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咏梅的诗范文

咏梅的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咏梅的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咏梅的诗范文

儿子轻推母亲,母亲没有反应,他跳下长椅,四面张望,仿佛一只小鸟,想飞,却不知道往哪边飞好。

那是星期日的中午,公园里人不多。一个老爷爷恰好散步到那里,一瞥间,老爷爷意识到,这对母子肯定是上完了上午的特长班,还要赶下午的特长班,因为家住得远,所以只能到这公园里来小憩一下。

小男孩就要拔腿跑开,老爷爷轻声叫住他:“小朋友,别跑远了!”

小男孩仰头望望老头,心想:你管得着吗?我要能飞,飞得老远老远才好哩!

老爷爷笑了。他把小男孩引到对面花丛中的甬道上,指着那些花跟小男孩说:“你把最美丽的一朵找出来吧!”

小男孩问:“那有什么用呢?”

老爷爷说:“不是为了有用。你能找吗?”

小男孩就找,他指着一朵,快活地宣告:“那朵!那朵!那朵!”

老爷爷点头。两只蓝喜鹊叽喳叫着,掠过花丛,飞到那边的大柳树上去了。

老爷爷说:“你知道它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吗?因为那边湖里新来了一对野鸭。”小男孩问:“野鸭能给它们什么好处?”

老爷爷眯眼俯视小男孩,小男孩仰起的脸上,一双黑眼睛很亮。老爷爷就让小男孩跟他坐到甬道旁没有靠背的石凳上,隔着花丛,斜对着小男孩母亲打瞌睡的那个长椅。

老爷爷说,他要讲些故事,不过这些故事没什么用,也给不了什么好处。老爷爷讲了起来,小男孩开头精神不集中,可是,没多久他就听入迷了。

过了好一会儿,小男孩回到母亲身边。母亲背起提琴,小男孩背起画夹,匆匆往公园外头走去。

又是个星期日中午。公园附近派出所来了个报案的母亲,她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哭诉:每星期六上午,她都带孩子去补习英语,下午去补习计算机。双休日,她比上班还累,为的还不是这孩子的前途?没想到孩子根本不懂得母亲的一片苦心!她的宝贝儿子究竟哪儿去了?

原来,他和妈妈在麦当劳里,坐在靠窗的座位上,妈妈打盹时,他忽然看见了那回在公园里遇见的老爷爷正从窗外走过。他犹豫了一下,溜了出去。

眼看老爷爷开锁进了自家的单元门,孩子在门外歪头想了想,踮起脚尖去按门铃。

门开了,老爷爷看见他大吃一惊,他大声提出要求:“我想听您讲没用的故事!”

第2篇:咏梅的诗范文

用户意识的核心:需求、体验与立场

用户一词,在企业领域常被提及,而在传媒领域却是完全新鲜的提法。什么是传媒的用户意识?这于传媒行业同样是门新功课,学术界也鲜见研究者。

就笔者看来,所谓传媒的用户意识,是指传媒单位或传媒工作者在具体的传媒业务中重视对用户的研究,以用户的需求、体验与立场为导向,来指导传媒业生产。以通过对用户的全方位服务达到传媒品牌与用户消费绑定的目的。用户与受众这一提法的本质区别,就是“受”是被动的,是单向的,是信息流;而“用”则更强调传播对象通过媒体平台获知的集成式的感受与体验。可见,提高传媒的用户意识,就是要在实际的传媒业务中,从用户的角度考虑传媒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服务问题。而其核心重在需求、体验和立场。

为什么要谈用户意识

1.时代的发展推动用户自主意识的觉醒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消费意识有了提升。更加重视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消费产品,因而更加重视消费过程中的感官体验与心灵感受。传媒产品是一种具有文化属性的特殊商品,当前传媒形态多样,传媒数量极大丰富,为公众提供了全面多层次的传媒产品以供选择,文化消费也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事实证明,随着社会功能的完善人们自由自主选择自己所钟情的媒体已经成为必然,任何再想依靠强制或者摊派手段让大众消费的传媒产品,即使到达了消费者手中,也只能是“强扭的瓜不甜”,那种坐在办公室里编排报纸就能让读者一抢而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2.科技的发展为用户的媒体体验提供了可能

科技的进步带来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互联网的兴旺极大地改变了传媒业的形态与格局。最开始的变化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原来是单向传播,后来变为了互动式传播。即受众不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媒体转达自己的立场与意见,甚至直接将自己所获知的信息或感受在媒体上发表,受众开始参与到媒体的生产过程中。而随着第三代互联网的普及,媒体的表达手段与活动策划越来越可以让受众从线上来到线下,从虚拟网络世界搭建的平台,来到现实工作生活中,亲身参与传媒的表达,使用户体验有了现实基础。

