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早期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蒙台梭利;教具;幼儿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菲斯泰戈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内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蒙台梭利博士毕生从事儿童教育事业,形成了独特的,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蒙台梭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不是为上学做准备,而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其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帮助儿童的生命自然地成长和完善。具体地说,就是让儿童获得身体,意志,思想的独立,达到人格,心理,智力,精神的完善。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主要特点:
一是以儿童为主。为孩子打造一个以他们为中心,让他们可以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
二是提供充分的教具。孩子是靠感官来学习的,幼儿园提供给孩子的良好刺激愈多就愈能激发其内在潜能。蒙台梭利教师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教材教具(包括自然的,人文的等等),以诱发孩子自我学习的乐趣。蒙台梭利教育拥有一套蕴含无限教育价值的学具,这套学具利用幼儿感觉的敏感性,透过可供幼儿操作的教具,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吸取许多抽象的概念。尊重幼儿反复练习的特性,所有学具幼儿可以反复操作,满足幼儿心理生理上的需要。
三是“不教而教”的教育。蒙台梭利反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主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准备亮丽,丰富的教具,让儿童主动去接触,研究,形成智慧。
四是把握敏感期的学习。0―6岁的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出现对不同事物的偏好,也就是所谓的“敏感期”。蒙台梭利教学法强调掌握儿童的“敏感期”,而给予孩子恰当的引导。
五是教师居于协助,引导的地位。教师必须放弃传统的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要从旁适时地给予儿童协助与引导,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使他们开动脑筋,挖掘自身潜力。
六是父母才是真正的关键。家长,作为孩子第一任启蒙老师,其作用是最为重要的。西方有一句名言:“与其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政治家手里,不如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父母手里,摇动摇篮的手也在推动人类的未来。”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蒙台梭利教育体系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从0岁开始是人的智能开发和训练的最佳时期,是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孩子年龄越小,开发智力的可能性越大。如果剥夺了孩子这一最佳时期受教育的权利,对孩子的发展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第二,注重敏感期的教育。
幼儿发展的不同方面有其特殊的敏感期,如语言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细节的敏感期,工作的敏感期等。处于敏感期的幼儿会对某些信息特别敏感,而对其他信息无动于衷。因此,作为教师和家长,要抓住幼儿敏感期,针对幼儿所处敏感期的特点,采取适时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第三,注重教育的阶段性和持续性
儿童是持续发展中的个体,这种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在发展的每一阶段,儿童的身心特点都与前一阶段不同,前一阶段的充分发展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的发展是以前各阶段充分发展的积累和延续。
第四,儿童是在“工作”中成长的。
蒙台梭利认为,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的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只有工作才是儿童最主要的和最喜爱的活动,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她将儿童使用教具的活动称之为“游戏”,儿童身心的发展必须通过工作而不是游戏来完成。她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儿童在工作中有一种对次序的爱好与追求:他们要求独立工作,排斥成人给予过多的帮助;他们在工作中要求自由地选择工作材料,自由地确定工作时间;在工作中非常投入,专心致志;他们对于能够满足其内心需要的工作,都能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进行,直至完成内在的工作周期。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为儿童提供适合其发展水平的“有准备的环境”,让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持续性发展。这个“环境”应该干净,整洁,漂亮,应该适应孩子的个性差异,存在能激发孩子成长的各类“工作材料”。它们能吸引孩子动手去触摸,自由挑选并工作,使孩子自动地乐在其中,接受教育。
蒙台梭利博士称之为的“工作材料”,后人称之为“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教具是蒙台梭利博士教育观和儿童观的具体表现。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儿童可以借由外在的刺激来激发其内在的生命力,尤其当儿童处于各种敏感期时,相应的刺激效果会更为明显。据此,蒙台梭利博士设计制作了各种工作材料,将各种刺激点蕴含其中。它们让孩子实现了自我教育和自我探索,它们被视为孩子成长环境中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媒介”。因此,孩子的“工作材料”是蒙台梭利教育的重要标志,是促进孩子发展的重要工具。
蒙台梭利教具使蒙台梭利教育方法更为系统,形象,但是它的功能常常被误解:“这些教具是用来培训儿童的各种技巧。”实际上,蒙台梭利博士设计教具并不是为了给孩子进行相应知识的传授,而是为了帮助孩子发展智力和适应环境。
蒙台梭利教具并不注重外在的教育功能,而是尝试通过教具的“错误控制”来帮助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它们提供的刺激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专注力,这就是蒙台梭利博士所倡导的“专注是教育的关键”。
事实上,蒙台梭利博士一再强调的“专注”二字,就是我们今天常提到的“用心”或“认真”。用心工作与吃苦耐劳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蒙台梭利教具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制作的许多延伸教具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国度都被广泛使用,是因为蒙台梭利教具的设计是以儿童的生命成长需要为中心,兼具发展智能和完善人格的目的。它符合人类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也符合人类认知产生的发展规律,具体地讲,就是符合人的心智发展的规律。
