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实践研究范文

教育实践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实践研究

第1篇:教育实践研究范文

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康德的名字早为世人所熟知。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其卓越的成就曾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等伟大导师的高度评价。在哲学发展史上,康德的名字是不可能被绕过去的。但是,康德的哲学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他长期的教育实践研究的经历,这就不为世人熟知了。

青年康德立志献身于对学问和真理的追求,而不是为了面包而读书。他曾这样写道:“我早已投身于我决心保持的东西。我将沿着自己的路勇往直前,什么也不能阻止我对它的追求。”1755年9月,31岁的康德获得了格尼斯堡大学讲师的职称。因当时康德发表过两篇天体论文,已小有名气。面对慕名而来的多到不可信程度的学生,初登讲台的康德的表现甚为青涩,甚至有些慌乱。直到第二节课,他才镇定下来。由于他思维敏捷,逻辑严谨,学识渊博,很快就获得广大学生的钦佩。自然地理课是康德最喜爱的一门课程。康德在课堂上的讲授,充分运用极强的记忆力和生动的想象力,从细微末节塑造出完整的形象,这些使他的讲解非常精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教育方法上,康德希望学生们不要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思想。他指出,死记硬背不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要主动地思考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才是教育的目的。他使用教科书,并不照本宣科。他也不喜欢学生记笔记。当他注意到有的学生没有抓住主要的而在笔记中记下了不主要的,他会难过的连自己的讲义都讲不下去了。在对待不同资质的学生的态度上,康德则尽力去关注那些中等天分的学生。康德精进勤勉的教学风格赢得了广大学生的爱戴与敬重,他讲课的教室总是挤得满满的。

康德的教育观点是在卢梭《爱弥尔》的影响下形成的,并且努力将自己的观点应用于实践。1774年,约翰·贝尔纳·巴泽道在德绍创办了名叫“博爱”的学园,致力于改革教育事业。该学园注重传授自然知识,教学轻松,没有强迫遵守的纪律,也不进行惩罚。康德热情支持“博爱”学园的教育试验,主张对教育工作进行革命而不是改良;他劝母亲们要亲自给孩子喂奶;他还主张孩子从小就应当有行动的自由,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教会人思考,教育者不要乱用惩罚手段……康德的许多教育观点即使在当今的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中仍然有着值得借鉴意义。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教育家荀子就曾精辟地指出:“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説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康德的教育实践与研究的生活经历,印证了荀子所阐述的为师之道,对于古今中外从事教师工作的人具有普适意义上的指导价值。任何一个做教师的人,无论其日后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在其任教之初,都会出现各型各色的“青涩”现象,都要迈出各自蹒跚艰难的第一步。只要他(她)心中有事业,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积累,与时俱进,勤奋扎实地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就一定能够站稳讲台,赢得学生的爱戴,获取事业的成功。

(作者单位: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第2篇:教育实践研究范文

一、研究背景

201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标准》提出了十大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其中包括符号意识。《标准》突出强调了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对数学符号涵义和实质的理解是培养符号意识的基础,符号意识的培养很大程度依赖于学生对符号意义的理解,所以在数学符号意识的教学中应当着重注意数学符号内涵及实质的作用。数学世界中可以说处处充满符号,数学中人们以符号为载体进行表达、运算和论证。学生学习代数等相关知识是在初中阶段开始的,从算术到代数的过渡也是七年级数学课程的重点以及难点,符号在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转化作用,学生必需经历由具体的数到抽象符号的转变,才能更好地学习代数内容,运用数学符号表达数学情境。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一线教师发现,对于这些数学符号的大量涌现,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了不同的困难。由于数学符号的抽象性,在学习数学符号时使得许多学生没能理解符号的真正含义只是进行简单的机械记忆,导致符号学习和学生内在的知识经验脱节。另外随着初中知识的增加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多样化,新符号的数量必然会增加,表达的方式也会更加多样化,运算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发展初中生的符号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二、明确研究问题

多年来,大量的研究者从数学符号意识的各个方面,比如学生符号意识的现状、符号意识的维度、符号意识的内涵等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也让大家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

因此,本文将以以下问题作为重点研究方向:

(1)了解学生“符号意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现状中存在问题的归因探寻对应的教学策略;

(3)在实践班级检验教学策略是否可行。

本研究以上述内容为出发点,明确研究现状后,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学实线研究,探寻出符号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

三、研究方法

为了进一步了解七年级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现状,笔者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研究。笔者首先研究《课标》 ,学习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内容,研究郑州市期末考试试卷,参考其他研究者编制的试卷,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编制了《七年级学生数学符号意识测试问卷》 ,统一测试,并让学生将答题卷上传七天网络,由多位老师共同完成改卷,统计答题情况,最后利用Excel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

四、研究的目的

1、促进学生符号意识的建立

数学课程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解题,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符号意识”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其在本质上体现的是数学抽象的基本思想。七年级是数学课程从具体的算术到抽象的代数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抽象的数学符号的出现,让学生觉得这些陌生、古怪的数学符号就象“天书”一般难以读懂,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因此在这个时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的想象力,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的储备数学符号,主动用符号。

鉴于此笔者提出一些关于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如何与符号交朋友,如何主动的应用符号的学习策略,希望能促进学生符号意识的建立,为解决问题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2、为教师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提供教学策略

虽然现在提倡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组织者的地位还是不可动摇的,教师的教学方法控制了一堂课的节奏。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只要是能提高教学质量的都是有效的教学。

五、研究意义:

标准中虽然给出了符号意识,但对其内涵的界定比较单一,进而影响了教师对符号意识的认识,导致相关训练只是偏重于学生外在的结果,而不注重内在素养的提升。因此本研究从心理学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结合新课标对符号意识的阐述,全面地分析和认识了符号意识的地位与作用.

通过研究了解初中生符号意识的现状及水平,并发现其中各方面发展的不足,分析学生在符号意识发展方面的薄弱环节,再加上对学生的差异性分析,结合鲁教版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当下的教学现状,促进学生符号意识的提升。

在教学中,教师能否准确地、有针对性地对新符号或者不同情境下的符号进行讲解,是难以合理地判断与评价的。明晰初中生符号意识的现状,可以帮助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提高教师对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六、研究结果

1、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七年级学生在数学符号意识上存在四个问题:

(1) 学生很难理解数学符号的内涵。大部分学生只是认识数学符号,但是对符号的本质是什么很陌生。

(2) 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之间转化比较困难对于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的问题比较小。但是对于图形语言和数学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学生不能从图片中提取信息,转化为符号语言,表现的不尽如人意。

(3)代数式运算困难。学生对于简单的数学符号计算能够从容应对,但是在去括号,去分母的时候,学生往往顾头不顾尾,很容易出错。

(4)用数学符号作为推理、思考的意识比较低。当学生遇到没有训练过的问题,学生的第一反应是用特殊值来说明结论的正确性,而不是用符号来表示一般规律。这说明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符号语言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比较低。

