极引进国外高水平大学教学内容和优秀教材,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多门专业基础课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但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兴趣,而且在双语的环境下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能力,为获取、应用英语资料奠定了基础。二要进一步压缩理论课程,增开涵盖知识范围广的课程,注重学科交叉,开设或指导学生选修感兴趣的相关学科的课程。对于内容难度较低的理论课程要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辅之以对问题的解释、答疑。三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组建专业教材编写团队,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听取来自企业的建议,并尽量将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等寓于教材之中。例如,天津科技大学聘请天津市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行业主管部门与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课程体系[7]。此外,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还整合、编写了《食品技术原理》、《食品工艺学》、《食品工艺学实验》、《软饮料工艺学》等教材。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式

对师资队伍建设来说,第一,高校教师要继续学习现代工程理念、自愿主动去企业接受工程实践锻炼,加深、拓宽教师对工程教育的理解,形成一支具有现代工程思想、方法和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二,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老教师大多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工程实践能力强,因此,老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积极对青年教师进行提携和帮助,快速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第三,严标准,引进来。从企业引进一批工程能力强、理论知识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教师,同时严格新进教师的标准,注重工程背景的考核。

对教学方式来说,一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育工作者要始终重视学生的需求。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问题往往是不确定的,因此在强化培养工程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自主学习、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课堂内容的讲授、实践环节的教学都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积极采取“基于问题和项目”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尤其是工程设计类项目引入教学环节,创造培养学生工程能力所需的学习环境,切实做到科研反哺教学。例如,天津科技大学双语教学课题组分别用“比萨干酪加工技术的中试”和“浓缩菠萝汁工程”来讲解干酪工艺和果汁工艺。三是改革考试方式。将目前形式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转变为开卷、闭卷考试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方式。例如,天津科技大学张民教授改革了食品工艺学的课程考试方式,对引导学生注重提升工程实践能力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8]。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是工程的根本,缺乏实践,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就是空谈。实践教学环节可分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其中校内方面主要包括工程认知实践、自然科学实验等基础训练以及学科专业实践的一部分,如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工程训练等,此外,还包括属于第二课程的

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校外方面主要包括毕业实习、企业见习实践和毕业设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高校实验室和工程实践中心的硬件建设,做好开放工作。一方面,高校要积极争取国家在推进“卓越计划”方面的资金、政策扶持,同时学校自身也要拨出部分经费用于打造优良的实践教学平台。例如,天津科技大学利用所争取的有关部门资金及自身经费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购买了大批教学仪器设备和可用于企业实际生产的诸如挤压膨化生产线、多功能液体生产线、植物凝乳蛋白系统等成套生产线设备。这样既完善了基础实验室平台,满足了基础实验需要,又打造了高水准的校内工程实践教学中心,真正实现了学校实践和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整合、压缩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内容,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工程实践性实验的比例,加大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力度,为学生自主实践提供环境和条件,倡导学生提前随导师进入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培养工程意识,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2.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竞赛的“第二课堂”作用。积极引导并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企业赞助的新产品创意开发活动、食品行业的科技创新竞赛等,通过“第二课堂”不但可以巩固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工程意识和能力。例如,天津科技大学利用科研经费和企业赠款开展了“丹尼斯克创新竞赛”、“美国大杏仁创新大赛”、“济南耐特产品创意”、“川崎产品创新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不同专业背景的本科生积极组建团队参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新产品的开发,艺术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负责包装的图案设计等,分工协作,不但弘扬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大工程意识”。

3.完善官产学研合作,真正落实实践教学。通过专业基础课程、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学习和锻炼,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而对工程能力的强化培养,还需要在企业接受进一步的工程训练。但是,由于企业没有法定的育人责任和义务,往往表现出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对此,可从以下四点寻求突破。一是政府搭台,高校和企业唱戏。地方政府要为行政区域内的高校和企业搭台,积极促成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例如,福建平和县人民政府县委组织部牵头带领平和县相关部门和企业,带着项目和技术需求与天津科技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的面对面细化对接,这样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又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实际工程环境。二是高校要发挥积极主导作用。例如,天津科技大学积极推进由一个教授、联一个企业、行一个项目、建一个实践教学基地的“四个一”工程,和周边的许多知名企业,如天津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北海粮油工业(天津)有限公司、诺维信(中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合作的关系。三是增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内在动力。一方面,政府可通过政策扶持、税收、信贷优惠及对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给以一定的奖励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高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发挥综合科技优势,与企业进行联合技术攻关,提高其产品科技含量。此外,还要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科技是核心竞争力的长远发展理念,增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四是创新合作形式,建立培养的长效机制。在学生去企业实习的人数和时间上,可以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的同时,又达到了学生在企业不少于一年实践的要求;同时,选聘既具备深厚理论功底,又有较强的工程能力的企业专家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此外,建立由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成果考核评价机制,对官产学研的合作情况进行实时的跟踪、监测,为不断提升官产学研合作的效果提供制度保障。例如,天津科技大学在毕业生就业比较集中的企业建立质量观测点,收集官方、企业和社会对于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为培养工程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提供智力支撑。

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卓越计划”的三大重要特点之一。目前在实施该计划但人才培养模式又存在缺陷的背景下,笔者结合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培养学生工程能力方面的探索分析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为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工程教育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正惠.创新人才培养的困惑和抉择[J].高等教育研究

学报,2012,(1).

[2]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中

国电力教育,2011,(7).

[3]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

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4]关浩.工科院校创新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模式构建[J].前

沿,2006,(1).

[5]李录平,张拥华.基于工程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理工院校

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以长沙理工大学实践教学改

革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4).

[6]吕俊杰,朱光俊,杜长坤.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初探[J].

教育与职业,2009,(15).

[7]赵征,阮美娟.深化教学改革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工程教育质量[J].中国轻工教育,2008,(2).

第2篇:能力提升计划范文

一、项目背景

2015年国家旅游局启动实施了“万名旅游英才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 ,安排专项经费培养万名旅游类专业教师、学生和旅游企业人才。包括“研究型英才培养项目”、“创新创业型英才培养项目”、“实践服务型英才培养项目”、““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旅游企业拔尖骨干管理人才培养项目”和“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等多种类型的人才发展项目,加强项目成果的行业产业对接、转化和应用。对于高职学院旅游专业来说,针对性最强的是“实践服务型英才培养项目”主要面对学生,以提高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实践服务能力、意识和创新性为出发点,打造旅游行业未来的基层骨干力量。

二、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路径分析

实践能力的提升始终是各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的出发点和终极命题,因此高职院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组织形式和实现路径。

(一)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提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1.打造校内实训基地

大多数开设旅游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参照行业要求都打造了自身的校内实训基地,在教学环境的构建方面都仿照了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核心企业的各个关键性工作岗位,实训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任务和岗位技能向对接,业务流程为主线,具有任彰魅贰⒓寄芮逦、训练全面的特点。

2.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活动

目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均有与自己合作的旅游企业,院校邀请企业高管参与学校的实训实践教学和各类讲座活动,与此同时,院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旅游企业的各类行业活动,通过短期实际用工的形式达到行业实践的目的

