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移动通信业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题目】移动宽带产品营销有效方式探究
【第一章】某企业移动宽带营销研究绪论
【第二章】市场营销理论和文献综述
【第三章】某公司移动宽带业务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第四章】移动宽带业务目标市场定位分析
【第五章】移动宽带业务市场营销策略
【论文关键词】移动通信;3G;发展;展望
伴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更高性能的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享受更为丰富和高速的通信业务。第二代移动通信运营商发展速度趋于缓和而竞争越加激烈,为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发展数据业务来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业务类型,需要3G的支持。同时由于第二代移动通信无线频率资源日趋紧张,已不能满足长期的通信需求发展需要。
1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在1996年提出了GSMPhase2+,目的在于扩展和改进GSMPhase1及Phase2中原定的业务和性能。它主要包括CMAEL(客户化应用移动网络增强逻辑),SO(支持最佳路由)、立即计费,GSM900/1800双频段工作等内容,也包含了与全速率完全兼容的增强型话音编解码技术,使得话音质量得到了质的改进;半速率编解码器可使GSM系统的容量提高近一倍。在GSMPhase2+阶段中,采用更密集的频率复用、多复用、多重复用结构技术,引入智能天线技术、双频段等技术,有效地克服了随着业务量剧增所引发的GSM系统容量不足的缺陷;自适应语音编码(AMR)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系统通话质量;GPRS/EDGE技术的引入,使GSM与计算机通信/Internet有机相结合,数据传送速率可达115/384kbit/s,从而使GSM功能得到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尽管2G技术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但随着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频率资源己接近枯竭,语音质量不能达到用户满意的标准,数据通信速率太低,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主要是话音和中低速数据,码率为384kb/s(局域网可达2Mb/s),因而可传送比目前GSM(第二代移动通信)更高码率的信息。随着多媒体业务的发展,2Mb/s的码率将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各种新的宽带业务的需要,因此国际上已开始研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一步目标是10Mb/s以上。我们国内则尚未启动。因此需尽早开始研究其关键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有: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频段、多址方法、无线接入技术、软件无线电的硬件和软件、多载波调制和OFDM技术、自适应天线阵、高效信道编码技术(如Turbo码)等。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也称IMT2000,是正在全力开发的系统,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信号处理技术,智能信号处理单元将成为基本功能模块,支持话音和多媒体数据通信,它可以提供前两代产品不能提供的各种宽带信息业务,例如高速数据、慢速图像与电视图像等。如WCDMA的传输速率在用户静止时最大为2Mbps,在用户高速移动时最大支持144Kbps,所占频带宽度5MHz左右。但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标准共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分支,共同组成一个IMT2000家庭,成员间存在相互兼容的问题,因此已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和全球通信;再者,3G的频谱利用率还比较低,不能充分地利用宝贵的频谱资源;第三,3G支持的速率还不够高,如单载波只支持最大2Mbps的业务,等等。这些不足点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需要,因此寻求一种既能解决现有问题,又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的需求的新技术(即新一代移动信:next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是必要的。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特点:(1)全球统一频段,统一标准,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2)频谱利用率高。(3)在144kbps(最好能在384kbps)能达到全覆盖和全移动性,还能提供最高速率达2Mbps的多媒体业务。(4)支持高质量话音、分组多媒体业务和多用户速率通信。(5)有按需分配带宽和根据不同业务设置不同服务等级的能力。(6)适应多用户环境,包括室内、室外、快速移动和卫星环境。(7)安全保密性能优良。(8)便于从第二代移动通信向第三代移动通信平滑过渡。(9)可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融合,包括蜂窝、无绳电话和卫星移动通信等。(10)终端(手机)结构简单,便于携带,价格较低。超级秘书网
3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4G系统中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实现无线通信全球覆盖;二是提供无缝的高质量无线业务。目前正在构思中的4G通信具有以下特征:(1)网络频谱更宽。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ps的传输速率,通信运营商必须在3G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带宽高出许多。据研究,每个4G信道将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3G网络的20倍;(2)通信速度更快。人们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终端访问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有更快的无线传输速率。据专家估计,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速率可以达到10M~20Mbps,最高可以达到100Mbps;(3)通信更加灵活。从严格意义上说,4G手机的功能已不能简单划归“电话机”的范畴,因为语音数据的传输只是4G移动电话的功能之一而已。而且4G手机从外观和式样上看将有更惊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的是,眼镜、手表、化妆盒、旅游鞋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4)智能性更高。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仅表现在4G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更重要的是4G手机可以实现许多目前还难以想象的功能;(5)兼容性更平滑。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接收,还应该考虑到让更多的用户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较为容易地过渡到4G通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4G通信系统应当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3G平稳过渡等特点。
