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音乐节目策划范文

音乐节目策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节目策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音乐节目策划

第1篇:音乐节目策划范文

一、找准节目定位

如今,各地广播的音乐节目形式多种多样,风格也各不相同,如何让音乐节目吸引更多听众?我们应该把音乐融入到听众生活中,在音乐节目的策划中融入休闲、生活化的服务信息,挖掘新素材,选择新角度,只有精心策划准备好节目的内容和定位,才能让音乐节目更好地发挥休闲娱乐功能。

目前,主流的音乐节目类型包括:赏析类、专题类、情感类、点播类等,传统单一元素的音乐形式,如老歌、新歌、点歌类的节目,形式固定,内容受素材约束,时间一久,在原有的收听群体基础上,很难吸引新的听众,节目生命力降低。为防止单一元素的音乐固态形式,笔者主持的《都市音乐风》定位在音乐杂志类,时长90分钟,运用多种音乐元素,每天以不同内容和风格作为“音乐杂志”的一页,用“音乐杂志”的形式进行探索和实践。栏目开设有融合娱乐新闻的“音乐让我说”、约请歌手分享成长经历的“音乐飞行客”、本地知名KTV的“苹果KTV点唱榜”、“汽车音乐”、“老歌不好找”、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葛威私房歌”等环节,让听众如阅读杂志一般,享受不同音乐元素带来的轻松与时尚。节目运行五年多来,听众群体从几岁的孩子到六七十岁的老人,在节目中都可以找到他们喜欢的音乐形式,多期优秀节目还在中国广播网听天下板块中交流、点播。

二、突出主持风格和语言特色

音乐也是一种交流的语言,一首歌之所以能广为传唱,感人肺腑,正是因为音乐作品所传递出的情感和形象,让无数听者喜悦、忧伤、励志、回忆,这些情感变化都可以通过一首首歌曲表达出来。作为听众和音乐作品之间的桥梁,主持人要有独特的音乐鉴赏力和鲜明的主持风格,不仅要理解好音乐作品本身传达的情感和意义,还要在节目中巧妙编排,并从细节着手,在生活中多欣赏音乐作品,积累阅历,理解音乐作品的本质内涵,将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形象,融合自身对音乐作品的评价推介给听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三、丰富音乐节目的互动方式

早些年音乐节目的互动方式多为信件、热线电话,互动形式古板、单一。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广播节目的互动形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现如今的短信平台、QQ群、论坛等网络互动工具增加了直播节目的互动性,主持人与听众实现即时交流。而近两年出现的微博和微信,本是亲友间的聊天工具,创新应用在节目互动中,可以让主持人与听众的交流更加亲切、便捷。

笔者主持的《都市音乐风》开通微博后,每期节目的参与量大增,单期热点互动话题仅微博留言量就超过300条。多种节目互动方式,特别是微博和微信的加入,加快了与听众互动的响应速度,扩大了收听群体,也使节目增加了时尚感,呈现出与主持人边听边聊、享受音乐的节目氛围。

四、用户外活动塑造节目品牌

一档好的音乐节目不仅听众爱听,还得让听众参与其中。以节目为依托打造的大型晚会、音乐Party等户外活动,将凸显音乐节目的延展力和品牌形象。

2011年5月,《都市音乐风》策划推出“男生女生秀”大型音乐选秀,让平民百姓走上耀目舞台。活动历时两个多月,共进行了五场海选、两场复赛、一场决赛,全市600多名选手参赛。决赛中,将舞台交给百姓歌手,唱响生活、张扬个性,活动现场吸引3000多名观众,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可以说,大型户外活动的成功举办促进了节目品牌塑造,扩大了音乐节目的社会影响力。

五、广告植入也精彩

传统节目中插播的品牌广告,时间固定、形式单一,容易产生听觉疲劳。在广播节目中创新地植入广告,不但可以增加广告创收,还可以让音乐与广告融为一体,既巧妙又不突兀。《都市音乐风》从开播初期的一家KTV赞助,到如今的四家KTV全年联合赞助,节目之所以得到了市场的肯定,靠的就是音乐与KTV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如节目中开设“苹果KTV点唱榜”、“海道船KTV竞猜歌名”、“开心果KTV报时提示语”、“欢乐迪KTV谁是麦霸”等不同形式的广告植入,合理平衡同行业广告客户,各有侧重,使节目年广告创收近十万元。

六、音乐节目的“整合发展”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私家车群体的增加,听众对音乐的伴听需求越来越高,很多城市将各时段音乐节目整合,开设了专业的音乐广播,如沈阳、大连、抚顺等地。实践证明,各地的音乐广播都具有较高的收听率和广告承载能力。

第2篇:音乐节目策划范文

很多综艺产业报道中,都以“零差评”总结音乐综艺《我想和你唱》。这档以“星素结合”搭配“大小屏”互动的节目,以“收视11连冠”的成绩于上周收官,豆瓣评分获得7.3的高分,微博话题阅读量达31.4亿,成为第二季度综艺大战中的一匹黑马。此前饱受版权纠纷争议的《中国新歌声》在上周的首播中,以3.843的收视成绩坐上榜首,甚至超过了《奔跑吧兄弟》第四季大结局的3.754收视,市场占有率突破30%,几乎五倍于第二名。而7月8日新鲜出炉的方言类音乐网综《十三亿分贝》则以豆瓣评分7.2分的成绩和《我去上学啦》第二季并列。

在《2005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之后,“现象级综艺”被《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户外真人秀节目抢占,音乐综艺几年中再难夺魁。而从如今的收视表现和口碑传播来看,音乐综艺再成爆款、辉煌重现成为可能。

然而,在这些节目播出前,节目制作方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自信,甚至不想也不敢去预料可能的收视表现。本刊记者在《中国新歌声》录制首期,亲见过节目宣传总监陆伟在后台的紧张,如今的首播成绩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虽然之前我们从导师的反馈来讲觉得是非常好的,现场录像基本各方面也证明这个原创模式是成功的,但毕竟最后的结果是要收视率来检验的,这个首播收视率给了我们惊喜。”《我想和你唱》的总导演王琴虽然如今对收视率和排名“比较满意”,但回想起节目之初,也表示“因为是个新节目,也没有试播的机会,会怎么样并不是那么确定,具体会得到怎么样的反馈、口碑和收视,是真的播出以后才知道”。

正如王琴所言,对于节目制作团队来说,“能做的就是尽力把一个前所未有的节目类型做到我们能做的最大化,把节目品质做上去”。她所谓的“最大化”,不只是150多万人参与视频的同框合唱的数量级最大化,更是电视端和网络端、移动互联端深度结合的最大化,这种广泛运用手机音乐软件实现全民参与的手段,正是创造这个连他们自己都“非常惊讶”的参与率的功臣。而其他的音乐节目,也都不再完全依靠国外模式引进,而是在不断本土化的摸索实践中,构建自己的原创概念和节目模式。

据《跨界歌王》导演陈伟、马宏介绍,节目从“跨界”的原创概念入手,完成了升降穿越试听空间、音乐表演秀空间、真人秀相关空间等三度空间的模式设计,以音乐剧和舞台剧的呈现方式凸显节目的音乐性,满足观众们越来越高的视听需求。《盖世音雄》总导演车澈也表示,《盖世音雄》主打电子音乐和经典改编两大概念,并采取歌舞秀结合的呈现,辅助以DJ的表达形式,“可以说是一个完全原创的模式”。王力宏综艺首秀就在《盖世音雄》当评委。而《中国新歌声》启用的“导师战车”新玩法,也是节目组从150个方案中筛选而来。

