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务格言范文

服务格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务格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务格言

第1篇:服务格言范文

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神圣的工作在每个人的日常事务里,理想的前途在于一点一滴做起。

年轻是我们唯一拥有权利去编织梦想的时光。

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营销学不仅适用于产品与服务,也适用于组织与人,所有的组织不管是否进行货币交易,事实上都需要搞营销。

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

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服务,我们在世的短暂的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服务更好的了。

第2篇:服务格言范文

亲情是什么?亲情是“融让梨、香温席”的千古美谈,是雨天同行时妈妈用唯一的雨伞遮护孩子的爱心,是寂寞无奈时友人的安慰和关怀,是爱情历经生活沉淀后的理解和宽容……时代飞速发展,亲情却以不同的载体延续着不变的温馨。

服务又是什么呢?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为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

当年我在党旗下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时候,我所认识的服务,仅仅停留在依法行政,公事公办,遵守法律、法规,履行自己的职责上。可是,当我投身劳动保障服务工作,我们窗口一线的同志却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向我展示了一个全新的服务理念:亲情服务。

在我们的服务窗口,发生过这样一件感人的事。那是一个雨天,下午三点多,窗口的同志接到一位受伤职工的电话,说他在一家企业上班因工受伤,想了解一些工伤申报方面的法律法规,因为腿脚不便,不能前来窗口咨询。对于这样的情况,按照常规,我们完全可以选择电话答复,但窗口的同志并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劳动保障窗口服务应该落实在小事上,体现在为群众服务的诚意上。下班以后,窗口的同志收集好有关文件和资料准备出发,那时,天色昏暗,风雨交加,连雨伞都难以撑开,但他们还是一头钻进了雨幕中。当他们赶到那位受伤职工家中,浑身上下已经湿透,那位受伤职工当时既惊讶,又感动,他真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他的感激之情,只说了一句:你们就是我的亲人!

偶尔为之的亲情是容易的,而几年如一日在服务中做到耐心、细致、谦和、热情却实在是不平凡的。在我们的服务窗口,我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感人的场景:我看到,为了替企业、职工群众节约时间,不让企业、职工群众多跑一趟,我们的同志经常加班加点,甚至放弃午休时间;我看到,当企业、职工群众准备的材料不齐全时,我们的同志不是简单地退回,而是为企业、职工群众详细列出清单,指导他们提交有关材料;我看到,当事情没有办妥,企业经办人员感到为难时,我们的同志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联系,为经办人员减轻压力;我看到,当职工群众询问不得要领时,我们的同志耐心讲解法律法规,帮助职工群众理清思路,送上一个个微笑、一声声问候、一份份关怀……

在我们的服务窗口,我经常被感动着,被激励着。也许这些事看来都是那样的微小,可是,这其中需要多少不厌其烦的耐心、多少无微不至的细心,多少无私奉献的爱心!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将亲情融入服务,如一缕缕阳光, 一滴滴雨露,一丝丝清泉,温暖了千家万户的心。

第3篇:服务格言范文

关键词:医疗服务价格;医疗服务成本;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和医疗服务成本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完善我国公立医院的补偿体制,推行医药分开,推广以药补医的体制,实现公立医院的补偿体制由药品加成收入、收费服务和政府补贴向服务收费和政府补贴两个渠道的转变。公立医院补偿体制的重点在于改善医疗服务收费。现在,医疗服务的价格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但是,其还是存在不合理的一面,特别是技术劳动的价格低廉。但是,百姓看不起病的现象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和百姓看病的支付能力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一、现行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探讨

国家卫生部门、中国中医药管理中心、国家统计局近年来一直对医疗服务项目收费价格进行分析和调研,我国于2000年颁布了《国家医疗服务价格规范》。对于那些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医疗机构必须遵循《国家医疗服务价格规范》里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按照规定收缴服务费用。我国各大医院要在遵守《国家医疗服务价格规范》的基础上指导医疗项目的收费,医疗机构要在政府指导价格的范围内确定自身医疗服务的价格。

通过法律的规范后,医疗服务价格越来越合理,充分维护了医护人员的利益,体现了医护人员的价值,但是,现在非盈利性医院是按照政府的指导价,而不是采用的成本价,虽然可以体现出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但是大型的医技检查项目的价格却大大地降低了,医技设备非常昂贵,尽管医疗服务价格进行了调整,但是还是比成本费低,医院要为人们提供全面而优质的服务就必须依靠政府的补贴。

二、探讨我国医疗服务价格的执行情况

1.卫生总费用的使用情况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国家卫生总费用实现了迅速增长,但是,卫生总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80年代有所下降,这说明我国近年来卫生总费用的增长比较缓慢,其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速度,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的卫生总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只增长了1.4个百分点,已经跟不上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卫生总费用的缓慢增长阻碍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缺少财力的支撑,无法健康而有序的发展。

2.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我国门诊人均费用增长迅速,出院人均费用也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医疗费用水平的上升有很多因素,主要因素是近年来人们就医的需求有所增加,社会总体物价指数呈现上升趋势,疾病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府的投入比例不够,药品及卫生材料的报价过高,多种新技术、新医疗器械的研发都促进了医疗费用水平的上升。