2、反思

目前七年级学生符号意识发展水平不高,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并注意以下几点。

(1)提高符号教学的地位。目前教师认为符号教学在自身的教学过程都有体现,但实际上符号教学往往只是教学的附属,符号教学在教师的头脑中渐渐成为了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教学。这也体现了当下对于符号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发现符号教学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其脱离了课程标准对符号教学目标的要求,这些行为都将会造成符号教学的内容呈现出杂乱无章和支离破碎的状况,造成只重形式而忽略内容的现象。要改变当下的问题,就必须要求教师提高对符号教学的重视度,把符号教学看成是数学教学的一部分,也就要求教师要设计相应的教学程序体现符号教学的内容,同时做相关的练习和总结。

(2)符号教学应参照学生行为。对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应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经历的全过程,伴随着学生数学思维层次的提高而逐步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符号意识的训练。对于新学的数学符号,教师多数情况下只是在讲解的过程中告诉学生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接受方式往往是被动的,因为对于新的符号,学生没有已知的经验作为基础,或者难以将已有的经验与新的符号联系起来。如在七年级的"有理数"的教学中,字母是负数就用a<0来表示,而尽量减少用语言叙述的方式,进而使学生能够形成条件反射,由a<0就意识到a是负数。利用符号解决问题是符号意识的核心,学生符号学习的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教师如果将这些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素材,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讲解或者否定,那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大量反例的出现,就会让学生体会到其中错误出现的原因,从而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同样给学生符号意识的发展扫清障碍,摆脱纯符号操作的盲目性,符号语言是数学思维的重要载体,存在关系式、图像、表格等表征方式。学生能够在三者之间进行互译,并且知道何时选择哪种语言进行有效的转换,则是学生符号意识发展水平的又一体现。

(3)在解决数学问题中运用符号。数学解题中的“一题多解”,正是数学多元表达的具体应用,因此教师应当注意运用不同数学符号表征方式进行解题,培养学生进行多元符号表征的能力,使学生的符号意识进一步得到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用符号表示出各种表达式、关系式,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教师必须有步骤、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于教学中,才能充分体验到知识的魅力,获得持久的学习动力。

(4)引导知识的正迁移

很多新知识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掌握,而这种基于旧知识的新知识学习,会带有一定的知识迁移痕迹。积极的知识迁移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更为准确,消极的知识负迁移会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阻碍,容易产生对知识点的混淆。教师在其中要做的就是鼓励学生在对数学符号的合理联系中产生正迁移,推动符号意识的完善,避免由于学生的思维定势产生的负迁移给符号意识的培养造成负面影响,在教学中探索能给学生带来知识正迁移的方式并进行引导,不断积累学生容易产生知识负迁移的题型,让学生通过针对性训练,或者引导学生主动对易混淆概念、易错题型进行类比与对比,找出差异来改正这种负迁移情况。

例如,在教授同底数幂的知识时,抛出a^m·a^n=?(m.n都是整数)的问题,基于学过的a2+a2=2a2,学生可能会混淆认为结果是2^m·n,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用数字代人法探索出结果为a^m+n后,一般就会总结: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这样学生还不一定都能理解公式,需要让学生在易错类型中分辨出错误之处,才能对同底数幂的规律有深刻把握。比如,给出a2+a3=a⁶,x3·x⁴=x₇……让学生通过抢答来分辨这些公式的对错,并说明错误之处。抢答的方式可以激发课堂的活跃度,更能锻炼学生对公式的敏感度和快速反应能力;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则是为了考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和其他学过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加深对各知识点的印象,并有所区别,使学生减少对新知识学习的负迁移。

(5)引导学生规范符号的读写使用

数学符号多而繁杂,初中阶段经常接触的至少有20多个。对符号的读写,不像语文课上专门设置课程来训练,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规范自己对数学符号的读写,尤其是字母符号的大小写以及符号之间的位置规则,要向学生说明清楚。学生对符号的读写不规范可能会影响对符号概念或形态的记忆,导致符号运用时由于不确定性而影响数学问题的解决。所以对于学生练习作业的评析,教师除了纠正错误的解题思路、做题方法之外,还要对学生的符号书写情况进行纠正,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的完整、准确和精练,确保学生对数学符号的读写正确,这是培养学生符号意识中最基础的步骤。

第3篇:教育实践研究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德育;艺术活动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青少年犯罪案例在引起震惊的同时,也为大家敲响了警钟,时刻督促我们积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努力探索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品德乃人立身之本”,让孩子“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学前期的品德教育作为造就一个真正人的奠基工程也愈加受到社会的重视。我园通过几年的基奠,确定了以“艺术”作为核心课程,本课题旨在:充分利用艺术教学这一有利阵地,开展有效、有序的德育工作,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并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指导策略与意义

(一)通过艺术活动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养成

镜头一:明明和小朋友一起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参加室外游戏活动,老师告诉小朋友今天要玩套圈,还没等老师说完,明明推开小朋友拿了套圈就玩,玩了几次后,却对旁边的小朋友说:“一点都不好玩”,这时,他看见小班的小朋友在玩皮球,就丢下手中的套圈,跑过去抢了小班小朋友的皮球。镜头二:上幼儿园时,孩子空手跑在前面,把替他背着书包的家长落老远;离园时,孩子见了家长把书包一扔,抢先跑出去玩了。许多幼儿力所能及的事情大都让家长包办代替了,导致他们形成了懒惰,不爱动脑,事事依靠他人,自我为中心的习气。依据:A.蒙台梭利有一个精彩论断:儿童拥有一份吸收性心智。艺术活动恰恰满足了儿童的心智需求。B.《指南》中指出,要将德育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之中,坚持从点点滴滴、时时刻刻入手,抓好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品德教育的随机性。实践探索:歌唱是幼儿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他们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易接受教育,但一些德育内容缺乏感性认识,不易于幼儿理解和体验,我园在具体操作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1.选择适宜的有教育内容的歌曲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我们发现中班的孩子在交往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分歧,有时候为了一件玩具就发生争执。陶行知说:“唱歌最能启发人的心灵。”音乐课上,教师可通过对《好朋友》这首歌的歌词学习,让幼儿说说怎样才能成为好朋友。

2.在积极歌表演中发展幼儿的道德体验

在歌唱教学中选择《我叫轻轻》《好孩子要诚实》等歌表演进行教育。中班佳佳小朋友的父母都是在企业上班,并且是三班倒的班制,每次佳佳放学回家,父母还在休息,但他总是找各种理由吵父母,爸妈很是无奈。我了解情况后,在一次学习歌表演《我叫轻轻》时,引导佳佳认真表演,加深对词的理解,利用这一形式让他体验到友爱,然后趁机教育他,应该体贴父母,关爱长辈。这样,通过演唱、表演等形式,关爱的种子就能在幼儿心里生根发芽。

3.在音乐游戏中巩固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

在学习《劳动最光荣》这首歌时,通过喜鹊、蜜蜂和蝴蝶的对比,孩子们懂得了劳动光荣、懒惰耻辱的真正意义。在复习歌曲时,孩子们还自发地用歌曲内容来评价彼此的日常表现。当一些孩子得到“要学喜鹊造新房,要学蜜蜂采蜜忙,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这段歌曲的评价时,他们的脸马上笑得像花一样,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嘴里还谦虚地说:“我还要继续努力”,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好的艺术作品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艺术活动中,教师应根据相应的内容,有意识地引导、教育孩子,使品德教育渗透到艺术活动之中。

