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气控制实训个人总结范文

电气控制实训个人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气控制实训个人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气控制实训个人总结

第1篇:电气控制实训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高职;机电类专业;课程衔接;内容衔接;课程模块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71-01

1.中高职机电类专业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现状

目前中高职使用的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由于编写组缺乏沟通、协调机制,使得教材内容重复率极高。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学习效率。中职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已经形成稳定成熟的内容体系,但也有的内容难度比较大,不适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增加了他们的学习难度。由于高职教育起步比较晚,并且起步初期又注重扩张办学规模,忽视了课程的开发研究,教材主要借鉴工科学校及中职学校所用教材,使得知识内容没有细化,也没有充足的企业调研,造成知识内容过难,理论内容过多,甚至出现知识的倒挂现象。这势必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资源的浪费。比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中职、高职对低压电器的讲解都是面面俱到,理论、结构、原理、选择等内容基本都一样,这样的内容设置既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偏离了中高职教育办学的宗旨。

2.高职院校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建立清晰的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高职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体系按照"市场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实际工作所需确定教学内容"的理念建立清晰的课程开发思路,高职院校要以此课程体系建设思想为依据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高职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开发要以适应市场为原则,构建的课程也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调整,课程的内容调整重点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基础,强化高职专职教育中的实训性,在此思路下不断地优化课程体系规划、标准以及教学方案等。

2.2认清形势,不断优化课程内容 首先电气控制技术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编制前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市场分析,全面认识当前社会的电气控制技术发展方向,及时掌握社会最先进的电气控制技术,以此作为编制与调整课程的内容;其次课程体系的构建一定要结合本校的师资力量以及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发展具有特色的高职电气课程体系;最后课程的内容也要摆脱传统的思想束缚,增加创新性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3把握方向,适时调整课程结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教育理论的发展,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已暴露出诸多问题。为此,我们必须顺应知识综合化的趋势,在课程实践中实现专业课程与通实课程的融合。具体说来,高职课程结构的改革与优化应该做到:第一,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发出一系列适应社会发展、顺应企业工作流程与生产要求的课程体系,并且根据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发展方向,及时调整课程结构与教学环节,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第二,以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综合组织结构为依据,建立活动课程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确保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中高职机电类专业电气控制技术衔接课程开发的注意事项

3.1课程开发的相同点

(1)中高职机电类专业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中高职机电类专业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开发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主动适应课程变革、优化课程资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理论,突出技能。

(2)中高职机电类专业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开发的目的。制定满足不同层次教育需求的教学内容,改变目前中高职机电类专业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这种知识重复、断层、倒挂等现象。促进知识的衔接,节约教育资源,增强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满足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建立合理的职业教育课程机制。

(3)中高职机电类专业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开发依据。课程开发的依据就是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机电类专业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需求,学生认知规律,制定适应中高职不同阶段的课程培养目标。

(4)中高职机电类专业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高职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建立相应的开发团队,加大企业的参与度,协同中高职院校的相关老师,通过责任分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于学生终身学习的目标,注重课程内容难易程度的设置,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够用为度,突出实验实训的地位,真正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防止资源的重复消耗。

3.2课程开发的差异

(1)中高职机电类专业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课程开发不是简单地抄袭和东拼西凑,而是对教学内容地深入研究、科技进步所需知识地总结。满足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求,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二是课程开发并不是高不可攀,它是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体现,是中高职教师为满足教学需要,对当前知识的整合补充过程,是对教授内容的升华。三是中高职教材的开发不要各自为营,两者要统筹兼顾,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做好衔接性的编写。

(2)中高职机电类专业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创新能力、适应职业发展、具有健全人格的职业人。中职教育培养的是一线的技术人才,比如机电类专业的流水线工人、布线工人、熟练的操作工等。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突出的是高素质和高技能,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例如机电类专业的设计、维护维修和高级管理人员等。所以在课程开发上就应该有所侧重,注意不同层次培养的需求,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岗位需求要求。

(3)中高职机电类专业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以学生认知规律、课程培养目标为依据的,中高职课程目标的确定要以学生特点、知识水平、认知规律、技能差异为依据。虽然中高职机电类专业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内容相似,但由于两者的层次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故此中高职知识技能要求也应有所侧重。中职侧重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侧重于理论内容上的分析,技能方面的分析、设计,设备产品的维修维护等。比如中职的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要求学生熟悉各种常用电工工具、仪器、仪表的使用;熟悉各种常用低压电器的工作原理、了解其结构,会选择、检测各种低压电器,能识读常用的电气线路图,掌握基本照明线路与电力拖动线路的安装步骤与规范,并能安全、正确调试,会检修一般故障的电气控制线路;具有安全用电常识,具备初、中级维修电工知识等。

第2篇:电气控制实训个人总结范文

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完成指定项目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真刀实枪” 的演练。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

《电力拖动》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各电器元件的选用,利用电气元件进行电气电路的设计以及维护维修电气电路的实践能力,该课程在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仍沿用“以教师为中心” 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以模仿为主,突出技能性训练,而缺少设计性、创新性,教学效果不十分理想。

鉴于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必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电力拖动》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电力拖动》教学中,首先将理论知识分解成电机原理、电机绕制、低压电器、电机的控制环节及机床电器控制五大知识模块,然后围绕这五大知识模块设置相应的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实际应用的研究课题,应充分考虑生产实际和工作中可能发生的问题。项目实施时,由教师进行必要的课堂教学和实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然后按一定原则对学生分组,布置项目任务,学生分别对项目进行讨论、查找资料,并写出各自的设计思想与方法、画出设计原理图、选择元器件、再由学生正式实施项目,写出总结,包括实施项目成本核算,最后教师进行评估总结。