总之,随着新问题、新要求的不断出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会相应地调整、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纵观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规律和第四代通信技术的优点,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人们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用移动网络获取和传递信息。从而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将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胡可刚,王树勋,刘立宏.移动通信中的无线定位技术[J].吉林大学学报,2005,23(4)
论文摘要:基于SCP范式,分析了目前中国移动通信业的市场竞争格局,同时运用博弈论对中国移动通信业的价格竞争行为进行探讨和分析,并进一步讨论了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上获得经营移动通信服务业务的只有两家运营商,即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随着电信业的进一步改革,中国联通以进入者的身份进入中国移动市场,开始经营基于 GSM 网络的移动通信业务,当时中国移动隶属于中国电信,拥有固网的瓶颈优势,这是中国联通无法与之抗衡的。1999年后,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拆分后,中国移动不再拥有固网优势,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开始形成中国联通与中国移动两雄割据的局面。目前,中国联通与中国移动的双寡头垄断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尽管时问较短,但竞争日趋激烈。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分别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语音和数据业务。但他们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具有很大的替代性,于是价格便成为他们争夺消费者最主要的因素和手段。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竞争就表现为持久的价格竞争。
1 中国移动通信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根据市场结构理论,可以将市场划分为 4种结构: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只有有限几个供应商,进入市场存在明显壁垒,有限的几个供应商之间只存在有限的竞争。1994年中国联通的成立标志着由邮电部独家垄断中国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之后,随着中国移动通信从中国电信中分离并在香港成功上市,经历了改革与重组、拆分与合并的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目前已形成了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双寡头垄断的市场竞争格局。
目前,这种双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已较为稳定。近几年,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所占市场份额比列已较为稳定,基本保持在 7:3的水平。中国移动是国内唯一专注移动通信发展的通信运营公司,占领了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中国联通进入市场较中国移动晚,但政府给予中国联通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唯一的全业务运营商;业务资费可在国家规定标准范围内上下浮动 10%一20%等等。中国联通同时经营 GSM 和 CDMA业务,CD.MA网络的先进性正转化为它的市场竞争优势,作为中国移动的追随者它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且有实力与中国移动相抗衡。
2 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博弈分析
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目前主要经营GSM移动电话网络服务,他们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具有一定的替代性,通信服务本身也十分相似。因此,消费者无法在产品和服务的差异中寻求更好的价值时,价格便成为他们争取用户最直接的、最原始和最有效的手段。从而使双方都陷入了一种相互竞相降价的困境中。下面,我们将用博弈论的基本模型对我国移动通信企业的价格竞争行为进行分析。
2.1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
根据目前电信市场的实际情况,移动通信市场上的在位寡头企业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不考虑政府部门干预,双方都是“个体理性”的条件下,以“囚徒困境”模型分析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价格竞争过程。现假设在双方都不降价时,各自的收益为:移动7个单位,联通 3个单位;若联通采取降价策略而移动不降价时,联通由于价格降低,使收益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 1个单位,获得 4个单位的收益,不降价的移动因市场份额的减少,则收益减少 2个单位,获得 5个单位的收益;若双方都降价,由于市场份额没有变化而价格降低了,双方都要蒙受一定的损失,移动减少 1个单位的收益,而联通减少 2个单位得收益,则双方的收益为:移动获得 6个单位的收益,联通获得 1个单位的收益;若移动采取降价策略,而联通置之不理得话,因联通本身所占得市场份额相对较少,则有可能被排挤出市场,且蒙受巨大的损失,使收益减少 3个单位,没有获得任何收益。而移动因自身的优势,收益则增加 1个单位,获得 8个单位。
如图 1所示的博弈矩阵,在博弈双方都是“个人理性”的前提下,我们对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价格竞争策略选择进行分析。对移动来说,联通有降价和不降价两种选择。假设联通选择降价,对移动而言,降价时的收益为 6个单位大于不降价时的 5个单位的收益,所以移动会选择降价;假设联通选择不降价,移动选择不降价的收益为 7个单位,而降价可以获得 9个单位的收益,移动还是会选择降价。因此,在此博弈中,无论联通采取何种策略,移动都会选择降价。同理可知,联通的最优策略也是降价。从而,此博弈的最终结果是,双方都会选择降价策略。
2.2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在市场上,降价的选择总是有先有后,同时选择的情况很少,这实际上是一种动态博弈过程。在动态博弈中,先行动的博弈方在选择自己的行为时总是先要考虑后行动的博弈方在后面阶段中的选择。在移动通信市场上,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价格竞争的博弈实际上一种动态博弈。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完全信息非合作的动态博弈模型。
2.2.1 一次动态博弈
在这一动态博弈过程中,参与博弈的双方分别是 A中国联通和 B中国移动。这两个博弈方都有两种策略选择:降价和不降价。在博弈论中,“自然”是指决定外生的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的机制。在移动通信市场价格竞争博弈中,对移动通信服务的市场需求是一个随机变量,“自然”以一定的概率决定需求是大还是小。我们可以假定在博弈开始之前“自然”就选择了市场的“高需求”;再假定处于弱势的联通先决策,移动在观测到联通的选择后决策。在该动态博弈中,双方的策略空间和得益函数与上面讨论的静态博弈相同,双方只是在选择次序上发生了变化,那么该博弈的扩展式表述如图2所示。
如图 2所示,我们把移动通信市场竞争的过程模型化为一个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过程。利用逆向归纳法求解这个动态博弈的步骤如下:这是一个两阶段的动态博弈,我们从第二阶段开始,对于参与者移动,若联通降价以后,此时,由于联通的较低价格会吸引很多消费者放弃移动的服务而选择联通。如果移动不降价,不仅不能挽留老顾客,而且不能吸引到新顾客,则收益为 4个单位,降价则收益为 6个单位。则移动的明智之举就是跟进降价。若联通不降价,移动如果采取降价策略,则扩大了市场份额,使收益比不降价时增加 2个单位。则参与者移动的最优行动是选择降价竞争。退回到第一个阶段,对于联通而言,因为它预测到下一个阶段移动将采取降价策略,此时,联通若采取降价策略则收益为 1个单位,不降价则收益为0个单位,因此联通的最佳策略是采取反击手段进行降价。这样,该博弈的子博弈完美均衡解为(降价,降价)。
2.2.2 无限次重复博弈
由于移动通信市场的价格竞争主要表现为双方不断的进行价格调整,因此该博弈是不断重复的过程。在移动通信市场上,由于两移动运营商是老对手,它们很难预测哪一次博弈是它们之间的终极博弈,因此二者的博弈更贴近无限次重复博弈。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如果贴现因子达到一定临界值,参与人更倾向于自愿合作而不需要很强的联盟协议约束,此时双方就能通过合作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从而走出“囚徒困境”。