(二)通过艺术活动推动幼儿情感的逐步完善

镜头:组织活动时,有的孩子特别自私,为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而不择手段,有的孩子看到同伴摔倒不仅熟视无睹,还在一边幸灾乐祸,嘲笑同伴。现在很多家庭主要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多数家长注重对孩子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他们行为习惯和良好情感的培养,导致孩子占有欲强,不懂得关心、帮助他人,缺乏感情付出的意识。依据:A.《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艺术活动中。B.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可先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实践探索:从“多元美术”实现这一目标。道德情感的培养有赖于对幼儿美感的激发。

1.合理选材,精心指导

在开展绘画教学活动《爸爸的领带》时,让孩子们讲述爸爸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了解爸爸的工作,体会爸爸工作的辛苦,以力所能及地为父母做一些事。在教师展示区、美工区可以展示孩子的作品,也可以通过家校通平台将孩子的作品展示给家长,并与家长沟通,增强他们亲子间的感情。

2.利用多元美术活动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

以重大的节日为题材开展教育。每当大的节日来临,我都会让孩子了解这个节日主题,然后进行美术创作活动。“三八”节,让孩子画“我爱妈妈”,引导孩子们表达对妈妈的情感;“植树节”时,让孩子们到户外描绘周围美丽的景色,同时渗透环保教育,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六一节”来临时,让孩子们画“快乐的六一”,充分表达自己快乐的童年,愉悦情绪;“国庆节”时,画“我爱家乡美”,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城市的教育。

(三)尊重儿童在艺术学习中的兴趣和需要,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镜头:茗茗小朋友是中班一位文静、内向的小女孩、也是家中的“小公主”,老师发现她做什么事都没有自己的主见,对自己没有信心,遇到困难就哭鼻子,并用求救的眼神看着老师,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依据:A.《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作为发展中的个体,总是在积极主动地探索外部世界,而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能动性又是发展的先决条件,应让幼儿在与同伴共同进行的自主性活动中体验成功感,培养自信心。”B.据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对幼儿自信心整体发展情况的调查发现:20%以上幼儿缺乏自信心,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怀疑,活动中表现出胆怯、紧张、退缩及不愿与人交往、沉默寡言等。实践探索:利用音乐活动和多元美术,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首先,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准备难易程度不同的多张范画,允许幼儿在活动中自己选择内容,如鼓励能力较差的幼儿选择最简单的内容并大胆下笔,鼓励能力较强的幼儿大胆想象,从而让所有参与活动的幼儿都能有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在这种宽松的活动氛围下,幼儿能更好地完成活动内容,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对自身能力也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在音乐游戏中,教师要选择有更多机会让孩子参与的游戏,如选择歌表演《两个娃娃打电话》,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自己当家做主。这样的活动环境,有助于幼儿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树立自信心。另外,在上歌舞课时,有的小朋友非常胆怯,连声音也不敢发出来,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平时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对幼儿表现的动作用眼神给予认同,或适时地说一句鼓励的话,以增强幼儿的信息,使他们逐渐在活动中敢于表现自己。

三、成果:以艺术扬品德,达成了“二大目标”

(一)园所发展目标——形成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新型模式,自然而然地打造出幼儿园以艺扬德的特色品牌

挖掘每个幼儿的艺术潜能,培养幼儿个性化的艺术兴趣和才能,形成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新型模式,自然而然地打造出幼儿园整体的特色品牌。由每一年到每一学期,由园务规划到教科研规划到班级规划再到教师个人规划,扎实有效地将艺术品牌渗透于方方面面。我园先后创建了儿童舞蹈、儿童画、陶艺、艺术体操等特色班级,并在班级环境与区角设计中重点进行了相应的布置,给了幼儿一个充分学习的机会。

(二)幼儿的成长目标——提升孩子的艺术能力,以艺育人

把艺术活动目标具体化、明确化、细小化。艺术教育具有“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能通过影响孩子的情感,影响到孩子心理活动的其他方面,进而产生潜移默化、影响久远的效果。艺术教育是载体,全面健全的人格教育是目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我们要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将爱心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田,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塑造孩子的灵魂,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栋梁。

参考文献:

[1]吴厚,李峻.自爱:道德的源头—兼论学校德育有效性的丧失[J].学前教育研究,2004(11):37~38.

第4篇:教育实践研究范文

“伙伴互助教育”一词来源于“同伴教育”,发源于澳大利亚,流行于西方国家。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在社会发展领域内广泛采用的培训方法。“同伴教育”是指:同伴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倾向,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方式。利用同伴互助的特性,我们提出了“伙伴互助教育研究”,尝试在同一个班级学生之间,以同桌两人为一个单元组成学习伙伴的形式,希望通过小伙伴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他们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及能力、习惯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 “伙伴互助教育”的实施策略

为了让“伙伴互助教育”的教学模式探索更为有效,采取每个年级确立2个实验班(低年级语数学科,中高年级语数英学科)开展研究。

1. 出台《“伙伴互助教育”的建设要点》。“伙伴互助教育”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很多教师之前并没有很系统、完整地去实施过。为了让大家在实施过程中少走弯路,学校出台了《“伙伴互助教育”的建设要点》:

(1) 教师把班内学生以两人小组的形式分成若干组。为了合作方便,一般以同桌为合作伙伴。伙伴结对要综合考量默契指数。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个性、爱好、学习差距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尽量让志趣相投且学习差距不大的学生之间进行结对。这样,伙伴之间不会产生太大的心理压力,彼此之间还可以交流学习经验,感受友爱,分享快乐。

(2) “伙伴互助”体现在课上,主要是留出时间让学生言说。问题的讨论、观点的交流、任务的完成等等,都可以组织2人小组,“兵教兵”合作进行。在反馈展示时,要让组内表达能力相对不强或个性内向的那个学生来代表小组发言,从而实现保底和双赢。

(3) “伙伴互助”体现在课后,主要是围绕作业继续帮扶,讲解难题、背书过关、督促作业等等,让学生互相督促和提醒。通过伙伴间的密切合作,不间断地缩小彼此在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上的差异,整体提高。

(4) “伙伴互助”的评价要及时跟进,每堂课教师都要即时指导和量化打星,每周评选班级里的优秀“伙伴小组”,每月或每学期评选学校的明星“伙伴小组”,以加强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功感。

(5) “伙伴互助”的建设不会一蹴而就,教师要依据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日常的实践操作,从中提炼适切的做法和经验,同学科组的教师之间要增进研讨和切磋,共同推进教与学的优化。

2. 打造学生善于倾听的课堂。“伙伴互助教育”的课堂更多的是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则成为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关键点的引导者。在学生上台交流的时候,下面的学生认真倾听非常重要:要从倾听中学会新知;要从倾听中发现问题,交流共享,深入学习; 同时,倾听也是对其他学习小组劳动成果的尊重。所以,我们非常注重课堂上伙伴合作关系的训练,教给学生自信、大方表达的方式。如规范课堂常用语:①启发式用语:“请大家看黑板,……”(提醒大家注意听)“同学们还有问题吗?”……(培养学生质疑习惯)“请大家把目光聚集课本第×段”(培养学生仔细阅读文本);②欣赏式补充式用语:“他说得很棒,我还有补充……”(欣赏别人的同时,发表自己的个性化见解)“我不同意你的说法,想给你纠正一下……”(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你同意我的补充吗?”(关注别人对自己发言的反应)

