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图书馆采编部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读者满意度测评的内容与步骤
读者满意度的测评涉及到图书馆工作的各个方面,特别在读者服务工作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参照顾客满意度测评的方法,认为读者满意度测评的主要内容与步骤为:
(1)测评目的:对图书馆工作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解与监督;对各项服务工作、服务承诺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据此来了解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以便改进措施,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2)测评范围:读者可以感受到的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图书馆的内外环境、各项入馆及借阅制度、藏书的数量及学科分布情况、馆员的服务态度及业务水平等。测评范围应根据本馆的读者对象,各阶段开展的工作情况以及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来确定。
(3)测评方法: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由于读者对服务需求的不断变化,考虑到测评所耗工时、成本及所采取的改进措施产生的效果情况,测评的次数宜半年一次,每年应不少于一次。
(4)测评步骤:读者满意度测评的步骤用流程图来表示,请见图1。
附图
图1 读者满意度测评的工作步骤
2 读者满意度的测评
图书馆工作的测评多采用定性评价,由专家按给定的评价指标进行打分。这种测评方法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能全面、客观地从读者角度反映图书馆工作质量的高低,不利于了解用户的需求,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本文借用经济学中的一些理论,结合图书馆工作的特点,来构建读者满意度的测评方法。
2.1 建立测评指标体系
影响读者满意度的因素很多,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在一次测评中对每一个影响因素都进行测评,应根据图书馆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确定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影响读者满意度的主要决定因素来确定测评项目,并据此建立读者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通常是一个多指标、层次化的结构,能够由表及里、深入清晰地表述读者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的内涵。以表1为例,我们将图书馆读者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每一层次的测评指标都是由上一层测评指标展开的,而上一层次的测评指标则是通过下一层的测评指标的测评结果反映出来的。
表1 图书馆读者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
附图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提出的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还很不完善,实际操作起来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因此在这里有必要对此作出二点说明。
(1)指标列举不够完全,可能有交叉的内容,如服务层次中“特殊服务”和“馆外服务”,“特殊服务”指图书馆给特殊的读者群提供的服务,如给残疾读者开辟的专用阅览室、专用桌椅、盲文读物等,同时也包括为其提供上门服务,而“馆外服务”是指馆员走出图书馆所开展的一系列服务活动,该二项指标有内容交叉的地方,但其内涵又不完全相同,而问卷上的问题是由三级指标来展开的,因此在问卷的设计上要避免设置相同和很相关的问题。
(2)这些指标的设计是基于读者视角来考虑的,而读者是凭感受来评价满意度的,因此也许对图书馆管理者或工作人员来说,进行的有些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并认为那是一项重要的指标,但读者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因此对一些不对外开放或部分对外开放的部门,如采编部、资源建设部、计算机部等部门的大部分工作都没有设立相应的评价指标。
2.2 确定测评等级
图书馆满意度测评的本质是一个定量分析的过程,即用数字去反映读者对图书馆态度或看法,因此对测评指标进行量化至关重要。读者满意与不满意是针对某特定时间的特定事件而言,满意与不满意程度的区分,决定了读者满意的等级。
参照企业顾客满意度测评中常用的5级李克特量表,读者满意程度可划分为很满意、较满意、一般满意、较不满意、不满意五个等级,亦可以将等级换算成相对应的分数,即5、4、3、2、1。但在实际工作中,问卷中的问题不宜采用5级评分,如有些疑难问题不便处理,只能是多重选择;有些问题只能作出“是”或“否”的判断;因此这些指标也按5级量化,5分制记分,但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赋值,具体内容见表2。
关键词:当代;图书管理人员;素质;通才