这里,我们假设两运营商都采取冷酷战略(即任何一方的一次不合作都会触发另一方永远的报复(不合作))。令 为贴现因子(我们假定二者的贴现因子相同)。如果联通在博弈的某个阶段首先选择了降价,它在该阶段得到 R +a的利润,而不是 R的利润,从而联通将比不降价多获得a的利润。但它的这种行为将触发移动的“永远降价”的惩罚,因此联通随后每个阶段的利润都是 R—b。因此,如果下列条件满足,给定移动没有选择降价,联通将不会选择降价:
就是说,如果(*)式成立,给定移动坚持冷酷战略并且移动没有首先降价,联通不会选择首先降价。同理,对中国移动而言,也有(*)式成立,给定联通坚持冷酷战略并且联通没有首先降价,移动也不会选择首先降价。由于 a>b,就有
下面讨论 的取值对结果的影响:
(1)当 >1/2时,双方都有足够的耐心,都从自己的长远利益出发来选择战略,此时子博弈完美均衡结果是每阶段双方都不降价,即结成“卡特尔”,共同瓜分市场。
(2)当0< ≤ 1/'2时,双方都没有足够的耐心,不能关注长远的利益,此时子博弈完美均衡结果是在每一阶段双方都选择降价,从而无法走出“囚徒困境”。
3 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的福利分析
对于目前价格竞争的反应,一种(是产业界):价格竞争不利于移动通信产业的长远发展。会使移动通信行业的利润水平减少,降低了产业的发展能力。另一种(是消费者):价格竞争不仅降低了移动通信产品/服务的费用,使广大消费者得到了实惠,扩大了移动通信服务的普及水平。还能通过价格竞争重新分配市场份额,给两大运营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企业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社会福利由企业利润和消费者净剩余两部分构成。因此,我们也将通过对价格调整造成的消费者净剩余和企业利润的变化进行考察,来综合分析价格战对整个社会福利的影响。当垄断厂商进行价格战时,由于行业整体价格水平降低,厂商的产出水平随之增加的同时带来了更多的消费需求。对于消费者而言,价格下降,消费者净剩余必然会增加。但对厂商而言,价格下降以后利润水平提高还是降低,还取决于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现假设 S为总社会福利,V(P,q,s)为消费者净剩余,ji(P,q,S,c)为企业净利润,P,q,S,C分别代表产品/服务的价格、产量、质量、生产成本等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过程的参数。
S:V(P,q,S)+ji(P,q,s,c)
现在我们来分析消费者净剩余 V(P,q,s),从图可以看出当价格为 P时,消费者净剩余为:
在图 3中,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 1,需求曲线相对平坦。随着价格由P下降到P1,均衡的产出水平由Q增加到Q1此时,对于厂商而言,由于价格的下降导致的利润损失为 PABP1的面积,而由于产量增加使得利润增加为 BCED的面积。显然由于需求曲线的价格 弹性大 于 i,BCED 的面积要 大 于PABP1的面积,也就是说价格的下降最终导致了企业净利润的增加。从而价格的下降能够使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增加。
再来考察需求弹性小于 1的情况:如果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 1,那么,在价格由P下降到 P1时,就会出现产量增加给企业带来的利润的增加额BCED小于价格的下降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减少额 PABP1。对于企业来说,价格降低使其净利润减少了,但由于消费者净剩余的增加额仍为PACBP1的面积。两者相抵消以后,对于整个社会福利,仍有面积为 ADEC的增加。这就表明,虽然价格降低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利润损失,但只要企业还能够维持运营,对整个社会而言价格下降也是有益的,因为总的社会福利还是增加了。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只要这两大运营商在竞争中不将价格定在平均成本 AC曲线以下,价格竞争就能够增进社会福利;如果它们在竞争中将价格定在平均成本 AC曲线以下,就会出现恶性价格竞争,这是一种损害公平定价的行为。这虽然短期会给消费者带来好处,但损害了消费者的长远利益,不利于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这种价格竞争行为应该坚决予以制止。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 陈宏平.市场结构与政府管制的对称与动态均衡[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论文摘 要】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媒体的作用日益重要。目前,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已逾8亿,手机用户的增加无疑加快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说明移动通信媒体进入了一个更加高速发展的时代,并且将加速对传统媒体产业的解构。
一、移动通信媒体已经成为“第五媒体”
媒介的定义是信息的一个载体,凡是能够把信息从一方传到另一方的工具、手段称之为媒介。商业媒介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大众的行销服务媒介必须是面对大众传播的,因此商业广告中的媒介指的是大众媒介;二是可控制性,投资行为的本质是以较少量的投入换取较大量的回馈,即是投资行为,在投资上必须具有可控制性;三是付费,商业媒体的另外一个特点为商业性,所谓商业性的意义是媒体依赖广告为主要盈利来源,所以具有付费特征。
从以上媒介的定义和特征来看,移动通信媒体亦即手机媒体已经具备了媒介的所有要素,并且人们也已经普遍认可手机作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的地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媒体,具备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全球化、小众化、实时性、交互性、广容性、易检性等特点,已经对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中国,2005年以后,报纸业出现了整体不景气的情况。那么在手机媒体突然兴起的今天,会不会促成媒体结构新一轮的新陈代谢呢? 还有待检验。
二、移动通信媒体的特点
移动通信媒体亦即通常所说的手机媒体,可以理解为一种集网络和信息传播功能于一体,通过数据传输技术,把各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息数字化,然后传输给广大用户的崭新媒体。无线网络的发展让手机同时具备了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几乎所有优点。而由于其介质手机的特点,手机媒体也具备兼容性、整合性、贴身性和便于互动,成为一种“带有体温的媒体”。它具备以下其他媒体无法抗衡的特点。
1、广泛性
早在2008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6.4亿,2010年10月更是突破了8亿,手机媒体的用户已经不仅仅集中在25岁到45岁之间、知识水平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的人群,它已经向上扩展到65岁而向下延伸到15岁,手机几乎已经成为对应于每个活跃的社会元素的存在。几乎人手一终端,这是其他媒体不可能具备的。
2、覆盖性
手机网络在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实现覆盖,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家中,甚至电梯、汽车、火车上。它的覆盖能力远远超过其他媒体。
3、跟从性
“手机时代,人们在裸奔”。通过现行的基站,手机定位误差在200米,3G时代,误差可以缩小到10米。2010年1月13日,北京西城区西单商业街透露将考虑开设手机信息平台,只要进入西单地区,就可获得商场购物及相关打折信息等。
4、可统计性
“裸奔”的概念不只是地理上的,通过受众所用机型、话费、手机漫游情况、网页浏览状况,运营商可以精确的区分受众,在此基础上丰富受众信息,建立详细的受众数据库,将为广告精准化营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5、即时互动性
广告投放效果将不再是盲目计算的。通过促销活动等吸引反馈的手段可以准确地计算。
6、可支付性
手机已经可以进行方便的小额的电子支付。而和金融业的融合,使其变身为下一代的支付方式,同时代替钱包和信用卡,从理论上讲也是可行的。