通过教具操作,孩子的肌体功能得以协调,各种感官的敏锐度得到增强,专注力和意志力获得巩固和强化。这也体现了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教育是为儿童的未来生活做准备工作。”因此,蒙台梭利教具具有独立性,错误控制,秩序性,适合儿童操作,美观大方,间接预备性,独立操作性等等特点。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独特魅力,源于对儿童的充分研究和了解,抓住儿童的敏感期,激发儿童潜能,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孩子独立,自信,专注,创造等能力,为孩子将来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于早教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些人认为不宜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而应任其自然发展,不应过多干涉,不必过多干预,不必过早将幼儿处置于一种人为的教育环境中,否则将剥夺他们自由成长的机会,抑制幼儿先天潜能的发挥。有些人甚至认为我国教育导致了个性的毁灭,因此他们坚决反对过早对孩子进行教育,认为应该放任自流,毫无限度地让孩子自然成长。与前一种观点相反,有些人则认为,孩子还太小,不能有效的进行自我选择,因此需要家长的帮助,培养;天才是培养出来的,必须从小就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地发掘孩子的潜力。因此在我国特别是在城镇中就有那么一种现象:有些望子成龙的父母,特别是那些自己的愿望未达成的父母从小就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严格的专门训练,可谓用尽心思。然而他们常常是不顾及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地给孩子加压,这就让幼儿过早地体验了学习的重荷,而被动地接受了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另外,还有一种父母是既不故意对孩子采用无限度的任其自然而达放任自流的养育方式,也不采用直接的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实际上可以说他们根本就没在意幼儿的早期教育,潜能开发问题,这是一种及不负责任的态度。这类父母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今农村人口外流,很多农民为了摆脱单一的生活方式,为了发家致富而南上北下,成为了打工族,于是现在农村除了老的就是小的,这种情况的极不利于幼儿成长的。总之,从心理和社会方面,从老人和小孩方面来讲,这种环境是极不利于幼儿成长的,如今农村的现状需引起有关人士的注意。
二、幼儿潜力开发的重要性
出现以上种种误区是有原因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人们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幼儿早期潜力开发的重要性,幼儿早教的科学性还没有得到普及。另外,不少专家指责过分早教的不是也影响了不少父母。很多父母面对早期教育,面对早期幼儿智力开发时是很盲从的,他们不知道该听哪一方,因为他们自身还不了解早教的生理基础,心理基础,社会基础以及早教的方法。为此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早期教育,早期潜力开发的重大意义,为父母进行早期幼儿潜力开发提供依据。首先,从生理学中找依据。有关研究发现,大脑大一个动态的“创造物”,脑组建和分化成各种信息处理的敏感期是早教发展的关键期。意大利籍著名的医生和教育家蒙特梭利说过每个幼儿在不同的月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内幼儿会对某种特定技能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学习能力。若能够在各敏感期内给予相应的刺激学习则幼儿能很快的获得该种能力。其次,从脑的可塑性来讲。人脑的结构不是生来就定型的,而是在早期接受各种刺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刺激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大脑的微观结构和大脑的性能。人的智力差异本质是大脑的差异,而脑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环境教育的差异,因此,进行学前儿童教育是提高儿童智力的重要途径。对出生正常的而言,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极大潜力,只要抓准时机,重视早期教育的投入,其潜能就会充分的表现出来。由于婴儿在生长发育期大脑的可塑性强,使得成为可能,但是过了敏感期其缺陷将成为永久性的,所以脑潜能的开发越早越好。再次,从0—3岁这段潜意识学习期的特点来看。这段时期是婴幼儿无意识状态学习的最佳时期,在这段完全未受成人影响之前是他学习的最完整的时期,他的需求,他的欲望和潜力回在一种预备环境中自然的流露出来,只要你稍微关注一下你身边的幼儿你就可发现,有些幼儿对音乐特别感兴趣,当他哭闹或是不开心时,只要打开收音机,随着音符的飘舞,小孩马上可以安静下来。所以只要我们在科学方法的引导下“人为”地而又不过多加干涉地布置一种预备环境,我们就能在自然环境中发掘幼儿的各种潜力,从而为今后的教育方向提供依据。由此可见,3岁以前的早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发展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时期,婴儿的发展是一维的,不可逆的,所以年轻的父母应关注孩子的早期培育问题。
关键词:早期教育 华德福 启示
【分类号】G610
一早期教育的定义及作用
早期教育是指从出生到上小学以前的教育,也可以说是孩子的早期学习。在国际上,早期教育的年龄范围是0-8岁,这一阶段被称为童年早期。【1】早期教育是指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抓住孩子的关键期,利用客观外界环境和教育训练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给孩子某些器官以丰富的刺激,培养孩子的感知、动作、思维、语言等,以便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
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早期教育在人脑生长期时,可促进脑的生长、发育和脑功能完善。
二、早期教育是开发人类储存在人体内经亿年进化所得的巨大潜能的教育。
三、早期教育有利于人性格基础的养成。
优良的性格品质,使人终身受益,而人性格的基础部分是早期生活中形成的。从生理上看,幼儿脑重量已达到成人脑重量的90%,高级神经日趋成熟,有很大的可塑性;从心理发展上看,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都有较大的发展,性格也开始逐步形成和趋于稳定。
二我国早期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儿童的早期教育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儿童早期教育快速发展
现代脑科学证明孩子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一生至P重要,引导社会和国家大力发展早期教育。
(二)早期教育的不足及问题
(一)将早期教育等同于超前教育
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提前把小学课程学完,早期教育小学化,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做法。其实任何一种超前教育和训练都是以影响别的方面的发展为代价的。正如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所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烂。”[3]让孩子过得愉快,获得快乐,孩子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展示爱玩的天性,让孩子玩中学、乐于学,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这就是最恰当的早期教育。
(二)在教育任务方面存在误区
目前普遍认为早期教育的内容就是读、写、算等的训练。这是对早期教育的一种曲解。
(三)早期教育简单理解为智力教育
随着社会对人的才能的要求提高,智力开发逐渐成为家长关注的中心,无意中忽视了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和思想道德的培养。如果以放弃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代价来换取孩子的智力开发,这是不值得的。
(四)早期教育过早现代化与电子化
高科技和电子产品过早渗透到教育中。孩子们的教育是在高楼大厦、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的事物中进行的。孩子想要触摸和感受真实的事物。儿童是需要在自然中不断发展的。
三华德福教育
华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是一种已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完整而独立的教育体系。1919年奥地利科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Steiner)创办了第一所华德福学校。【4】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联合国开始向世界各国推荐华德福教育,它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得到支持和认可。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和发展最快的、非宗教性的教育运动,华德福学校遍布于各大洲各种不同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的国家。在亚洲的日本、印度、菲律宾、泰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华德福学校也发展迅速。
一华德福教育理念
华德福教育以史代纳(Steiner)的人智学为理论基础。华德福配合人的意识发展规律,针对意识发展阶段来设置教学内容,让人的智力、艺术和道德得到平衡发展,在滋养儿童心灵的基础上促进其全面发展。
1教育目的
唤醒学习者已有的天性,而不是给头脑注入外在的事实或概念。华德福教育强调成熟的过程是一个人发现自身潜力和意识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为了发展人的身体,唤醒人的意识,培育人的自由精神。
2课程与教学
