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一节 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目的及时间
1.调查对象
笔者在自身所在学校紫荆中学任意选了高一三个班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所选班级成绩有高、中、低之分,每班70名学生,210分调查问卷全部收回。
2.调查目的
了解当前高中生语文作业受欢迎的程度,了解高中生语文作业的价值取向,了解高中生语文作业的内容及形式,了解高中生对语文作业的需求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当前高中语文作业的缺陷。
3.调查时间
2008年5月。
二、调查数据统计及分析
1.你认为现在的高中语文作业主要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
A.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B.做很多题,但成绩并没有提高
C.不能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习题
D.做题方法和思路指导不够
统计:选A的63%,选B的17.6%,选C的74%,选D的29.6%。
分析:高中语文教师布置作业时实施一刀切,不能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次布置习题,导致学生做题的兴趣不浓。
2.你认为现在进行的高中语文作业的目的是什么?
A.为考试成绩
B.为培养学生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
C.为了学生全面发展
D.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
统计:选A的71.3%,选B的37%,选C的26.9%,选D的51.9%。
分析:在高考指挥棒作用下,高中大部分学生做语文作业是为了考试成绩,而不是为了自身全面发展、培养自己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而做语文作业。
3.你认为怎样的高中语文作业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A.让学生自己自由选择作业
B.针对自己学习缺陷的作业
C.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作业
D.能得到有效指导的作业
统计:选A的19.4%,选B的63.9%,选C的44.4%,选D的60.2%。
分析:从统计结果中看到,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语文作业应有针对性,并能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
4.你在作业中遇到困难时是怎样处理的?
A.通常无法解决 B.老师讲评时解决
C.主动问老师解决 D.问同学解决
统计:选A的5.6%,选B的70.3%,选C的26.9%,选D的54.6%。
分析:高中生在做语文作业的过程中主要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策略指导,缺乏主动性。
5.现在的语文作业中与同学合作的作业多吗?
A.基本没有 B.有一些 C.很多
统计:选A的68.5%,选B的31.5%,选C的0%。
分析:高中语文作业中缺乏合作探究性的作业。
6.你的语文作业的来源主要是哪里?
A.学校统一定的作业资料 B.老师的布置
C.父母规定的作业 D.自己找的作业
统计:选A的47%,选B的97%,选C的0%,选D的3.7%。
分析:高中生语文作业的来源主要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不主动选择作业内容及形式。
7.你的语文作业的内容多为哪些?
A.背书 B.练习题
C.语文活动 D.随笔及作文
统计:选A的81.5%,选B的82.4%,选C的15.7%,选D的10%。
分析:高中语文作业多为背书、练习题这样简单枯燥的内容。
8.你现在做语文作业的时间平均每天大约是多少?
A.30分钟以上 B.少于50分钟 C.50分钟以上
统计:选A的85.2%,选B的14.8%,选C的0%。
分析:高中语文作业的时间大多控制在30分钟以内,题量并不过多。
9.你对现在的语文作业的态度是怎样的?
A.不愿意做 B.自愿做
C.为应付老师才做 D.为考试成绩才做
统计:选A的5.6%,选B的44.4%,选C的14.8%,选D的61.1%。
分析:高中生大多是为了考试成绩才做语文作业的,不是出于自愿。
第二节 高中语文作业问题探讨
根据以上的调查数据,笔者在本节中总结了高中生语文作业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探讨,去发掘问题背后的原因。
一、发现的问题
1.高中生语文作业要求统一,不能因材施教
调查问卷中第一题“你认为现在的高中语文作业主要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有74%的学生选C,这表明现在的高中语文作业还是面向全班布置,而不是针对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布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一点“积累、整合”中就指出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但是上面的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的高中语文教师并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作业,作业布置存在一刀切的情况。学生做这样的作业,结果是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没有拓展和加深,没有掌握的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补偿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丧失做语文作业的兴趣。调查结果就有63%的学生认为当前的语文作业存在着“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问题。
2.高中语文作业目的单一,直接指向考试成绩
调查问卷第2题“你认为现在进行的高中语文作业的目的是什么?”有71.3%的学生认为是为了“考试成绩”,有51.9%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这说明高中语文作业目的单一,直接指向考试成绩。而高中学生心中期待的语文作业的确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完全掌握这门工具性学科,包括阅读、写作、交际能力表达与思维能力等(102人填写);增强语文素养,提高文化水平,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71人填写);而仅有37人填写:增强解题能力,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考试成绩,为了高考。这说明学生很看重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自己终身发展的帮助。
3.高中语文作业内容多为习题和背书,学生无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97%的学生的作业来源主要是“老师的布置”,47%的学生作业来源还有“学校统一定的作业资料”,只有3.7%的学生会自主自发地找些作业做。这可以看出,高中学生在语文作业中已成为奴隶,听天由命,不再进行主动规划和选择了。而调查结果也显示,这样的作业主要是习题式的笔头作业(82.4%的学生选择)和背书(81.5%的学生选择)。单一的习题,固定的答案又能给学生多少的熏陶和体验呢?纯粹的背书也只会让学生苦不堪言。活生生的语文实践变成了死僵僵的习题背书,学生当然没有兴趣了。
4.高中语文作业形式机械化,学生消极被动
调查中,68.5%的学生选择“基本没有合作的作业”,另有31.5%的学生选择“有一些”,而没有一个学生选择“很多”,这表明现今高中语文作业主要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合作作业很少。针对原有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课程要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该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特征。“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希望学生能够改变以往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局面,能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感悟。高中语文作业也急需这种“主动、探究、合作”的作业方式。调查发现,高中生在语文作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有70%的学生选择“主要靠老师讲评作业时解决”,54.6%的学生会“问同学解决”,这表明大部分高中生在很多时候是依靠老师来帮他们解决问题,是被动地解决问题,甚至有5.6%的学生说自己遇到困难和问题是“通常无法解决”,如果改善高中语文作业的方式,融进“主动、探究、合作”的元素,加强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应当可以解决这种“被动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情况。
调查中,有61.1%的学生选择“为了考试成绩”做作业,44.4%的学生是“自愿做的”,14.8%的学生选择“为了应付老师才做的”,5.6%的学生选择“不愿意做”。而作业时间的调查结果是,85.2%的学生选择作业时间是“30分钟以内”,没有一个学生选择“50分钟以上”,这表明高中语文作业时间并不长,但是学生并不自愿做,这也正好证明了上面分析的高中语文作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已影响到了学生的做作业兴趣和做作业态度。
二、问题的分析
高中语文作业情况的调查分析表明:高中生不喜欢现在的作业内容及形式,他们对做作业的态度是被动、应付的,他们对作业中的问题很少有主动地探究,他们做作业的结果也是不理想的。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高中语文作业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高考仍然是学生和家长关注的问题,这就使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对语文学科更加重视。想要高考会做题,那平时多练相应的题总是有些好处的,于是语文教师开始按照高考的题型出习题,进行反复的操练。正如上面的调查问卷体现的,我们的学校语文作业大多是习题和背书,并且有越来越明显的趋势:高考领导教学。中学的教学往往以高考试题为指挥棒,清晰地打上考试的烙印。
2.高中语文作业设置没有体现“以人为本”
