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人健康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临床医学;老年病;特点;预防
随着我国近些年来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逐渐凸显,老年病的发病比例也呈现出了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越来越多的医学界人士开始了对老年病的关注和研究。笔者作为业内的研究和应用者,同样对老年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索,下文将针对这一问题,分别介绍老年病的概念、特点和预防方法,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业内关于老年病的研究进展。
1 老年病的概念
对于老年病的概念,业内有着比较共同的观点,即指在老年期间经常出现的疾病。老年病的出现类型根据笔者的研究经验可以概括为三种:第一种是老年人和中青年人都会出现的疾病,但是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特征发病率明显较高的慢性疾病,老年人身体的各项功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和减弱,导致组织和器官功能降低,这类病症如: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1];其次是一些老年人所特有的疾病,由于器官的老化或退行性改变引起的,如:白内障、骨质疏松和老年痴呆等[2];最后是完全由于老年人的身体老化导致的急性疾病,很多感染类的疾病都会受到这一问题的影响[3]。
2 老年病的特点
2.1 多数老年人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老年病的特点中首先救赎很多老年人所患的疾病史慢性非传染病。已有的研究表明,慢性病是困扰很多老年人的一大问题,并且老年人患慢性病后,运动障碍和生活自理能力是两个受影响主要方面,并且会产生各不相同的发病情况。
2.2 多因素致病
致病因素较多是老年病的一个显著特点,因为免疫功能下降、身体机能衰退、机体老化严重,很多对年轻人没有影响的因素都会引发老年人产生疾病,而且多数情况下无法找到明显的病因,更有甚者难以区分是独立疾病还是自然衰老。当前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正在逐渐升级,不仅躯体健康十分重要,心理健康、精神健康、行为健康也同样需要关注。老年人由于身体条件限制产生的精神能力调节能力下降、社会适应力减退等情况都可能诱发老年病的出现。
2.3体征和多数症状不典型
老年在临床上经常表现出来多数患者的发病体征和症状不典型的情况。老年人对疼痛的反应性和敏感性相对较低,体态的改变功能衰退,很多症状可能被忽略。即便是对年轻人比较严重的内脏穿孔或者急性心梗等疾病老年人可能仅有些许不适感。很多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一种疾病的病症可能被其他病症所掩盖。老年人的病症从生理变化和病理变化方面很难分辨,难以区分。
2.4 多病共存
在老年人当中,一体多病的现象十分普遍。随着老年人机体功能的逐渐退化和各方面功能的降低,一体多病的现象就十分明显了,有的甚至在一个器官上就存在多种病变。2.5 多脏器衰竭和多系统功能障碍
老年人的抵抗力普遍比较低,比较容易产生多病共存或相互感染,有时会伴有多系统功能障碍或多器官衰竭。这类情况的出现对老年人的危害极大,已经被列为当前危重病领域最急迫的研究课题,受年龄影响最大。
2.6 多种老年综合征的表现
老年综合征包括痴呆、尿失禁、抑郁症跌倒、谵妄、脆弱综合症、帕金森氏病和晕厥等,这种件脆弱综合症的主要表现包括高度疾病易感性、肌肉强度下降、骨质疏松加剧、情绪躁动、减低、易疲劳和机体功能低下等。老年病患者的表现往往是多种老年综合症的综合表现,这些都对老年病的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也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3 老年病的预防
3.1 终身进行自身健康工程的建设
每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生存环境都会对其健康状态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适当运动和调整生活环境是老年人关注自身健康的开始缓解,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关注这些问题。
3.2 适时进行疾病风险预测
疾病的有效预测可以对治疗工作带来很大的收益,在医疗技术进步的当今,应当充分注意到疾病的预测问题,尽早的对患病体进行治疗并采取相应措施。
3.3 有计划的治病
疾病的治疗同时至关重要的是预防疾病的发生。老年人完全不生病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也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状态,人如老年应当积极的面对这一事实,合理的调节自己预防疾病,正确看待老年病。
3.4 有信心治病
任何情况下治病的同时都应当注意到预防的作用,患者要注意到自我保健和防护才能让疾病远离自己。老年人夜莺在正确的指导下合理的应对疾病参与治疗,积极地进行康复工作,充满信心解决问题。
3.5 有恒心求康复
老年病大多表现为慢性病,完全治愈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是应当给患者做充分的工作,让其认识到治疗的重要性作用,积极配合治疗工作,保证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争取早日康复。
4 结语
老年病虽然在传统意义上讲与其他病症和科室是有关连的,但是它又是一种自成体系的病症,需要充分注意到老年病的特殊性。目前我国医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足够的深度,国家卫生部门还未设立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服务和管理机构,国家科学研究的相关部门也没有将老年病设置为独特的学科,官方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的扩大影响,寻求改进措施,才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深层次的保障,让老年人有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1]王小梅,穆,张静,任恒杰. 老年医学临床课教学改革与探讨[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健康促进管理模式;健康素养;影响