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能力和兴趣,课程设计要以这种认识为基础,使每个阶段学生的成熟都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换乳牙和青春期的到来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身心发生最重要变化的标志。华德福的课程安排是螺旋式上升的:同一科目会学习几次,但每一次都呈现新的更深奥的内容。课程设置是融科学与艺术为一体,强调将艺术作为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也追求艺术化,强调所有学科都要通过艺术的方法来教学。
3教师
史代纳(Steiner)1922年在牛津演讲时为教师规定了三条“金科玉律”:以感恩崇敬的心接受学生,带着爱心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走向属于人的真正的自由。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教育的热情和启发学生的想像力。
华德福教师要掌握实践其理念的知识和技能。要成为学生的权威和榜样,用自己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培育儿童的相互尊重和自律;细致地研究不同个性和处于不同阶段的儿童的心理和发展特点;有持续工作的内部动力;最重要是要学会创造性教学,将新奇、创造和运动引入课堂;学会合作,学会召集教师团体会议,共同讨论在教育某个学生时遇到的困难,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华德福教育对我们早期教育的启示
随着越来越多的教育理念与模式被介绍进来,以及它们在我们早期教育实践中的“本土化”,使得我们开始深深懂得独立思考的珍贵,我们希望自己不再是像过去那样,因为流行而去跟随。对华德福教育的认识和实践,结合我们早期教育的现状分析,是我们独立思考的参考支点,能为当前我们早期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早期教育应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做到因材施教。
华德福教育理念认为,人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只有每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了,才有利于人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杜威曾说:“我们可悲的一种错误,就是急于要得到生长的结果,以至忽视了生长的过程。”进行早期教育需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需要了解儿童发展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好动、有好奇心、好游戏、有超强的模仿能力,从而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同时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独立,注重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保护孩子的天性,让早期教育成为孩子的教育。
(二)早期教育以创造潜能的开发为目的
华德福教育与现行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创造能力,而不按某种功利标准把“创新能力”贴上等级化的标签。我们的早期教育应让让儿童去发现、感受、思考和创造生活,从而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培养儿童的造性。
(三)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艺术
教师是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之人,以儿童的经验为依据选择教育内容,不要把成人的思想强加给儿童;顺应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耐心;保护孩子的天性,呵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尊重儿童,让儿童自己探索,不要越俎代庖。老师对儿童的行为不应妄自评论,要保护儿童的自尊心;教师还要以身作则,把好的行为表现出来,儿童通过模仿就可以获得积极的行为。华德福教育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教师的高水平教学艺术并灵活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教学,那学生获得的不仅能掌握知识技能,更能丰富他们的心灵,学会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四)注重家庭在早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家庭是早期教育的基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传身教在孩子身上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家长和老师一样也是实施早期教育的主体,福禄贝尔曾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5】可见家长的重要性。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父母必须“言行合教”,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去接受教育,感受到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家长多与孩子在一起,让孩子尽量少与电子产品在一起,多创造实践动手机会,多多走进大自然,并对大自然与劳动者充满崇敬和感激之心。
总之,透过以上思考与探索,让我们的早期教育走出富有中国文化底蕴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孩子天性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化地道路。
参考文献
【1】姜新新,蔡淑兰.我国早教机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24(2):26-27
【2】李雪.论儿童早期教育的误区及应对策略.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 0 1 1(1)
【3】卢梭.爱弥尔-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
一、不同课程理论指导下的早期教育课程模式
美国早期教育专家认为,只有以科学的理论、广泛的实验为基础探索建立起来的课程模式,才是卓有成效的,才能更好地控制教育过程,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课程的主要目标
不同的课程理论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比如,对儿童发展的不同方面重视的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对儿童成长发展的过程以及影响这一过程的诸因素之间的关系的看法也各不相同的。
以“成熟一社会化”理论为基础的课程,把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要求教师给儿童提供培养自信心,自主性和创造的机会,主张儿童行为自我控制的学习。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多种手段,例如,以儿童为中心,无教师干预的自由活动、游戏活动和创造性活动等等。
以“认知一发展”理论为基础的课程,强调认知发展的教育目标,倡导教师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鼓励儿童自己探索,自己发现物质世界的运行法则、社会规则和道德知识。
以“教育一训练”理论为基础设置的课程,则把努力满足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的发展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注重对儿童学习任务的分析和学习程序的设计。例如,为了使儿童学会书写自己的名字,教育者编排一定的步骤,使儿童能够逐步做到会抓握铅笔,能辨认字母,能从左往右写字,写下自己的名字。
儿童的学习、发展与教学过程
美国的各种早期教育课程理论,导致出不同的教学过程,尤其表现在设计教学活动、提供教学材料、开展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成熟一社会”理论认为儿童的情感不同于成人,其生长发育的每一阶段都有关于情感冲突与发展的特殊任务和内容。早期教育工作者特别重要的是为儿童准备一个适当、有益的社会环境,不仅使儿童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使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主性和坚韧性等心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不断提高其心理活动的水平。
