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节水行动计划范文

节水行动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节水行动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节水行动计划

第1篇:节水行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CT;GCS;GOS

急性脑损伤的诊断目前主要依赖神经影像:CT扫描和核磁共振。然而,由于CT扫描对弥漫性损伤灵敏度较低,MR在脑外伤患者的急性期运用较少,可见它们对伤情的判断及治疗存在缺陷[1]。因此,寻找一种神经特异性标记物来准确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和评估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关于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生化特异性标记物NSE[2],S-100B[3],MBP[4]与脑外伤患者的伤情及预后报道较多。但由于其缺乏神经系统特异性,且分子量大,不易通过血脑屏障等原因而不能常规、广泛运用于临床。

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biquitin C-terminal hydrolase-L1 ,UCH―L1),是一类由223个氨基酸组成的半胱氨酸水解酶,是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中的重要成员。UCH-L1可作为急性颅脑损伤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根据:①高度特异性,仅存在与脑组织中[5]②UCH-L1是一种小分子蛋白,其分子量约24 KDa,结构紧凑和几乎呈球形,有助于其穿过血脑屏障和维持在生物体内的稳定性[6]③UCH-L1几乎存在与所有的神经元并且占总可溶性脑蛋白的1-5%[7]。文献报道:急性颅脑损外伤患者伤后数天血清及脑脊液中UCH-L1明显升高,且其浓度水平在死亡组明显高于存活组[5,8]。Papa, L 和Berger[9-10]报道了血清UCH-l1水平在评价颅脑损伤中具有明显临床意义。因此,本研究对60 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UCH-L1浓度的变化进行动态性监测,并结合临床GCS评分、CT表现及6月后患者GOS评分等指标进行观察分析,以进一步探讨血清UCH-L1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2月―2013年3月伤后24 h 内收入我科的急性颅脑损伤者 60例,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 18~65岁,平均38.81岁。病例入选标准如下:①伤后24h 内入院②有明确的颅脑外伤史,但无复合伤③无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对照组:正常对照组为健康志愿者。共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 18~65岁,平均40.29岁。

1.2 实验分组 按照患者入院24小时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将患者分为:轻型组21 例(13~15 分);中型组20 例(9~12 分);重型组19 例(3~8 分)。入院时CT所见:局灶性脑挫伤18例,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10例,硬膜下血肿10例,硬膜外血肿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弥漫性轴索损伤6例。中线移位情况:无移位27 例,移位

1.3 血清UCH-L1的测定 分别于入院时(伤后24小时内),36h、48 h、72 h、5d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3-4 ml,在30 分钟内离心( 3000 r/min,15 min),取上清液,置-70℃冰箱保存,待检。健康对照组仅入院时采取一次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UCH-L1的浓度,相关试剂购自上海泛柯实业有限公司,操作过程按试剂盒说明详细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软件。计算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3 讨论:

3.1 血清UCH-L1水平与颅脑损伤程度的关系 脑外伤后导致神经元坏死,UCH-L1经受损的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和血循环中。并且脑损伤程度越重,死亡崩解的神经元越多,血脑屏障受到损害的程度越高,释放入血液循环的UCH-L1越多。Blyth, B.J[11]研究发现脑外伤患者血中UCH-L1浓度与血脑屏障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脑外伤患者血清中UCH-L1浓度在伤后的任何时段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损伤越重,升高越明显。颅脑损伤后急性期血清中UCH-L1浓度变化与患者病情轻重密切相关,即病情越重,GCS评分越低,血清UCH-L1水平越高(p

3.2 血清UCH-L1水平与入院时CT的关系 众所周知,急性颅脑损伤后,CT是临床常用且有效的诊疗手段。当CT显示:中线结构移位,环池受压变形甚至闭塞,往往说明患者病情危重,需要急诊处理,否则影响患者预后。Jacobs, B[13]发现在中度和重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中,中线移位的程度是患者病情轻重及预后强有力的预测因素。基底池特别是环池形态是脑受压的重要征象,当环池部分或全部闭塞是,提示脑干受压,是脑疝前期的典型CT表现。Belina, S [14]研究表明环池形态的改变能够客观地反映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形态改变分级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本组研究结果示:患者血清UCH-L1水平与中线移位程度,环池受压情况密切相关,即血清UCH-L1水平越高,中线移位,环池受压越明显(p

第2篇:节水行动计划范文

一、加快推动绿色制造体系构建

(一)加快建立完善绿色制造标准。实施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围绕高耗能行业和重点用能设备,依托有关行业协会、标准化工作机构、产业联盟以及有关地方,制修订一批重点节能与绿色发展标准,组织对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人员进行专项贯标培训,搭建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平台。一批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标准,加快绿色工厂评价通则国家标准以及重点行业绿色工厂评价导则行业标准编制。(二)引导开发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设计试点企业验收,一批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名单。组织试点企业经验交流,指导企业加快推进绿色设计相关工作。开展绿色产品评价试点,一批绿色产品名录。(三)加快创建绿色工厂。优先在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等行业选择一批基础好、代表性强的企业开展绿色示范工厂创建工作。(四)推动建设绿色园区。在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中,遴选一批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完善、绿色水平高园区开展绿色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开展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单位能力建设,编制低碳工业园区建设评估指南,组织实施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评估。(五)加强绿色供应链建设指导。研究编制汽车、电器电子等主要行业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建设一批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六)提高绿色发展基础能力。推进建设绿色制造服务平台,研究编制互联网+绿色制造行动计划,推动组建绿色制造产业联盟,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七)组织实施好绿色制造专项。跟踪2016年项目实施进展,继续支持绿色设计平台建设、绿色关键工艺突破和绿色供应链构建,联合财政部支持建设一批绿色制造工程项目,带动制造业绿色升级。(八)利用绿色信贷支持绿色制造项目。总结2016年绿色信贷项目经验做法,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利用好绿色信贷手段支持绿色制造项目。积极研究探索利用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等其他金融手段支持绿色制造项目的工作机制。