健康素养[1]是个体获取、理解及处理基本保健知识与服务并通过所获得的信息及服务学会正确判断,不断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能力的发展。据相关资料显示[2],我国居民总健康素养水平为6.48%左右,而老年人占据的比例最低。由此可见,老年人是欠缺健康素养的脆弱人群。本文就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社区122例老年人采用健康促进管理模式干预的临床效果展开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我社区随机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居住的老年人12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男,62例女,年龄在59~76岁,平均年龄为(67.0±0.5)岁,文化水平:20例高中学历,52例初中学历,50例小学以下学历。纳入标准:①在本社区居住满6个月或6个月以上;②认知能力良好,可以自主完成本次干预;③知情同意且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方法
1.2.1准备工作 安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与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共同完成问卷调查工作。对于健康素养水平得分不在Mean±SD范围的社区老年人进行重点人群访谈,以健康促进管理模式为指导,访谈老年人感觉行为益处、感觉行为障碍、行为相关情况及状况影响、行为结果中的允诺行为计划及即刻竞争需求与爱好等方面内容,为干预措施开展提供更具针对性信息。
1.2.2健康教育宣传 定期在社区进行健康教育宣传,以讲座的形式为主,横幅、标语等形式为辅。进行健康教育讲座时,应以提高与加强老年人对健康观念的认识与理解为目标,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同时讲授相关疾病的知识,如疾病特点、传播途径、治疗药物名称及作用等内容,以提高老年人对疾病的认识,积累一些基本治疗与预防经验。
1.2.3健康行为指导 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活动,以现场演示为主要方式教会老年人识别疾病,并指导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提高老年人学会常见疾病发作信号的识别能力,叮嘱老年人一旦发现相关疾病发作信号应立即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医院联系以获得及时治疗或救治。同时通过现场演示血压、体温、血糖等测量,以教会老年人懂得自己进行常规测量方法,并耐心、细心教会老年人看各项指标结果。同时让老年人重视1次/年体检,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提高老年人的健康安全。对进行服药的老年患者,应帮助其做好相关药物标记,以防其忘记服用方式,同时应叮嘱老年患者遵医服药,若发现身体不舒服应立即到院就诊。
1.2.4安全教育指导 在社区进行安全教育宣传及指导,向社区老年人宣传基本用电及防火常识,指导老年人掌握相关家庭安全防范措施,如防滑,在浴室、卫生间、厨房等容易滑倒的地方要谨慎小心,有必要应采取防滑措施,如浴室、卫生间按照扶手;穿的鞋子要具有防滑性能。同时告知老年人要经常开窗保持通风透气,保持室内环境干净。另外,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老年人家中的电气设备等,若发现需要更新或维修的用电用火设备应及时告知其家人。另一方面,还应指导老年人急救常识,培养老年人应对常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学会自救与救护,如疾病突然发作、火灾等,同时还应教会老年人掌握相关危险或高危标志的认识,如高压标志、易燃易爆标志等。
1.2.5传染病预防指导 加强对社区老年人传染疾病的认识宣传,提高老年人对传染病的重视度,定期宣传和讲授应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教会老年人做好相关预防措施。
1.3评价标准 以"中国老年人健康素养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根据自行开发的老年人健康素质评估工具对干预后的老年人健康素养进行评估,该评估工具经由专业人士及专家予以修改。评估工具主要内容有基本医疗知识素养、传染病预防素养、安全素养、健康理念素养及健康行为素养[3]。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4]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差异显著(P
2 结果
122例社区老年人经干预后,其基本医疗知识素养、传染病预防素养、健康理念素养及健康行为素养与干预前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健康促进管理模式[5]是一种主要以健康教育为主导开展一系列健康指导的教育策略,但其在我国老年人群体健康素养的干预研究不多,通过本文研究可知,予以社区老年人健康促进管理模式干预可以明显提高其健康素养水平。因而有利于今后研究更科学的健康素养干预对策,以提高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素养。
参考文献:
[1]唐娟.社区老年人护理工作探讨[J].当代医学,2013,19(13):119-120.
[2]刘金厚,王晶晶,陈静静,等.社区健康老年人健康促进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3,11(25):2384-2385.
[3]陆霞,王丽霞,陈菡.社区老年健康促进新模式中健康教育的难点分析与对策[J].护理研究,2011,25(36):3398-3399.
