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规划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职生 生涯规划 问题 建议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我国国内较早进行该领域探索研究的尤敬党、吴大同对生涯规划的定义为:生涯规划是指能让人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科学确立目标,正确选择职业,并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避免人生的陷阱,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快乐。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众所周知,近年来,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鄙薄以及人才使用一味追求高学历,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缺乏吸引力,多数学生不甘心轻弃考大学的机会,不愿意就读职校,导致生源不但在数量而且在质量方面都出现了较大滑坡,即使在读的中职生虽然就业率居高不下,但就就业质量而言,令人不敢妄言。
当前中职教育面临的问题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但面临时代的变迁和市场进行的不断推进,新的问题不断涌现:
第一、中等职业教育面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不断出现生源短缺现象。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加上我国适龄人口的不断减少,考上大学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这在一定程度上积压了进入中等教育的生源空间。生源人数的减少,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下,将变得不可避免,如何保持生源将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第二、中等教育的办学和宣传模式正在被动地作响社会化,走出去将成为新的尝试。
我国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由于毕业生传统的就业出路不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走出去的动力和宣传创新性以及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模式 。随着职业教育发展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变迁,如何实现现有职业教育的提升和创新,将是中等院校面临的又一个问题。
第三、中等职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欠缺将是系统教学中的一大损失和挑战。
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和推进是不需要遵循现有教学体系,因为现有教学体系大纲与现实需要已经有了很大的距离和脱节。而构成人才培育基础的中等职业教育,对人才结构的培育远远要大于当前应试教育的知识构成体系,作为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规划教育的落伍或缺失不应该被遗忘。职业规划意识引导的重要性远远要大于专业课程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生崖规划课程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是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培养结果,是知识与人格的完整统一的过程,是教学者与被学者相互作用的过程。职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对毕业生进行职业规划意识培养的课程,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是中职生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个人发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职生作为直接面向工作岗位接受系统教育的低龄人才,在个人发展方面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对当前只注重技能培养的中等职业教育现状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和必要的补充,有利于中职生的个人规划和职业调整,也是完善现行职业教育的必然。
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是突破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就业观念的探索和尝试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没错,任何教育在一定程度或在终极结果来说都是就业教育。所以,就业教育的观念影响了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构成,进而影响了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结构的架设和教育,教育没有体现人性化,没有照顾中职生作为个体因素的体现,他们同样是整个社会人才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应该具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同样有权利被关注人生发展全程,所以职业规划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
个人建议:
笔者通过多年在中职教育的工作经历,对职业教育发展,贴别是职业规划的引入有个人的认识,与大家共勉:
第一、职业规划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尽快纳入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大纲,安排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老师进行讲授。目前,国家有关职业规划课程主要研究在大学层面,那么如何针对中职生进行开设和研究,也将是新的挑战和课题。
第二、职业规划课程纳入学管内容,职业规划作为一门引导性课程,实践性比较强,需要班主任在日常班级和学生管理中不断进行引导和跟进,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这样就要求班主任同样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第三、职业规划作为一门专业性强的课程,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有计划安排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提升专业水平和能力,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
关键词: 专业课程教育 大学生 职业规划
随着高等教育近些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与竞争的日益激烈,用人单位也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如何进一步让大学生及早做好人生规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容面对国际竞争,适应现代生存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落到实处?这是一个长期困扰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问题,尽管近些年高校陆续开设了各种各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现状。经过探索和实践,我们发现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失为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好途径。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和内涵
所谓生涯,是指个人从事工作所创造出的一个有目的的、延续一定时间的生活模式,是一个人多重生活角色的结合,包括工作者、学生、父母、子女、配偶(伴侣)、公民及退休者。而职业生涯是一个人的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可行性、适时性、适应性、连续性等特点。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妥善安排,在这种安排下,个人能依据计划在一定时期内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并运用综合资源达到各阶段的生涯成功,从而最终达到既定的生涯目标。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确立职业目标,通过培养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能力,打下较好的工作基础,进而找到较为理想的职业,充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经验表明,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2.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是大学生对自我重新认识的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绝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一份工作,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体真正了解自己。古希腊雅典达尔菲神庙前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证明了自我认识的困难。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生理、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是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即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等待走向务实应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从自我走向融合与合作,自主学习、自我超越、自我发展成为个人追求的动力。而要切实处理好这些,就离不开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规划在这里实质上就是一个自我分析、自我认识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过程能帮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强项,发挥自己的优势,包括兴趣、爱好、天赋、专长、知识水平、操作能力、身体条件、价值观念、意志、创造性、智力、情商、家庭条件等,同时找出不足,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逐步使自己提高、完善,以适应专业和社会的需要。
3.职业生涯规划在当下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当下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当前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已从之前的社会的精英逐步演变成了社会的普通劳动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更为实际、具体,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的意义的本身就是改变人性以形成那些异于质朴的人性的思维、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公式。大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在教育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教育的重点在于追求人类潜能的充分发挥,培养人的才智与想象力,发展人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把人培养成独立、自主的自由人,融于历史、文化之中,立于天地之间,面对个人与社会、有限与无限,能担负起公民与人的张力、可能与现实、超越与审慎的张力。大学引导学生在追求知识与真理的过程中,让学生面对人生与世界的基本问题,让人不把自身局限在原有的一方之地,而是不断地激励人们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卓越。
二、当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些年绝大部分高校日益认识到了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现状,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部分高校未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摆上主要的课程体系,以讲座、通识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职业生涯规划仅仅成为学生的选择,而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2.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管理混乱。一是职业生涯规划课时段设置不一:有的设置在大一,有的设置在大三、大四;二是归口管理部门复杂:有的挂靠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有的挂靠在教务处,有的挂靠在团委;三是师资混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中既有专业教师,也有政治辅导员,还有院系党总支正副书记;四是内容空洞、陈旧,泛泛而谈,不具有针对性。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针对性不强。目前,大学生基于专业基础的个人发展与规划能力极为欠缺,专业的本质、专业的学习方法、专业的发展出路、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等一系列问题不是一两个讲座能解决的,而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基于专业基础去讲解职业生涯规划,介绍团队和沟通的理念,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