高中语文作业还是语文教师布置、语文教师批改、语文教师讲评,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没有主动性可言。高中语文作业没有把学生作为作业活动的主体,以其为中心。而现代教育观点认为:“谁获取知识谁就是课堂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语文课堂自然应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它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阵地。”同样,在语文作业过程中,学生也应是作业的主体,应该鼓励学生参与作业内容确定、形式选择、评价的全过程。
3.高中语文作业形式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
调查显示,大多数高中生是为了考试成绩才去做教师布置的语文作业,甚至是为了敷衍教师才做,他们的做作业动机不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高中生在做语文作业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多是等待老师的讲评,并没有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感悟和提升,这仍然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削弱了学生的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高中语文作业中基本没有合作的作业。
在高中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均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学者指出:“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为学生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新的思维产品奠定基础。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协作、分享精神,为学生在社会的群体中适应和发展作准备。这三种价值取向互相并行而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此观点说明这三种价值取向的学习方式应在高中教学中结合使用,那么作为语文课堂的拓展和深入的语文作业也应该重视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结合。
4.高中语文作业评价机制陈旧
鉴于当今青少年普遍对语文学科不重视,不感兴趣的情况,我们进行了对青少年语文知识储备的调查,希望通过此次调查,能详细全面了解现代青少年的语文知识储备情况,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对青少年对语文知识的积累提出一些看法。
调查方式
首先我们通过小组内的讨论编出一份调查问卷,再通过在街头和校园向青少年散发问卷进行调查,最后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得出结果。
调查结果
通过在街头和校园内问卷的散发,我们得到了45份答卷。经过统计,结果如下:
调查结果分析
1青少年语文知识储备情况分析
从整体上来看,青少年的语文知识储备比较匮乏。我们小组认为这份问卷的选择题应答对六道题以上算是正常水平,因为选择题只考察一些比较简单的文学作品和作者。可是通过调查反应出来的情况不是很理想。选择题答对六道以上的只有53%,只答对3到5题的人还有38%,全部答对者只有一人。这说明还有47%的人语文知识储备不够充足。这些数据是不容乐观的。此次调查反映出青少年的语文知识储备情况只能勉强合格,而仍有一部份人的语文知识储备情况只停留在初一甚至小学的水平,而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去更进一步的加深对语文的了解。在新世纪的今天,语文不光是一门基础学科,还是帮助人们提高交流能力,理解能力的重要工具,更是塑造完善我们人格的途径。青少年语文知识的匮乏对于要求高素质人才的今天来说是不相适应的。青少年语文知识的匮乏将影响着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造成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低下,甚至影响青少年心智的健康发展。
从各题答题情况来看,我们还发现了青少年语文知识储备的片面性和不均衡性等。
第一题,第二题的正确率是比较低的,分别只有38%和40%。这两道题调查的是外国文学,相比调查中国文学的第四,第五题的高正确率说明大部份青少年对于外国文学的了解不如对中国文学了解的多,也说明了青少年缺乏一个广阔的语文观,仅仅局限于自己平常接触较多的中国文学,而没有去关注世界范围内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而对于中国文学,青少年也缺乏全面的认识。虽然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第四,第五题的正确率高达75%,但像调查中国近现代文学第七,第八题的正确率却略低,只有平均50%左右。这说明青少年对近现代中国文学的了解没有对古代文学了解得多。而大多数青少年对于现代文学的了解也只停留在校园文学,网络文学上,这可以从回答问答题时,有不少人认为韩寒,郭敬明等也属于现代文学大家这一现象看出,现在青少年可能会有大多数人读过或比较了解四大名着,但有较少人会了解像茅盾,沈从文,贾平凹等近现代作家的作品。这从连线题只有11%的正确率可以看出,大多数青少年对于近现代的文学作品不甚了解。
2原因分析
(1)青少年对与语文的学习兴趣不大。从网上的一些调查我们得知,青少年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远远低与对数理化一些学科。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其一,学科爱好表现个人差异,随着青春期心理的发展,偏爱某些科目而冷淡某些科目,似乎是难于避免的心态。其二,课程增加,学习负担加重,使中学生不可能还像小学时那样将主要兴趣集中于语文学习。其三,独立思考和批判意识日渐形成,使他们对语文教学现状逐步感到不满,兴趣下降,有的甚至把学习兴趣从课内转向课外。其四,“重理轻文”等社会风气的影响也使部分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不浓。其五,我国的传统教育是应试教育。即使在大力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仍难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对兴趣的培养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2)青少年的阅读贫乏。从此次调查反映出青少年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不仅在量上达不到要求,也在广度上达不到要求。青少年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只限制于一些中国古典文学名着和现代的一些校园文学,武侠作品等,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和世界名着较少涉猎。现代青少年较为偏向流行阅读而不去注重经典阅读。尽管流行阅读也有其价值,但青少年更应注经典阅读,这更有益于打好自己的语文基础,更有利于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论与建议
经过此次关于青少年语文知识储备的调查,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青少年的语文知识储备情况不容乐观。大部份人的语文知识储备水平勉强合格,而另一部份人的语文知识储备低下。
2青少年对于中国文学的了解程度较好,尤其对于古典文学了解较多。但对于近现代文学了解较少。
3青少年较少接触世界文学,对于这一方面的语文知识储备最为浅薄。对于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作者与人物知之甚少。
对于青少年的语文知识储备我们有以下建议:
【摘要】从当前高职教育发展要求角度看,其语文教学应处于无容置疑的公共基础课的地位。然而现实发展中很多高职院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语文教育的问题,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有边缘化趋势,不仅缺乏思想政治课的权威性,同计算机等专业课比较也不具备立竿见影的现实效果。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处境越来越尴尬,专业课、实践教学课均大量挤占语文教学时间,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从当前大学语文教学问题入手,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394-02
1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现状概述
当前,文化底蕴缺乏现象是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虽然当前素质教育理念已经逐步得到认识,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问题的相关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加强,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很多地区的高职院校也相继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大学语文等课程,其宗旨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全面提高其个人文化素质。然而受到高职院校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就业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在思想重视程度、师资力量分配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均还不够得力,收效也不够明显。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出现了技能强素质差的尴尬境遇。
2 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比较模糊:在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的相应体系中,对于高职大学语文尚缺乏比较明确的定位。各高职院校对于大学语文教学的认识也不够统一,课程的开设的随意性较强,一些高职院校甚至认为,高职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哟啊不断提高职业技能,而进行大学语文教学完全是可有可无的,再加上高职院校学制短,总课时数少的实际情况,在保证英语等基础课以及专业科的情况下,语文课往往是减之又减,部分高职院校甚至直接将大学语文课砍掉,而一些高职院校虽然也开设了大学语文课,但每周也仅有是象征性的两学时。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在教学形式上,多采用选修课和讲座方式进行处理,大学语文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往往很难达到。大学语文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也在逐步丧失。这种现象不仅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定位缺失的直接反应,也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认识的一些误区。