人们从广泛性和覆盖性意识到移动通信媒体的价值,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人们意识到手机媒体的更重要价值来源于它可以精确的区分受众。而且,手机还具有随身性、反应速度、区域能力、互动能力等其他媒体很难具备的特征,更使其可以进行精准甚至一对一的传播。广告将不再是单一的你投我放模式,而是与营销紧密结合的交互式沟通过程。随着手机上网资费的降低,人们使用无线网络的频率越来越高,而国家正在推行的三网融合会加速这一潮流,手机广告的形式也将大大丰富。在互联网时代,Google、百度等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超越了众多的媒体公司,而移动通信媒体时代的到来,又为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传统媒体乃至终端机器生产商提供了一个再次竞争的舞台。
三、移动通信媒体应该加强服务性
由于移动通信媒体所具有的优点,其在人群中的普及速度也是非常惊人的。我国手机用户突破8亿,手机报的普及率已经达到39.6%。而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早期群发短信式的模式已经遇阻,应当意识到受众不缺少信息,缺少的是及时的、对他自己有用的信息。
在这一点上,日本的实践比较成功。日本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NTT DoCoMo于1999年2月22日推出数据业务I-MODE,现在是全球最成功的无线互联网服务。手机媒体研究的先行学者匡文波总结,它成功的关键是以内容为王:首先,它必须是新鲜的,即时更新;其次,它必须有深度;再次,应该鼓励用户多次访问;第四,用户应该能够看到这种用手机上网方式的好处。I-MODE结合日本国民心理,量身定做了各种娱乐业务吸引用户,重点提供了诸如漫画、游戏、图片下载和音乐等服务,结合对内容提供商的严格考核,保证了I-MODE业务内容的丰富化和个性化。而移动通信媒体还有一个与传统媒体非常大的不同,即它的发展非常依赖于技术的发展,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疑是非常快的。
四、移动通信媒体业的博弈与发展
移动运营商进军手机媒体业务的步伐已经势不可挡,它与报社、电台、电视台、独立WAP网站之间也因此产生了矛盾。移动运营商并不甘心只做网络和渠道,而是要凭借自己在市场、用户、渠道、信息网络等方面的诸多优势,力图整合内容提供商、网络服务商、设备系统和终端制造商以及终端用户,形成以自己为主体的产业链。由此,移动运营商与报社、广电企业和WAP网站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夺。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加速我国在这一轮信息技术变革中的脚步。在2010年1月13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所谓“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业务应用的融合。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这也就意味着,只要通过一部机器,人们就可以完成日常所需的信息处理。手机体积或者屏幕面积会适度增大,而笔记本电脑等则会适度缩小,手机媒体也将正式进化为移动通信媒体。原本存在于电视媒体、手机媒体、网络媒体之间的界限将进一步模糊。同时也意味着,移动通信媒体进入了一个更加高速发展的时代,并且将加速对传统媒体产业的解构,仅仅是“第五媒体”的定位,恐怕已经不能准确评价它的价值了。
【参考文献】
[1] 张燕.释放创意:平衡数字技术的手机媒体.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
关键词:移动通信;网络信息监控;系统设计
1 引言
目前。各个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营商的网络环境是异质的,其中包括了GSM网、IP网、智能网、信令网、GPRS等,它们的结构比较复杂,而且管理和控制的费用相对较高,更重要的是目前还不能将全网的管理信息集中起来进行统一处理。随着未来几年IN、GPRS、移动IP、WAP等新业务的高速发展,这一切都迫切要求加快网管建设,提高维护管理水平和规划能力,保证移动通信业务向更深更广层次的发展。
研发移动通信网络智能监控系统是为了能够实时监控移动通信网络的通信质量,从而为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工作人员优化网络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我国移动通信发展速度很快,而相应的网络管理和维护水平滞后,从而出现通信容量不够、小区划分和话务量分配不合理、同频干扰严重、无线覆盖不好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网络监控,搞好运行维护,改善网络通信质量,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和安全,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2 移动通信网络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2.1 层次架构分析
移动通信多业务智能监控系统是基于GSM网络的无线通信多业务仿真平台。该仿真平台可根据需要加载不同业务并对其运行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估,满足多种移动业务的需求。此外,该平台还可建立与BSC的连接,通过对特定通信过程中上行和下行信令的比较来对网络故障进行深入分析。
监控系统通常有两种结构形式:集中式和分布式。前者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成本低,但由于信号电缆过长,信号易失真、易受干扰,且由于数据采集通道数和存储量的增加导致监测实时性差,只适用于测点较少且比较集中的场合;后者可靠性高、易于扩展、适用于大规模且监测点分散的场合。根据移动通信网络分布的特点,要能监控移动通信网络在任意点的通信质景,必须采用分布式的监控系统。本文所设计的智能监控系统是分布式的。
从体系结构上,智能监控系统一般包括3个层次:
(1)数据采集层主要包括由智能数据采集模块和数据上传功能的数据采集前端。
(2)网络通信层主要完成采集终端和监控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
(3)监控中心层主要面向具有管理和调度权限的管理人员,由计算机在此完成集中监测。
2.2 系统的结构设计
根据终端监测仪离散分布的特点,移动通信网络智能监控系统采用分布式的监控系统。整个系统主要有终端监控子系统、监控中心和通信网络组成。
(1)测试监控子系统:测试监控子系统可以分布在任意测试监控点,负责采集监控系统所要监测的内容,同时能够将采集到的数据按照设计的协议通过短消息的方式发送到监控中心。终端监控子系统由GSM模块和测试控制两部分组成,用于测试移动网络在固定点的网络通信质量的相关参数,同时可以使用短消息的方式将数据及时传送到监控中心。本系统中是采用单片机来实现的。
(2)移动短消息服务中心:完成系统中终端监控子系统和监控中心的短消息互发功能。
(3)监控中心:通过短消息的方式和各个终端监测仪进行数据交互,从而设置终端监测仪的工作参数和控制它们采集数据。同时监测中心软件系统可以分析处理终端监控子系统传送的数据,为移动网络维护工作人员提供查询和报表功能。所以监控中心必须设计开发一套独立的软件系统。
3 移动网络监控系统的实现
3.1 监控平台中的硬件设计分析
本系统的硬件核心设备由放置在基站或者直放站(主要)附近的监控点组成,它们通过服务器端的终端进行拨测。监测点终端系统由手机终端和控制系统两部分组成,该终端系统接收服务器命令,进行业务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以短信方式发送至服务器控制终端以备查询。
监控系统的硬件主要使用两套终端设备,终端设备由手机终端和终端控制系统构成:一套是安置在监控主服务器端的控制终端系统,负责发送测试命令和测试数据的接收,并将数据传递到监控系统的监控服务器;另一套是安置在监测,该终端接收服务器命令,进行业务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以短信的方式发送至控制终端。这两套系统在硬件方面都是相同的,只是在具体的控制程序上有所不同。
3.2 监控平台中的软件设计分析
移动业务监控系统平台软件的设计的总原则是:在不影响现有网络的正常运行或者降低原网络的性能和安全性的前提下,进行分层次,模块化设计,不仅可以集中操作维护,而且可以灵活的升级和扩展。下面以网络监控系统的主要构成:监控主服务器、监控从服务器和DB服务器为例进行说明分析。
(1)监控主服务器
它是监控系统的核心所在。完成监控系统的所有功能,包括:用户的管理策略、监控系统的接口配置(055接口、DB服务器、从服务器、监测点、SMS、GPRS)、不同业务的处理单元(语音/SMS/GPRS)、信令分析和统计指标形成模块、告警信息的处理和生成、数据采集分析模块、平台配置模块和日记文件系统。一个监测系统只能有—个主服务器。
(2)监控从服务器
从服务器是Web Service服务器。一个监控系统可以有多个从服务器组成,根据不同的业务需要可以增加相应的从服务器来扩充功能。主服务器和从服务器直接的通信是通过基于XML的SOAP(简单对象访问协议)进行通信。它的功能是监控任务的定制和调度,SMS短信收发和配置管理。
