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输配电线路论文范文

输配电线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输配电线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输配电线路论文

第1篇:输配电线路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输配电线路 施工技术 仿真系统  设计

论文摘要:由于社会对于电力的总的需求不断增大,同样对于输配电线路的施工技术要求也更加严格,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成为电力部门非常重视的问题,文章讲述了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概况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功能设计详情,讲述了目前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策略及应用。

一、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概述

目前我国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参与人员数量较多,但是这些人员的能力水平都是各不相同的,操作人员的各方面知识水平和素质也需要提升。对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操作人员的培训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就难以替身操作人员的实践能力,参加培训的人员因为实践比较少,所以技能就比较差,正是这种原因使得人们对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设计现状

(一)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概况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是对现实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系统的抽象属性的模仿。人们利用这样的模型进行试验,从中得到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所需的信息,然后帮助实践者对现实世界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问题做出决策。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是一个相对概念,任何逼真的仿真都只能是对真实系统某些属性的逼近然而仿真是有层次的,既要针对所欲处理的客观系统的问题,又要针对提出处理者的需求层次,否则很难评价一个仿真系统的优劣。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一种先进的实施培训手段,提高培训的效率,强化培训效果。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是在计算机的基础上开发,通过Internet 软件平台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数据库技术,综合设定,使得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具有实用性和可维护控制性。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开发,主要是首先起源于国外对于计算机仿真系统的应用,尤其是西方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大型企业开发计算机仿真系统,并取得了显着的效果,这样参加培训的人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具体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经验,其技能可以与在现场工作2年的人员比,因此很多国家都看到了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优越性,计算机仿真系统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中。目前我国对于仿真系统的应用也是在一些危险性较大的领域,例如大型的锅炉装置、化学化工及变电站的应用中,后来有人提出在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中应用,但是目前仿真系统在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中应用仅仅停留在提出的阶段,还没有完全开发出完善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

(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功能设计

目前关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的思想越来越统一,即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必须能够便于施工技术模型的调试和输配电线路画面的构造,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还应采取先进的运行软件和保证运行数据相分离的一种设计思路。

关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功能设计应该分成培训师和受培训者两个方面的功能,对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功能应该是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集成操作,其主要功能是可以控制受培训者的机器,包括受培训者机器的开始暂停关机等功能,另外可以准确知道受培训者机器是否有事故及分析事故产生源,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机器功能还应是控制受培训人员考核的现场等具体状况。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学员机器功能设计,首先要依附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机的功能下,即能够受到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机器的监管控制。在这种模式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受培训人员的机器可以提供参家培训人员的操作画面,主要包括操作的流程图、、控制组、趋势图及操作记录等具体的监控画面。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将电网仿真系统和输配电线路仿真及配电站系统仿真等有机结合进行设计,该系统应该具有的特点是确保在硬件使用上采用了以局域网应用为核心,利用工作站、开放式系统及微机构成的分布式,以便于以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扩充和升级。此外,在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软件上采用了软件相互支持系统技术,这样使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系统更加便于修改和维护。再者,在功能上要更加完善,即充分考虑了仿真电网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及仿真变电站之间的相互影响,使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更加具有真实性。最后,还应通过采用了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多媒体技术,逐步实现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图像化和可视化,比较完整的反映出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情况,同时也使仿真的对象更加便于更改和进一步扩充,这样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就会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通过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为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人员提供了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手段,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培训模式,它的设计及应用可以提高整体的输配电线路施工作业技术,进一步确保电网安全,同样也大大提高了作业者的劳动生产率,为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着显着的作用。

三、结论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仿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供电有限公司每年都会投入很大的资金和时间等用于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及考核,着力开发完善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仿真系统,使得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仿真系统能自由安排培训项目,并且允许人员在培训中发生各种错误,同时演示出因为操作错误造成的种种后果且不带来任何实际危害,不受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此外还可以人为制造各种故障来综合培训操作人员处理操作中故障的能力。输配电线路施工作业人员进行重复性集中培训,从而使的操作人员在短期内接受较多的培训项目,缩短总的培训周期。可节约大量的培训时间与经费。所介绍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目前已经投入运行,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能极大地提高培训的质量,在短时间内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对电力系统的建设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很多设计成果效果较为显着,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应用水平,还需要更好的完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争取达到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永生,郝小欣.分布交互式仿真技术在变电站仿真中的应用[J]. 电网技术.2000(9)

汤晓青,周林,栗秋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四川电力技术.2007(2)

姜芳芳,来文青,龚庆武.虚拟现实在变电站仿真系统中的应用[J].高电压技术.2005(7)

王邦志,林昌年,蒲天骄.变电站集中监控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网技术.2004(8)

张永翔,段绍辉,杨卫东,林昌年.深圳供电局变电培训仿真系统[J]. 电网技术.2000(1)

第2篇:输配电线路论文范文

关键词:输配电系统,电能损耗,输配电损耗,损耗分配

 

节能减排是我们国家的国策,各行各业都必须认真贯彻执行。降低电能损耗是电力部门的重要的工作,也是重要的经济指标。本文通过对配电网主要电能损耗设备的电能损耗计算,阐述了如何降低配电网的电能损耗。

1.电能损耗的计算

配电网的电能损耗主要包括配电线路和配电变压器的电能损耗两部分。对供配电系统电能损耗的理论计算是降低电能损耗、加强电能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计算能够对降低电能损

耗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1.1输电线路电能损耗

电力线路的运行状况和线路的电能损耗随时间而变化,如一年内某一条线路的电能损耗,即是若干更短时间段内电能损耗的总和,由电能损耗计算公式可以看出线路的电能损耗与输电线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平方、线路电阻成正比关系,与输电电压的平方成反比关系。

1.2变压器电能损耗

在电力传输过程中,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都造成功率损耗,因此,配电变压器的电能损耗也包括有功损耗和无功损耗两部分。变压器的电能损耗与变压器的空载损耗、负载损耗、空载电流百分比、阻抗电压百分比成正比,与功率因数的平方成正比。

2.输配电损耗分配方法

输电网损耗的分配,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免费论文。已有的研究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2.1比例分配法,思想简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将输电网损耗按节点发电或负荷有功大小成正比分配。没有考虑发电和负荷在电网中的相对位置,没有考虑无功对损耗的祸合影响和交易间的相互作用,要人为指定分配给发电方和负荷方损耗的比例。

2.2 MW-MileMethod(简称MWM法)

它基于DC潮流求各交易引起的线路功率,按与被传输功率的大小和路径长度的乘积成正比分配电网损耗。它只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比例分配法无法计及电网结构的缺陷。因此,没有考虑无功潮流对损耗的影响,也没有考虑交易之间的祸合作用。

2.3 微增损耗法(Incremental TransmissionLoss Meth-ods,简称ITL法)

由于ITL在电力系统经济运行中的应用由来已久,因此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方法。其中基于最终潮流解的ITL以边际微增系数)求得的损耗分配结果通常会导致收益盈余口,因此需要做规范化处理以确保收支平衡,同时这种分配方法不具有唯一性。基于ITL积分给出了将损耗分配给Pool中的发电和负荷方的方法,采用分散平衡节点来消除计算结果对平衡节点的依赖性,但需要人为指定负荷分配系数与损耗供给系数,当损耗同时分配给Poof中的发电机和负荷时还需要指定两者的分配比例。

2.4功率分解法(Power DecompositionMethods,简称PD法)

基于电网总损耗表达式或支路总损耗表达式,结合阻抗或导纳矩阵方程(即按电路定理所得的方程)进行推导,以求取以交易有功或发电有功或负荷有功为变量的损耗分解表达式。注入功率着手分解有功注入,得到了有功注入的总和(总损耗)与节点阻抗矩阵及节点注入电流的关系,从而得到将各节点注入功率分解为损耗和负荷的两个分量,数学上这种分解是不唯一的。配电网损耗分配方法原则上与输电网损耗分配方法相似,但配电网有它的特殊性,对配电网损耗分配的研究,目前国内国际研究较少。归结起来,现有损耗分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1.分配比例问题。上面各种方法不能将输电损耗同时、自然地分配给电网中的所有电源和负荷,都必须指定电源和负荷的网损分配比例,难以适应含有Pool.和Bliateral交易的任意复杂的电力市场模式。2.基于电路方程推导的方法对平衡节点的选取具有依赖性,且平衡机不分配损耗;它们缺乏经济学意义。3.反向潮流与分配负损耗问题。在电力系统输电网络中,市场中的任何一个交易都会产生损耗,但在某些情况下,某交易的存在实际上却减少了系统总的输电损耗,原因是这一交易在系统中某些线路上所引起的潮流与这些线路的主导潮流的方向相反。反向潮流是电力系统中的一种客观存在,交易的最终输电损耗分配结果中应当反映引起反向潮流的作用。免费论文。是否真实地反应交易提供反向潮流的情况是评价输电损耗分配方法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反向潮流的存在,损耗分配结果就有可能出现负值的情况,究竟是否应该给引起反向潮流的交易分配负损耗没有明确的说法。