“教育―训练”理论指出,儿童的学习过程是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儿童的学习与成人的学习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许多在成人教育中运用的教学原则,如能恰如其分地加以选择运用,也同样适用于儿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的内容,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因为儿童是一个不断需要接受教育、终身学习的人。
“认知一发展”理论强调,儿童有内在的动机,他们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利用感官积极地探索环境,获得大量的、普遍的经验,以达到各个恒定不变的发展阶段。那么在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教育的内容、重点、难点都是不同的,只有完成上阶段的教育任务,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重要内容。因此,帮助儿童完成第一阶段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构成了课程的核心内容。
专家指出,没有一种课程模式是完美无瑕的。每一种课程模式都是把某种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宝贵尝试,难免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早期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各种课程模式的优劣利弊,谨慎地加以应用。没有任何一种课程模式是教育所有儿童的最佳模式,有些模式适合于这些儿童,而另外一些模式可能适用于其他一些儿童,在课程模式和儿童之间,存在着一种最为理想的匹配关系,探索这种匹配关系既是早期教育科研的任务,也是早期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
二、美国早期教育课程的实施
早期教育课程的理论是课程设置的基础,但它并不等于早期教育实践,要把理论转变为实践,必须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主要是:
――制定课程大纲
不同的课程理论有完全不同的课程大纲。制订课程大纲,是实施早期教育的第一步。
以“认知一发展”理论为基础制订的课程大纲包括心理动力发展、社会情感发展、逻辑知识、物理知识、社会知识、表现知识等六方面。。以“成熟一社会化”理论为基础的课程大纲则包含依赖于教师、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社会的相互作用、适应学校、成就动机和成功感、好奇心和探索性、创造力等七方面。基于“教育一训练”理论的课程大纲主要包括社会交往、自我服务、运动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四方面。
――确立课程内容目标
课程内容目标的确立是实施课程的又一个重要步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理论指导确定不同的课程目标,但是要从实际出发,并持之以恒地贯彻下去。
美国教师一般从下面三个方面来确立早期教育课程的目标:
1.学科知识:关于学科的一些基本常识、基本原理,例如有关字母、数字、物体各部分、颜色、季节和动植物等方面的知识。
2.教师的态度、行为及个性特征:主要指的是能为各种发展水平的儿童所接受的教师的情感、行为和性格,组织各种能使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正确使用像“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友好地同儿童进行交往。
3.儿童的行为:主要是指儿童的行动、动作。比如,能和同伴友好合作,积极地表现自己,主动帮助同伴,正确地回答问题。
早期教育专家们告诫教师,在选择、确立教育目标时,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儿童的行为”上,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成败,也是确定课程目标的一个最重要的依据。
确立课程目标还需研究目标的特性水平。因为每一种课程目标都有不同的特性水平。例如,培养儿童积极自我意识这一课程基本目标,就含有三种不同的特性水平:其一,儿童有时候能够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正确地判断事物,控制自己的剩余精力,忘掉自己的失败,仍然有信心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其二,儿童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迅速地、轻松地投入一项新的、不熟悉的活动;其三,儿童总是能够毫不犹豫地、轻松自如地参加各种新的、陌生的活动。在设计每日活动计划时,要注意逐步提高课程目标的特性水平,使儿童每天都有进步和发展。
确立课程目标还要注意目标的层次序列。教师要把不同特性水平的目标编排成序,包括初级的近期目标、中级的中期目标、高级的远期目标。三个层次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近期目标是中期目标的基础,而中期目标又制约着远期目标。每天日常活动的完成虽然只是近期目标,但日积月累,中期目标会逐渐实现,从而为远期目标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
――组织课程的形式
课程设置不仅涉及到课程的大纲、目标,即教什么,而且关系到课程的组织形式,即怎样教。
“认知一发展”理论强调,教师编排课程的组织形式时,要给儿童提供直接操作物体的机会,促使他们建立自己的认知结 构;教室中陈列的活动材料,应该是真实、具体的,以产生比其他任何一种材料更优越的效果;设计的一切活动和计划必须与课程内容紧密相联;还要给儿童提供不同难度、不同挑战水平的活动,让他们从中加以选择,以进一步激发其创造的欲望。
“教育一训练”理论认为,教师安排课程的活动形式应遵循三条条原则:一是提出所期望的理想行为,是儿童经过不断地努力能够逐步达到的;二是通过引起儿童的一个正确反应来激发儿童学习行为;三是及时、准确、适当地对儿童的学习行为进行强化,以增强学习的效果。
“成熟―社会化”理论指出,教师组织课程的形式应牢记三条条准则:一是儿童学习的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时代性,既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又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二是不要把儿童置于他们还没有做好学习准备的环境中去,催逼他们进行学习;三是使教室充满轻松、愉快、自由、平等的气氛,让儿童尽情地去表现自己、提出问题以及与人交往。
三、美国早期教育课程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早期教育课程给我们很多启示,其中有两点最为重要:
孩子一起游戏,在大自然中,在房间里,在书籍中,在对话里,在一切可以找到快乐因子的地方。那么,怎么和孩子一起玩呢?怎么才能让游戏变得富有教育意义呢?
一、要细心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孩子生来就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如果父母多留心,做个观察家,你就会发现,在孩子的活动中蕴藏着许多兴趣的亮点,于平凡细微处能洞察到孩子的探究倾向,这时候如能抓住这个兴趣点,有意识地朝这个方向努力,就有可能培养出孩子某方面的兴趣。
有一回,我抱着孩子到校内小电影院看电影,孩子看了一会就没有兴趣了。他把身子的重心倾向电影放映室的方向,用一只伸了出去的胳膊示意我——要去那儿。当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来到放映室时,他的眼睛为之一亮,嘴角咧着笑。好奇心使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转动的片子和传动带,看着放映员一遍遍地操作,足足看了有40分钟才肯离开。
从那时起,我发现他一看到转动的东西他就表现得异很兴奋。于是我有意识地收集一些转动的、圆的东西给他看。比如停留在电风扇旁,给他玩圆形的钟,到户外看转动的车轮,以至于他对“圆”这个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来,延伸到让他接触各种几何图形,我买来各种图形的图片,用硬纸片剪成各种形状,并写上阿拉伯数字。陪他一起给他玩积木,让他感受空间感。这又影响到他后来对几何图形及数字发生了兴趣。
就这样,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在我不断的、有意识的捕捉中巩固下来了。
二、要能引导孩子观察和思考
孩子的玩耍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看不到看似随意的玩耍中所蕴藏着的教育内容。如果成人能有意地引导,让孩子专注地观察,学会深入思考,将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一次,屋外哗啦啦地下着雨,当我喊儿子做事几遍都没有回应时,跑到门外一看,才知道他正脚穿雨鞋手打雨伞,站在雨天里,手中的伞柄在他双手的扭动下,伞飞快地旋转起来,洒得雨花四处乱溅。此刻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躲到伞下,和他一起玩起来。
我问:“航航,你为什么要转伞呀?”“好玩。”儿子开心地回答我。“怎么个好玩法?”“好多雨点被我甩出去了,你看。”“噢,它是怎么甩出去的。”儿子大概不明白我的意思,回答不上来,我启发他:“也就是说是它朝什么方向跑出去的?”这下,儿子认真地边转伞边琢磨起来了。过了一会儿,他指了指伞骨尖端,说:“是从这儿斜着飞出去的。”“你把伞停下来,看它又是怎么跑的?”“当然是直直的往下掉。”“这说明了什么?”儿子想了想,终于说:“转和不转,方向不一样。”“真不简单,那么雨点的方向和什么有关?”最后他终于总结出了:“和速度有关!”
