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职称考试范文

会计职称考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职称考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职称考试

第1篇:会计职称考试范文

一、什么是视同销售?

视同销售是指在会计上不作为销售核算,而在税收上作为销售,确认收入计缴税金的商品或劳务的转移行为。《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以下8种行为视同销售:

1.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2.销售代销货物;3.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至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4.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日;5.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6.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用于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7.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8.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二、旧会计制度下视同销售的处理思维

在旧的会计制度当中财会字[1997]26号《关于将自己的产品视同销售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的复函》中指出:

“企业将自己生产的产品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非生产性机构、捐赠、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奖励等方面,是一种内部结转关系,不存在销售行为,不符合销售成立的标志;企业不会由于将自己生产的产品用于在建工程等而增加现金流量,也不会增加企业的营业利润。因此,会计上不作销售处理,而按成本转账??企业按规定计算交纳的各种税费,也构成由于使用该自产产品而发生支出的一部分,应按用途记人相关的科目”。

也就是说旧的会计制度的处理方法中认为该种行为是一种内部结转关系,不能看做销售处理,那么不确认销售的收入和成本,但是税法要求这种方式下必须计算交纳相关的税费,然后将相关的税费和商品成本转入相应科目,增值税按正常的售价来核算。

例如:将自产的甲型号钢材100吨用于在建工程(该型钢材的成本价为每吨1000元,市场销售价格为每吨2000元)。当企业将甲型钢材移送流水线建设时,会计人员进行如下账务处理:

借:在建工程134000贷:库存商品一甲型钢材100000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000三、新会计制度下视同销售的处理思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准则指南规定:“换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视同销售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按公允价值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同时结转商品销售成本”。而不像财会字[1997]26号一样按账面价值结转。

对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中销售收入确认的五个条件: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人企业;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因此,对于存货发出(包括税法规定的视同销售)是否应当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应当以上述规定的确认条件为准。

比如,将自产产品用于在建工程(税法上属于非应税项目),不符合上述第一、二个条件(商品的所有权、继续管理权、控制权均未转移),因此,不能确认为收入的实现。还有捐赠业务不能产生可准确计量的经济利益的流人,在会计上不能确认收入,可以按成本转账,也就是说上述8种视同销售的行为当中,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和无偿赠送他人不能确认收入只能按成本来结转。其他6种情况只要符合条件一律都应该确认收入,结转成本。现举例如下:

(1)属于用在非应税项目、不能确认收入的举例:

例如:《初级会计实务》136页例题3—36[例3—36]N企业将自己生产的捐赠产品用于自行建造职工俱乐部。该批产品的成本为200000元,计税价格为300000元。增值税税率为17%。

N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在建工程251000贷:库存商品20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000企业在建工程领用自己生产的产品的销项税额=300000×17%=51000(元)(2)其他情况需确认收入的举例:

第2篇:会计职称考试范文

(一)报考人员按网上报名流程如实填写、提交本人报考信息;将本人照片信息输入微机,按要求进行整理,并上传照片。

(二)下载《全国会计资格考试网上报名考生信息表》(简称报名表)一式两份,一份个人保留,一份存报名确认点。

(三)向所在单位提交本人报名表、身份证、毕业证(或必要的经济、统计、审计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由单位统一在报名表照片右下角加盖单位公章。去年考生可使用准考证及身份证报名。

(四)按属地原则进行报名资格初审,县区单位由县区人事局负责,市直及中省直单位由主管部门负责,委托人事人员由人才交流中心负责,由初审单位携带报名表、花名册及有关证件到市人事考试中心缴费、办理审查确认手续。

(五)2009年5 月9日至5月16日,考生可直接到临沂人事考试信息网下载准考证。

二、考生注意事项

(一)请考生务必分清个人所属考区,避免因报错考区影响个人考试。

(二)在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报名期间已经正确填写个人信息但未成功缴费的考生,可直接打印《全国会计资格考试网上报名考生信息表》到相关确认地点报名缴费、办理确认手续,不必重新登录网站填写个人信息。

(三)补报名截止后,我们将不再安排报名,请广大考生务必留意补报名时间,避免因错过报名时间影响个人考试。

(四)本通知未规定内容,按照《关于2009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临人办发〔2008〕126号)有关规定执行。请补报名考生认真阅读《关于2009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补报名有关问题的通知》(临人办发〔2008〕126号)和本通知,详细了解有关报名要求,确保个人报名考试顺利进行。

第3篇:会计职称考试范文

四、资金时间价值

资金时间价值这部分内容公式较多,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相关的计算公式以及这些计算公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预付年金与普通年金的计算差异、递延年金现值的计算等内容要引起关注。

注意:递延年金现值的计算如遇到期初问题一定转化为期末,如年金从第5期期初开始发生,即意味着从第4期期末开始,所以,递延期为3期(即前3期期末没有年金发生),s=3;另假设截至第10期期初,即第9期期末,所以,总期数为9期,n=9。另外,利用内插法进行利率或期限的计算也比较重要。内插法的口诀可以概括为:求利率时,利率差之比等于系数差之比;求年限时,年限差之比等于系数差之比。

例1:某公司拟购置一处房产,房主提出两种付款方案:

方案1:从现在起,每年年初支付15万元,连续支付8年,共120万元;

方案2:从第4年开始,每年年初支付18万元,连续支付8年,共144万元。

假设该公司的资金成本率(即最低报酬率)为12%,你认为该公司应选择哪个方案?