3.减少网络电能损耗措施

减少电能损耗,就是减少线路和变压器中的电能损耗,具体措施如下:1.使无功功率合理分布,无功功率在电网中的传输,会使功率和电能的损耗都增加,导致电压下降,因此应在受电区域装设一定数量的无功功率补偿设备。目前有借助电子计算机进行无功功率计算来实现无功功率经济调度和随机补偿的,应用比较普遍。2.合理选用电力变压器和使之经济运行,电力变压器的容量不得过大。免费论文。否则,变压器空载或轻载运行,会消耗较大的无功功率。而这些无功功率是由电力系统供给的,既增加了初次投资,也使功率因数降低,电网损耗增加,因此必须合理选用电力变压器的容量。选择的原则是:(1)既要考虑变压器的额定容量足以满足全部用电负荷的需要,又不使变压器长期过载运行,同时在能耗最小的情况下使变压器经济运行。因此,变压器的容量不宜过大或过小。装有两台和两台以上变压器的变、配电所,应考虑有一台变压器发生故障时,其余变压器能满足一、二级负荷的需要;(2)选用的变压器,其容量等级应尽量少,以达到运行灵活、维修方便和减少变压器台数的目的;(3)变压器的经常负荷以大于其额定容量的60%为宜。3.减少电压变换次数每进行一次变压,大致要消耗1%~2%的有功功率,所以应尽量减少变压次数。4.合理布设线路,在输、配电线路的布局方面,应避免对负荷重复或迂回曲折布线,以减少线路中的电能损耗,变压器应尽量放在负荷中心。

4.结语

输、配电损耗分配是电力市场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降低电能损耗也就是节约了电能,既为国家的节能减排工作做出了贡献,也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电能损耗不但是电力部门的一项工作,也成为部分拥有自己配电网络的各行业的当务之急,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推进,必须坚持降低电能损耗。不断采用新技术,利用配网自动化,数据无线远传等先进技术,提高配电网降低电能损耗的管理水平,争创企业更大效益。

参考文献:

[1] 戴彦,倪以信,文福拴,韩祯祥. 基于潮流组成分析及成本分摊的无功功率电价[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0, (18) .

[2] 余志伟,谢志棠,钟志勇,黄耀光,钟德成,赵学顺. 多区域电力联营体运行下的输电成本分配[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2, (06) .

第3篇:输配电线路论文范文

关键词:配电线路;电气设计;节能措施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配电线路电气设计的划分及节能思路

配电线路设计一般分为输配电工程中的高压配电线路及建筑电气中的低压配电两个分类。从中性点到建筑配电房的配电线路一般为10kV的民用高压线路,而工业及楼宇建筑电气一般为380V或220V的低压配电设计。配电线路电气的节能设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配电线路和变压器中存在着阻抗,会消耗了一部分的电能,因此在配电线路电气设计时如果能够采取充分而有效的控制措施减少这部分的消耗,必然可以节约大量的运行成本,提高电能的使用效率。

在配电线路电气设计的节能思路中,一般考虑适当加大线路导线截面和降低变压器的负载率的措施,以减少电路电能损耗来节约电能。但是这样的话,就必然造成工程初始投资的提高,往往不受房地产开发商以及建设单位的认可。而最新的节能思路是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将电气设计中输电线路的多种节能方法进行综合调配利用,使用偿还年限回收方法对节能问题进行论述,以求出最理想的导线界面选择。

二、高压配电线路电气设计节能措施

1、选用最新的节能型变压器,减少变压器的有功损耗。

变压器的损耗是输变电线路电气设计环节中最为重要的控制环节,如果能够有效减少变压器的有功损耗,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节能效果。因此在进行变压器各种参数选择时,必须根据建筑物的能耗情况进行结算,选用厂家最新的节能型变压器,采用阻值较小的绕组。在装机容量较大需要布置多台变压器时,应尽可能选用大容量的变压器以减少变压器的数量。比如装机容量为2000kVA的配电,选用2台1000kVA变压器比4台500kVA变压器可以节能3%左右。

2、选用电导率较小的材质导线减少输电线路的能量损耗。

由于配电电气线路存在电阻,使用过程中就会产生有功功率损耗。而在进行配电设计时,选用电导率小的导线,则可以达到节能效果。一般而言,选用铜芯线效果最佳,但是由于铜芯导线价较为昂贵,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导线压降、损耗和供电距离与价格的关系,根据符合选取最为适宜的导线及截面。在工程建设中,一般在一类建筑中采用铜质导线,而一些负荷较大的二类建筑也可以采用铜导线。

3、合理布置线路路径,减少导线长度进而减少电能损耗。

在进行配电线路设计时,需要进行实际踏勘,选择合理的线路路径,减少导线的布置长度,进而减少导线过长带来的电能损耗。配电线路路径需要配合城市道路建设,甚至部分采用地下电缆进行埋设,因此必须对相应的区域负荷情况及规划建设情况进行资料收集,在详尽的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才能做出较为完善的配电线路路径方案。

三、低压配电线路电气设计节能措施

1、配电线路电气设计以满足建筑基本使用功能为主旨,杜绝高耗及浪费。

设计人员在电气设计中务必严格依据设计规范进行设计,首先要满足现代建筑的使用功能,即照明的亮度、色温、显色指数等,满足室内的舒适卫生、通道畅通以及一些特殊场所电气设施的用电和特殊工艺等;其次要考虑建筑的实际效益,在节能与经济方面做到统筹兼顾。对建筑中的耗能因素及能耗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减少不必要的能耗,有区别的进行节能方案设计。

2、合理设置变配电室位置,减少低压配电线路能耗损耗。

在建筑中,变压器尽量接近负荷中心,以减少低压配电线路的供电距离。当建筑物面积在10000㎡ /层左右时,至少要设置2个变配电室,才能有效减少低压配电线路的长度,降低线路损耗。

3、配电线路应避免回头线,减少回头线路的电能损耗。

低压配电室与竖井位置在布局上应使线路尽可能减少回头输送电能的支线,以减少回头线路的电能损耗。在高层建筑中,低压配电室应靠近竖井,而且由低压配电室提供给每个竖井的干线,这样才不至于产生支线沿着干线倒送的现象,最大程度的规避回头线路的情况。

4、合理选择低压配电线路的线芯截面,兼顾技术性与经济性。

一般而言,选择配电线路导线截面时,如果是业主自用的办公室等,则应按照技术性优先来进行选择,在满足技术要求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电缆截面大于载流量的截面线芯,最大程度的减少电能损耗,节约运行过程的用电总费用。而一般的房地产项目,由于采用一户一表,电表后的配电线路损耗由客户自行承担,因此建设单位一般会按照载流量进行截面选取。但是总体而言,选择电缆截面大的导线,其增加的初期投资一般仅需2~4年即可收回,属于利在千秋的节能措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应及社会效益,应当作为优化要求列入节能设计措施之中。

5、利用非长期负荷的输电线路给长期用户作供电线路使用以减少线路损耗。

在工程实例中,经常会将空调风机、风机盘管与照明、电开水等计费相同的负载集中在一起,采用同一干线供电,这样既可便于用一个火警命令切除非消防用电,又可在春秋两季不用空调时,使用同样大的干线截面传输较小的电流,进而减少线路损耗。

6、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减少无功功率在输电线路上的传输,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系统中的用电设备,如电动机、变压机、线路、气体放电灯中的整流器都会产生滞后的无功功率,需要从系统中引入超前的无功相抵消,超前的无功功率会在线路上产生有功损耗。减少这部分损耗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提高设备的自然功率因数,以减少对超前无功功率的需求。②采用电容器补偿由于感抗产生的是滞后的无功功率。③就地安装无功补偿装置,减少线路无功传输。

7、采用节能型金具及技能光源,达到照明节能效果。

在建筑电气的照明节能中,除了充分使用自然光源,满足照明度、光温、显色等指标以外,还应合理利用高效的人工光源,使它同室内照明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达到预期的照明节能效果。

8、采用动力设备节能、暖通节能等模式最大程度的减少建筑物电气损耗。

建筑能耗是指建筑功能使用时所消耗的能源,这其中,建筑采暖与空调能耗占总能耗的50%~70%。暖通空调系统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运用是暖通空调系统、建筑系统节能的基础,通过控制中心微机上的检测,画面上随时都能显示机组的启停时间运行时间以及冷水机组的运行状态、过载报警等参数,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暖通系统的电能损耗。因此合理采用设备节能及暖通节能模式,也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建筑物的电能损耗,有效实施电气节能。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配电线路电气设计不仅仅是输配电网建设的最终重要环节,也是建筑物电气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节能概念设计,推广节能措施,对于减少电能损耗有着积极意义,不仅顺应了环保理念,也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蔚.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技术措施[J].电气应用,2007(10)

[2]崔国柱.输配电线路采用节能型金具的研究与应用[J].山东电机工程学会论文集,2008.