3.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要求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在半年到一年内,以准员工的身份在合作旅游企业开展实际工作,领取薪水,主要帮助学生积累相当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

4.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国家、省市地区经常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大赛,院校均十分重视,组织专门师资力量和优秀学生参加比赛,通过赛事起到带动作用,激发学生的行业荣誉感和原动力。

(二)各种实践能力提升途径中的问题

无论是哪一种实践能力组织形式,均有其显著的优点,同时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以上所述的几类常见的实践能力提升途径均是以院校、行业、企业或者是教育部门作为主导者来开展和实施,学生虽然是参与的主体,在实训能力提升途径的组织环节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但其始终是被动参与,或者说是组织形式中的重要一环,而非主导者,特别是在企业进行短期实践和长期的顶岗实习,实践能力的提升作用毋庸置疑,但学生始终是制度和生产环节的服从者,在现有的体制下,没有达到一定的年限或者的是行业条件,学生创新能力很难得到真正的重视或者是亲身践行,在目前创新创业的形势之下,在学生个性化日益突出的当下,这个不足之处往往成为教与学之间的一个矛盾;其次,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研究精神强调不足,固然高职院校以培养优秀职业人为己任,但学生服从有余、研究不足的短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约了其个人发展领域的拓宽。

三、本项目优势

因此,经过一年多的项目运行,从本质上来说,国家旅游局“万名旅游英才计划”之“实践服务型英才培养项目”的核心是国家层面组织和倡导的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又一提升路径,经过具体的施行,它凸显出两大优势。

(一)以学生为项目的实际组织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组织能力

该项目具体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均为高职旅游类专业的在校学生,从项目活动的设计、任务的分配、具体的实施、以及后期的讨论和整理工作,均由学生作为主角,教师在全程指导,务必注意学生在项目实施时的思维闪光点,对学生遇到工作瓶颈和困难时给予点拨和支持,特别是经费的使用,学生参与经费的具体分配和支出,账目透明,这使得学生在心理上和行动上具有更为积极的态度,同时也进一步督促学生转化角色,由以往的项目的参与者变成一名组织者,通过项目的整体实施,培养学生的活动策划和组织等工作能力。

(二)在提升实践服务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行业研究实践能力

该项目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除了做具体的、志愿者类型的服务和宣传工作,教师也指导学生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行业调查研究工作,从理论上对行业有更为科学、更为明晰的认知,特别是反映在项目成果这一块,除了高职学生常见的心得体会之外,更有学科小论文作为支撑,这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高职学生长久以来科学研究能力的不足,其整体专业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四、结语

第3篇:能力提升计划范文

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国平

均每年发生不到1万起,2005年以后每年发生的都在9万起以上,2010年更是达到18万余起,社会转型时期积累的种种社会矛盾呈现集中爆发的态势。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同时面对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这样双转交织的局面,更为特殊的是,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还远未完成之时,信息社会已经扑面而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中国社会转型拥有着和当年西方社会转型不一样的色彩,信息获取手段多样化,信息传播速度即时化,各类突发事件经过网络传播和放大后,极易造成不可预知的灾难性后果。信息化,已经在深刻变革着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方式。

信息技术助推应急管理换挡升级

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应急管理组织结构优化

在没有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的时代,政府参与应急管理的各个部门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纵向联系组织结构中,每个部门都受到来自于上级的行政指挥,部门间信息横向传递手段匮乏,信息交流不畅,影响了部门对事件发展变化的判断,决策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当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中后,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随之发生变化,在纵向管理能力得到加强的同时,部门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信息横向交流渠道,管理组织结构由原始的单线管理模式向网状管理模式转变,管理模式的换挡升级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优化了决策执行效果。

实现突发事件处置过程的精细化控制

从突发事件处置过程控制角度看,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实现了处置过程的可控性。有观点认为,应急处置过程中因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甚至超越了突发事件本身带来的危害,而信息技术手段的介入可以有效防止此类问题的发生。通过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信息数据库,可以很容易地获取同类事件处置的最佳手段和措施,当遇到无处置经验的突发事件时,可以通过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视频会商系统寻求合理可行的应对策略,避免出现因决策失误造成的二次危害。

在适当的范围内实现信息传递效率的最大化

政务内网平台是应急信息传递的良好载体,通过技术手段的介入,能有效控制信息的流向,并能够对信息内容进行过滤和筛选,在适当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隐瞒消息、蒙蔽公众,而是为了在特定的时期和环境下,防止无效信息和有可能影响社会安定的不良信息肆意传播造成负面效应。

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促使应急管理工作发生新变化

管理观念发生变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政府的危机意识普遍得到加强,与传统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一般采取的事后补救的处理方式相比,信息技术手段支持下的政府加强了突发事件的事前防范能力。实践证明,事前防范的方式效果好于事后补救的方式,在这样的新环境下,应急管理出现了两种新的管理观念:事前防控和全程控制。

事前防控:从突发公共事件事发后的亡羊补牢似的处理方式转变为事发前的主动防控,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措施已经发展到事发前,在事件的潜伏期就对其实施监控。这种事前预防的方式能对许多人为因素导致的突发公共事件起到很好的监测作用,并有可能在其爆发前就将其制止,这种观念的变化提高了政府的应急管理效率。

全程控制: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的不确定性,任何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处置,很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或者发生并发事件。除了要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在事件发生以后还要进行系统的全程掌控,保证突发事件从发生到最后的完全平息都在应急管理手段的可控范围之内。

应急主体的变化

首先在传统环境下,政府是应急管理的主体,角色单一,缺少社会力量的参与。这种应急管理方式应对当前越来越多样性的突发公共事件已经力不从心,也暴露出很多缺陷。当信息技术手段得到推广后,应急管理的主体发生很大变化,应急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是其特征。以往被排除在应急管理之外的非政府组织走到了前台,有能力的企业和个人也在应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多元化的结构变化让突发事件得到了更有效的处理。

其次,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改变了以往应急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的特点,减小并消除了传统部门之间的间隙。在诱发公共事件因素增加的现在,通过各种网络设备和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加强不同部门的协同与联动,共享多来源的信息,加快决策传递,进而更高效地实施应急管理。

管理手段的变化

在传统环境下,政府部门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手段单一,技术含量较低,在很大程度上,政府部门直接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当某一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由政府部门直接赶赴现场,进行处置。而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应急管理除了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处置外,充分运用了各种技术手段,包括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卫星通讯技术等,通过应急系统的建设,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指挥、控制、协调等间接处理,大大提高了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应急管理的灵活性、主动性大大提高,政府部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有双重方式,当某一突发公共事件适宜用直接处理的方式解决时,就采用直接处理的方式进行,当直接处理存在局限性时,只有应用电子政务手段才能解决或应用电子政务手段解决会取得更好效果时,就应用电子政务手段间接进行处理,选择的空间扩大,处理的效率也明显提高。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政府应急管理和服务能力