(3)DB服务器
数据库服务器主要完成数据的存储:基础数据,统计信息等所有设计到的数据的存储。各个服务器与DB的数据交互通过ADO.NET高效数据访问技术和SQL语句。
关键词:营销人员;培训机制;中国移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21世纪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也由传统的资源竞争转向人才竞争。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讲,营销员工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通过企业自己培训的人才相比招募进来的人才,其主人翁意识更加强烈,对企业有着更高的归属感,因此人力资源工作的效率高低、是否建立完善体系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能否实现增值。
一、中国移动某分公司营销员工培训现状
中国移动某分公司主要经营移动通信业务,公司在创建以来,业务发展迅速,当前已经成为某市主要的通信商,市场份额较高。公司内部划分为多个职能部门,营销人员主要来自政企部和市场部。根据行政部主管的访谈记录可知,虽然当前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专人专责,比如人力资源部专门负责公司招聘、人事部门负责员工培训以及档案管理等,年龄较大的员工通过研修学习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技巧,但是员工培训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人力资源毕业的专业人员,人力资源部门基本属于通过自修和老员工带领来熟悉人力资源管理。
二、中国移动某分公司营销员工培训存在问题
(一)营销人员的理论知识培训欠缺
针对行业的不同,理论知识包括了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如语种等级技能及专业术语方面,还包括了行业专业知识这两部分。当前中国移动某分公司在员工专业知识培训理论方面存在的典型问题就是有关营销活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理论知识培训较为不足。比如对市场部的员工在营销策略等方面知识没有进行相关的进一步理论知识培训。对政企部的员工很少进行客户服务方面的理论知识培训;而且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并未根据本公司的实际业务发展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总结与完善,只是单纯按照传统的个人经验和领导的指示行事。
究其原因,公司从领导层到基层员工,虽意识到公司是有必要进行培训,但都未认识到有关营销员工专业知识理论培训的重要意义。公司在进行日常员工培训的时候,只是按照通俗的模式对员工进行培训,但却没有针对员工的具体岗位职责的总结和完善,从而导致公司的员工一直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培训,进而导致公司培训效果较差。
(二)对培训缺乏足够认识,重视程度低
尽管多年以来,加强培训,重视知识和人才已经成为各个企业所共同的观念。但是中国移动某分公司对于培训依然认识程度不够,认为培训只会单纯增加企业的成本,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收益。此外,企业依然没有脱离传统移动通信业务组织的影响。公司的众多领导着眼点依然在于公司通信套餐服务,对客户的需求比较重视,却忽视了营销人员工作素质、工作效率等方面建设。
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领导者对于移动通信业务行业员工培训的作用没有认识到,并未认识到一名熟练的移动通信业务员工能够给企业增加多大的价值;也没有认识到人资建设是公司建设的重要部分。从根本上讲,这是企业的领导者缺乏相关理念和认识造成的,而公司的不正规培训并未能给企业带来足够的利益,进而导致企业领导者并未对员工培训投入足够的重视程度。
(三)培训师资不足,内容科学性较低
中国移动某分公司当前营销培训面临的严重问题就是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培训内容科学性较低。
具体表现则是:师资方面,目前中国移动某分公司缺乏足够的、有着合格水平的培训讲师。通常对公司的员工进行培训的都是业务部的领导或有着老资历的员工。公司内的培训讲师基本都是兼职,由员工兼职,没有专职培训讲师。新员工的培训由公司统一开展,分为理论知识学习,岗位轮换实习(在服务厅各部门进行轮换实习),经评分和实习后考试,才能正式上岗工作。然而当前公司里面有着丰富理论知识,接受过正规化移动通信业务知识教育和有着移动通信业务行业从业经验、有过培训经历的培训老师则较为缺乏。
在培训内容方面,当前公司的培训内容科学化程度较低。科学的培训内容包括企业文化培训,业务知识体系培训,职业道德素养培训以及职业生涯的培训等。然而当前公司的培训内容却并不完善,只有有关企业文化培训,业务构成方面的培训。究其原因,可以看出这是由于公司并未建立科学的培训内容所导致的,而培训师资的不足则是因为公司对于企业员工培训方面的投入太少,导致在没有专业培训师资的指导下。
(四)培训机制不完善
成熟的培训机制包括事前的培训计划、实际调查、科学的培训方式,符合公司营销人员实际情况需要的培训教材,事后的培训效果监测等、培训效果的考评等。
当前某分公司的营销员工培训效果之所以比较差,是因为公司对于营销员工培训方面没有建立完善的机制。具体表现为:中国移动某分公司不仅在营销员工培训之前并未进行细致的策划,也没有针对即将参加的员工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而且在培训效果监测与评估机制上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对培训效果缺乏及时的检测,当员工回到实际工作岗位的时候,并未用上培训的内容,从而造成培训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失去培训的意义。
究其原因,之所以当前公司的培训机制并不完善,不仅是因为企业的领导对于培训认识不够,缺乏应有的重视程度,也是因为企业领导、企业员工对培训缺乏足够资金、人力投入。日积月累,公司不完善的培训机制直接影响了培训效果。
三、中国移动某分公司营销人员培训对策
(一)重视理论知识需求,开展定位培训
当今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向人才方面的竞争。而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因此,作为现代化移动通信业务企业,必须充分重视知识的作用,对于所属不同部门的员工,根据其职责和工作性质的不同,进行对应的理论知识培训,着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岗位技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中国移动某分公司则应严格按照尊重员工的个体需要原则,重视每个员工的个体诉求。公司应该采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对各种不同需要的员工采取不同的培训。比如对于新入职的员工,则要进行基础知识、企业文化和公司架构方面的基本培训,包括公司的薪酬制度、工作制度以及奖惩情况、工作纪律等等;以及国际贸易规则培训等;针对公司的熟练员工,则是根据他们所掌握的具体情况不同开展定位培训;对于公司的中层领导则定期加强领导和管理艺术的培训,包括如何带领部门发展、如何管理员工等知识培训。
(二)转变培训观念,建立严格培训制度
企业培训是一种具备计划性、战略性和连续性的活动,是一种制度化、规范化和正规化、标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企业培训要与实际情况密切结合,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结合企业发展的远景,进而建立与企业相适应的培训体系。中国移动某分公司应该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要具备前瞻性,并加以足够的重视。培训的内容既要着眼于包括完成目前工作任务和提高目前业绩绩效所需要的培训,也要看到企业未来发展的人才结构。
中国移动某分公司发展情况较好,更应该重视人的作用。应该建立比较完善的用人制度,建立完善的企业培训制度,从而使得企业从培训上得到的回报远远大于投入。公司应该从投资上加大对人力资源建设和企业员工培训的比例,公司领导应当学习有关企业员工培训重要性方面的知识;对于员工的培训要完善事前调查、培训中针对成年人员工开展包括企业文化、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而应该针对当前公司的员工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的情况,采用通俗易懂、以练促教的方式开展培训;公司还应该根据公司业务的发展情况,编写营销人员必备知识手册,包括营销人员应该掌握的技能,以及各种注意事项;对于新招募的员工要经过公司全方位的培训后才能上。
(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科学设计培训内容与培训方法