看着孩子兴趣正浓,我又和他一起聆听雨声,学习说象声词,看谁说得多。我说一句“叭嗒叭嗒”,他说一句“滴嗒滴嗒”。接着又和他一起打着伞步行,去观察雨点跌落到池塘里、石板上的情景,静听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
三、要灵活多样创造各种方法
幼儿的兴趣不长久,容易转移,这是由于幼儿的注意保持时间短暂这一特点决定的。对于孩子所专注的某项事物,时间一长便容易失去兴趣。那么,如果此时父母能够随机应变,让游戏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孩子的兴趣火花又会被重新点燃。
孩子认字的时候是做成字卡给他认读的,认字容易巩固难。要让孩子牢固地记住汉字,并保持认字的兴趣,还得多想几种办法。那一天,我准备让他巩固旧字,孩子只认了两个就不想配合了。我说我们来个天女散花吧,于是我把7张字卡随手朝空中一扔,和孩子一起抢拾,看谁抢得多。我抢到了“面包”、“西瓜”等,他抢到了“高兴”、“生气”、“沙发”、“月亮”、“兔子”等”。然后我们互相组成句子。我给出“西瓜”,他亮出“杯子”,我说不对,问他谁要“西瓜”,他才出示“兔子”。第二天,我和他用字卡玩起了“开商店”。他的商店“货”很多,我要买什么,他得用心去找出来。在这样的游戏中,孩子不知不觉地记住了很多生字。
此后,还玩过字卡躲猫猫,一人藏字卡一人找;给字找朋友,即组词认字。比如我手中出示“上”,他得找出“课”、“班”、“学”等;从报纸和故事书中找“老朋友”,有利于新字的巩固;给字词安家,即按字词的分类要他挑出来放到相应的“屋子”里,以便学会词的归类。
在丰富多采的游戏中,孩子对汉字产生了敏感,只要有汉字的地方,他就会主动问我字的意思。孩子有了一定的识字量,使我能较早地把孩子引入书籍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和对书的兴趣。
四、要及时转移教育战略战术
一天,我正摊开画报教孩子认字。当指到“汤匙”两字时,孩子一边用手表示“舀”的动作一边说:“舀,舀,舀饭。”并把书一把扫到地上,显然他没兴趣认字了,他的思维活动已转移到另一方向——头脑中出现了“舀饭”的表象。于是我放弃了教孩子认字,对他说:“噢,”汤匙是用来舀饭的,是吗?”他点点头。“那汤匙还能用舀做什么?”他看到桌上的花生和糖果,脱口而出:“舀花生,舀糖果。”“真聪明,汤匙是用来舀东西的,还能用来做什么呢?”为了直观,我特意从厨房拿来了汤匙。他看到电视机旁的小药瓶,说:“用来盖那个小药瓶。”“对,还有呢?”我不断发问,他不断思考,“用来摆家家!”“用来敲!好听!”“用来转圆圈玩!”他于是把用手推了一下汤匙柄,转了起来。过了一会又说:“用来刮东西!”原来,他拿起汤匙用力在我身上刮!
近年来,我省着眼于加快实现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本强省转变,积极推进人口早期教育。截止到目前,全省已有9个市、42个县(市、区)开展了早教知识宣传和相关活动,使受益群众达到近百万人次,较好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科学育儿的需求,探索了一条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途径。
一、提高对开展人口早期教育的认识,增强做好此项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俄国科学家巴甫罗夫这样说过,如果从孩子降生的第三天就开始教育,已经晚了2天,形象地说明了开展早期教育的必要性。随着工作实践的推进,我们对开展人口早期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
(一)开展人口早期教育,是认真贯彻“*”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重要思想的本质,是满足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需求,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婚育观念的转变,广大群众更加注重加强对子女的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十分强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在人口计生工作上,就是要注重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进而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和人才智力支持。提高人口素质,实现子女成才,必须从娃娃抓起。因此,开展人口早期教育,利国利民,势在必行。
(二)开展人口早期教育,是人口计生工作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科学分布,是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基本内涵。在人口膨胀时期,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十分繁重,其他方面无暇顾及。在连续多年保持低生育水平以后,必须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上来。我省连续15年保持了低生育水平,一些地方已经实现人口零增长、负增长,并且在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此基础上,将提高人口素质扩展到加强对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是人口计生工作发展的历史必然。
(三)开展人口早期教育,是人口计生部门拓展和延伸职能、深化和提升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各级人口计生部门更名以后,其工作职能必须作相应的拓展和延伸。科学研究表明,0~3岁是人的生理发育、心理发展和智力开发的重要时期,抓住这个时期进行早期教育,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十分关键。西方发达国家自上个世纪就给予了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而在广大农村,科学系统的早期教育几乎是空白。在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充分发挥人口计生系统网络、阵地、队伍等优势,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是人口计生部门拓展和延伸职能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也是深化和提升优质服务水平的一个新领域。实践证明,在这方面确实大有可为,也能够大有作为。
二、总结经验,把握规律,积极推进人口早期教育工作开展
我省人口早期教育工作是自下而上、由点到面、上下结合、稳步发展的。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省一些地方就开始积极探索。淄博市成立了全省第一个“人口早期教育研究会”;济南市中区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为依托,创建了全省第一家为0~3岁婴幼儿及家长提供培训指导的“太阳花亲子园”;肥城市发挥人口计生系统优势,组建了“婴幼儿潜能开发基地”。近几年,济南、青岛、枣庄、烟台、济宁等地和胜利石油管理局,结合争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和开展育龄群众需求调查,逐步加大人口早期教育工作力度。为加强对各地的工作指导,省人口计生委专门成立了人口早期教育领导小组,组建了“三优教育培训中心”,召开全省婴幼儿早期智力开发研讨及现场会,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人口早期教育工作的意见》,就充分发挥人口计生系统的职能优势,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工作中,我们着重把握了以下几点。