3.竞争的形势使媒体必须通过体验抓住受众

媒体形态、数量的极大丰富,使大众选择余地空前加大,从而使传媒争夺品牌忠诚者的竞争白热化。大众对传媒品牌的忠诚度,不仅取决于媒体本身的质量与长久打造的公信力,更取决于大众从传媒平台所获得的体验与感受。毕竟,对媒体质量与公信力的评价,本身也是大众从媒体所获得的体验之一。

反过来说,媒体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拥有最大化的品牌粉丝是首要选择,而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尊重目标对象的需求,增加大众对媒体信息、服务等的全方位体验,并努力使这种体验迎合用户的立场,从而达到绑定的目的。只有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优化用户的消费体验,传媒才能从品牌忠诚的角度客观绑定目标群体,使更多的人“顽固”地选择自己的品牌。

如何体现用户意识

传媒的用户意识,不是通过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环节来展示,而是通过媒体的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个环节来体现。比如:

1.在新闻的采访中尊重对方的感受与权益

在采访中,记者要么常常习惯按照自己的要求向采访对象索取期望的新闻内容,通过诱导的方式将采访对象引导入自己的逻辑;要么在一些明知道有可能伤害当事人的新闻现场只充当守望者的角色,而忽视了对当事人的提醒与帮助,从而违背新闻伦理。

体现媒体的用户意识,首先应对采访对象充分尊重,客观、真实地寻找事实,照顾受访者的心理感受。不咄咄逼人,不设置“陷阱”,不搞“钓鱼”采访,不泄人隐私。比如对犯罪嫌疑人的采访,在电视画面中脸部应该设置马赛克,对一些负面报道中涉及未成年人或敏感话题时均应用化名;在访谈类节目中尊重受访者感受,以平等的姿态进行交流。无论采访对象做过什么,在新闻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依然要平等地对话。

对采访对象保持尊重不仅是传媒业务本身的要求,同样会在发表的内容中或以文字或以画面的方式有所体现,这会使大众在接触到新闻内容时感同身受,进而增加对媒体的认同。

2.以用户的眼光审视稿件、版面或节目的编排

无论是纸质媒体的编辑还是广电媒体的编导,在现实中,有些人经常会习惯性地以自己的行文风格或个人偏好、特长对内容进行一定的加工,不能说这样的加工不可以,但这样的立场依然是传统的单向传播的思维。

对传媒内容的精心编辑固然是必要的程序,但一旦立场不对,则很可能陷入“自弹自唱”、“谁编谁看”的怪圈。强调用户意识,在编辑环节就要求编辑在编发内容时,适应的不应该只是编辑自己的口味,而应该琢磨用户的口味、需求与立场。编发内容不只是简单地对内容进行加工与处理,更要看成是媒体与用户的对话与沟通。须知任何一个所编发的稿件或节目,一经,马上会有无数的受众进行体验,若不从用户的角度考虑内容的处理,自然很难获得目标受众的认同与肯定。

3.以用户的需求考核信息内容的实用性

既然现在的媒体是给人“用”的,传媒自然应该为受众提供真正有用的信息。用户的需求不仅仅是信息的消费,每一个用户除了是信息的接受者,还是一个个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企业,除了有对新闻的需求,更有对生活信息的需求。今天,传媒已经与大众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一家真正优秀的传媒,必然是深深介入用户生活、能为用户提供各种生活信息乃至生活便利的平台。

比如,一些报社充分利用发行渠道,为社区居民提供送米、送煤气等便民服务;一些报社的零售摊点或报亭,也成为社区的小吃铺与便民点;电视节目可以邀请政府官员现场解决居民的问题,购物频道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购物及送货上门服务;网站可以随时解决用户的就医咨询及挂号,等等。只有将媒体的平台功能与用户的日常生活需求紧密嫁接,才能将用户与传媒牢牢地拴在一起,打造成利益的共同体。而困扰传统媒体多年的所谓盈利模式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4.从体验的角度思考传播的效果

第3篇:咏梅的诗范文

染眉膏的用法 1、首先要根据自己眉毛的长短情况选择一把适合的眉刷,如果眉毛天生就比较短,建议选择头比较小的螺旋刷,另外,短眉毛也不容易结块,比较整齐;如果是长眉毛就可以使用比较大的梳子形刷头。

2、其次,把眉刷放在眉毛下面,逆着眉毛的生长方向轻轻地刷几遍,以便让所有的眉毛都整齐的翘起来,一定要从眉毛的根部刷。等到感觉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顺着眉毛的方向刷了,一定要注意好刷的方向要保持一致,不要把眉毛刷乱了。