21世纪的图书信息管理人员应该是集图书馆信息管理者、组织者、信息传播者、能力培养和技能教育者为一身的通才。这是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读者服务工作的需要。
随着现代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人类知识加速膨胀,各种信息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更新。在面对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出自己需要的资料,一般读者是难以做到的,这就在客观上对图书人员提出了要求,尤其对知识型馆员的需求日显突出。根据图书馆的工作特点,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当代图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一、政治思想素质
图书管理人员素质中,政治思想素质处于主导和说明地位。没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即使有再高的专业才能和组织才能,也难于发挥出来。图书管理人员还应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有甘为人梯的崇高职业素养。政治素质包括: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时刻关注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具有政治敏感性;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事业心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正义感,原则性。具有执著的敬业精神,具有不断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高尚情操。
很多人对图书管理人员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认为图书管理员不就是干些借书还书上上架的事情,无须太多专业知识就能完成的一件很普通的服务工作,谁都能干的简单劳动。就拿浙江日报图书馆为例:以前都是照顾对象的工作基地,如采编部门身体不好的记者、编辑、外单位调来的关系户都安排在图书馆工作。前几年曾招来几名全国重点大学图书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图书馆工作。但报社图书馆毕竟是附属部门,服务性工作,收入比别的部门少很多(奖金是一线部门的七折),工作一辈子,到顶也就是科级,没有什么发展机会。场地不大、服务手段也不够先进,工作烦琐、无弹性,时间长了年轻人就没了工作热情,没几年就分别另攀高枝了。长期坚持工作在图书馆岗位上,是一些非图书馆专业出生的,耐得住寂寞的,而甘为人梯的中年人。这与他们执著的敬业精神不无关系。
二、知识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知识将成为发展经济的资本,在生产要素中居于最重要的位置,其他所有部门的发展都依赖知识的增长,因此,知识将被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得到充分地开发、传播与应用,知识的不断创新成为推动时展的根本动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图书馆学逐渐走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应用科学互相渗透、相互交叉、彼此结合的综合性科学。因此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知识素质的要求不论在文化知识的广度方面,还是在专业技术的专深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书馆是人类智力资源中心和文献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必须重视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这里所说的文化素质是指一个人掌握文化基础知识的程度,一般与所受教育的程度相适应。文化基础知识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经法”和外语等基础知识。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长期的知识积累,还要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写作能力,能够亲自写工作计划和总结,起草报告、文件等,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提高学术研究著述能力。
专业素质:既具备丰富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熟悉图书馆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熟练掌握自己工作岗位的业务技术,对图书、期刊、报纸的采访、订购、验收、登记、分类、编目、入藏、借阅、查询、读者管理、统计等的计算机图书管理集成系统的操作及科学排架、规范上架、保管、装订、维护等人工劳动。
图书馆业务是一项知识性、技术性、创造性、学术性很强的工作,对图书馆人员的知识素质要求较高,还要有远见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单一的专业知识已无法满足文献服务,培养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是图书馆、特别是报刊业图书馆的当务之急。