(一)在定性定位方面,坚持以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以公益性为主。以提高人口素质为目标,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是一项面向人民大众的公益性事业。我们指导各级充分发挥本系统网络健全的优势,立足城市社区和农村,免费向广大社会家庭提供公益性、大众化的婴幼儿早期教育宣传、咨询、指导服务。与此同时,根据群众个性化需求,在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城区,通过市场机制,鼓励城市服务机构和其他社会机构,提供有偿的早期教育服务,逐步发展成为新兴产业。
(二)在教育对象方面,坚持以培训看护人和教育孩子相结合,以培训看护人为主。早期教育的目标,主要是0~3岁的婴幼儿。受其生理、心理、智力发育条件的限制以及服务能力、条件的影响,直接教育孩子受到很大制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通过举办培训班、专家讲座、知识咨询、上门服务等,培训、教育、指导其家长和看护人,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开发引导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是我们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主要形式。同时,指导有条件的地方,由早期教育机构直接对孩子施加影响,特别是建立辅导员、家长与孩子互动的“亲子园”,是效果最好的教育形式。
(三)在教育培训场所方面,坚持利用现有的计生服务机构和整合、新建、联办相结合,以整合利用现有的资源为主。开展人口早期教育,需要一定的场所和阵地。依托各级计生服务机构、人口学校、人口文化大院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是人口计生系统最大的优势,也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计生网络作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益的重要方面。还可以整合利用社区机构、托幼机构、租赁改建其他社会闲置资源等,共同做好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同时,积极加强早教基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济南市中区的“婴幼儿素质教育基地”已经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
(四)在师资力量方面,实行培训、聘用、引进相结合,以培训提高现有工作人员为主。开展人口早期教育,关系到孩子健康成长、家庭幸福和社会发展,必须确保其科学性和规范化,培训好师资力量尤为重要。我们指导各地从计生服务机构中挑选合适人员,通过送专业院校进修、请专家授课、走出去学习等形式,培养了一批师资力量。对一些急需的师资,指导各级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录用一批具有专业学历的大中专毕业生。同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和辅导员,大大提高了早期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
(五)在领导体制方面,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人口计生部门与其他部门相配合,以人口计生部门为主。人口早期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我们积极总结推广肥城市“党政重视、资源整合、计生牵头、部门联动”的经验,指导各级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人口计生、教育、卫生、妇联等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密切配合、共同开展。同时,要求人口计生部门充分利用自身网络健全的优势,由宣传教育机构牵头,科技处(科)和计生协会配合,充分发挥在人口早期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六)在工作推进方面,坚持上下结合,以基层为主。人口早期教育是基层的创造,落脚点也在基层。我们坚持上下联动、循序渐进、先行试点、稳步推开。省级重点搞好拟订规划、制定规范、审定教材、培训师资和工作指导。注重发挥基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根据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省成为“中国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项目的一部分,省计生宣教中心成为全国人口计生系统第一家项目省级工作站,济南市中区、平度市、肥城市成为全国首批项目示范区。济南市将“人口开端暨独生子女培养”作为新农村新家庭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全市“十一五”人口发展规划,所辖的六个区全面开展了人口早期教育工作。
三、继续强化措施,推动婴幼儿早期教育深入开展
婴幼儿早期教育是一个新事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和发展。今后,我们将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
(一)加强社会宣传,统一思想认识。着重克服三种错误认识:一是在人口计生系统内部,破除“没事找事、多此一举”的错误思想,牢固树立大人口观念,积极主动地抓好人口早期教育工作,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贡献力量。二是对广大群众,破除“树大自直”的错误思想,树立科学育儿的观念,积极参与、配合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三是对各级党政领导,破除只注重基础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传统思想,树立提高人口素质必须从娃娃抓起的观念,自觉把人口早教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抓好落实。
记者(以下简称“记”):很多人认为3岁前的孩子什么都不懂,没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只要吃得饱穿得暖,健健康康就行了。您对此怎么看?
周念丽(以下简称“周”):目前国家对早期教育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目前以人口早期教育来定义。首先要弄明白人口早期教育的概念。人口早期教育并不是寻常意义上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全教育,任何与孩子身心发展相关的内容,都是教育的一部分。这里所说的教育就是保育和教养,保证孩子身体心理都得到健康发展,并且让他们学会如何生活。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并且,儿童发展的差异是由教育决定的,因此父母要培养儿童的兴趣,发展儿童的独立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记:您觉得孩子的教育应该由谁来进行?是否应该由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来进行?