一、项目实施步骤

1.项目的设置是“项目教学法”成功的关键。

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综合考虑项目的统筹设置、项目间的联系和层次递进。项目的选择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既要与书本的知识紧密结合,又要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和难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如“运料小车往复运动” 的电气控制项目,在学习低压电器、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电气控制之后提出,此项目的控制电路设计灵活多样,可促使学生学习和运用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2.分组设计项目。

任务确定后,教师提出设计方法,明确该项目要解决哪些问题,关键在哪里。学生们分组设计,教师引导各小组根据项目任务查、找相关资料,使各小组同学独立进行设计。这样学生成了教学中的主角,而教师则转换为引导者,教学的服务者。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出的电路往往是五花八门的,尽管有漏洞或设计不完全合理,却是学生自己努力的结果。如“运料小车往复运动”的电气控制项目的延时电路的设计,有的用断电延时时间继电器,有的用通电延时时间继电器,有的用一个,有的用两个时间继电器来设计,项目设计完毕后,组织学生互评,修改自己的杰作,互帮互学,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的评估总结是“项目教学法” 的重要环节。

学生的设计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评估中要指出问题的所在及解决的方法,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设计,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评估中得到提高,评估的过程是总结以前学过的知识,提出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运料小车往复运动”项目评估时,教师详细分析各套方案的特点,指出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总结“行程开关”、“时间继电器”的灵活应用方法,详细说明怎样对电动机进行互锁控制,再通过成本核算比较,最后总结出_套合理、可行、实用的方案供大家实施.使教师的评估总结过程成为学生一个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

二、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必须具备实践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好每个教学项目要完成的任务,将实践技能和实践经验结合到项目建设中。项目教学法在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中的实施,围绕部分机床进行多个项目设计,如车床CA6140刀架移动电机的控制、车床CA6140主轴电机的控制、卧式车床CA6140电气控制电路的检修等。以上设计出的每一个项目都有其附着体,需要带领学生观察机床的实际工作和机床的电路,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达到学习和工作零对接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才能完成各项项目的教学。

2.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理论与实践间的衔接。

进入项目教学以后,就把原有的教材知识体系打乱了,教师需要按照设定的项目将知识重新连接起来。项目需要哪部分知识,就把哪部分知识教给学生,如进行车床CA6140移动电机的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项目时,要给学生介绍的相关知识有第一章的低压电器的基本知识、手控电器及主令电器动合按钮、接触器,第二章的控制线路原理图及接线图、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直接控制线路点动部分。

3.教师必须有多学科知识综合技能。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每个科目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教师要掌握课程的关联内容,以便对学生进行指导、评价与考核。例如,电机与拖动部分的电机参数、电机的拖动方式等都是电气拖动基础课内容,在电气控制技术课项目设计过程中是不可缺的;工厂供电课程中的电气安全距离、电源和设备的保护等内容也是分析和设计电气控制电路必须掌握的知识,电气控制技术课指导教师也必须掌握。

通过“项目教学法”在《电力拖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学习的良好环境,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更使他们懂得怎样灵活应用这些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展示中职教育“以能力为本” 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学习能力,教师提高了业务水平。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知识和新设备不断涌现,传统的教学已无法面面俱到,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社会。所以,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值得推荐的适合职业学校采用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第3篇:电气控制实训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电力拖动;技能训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90-02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是维修电工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该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的同时,特别要对学生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现阶段一般采用理论与实践分开讲授的教学模式,先由理论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再由实习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由于理论与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学生对前期学习的理论知识容易遗忘进而感到枯燥无味,学习兴趣匮乏,理论学习效果差。学生到参加实训课的时候,一些需要理论知识做指导的技能操作和电路原理都已遗忘,造成实习指导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听课效果都不理想的结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逐步摸索了一些教学方法和体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结合笔者所在的学校电工专业实际情况和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该课程的教法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在教学中应用一体化教学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是职业院校维修电工专业一门集技能训练与专业理论于一体的课程。其任务是掌握机床电气控制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机床电气故障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合理地将理论和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循环往复,滚动式前进和螺旋式提高,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笔者所在的学校现在采用间周教学制,即一周理论、再周实习教学。这样的目的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因为这门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均很强,因此采取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更为合理。又由于选用教材为模块化编写,为这种教学方法也提供了条件。例如:在讲接触器的结构和作用时,若按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单一进行理论教学,学生对交流接触器的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教师可以先拆卸各部件让学生仔细观察,按照各部分所起的作用进行详细的讲解,然后把元器件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参照老师的拆卸步骤亲自动手操作,了解各部件的形状结构,然后再逆向组装回原来的样子。通过这样的训练过程,可以使学生较快地对电器的结构、动作原理、使用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分阶段实施技能教学