加强事前预警能力

应急预警是指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通过预测和仿真等技术对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的态势进行有效的监测,收集有关突发事件的征兆,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技术进行分析处理、判断,并发出确切的警报,使政府和民众提前了解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状态,以便及时采取应对策略,防止或消除不利后果的一系列活动。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资源整合,将公安、气象、消防、水利、卫生、民政、燃气、电力等领域的各个应急分系统进行有效集成,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建立协作机制,实现信息的集中汇总、分析、处理,提升突发事件的事前预警防控能力。建立跨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以公安110指挥中心为依托,以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为纽带,遇到突发事件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信息,对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做出准确的判断,为领导科学决策提出合理建议,将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

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不是所有的突发公共事件都能被事先监测到,即使能够及时有效的被监测到,也不可能都把突发公共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因此,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应急响应。应急响应的目标是要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为此,在应急响应过程中,要根据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针对性地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这就需要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统一的应急事件处置信息资源库,每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应的事件处置流程及规范,做到有章可循。

强化资源整合、信息收集与能力

一是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以党政电子专网为依托,建设跨地区、跨部门的资源共享平台,将公安、交警、建委、城管等重点部门的视频和监控系统进行整合,加强对车站、广场、机场、码头等关键部位的远程监控能力。将应急指挥车委托公安局指挥中心统一调度,第一时间赶赴事发现场,将获取的现场信息及时传递给应急指挥中心,强化应急指挥中心对现场情况的掌控能力,为寻求合理的应对策略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将本地的电子地理信息系统、气象灾害预报系统、地下管道运行监管系统等进行整合,形成部门间互联互通的应急管理综合指挥系统,加强决策执行能力。三是将车站、广场、机场、码头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的视频、音频播放系统进行整合,将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公司的短信群发系统进行整合,强化信息能力、公众引导能力及舆论导向能力,有效防止不良信息扩散造成的公众恐慌、社会不稳定等现象的发生。

完善灾后处置能力

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或平息后,并不代表应急管理工作的终结,它意味着应急管理进入了灾后处置阶段。灾后处置工作并不仅仅是灾后恢复与重建,更重要的是事件后的创伤救助和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的完善和修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突发事件处置电子档案,从每一次的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中总结经验、归纳不足、汲取教训,找到应急管理体制中的缺陷和漏洞,使得应急管理者能及时查缺补漏,完善体制建设,减少或杜绝同类事件带来的各种损失。

第4篇:能力提升计划范文

员工能力素质提升体系的提出背景和主要内涵

对于传统老电厂而言,岱海发电公司可谓是个年轻的企业。在企业发展中,需要做好和不断完善的工作有很多。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迫切要求公司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变为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公司从单一的人力资源职能管理转向人才队伍系统管理;“新厂新制”管理模式迫切要求公司必须把提升员工能力素质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重要内容。另外,由于受所处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开展有效的全员培训是提升公司员工能力素质的主要外部推动力,只有建立起有效的培训体系,才能更好利用外部资源促使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而与此同时,实施好合理的绩效管理又是对公司员工自我提升能力素质的重要引导和强力支撑。

在此背景下,公司领导层深刻认识到,企业是由许多单个的人组成的、有目的的组织。为了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企业价值观念,并通过价值观的统一和认同,才能在员工满意与企业满意之间达成平衡。因此,必须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待员工能力素质提升,有效协同企业文化管理的战略层面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层面,在公司范围内整合员工的需求和动机,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升员工的能力素质。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公司通过构建员工能力素质模型,强调全员培训、实施合理绩效,员工能力素质提升体系建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确保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是结合现代市场经济、电力行业发展状况以及企业自身实际明确了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企业“融”文化,明确了公司“创造价值、成就员工、回报股东、奉献社会”的企业使命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融”易“容”更道出了“融”文化的本质。公司的“融”文化,将员工与员工、员工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紧紧融为一体,“和谐”而“长久”。

其次是依托企业文化建设构建符合公司全体干部员工特质的员工能力素质模型,并根据企业生产特点,将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分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提升、中层干部、普通管理员工及生产技术人才能力素质提升等四个方面,这四部分提升各自独立、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公司员工能力素质提升体系。

在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公司始终坚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分层次培训,利用外界资源和内部资源有重点的实施覆盖全厂各级干部员工的各类培训,提高员工的能力素质;二是绩效考核,利用明确合理的绩效激励制度让员工明确工作业绩和薪酬、晋升挂钩,让员工增强改变自我现状的意识,积极主动提高自身能力素质。

具体构建和实施过程

企业文化贯穿员工能力素质提升体系建设始终

公司“融”文化的提炼和形成始终遵循一个原则:全体员工的广泛参与。“融”文化是员工自身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员工价值观念的高度概括,反映了员工的利益诉求,员工对此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因此,“融”文化对员工的使命感召、愿景激励、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能够顺畅地根植到每个员工的内心。

(1)使命感召。经过反复讨论,公司将企业使命中的利益相关者排序调整为员工、股东和社会,公司使命的表述定为“创造价值、成就员工、回报股东、奉献社会”。同时在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方面郑重承诺:“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和尊重每一位员工,重视培养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让每个员工都有充分的发展机会,同时鼓励员工学习、创新及协作,奖励对企业发展有贡献的个人和团队,为员工创造安全、健康、优美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这样的使命定位强调了“员工是岱海发电事业成功的根本”,突出了员工的主人翁地位。

(2)愿景激励。在企业文化提炼过程中,公司结合“岱海模式”的推广,确立了“人才超卓、团队一流”的更高层次愿景,包含两个方面,即“人才超卓:拥有一批全面精通管理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专业精深的技术专家和技能精湛的高级技师;团队一流:团队协同共进、勇于创新、能力互补、精于实战。”这个清晰持久的愿景极大地激励员工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并营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融汇了各种行为和各种活动,团结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思想的员工,形成了命运共同体,起到了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作用,成为不断促进和激励员工提升能力的因素。

(3)价值倡导。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就非常重视优秀价值观念的倡导,提倡“阳光、忠诚、高效、宽容”,并着力将价值观念融入各项管理制度和经营行为之中,转化为员工的思想认识。“阳光”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法则,“忠诚”是做人做事的优秀美德,“高效”是积极努力的共同目标,“宽容”是不懈追求的共同理想。这八个字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员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并形成企业与员工同成长、共和谐的生动局面。

(4)精神支撑。根据内外形势并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公司确立了“诚信、守法、益众、争先”的企业精神,并将之树为员工的行为准则。由于地处偏僻、环境艰苦,为此公司高管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员工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尺度,重业绩、守信用、行胜于言的价值取向成为每一名员工的主观需求。企业精神在公司9年来的成长历程中支撑全体员工坚持自己的行为,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努力达到既定目标。在面对困难和阻力的时候,精神支撑表现为重要的自律意识和坚强的意志,使员工的注意力始终集中于既定的目标上,不偏离企业发展的道路,并形成了讲效率、讲奉献、能吃苦、比干劲的良好风气。