很多业内人士把2016年称为“中国原创模式国际化元年”。即便认为中国的节目模式走向国际的道路还很漫长,但以音乐综艺为代表的综艺节目正在向国际节目模式“断奶”是不争的事实,而对于这个“断奶”的过程,观众显得十分宽容和鼓励。 音乐节目的难与幸“求创新、抢时间、觅新歌”

陈伟和马宏用很文艺的方式解释了音乐节目的乐趣和长性:“音乐永远都是人类娱乐活动的‘主菜’。”他们为此引用了西汉学者毛亨为《诗经》所作的《大序》中的话:“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确,“诗言志,歌咏言”这是民族性中自古而来的表达传统,也是音乐节目制作人内在精神享受的来源。

而除了音乐本身带来的视听享受和精神放松,在陆伟看来,“音乐节目在全世界范围内是审美门槛最低的”,作为“合家欢类型”的节目,不论性别、年龄、学历背景,“每个人都有权利进行非常自我的评判”,这也是音乐类节目不会过时或消失的原因。其中,偏向娱乐的音乐综艺类型,符合生活重压下人们单纯想要放松和快乐的心情,而“专注于做命运感和仪式感的棚内素人真人秀”,生命力也一样顽强。

即便音乐节目制作者们都有这种“被需要”和“很想做”的心境,但做好一档音乐节目却显得越发困难。“突破”是第一大关键词。车澈表示,“最大的困难是挑战新的音乐形态,实际上是对团队已经熟知的观众品位的突破。”而最大的质疑则来自电子音乐本身的“小众性”,“必须权衡专业性和观众接受度”。

“时间”是第二大关键词。王琴说,作为一档大型音乐综艺节目,在艺人沟通、每期18个素人的选择、音乐创作、节目制作等需要耗费很多时间,而“快速上马”使得《我想和你唱》“开始进入到真正的筹备阶段再到录制第一期节目只有29天”,这给她的团队带来了很大困难和第二季中需要去弥补的遗憾。而即便不是临时上马,同样作为周播节目的《跨界歌王》留给节目制作团队的时间也非常紧张。陈伟和马宏坦言:“最大困难是时间。策划时间、排练时间、制作时间、歌手的时间、创作的时间,第一次录像之前的九天九夜,我们都是在导演椅上度过的。最难的是全季85个四分钟音乐剧的设计、排练和真人秀氛围的营造与维护。”

“缺歌”是另一个关键词。陆伟认为:“现在的音乐节目翻来覆去唱的还是整个华语音乐最黄金时代的作品,总有被唱完的一天”。而他所在的素人音乐真人秀节目,每年录像的学员可能就是120人左右,加上其他音乐节目,每年差不多有两三百首歌被唱过,几年下来几千首歌就被唱完了。很多时候他都很无奈:“明明知道这个学员唱这首歌可以,但是因为这首歌已经被诠释过、演绎过很多遍了,空间就变得很有限,对我们来说这是最痛苦的一件事。”尽管他们已经尽力去发掘相对小众的歌,如《南山南》《夜空中最亮的星》和在上周的节目中被唱红的李志的《天空之城》,但“市场上原创的新歌或者说大家审美上本来能够接受的新歌太少了,这是我们遇到的非常大的困难”。 音乐综艺拐点真的到了吗?“音乐市场是一直存在的”

近四年来,不断兴起的户外真人秀节目几乎占据了综艺市场的大半江山,这使得音乐综艺所占的市场份额逐渐缩小,除了王牌如《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外,其余的音乐综艺节目似乎难以激起太大的波澜。但从今年开始,新型的音乐综艺节目开始陆续登场,有影视明星跨界试唱当歌手的《跨界歌王》,也有“星素结合”歌手与素人一起合唱的《我想和你唱》,还有专注于小众摇滚EDM领域创作的《盖世音雄》。在真人秀综艺霸占江湖许久的情况下,潮流似乎又准备开启一个轮回,音乐综艺逐渐抬头,出现了星星之火蓬勃而起的拐点。

作为多年音乐节目的幕后制作人,王琴表示近几年的真人秀的确占据了大部分市场,“谁都没有办法否认,真人秀节目这几年非常火,也是大家非常愿意去看的,几乎所有的明星都在参加各种各样的真人秀节目,那在这一拨真人秀节目出现之前,以前的节目基本上都是棚内节目,当你看棚内节目看腻的时候,真人秀节目出现,那就是包括我自己也会觉得非常好看啊,很愿意看,但屏幕上你不可能只有一种色彩,铺天盖地的真人秀所有台都在做的时候,出现一些比较有趣的棚内节目,大家也会觉得挺有意思。”在她的眼中,不同类型的综艺节目轮番兴起如同轮回,“节目可能每过几年就会有一个新的风潮,其实就是一波接一波啦,像一个轮回一样。前几年它的风潮就是选秀,选秀到了一个高度以后,可能大家就会再想一个不同的形式,但是大家都是来唱歌的,要有参与感的,或者要么是像《歌手》那样,它把音乐节目做到一个极致的高度,然后每个人都能沉浸其中。既有纯明星的,然后也有草根参与的,这个浪潮其实是一波接一波的。可能大家今年都在探索一些新的吧,包括兄弟台它们也会播。我们也有关注到,一季度二季度也是会有一些新形式的音乐节目出现在各大卫视的屏幕上,说明其实我们音乐类同行都在进行探索和创新。”

王琴并不认为如今是音乐综艺的拐点,因为觉得没有所谓“拐点”的说法,“我不觉得是一个拐点,音乐节目其实是始终会一直存在的,它有一个非常广阔的基础,大家内心也都渴望有一个好的音乐类节目。”车澈也持同样看法,“音乐始终是最主流的文化需求。音乐综艺也始终是最被市场需要的文化产品。观众求新,制作者求变,但市场永远存在。” 未来发展趋势“看好音乐细分市场”

那么音乐综艺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每一个制作人都表示需要放眼在更远处,花样也将玩得更多更全。陆伟表示:“以前的音乐类综艺节目不外乎是素人的选秀和明星唱歌比赛,但是从去年开始出现了非常多的音乐和综艺相结合的这种节目类型,类似于《蒙面歌王》这种,类似于《谁是大歌神》或者是《跨界歌王》这种新型节目,它的共同特点是这里面有音乐,歌唱得好不好听是吸引观众的原因之一,但是更多的其实是它比较强烈的这种综艺感。比如说像《蒙面歌王》,它是要猜抢歌者是谁。《谁是大歌神》也是猜这么多素人里面谁是真正的歌手本人,其他人都是假的。所以它都是有非常强烈的综艺性在里面。它是以音乐为载体,这种以偏游戏性的玩法为特点的节目类型,明显是一种新的音乐节目类型和形态,这种形式也蛮吸引的。”

第3篇:音乐节目策划范文

时下,《中国好声音》已然无可争辩地成为最受欢迎的电视娱乐节目。这档汇集了顶尖明星导师阵容、号称“最专业”的音乐节目,自2012年7月在浙江卫视播出之后,立即引爆全国,不光普通观众叫好,电视业界也一片赞赏之声,而广告商们拼命厮杀着硬要往进冲的态势,更是相当火热。这一切都说明,节目成功了。

一个成功的电视栏目固然有其成功的因素和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成功的核心在于策划,说白了,就是要找到节目背后的着力点。