根据学生各阶段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程度不同,在教学中,按照由简到难,由易到繁的原则,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来执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第一步以仪器仪表及元器件的识别和检测为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对各种元器件的拆装检测,使学生熟悉各部分元件的结构,进一步理解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有故障的元器件进行维修训练,进一步熟悉各元器件在电路中的作用。第二步熟记基本电路并熟练绘出原理图和布线图。教师先讲解实训电路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分析各个器件的动作顺序,培养学生画出布线图,最后指导学生用软线在板上装接电路。让学生知道线路该怎么接,从而加深电路理解记忆,为他们以后解决实际故障做到心中有底。第三步强调工艺水平精细。在学生掌握电路原理和布线并试车实现电路功能后,着重强调安装工艺。教师先对一些接线示范操作,对重点部分强调工艺要求,然后让学生在线路板上进行反复的多次装接,逐步提高接线质量和工艺要求,再结合学生互评、老师总结的方法进行强化。第四步采用设置故障教学,训练学生的实战能力。在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电路原理和安装工艺的前提下,对电路设置各种故障,让学生根据各种故障现象,分析判断故障范围,最终用仪器仪表找出故障点并排除故障。以此来提高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和处理综合故障的能力。例如:在讲解电动机正转控制线路时,可以先进行转换开关、熔断器、接触器、热继电器等元件拆装训练,接着老师讲解电路原理,让学生分析控制线路动作和画出电路布线图,最后按照工艺安装与设置故障检修。通过以上四个步骤的学习,既可以分解课题难度,又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增加学习兴趣,有利于实训效率的提高。

三﹑通过实例激发兴趣,着重于能力的培养

由于现阶段多数中职学生理论基础知识较差,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少讲繁锁的理论,多运用实例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带领学生们去工厂企业参观、教师增加示范操作演示等方法,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面对各种各样看得见、摸得着的电气元器件,学生们就会有兴趣了解它们的名字、电路符号、在控制线路中的用途,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进行X62W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线路课题时,先带领学生到实训车间面对机床简单介绍基本结构,请机床操作人员进行实际切削演示,使学生熟悉铣床的各种运动形式,让学生观察机械与电器的联动部件的动作情况,获得鲜明的感性认识。然后对照课本原理图与床身介绍各个操作按钮、限位开关的名称,学生会很快掌握机床每个电气元件的作用、安装位置,教师在此基础上讲解分析机床电气控制动作原理,并让学生按照原理图亲自动手完成整个电路的安装配线,最后在自己安装的线路板上进行常见故障的维修训练。由于采用实物与课本、实操与讲授同时进行,所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快掌握了电路的工作原理,教学效果相当明显。在实训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实际生产机械是多种多样的,其控制线路也是千变万化的,线路出现的故障更是变幻莫测。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方法、分析线路的工作原理及处理其故障的能力。让学生从具体的控制线路中总结出一般规律及特点,鼓励学生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做到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例如:在讲解CA6140车床电气控制线路的课题时,可以先提出车床电气控制要求,根据以前学习掌握的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知识,让学生按照控制要求把自己设计的电路图画到黑板上,启发全班同学进行补充完善,使电路由不正确到正确,在反复修改中锻炼提高学生设计电路图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创造,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四、进行操作指标量化,采用以考代练

严格的量化考核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把加强即时测验作为促进和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每个课题进行完毕后,都要按照技能等级的标准进行评测并记入平时成绩,以占总评成绩50%(其中,模块测验成绩占25%,作业占10%,课堂表现分占15%,考试成绩占50%)的方法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样一来,学生每做一步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近期达标欲望的驱动下,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会显著提高。通过评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清自己的实际水平,促使他们的操作技能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评测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身的教学质量,及时改进教学教法和调整教学侧重点,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实训效果提供有力的依据。

总之,通过上述方法的教学,激发学生的自身活力,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敬梅.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M].第四版.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第4篇:电气控制实训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气设备

一、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思路

行动导向教学法包括两种具体方法:(1)任务驱动法;(2)行动导向法。行动导向教学法也是一种教学理念,其具体包括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卡片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将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就业适应性和竞争力。

二、电气设备安装工艺技能训练的课程培养目标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是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的理论必修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而这门课程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常用低压电器、三相异步电动机常用电路安装与检修、机床电气控制电路安装与检修。这些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感觉很枯燥,也不容易理解。利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将理论的知识内容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也减弱了学生对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产生排斥的心理,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老师的讲解,变为主动进行探索和思考,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技能,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电气设备安装工艺技能训练教学中的应用

电气设备安装工艺技能训练的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方法又以理论知识为主,在实践方面比较薄弱,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校电气专业教学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专业技能。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来进行课程设计。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来实现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结,发展完整的职业能力。学生面对一个实践性的、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完整的“工作项目”,独立地(相对于教师控制而言)确定目标要求、制定具体计划、逐步实施并且检查和评价整个过程。如,销售某种产品、制作某个物品等。项目教学法步骤包括:(1)资料收集;(2)决策;(3)计划;(4)实施;(5)成果展示;(6)评价。下面我们以“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安装”为例,利用项目教学法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1)资讯:教师给出任务,学生收集生活中用到的电动机正反装的实例,研究工作原理和正反装控制及切换实质。教师总结出例如:电梯的上下行、电梯门的开关、塔吊的升降、电葫芦的升降、搅拌机的进料出料等等用到正反装的电气,教师讲解工作原理。(2)决策:教师把学生按动手能力和性格2~4人分成一组,学生讨论确定制作项目,例如,电气连锁正反转、机械连锁正反转电路,具有双重连锁正反转电路。根据学生自己学习实际,老师帮助学生选择制作实训项目。(3)计划:教师指导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包括小组每个成员分工、具体工作要求、电路制作流程、安全环保要求等。(4)实施: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实习计划,选取、安装元器件,分工按“先主后辅,先上后下,横平竖直,减少交叉,不漏铜、不压皮”的要求完成主电路、控制电路连接。教师在学生制作时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控制电路制作时主电路中换相接线,控制电路中自锁电路、互锁电路、按钮开关接线等重点、难点、故障点电路的制作。(5)成果展示:完成项目后,各小组展示成果,包括项目成果、工作流程、设计创意等。(6)评价:学生完成电路制作后与原定目标比较,评价制作成果。评价分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点评,评价从电路功能、工艺规范、操作规程、安全环保几个方面进行,检验学生是否获得必要技能与知识、实际结果是否具有实用价值。这一环节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启发和感受,教师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评价和肯定,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战胜困难、敢于探索的精神,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通过项目教学法指导学生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根据项目安排完成各项学习目标,并处理好各项目中所遇到的问题。这就要求学习过程具有如下四个重要环节:(1)确定任务要求,聚焦于学习者现有的主要学习障碍,学习小组确定学习任务,寻找相应工具,选取相应元器件;(2)小组作业,激发并链接学生原有经验,小组自行组织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际行动和经历中进行学习;(3)展示学习成果,以具体的工作产品来表现学习成果,深入讨论工作产品以及完成工作、学习的过程;(4)反思学习过程,借助产品评价学习结果,检查并评价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原有经验和新的经验重新组合,形成行动能力。总之,利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教学,做好教学过程设计,以实现技能、知识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集成于学生“能力的实训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电气控制实训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34-01