这些固定的伙伴互助用语一旦被学生掌握,就会内化为自己的财富,变成常规的行为。

3. 教师“伙伴互助”,有效推进研究过程。我们采取教师之间“伙伴互助”的形式,团队共建,推进研究进程,

并根据研究进展每周确立发展目标。课堂是最好的实践阵地。所以,我们以上课为切入点,把课堂作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

听:每周举行“伙伴互助教育”课堂的教研活动,到参与实验的班级听课。

说:上课教师根据“伙伴互助教育”的形式及课文教学内容说说如何制定教学目标、每个教学环节中预期达成的目标及本堂课的不足之处。

评:大家根据本班实验的实施情况,填写《“伙伴互助教育”实践研究记录》,进行团队交流。然后及时汇总本周实施取得的主要成效、不足之处,以及成功经验。在交流中,在智慧火花的碰撞过程中,我们共享成功的做法,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难题。

定:每次交流结束后,我们根据实验进度再确定下周行动目标。

三、 “伙伴互助教育”评价机制:多元评价,鼓励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适时科学合理地对“伙伴互助教育”进行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们把“伙伴互助教育”评价分成两个层面进行。

1. 班级层面。进行“伙伴互助教育”评价时,我们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对“伙伴互助”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侧重于过程和小组集体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交流展示水平,学习效果等方面。当然,也要对个体参与度、积极性、独特性等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可以调动个体参与的积极性。“伙伴互助”评价还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伙伴互助”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让学生时时都有团队意识,为自己所在的小组争光添彩,要让学生感受自己在小组很重要,应该为小组多做贡献,小组也会因为我而精彩。同时,评价还要考虑到几个因素:①评价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要有鼓励作用;②评价应是客观公正的;③评价应是多种形式的,可以是组内成员自评、互评;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师生间评价等等。

2. 学校层面。为了让优秀伙伴感受到自主、合作的成就感,学校每学期评选“伙伴互助优秀小伙伴”。每个班级根据班内伙伴平时的表现推荐至学校评比,学校则根据推荐事迹进行评选,最后选上的优秀小伙伴将在全校集体晨会中予以表彰。

每个优秀小伙伴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颁奖词,通过这段颁奖词,可以让大家感受到他在伙伴互助合作中所作出的努力。

四、 “伙伴互助教育”的阶段性成效

1. 健全学生人格,形成良好班风。通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小伙伴之间互帮互助,自尊心和自信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这种心理迁移到学习上,又会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良性循环,这让学生感到帮助别人于人于已都很有好处,因而学生的这种体验是愉悦的,是有价值的。在互助学习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2. 提高整班成绩,形成良好学风。优生和学困生组成伙伴互助小组,优生在学习上给予学困生帮助,无论对优生还是学困生,都会从中得到更大进步和发展。其一,优生帮助、辅导学困生开展学习,这对学困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二,优生也会从帮助别人、辅导别人的学习过程中得到进步。因为向别人传授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巩固知识的过程,特别是为了顺利完成辅导同伴的任务,自己首先必须要把知识学扎实,这无疑对他们自身成绩的提高也是很有利的。这是学生间的一种教学相长效应,对全面提高班级整体学习水平无疑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5篇:教育实践研究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实践模式

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信息、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源,成为社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信息爆炸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要求科研创新必须充分全面获取已有研究成果和前沿信息,要具备很强的信息素质才能实现创新。在网络时代,诚信是创新的生命线,只有通过信息素质中信息道德的约束才能保证真正的创新。

研究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水平人才,是即将步入社会的知识精英和知识创新主体的中坚力量,在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生的学习具备学习内容专业性、学习目的探究性、学习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因此,研究生需要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敏感的信息意识、全面的信息知识,强大的信息能力,良好的信息道德才能顺利完成学业,高效从事科学研究与创新。总之,信息素质的提高有助于研究生将更多的潜在信息需求转化为现实信息需求,进而采取有效方式全面获得所需信息来服务科学研究与创新。

1 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内涵

谈及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首先需明确信息素质的定义。“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 IL)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信息素质是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于1989年将信息素质定义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有效地搜索、评估和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以马海群、沙勇忠、徐涌金、范庆瑜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要素。其中,信息意识在信息素质结构中起先导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信息素质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1]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是对研究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及信息道德进行教育,以提高研究生的信息素质,使能够有效地获取、评价、利用和创新信息来服务科学研究。

其中,(1)信息意识是指研究生为进行科学研究,在学习与生活中有着明确的信息需求目标,能够持久地、自觉主动地观察、评价和扬弃与本学科紧密相关的信息,它体现的是研究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和重视程度,它的强弱直接影响信息行为的效果。(2)信息知识即信息理论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的结合,包括信息的特性、信息传播规律、信息系统的构成及原则、信息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它是形成信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3)信息能力是研究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结合不同学科恰当采用合适高效的方式来发掘、利用相关学术信息资源的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估处理能力、信息交流表达能力、信息创新能力等,它是信息素质的主要方面。(4)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活动的全过程中, 以规范研究生的信息行为与活动为目的的,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传播者和信息使用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具体包括保护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没有信息犯罪行为等内容。

2 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信息素质教育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下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是研究生整体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研究生群体是我国高校中最为活跃的情报用户之一,虽然他们有些人在本科阶段已学过文献检索课,但都过于简单。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中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在读研究生,一方面授予他们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鼓励他们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把学习、研究及科研开发的过程作为获收知识的主要途径,要求他们具有较专深的专业文献检索和信息分析的能力。但是由于受传统学校教育观念的束缚,在一些专业的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少数导师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传授。加上有些研究生信息意识薄弱,利用信息的能力较差,使得有信息资源却不知道利用,想利用又不知道检索的方法;科技查新意识不强,重复劳动严重,导致有的研究成果无效,浪费了时间和精力。[2]

另一方面,根据一些高校图书馆所做的研究生信息素质调查分析的结果,研究生的信息素质状况不容乐观。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大学3个学校的状况,但结果表明无论是地处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地区大学、地处教育大省的西安地区大学,还是地处西北地区的大学,他们具有共性,反映出当前研究生整体在信息素质方面的欠缺。由此可见,研究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仍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只有加强研究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才能带动研究生学习、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我国科研队伍在国际科技舞台上的竞争力。[3]

3 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

在我们对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必要性有了明确认知后,我们需要从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不同主体角度出发,构建出全方位、深层次、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实践模式。

要把握与遵循信息素质教育应遵循的原则:研究生信息教育以全面反映研究生信息教育思想理念,求真务实,注重实践,客观展示信息教育实施思路,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利于打造研究生反思的探究品质为原则。[4]

结合高校实际情况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笔者提出以下实践模式,见图1:

图1 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实践模式图

3.1 校级层面

建立本校信息素质教育委员会。从校级层面重视信息素质教育,建立一个统筹全校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监督、评价的组织。以校领导、图书馆馆长、各二级院院长、研究生代表为委员,颁布本校的信息素质评价标准,做好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活动部署。