【答案】

(1)P0=15×[(P/A,12%,7)+1]

=15×(4.563 8+1)

=15×5.563 8

=83.457(万元)

(2)P2=18×(P/A,12%,8)

=18×4.967 6

=89.416 8(万元)

P0=89.416 8×(P/F,12%,2)

=89.416 8×0.797 2

=71.283 1(万元)

或P0=18×[(P/A,12%,10)-(P/A,12%,2)]

=18×(5.650 2-1.690 1)

=71.281 8(万元)

该公司应选择方案2。

【解析】使用递延年金时,需将期初问题转化成期末问题来考虑,因为递延年金是在普通年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是期末发生的。本题中递延期为2。

五、股票价值及其收益率

(一)股票收益率

1.本期收益率=■

2.持有期收益率=■

3.持有期年均收益率=■

持有年限=■

4.长期持有期收益率。在长期有限期持有的情况下,股票收益率是指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每期预期现金股利和出售时得到的价格收入折成的现值)等于现金流出的现值(即股票价格)时的折现率,即股票投资的内含报酬率。需要借助逐步测试的方式,然后根据内插法计算。

P=■■+■

式中:i为股票的持有期年均收益率;P为股票的购买价格;F为股票的售出价格;Dt为各年分得的股利;n为投资期限。

(二)股票价值

1.长期持有、未来准备出售的股票价值:

在长期有限期持有的情况下,股票的价值是指未来现金股利流入和出售时得到的价格收入按照股东要求的必要报酬率折成的现值之和。

V=■■+■

2.长期持有、股利稳定不变(即零增长)的股票价值: V=■

3.长期持有、股利固定增长的股票价值:

V0=■ 或:V0=■

注意:区分D0和D1。D0是当前的股利,它与V0在同一期。D1是未来第1期的股利。如要计算2007年12月31日的股票价值,则2007年12月31日的股利即为D0,2008年12月31日的股利即为D1。

4.三阶段模型的股票价值

三阶段模型下的股票价值=股利高速增长阶段现值+股利固定增长阶段现值+股利固定阶段现值

重点掌握两阶段模型:

(1)非固定成长后的零增长:高速增长阶段股利的现值与股利固定阶段现值的和。

(2)非固定成长后的固定增长:高速增长阶段股利的现值与股利固定增长阶段现值的和。

例2:某上市公司本年度每股支付现金股利2元。预计该公司净利润第1年增长8%,第2年增长10%,第3年及以后年度其净利润可能为:

(1)将保持第2年的净利润水平;

(2)将保持第2年的净利润增长率水平。

该公司一直采用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并打算今后继续实行该政策。该公司没有增发普通股和发行优先股的计划。

要求:假设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为20%,计算上述两种情形该股票的价值。

由于该公司一直采用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并打算今后继续实行该政策,即意味着股利支付率不变,由此可知净利润的增长率等于股利的增长率。

(1)目前每股股利2元,即可知道未来第1年、第2年的股利额。又根据题中“第3年及以后年度将保持第2年的净利润水平”,可知第3年及以后年度将保持第2年的股利水平,即从第2年开始成为固定股利股票(站在第1年年末,即第2年年初),股利转化为永续年金。

股票的价值=D1(P/F,20%,1)+(D2÷20%)×(P/F,20%,1)

=2(1+8%)×0.833 3+2(1+8%)(1+10%)/20%×0.833 3

=1.8+9.9=11.7(元)。

(2)根据题中“第3年及以后年度将保持第2年的净利润增长率水平”,可知第3年及以后年度将保持第2年的股利增长率水平,即从第2年开始成为固定成长股票(站在第1年年末,即第2年年初)。

股票的价值=D1(P/F,20%,1)+D2÷(20%-10%)×(P/F,20%,1)

=2(1+8%)×0.833 3+2(1+8%)(1+10%)/(20%-10%)×0.833 3

=1.8+19.8=21.6(元)。

六、债券价值及其收益率

(一)持有期收益率

1.短期分期付息债券:

(1)持有期收益率=■

(2)持有期年均收益率=■

持有年限=■

2.持有较长期限、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单利计息债券:

持有期年均收益率=■-1

式中:P为债券买入价;M为债券到期得到的本金和利息或者提前出售时的卖出价;t为债券实际持有年限。

3.持有较长期限、分期付息债券:

持有较长期限、分期付息债券持有期年均收益率是指债券投资的内含报酬率,求下列式中的y:

P=■+■+∧+■+■

式中:P为债券买入价;y为债券持有期年均收益率;I为持有期间每期收到的利息额;M为债券到期收回的本金或者提前出售的卖出价;t为债券实际持有年限。

(二)债券价值的计算

1.分期付息债券:

P=■■+■=M×i(P/A,K,n)+M(P/F,K,n)

式中:P为债券价格;i为债券票面利息率;M为债券面值;K为市场利率或投资人要求的必要收益率;n为付息年数。

2. 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单利计息债券:

P=■ =M(1+i×n)×(P/F,K,n)

3. 零票面利率的债券:P=■=M(P/F,K,n)

例3:某公司2000年1月1日发行面值为1 000元,票面利率为10%的5年期债券。假设:

(1)2002年1月1日投资者准备购买,市场利率12%,价格为1 180元,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单利计息。

(2)其他条件同上,分期付息,每年年末付一次利息。

针对以上(1)、(2)两种付息方式,分别考虑如何计算2002年1月1日该债券的价值。

(1)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债券的价值=1 000×(1+5×10%)×(P/F,12%,3)

=1 500×0.711 8

=1 067.7(元),低于价格1 180元,所以,不应该购买。

(2)分期付息,每年年末付一次利息:

债券的价值=1 000×10%×(P/A,12%,3)+

1 000×(P/F,12%,3)

=100×2.401 8+1 000×0.711 8

=951.98(元)低于价格1 180元,所以,不应该购买。

(3)2003年1月1日以1 010元价格购买,到期一次还本付息,计算持有到期年均收益率。

(4)其他条件同(3),分期付息,每年年末付一次利息,计算持有到期年均收益率。

针对以上(3)、(4)两种情形,分别考虑如何计算2003年1月1日该债券的持有到期年均收益率。

(3)一次还本付息:

根据1 010=1 000(1+5×10%)×(P/F,i,2)=1 500×(P/F,i,2)

(P/F,i,2)=1 010/1 500=0.673 3

查复利现值系数表可知:

当i=20%时,(P/F,20%,2)=0.694 4

当i=24%时,(P/F,24%,2)=0.650 4

i=20%(P/F,20%,2)=0.694 4

i=? (P/F,i,2)=0.673 3

i=24%(P/F,24%,2)=0.650 4

即:■=■

求得:i=21.92%

(4)分期付息,每年年末付一次利息:

根据NPV=1 000×10%×(P/A,i,2)+1 000×(P/F,i,2)-1 010

=100×(P/A,i,2)+1 000×(P/F,i,2)-1010

当i=10%时,NPV=100×(P/A,10%,2)+

1 000×(P/F,10%,2)-1 010

=100×1.735 5+1 000×0.826 4-1 010

=-10.05(元)

由于NPV小于零,需进一步降低测试比率。

当i=8%时,NPV=100×(P/A,8%,2)+1 000×(P/F,8%,2)-1 010

=100×1.783 3+1 000×0.857 3-1 010

=25.63(元)

i=8% NPV=25.63

i=? NPV=0

i=10%NPV=-10.05

即:■=■

求得:i=9.44%

七、项目计算期和资金构成

(一)计算期的构成

项目计算期是指投资项目从投资建设开始到最终清理结束整个过程的全部时间。

项目计算期=建设期+运营期

其中:建设期的第1年初称为建设起点,建设期的最后一年末称为投产日;项目计算期的最后一年末称为终结点,从投产日到终结点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运营期。

(二)原始总投资和投资总额

1.原始总投资:反映项目所需现实资金的价值指标。是指为使项目完全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开展正常经营而投入的全部现实资金。

2.投资总额:是反映项目投资总体规模的价值指标,它等于原始总投资与建设期资本化利息之和。

3.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原始投资+建设期资本化利息

(三)流动资金投资

1.投资该项目之前的流动资金=该年末流动资产-该年末流动负债

2.投资该项目之后的流动资金=该年末流动资产-该年末流动负债

3.投资该项目需要垫付的流动资金=增加的流动资产-增加的流动负债

八、确定现金流量的假设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考虑现金流量的增量;

(二)尽量利用现有的会计利润数据;

(三)不能考虑沉没成本因素;

(四)充分关注机会成本;