《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是高等职业类院校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其任务主要为培养学生具有数控机床管理与维护、数控机床的选购、安装、调试及验收的能力,同时掌握数控机床的结构原理,常用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等综合能力。数控机床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其功能由微处理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技术及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多领域有机结合而成,这就决定了在学习数控设备维修时,具有涉及领域宽、技术面广、难以掌握的特点。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这门课程,以便将来能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同时拓宽就业面,笔者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总结了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1 培养兴趣,认清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由于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本课程相对吃力,学生普遍有畏难情绪,认为自己学不好。作为教师首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清当前人才的需求形势,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和不自信的心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通过视频、录音、动画演示(如电动机工作原理动画)等,使学生建立起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到维修现场参观,使维修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同时要向学生介绍当今数控领域的就业形势,如我国企业急需一大批数控技术应用人才,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数据显示[1],我省的数控高级技术人员缺口达50万,而在全国范围内缺200万(2006年),根据我国现阶段数控人才的培养规模和速度,在未来几年十几年内数控人才仍将严重缺乏。而对人才的要求则有较大变化,所需求的不仅仅是操作人员[2],更重要的是集数控编程、操作及维修一体化的高技能人才,即未来工厂数控机床要求操作、编程、保养及维修都由一个人来做。从厂家来讲是宁缺务滥,即必须有真才实学,具备全面的能力,否则很难适应未来的需要。这是学好这门课程的现实背景和最大动力之一。

2 扎实基础,模块式讲授,采用分类式的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抓住新旧知识相互巩固这一环节,在回顾基础知识同时,适当加以扩展,形成现在所要讲授的知识点。针对某一知识体系的相对独立性采用模块化教学法:如在讲授主轴直流伺服系统的故障与维修时,在回顾电工学中直流电机的分类、结构、工作原理及控制原理的基础之上,自然引出其常见故障点,从而导出故障诊断及维修方法。使学生沿工作原理―控制方式―常见故障点―诊断方法―维修方法这一线索进行学习。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由于对知识链的某一环节缺失而导致的学习困难。造成学习信心不足,兴趣不够,出现难学―学不会的恶性循环。并且在讲解过程中要做到深入浅出,一些繁杂的公式推导可加以简化甚至不讲,让学生作为已知来应用,新知识巩固之后再对该公式进行讲解和强化。对于基础知识较牢固的同学可同时进行单独推导讲解,做到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类教学。

3 理顺教材,统筹知识,优化课程资源

授课之前一定要理顺教材,要做到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同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调节教学内容[3],如SIEMENS810系统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和SIEMENS810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这两章,对于数控机床多是日本FANUC系统的院校,在讲解SIEMENS810系统的知识时可以只做一些常规性的了解,而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对FANUC系统机床的操作及故障诊断与维修进行详细的模块式讲解,以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实际操作,强化学习效果,即做到讲授灵活。对于电器系统的故障与维修及可编程控制器模块的故障诊断与维修部分,可在前修课程《电气控制与PLC》的基础上,直接进入其故障诊断与维修部分,对其结构及原理部分做简要介绍即可,从而避免知识的重复性讲授。

4 仿真模拟,实验台演练,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实训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形成,因此本课程必须强化实训环节,同时注重与理论的结合。实训课设为仿真训练和综合实验台训练两部分,首先要求学生使用仿真软件对数控机床的机床模型、电气、故障的设置与诊断进行模拟训练,能够在仿真软件中熟练进行各种拆卸组装、电气回路的连接与接线及故障设置与诊断,然后在到综合实验台上进行实际训练,使学生通过实训扎实而灵活的掌握数控机床电气回路的原理与设计、数控机床电气回路的整体接线与调试、数控机床电气回路的故障检测和排除技术、高速电主轴电气回路的连接和维修、限位传感器接线和维修、变频调速综合实验和维修技术、步进系统的硬件设计(包括电机、驱动器和控制器)、步进电机系统选型和电缆连接等维修所必需的技术。在实训后期教师设置一些故障,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正确的诊断与维修作,并以此为对学生考核的凭证,以增强对学生的量化考核和监督。

5 总结

本文以高职高专院校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提升产学结合水平为理论指导,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四点改进意见,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及有畏难情绪这一状况,便于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美娇.高级数控人才培养新探[J].高级技术人才培养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2).

[2] 刘永久.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9.

[3] 蒋洪平.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7.