二、持续推进工业能效提升

(九)实施工业能效提升工程。在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乙烯、合成氨、甲醇、铜冶炼等行业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遴选能效“领跑者”名单和能效指标。促进配电变压器、电机能效提升,开展重点行业高效配电变压器节能改造试点示范,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能效之星”产品目录。(十)进一步强化工业节能监察。制定2017年重点工作计划,对2016年发现的违规企业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实施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水平和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的专项监察,对钢铁、水泥行业阶梯电价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专项监察,对电机、工业锅炉生产和使用企业执行国家强制性能效标准情况进行专项监察。加强工业节能监察体制机制建设,探索创新联合执法、异地交叉执法等节能监察新模式,统一执法程序和规范。(十一)开展工业领域能源高效利用试点。落实工业领域煤炭高效清洁利用行动计划,持续推动淄博、德州等重点用煤城市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推进绿色数据中心试点,推广先进绿色数据中心技术。

三、深入推行清洁生产

(十二)推进传统产业清洁化改造。制定《涉重金属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落实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削减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指导意见。研究推进中小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的实施方案,开展重点行业快速清洁生产审核和工业园区、集聚区整体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十三)进一步强化工业节水。实施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动用水企业水效对标达标。制修订一批节水技术标准,完善工业节水标准体系。配合修订《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开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加快节水技术工艺推广,推进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推动工业园区节水。(十四)加强有毒有害污染控制。推进实施《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办法》,首批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达标管理目录、合格评定制度,开展管理办法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按照《汽车有害物质和可回收利用率管理要求》定期符合性情况名单。

四、积极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

(十五)加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指导建设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围绕大宗工业固废、再生资源重点领域,在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组织第二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继续组织实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指导河北、山西、内蒙古等重点地区推动尾矿、粉煤灰等固废综合利用。(十六)推进再生资源行业规范管理。推动再生资源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对废旧轮胎、废钢铁、再生铅等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实施规范管理,公告规范企业名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研究编制废纸分拣加工行业规范条件。深入推进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开展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十七)加快建立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机制。加快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构建废动力电池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节点可控的管理机制,实现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选择有条件的城市开展回收利用示范。(十八)积极推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推进贵州省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示范,落实各项任务,保障示范项目稳定持续运行,切实发挥效益。选择有积极性、具备工作基础的地区,地方政府统筹,依托已有依法合规建成的新型干法水泥窑,继续推进水泥窑协调处置生活垃圾示范,建设运行一批符合相关标准的协同处置项目,推动建立利用现有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的长效机制。(十九)深化甲醇汽车试点工作。完成部分甲醇汽车试点城市验收,加强甲醇汽车标准体系建设,推动甲醇汽车技术水平提升,积极探索甲醇汽车市场化运行模式。

五、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产业

(二十)引导绿色制造产业规范发展。《关于加快环保装备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一批符合大气治理环保装备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研究制定水污染治理等装备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二十一)推进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修订《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推广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目录。发展壮大节能服务业,持续推动山东、河北等地开展“节能服务进企业”活动,启动广西等地活动,组织钢铁、有色金属、电机、锅炉等行业节能服务小组与工业企业深入对接。(二十二)继续推动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组织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院士专家行”等活动,支持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推进绿色制造,推动开展中期评估,组织在试点地区开展国际合作、节能环保产业对接等活动。(二十三)培育再制造产业发展。深化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组织编制高端智能再制造实施方案,加强再制造集聚区及示范园建设。推动再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组织再制造技术交流及产品推广,开展再制造产品认定,再制造产品目录。

第3篇:节水行动计划范文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执行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节能执法监察力度,实行节能激励和惩戒政策,加快构建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降耗新格局。以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可持续利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形成政府引导的市场主体自觉节能的机制和全社会节能的良好氛围。在形成的较好节能降耗工作基础上,不断巩固和强化节能降耗长效工作机制。年,全市万元GDP能耗计划下降到0.7759吨标准煤(按年不变价计算,下同),比年降低2.3%,全市万元生产总值(GDP)电耗计划下降5%。

二、具体节能行动计划

(一)积极推进建筑节能。重点抓好新建筑工程节能,严格执行节能标准,凡不符合建设节能标准的建筑工程,住建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开工建设,并加强对在建建筑工程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情况的监督检查;采用绿色照明、新型墙体材料等节能建材和节能设备,充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切实加强太阳能规模化应用,开展3个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试点工作,同时对现有建筑的节能运行与改造,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切实降低运行能耗。

(二)积极推进“禁实”工作,实现“禁实”目标。按照《禁止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及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实施方案》要求,加大“禁实”工作力度,严格执行“禁实、限粘、推新”和鼓励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的一系列政策。同时,住建部门严格按照《省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返退管理暂行办法》抓紧抓好新型墙材专项基金的征管,充分发挥专项基金的调控作用。年实现18门以上实心粘土砖厂的全部转型工作,确保“禁实”目标实现。

(三)切实抓好公共机构节能。进一步完善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规章制度,研究建立公共机构节能考核制度。优先采购节能产品,规范办公用品的采购、配备和使用。加大公共机构节能改造力度,引导用能单位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进行节能改造。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要积极开展推广应用节能新产品。政府优先采购节能产品,切实做到如下几点:

1、推进办公设备节能改造,开展“绿色照明”行动。逐步淘汰高能耗的空调、计算机、复印机等用电设施,提高能效水平;更换楼梯、走廊、卫生间、道路等公开场所节能灯具;改进电路控制方式,安装感应开关等自动控制装置。

2、开展电梯、空调、电视系统节能改造。对老化电梯、电机系统等进行节能技术改造;选择大型宾馆、酒店、商场、政府机关办公建筑等能耗较大的单位开展推广节能空调、高效电机试点工作;鼓励能源服务公司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开展电梯、空调、电机系统等节能技术改造。

3、推广新技术。更换公共机构办公区的水龙头、洁具,使用节水型器具;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安装感应开关等自动控制装置。

4、倡导节约能源。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纸杯、签字笔等日常生活用品。

5、抓好公务用车节能。优先选用节能环保型车辆,及时淘汰报废高耗高污染车辆;提高用车日常管理效益,合理安排车辆出行路线和用车人员搭配,减少车辆空驶里程;实行维修、油耗单车核算制度。

(四)大力推进交通节能。积极应用高新节能运输工具,交通行业内部采用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加速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抑制私人机动交通工具对城市交通资源的过度使用,优化运营结构。

(五)加强节能技术和产品应用推广。重点是供电照明系统产品及设备、选钛厂技术改造、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等,通过设备技术改造和改良新工艺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采用财政补贴的方式在全市推广3.5万盏节能灯,重点在公共机构、宾馆、商场、居民小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开展节能灯推广工作。大力推广太阳能照明灯、景观灯的安装,年创建3个节能示范村,每个示范村由政府投资安装四盏太阳能照明灯,通过以点带面的示范、引导,逐步推广太阳能产品。

(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进一步引导公共财政资源、金融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以及社会资金投向能源消耗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先进设备装备新上的项目,严格控制高耗能的落后生产能力,提升产业层次,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减轻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过度依赖。

(七)依法查处违反节能法和浪费能源行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以及其他节能法规、政策和标准,对违反节能法和浪费能源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八)优化能源使用结构。加快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并大力推广应用。争取更多的天然气供应,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我市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鼓励和引导现有建筑实施太阳能利用改造,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电技术等太阳能利用技术,支持太阳能热水示范工程,并逐步扩大使用范围。淘汰落后农业机具,扩大推广农村沼气池,研究秸杆综合利用。

(九)加强政府采购对节能降耗的支持。认真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节能标志产品清单制度;对空调机、照明产品、用水器具等设备,由同等优先采购改为强制采购高效节能、节水、环境标志产品;建立节能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评审体系和监督制度,保证节能和绿色工作落到实处。

(十)加强节能降耗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各镇、公共机构和有关企业落实国家和省节能政策情况、工作进展情况和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违反节能法律、法规、政策的单位公开曝光,依法严厉查处,严格追究责任。

(十一)发挥政府机关的表率作用。全市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单位、兴隆华侨农场公职人员要以身作则,带头节能,率先垂范,做到人走关灯停机(包括电脑等办公电器及空调、饮水机、热水器等生活电器),冬夏季节严格按规定设置室内温度。安排财政资金实施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年底前,未使用节能灯具的办公室要全部更换节能灯;政府采购中心实施强制采购高效节能、节水、绿色环保办公用品。

(十二)加大节能宣传教育力度。宣传部门要将节能宣传纳入重大主题宣传计划,制订年度宣传方案,万宁政务、市政府网站,市广播电视中心要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进行系列报道,刊播节能公益广告,广泛宣传节能降耗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措施及我市节能工作成果,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节约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17个部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意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组织开展好我市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系列活动。组织落实好年度节能宣传周系列活动,广泛动员和组织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社区开展以节能降耗为主要内容的全民节约共同行动;组织开展节约型机关、学校、社区评选活动,建立崇尚节约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在学校开展能源资源国情教育和节能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节能的良好氛围。

(十三)建立健全节能降耗指标分解。政府及其部门、单位、兴隆华侨农场和节能主体三个层次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节能降耗指标责任体系,组织实施具体的操作方案,明确各镇、各部门、各单位、兴隆华侨农场节能降耗的责任指标和主要工作,并将组织领导、方案制定、典型示范和宣传教育等内容作为年度考评的重点,全面实施“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到位,一级抓一级,一级考核一级”的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

三、有关要求

第4篇:节水行动计划范文

具体打算如下:

第一,以新型工业化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施信息化带动行动计划,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制造业中去,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档次。加强高科技与传统产业的对接,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纺织、丝绸等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升级、产品换代。

二是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加快提升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工业咨询、技术服务等生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以基础产业为支撑的、以生产业为配套的产业集群优势。

三是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千方百计地帮助搬迁企业克服困难,协调解决企业搬迁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在完成市属非化医类企业的“退城进区”扫尾任务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化医类企业的扩张性搬迁工作。同时围绕城市化建设,有计划地逐步将对城市环境有影响的工业企业搬迁出城(镇),向各类开发区集聚,形成科学合理、符合建设生态城市的产业新格局。

第二,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途径,全力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

一是做大产业,推动培育特色产业基地行动计划。按照产业布局规划,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基地、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等5个国家级的产业基地和常熟高分子新材料、吴中医药、吴江光电缆、太仓特种材料、张家港精细化工、昆山精密模具等10家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以及特种钢及制品、特种化纤纺织品等20多家市级产业基地,形成集创新、研发和产销于一体的制造业基地。

二是做强企业,实施培育大企业行动计划。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原则,加快建立产业发展导向基金,重点扶持220家年销售收入将超10亿元的企业,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促使各类资源向这些大企业倾斜,打造一批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2006年,力争新增3—4家年销售收入超100亿的大企业。