3、待眉毛都充分刷整齐后,就可以给眉毛均匀地上些染眉膏了。注意短眉毛不要上得太多,少许就可以,这个才能让眉毛看上去更自然,长眉毛的女生可以适量多上些。

4、最后再用眉刷照着镜子轻轻地刷眉毛,直到自己感觉满意为止。

染眉膏是一次性的吗 染眉膏上妆之后效果是一次性的,除非使用了半永久的染眉膏,它比较持久,但是一般的染眉膏涂出来的颜色都需要卸掉。

染眉膏能维持多久 染眉膏最多只可以保持一天。染眉膏是化妆品, 它就像染发剂可以把头发变色一样,用它把眉毛刷一刷就可以变成其它颜色。比起眉笔,它更持久一些,不过它不是用来画眉的,只是染眉的。一般情况下,用了它眉毛一天都不会掉色脱妆,但晚上务必要卸妆。染眉膏不像半永久纹眉那么持久,但它用起来也非常方便,对新手来说没什么难

染眉膏和眉笔哪个好用 其实这个无法比较,因为两者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要画完眉之后才能用染眉膏再上色,不用眉笔,只用染眉膏也是没有用的,但是如果不追求精致眉妆的话,不用染眉膏只用眉笔是可以的

第4篇:咏梅的诗范文

关键词:媒介事件;电视媒体;媒介经济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GH-669)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27日

一、“媒介事件”的定义

“媒介事件”,依照通常的理解,专指历史学家布尔斯廷所说,即有意安排的、非自然的人为事件。记者招待会、公益活动、揭幕剪彩等,都属此类。这样的媒介事件,都经过人为的安排,专供媒介报道之用。我国学者李彬在《传播学引论》(增补版)中指出:“所有经过大众媒介传播的事件通称为媒介事件,不管它是人为制造的伪事件,还是自然发生的真事件。”

美国学者丹尼尔・戴杨和伊莱休・卡茨在其著作《媒介事件》中对该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媒介事件是指“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是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事件――主要是国家级的。

“媒介事件”是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它不是一般的电视节目、电视新闻甚至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媒介事件”表现出对空间、时间以及一国、数国乃至全世界的“征服”,是国家级或世界级的“大众传播的盛大节日”。它们打破了我们生活和一般报道的常规,所有的报道都从预定的节目安排中转向重大事件,并用一种极为戏剧化的方式表明将要发生事件的重要性。

这些事件是人为策划出的“电视仪式”或“节日电视”,甚至是“文艺表演”。媒介事件有三种主要的表现形式,也称“脚本”,即“竞赛”、“加冕”和“征服”。这些“脚本”决定着每一类事件内人物角色的分配以及扮演的方式。“竞赛”表现的是对抗、角逐,过程惊心动魄、悬念迭起,如世界杯足球比赛、美国总统竞选。“加冕”多是游行集会、发表演说,完全是仪式的形式,如文莱王储的豪华婚礼、奥斯卡颁奖典礼。“征服”,指人类创造伟大奇迹的电视直播,通过事件对已知极限的超越来展现超凡魅力,如三峡截流、“鸟巢”封顶。媒介事件是对那些具有公众性、公开性、公益性和公共性的重大事件,运用各种媒介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向观众讲述它的象征意义,引导观众按规定的思路进行意义的解读。媒介事件的本质是事件本身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而媒介事件的生成则需要依赖大众媒介深入持久的宣传。最终,“这些事件使集体的心声凝聚着社会,唤起人们对社会及其合法权威的忠诚。”

二、“媒介事件”的兼容问题

电视栏目在传播策划中可以利用媒介事件的超凡凝聚力和影响力,使得受众群体心理亢奋、情绪激动,人的个性在群体心理的感染下趋于弱化,电视栏目在激发人们共同价值观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传递了其品牌理念。媒介事件作为公共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具体运用阶段,需要考察媒介事件和电视栏目经营策划的兼容问题。

首先,考察电视报道如何解决媒介事件和新闻事件的对立。新闻事件大多以冲突为主题,媒介事件则往往或纠正冲突、或恢复秩序、或者偶尔推行变革,这些事件被称之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媒介事件通常是“经过提前策划、宣布和广告宣传”,在一定意义上大众是被“邀请”来参与“仪式”和“表演”的。很多时候,事件的发生是媒体与策划者之间的串通行为,即使媒体是被邀请或主动要求参与到事件之中,也可以通过策划“意识”来策划事件。媒体报道媒介事件的具体操作是:运用新闻报道的方式,即以肯定性语词描述客观事实,直接向受众传达主观的、策划的“意识”。