根据公司战略抓重点分层次进行提升体系规划

公司通过文化提炼和市场分析,明确了企业的发展战略:以人为核心,健全人才管理机制,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积极实施绩效管理,建立合理激励制度,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安全生产为重点,降低设备事故率,提高机组运行效率,同时以全面预算管理为目标,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优化生产管理流程,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完善节能减排体系,建设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来增强企业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体现公平、竞争、效率、创新的新理念,营造和谐进取、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进而形成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能力素质就是用行为方式来定义和描述员工完成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技巧、品质和工作能力,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定义和相应层次的具体行为的描述,确定核心能力的组合和完成特定工作所要求的熟练程度。作为发电企业,公司员工能力素质突出体现了两点:一是人尽其用,让能力适当的人在适当的岗位上;二是促使员工从深层次上去提升自己,为员工职业规划指明了方向。公司员工基本上以年轻人为主,整体学历较高,员工能力素质提升规划重点是强调中层干部的综合能力素质和生产技术员工的专业水平,为此公司抓重点分层次,将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分成三个层次:公司高管、中层干部和普通员工,而上升通道则又分为管理和技术两个通道。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员采取不同的提升规划思路,从而有效地将人力资源增值,见图1。

(1)公司高管重点强调战略规划和重点决策能力。作为公司的中枢神经,公司高管是从普通员工到中层干部再到高管一步一步提拔起来,已经具备了很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侧重于提升高管从全局层面考虑公司发展的能力和重点工作的决策能力,并通过强化定期管理培训学习、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大深入基层调研力度、完善决策基本程序等几个方面进行能力素质优化。

(2)中层干部重点强调管理创新和协调组织能力。能力素质提升的重点是强调部门管理思路创新以及协调组织业务能力,主要通过加强部门内外协调组织能力、外出调研拓展管理思路、吃透公司和部门各项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素质。根据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业务侧重,有针对性地提升其各自的业务水平。

(3)首席专家重点强调其技术管理能力。公司生产各大专业均设置一名首席专家作为该专业的技术带头人,对公司各专业技术发展方向进行宏观把握。对其能力素质提升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其对国内外、行业内本专业技术发展情况的了解和应用,以及如何在本企业开展相应技术活动的管理能力。

(4)技术专家重点强调其技术创新和实施能力。目前技术专家作为公司生产技术业务的实施骨干,对于新技术的引用和把握还存在一定不足,提升的重点是其对技术创新思路的开拓以及新技术实施的过程控制能力,通过相应能力素质的提升提高其在公司各个专业中新技术的使用水平,以及带领本专业普通技术员工开展相应的技改实施能力。

(5)普通员工重点强调其业务水平。公司各部门的普通员工基本都是年轻员工,在业务水平上还不够扎实。其首要的任务就是依据岗位职责的要求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能力素质优化主要是组织各类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和知识学习,同时通过开展企业文化根植活动将企业精神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灌输给员工,让其尽快融入公司这个大家庭中。管理岗位员工侧重各项管理制度的规范执行,生产技术岗位员工侧重于对本专业技术的钻研和技术能力的提高。

构建公司员工能力素质模型

(1)岗位分析和能力素质测评。首先,公司部门组织机构和岗位进行了总体梳理和分析,并依托公司开展“5+4”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内控体系建设,明确了各岗位的职责分工、权限、工作环境及任职资格条件,对所有工作设定了工作标准,编制了详细的岗位说明书,并通过素质能力测评问卷、因素测验以及访谈等方法对各部门关键岗位人员进行了能力素质的试题测评。

(2)能力素质要素确定。能力素质分为三大类:核心素质、通用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根据公司“融”文化的提炼,将高管的核心素质确定为“睿智卓识、大气从容”,员工的核心素质确定为“自动自发、协作敬业”。在此基础上对公司全体干部员工的通用能力素质进行了研究和提炼,并根据高管、中层干部、管理岗位员工和技术岗位员工进行分类和归纳,包括特性和共性通用能力素质,见表1。员工专业能力素质主要是在岗位职责基础上推导确定。即先根据各个岗位的职责推导出该岗位工作任务,再根据工作任务推导出相应的工作行为,最后对这些行为加以归类、提炼,得到各个岗位员工的专业能力素质。

(3)能力素质要素分级和模型归纳。在确定员工能力素质要素之后,公司首先组织分部门召开了部门分析会,对本部门的岗位的工作职责进行分析,初步判断工作中对于某项能力所需要的等级。然后召开了公司的专家分析会,对各部门汇总的各岗位核心能力素质、通用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要素进行分析和量化。能力素质模型中的核心能力素质、通用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三个一级权重,根据其重要性和获得的难易程度设定为20%、40%和40%,其中通用能力素质的二级权重是在提炼过程中对筛选时的数据结果进行统一整理获得,每个岗位专业能力素质的二级权重则分部门进行确定,然后将三者层层叠加起来,明确出各个岗位的能力素质项以及相应权重,并初步归纳出公司能力素质模型。

(4)能力素质模型评估。确定能力素质模型之后,从各自模型中选择处于三个绩效等级的员工,即超过绩效标准的、达到绩效标准的和低于绩效标准的,验证已构建的能力素质模型能否体现能力素质与绩效等级的相关性,能否反映出各岗位序列层级员工的不同能力素质要求差异。同时,对高绩效群体与低绩效群体之间能力素质得分的显著差异进行认真统计和分析,作为员工培训的重要依据。

“三两培训体系”推动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建设

基于集团以及公司发展的要求,针对员工能力素质模型建设目标,并结合提升需求和现有培训资源的分析,公司确定采用三层次两通道培训方式夯实和推动员工能力素质提升的思路,即:通过分普通员工、中层以及高管三个层次,走管理、技术两个通道,开展企业员工培训,不断提升公司人力资源建设,构建起人才选树、培养、晋升的发展道路,使公司每位员工都能成为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简称“三两培训体系”,见图2。

为支撑该培训体系,公司将培训分为三个层面实施,见图3。第一是资源层面,第二是制度层面,第三是动作层面。资源层面主要是根据培训内容建立培训课程库、培训试题库、培训师资库和完善各类培训设施;制度层面主要是建立培训标准,将培训要求、培训需求和培训内容制度化、流程规范化;动作层面主要是根据培训管理制度进行培训项目内容的需求收集、实施、评估和费用管理。

(1)资源层面

一是根据岗位任职能力的要求明确各层面的通用管理类、技能知识类、基础类、提高类的课程,建立公司内部培训课程库,采用培训课程菜单式管理,让员工明确自己岗位职责范围内应该掌握的内容。

二是根据培训课程和岗位要求建立公司培训试题库。目前公司各专业的培训试题不少于1000个,还在陆续增加中。培训考试以及各类招聘考试试题均从试题库中选取。

三是组建了内部培训师队伍,负责班组层面的培训工作并负责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等,同时组建了培训专家库,并与中电联、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科院等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了外部培训支持。

四是完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培训和考试,并且配套了教学软件管理系统、考试管理系统、实时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电子点名、视频演示、教学指导、网络研讨、无纸化考试等先进的教学管理功能。并每周制定培训节目播放计划,利用厂电视台播放思想教育、管理教育、安全教育、技术培训等各类培训节目,提高培训的广度和深度。

(2)制度层面

一是修订并完善了公司培训管理制度,制定和修编了《招聘管理标准》、《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标准》、《培训教育管理标准》、《新员工培训管理标准》、《内部培训师管理标准》、《仿真机培训管理标准》和《员工教育经费管理标准》等标准。并下发了《培训管理手册》,对新员工培训、管理层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层培训、一般管理岗位员工培训、后备人才培训、待岗人员培训等作了详细的培训要求。