3.2 图书馆层面

3.2.1 加大信息素质教育宣传力度

信息素质教育需要有良好的政策环境的支持。图书馆可采取以下措施:联系学校宣传部、网络信息中心、各院系、校研究生会等部门,在学校主页、研究生部网站、图书馆、校园张贴板等媒介上进行信息素质宣传,为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创造良好信息教育环境与氛围;创设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研讨小组:倾听研究生信息需求、接收研究生建议与反馈、提供个性化信息咨询服务;借鉴亚利桑那大学的做法――开设“信息素质角”――在学校主楼、图书馆、自习室等学生密集的场所,用于存放和信息素质相关的传单和小册子,或一组运行信息素质指南的计算机终端。

3.2.2 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

信息素质的教育培养必须和实际的信息需求结合起来,逐步深化和发展,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学科化知识服务以“学科馆员制”为主要运行机制,在学科范围内实现最大程度的知识服务,具有资源集成、服务集成、交互性、动态性等特征,使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用户需求、信息素质教育、学科馆员、知识服务做到无缝链接,形成良性循环的学科知识服务动态交互系统,有力地支持高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5]

3.2.3 开展丰富多样的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活动

例如,开设信息素质通识讲座、以课题(或项目)为专题的培训、信息素质知识竞赛等活动,使研究生生广泛参与进来,真正动手实践提高信息素质。其中,专题项目的培训,要做到任课教师与研究生一同参与,使任课教师了解研究生信息素质水平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最终成为既具备某一专门领域知识又及时更新与掌握信息素质教育技能的榜样。

3.3 研究生部层面

开设(或改进)研究生信息检索课程。正所谓“授之以渔”。首先,研究生部应将研究生信息检索课程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使成为新生的必修课。其次,研究生部要与图书馆共同开设此课程,特别需要注意:要按照研究生学科大类进行区分,信息检索课程的内容要与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并且要使理论与实操结合,而不是单纯地传授“死板”知识,以使实用性增强;学时不必过多,但为了确保课程效果,事半功倍,不流于形式,应明确要求授课内容全面,严格课程考核,如参照国内外关于信息素质的评价指标设置教学大纲与内容;期末考核要求不同专业同学,结合所学专业按照课程方法完成期末作业,并做好精简实效的PPT课件上交等。再次,将信息检索课教师的授课进行录制,通过网络平台向全校学生开放(包括本科生),使广大师生能够在网上学习与回顾,不受时空限制。最后,研究生部要求教师与学生双方对课程进行科学评价以总结授课经验、收集学生建议、改进本课程。

3.4 研究生自身

研究生作为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信息素质的主体,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信息意识、熟悉信息道德,积极认真参与学校组织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在学习中养成专业敏感度,做到能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与研究领域高效获取与利用信息资源,进行科研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晓新,吴娱.中外信息素质教育比较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3):83-89.

[2]王清香.论高校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40-141.

[3]王爱霞,王鸿信.从三所高校问卷调查看我国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J].现代情报,2008(9):207-209.

第6篇:教育实践研究范文

作为思政方向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品格的学科,缺乏实践检验或没有经过实践强化的理论,是难以在人们的心中扎根并变成指导人们行为的指南的。因此,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不但可以加深研究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更能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理论解决以后实际教学或管理中遇到问题的水平和能力。但是,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2009年才启动的新的研究生培养形式。尽管该教育形式在欧美各国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在我国实属新生事物。因为是一新生事物,虽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对这一培养模式所涉及的各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却微乎其微。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实践教学应如何进行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尚缺乏成熟的经验。因此,为了满足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研究势在必行,也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实践教学是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是检查研究生专业学习的质量,培养研究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技能,提高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生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发现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不足,是促进研究生独立工作能力和达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尽管各高等学校已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环节纳入研究生正常教学体系,也计入研究生必修课学分,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实际运行起来有时常是一种形式,没有规范的教学理论与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研究生参与的实践次数还会因种种原因减少,甚至存在有应付的现象,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很难达到该环节对研究生的训练目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是,对研究生来说,还产生了轻松拿学分的误导。

根据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在四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探索和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研究生实践教学的体系,主要包括:1)学校内的实践教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只有两年学制,要让他们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实践能力得以充分提高,可采取以下两种基本形式:一是让其担任兼职辅导员,协助班主任管理本科生的日常事务;二是可以让硕士研究生跟随其导师参与一门课程的部分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导师能够发现学生在讲课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帮助其纠正问题。这是一种非常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得到提高的实践教学形式。2)社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是硕士研究生学以致用、锻炼能力的一个重要舞台。不少高校重视理论教学,但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缺乏足够的重视。社会实践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既可以让硕士研究生利用假期和无课的时间参观考察,又可以让其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社会服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阔他们的视野和眼界,能让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高校应充分重视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大纲,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等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3)开展课外文化活动。利用研究生社团或其他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开阔视野,培养个性,展示技能,丰富文化生活,服务社会。4)建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的固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第二课堂,学校、学院和导师三管齐下,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在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筛选范围。通过实践、比较,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农村、工厂企业作为研究生固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并将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协议的形式固定下来。5)重视教学实习。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亟须加强的是教学实习这一环节。大多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经验缺乏,而专业实习环节是研究生补充实践经验、适应未来职业需求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成效和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毕竟理性认识要以感性认识为先导,没有亲身感受和体验,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势必会大打折扣。另外,专业实习也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取学位论文选题和素材的主要来源渠道。因此可以说,抓好专业实习环节是达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实现硕士生培养类别成功转型的关键。根据我校师范教育的优势,加大教学实习的力度。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同时不但注意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也要重视研究生育人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6)毕业论文的写作。既要重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查阅资料,理论研究能力的提高,也要重视学生研究方法的培养,特别要重视培养研究生善于从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鲁东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现有基本原理、中国化、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论等硕士点。自学院开始招收培养第一届硕士研究生起,学院就一直非常重视研究生教学实践这一工作,专门成立了研究生教学实践指导小组并配备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来指导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今天,随着学院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研究生培养也将由摸索期向规范期转轨,这对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作者:王翠芳单位:鲁东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第7篇:教育实践研究范文

关键词:教育改革:中学物理教学;STS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8(S)-0005-5

STS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萌芽于欧美地区,经过70年代的发展,到80年代成为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之一。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它要求学生懂得科学知识的应用,知道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并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去解决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这些都是现代公民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是物理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根据中学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STS教育中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关系,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反过来,实施STS教育对中学物理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既能丰富中学物理教学的内容。又能活跃教学气氛。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能提高师生的能力。

1 STS教育渗透于中学物理教育的意义

1.1 STS教育为素质教育实施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当前,教育面临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但是素质教育到底是怎样的模式,大家正在积极探索。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性知识拓展的研究把科学教育与当今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了解社会、懂得科学技术,又关注技术应用产生的社会影响。致力于社会进步的高素质人才。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性知识拓展的研究改变物理教学仅限于教材内容的封闭状况,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改变封闭的课堂教学单一形式,促进物理教学逐步构成一个由课内外、校内外、学校与社会和家庭所组成的开放的教学空间,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改变学生学物理只是为了解题的片面认识。使学生不仅学习系统的物理知识,而且懂得这些知识在其它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中的应用;教会学生用综合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增强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自觉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因此,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将有助于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2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内在动机,提高物理认知水平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既避免了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又避免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单调性,丰富了学习内容,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体验,因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这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高度集中注意力,对事物积极思考,并能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更加深入、牢固地掌握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1.3 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要求教师在认真搞好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开辟好第二课堂。让学生到广阔的天地获得新知识,提高能力。