[4] 娄斌超.数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训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第6篇:电气控制实训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项目 机电一体化 实训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该任务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并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以根据问题需要,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自学新的知识与技能,以解决实际问题。项目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可以综合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其他关键能力。在教学实施中,项目教学多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即小组共同制订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1.确定项目任务

确定项目任务是项目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现状,结合实际生产需要,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同学生一起就项目的可行性、可操作性进行讨论和研究,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例如,在德国FESTO公司专为教学生产的模块化生产加工系统(MPS)的实训教学中,我们在向学生讲解完MPS的九个工作站组成后,将九个工作站分成九个实训项目,每个项目的实训内容涉及“机械结构拆装与调试”“气压驱动系统设计与搭接”“传感器应用分析”“可编程控制器编程与调试”“工业机器人示教与控制”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项目,并在这些项目的实施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

2.制订项目计划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项目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指导老师的认可。例如,学生分组后选择“机械设计拆装与调试”项目时,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安装了德国FESTO公司的MPS模块化生产加工系统的多媒体实训室里,让学生了解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图,要求学生正确绘制气动原理图,并按设计要求搭接气动系统;然后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熟悉该系统组成部件的结构特点,制定出拆装的方法和步骤;最后指导学生正确拆、装工作站的机械部件,保证装配成的部件能够正常运转。在此阶段,学生通过项目计划的制订互帮互助,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和提高。

3.实施计划

学生确定小组内的分工和合作形式,并按照项目计划实施项目。在MPS实训教学中,可学生3~4人组成一个小组,9个小组并行实训。每个小组首先熟悉工作站的作用及工作过程,然后按照实训指导书的要求,完成机械部分拆装、气动回路搭接、传感器作用、编写PLC控制程序、调试设备使之正常工作、编写实训报告等六项工作。每个项目结束后,进行小组间轮换,进入新的实训项目,直至完成九个实训项目。为了检验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有意识地在自动线设置故障,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与鼓励,让小组成员相互帮助,找出故障原因,排除故障。学生通过团队的合作以及个人的辛勤劳动,克服了困然,顺利完成了项目的实施,并锻炼了硬件电路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计算能力、分析与调试能力,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4.总结评估

针对在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可采用学生自评、教师检查的方式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解决的方法进行反思、整理和总结,为下一轮的项目实施积累经验。最后根据学生的答辩,采用个人和集体评分相结合的方法,依据计划的周密性、人员调配的合理性以及任务完成的水平得出学生实训课程的成绩。

三、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是技校生的知识、能力基础。虽然学生在前修课程中,已经学习了机械设计、液压传动、检测技术、电气控制等理论知识并经过了单项技术的培训,具备了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能力,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孤立的。因此,学生必须经过一个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模拟自动生产线为对象的工程训练过程。

第7篇:电气控制实训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 看板管理 开发团队 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54

Abstract The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is a teaching activity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omplete project, the purpose i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organically, fully tap the students' creative potential, to enhance the student to solve the actual problems of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The Kanban management mode of the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ought into the PLC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the demand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team, system testing to the timeline. Organize the student team to design and develop the project, so as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driving force of practical teaching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systematic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spirit.

Keywords Kanban management; the development team;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项目教学”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参与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掘创造潜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方法的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采用“项目教学”,通过设计工程项目,以项目为驱动,设置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节,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以及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

1 PLC的项目教学设置

“电气控制与PLC技术”是实践性较强专业课程,实验环节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让PLC教学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情景模拟实际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才能使学生在就业的时候更具竞争力,才能培养出适应2l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符合 “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课程培养的对象是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为使学生的课堂知识真正与实际相结合,为今后毕业求职增加砝码,并为能在工作中胜任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工作中,把现场思想渗透至PLC教学当中去,把课程真正与应用相结合,在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较为系统地掌握PLC电气控制技术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初步具备独立完成PLC电气控制系统开发设计的能力。

根据当前电气行业工程项目的设计一般方法来看,通常项目需要经历制定计划、需求分析、硬件设计、软件设计、模块测试、集成测试、运行维护等几个阶段。但在项目设计开发过程中,情况并不总是如人们所预想,能够按计划紧凑、正常、高效地完成各个阶段的建设。通常用户需求抽象、文档记录、需求可变、时间估算、成本管理等方面都会给整个项目开发带来各种问题。

看板管理源于日本汽车制造行业提出的生产管理方法。看板在日语中是“标签”“标志”的意思,在汽车生产系统中,看板方法是给每个标准生产单元或者每个生产批量附上一张卡片。只有当一个“进行中”卡片所代表的工作完成后,才会有一张新卡片被“拉”进系统。在项目管理中使用看板管理方式,是为了让团队成员能共享项目的具体进程并将之可视化。目的是使整个团队都能理解项目的当前状态,并即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一种自发、有动力且互相合作的方式来工作。

本教学项目硬件以“MPS-01型柔性自动化实验系统模拟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后面均用“柔性实验系统”代替)为基础,该生产流水线通过四个站点实现上料、传送、加工、装配、分拣、入库等操作,四个站点都可以单独工作,也可以自由组合,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系统基本涵盖了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知识和技能要点,是一个以现代化工业设备为原型的机电一体化生产线实训装置。

2 项目教学开展流程

本教学过程以项目运行的典型方式为依据,如图1所示,分为“项目分析”、“模块开发测试”、“系统集成测试”、“编写用户说明书”等几个流程。使学生在开发设计该系统的过程中扮演项目中的不同角色,学习掌握相关技术要点,了解系统开发流程,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1 角色分配

项目开始初的准备工作,首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配扮演角色,选择一个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学生担任项目经理,对整个项目宏观管理;下设开发经理和测试经理各1名,以及开发工程师5名、测试工程师3名。