公司目前推行培训积分制度,不同岗位的员工全年学习培训积分要求有所不同。培训积分分为A、B两类:A类积分为员工个人培训积分,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培训内容分为部门级内部培训和公司级培训,培训积分为1分/课时,其中部门级内部培训积分必须全部完成,公司级培训积分根据员工本人积分目标值选择培训。参加集团、行业技术比武以及取得相关国家和省部级资格认证、、获得科技成果、QC成果、管理创新、专利等均给予一定积分奖励。B类积分为部门培训积分,适用于公司各部门。以部门实施培训各项工作、公司级培训参加率、课程库、试题库等情况进行积分累加。年度累计A类和B类积分是员工晋升、奖金发放、先进评选的参考依据之一。中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同时达到A、B类培训积分。

二是针对开展的培训项目建立对应的工作流程,并逐步标准化、固化,作为培训工作开展的依据。如新员工培训流程、外训流程、培训项目组织实施流程、内部讲师认证流程、岗位能力评价和上岗资格管理流程、内部培训效果评估管理流程。

(3)动作层面

一是建立《员工个人培训档案》,从内部培训、外部培训、自我培训三个方面全面记录每名员工的培训过程,为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基本数据支持,确保员工培训的延续性和针对性。根据培训记录以及对公司员工的个人工作能力、工作业绩以及性格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公司组织和岗位结构,与员工进行沟通并明确其努力方向和发展方向。

二是每年11月份下发培训需求表,要求全体员工根据岗位职责以及自身需求提交培训需求表,公司根据上报的培训需求表进行分析和归纳,并反馈回各部门进行二次修改,最终形成公司培训需求表。

三是严格根据培训计划分解实施。培训计划以月为单位分解,并在每月第三个工作日召开培训工作计划总结会对上月培训情况进行总结,对下月培训计划进行明确和局部调整,以适应动态培训需求,以此对培训工作的开展进行管控。随后由人力资源部固化当月培训计划并提交总经理批准在公司范围内公告。

四是建立部门季度抽考、部门员工月度抽考制度。考核不合格的进行绩效考核,并对组织的每次培训进行效果评估,认真总结和分析,以便提高后续培训质量。并根据评估报告组织内部学习和外出调研学习,开拓工作思路,学习同行业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知识。

五是根据培训计划,公司提前对各项培训费用进行预算,并在每月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控,确保费用的合理使用。

以合理绩效考核规范和优化员工能力素质建设

在建设和实施员工能力素质提升体系过程中,公司进一步加大了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的实施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绩效考评管理体系,将考核的重点放在提高企业发展能力、盈利能力、管理水平和创新工作上,依据能力素质要素,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紧密挂钩,使得公司所有干部员工都锁定目标、落实责任、挖掘潜力、持续提升工作绩效。

(1)考核标准梳理

根据部门和岗位设置的不同,岗位工作任务的不同,岱海发电公司将考核分为部门考核和个人考核两部分。部门考核分成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考核两大块单独设立考核标准。同时将考核层次分为全员考核、责任部门考核、责任人考核三层。

一是全员考核。发生影响公司安全、稳定、经济效益、企业形象等重大事件,公司除对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按有关条款进行考核、处理外,公司全体员工按比例下调。

二是责任部门考核。部门发生考核项目,如公司已将考核责任直接落实到部门,则部门需进行二次考核,将考核结果落实到人。

三是责任人考核。个人发生考核项目,如公司已将考核责任直接落实到人,部门在遵从公司考核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对责任人进行二次考核。

同时每年对干部员工进行年度考核。干部考核方面,通过对测评内容、测评方法的创新,实行“四评加权法”(上级领导考评、同级领导互评、本部门员工考评以及职工代表考评),考核内容由员工投票产生。推行“四评加权法”,一方面加大了对干部考核力度,有助于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另一方面,充分体现出评价干部客观、公正原则,为推动干部工作民主化创立典范。员工考核方面,推行“三评加权法”(部门领导考评、部门员工互评、党支部范围部门员工考评),测评内容为德、能、勤、绩、协作配合等几方面,以达到客观评价。

(2)绩效指标设定

绩效考核强调重点工作的开展和完成必须设置量效化指标,量化指标是数据指标,效化指标是成效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所有的工作结果或成效都可以用数据指标进行量化,效化指标比较难以设置和确定,这就要求我们对工作的量效化指标进行认真校正并最终确定,保障重点工作的顺利完成。

生产部门各项考核指标可以量化。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既不易量化,考核内容又过多过细,因此在具体实施时,公司抓住主要矛盾,将部门计划分成非考核项和考核项,其中考核项是本部门该月的重点工作,并根据该考核项在月度工作中所占的重要性,进行分值设定,这样,对于每项具体工作都有特定的分值相对应,考评人依据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打分,把难于量化的工作通过分值的限定进行了“量化”,有效地解决了管理部门工作难于量化的问题。

(3)绩效计划制定

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具体实施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实施绩效考核的主要平台和关键手段。通过它可以有效地将公司目标和部门目标有效结合。

经过不断改进,现在各部门月度工作计划表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日常工作,二是重点考核工作,三是工作创新,四是其他工作。第一部分作为部门非考核项,为部门月度例行工作,第二部分作为部门计划主要考核指标,主要用于部门自评,第三部分为加分项,用于鼓励更好开展工作,第四部分主要用来作为部门互评。对于应列入计划而由于部门疏漏未提及的工作,公司绩效考评委员会将加重考核。对于公司领导临时交办的工作或突发性工作,各部门可在会上提出,由考评委员会视其完成情况决定对其奖励或考核。随着新的绩效考核工作的深入推进,各部门计划编制逐步细化周全,真正成为部门考核的标尺。

(4)绩效考核实施

每个周期期末,在设定的时间内,考核执行人依据预置或调整的周期工作计划,对考核对象的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成效验收。按照每项工作设置的量效化指标和考核分值,逐项核实工作成效,逐项进行评分记分,累计计算考核对象该考核周期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的实际得分,并就工作的绩效改进做出点评。

召开绩效考评分析会是验收工作成效的体现。会上各部门汇报工作完成情况,并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各部门打分表要求各部门不但要提出奖励或者考核意见,并且说明理由,避免了打分的随意性、增加了严谨性,而且通过考核的反馈对各部门工作的改进有很大提高。

实施成效

通过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观念上的两次转变,公司逐步建立了以“融文化”为大背景下的员工能力素质提升体系。人才队伍“精干”、“高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公司安全、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

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高

通过全体干部员工的努力,连续两年机组“无非停”,实现了安全生产新的突破。尤其是2号机组在2011年跨年度连续运行465天,达到全国同类型机组连续运行的最好水平。

人力资源水平整体提升

(1)公司每年通过应届毕业生招聘以及社会招聘,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公司员工队伍呈现“年轻化”,目前全公司员工平均年龄不足31周岁。

(2)通过统一组织在职学历教育,提升整体学历水平。截止2011年底,公司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已达196人,占公司总人数的68%。