例如,在讲授完“照相机”这一节后,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拍摄景物。学习一些简单而实用的摄影知识。如根据天气情况选取光圈数和曝光时间,光圈大小与景深的关系等。这样做,同样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获得新知识,对学生今后步入社会从事摄影活动做了一个铺垫、同时,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观察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

1.4 促进教师的再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教师是教学中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多数的学习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在实施STS教育过程中,教师个人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就至关重要,只有教师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业务能力,才能实施好STS教育。才能开展好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

2 中学物理教育中实施STS教育的方法

任何一种教育目标都要通过实际有效的方法,使其得以具体化、明确化,才可能有效达成。该课题的研究试图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开展。

2.1 注重课内渗透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对象广泛,便于我们从普及的角度大面积地开展STS教育。同时,中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包括了力、热、光、声、电及原子物理等知识,内容覆盖面广。为我们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STS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实践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STS教育的因素,更新教学内容。体现STS教育的精神,使之和中学物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我们编写了浙师大附中高中物理STS教育的计划,包括拓展知识点、拓展内容、拓展方式、拓展成果等,使课堂教学实施STS教育的操作具体落到实处。在课内渗透的教学中,要求教师本着源于课本而又不囿于课本的精神。捕捉进行STS教育的时机。既要注意联系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又要注意适当渗透现代科技方面的内容。

2.1.1 深挖教材,在教材中寻找实施STS教育的结合点

中学物理教材中编写了大量的实验、插图、想想议议、小实验、阅读材料等内容,编入了大量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紧密相联的物理知识。为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在进行传统的物理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了挖掘教材中实施STS教育的素材。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定了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内容:一是介绍物理科学技术新发展、新成果、新成就。例如新型电池、超导体、激光、现代航空航天技术等。结合课本上这部分内容,向学生简单介绍卫星发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磁卡、激光通讯等,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介绍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太阳能综合利用、船闸、浮力打捞沉船、低温的获得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等。结合这部分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通过观察。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更重要的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了物理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三是介绍与个人、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例如电冰箱、致冷设备、照明电路、安全用电知识等。结合这部分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技术改造技能和创造能力。四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了解技术发展的负面影响和克服途径。例如水污染、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的污染等,结合这部分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对社会问题的预测、决策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实施STS教育可采用以下形式:

(1)采用小组讨论方式。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增强他们处理问题的自信心。

(2)开展辩论。以此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帮助他们探讨争议性的问题。

(3)利用传媒(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帮助学生获取最新资料。

(4)角色扮演。将学生置于规定的情境中,使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出现产生兴趣,对问题的某一方面有更深的思索。

(5)开展专题研讨。让学生遵循自己的兴趣,对某一问题依照自己的方法进行研讨。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合理选择实施STS教育的内容,并灵活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这对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都有很大作用。

2.1.2 加强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实施STS教育

实验教学既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又能使学生掌握操作技能,这些技能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的重要基础。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①目测能力;②画图识图能力:③使用测量仪器的能力;④实验操作能力;⑤观察和分析能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每一个演示实验并做好每一个分组实验外,还应想方设法创造机会让学生从实验室走向社会。例如在做“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测人的正常步行的速度。骑自行车的速度。并根据所测速度估算出学生每天上学时所需要的时间:在实验室组装了串、并联电路后。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照明电路的线路。观察家庭电路的组装。看懂简单家用电器的原理图。训练学生根据需要设计简单电路等等。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真实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论认识打下了基础,同时训练了学生进行科技实验的技能,培养了勤于动手、勇于实践、团结协作的精神。总之,这对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是非常有益的。

2.1.3 加强中学物理STS试题研究。提高整体素质

随着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深入进行,对中学物理STS试题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近年来,有关中学物理STS试题在各级物理考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分值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们就中学物理中的STS试题的题型做了浅析。其中有:①知识介绍型;②自然现象型;③日常生活型;④实际应用型;⑤实例评析型;⑥数据计算型;⑦信息迁移型等等。

结合自然、生活、科研等实际设计物理应用性试题,其题型的分类是相对的,它们互相包容,共同构建成物理应用性试题的大厦。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物理应用性试题的形式也要发展。应用性物理试题的共同特点是:立意新、物理条件隐蔽。要求考生对试题所展示的实际情景,进行分析判断,弄清物理图象,建立物理模型。然后运用相应的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进行解答。这不仅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检验出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实践证明。我们把高中物理教学与STS教育相结合。不但没有降低教学质量,而且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我校物理高考成绩、物理竞赛成绩均有较大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有显著提高。

2.2 开展活动课教学

物理课外活动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它是中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由于课外活动具有时间上比较充裕、形式上灵活多样、能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特点,从而为我们开展灵活多样的物理应用性知识拓展创造了条件。为了使物理课外活动内容系列化,并取得良好的实效。我们分别对活动课的内容、设计的基本思路以及实施的原则进行了探讨。首先我们结合教材和学生本地、本校的实际,确定活动课的内容;其次,对每次活动课进行设计,其基本思路是采取活动方案式。一个具体的活动方案包括:活动标题、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器材准备、活动过程和活动小结等。在实践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种课外活动:

2.2.1 开设物理活动课

将活动课与物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取更多实用知识。我校在这方面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比如:在新设《劳技》课程的安排中要与物理教师协调,从而在大量涉及物理知识的课程中与物理教学同步实施。如在《配电板的安装》、《自动报警的安装》等课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既培养了实用技能、又巩固了物理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2.2.2 开展“五小”活动

在课外组织学生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小设计、撰写小论文、创办小板报,也是进行物理应用性知识拓展实施STS教育的方式之一。比如,在“内能的利用”一节。通过对学校和家庭中取暖方式的回顾与展望,引导学生决策、改进,并写出小论文;再如,由于“电冰箱”可联系的知识点较多:物态变化、压强、热传递、电功、电功率等,由工作原理到电能测定、由环境保护到节能措施。素材广泛。指导学生以板报的形式进行探讨和研究。从而将书本知识与社会话题结合起来。

开展小实验、小制作活动。将学生课堂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针孔照相机、潜望镜、小天平、杠杆、潜水艇、太阳能热水器等实验器材或模型;对原有的器材或装置进行改造等。

2.2.3 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通过举办科普知识讲座,既可让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前沿和前景,又可拓宽他们的视野、展望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广泛的应用。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与积极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2.4 用多种媒体传播信息

讲授法是过去应试教育的一件“法宝”。但随着社会对实用人才的需求。迫使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从思想上进行更新。更应从方法和手段上加以改进。利用多媒体是我们进行物理教学中应用性知识拓展的研究必要的手段。我们的做法是:随时采用现代教育技术,适时观看教学录像,定时走进微机室。比如:电视台的《不可能的任务》和《趣味小实验》等节目,在教师的安排和引导下成为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课外读物”。

2.3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观与学习,调查与研究,实践操作

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决策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充分显示他们的才华。我们在开展课外活动课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新大纲中关于教学目的的规定中,知识与知识应用列为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教育。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2.3.1 收集与整理

要求学生按章节用物理知识和规律考察身边相应的物理现象和事物,并由专题小组收集整理,与知识过关同步进行。比如,有位学生回家看到母亲把孵化一段时间的鸡蛋放到盛水的盆中观察和检验,他起初大惑不解。便写了篇观察记录。并经小组讨论弄懂了其中的奥妙,事后他在日记中风趣地写道:“原来我母亲也懂得运用物理知识呢!”