2.2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时量存在严重不足:课时量可以直接反应对一门课程的重视程度。高职院校中通常也是最能体现办学特色、最具培养目标的课程,在课程安排中占有最多的课时。从某种方面甚至可以说,课时的多少,可以直接反应出一个学校对各学科的重视程度。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均是选修课,课时更是非常少。这种现象似乎可以给学生一个明显的心理暗示,就是大学语文课程已经不再重要。加之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思想,造成选修大学语文课的学生人数很少。压缩大学语文教学课时从短期看,似乎节约了一些教学资源,但从培养人才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长期角度上看,是不可取的。
2.3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资料相对缺乏:在很多高职院校中,语文教学资料情况十分缺乏。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是的更多空间留给了科学类、技术类的书籍。与大学语文相关的文学类书籍较少,少量的文学书籍在时间上也十分陈旧,往往仅能满足那些文学爱好者业余的消遣的需要。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也不容乐观。很多高职院校是完全照搬大学本科的教材,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没有固定的大学语文教材。其他多媒体教学设备更是十分缺乏。
3 大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内在原因为高职大学语文教育目标缺位:第一,大学语文教育目标还是偏重知识的积累,往往忽略自身能力的形成。第二,大学语文教育目标存在自我封闭的问题,没有很好地和其他学科进行有效沟通。第三,大学语文教育应在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之外,进一步提高对学生人格和修养的培养力度。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成才,人格和修养的培养更为重要。因此在在教育目标制定中,对于如何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人格修养仍应进一步加强
3.2 外在原因在于人才市场的目标短视: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繁荣,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多样化以及产业技术水平的升级换代,社会上对于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存在很多的缺口,这些情况在客观上促进了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而就业率无疑是衡量高职院校的一项关键性指标,学校就业率是学校的生命线。面对现实的就业压力和当前市场的短期需求,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自身需要,常常只能采取口径更窄的专业设置的方式来进一步增强其针对性和实用性。人才培养的功利导向十分严重,对于大学语文类文化素质教育往往重视不足。
4 进一步改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对策及思考
4.1 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实训、实习活动充分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均在实训、实习活动中,而学生在实训实习活动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语文问题。例如,撰写写调查报告等,此时语文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同时,语文老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的实践能力,转变角色,真正成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的传导者和传播者,成为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领路人。
4.2 全面淡化教师传授,积极强化学生参与:在过去传统教学中,往往十分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课堂设计逐句逐段深挖掘、透分析,似乎教师不传授不讲解,就不是在上课,学生只能被动的听被动的写,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很大的限制。要改变“一堂言满堂灌”的现状,教师就必须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授课过程中尽量缩短讲析的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通过精心策划,有意留白、重点阐述,举一反三、引导启发,鼓励创新、设置情境,集体讨论等形式彻底改变师生之间纯粹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通过师生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学善学,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3 面向就业市场,注重教学的职业性:高职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所以高职语文教学应面向市场,针对学生实际,大胆调整教学内容,切实把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上来,将目标瞄准学生将来的就业需要上来,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可以开设写字课,训练学生写一手规范、工整、秀丽的好字;可以开设口语课,纠正发音,锻炼胆识,培养学生能表情自然、清晰流畅地表情达意;加强应用文写作,满足毕业求职甚至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需要。现在的高职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功利”的,一旦他觉得有用,学习兴趣自然高涨,学习气氛随之就活跃起来了。
5 结语
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职院校在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同时,应该通过大学语文给予学生人文素养的滋补和熏陶。但是,现在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遭冷遇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改变这一现状刻不容缓。然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全体大学语文老师共同努力,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认真研究新时代高职教育目标,对大学语文进行深度改革。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步伐,满足市场的需求,为国家培养出既专又博的高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蒋雪艳,付成波.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3)
[2] 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3] 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
调查时间:200×年×月
调查目的:
课外阅读课程的建设进程,经过五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学生的读书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以及做读书笔记和日记的习惯;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催生出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但在这一建设进程中,客观上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200×年×月
调查内容: 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
调查单位: 吐鲁番市胜金乡汉回学校
调查人: 刘建飞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浅薄。薄薄的一本语文教科书被我们的语文教师视为“圣经”,前后不知耕了多少遍,但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是不能迅速提高。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阅读面窄、知识储备少是影响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根本因素。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调查目标
1、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拥有量以及课外阅读知识的储备情况;
2、师生对学校开设语文课外阅读课的认识;
3、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掌握情况;
4、语文课外阅读课课堂教学实施情况;
5、语文课外阅读课的作用。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主要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的拥有量、学生所阅读的课外书籍以及读后所受到的启发和阅读评价等。问卷调查在吐鲁番市胜金乡中心小学进行,共发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65份,有效率达97.1%,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口头询问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三次师生座谈会。座谈会涉及到课外阅读的书籍、内容,还有课外阅读的目的、方法、作用以及教师对开展课外阅读的态度等,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师生座谈结果显示,课外阅读课程的建设进程,经过五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学生的读书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以及做读书笔记和日记的习惯;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催生出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