三是做优产品,启动自主创新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在工艺设计、产品开发、质量管理等方面与国际认证体系接轨,扩大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坚持名牌带动战略,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开发新品、争创名牌,支持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生产企业做大做强,成为行业龙头,推动更多的“**制造”向“**创造”转变。2006年,力争新增1—2个中国驰名商标、6—8个中国名牌、10—15个省著名商标、35个省级名牌产品。

第三,以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努力构建“三足鼎立”格局。

一是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大发展的良好环境。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36条精神,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制定并实施培养企业家行动计划,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营造更加浓厚的创业环境、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更加高效的服务环境、更加开放的人才环境。

二是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主要是“一个中心,七个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好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使它成为政府为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除此之外,还要建设融资担保、创业发展、公共技术、信息咨询、人力资源、信用、社会化服务等七个平台,形成面向全社会的“方便、快捷、高效、优质”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三是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行动计划。要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发挥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作用,新增担保额60亿元,把具有最佳成长性的中小型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着力解决中小企业“成长的烦恼”,引导其上规模上水平。重点推进“四个一百”工程,即扶持100家成长型、100家科技型、100家外向型、100家节约型民营企业。

第四,以开展循环经济为抓手,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一是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原则,实施节能降耗行动计划,对563家重点耗能企业进行监测,在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抓示范点,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的园区、一批绿色生态乡镇(街道、社区)、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

二是大力开展清洁生产。依照《清洁生产促进法》,围绕水、大气两个环境系统,针对长江、太湖、阳澄湖等三个重点流域地区,突出印染、冶金、造纸、化工、电镀、建材、医药等七大重点行业,结合各行业特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实施一批节能、节材、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及污染防治项目,减少环境污染。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围绕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重点领域,抓好环保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环保市场,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培育一批适应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需求、具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优质产品。

第五,以转变增长方式为手段,切实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

一是加大工业合理有效投入。坚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抓住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和分工战略性调整的重大机遇,主动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引导资金投向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现代服务业以及传统产业的提升和改造,抓好一批带动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重大项目,对146个列入江苏省重点项目导向计划的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推进核电阀、数码印花、熔体直接纺等70个项目开工建设,以及实施银河、梦兰、沙钢等10个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示范项目。

二是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通过引进尖端技术,增强大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中小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技术引进企业的二次创新能力。在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产业自主发展的能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和前端环节发展延伸。

三是加强“产学研”联合。主动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对接,通过知识、技术、人才等的高度集中,促进科研、教育、生产一体化,促使一批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六,以促进协调发展为目的,推动我市工业经济上新台阶。

一是加强生产要素协调平衡。要对经济中潜在的问题有高度的敏感性,进一步搞好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的综合平衡,及早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提高经济运行调节的前瞻性和主动性。重点要加强对电力运行的监测分析和调度安排,集中精力制定并实施各项错峰避峰方案,组织企业有序用电,合理安排夏季高耗能设备检修,增加企业轮休密度。

二是做好银企合作工作。抓好652项工业新增长点项目,重点是100项新增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省级新增长点项目,积极向有关金融机构推荐,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等问题,帮助企业早日竣工、投产,使其成为带动**工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二是拓展国内国外市场。要实施“走出去”行动计划,引导企业在海外投资兴办实业,建立海外生产体系、销售网络和融资渠道,贴近市场,贴近原料基地,直接利用当地资源和市场,为企业尽快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提供先导服务,不断提高我市工业品的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第七,以现代物流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生产业扩张。

一是扶持一批重点物流企业。要制定并实施现代物流行动计划,以沿江开发为契机,充分发挥沿江三市港口以及各类开发区作用,充分利用港口、陆路口岸、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仓库)、高速公路接口,建立面向不同区域、不同服务对象的专业化现代物流园区。重点做好开通“苏深港”物流专线的协调工作,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专业运输、物流配送

、仓储管理、国际采购等为内容的现代物流。

第5篇:节水行动计划范文

(二)主要目标

20*年,全市粮食总产70亿斤,油料总产6亿斤,棉花总产30万担,肉类总产44万吨,禽蛋总产10万吨,奶类总产1万吨,水产品总产26.8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以上。

(三)工作重点

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市农委20*年将围绕做好“一项延伸”,争取“两个突破”,开展“九大行动”,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

做好一项延伸:即做好新农村试点建设示范延伸。继续以产业富民、村庄整治、新村建设和长效管理机制为工作着力点,严抓规划实施,突出一村一品示范建设,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不断深入,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争取两个突破:一是在招商引资上实现突破。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委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引进省内外国家级龙头企业投资为主攻目标,争取一大批具有牵动性的农业产业化项目落户*,在引资规模和质量上实现突破。二是在争取项目上实现突破。继续加大跑省跑部力度,弄懂吃透上级有关项目政策,加强项目储备工作,争取20*年获得中央、省项目扶持资金在今年突破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10%以上。

开展九大行动:

1、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创建行动。20*年围绕四大主导产业,按照“一个产业、一片基地、一个龙头企业、一批专业合作组织、一个工作班子”的模式,在全市再创建20个规模大、品种优、效益好、辐射带动力量强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努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生产。

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植行动。继续深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培训,落实好有关扶持政策,争取20*年全市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0-60个。

3、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行动。落实好有关扶持政策和配套服务,重点抓好58个省、市级龙头企业建设,组织2-3家企业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帮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抓好品牌建设,争取20*年全市新增20个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争创国家、省名牌。加快名牌农产品进超市步伐。

4、重大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控行动。加强重大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预警预报工作,指导科学防治,加强防疫工作,协调农药、兽药和疫苗的组织调运工作。完善防控应急预案。力争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98%以上,动物防疫密度达100%,