一、工作目标
全年全面完成市卫健委下达的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任务,健康管理率达到72%。
二、主要内容
1.目标任务:根据各乡镇(街道)65岁以上老年人常住人口数,制定各乡镇(街道)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任务数(见附件)。如省市对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进行调整,任务数也作相应调整。
2.基本内容:原则上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执行,包括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
(1)体格检查。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皮肤、浅表淋巴结、心脏、肺部、腹部等常规体格检查,并对口腔、视力、听力和运动功能等进行粗测判断。
(2)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血清谷草转氨酶、血清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肾功能(血清肌酐和血尿素)空腹血糖、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电图和腹部彩超(肝胆胰脾)检查。
(3)健康指导。告知体检结果并进行相应健康指导。
3.加强老年人健康体检信息系统应用:自2021年起,老年人健康体检数据全部录入体检信息系统,县级将以各乡镇(街道)信息系统数据情况作为考核老年人健康体检工作的依据。
三、工作进度
1.2021年一季度:制定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方案,加强工作指导和督查。
2.2021年二季度:完成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任务的60%。
3.2021年三季度:完成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任务的80%。
4.2021年四季度:全面完成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任务。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管理。各卫健中心要建立健全工作考核机制,加强质量管控,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估,促进项目管理科学规范。
(二)整合体检项目。要加强各部门协调,整合多方资源,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体检与离退休干部、退休职工等健康体检有效整合,对年度内既可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体检也可参加其他健康体检的65岁以上居民,在不增加费用支出的情况下,凭本人体检记录,可结合实际将重复项目等价替换为适合老年人的推荐项目。
(三)做好特殊群体健康服务。县卫生健康局将配合县相关部门,结合实际制定符合特需体检项目,指定专门体检机构、明确专人负责、争取财政经费支持。
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55岁以上老年病人400例,其中男182例,女218例。拟定每日排便1~2次属正常排便,1周内大便次数少于2~3次,或者2~3d才大便1次为便秘。在病人入院当日护士采集护理病史时进行资料收集,400例老年病人中排便正常者200例,便秘180例,其余20例为其他排便类型。180例老年病人便秘患者中男83例,女97例。55~65岁54例,66~75岁95例,76~82岁31例。脑梗塞后遗症25例,糖尿病45例,肺源性心脏病28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31例,高血压12例,情绪抑郁、焦虑26例,其他慢性疾病13例。
二、便秘原因分析
便秘虽然为一种临床症状,但其原因复杂,临床常分为器质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一般器质性便秘必须通过外科途径才能得以解决,而功能性便秘的形成常常缓慢渐进,多种原因共同作用机体而形成。本文仅从功能性便秘的诸多常见原因方面进行一定的归纳分析。
1)老年病人咀嚼功能下降,多选用低渣精细饮食,食物中纤维素含量少、水份不足。肠壁缺乏机械的或化学的持续性刺激,蠕动缓慢,致粪便在肠腔停留时间延长,粪质变硬不易排出。
2)年老病人体弱、体力不支、长期卧床、缺乏运动,肠道肌肉变得松驰、萎缩、退行性变,导致肠蠕动和分泌减少,粪便滞留肠腔。
3)由于身体疾病的原因,大多数老年人常常情绪低落、忧郁、焦虑、恐惧、失眠,肠肌神经兴奋性低下,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条件反射发生障碍,致肠管运动异常,久而久之大便越来越干燥。
4)长期服用某些有便秘副作用的药物,如吗啡、铁剂、氢氧化铝、次碳酸铋等。
5)因便秘反复使用泻药或清热泻火药,如长期服用潘泻叶,误认为便秘是“上火”引起,经常自服三等。此类药只能起到暂时通便的目的,长期使用会造成津液更加不足,大便更加干结,便秘程度更加严重的后果。
6)由于大便秘结,排便困难,病人过于用力,痔静脉回流受阻,可引起痔静脉曲张,形成内痔、外痔、血栓痔、混合痔。痔疮的形成,排便时出血、疼痛,病人对排便产生惧怕心理,以致食少、饮少,进食的过少食物不能对肠壁产生排便刺激反射,肠蠕动力进一步下降。
三、护理
针对功能性便秘的常见原因及老年人疾病的特殊性,询问便秘开始时间、大便频率、性状、用药情况、日常饮食、活动及伴随症状等,给予护理评估,作出相应的护理诊断,根据护理诊断采取适宜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1)帮助老年病人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多进食粗纤维类食物,主张粗细粮混食、荤素食混合,多食蔬菜、豆类、海藻、肉类、水果等,保证肠道内有足够的纤维素刺激肠道,利于排便。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每日食用一定量的蜂蜜、核桃仁、酸奶等食物,达到润肠通便的作用。
2)鼓励病人增加活动量,在疾病恢复期及平时生活中坚持每日慢走30min、打太极拳、跳广场舞等适合老年人的运动,以利提高腹肌、刮约肌及盆底肌肉的肌力,改善肠道蠕动。
3)鼓励病人在病情没有禁忌的情况下每日饮水2000~3000ml,清晨起床后饮用温白开水或加入少量食盐的淡盐水1杯(量约250~300ml),以增加消化道水分,刺激排便。
4)指导并协助病人每天按摩腹部20~30min,按照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即结肠蠕动方向按摩,沿按摩方向连续不断、由轻到重的手法按摩,注意按摩力度适中,以病人能够忍受为度,促使结肠内容物向下移动,增加腹压,促进排便。
5)指导并帮助病人按压天枢、石门、大肠俞、支沟、三阴交等穴位,每日2次,每次10~15min,达到调理肠胃、行气活血、补肾培元、清三焦热毒、调补肝肾、健脾益气等功效。
6)指导病人排便方法,嘱排便时不能太过用力,太用力时张口吹气,减轻腹压,避免发生用力排便时所产生的严重并发症及危象。
7)指导病人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排便是大脑支配下的一种生理活动,定时排便能产生条件反射,不管有无便意,都应按时临厕,久之即可形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8)依据老年人所患疾病,了解其心理状态、饮食及排便情况,进行适宜的心理疏导,并讲解情志致病的机理,消除其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帮助病人情志平和,心情舒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恢复大脑神经对排便反射的正常反应性。