(五)考虑项目对企业其他部门的影响。

例4:某公司下属两个分厂,一分厂从事生物医药产品生产和销售,年销售收入3 000万元,现在二分厂准备投资一项目从事生物医药产品生产和销售,预计该项目投产后每年为二分厂带来销售收入2 000万元,但由于和一分厂形成竞争,每年使得一分厂销售收入减少400万元,那么从该公司的角度出发,二分厂投资该项目预计的年现金流入为()万元。

A.5 000 B.2 000 C.4 600 D.1 600

【答案】D

【解析】估算现金流量时应当注意:必须是项目的增量现金流量;考虑项目对企业其他部门的影响。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二分厂投资该项目预计的年现金流入=2 000-400=1 600(万元)。一分厂年销售收入3 000万元为无关现金流量。

九、投资项目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公式

(见表1)

附注:(1)经营成本=营业成本-非付现的营业成本费用

=营业成本-(折旧+摊销)

=营业成本-折旧-摊销

(2)如果为固定资产购建有专门借款利息,则项目完工投产后(即正常经营阶段)的利息计入财务费用,但该项利息属于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不属于经营活动阶段的现金流量,即属于无关现金流量,既不作为流出,也不考虑抵减所得税。此时的运营期净现金流量的计算公式为:

现金净流量=营业收入-付现成本(即经营成本)-所得税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折旧-摊销)-所得税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折旧+摊销-所得税

=息税前利润+折旧+摊销+息税前利润×所得税税率

=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折旧+摊销

(3)更新改造项目NCF计算的关键是旧设备净损失抵税额应作为哪个时点上的流入;

(4)更新改造项目旧设备的折旧额以变现价值为计提基础(原因是变现价值低于账面价值)。

例5:甲企业打算在2005年末购置一套不需要安装的新设备,以替换一套尚可使用5年、折余价值为91 000元、变价净收入为80 000元的旧设备。取得新设备的投资额为285 000元。到2010年末,新设备的预计净残值超过继续使用旧设备的预计净残值5 000元。使用新设备可使企业在5年内每年增加营业利润10 000元。新旧设备均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假设全部资金来源均为自有资金,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折旧方法和预计净残值的估计均与税法的规定相同。

要求:

(1)计算更新设备比继续使用旧设备增加的投资额。

(2)计算运营期因更新设备而每年增加的折旧。

(3)计算运营期每年因息税前营业利润增加而导致的所得税变动额。

(4)计算运营期每年因息税前营业利润增加而增加的息前税后利润。

(5)计算因旧设备提前报废发生的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

(6)计算运营期第1年因旧设备提前报废发生净损失而抵减的所得税额。

(7)计算建设期起点的差量净现金流量NCF0。

(8)计算运营期第1年的差量净现金流量NCF1。

(9)计算运营期第2~4年每年的差量净现金流量NCF2~4。

(10)计算运营期第5年的差量净现金流量NCF5。

【答案】

(1)更新设备比继续使用旧设备增加的投资额=285 000-80 000=205 000(万元)

(2)因更新设备而每年增加的折旧=(205 000-

5 000)/5=40 000 (元)

(3)运营期每年因息税前营业利润增加而导致的所得税变动额=10 000×33%=3 300(元)

(4)运营期每年因息税前营业利润增加而增加的息前税后利润=10 000×(1-33%)=6 700(元)

(5)因旧设备提前报废发生的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91 000-80 000=11 000(元)

(6)因旧设备提前报废发生净损失而抵减的所得税额=11 000×33%=3 630(元)

(7)ΔNCF0=-205 000(元)

(8)ΔNCF1=6 700+40 000+3 630=50 330(元)

(9)ΔNCF2-4=6 700+40 000=46 700(元)

(10)ΔNCF5=46 700+5 000=51 700(元)

第4篇:会计职称考试范文

关键词:高职 基础会计 考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93-02

1 《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

《基础会计》是会计教学中的一门入门课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的就是会计学的原理,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程序,重点突出了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掌握了从事会计工作所必备专业知识,同时能够熟练掌握企业实际会计工作中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登记、期末账务处理以及财务报告编制等各环节的工作内容、操作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基本的会计核算能力,为日后学习《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专业课程奠定坚实基础。

由课程的教学目标可见,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基础会计》课程考试模式的现状

与高职《基础会计》教学目标相比较,现阶段该课程的考试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目前,高职《基础会计》课程的考试方式大多数沿袭了传统的考试方式,以期末闭卷笔试为主。其主要特点在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

像这种传统的考试方式容易出现很多问题。首先来讲,作为闭卷考试必然对考试成绩存在了或多或少的偶然性。造成这种偶然性的关键就在于,闭卷考试处于一个相对独立且封闭的环境,这就造成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并且在限定的时间内要独立完成,这更增加了考试成绩的偶然性;其次就是在这种死板的考试中,教师必然会以教材为中心,考前通过划范围,学生记笔记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固定住,学生自然而然缺少了自我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不到学生真正应有的水平及能力;最后就是闭卷考试通常都已客观题和记忆性题目居多,答案固定,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发挥空间,同时也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死板呆滞,缺少灵活性。