因而,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对所有课程教学渗透“以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学生成长”的思想,是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重要途径。
三、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应用分析
1.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能强化专业对职业规划的影响。
每个大学生在进校之前的专业选择过程中,实际上就包含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分。所以在高校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开展职业规划,能强化专业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与学习热情。比如护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及社会人群对护理价值认识不足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导致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针对此情况,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教育,如南丁格尔事迹教育,能激发学生对本职业的热爱,从中感受护士职业的责任与伟大,还能帮助他们形成对本专业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充分认识本专业的优势及劣势,使学生增强就业信心。高等教育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专业课程教育,而专业课程教育则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同样,专业课程教育也是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最重要载体。专业课程教育的教师群体的专业素养、文化背景、教育经历对职业规划的影响,尤其是对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些都将通过专业课程教育这个载体展现给学生,进而强化专业课程教育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
2.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能强化职业道德对职业规划的影响。
每个行业都有其相对应的职业道德,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强化道德对职业规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的架构和专业课程教育管理体制对道德教育实施的有效性上。经济、管理、文学、法学、艺术等学科都有深厚的文化背景支撑。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准确深入传达文化内涵,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启发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的文化背景,理解文化与专业领域的关系,使学生融入到更为广泛的对专业的思考中去,培养学生主动求知、探索的人格素养。“以学生为本”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主旋律,高校教育工作者需以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人”为目标,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或是研究型人才为基本工作要求,在此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交集的内容。因而,以专业为载体对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就会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架构中充分体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分量”,强化专业课程教育对职业规划的影响,而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职业道德教育。当下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给大学生的成长空间带来了新的困惑,渴望融入专业领域的又不知从何下手,这时,他们特别需要人生的导师和成长领路人,而最好的导师莫过于他们的专业老师。所以新时期大学的专业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通过专业学习的探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专业追求,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由以“教”为主转向以“导”为主,将对今后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3.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能强化专业素质对职业规划的影响。
当下用人单位要求毕业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规范的操作技术,还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应变及合作意识、科研及教学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同情心与责任感等,综合起来就体现为专业素质,专业素质一方面包含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包含人文素养,是专业课程教育的重要目标。所以,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让大学生及时地了解提高专业素质的重要性,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培养主动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专业学习方法,强化专业思维,加强职业素质及综合素质的培训,进而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成功实现。
总之,以学生为本,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贯穿专业教学、学生管理、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各个环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侯志瑾著.伍新春等译.职业知涯发展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2]刘文娟.以职业生涯规划促高校学生管理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一、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对薄弱,尤其是在一些基层高校中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还是处于一种空白状态,而一些骨干高校虽然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或者是进行了相关讲座,但是对大学生并没有形成足够的影响。在一些高校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保障机制构建方面也明显欠缺,现有的保障性制度并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从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情况来看,进行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由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进行,但是就业指导中心对学生指导是非常有限的,高校虽然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工作,但是对学生的个人目标以及职业发展性因素等并没有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不能为学生做到个体定制化的模式,不能充分展示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还没有形成全面认识,从学生角度而言,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也处于一种比较迷茫的状态,有的学生对职业生涯了解的不多,有的学生虽然有一定了解,但是不愿意面对就业困境。总的来说是因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度不高,所以造成了他们在就业中不同程度地感受到困惑和茫然。而且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极性和兴趣度都不高,明显缺乏职业方向感,同时也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评估,职业规划设计也严重脱离实际。
二、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已经下发了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文件,其中对高校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提出了一定要求。[2]但是职业规划教育作为一门新兴课程被引入并没有能够引起足够关注,尤其是在教育目标定位、课程开发和师资配备等方面还不够完善。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缺失
我国高校就业制度改革以来,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3]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成了重要一环。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晚、底子薄,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近80%的高校还没有开设此类课程。一些高校尽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也仅以选修课形式出现,在授课过程中内容单调、缺乏深度,大多是对就业形势和求职因素进行分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一般情况下仅仅是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等浅层次的内容,没有能够在个性化职业生涯指导过程中提供深入透彻的服务。这就造成很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前景不乐观,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一项问卷显示,我国大学生长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62%的大学生对未来工作没有规划,有35%的大学生认为即使进行规划对自己的未来就业作用也不明显。
(二)职业规划教育缺乏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新兴学科,其与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等因素都密切相关,因此,它对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非常高。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教师,基本上都不是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按照教育部要求的1∶500的专业就业指导人员,就目前来看还有很多高校达不到这一标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确立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时期,而高校缺乏专业性、职业化的职业规划教育教师,不光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还制约了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对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也具有明显的影响。[4]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实用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非常强调实践性的教育活动。而从目前来看,高校开设的课程与实践性联系并不紧密,没有能够把求职因素和职业发展因素相衔接,课程在开展过程中不能够体现创新性、科学性与针对性。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往往将其放置于第一课堂,并且以大课的形式呈现,根本不能够体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个性与特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一种照本宣科式的填鸭教学,不能对学生进行个体化辅导,更没有第二课堂的实践环节做支撑,不能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情况形成科学性和重要性理解,学生没有最基本的学习动力,就谈不上学习效果。