[3]罗少伟.对住宅电气节能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J].民营科技,2010(6).

[4]赵丽梅.低压配电线路节能探讨[J].化工设计,2002(6).

[5]郝汝生.配电线路节能降损技术应用及效果分析[J].教育科学波澜,2012(5).

[6]彭向东.配电线路电气节能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7).

第4篇:输配电线路论文范文

[关键词]电场、电磁、电磁辐射

中图分类号:T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003-02

1 引言

电是一种清洁而使用便利的能源,是服务范围最广,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并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特殊商品。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行业和城乡居民对电的需求量日益增长。与此同时,公众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在加快电网建设,保证优质可靠电力供应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谋求电网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和谐统一,始终是各级政府/社会公众和电网企业的共同愿望。为此,我写了这篇论文,介绍了公众最为关心且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电磁环境问题。

全文依次介绍了输变电常识、输变电工频电场、输变电工频磁场和输变电环保管理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2 电力工业的特点

电力工业是生产、输配和销售电能的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电力工业将煤炭、水力、石油、天然气、核燃料、风力、太阳能、潮汐、地热等一次能源转换为清洁、便利的二次能源。由于现代技术还不能直接、大量地储存电能,因此,电能的产、供、销必须同时完成。现代电力工业采用超临界大容量发电机级和特高压、超高压输电及其他先进技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

2.1 电力系统主要由发电厂、输配电系统和用户组成。

发电厂发出的电先由升压变电站的变压器升高电压后,经输电线路送往用电地区; 到达用电地区后,由降压变电站的变压器降低电压,再经配电线路分送到各用户。

2.2 配电系统的组成

2.3 我国输配电系统的分类

我国输配电系统分交流输配电系统和直流输电系统两大类。交流输配电系统主要有九种电压等级,直流输电系统有两种电压等级。见表2、3。

3 输变电设施电磁环境的分析

3.1 电场和磁场的产生

有电压就有电场,有电流就有磁场。当电器接入电源,周围就有电场; 接入电源的电器,即使电器开关关闭,电场依然存在。电器开关开启,有电流通过,电器周围就有磁场。

3.2 什么是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

交流输变电设施产生的电场和磁场属于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工频又称电力频率。工频的特点是频率低/波长长。我国工频是50赫,波长是6000千米。

3.3 什么是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是指电磁辐射源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到空间的能量流。电磁辐射源发射的电磁波频率越高,它的波长就越短,电磁辐射就越容易产生。一般而言,只有当辐射体长度大于其工作波长的四分之一值时,才有可能产生有效的电磁辐射。

交流输变电设施产生的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属于极低频场,是通过电磁感应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的。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的频率只有50赫,波长很长,达6000千米,而输电线路本身,由于其长度一般远小于这个波长,因此不能构成有效的电磁辐射。同时,工频电场与工频磁场彼此又是互相独立的,有别于高频电磁场。高频电磁场的电场和磁场是交替产生向前传播而形成电磁能量的辐射。在国际权威机构的文件中,交流输变电设施产生的电场和磁场被明确地称为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而不称电磁辐射。

工频电场、磁场是一种极低频场,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关于极低频场范畴的电磁场曝露,在电磁场强度低于国际导则限值(电场强度5千伏/米,磁感应强度0.1毫特)的情况下,不具有有害的健康影响。

4 输变电工频电场篇

4.1 什么是输变电工频电场强度?

输变电工频电场强度是用来衡量输变电设施周围空间某个点位一定方向上的电场强弱的尺度。计量单位为千伏/米

4.2 输电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的特点?

输电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的特点:一是随着离开导线距离增加,电场强度降低很快,且在距地面约2米的空间,电场基本上是均匀的; 二是工频电场很容易被树木、房屋等屏蔽,受到屏蔽后,电场强度明显降低。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中规定,居民区输变电工程工频电场强度的推荐限值为4千伏/米。这个限值是针对居民区的,其他地区的限值宽于居民区限值。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于1998年了《限制时变电场、磁场和电磁场曝露的导则(300GHz以下)。在这个导则中,对公众的限值是5千伏/米。此限值对保护公众健康已留有足够的安全裕度,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与推荐,已被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所采用。我国的推荐限值比国际导则对公众的限值要严,在数值上小1千伏/米。

4.3 为什么有的变电站要建在居民区内?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居民区越来越多,负荷密度越来越大,每户居民的用电量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出现增加,而一座变电站的供电能力和供电范围又是有限的。因此,为了满足居民的用电需求,保证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在居民区建设变电站是难以避免的。

户外式变电站站界工频电场强度在每米几伏到几百伏之间,靠近变电站进出线处稍高。变电站在设计时,均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要求,保证变电站相邻居民区的电场强度低于国家规定4千伏/米的限值。户内式和半户内式变电站站界工频电场强度则比户外式变电站更低。

5 输变电工频磁场篇

5.1输变电工频磁场强度是用来衡量输变电设施周围空间某个点位在一定方向上的磁场强弱的尺度,计量单位为安/米。磁场强度通常可用磁感应强度,又称磁通密度表示,计量单位为特斯拉。输变电设施产生的工频磁场磁感应强度一般都很小,常用毫特或微特表示。

1特=1000毫特=1000000微特 1毫特=12.56×104安/米

5.2输电线路工频磁场强度的特点:一是随着用电负荷的变化,即通过输电线路电流的变化,工频磁场强度也随着变化,二是随着与输电线路距离的增加,工频磁场强度快速降低,并且与工频电场强度相比,工频磁场强度随着距离变远,下降得更快。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中,推荐公众的工频磁感应强度限值是0。1毫特(即100微特),与国际标准相同。

输电线路周边的工频磁场强度主要取决于线路电流的大小/线路导线的排列方式/观测点与导线的距离等。根据实际测算,三种最常见电压等级输电线路的工频磁感应强度都远小于100微特。

5.3变电站站界工频磁感应强度主要来源于进出线的影响。变电站站界1米外的工频磁感应强度小于10微特,远低于我国规定的推荐限值100毫特。户内变电站周围的工频磁感应强度则趋于本底值。

5.4 家用电器的工频磁场强度

将表中数据与以上介绍的输变电工频磁感应强度值比较可见,对输变电工频磁场影响,人们可不必过多担心。

第5篇:输配电线路论文范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电力系统;信息化;农村电网

一、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国际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科学,是融地理学、几何学、计算机科学及各类应用模型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GIS的最大特点就是它能够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与反映地理位置的图形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根据查询统计与分析需要将这些信息真实地、图文并茂地展示在用户面前,同时也可以将分析决策模型处理结果提交给各级管理部门作决策参考。

二、GIS在电力系统配电网中的应用

随着GIS技术在经济建设各领域、各部门的应用普及和深入,GIS的潜力正在被不断地发现和挖掘。由于电力企业设备结构复杂、地域分布广泛,根据分工的不同,分成很多垂直部门,如调度、用电、输变电等。这些部门之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合作。

GIS作为一个基础平台,应用在电力企业各个部门中,将电子地图同实际的电网设备、实时信息等一一对应,利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电网设备进行精确定位,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变电站、线路、杆塔、变压器、电容器等设备的地理位置,确定它们的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实现对配电网的规范化和可视化管理,可以满足电力企业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的需要。

配电网是电力系统配送电力能源到最终用电单位的网格结构,承担着电网运营供应链中最基层网络的重要任务。配电管理系统是一项集计算机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现代化智能设备技术及管理于一身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其目的是提高供电可靠性,改进电能质量,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降低运行费用,减轻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

基于GIS的配电网管理系统,能够实现配电网管理自动化,减少运行维护费用和各种损耗,有助于实现配电网经济运行;切实提高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多项管理过程提供信息支持,改善服务,提高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并为电力系统电力市场的改革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三、电力行业GIS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它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实体信息的能力,具有空间性和动态性;

2.以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为目的,以地理模型方法为手段,具有区域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能力,产生高层次的地理信息;

3.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地理分析方法,作用于空间数据,产生有用信息,完成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

电力行业GIS除具备GIS的基本特点以外还具备如下特点:

1.电力系统运行参数实时性和动态变化性,需要对信息及时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电力GIS对数据处理、存储容量和传输速度均有较高的要求。

2.电网的多属性数据要求GIS具备足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电力GIS能够实现数据的一次输入和多次输出,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操作,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多层保护等,构建高可靠性和高准确性的业务系统。

3.电力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电力网的广域性和电力设施的分散性及设备的多样性,实时信息量大,系统接口复杂,信息的覆盖面广,电网的各种电压等级及多用户连接等需要GIS具备拓扑从分析和转换能力。