(3)公司积极组织人员职称评定,鼓励员工申报各级职称,员工职称水平逐年提高。截止2011年底,公司25人具备高级职称,61人具备中级职称,148人具备初级职称。

(4)建立管理和技术双通道晋升机制,在公司建立了首席工程师、一级工程师、二级工程师的技术序列,分别对应部长、副部长、部长助理的管理序列享受同等待遇,给技术能力突出的员工开辟了新的通道,有效地带动了公司技术水平的提升。公司近4年来提拔干部204人次,其中管理类157人次,技术类47人次,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思维,中层干部年龄也逐年降低。

(5)通过建设人才梯队,实施有效激励措施,保障了公司人才的发展。公司仅2011年就向集团系统各单位输出各类人才15人。从投产至2011年底,已经向集团和各兄弟单位输出了各类管理人才152人,其中向集团二级单位输送高管23人,中层干部49人。不仅满足了员工的自身发展需要,同时也满足了集团的人才需求。

全员劳动生产率保持上升

公司全员劳动生产率在近5年一直保持上升趋势,见图4。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第5篇:能力提升计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跨文化 交际能力 探讨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大众传播工具和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世界各国之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日益增强,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所必备的重要能力。虽然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直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然而当今外语教学的重心仍然停留在听、说、读、写、译方面。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课程如:跨文化交际学、英语国家文化等往往被列为选修课。即使开设了文化课,也多拘泥于在认知上对异国文化事实的学习,忽视了在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培养。跨文化敏感这一概念,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感层面,有待重视与研究。

本文旨在对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进行分析, 探讨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对进一步开发有效的文化教学手段,以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分析

根据笔者的调查:大学生总体跨文化敏感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大学生的差异认同感和交际参与度比交际愉悦感、交际专注度、交际信心强些。

大学生总体跨文化敏感处于中等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大学生对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态度以及课程的设置有关。在中国,虽然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直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然而往往提得多,落实少。外语教学的重心仍然停留在听、说、读、写、译方面。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课程如跨文化交际学、英语国家文化往往被列为选修课。相当部分大学生急功近利,认为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课程对他们以后找工作没有太多直接的作用,他们往往把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如会计、市场学等的商科课程。对于像跨文化交际学这样的课程持应付、敷衍了事的态度。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舍不得花时间去学这门课。

大学生缺少跨文化的实际交际机会是造成跨文化敏感水平不高的客观原因。他们接触最多的外国人是外教,但大学生与外教的接触一般局限在课堂上。大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一般很少有机会与外国人直接打交道。虽然现在许多高校每年也招外国留学生,但是这些留学生基本上住在留学生公寓或在校外租房住,在外国留学生部上课,与本地大学生接触不多,也可以说大学生很少有机会真正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

大学生的差异认同感和交际参与度比交际愉悦感、交际专注度、交际信心强些。这主要是因为外语教学中大部分课程涉及到文化方面的内容多拘泥于在认知上对异国文化事实的学习,许多老师和大学生也把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熟悉异国文化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等同起来。笔者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经常看外国电影和电视剧,有时阅读国外新闻,了解国外大事,有时看外国小说、杂志。因此,大学生的差异认同感和交际参与度比交际愉悦感、交际专注度、交际信心强些。

大学生的交际信心、交际专注度和交际愉悦感比差异认同感、交际参与度弱些。这可以归因于交际愉悦感, 交际专注度,交际信心涉及到情感和行为上的培养,而这些方面一直被忽略。且交际愉悦感, 交际专注度,交际信心的提高需要更多、更长时间的实际交际。但大学生很少与外国人接触,甚至有部分大学生从不与外国人接触。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大学生从没有出过国,其余出过国的大学生也仅仅是去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这些与中国文化相接近的亚洲国家。可以说大多数大学生缺少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的实际交际经验。造成大学生交际信心和交际专注度比差异认同感、交际参与度、交际愉悦感弱些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缺少实际交际经验,更缺少系统、规范的理论指导和培训。因此,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对深层文化现象不够敏感,专注度不足,对何时何地对何人就何事以何种方式交流把握不足。他们在交际愉悦感, 交际专注度,交际信心方面自然弱些。此外,很多大学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内向,在与外国人交往时常常担心出错,导致紧张情绪,交际信心不足。大学生交际信心和交际专注度低这种现象还可以用异国文化中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的习得来解释。文化包含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表层文化指一个社会群体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包括:风俗习惯、道德风尚、语言风格、礼仪礼貌、言谈举止等;深层文化指那些触摸不到,但又无处不在影响一个民族的行为的东西,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社会规范。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异国文化中表层文化的了解可有效提高差异认同感、交际参与度,中国大学生通过学习异国文化,通过看外国电影、电视剧,阅读外国小说、杂志、外国新闻、了解到各种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信心和交际专注度的提高更大程度取决于对异国文化中深层文化的了解。这需要系统、规范的理论指导和培训,需要一定时间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密切接触和频繁交流,从而能深刻体会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时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准则的东西。造成大学生交际信心和交际专注度比差异认同感、交际参与度、交际愉悦感弱些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缺少实际交际经验,更缺少系统、规范的理论指导和培训。

二、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针对中国学生在与外国人交往中出现焦虑情绪,信心不足的现象,首先,要引导学生重视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意识到跨文化交际是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必备的重要能力,而且,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有助于英语水平的提高,反之,英语水平的提高又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其次,除了学习异国文化外,应在情感和行为方面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课程设置和教师安排方面。将跨文化交际学列为必修课,引起学生的重视。多聘请外教,因为外教本身就是跨文化的样板,是学生进行文化对比和借鉴的对象。中国教师应该熟悉西方国家的文化,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素养。对于一种陌生的文化,学生的认识首先源于教师的介绍,教师平时应多与外籍教师进行交流,注意阅读更多的文学知识、报刊杂志、收看英语电视新闻、原版电影等,多渠道了解外国文化。

2.校内实践活动方面。让学生多接触大众媒体。现在电视、报纸、杂志、收音机、电影等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大众媒体不仅仅提供了娱乐,而且很多是文化的具体表现。举行大型文化活动,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装扮成不同国家的人,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交往。创造机会让大学生真正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如安排大学生与来我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一起住宿。

3.校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考导游证,与旅行社联系,让学生利用假期做外国游客的导游;充分利用每年两届的广交会,让学生实习,积累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的实际交际经验。目前市政府正努力把广州打造成国际会展城市,届时会有许多外国组织来广州举办展览,学校应与展览机构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各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以获取更多的感性认识。

参考文献

[1]Chen,G.M.& Starosta,W.J.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J].Human Communication, 1997,(1),1-16。

第6篇:能力提升计划范文

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文化的过程,不了解文化,在交际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障碍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语言学习过程中渗透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学生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增进对说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了解,为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打好坚实的基础。实践操作中教师往往不能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处理文化内容,在重视语言知识的讲解与训练而忽略了文化内容的挖掘与处理。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对比中西方文化内容,让学生感悟文化差异