但在这一建设进程中,客观上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一)、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教学的窘境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普遍陈旧,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较深,教学中“题海战役”挤去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处于“自流”状态,不少学生无书可读,也没有时间读书。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语文能力发展很不平衡。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外作业的“题海战役”使学生饱尝语文学习的乏味与无趣;部分教师也认为让学生读大量的书既浪费时间,而且“收效甚微”。为应付方方面面的考试,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背诵大量的优秀作文。调查结果显示,中高年级学生基本人手一册《优秀作文选》,拥有率高达98.2%。大量机械重复的背诵任务,使小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从而扼杀了他们广博阅读课外书籍的积极性,他们不再将读书当作一种快乐,而是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
(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瓶颈”问题
2 、厌读。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好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不少学生家长认为“读书不如做题”。虽然老师也强调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对有限的图书也仅仅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家校联手,为学生推介中外优秀儿童读物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拣纯净的宝石”。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原有阅读教学中的诸多薄弱环节,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明显不平衡。通过召开家长会,将课外阅读书目及具体要求印发给各位家长,提醒家长为孩子购买图书,建立家庭书橱,督促孩子读书,检查读书情况,鼓励他们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做智力投资,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定厚实的人文基础。
本着“有益、有趣”的原则,根据市教研室对课外阅读的总要求,以《课外美文》、《阅读大综合》、《小学阅读》(素质教育小丛书)、《小学语文必背及精读古诗文选》为蓝本,结合学生实际,要求低年级着重阅读《安徒生童话》、《阿凡提的故事》、《格林童话》、《鞠萍故事系列》和科幻小故事等,侧重培养想象能力;中年级着重阅读《成语故事》、《儿童小百科》、《西游记》等少儿故事、科技常识等,侧重培养感知理解能力;高年级着重阅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爱的教育》、《中华上下五千年》等比较通俗的古今中外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侧重培养鉴赏评价能力。必读书目及选读书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既有阶段性又尽量保持连贯性,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的同时,又能逐渐锻炼和养成自学的能力。
(二)明确要求,拓宽课外阅读的时空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独立自由地确定目标、选择读书、制订计划、控制进度,但教师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从时间上来说,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一节课外阅读课,基本上保证每天最少半小时阅读。从指导内容上来说,主要有读物的推荐选择、月度序目指导、运用工具书指导、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笔记指导等。具体地说,第一、二学段应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优美词句的摘抄;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和讲故事训练,教给学生背诵方法并帮助学生选择材料;第三学段教给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和讲故事、写好片断赏析式的读书笔记;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发表独特见解;教给学生现场竞技的技巧;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文章(或书籍),进行感情朗读或复述;指导学生写好读书感。从指导方法上来说,要“明确读的目标、掌握读的层次、指导读的方法、抓住读的时机、变换读的形式和完善读的检测”。
(三)以研促教,探索课外阅读教学创新模式
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而且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思考方法,把读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缘于疑,要培养学生自问、自读、自答、边读边思的质疑解难能力,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以及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能力。即要求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然后按问题有针对性地“自读”文章的有关部分,以默读为主,最后以口或笔自答。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而是平等中的首席,要能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摒弃传统语文教学的条条框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挑战自我、挑战同学、挑战教师)和创新意识,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引导学生采取不同方式(上网、读课外书、请教等)查阅资料,进行收集、加工,激发学生课前收集阅读材料,课后依据课文内容拓展阅读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课外阅读铺平道路。要“重视以点辐射,把联系课文的课外拓展阅读作为一个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和技能巩固扩展点。”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解放,教师把花在多余分析、讨论、提问、机械练习上的时间省了下来,还给学生,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让整个课堂活起来,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技能。如培养学生讨论交流的能力、质疑问难的能力、预习的能力、自学的能力等,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技能,才能由过去传统的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四)活化课程,充分发挥“小主人”作用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锻炼语文能力。如:课前5分钟演讲,语文开心辞典,成语典故,巧接诗词,名著导读,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评,创编童话、寓言、科幻故事等,在讲述、竞答、推荐、品评、交流、创编等活动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内需,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切实感受到阅读是人生一大乐事。
此外,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尽量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及时输出信息、运用知识,通过班级墙报、学校黑板、橱窗、“红领巾广播站”,让学生交流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最新信息;召开“故事会”,让学生讲自己感到“最有趣”、“最气愤”、“最精彩”、“最难忘”的故事;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读书体会,相互交流,促进知识内化;举行“赛诗会”,开展古诗接龙等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比赛;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几点建议
1、要创造性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教师要“善于准确把握儿童的阅读期待,激活他们的已有经验,及时满足他们的表现冲动,因势利导,让他们尽情地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表露、沟通、碰撞,从而体验到语言的张力、阅读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增长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全面提升语文素质。