其次,受众在接受媒介事件过程中的心理。受众接受电视栏目的各类信息是一个“闲暇活动-被殖民化活动-产消活动”的矛盾展开过程。接触媒介是社会公众的一种“闲暇活动”方式,他们本无意接触宣传性的信息。宣传信息闯入传播媒介,侵占了受众的闲暇时间,使受众闲暇时间被“殖民化”。受众反抗这种殖民化的意愿,既是电视栏目传播活动的制约力量,又是电视栏目传播活动的推动力量。只有在受众由传播活动的客体转变为传播活动的主体之一的时候,也就是说,社会公众成为电视栏目传播活动的参与者或“产消者”的时候,电视栏目的品牌才会被主动接受。媒介事件就是主动邀请受众参与“仪式”和“表演”,在受众的积极配合下直接支配了受众的“闲暇活动”,并通过媒体报道潜移默化的传达了媒介事件中人为策划过的理念。受众接受宣传的矛盾展开过程和媒介事件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十分契合,它们都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作用于公众生活领域。

三、“媒介事件”的具体运用

随着传播策划理论的普及和延伸,电视媒体逐渐意识到在公众间建立起良好的认知度、美誉度及和谐度非常重要。于是,借用媒介事件对受众进行公关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思路,而且在国内已经有一些成功的先例。如果说要盘点成功的媒介事件,那么2005年的“超级女声”首当其冲,这个电视栏目创造了诸多记录:4亿多总决赛观众、数以千万计的短信投票、15万报名参与者、广告报价每15秒11.25万、冠军的广告代言费7位数、演唱会出场费20万……而蒙牛集团正是借助“超级女声”来形成媒介事件,成功塑造了酸酸乳的品牌。下面以蒙牛集团联合湖南卫视发起的“超级女声”为例,论述媒介事件在电视栏目经营策划中的运用。

(一)感性诉求与公益内容的结合。据AC尼尔森的统计数字,尽管2004年蒙牛乳业已占液体奶市场的22%,但其毛利率却由25.1%下跌至22.3%。蒙牛酸酸乳的主要消费群体,定位在14~18岁的初高中女孩子。蒙牛酸酸乳最初的广告语“美味加倍,让自己更可口”在沟通主张上比较模糊,不如伊利优酸乳的广告语“青春滋味,自我体会”贴近消费者,也没有营造出时尚、年轻、女性化的品牌形象。蒙牛自身,无论在产品、通路、细分市场、品牌表现、消费者沟通等方面,都同样需要创新、需要突破。2005年,蒙牛对受众群体进行了细分,将酸酸乳品牌重新定位为那些独立自主、崇尚个性的初高中女生,她们率真直接、尽情尽兴、感情丰富、不加掩饰、敢说敢做、自我肯定、自然真实,而且本色可爱,喜欢跟着感觉走。在这些女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是酸甜交错,笑泪交加的,她们在整个青春期里的成长感受就是“酸酸甜甜”的滋味。酸酸甜甜,这不仅是产品的味道,更是品牌的味道――蒙牛需要把酸酸甜甜的青春体验双向粘贴,一面粘贴给目标消费群,一面粘贴给自己的品牌,并产生同频共振。有了2004年的经验,继续牵手湖南卫视,深度策划“超级女生”栏目,成为发起媒介事件的不二选择。

诉诸于感情和诉诸于理性是电视栏目经营策划的两个手段,具体到“超级女生”栏目的运作,则实现了“友谊第一”的感情化和“公平竞赛”的理性化的统一。每一个大众评审都会自由而公平的投出一票,每一个走上PK台的选手都会理性的接受挑战和抉择。作为“竞赛”类的媒介事件,“超级女生”栏目充分考虑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选手、观众和品牌自身都添加了更多的公益内容。作为“加冕”类的媒介事件,颁奖典礼和送别仪式同样煽情。在总决赛之前不幸离开的每位选手,都会有一个独特的送别仪式,大屏幕上会播放该选手的参赛历程,然后邀请选手说出离别感受,最后和其他选手一一相拥。总决赛进入三甲的选手也是同样会有一个颁奖典礼,程序和送别仪式相似,不过在感情上更加喜庆和开朗。“让你的青春留下印证”是蒙牛酸酸乳和“超级女声”栏目的共同理念,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受众群体对于蒙牛和“超级女生”栏目的感情都会大大加深。

“酸酸甜甜就是我”的产品及品牌形象,得到大中学生极大的认同,销售从7亿元提升到25亿元。AC尼尔森的调查显示:2005年6月蒙牛酸酸乳在广州、上海、北京、成都四城市的销售超过100百万公升,是2004年同期的5倍。

(二)灵活宣传与媒介整合的结合。媒介整合,是指多种媒体的互动组合,灵活宣传是指采用更加灵活有效的公关和广告整合策略。多种媒体的互动组合毋庸赘述,无论是厂商还是消费者都已经非常熟悉了,比如“超级女生”在运作过程中,集中发动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所用媒体资源,利用新闻报道、专题评论、人物专访、手机投票、网上讨论等各种媒体形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因此在这里,我们着重强调后者。