3.探讨医院收支结余状况

通过数据分析,医院的收支结余几乎是负数,医院的总结余状况在扣除药品收支结余后呈现亏损的态势,尽管医疗改革已经实行多年,除了药品的加成收入,依靠目前的财政补贴力度,医院是不能发展的。

三、改善医疗服务价格和医疗服务成本的措施

政府要加强对医院财政补贴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卫生总费用的补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是导致医院亏损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公立医院的补贴力度,提高公立医院的社会效益,有了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资金投入,病人在就医时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医疗优惠,看病难的问题可以有效得到解决。

政府要鼓励公立医院接收社会资本,我国政府的财政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政府在加大对医院的财政投入的基础上,政府也要鼓励社会上的各种资本流入医院,为医院提供财政支持,医院通过国际组织、红十字会和各类慈善机构的资金支持,从而提高自身的医疗服务价格和医疗服务成本。

结语

现在,我国看病难的现象还是比较突出的,政府对医疗服务的补贴力度不够,医院内昂贵的医疗设施消耗了医院的大部分资金,因此,政府和医院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和医疗服务成本,政府要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补贴力度,提高公立医院的社会效益,解决人们看病难的问题,政府要鼓励公立医院接收社会资本,政府在加大对医院的财政投入的基础上,政府也要鼓励社会上的各种资本流入医院,为医院提供财政支持。政府要通过制定政策完善我国的医疗价格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第4篇:服务格言范文

【关键词】  五皮五藤饮;皮肤病;验案

早年读医案,读得医家张炳厚运用皮科专家赵炳南老中医五皮五藤饮治疗各种皮肤病,甚感神奇。笔者十几年来治疗各种皮肤病经常用之,每获奇效,现将心得呈现如下,以造福广大皮肤病患者。

1 方剂组成

丹皮、白鲜皮、海桐皮、地骨皮、桑白皮、海风藤、天仙藤、双钩藤、青风藤、夜交藤。

2 方解

关于方解,医家张炳厚是这么解释的:丹皮性寒清热解毒,味辛散风止痒,活血消肿;青风藤、海风藤、天仙藤辛散、苦燥、温通,既可祛风止痒燥湿,又可温通经络气血;夜交藤养血安神,祛风通络,专止夜间皮肤瘙痒;钩藤清肝与心包之火,即清血分之热,解血分之毒,轻清透热,达邪外出,一杜疹原;更妙的是,以皮达皮,皮属肺,能利水消肿,祛邪给以出路。以藤达络,络通风祛止痒,血行疹消。皮、藤和臻其妙。合用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清中有行,行中有清,效能愈彰。全方共奏祛风胜湿,清热解毒,通络和血之功。

3 案例

3.1 带状疱疹 患者,男,60岁。患带状疱疹10天,曾服用多种西药及静脉输液不效,经人介绍来诊。其面色晦暗,精神尚可。口角、面部两耳上多处疏密不等的分布着疱疹,患处痛热难忍。舌绛苔腻,脉实略洪。自述没明显诱因。笔者认为此乃湿热内蕴诱发疱疹。处方:

丹皮20g,白鲜皮、海桐皮、桑白皮、地骨皮各15g,海风藤、天仙藤、双钩藤、青风藤、夜交藤各12g,双花、连翘、蒲公英各20g,蝉蜕、车前子各10g,水煎服,6剂而愈。

3.2 顽固性荨麻疹 患者,男,55岁。患顽固性荨麻疹,曾服用多种 抗过敏西药,时好时坏,后来无效。两腿间及上身都有疹团,尤以两腿内侧为甚。瘙痒难忍,手挠又生,高出皮肤,呈云片状,夜不能寐。苔黄腻,脉滑有力。处方:白鲜皮30g,丹皮、地骨皮、海桐皮、桑白皮各15g,海风藤、天仙藤、钩藤、青风藤、夜交藤各12g,地肤子10g,水煎服,7剂而愈,后随访至今未复发。

3.3 湿疹 患者,女,41岁,农民。患湿疹3年,先是起红斑有灼热感,痒难忍,后出现小水泡,挠抓后有黄色液体渗出,此起彼伏,痛苦难以言状。于1997年秋后来诊。苔白略黄而滑,脉弦数。处方:海风藤、天仙藤、钩藤、青风藤、夜交藤各12g,丹皮、地骨皮、桑白皮、海桐皮各15g,白鲜皮30g,蝉蜕10g,乌梢蛇粉6g(另吞)。水煎服。服3剂见效,后以上方加减又服6剂而愈。

第5篇:服务格言范文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不断扩张引致风险积聚

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在2008年4万亿投资计划推动下迅速膨胀。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利用自身主导的融资机构聚集银行贷款,用于地方政府的融资项目,使大量银行资金在极短时间内流入地方政府各种融资平台。受信贷政策紧缩控制的影响,地方政府纷纷转向银行表外融资方式,大量资金通过信托计划、基金、融资租赁等渠道变相地流向地方融资平台。这种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方式,其核心是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在业界被统称为“影子银行”。“影子银行”在地方政府性债务扩张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城投债、基建信托、平台贷款等。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国城投债8800亿元,信托资金7551亿元,至少超过1.6万亿元地方政府融资以“影子银行”为渠道。在地方政府性债务扩张中,其潜在风险亦显而易见。