教师要科学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渗透文化资源,拓展文化学习空间。在中国人谈话中往往关心他人的健康状况,这认为是有礼貌和教养的事情。然而当得知对方生病时,中国人经常关切地建议对方去看病,“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这样的忠告和建议被西方人理解为是对对方自尊心的伤害,因为在他们看来,有病了去看医生是理所当然的事,用不着别人的指教和提醒。当在餐桌上吃饭时,中国人很好客很热情,总是不断地提醒对方多吃一些,而西方人解读为不文明的行为,吃多吃少完全应该由自己掌握和决定,不必主人替他来菜添酒,他们知道饮食过量是不体面的事,因为西方人有许多人在自觉地节食减肥。中国人在闲聊中爱问对方的年龄、姓名、职业、婚姻状况、财产收入等,而在西方人看来,年龄和收入是个人隐私,不便询问,而从谈论天气开始,逐步深入地谈下去。中国人在遇见熟人经常寒暄问道,“到哪儿去”“吃饭了吗”“最近忙啥呢”“上班呀”等作为打招呼的习惯说法,而西方人则会认为你是想请他吃饭或者有多管闲事,干涉个人私事之嫌。他们经常用“Hello,How do you do? Nice day, isn’t it”等作为寒暄打招呼的用语。再如谦虚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在交往的过程中别人赞扬自己时,自己却会谦虚地说道:“哪里,哪里”“一般,一般”,而在英语国家里当别人赞扬自己时,都会很开心地说“Thank you”,愉快地接受对方的赞美。如果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交谈时,中国人拒绝赞扬,会让对方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导致误解甚至交际失败。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倍感自豪,他们从来都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在取得成就之后的狂喜往往流露出来。而中国人不主张炫耀自己的才华、个人荣誉,更反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式的自吹自擂,主张谦虚低调,而中国文化倡导的自我谦虚,甚至有时是自我否定却使美国人大惑不解,甚至是不满。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You have done a good job.

――No, I don’t think so. It i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

殊不知,这种谦虚之词不仅否定了自己,而且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样的沟通和表达往往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教师在遇到文化差异之时要讲清说透,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对方会不理解,甚至很生气。

二、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体会文化氛围

在学习“happy sad”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制作贺卡,祝同学和老师生日快乐,用上“happy birthday to you”或者用上“thank you very much, my teacher”还有当学习了hamburger 后,可以让学生模仿它的制作方法,加以展示或讲解并标上英文标示,通过动手锻炼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让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读出的单词,或者表示出一个动作。尤其是过圣诞节和元旦时,让学生制作卡片和装点教室,互相之间互送祝福的话,“Merry Christmas”和“Happy New Year”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学生就记住了并会使用了。因此他们感受到了节日的快乐,在浓浓的氛围中他们的热情高涨,学习兴趣更浓了。

三、为学生创造角色扮演的舞台,让他们运用文化知识

第7篇:能力提升计划范文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教学;说话能力;教材内容;句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220-01

语言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石,只有让儿童的词汇日益丰富,语法日益准确,言语表达日益完整流畅,才能保证其思维日益发展。因为创造力既有发散又有集中,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发展条件和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思维缺乏连贯性,便很难理清问题的脉络,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加强低年级学生说话训练中,首先要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并在一定语句训练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因此,教师需要发展学生用固定、规范的句式练习说话甚至进行简单的写话,并在此训练中,基于学生在课文学习和自己阅读中积累的词语,展开想象,进行说话和写话。

一、读写结合,从课文中挖掘句式进行训练

在第二册语文快乐宫3中有一题,要求在为食品归类的基础上,练习用“什么是什么”“什么和什么都是什么”和“什么是什么,什么也是什么”的句式说话。在教学中,教师借此训练机会,在以往课文中搜寻相关句式,甚至把课文内容用相关句式提炼归纳出来,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在《花钟》一课,训练说“牵牛花是花钟,午时花和夜来香也是花钟”。在《水妈妈的孩子》一课中训练说“雾是水妈妈的孩子,冰、霜、彩虹也是水妈妈的孩子。”等等。

在教材后半段,多次出现比喻句的使用,展现了学生阅读内容的美感,学生也在比喻句中体会着作者描写的意境,感受到了语言的准确和优美。基于学生体会能力的要求和自身表达的需要,教师又通过课文内容集中训练比喻句的使用。通过《弯弯的月儿像小船》中“弯弯的月儿像小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这一句,让学生体会只有两个事物很像、有相同点时才可以使用比喻句,并且在两个事物之间用上“像、好像”等词语。接着又通过《天上一群小白羊》中“天上的一朵朵白云好像一群小白羊”来检验学生对比喻句的掌握,再通过《比尾巴》中各种动物的尾巴像什么的说话训练,通过《雪地里的小画家》中不同的动物脚印像不同的图画的说话训练来巩固比喻句的使用,并在训练的最后进行句式的提升,在《国庆节的夜晚》中,对于烟火的描述,训练用“有时像……有时像……有时像……”的句式说话。

集中的说话训练让学生牢固掌握了比喻句的使用,并在想象说话中充分发挥想象,培养了创造力。

二、想象说话,从课文插图中提取资源

低年级的课文编排非常适合此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学生很乐于接受课文的内容,在课文学习中充满了学的兴趣和表达的意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积极地提取说话的拓展点,利用色彩鲜艳、形态生动的插图,结合教材要求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在《花钟》中,介绍了三种花的特点——它们都可以通过开花的时间来给人们报时,还配有三幅清晰的图画,于是我让学生根据图画来介绍这三种花,包括它们的形状、颜色、气味和开花的时间,通过介绍不但能训练学生说的能力,也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筷子的传说》中,课文介绍了发明筷子的经过,在课后的拓展中,有关于雨伞发明的两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编一编发明雨伞的故事,两组图画,学生们却通过想象编出了很多发明经过,说得有头有尾、有因有果,充分展现了它们丰富的想象力。

三、超越教材,拓展句式、语言训练

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语言精妙,不是教材就能全部涵括在内的,学生说话写话需要更多的句式和词语来引导和组成,因此必须在教材之外训练学生用更多的句式来开阔思维,用更丰富的语言来表达情感。于是,教师将此年级段的写话训练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每个看图写话下面都给出固定的句式,来训练学生语言使用的规范性。比如在《活动》中使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在《打扫房间》中使用“先……再……然后……最后……”的句式,在《喷泉》中给出“水花四溅”、“上下起伏”、“珠帘”等词给予提示,以句式为骨架,以词语为血肉,让学生的说话和写话变得灵动起来。

虽然在写话中教师给予了句式和词语的提示,但学生依然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想象对故事进行各种编排,对景物巧妙地使用比喻句,依然显示出百花齐放的景象。在超越教材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的同时,教师当然不忘教材的价值,教材中的语言,学生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最多,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如果能巧妙的运用课文中的个别词句在自己的说话写话中,也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

第8篇:能力提升计划范文

【关键词】主干知识 实验复习 提升能力

一、依“纲”扣“本”