报刊业图书馆还有其特殊性质。报刊业图书馆是给办报的采编人员提供各种资料的,包括历史的和最新的资料信息。有很严格的时间要求,采编人员办出的报纸是为社会大众提供精神食粮的报纸,要有很高的时效性、知识性、可观性、准确性、这就对报刊业图书管理人员知识素质、读者服务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图书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勇于吃苦,无私的奉献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报刊业图书馆在报社不属主流部门,馆员没有培训机会,只有靠自学,使自己的业务知识不断的自我更新,工作能力不断提高,才能对本行业的工作更加游刃有余,并向着本行业的前沿发展,使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不然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就会被时代抛弃,成为图书管理工作的落伍者。
转贴于
三、信息专业素质
现代电子学与通信技术的进步,为社会信息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推动力,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的结合,实现了资源的网络化,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使用价值,拓宽了信息处理的应用范围。这对于数字图书馆中的图书馆员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图书馆员工作已越来越不适应时展的客观要求,而一批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层次的人员,成为数字图书馆网络化环境下图书情报资料工作的主力军。
1.对参考咨询及查新人员的素质要求。要求既熟悉传统检索工作,又熟悉数字图书馆全文检索的查询。网络为检索人员查询资料提供了新的可选择的途径。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光盘、联机、书本式刊物等检索手段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成为目前数字图书馆检索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在今后数字图书馆的检索工作中,除了必须掌握图书馆学、分类学、目录学、计量学、情报学、文献信息学、计算机学与检索参考咨询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巧以外,在平时工作中还应掌握网上资源的检索,包括网上各检索引擎的使用技巧、网上各学科网址的搜集,及时掌握网络检索引擎动态方面的研究。只有精通和了解网络资源,才能更好更有效选择利用各种检索,引擎进行检索,更好地担当起数字图书馆的检索咨询工作,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2.图书馆员的综合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数字图书馆的实现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但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计算机知识,又有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综合能力。
四、性格作风素质
图书管理人员的性格作风素质直接关系到读者服务工作。读者服务工作是一项典型的基础服务性工作,也是图书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图书的采访、订购、编目、分类、典藏、书目检索都是围绕读者服务工作开展的“读者服务工作”是指图书馆围绕读者在使用馆藏图书过程中的各种需求而进行的各项直接为读者服务的活动,包括图书流通、宣传、书目检索定题服务和参考咨询等,通过馆员在读者和信息图书之间所担负的中介作用,来满足读者各种阅读需要,起到“为书找人”和“为人找书”的目的。
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读者服务是联系读者和图书馆藏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无论是传统的基础服务还是现代的网络服务,读者服务都是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读者服务工作是衡量图书馆价值发挥的重要指标,也是显示图书馆人员性格作风素质的窗口,图书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良好性格和作风。(1)遇事果断、有决断魄力,能独立解决面临的问题,具有快节奏的作风,讲究时间效率;(2)热情、和蔼、耐心、勤劳读者服务工作每天要面临不少的读者,需要不同的服务,所以要有耐心,不厌其烦,要勤劳工作,设身处地地为读者着想,热情的服务,让读者来图书馆有宾至如归、温馨的感觉;(3)宽阔的胸怀和宽容精神,在待事对人中,虚心接受意见,宽容对人,对批评、无礼,不用怨气;(4)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可向读者询问不懂的知识,工作有问题,虚心向同事学习请教,向书本寻找答案,对成绩不骄傲,对困境不泄气;(5)对不良倾向不讲和气,敢于指责、纠正;(6)锐意进取,不甘落后,善于钻研业务、具有信息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学习各种知识,边服务边学习,提高工作能力;(7)善于交际,具有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沟通,具有较强的处理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机敏灵活,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善于发现和接受新事物,走在时代的前沿;(8)善于与人合作、有集体意识、团队精神、顾全大局、团结合作。