四、电力GIS的基本功能

建立输配电网的信息模型,将电网的地理位置信息、属性信息、拓扑连接关系综合到GIS系统中去,实现全县输配电网的综合管理、查询,再由此之上完成各项高级应用功能。为输配电管理部门及技术工人提供一个有利的分析工具。

1.在GIS下建立动态电网模型。采用配电网电力专家模型,在系统中建立数字化配电网,形成“数字化神经中枢”,及时获取电网的运行状态数据,为电网的调度、规划、检修、运行、大用户用电、客户服务以及生产经营服务提供辅助决策手段。

2.基于WEB GIS的供电企业应用整合:输电线路、配电线路、低压线路、线路实时巡检系统、GPS电力抢修车辆指挥调度系统、虚拟现实变电站系统在统一WEBGIS中开发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现有营销信息系统、客户服务中心等的图形化显示与查询。

3.高精度单点非差分GPS定位:目前民用GPS的水平精度为4~10米,不能满足配电网的要求,在GPS掌上电脑上实现高精度GPS单点定位,把GPS定位误差由10米提高到小于3米,满足密集的城区配电网的定位要求。

4.空间统计:对输配电网络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多种方式的空间统计打印。

5.对系统进行管理:包括运行方式管理、用户权限管理、运行日志管理。

五、存在的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以下问题:

1.数据质量问题

数据是GIS的血液,而数据质量则是制约GIS发展的重要瓶颈。影响GIS数据质量的因素名目繁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导致数据质量不容易控制,给GIS建库带来很多不便。但是,过于强调数据质量,则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反之,质量偏低,则达不到要求,影响了GIS功能的发挥,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把握适度数据质量有一定难度。

2.GIS基础平台的选择问题(电力GIS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电力GIS应用是直接融入现代电力生产经营活动之中的,全新的生产经营信息数字化的管理工具,从应用的角度上,从底层的软件平台结构到高级实用功能,都会因实际的电网生产运行及经营管理方式的不同有较大的差别。目前,商用GIS平台不是缺乏网络高级分析就是投入的资金太多,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电力企业选择GIS平台时,要考虑实现设备设施的管理,还要能够实现电网网络的高级分析,同时还要考虑电力部门用户多,资金配置、开发工作量问题,真正做到电力GIS的实用化。

3.缺乏电力GIS的标准和应用规范

电力GIS的应用需求推动市场迅速发展,而相应的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制定未能及时完成。形成了“市场发展超前,技术标准滞后”的局面,阻碍了电力GIS的应用推广。建议行业管理部门认真总结国内近年来积累的农村电网GIS技术应用经验及教训,结合GIS技术先进成果,针对我国农村电网管理的特点,忙制定出农村电网GIS技术应用推广的技术标准和系统建设应用规范。电力GIS的标准化可以分两个层次理解,一是狭义的标准化,其内容包括数据、数据交换、数据库转换、图形、软件等方面的标准,即主要包括空间数据标准和信息技术标准两个方面。二是广义的标准化,内容更加广泛,包括算法、行业标准等方面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四类:应用标准、数据标准、信息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

4.电子地图和数据源问题

GIS中最基础的部分是数据。目前,一方面是缺乏精确程度高、更新及时的电子地图和权威的基础地理数据;另一方面,对已有的数据没有充分加以利用,各部门积累下来的基础数据由于数据格式和规划不统一,难于共享利用,不仅加大了成本,还延长了建设周期。

六、电力企业的应用前景

电力企业的应用前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通过建立电力企业的GIS网络,工作人员可以访问网上灵巧的地图和建筑图。分层的地图帮助他们在电力系统内成千上万的设施中准确定位,并获得具体的部件说明和维护记录等信息。

2.电力企业利用这些数据信息,可以容易地管理、维护和地图及相关设备信息,使用户可以方便地进行交互式查询、生成定制的报表、按比例尺打印等等。

3.GIS应用于配电网规划:利用GIS进行配电网规划可以实现配网规划的可视化、自动化及地理图形化;使规划的交互性更强;同时,由于地理信息引入规划中,加之GIS的网络分析功能,使得规划过程更有效、规划结果更准确。

4.GIS技术的进一步应用:GIS的广泛访问范围,平立性、系统成本低、操作更简单等一系列优点,使得GIS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玉峰.电力局电力GIS系统研究[D].硕士论文,2008,6.

[2]黄宵宁,张真良,杨志超.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电力应用[J].江苏电机工程,2002(2).

[3]刘健,倪建立,邓永辉.配电自动化系统(第2版)[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4]周明.GIS技术在电力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第6篇:输配电线路论文范文

【关键词】状态检修;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

1.前言

电力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应用最广、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能源。随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高度的生产自动化和社会信息化,人们对电力的依赖也在日益增加,这就促使电力行业要加大对电力系统可靠性的管理力度。我国电力系统重电源建设、轻电网建设,对配电网建设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使配电系统的网架结构薄弱,运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因此配电网经济运行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再利用各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值对配电变压器进行评价和分析。

2.1 指标权重体系分析与确定

层次分析法是建立在系统理论基础上的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的组成因素,按各因素之间的隶属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对同层的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来确定每一层次各项因素的权值,使各因素的赋值更加科学、合理,较好地反映了各因素对电网规划项目效果的重要程度。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将问题中所包含的因素分为不同层次,最高层是目标层,一般是问题的预定目标;中间层是准则层,衡量是否达到目标的判别准则;最低层是指标层,表示决策方案。各层的因素从属于上一层次的因素,是同一层次的因素评价和比较的准则,对下一层次的某些因素起支配作用。

(2)构造判断矩阵

在层次分析法中,通过构造判断矩阵A将每一层次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用合适的数值表示出来。

A=

构造判断矩阵是根据指标体系自上而下进行,判断矩阵中的元素是表示针对上一层某一因素而言,本层次中各元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程度。两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由Satty教授提出的“1-9”标度法提供。

(3)单准则排序

对于一个判断矩阵A,计算满足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W。其中,λmax即为对应于 的特征向量,它的各个分量Wij即为相应元素的权重,λmax为矩阵最大特征根,应用于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4)一致性检验

解决实际问题时,人们占据资料通常不完善和认识能力存在局限性,对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主观片面性。由此构造的判断矩阵会存在偏差而无法完全满足一致性的要求,但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条件又应有一个度,为此,须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从而把判断矩阵的偏差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一般采用CI和RI两个指标进行判定。

②随机一致性指标RI可以通过已知的矩阵阶数n确定。对于“1~9”阶判断矩阵,n与RI的关系如表1所示。

(5)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是指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整个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由判断矩阵求得的权重值,表示的是各层次指标子系统相对于其上一层某一因素的分离权重值;而Wi是指标体系最末层各具体指标项相对于最高层A的组合权重值。所以有必要将这些分离的权重值组合为各具体指标项相对于最高层的组合权重值。组合权重计算公式为:

Wij为第i个指标第j层的权重值;k为总层次。

2.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1)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将要进行评价的对象X={xk}(k=1,

2,3……l),对其你更早给出评价。

(2)给出指标集U={ui}(i=1,

2,3……n),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由表征评价对象各个方而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

(3)给出评语集

确定评价等级及标准,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结合。

(4)得出变换矩阵R={rij},进行单因素评判;分别从各个因素评判指标。ui来考虑确定参加评价的对象能够被评为各个评判等级vj的隶属程度rij。

(5)确定评判指标的权数分配A={ai};权数ai是指单因素ui在总评判指标体系中所起作用大小和相对重要程度的度量,代表了根据ui进行综合评判的能力和贡献程度。有目的地分配和调整各因素的权数可以表现出评价者在评价指标体系上的灵活性和倾向性,及不同评价对象的特殊要求和具体情况。

(6)由于通常的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多层次的结构,故应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式来求得最终综合评判结果B。

3.实证分析

(1)调查配电变压器指标重要性

指标重要性调查是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重要准备工作,对巴彦淖尔电业局前旗供电分局的五位专家进行了意见咨询,用同样的评价标准对配电变压器的重要性进行打分,确定指标对X33类设备的重要程度。结果如表2总分所示。按照分数标准进行等级划分,{(小于30),(30,35),(35,40),(40,45),(45,50)}对应评语集{不重要,较不重要,一般,较重要,很重要},可得到各类指标的重要程度划分。

(2)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将重要性判断结果和专家意见结合可得观察测量类指标的判断矩阵A,计算指标层各组指标的权重向量为

同时进一步可以得到特征向量:

AW=

计算特征值

=4.02

CI=λmax-n/n-1=0.007

通过矩阵阶数n,确定随机一致性指标RI。当n=4时,RI=0.90,CR=CI/RI=0.007/0.90=0.007<0.10,认为A-C判断矩阵具有可以接受的满意一致性。对其他两个子集指标进行同样的相对重要性判断,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最终得到新的指标体系的权重,如表2所示。