(一)投资效率低 地方政府债务投资效率普遍不高,社会资源配置效果不佳,降低了经济发展质量。如在公路上投资上的建设项目建成极可能被淘汰,给财政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二)债务约束软化且社会信用环境恶化 地方政府性债务展期、拖欠会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无法按期清偿还会动摇投资者信心,使得政府性投资项目后续建设受阻。

(三)地方政府性债务积患沉重 地方政府性债务期限错配、以债养债、偿债能力较弱等问题一直存在,问题逐渐长期化,成为影响经济运行的最大不稳定因素,并诱发中央政府层面对宏观经济走向的不良判断及决策措施。

(四)规模化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积累了庞大的金融风险 影子银行的存在,导致地方政府性债务最终必然转移至金融机构,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累积。在地方政府性债务结构和风险趋向复杂化之际,地方投资冲动无疑会给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同时也引发国家层面的担忧。

二、地方性政府债务风险推动政府会计改革

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希腊、冰岛、美国加州等欧美地区出现的债务危机,使得人们意识到债务管理与政府会计之间的密切联系。政府会计的制度变革将有助于增强政府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更有利于防范政府的财务风险。从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及政府会计核算实际情况来看,尚存在以下不足。

(一)权责发生制会计确认基础未得到广泛应用 希腊危机揭示了收付实现制下隐匿真实债务状况,并最终引致偿债风险的事实。我国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财政总预算会计无法准确记录和反映政府的负债信息,使得债务负担率失真,甚至导致部分地方基层政府在负债实际超过当地生产总值的情况下依然继续举债,因而缺乏对政府负债义务的计量基础,实质上掩盖了政府财政可持续性能力较表内弱的事实。欧洲部分债务国家在金融危机后,都充分认识到传统收付实现制的严重不足:收付式会计基础下,无法全面反映财政财务状况、运营情况,不足以提供财政长期可持续性的信息,权责发生制虽不一定能全面解决债务危机,但能真实全面地反映政府的负债、义务情况。我国政府自2009年在海南试点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后,理论和实务工作成果显著,可以预见海南模式下权责发生制的成功应用,将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政府会计改革工作中推广。

(二)财政财务透明度低,地方政府性债务信息不明确 我国财政预决算管理程序中,只限于披露直接显性负债信息,且历年财政预决算报告也只反映了政府主体期间内部分债务收支情况,未反映债务余额情况,揭示出的债务信息缺乏延续性,因此社会各界对于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具体规模更是无从得知。目前对于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最权威的数据披露基本以2011年7月审计署公布的《2011年第35号: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为基础,公报显示2010年末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0.7万亿元。在经历2011-2012年政府债务消化和结构调整后,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及变化趋势则又成为一个相对模糊的数据信息,这也给宏观政策部门在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决策上带来了较大的挑战。而反观西方国家,均以通过改良政府会计对负债确认、计量、报告的程序,实现了债务信息的明晰化,达到了及时掌控政府负债义务及风险的目的。

(三)地方政府财务报告未能有效揭示债务潜在风险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有效防范离不开高质量的政府会计信息,由于正式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尚未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信息鲜有定期公开对外披露。我国财政预决算报告侧重于反映每年的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对部分表外负债、或有负债等均没有记录或披露,这不利于政府财务状况的有效评估。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在债务信息披露上的缺失,极大降低了政府财政财务管理信息公开性和可靠度,同时,地方政府在信息披露中未相应披露地方政府费用和负债情况,削弱了会计系统揭示潜在风险的功能,掩盖了地方政府财务管理的问题。从公共财政角度看,社会公众需要且有权从政府会计信息系统中获悉政府资产、负债等相关财务状况信息,建立充分、有效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对政府负债情况进行定期公开,也符合公共财政、公共决策的需要。

(四)债务投资主体项目的总体绩效评价体系缺乏 《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允许自行发债,除上海市、浙江省等试点地区外,由于举债权受限,中央转移支付制度未能满足地方政府财政预算,财政收支缺口扩大使得地方政府只能通过投融资平台等举借债务,由此也导致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膨胀。在投资项目的核算上,财政预算会计只能反映当期的项目收支,而由于负债不在表内反映,使得项目的资金来源与项目收支相脱离,无法将债务资金的使用进行单独的收入成本匹配,不利于真实反映投资项目本身的成本收益信息。由于缺乏债务资金投资项目的体的成本费用配比信息,作为财政绩效管理的相关支持信息缺乏,导致各级政府在对投资项目进行评判时,不能真实地对项目进行绩效考评反馈,并确保债务资金效用最大化。且由于债务资金对应成本费用信息无法合理体现,地方政府在债务融资时亦缺乏对应的效益意识和监督,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不利于控制投资项目的负债风险。

三、政府会计改革推进措施

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渠道的扩展、融资规模的膨胀,潜在的偿债风险受到监管层及各方的关注。改革现有政府会计工作机制,是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财政风险的迫切需要。