如果要达到培训的预期目标,则必须要从图形或点入手,实行以点带面。在培训手段与培训方法、培训内容方面以遵循学习循环为原则,激发员工对于培训的兴趣,采用多种培训方法,达到培训目的。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某分公司应根据大卫的循环理论,遵循科学的培训原则,合理设计培训内容与培训方法,加强师资方面建设。
公司要加大对培训讲师的投入力度,不仅要在老师数量上、还要在老师的水平方面加强建设力度。公司当前有623名营销人员,配备讲师人数10人(市公司2人,8个镇县分公司各1人,共10人,均为兼职讲师)。当前公司业务部员工的水平层次大致分为新手阶段、一般水平层次和熟练水平层次。因此公司要配备至少5人的专职讲师团队,至少15人的兼职讲师团队,分别针对他们的水平层次进行培训。为了加强师资力量,公司可以从人才市场聘请对应的专业培训讲师,并予以丰厚的待遇。此外,公司在聘请人才的时候,要尽量聘请具有硕士学历以上的、有过相关移动通信业务工作经历的讲师。这样不仅能够满足三个层次员工的需求,也能够增强培训效果。
(四)更新培训手段,完善培训体系
培训手段是工具,培训体系是保障。中国移动某分公司以先进的培训技术方法和培训手段作为支撑,不断总结员工培训的经验教训,积极探索适合本公司的培训模式与培训体系。
公司根据可卡帕切科的四标准理论,积极建立各种参考标准。通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检验培训项目与培训质量是否符合公司的需要,是否符合岗位要求。与此同时,公司积极采取如成本收益分析法、目标评价法、事前事后测试法等各种培训评估方法和手段建立培训评估标准。并建立与之对应的培训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最大程度上激发公司员工的潜力,提高员工对企业培训的重视程度,从而达到培训效果。
对于培训的效果考核,可以采用书面考试与业务演练的方式进行效果考核,对于事后的效果监测,则可以通过员工总结的方式、评判员工的工作效率是否提高等方式进行监测。对于培训效果好的员工可以采取物质奖励或升职奖励,对于培训效果差的员工可以采取监督反馈的方式予以惩罚。此外,可以举办员工经验交流会的方式,积极听取公司员工对培训的意见与建议;也可以通过部门相互监督、绩效检测的方式检测整个培训的效果。
四、总结
本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大量的研究资料和国外相关企业的发展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本次选取中国移动某分公司营销员工作为分析调查对象,公司的营销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关系到公司经济效益的高低,政企部和市场部直接面向客户,负责所有营销活动事务。因此为了能够深入的研究企业员工培训发展情况,本文的研究对公司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帮助。(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孙健敏.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论文摘要:分析了中国移动通信业不同阶段的市场竞争结构,运用博弈论对其竞争行为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中国移动通信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对策和建议。
在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移动通信高速增长。根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字,中国移动电话用户2003年底已达2.69亿户,截至2005年底,移动通信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93亿户。而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基本上是双寡头垄断竞争格局,竞争主体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虽然现在固话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推出的“准移动”产品——小灵通,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了移动市场的竞争,但其所分享的市场份额和用户规模相对小得多,其对移动市场的影响仍可以忽略不计。
了解我国移动通信的市场结构,挖掘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但会有助于推进移动通信的3G时代的到来,而且也会为世界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作贡献。本文运用博弈论原理,对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双寡头垄断结构及市场竞争行为进行分析,从而为其培育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确定科学有效的市场结构莫定基础。
一、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竞争行为的博弈分析
我国移动通信企业之间的竞争分别经历了进入期的阻挠博弈、成长期的价格博弈和成熟期的差异化博弈3个阶段。下面分别就这3个阶段进行具体分析。
1.1初进入阶段的市场博弈
1994年以后,中国联通进入电信市场打破了原来独家垄断的局面,电信市场上出现了企业竞争,这段时间电信市场上的博弈主要表现为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在位者中国电信总局与弱小的中国联通公司在市场进入与阻挠进入上展开的博弈行为。
这个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即(进入,默许),(不进入,斗争)。由于联通公司由国务院批准成立,进入势在必行。中国电信总局在市场进入博弈中的纳什均衡行为应是默许,但事实上中国电信总局选择的是斗争行为。主要表现在对中国联通公司的市场进入、互联互通实行限制,在号码资源的分配上对联通实行歧视等方面。中国电信总局所以选择(进入,斗争)的博弈行为,其目的显然不只甘于获得纳什均衡下的寡头利润,而是企图以行政措施和不正当竞争手段扼杀联通公司,以期保护垄断利润。这一市场进入未体现纳什均衡的博弈行为一直持续到1998年,联通公司成立3年后,联通的电信业务仍然只限于移动电话和无线电寻呼业务。非正当的市场阻挠,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联通公司的业务发展。
1.2成长期市场博弈
1998年以后,随着信息产业部的成立,企业间的竞争逐渐趋于平等,中国联通公司在政府政策允许下,通过低价策略获得后动优势,迅速扩张市场份额,使得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出现了双寡头垄断的局面。中国联通为了尽快地降低平均成本和收回投资,就通过降价策略来吸引争取更多的用户以尽快提高市场收益,而中国移动为了不失去已有的市场份额和利益,不得不加入降价的行列,由于两个移动通信企业提供的服务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替代性,这就使得它们陷入了不断降价的囚徒困境怪圈。
在该博弈中,移动和联通都有两个可能的策略:降价和不降价。就移动而言,无论联通的选择如何,降价都是它的最优策略。同样联通的最优策略也是降价。因此该博弈的一个纳什均衡就是(降价,降价),此时移动和联通的收益分别是5和1,行业总收益为6。从上面的博弈矩阵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联通和移动都不降价,那么二者的收益将会是7和3,总收益为1O,显然是帕累托优于纳什均衡。但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就如两个没有条件串供的囚徒一样,双方都清楚地明白,如果双方达成一致,形成协议定价,共同瓜分市场,在双寡头的市场形势下,必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但是,这种协议注定是脆弱的,由于担心会被对方“出卖”,这种协议很快就会被打破。如1999年,山东联通和山东移动为了解决旷日持久的降价大战,于同年l1月签署了带有协议性质的公约,但仅在两个月之后,山东联通对资费进行大调整,山东移动也适时应战,仅存在两个月的协议就这样宣告破产,价格战继续进行。由此可见,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之后,移动和联通仍然会一直采取降价策略,不断地陷入“囚徒困境”。菩名的伯川德模型指出:只存在有两个企业的伯川德博弈中,如果两者边际成本为常数且相等,所生产的产品具有完全替代性即产品是同质的,并且企业考虑的竞争策略是其产品或服务价格而不是其产量,则存在着唯一的纳什均衡,即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企业的利润等于零。在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上,当中国联通的价格下浮幅度恰好能弥补两运营商产品质量的差异性时,竞争的均衡结果将导致价格不断下降,最终等于其边际成本。这较好地解释了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上价格竞争的囚徒困境。