对子类进行权重计算可以得到权重分配表,如表3所示。

(3)计算模糊综合评判值

选取乌拉特前旗供电分局所辖部分的变压器15台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3台为正常状态,3台为注意状态,2台为异常状态,无严重状态的配电变压器。

a)选取一台配电变压器(编号01,状态为注意),邀请市局5位专家对其状态进行进行评价。

U={渗漏油U1,声响U2,油标油位U3,吸湿器U4},V={正常V1,注意V2,异常V3,严重V4},得到评定矩阵R。对R的各元素除以评价代表人数5,即得模糊关系矩阵R。

根据各个指标的权重,可得到权系数矩阵为,得到模糊评价集B,

B=(0.07,0.55,0.19,0.19)*

=(0.4,0.348,0.356,0.148)

归一化处理B=(0.32,0.28,0.28,0.12)

将评分等级{正常,注意,异常,严重}还原成评分集{95,80,65,

50},以模糊评价格集B为行向量,评分集为列向量,两者进行乘法复合,即得到总评分集C:

C=(0.32,0.28,0.28,0.12)*(95,80,65,50)T=77

b)其他项目评价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得到其他几项的总项目评分集:历史统计指标得分67.6;外观指标得分70.5;红外检测指标得分71。

c)计算总分

配电变压器01总分=77*0.3+71*0.3+70.5*0.2+67.6*0.2=72.01,对应区间评语集为注意。具体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可见评价正确率达到100%,并且状态分数比状态等级包含更多信息。

4.结论

通过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设备状态指标的权重,新的权重体系结合了电网专家的观点与地方电网的特色,使权重体系更具有实际的意义。然后对设备状态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使客观与主观相结合,评价结果更适合下一步的决策。采用较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对于配网设备状态检修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崔驰.衡水城市配网设备状态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09.

[2]高磊.配电网检修计划的优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北电力大学,2010.

[3]刘振勇.配电网设备状态检修模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北电力大学,2009.

[4]李煜.农村配网运行检修管理的建议[J].电力设备,2006.

[5]陈书芳.邢台供电公司绩效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07.

作者简介:

第7篇:输配电线路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农村电网;线损;降损

农村电网线损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能够全面反映电力在传输与营销过程中的技术经济效果,是体现供电所管理水平的主要指标。近几年,国家电网公司对农村电网建设及管理力度逐年加大,作为农村供电企业,应积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努力降低电网线损,提高农村电力能源的综合利用率,提升农村电网运营的经济效率。

一、线损及其相关概念

线损是供电企业一项综合性经济指标,是企业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小取决于电网结构、技术状况、运行方式和潮流分布、电压水平以及功率因数等多种因素。线损的高低能够反映一个企业营销管理水平,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等。加强线损管理并减少漏洞是提高供电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1.线损

线损是电网电能损耗的简称,是电能从发电厂传输到电力用户过程中,在输电、变电、配电和营销各环节中所产生的电能损耗和损失。具体指在一定时间内,电流流经电网中的电力设备(从用户计费电能表开始至用户所有电力设备,不含用户计费电能表)时所产生的有功、无功电能和电压损失,习惯上常指有功电能损耗。

2.线损率

线损率是指有功电能损失与输入端输送的电能量之比,或有功功率损失与输入的有功功率之比的百分数。

线损率=(线损电量/供电量)×100%=(供电量-售电量)/供电量×100%=(1-售电量/供电量)×100%

3.线损电量

线损电量是指从发电厂主变压器的一次侧(不包括厂用电)至用户电能表上所有电能损失。由于线损电量具有不能直接计量的特殊性,所以通常是通过供电量与售电量相减计算出来的,即:线损电量=供电量-售电量。

二、农村电网线损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村的低压线路点多面广,管理不善是造成农网线损过大的主要因素。笔者结合地区实际,分析所在地区农村电网线损管理存在的问题如下:

1.对线损计算重要性认识不足

线损理论计算对线损管理工作起指导和促进作用。但是,目前大部分县局对线损计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线损计算的手段也比较落后,多数采用人工计算,而即使引入相应软件,目前的线损管理软件和计算软件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分析管理、辅助决策功能比较差,甚至没有。这使得线损这项重要技术经济指标的管理工作逐步萎缩,正逐渐失去了其对供电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真正意义。

2.电力营运管理链条脱节

线损管理既与生产运行有关,也与电力营销各环节的管理有关。而线损考核与实际管理机构脱节导致合理的管理理念难以执行,偷窃电现象屡禁不止,装表不到位,关系电、人情电现象也非常严重,正是由于市场经济中农村供电企业的营运管理链条脱节,用户中逐渐增加的窃电因素以及少数人员责任心差,错抄、漏抄现象时有发生,故障表计也不能及时处理,管理线损升高,造成销售收入降低,企业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

3.各职能部门责权利不清

线损管理的负责部门有的县局是生产技术部门负责,也有的由用电管理部门负责。作为一项综合性技术经济指标,线损与电网规划、结构、运行状态、计量方式、准确性、电量抄、核以及偷窃电、黑户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涉及到的具体部门包括生产管理部门、配网管理部门、调度中心、用电营销等所有相关部门。每个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导致线损指标无法完成,各部门应承担的责任义务不清,线损指标也就无从考核。

4.其他问题

线损管理还存在其他比较严重的问题,例如:线损管理指标下达一刀切,不尽合理,线损管理人员素质偏低、供电单位体制不利于加强线损管理以及网损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等等。

三、降低农村电网线损的措施

降低线损的措施一般可分为技术降损措施和管理降损两大类。技术降损是指对电网的某些环节、元件经过技术改造或技术改进,推广应用节电新技术和新设备,采用技术手段调整电网布局、优化电网结构、改善电网运行方式等来减少电能损耗的方法。管理降损则是指建立规范的管理措施,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制度、规定和奖惩措施以保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开展线损工作。

1.技术降损

(1)合理调整电网的运行电压。合理调整电网的运行电压,对电网进行升压改造。由于输配电线路和变压器都是电网中的主要元件,其损耗功率为:

P=3I2R×10-3=(S2/U2)×R×10-3=[(P2+Q2)/U2]×R×10-3(kW)

从上式可以看出,在负荷功率不变的情况下,电力网输、配电设备的有功损耗于运行电压的平方成反比,所以,合理的地调整运行电压,将电网的电压提高,则通过电网元件的电流相应减少,功率损耗也相应随之降低。因此,升高电压是降低线损的有效措施。

(2)实现配电网的经济运行。所谓配电网的经济运行就是指在现有的电网结构和布局下,充分、合理地利用“调荷”和“调压”等措施,使线路的负荷电流达到经济负荷电流,变压器的综合平均负载率达到经济负载率,电网处于经济合理的运行状态。实现配电网经济运行的具体措施有:①调整用户的用电负荷,实现线路负荷达经济负荷值:对轻负荷线路,采取轮流定时供电方式;对重负荷线路,安排用户实行避峰、错峰用电,努力实现均衡用电。②合理调整变电站主变压器电压分接头,使配电线路的运行电压达到规定值。③通过投切变电站内、配电线路或用户的补偿电容器容量进行调压,降低电压损失。④对具备双主变并列运行的变电站,进行主变经济运行分析计算,合理投切两台主变,使主变处于最经济运行状态。

(3)合理采用线路供电半径和导线线径。供电半径是指线路首端至末端(或最远)的变电站(或配电台区)的供电距离。35kV线路的供电半径一般应不超过30km;10kV供电半径应根据电压损失允许值、负荷密度、供电可靠性并留有一定裕度的原则进行确定;而对低压0.38kV和0.22kV线路,供电半径宜按电压允许偏差值确定,但最大允许供电半径不宜超过0.5km。导线线径的大小直接影响导线电阻的大小,根据电阻公式R=ρ·L/S,其中ρ为导线电阻率,L是导线长度,S是导线截面积,可以看出,导线线径越大,电阻越小,由此,可根据导线允许载流量和导线所带最大负荷,合理选择导线截面。 转贴于

(4)电网的无功补偿降损。电网中大部分电气设备属于电感型设备,在运行时需要从系统吸收无功能量建立交变的磁场,进行能量的传递。为满足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电网在输送有功能量的同时,还需要输送一定的无功能量,这使电网输送的有功能量减少,设备的利用率降低。因此,加强对系统和用户无功电压的管理,增加电网末端的无功设备容量,减少电网输送的无功容量,可提高电网的运行电压,降低线损。

(5)提高用电负荷率。供电系统的用电负荷率如波动较大,将影响供电设备效率,而且会使线路功率损耗增加,因此,合理调整用电负荷,努力提高用电负荷率,可有效降低线路的电能损耗。因为负荷电流波动幅度越大,线损增加越多。当线路在一段时间内负荷较大,而在另一段时间内负荷较小,甚至没有负荷时,线损将成倍地增加。因此,加强负荷管理,实现均衡用电时降低线损的有效措施。