所谓公关和广告整合策略,是指将公关职能移植到广告宣传策略中,以公关的方式来做品牌和产品的推广。以神州系列飞船发射的电视直播栏目这样激动人心的“征服”性媒介事件为例,“神五”发射成功的第二天,印有“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标志的蒙牛牛奶便出现在各超市卖场,其速度之快,令人吃惊。2005年“神六”事件依旧是进行相似的宣传,在“神六”从上天到落地整整五天的电视直播栏目中,印有“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标志的蒙牛牛奶频频在广告中露面。中国航天基金会授权航天员专用的产品有6个,而蒙牛因为很好地利用了神州系列飞船发射的电视直播栏目,所以一般人只知道这一个。《新京报》刊出的2003十大营销人物,蒙牛总裁牛根生因借“神五”做广告而位列榜首。

这种借助电视栏目来宣传企业或产品的情况很多,但是借助媒介事件的电视栏目具有无可匹敌的受众注意力,因次也具有十分强大的广告效果。类似的电视栏目不仅可以采用冠名、赞助、插播广告的常规形式,而且还应该根据媒介事件的特点,策划一些诸如专用产品、纪念产品等一系列的经营性产品,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

(三)隐性运作与高效经济的结合。长期以来,在部分虚假广告和夸张广告的影响之下,受众对于广告有种强烈的防范心理,尽管如今绝大部分广告制作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精良,可这种经验的、潜在的心理仍深深地影响着人们。于是,精明的广告商开始利用传播策划的手段另辟蹊径,如开展活动以吸引媒体的目光,通过媒体的权威性来为自己做宣传,赞助或制作有关电视栏目,通过情节展示其商品等。按照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人们总是有以更加经济有效的方式行事的趋向,也就是说以最小化的成本投入来获得最大化的利益。那么,对于电视栏目的经营策划来说,媒介事件无疑使广告宣传的隐性运作和高效经济联系的更加紧密。

当前,体育营销已经成为媒介事件的热点,尤其是竞技体育,其“竞赛”性和“征服”性是其他运动无法相比的。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的电视直播中,哈药集团“三精制药”以不到2,000万元的投入,获得了数倍于投入的收视和市场回报,而拥有电视直播权的媒体形象提升和经济效益收入更是难以用数字来衡量。

然而,“体育营销要在‘圈地’和‘耕地’中把握‘烧钱’的艺术。”太度体育总裁朱小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有实力的企业疯狂地争抢非常稀缺的体育资源,大肆“圈地”。虽然这带来了“排他权”等诸多“特殊待遇”,但也许从一开始“这块地”就根本不适合自己,于是浪费了大量的资金与人力成本不说,还有可能给品牌带来负面影响;更有甚者,只知“圈地”却不会“耕地”,或者根本就没想到还要“耕地”,于是巨资换来的“权益”就这样白白的浪费掉了。“说到底就是在体育营销中,不仅要学会‘圈地’,更要会如何‘耕地’”。

2006年,著名的电视栏目――“蒙牛《城市之间》”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央电视台的支持,与其营销中“耕地”方式的创新有关。蒙牛不仅取得了“2008北京奥运会”赞助商的席位,而且利用“蒙牛《城市之间》”栏目在世界各大城市进行公关宣传活动,立足“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这个最能亲近大众的主题,用体育赋予了品牌新活力和内涵。

四、“媒介事件”的注意事项

电视栏目为了吸引注意力,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需要借助媒介事件。媒介事件的策划往往与产品市场中的知名品牌,社会生活中的轰动事件联系在一起。前面列举的湖南卫视与蒙牛集团共同策划的“超级女声”栏目为双方都赢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借助神舟飞船发射电视直播的良机,央视与蒙牛集团相互冠名;在奥运会的大市场里,央视体育频道与蒙牛集团共同策划《城市之间》栏目,使得两者的品牌可以走遍全球。然而,电视栏目在借助知名品牌与轰动事件推广与宣传自己的时候,需要注意“公序良俗”的约束。

薛宝钗的《临江仙・柳絮》中有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媒介事件为电视栏目的经营策划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借助媒介事件,品牌可以自由地展开思维,激发创意,使传播策划更上一个台阶,为大众媒体的腾飞插上有力的翅膀。但是,对媒介事件的利用不能肆意妄为,如今的公众已经不再是巴纳姆时期“被愚弄”的对象,不考虑公众的心理必将遭遇失败。如2004年9月6日晚,中央电视台4套《今日关注》栏目在关于俄罗斯北奥塞梯别斯兰市人质危机的报道中,播出滚动信息,对人质危机死亡人数进行有奖竞猜。此举引起观众的极大愤慨,对这种借助媒介事件乱做广告的行为予以强烈谴责,其后果可想而知。