(一)循序渐进推广权责发生制,完善政府会计确认基础 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体系,在实践中已显现出无法全面反映政府财政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的弊端。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可以提供政府在债务问题决策上财政可持续性的信息,在债务危机问题上发挥了较大的作用。2009 年3 月,财政部的《2009 年地方政府债券预算管理办法》,基本实现了将隐性债务显性化的目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危机,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地方隐性债务的扩大化问题。因此,应改革现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制度,循序渐进地逐步引进权责发生制,统筹分步地在资产、负债等要素确认中执行权责发生制,最终建立起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制度,据实反映地方政府显性债务及或有负债的状况、债务项目的建设及绩效情况,强化债务借入、支用和偿还全过程的管理与监督。通过全面、可靠地对政府负债情况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实现政府会计及时提供政府负债的信息,便可实现政府负债风险控制目标的实现。

(二)债务收支管理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建立健全政府会计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管理经验表明,将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政府预算管理也是增强债务透明度的有效举措。要尽快制定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预算管理制度,在项目分类、核算规则、科目设置等方面进行修改,要将预算监督以外的各类地方政府性债务逐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中来。在地方政府年度预算编报中,要单独建立债务预算编报体系,对债务情况进行记录、反映,不仅体现当年的债务情况,也应包括债务数量、金额、结构的变动,这也将有利于对预算表中的财政收支情况形成一个更全面和客观的评价。此外,将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后,地方政府直接负债、或有负债等均将纳入预算管理,将有助于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及时掌控负债情况,并通过严控财政支出达到对债务实施源头管理。在此基础上,以完善财政预算会计体系为契机,修正政府负债纳入表内核算的确认、计量、报告工作程序,实现预算会计能全面、真实反映政府所控制的资产、资源和实际承担的负债义务,逐步建立、完善政府会计工作体系。

(三)借鉴国际经验,全面推广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从国际上公共财政改革的方向来看,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是大势所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已经有部分国家渐进式推进了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改革:保持原有日常的基础核算工作中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年末再根据权责发生制进行调整、数据转换,据此再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年度综合财务报告。借鉴西方国家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财政部于2010年年底启动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亦采取了上述改革思路,2012年该项工作已基本在全国范围内各级地方政府普遍推行。

(四)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防范地方财政风险 不论是地方政府直接债务、或有负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亦或影子银行等各类渠道形成的潜在地方政府性债务,地方政府实质上充当了最后偿付人或间接担保人(保证人)角色,绝大部分地方政府性债务均依托于地方财政,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政府会计改革的配套措施,要尽快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识别、分类,理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流程,研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债务偿还机制以及风险预警机制,把防范地方财政风险与建立长效机制相融合,深入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制度。

(五)强化国家审计职能,开展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 政府审计与政府会计改革具有相互促进作用,二者协同效应较为明显。审计署2011年审计公告首次以官方口径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进行了明确,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达到了揭示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隐性风险,弥补了政府会计核算的不足。近期,审计署亦公开表示,2013年将再次对2011年到2012年间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专项审计。因此应加强审计机关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专项审计调查,通过政府审计对资产负债信息的核查,可以充分了解政府的财务状况,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潜在风险进行跟踪分析,及时揭示债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改进建议,以维护经济安全运行,避免出现地方政府性债务危机。

(六)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信息透明度建设,稳步实施政府绩效评价工作 IMF《财政透明度手册》(2007)规定“会计制度应该为收入、承诺、支付、欠账、债务与资产的跟踪提供可靠依据”。地方政府性债务产生的重要动因之一是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而透明度是规避政府债务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可见政府会计在公开透明揭示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上作用显著。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并不透明,且存在多头举债和管理的无序状态,以致披露的政府负债情况不尽准确,潜在的债务更是无法获知。因此,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作为政府会计改革的驱动因素之一,应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信息公开机制,涵盖在政府公务信息中定期公开,接受社会各利益相关主体的监督,同时,应逐步对债务资金的使用进行绩效分析、评价考核,以确保债务资金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张琦、张娟:《供求矛盾、信息决策与政府会计改革——兼评我国公共领域的信息悖论》,《会计研究》2012年第7期。

第6篇:服务格言范文

在科技转化工作中,摸索出了多种途径和模式,是长期以来对这项工作的总结。以科研单位与农业企业、科研单位与农业大户或农业生产部门结成的联合体,加快了成果转化,使区域农业生产如虎添翼。我国农业生产处于新的阶段,传统农业对我国这一农业大国来说,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对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多方面施力,才能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地市级农业科研力量的强化,以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农业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来看,大力创新,是农业科研的力量源泉,创新已成为地市级农业科研势在必行的任务。