9)对于顽固性、复杂性便秘患者,协助医师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医师指导下选用合理的、具有润肠通便作用的药物或灌肠等方法,解除病人痛苦。
四、结果
【关键词】 跟进式健康教育;老年糖尿;低血糖;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70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09-02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糖尿病已超过1.5亿到2025年将增加1倍。DM病人的最终死亡原因大多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死于各种严重的并发症。低血糖是常见并发症,发生率24.5%。随着护理工作从以疾病为中心转为以病人为中心,健康宣教被公认是治疗成败的关键,由于老年人生理性衰退其低血糖发生率70-80%,其症状不典型,易漏诊,重者发生休克、昏迷甚至死亡。我院采取跟进式健康宣教,对老年糖尿病人在院及出院后进行跟踪宣教与管理,大大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科收治老年糖尿病病人76例,男40例,女36例年龄65-83岁,病程5-20年,对上述病人根据年龄、性别、基础病、用药方式、病程及血糖控制分成两组,进行观察。
1.2 方法
1.2.1 在院病人的管理 两组病人使血糖控制(空腹)小于6.0-6.8mmol/L,餐后小于10mmol/L。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包括糖尿病的相关因素、饮食、运动哦、休息、用药注意事项、常见并发症及相关预防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知及心理干预。①认知是通过发放低血糖的宣传手册,举办讲座和一对一讲解,放电视录像,让病人及家属全员参加,使其掌握皮下注射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剂量、方法准确确,注射部位正确,用药后及时用餐。介绍低血糖一般在什么情况下易出现,有什么症状,预防方法,急救措施。及预防低血糖的重要性。使其提高对此病的认知能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就餐、外出携带糖果、饼干、饮料,并佩戴糖尿病救助卡,以便出现意外及时应对。②心理干预糖尿病病人需长期服药、应用胰岛素治疗、控制饮食,而老年人受自身条件的限制,缺乏糖尿病知识,易产生焦虑、烦躁、失望、悲观的心情,部分患者怕对胰岛素产生依赖,放弃治疗,易引起血糖波动,造成低血糖或高血糖,护士主动与之交流,向其讲解相关知识,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让病人明白其终身服药的重要性,配合医生治疗,才能战胜疾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③采用看图对话护理模式与患者互动,病室内挂图5幅,分别为糖尿病概念、病理、生理,健康饮食与运动,低血糖症状、发病机理,皮下注射胰岛素部位、方法,糖尿病治疗误区。护士给予讲解及发放手册。
1.2.2 病人出院后管理 建立病人的信息档案,与其保持联系,每周电话随访一次,追踪患者出院后用药、饮食、运动、休息及血糖控制情况。对血糖控制不理想的,进行家庭随访,每半月一次,进行日常管理及评价,控制好血糖,减少并发症。
1.2.3 对在院及出院病人发放低血糖判定标准 ①一般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8mmol/L,病人饥饿感、心悸、出冷汗、颤抖、焦虑、无力、面色苍白、心率加快,服糖后症状缓解。②低血糖的急救,轻者口服糖水、含糖饮料、进食饼干、面包。重者给予50%葡萄60-100ml静脉注射,神志不清者切忌喂食。③向在院及出院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准确掌握病人信息。
2 结 果
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2例,1例因病人感冒、进食差,未及时调节降糖药剂量,另1例运动量过大,产生饥饿感,进食后缓解。而对照组发生低血糖5例,2例为注射胰岛素后未及时进食,1例为饮酒,2例在等待检查过程中突发,其中4例治愈,1例因诱发心衰而死亡。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抑郁症有明显的特征,综合起来有三大主要症状,就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运动抑制。中国目前约有26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不过,与抑郁症的高发病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90%的抑郁症患者未能及时就医。这说明,公众和医务人员普遍对抑郁症的认识不足,以及与社会上广泛存在对精神疾病的歧视、病人的自卑感有关。
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躯体不适等,高发年龄为50~60岁。特别是未到专科医院或专科门诊就诊的社区老年人,抑郁症早期症状表现比较轻微且不典型,往往不容易被重视,直到情况严重甚至发生意外时,人们才开始警觉,但为时已晚。这就要求社区卫生保健机构的医务工作者提高对老年抑郁症的识别能力,以便能及早发现患者,及时给予就诊指导,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同时也对于患者的伤害降低到最小。
2009~2010年在日常的社区门诊工作中,接触过4名社区老人,女3名,男1名,年龄55~64岁,分别因退休、配偶死亡、随子女到外地生活等而出现顽固性失眠、头痛、不明原因腹泻、情绪明显低落等症状,通过多次就诊接触,了解到更多相关信息,综合各种因素,大致判断为老年抑郁症早期症状,建议家属或本人接受专科诊治,后取得较好疗效。
基于此,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出老年抑郁症早期症状表现,与大家共同探讨。若以下这些症状长期存在,就应该警惕可能是老年抑郁症。
假性痴呆:老年抑郁症患者,常有假性痴呆的表现,如认为自己脑子笨了,记不住事儿了,很多事都不会干等。这些症状常被老年人自己或亲属误认为是人上了年纪都会出现的毛病,而没有加以重视。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许多老年抑郁症患者早期都会表现出诸多躯体不适,如头疼、心慌、厌食、胃痛、腹泻、多汗、全身忽冷忽热等等,医院检查找不到器质性病变,患者仍会担心不已,甚至反复检查、反复求治,怀疑自己得了大病。
总感觉“活得太累”:部分抑郁症病人早期会感到情绪低落,闷闷不乐,感觉活得太累。一触即怒、敏感多疑、固执,总是感到不顺心。
感到生活“没有意思”:有的抑郁症患者经常感到生活情趣索然,整日唉声叹气,或者感到“委屈”,动不动就流眼泪;有的患者会自认为对社会、家庭、亲友没做贡献,产生“没有用”的自责;对自己、对生活没有信心,厌恶参加集体活动或到人多的地方,喜欢独处;甚至有轻生的想法。
类似神经衰弱:顽固性失眠及早醒等障碍,记忆力下降,常丢三落四、健忘等症状也是抑郁症常见的早期症状表现之一,这部分病人往往会被诊断为“神经衰弱”。
抑郁情绪的慢性化:老年抑郁症患者多有现实的生活困难,如某些严重、慢性躯体疾病折磨、经济负担重、子女不在身边、缺少社会支持等情况,这些负面因素都容易导致老人抑郁情绪慢性化,而性格中依赖性强、内向的患者更易出现抑郁。特别要关注一些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如患高血压而长期服用含利血平或可乐定的药物,可能导致失眠甚至抑郁障碍[1]。
社区医生的关注点
首先,做一名好医生,特别是要做一名好的社区全科医生,需要不断学习,涉及医学各科知识,熟练掌握医疗技术。