我曾为央视策划过一个节目名叫《家有妙招》,它是《夕阳红》栏目旗下的一档日播子栏目。节目播出六年,吸引了大批“妙招迷”,同名DVD发行了两套,系列图书出版了六部,累计发行总量超过百万册,毫不夸张地说已是相当成功。这个节目在策划之初,就非常明确地找到了着力点:妙招。《家有妙招》节目的内容是“招”,招就是方法、办法、主意、点子。内容的核心是“妙”,妙就是要巧、要奇、要绝。也就是说,光有招还不行,还必须得是高明的招、意外的招,能称得上“妙招”之名才行。核心是节目的灵魂,也是成功的关键。

由此不难看出,《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也在于抓住了节目背后的着力点,那就是三个字:好声音。

这是一个有人演唱、有人评选的音乐节目。节目的内容是“声音”,内容的核心是“好”,好就是对声音评判的标准。但什么样的声音才算是“好声音”呢·有四位超级大牌的明星导师联合坐镇,来为选手同时也为大家进行点评。一切都从“好声音”出发,紧紧围绕这个点展开来着力,这样的节目势必走向成功。

比如《中国好声音》节目中那个成为亮点的转椅设计。你说凭什么让四位明星导师坐在有弧度的高靠背转椅上而背对选手的现场演唱·凭的正是声音,这也是评判的唯一标准,每个导师只有认可这是一个“好声音”,才能转过身来面对选手。转椅的设计,恰好维护了他们“听”声音的纯粹,而不受“看”演唱的干扰,能在评判的标准上帮助节目实现客观。

比如选手的介绍。每个选手都会现场演唱一首歌,注意,节目着力展现的是声音,与之无关的篇幅就必须缩减。因此我们看到,对选手身世背景的交代几乎一带而过,三句话能说清楚的绝不啰嗦五句,而且这三句话,也都是紧扣着选手与歌唱之间的联系去交代的。目的还是出于对“好声音”的判断考虑,避免先给观众听故事,再让人带着主观情绪听唱歌。

第4篇:音乐节目策划范文

关键词:音乐专题 视听语言 大众传播

一、音乐与电视的融合方式

音乐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之一,已经存在数千年之久,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最早对音乐的理性元素进行了比较系统化的论证,而在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乐论》《乐记》等专著也突显出中国古典音乐美学的独有特色。到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以前,音乐学的研究语境一直处于传统的、稳定的、单一的格局发展之下,而电子技术及物理学的飞速发展,使音乐学的研究语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场变革的触发点就是电视的发明。电视的发明对于音乐艺术来说,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将抽象的听觉语言进行具象的视觉传达,而无法具体表现的音乐情感也能够通过电视节目中的语言进行表现。而对于电视艺术本身来说,音乐也为其注入了新的内容及活力,传统意义上的以叙事、新闻为主体的二分天下的电视内容格局被打破,音乐成为抒情型电视节目的最直接表现方法。

音乐同电视的融合大致上有如下几种方式:

首先是音乐电视:即带有广告性质的MV,这同MV诞生的初衷密不可分,即利用可视化的媒介来对音乐进行广告营销,使某一音乐作品或音乐人获得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MV刚好能够达到这一目的,音乐人能够通过在MV画面中的直接或间接出现来获取一定受众的支持,音乐作品的表现方式也能够因为画面的存在而变得愈加丰富。

其次是电视音乐:即为特定电视节目而配的旋律音乐。较为优秀的电视节目能够带动音乐作品的普及率,例如由于某一电视剧或电视综艺节目而被广大受众所熟知的栏目音乐以及主题音乐。

再次是现场音乐会转播或音乐会录像。这是音乐艺术通过电视媒介呈现的最直接方式,将本来存在的、正在演奏听觉作品的视觉形象通过电视表现出来,等同于现场音乐演出,不同的仅仅在于电视媒介的加入。而电视媒介的加入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优化了受众欣赏现场音乐会演出的效果,由电视转播所提供的画面往往是专业人士进行的优化选择,这使得观众更容易观赏到最为精彩的演出瞬间。

最后则是本文所重点论述的音乐节目:即以介绍音乐家及其作品等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栏目。通过电视节目以达到将音乐知识获取更广泛的普及率的目的,尤其对于高雅音乐艺术来说,其受众范围的狭窄使其普及范围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电视作为最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对高雅音乐艺术知识的传播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及价值。

《寻找贝多芬》正是这样一档介绍贝多芬人生及其音乐作品的电视栏目,它本身已经脱离了传统音乐学研究领域的单向维度范畴,而开始朝向纵深方向发展,在传统音乐学文本的基础上,同传播学、电视艺术学等多种学科相结合,表达样式更加直观立体而丰富,不仅将贝多芬自身的音乐故事进行视听化呈现,同时结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社会背景,使人物形象、音乐语言更为全面的表现出来。

二、电视音乐节目编排与后期剪辑

《寻找贝多芬》之贝多芬的爱情包括如下几种探询方式与角度:被采访专家的评述、以第三人称角度的客观旁白、主持人总结出来的探询线索、贝多芬歌剧的内容暗示。

以上大致四种探询贝多芬感情经历的角度按照插叙的方式进行编排,通常由被采访专家先对贝多芬的爱情进行大体上的评述,然后穿插电影片断并配合客观旁白,回到贝多芬所处的年掘其情感线索。

接下来被采访者以个人的角度继续对影像中发掘的贝多芬感情线索进行描述,主持人则对以上部分进行总结并进行下一阶段的过渡。

歌剧选段的运用是为了增加叙事的感染力并让叙事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当全篇完成时,编导却发现了在歌剧选段剪辑过程中的一个缺憾:没有将乐团伴奏切入到画面中来,因此对女主角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切换略显得单一。另外,作为音乐会主要形式的歌剧演出,其导播与切换节奏也能够体现出其技术魅力。

配合以上四种探询角度的画面大致上有以下几种类型:被采访者现场、主持人现场、电影画面、自然景物、建筑、贝多芬不同时代的画像、歌剧演出现场。

电视专题片同影视剧的剪辑原则有所不同,以本片为例,其更具有特殊性,因为《寻找贝多芬》不仅仅是一部电视专题片,更是一部音乐电视专题片,声音元素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剪辑更多所遵循的原则是声音原则,或者说是声画关系,画面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

主持人和被采访者的画面剪辑比较单一,每一个片断基本上由三个或三个以下同一人物不同景别的镜头构成。

当第三人称进行客观旁白时,声音和画面构成了同步和并行两种关系,画面更多的是根据解说词的内容进行切换。部分带有自然景物的画面,如鲜花、水面、云层等元素,起到了象征作用。如贝多芬的诗句“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的爱……”所配合的画面就是美丽的花朵和风景,象征着其内心世界对爱情的憧憬及爱情本身的美好。

当叙述者的声音所讲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小故事时,片子的剪辑原则以画面为主,此时,剪辑更大意义上被看成为影视剧本身的剪辑,镜头景别的匹配、角度的匹配以及轴线关系需要重点加以考虑,但还是或多或少受到了画外音的制约。

编导在选取电影画面时,还不得不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即画面内容并不完全按照本片所表现的主题内容一一呈现,寻找贝多芬的情感线索,还需要省略电影叙事中同本片主题无关的内容,相应填充进来的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自然景物、建筑以及不同时代贝多芬本人的画像。