2.3.2 参观与学习

结合各地实际。将学生带出校门,进行实地考察,也是改进教学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例如学习了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后。组织学生参观太阳能和运用红外线综合加热沥青装置等:学习了发电机以后。组织学生参观新安江电厂。使学生了解各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懂得开发新能源。在学习了环境污染与保护后,组织学生到油漆厂、水泥厂、造纸厂、木材加工厂等进行访问,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增强社会责任感。

2.3.3 调查与研究

有些知识规律,在课堂上反复讲、多次练,其效果不如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的效果好。比如电学中关于“路灯、小彩灯”的知识。学生在实际调查研究后。对它们的连接方式和工作情况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例如:学生学习了安全用电后,要求学生调查家庭附近违反安全用电的事例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再如《内能》一章中。关于“灌水育秧”的问题,学生在经过社会调查后,不但加深了对其中道理的理解。而且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有用性的认识。

2.3.4 实践操作

例如:安装家庭照明电路,修理各种电器,改造家庭炉灶,以达到节能的目的等。为了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必须坚持乡土化原则。因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如设施、场地、图书资料、实验器材等。参观、访问、实践操作等都要有相应的接收单位。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根据本校的条件、本地区的特点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力量。加强学校与工厂、农村、部队、社会服务部门的联系,发挥社区优势。争取家长的支持。建立校外活动基地。由于我们树立了事在人为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破除了物质条件的限制,使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实效。

2.4 编写STS教材——基于学生不同层次需要,选择STS内容编写校本教材

物理教材虽然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进行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内容,但由于教学内容、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及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科技高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教材中不可能反映很多的进行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内容。所以我们在搞好课堂渗透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和本地实际情况。组织教师编写专门实施STS教育教材供学生选修。STS教材与以广泛性见长的物理教材相比,其STS教育在具有较大选择性的同时更具层次性。这种层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可以根据学生的科技素质、兴趣、爱好等。安排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STS教育内容。

(2)由于STS教材在时间安排、内容选择及实验场地等方面所具有的灵活性,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零星渗透的不足。能够集中精力和时间就有关问题进行一些较深层次的讨论研究。例如:我们编写了《超声波及其应用》、《纳米技术及其应用》、《关于地磁场》、《原子弹》、《超导体、超导技术及其应用》等资料。这样就将学生的视野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延伸到社会,从基础物理延伸到现代科技前沿。

在编写STS教材时。要注意层次恰当,既要有别于课堂渗透中的“毛毛雨”。又要防止不顾学生接受水平一味追求高、精、尖的倾向,把握“广、新、浅”的原则,努力通过深入浅出、生动具体的讨论,促进层次性与实效性的和谐统一。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落实课题研究。这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研究性学习,因为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最好途径。长期以来,我们学生的主要学习模式是“听讲、看书、做练习、考试”,几乎与生动的实践隔绝,在这样情况下。培养出来的人的知识能力结构十分不完善。科学素养比较差。这对学生的发展十分不利,将使他们难以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因此,改变被动的学习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研究性学习,正是改革这种状况的途径,在研究的过程中,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把物理知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广泛的联系起来进行探索,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使他们受到科学作风的熏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从而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综合以上四种教学形式开展中学物理教育中实施STS教育。我们构建STS教育教学模式,以便使物理教学与STS教育有机结合。

(1)同步实施两个计划。即以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为主线。结合教材及我校实际以及高中生心理、智力特征,制定与物理教学同行的STS教育计划为补充,全面安排物理教学。

(2)恰当运用三种课型。根据两个教学计划、教材内容特点和学校实际,将课堂教学、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优化组合,形成广阔的、多功能的物理教学空间。

(3)做好四个结合,做到物理知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实践相结合,物理学科教学与其它学科相结合。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

3 开展STS教学实践调查结果分析

针对国内一百多所中学的理科学生,开展STS教学实践前后学生的三个调查情况看,针对STS教育活动的兴趣,有近81%的学生表示喜欢。特别是针对高一学生就物理学习能力水平量表与物理学习焦虑程度水平量表的前后测调查统计分析结果看。呈现了学生在物理学习兴趣上前后测差异显著,学生普遍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其自觉主动学习占了主要成分。其次,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前后测呈现显著差异。即通过STS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焦虑水平也由42.65降低为34.59,呈显著差异。

在对学生的个案访谈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在物理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方面的提高、学习焦虑的降低等。

第8篇:教育实践研究范文

关键词:创业教育;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252-03

在进行会计学专业创业教育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相辅相成地推进会计学专业创业实践教育。各类院校可通过在大学中设立创业基金、与公司合作创建创业基地、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组建创业团队、开办创业企业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学生的创业理念、创业知识与创业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会计学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围绕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训、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业制作、社会实践等)进行合理配置而建立起来的功能最优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会计学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在严格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建立的,它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到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系统当中,并构建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教学计划、安排具有指导能力的实践教师、建立能承载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践教学基地等。

二、会计学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目标

会计学专业的创业教育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并以此为基本目标,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将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会计学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之中。其中,创业意识是创业素质结构中的基础因素;创业品质是创业主体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所应具有的对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特征;创业知识是创业主体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基本工具和手段;创业能力是创业主体顺利进行创业实践活动所应具备的一个关键要素。这四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会计学专业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系如图1所示。

三、会计学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一) 会计学专业创业教育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中所包含的会计实验课,要按照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自主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开放型实验和应用型实验等教学。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实行自主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真实型实验教学,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实行开放型实验、竞争型实验和应用型实验教学,进一步深化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向他们传授创业知识;对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实行应用型实验、科研型实验和效益型实验教学,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学生通过三年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具备了创业的意识和品质,形成了创业能力。

(二) 会计学专业创业教育实习教学模式

实习作为一种实践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按照会计学专业创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在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可以采用两种实习创业模式,即校内实习创业模式和校外实习创业模式。

1.校内实习创业模式

校内实习创业模式主要是模拟创业实习。模拟创业实习是依据模拟创业实习的目标,确定模拟方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学校模拟会计学专业创业教育实习系统或模拟的创业公司,设计模拟创业方案,进行模拟创业。学生在其中可经历全部的创业业务操作过程,即从创业项目的选择、创业规划的制订、创业资金的筹集到创业团队的组建、创业企业的运作与管理、市场营销等都是由学生亲自安排与操作。在模拟创业的过程中,实习学生要进行模拟创业演示和讲解;在模拟创业结束时,实习学生要提交模拟创业实习报告。通过模拟创业实习,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创业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相关知识。

为了使学生能顺利进行校内模拟实习创业,学校应结合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建立会计学专业校内实习基地。