1.3成熟期的市场博弈
虽然价格战是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对培育市场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恶性价格战是得不偿失的,它不仅大大降低了行业利润率,造成国家税收锐减,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而且影响到整个电信产业的健康发展,严重削弱了电信产业未来发展的推动力。要使移动电信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尽可能地逐步摆脱这种轮番降价的囚徒困境,实现企业之间的理性竞争,移动通信运营商应该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转向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提供独特的产出特性以及技术、品牌形象、附加特性和特等来强化产品(服务)特点,增加消费者价值,使得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价格的战略。
伯川德悖论的一个决定性假设是两个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相同的,价格成为用户购买和企业出售的唯一决定变量。解开这一悖论的办法之一是引入产品的差异眭,如果两个企业提供的服务并不是完全具有替代性的,此时消费者面对的是互有差别、多样化的市场细分服务,价格就不再是用户唯一感兴趣的变动系数,还有许多非价格因素。这样的服务差异化就有效地防止了恶性价格竞争。因此要使现在的移动通信企业摆脱这种囚徒困境,必须要提供差异化的互有区别的服务给用户。豪泰林模型指出:均衡价格:平均生产成本+产品的差异量。在平均生产成本一定的情况下,企业间提供的产品差异越大。均衡价格就越高,从而利润就越大。原因在于产品间的替代性随着差异性增加而降低,企业垄断能力便增强,这样导致竞争越来越弱,从而均衡价格将更接近于垄断价格,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
低层次的价格竞争类似于博弈论中的“零和博弈”,仅仅在相互竞争的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进行利益的重新分配。“零和博弈”是一种完全冲突的博弈类型,博弈各方的总得益是一定值,一方所得必是一方的所失。如果考虑到由此带来的低效率及对未来的不利影响等因素,低层次的价格竞争甚至很可能是“负和博弈”,博弈各方的总得益在减少。差异化战略则属于“正和博弈”,它通过实行差异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创造出新的价值、新的利益,博弈各方的总得益随着市场蛋糕的扩大明显增加。
这个博弈存在唯一的纳什均衡就是(不降价,不降价),但二者的收益都增加了r,整个行业的收益也增加了2r,整个市场的蛋糕被同时做大了。现在应该是一个差异化战略的时代,没有差异化,就失去了竞争力。实施差异化战略,是移动通信市场螺旋式上升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
二、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差异化策略
2.1技术差异
电信是一个技术迅猛发展的行业,采用先进的技术提升网络质量,提供更新更优的服务以适应差异化、多层次的市场需要,不仅能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不易被对手效仿的更加持久的竞争优势,而且能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中国移动在未来的3G时代,通过大量的技术投入获得在某一技术领域的竞争优势,其实施差异化营销就会事半功倍。
2.2品牌差异
品牌上的竞争已经成为一个焦点,用户对运营商品牌和服务(产品)品牌的忠诚度成为竞争的核心。好的品牌有助于监督和提高服务产品质量并能开发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培养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可以减少用户对价格下降的敏感性。要通过主品牌和细分品牌的宣传实现用户对不同品牌价值认知的差异,另外还要积极寻找新的市场,实现准确的品牌定位,才能最终实现差异化策略。
2.3产品差异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这两大移动运营商都已经认识到语音业务市场可以开发的资源已经不多了,目前数据业务的需求剧增,成为移动通信新的利润增长点,也是市场发展的方向。移动增值业务和移动数据业务在移动通信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G网络的高速数据传输和多媒体特征将大大拓展移动通信的应用。会促成移动数据业务的大爆发,为差异化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舞台。
2.4细分用户目标市场
关键词:3G业务;发展趋势;互联网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移动通信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移动增值业务的开发已经成为移动用户ARPU稳定的关键因素,也成为了运营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伴随着3G网络的开发运行,移动增值业务的发展又到达了更高的起点,同时,这些发展也对3G业务平台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3G业务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1视频业务将成为3G标志性业务虽然大部分的人都人为3G没有什么杀手级别的业务,但是3G网络的优秀控制机制和更高的带宽,能够促进视频业务的迅速发展.因此,移动视频业务成为了3G的招牌业务。调查结果显示,3G视频业务的发展有非常广阔的前景。论文百事通为满足视频业务的进一步发展,移动运营商还需要建设一批相关的辅助的网络平台,对丰富的视频资源进行统一的科学管理,并有条理的进行发放。另外,对于平台的控制管理还要根据具体的环境进行改革,以达到能够适应视频业务发展的最佳状态。
1.2移动互联网将成为主流业务目前,全球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大融合的背景下,移动网与互联网的融合也是顺应历史潮流大量的互联网业务向移动网转移,很多的互联网业务都已经在移动网上成功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3G网络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在将来会和现代的互联网一样普遍。这种能够随身携带的互联网将成为3G业务的主流。为此,运营商的WAP/Web网关的扩容、优化、多节点部署成为必要。运营商要尽快建立起相关网络平台,在3G业务开发的初期,就争抢到有利的位置。再次,如果运营商可以提供一种统一的框架,无论何种业务都可以让互联网上的业务提供商和运营商共享用户群以及营销、支付渠道,运营商作为这些业务的集成商、商,那么运营商和业务提供商之间的双赢合作就可以预期。
1.3个性化趋势个性化趋势的发展今年来已经非常明显,也成为市场营销发展的一种大的趋势,同样,通信市场也不会例外。移动通信业务的传统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熟。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个性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多,在移动业务中不断的增加个性因素,会对移动网络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移动电话的普及,使得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更加丰富。由于3G网络、3G终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在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时候,要以网络平台作为保障,因此必须建设相应的网络平台。
1.4融合化趋势就目前看来,国内运营商都是全业务的运营商,移动业务与固定业务的融合已经成为各运营商工作里的关键。对于通信业务融合的意义,就是使得用户能够在任何的时间地点都能接入网络的一种签订协议,为客户提供最便利的网络服务。
而移动固定网络融合最凸显的效果就是同一业务能够被移动、固定的各种终端所访问。从业务逻辑的聚合位置来看,业务融合有两个层次的融合。①是终端层次的融合,如终端将通信应用、Web应用整合在一个应用中(如统一通信),并可以通过下载插件来实现对新业务的支持;②是在后台来实现融合,通过终端适配、编码转换等技术,为移动、固定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业务体验、统一的身份认证、统一的支付账号。当然,要想做到业务方面的融合,内容的统一组织、业务使用中认证鉴权的统一、业务管理的融合都是必要的。