当电影片断、自然景物等元素被剪辑在一起时,我们要保证画面的视觉连贯性。因为不同时代、不同光线、不同设备所拍摄出来的画面质量自然有所差异,表现为清晰度的不同、明暗效果不同等等,这就需要后期进行相应的画面处理,带有怀旧感的电影片断是画面的主体,而现场用高清设备拍摄的自然景物以及建筑等则需要在明暗关系上稍做处理,达到两者影调一致。而清晰度的不同一般后期很难修复,编导巧妙地借助解说词的作用,将叙述时空在过去时和现在时中穿梭,同两种清晰度的画质进行了严格的匹配。

三、结语

充分利用视听化元素,丰富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段,是电视音乐节目存在的意义和目的,这样也有利于将音乐艺术进行大众化传播,使高雅艺术得到普及,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电视音乐是音乐艺术的具象化表达方式,也是音乐艺术与电视艺术融合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游洁.电视策划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张歌东.影视非线性编辑[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德]贝多芬.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六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第5篇:音乐节目策划范文

英国真人秀塑造角色的利器

无论是名人还是素人,电视综艺节目都在塑造“超越生活”的角色。论坛上,英国《好声音》《达人秀》和《舞动奇迹》总制作人Andrea Hamilton从选角到后期,深度解析了英国真人秀塑造角色的利器。

“选角之前,必须先弄清楚节目的定位、目标观众和品牌价值,以及频道需要吸引什么样的观众、怎样吸引新观众。”Andrea Hamilton表示,好的选角制作人不仅要对人很了解,还能从直觉上做出判断,做过真人秀或其他娱乐节目的制作人通常知道怎样让角色和节目融合。而找到合适角色的方式有很多种,社交媒体、电视台节目资源、出版社,甚至通过电话采访,到街上发广告都可以。

Andrea Hamilton还分享了英国《好声音》的选角标准。在导师的选择上,不仅要确保节目中有每个年龄段的导师,还要有新视角,更要和巨星合作扩大节目影响力。为了协调导师之间的关系,节目组在试镜过程中了解导师,让导师之间可以更好地进行协作。

在参赛选手的选择中,团队做了大量幕后工作。据Andrea Hamilton介绍,英国《好声音》有两个选角负责人、三个选角助理,另外还有参赛选手寻找团队,“我们要确保在不同场景下,都有足够资深的制作人能够在现场通过尖锐的眼光发现人才。”

当然,也有专业的系统,帮助节目组找到合适的参赛选手。“我们有一个网格选角类型表,会把不同内容综合考虑进去。如所谓的三项全能,就是好嗓音,高颜值,有个性并且有好故事。另外选择的角色也要符合BBC人口学的要求,确保能够扩大节目吸引范围,吸引不同音乐风格的受众。”Andrea Hamilton表示。

不容忽视的是,后期剪辑师对于角色的塑造同样至关重要。Andrea Hamilton分享道,“我们会为剪辑师准备角色特征卡,让他们迅速了解人物特性,知道如何塑造角色,从而放大人物故事,把更多节目所要达到的预期展现到观众面前。”

综艺节目本土化中,编剧干什么

如今,编剧成为综艺节目中不可或缺的工种,论坛上,韩国综艺编剧界教父柳成赞、新一代剧情综艺代表编剧申明真、湖南卫视《我是歌手》总编剧、执行制片人孙莉共同探讨了综艺编剧的“挑战”与“法则”。

《隐藏的歌手》《了不起的挑战》《我是歌手》三档韩国模式节目在引入中国后都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从编剧的角度出发,其中的差别如何体现?

对此,柳成赞的解释是,中国版和韩国版的《隐藏的歌手》大框架是一样的,但每一轮淘汰的版本有所不同。韩国版的方式是:选出最不像原唱歌手的声音,中国版则是投给最像原唱歌手的人。韩国版模唱素人是主角,中国版更像是把原唱歌手放到了更主要的位置。

“在策划和制作节目时,要先了解节目的播出环境。”作为节目编剧,柳成赞在个人自尊心层面不太允许有了模式就完全照搬。“韩国版《隐藏的歌手》是符合韩国电视观众形态的,大家通过节目谈论韩国文化、社会和国民喜好。中国团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本土化改造,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同样,《无限挑战》中国版《了不起的挑战》也在韩版模式基础上,对节目播出周期、人物性格设置以及挑战项目的选择等方面做了本土化改造。申明真表示,韩国版《无限挑战》本就没有固定模式框架,节目围绕“挑战”这个大主题,不断变换素材、内容、挑战形式进行多种尝试。“在中国化改造过程中,制作组和编剧组必须了解中国国民衣食住行和社会文化,否则节目一定会失败。”

“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编剧需要多长时间?”《我是歌手》总编剧孙莉曾问过韩版节目总导演金英熙,他的回答是15年,“没有任何灵丹妙药、宝典或者编剧技巧可以让你立竿见影。”

事实上,在欧美真人秀的导演框架中是没有编剧职位的,在韩国的制作团队中,延展出了以明星真人秀为样式的亚洲真人秀类型,明确出现了真人秀节目当中的编剧职务。

那么,真人秀编剧和导演的区别是什么?孙莉认为,职业真人秀编剧需要塑造人,把这个工种单独提取出来并职业化、系统化,涵盖了节目前期准备、中期拍摄乃至剪辑剧本等一系列工程。

当然,也有不少观众提出质疑,“节目中设计的内容、情节是真是假?”孙莉这样回答,“真人秀的重点是人,‘真’则需要辩证看待,所有高片比的节目都需要取舍。真人秀最大的不同是在假定时间、地点完成假定任务,而‘我’带着真实的身份,说出代表‘我’立场的话。”

在浴室里进行的脱口秀

《笑傲江湖》和《欢乐喜剧人》的火爆让中国电视人看到了喜剧节目的市场空间,而韩国《寻笑人》《搞笑音乐会》等喜剧节目长久以来都有很高关注度。在“喜剧就要这样做!当喜剧人遇上寻笑人”论坛上,中韩两国喜剧节目代表,把脉喜剧节目创作,探讨未来走向。

谈到韩国喜剧节目创作的思路,《寻笑人》总编剧,韩国喜剧教父崔恒瑞表示,喜剧创造最重要的一点是逆向思维。如脱口秀为什么一定要在华丽、庄重的空间展开,是否可以在浴室里进行?“当时,《Happy Together》的第一版本就是在浴室里进行的,这档节目克服了种种难点,维持了十年之久。”

“别把《笑傲江湖》当喜剧节目,中国无喜剧节目成功先例。”在《笑傲江湖》总导演施嘉宁看来,喜剧是节目的外衣,其核心是喜剧人才的达人秀。“在中国做纯粹的喜剧节目是没有活路的,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喜剧+明星真人秀’”。

事实上,施嘉宁团队也曾购买了《寻笑人》《搞笑音乐会》的节目版权,试图开出中国的喜剧之花,但最终证明水土不服。崔恒瑞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两国文化的差异,“搞笑最重要的核心是来源于现实生活。”

“《笑傲江湖》和《欢乐喜剧人》是中国人原创的模式,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混搭’、‘解构与重构’、‘喜剧加真人秀’。”但施嘉宁也坦言,节目第三季面临人才匮乏的问题。“这是中国喜剧的现状,中国喜剧确实在倒退,人才的倒退,创作人的倒退。”

对于喜剧节目的创作方向,崔恒瑞和施嘉宁都强调,做节目要探讨人心。但说到喜剧节目的未来,施嘉宁则表示“当我们这个民族还处在一半人是农耕思维,一半人是现代思维这样一个转型期的时候,喜剧是有市场的。每个人都需要解压,这是喜剧特别好的一个时间段。”