2.管理降损

管理降损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企业的线损管理及奖惩制度。线损管理机制、线损管理网、岗位责任制。企业分管领导及相关专职分级管理、层层落实、明确分工,并做好相关的资料建档和管理工作。

1)线损领导小组与专职技术人员的主要职责:

① 编制、审定降损规划和措施计划;

② 根据主管单位下达的配电网线损率计划指标分解成小指标,下达给有关单位,并进行分析考核;

③ 制定线损承包方案与奖惩办法;

④ 检查、监督供电企业的线损工作。

2)线损管理小组与专职技术人员的主要职责:

① 会同有关科室编制降损措施计划并监督实施;

② 会同有关科室编制线损计划小指标,并进行分析下达和考核;

③ 定期进行线损总结、上报报表、管理线损管理培训、交流经验,开展评比活动;

④ 定期进行线损理论计算,进行线损综合分析;

⑤ 会同有关科室检查线损工作,线损计划小指标完成情况与线损奖惩实施情况。

3)线损管理员的职责:

① 制定和下达各配电台区的低压线损指标;

② 督促、检查各配电台区降损措施的落实;

③ 负责各配电台区线损率的统计并上报上级管理部门;

④ 检查各配电台区的线损率完成情况并进行奖惩。

建立与电力市场运营机制相适应的线损奖惩制度。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加大线损考核管理力度,激励广大职工降损积极性、挖掘节电潜力、提高企业效益。对节能降损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完不成线损指标计划、虚假指标、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处罚,并通报批评。

(2)组织营业普查工作,降低不明线损。

认真开展营业普查工作,堵塞营业漏洞,消灭无计量用电和违章用电,降低不明损失部分。营业普查的形式有:①定期普查。根据用电变化规律,一般在负荷变动较大的季节进行定期营业普查。②不定期普查。在日常营业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开展的营业普查。如发现供、售电量相差较大即营业损失较大时,就应及时进行营业普查。③突击普查。当发现用户有窃电和违章用电行为时,临时安排的突击性检查。营业普查以大用户为重点,要采用定期普查与突击性检查相结合,用电管理队伍与群众管理队伍相结合的方法。

(3)健全严格的营业制度,加强抄表核算、线损计算工作。线损率的正确计算与合理计量和严格执行抄、核、收制度有密切关系,因此对高压供电、低压计量的用户应采用逐月加收变压器铜损和铁损,做到合理加收;要严格执行抄、核、收制度,按时抄表,保证抄表率,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证抄表率达到100%,杜绝估抄、漏抄、迟抄现象。而且按时抄表,可以及时发现事故表,早日校验或更换,防止电量丢失。在保证抄表率的前提下,还应提高抄表质量,减少抄表差错,提高抄见电量的准确度,以减少和用户的纠纷,提高电网售电量统计的准确性,为准确计算线损率提供保证。

(4)提高线损管理人员业务素质。重视管理线损专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业务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专业业务人员的管理素质。同时,重视不断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线损管理工作的水平。

第8篇:输配电线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对近年来我国电网发生的一般电网事故情况进行了概述,分析了这些一般电网事故产生的原因及特点,同时对遏制和减少电网事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电网事故具有停电范围大、影响面广,甚至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灾难性影响的显著特征。因此,长期以来电网经营企业一直把防范电网事故,特别是防止大面积停电和电网瓦解事故,作为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全国各地电网的一般电网事故发生率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降低和减少,极大地影响了电网的运行和地区经济的正常发展。为了探求事故的规律和特点,采取防范措施,有效地遏制和减少一般电网事故,避免发生重大及以上电网事故,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在此笔者对近年来发生的一般电网事故进行分析,并就此提出自己关于减少一般事故发生的一点意见和对策。

1、近年来一般电网事故类型分析

1.1、按原因分类:从发生电网事故的原因来看,引发一般电网事故的主要因素有:继电保护、恶劣天气、外力破坏、误操作、质量不良、人员责任及其他原因。

1.2、按责任分类:一般电网事故按责任分类可分为:自然灾害、制造质量、外力破坏、运行人员、施工设计、人员责任和其他。据统计,自然灾害(雷击、雾闪、覆冰舞动等)、人员责任(运行人员和其他人员责任)、外力破坏和制造质量依次是一般电网事故的主要责任原因。

1.3、按技术分类:一般电网事故按技术分类则可分为:继电保护、雷击、接地短路、恶性误操作、误碰误动、设备故障和其他。其中,接地短路(外力破坏、对地放电)、继电保护(保护误动、保护拒动、二次回路故障等)和雷击是构成一般电网事故的主要技术原因。

1.4、按设备分类:一般电网事故按设备分类一般可分为:输电线路、继电保护、其他电器、开关、刀闸、组合电器等。实践表明,输电线路、继电保护依次是造成电网事故的主要设备原因。

2、电网一般事故的特点

通过多年来对一般电网事故的成因的综合分析,特别是结合笔者所在的从南方电网的实际,认为一般电网事故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2.1、人员责任居高不下:例如,2001年至2003年间,整个华中电网149次一般电网事故中,由于人员责任造成的一般电网事故共53次,占全部一般电网事故的35.57%。统计分析表明,在人员责任中,以运行人员、继保人员、检修人员的责任最为突出,是人员责任的主体。其中,属运行人员责任的一般电网事故共27次,包括误操作9次恶性误操作,3次一般误操作,占全部人员责任的50%。

2.2、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外部运行环境日趋恶化:据统计,在2001年至2003南方电网的149次一般电网事故中,因输电线路故障造成的一般电网事故共70次,占全部一般电网事故的46.98%,是构成一般电网事故的首要因素。对70次线路故障按技术分类,由于自然灾害(恶劣天气、雷击、污闪、雾闪等)引发的线路故障共30次,占线路故障的42.86%;由于外力破坏造成的输电线路外力短路共21次,占线路故障的30%;由于维护处理不当(维护不当、处理不当、树障、巡视不到位等)造成的故障共11次,占线路故障的16%。线路故障按电压等级分布,220kV线路15次,占21.4%;110kV线路52次,占74.28%;35kV及以下线路3次,占4.28%。

2.3、电网结构薄弱,事故影响面大:长期以来,由于受“重发轻供”的影响,一些电网的电网建设一直相对滞后,电网结构薄弱,不能满足相关安全准则的要求;220kV及以下系统,特别是110kV系统中单电源供电或单回联络线供电方式较多,致使在1条线路或1个变电站故障时造成多个变电站失压。

2.4、继电保护问题突出:据统计,在2001—2003年南方电网一般电网事故中,按技术分类属继电保护因素的共39次,占全部一般电网事故的26.17%,是造成或扩大为电网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由继电保护技术分类可以看出,保护误动、误碰误动、保护拒动和二次回路故障是造成或扩大成电网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39次继电保护技术分类中,保护误动共19次,占48%,居各类技术原因之首;其次是误碰误动共8次,占21%。对39次继电保护问题进行责任分析,由于制造质量不佳共15次,占38%;继保人员6次,占15.3%;其他人员责任(运行、试验、检修、调试、管理等)共11次,占28.2%。继保人员和其他人员责任两者合计共17次,占43.59%。可见,保护误(拒)动和人员责任是继电保护造成或扩大一般电网事故的主要原因。

3、遏制和减少电网事故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一般电网事故,应该说我们各电力部门、单位都一直在努力改善。笔者认为,构成一般电网事故原因往往都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或管理问题。因此,要遏制和减少电网事故我认为必须是多管齐下。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电监会、国家电网公司关于电力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要求。在学习贯彻落实中进一步提高对电网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各项安全技术措施。针对一般电网事故暴露出的共性问题,克服疏于管理、安全隐患未及时消除、反事故措施执行不力和人员责任心不强等问题,从组织上、制度上、管理上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3.2、加强输变电设备运行管理,针对一般电网事故的特点和暴露出的共性问题,加强运行维护,积极开展专项治理。(1)重点做好220kV及以下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和防雷、防污闪工作,加强输电线路巡视检查、定期清扫、零值检测、接地电阻摇测和地网检查等工作。对雷害事故较多的线路易击段和污秽严重的重污区应开展专项综合治理,提高输电线路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线路跳闸率。(2)根据季节特点,严密关注线路走廊的变化,加强线路“特巡”工作,防止树竹放电和大面积山火造成输电线路跳闸。(3)加强变电设备管理,重点做好变压器类设备的技术监督工作。对变电站、升压站的电气设备在加强电气性能检测的同时,还应做好其机械性能的检查。特别是对运行年久的刀闸及其引线接头要运用红外测温或无损探伤技术检查接触状况和机械强度;对管母开展变形观测;对支柱瓷瓶运用超声波探伤技术检测机械强度;对接地网根据运行时间和土壤情况,开挖检查地网腐蚀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消除设备缺陷。(4)针对近年来电力设施外力破坏事件不断上升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强化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和公安部门做好电力设施的保护宣传、打击盗窃和破坏电力设施的工作。充分发挥业余护线员的作用,建立群防群护的联防机制。及时掌握临近电力设施或线下施工作业情况,向施工作业单位通报有关安全要求,增设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加强作业监护,防止施工碰线、车辆撞杆等外力破坏。