2、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要把握“适度原则”,谨防因为课外阅读,人为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尤其是读书笔记的书写,要“轻形式,重实效”。学生可写、可摘、可画、可剪、可贴,千万不可因为“强调写”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关键词】导学案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56-03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合作课堂教学在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已经开展了5年的时间,导学案在语文教学组中使用得较为系统。本文以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的高一、高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的使用情况,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方面提供合理的建议。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
为了解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的使用情况,了解学生对导学案的意见及看法,使导学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得到更有效的使用,帮助高中阶段学生提高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力,我们对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一全年级学生(420人)、高二全年级学生(405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以书面问卷匿名方式进行。调查内容涉及导学案的编写体制、导学案的使用以及学生使用导学案的具体感受等。共发出学生问卷820份,收回有效问卷809份,问卷回收率98.7%。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期待。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语文阅读课上,你最希望的语文阅读课的学习方式”这一提问中,有41.35%的学生选择了“在导学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和老师指导相结合”,28.8%的学生选择了“自己看书学习,有问题再请教老师”,29.74%的学生选择了“老师全程讲解”。说明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对老师还是比较依赖的,当然,也愿意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托导学案展开小组讨论。在语文阅读自主学习时,学生遇到困难时的一般做法,有57.76%的学生选择了“求助小组同学”,27.99%的学生选择了“求助于教师”。在学生喜欢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方式中,大部分学生更加倾向于“老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和“以学生为主的讨论交流”,占到68.7%。说明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希望能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同时,也更期待老师在导学中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显然,作为高中生,学生更愿意也更接受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拥有自我思考和体悟的时间,但同样也渴望在遇到疑难时可以与同学进行探究,或者得到老师的指导。这不但符合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规律,同样符合新课改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认识比较明确,同时也认同教师的主导地位。那么,将课前预习、课中疑难的探究、课后复习形成文字形式的导学案,就是能够满足学生期待的、保证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有章可循、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载体。
(二)学生对导学案编写体制的评价。在“你使用的语文阅读课的导学案包括哪些部分”的提问中,重难点、课前准备、课堂研究、达标测试是导学案中最常出现的部分,占所有选项的80.45%。这一数据说明,老师们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都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且能够比较清晰准确地在导学案中呈现出来,并且设计了一定的环节对课程知识的重难点进行了反复的强调。而情景创设、作业布置、学法指导是不常出现的部分,只占到总量的17.76%。
导学案学法指导的弱化,其实是弱化了导学案“导学”的作用,也就是弱化了学生自主学习这一个重要的环节。没有具体的学法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就很难说实现了课前预习的目标。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得不到相应的学法指导,对即将展开的课程内容并没有明确的了解和认识,也很难实现课前预习效果的最大化,同时影响教师对学生学情的准确把握。有53.25%的学生在“你对老师每次发放的语文阅读教学导学案的总体满意程度上选择了“一般”。结合导学案的主体内容可知,导学案的设计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情景设置,导学案此时等同于一张张的讲义和练习,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导学案失去兴趣甚至有厌倦情绪,这就违背了编写导学案的初衷。可见老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必须直面如何“导学”才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这一重要问题,这也是导学案编写过程中必须突破的问题。
20.39%的学生在“你认为导学案在什么时间使用效果最好”的提问中,选择了“课前、课中、课后均使用”。说明学生在为何使用导学案、何时使用以及怎样使用导学案这些问题上,认识是不充分甚至是比较模糊的。其中的原因应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担任着主导角色的语文教师,并没有透彻理解导学案的内涵,没有能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导学案的使用进行正确引导。教师对导学案编写和使用的目的不能理解透彻,在课堂上的操作必定是失误连连,不能发挥导学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效果。这一现象在“你的语文老师是否在语文课堂上配套使用导学案”有所体现,28.32%的学生选择“偶尔”,30.31%的学生选择了“很少”,只有37.89%的学生选择“经常”。教师对导学案的重视程度,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导学案的重视程度。
(三)学生使用导学案的体会。30.01%的学生在“老师设计的导学案中的各种知识点的内容讲解,是否注意培养了你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中,选择了“时而注意时而没注意”。显然,学生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受不到教师设计导学案的初衷,感受不到导学案在阅读课文时给予他有效的帮助。导学案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反而成为学生手中一个可有可无的资料。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与同学合作探究、讨论问题以理解掌握知识的作用,30.59%的学生认为“相互启发,培养了能力”,36.26%的学生认为“有些作用”,但仍有将近30%的学生认为“仍然是形式主义,效果与以前差不多”。基于学案导学的合作课堂教学,并没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寻找到适合的合作方式,学生没有在合作讨论中得到自我提升,这也是导学案得不到重视、导学案的使用不到位的具体体现。
在语文阅读课上讨论时会出现的现象中,41.35%的学生选择了“讨论结果达成一致”,余下将近60%的学生选择了“讨论场面不热列,讨论不起来”或“难以达成共识,草草收场”又或者“讨论无秩序,乱轰轰”。可见课堂的讨论时常是以无效收场,这一方面反映了教师并未较好地在讨论环节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没能及时地对学生讨论冷场的情况给予引导;同时也反映了导学案的问题不适合学生讨论,导致讨论冷场。
27.76%的学生认为,导学案对语文的复习“很有帮助”,51.7%的学生选择了“一般”或“帮助不大”。对于课后如何使用导学案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导学案的设计并没有真正地体现课后复习的指导作用,教师的引导也是不到位的。有21.81%的学生认为导学案对他的最大帮助是“按照导学案预习,简单方便”,20.39%的学生认为导学案“训练了解题思路”。
24.93%的学生认为通过导学案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也有31.73%的学生认为导学案的使用培养了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8.78%的学生选择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能力。35.8%的学生在老师使用导学案后,认为自身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有得到提高或者有所提高。学生在使用导学案之后,仍然能够感受到自身在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方面的收获,可见,使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是可行的。
(四)学生的评价和建议。对于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的评价和建议中,学生集中表达了如下观点:一是希望能够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和合作课堂的学习,提升语文成绩和能力。二是导学案编写时重复的内容过多,形式较为固定,引导不足,更像是抛出题目供给学生解决,希望导学案的编写能有更多的新意。三是导学案中较难的题目,还是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讲解。