农业科研与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创新研究是我国这样资源相对短缺的农业大国的农业科学研究,提出的重要抉择。世界各国发展农业,各有自身的道路,都是根据各国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来做出的决定。以集约经营为例,投入较多活劳动的农业经营方式称为劳动集约,投入较多生产资料、技术措施的称为资金集约和技术集约。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农业集约经营主要是劳动集约,因此除土地等自然条件外,经济、技术等社会物质技术水平影响着一国的发展道路。国内外农业生产发展的实践证明,各个国家尽管各自的情况不同,方法不一,但都经历了一个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发展过程。并且一般来看,农业发展的快慢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经济运作状况的优劣。缩小城乡差别,增加资金集约与技术集约,已是我国社会现今农业政策的取向。创新可推动农业现代化。创新带来了技术水平的提高,创新加大了科技成果转化力度[1-2]。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过程,建国初期以“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水利化”的“老四化”,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给予我国农业极大的影响。随着电子工业的长足发展、化学工业的飞速进步以及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等,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新四化”,即“商品化、社会化、科学化、集约化”,是以现代农业为目标,综合考虑我国现实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得出的结论。商品化是经济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化是我国社会制度的体现,科学化是相对于有限资源发展农业的唯一途径,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经营方式。从改革开放30多年农业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粮食产量连年丰收,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说明了党和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以及政策措施有力,树立了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风尚。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也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近年来在区域农业特色建设中,投入了很大的力量,包括在太空育种技术、化肥精准施用技术、新型栽培技术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新服务模式建立等方面大力创新研究和推广,农业科研力量加强,创新研究有了前提条件,但我国农业在诸多方面仍存在着严重不足,如农田设施较落后、农业人才较空缺、农业科研投入尚少等,因此农业科研领域里的创新还有很多余地。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科研与服务创新的难点与对策

创新的难点近年来,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日益加强对创新的要求,提倡创新、表彰创新、激励创新,在农业科研领域内已形成较好的氛围。创新给予了农业科研活力,创新已使得农业服务纵深发展。创新要求农业科研人员在工作中寻找研究突破点,也使得科研管理人员更好地运筹科研资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传统观念有着不小的影响,有的认为创新是“一阵风”,也有的甚至把创新只是停留在口头,进一步创新在地方农业科研单位仍存在很多难点。提出创新这一观念虽不久,但政府工作很重视,加之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在各级科研院所内创新已作为行为导向,然而对创新内涵仍不甚明了,创新涉及范围还不太明确。创新是科技领域内突出新颖性和前瞻性,对科技手段、服务渠道、管理方法进行首创性的研究与开发。它涉及科技领域的各个方面,是当前农业科学研究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创新应涵盖科学技术研究和科技服务各环节中,不仅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而且要观点创新、管理创新等。从目前来看,创新工作力度和广度不够或者说还有潜力可挖。力度不足深度受限,而人力资源和科技手段是力度不足两大制约因素,人才需要高精尖,可以说,有高素质人才就有一流的创新,科技手段是对创新的物质支持,是创新工作的外在条件。广度不够使创新涉及面未能延展,对创新的作用面考虑较为狭隘。创新应在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市场开拓、情报获取、管理服务等多方面发展。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属我国各级农业科研的基层,担负着研究区域内农业科学技术和探索农业发展道路的重任,位于科研与生产的交接面,使得农业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成了职责。当前,应进一步通过创新来强化职能,提升农业科技的支撑力,才能凸显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地位与作用。创新的对策首先,要在观点上创新,进一步加强创新意识,着重宣传,把创新融入整个科技领域里。要认识到创新是产生高科技的动力,也要认识到创新是人才队伍素质的一大要求。创新是对传统、守旧的摈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在科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上要挖掘创新潜力。提高科研能力,突出技术创新;强化服务水平,突出模式创新;健全体制机制,突出管理创新。其次,优化科研外在条件,为创新提供物质支持。以专业重组、资源整合为重点的学科建设,应紧抓人才培养,建立高素质勇于创新的科技人才队伍,选拔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利用部门、单位的有限资源,积极倡导团队合作,激励创新,瞄准现代科技前沿,目标一流的符合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成果[3-4]。基层农业科研经多年迅速发展,也日益形成科研、服务并举格局,农业科技的转化,也需要创新,近年来科技服务模式的创新形成了很好的开端。

结语

第7篇:服务格言范文

Abstract: Personalized servi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unctions in digital library, the adaptive personalized service of digital library is very good to solve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problem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first of all,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library us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aptive personalized service demand of digital library, second, designs the framework based on the adaptive context-aware personalized service, it can be according to user's situation, push the needed resources for the users rapidly and accurately, finally, it discusses the several key problems which should be solved in the process of adaptive personalized services.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情景感知

Key words: digital library;personalized service;situational awareness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6-0224-02

0 引言

个性化服务是一种能够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服务方式,它能帮助用户以最少的努力获得尽可能好的服务。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始于My library的实施。美国华盛顿大学、北卡州立大学、南加州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是最早建立My Library的高校。早期的个性化数字图书馆提供了基于个人用户需求的完整工具集合来获取图书馆中的资源,具有信息检索和内容个性化相关的个性化机制,其过程是基于用户驱动的[1]。

随着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当前已有的方法存在着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获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较差、信息匹配过程的自适应性不够等问题[2]。在信息获取过程中,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具有情景敏感性,因为用户的情景是动态变化的,用户的兴趣也有可能会发生漂移,自适应系统可以感知用户的这些变化,根据用户的情境实现资源推送服务,从而很好地提供个性化需求服务。数字图书馆自适应个性化服务是以读者的个性化特征为起点,能够基于读者的情境、资源使用行为以及习惯等,为读者提供个性化需求的一种服务,它既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又能缩小资源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差距[3-5]。