其次,还需要超越医疗技术,掌握人际沟通和交流、心理学等更多知识和技巧,比如能把专业医学术语转变为老年人听得懂的话,学会与老年人更好地沟通交流,从而和他们建立信任和依从关系,及时得到详细而真实的资料。
最重要的是,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发现社区居民的生理和心理疾病早期症状,给予适当的诊疗建议。对一些专科疾病(如心理疾病),要说服病人和家属及时到正规医院的专科门诊或专科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以免病情进一步发展,真正守护社区居民的健康。
【摘 要】目前,北京市的人口老龄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推进。按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的地区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11年北京市户籍总人口1277.9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47.9万人,占总人口的19.4%。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老龄人口规模的逐渐扩大,引起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如何妥善处理好养老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它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和谐幸福,而且也关系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通过调研门头沟区老年人基本状况,分析了门头沟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进而搭建了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用科技创新满足老年居民在社区生活中的安全与健康需求,为老年人及其子女等提供方便、有效的服务。
【关键词】社区;老年;健康;安全;平台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门头沟区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0.2%;15-64岁的人口为22.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8.8%;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1.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8个百分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正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直接考验着传统的养老体系。在城市地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向社区养老模式发生转变,加强社区老年人服务的建设研究是应对这种挑战的重要举措。
一、门头沟区老年人基本状况
(一)人口老龄化较为突出
截止2010年11月,门头沟全区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45860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5.8%,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2005人,占总人口的11%。按照国际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10%,则进入了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到15%以上,则为“超老年型”社会。目前门头沟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超过10%,表明门头沟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门头沟区55岁以上老人各年龄构成如图1所示,图中表明,55-59岁的老年人比重很高,达8.1%,远远高于60-64岁年龄段的老年人口,说明未来几年门头沟区老龄化速度会更快。
图1 门头沟区老年人年龄结构图
(二)老年人独生子女比例明显上升
调查统计表明,老年人拥有2个子女的比例最高,几乎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次为独生子女老人,占比18%,如图2所示。今后独生子女老人比例还会逐步上升。在所调研的老年人中,有60%的老人和子女同住,40%的老人自己居住,其中独生子女老人独居的占5%,应当引起关注。
图2 老年人子女情况
(三)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根据调查的4809位60岁以上老人的健康状况,统计如图3所示。仅有30%的老年人是健康的,46.5%的老年人属于基本健康,18.2%的老人属于不健康但能生活自理,有5.5%的老年人不能生活自理。
图3 老年人健康状况统计
(四)老年人以离退休金养老金为主要生活来源
图4 老年人生活来源结构
调查统计表明(如图4所示),有55%的老年人主要靠离退休金养老金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其次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占27.8%,还有10.9%的老年人依靠最低生活保障作为生活来源。另外还有极少数老人靠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等作为生活来源,但这些老人所占比例极低,不足7%。
二、门头沟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分析
为深入了解门头沟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本研究在门头沟区选取了2个典型社区——绿岛家园社区和蓝龙家园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对这两个社区的5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直接访谈并填写调查问卷。根据访谈、问卷的分析,本研究认为门头沟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需求
进入高龄期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不断下降,他们在医疗保健方面更为关注,需求也更为强烈。
实际走访调查中,在所提供的建立健康档案、举办健康讲座、定期上门巡诊、用药指导和社区义诊五个健康管理需求供选择的条件下,50%的老人都选择了社区义诊,位居健康管理需求的第一位,侧面反映出当前老年人经济状况并不十分宽裕,义诊对他们更有吸引力;健康管理需求位居第二位的是举办健康讲座,这一比例达到48%,说明社区老年人普遍健康知识比较匮乏,获得健康知识的途径仅限看电视和老人间的交流,因此,对权威专家的健康讲座需求很普遍。排在第三位的是建立健康档案,比例达43%,其实建立健康档案对疾病的发现、治疗与预防是至关重要的,或许是老年人对健康档案还不十分了解有关;位居健康管理需求最后两位的是定期上门巡诊和用药指导,比例分别为40%和33%(见图5)。
图5 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需求统计图