5、循环农业促进行动。加快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力争20*年新建7000口沼气池;积极推广应用太阳能和风能,大力发展生物质产业;开发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免耕栽培、精量播种等节地、节水、节种、节药、节能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利用效率,切实把节能减耗作为循环农业重头戏来抓。

6、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行动。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农业投入品源头治理,农产品生产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积极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7、新型农民培训推进行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阳光工程农民转移培训。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适用科技推广应用新机制。争取20*年,新农村示范点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先进适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培训转移劳动力2万人以上。

第6篇:节水行动计划范文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与辛勤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在巩固粮食、油菜、白酒、烤烟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花卉、油茶和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不断扩大集中度,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十二五”时期,我们更要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的要求,围绕特色产业,重点培植,集中开发,区域推进,规模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黔中水利枢纽、滋黔工程、小水库、小山塘、小水窖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实行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实施好农田基本建设、测土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旱作节水等项目。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认真落实对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点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有品牌的龙头企业上市,将优质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要围绕肉牛、优质油菜、中药材、辣椒、茶叶、水果、花卉等重点产业,选准主导产品,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生产基地。在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同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农产品推介力度,进一步打响我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如“贵州绿茶 秀甲天下”、“贵州蔬菜 绿色生态”等。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创新农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以“龙头+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方式促进农工贸、种养加、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真正形成“企业能发展、农民能致富、地方得财政”的格局。

第7篇:节水行动计划范文

抓住贵州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契机,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重点抓好示范点培育及带头作用,拓宽农、特、旅产品网销渠道,着力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搭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平台、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和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框架。依托现有开发区、农业产业园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园和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充分发挥贵州特色产品资源和大数据产业优势,通过农村综合服务体系等建设,逐步完善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物流、通信、政策等支撑体系,加强“电子商务与三农”融合发展。加快建设10个省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围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推进“百千市场工程”,以县为单位,鼓励和支持骨干流通企业向下延伸营销网络,建设改造一批商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和农村超市,发展连锁经营。支持和培育一批专业化的第三方农产品运销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培育农产品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城乡物流配送一体化。

二、推进“互联网+商贸流通”行动计划,促进实体商业转型升级

鼓励传统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开拓国际市场,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的跨境电商企业。设立跨境电商示范园区,鼓励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用互联网改造外贸,优化流程,降低外贸综合成本。创新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外贸综合服务体系,由政府牵头组织开发软件、搜集数据、整合资源、探索构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鼓励银行和支付机构为跨境零售电子商务企业提供支付服务。加强与国内知名电商企业的战略合作,打造“互联网+商贸”产业示范园区,大力推进具有贵州特色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大数据优化商业模式,提升商贸流通业发展潜力。

三、倡导绿色低碳消费,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持续推动商务部“百城千店”示范工程试点工作,培育一批绿色商场、绿色市场和绿色饭店;支持流通企业与绿色低碳商品生产企业(基地)对接,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全面推广节电、节水、节材型产品和新技术,着重促进绿色低碳节能设备设施和智能型电子产品、节能型汽车、环保型家居建材等新型绿色消费品消费。规范发展城乡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合理建设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鼓励发展网络收废、电话收废等再生资源回收模式,有序发展家电和电子废弃物回收拆解行业,积极推进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形成回收、分拣和交易一体化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现再生资源产业化经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通过绿色消费以及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创新实现消费升级。

四、完善流通业信息服务体系,提升内贸流通业信息化水平

强化大数据在政府内贸流通信息服务中的应用,加强对市场运行的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推动内贸流通行业中介组织开展大数据的推广应用,鼓励行业中介组织深入挖掘和研发大数据公共服务产品;鼓励流通企业开展大数据的创新应用,推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企业开放数据资源。结合我省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提高商贸流通业信息化水平和商贸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建设综合公共信息平台,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商贸流通行业中的运用,强化信息化手段,优化供应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开展智能商店试点。积极发展绿色低碳商贸流通,培育一批节能环保商店、绿色市场、绿色园区示范企业。

五、全面推动物流标准化普及,提高物流的标准化程度

加快推广全国统一的重点流通领域标准,完善监督评价体系,不断加大对各地创新改造、推广使用新型标准、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的政策、资金、设备支持力度。加大对发展现代流通方式、营销模式、物流配送的支持力度,对贵州省培育现代物流示范城市、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仓储设施改造升级给予大力支持,尤其是对中小流通企业发展、流通品牌培育给予帮助和扶持。重点落实好商务部“商贸物流标准化”行动计划。以重点企业为载体推广标准托盘共用,促进上下游设备衔接,完善公共运营服务。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强城际配送、城市配送、农村配送的有效衔接,重点解决城市物流配送“三难两多”问题。鼓励物流企业参加A级认证,加快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商贸物流标准化基地,推进商贸物流标准化建设。

六、推动流通集约化建设工程,降低物流成本

加快推进物流服务模式创新,加强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积极发展采购、生产、销售等全过程一体化供应链物流,促进供应商管理库存、精细物流等库存管理模式创新,降低物流成本。以加快推进区域性大型物流园区(基地)的布局建设为重点,立通区位、产业基础和物流城市辐射能力,改造提升和新建一批区域综合物流园区和大宗产品专业物流园区。建设省级物流综合信息服务网,依托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一批物流配送中心,在每个县至少规划建设一个配送中心,加快形成“物流中心-基地-配送中心”的多级物流配送体系。