综上所述,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的导学案,从编写到使用仍然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必须承认,导学案的使用适合于本校学生的学情。但是,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编写和引导导学案使用的语文教师在思想上对导学案在语文课堂上的使用要有高度的认同,需要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掌握方式方法,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会到使用导学案的重要意义。
三、建议
针对当前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导学案的使用情况,我们提出了如下合理化的建议:
(一)教师应注重提高个人教学能力,打磨教学的各个环节。(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确保对导学案的使用目的理解透彻、高度认同。认真研究导学案的编写方法,力求编写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适合各种类型课堂的成型导学案模板。(2)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合作课堂教学形式为基础,以导学案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改进授课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使用导学案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3)注重引导。一是引导学生对语文课堂上使用导学案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并力求得到学生对导学案使用的认同。二是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依托导学案进行预习、讨论展示和总结反思等工作。将导学案的作用最大化。三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讨论、勇敢展示、敢于质疑,将学生的难点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地解决,让学生有收获,有成就感。
(二)学生应改变传统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课程学习。(1)学生要加强对导学案的理解和认同。课前要分配足够的时间完成导学案课前学习的相关内容。在课前对课堂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自己在预习时难以理解的内容务必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课堂学习时有个人专属的、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2)学生要培养乐于合作和分享的精神,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的讨论环节。导学案的最佳载体是课堂中的合作讨论,只有勇于暴露问题,乐于合作和分享,才有可能在课堂中对课前疑惑的问题、课内的重难点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并且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提升。(3)要学会在课后将导学案功能最大化。导学案的使用分别体现在课前的自主预习、课中的讨论展示、课后的整理复习。学生往往会忽视对导学案的课后整理。实际上,经过课前的认真预习和课中的积极讨论,对于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该说已经实现多次重复,学生在课后对导学案的整理,实则是对知识的整理和巩固。待到一段时间学习结束后,整理过的导学案将会是学生复习相应知识的重要载体。
(三)学校应重视导学案的使用,积极推进学案导学的进程。学校要给导学案的使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一是要多方面给予教师相关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让教师从理论的高度对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有更深刻的认识;二是要建立健全以导学案为依托的课堂评价体系,强化教师在课堂中正确使用导学案的意识。推广实用的课例,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
一、调查概况
我于xx年9月份,对我实习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六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二)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高职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一、我于20xx年9月份,对我实习的一所县级初中的班级教学管理概况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该校的班级教学管理有了初步的了解,探索了大班班级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为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了解xx一中班级教学管理现状,针对xx一中大班班级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调查,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二)调查对象:xx一中初一初二师生
(三)调查方法:访谈法、观察法
[摘要]: 初中班级教学管理是初中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实现初中学校教育目标,完成育人任务,起着极其重要作用。当前初中大班教学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是以富川一中班级教学管理为例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该校班级教学管理的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试图从学校大班教学管理和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对初中大班教学管理及措施作初步探讨,提出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大班教学管理、班级人数、管理方式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是学校工作的基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在班级中具体贯彻落实。班级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校全局和学生的成长。然而,初中大班教学管理诸多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对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高度重视。
一、大班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班式”班级不利于教学管理和学生的身心发展
富川一中是一所县级初中,校园占地面积为30亩。学生拥有39个教学班,共有2800多人,教师123名。在调查中,初一年级学生最多的班级有86人,最少学生的班级有66人,初二年级最多学生的班级有71人,最少学生的班级有59人,全校平均每一个班级人数超过70人,而平均每个班级的老师只有3人,同时,大多数班主任还担任两个班级的教学工作。班级人数的超标,大大加大了老师的工作量,即使教师加班加点工作,但平均在每个学生身上所用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极少的,严重地影响了班级的教学。由于精力不足,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身心的发展,很难做到科学教书育人。
1、班级人数太多,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也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生的知识水平存在着差异,思维和理解能力的高低也不同,教学的设计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学习。事实上,由于人数太多,教师很难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认知风格、理解水平等差异性,无法每一位同学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做到真正的主动充分地参与到学习中。同时,学生人数多,教室大,坐在后面或角落的学生时常听不到老师的声音,或看不到黑板,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率和学习积极性,容易造成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现象,在上信息技术课上,这种现象尤为严重。学校机房的计算机不足每人一台,有些班级有20多位同学没有计算机,操作性课程学习时,学生很难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和步骤,有的学生基础差,又没有电脑操作练习,长时期的得不到老师指导,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也没有任何的办法,人数太多,能把课堂的纪律控制好就算是成功的。有些直接老师说:“只要那位学生不说话、打闹等影响到其它的同学学习就可以了,根本不可能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认真听课。”
2、班级人数过多,不利班级管理科学化。
班级管理科学化是指遵循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初中班级管理运行的客观规律,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总目标。而大部分初中的学生已开始处于青春发育期,此阶段的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育都趋于成熟,但情感表现热情但肤浅,自制力和毅力差,个别学生的逆返心理较强。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和在日常的交往中,教师都要对学生的心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把握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以及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但面对人数如此多的班级,“僧多粥少”,班主任在管理班级工作上,只能抓“大的方面”,常常忽略细节性的问题。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只是针对学习好的“优秀学生”和常违反纪律的“调皮学生”。而大部分学生他们很少受到老师表扬,也很少被老师批评,似乎是被摆到了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里。现在的学生很多是来自单亲家庭、或者是留守儿童,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就缺少家庭的爱和父母的指导,受到外界长时间的冷落后,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形成心理问题。