相比喜剧节目,音乐类节目在中国的发展较成熟,但如何将一档音乐节目做成文化盛事?论坛上,以色列资深音乐节目创意人Yoav Tsafir与《音乐大师课》总导演、晓映传媒总经理姚小莹展开对话。

Yoav Tsafir给予节目高度评价,“《音乐大师课》去掉了其他音乐节目中普遍存在的淘汰制,的确存在风险,但观众却非常喜欢。因为孩子的教育是社会所关心的问题,节目通过音乐巧妙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更用真诚打动了观众。”

《音乐大师课》的高收视和好口碑也让姚小莹倍感自豪,“在中国,所有的观众包括音乐人对节目的评价就是三个词:真诚、真实、感人。”《音乐大师课》第二季的播出获得了极大成功,网络视频点击量高达8亿。在她看来,与第一季相比,最精彩的内容变化是故事性更强。

剧本类模式全球售卖数量增长了70%

如今,剧本类模式的全球交流正在悄然兴起,那么,剧本类模式在跨国合作中的障碍、磨合与创新是什么?论坛上,中外嘉宾一一解答。

The WIT公司在关于剧本类模式的调研中发现,从2010年到2015年,剧本类模式的全球售卖数量增长了70%,而引入剧本类模式最多的国家并非缺乏创意的国家,相反,最具创造力的美国市场是剧本类模式的全球最大买入商。而在所有全球交易的剧本类模式中,授权最多的类型是喜剧。

浙江卫视总编室主任陶燕认为,喜剧包含的欢笑元素是最容易打动世界各国人民情感共鸣的,也更容易进行跨文化移植;而相比综艺节目,电视剧的复制难度更高,而喜剧更容易模式化和操作,当然,喜剧的传播性也更强。

那么,什么样的海外剧本类模式更容易销售或本造?华策克顿辛迪加总经理钮继新表示,“首先是它的成功基因,如果它能在其他市场同样具有适应性,这是一个重要背书;其次要看题材、故事和内容在中国是否具有普适性和当下性;第三是配套支持,除了原始创意,还能提供多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站在电视台的角度,陶燕在选择海外剧本模式时首先考虑的是模式的文化敏感性,其次也非常强调模式的可执行化。“当然,有多大的市场为你买单,这也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还要考虑市场需求。”

一旦选中了好的剧本模式,下一步就要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制作。在这一点上,购买大国美国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

据Nordic World 总裁Espen S. Huseby介绍,原来美国市场只购买理念,并不需要原作家和编剧参与制作,现在美国人也越来越希望原剧作者和制作者参与到美国本造中。同样,2015年,中国联合索尼一起将《新婚公寓》带到中国,并联合海外团队进行本土化制作。

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是全世界第二大剧本模式输出国,但市场上很少看到希伯来语的成片,这是否意味着剧本模式比剧的成片更容易做国际发行?

对此,陶燕和钮继新都认为,文化差异和生产方式的不同是剧本模式输出的最大障碍,“当然这不代表我们对模式输出就此丧失信心,事实上,输出的绝对值和占比都在上扬,我认为今年会成为剧本模式输出的拐点年。”陶燕表示。

提案包装是模式市场中缺失的一环

如何将一个复杂的模式清晰解构?如何将一个酷炫的模式点精彩呈现?如何一语道破模式的核心立意?论坛上,Missing Link Media总裁,FRAPA联合主席Jan Salling就模式如何好包装、巧提案进行了解析。

30年的从业经历,让他意识到良好的包装和提案能让模式更好地销售出去,而提案包装就是模式创意和国际市场中所“缺失的那一环”。

Jan Salling总结的规律是,要明确模式的定义,了解项目特点;确定销售对象,了解买家情况;明确模式和客户的关联性;介绍模式时要充满热情;合理的提供销售工具;精准有效地包装预告片,最好在30秒之内吸引对方。

Jan Salling对如今的模式市场持乐观态度,“市场愿意付钱去买模式,因为模式包含了所有的制作诀窍,极大地降低了制作成本和失败风险。”但他也强调,销售给制作商还是广播公司?小公司还是大公司?他们的市场定位和需求是什么?这几个关键点都需要明确。

在明确模式与客户的关联性上,Jan Salling举例,自己曾在戛纳电影节上介绍过一个关于粮食问题的北欧模式,它和当时叙利亚的难民潮有关联性,容易和客户、市场的需求息息相关。

第6篇:音乐节目策划范文

【关键词】 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电视艺术;表现形式

文化向来关注的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客观现实,首先是自然界,也就是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域环境,既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同样也是人类文化创造的前提,从而使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烙上了个性鲜明的印痕。因此,作为电视工作者应紧紧把握住这一特点,充分领略民族特色,并在不同的地域文化层面上,创作出不同的风格、不同特色、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艺术作品。

用电视手段表现地域文化,所展示的并不应该成为一种狭隘的文化;电视艺术化的地域文化作为电视文化整体中的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极大的丰富了荧屏,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进一步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早在电视手段诞生之前,这种交流与沟通便是存在的,如京剧的发展便是在吸收秦腔、皮黄等地方剧种特点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所以电视工作者应该关注到这种沟通与交流,在更加深入的反映现实、反映生活的同时,必须到深厚的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挖掘素材,努力创新,开拓前人未曾利用的新手法、新形式、新观念、新表现,更好地展示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宝鸡电视台参加首届全国城市电视台电视音乐节目展评活动并获得的作品《黄土情》为例,最初,当我们看到凤翔泥塑,看到周公庙内数千年树龄的老树,看到北首岭遗址7000年前的文明时,我们只是关注到了它们的个体美,关注到了各自具有的特色,如果用简单的连缀、组接,这样展示给观众的也只能是一种最初的客观的状态。但当我们从更深层面上关注这一个个视觉元素时,我们从黄土这一脉络感知到了它们伸向外部世界的触觉。泥塑与兵马俑、北首X与黄河流域文明,进而大树与中华民族之根这种深层面上的联系与挖掘,扩展了节目的空间和内涵,引起了较大层面上的共鸣。在此次展评活动中,《黄土情》不仅获得了金奖,同时还获得编导奖、摄像奖和作曲奖,究其原因,除了音乐元素之外,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极具地域特色的黄土文化这一主线的深度挖掘。由于编导、摄像通过高超的摄像技巧与光影调度,使得许多看起来毫无动人之处的景物,通过后期编辑的叠加组合和强调画面的揭示功能,给观众视觉上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展现出高品格的文化内涵。如片头那姗姗开启的大门及推出炎帝祠恢弘的大殿,叠加出青铜器编钟、黄河瀑布和秦始皇雕塑等特写画面,这种寓意源头的视听艺术处理,让观众感受到了凝重、深厚,找到了文明的源头,也体味到了生命的根基。这一切,将中华文明和炎黄文化博大精深的生命力高度地概括了出来,使得人们从中得到了某种哲理的感受。

在电视艺术化表现地域文化时,除了避免狭隘性外,电视工作者更应该具有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从而赋予地域文化以崭新的生命和活力。我们曾经做过不少反映宝鸡地方特色、地域文化的节目,如《凤翔曲子》、《六营泥塑》、《马勺脸谱》、《西秦山社火》等等,但当这些节目播出过一、二次后再也不会拿出来重播时,连编导者自己都认为是陈年老调。地域文化不能等同于封闭、保守的世外桃源,虽然在它的主基调上不能丧失传承,不能变味,但它不能是孤立的存在,而应与生活同呼吸,与时代共发展,随时吸收、借鉴现实社会中的有利因素,充实、完善和发展自己,与火热的生活同步发展,这同样也是电视工作者的任务和使命。