七、加强行业监管机制,维护市场经济健康运行

加快商务综合监管执法体系建设。创新管理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执法力量,严格落实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健全举报投诉服务网络,完善受理、办理、转办和督办机制。开展商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推进商务诚信建设行动。强化企业品牌意识、质量意识和诚信意识,指导企业深入开展品牌建设工作。依法保护本省企业商誉,打击恶意造谣中伤、商业敲诈等违法行为。强化市场监管协作行动。进一步扩大监测样本企业范围,积极优化监测样本结构。加强对典当、拍卖、再生资源、成品油、二手车、旧货等特种流通行业的监督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充分发挥商务举报投诉热线的作用,接受举报投诉和咨询服务,加强行业监督。

第8篇:节水行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模式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国家之一,被誉为全球最适宜居住的国家。澳大利亚幅员辽阔,人烟稀少,植被丰富,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客观基础,但主要原因是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国策,视为立国生存之本,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方向标,建立有较完整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法律法规和严格的监督保障机制。更为重要的是构建有较完整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在全社会、全方位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宣传,从而使澳大利亚从政府到企业、机构、社区、学校及公民具有良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工作与行为以及各类活动中,形成了“人人参与、全社会参与,重环境教育实践”的特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澳大利亚人民行为的自觉。

一、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的产生

“可持续发展是这样一种发展,它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经济等紧密联系,可持续发展概念与理论一经提出即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可,成为全球最为广泛关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发展方兴未艾。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二十一世纪议程》,正式提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尤为重要的是《21世纪议程》提出:“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此,世界环境教育发生了重要转向,由以前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环境教育。1995年希腊雅典环境教育会议,重点讨论,如何将环境教育重新定向到可持续发展方向;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希腊塞萨洛尼召开了名为“环境与社会国际会议——教育和公众意识为可持续未来服务”的会议,并发表《塞萨洛尼宣言》,指出环境教育是为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二、澳大利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构建

澳大利亚政府分三个层次:联邦政府(Commo- nwealth Government)、州政府(State Government)、地方政府(Local Government),根据澳大利亚联邦宪法,教育事务由各州、领地政府负责管理,联邦政府没有法律上的义务。各州、领地政府对教育的责任包括对初级和中等教育的行政管理和拨款,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行政管理和拨款。联邦政府通过联邦拨款、设立专门教育项目等手段,通过已经设立的“联邦教育培训和就业部长会议”等多个全国性教育机构等机制,介入对教育事务的管理,如负责高等教育的拨款,对学校、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补充经费,加强对土著居民、岛屿居民、移民的教育和培训,开展国与国间的合作与交流等等。除了重要的拨款功能以外,联邦政府也在促进全澳教育和培训的公平性、一致性和连续性方面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全球环境教育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澳大利亚的环境教育是世界上发展较早也较完善的国家之一,1970年澳大利亚科学院召开教育与环境危机会议,1979年成立澳大利亚环境教育协会;1983年,澳洲联邦国家事务及环境部设立环境科,1987年,课程设置中心鼓励各州制定环境教育政策。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方向。1995年环境领土厅及环境教育协会召开全国环境教育研讨会,1999年联邦政府环境教育文件:今天改变明天。20世纪90年代末,《阿德莱德直言》提出了环境教育的目标:“学校应全面、充分地发展所有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当学生离开学校后,能关注和理解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并形成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技能。”2000年,澳大利亚环境与遗产部又出台了《为了可持续未来的环境教育国家行动计划》,要求在整个国家水平上实施环境教育。2005年7月,即“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2014年)国际实施计划”的第一年,澳大利亚环境与遗产部颁布了《为了可持续未来的教育——澳大利亚学校环境教育国家声明》,为学校环境教育提供了前景、目标和实施框架。2009年4月澳大利亚政府颁布了《可持续地生活——澳大利亚政府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是澳大利亚全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其目的是使所有澳大利亚人具备可持续地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动机、行动。它为澳大利亚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了框架,并提出了四大行动策略。

新南威尔士州是澳大利亚经济、教育最发达的州,其多年来视环境为生命的价值观使其在环境教育上一直走在全国发展的前列。新南威尔士州的环境教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20世纪60年代始在州环境教育协会等的支持下,成立了许多环境教育组织以促进环境教育的发展,建立了许多环境教育中心和动物园教育中心,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环境教育的进展而逐渐形成并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小学环境教育开始日趋有序,1989年了新州幼儿园至12年级环境教育课程声明,要求州内所有公立学校必须使用该声明作为指导文件进行环境教育。正式把环境教育内容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中,并作为学校教育的关键领域之一。在总结这个课程政策实施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并从国内外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最新进展出发,2001年7月,教育和培训部颁布了《学校环境教育政策》,并使《政策》在实践中完全取代1989年的《环境教育课程声明》,规定各学校必须制定学校环境教育管理计划,并必须作为学校总体管理计划的一部分,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对学校环境教育的指导理念和具体实践进行重要改革和发展。

澳大利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是在政府主导下构建,并紧随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

三、澳大利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

在澳大利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渗透在中小学、高校及校外教育中,是政府主导下全民、全方位的、全社会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州教育行政部门及地方政府负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制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政策,推广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项目,指导监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

在澳大利亚,各中小学在州“环境教育课程声明”政策文件指导下,制定学校环境教育管理计划,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各州从学前教育阶段就开设社会与环境教育课程(SOSE),并将其作为澳大利亚核心学习领域之一。在小学和中学,各科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都渗透有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如将水资源、能源、生物多样性、废物处理、管理自然资源等有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融合渗透在科学、历史、地理、英语、数学、艺术等课程中。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人群设计不同的可持续发展学习内容,提出不同要求。如幼儿园——我的小小世界天气、一年级——水的来源,二年级校园考察,三年级——种植物,四年级——设计挑战:改良节水设计,五年级——野外实地考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六年级——节能计划。地方政府通过拨款和奖励鼓励可持续性学校建设,开展可持续性学校活动,成立地方环境与可持续性学校网,培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师资,组织学生参加州政府环保会议等等。