总体来看,社区老年人对健康管理的需求从高到低依次是社区义诊、举办健康讲座、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上门巡诊和用药指导。各个管理需求的比例均超过三分之一,最高达50%。
(二)社区老年人安全需求
对于社区老年人安全需求方面,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防骗讲座、家庭防盗知识、家庭防盗设施、社区无障碍设施、防走失服务、防摔倒服务、定期安全状态确认、加贴安全提示以及应急服务手机配备等9个供选择的选项。问卷分析发现,大部分老人选择防走失与应急服务。
现在“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日常生活中成员单一、缺乏人照顾,走失了一时很难知道。为了寻找老人,家属往往要耗费很多精力,找到后还要防范再次出现这种情况,同时在很大程度给警方带来较大工作量。由此可见,防止老年人走失是老年人安全服务的切实需要。
(三)其他方面的需求
健康管理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最大需求,除此之外,在访谈中了解到老年人还有其他方面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生活照料需求与精神慰藉需求。
生活照料需求:老年人在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就餐(老人餐桌)和救急等方面。老人们希望社区能够提供送餐、清洁卫生和应急处理等方面的日常照料。
精神慰藉需求: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希望从家庭中获取的亲情关爱,另一类则是社会交往需求。亲情关爱需求最为明显的表现,在于大部分的老年人更希望能与配偶和子女同住。老年人希望以共同居住的方式,更多地与子女和配偶进行日常交流,并得到照料与关爱。
社会交往也是老年人的一项重要需求。老年人退休后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他们的闲暇主要是呆在家里、看书读报、照顾第三代、串门聊天,这些活动主要以家庭内部活动为主。而社会活动方面,老年人最喜欢参与的是社区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有多数老人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文体活动,因此文体活动场所也是老年人们最希望社区中增加的服务设施。
三、门头沟养老服务实践—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建设
基于上述对门头沟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求分析,我们搭建了“门头沟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通过系统的建设实现老年人信息、位置、安全的管理,提高社区工作者工作效率,减少子女对老年人安全的顾虑。
(一)平台介绍
门头沟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主要包括警报管理子系统、用户管理子系统、位置信息管理子系统、设备管理子系统、统计分析子系统、发送信息子系统等六大子系统。其系统功能结构图如下图6、7所示:
图6 门头沟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功能结构图
图7 门头沟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功能结构图
按角色区分其结构图如图8,街道角色是本系统最高权限的管理者,有警报管理、用户管理、统计分析、查看位置信息等功能;社区角色是最终用户的直接管理者,需要处理用户的各种信息,其拥有警报管理、用户管理、统计分析、查看位置信息、发送信息等功能;最终用户是平台的最终使用者,拥有警报管理、设备管理、接收发送的信息、查看位置信息等功能。
图8 按角色分配功能结构
门头沟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共有三个页面,一是街道用户页面,二是社区用户页面,三是最终用户页面,如图9所示。街道作为最高权限的管理者,承载警报管理、用户管理、社区管理、统计分析、系统管理等功能。社区作为最终用户的直接管理者,承载警报管理、用户管理、统计分析、系统管理等功能。最终用户承载,查看自身最近信息、历史记录,进行设备设定,查看自身基本信息、查看帮助信息等功能。
图9 系统页面结构图
(二)平台服务
(1)安全服务。实现老年人的实时位置查询、行动轨迹查询、超出安全区域报警等功能,防止老年人走失。用户可以设置老年人熟悉的安全活动范围,当携带定位设备的老年人走出安全范围时,平台便会产生警报信息,并通过短信方式提醒用户,从根本上防止老年人走失。
图10 带生理传感的腕表 图11 个人生理参数监测界面
除了走失问题外,紧急事件是另一个危害老年人安全的重要因素。常见的老年人紧急事件有跌倒、坠床、突发疾病等。空巢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遇到紧急事件自己处理的能力较差,如无其他人救助,容易发生危险。某些紧急事件发生后,很长时间才被外界发现,由于救助不及时对老人造成了较大损害。
老年用户遇到紧急情况时,可按下终端设备的警报按键,设备可以拨通预设的紧急电话号码并发送短信。同时,警报信息发送至系统服务器,街道及社区管理人员及时发现,联系附近人员救助,确保老年人安全。
系统支持多种定位终端设备,老年手机、腕表、卡片机等,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需要的设备。
(2)健康服务。利用腕表式老人健康与安全检测设备,自行检测老人的体温、脉搏和血氧饱和度,采集老年人体征数据,通过无线传输将数据发送到平台上,形成老年健康档案,方便老人、子女亲属、社区管理人员快速、准确的对老人身体状态进行判断,并进行有效干预。
(三)运行模式
根据操作的可行性,平台的运行可以有以下三种模式:
(1)街道独自维护,科研机构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平台建成后,由街道成立专门的老年服务部门和信息处理中心,对老年人警报信息进行处理,对用户信息进行审核。由于街道是政府机构,可以得到最广大居民的信任和支持,获取用户数据更加容易,能够最及时地更新用户数据。
但是,由于街道自行运行会在前期系统服务器建设和服务中心建设方面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对前期的投资压力较大。
(2)研究机构提供运行、维护和技术支持。研究机构拥有能够满足平台建设的服务器资源、软件平台和开发维护的人力资源,由其提供运作、维护和技术支持,可以减少项目建设的前期投资,可以缩短项目的开发周期。
但是,科研机构不是政府机构,会在用户信息采集、平台推广方面遇到阻力,需要街道进行协调。
(3)成立公司来操作。成立专门的服务公司来进行运作,具备专门管理机构来收集和处理数据,响应居民需求,可以更进一步集成服务资源,为居民提供更加集成化和一体化的服务,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另外,公司化运作建立了一种运作的制度模式,便于在其他社区和街道推广应用,是一种可持续的运行方式。
但是,公司化运作同样会涉及到用户信息的安全问题,不易得到居民和住区单位的支持,同时,成立公司需要很长时间运作,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的进展。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运作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但公司化运作是一种可持续的运行方式,便于产业化应用,从长期来看,是一种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陆杰华,吕智浩.北京市社区为老服务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北京观察,2007(5).