三、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出路
(一)强化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核心是促进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形成认知,并能够自觉地进行职业规划设计。[5]培养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首先要得到学校的重视,要在学校中建立起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并开设相应的课程,同时要配备基本的师资队伍用以进行教育测评等。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要形成广泛的舆论性宣传,可以借以校园网、校园报纸、校园宣传和讲座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使得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更深入地了解,认识到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自觉地进行职业规划。
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从社会需要的复合性、创新性和科技性人才角度,促进职业规划体系的全面构建,同时也要注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不仅要让大学生掌握职业生涯的基本理论知识,更要促进他们形成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使得他们对择业、就业形势和政策等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
相比西方国家,我国不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晚,并且在进行教育过程中没有能够形成完善的体系建设,同时也面临着理论准备不足,实践内容缺乏等问题。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形成全面指导作用,以课程学习、专题讨论、集体训练和个性化辅导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在理论上更容易接受,在实践上能够积极参与。此外,还要利用学校的实践教育环节,寒暑假实践机会,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成良好的管理。在课程开展过程中进行全程性的分组指导,也就是在大一促进学生适应生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大二让学生积极尝试,逐步涉及兼职和一些社会性活动。在大三进行职业性适应,撰写简历、求职信和进行职业调研等。在大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通过网络收集各种资料,以及逐步完成自己的角色转变。
在进行常规课程的帮助和指导之余,还需要建立起职业生涯规划的专门教育机构和咨询机构,主要目的是针对学生的专业性培训、咨询和服务等工作。由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管理部门负责,为学生提供培训、咨询和服务等工作。在面对学生咨询的过程中需要以人为本,加强促进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活动,促进对学生职业生涯进行个性化、人本化服务。学校的咨询服务机构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要求、动机需求、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倾向等有针对性地对现有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
(三)建立高水准的职业规划教育师资队伍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丽江师专旅游管理专业2011级、2012级、2013级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为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收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与实施、就业期望、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需求等四个方面。本次调查总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问卷284份,有效问卷279份,有效率为98%,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分别占35%、33%、32%。根据调查问卷内容设计了访谈提纲,就部分问题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对象包括20名学生和7名教师。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学生自我认知情况
自我评估是职业规划的首要步骤。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自我认知不到位,在能力、兴趣、性格、气质、价值观等心理特征及个体差异方面无法准确和深入描述。评价途径单一,对个人和职业测评了解甚少,基本没有使用过测评工具。(见表1)
2 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与实践的认识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缺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评估。学习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仍有57%的学生不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非常了解、基本了解的比例为2%、28%,13%的学生持不确定的态度。(见表2)
3 学生对专业与未来职业选择的认识
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存在对所读专业不感兴趣、期望不相符,职业发展前景模糊等情况。具体来说,认为“非常愿意”“愿意”“不愿意”从事与目前所学专业相关职业的学生分别占总数的18%、31%、52%;认为现在所学与将来工作“不确定”“不必要”和“根本没关系”的学生占总数的49%。
深入访谈中发现,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入学教育和调整后,对专业的认可度较高;但在经过大学一年的学习和了解后,二年级学生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工作“太辛苦”“工资低”“没前途”,对专业的认可度反而会降低;三年级的学生在职业技能的强化和社会经验的总结后,对专业的认可度又会逐渐上升,并趋向于稳定。
4 学生对职业发展指导的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总体上学生对就业信息和专业实践经验的需求较高,不同年级对职业发展指导需求有一定差异,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时要进行差异化教学。
5 学生对未来就业和职业前景的认识情况
调查表明,学生就业积极性高,信心饱满,毕业生职业去向明确,越来越关注个人的发展,但自主创业能力尚待加强。(见表4)
访谈发现,部分学生存在如果不喜欢工作以后就跳槽的想法,可能导致将来岗位流失率高;从不同年级的差异来看,有20%的一年级学生对将来专升本的期望较高。此外,学生对岗位的收入待遇、工作性质期望值高;就工作性质而言,希望能从事管理工作,认为服务型、技术型的基层岗位工作“又苦又累”“工资低”,不愿意从事。
三 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
1 大学生职业规划认知差、主体意识薄弱
尽管就业竞争压力和学校教育使得学生有了一定的职业规划意识,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缺乏对自己正确的定位和正确的职业认知,即便做了职业发展规划,也不能很好地执行和完善。
2 学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念的误区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学生未来的生活状况,更是考核学校就业工作和办学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致使许多高校把职业指导教育的重心放在解决毕业生的“就业”上,不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结构和质量。因此,高校职业规划指导需要关注学生当前就业及职业的长远发展。
3课程设置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支持不足
高职院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学时偏少,教学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招生、就业形势的介绍、国家就业政策法规的阐释等。普遍存在诸如与专业结合度低;理论讲授过多,实践活动少;缺乏评估分析工具,师资专业性不强;课程效果评估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
四 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的建议
1 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情感和职业规划意识
对于学生来讲主体意识就从学习的态度和行为上体现积极性、主动性。首先,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必要性。其次,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意识,激发学生在专业方向发展的主体意识,改变自身目标缺失、期望过高等状态,提升职业发展能力。最后,借助相关分析工具和专业老师的帮助,对个人进行合理评价并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职业观,最终达到重视并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
2 建设全程化、差异化、特色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全程化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自始至终都要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需要在高职专业类课程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中渗透职业规划思想教育,通过学生不断丰富准工作环境的认识与体验,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
差异化是指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阶段开展不同的教育与指导。一年级学生处于自我和职业生涯的探索期,教育重点要放在正确自我认知、明确职业要求、培养专业情感;二年级学生则处于职业准备阶段,重点是根据岗位标准和要求强化职业技能,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通过实习、兼职等形式获得工作经验;三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准员工”的身份,也是落实职业规划的阶段,重点是提供职业信息、求职技巧、组织应聘等服务工作,让学生顺利实现由学生向职员角色的转换。
特色化是指根据旅游行业特色开设专业职业规划课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就必须要让学生明确岗位的特殊性,了解行业职业发展通道。
3 加强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服务能力
学校应通过专门机构的设立与多部门、多学科形成合力,并在教学的软件和硬件上逐步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教育学生有针对性地锻炼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意识、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例如,设立专门的学生职业发展中心、职业信息资料室、开发职业指导交流平台(网站、QQ、咨询电话专线);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教育活动,如创业大赛、职业规划比赛、模拟应聘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认识与体验;根据专业和学校特点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具有职业体验、技能训练和职业发展指导功能的校外教育平台。
通过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现状的调查表明,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对学生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增加专业认同感,提升学生的自主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限于本人研究水平,本文仅是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的一次浅层次调查,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与全面性都有不足,在职业测评工具使用与评估、课程建设与教育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平台打造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汪琳.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现状综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34(2).