图书管理人员只有具备以上这些素质,才能更好地做好读者服务工作。才能积极开拓思想,采用科学方法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利用多种渠道、方式服务于广大读者。当然这些素质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需要长期的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有一个学习、磨炼、积累的过程,我们应当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争取做一名全方位的复合型的图书信息管理人通才。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推动科学发展、繁荣社会经济、提高人民生活给点力。
[关键词] 现代图书馆 管理工作 机构重组 人员定编 组织落实
图书馆的管理关系到其生存与发展。近年来有关管理的理论、方法以及为读者服务的观点比较多,解决的思路多样,结合各自的情况收到了不同的效果,但最重要的是用什么理念来行使管理的,以什么形式来组织调动全馆人员的积极性,监督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各自的行为,这是现代图书馆管理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信息化为管理提供决策和自动化平台,在企业管理中开创了许多成功模式,在图书馆中的运用也收到不同的效果,并同时创造出更加有效、切合实际的方法来进行内部的管理,发挥出图书馆真正的作用,现就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同商讨。
1 馆内机构重组的原则
现代图书馆是信息时代的产物,由单纯的收集、整理文献和利用文献相对比较封闭的系统,发展到以传递文献信息为主的、全面开放的信息系统,机构的设置是根据工作流程的需要来编制的。图书馆一般根据其馆藏业务和服务流程设定管理部门,特别是20世纪末和2l世纪初西方的企业管理学者提出了各种管理理念,影响了中国的企业。一些图书馆也实现了企业化管理,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出发点,实行部门重组。
各个图书馆的基本业务工作虽然相同,但机构设置却存在许多差别。高校馆与公共馆、专业馆相比要简单得多,没有那么多行政管理部门,但也存在由于信息技术的引入、电子出版物的入藏等,业务的开展所引起的问题。部门设置过多,二级管理干部脱离具体业务,二级部门之间人数、收入、工作量不相等,这些问题需要有一整套的管理方案来解决。以往图书馆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忽视了对过程的管理,特别是需要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过渡到对过程的优化重组从流程的重组延伸到管理机构的重组、人力资源的重组;管理理念的更新到实际行动的创新。重组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可以打破原有的习惯势力和根深蒂固的人际关系,使愿意干工作的人能够在新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重组机构除了按照过程进行组织外,还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1 决策层的人数要少,组织层不宜多
决策层主要指领导层,各个部门都有或多或少的领导,领导太多决策的意见不容易集中,容易拖延决策,失去机会;组织层太多,使上层意见的贯彻容易走样,下层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反馈。
1.2 部门不宜太多,分工不宜太细
平级部门不宜设置太多,如把阅览室分成几个部,这样不便于人员和工作之间的协调与调动,更容易形成小团体;分工太细,使许多新出现的问题得不到过问和落实。
1.3 部门的名称要与工作内容一致
传统图书馆设置的部门名称近乎是统一的,随着服务的拓展和网络信息的加强,许多部门的设置与计算机所属的专业相近,使读者在遇到问题时不知应该向哪个部门咨询或处理。
1.4 要因人而设,但不要为人而设
机构的设立是需要人来组织实施的,没有人,再好的机构名称和服务内容也没用。有专长的人要尽力发挥其长处,把他们放在过程中的主要位置或专门的机构中,要注意避免利用人际关系来进行机构设置。这里所指的人是指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有专长的人才,根据他们的特长设定必要的岗位。
2 定编的岗位要求
传统图书馆管理的组织形式是建立在以手工劳动为主要流程的基础上,已不适合以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和电子资源架构起来的现代图书馆管理。企业的管理模式同样也不适合现代图书馆的管理,高校图书馆不需要建立诸如人力资源、财务会计、安全保卫、劳资统计等行改部门。大量的读者服务业务必然造成一线岗位的员工占有绝对多数的比重,二线人员从工作性质、劳动量以及人员素质都超出一线员工。进行重组就是要按照平衡工作量原理,根据管理过程来实现机构的定编设置和岗位要求。