2.2 考试内容重理论轻能力

高职院校毕业生既要有理论,更要有实践;不但要掌握“应知”的知识,还要学会“应会”的技能,因此,高职院校考试内容要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实训”、“应用”等特点,考试内容应加强与市场和社会需要的联系,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然而,现行高职《基础会计》课程的考试方式,无论是从考试环节还是试卷题型来看,都偏重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在这种考试导向下,会导致学生在思想上只注重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远远落后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在毕业时自然就不能把握会计业务的精髓。也就是学生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在如何利用这些理论知识帮助企业解决日益复杂的会计问题这一方面能力则显得明显不足,尤其现在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实践能力的缺乏使本专业的毕业生很难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2.3 考试过程重结果轻过程

我国高校的课程考试绝大部分安排在每个学期末进行,学生成绩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由于平时没有考试压力,一部分学生便不认真学习,把希望全部寄托在期末。即使平时成绩占了期末成绩的一定比例,但由于比例偏低,期末考试的决定性和重要性同样突出,“一考定成败”的现象非常严重。学校往往把考分的高低作为学生是否补考和评优的依据,导致了学生在考试中通过作弊来获取高分。加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其他的形成性考核,学生把过多的精力关注在期末一两场考试上,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也因此产生了侥幸心理,考前要求教师点题目,突击背书。这样学生即使通过了考试,也没真正掌握本专业要求的能力。

3 《基础会计》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路

《基础会计》课程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而传统的考试方式不利于全面、真实地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能力,探索适应本课程教学特点的考试方式势在必行。

3.1 推行多元化的考试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单一的笔试考试形式难以测试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特点,多元化的考试方式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于基本理论知识可以采用笔试加口试的形式进行考查,其中口试可以是学生就所选内容的自由演讲、案例评论、回答教师的提问等。采用这种考试模式有利于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现场的应变能力。

对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操作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可以为学生设置工作情境,布置工作任务,将基本知识点融入现实的经济业务中,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学生对会计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对于较难且有发挥空间的知识点可采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发言的形式去验证。在《基础会计》课程中,由于学生刚接触会计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该多加以指导,尽量给出比较清晰的案例分析思路,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言,这样可以将学生的被动思考很快的变成主动思考,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信息。

另外,教师可以经常设置一个主题,主题可以来源于身边的小事:如何开设个人银行账户?如何将各班的班费等等用日记账的形式记账……让学生围绕这些主题,通过撰写小论文或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考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些多元化考试方式既能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又能评价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是较理想的评价方式。

3.2 考试内容要突出实践性

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走向社会后更多地是从事会计的实际工作。而会计的实际工作就是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大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更好地使他们毕业后适应社会的需要。除了要安排专项内容的实训以外,还要在考试过程中设计考查学生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题目。通过这种方式,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重视实践能力”,迫使那些靠死记硬背、临阵突击,甚至心存侥幸,打小抄,想蒙混过关的学生,不得不认真对待平时的每一堂理论课和实训课,重视平时技能训练,重视综合应用能力与操作技能的学习。《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其考试内容在考核理论的同时应突出实践性。

3.3 重视形成性考核,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所谓形成性考核,是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是对学习者课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考核,是对学习者学习目标的阶段性测试,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可以有效地解决“一考定成败”的弊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的考核更客观。

多元化的考试方式已为建立形成性考核体系奠定了基础,但还应合理安排考试的频率和时间。《基础会计》课程考试的安排可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而定,如基本理论的考试可安排在期末进行,填制会计凭证等实训操作考核可在每个操作项目训练结束后进行。此外,考核的内容甚至还可以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小组讨论等平时成绩。这种形成性考试制度,有利于学生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实现课程既定的目标。

4 《基础会计》课程考试改革的做法

笔者认为,本课程应采用期末考核和形成性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形成性考核由平时考核和实训操作考核组成。期末考核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40%,平时考核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20%,实训操作考核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40%。

4.1 期末考核

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占总成绩的40%。除了传统的题型以外,还要在题目中设计与考查学生操作能力有关的题目。具体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会计核算业务题等。在一份试卷中,各类型题目的分数比例为:单项选择题20%,多项选择题20%,判断题10%,会计核算业务题50%,其中会计核算业务题要求学生根据发生的经济业务填制相关会计凭证、登记日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考题中涉及的凭证、账簿和报表完全按照实际会计工作的格式设计,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点的掌握,又考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2 平时考核