[2]稂艳玲,等.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模式研究一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6).
一.对接职业岗位群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课程体系目标
职业岗位群是指与工作内容及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相近或有较大关联的一组职业或者职业岗位。高职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开发应在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各具体专业的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为依据,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岗位能力,凝练专业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在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合作遴选项目课程,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加强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对接,形成课程体系目标。因此在具体的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课程体系目标应当尽量包括该职业岗位群所应当具备的技术应用、生产操作、技术研发、生产管理及服务等职业岗位。如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包装设计方向职业岗位群设置:初始就业岗位对应的职业岗位及职业资格证书为包装设计师、包装设计员(四级)资格证,职业发展岗位对应的职业岗位及职业资格证书为平面设计师、装潢美术设计员(三级)资格证,职业迁移岗位对应的职业岗位及职业资格证书为广告设计师、广告设计师(三级)资格证。
高职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应明确服务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目标定位不仅要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导向,同时也要加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我们在确立课程体系目标时不仅要坚持“能力本位”,重视学生职业岗位知识及技能的教育,也要融合STC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职业生涯中所需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有效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内容
有效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应在确立课程体系目标之后,将行业、企业的设计执行标准、工艺标准、材料标准等融入项目导向的核心项目课程,并依据专业核心课程的职业能力要求制订课程标准,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内容应为学生提供足够实践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机会,加强基础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提高艺术设计类高职生基础技能、专业能力、岗位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建设及调整优化高职课程体系内容时,应重视建设与专业技能培养相匹配的综合性实践条件,从而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学习新知识与技能,获得实际岗位工作经验,增强综合职业能力。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其显著的差异是高职教育的社会性特征更突出,高职教育只有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建设好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与任职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习得专业岗位能力,使课程体系内容有效,适应市场需求。
三.合理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结构的合理设置是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目前教育界普遍认为加强核心课程建设是提高课程体系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基础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两部分。一般来说,基础核心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基础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专业核心课程着重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基础核心能力是从事所有职业所应必备的技能或能力,如应用写作、语言表达、计算机应用、人际交往等。专业核心能力是指从事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基础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是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合理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应包含职业素质类、项目导向类、职业规划及学业总结类课程。有效的课程体系结构应当重视核心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岗位能力、就业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包装设计方向课程体系结构如下:一级模块包括职业素质工学模块课程、项目导向工学模块课程、职业规划与学业总结模块课程三个部分。职业素质工学模块课程下划分为基本素质模块课程、造型基础模块课程、设计基础模块课程、职业素质拓展模块课程四个二级模块,其中基本素质模块课程开设有大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中外工艺美术史、消费心理学、广告文案、品牌推广等课程,造型基础模块课程开设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包装效果图手绘表现技法等课程,设计基础模块课程开设有图案设计与软件绘图、字体与版式设计、商业插图等课程,职业素质拓展模块课程开设有中国画、影视广告等课程。项目导向工学模块课程下划分为包装结构设计项目导向模块课程、品牌形象设计与营销策划项目导向模块课程、包装装潢设计项目导向模块课程、顶岗就业实习模块课程四个二级模块,其中包装结构设计项目导向模块课程开设有包装材料与纸盒结构、容器构造与Auto CAD等课程,品牌形象设计与营销策划项目导向模块课程开设有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产品宣传手册设计等课程,包装装潢设计项目导向模块课程开设有印刷工艺与制版、丝网印刷、袋装系列包装设计、纸盒系列包装设计等课程,顶岗就业实习模块课程开设有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课程。职业规划与学业总结模块课程下划分为职业规划模块课程、学业总结模块课程两个二级模块,其中职业规划模块课程开设有职业规划专题讲座、就业指导等课程,学业总结模块课程开设有学业总结专题报告等课程。
四.科学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方法
科学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应当采用多样的课程开发形式,重点是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解决实践问题,保障课程体系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课程体系开发实践中,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是适应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方法。这种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方法是指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确立专业培养目标所指向的专业岗位,以工作岗位所从事的职业活动为依据,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找出职业生涯发展中阶段、任务、能力,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为相应的学习课程,在此基础上形成课程体系。这种课程开发方式一般适应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对于非专业的、不能工作过程化的、不适合以工作过程导向开发技术完成的课程,就应借用学科分析等其他开发方法。因此,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应根据采用多种开发技术,提高课程体系的有效性。
五.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质量监控及评价策略
有效课程体系建立的关键在于建立起课程监控与评价机制,对课程体系及单门课程的开发方案、课程开发方案评价、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及课程实施结果评价开发进行全过程的监控与评价。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质量监控及评价应分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及学生课程学业水平评价两个方面。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应建立学校、院系和各专业工学部三级评价机制,明确职责对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估。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标准的评价,形成对教学的多角度评价,保证教学评价客观合理。学生课程学业水平评价应引入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及行业企业技术考核标准,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与学校专业评价体系相结合,对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还要注重对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在项目课程考核评价时候可采用项目团队内自我评价、项目团队成员互评、教师评价、学生答辩、校企联合考评等较为丰富的评价形式。
总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应经过明确专业目标、选择课程体系内容,构建课程体系结构,采用课程体系开发方法,质量监控及评价等开发步骤。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实践表明,课程的开发能否从以上各环节进行全面探索与实践是课程体系开发获得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范果.对接职业岗位群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J]艺术教育,2014(8).