澳大利亚各高校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课程纳入学生必选课或选修课程中,如悉尼大学在农业、食品及自然资源学院,建筑、设计及规划学院,工程及信息学院,科学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商学院,科学历史及哲学学院等18个院系都开设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相关课程,不仅在本科层次而且许多专业在研究生课程中也涉及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悉尼大学还设有可持续发展硕士学位。此外,还有麦考瑞大学、墨尔本大学、迪肯大学都设有环境与科学工程院系,都开设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相关课程。在澳洲教师及科研人员开展各类项目科研,都必须进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证,说明项目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影响,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影响对科研项目立项具有一票否决权。

四、澳大利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与教学模式

1999年澳大利亚召开的环境教育国际会议,了《今天塑造明天:为了可持续未来的环境教育》官方报告,提出了环境教育的实践性、整和性、参与性等原则,并利用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整和性的学校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尤其强调学习者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在实现环境教育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2000年,澳大利亚环境与遗产部出台的《为了可持续未来的环境教育国家行动计划》,要求在整个国家水平上实施环境教育国际会议所提出的原则。在以上世界和国家环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发现,以往的环境教育政策过于强调培养学生对自己环境的责任感,全球意识未受到重视,而且把环境教育只局限于课程教学中。为此,他们进行进一步修正,强调以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观为指导原则,更加突出环境教育目标和理念的开放性、全面性,方法途径的多样性、整合性,强化实施过程的实践性。

中小学通过校内堆肥、观察昆虫、无脊动物蚯蚓的养殖、蔬菜种植、本校的水、电用量等观察、实践、调查等实践,使学生带着问题开展调查式学习,学生教学生、孩子教孩子、成立学习探究小组、高中生带领小学生、校级合作等多种学习模式,“教给他们熟悉的事件、人们和环境”;“就力所能及的爱护环境的方式提出建议和方法,并且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校内节水、节电调研分析及建议,使学生“识别、探究、说明和讨论影响到自己及其自己所生活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各种因素”;研究“人们如何关注本地区,包括他们采取的各种行动及其有关考虑,如关于公共场所的规定、垃圾控制、物质的再利用和重复使用以便减少对于环境的影响”;学习“各个地方自然环境的性质怎样影响着人们的活动,而自然环境又怎样受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其活动的影响”;“探究和参与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计划,如社区内纸张的重复使用或者在家庭和学校节约用水”等等,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关心人类,关心社会与自然。从幼儿教育起,逐步树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世界观,要求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树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未来观,认识“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形式都通过生态系统结合为一体,并依赖生态系统得以更好的生存”、“社会就及经济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全世界人类都通过社会系统联系在一起,并依赖这个社会系统得以更好的生存”。要求不仅要建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更要从全球出发,考虑未来,积极采取行动,为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不断提高人们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行为能力。

澳大利亚在强化学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同时,注重整和整个社会资源开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行业、企业、社区、非政府组织都积极参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建设,积极投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并作为应尽职责,在每个公园、植物园、动物园、自然保护区、水处理厂以及社区都建立环境教育基地,配备相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干事,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无脊椎动物的认识、植物的识别、废品回收、雨水收集利用、社区植树、灌木林修复等实践,让人们直接参与环境保护过程,认识生物多样性,强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激发对环保的情感和责任感,使学生、青年、广大民众以实际行动广泛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如自觉参与植树、清理垃圾、拯救动物,居民房屋前后的花园和草坪,按政府有关部门的统一规划和要求自我负责栽植和管护。全民、全社会、全方位开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推进了澳大利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澳大利亚全民、全社会、全方位开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基本做法与成功经验给我们以启发与借鉴,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一定要坚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开展持久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要增强全民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忧患意识,加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宣传和示范,强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意识、合作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生态及社会都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张华,张悦.澳大利亚环境教育对中国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8):130-131.

[2] 丛立新.澳大利亚“社会与环境教育”课程评价[J].比较教育研究,2004,25(1):22-26.

第9篇:节水行动计划范文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计划安排,并配合市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开展节能执法检查的工作要求,财经工委会同城建环保工委,于7月上旬至8月下旬,对本区节能减排工作开展了专题调查。7月中旬,课题组专题讨论并制定了调研方案。7月下旬,x副主任带队走访区经委,并召开区发改委、经委、科委、建交委、财政局、环保局、房地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和部分重点用能单位负责人的座谈会,了解本区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情况。8月上中旬,走访了xx松下半导体有限公司等单位,实地察看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应用、设施改造情况。8月下旬,组织部分市、区人大代表视察宜家家居、xx先进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和xx龙华水质净化厂,听取了区经委、区环保局、区机管局和三家被视察企业负责人的情况汇报,并进行座谈交流。现将有关调查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区节能减排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实现,将其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来加以落实,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和本市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政策引导,明确责任主体,创新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推进、市区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配套方案。2007年初成立区节能降耗领导小组,区经委下设节能办,形成了由政府、部门、用能企业组成的产业节能三级管理架构体系。制订《xx区产业节能减排三年行动计划方案(2008-2010年)》、《xx区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xx区能源统计实施方案》等配套规划和制度,明确总体思路和政策导向,将节能减排的目标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部门)和重点企业。