3.3、加大电网建设和改造资金投入,优化完善电网结构,加快电网结构调整,提高电网技术装备水平。电网建设和电网结构调整受资金、通道与站所资源、建设周期以及投入产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短期内不可能见成效。因此,当前应加快单电源供电的110kV及以上变电站的改造,且认真做好其供电线路的运行维护,重点做好线路的防雷、防污闪工作,降低线路的跳闸率;同时,应做好变电站的下一电压等级侧运行方式的管理,安排备用电源,并安装自投装置,以防止供电线路故障时变电站全站失压。

3.4、加强继电保护的运行管理和技术监督。(1)加强继电保护装置入网管理、整定计算管理和运行维护工作,把继电保护“五查”工作作为强化继电保护管理和技术监督的常态机制。(2)严格执行二次设备与装置的定期检验、检测、试验标准,重点做好母差、主变、失灵等重要保护的检验工作,严格质量验收标准;重视二次回路管理;严格整组试验和带负荷检查等项目的检验,确保回路接线正确,装置动作可靠,防止一次设备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拒动和误动,扩大事故。(3)提高继电保护专业人员的技术素质,严防继电保护人员“三误”事故发生。

3.5、加强运行管理,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强化操作中的唱票复诵、核对、监护等过程管理。制定防范违章解锁、带地线合闸、误碰压板、误接线、误整定等电气误操作和误调度事故的措施,并严格执行与考核,杜绝误操作事故。

3.6、加强职工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岗位技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职工教育应面向生产实际,注重职工的岗位技能、异常情况分析判断和缺陷发展的预见评估等综合能力的培训。要通过实施标准化作业、规范职工的作业程序和作业行为,控制和减少生产作业的随意性、盲目性,杜绝人员责任事故。

结语

电网一般事故的预防和有效遏制对于保证电网正常运行,确保网内各地区生产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电网经营企业应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一般电网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参考文献:

[1]、肖红,绵竹地区电网事故分析及四川电网变压器中性点保护[J],四川电力技术,2005/06

[2]、杨志红,加强事故处理的应对能力[J],电力安全技术,2005/11

[3]、鲁宗相,电网复杂性及大停电事故的可靠性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12a摘要:电力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电价受到电网购售差价影响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本文在总结我国电力行业的改组格局和电价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对我国电网购售差价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用自然垄断理论对电力行业的垄断经营进行解释。

关键词:上网电价;自然垄断;政府规制

一、我国电力行业的“五加二”格局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改组,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原国家电力公司拥有的发电资产改组为规模大致相当的五个独立的发电企业、两家电网公司和四家辅业集团公司。五个发电企业分别是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两家电网公司分别是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原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电网资产出资人代表,按国有独资形式设置,管理除南方电网公司以外的原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所有电网资产。这就是所谓的“五加二”格局。五家发电公司的主要职能是从事电源的投资、建设、经营和管理,组织电力的生产和销售。两家电网公司的经营范围主要是从事电力销售的业务,负责所管辖各区域电网之间的电力交易和调度,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相关的跨区域输变电和联网工程等。之所以形成“五加二”的格局,其目的就是在五家发电公司之间和两家电网公司之间的业务形成竞争。

二、我国电价定价机制的形成和演变

1995年以来,受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和宏观调控政策双重的影响,一些地区在部分时间段出现了电力供大于求的情况。此时,以个别成本为基础定价的还本付息电价政策显示出了弊端。随着电力项目造价的不断提高,“八五”期间的发电机组平均造价比“七五”提高了约一倍。小火电盲目发展,劣化了资源配置。电价节节攀升,90年代中后期新投产机组的平均上网电价己超过每千瓦时0.4元。为改变成本无约束、价格无控制的状况,国家适时调整电价政策。

1996年国家计委规定对地方指导性电价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并于1996年调整了各地的指令性目录电价和地方指导性电价,同时在推行统一销售电价制度和峰谷分时电价制度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1997年的电价调整方案中,燃运加价由按总量改为按单耗计算,并要求电力企业消化30%。新建电力项目的发电成本,由按个别成本改为按平均成本核定。继续推行统一销售电价制度,全国2/3的地区指令性与指导性电价并轨,执行统一的目录电价。取消了一切价外乱加价和乱收费,到目前为止只保留了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和城市公用事业附加等少数经过国务院批准的收费项目。1998年,以经营期电价政策取代还本付息电价政策。这一政策主要是将按电力项目还贷期还本付息需要定价,改为按社会平均先进成本定价,同时统一规范了电力企业的资本金收益率水平。这一政策实行后,原来的一厂一价、一机一价的定价方式逐步向按社会平均成本的定价方式过渡,新项目的上网电价平均每千瓦时降低了5分钱左右。此举使电力项目还贷高峰期保持了电价水平的基本稳定,为保持我国经济竞争力创造了条件,同时,对促进电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步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中央层面上实现了厂网分开,建设竞争性电力市场的改革试点也正在稳步推进。原有的政府定价方式受到空前挑战,管理环节扩展为发、输、配、售四大环节,利益主体也由电力企业、用户扩展为电厂、电网和消费者等,电力市场竞价模式的研究也与原有的单一政府定价发生矛盾。进入2003年,电力供求形势也发生巨大变化,许多地区电力供应紧张,18个省区市采取拉闸限电措施。新形势要求尽快建立新的电价形成机制,既刺激供给,吸引电力长期投资,提高效率,又通过价格杠杆抑制不合理的需求,以达到电力供求的动态平衡。在2003年7月,国务院了《电价改革方案》,相继开展了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改革试点。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时出台了《上网电价管理暂行办法》、《输配电价管理暂行办法》和《销售电价管理暂行办法》,是对2003年国务院出台的《电价改革方案》进行了细化,这是近年来电力市场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新的电价管理办法确定了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的市场竞争机制,明确了输配电价格的成本决定机制,标志着作为电力体制改革核心问题的电价改革己经从政策层面上开始破题。

目前,我国的现行电价是一种以企业个别成本为基础的成本推进型价格形成机制,由于投产时间、筹资条件、造价成本不同,出现了一厂一价、一机一价,在同一电网内,定价水平会相差一倍以上,甚至几倍,造成小火电建设失控和电站建设造价失控,各类电厂上网电价水平悬殊不公平的复杂状况。据国电公司1999年的统计,国有电厂、集体电厂、联营电厂、股份制电厂、中外合资电厂、中外合作电厂、外资电厂的平均上网电价之比为1:l.27:l.56:l.46:1.94:l.54:4.17。这些不合理现象的存在必然导致发电环节的效率下降和上网电价水平的急剧上升,对于国家提出的“同网同质同价”目标的实现从一开始就增大了难度。

由于物价管理部门制定或调整电力价格,基本上是以企业上报的成本为主要依据,但是这种成本是在一定范围内垄断的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的个别成本,而不是社会平均成本。按企业的个别成本定价,会导致成本越高,价格也就越高,企业因此没有降低成本的动力和压力。虽然物价部门会对企业上报的成本资料进行审核,但由于没有向企业那样了解真实成本,就主要审核其合法性,而其合理性却难以审核。通常凭主观判断对企业的调价幅度“砍一刀”,难以避免主观随意性而且这也会刺激企业虚报成本缺乏努力降低成本的动力。转三、电网差价形成的原因

电网公司的职能主要是从事电力销售的业务,负责所管辖各区域电网之间的电力交易和调度,因此对电网差价的理解应该从上网差价和销售差价两个方面来分析。

1.上网差价形成的原因

上网电价是指独立核算的发电企业向电网经营企业提供上网电量时与电网经营企业之间的结算价格。我国现行的上网电价是执行政府定价,即政府根据各发电企业的实际发电成本、合理的发电利润、税金等确定发电企业的电价水平,实行一厂一价,甚至一机一价。造成上网差价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发电企业由于发电类型、建设时期、资金来源渠道、社会环境、设备的技术水平、地理位置的不同,使各发电企业的,每千瓦造价、还本付息的负担、人员的配备、燃料的运输价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形成了现行的上网电价在发电企业之间形成的较大差别。

2.销售差价形成的原因

我国现行销售电价制度由单一制电价和两部制电价两种构成,同时我国实行的是分类电价和分时电价,对不同类型的客户以及不同的用电方式和不同的用电时段,电价及计费方式不同,这就使得电费核算非常复杂。单一制电价不管用户用电设备容量的大小,只按供电企业安装在客户处的电能计量装置计量的客户用电量为计费依据。两部制电价把电价分成两部分:基本电价和电度电价。基本电价代表的是电力企业的容量成本,即固定费用部分,在计算基本电费时,是按客户用电设备的容量或最大需量乘上基本电价收费;电度电价代表的是电力企业的电能成本,即变动费用部分,是按客户的实际用电量乘上客户相应的分类电价收费。销售电价除大工业两部电价制外,其余用户实行单一电量电价制,未能反映对不同用户供电的成本差异,这样就造成了用户之间的不平等负担。由于不同的用户负荷率和供电电压对系统结构和运行所产生不同的影响,而按照现有的电力管制价格形成机制,用户的负荷率和用电电压造成的成本差别在电价中不能得到反映。这是导致电网差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四、自然垄断理论对电力行业垄断经营的解释