[2]徐伟.基于职业岗位群导向构建特色课程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13(9).
[3]罗竹峰.“理工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之课程体系研究――以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4]庞连贵.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4(6).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计算机专业;职业规划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范围的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持续紧张,自1998年高考扩招后,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从2008年的559万增加至2012年的680万人,5年增加了近120万。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特别是金融危机后,情况尤为严峻。
近几年的就业情况表明,就业较成功的学生往往在大学期间就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的规划,能结合规划对专业学习和知识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大部分学生对职业规划了解较少,很难将所学理论与个人职业发展相结合,从而导致盲目就业、缺乏竞争力。目前各高校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大学生就业,在大学期间系统性地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对于提升就业率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结合计算机专业谈谈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问题。
1、计算机专业职业规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根据对大一学生职业规划课的调查分析,很多学生觉得大一离就业还早,中间变数太大,意识上不重视职业规划。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对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生的职业规划书进行统计发现,学生选定的目标职业集中,缺乏社会经验和对职业信息的了解。
1.2 学生的价值取向偏颇,不利于正确定位
学生在职业定位时多选定大城市、大公司、高薪水,“搞IT的都是吃青春饭”趁年轻多挣点,个人的爱好特长、性格特征等因素挣到钱再考虑。学生在择业时更重视对购房的难易、个人发展、福利收入等具体条件的评定,价值追求现实,择业存在追求实惠和功利化倾向。
1.3 高校对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性重视不够,缺乏针对性
职业规划教育应贯穿整个大学教育,新生入学后便可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利用测试工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根据专业进行指导。发展更新较快的计算机行业,社会需求不断变化,要求高校要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进行更细致更专业化的指导,而不是所有专业都是一个模式一样的教学内容。
1.4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人才匮乏
目前从事职业规划指导的多是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书记和辅导员,对职业生涯教育的认识和开展活动基本靠经验和个人悟性,缺乏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困惑难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缺乏有理论、技能和经验的教师。尤其是计算机专业,需要指导老师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掌握社会发展变化下计算机行业就业的特点。
2、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在我国以信息化发展为目标的大环境下,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量相当大,随着网络安全问题的隐患日益增多,手机使用的大众化,网络安全人员、3G开发人才及手机开发人员主要来自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
目前计算机类就业市场主要由硬件市场、软件市场和信息服务3部分市场需求构成,需求量较大的行业是,电子政务、电信业、民航业信息化、银行业网络改造、电力业等。在计算机行业应用市场中应用软件占了重要的地位。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都需要高校培养大批计算机专业人才。
高校每年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总数不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有700多所,若按照一个学校计算机专业每年平均招300人来计算,一年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超过20万。但大多数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不够,以至于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单位难招到合适人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2010年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公布的高失业风险型“红牌”专业。
企业对人才需求方面大都摒弃了以学历为主要依据的习惯,更加重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技能成为目前企业应聘中占比最大的条件。在企业招聘时,有经验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比高学历缺技能的人才优先录用。应届毕业生与IT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企业在招聘时除关心技能素质以外,对其他综合素质也越来越重视。
3、计算机专业职业规划步骤
职业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因素,包括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情商以及潜能,自我设计未来,形成个性化的自我培养与锻炼的教育方案。
高校应增加职业规划理论相关课程,引导学生从大一开始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及时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观念。
3.1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将职业规划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充分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自觉进行理论学习,根据个人和专业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3.2 自我评估
进行自我评估是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获得可行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前提。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更为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规划未来。明确我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在自我评估的过程中借助学校引进的职业或心理测评系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更好地了解自己,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活动,拓展、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掘自己的潜力。
3.3 职业环境分析
职业环境分析主要是针对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组织环境的分析。学校在新生入学后都会开展专业介绍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更深刻的认识,主要包括本专业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课程的相关介绍,本专业将来可以从事的职业以及在学习期间需要发展的能力等。学生在入学初就要对专业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对可能从事的职业有直观的了解,确定学习目标,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加学习的主动性。高年级学生通过实习、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职业特点、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方向,深入地认识自身与职业的匹配度,真实、合理、科学地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
3.4 制订职业规划及提升自我能力
学生在大学4年期间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找到与目标的差距并缩小差距。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学4年的规划一般是:大学一年级培养“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是择业的基石;大二要积极主动寻求资源与机会,实践和加强自我能力;大三成为准求职者,拓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铺设走出校门的路;大四作为一名求职者,要保证已具备完善的知识系统,拓展信息渠道,培养自我营销和互动技巧抓住机会去实践。
3.5 根据现实调整目标,评估制定的职业规划
在职业规划实施的进程中,新的计算机职业会不断涌现,自身也在不断的变化,正确评估职业规划可以检查规划得是否恰当,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经常进行评估,发现自己的规划与实现目标的匹配度,并根据评估结果对职业规划做出适当的修正,调整职业规划的具体策略。
4、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途径
职业规划教育是实践性教育,要求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教务部门要参与管理、组织实施,行政部门要引导和配合宣传,对应的部门要进行监督和评估。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近几年的职业规划教育为例,总结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途径如下。