平时成绩由学生平时上课出勤、平时作业、课堂提问、阶段性小测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大等方面构成,占总成绩的20%,可以通过课堂考勤、作业批改、口试等方式进行。

4.3 实训操作考核

实训操作考核主要考核学生会计核算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在每一个操作项目结束后进行,分值占总成绩的40%,考核内容分为五部分

(1)会计凭证操作。要求会填制原始凭证;会填制记账凭证;会编制科目汇总表。

(2)会计账簿操作。要求会登记各类账簿;会对账、结账;会编制试算平衡表。

(3)会计报表操作。要求会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4)更正错账。要求会按规定方法更正错账。

(5)书写要求。要求按标准格式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

各部分分值比重依次为35%、30%、20%、10%、5%。

通过这种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测试,多元化的考试方式,力求客观地、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既符合高职《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又能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减轻其考试压力,使考核评价伴随学习的全过程。

5 结语

考试改革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手段,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高低,良好的考试改革方式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其结果必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但同时考试改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过程,它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以及师资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基础会计》课程的考试改革必须建立在科学、系统、全面、可行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考试改革才能成功。

参考文献

[1] 杨世鉴,李紫.浅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考试改革与实践[J].会计之友,2010(28):123-124.

第5篇:会计职称考试范文

关键词:高职 会计实用软件 课程建设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一门专业技能和实务操作课,是现代会计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实用软件”课程建设中必须优化课程内容,突出实践能力和实务操作技能的培养,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要求。笔者依据多年从事“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对“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的建设谈几点思考。

一、准确定位课程地位,明确课程教学任务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务操作技能,是培养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会计实用软件的基本理论和现代通行财务软件,熟悉会计电算化技术,了解现代企业财务软件的功能和特点,能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最终出具会计报表的能力;能够利用财务软件提供的管理功能,具备参与企业管理,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会计信息的能力。课程初级任务是获得电算化会计证书,终极任务是具备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能力,为企业信息化服务。

1.课程开设符合经济发展、企业管理升级对会计工作电算化日益增长的需要。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市场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我国企业管理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期的“新管理”时代,企业管理正在实现国际化、信息化、系统化,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进入21世纪后,顺应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需求,企业行为必须快捷、灵敏,要求企业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上不断创新,借助当代信息科技的最新成果,优化和加强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提高企业会计人员参与管理、为决策服务的功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人员的参谋职能。“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正是顺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一门学科。

2.课程开设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的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通晓国际实用会计、审计以及相关经济领域知识,具有一凭多证(一个文凭,多种证书:计算机等级证、外语等级证、珠算证、会计电算化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一专多能(一个专业,多种能力),胜任本专业工作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办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会计电算化专业多次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初步尝试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改革就是强化实践技能的一个突破口。

3.课程开设符合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要求。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会计工作者能够准确、快捷、系统地提供会计信息,并且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服务,而目前由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ERP软件可以满足企业这一需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掌握作为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工作人员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最终出具财务报表,达到财政部对会计人员的初级会计电算化要求。同时能够利用财务软件提供的管理功能,为管理层决策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具备会计信息化的能力,财务软件的高效、自动、准确、及时、数据量大、完整、全面为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会计职业能力为重点,与用友财务软件集团及其他企业合作进行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在设计上以企业实际业务为依托,在实际操作中以企业的具体经济业务为例,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的基本流程为主线组织教学。采用举例法、比较法、讨论法、演示法、一揽子实验、岗位轮换、顶岗实习等方法组织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会计电算化核算工作岗位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的会计电算化职业能力。教学设计中以企业的具体经济业务事项核算处理为教学内容,顺序开展教学。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巩固课堂知识,熟练职业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教学内容,强化技能训练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针对会计职业岗位要求以及完成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来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和安排课程教学内容。为了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将“会计实用软件”教学由学期课程改为阶段性课程,并将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组织教学时以理论够用为度,序化教学内容,注重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

在教学安排上,“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的教学以用友ERP-V8为蓝本,按照强化职业能力要求组织教学。本课程的教学分为两周理论教学(合计6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4学时,上机操作26学时);两周会计实用软件实训教学,学生通过岗位轮换提高对财务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五周会计综合实训,将会计理论课程转化成职业技能,并比较手工账与计算机账的异同,深刻体会财务软件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最后为期3个月的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会计职业环境中进行实务操作,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四、课程主要的特色与创新点

1.以任务驱动序化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教学的任务是取得电算化会计证,达到财政部对会计人员的初级会计电算化要求。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紧紧围绕会计电算化岗位职业能力展开,按照教学任务序化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每名学生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均能独立完成企业从电算化资料的准备、建账、记账、结账、自定义报表到生成财务报表的全部工作。