2.1 缺额定编与超额定编
对面向读者的各个阅览(借)室实行缺额定编,其它岗位则为超额定编,超额人员必须轮流到缺额岗位顶岗。形成阅览室的绝对人数是增加的,相对数是减少的,超额岗位则反过来。由此可以解决工作量忙闲不均,服务质量和效率低的现象。对一线采用缺额定编,减少编制便于管理,而二线则采用超额定编,业务骨干和重要岗位人员轮流到一线顶岗,以熟悉一线岗位来提高服务质量。这样可以提升一线人员的素质,又由二线为一线服务研究出服务办法,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又相互合作的管理模式。
2.2 二级与三级管理
管理实行扁平结构,即减少部主任并半脱产,有40~60%的业务工作,增设组长级的三级管理,组按3~7人设置,不以自然阅览室划分。各组之间的工作量大致相近,避免形成忙闲不均的现象。
2.3 人人熟悉流通岗
图书馆业务的开展关键要看流通,其它工作做得再好而书刊借不出去,阅览室没有人来,网站无人登录也没用。人人熟悉流通岗就是要定期有二线的各个岗位的人到流通部去顶岗,掌握如何做好为一线服务的办法,以此提高借阅室的服务水平,也使采编工作得以改进。
2.4 学习型向研究型工作深入
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使图书馆的服务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因此图书馆的工作要从学习型向研究型工作深入,要把读者与工作步骤结合起来,想读者所想,为读者所为。
2.5 规章制度与应知应会
随着管理的转变和服务业务的拓展,规章制度也需要有所修改和添加。应知应会是岗位必备的技能,特别是管理系统中的各种功能项的操作,对于工作分析和研究十分有帮助。采用口试答辩的考核方法,对不能回答或回答不准确的,则进行解释和提示,把正确的方法告诉应试人员,使他们在考试中学会使用正确的方法。让工作人员养成遵章办事的习惯,遇到问题知道从何处着手解决,是需要不断进行学习考核的。
3 平衡工作量原理
工作量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以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时间或生产产品的量来衡量的。在整个生产链中即使业务流程设计十分合理,而每一个业务链环上的工作量不平衡,还是容易发生断裂,造成工作堵塞,需要人为调整工作量或自动调整工作量。所以业务流程是考虑整体质的过程,而平衡工作是考虑具体量的实施,这就是平衡工作量的基本现象。
平衡工作量认为工作量分为可计量和非计量,它是动态流动的,由高到低或由低向高,并达到平均工作量。而工作量的流动性可以是自动的,也可以是强制干预的。整体的平
均工作量是由各个不同部门的平均工作量组成,而各个相同部门的工作量是平衡工作量的基础。工作量最终是要达到平衡的,它的流动性是指可计量工作量会向不可计量工作量流动,或者不可计量工作量向可计量工作量流动,高可计量工作量向低可计量工作量流动,或低可计量工作量向高不可计量工作量流动。通过强制的人为干预可以实现真实的工作量平衡,从而形成工作量平衡的真象,相反如果出现自动调节的情况就形成工作量平衡的假象。相同工作部门工作量存在可比性,能够发生自动平衡,不同工作部门之间的工作量缺乏可比性,能够发生强制干预平衡。
平衡工作量可以达到:
・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只有相互之间不存在工作量的差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才会发挥得最高。
・防止不必要的劳动消耗。由于工作量的不满,通过自动的调节造成满工作量的假象,出现重复工作、超范围工作、无效工作等现象。
・提高劳动效率。通过强制干预可以使工作量不满的工作岗位与超工作量的岗位进行重新组合,对辅工作岗位加强计量考核,实现专业化岗位设置。
・创造新岗位和分流富余工作人员。平衡工作量是以平均工作量为平衡点,劳动效率的提高使总的平均工作量增大,在强制干预下,会分流一些富余工作人员,这样又会使总的平均工作量下降,通过创造新岗位来安排分流人员,使工作量达到新的平衡。
4 通过技能竞赛作为定编的依据
图书馆历来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缺编严重、人才流失过多等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问题。要进一步重视图书馆的工作,为图书馆创造人事管理改革的优良大环境,尤其要采取措施保证图书馆人员的待遇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目前上级管理部门还没能对图书馆进行编制的确定,无法核准具体需要配备的人数,执行“总量控制,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择优”的原则。图书馆的定编在1987年7月25日国家教委下达《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二十四条中规定:(一)以学生1000人,藏书5万册配备15名专业人员为基数;(二)在此基础上,每增加100名学生、50名研究生各增加1名专业人员;每增加5万册藏书增加1名专业人员;年平均进书量1万册配备3名专业人员。图书馆内的党政干部、研究和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计算机、缩微、复制等)的技术人员、从事设备维修、装订等的技术工人、公勤人员,应根据实际需要另列编制。2002年2月21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二十八条提出:“高等学校应根据读者人数、资源数量、服务项目与时间、设备设施维护的要求、馆舍分布等因素,配备相应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征求意见稿)》的具体项目和评分办法中:A21“有定编且符合教育部关于师生比的要求”,A22“符合定编的情况(在编数不大于或小于10%定编数)”。