4.1 注重培养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生活当中,做到敞开心扉深入剖析,了解自己的优势;通过调研访谈了解社会,明确计算机专业目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形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生活态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特别注重职业规划教育的工作,近几年每年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组织学生参加省级以上职业规划大赛等系列活动,营造氛围,宣传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4.2 设立职业规划辅导机构,提供个性化服务
学校的职业规划辅导机构人员应由本校教师、企业人员、校友等组成;有解决职业指导、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问题的能力,各学院相应专业老师也要有一定比例的兼职名额,要对职业指导工作做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为学生提供学业上和就业上的多种咨询服务。
计算机学院的职业规划指导老师要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塑造、潜能开发、职业分析、决策与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要了解计算机行业发展趋势,能为学生做职业介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能指导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同计算机行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专业化、个性化的职业规划。
4.3 完善课程体系及资料整理。做好跟踪指导
大学生获取职业生涯知识的主阵地在课堂,要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实现职业规划教学的全程化。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计算机专业各年级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落实教学和辅导任务。
计算机学院要统一为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资料信息库,合理分配各年级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做好追踪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充分利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资源优势,引导并带动其他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4.4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注重课堂组织的方法和艺术
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做到用知识的感召力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作为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的教师,要知识渊博,熟知社会,了解学生,注重课堂组织的方法和艺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要鼓励学生发言提供展示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5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从事计算机专业的工作人员都要经历超高压力的阶段,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学生受家庭、地域、教育背景等诸多因素影响,性格和心理都会’表现出较大差异,会出现自卑、自傲等情绪,会有各种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要采取个别、分类指导的方式,锻炼和增强学生心理弹性和忍耐承受力,培养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去面对生活。
4.6 鼓励学生为实现规划内容切实采取行动
学生是职业规划的主体和实践者,激发学生对所选职业的兴趣,对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自主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鼓励学生参加与所选职业有关的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与同学交流求职心得,学习制作简历、求职信,学习社交礼仪,掌握搜集工作信息渠道,积极向校友、学长了解往年求职情况。
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高校毕业生更好地实现就业,构建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在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更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建设能够指导大学生转变就业思想,养成科学的就业理念,培养毕业生形成明确的就业目标,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综合素质。着实增强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效用效果,一定要构建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引导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目前我国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帮助毕业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特点,明白自身就业所具备的优势,知道对自身就业不利的条件,充分地把握当前就业市场的竞争程度,合理地定位自身的就业范围,科学地规划自身的就业方向,为更好地实现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石。因此,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就要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坚持理论讲授的同时,牢牢把握当前就业的现实状况。现在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不同于以往的大学生,他们更加注重追求自由、追求个性,因此在指导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用其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导。本文所讲述的体验式教学就是这种思路的教学模式,通过在职业规划课教师的指引下帮助大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把大学生的自主亲身体验当成目标、中介、过程和结果而实施的教学活动。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职业规划理论知识和大学的现实行为相结合的方针,借助职业规划教师的全面设计,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在积极参加对自身志趣、能力、职场、职业生涯决策整个过程中得到切实的体会。体验式教学能够有效地将情境设计与大学生的探究过程当成实施有效教学的载体,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充分发挥毕业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坚持以大学生的体验为中心,突出体验式教学,将大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最大限度地应用到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更好地服务于就业。
二、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构建
(一)构建体验式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构建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要有先进的思想作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构建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就是要坚持把大学生当作主体,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以满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急迫需求为立足点。努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按照体验式教学的规律办事,把大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激发出来,把体验当成职业生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有效地指导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的规划,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开展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不仅学到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学会正确地认识自身,合理规划自身的职业道路,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素质,而不仅仅局限于帮助大学生学会职业生涯规划技能,因此可以讲体验式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技能。