[2] 闫堃.论城市社区老年保障的有效建立——以北京方庄的15个社区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3] 王睨昀,段捷.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北京城市社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思考[J].前沿,2012(14).
[4] 王婷婷.飘飘人数字科技老年人智能点台设计[D].湖南大学,2012.
[5] 孟燕燕,于超群.社区老年服务供需状况分析[J].大观周刊,2012(11).
[6] 张瑞明.城市社区老年保障及社区老年服务研究——以北京市广安门内街道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7] 雷雯.社区照顾框架下的老年人服务一从制度分析层面看社区照顾及其制度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
[8] 龙玉其.人口老龄化与中国老年保障体系的构建[J].长白学刊,2012(5).
【关键词】社区;老年常见病;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142-01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国家逐渐加大医疗保障的资金投入,但我国老年病管理从制度、体系、措施等层面都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还不能很好地配合国家的宏观投入,从而制约了老年病的管理效率。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的老年病管理现状,对比发达国家的管理水平,找差距,想办法。
1.社区老年人常见疾病的发病现状
1.1 社区老年人常见疾病的发病特点
肖又姑[1]等调查发现,常见老年病中慢性病患病率70.2%,居前3位者为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31.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3%)和肝胆疾病(11.8%)。社区老年人健康现状为:慢性病患病率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独立生活能力下降,认知功能减退及相当多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2.社区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管理
老年人住院率为7.62%,远远高于其他年龄组的平均住院率4.36%的水平。其中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或需人帮助的占3.90%--8.40%,有140万久病卧床的老年人[2-3]。Mezey和Fulme报道,美国患病老人占据了50%医院消费,超过80%的家庭护理服务和90%的老年院病床[4]。
2.1 我国目前社区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管理模式
2.1.1 建立社区老年人档案:社区老年人疾病管理以社区服务务中心(站)为基础,以入户建档形式,为所辖区内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分片管理。
2.1.2 开设家庭病床: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一些城市的部分医院为缓解人口密集而医院床位数有限的矛盾,为慢性病和不需住院的病人提供家庭病床服务。
90年代社区护理迅速开展,目前全国许多医院都设有依托医院的家庭病床,有些城市的社区设有社区卫生服务站或社区护理站,提供家庭访视、临终护理,为老年人提供体检等多种内容、形式的护理服务。老年人因疾病特点及特殊的经济状况成为家庭病床的主要受益人群。
2.1.3 建立老年护理院:早在1988年,上海市南汇区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老年护理院:经过多年的不断摸索和完善,作为上海市医疗保险定点单位,老年护理院配备了现代化设施,主要收治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需要照料的老年人,具有老年公寓和医院的性质。如今全国许多省市都先后建立了老年护理院、老年公寓、托老所和敬老院等多种形式的养老结构。
2.2 社区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管理的困难。
2.2.1 老年人对疾病及健康认识不足: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是与老年人所从事的职业、年龄、家庭、文化程度息息相关的,刘秀维等随机调查200位65岁以上的老年人,90%以上认为吸烟及过量饮酒对健康有害,但却不想戒或戒不掉;而知道预防高血压,卒中和高盐饮食对心血管不利者占总人数的32%和72%[5]。
2.2.2 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过重:老年人的经济收入相对较低,部分老人尚无经济来源,有限的经济实力难以承担不断上涨的医疗费,这就产生了一些老年人有病不就医的问题。
2.2.3 专业人才匮乏:缺乏专业的老年医疗人才从教育体制上看,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的一项空白,护理人员多数对老年护理内容了解不多,所掌握的基本属于常规性的知识,而且部分护理人员的观念仍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的院内服务。因此,要重视老年护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及护理观念的转变。
2.3 社区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管理的建议
2.3.1 建立完善的社区老年常见疾病管理体系与法规:在政府的统一规划、领导下,把老龄人口的预防保健工作已纳入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之中,社区老年疾病管理向系统化、规范化发展,担负起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工作任务。建立社区老年中心和网络,同时应与医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形成有效的双向转诊运行体系,形成一支由医院、社区和家庭照顾者组成的队伍,加强横向联系与交流。
2.3.2 筹措各方资金:动员社会力量,缓解社区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问题,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要向社区卫生服务倾斜。农村应大力推行合作医疗制度,此外还可以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加快老年保健筹资机制,健全老年医疗保障制。
2.3.3 加大老年医疗人才培养:采取多种途径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开设老年护理技能课程,对现有的社区护士进行有关老年护理知识的系统培训;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来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积极投入老年疾病管理工作。
3.讨 论
21世纪的老年病管理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加速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树立新型的老年护理理念,以人为本,注重老年人的功能健康,预防致残、致病,发展社区老年护理工作,改善老年生活质量,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1] 肖又姑,宋国菊.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护理服务需求调查研究[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0):64-66.