假设在有1万名在校学生人数规模的高校,按工科、农、林院校生师比18,生均图书80册、生均年进书量3册的要求,图书馆应该达到基本馆藏80万册,年进书3万册。参照已经被废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15(基数)+15+90+9=129(人)的定编人数,这么多的定编人数是根本不可能落实的。有文献指出按照全省总馆员人数与总馆藏数之比,按1:180~200员生比,图书馆人员配置应在50~55人之间,这个人数也缺乏科学性,与实际工作量相比人员过于短缺。随着图书馆从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过渡,封闭式服务向开放式服务实现。从人员、经费的争取数量到经费的使用效率、人员的素质都发生着根本的变化。购置文献的经费比例由以纸质为主,发展到以文献数据库为主的电子资源。开馆模式由闭架跑库过渡到借阅一体的借阅室,继而实现了总台借还的全开放模式。人员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整理架位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咨询服务的内容越来越广泛,技术特别是计算机使用和检索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这些工作岗位的核定不能因为专业要求高,就要求人人都具备技术素质、多专业素质、网络智能素质、英语素质和咨询素质。现代图书馆的管理考虑的是为读者服务的管理,技术要求、个性化服务要处处得到体现,对岗位的要求高,定编要有科学依据。
对借阅室的人员定编要与岗位工作量相结合,通过技能比赛来核定可能承受的劳动强度。如我馆进行了借阅室的整书上架比赛,具体方法是:选取经常借出的、有代表性分类号(TP)的图书200册,打乱放置在阅览桌上,计算完成按分类号点前有序排列的时间,再计算将这些书摆到书架上按索书号细排的时间。每三人一组,差错4本以下不扣成绩,每增加1本扣0.5秒,两项合计产生最快的一名。最快的用时33'53.60",最慢的57'22.90",九组平均速度为37'28.76"。这样可以核定采用集中整架上书2个组2个小时可以处理1260多册图书。同样可以进行跑库索书、应知应会、图书加工等比赛;只要网络和后端数据库不受操作速度的影响,还可以进行借还、充消磁操作、编目操作、专题检索的比赛。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通过工作量的计算来核定人员编制也许更具科学性。
5 我馆组织实施的做法
我馆有两个分馆,藏书125.83万册,在岗人数75人(不含门卫和保洁工),原有6个部即办公室、采编部、技术部、信息服务部、流通一部和流通二部。不设立三级部门,部主任也不脱产。每年一次小的人动,两年一次全馆聘任。各个部门人数最少为2~3人,最多的流通部门有20多人,占全馆总人数2/3强。2005年底我馆对机构进行了重组,设立了综合办公室、文献流通服务部和文献资源建设部,下设18个三级责任室(以后又增加和撤并了一个室)。即综合办公室下设:秘书室、多种服务室、技术室、文献查新与教研室;文献资源建设部下设:采访室、编目室、文献加工室;余下的就是文献流通服务部,按照工作量来进行组合,把工作量少的与工作量多的两个借阅室组合成一个责任室,实现相互支援。
借阅室周日到周五从8:00到21:30开放借还,周六只阅览不借还,平均日借出图书1500册,接待读者阅览3000人次,设定开架图书7万册,后备书库5万册,阅览桌20张,阅览椅120把。定编5人承包,每人每天工作7小时,高峰时两个工作人员负责借还操作,早上10点以前,下午5点以后由一个工作人员负责,晚上专门有4位学生工作2个小时负责上书排架。这样的借阅工作量就是饱和。
一般人认为,流通部门的工作就是简单的借借还还,没有什么知识和技术含量,在人员安排上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上岗,这样的观念造成了一线人员文化素质低、服务质量上不去的现象。二线人员都是从事服务支撑工作,文化、知识、技术相对都比较高,但他们缺乏对流通部门和读者需求的了解,在进行资源配置、人员考核方面常常脱离实际,产生矛盾。为了使各部门的管理人数相对平等,又为了加强一
线为读者服务的力量,对一线部门采取缺额定编,对二线部门采取超额定编。超编人员到缺编部门顶岗,实行顶岗轮流制度。工作量由顶岗部门核定,奖惩由顶岗部门提出建议,不参加顶岗部门的任何奖励分配。超编部门必须将顶岗人员工作量留出,人员按一月、三月或半年排出,确保每年都能轮到。管理活动完全归超编部门,在业务需要时可以通过部主任之间协商,轮换顶岗人员或在闲时抽出顶岗人员加班。
顶岗主要是让业务骨干去顶岗,对采编部来讲要考虑:采购的图书到底有没有人来借阅,有多少人借出,读者的反映是什么;你编目的类别是否方便排架,分类过细对排架和需要预留的架位将产生多少浪费,多卷书、复分书是否对读者查阅有利或方便。技术部门在安放计算机时是否考虑操作人员的位置、借还流程,是否了解操作人员对计算机使用的要求和进行简单的维护。办公室对文件管理和传阅是否能够及时下达到有切身利益的人员,对考勤是否达到真实,对物品的发放是否保证物尽其用等等。通过顶岗能够深入到一线,实际体验一线的需求,在为一线服务时改进工作。更需要的是通过把二线骨干抽调到一线,可以提高借阅室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对读者的服务质量,有利于进一步开展知识性导读。在平衡工作量方面,如对电子阅览室与声像放映、借还随书附盘管理结合在一起,以后又在扩大工作场地的情况下增加了A-E大类的图书借还,达到了与其它借阅室相当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