周:家庭是儿童的第一养育者。在家庭中,父母是最直接与孩子发生互动的养育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行为和个性产生直接的影响,父母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式在促进孩子社会化成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孩子会通过跟父母的对话、交流和模仿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各种技能。对此,家长一定要担负起教育的职责,不管工作多忙多累。每天都要跟孩子进行亲子互动,一来可以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二来可以增加亲子感情,有助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目前很多父母尤其是工作族,为了工作不得不将孩子托付给老人或者保姆,由此就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老人溺爱孩子、保姆忽视孩子等情况。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由父母中的一位亲自来照看孩子。儿童需要情感上的温暖和安全感,0~3岁的孩子正是亲子依恋形成的关键时期,依恋对孩子的精神发展和健康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培养孩子最关键的时期就是0~3岁,这个时期是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时期,随着孩子长大,需要父母的时间会越来越少,所以父母应该好好把握这个时期,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爱护。
记:父母在家庭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周:其实孩子的早期教育更多的是环境教育。在瑞吉欧的幼儿学校,环境被认为是孩子的“第三位教师”,是一种有意义的情景。早期教育也是如此。孩子的学习方式不是“课堂+书本”,更多地依靠环境的作用。托幼机构的环境创设作为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其作用就是通过婴幼儿全感官的接触,对婴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被教师精心创设的机构环境也完全可以扮演“第三位教师”的角色,为婴幼儿的行为、学习、社会化和情绪体验提供帮助。环境的创设并不太复杂,很多都是根据婴幼儿的日常生活学习而设置。比如幼儿园的寝室里,每张床旁边会印有两个脚印,孩子脱掉鞋子后把鞋子放在两个脚印上,这就让孩子学会了将鞋子整齐摆放。这种环境设置非常简单,父母在家中也可以进行相应的设置。
记:您去过很多国家进行访问和教育交流,您觉得国外跟国内在早期教育方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周:国外的早期教育中,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儿童拥有主动权和决定权。当孩子有能力做自我决策时,由他自己来决定每天玩什么游戏,看什么书,玩多久等。家长和老师只需要提供孩子需要的物品和玩具,并且从旁协助引导就行。而国内的教育,基本上由家长和老师来安排,比如今天看什么故事书,明天学几首儿歌,孩子只需要遵从就行,是被动的学习者。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一论教育》一书中提出:成人要尊重儿童,对儿童的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法则”,即应按照他们的本性,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这个差异也是因父母的教养观念而决定的。国外重视孩子的能力培养,国内重视孩子的知识积累,不同的教养观念,决定了不同的教育方式。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如今已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比父辈们接受了更多的教育的年轻一现,再也不能按照自己父母们那—套老理儿培养教育下一代了,不科学不说,还容易让孩子在成才的路上走弯路。
但是,实际生活中早期教育的现状,却让多少位对子女寄予厚望的年轻父母的理想打了水漂。
小保姆和老人难以胜任孩子的早期教育
北京工运幼儿园和北京市第一幼儿园附属实验园,在京城均是有口皆碑的上好的幼儿园,能送孩子进这类幼儿园的父母学历、收入在社会上都不低。但据介绍,这两所幼儿园的孩子入园之前,绝大多数不是被来自农村的小保姆看管过,就是被爷爷奶奶照顾过,或是被小保姆和爷爷奶奶们共同养育过。
谁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现实中却有多少有着大学文凭,甚至是带过硕士帽、博士帽的人,也不得不把自己第一任教师的位置,拱手让位于没有多少文化的小保姆以及自己的父母。许多女性在休息完国家或本单位规定的产假后,不得不上班去了,孩子小的三五个月,大的七八个月就被小保姆或爷爷奶奶们照顾了起来,直到两岁多才可能进入托幼园所,接受到正规的、科学的教育和保育。
被爷爷奶奶们和来自农村的小保姆带大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呢?北京市东城区教委负责学前教育的有关人士介绍说,被小保姆看管的孩子,一般没有什么文明礼貌而言,小保姆进城后看什么都新鲜,喜欢上街,所以带上孩子哪儿都去,根本不管要去的地方适不适合这么小的孩子,吃饭也是自己饿了,才想起来做,并且常常和孩子混在一起你一口他一口地吃,卫生和营养很难考虑周全。
让爷爷奶奶带过的孩子绝大多数溺爱有加,科学养育不够,大人包办代替过多,孩子被惯得缺乏生活能力,上幼儿园后,不会自己吃饭,全凭老师喂,有的学会了拿勺,却不会找自己的嘴,而是拿勺子当玩具。尤其是被老人在家宠过的孩子,入园后适应集体生活慢,并且大多独处,不会和人交往,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戏。而这些不会自己吃饭、穿衣服、不会和别的小朋友追逐嬉戏、只愿独处的孩子,由于运动少,自身动作难以协调,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大脑及智力的发展。凡事也有例外的,据幼儿园反映,一些身为老知识分子的爷爷奶奶照顾过的孩子品行都不错,只是有这样条件的孩子太少了。
不言而喻,文明礼貌的灌输、良好习惯的教育、适应能力、自立意识的培养等等,这些在孩子刚刚迈进人生的门坎时,就不应该疏忽的做人、做事的教育,就这样被无情地错过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姆追踪1523名婴幼儿成长达20年,得出国际公认的结论:如果以17岁智力成熟作为100%的话,50%的智力是在4岁以前获得的。
显然,当今中国大多数婴儿在父母的怀抱中便丧失了生命最初几年开发潜能的黄金年华,有教育学者指出,这不仅对孩子本人、家庭,乃至国家和民族,都是对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托幼园所大多不收3岁以下的孩子
既然,早期教育在家庭里的这条路走不稳,换个思路,另寻他途,是否可行?比如说送子女进托幼园所。
但目前得到的信息也不容乐观。北京市东城区1999年统计3岁以下幼儿入托率为16.31%,比1998年下降了4.95个百分点,该区2000年统计3岁以下幼儿入托率为15.44%,比1999年下降了0.87个百分点。
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以往我国对早期教育的界定为3-6岁儿童。这一观点使我国的早期教育机构,如托幼园所绝大多数接收的都是3岁,顶多是2岁多的孩子,尤其是目前师范教育中的早期教育即学前教育,教授的仍就是3-6岁的教学内容。换句话说,尽管如今有关部门出台了与世界接轨的早期教育的政策、法规,但是落实工作的机制以及学科体系的建立尚在摸索之中。
目前各地也出现了能接受任何年龄孩子的托幼机构,但是这种机构基本属于民办或私企性质,且不说这种机构在整个托幼园所中还形不成太大的气候,仅是收费高这一点就会把绝大多数父母吓跑了。
早期教育的路究竟该怎么走?广大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愿望如何才能不落空?这一问题正在困扰着许许多多的家庭,广大父母亟待早日找到孩子们早期教育的出路。
作者:郝卫江
总书记指出,孤残儿童是社会上最弱小、最困难的群体,他们最需要呵护,最需要关爱。对孤残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是如何把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保护孤残儿童的合法权益,使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 福利机构儿童早期教育模式