[2] 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7.
[3] 建红.从健康老龄化看社区卫生服务[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0,14(12):12-14.
1. 1 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适应与完好状态, 也就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状态[1]。
1. 2 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老年人是否健康, 可以从智力、认知力、意志力、能否适应社会并做好情绪管理几方面总结。
1. 2. 1 智力健康的老年人具有一般的生活能力, 思路清晰, 在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相对平衡。
1. 2. 2 意志力 意志力坚强, 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心理健康的老年人行动具有自觉性, 有独立自主的能力, 并能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
1. 2. 3 认知力 能够客观的分析自己的能力, 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就是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关社会环境来对自己离退休后的生活制定目标[2]。不盲目和冲动的去勉强自己去做超过能力的事情。
1. 2. 4 适应社会能力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融洽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心理健康的老年人情感方面表现的乐善好施, 与家人和友人都能保持融洽, 并在离退休后能结交新朋友。
1. 2. 5 情绪管理 保持情绪稳定, 身心愉悦。心理健康的老年人能适度的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生活发生变故和突然受到外界不良刺激时, 能做好情绪管理。
2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2. 1 角色转变 退休是人生的一次重大变动, 在工作上由参加者转变为旁观者, 生活模式发生重大改变。昔日的社会地位和被人认同和尊敬的情况一下子消失, 心理上很难适应。再加上子女长大成人, 独立成家又忙于事业, 无暇照顾老人, 在离退休初期, 老年人很容易出现不适应的情况, 并产生孤独、抑郁、自卑等心理。
2. 2 家庭环境 家庭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主要场所, 老年人尤其是单身、再婚、家庭不和的老年人经常会遇到一些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 因为退休后没有工作支撑, 人际圈也逐渐缩小, 从而由生活上的不便发展到心理问题。
2. 3 身心衰老 随着老年人各系统生理功能的全面衰退, 老年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在下降, 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老年性痴呆等, 而这些疾病是慢性疾病, 其中心血管疾病、肿瘤、痴呆均属“身心疾病”。身心疾病的老年人常易出现焦虑、烦躁的心理, 有的老年人感知、记忆、思维等能力也随着疾病的发展在加速退化, 而不良的心境也加重老年人本身疾病的发展, 形成恶性循环。
3 老年人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3. 1 孤独与失落 大多数老年人在离退休后都会出现一些心理反应, 如对工作单位的依恋和失落感、烦闷、空虚、无所适从和心情压抑, 加上人际关系的减少, 社会地位的改变, 生活中身体和心理及其他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 使老年人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
3. 2 悲观与恐惧 主要出现在身患疾病的老年人群体中, 悲观主要表现在自暴自弃, 有病不去医, 没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担心疾病会给儿女增加负担, 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 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惧感, 表现为冷漠或急躁的情绪。
3. 3 焦虑与抑郁 在离退休时很多老年人人会出现离退休综合征的表现, 老年人渐渐看到自己衰弱的一面, 觉得自己力不从心, 与社会也日渐疏远, 原本乐观的人也会变得消沉, 所以心理上会出现一些抑郁、焦虑的负面情绪。同时, 慢性疾病加重了老年人的负面情绪。生理老化的过程加速了心理老化的进程, 使部分老年人变得整日心神不宁, 焦虑紧张, 难以自持, 缺乏对外界事物的兴趣, 情绪波动很大。
4 心理护理干预
4. 1 运用心理学知识开展护理干预 实施心理护理的护士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术, 还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 特别是老年人心理学知识。要掌握分析老年人心理的技能, 同时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尤其要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通过自己的态度、言语, 行动等有意识地影响老年人的感受和认知, 改变老年人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3]。
4. 2 开展健康教育 强化心理护理, 探索和采取多样化的形式, 开展有关慢性疾病及心理疾病的防治, 帮助老年人正确的认识疾病, 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同时, 帮助老年人积极面对生活的各种压力, 如对悲观抑郁的老年人, 在沟通了解的同时, 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有益的活动, 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对情绪易激动的老年人, 除语言交流外, 增加一些非语言的交流, 如轻抚, 倾听等。实施个性化的心理护理, 对引导、调整、改善和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起重要作用。
4. 3 帮助老年人寻求社会支持 保持与社会的接触, 指导老年人尊重衰老的客观规律, 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走向社会, 保持与人交往。鼓励老年人参加一些健身活动, 并且增加一些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指导老年人要和晚辈和睦相处, 乐于接受现在被领导的地位是关键[4] 。特别是一些丧偶及患有身体疾病的老年人给予关心, 理解和支持。为这些老年人建立起局部的社会支持系统网络, 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