(二)抓住重点环节,深化重点监管。在加强能源统计、摸清能耗底数的基础上,对年耗3000吨标煤以上工业企业和500吨标煤或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楼宇)等能耗大户实行重点监控,重点管理,重点服务。以实施“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紧紧围绕我区二氧化硫(so2)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减排目标,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工作。突出重点领域,持续开展黄浦江准水源保护区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漕河泾开发区和都市型工业园区、高校实验室污染物排放等专项整治,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三)吸引市场参与,探索“2+x”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探索市区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利用xx区的科技资源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市节能服务中心、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两家专业机构合作,探索市区、区院“2+x”的节能合作模式。依托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服务,帮助用能单位做好节能计划和项目建设,试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效益分享模式,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加快结构调整,增强推进实效。结合以发展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低能耗、高产出的现代服务业对地区增加值的贡献,重点锁定污染严重、高耗低效、限制淘汰类的行业和企业,控制高耗能企业及项目享用资源和能源,“十一五”期间纳入计划调整的高能耗企业约30家。重点推进固定资产投资节能和建筑节能,固定资产投资“批项目,核能耗”,新建建筑执行国家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既有住宅结合旧小区平改坡工程实施综合节能改造,将创建节约型工地、施工现场节能降耗纳入建设施工工程项目的监管考核内容。严格控制排放总量,通过环保审批制度,坚决杜绝不符合我区产业发展定位的新项目设立,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积极促进落后或污染产业结构调整和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改造,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同步发展。

(五)强化政策引导,鼓励自主创新。设立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节能减排领域的示范性应用项目,鼓励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引导区域内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的创新成果产业化。如对xx多佳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的“军团菌的源头治理及其监控”等4项涉及生化环保工艺、环保设施自控和节能技术的自主创新项目财政支持362万元,并带动企业投入超过1600万元,体现了政策资金的放大效应。在创新资金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计划项目中,每年以不低于10%的立项比例,支持能源循环利用、清洁和新能源及环保、污染控制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

(六)普及宣传教育,树立全民意识。通过报刊、有线台等新闻媒体,改版xx区“节能减排—科学发展”网站,宣传节能减排政策法规。开展“机关节能,从我做起”系列活动,发挥区级机关的表率作用。开展学校节能减排主题教育,打造xx绿色教育品牌。利用“五进社区五到家”社区平台,向全区30多万户居民发放百姓手册,介绍和宣传日常节能环保知识。开展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节能宣传周等活动,普及节能减排知识。

2007年我区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15.65万吨标煤,单位增加值能耗0.307吨标煤/万元,下降4.49%;so2年排放总量市政府下达的目标责任为到2010年底控制在904吨/年以内,我区则提出要控制在500吨/年以内,截至2007年末,已控制在631吨/年以内;截污纳管率区“十一五”规划目标从期初的92.5%提高到95%,截至2007年末已达到94.1%。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我区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节能减排初见成效,任务依然艰巨。大型企业迁移导致gdp骤降,增加了单位能耗指标的压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能耗总量虽见效显著,但涉及人员、场地等因素,矛盾突现。楼宇经济发展较快,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导致管理部门控制能耗缺乏抓手。区域内河道众多,局部污染仍存在,污水处理厂家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截污纳管率的指标完成与居民实际满意度仍有差距。

(二)能源统计初具体系,基础仍待夯实。能源统计体系虽已建立,但数据准确性、前后可比性等仍有待完善。xx区域范围大,企业分散,目前重点跟踪企业仅占区域总能耗的42%,不可控因素仍较多,且受人力、财力限制,扩大监控范围难度较大。目标责任和考核体系虽已制定,但制约措施的实效还有待提升。

(三)财政政策显现效应,配套尚需完善。财政政策的覆盖面侧重于企业,事业单位的积极性调动不够。节能产品及生产企业数量不少,产品目录和质量控制缺乏统一的权威标准,且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信息渠道不够畅通。政策扶持偏重于资金的直接支持,财税政策、价格体制、示范激励等综合效应的体现不够明显。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协同推进工作尚需加强。

(四)全民意识有所增强,践行动力不足。节能减排成功企业的经验推广尚不到位,部分企业过分看重当前利润和成本投入,缺乏节能减排的紧迫性和积极性。党政机关节能表率作用发挥不够。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的居民群众更看重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节能意识未能更多地付诸行动。

三、几点建议

(一)聚焦世博主题,增强节能减排的紧迫性。结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演绎,正视整治废水废气排放污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实施“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努力使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让居民更加满意。加快田林和吴中泵站、蒲汇塘水域等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重点流域水污染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南线干管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如期竣工。从战略的高度、全局的视野来认识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大力推广、宣传和使用节能产品,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生产率,减少废弃物排放。

(二)健全法规制度,强化节能减排的约束性。健全节能减排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市有关部门的支持,完善统计评价体系,执行能耗报告制度,拓宽监管覆盖面,形成有效的动态监管网络和考核评审机制,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落到实处。深入调研,配合市有关部门抓紧出台建筑节能管理条例、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条例等政策法规,研究建立能源消耗总量和重点行业能源消耗增量的控制办法,切实解决目前所存在的法规缺失和体制障碍,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强制性和约束力。

(三)合理规划布局,提高节能减排的绩效性。坚持节能减排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机结合,按照“十一五“规划,知难而上,有序推进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企业的调整淘汰。完善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和产学研联动机制,培育中介组织,依托专业力量,聚焦示范项目,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提高节能减排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打造信息平台,畅通供需渠道,组织经验交流,引导和帮助企业实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降低成本,提升实效。加大政府采购向节能减排倾斜的力度,率先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能源。

(四)完善政策体系,调动节能减排的自觉性。制定完善区节能减排扶持政策,重点研究财税政策和专项资金的综合使用,激励方式和受益范围的合理界定,资金投入和产出效益的科学评价,加大对重点扶持领域、项目、产品和单位的倾斜力度,并最大限度地放大政策资金的引领效应。加强市区联动,积极向市相关职能部门建议,加快推进能源价格机制改革,多领域、大范围地实施节能成效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和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