1 数字图书馆自适应个性化服务需求分析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和个性化服务发展的趋势来看,数字图书馆中个性化服务应该满足4个方面的需求:

①能够感知用户基本信息和需求情景。在泛在信息环境下,用户的情景信息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系统要能够感知用户的情景,才能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需求。②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特征匹配其所需的资源。要实现用户个性化需求与信息资源的高效匹配,需要计算用户个性对资源偏好程度,使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③生成资源推送列表。使用户在适合的时间和地点获得正确的服务。④评价与反馈机制。系统应能够提供评价与反馈机制,根据用户的反馈与评价可以不断地调整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更精确的资源推送服务。

2 自适应个性化服务框架设计

通过对数字图书馆中自适应个性化服务需求分析,我们接下来构建基于情景感知的自适应个性化服务框架,如图1所示。

在该框架中,用户的物理环境可以通过传感器等设备获取,同时可以利用本体等技术对用户进行建模,从用户的情景信息我们可以推理出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再经过推荐模块,利用给定的推荐算法就可以从数字资源库中提取资源列表向用户推送,最后,用户还可以通过对推荐结果的评价与反馈更新用户个性化需求,从而可以调整推荐列表,更精确化地满足用户需求。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还必须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的问题[4]:情景要素的确定、情景信息的获取、情景信息预处理、情景建模、个性化推荐等。

2.1 情景要素的确定 在自适应个性化服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用户的个性,即需要确定关键情景要素,哪些情景信息反映了用户的个性,现有的普遍做法是通过实证研究来确定或者依赖领域专家来确定。

2.2 情景信息的获取 确定了需要获取哪些关键情景以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获取的问题,情景信息的获取方式大致分为三类:①显示获取。通过物理设备如传感器可以显示获取一些情景信息,如温度,光线等。②隐式获取。有些情景信息可以通过用户的历史行为等活动记录来获取,如用户的知识水平、背景等。③推理获取。采用贝叶斯网络、决策树等技术可以预测用户的一些偏好等信息。

2.3 情景信息预处理 原始数据是粗糙的,需要进行预处理,才能加以利用。情景信息预处理主要包括:①数据清洗。需要处理缺失值、光滑噪声并识别离群点,纠正数据中的不一致。②数据集成。不同的数据来源要统一存放和处理。③数据变化。④数据规约。

2.4 情景建模 对用户的情景需要进行建模,以便系统进行使用。流行的情景建模技术主要有:①键-值对模型。如时间信息,Time:9:00-10:00。该模型简单易于管理。②标记模型。利用标记语言形成带有属性值的层次情景结构。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③面向对象模型。利用继承、封装等特性对情景进行建模。④逻辑模型。用一节逻辑表达情景,利用产生式规则,可以对情景进行推理。⑤本体建模。利用可以表达语义的本体对情景进行建模,具有很强的推理能力,但本体的构建工作量比较大,同时需要领域专家的支持。

2.5 个性化推荐 流行的推荐算法主要有:①协同过滤算法。根据相似用户的评分来进行推荐。②基于内容的推荐。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资源的性质进行相匹配的推荐。③混合推荐。采用前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推荐,可以取长补短。在数字图书馆自适应服务中实现资源推荐时还需要综合考虑用户所处的情境。

3 结语

自适应个性化服务是图书馆研究中的新方向,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随时随地推荐合适的资源给用户,能够很好地克服信息过载问题,可以从海量资源中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通过确定自适应个性化服务需求,构建了自适应个性化服务框架,并讨论了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陈为思,张前磊.自适应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用户建模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8,38(2):75-78.

[2]潘旭伟,李泽彪,祝锡永等.自适应个性化信息服务:基于情境感知和本体的方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11:41-48.

[3]梁晓华,王景安.服务创新保障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可持续发展[J].现代情报,2010,30(2):57-61.

第8篇:服务格言范文

关键词:离岸服务外包;影响因素;有效性;DEA

中图分类号:F74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8-0040-07

收稿日期:2010-03-10

随营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为了能够将有限的资源应用于核心能力的提高,对其阶值链进行重构,将部分或全部非核心业务转交给外部供应商来实施,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业务服务水平以及优化核心竞争力的目的(Kedia和Mukhefl’ee,2009)。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IT技术的兴起,使得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业务合作伙伴,为离岸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Farrell和Agrawal,2003)。离岸服务外包是一个双赢的战略,对于发包国来讲,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使得劳动力向高附加值行业转移;对于接包国来讲,则能够获得相应的税收收入、就业机会、外包收入,还能够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Farrell,2005)。所以,离岸服务外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形成新一轮的国际间产业转移。