作为社会福利院孤残儿童的监护人,有义务对孤残儿童的一些行为进行教育和帮助。在孩子玩的方面,福利院的主要责任不是限制和管教,而应该是服务和帮助。“玩是儿童的权利”,在玩中不要训斥孩子,不能用功与利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玩。
早期教育是特指人类教育活动的初始阶段,是指为0岁~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一定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早期教育对儿童性格特征的形成及智力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成效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对福利院内儿童广泛开展早期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孩子成年后对未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尤其是0~2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瑞吉欧”学前教育模式和针对脑瘫儿童开展的“康教结合”教育模式更适合于福利院内儿童的早期教育。
1. 传统“幼儿园”教育模式
狭义的幼儿早期教育就是指幼儿园教育。目前的幼儿园教育主要以3~6岁儿童对象,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教师鼓励孩子学习艺术、科学、语言、社会发展及健康教育五大领域的内容。很多福利院参照社会幼儿教育机构的做法,结合自身福利院和儿童的特点,开展各个年龄段的特教班和学前班教育活动。
2. 0~2周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从出生到两周岁,孩子的大脑迅猛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脑体积的大小上,更体现在脑的构成和功能上。在这一时期主要里程碑是发展孩子与一个或多个人之间的依恋关系,一种孩子与看护人之间的情感链。很多福利院根据自身条件对两周岁以内的婴幼儿开展了如“泳疗”、“亲子园”、“早教园”等早期教育活动,使孩子与看护人员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从而使孩子单位身体、认知、情感等获得良好的发育。特别是爱德基金会为0~2周岁婴幼儿设计的“爱德祖母育婴项目”,非常适合福利机构两周岁内婴幼儿的早期教育。该项目通过培训并聘请当地的退休或下岗职工充当特殊的“祖母”。她们每天花一定的时间在儿童福利院负责照料3~5名孩子,通过抱、亲、逗、抚、游戏等方式,与婴幼儿亲密接触,开启孩子幼小心灵的智慧之窗,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的家庭式氛围,使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起点。3. “瑞吉欧”早期教育模式
“瑞吉欧”(瑞吉欧•爱米拉)起名于一个意大利北部城市。在意大利,瑞吉欧项目以家庭为中心,为幼童和学龄前儿童提供服务,并将重点放在残疾儿童和有社会需求的儿童身上。这种方式不是正式意义上的教育模式,因为它没有确定的方法,没有教师资格标准,也没有鉴定程序。教育者是用深思反省的方式将他们的经验传授给他人。这种教育模式的部分原理非常适合福利机构的的早期教育工作,如“尊重孩子”、“注重表达”、“注重情感发展”、“孩子和教师应为伙伴”、“跟随孩子的兴趣上课”、“注重良好的环境刺激”、“追踪孩子进步的创新方法”等。爱德基金会开展的“小姐妹学前教育项目”就是引进“瑞吉欧”教育理念,针对2~6岁福利机构孩子设计的学前教育项目。通过聘请培训当地的年轻教师,根据孩子的需要来调整教学内容,其课程融合了西方“瑞吉欧”教学法和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精华,给予教师充分的自由。每个孩子的智能、情感及社会潜力都会得到精心培育,并通过长期启发、个体关注、积极学习及体育游戏等加以引导,并把整个过程详细记录,参加项目的孩子都拥有一份个人记录和《纪念册》。
二、 “引导式教育”模式
引导式教育是将幼儿教育与康复结合的一种教育方式,主要针对脑瘫儿童设计。引导式教育是一个综合系统,使神经系统受损的儿童能过正常生活是它的最终目标。这一过程使孩子获得能力和方法来面对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挑战。引导员最首要的角色就是一个教育者,她义不容辞地利用教育的原理帮助儿童达到他们的目标。“活动的意思是孩子想去运动”,引导式教育的广泛性可以包括孩子(运动上、功能上、社会性的、情感的、认知的)所需的全部内容。
三、 “寓教于乐、康教结合”更适合于残疾儿童
随着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数量及比例逐年增加,特别是脑瘫儿童的比例越来越大,给儿童福利机构的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思考。脑瘫康复专家们认为:对脑瘫儿童早期干预尤为重要。为了让有运动障碍的儿童在肢体康复的同时得到智力开发,应该将早教工作融入到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徐州市社会福利院在早教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将0至2周岁的脑瘫婴幼儿的康复工作与爱德基金会“爱德祖母育婴项目”相结合。康复专家给祖母们讲授康复理论并指导她们在与孩子的玩耍中开展工作。在祖母活动室内,经常可以听到祖母们唱着自编的康复儿歌,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康复训练。同时,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又运用了早期教育的有关理念和方法,孩子们的智力、情感等得到很好的发展。实践证明,参加项目的脑瘫孩子在进入项目后很短的时间内,他们的变化让祖母们倍感欣慰。一些祖母在她们为儿童书写的成长报告中写到“我刚接他的时候目光是那样的呆滞,才几天的时间,他就开始用眼睛寻找我的身影”、“才一周多时间,我的孩子从一点不能坐,到现在可以坐几秒钟了,太令我惊讶了!”从祖母们的话语中,可以看到将康复融入到早期教育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效。又比如:将2周岁至学龄前脑瘫儿童的康复与早期教育结合开展的引导式教育活动。孩子们在引导员的带领下,在保育员的帮助下,在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中完成康复任务,使肢体得到训练,使智力得到开发。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可以学到正常学龄前儿童应该学到的知识,同时又进行了康复训练。 随着福利机构的残疾儿童比例不断增加,早期教育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将成为儿童福利机构早期教育的发展方向。
四、 在儿童福利机构普及推广早期教育的意义
儿童是明天的太阳、祖国的未来,随着社会对早教工作的重视、很多地方兴起了早教的热潮。婴儿操、婴儿游泳活动、婴幼儿游戏、亲子活动等在各个“亲子园”或“幼儿园”广泛开展。福利机构的孩子和所有家庭中的孩子一样,他(她)们有接受良好的照顾和早期教育的权利。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福利机构对儿童早期教育工作的重视以及福利机构条件的改善,福利机构儿童早期教育工作正在得到普及和推广。
一方面,福利机构儿童早期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推广,必定会提升福利机构的服务功能和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儿童福利机构功能,是当前我国儿童福利事业的一个重要任务。福利机构不仅要把孤残儿童养育好,而且要为孤残儿童提供全面的照顾。在给予孩子们良好的生活照料的同时,应该让他们有规律地参加早期教育活动(包括康复活动),福利机构应尽量让所有适龄的孩子都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这是我国儿童福利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为之奋斗的目标。
另一方面,福利机构儿童早期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推广,是国家民政部“蓝天计划”完善福利机构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孤残儿童最大福利的必要措施。儿童福利机构应抓住民政部实施“蓝天计划”的发展契机,不断完善福利机构硬件设施建设,为儿童早期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