3、班级人数过多,不利学生的身心发展。
由于学生人均教室占用面积明显偏低,课桌距离黑板较近,久而久之,学生视力和学习能力都会下降。一进教室就是模糊的一片的学生,容易承受心理压力,产生压抑烦躁的情绪。在教室里根本谈不到安全、舒适。教室人数过多导致空气污浊和含氧量低。学生学习是要用脑的,没有新鲜空气,人脑缺氧,智力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尤其冬天上课,大家挤在一起,门窗紧闭,呼吸“有限”的空气,很容易传染疾病,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二)大班教学管理使班主任管理方式出现了“畸向”
班级人数过多,班级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目前初中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未能充分采用以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理论为指导的科学性管理。部分班级管理者在班级管理活动中过分使用强制性的“管、卡、压”管理手段。对于班级经常违反纪律的学生,教师会经常与他们“交流”,班主任办公室里,经常会看到有学生在做俯卧撑、蹲马步、站立等,这一罚就是一节课,有的甚至是几个小时。在访谈中我们向一位教师提到:“这样的教育管理,会不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回答: “没有办法,面对这么多的学生,班主任只有一个,不可能对一个个学生进行说教教育,再者,这些学生的品行在小学的时候就形成了,具有了顽固性,只有让他们吃一点‘苦头’,让他们怕班主任,这样才能管理好一个班级。”然而,严厉的批评教育、惩罚的教育方式虽具有显性效果:费时少,见效快,但也有很多的负面影响,这样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学生在表面上怕老师,但更多的学生具有逆反心理。在班主任在班级时,班级纪律很好,但班主任不在时,学生的本性又开始暴露出来,没有达到真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错误,改正错误的教育效果。造成只有“常惩罚学生”的老师才能管好班级纪律,“脾气很好”的老师很难控制好课堂,有的学生甚至会辱骂老师。同时,学生被处罚多了,对老师的处罚已习以为常,缺乏了荣辱感。我在采访一位经常被老师惩罚的学生欧阳致恩时问他:“你觉得被老师惩罚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吗?”他回答:“没有,只有被老师在全校学生面前批评,才感到羞耻。”可见,教师重视强制性严厉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心理情感上的教育,严重造成学生缺乏正常健康的心理品格。
二、班级人数过多的原因分析和解决策略
(一)学龄人口多,老师学校不足
据我们了解,富川县只有两所县级初中,一所是富川一中,另一所是富川二中,富川二中是重点中学,主要招收高中生和中专生,招收初中生较少。所以大部分的学生只能在一中就读。富川一中面向招收5个乡镇和县城的学生,学生数额已达2800多人,而教室、老师等不足,这是造成大班教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解决策略:富川县政府应该增强重视教育问题,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根据学龄人口的变化,及时增加和更新教学设施,修建新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等。教育行政部门将管理重心下移,支持校长依法自主办学,逐步扩大学校人、财、物的管理权,鼓励校长积极探索,创办特色,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通过人才引进加大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优秀为教育事业献身的骨干教师。
(二)保证大班教学的质量,增加教学设备
在班级人数还无法减少的情况下,学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对学生的教育学习负责,建立良好的教学设备。第一,为了确保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学校应该给每一个大班的班级配上无线话筒和音箱;第二,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学校应加大实验室、机房等设施的建设,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实验可做,有计算机操作学习;第三,为了教室空气的流通,特别夏天天气的炎热时,保证学生拥有更为舒适的学习环境,学校应该在每一个班上安装电扇;第四,科学地安装日光灯,确保教室的每一处都有足够的亮度,保护学生的视力。
(三)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建立心理咨询室
初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和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此阶段的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育都趋于成熟,但情感表现热情但肤浅,在大班教学管理中,由于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情感交流辅导欠缺,学生容易形成心理问题,心理辅导教育成了学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弥补班主任和老师在教育上的不足,才能更加有效使学生不断健康成长。可据调查了解,富川一中至今仍没有心理老师,更没有开展心理辅导课。
近年来,随着农村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地养分逐渐匮乏,农药的使用量逐年上升。从而引起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乃至大气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农产品质量。
针对这一问题,为了响应中国科学学会的号召,在校团委以及老师的与鼓励下,我们自发组织了一个6人的大学生志愿行动小组。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深入了辽宁省抚顺市新民村进行了走访调查。以问卷的形式对农民的环保知识与环保意识进行了一次调查。同时,再辅以走访的形式,进一步了解情况,以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同时,我们还对农药的使用,化肥的使用以及一些科学的耕作方法对村民进行了讲解与宣传。通过此次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整理,我们志愿小组对农村的环保意识与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了较深层次的了解。
二、调查工作流程
(1)前期准备工作
1、7月2日~7月16日通过网络、图书馆以及请教相关专业人士,对调查内容有了较为全面较为正确的认知。
3、7月21日下午4时出发到达了辽宁省抚顺市新民村,准备实地调查。
(2)开展实习活动
1、7月22日~7月25日,进行问卷调查。
2、7月26日~7月27日以走访交谈的形式与当地农民沟通,进一步了解情况。
3、7月28日召集村民,进行环保知识科普工作。
(3)后期总结工作
1、7月30日~8月17日,进行资料整理,数据分析。
2、8月18日~8月30日,对调查情况进行组内交流,分析并确定调查结论。
三、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共有25道题目,内容涉及此地区主要种植的作物和化肥、农药的选择与正确使用、禽畜养殖业对水源、空气等生态环境的污染,以及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情况等内容。旨在了解农村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以及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新民村位于离清源县清原镇约10公里处,人口约1830人,耕地面积5400多亩。
四、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走访交谈,经过分析整理,我们总结当地环保方面的现状如下:
现状一:当地村民意识到污染问题,但素手无策。
通过多问卷调查结果的总结分析,我们发现当地村民有67.5%的人对蔬菜水果有农药残留问题处于担心状态。但其中三分之二的人表示并没有解决办法。而对于长期使用农药等化学杀虫剂的危害亦有近40%的人并不清楚。同时在调查中,有近97.5%得饶人认为使用农药会对土壤和水源产生污染。可见在当地,有大部分的村民已经意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的存在,但苦于并没有明确的办法可以解决,所以也只能任由其发展。
现状二:缺乏科学的农业知识,接受科普教育程度不深刻。
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调查中有80%的人并不能接受到科技人员的下乡指导。特别是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有42.5%的人并没有接受过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与绿色食品方面的只是教育。同时,几乎近99%的村民认为自己需要进行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技术培训并认为农村很有必要进行环保工作的宣传,这表明,现如今农村村民对环保意识有较高的需求渴望得到相关机构的科普宣传有关单位的科普宣传并不十分到位,从而导致农民环保知识的匮乏。
现状三:污染源比较广泛,村民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村民家有很多畜禽的棚舍,但这些棚舍的排泄物处理方式并不科学。大部分都是直接进入村里的排水沟。同时,农民在进行农药的配制时,取水多由附近的水渠就近取水。引起水质变质。水中生物大面积死亡,同时,村民中仍有乱砍伐者。他们在房屋建设或者自家土地扩建时肆意砍伐树木,导致村子周围的树木破坏严重我们还发现村民的生活垃圾处理比较随意,多数是随意堆放。炎热的夏天气味十分难闻污染问题严重这些并没有引起村民的重视。