目前,关于国家离岸服务外包吸引力的研究,一方面,集中在各因素对吸引离岸服务外包的影响大小和强度上,很少能具体到国家层面的定量比较;或者在进行定量比较的时候选取的指标不够全面,不能全面反映国家吸引离岸服务外包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咨询公司对各离岸服务外包国家的调查研究则更多的关注国家在各影响因素上的表现,很少能够从效率的角度出发进行国家之间的对比分析。实际上,各国家在业务成本、人力资源和国家环境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优势,但是能否利用本国所具有的优势很好地吸引离岸服务外包业务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以外包成本、人才数量、国家环境、文化兼容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外包产业发展情况等为输入指标,以金融保险服务出口额、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服务出口额以及外商直接投资额为输出指标(由于目前各国没有离岸服务外包的统计数据,所以采用服务出口中相关的数据代替;另一方面,服务外包作为外商投资的重要领域,所以本文的输出指标中也考虑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对21个主要离岸服务外包国家吸引离岸服务外包的有效性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中国吸引离岸服务外包的效率,并指出中国提高离岸服务外包有效性的关键举措。

一、吸引离岸服务外包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企业进行离岸服务外包的主要原因

Laeity等(1994)指出,服务外包的原因包括财务原因(成本降低、增加成本控制等)、业务原因(回归核心竞争力等)、技术原因(获得技术人才等)和政治原因(证明效率、证明新资源的正当性等)。企业进行离岸服务外包最直接的原因是降低成本,通过将部分或全部非核心业务外包给成本较低的供应商,企业能够以低的成本获得相对满意的业务服务(贾涛,2008;Arnold,2000;A.T.Kearney.2007;Kakumanu和Portanova,2006)。对于离岸服务外包来讲,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将业务发包给印度、中国等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由此,许多发展中国家利用其低成本的优势,制定了许多税收优惠政策来吸引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离岸外包业务。

然而降低成本并不是所有企业进行离岸服务外包的动机,还有人才技术原因以及对核心竞争力的关注。企业内部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是其进行服务外包的另一个原因(Costa,2001)。离岸外包使得企业可以将自己不善长的业务外包给其他国家的专业公司去完成,通过利用国外的人力资源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服务水平。Jaeobides和Winter(2005)认为离岸服务外包的兴起主要是由于不同行业中企业的职能(如数据处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具有相似性,这些职能可以从企业的价值链上分离出来,形成新的业务形态。所以,企业可以将附加值较低的职能分离出去,把有限的资源致力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同时还可以利用外部的资源优势(如人力资源)提高企业的服务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进行离岸服务外包的主要风险

离岸服务外包在为企业带来大量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风险(Bmwn和wilson,2005)。接包方市场不稳定的风险、服务规范不完备的风险、对供应商控制的风险、语言文化的兼容性问题都将阻碍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开展(Ellram等,2008)。Bunyaratavej等(2008)认为,低的工资和税收优惠所节约的成本,必须能够抵减由于跨国投资所引起的其他附加成本,而这些额外成本则源于接包国和发包国在制度、文化上的差异。Roberts和Greenwood(1997),Hoskisson等(2000)认为制度在维护市场的稳定性,降低不确定性引发的交易成本,促进交易的规范性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大多数新兴国家的制度建设都不够完善。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服务外包课题组(2007)认为,对于发包企业来讲,离岸服务外包可能存在一些外包风险,如隐性成本过高、合同困境、外包服务改变等,引起这些风险的原因包括外包双方的语言、文化、法律差异引起的额外成本,道德困境引起的机会主义,接包方缺乏完成外包项目必需的经验和技术,对外包合同的管理缺乏经验和技术等。

(三)吸引离岸服务外包的主要影响因素

目前,许多咨询公司(如MeKinsey、Garnter、A.T.Kearney、Word Bank等)对各国离岸服务外包的吸引力进行了研究。Garnter咨询公司在2008年评估了72个国家吸引IT外包的能力,评价指标包括语言、政府支持、IT劳动力、基础设施、教育体系、成本结构、政治经济环境、文化兼容性、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以及数据安全等因素。A.T.Kearney(2007)从人力资源、财务结构、基础商业环境三个方面对各国吸引离岸外包业务的能力作了综合评价。

在学术研究领域,也涌现出一批学者研究离岸服务外包国家的吸引力。Nir(2007)从制度的角度提出:发包方的公共压力、接包方外包行业的法律

制度、活跃的贸易或专业的产业协会、现代管理文化及接包方与发包方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都会对外包产生一定的影响。Graf和Mudambi(2005)认为影响一个国家的外包吸引力的因素分为三个方面:(1)接包国的宏观环境;(2)接包企业的业务能力;(3)外包业务本身的特性。学者们认为,接包国的宏观环境因素主要有:信息通讯基础设施与成本,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相关产业发展状况,劳动力成本,政策优惠,政治和法律环境,语言和文化等(Bunyaratavej等,2007,2008;Christopher等,2006;Doh,2005;Graf和Mudambi,2005;H/itSnen,2009;Kedia~lLahiri,2007)。

二、数据处理和说明

本文选取了21个具有代表性的离岸服务外包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印度、中国、马来西亚、巴西、印度尼西亚、智利、菲律宾、保加利亚、新加坡、斯洛伐克、捷克、波兰、匈牙利、阿根廷、南非、罗马尼亚、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土耳其、爱尔兰。

对国家吸引离岸服务外包的有效性评价与对比,既包括国家在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影响因素方面的表现,还包括国家利用自身优势去吸引到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规模与数量。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具有多项输入和输出的系统,所以运用DEA,采用DEAP VERSION 2.1软件进行分析。