对此,在宝鸡电视台这几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创作实践中,我们有着较为深刻的体会。比如说,在宝鸡民间有一种高跷社火表演,表演者通过身穿驴造型的道具,伴着锣鼓点进行广场表演。这种社火虽然极具地域特色,但一直以来只能进行广场表演。能不能将其搬上舞台呢?经过创作人员的重新梳理、编排,给这种原本单纯的广场社火表演注入了情节、冲突、人物等戏剧要素,从而使得这种高跷社火表演摆脱了原先简单的模式,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文艺节目,并被成功搬上了舞台,受到了观众的普遍好评。受这一思路的启发,陆续有《虎娃乐》、《板蹬龙与陈仓汉》、《鼓魂》、《八打棍》、《铰窗花》、《蒸花馍》、《板蹬龙》、《赶犟驴》等一批颇具地域特色的文艺节目,相继在舞台上、荧屏上精彩亮相,给一个个简单的民俗文化活动注入了活力与生命。这些节目内容健康,形式多样,富有强烈的电视艺术语言和浓郁的地域特色,集中体现了当前城市电视台在电视文艺方面的主观方向和创作面貌,不仅充分展示了地域文化融入电视艺术后的系统优势,也进一步证实了“具有地域性,就愈具有民族性,而愈有民族性,就更有世界性”这一论点。

电视文艺作为可视性的综合艺术,它的价值首先取决于受众的认可和时间的考验。我们常常讲要雅俗共赏,其实受众有自己的生活趣味和审美习惯,虽与专家相比存在距离,但却是决定一个电视文艺节目收视率的关键。从全国范围来看,城市电视台对地域文化倾注的热情仍然有增无减,原因至少有以下三点:一是城市电视台的电视文艺工作者大多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对地域文化有着相当的认同感,在关注地域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二是地域文化经受了长时间的考验,当地电视受众对它具有强烈的贴近感,成为城市电视台在荧屏大战中争得一席之地的优势;三是地域文化作为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视媒体必须关注的对象。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宝鸡电视台在连续三届参加全国城市电视台电视音乐节目展评活动中,首先将创作目标定位在了地域文化上,始终将镜头对准了民间艺术,对准了厚积着周秦文化风情的西秦大地,对准了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平凡琐事。电视音乐风情片《黄土情》、城市音乐风情片《炎帝故里・宝鸡》和《青铜祭》等获奖节目,就是本着这样的原则创作完成的。当然,完成这些节目的过程,也是我们重新认识地域文化和电视艺术融合的一次次实践。

音乐是音乐电视的主体,同样也是电视音乐的主体,拍摄地域文化体裁的电视音乐节目,关键在于选材,要去伪存真,好中选优。宝鸡作为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极为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传统的西府曲子、关中道情、跑鼓套三槐等民间音乐歌舞,历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锤炼,已经相当成熟和优秀。但如果用它来反映现代生活,因为表现手法和传播载体的相对局限性,已无法承担“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的时代责任。所以我们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赋予它新的活力,做到不脱离传统,又不局限于传统;既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既为本地人民喜闻乐见,又能被更大范围的观众所理解和接受。如在城市音乐风情片《炎帝故里・宝鸡》的音乐素材、结构和主题的选择上,纵向继承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横向广泛吸纳了西府曲子等民间音乐素材,结构上摒弃了以往音乐电视作品单线条的叙述性,采用高胡这一民族乐器主奏的形式,巧妙地构成高反差、强对比、多点散体的交响结构,在强调时代性的同时,用音乐文化把宝鸡的神秘、欢乐、美好和繁荣以主题显示、主题发展、主题变奏的版块形态,阶段性地、交叉性地融合展示,大大增强了音乐作品的感染力,深层次地显示了该片音乐文化的审美韵致。应该肯定,是地域文化影响了《炎帝故里・宝鸡》的思维方式和叙事结构,同时,地域文化的特点也丰富了它的表现语言。

民间艺术作为地域文化的物化符号,往往体现的是平凡、简单、质朴、热情。这样的东西一旦登上荧屏,自然会比那些矫揉造作的靓男俊女忸怩作态的表演更有意义,更令人振奋。正因为如此,宝鸡电视台一直以来并未放松这样的艺术实践,通过对地域文化更深层次的挖掘,也让我们对电视文艺与地域特色文化的关系有了更为细致的体会。

首先,地域文化是电视文艺必须反映的一个方面。电视文艺与其他艺术手段相比,在传播上具有高科技的特点和优势,拥有广泛和大量的观众,是弘扬民族文化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国是一个地域广袤、历史悠久的国度,地域文化丰富多样,这些历经千百年传承的地域文化对各地民的性格和生活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利用电视手段反映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电视文艺节目突出地域特色可以使其产生特有的艺术感染力。电视文艺在发展过程中已经越来越民族化和多样化。但从目前流行的文化趋势来看,“西化”的苗头在社会意识形态时隐时现,而突出地域文化的宣传,则可以将一些质朴的、充满生活情趣的文艺节目反映给观众,会产生对母体文化的沟通感和亲切感,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热情。

第三,从电视文艺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地域文化是土壤,电视文艺是苗,二者密不可分。地域文化作为在长期生活中积淀下来且有着较为固定的意识形态,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现代生活的改变,地域文化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但地域文化所具有的价值观念及其审美情趣却有着它的持续性,作为母体文化,它必然影响当代电视文艺的发展。

综上所述,世界是由许多地域组成的,人们生存于各自生活的地域,创造了各个地域的不同文化。在未来的历史发展中,地域文化由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电视文艺因地域文化的影响而丰富多彩。作为综合性的艺术手段,电视文艺依旧离不开地域文化的熏陶,地域文化还将是生活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一些民间艺术由于时代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或者失传,但新的生活必将产生新的地域文化,而这些新的地域文化一旦成熟,必然会成为大众关注的对象,电视作为大众的传媒手段不可能不关注它们,并受到它们的影响。因此,从各个层次、多种角度探讨和研究地域文化与电视文艺之间的关系,是电视艺术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

【作者简介】

第7篇:音乐节目策划范文

2013年7-10月,《中国好声音2》继续在中国引发收视狂潮。央视的CSM46城收视数据显示,《好声音2》总计15期节目,每期的收视率都位居全国同时段节目第一名。

《好声音》的爆红也让灿星制作的名字家喻户晓,它与浙江卫视共同引进了荷兰《The Voice》的版权,并担当了节目制作方。

灿星制作CEO田明把《好声音1》的蹿红首先归功为其模式的“耳目一新”——由“导师”背对选手进行挑选,一切以声音来决定选手的去留。这样的定位下,梁博、吴莫愁等草根学员纷纷上演“屌丝逆袭”,给观众以惊喜。

《好声音》的成功亦离不开其“大投入,大制作”。重金邀请的四位导师是《好声音1》的灵魂人物,而幕后阵容也十分强大,请来了奥运会开闭幕式的音响总工程师金少刚担任音响总监,负责节目录音的是为王菲录音的录音师李军,乐队总监是有中国第一贝司手之称的零点乐队王笑冬等。而且设备也堪称一流,除了四把身价80万元的转椅外,现场的一套音响就耗资2000万元。

这些努力之下,《好声音》在2012年迅速赢得文化精英人士的喜爱和热议。但到了2013年,《好声音》的新鲜度降低,文化精英们的兴致大不如前,而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椅子到处很忙,各地电视台同期有13档音乐选秀节目。