可见,媒介事件对电视栏目经营策划的影响值得我们拿来借鉴,但是媒介事件不是万能的药方,只有科学合理的利用它才能获得成功。

主要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戴杨,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第5篇:咏梅的诗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学;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56-01

我看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21期《多媒体与美术教学》这篇文章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多媒体对美术教学的作用。我个人认为还不够全面,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把多媒体教学在美术教学中有哪些优势,才能帮助美术教师更好的了解和应用多媒体,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但要努力钻研教材,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大纲,同时更要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的搜集和整理能力,想办法、挤时间,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提高自己运用多媒体的能力,让多媒体教学为我的美术教学改革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多媒体教学使教师能够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学科的特点是形象性比较强,要求学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美术教师还是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老师讲解,学生理解,教学效果一定很差。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习兴趣高时,教学效果一定高。反之,教学效果就差。同时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能够为我们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多媒体美术课堂教学与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自由想象创作需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已不再是从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多媒体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也渗透到了美术教学中,在课堂中,合理应用多媒体,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分析力等多种能力,为课堂教学素质化创造了有利条件,能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为全面理解知识铺平了道路。多媒体教学在美术课堂教学上比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方法更胜一筹。

多媒体教学还具有直观性,使枯燥的、抽象的学习内容转化成有趣的、形象的、可视听的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缩短了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距离,可以为学生提供思维中介,始终保持想象力的活力,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多媒体教学不仅信息量大,而且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把平时教师难以说清、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点,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将微观、抽象、不可见或难以解释的知识,使之形象化和直观化,还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直观材料,从而减少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直观的形象的表现画面,有利于学生感受美、有利于学生创造美,有利于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

美术课要想上好,其实不是那么容易。不论是课前的精心准备,还是课堂教学中的方法,以及情景创设、多样评价、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这些都需要我们美术教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但不管我们教师怎样努力,都不应该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一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而多媒体教学恰恰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以教师讲解为中心,教师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除了学生在画画的时候以外,学生很少参加教学活动,许多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在美术课堂中,许多时间学生以临摹作品为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很难得到发展。

而多媒体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学习者,而且要求美术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中国青铜艺术》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以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入手,在通过多媒体展示了现代的一些青铜器作品,学生一看到这些作品,就说在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中看过的,这些作品有很大的艺术价值,有的学生说自己家里也有烧香的香炉是青铜做的,有的同学说他家的汤勺也是铜做的等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

可见在多媒体的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发生很大变化。我们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指导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进行自主的学习。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三、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充满活力和想象力

学生由于年龄结构的特点,他们更加喜欢接受让他们开心的教学手段,因此,我们在进行美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课堂上有动画、音乐、卡通、游戏、鲜艳的色彩等,把形象美、色彩美、线条美、对称美、透视美…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比原材料显示得更鲜明更集中更强烈,使学生看得更清晰,感知得更充分,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更能使美术课堂教学更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相对应,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更充满活力,更吸引学生参加美术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思路。

第6篇:咏梅的诗范文

关键词:高中美术;多媒体;使用策略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的使用应该常态化。但在我们高中的很多美术课堂中,教室里面的多媒体设备只是一种摆设,很少有教师使用,即便用了,也显得太生硬而做不到熟练。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形呢?笔者认为是我们很多高中美术教师对使用多媒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让各位同仁感受到多媒体技术的魅力,从而主动地采用多媒体手段来开展教学。

一、呈现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不管怎么说,多媒体技术是可供我们采用,从而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的手段。就高中美术课而言,我们采用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能有效地将相关教学信息最大化表现和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是目前为止其他教学手段所难以达到的,这样说是毫不为过的。这主要是因为,多媒体技术能够做到将有关信息,以最直接的方式、最形象的载体和最生动的画面感,使我们的课堂变得丰富活泼、不同凡响。欣赏《韩熙载夜宴图》这幅作品,教材所呈现的充其量点及作者及朝代、绢本设色特点、长宽度如何等等方面。课堂教学时如果单凭这些,显然是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的。纵使我们教师作补充(主要是靠嘴说),笔者认为这也只是蜻蜓点水,解决不了什么大的问题。这是,如果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能解决传统手段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具体教学时,笔者借助多媒体手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介绍作者生平。主要包括:生卒年、所处朝代;字号、籍贯等;学识、兴趣等。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笔者花费了更多的笔墨介绍其家庭成员,特别是其父亲的经历和作者想一展宏图但却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这对于学生了解该幅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领会作者作画的意旨就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2)内容表达特点。这表现在如下几点:就画面内容而言,画面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重墨在什么地方,有何特殊之处,大都通过技术处理灵活表现出来;就画面人物形态和特点、环境的变化等方面,笔者也都通过一定的手段予以分别的表现;而对于这幅画韩熙载的形象,笔者则是通过多媒体将其在画面中的五次出现做了动态的演示。这样处理,就可以帮助学生动态地、轻松地把握韩熙载的相貌特点、内在气质和他自始至终所表现出来的面部表情。