“纲”是指《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本”是指课本或教材。《考试大纲》在内容、题型、分值等方面强调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考查。现在的高考非常重视基础。特别是考纲已明确地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及“样题”等重要信息。从中了解命题趋势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可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效率,切不可舍本逐末,重教辅轻教材。要充分认识到考纲是依据、课本是根本、资料是补充。因此复习中要对课本再进行一次梳理,一定要对教材中的概念、定律、原理、性质、实验等内容仔细阅读,对大纲和教材共同要求的部分加以重视,真正做到回归教材,以教材为据,克服复习的随意性。要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依赖课本,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同时要克服思维定势,杜绝盲目做题。在学习中要先“死”后“活”。《考试大纲》是命题的依据,要对《考试大纲》中各种层次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挖掘出知识规律和信息,探究知识的扩展。“依纲扣本”就是要驾驭教材、活用教材。

二、建立知识网络,突出主干知识

高考临近,强化基础是重中之重,高考考查基础及基础的升华,提升基础才是得分的关键。在冲刺阶段,应按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以专题的形式整合知识网络,便于做题时提取。即做到:①知识点的完善化:教材把某些知识分散到不同的章节中(如氧化还原反应),或者先给出一个浅显易懂但不全面的知识(如燃烧概念),以后再去完善,这就决定了某一章节的知识是不全面的。在复习中,要把这些分散的、不全面的知识变成集中的、全面的知识。②知识点的深化:复习要做到从更深的层次认识和理解基础知识。例如: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从理论到实践、从定性到定量。③知识的集成化:将教材的知识集成化。特别在做物质推断题时,要用到集成化知识。

三、重视实验复习,提高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实验题,可以发现试题都有课上的教师演示实验及课后的学生实验的影子。认真复习课本实验,弄清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并能做到举一反三,是做好实验复习的保证。从化学知识的组成看,化学六大块知识都不能离开实验。因此,在化学高考复习时,不能将化学实验单独割裂开来,应注重平时的渗透,使化学实验融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化学计算和有机化学的复习之中。高考十分重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但在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的基本操作不够重视,动手实验的机会太少,在实验操作中不细心观察。因而在高考中暴露出实验能力不足。在复习中可以按高考对实验能力的要求及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特点,将实验复习有针对性地编排成若干个专题,如将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使用和药品的存放、基本实验操作、重要物质的实验室制法等设置成几个常规专题;不同的实验题型,如实验操作型、实验原理型、信息迁移型、设计性实验、开放型实验等等设计成针对题型的特殊专题;每个实验专题的内容应做到少而精,突出方法。在实验复习中要根据实验原理来设计实验步骤和装置,掌握一些装置和仪器药品的替代方法,力求使设计的实验仪器简单、操作便捷、现象明显、安全防污等,从而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可以引入枚举讨论法,训练发散思维,探究实验的多种可能性,然后开展互评,更深入掌握化学实验设计思路。另外高考试题具有“回归基础,在教材中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特点,为总复习指明了方向和方法,在最后阶段的实验复习中,应尽量创造机会多实践,必须重做中学阶段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若干课本实验,并且在解答实验题时,把答题过程当做动手做实验来对待。

四、纠错反思,提高复习效益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发现,重点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即疑点和盲点;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错”的怪圈,在冲刺阶段,要注意纠错反思。除了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常见纠错的几种方法:①摘抄法:将错误内容分类摘抄,在附近加以注释,这种方法比较费时间,但是印象会很深;②剪贴法:将错误题目从试卷上剪裁下来,按照时间、科目、类别分别贴在不同的错题本上,并在附近加上注释,在临考试前复习时比较方便、高效;③在资料及试卷上纠错:有序整理资料及试卷,按时间段、或按科目分门别类,加以注释,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④将纠错还原到课本:将纠错点还原到课本上,在课本相应知识点处,用不同符号标记错点,同时在其附近标出该点错题的位置、出处,错误缘由及简易分析等内容。应用好这些方法,可以大大地提高复习的成效。

第9篇:能力提升计划范文

【关键词】 课内外相结合 低年级 写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2-027-01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语言源泉。”由此可见,生活是源,语文是流。同时他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为中心内容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活相联系,提出整个社会的生活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这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把学生置于广阔的生活环境进行写话教学。在农村学校,现代生活中的种种先进的东西比如超市、文化宫等等,对他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那农村教师怎样在有限的资源下充分调动学生写话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写话呢?

一、丰富写话教学的课堂模式

丰富写话形式与内容,让学生保持对写话的热情,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扩展写话的素材。例如:玩玩画画写写;剪剪贴贴写写、说说演演写写;看看编编写写;想想画画写写等,这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不但激发了学生写话的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写话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拓展写话训练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资源。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面对这一最要紧的课程资源,我们也应与时俱进,改变简单地 “教教材”的局面,而是“用教材教”,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把课文作为学习语文的例子来教,强化语言实践,以多种形式进行写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为此要立足课内,充分挖掘、利用教材的“写话素材”,做好“写话指导”。

首先利用教材中一切可利用的插图,指导观察、引导想象,练习说话。

其次利用教材中的教学范例拓展写话。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精美课文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活”和“趣”。

三、补充于课外,多渠道地吸收积累写话素材

“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课外补充对每个学生思维、语言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如今的学生是生活在一个信息如潮的时代里,孩子们每天都接触大量的各式各样的信息。我们充分利用孩子们身边的一切有利条件,让他们吸收储存写话素材和语言信息。利用声、画、像同步的电视、VCD观看动画片,丰富学生的写话表象;利用录音机听故事,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利用学生身边的各种各样的事物,比如动物,家里养了许多的鸡、鸭、猪。还有路边各种美丽的风景。我经常利用课前的五分钟让学生讲自己在上学途中的所见所闻,这样激发了他们观察的兴趣,也为写话积累了素材。

四、课内、课外结合,促使学生写话能力的提升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只限在课堂上的讲解,往往只会纸上谈兵。为他们量身定做,设计、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再引导他们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让他们有话想说,有事可写。记得有一年冬天,第一场大雪突然降临,我便要求学生写一段有关雪景的话,开始学生只是用生硬的语言写出外面白白的,到处是白白的,便愁眉苦脸的望着窗外。学生眼里的迷茫让我很纳闷,多美的雪景啊,怎么看不到他们的惊喜呢?玩雪可是他们的最爱呀!我决定带孩子到操场上去尽情玩雪!听到我的决定,学生大喊着,有的学生紧紧拥抱起来,还有的学生竟然说:“老师,你太好了!”我说:“我有个要求,在我们出教室前你们先能看看同学们的表情,和你的同桌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好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应了,并且兴高采烈地交谈着。然后,我带着他们跑到操场上玩耍。30分钟后,我要求学生回教室,孩子们意犹未尽,有的学生说“天天下雪多好啊!我要回家告诉妈妈爸爸,我今天玩雪了!”我说:“你们想把今天的快乐永远记下来吗?想和每个亲人分享吗?那么就写下来吧!写出刚看到雪飘落下来时你的所见所想,写老师和同学玩雪时的情景。写得能让大家读了感觉很快乐!”快乐的玩耍成了驱散学生写话恐惧的良药,每一个孩子都情不自禁地沉浸在写话之中,那一脸自信的样子真是可爱极了!这种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给刚开始写作文的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兴趣和快乐。通过交流和亲身的体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听、说、读、写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活泼泼的昼夜不息。”的确,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学中,我还经常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写,令学生好奇、惊讶、兴奋,同时也可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写话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