《好声音2》也做了一些创新。比如,去年的四位导师中,刘欢、杨坤被换成了汪峰、张惠妹;第二季还增加了“抢人”环节。

田明曾表示,要在电视音乐节目竞争激烈的格局下立于不败之地,“找人”是核心任务。《好声音》通过网络版、广播版、街头版“好声音”等全媒体平台的推广,目的只有一个——搜罗好声音选手。

与2012年不同,2013年出现了像姚贝娜、钟伟强等已成名歌手的参与。要不要对这些曾经成功的学员开放?最终,灿星还是坚持了既定的理念:声音是唯一的通行证。

但当这些成名歌手以平民身份出现在《好声音》的舞台上,整个节目的调性就发生了变化。浙江卫视总编室副主任许继锋认为,如果将《好声音》第一季定调为“草根性”,第二季就应该是“平民化”,张惠妹、汪峰加入导师团后,也营造出一种平等、欢乐的氛围。

这使得《好声音2》的收视人群发生变化。2012年,《好声音》的收视主要集中在“城市网”,即大城市人口。而2013年,收视人口在“城市网”和“省网”的分布更均匀,换言之,《好声音2》在二线城市实现了更好的渗透。其次,2012年的收视主力是35—44岁,高收入、高学历人群;在2013年,他们仍是重要组成部分,但更关键的是,“4—14岁”、“15—24岁”两个人群组也成为《好声音2》的“收视大军”。

如何深耕音乐产业链赚大钱?

投入8000万元,回收3亿元,这是《好声音》2012年做出的好生意。2013年,在制作成本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仅广告收入就超10亿元。2013年11月,腾讯宣布斥巨资拿下《好声音》第三季的独家网络版权,而在2013年搜狐拿到《好声音2》独家网络版权的代价是2亿元。

这些数字背后,灿星无疑是最大的赢家。

《好声音》的成功,除了内容,还与它的制度设计密不可分。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它与浙江卫视的对赌协议:先由灿星出资制作节目,当收视率达到一定标准,灿星将直接参与广告分成,收视率越高,灿星获得的收益越大。具体比例外界不得而知,曾有人猜测,“灿星最终的分成会占70%”。

“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保证了我们节目创作人的利益,极大地激励了综艺节目、电视节目的创作能量。”田明认为。

而在第二季,除了广告,《好声音》还向演唱会赞助、影像音频版权出售等各种方向延伸,财源滚滚。2013年4月,《好声音》与中国电信签署“天翼飞Young中国好声音”全国巡回演唱会合作协议,由电信提供2亿元赞助,灿星制作内容。

2013年,《好声音》还跟苏宁电器、阿里巴巴合作,开设“好声音”产品店,做“好声音”的电器、耳机、服装鞋帽、各种礼品等。

这些衍生收入,有些是浙江卫视与灿星共享,有些则完全归属灿星。

依托《好声音》,灿星还有更大的收入想象。2014年1月,灿星《好声音》团队最新策划的节目《中国好歌曲》将在央视三套播出。这是一档原创音乐真人秀节目,旨在让音乐创作人成为主角,为华语乐坛输送新生代创作力量。

“‘好歌曲’选作品,‘好声音’选人,新人、新作会为华语音乐输送新鲜血液,这是华语音乐能做大的根本。”田明认为,“好声音”+“好歌曲”的战略模式一旦形成,可以打造一个华语流行音乐的平台,扶持所有的唱片公司、艺人公司、演出公司。

目前灿星旗下的梦想强音,已经涉足艺人经纪、商业演出、唱片发行、数字音乐、现场音乐等领域。

第8篇:音乐节目策划范文

新形象 新品牌

2009年初,浙江交响乐团经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独立,并于2009年7月正式成立。随后,指挥家汤沐海开始兼任浙江交响乐团的艺术总监。半年多来,乐团在汤沐海的悉心指导下,通过引进年轻演奏人才,不断提高艺术水平,已开始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演奏风格。2009年乐团共计演出68场。而独立后的9月至2010年1月,乐团平均每月演出近13场,观众购票率和上座率平均达到95%,其中个别场次更达到120%,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

如今的浙江交响乐团,不但能够精准地演奏西方经典交响乐曲目,亦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示中国音乐艺术的魅力。

中西合璧 曲目创新

乐团独立初期,社会各界关于该乐团定位问题曾展开讨论,而最终浙江交响乐团选择了一条走交响乐民族化的发展道路,注重发挥地域音乐优势,创作老百姓听得懂、喜欢听的交响乐。乐团独立至今,创作和改编中国音乐,特别是浙江地方音乐的改编,已达11首之多,其目的在于形成浙江交响乐团的江南艺术特色。许多作品已成为日常演出中观众喜闻乐见的保留节目。

本次音乐会上,观众将有幸听到带有浓郁江南风格的曲目,如《龙腾虎跃》、《西湖梦寻・水月・鱼乐》、《双星鉴》、《三五七》等。另外,由浙江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旅欧作曲家陈牧声特别为乐团本次赴国家大剧院演出创作的第一交响曲《西湖》之第二乐章《春》,将用全新的音乐语言诠释人间天堂杭州的美丽风光。

纪念诞辰150周年

2010年,正值“作曲巨匠”诞辰150周年,因此,浙江交响乐团特别策划排演了《第一交响曲》(《巨人》)作为音乐会下半场的节目内容。除向广大爱乐者完整呈现演奏西方经典作品的艺术水准之外,也想要表达对这位“现代音乐会演出模式缔造者”的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先生最崇高的敬意。

浙江交响乐团简介

浙江交响乐团是浙江省政府于2009年1月批准建立的省级准公益性事业单位。

乐团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浙江民间歌舞团管弦乐队,(后更名为浙江歌舞剧院交响乐团),50年多来,通过几代音乐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乐团由原先30余人的单管编制乐队发展为2008年的60余人的双管乐团。乐团业务素质及艺术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乐团曾先后与国内一流指挥家汤沐海、陈燮阳、郑小瑛、张国勇、俞峰、黄贻钧、黄晓同、樊承武、水兰、林友声,以及日本、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的著名指挥家和朗朗、孔祥东、钱舟、秦立巍、薛伟等演奏家进行过成功的合作。

浙江省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河姆渡曾出土距今7000年的多孔笛。公元1138年,南宋建都杭州,各地艺术精华因此融汇贯通,形成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艺术发展时期,为今天浙江的民间音乐留下珍贵的遗产。为此,近年来,乐团在演奏世界交响乐经典节目的同时,已尝试从民间音乐中吸取养分,创作并演奏了如《原始狩猎图》、《春闺梦》、《鹧鸪飞》等一批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征的交响乐作品,受到观众的普遍赞赏和热烈欢迎。乐团曾携带以中国音乐节目为主的音乐会赴韩国、法国、瑞士、德国等国巡回演出,乐团的演出被这些国家的观众评价为是他们所听到的最具东方情调,也是最美妙、最令人神往的音乐会。

独立后的浙江交响乐团乐团编制为105人。主要承担交响乐创作、演奏和教育、推广等工作。作为浙江省文化标志性的交响乐团,浙江交响乐团艺术取向是既能精准演奏西方的交响乐经典作品,同时又致力于交响乐本土化的尝试,通过中国音乐作品和浙江地方音乐的创作、积累,形成乐团鲜明的地域文化标签。

特邀指挥张国勇简介

张国勇,中国著名指挥家,1983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1987年被莫斯科国立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授予音乐博士学位。先后师从著名指挥家、音乐教育家黄晓同教授和俄罗斯著名指挥大师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现任上海歌剧院院长、艺术总监,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中国音协副主席。