二、宏观深入,丰富教学手段

对于多媒体教学在高中美术课堂中的作用,上文笔者已经提到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仅此而已。但是,不比较不知道,单就手段而言,它能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手段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这就能有效地改变传统课堂上只靠模型、单靠挂图、仅靠画笔、光靠嘴皮来耍的局面。实践证明,课堂上引入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极低、甚至排斥淡化的局面得以改观,更能促进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这里,我们主要是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手段,根据一定的逻辑事理关系,将相关内容制作成组合图或者动态图。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将惯常以来我们所口说手写的内容和呈现方式,进行转化。这样就可以将静物(比如图面、形状等等)、声音、影像和说明性的文字等等有机地链接成一个整体。这就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呈现样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多维化、灵活化,立体感立马显现在学生们面前。比如,头像素描是近几年各大美术院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比较青睐的热点考查内容,所以很多学校和考生也都识时务地将主要抓手放在主攻这一考查点上。但是,注意归注意,由于一些说不清的原因,很多学校在教学上和很多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多不足。这其间反映出的共性顽疾就是在整体感把握层面上,他们很难做到分析得宏观性和处理得深入性,反观他们却陷入了细枝末节的泥淖之中。这时候,如果我们适时地引入多媒体手段,从构思和抓住轮廓两个方面入手,就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手段得以选择。特别是在抓轮廓方面,我们可以将这一过程用多媒体动态展示出来,比如:①头部的基本形状;②明暗交界线处在什么位置;③头部和肩部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等等。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仅仅跟着画面走,如此,怎么会出现学生要么东张西望要么埋头昏睡的情况呢?

三、归纳概括,有效破解难题

上面所说的两大点是笔者着重阐述的,显然这是多媒体教学手段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下面,笔者再简明扼要地说一下第三点。高中美术课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欣赏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的内容,在很大情况下,单靠惯常手段是难以让学生轻松理解和接受的。如果这时候我们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将有关内容制作成课件,在教学中进行演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这方面,具体是这样做的:在呈现画作让学生自主品析后,我们教师要注意强化对所涉及的欣赏方法,以及相关规律性的东西,做出结论性的概括。这时候就要求我们用再现的方式,对这一过程进行形象的动态演示。这样通过时而的分解和因时的组合,就可以将一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感性上的认识。综上所述,我们发现,采用多媒体技术确实让我们的课堂增色不少。但课堂实践当中采用它,还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设计,灵活运用,让其发挥应有的功用。

参考文献:

[1]万兆乐.融合智慧助推发展[J].未来教育家,2017(4):60.

第7篇:咏梅的诗范文

酸梅汤的做法:

材料:乌梅、山楂、甘草,冰糖。

1、将搭配好的材料放入盛满水的锅中煮开;

2、煮开后将火开为小火熬制40分钟左右;

第8篇:咏梅的诗范文

注定沉醉在有你的季节

于是

开始坚持用思念去品味

品味我们在一起的那份温存

你如玫瑰花一样

炽热我心中每个地方

浮沉一段段不可磨灭的梦

鲜红的花瓣

是你美丽的唇

触动一种爱的纯真

相逢的喜悦

百度回眸的微笑

还有你无尽的温柔

制作一份爱的神奇与魔力

写在诗里

只求一个永远——-

第9篇:咏梅的诗范文

关键词:美术创作;构图;布局

我国的绘画历史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中,中国画是其中最为耀眼的明珠之一。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构图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基础步骤。只有先作出完善优美的构图,才能绘制出富有艺术内涵和艺术美感的优秀作品。但是,当下有许多绘画功底扎实的美术创作工作者,却因缺乏对构图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和不清楚构图具体的实践方法而创作不出符合作品内涵和艺术美感的满意作品。

一、构图美的概述

构图就是艺术创作对象在画面中占有的位置空间所形成的画面分割形式。也就是说艺术形象创作的线条、点、明暗、色彩等艺术元素在画面结构的布局形式。构图美是艺术创作者将自己的创作理念通过各种艺术元素在艺术作品中具体体现出自身的审美情趣与作品内涵。艺术工作者需要把人、物等各个作品元素的关系和位置合理安排,组合成整体的作品,这就是构图具体过程。构图直接影响作品的最终效果。在艺术创作中,创作者常为作品中具体的点、线、明暗、虚实、色彩的综合展现百般斟酌。现实中,常有一些美术工作者虽然美术功底好,但是却常常忽略了作品的构图美,导致作品效果与内涵出现偏差。由此可见,构图美是艺术创作品必不可少的主要元素。