2.2 项目(目标、资源)分析

在该阶段,指导教师组织,由项目经理与开发、测试经理共同制定项目说明书,在项目说明书中详细分析发现项目的用户目标,也就是“柔性实验系统”各个站点的硬件使用和控制程序的具体设计目标。根据用户目标发掘技术目标,并从技术目标中分解项目模块,初步计算每个模块的需求,参与人员,开发设计与调试周期等;分析项目资源情况,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时间资源、资金成本资源等方面。并设计看板,看板分为项目总体看板与模块开发测试看板。模块开发测试看板需要其他成员的共同参与。

2.3 模块开发测试

由开发、测试经理根据前期制定的模块开发测试看板组织开展相关工作。开发过程中项目经理根据项目总体看板时时跟进项目进度,组织项目进度跟踪会议、技术研讨会议。

2.4 任务认领阶段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确认自己的开发工程师和测试工程师身份,并认领自己负责的项目模块,完成整个项目的分工。整个项目工作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负责的部分,这样,避免因为多人负责同一工作而造成工作拖沓和责任推诿。每人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负责专门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不重复。同时,由于必定存在个别同学的基础差,自主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要求开发经历和测试经理同步提供工作指导和必要的协助,并鼓励团队每个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协作,以加强所有的成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同经验。

项目的具体实施阶段,根据项目说明书分解的项目模块,成员认领下项目模块后,制作模块开发测试看板。在看板上明确所有的项目模块,以及对应的负责人员。每个分解项目模块由负责人员具体再次细化,并制定细化后的项目时间计划。所有任务使用看板(便签纸)来代表。团队成员直观的通过看板来了解项目进行的具体情况,自主的控制工作进度。看板的状态需要适时不断更新,直至最终项目完成。

2.5 项目完成

项目完成后,要求所有成员总结自己在整个项目实践中的工作,包含在项目过程中知识点的获得和应用;遇到问题时解决方法的获得;与其他成员的协同和合作等。然后成员之间要进行互评,评价其他成员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最后指导教师对项目结果进行评价,对整个工作过程以及项目方案提出完善建议。

3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使用项目管理和看板管理应用到PLC实际教学中,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有一些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首先,教学中因为使用的是比较贴近实际的具体项目,完成整个项目所需要使用的知识点比较多,综合难度也较高,需要指导教师对整个项目进行合理分割,帮助学生具体细化,确保最后的分割项目工作量适中,既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对应负责的具体任务,有效巩固理论知识,显著提高实际工程实践能力,并能在适当压力和难度的促进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搜索和扩展知识储备。而不会因为难度过低而丧失兴趣,或是因为难度过高,超过自己的实际能力,丧失信心而直接放弃。其次,项目教学能有效提高实际工程实践能力,但是和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相比,缺乏整个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整体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指导教师在项目教学的前期,优先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论教学,奠定一定基础,并且在整个工程项目的设置上,尽可能覆盖知识点,并在项目的完成阶段,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总结和概括,在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稳固知识体系基础。再者,由于学生的具体情况的不同,在完成分割项目的过程中,必定会存在各种问题。因此,在整个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在尽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指导教师需要进行过程跟踪和适时的干预,确保工作方向的正确性。同时也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具体的解决措施。另外,整个项目教学过程要求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就要求指导教师拥有较高的工程实践能力,这对教师的要求要比一般的理论教育要高。教师在使用这种教学方式的时候,需要注重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其相互配合,互为补充。

参考文献

[1] 阮友德.电气控制与PLC实训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 孙显元.高等学校教师教学科研方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 (日)大野耐一.丰田生产方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第8篇:电气控制实训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数控技术;实训;整合

作者简介:张欣波(1970-),男,辽宁辽阳人,厦门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电实验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常雪峰(1975-),男,湖北荆州人,厦门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福建 厦门 35102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56-02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是我国目前“十”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之一,然而通过对相关企业和对数控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认为技术、技能优势不明显,实际工作能力不足,不太适应企业的要求。目前,针对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学院,受训人员学历普遍较低,经过短期培训后即上岗,这样只重操作,难以对数控技术的发展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其次对CAD/CAM软件、自主产权的数控系统等数控技术核心进行研发的部门很少,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公司在从事此领域的研究。这都导致数控技术和数控装备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培养出集机械、电子、电气控制、计算机技术等于一身的复合性数控技术人才,还需要从高校做起。

厦门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秉持“明理精工,与时偕行”的校训,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和地方发展,在大陆第一个鲜明提出了“创建特色、精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海西一流亲产业大学”的宏伟目标。因此,整合数控技术课程教学与实训内容,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数控技术,响应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计划”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我校在“数控技术”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

一、数控理论课程整合

学校原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学科为中心,“数控技术”课程与社会对数控人才的需要脱节;原有体系中,过分强调数控机床的加工与工艺编程。而对数控控制原理的涉及内容不多,尤其体现在实践环节中。

我校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针对“数控技术”课程的实用性特点,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更新、删减了部分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新的课程体系中既注重了传统制造工种的学习,又增加了数控控制原理的应用、数控机床安装调试及维修维护的内容,形成从“传统工艺工装传统制造(车、铣、钻等)数控设备编程数控加工数控设备维修维护数控设备改造(再制造)”一条龙培养体系,课程体系见图1。

二、建设数控技术试验室

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在传统的数控技术课程体系中增加数控机床调试与维修维护的相关内容。目前我校机械工程系也建有数控实验室,主要装备只有VMC-2002B数控加工中心、TH-DNC-Ⅲ型多功能数控教学机床和模拟编程器等设备,可供学生进行数控编程及上机操作时训。而在现代工程训练中心的数控机床主要针对学生进行“金工实习”也做一些“数控技术”实训而用,学生通过这些机床完成“加工程序”的编制,并在机床上进行实训,主要培养目的集中在机械制造方面。而对数控机床本身的控制在理论课、实践课上几乎没有相关的教学内容,这和市场上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距。