(1) 经管实践中心

以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和基本技能的锻炼为主的经管实践中心,是紧跟现代科技、生产、服务和管理发展前沿的实习训练场所,它能实现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经管实践中心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工程,既有硬件建设,又有软件建设,涉及面较广。因此,要按照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的专业特点、办学思想、生产实际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需求,遵循有利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全面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的原则,统筹兼顾,合理规划经管实践中心的建设。

(2) 校内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校内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是充分利用与会计学专业建设相配套的学校实习基地,使教学、实习与创业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会计学专业创业教育的校内实践平台。它可以是教学实践基地的形式,也可以是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等形式。其中,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通过各种形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和服务等,既实现了高校教育、科研和开发的同步进行,又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创业指导中心是学校促进校企文化结合,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机构,负责宣传大学生创业政策和信息,普及会计学专业创业教育知识,开展创业指导和专题讲座,推广成功创业者的经验,负责创业社团的管理工作等。

2.校外实习创业模式

校外实习创业模式主要是到创业公司实习,这里的创业公司主要是指与学校进行联合办学的高新企业。指导教师依据创业实习的目的,选择恰当的实习公司,对实习学生进行动员和布置,带领实习学生进驻公司进行实习。在实习期间,指导教师要做好与公司和学生的沟通工作,做好对学生的组织和辅导工作,并对学生进行控制和考核。学生在公司接受创业教育,参与公司相关的实际运营活动,在实习结束时要撰写并提交实习报告和心得。公司要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评价。最后形成的实习成果,由指导教师和公司共同享有。

校外创业教育实践实现了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的真正结合。会计学专业开展校外创业教育实践,主要是通过与充满活力的高新企业及社会各界充分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将企业引入学校,将学生送进企业,使学生有机会进入创业企业,并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亲身经历和体验创业的真实过程。这有助于为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积累经验和增长才干。学校也应当定期将企业的主管请进来,为学生做有关创业教育的专题讲座,与学生进行交流,建立起师生与企业员工之间互帮互教的亲密关系。

学校还可以建立创业者联盟,让准备创业的学生和已经创业或成功创业的人士一起进行交流、沟通和学习。创业者联盟这个平台可以让准创业者学习、积累经验,可以检验他们的创业知识和能力,可以丰富他们的创业实践内容,可以放大会计学专业创业教育的功能。

(三)会计学专业创业教育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毕业设计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提高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毕业设计创业模式主要包括自主选题方式、成果形式多样化、指导模式多样化、过程控制以及成绩评定五个方面。首先,学生根据教师的课题、就业岗位或创业计划自主选题;设计过程中,采用教师指导、硕博协助指导等多种指导模式对学生进行指导,采用制定阶段性计划、进行中期答辩等措施控制毕业设计的过程;毕业设计的成果有多种形式,可以是创业公司+创业计划书、管理实践+研究报告等形式;最后要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成绩评定注重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将个人成绩与团队成绩相结合。

(三) 会计学专业创业教育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模式

第二课堂是组织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对第一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机延伸,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会计学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是会计专业课内教学实践活动的有益补充和发展,主要注重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的特点和性质,最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实现学生的创业活动面向现实需求创造了条件。基于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体系如图2所示。

四、会计学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管理

首先,将教务、团委、学工系列中涉及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管理人员统一在一起,组成管理体系,进行统一管理,做好对实习相关工作人员的评价工作。例如:学生辅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等工作业绩的考核、培训及工资待遇等要实行统一的标准。

其次,要加大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管理之间的联系,杜绝各自为政的局面出现;将所组织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纳入到实践教学内容的统一管理当中,实行统一考核。例如:在组织相关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活动时,要遵循系统性、计划性的原则,做到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实践教学的效果。

总之,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阶段,转型期各种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现。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思想,形成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科学的解决好大学生创业问题,特别是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创业。在会计学专业的创业教育中,构建会计学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繁荣创业型经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这也是会计学专业教育所面临的紧迫而重大的一个任务。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并不断探索,在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创业教育并举,才能使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完成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创新理念—实践锻炼自我—实现就业创业—立身服务社会的求学过程,才能为社会培养有特色、有实力、高质量、受欢迎的会计人才,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孔庆书,唐文,等.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6,(2).

[2] 陈坚民.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打造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3).

[3] 李红霞,李立明,等.实践教学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0).

[4] 张林,张莉.完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的思考[J].实验室科学,2009,(5).

[5] 张林,陈欣.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商业经济,2011,(11).

Study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accounting specialty

ZHANG Lin,TANG Xian-jie,LI Yan

(Accounting college,Harbin commerce university,Harbin 150028,China)

Abstract:In modern society,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advancing by leaps. In such circumstances, all kinds of College accounting education how to adapt to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needed high-quality training suitable for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highly skilled accounting personnel, become an important problem to be solved. Practice teaching as one of the core elements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training students in the professional, Enterprise, and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and so on. From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experiment design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ternships, graduate, start with the main link, discussion on entrepreneurship-oriented practical teaching of accounting major.

Key words: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ajoring in accounting; practice teaching责任编辑 李 可]

收稿日期:2012-05-03

第9篇:教育实践研究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教学体系;创新改革

1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环节

当前很多高校无论是教学型院校还是非教学型院校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各高校虽然已经开始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但是却依然存在不足,对于实践教学环节也只是建立在理论课堂的基础上,并没有实践教学自身独立的完整体系,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并没有落到实处,也没有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1.2缺乏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各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不够完善,教学形式和教学空间都比较单一,内容缺乏完整性合理性,在组织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时往往陷入一种程序化的训练,并没有使学生真正的融入到实践环节中,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很难适应小学课堂的工作生活。并且组织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并不连贯,使得实践教学环节比较凌乱分散,缺乏科学合理的递进性。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也不规范随意性比较大、主观性强,不能切实有效发挥考核评价机制的重要价值。

1.3实习基地建设存在不足

实习基地是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是学生提升自身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完善自我的重要领域,但是各高校却与小学实习基地之间并没有深入密切的合作,导致学生缺少实习平台的锻炼机会。此外,学校组织的校内实训过于单一形式化,教师的指导也不到位,虽然大多数高校教师都具有雄厚的专业知识,但是却缺少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对学生进行的指导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改革的构建

2.1明确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校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按照基础教育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的基本精神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要按照学生所学内容和课时合理的安排实践教学时间,要具有规划性、合理性。要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沟通表达能力、管理能力等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具有热爱儿童、关心学生、为人师表的职业态度。只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为实践教学环节的深入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各高校在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之后要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开展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要有目的的深入开展,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开展实践教学环节时要遵循递进性和层次性,确保组织的每项实践环节都能取得一定的成果,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能有所提升,能够真正的融入到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考核机制也要进行完善,不能凭借主观性和随意性对学生进行评价,要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多角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和实践档案,有效发挥考核机制的导向和改进作用,以便使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到自身存在不足,并且能够不断的完善自我。

2.3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为了能够及时的将理论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应该建立良好的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实训室等,使学生能够及时的巩固理论知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校外实训基地高校应与各小学建立密切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指导教师要对学生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完善自我,提高小学教学的实践经验,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

3小结

随着我国科学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孩子的小学教育更加重视,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型院校要加强小学教育专业的创新改革,对存在的不足及时的进行完善,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对教师职业素养、专业水平、实践技能、管理能力的培养,以便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我国教师整体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凤林.教学型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5,31(19):23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