2.实现会计技能与实际会计工作的“零距离”对接。课程教学与企业会计核算密切结合,教学内容根据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近几年来为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很多企业已从原来单纯使用财务软件转变为在企业整个范围内使用ERP软件,因此我们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随着企业的变化而做了相应的调整,讲课及实践用的软件升级为用友ERP-V8软件,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突出学生的职业或岗位技能训练,使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上手快,操作技能强,实现了会计技能与实际会计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第6篇:会计职称考试范文

关键词:快餐记忆;考试评价;综合考试

前言

当前在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一种“快餐记忆”现象,所谓的“快餐记忆”,就是一些在校大学生平时不用功学习,而是在考试前很短的时间内,出于应付考试的目的,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突击复习,甚至冒着被取消学位的危险,铤而走险在考场中作弊,而考试过后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的现象。我国现行高等教育课程考试很大程度上只是注重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其评判的标准往是重复既定教科书内容的准确程度,直接导致了高分低能、分数贬值现象。在深次意义上,它还影响了教学的目的、内容与方法,影响着一代人的知识结构,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广。

一、高等教育课程考试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首届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了新的人才标准,新标准为:“一是有知识、有能力;二是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三是在政治、精神、物质三个文明建设中做出贡献”。相比于旧的人才观,新人才标准观提升了人才标准内涵,突破了“学历等于成功”的传统观念,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强调了“能力”在人才标准中所占有的核心地位,把能力建设作为人才开发的主题,把人才能力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把能力和业绩作为建立人才评价机制的导向。人才观的变化必然会带来高等教育培养目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等方面的变革,尤其是与人才观密切相关的教育质量观的转变。作为衡量和评价教育质量重要标准的考试制度,也应该相应进行改革。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考试制度亟待改革。如果不及时进行改革和调整,长此以往,将会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型高等人才的培养,甚至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二、当前高等教育课程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素质教育”的理念并未深入人心,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高校现行考试模式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瓶颈”,阻碍着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考试制度越来越显现出其弊端。这些弊端既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层面的。这些弊端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下面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析一下我国高校课程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一)宏观层面上的弊端

1.非科学的考试理念

在中国的高校里我们发现,几乎每一所大学在一个学期内都会至少有一次正规考试,这次考试是作为学生成绩评定以及各种奖励评定的标准,也就是所谓的“一考定音”。这种考试理念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现行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端,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课程考试改革的共同体意识还未形成。考试理念作为考试制度的指导思想,没有科学合理的考试理念,就不会有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

2.对考试的目的认识存在误区

当前我国高校中,不论是教师、学生、还是管理者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考试的真正目的,其结果是为考试而考试,为分数而考试。对教师来说,考试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就是应以考试的形式做出结论,课程考试结束也意味着该门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上课不记笔记、甚至旷课,到了考前为通过课程考试而复印笔记,通宵突击。而考后将教材、笔记都撕掉的现象在高校司空见惯,这些都是“快餐记忆”现象的表现。

(二)微观层面上的弊端

1.重形式轻内容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知识轻能力,当前我国高校各专业课程的考试内容大多是教材知识的再现,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个人特长、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考查普遍不足。二是重细节轻综合,我国高校现行考试方案, 把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向枝节问题, 考试命题忽视综合性而突出知识的分解, 即按各知识点分别布题, 驱使学生走向谨小慎微而没有强调对知识整体结构的掌握, 最终导致学生不能灵活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变得僵化、呆板。

2.考试模式的僵化

主要表现为:一是考试形式单一死板,当前高校考试多数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单一、死板,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与能力;二是考试范围狭窄,考试不出教材范围外的考试内容,对学生平时学习起了负面的导向作用, 造成了学生求知兴趣狭窄、阅读范围狭窄、知识覆盖面狭窄的后果;三是考试时机单一,当前高校单一的期末考试,不能合理地考查学生平时知识掌握情况,促使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

3.考后反馈不足

各高校对考后的试卷分析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真正落实。在大规模的考试结束后,多数教师阅完卷后,把学生成绩交给学校教务部门就算完事,有的教师即使做了试卷分析,也就是简单的进行及格率、优秀率、各分数段人数分布的统计,很少分析试卷的难度、信度、效度、区分度,这样一来,考试对教学的诊断和反馈功能很难发挥出来。

三、当前高等教育课程考试的改革途径

1.建立共同体意识

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最需要确立的一个前提共识就是,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是一项共同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这件大业中,政府、高等学校、社会、大学生都需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只有集合大家的智慧,协调大家的行动,高等教育课程考试改革才可能成功。

2.树立科学的考试理念

树立科学的考试理念是解决目前我国高校考试制度弊端的关键,科学的考试理念就是要转变对考试目的、考试过程、考试主体、考试机制、考试功能、考试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认识,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只有树立科学的考试理念,正确认识各类考试的性质,选择理想的考试模式和方法,全面发挥考试应有的功能,才能找到解决高校考试问题的关键。