利用我校目前现有的数控机床进行数控技术的实验教育课程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以加工中心为代表的成型的数控设备其数控系统的硬件及软件相对固定,不能进行随机的系统参数的改变,从而影响学生对于深入了解数控系统、伺服系统、伺服电机及测量反馈等模型的理解;另外由于数控实验室配备的数控教学机配置的数控系统在实际大中型企业中所占份额极少,不是市场主流,也影响到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对数控技术的掌握。现有的设备已经逐渐难以满足机制、机电等相关专业学生在数控方面课程的实验及培训需求。因此,建立一个以当前市场占有率高的数控系统为基础的数控技术实验室,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数控技术,全面掌握所需的技能,以及响应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计划”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后,我校建设了FANUC 0I数控系统实验台、SINUMERIK 802d sl数控系统实验台、SINUMERIK 840d数控系统实验台、华中世纪星21M数控系统实验台。这些数控系统多为当今市场流行数控品牌,每个实验台均采用开放式、工业级配置。见图2。

三、改革实训内容体系,开发校本教材

根据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要,认真处理教材,做到深入浅出,教为所用,学以致用。在课程内容方面,一方面强化数控实训中的机械加工工艺与编程,另一方面增加数控维修维护内容。在数控技术实训体系中十分注重教材的开发,努力加强教材建设。

1.在实验机房中增加了数控机床维修仿真的实际内容

根据最前沿的专业原理,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数控机床的装配、调试、排故等过程进行模拟,是一种经济、可靠、有效的工具。利用仿真软件对各类故障现象进行设置,使学生可以针对出现的故障现象利用仿真软件模块查找故障原因,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各种常见故障的维修方法,尽快地掌握和提高数控机床的维修技术,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锻炼逻辑思维的能力。

2.编写《数控机床常见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教材

由于厦门理工学院非常注重具有企业实践背景人才的引进,所以在“数控技术”人才方面既有重点大学的博士也有从一线企业招聘来的具有多年实践背景的人才。编著者在企业常年从事数控机床的维修工作,并多次负责或参与数控机床的改造工作,所以对数控机床经常出现的故障以及排除办法比较了解,总结了大量的维修实例并加以归类。

3.编写辅助教材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数控技术实验室的建设,编写了适合学校的的实际教材,例如编写了《FANUC 0i数控系统连接调试》、《SINUMERIK 802d sl数控系统连接调试》、《华中世纪星21M数控系统连接调试》等多项实训教材。

四、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进行数控项目实训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占重要地位。数控机床的再制造和维修维护需要大量的实践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厦门理工学院一方面广泛和企业进行深入交流,为企业数控设备进行维修维护,带动兴趣小组参与维修实际活动;另一方面在校内针对过去的老式机床进行数控化再制造,将所学为所用。例如,我校XK713型数控铣床采用华中Ⅰ型数控系统。该数控系统是由华中理工大学、华中数控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其结构是在个人PC计算机(286以上)安装控制软件,通过并口与数控控制板相连接,并由控制板向步进电机的脉冲电源方向及脉冲指令来驱动步进电机带动机械传动链完成机床的进给运动。主轴采用普通交流异步电动机控制,机械换挡,满足不同加工需要。但由于此机床本身的机械传动链符合数控机床的基本要求,具有机床改造的先决条件,故可对机床进行数控化升级改造。根据机床的具体情况和性价比选择了采用武汉华中世纪星HNC-21MD数控单元进行升级改造,更换原来的华中Ⅰ型数控系统。由于该系统具有步进电机控制接口,可直接与原有机床的步进电机驱动电源相连接,即不更换驱动系统及步进电机。图3分别为改造前后的数控机床对比。

通过对教学镗铣床XK713型镗铣床的数控化升级改造,带领学生完全做到了从硬件连接到软件调试过程,使学生掌握数控机床构成的几大部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传动链的数学模型,巩固必要的基础知识,例如电机拖动原理、工厂电气控制、自动控制原理、直流控制系统和交流控制系统、PLC的编程技术及技巧、测量反馈的原理等,彻底达到高等学校“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目的。

五、总结与反思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构建了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重点是针对高等学校的“数控技术”课程加入了大量的数控机床安装调试和维修维护内容,力争在实践体系内,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为突破口,强化机电一体化人才的课程培养体系。通过改革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加强,学生的学习潜能被充分发挥出来,学习成绩明显提高。由于强化了技能训练,增加实训项目和时间,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特别是机电类数控技术方向的本科类学生以“数控机床”为核心,全面理清了课程体系。

但是,也应该清晰地看到,在我国尽管“工学结合”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可是在全局范围内,由于制度、法律对企业的优惠政策不明显,影响了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如果只靠学校单方面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终究会因为能力有限而难以展开。为此,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从制度上得到保障是以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新国,刘宏伟.仿真软件在数控机床维修中的应用[J].机床与液压,2013,(13).

[2]齐文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西轻工业,2010,(8).