(二)设计多环节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主要是通过多个环节的教学模式体现出来,坚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方式。体验式教学模式体现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过程中就是指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讲授过程中转变之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变为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大学生积极体验,由填鸭式教学转变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单纯地将职业生涯中的各个不同的概念教条式地讲授于学生,而是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清楚地界定,充分开发不同的就业指导资源,对就业问题进行情景模拟,有效利用课堂上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究活动。职业规划教师要尽力培养大学生参与课堂的精神,激发大学生对课堂的活跃度,同时在师生互动中帮助学生自主探索,让大学生在体验式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增强就业能力。首先,模拟职业生涯规划的体验场景。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讲授过程中,职业指导教师应当按照职业规划课程的内容进行教学场景的构建,增强课堂讲授的趣味性,启迪学生进行思考,挖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使大学生在和谐的气氛里增长才干,分享体验,教师借助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队进行科学指导,让毕业生身临其境感受毕业规划的场景。在情景模拟中,指导教师进行职业规划课程的教授。其次,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职业生涯探究活动。在职业规划指导教师的场景模拟中,使大学生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有效地解决方法。指导教师应当事先认真分析判断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程度,教师要预知到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精心准备,适时留意大学生对活动的体验状况,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地分析,分类指导,合理控制体验探索的活动时间,保证活动的可持续性。教师要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分析,总结学生进行自我观察和反思的素质,增强学生自身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再次,对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进行讨论和评论。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指导教师需要认真设计一些问题,同时将其列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使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进行讨论并发表一些不同的意见,在讨论中要充分发扬民主作风,活跃课堂气氛,好的意见要对其表扬,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指导教师应当认真细心地听取和鉴别学生于分享活动中的职业取向以及认知偏差,对学生的职业取向开展一定程度的评论,引导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同时有计划地对自身的职业规划进行调整。最后,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整理工作。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应当及时地进行整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指导教师要认真地对教学情境进行合理科学地设置,另一方面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充分体验这种教学模式,分享自己的想法,提出合理的意见。指导教师要对体验式教学过程中的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提炼,对重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进行梳理,形成有机的结合体,把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切实体验、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总结成系统的能够理解的通俗性理论。
(三)灵活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
第一,充分运用情感体验法。在信息化时代,依靠现代化的媒体,如网络、电视、客户端等现代化工具,合理有效地利用学校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学资源,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通过这种氛围有效地感染学生的思想感情。借助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把课堂气氛突出,借助情感的作用升华为意志和行为。举个例子,当指导教师解释“爱好”这一词组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首平缓的曲调,使学生闭上眼睛回想以前开心的日子,使学生表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能够使其忘记时间和空间的存在,进而使整个自我投入到课堂中,借助有效的情感体验表达爱好的含义。第二,适时进行角色体验法。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预先使学生自主准备话剧、相声、模拟招聘等活动,借助不同的扮演使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动状态。将让人提不起兴趣的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现实案例,一方面使角色扮演者有了亲身体验,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欣赏者发生情感的共鸣。借助生动的戏剧化表演能够使学生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转化成一种自我的行为约束。借助角色的体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地适应现实的职场招聘情形,更好地适应以后真实的职场招聘情形。第三,有效地使用竞争体验法。现在的90后大学生富含朝气,具有一股奋发向上、渴望自由的精神,进取的精神也体现在这个群体身上,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应该按照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开展若干有助于就业的竞赛活动,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举个例子,组织就业方面的知识竞赛,把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队,使这些若干个小队对教师提出的有关就业方面的试题进行抢答,得分多的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不仅要有精神方面的奖励,而且还要有物质方面的奖励,对成绩不好的也要进行处罚。通过竞赛答题增加学生就业方面知识,提升其综合素质。第四,充分运用现实体验法。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带领进现实的工作场景中,使学生尽早地认识社会的本质,将大学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学校和院系应当尽力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锻炼机会,引导大学生主动参加实践锻炼,增长才干。举个例子,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人才招聘会,把握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变化。学校要尽量安置学生实习,顺利地完成体验式教学的实践环节。
(四)加强体验式教学的课外实践保障
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验式教学着重于讲授内容的实用性和授课环节的有序性,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验式教学更加重视对课外实践环节的引导。职业生涯规划的授课过程中的体验更加偏向于一种学生的心理体验及自身的反思,而课外的体验则偏向于对职场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增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实效性,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环境。因此,加强体验式教学的课外实践保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高校应当加强课外体验基地的建设力度,不断扩大学生的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增强校企合作的力度,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锻炼的资源,建设学生课外实践平台。第二,探索科学的课程体系,把学生的实践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第三,推动社会实践朝着常态化方向发展,引导和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按照职业测评结果和职业规划意向,选择和自身职业方向一致的工作岗位开展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课外体验过程中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检验知识的正确性,同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其符合自身的特点。第四,体验式教学更加需要课外实践教师的全程指导,按照各个年级和各个专业学生自身的特征,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就业意向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职业体验指导,依靠集中授课和个别辅导等形式,对学生的职场体验实施全程监控,最终达到校内和校外体验的统一。
三、结语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职业规划
培养策略
这些年,针对高校扩招的提高,毕业生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就业时必然面临着专业不对口乃至起码的就业工作都没有的困境,这种现实需要引起高校教育的重视。一方面提高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还有让他们在大学期间培养他们的自我职业规划能力,以便进入社会后有所方向,提高自我的综合竞争力水平。目前的大学生缺乏自我职业规划能力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高校教育队伍的缺乏,教育部门不重视,也有学生在思想上的不重视。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可见,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自我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自我职业规划的具体策略有以下内容。
一、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先要看清自己,可以说,自我认知是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具体的指导思路: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认识自我并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在一些很明白的事情上,往往自己很迷糊,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高校教育应该对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进行培养与指导,让他们尽可能寻找获得与职业规划有关的信息。首先,大学生要主动参加学校学院的活动并积累经验,在活动中要发现自己所具有的优势,同时还要通过身边的人对自我做出客观的评价,让自己真正明白你是个什么样的人,经过这些认知之后,就可以较为明确“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优势?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提高?”等问题,这样就可以客观的认识自我;其次还可以借助于相关的测评工具如智力测试、职业能力测试、人际关系测试等来认识自己。在按照这两种方法进行自我认识的时候还需要将自己身边发生过的或知道的事情相联系,考虑事情的来龙去脉,培养自我认知能力。如此可以逐步提高自我职业规划能力,为以后独立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最好准备。