现状四:村民施用化肥并不科学,同时有机化肥与无机化肥比例失衡。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近75%的村民在农业生产中主要施用的肥料是无机肥,而这些肥料有92.5%用于粮食作物中。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村民对农药、化肥施用过程中各种比例配制并不了解。多数人存在比例偏高,施用过量的现象。而我们知道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会导致土壤结构被破坏,甚至是地下水污染而村民对农药的使用标准也更偏向效果为主。对污染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现状五:面对农业污染,相关部门投入不够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村委会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够,往深了说,这也是上级领导对环保问题的忽视。一直以来,农村的建设都以增收为主,而对环保并不十分重视。同时,近几年来,我国的环境建设多围绕城市污染、工厂污染,对农业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不够。
五、改变策略
对策一:政府牵头,带动村民解决污染治理问题,化束手无策为治理有方。
在政府的推动下,解决村民在面对污染问题上的难题,投入资金,推动农村环保现状的建设,加强人才投入,鼓励现代科技大学生投入到农村建设中去。科学种田,从根本上清除污染源头。村民们的束手无策说白了,无非是知识不够,资金不足,只有政府出头,才能更彻底的解决问题。
对策二:加大农业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调动农业人才积极参与,全民环保。
村委会应联系有关部门,加大农业环保知识下乡的力度,是科普知识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同时,加大教育力度,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同时引进农业人才,在人才上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同时鼓励引导村民有关部门进行咨询学习农业环保知识,只有政府社会村民三方共同努力,这一问题才可得到更好地解决。
对策三:建立村民自治体系,规范各类污染源的治理方法。
村委会应建立相关制度,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离处理,分区域管理,加强监管力度,对破坏植被的村民给予批评管理。同时,鼓励村民自我监督,相互监督,从根本上解决生活垃圾处理的问题。
对策四:统一规范村民农药,化肥使用比例引导村民科学施肥。
村委会每年开根据本地区土地状况,生产状况。统一计算出各种肥料在不同作物中的使用比例,也可引导村民进行集体大型机械化统一施肥撒药,这样既可以避免农药化肥的滥用现象,又能节约耕地成本。
对策五:政府统筹城乡建设,加大对农业污染的治理力度。
资金是解决农业污染问题的重要保障。政府在统筹城乡建设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大对农业污染的治理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农业污染问题。
六、调查收获与反思
一、我区群众体育活动取得的主要成绩
群众体育是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几年来,我区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促进了群众的身心健康,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建设全国最好开发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组织网络逐步健全。区体育局设立群体处,专门负责体育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进一步增强了对群众体育活动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各街道办事处由文化中心负责具体工作,各社区也配备了相关工作人员。先后成立篮球、足球、羽毛球、老年体协等单项体育协会17个。设立体育健身辅导站点27处,注册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538多名。区、街道、社区三级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基本建成。
场地设施逐年增加。XX年,区委、区政府投资3.8个亿修建大足区体育运动中心。中心占地173亩,包括一个体育场、一个游泳馆和一个恒温游泳池。目前,体育场主体已经竣工,正在进行室内二次装修。体育馆和游泳馆正在进行基础修建。27个街道、多个社区依托已建成的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了球场、健身广场、健身路径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老年人活动设施建设成效突出,区老干中心建成门球场四块。这些公共体育设施既方便了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又营造了健康和谐文明的生活环境。
体育活动日益丰富。每年举行全民登山节、健步行、健身日等活动。各体育群团组织、街道、社区依托自身优势,每年多次组织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小型多样的体育巡演和比赛活动。全区每年组织各类体育活动和比赛30次以上,参加人数4万人以上。充分发挥大型体育活动的示范带动作用,先后成功承办了渝西片区篮球比赛和渝西片区羽毛球比赛。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群众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积极组队参加市级以上群众体育比赛,比赛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尤其老年健身秧歌、健身球操、乒乓球、门球、登山、铁人三项等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级一等奖等荣誉十余项。
二、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体育发展规划与群众体育需求还不相适应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广大群众的体育热情和健身意识越来越强。《全民健身条例》颁布施行后,我市出台了《xx市全民健身条例》。我区对如何贯贯彻落实相关目标任务、建设体育强区还没有指导性意见和发展规划,与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和新时期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在建设体育强区进程中落在了后面。
(二)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滞后
我区总人口已达100多万,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城乡居民逐年增多。但在人口最密集的大足城区中心区,大型体育场馆只有大足老体育馆,不能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各街道、社区和居民住宅区,虽已依托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了体育场地设施的,但大多规模小、设施少,有的还被挪作他用;
(三)管理机制还不够顺畅
群众体育的工作体制、运行机制还不够顺畅,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还不够完善。缺乏对全区体育民间组织进行业务指导和管理的群众体育组织,区、街道两级群众体育组织体系协调联动不够到位。群众体育工作的目标任务、保障措施、指导督查、考核奖惩等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
(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满足群众体育发展需求
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的配套政策和机制还不够完善,缺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各级体育指导人员特别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各街道办事处、社区的群众体育管理人员应受的业务培训和专业指导不够,组织协调和指导能力不强。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统筹规划,推进体育强区建设。
大力发展群众体育,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按照国家、市的战略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xx”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的指导性意见和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部署和保障措施,促进全区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创新管理体制,着力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
按照有利于发展群众体育、提高服务水平、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理顺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完善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进一步健全联动机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和体育社团等组织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职责清晰、关系顺畅的区、街道、社区三级群众体育组织体系。
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相统一的工作目标责任、监督管理、经费保障、指导服务、考核奖惩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业务标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轨道,不断提高群众体育活动的发展水平。定期开展全区公民体质监测工作,指导群众科学健身。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组织能力和指导水平。
加强对各级体育管理和专门人才队伍,特别是街道、社区人才队伍的业务培训,使其做到业务精通、管理规范。完善公平竞争、收入分配、激励奖励等机制,培养和吸纳优秀管理人才和体育指导人员等专门人才。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使各级体育健身辅导站点等专门部门的体育指导人员数量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常住人口的万分之二十以上。
充分发挥区老年大学、老年体协、中小学和驻区高校等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基层体育人才。按照政府支持、社会赞助、专业化运作的模式,培育和壮大体育社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