3.提倡“综合考试”

所谓“综合考试”,考试内容上应体现考生在对一门课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融会贯通后,所内化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考试形式应体现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问答表现、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及其他检测手段。课程考试内容应该改变传统的重书本知识考查、轻能力培养,重记忆考查、轻创新精神培养的考试模式,在考试中增加能力考核的比例,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4.完善考试管理制度

目前高校把考试管理工作重点放在组考管理工作中,从考试安排、试卷印制、监考人员的排定、考场管理、考试巡视及抓考风、考纪等方面花费了较大的精力和投入,这对学风、教风及校风建设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但如果只强调考务工作,不重视考前、考后工作,就达不到考试的目的,就不可能有好的考试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完善的考试管理制度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促进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第7篇:会计职称考试范文

1、初级会计考试时间:8月29日至9月4日,9月9日至10日。

2、初级会计考试一般指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是实行中国统一组织、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考试命题、统一合格标准的考试制度,(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会计职称考试范文

(1)坚持原则,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2)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以及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无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3)履行岗位职责,热爱本职工作;

(4)具备国家教育部门认可的高中毕业(含高中、中专、职高和技校)及以上学历。

2、2020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报名时间暂未公布,可参考2019年初级考试相关报考政策:

2019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报名系统开通时间为2018年11月1日至30日,报名系统中缴费系统延开至12月5日。

第9篇:会计职称考试范文

一、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主要是培养在中小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及记账公司从事各种会计工作的具有中等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结合目前就业实际情况,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虽然学历不高,但也有自身的优势,在专业技能方面并不落后,所以学生的就业领域相对来说也比较宽,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包括:中小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以及中介机构的出纳员、会计助理、仓管员、跟单员、车间统计员、记账员、税务员等。这些岗位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会计职业素养外,还需具备较强的会计专业能力。从学生主要的会计工作岗位来分析:会计核算岗位应具备对各类经济业务的处理能力、成本核算和分析能力、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报表能力、财务软件运用能力、熟练操作办公软件的能力等;出纳岗位应具备对单据的处理能力、办理现金收付业务能力、办理银行结算业务能务、登记日记账和资料保管能力等;稽核岗位应具备成本计划和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能力等。通过综合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可以看出,会计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核心能力包括: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出纳业务处理能力、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能力、财务软件操作能力、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能力、熟练运用办公软件的能力。因此,会计专业课程设计应结合会计职业岗位能力设置出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会计基础》《出纳实务》《企业会计实务》《成本核算务》《初级会计电算化操作实务》《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从中可以看出《成本核算实务》是一门培养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成本核算职业能力的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

二、课程设计应遵循“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的理念

《成本核算实务》应遵循“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的理念,根据会计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为突破点,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制衣厂真实案例为载体,由学校一线专任会计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充分了解企业成本核算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任务相结合后,开发设计出《成本核算实务》课程。首先,充分了解成本会计职业岗位,细化成本会计职业岗位;其次,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重构课程标准;再次,根据工作岗位任务整合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强化校内实训,加强与校外实习的对接,实现课程标准,最终达到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三、重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任务与工作岗位任务相结合

为了重新构建符合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实际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我校派出一线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和实践工作一个学期。教师们充分了解企业财务成本核算实际情况,亲身体验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潜心研究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的差别和相同之处,按照企业成本核算岗位流程和企业成本核算实际情况,全面分析成本核算的工作任务,细分成本会计岗位,分别设置材料核算岗、工资核算岗、费用核算岗、成本核算岗与成本会计主管岗。按照各个岗位要求,重新调整教学内容,将教学任务和实训工作任务相结合,整理出材料核算任务、职工薪酬核算任务、外购动力核算任务、折旧费用核算任务等工作任务,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连贯的实际操作流程,形成了以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符合岗位要求的教学内容,改变了原来的成本会计教材和成本会计实训脱节的情况,使教学内容任务化、具体化、可操作化,更加符合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四、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在整合教学内容后,需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设计中,我们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目的,采用主体活动探究式与任务驱动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训岗位融为一体,实现理实一体化,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一是将实际成本会计中的工作岗位设置成教学任务,以情景展现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探究,同时提供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资料,真实模拟实际工作场景。二是灵活运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岗位分别完成材料核算岗位、费用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和成本会计主管岗位的工作任务。学生一次分岗完成之后,再实现轮岗,让学生体验每一个岗位工作任务,掌握不同的职业技能。三是在教学实施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和综合模拟实训室以提高教学效果。四是设置合理可操作的评价方式,落实每一次教学任务的评价。充分实现课堂教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之后还要完善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完善课堂教学,还可以反馈和发现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五、强化校内实训,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现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