在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先后与国内外著名歌剧院、交响乐团合作指挥演出了一系列歌剧、芭蕾舞剧、交响合唱等经典作品,尤其擅长指挥俄罗斯作品,是目前国内公认的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的最佳诠释者。

第9篇:音乐节目策划范文

【关键词】大型电视文艺晚会;创新;研究

面对近年来国内大型电视综艺晚会的同质化现象,本文在晚会主题与视点、内容与风格、节奏与艺术规律三方面提出了创新性的分析与建议。

一、主题与视点创新

电视综艺晚会是一门综合各门类表演艺术于一体,集思想性、时效性、娱乐性、艺术性于一炉,具有形象生动、寓教于乐、愉悦心神、陶冶情操的审美功能的艺术形式,其主要特征是:采用电视的技术和艺术手段,将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小品等文艺节目组织在一起,经过主持人的串联将文艺和娱乐融为一体,其主题艺术风格的把握,力求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生活气息浓厚。一台电视综艺晚会的好坏,除了节目内容吸引观众,清晰的主题脉络、迭起的整体氛围是决定晚会成败的重要因素。所有的艺术都寻求创新和突破的道路,创新也是观众对大型电视综艺晚会的最高要求。

主题及视点的创新突破需要根据不同节日或不同晚会背景得以实现。导演在策划晚会过程中,首先要把握好晚会的主题。事实上,无论是节庆的综艺晚会还是专题行业性质的综艺晚会,都存在主题问题。主题就是根,是办好晚会的最终目的,是晚会的灵魂,有了主题才能衍生出晚会的结构和节目内容。因此,晚会创作之初就必须主题先行。如中央台的春节晚会每年都有一个主题:2011年的是“欢天喜地,创新美好生活;欢歌笑语,共享合家欢乐”;2012年的是“回家过大年”,蕴含着团聚、团圆的气氛;2013年的是“新春中国”;每一年都有重点,每一年都有变化,总体离不开的是过大年“喜庆、祥和、团圆”的美好的愿望。例如,中秋佳节的大型电视文艺晚会,为观众提供了一系列的以中秋传统文化为背景的综艺节目,增强节日气氛,给人们带来更好的节日体验。湖北卫视曾在我国江南三大名楼这样古典、风雅的背景环境之中举办中秋文艺晚会,独特的背景生动地诠释了晚会的主题,能够让观众中秋观月的情感自然地融入到晚会之中。

再如,海口电视台与新疆电视合打造的春晚《天之北、海之南》,两地多民族原生态的精品节目同台竞技:海南的黎锦、鼻箫,新疆的艾迪莱丝、太孜木卡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精彩呈现,直接体现了两地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与交流,还展示了新疆、海南各族人民安定团结、和谐安康的精神风貌。主题是文艺晚会的灵魂,视点是引导晚会走向的脉络,因此,导演对晚会主题的设计、视点确认,是关系到晚会展开和走向的重要环节。

二、内容风格创新问题

电视综艺晚会的主题一旦确定,节目内容的编排和节目的风格确立,就要围绕主题来策划创作。内容与风格是电视文艺晚会相互关联的两项因素,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晚会内容可以呈现晚会的风格,而晚会的风格可以决定晚会内容。

内容和风格的确定需要根据不同的晚会背景和晚会主题得以完成,如果是两岸文化交流等反应祖国繁荣昌盛的晚会,就可以采用二胡表演《二泉映月》、歌曲《五月赛龙舟》等具有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的节目,既能迎合两岸人民友好往来的主题与愿景,还能解他乡游子的思乡之情。

如果是公益性的大型电视综艺晚会,多数以“众志成城”、“人间大爱”作为晚会主题,晚会中的歌舞、小品、诗朗诵多以情感动人、以励志壮行。从情感的角度来看,此类文艺晚会更注重人间大爱和深层次情感的表达和带动,应采用原创作品,增强节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高度的情感共鸣为晚会最高目标,以平实质朴的内容实现观众的情感共鸣。

校园电视综艺晚会应以母校育人与开拓发展的壮阔背景,设计不同年龄、不同地区校友共庆环节,采用校园生活题材的音乐节目、小品及互动节目,让学生欣赏节目并引发思考和共鸣,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自主创作音乐、舞蹈及其他节目,鼓励全校师生共同为文艺晚会量身创作主题曲或诗歌、绘画、微电影,既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还能带动晚会气氛、突出主题。

三、节奏和艺术规律创新

每一台电视综艺晚会就像一部文学作品,它有章有节,有事件的发展也有事件的推进,要根据电视机前观众的收看情绪对节目的安排做合理的规划――要有间隔、有变化,并且在每个时间节点上都有或大或小的,这种错落有致的起承转合赋予了晚会的节奏感。一场电视综艺晚会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整体节奏是否合理,晚会组织过程中,要注意每一个节目的开端、发展、、收尾的把握,节目与节目之间的有效衔接和顺序调整也是掌握整场晚会起承转合的关键,这个过程要求创作者根据晚会背景创作出有适宜的开端、发展、及结尾的节目,也需要导演根据以往经验及晚会实际特点对不同的节目进行安排,同时也离不开主持人根据晚会中不同的节目状况及晚会现场气氛、观众情绪特点游刃有余地变换晚会节奏。

每年的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都会紧紧围绕着主题,从总体构思出发,努力寻找每个节目之间的内在逻辑和脉络,构筑起一个完整的艺术框架,把整台节目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主题鲜明、结构紧凑、节奏流畅,浑然为一体。热烈和温馨、欢快与深情、喜与悲、闹与静,完全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与心理节奏。

艺术规律的把握决定了晚会的成败,但并不是电视综艺晚会只能默默遵守一成不变的艺术规律,在明确晚会主题、视点、内容、风格的同时,应当根据晚会的大体构架及风格特点制定出专属于本场晚会的艺术规律,应当注意的是,艺术规律的创新不是没有节制的颠覆,而是有目的的调整与提升。例如,在大型的节日综艺晚会中,应当庄重与随和并重,既要保持大型电视节目应有的庄重感,还应注重综艺晚会的节日背景,强调观众的情感交流与生活体现,创作者及导演不得过分受制于所谓的艺术规律而忽视合理的节目创新,要敢于发掘每一个节目的独到之处,尊重每一个节目的策划与创意,突破规律限制,提升晚会效果。

结语:

任何电视综艺晚会都应首先确立一个有创意、有吸引力的主体,并以其独特的视点带动整场晚会;综艺晚会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紧跟人们生活状态与社会发展步伐在内容上作出调整、大胆突破组织与表现形式的束缚、开创新的风格形式,还要调动导演、主持人、演员及所有工作人员与观众共同把握独特的晚会节奏和艺术规律,也可大胆采用微电影等形式创新宣传营销,全方位提升大型综艺晚会档次。

【参考文献】

[1] 于隽.创新之美源于“贴近”――2012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评析[J].中国电视,2012(2):13-16.

[2] 电视艺术的立身之本与飞翔之术――传统内容与高科技表现手段的和谐共振[J].中国电视,2012(9):6-8.

[3] 陈芳.精美“亮相”续写华章[J].中国电视,2011(9):15-16.

[4] 刘白玉.浅析电视文艺晚会的时代感与现代美[J].神州,2012(1):160-161.

[5] 梁菊,韩燕.创新中发展 发展中成长――对文体娱乐频道今后发展的思考[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2(4):237.

[6] 朱坤杰.电视综艺晚会中的文本创新问题[J].华人时刊(下旬刊),2012(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