二、关于国外3G成功经验分析
国外的3G业务已经有了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有人将国外3G业务发展成功的原因总结为六个因素:网络维、用户维、业务维、价格维、推广维、终端维,这其中的每一项都至关重要。
首先,运营商在3G业务推出来之前,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保证网络一定的地域覆盖和达到令客户满意的网络质量。其次,通过细分客户群达到吸引客户的目的,另外,丰富的业务应用、合理的价格以及多种多样的推广渠道都是3G成败的关键。在价格方面,运营商应通过低价促销刺激客户尝试新数据应用,低廉、透明的资费是用户尝试各种新的数据应用的最关键的购买因素;在渠道建设方面,由于3G的终端和数据应用的功能更加复杂、多样,新的终端和应用可能需要更多的客户演示以及售后服务。另外,国外运营商在进入3G时代之后,都大幅加强了与终端制造商的合作,并以各种方式介入终端产业链,从而保证3G终端的功能和时尚性更强,以保障终端供应,降低终端价格,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通过对国外3G业务运营的成功经验的分析,可以看出3G业务平台在建设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a)以客户为中心。这就必须建立有效的用户分析系统,并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研究,分析不同的群体所需求的不同的业务,并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业务展现,满足每一个群体的需求。同时开展各种粘着类应用,通过客户来吸引客户,实现客户的聚合。b)对终端提供更好的支持。必须建立有效的终端管理系统,从而加强对定制终端和非定制终端的管理,及时解决用户业务使用过程中的终端参数配置、软件补丁更新等问题,同时及时了解用户使用何种终端,为业务系统提供全面的用户终端信息,以便做好终端适配及针对性营销。c)3G业务平台对渠道的支持。这一点主要表现在能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地接触到业务的渠道,因此既应建立一个综合的业务门户,提供全业务的综合展现,提供全业务的搜索,还应根据用户群的喜好建设音乐、视频等专业门户,同时3G业务平台应支持主动将业务推送到用户手中,引导用户使用。另外,3G业务平台应提供灵活的资费支撑,满足多业务的组合打包,及移动、固定业务的打包等功能。
摘 要:文章对音乐快递平台进行了介绍,设计了基于J2EE的音乐快递平台架构,大大促进了移动音乐增值业务的发展,削弱了移动终端对音乐增值业务的限制。
关键词:J2EE;音乐快递平台;移动音乐增值业务;系统架构
随着3G牌照的发放,技术革新和市场需求将带来移动通信业新一轮的增长高峰,移动音乐增值业务不仅需要网络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需要移动终端的支持,而市场上现有的绝大多数低端的移动终端并不支持音乐播放,并且现有的使用移动音乐增值业务用户只能从运营商得到由唱片公司提供的音乐,而不能定制自己个性化的音乐。音乐快递平台的正好解决了目前移动音乐增值业务的这两方面的不足。用户可以通过Web客户端上载自己的歌曲,通过Internet或者手机分享自己的歌曲,这大大促进了移动音乐增值业务的发展。
一、音乐快递平台介绍
音乐快递平台,联合了互联网和通信网,为客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音乐体验平台。利用音乐快递平台,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络上载自己喜爱的音乐,然后可以通过网络将歌曲分享给自己的朋友,分享可以采用Web或短信两种方式,通过此系统用户可以方便的将喜爱的歌曲分享给自己的好友,如果用户需要管理自己的歌曲、通讯录等操作可登陆网站进行,被分享的用户可以通过电信网接入此系统收听歌曲,并对歌曲进行打分,实现音乐的传播与交流。
二、J2EE 简介
J2EE 由Sun与IBM 等厂商协同业界共同拟定而成的技术规范,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运算为导向的Java 开发环境。J2EE 核心是一组技术规范与指南,其中所包含的各类组件、服务架构及技术层次,均有共通的标准及规格,让各种依循J2EE 架构的不同平台之间,存在良好的兼容性,解决过去企业后端使用的信息产品彼此之间无法兼容,导致企业内部或外部难以互通的窘境。
从整体上讲,J2EE 是使用Java技术开发企业级应用的一种事实上的工业标准(Sun公司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至今没有将Java及其相关技术纳入标准化组织的体系),它是Java 技术不断适应和促进企业级应用过程中的产物。J2EE 是一个标准,而不是一个现成的产品。使用J2EEE技术开发的企业级应用可以部署在各种J2EE 应用服务器上。
选择J2EE 作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平台,可以实现系统的各项高性能目标,使得系统的各功能模块分离,数据访问层,逻辑处理层和用户界面层相分离,不受互相影响。
三、音乐快递平台的系统架构
音乐快递平台的设计是基于J2EE架构,采用构件化、模块化以及面向接口的设计思想,按照分层原则和框架整合策略,结合音乐快递平台的用户需求及业务逻辑,音乐快递平台的系统架构可分为以下4层。其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1.服务层,根据J2EE结构,服务层负责将用户的动作转换为应用事件以及将用户输入的处理结果转换为对应的显示内容。由于音乐快递平台作为移动增值业务平台,除了包括Web接口外,还包含了短信接口和电信接入接口,直接与用户打交道,响应用户的各类业务请求。各个接口的介绍如下:
Web接口。音乐快递平台作为一个应用平台,此系统需要为用户提供一个良好的Web操作界面。用户可以通过此系统的Web客户端管理自己的歌曲、上载歌曲、分享歌曲、删除歌曲、给歌曲改名等,用户还可以管理自己的通信录。
短信接口。为了及时知道用户操作的结果,用户分享歌曲是否成功,改名是否成功等,此系统的短信模块即SMS模块,负责接收和发送短信,便于以短信的方式通知用户。
电信接入接口。用户能够通过IP或者是PLMN接入系统,收听朋友分享的歌曲,此系统的IVR模块。用户可以通过电信网接入此系统,根据语音导航收听用户给自己分享的歌曲,然后可以对歌曲打分或者管理自己的歌曲等。
2.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由实现业务逻辑的业务对象组成,根据J2EE架构正确的选择和使用分布式架构以及会话Bean是实现该层的关键所在。
3.数据持久化层,数据访问对于一个服务系统设计来说至关重要,通过使用DAO模式,可以为业务对象提供一个数据访问的抽象层,从而清晰的分离业务逻辑与持久性逻辑。
4.系统辅助层,此层是一个文件系统层,主要用于存储音频文件。
各个模块之间的通信方式如下。
(1)文件共享,音乐快递平台的一个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管理和分享用户的歌曲,用户上载的歌曲、歌曲信息、用户信息将被存储成以固定方式命名的Wav语音文件,Web Server和GAMA共享一个文件系统,PORTAL和IVR之间共享一个文件系统。
(2)数据库存储,GAMA模块和Web Server之间需要记录、查找、操作许多相同的信息。PORTAL模块和IVR模块同样需要记录、查找、操作许多共同的资源,这些共享资源都是存储在后台数据库中的,数据库存储必将成为各个模块之间的一个接口
图1 音乐快递平台的设计架构图
(3)JMS消息,当用户通过Web 客户端管理自己的歌曲时,Web Server必须通知GAMA用户的各种操作的信息,包括分享歌曲、给歌曲改、删除歌曲等,GAMA需要通过SMS发送短信给用户时,或者用户发送的短信分享消息给GAMA时,这些信息需要通过JMS的方式在各个模块之间进行交互。
(4)Http消息,GAMA和PORTAL之间需要上载用户的歌曲,GAMA需要向PORTAL发送分享歌曲的信息,分享者的信息等;PORTAL需要向GAMA反馈操作的结果,以及IVR需要向GAMA发送的消息等。
(5)TCP消息,IVR和PORTAL之间的通信,PORTAL需要向IVR发送分享歌曲的信息,分享者的信息等;IVR需要向PORTAL反馈操作的结果等。
四、小结
论文对音乐快递平台进行了介绍,对 J2EE进行概述,针对音乐快递平台的设计是基于J2EE架构,采用构件化、模块化以及面向接口的设计思想,按照分层原则和框架整合策略,能够很好的促进移动音乐增值业务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李坤,《中国移动通信增值业务的现状分析与展望》,移动通信2006 V01.30
[2]詹因强,张礼平,《J2EE 平台上运用设计模式对系统重构》,计算机工程与应用[J],2004,22 (03)
[3]牟军,吕立,《使用轻量级框架进行J2EE 应用开发》,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J],2006,27 (2):1149-115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