二、影响构图美的原因

(一)线条的形态感

在美术创作中,线条的各种形态表达的是不同的意境。水平线的形态给人平静、安宁、静止之意;水平线表现湖面、河面、海面时,表达了风平浪静之意;水平线又经常被用来表现开阔、平坦,一望无垠或者用来抑制画面中的波动。在古典的创作画法中,垂直线条的形态感带给人的是创作对象的高耸、挺拔、刚直的特性,表达是庄重、悲壮、严肃的作品内涵;锯齿线、波浪线在画面中表达的是紧张、凶险、剧烈的作品语言和痛苦、扭曲的作品人物的内心感觉。

(二)分割面的形态感

艺术作品由线条组成各种分割面。各分割面的形式有许多种,如正方形、三角形和正方体、长方体、球形、柱形等。在作品的具体创作过程中,整体画面中不同分割面的妥善安排,表达了不同的作品意境。有些作品在表现分割面的形态感时,比较含蓄,例如山水写意。有的作品在表现面的形态感时,却又十分夸张,如抽象画。分割面的各种形态有、三角、圆形、V形、S形等。分割面的各种形态表达了不同的作品语言和艺术内涵。杰出成就的美术家在构图上总能恰到好处地汲取他人的长处,并结合自身特点作出独一无二的创新,从而赋予作品更深更新的内涵,带给人们全新的艺术享受。

(三)色彩明暗的层次感

美术作品创作的构图除了点、线、面三大要素。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作品色彩明暗的层次感。画面中创作对象色彩的明暗的准确安排直接影响作品的完成效果。色彩的明暗在素描作品和我国传统的基本水墨画表现更为明显。因为这两类基础画的色彩单一,作品色彩层次仅凭一、两种色彩明暗、浓淡来表现作品的层次感、对象的远近等。在素描作品中,光线明暗的表现力更强,作品的亮面、暗面、物品的远近等都是以色彩的明暗来具体表现。

三、构图美在美术创作中的体现

(一)古典画法

古典画法的构图大多数以水平、静态的排列,并且以最大限度还原现象、景物、人物形象的真实形态,以此来表达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意愿。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部作品中运用的正是传统的构图方法,将创作主体置于画面的中心,为了使人物自然真实,画家采用了远近法,并将人物、景物有效的分工、表现适当的构图空间美。与此同时,画家将视觉焦点与画面置于同一水平面上,展现了古典画法中构图宁静自然的基本原则。

(二)平面化流派

在文艺复兴之前,美术创作是以图象学构图的具体呈现。美术作品中的所有内容在平面上基本不会产生冲突,如古老的壁画等。但是在文艺复兴之后,虽然科学进步了,并由此发展了透视学和解剖学。不过,艺术表现方式方法却仍拘于再现对象的规律上,因此失去了平面画的创作自由。自现代绘画崛起后,特别是自亚洲艺术和非洲艺术在西方国家展出后,绘画史上开始产生了平面化的构图方式。这种平面化画法产生了两种流派:一种是对空间进行再构图的平面化方法,另一种是装饰性的平面化方法。

(三)立体化构图

美术创作中的立体化构图起源于1908年著名大师毕加索的《三个女人》和布拉克的《埃斯塔克风景》。这两部作品的特点是以塞尚的“自然物都可以还原

成球形、圆锥形和圆筒形”这句话为基本创作原理。在作品的构图中用几何形态的立体形态还原创作对象,采用视点移动的平面化技法对画面的整体进行构图。立体化构图又分为两类:一类为分析立体化构图,这类构图技法达到的是几何图形排列组合的美感;另一类为综合立体化构图,采用的是实物拼接手法,达到构图的多样性美感。

(四)超现实构图

超现实构图比较容易理解,即超出常规,跳出现实生活的美术作品构图。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超自然、超现实的自由世界存生,比如梦境、幻觉、灵感等。由此,这些超现实的艺术家们展开了天马行空的想象,采用不拘于生活常态、事物常态的无边界自由主义创作出脱离现实生活的,具有一定形式美的美术作品,以此来表现个人的梦境、幻觉、狂想等。例如,达利的《记忆的延续》、几米的超现实漫画等。

四、结语

美术创作中的构图与房屋建筑中的主体结构的作用相同。房屋建筑中如果没有科学、牢固的主体结构,那么房屋的具体构建过程将十分艰难,其建筑的最终效果必然十分低劣。因此,美术创作中完整、合理的构图是主要基础,通过恰当的点、线、面与色彩的明暗的合理归置,为最大限度地完美完成美术作品创作,奠定其坚实的创作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静.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图景:知识与行动的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熊胜利.谈美术创作中的构图美[J].孝感学院学报,2012,(02):93-95.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