二、培养分析当下的就业环境的能力
要对当下的就业环境做出准确分析,首先要对相关的就业政策做出了解,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总体指导思想,在不同时期所对应的内容不尽相同,目前的就业政策以市场调节为主;其次要了解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这是做出更好自我职业规划的必须条件,每年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这导致劳动力市场供求发生变化,同时还有些单位在实习期期间的工资水平很低,甚至于没有等,这些都是严峻的就业形势,这样侧面说明了自我职业规划能力的重要性;最后,要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这是自我职业规划能力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就业时,一定不要有从众心理,盲目攀比,而是要从自身特点、自我能力与社会需求出发,适时地调整自我的就业期望值,莫要坐失良机,更不好讲择业寄托在走关系等他人之上,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就业心态才能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确立职业目标的能力
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目标时,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具体来说有:制定的职业目标要具体明确而简洁;职业目标能够量化处理,这样才能评估在一定时间内是否达到目标;指定的职业目标应该可以给自我带来成就感,有利于自我发展,就有着较大的发展价值;制定的职业目标要结合自己的能力特点,具有一定的难度性,需要经过一定努力才能实现,但又不能是不可实现的;制定的职业目标具有可控性,在自我能力范围之内的,都在超出可控范围的职业目标只能是无法实现的。
四、培养职业计划的指定能力
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之后,为了实现此目标与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便需要制订出详细的职业计划。职业计划的制订与职业目标确定有着相似之处,也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在职业计划中每个阶段的计划需要在一定要求时间内完成;制订职业计划需要有着明显的层次性,由易到难,层层增加难度;在每个阶段层次的目标应该有着具体的实施途径策略等;制订的职业计划要结合实际情况,具有着较强的可行性。
五、培养反馈能力与修正能力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职业目标在最初也不一定是准确的,需要根据自我的能力与周边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尤其是实际实施中,我们会发现之前的目标有不适当之处,这是要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来修正职业目标,这就是大学生所要提高的自我职业规划的反馈与修正能力。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工作或时间之后,大学生要自觉地总结经验教训,适时纠正职业目标与分阶段目标之间的偏离,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实施。
此外,对于高校教育部门来说,还要设立些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职业咨询建设、职业测评建设与建立高素质的职业规划教师指导与教育队伍等,只有在高校教育部门与大学生自我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培养大学生真正的自我职业规划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对策
引言: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度日益增加。学生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突破自身障碍,激发出潜能,同时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与此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是连接大学生个人发展与国家和人民建功立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但是,很多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较为单薄,职业规划能力差,没有明确今后的目标,没有对今后从事的职业做出充足的准备,在职业价值取向上面存有一定的偏差;而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还存在不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不足。因此,解决以上问题,是当前高等院校必须执行的战略措施。
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定义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个连续的、系统的过程。总体归纳起来讲,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以自我剖析和环境分析为基础,同时,可分为几个阶段:自我定位;确定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根据,确定的目标,制定出职业生涯行动计划;通过积极实施行动计划。其中,自我剖析就是指,借助一些特定的测评工具,对他人交往中、自我感受的信息进行测评,对自身的人格特点、职业兴趣以及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倾向等,进行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识;环境分析,是在自我剖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住专业前景和社会需求进,充分的认识清楚环境中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通过以上的自我剖析和环境分析两点,便可以确定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最后,制定职业规划并落实实施行动计划,特别要注意的是,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给大学生的未来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反馈信息,因地适宜的对计划进行调整。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行动力
职业规划做得好坏与否,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在于计划书写的有多完美,文采多丰富,而真正决定职业生涯规划成效好坏的,是能否将思想付诸于行动,只有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才能体现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价值。所谓行动,包括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积极的进行探索,并且能够切实按照确立的目标进行实践。目前,普遍的问题是,的确有很多学生对职业规划理念是十分认同的,上课时能主动配合老师,认真听课,课后能积极的完成老师不知道任务,做出的职业规划书相当的完美,但是,只要有关实践、付诸行动的时候,便开始打退堂鼓,理论知识只能挺溜在纸面上,无法通过实际行动进行实践检验。
(二)主体意识模糊,依赖性强
规划师,是以学生清晰认识了解自己和职业环境为基础,作为学生进行适合自己职业规划的一种辅助存在的,同时,需要个人积极的投身参与到职业规划的制动中来。规划师,是不无法代替学生做出决定的。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对他人存有过分的依赖心理,对于有关自身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够自己做出抉择,总是存有侥幸心理,希望有人能替他做出最后的选择。但是,这些学生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问题,个性,才是职业规划的最大特征。因此,职业规划的制定、未来职业不是规划师、父母或朋友能够替代选择的,必须有自己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客观的进行规划。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应充分利用教学环节中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夏令营等各方面的资源,通过深入社会,对各种职业进行体验,客观的全面的认识外部环境。学校还可以还建立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实习与就业基地,让大学生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职业实践活动,借此,来达未出校门便有在相关的工作岗位上锻炼的机会。大学生通过具体实践累积一定的经验,大大缩短了走向社会后的适应期,使自己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才能及时的进行调整和补充,对自己职业的未来有个合理规划,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强化主体意识教育
必须要明确职业规划以大学生为主体。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或职业生涯中心在大学生进行规划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的过程中,仅仅是以提供方法、思路、工具、课程的形式存在,保证大学生是主体才是根本。因此,必须重视树立大学生主体意识,职业规划对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前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由大学生自己做最终的抉择。
结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此看出,提高大学生事业生涯规划教育高度重视度是势在必行的,必须把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落实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可以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实施。“一个人若看不到未来,就把握不了现在”同理,如果一个人握不了现在,也就无法看到未来。因此,高校务必要抓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对未来发展与自身的价值有充分的了解,只有明确住职业前景,树立较强的职业规划意识,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