自然垄断理论长期以来一直被垄断势力当做为垄断行为进行辩护的工具,同时它也是政府制定相应管制政策的理论依据。早期的经济学家对认为,由于生产技术决定的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平均成本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从而最小的有效规模要求只有一家企业生产,由一个企业达规模生产比由几家较小规模的企业生产更能有效地利用经济资源。但后来的经济学家发现,对某些产业来讲,即使在平均成本递增的情况下,由一家企业生产或服务仍有可能是最经济的。对于电力这样的自然垄断行业,它的投资成本很大,并且投资专用性很强,沉没成本很大,在一定的产出范围内,该行业具有很大的规模经济性。这样的产业由一家或者极少数几家企业垄断能使成本效率最大化。另外,像电力这样的行业需要通过电网设施来为用户提供电能,对于电网设施就不宜重复投资。所以说对于自然垄断的企业,在经营上一般不会采用独占垄断形式,而是受到政府的严格规制。政府之所以采用规制措施,一方是避免其他企业的进入,造成重复建设。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垄断企业利用其垄断地位,制定高价或通过其他手段获取高额利润,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安华:电力价格垄断问题探析,[J],企业经济,2003年第8期.

第9篇:输配电线路论文范文

关键词:线损,技术,管理,综合措施

 

在电网运行中,只要有电流流地,就要消耗电能。电能在电力网输、变、送、配电过程中产生的电量损耗称技术线损。管理线损是指由于电力管理部门和有关人员管理不够严格,出现漏洞,造成用户窃电或违章用电,电网元件漏电,电能计量装置误差以及抄表人员错抄、潜心抄等引起的电能损失,这种损失既没有规律性,又不易测算,所以又称为不明损失,降损节能是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降低管理线损的措施

(一)规范制度,堵塞管理漏洞

线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供电企业方方面面的工作,因此必须规范管理,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如表计轮换制度、计量管理制度、现场校验等制度,按计划更换新型电能表等,保证各项工作如期规范完成。

随着电力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紧紧抓住线损管理不放松,从技术线损和管理线损两方面入手,深挖内部潜力,搞好线损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收入,是电力企业的重点工作。也是“十一五”期间,努力降损节能,供电企业贯彻落实国家能源政策,实施安全经济运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工作,因此重视线损工作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建立健全线损管理组织,制定降损经济责任制,明确分工,层层落实

各供电局将上级下达的线损指标和理论线损计算结果,按台区、线路结合实际分解到各个台区、线路,实行“分级控制,各负其责、按月考核”制度,单位领导与降损专责人签定线损指标责任书。

(三)建立线损管理考核办法,降损人员每月完成的线损率直接与奖金挂钩

线损管理应建立一个严格的管理考核办法,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实行若无事严格考核,按月根据降损人员完成的实际线损率情况兑现奖金,即考核情况公平、公正、公开,这样不但使供电局的降损管理工作有章循,还能充分调动降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利于组织目标的完成。

(四)每月召开线损分析会,提高降损效率

供电局每月定期召开一次线损分析会,主要是对高、低压线损率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即线损率指标比、与同期比、损失电量同期比,使高、低压线损率完成情况清晰可见,通过数字上的直接比较,分析线损率上升和下降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对线损率超出规定指标的线路和台区,要提高重视,加大力度采取措施治理,确保线损指标的如期完成。对降损效果明显的线路和台区,总结优秀的治理方法并推广到其它的高损线路和台区的降损工作中去,提高组织的整体降损效率。。

(五)切合实际下达组织考核指标,防止挫伤降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为了有效地指导实际生产,上级给供电局下达了合理的线损率考核指标,供电局在保证如期完成总指标的前提下再根据各个台区的实际情况对指标进行分解,将指标层层落实到降损人员,合理的线损率考核指标可以充分调动降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免不合理的线损率指标挫伤降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组织目标的如期完成。

(六)加强对功率因数的管理,降低电量损耗

对动力用户的功率因数加强管理,积极促使动力用户加装电容器。在变电所加装电容器,还可以在配变上加装无功补偿装置。。

(七)组织营业普查,加大反窃电力度

大力宣传依法用电,加大力度巡视检查,减少计量上的漏洞,保证计量装置安全可靠可靠运行并正确计量。经常开展以查偷漏、查电能表接线、查电流互感器变比、查私增用电容量为主要内容的用电营业普查工作,杜绝违章、窃电现象,还可以设立举报专线电话,有效遏制电网偷、漏电损失。

二、(一)降低技术线损的技术措施

(1)加强高耗变压器的更新和改造工作,选择节能型配电变压器,并合理选择容量,确保变压器的经济运行。

(2)合理选择电源点。

(3)合理选择导线截面。

(4)提高功率因数:提高自然功率因数、用无功补偿的方法提高功率因数。

(5)加强输配电线路及低压线路的改造工作,减少线路损失。

(6)增建线路回路,更换大截面导线。根据最大负荷和相应的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与经济电流密度比较,如果负荷电流超过此导线的经济电流数值,应采取减少负荷电流或更换导线,架设第二回线路,加装复导线。

(7)增装必要的无功补偿设备,进行电网无功优化配置。对没有安装集中补偿装置的变电所10KV线路上安装并联电容器,使无功得到平衡。在线路长负荷大的10KV线路上安装并联电容器进行分散补偿;对容量对30KVA及以上的10KV配变应随器就地补偿,使配变自身无功损耗得到就地补偿,对7.5KW及以上年运行小时数在100H以上的电动机重点进行随时补偿。

(8)强化计量装置的更换与改造。用电计量装置应安装在供电设施产权界处,并提高计量装置的准确度。选用电子式电能表、防窃电能表有非常可观的降损效果。它的主要优点是:①自耗小(0.3W左右);②误差线性好;③准确度高;④抗倾斜;⑤正反向计数;⑥有较强的防窃电性能。实行一户一表计量每户电量并作为收费的依据,有利于监督,分析用电量损失情况,及时消除电量损耗高的原因。

(二)运行性措施

运行性措施是指在已运行的电网中,合理调整运行方式以降低配电网络的功率损耗和能量损耗。实际操作中的主要方法有:

(1)电压的调整

配电变压器的损耗主要是铜损和铁损,而农网中一般变压器的超过额定电压5%运行时,配电变压器铁损增加约15%以上,若超过电压105则铁损将增加约50%以上,当电网电压低于配电变压器的所用分接头电压时,对配电变压器本身没有什么损害,只是可能降低一些出力;同时电动机在0.95UE下运行最经济,所以适当降低运行电压对电动机亦是有利的。如果配电变压器铜损大于铁损时,提高运行电压,则有利于降损。因此及时调整变压器的运行分接头(要保证正常电压偏差),是不花钱就可降低线损的好办法。

(2)三相负荷平整

如果三相负荷不平衡,将增加线损。这是因为三相负荷不平衡时,各相的负荷电流不相等,就在相间产生了不平衡电流,这些不平衡电流除了在相线上引起损耗外,还将在中性线上引起损耗,这就增加了总的线损。如果三相负荷平衡,则向最差为零,即IA+IB+IC=0

应当尽可能使各自相负荷相对平衡,否则,中性线上将有电流流过。。中性线上流过的电流越大,引起的损耗也越大。因此在运行中经常调整配电变压器的各相电流,使之保持平衡,以降低线损。

(3)寻线接头处理

导线接头的接触电阻一般较小,如果施工工艺较差时,接触电阻将猛增,而此处的电能损耗和接触电阻成正比,除提高施工工艺减少接触电阻的办法外,另外可以在接头处加涂导电膏的办法,使点与点的接触变成面与面的接触,从而进一步减少接触电阻。

(4)加强对电力线路的维护和提高检修质量

定期进行线路巡查,及时发现,处理线路泄漏和接头过热事故,可以减少因接头电阻过大而引起的损失。对电力线路沿线的树木应经常剪枝伐树,还应定期清扫配电变压器,断路器及绝缘瓷件。

定工作电压与被控的额定工作电压相同外,被控设备的负载功率,使用类别、控制方式、操作频率、工作寿命、安装方式、安装尺寸以及经济性是选择的依据。选用原则如下:

一是交流接触器的电压等级要和负载相同,选用的接触器类型要和负荷相适应。

二是负荷的计算电流要符合接触器的容量等级,即计算电流小于等于接触器的额定工作。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