第9篇:电气控制实训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三力”;电工实训;有效教学

中国的《学记》中提到要“善教”,可见我国很早就有有效教学思想了。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教学效果是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相比,中职实训课堂学习往往更难组织,教学过程更难控制,涉及的教学理论也更复杂;目前不少职业学校中职实训教学简化成只是按部就班的操作过程,“放任自流”已成为不少中职校实训教学的通病。因此,有必要就中职实训课堂教学是实施“有效教学”进行探讨。

一、启迪心智、训练思维力

目前中职学校电工实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不重视思维训练的现象。例如,在教学过程的开始部分没有构成思维动机和线索的“课题”,在教程进行的时空上也无设立与学习思维相关的教学环节(如师生问答、学生个人或群体的探索、验证性学习、小组讨论、评价、归纳等),缺乏学生自我目标提出和目标追求的动力机制,存在重示范轻观察、重讲解轻提问、重被动管理轻主动探索等倾向。“练”的规律统制了“学”的规律;“教”的尊严掩盖了“学”的意义;学习气氛容易沉闷,学习动机不易诱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设法帮助学生全面、辨证地分析,开拓思维的深刻性,善于把握关键,抓住实质,让学生自己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追求结论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正式传授技能前可故作糊涂,不要一开始就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领会、理解、掌握知识技能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避免学生盲目完成实验,刻板、机械地进行操作。例如:在实训过程中不直接给出选用仪表的量程,而是提出“如何根据被测量电路正确选用仪表、挡位、量程”问题,一是为学生指明了学习、思考的方向,二是为学生起一种示范作用。在思维训练过程中,每完成一个课题或课节,可先让学生自行归纳总结,教师再进行分析评点。归纳要求做到准、短、实、准:短:就是力求用几个字或几句话把所讲的问题概括起来,或编成口诀,便于记忆。这样,只要知道了一“点”,就能理解一“片”。归纳的语言要准确,能抓住本质,突出重点,一语破的,不可模棱两可,切忌离题发挥或无意义地旁征博引。

二、求异探新、培养创新力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总是按照某一规定的模式对学生去进行训练,认为职校生没有必要学习太多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实训课堂教学简化成只是按部就班的操作过程,把知识学习降到了几乎可有可无的程度;在这样学习情境下学生学到的技能是机械的、呆板的,难以在新情景中灵活地应用,解决问题。我们是要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娴熟的操作技能,但同时更要重视培养他们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因此,电工实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静态的教材内容设计成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诱发学生探索,使每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得以形成和发展。例如,功率因素的提高这部分内容,我们应要求学生在实训室中亲手接一个日光灯电路,并以日光灯这个感性负载电路为例,观察并联电容后功率因素的变化,再让学生到电子市场去实地考察各种规格、各种容量电容的价格。这样他们对功率因素提高的理解就比较深刻了。又比如,在学电机这门课,要求学生拆装鼠笼式电动机,自制小型变压器及缠绕电感线圈。并鼓励他们将这些自制的产品应用到自己的课程设计中去,如自制无线话筒等。整个实训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参与,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的内心活动与外部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内驱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设了开展有效教学的有效情境;经过这样的学习和训练,学生们很容易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自觉地通过实践补充自己的知识欠缺点,将所学的知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建构反思、培养学力

现代学力由“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组成。前者以“知识、理解、技能”为代表,后者以“关心、动机、态度”为代表。“显性学力”是课程教学必须追求的目的,但它必须依靠“隐性学力”的支撑,而且后者还有可能使个人终身获得“显性学力”。所以,现代教育加倍重视“隐性学力”;即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可持续独立学习态度这三个要素,也可谓之为“自我教育力”。为此,教师在实训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帮助学生掌握自我学习的技巧与方法,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同化、顺应、组织和建构,将使学生终生受益。(1)将教材转化为学生的“学材”,教材内容有效处理。《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教材一般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常用低压电器及其安装、检测与维修,第二单元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第三单元常用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线路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第四单元变频调速系统。如果按照这样的顺序教学,等所有低压电器教完,已经大半学期过去,学生的好奇心基本没有了,这么多电器学生一下子又认不全,记不住。等到学习电气线路安装、检修故障时,教师又得重新讲一遍要用的电器。为更好地适应教学实际,提高实训教学有效性,合理加工教材内容是实现实训课堂有效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以中等职业学校电气专业学生所必备的维修电工技能为主线,对教学内容作了有效的整合,将第一单元“常用低压电器及其安装、检测与维修” 各知识点融合在第二单元“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 技能训练中,简化以学科知识体系为背景的知识要点的陈述,针对学生的实际,联系现实和其它与教学相关的因素,将教材进行合理加工与提炼、调整、补充、优化,转化为学生的“学材”——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典型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2)按工作任务来组织实训课程内容,学会建构。教师可以将整个实训教学过程由一个或若干个“学习课题”(有待探究的问题、有待证实的悬念)组成的系列来串引,例如:“兆欧表使用”我是以“兆欧表使用”、“如何判断兆欧表的好坏”、“用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的方法步骤”、“如何利用兆欧表判断变压器及电机的质量”组成的系列来组织整个实训教学;由简单到复杂,将单一的工作任务与整体的工作任务整合起来,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形成理解;将能力发展渗透融合在实训教学与训练中,是追求课堂有效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3)“思考所做过的”,有效实现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的整合。在实训课堂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主要忙于做,只是在感觉和只觉的基础上完成任务,很少把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的整合起来。对职校生来说,不会做是不行的,但仅仅会做也是不行的。我们要认识工作过程不仅仅是个操作过程,它首先是个社会过程;教育的真谛在于挖掘人的潜能,启发人的心智,形成人的智慧;职业教育也不能忽视了对学生心智的开发;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职校生的工作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能力。因此,在实训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的整合是不会自动发生的,如果学生不进行概括,也不进行反思,在操作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就没有与理论整合起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所做过的”,会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经验,并发展继续学习的能力;如此循环往复,就可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 考 文 献

[1]徐文,段玉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付承杰.实训课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J].企业导报.2010(12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