(一)输入指标

1.业务成本。本文选取各国家的价格水平作为衡量服务外包成本的指标。由于目前大部分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来源于美国,约占70%,其余的约30%来自于欧洲和日本(Farrell,2005)。所以本文采用相对价格水平,即每个国家的价格相对于美国的价格水平。

2.人才数量。本文选取2005年各国家受过中级教育的人口数量作为衡量其教育水平的指标。。由于各国家受过中级教育的人口数量具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本文对原始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另外,由于DEA的输入指标要求“越小越好”,所以,第i个国家的人才数量(Edu)指标为Max(10g Edu)+Min(10gEdu)-logEdui。

3.国家环境。本文选取世界银行的2007年政府治理指数作为衡量国家环境的指标。由于个别国家的值为负值,所以在各指标值的基础上加一个常数(本文取2),在DEA分析中这种线形变化不会影响到最终的评价值。第i个国家的国家环境(Gov)指标为Max(Gov)+Min(Gov)+2-Govi。

4.外包产业。本文用2006年第三产业占国民收入总值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外包产业的发展情况。第i个国家的外包产业(Serv)指标为Max(Serv)+Min(Serv)-Servi。

5.基础设施。本文用2007年国际互联网用户的覆盖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水平(国际互联网用户数量/百人)。第i个国家的基础设施(Inf)指标为Max(Inf)+Min(Inf)-Infi。

6.文化兼容性。本文采用文化差距指数(Cuhure distance index)来评价接包国家和发包国家(主要指美国)的文化差距。文化指数是Hofstede(2001)年开发出来的用来评价国家文化特征的定量指标,包括四个纬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男权主义和不确定性规避。根据Bunyaratavej等(2007)提出的方法,本文计算各国家和美国的文化差距的公式为:

其中CDI表示文化差距指数,K表示以上四个文化维度,H代表每个国家在第K维度上的值。

(二)输出指标

由于目前各国家缺乏离岸服务外包统计数据,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普遍采用服务出口数据代替离岸服务外包数据。本文用2006年各国家的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出口服务出口额、金融服务出口和保险服务出口总额作为输出指标。另外,由于服务外包也是各国利用外资的重要领域,本文的输出指标中也考虑外商直接投资。

三、研究结果

(一)吸引离岸服务外包的综合有效性分析

首先,本文应用所有的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建立基于输入的VRS模型,得出综合的DEA相对有效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的结果显示,中国以及加拿大、爱尔兰、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亚等6个国家为DEA相对有效,说明这些国家在吸引离岸服务方面具有很高的效率,能够利用自己的优势吸引大量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其次,俄罗斯的相对有效值为0.977,巴西为0.962,说明这两个国家也具有较高的效率。其余国家的相对有效值都较小,还不足0.5。菲律宾、斯洛伐克以及保加利亚等国家的相对有效性值较低,说明这些国家吸引离岸服务外包的效率不足,吸引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总额有限。

(二)吸引离岸服务外包的影响因素的有效性分析

为了对吸引离岸服务外包的影响因素的有效性进行国际对比分析,本文应用单个输入指标,所有的输出指标,建立基于输入的VRS模型,得出DEA相对有效性分析结果,并用spssl5.0软件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的分析结果所示,中国在业务成本(crste=1)和人才数量(crste=0.819)的效率较高;在国家环境、文化兼容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情况的表现一般。这说明,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离岸服务外包的低成本和人才数量上的要求,占有成本和人才数量的优势,但是由于中国在国家环境等方面的表现相对一般,增大了离岸服务外包的风险,是中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制约因素。

在业务成本方面,中国和印度为DEA相对有效,新加坡、巴西、俄罗斯、爱尔兰、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的相对有效值也较高,说明这些国家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率。

在人才数量方面,印度、爱尔兰以及加拿大为DEA相对有效,中国、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以及新加坡等国家的DEA有效性值相对较高,说明这几个国家具有人才效率。

在国家环境方面,新加坡、加拿大、爱尔兰等国家为DEA相对有效,澳大利亚的相对有效性较高,说明这四个国家的国家环境效率较高。

同理,在文化兼容性方面,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为DEA相对有效,印度次之;在基础设施方面,加拿大为DEA有效国家,爱尔兰、印度、新加坡的基础设施DEA有效性值次之;在外包产业发展方面,加拿大、爱尔兰、印度等国DEA有效,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次之。

总的来讲,加拿大、爱尔兰和印度的整体表现较好,各因素均具有较高的效率,属于综合实力较强国家(加拿大和爱尔兰在成本方面相对低一些,而印度在环境方面相对低一些);中国、俄罗斯和巴西在业务成本、人才数量上的表现较好,但是在国家环境、文化兼容性、外包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基础设施的表现一般,属于具有成本和人才效率的国

家;新加坡和澳大利亚在业务、人才数量的表现一般,但是在国家环境、文化兼容性、外包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基础设施的表现较好,属于业务环境领先的国家。其余的国家,虽然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但是自身的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吸引离岸服务外包的效率较低,服务外包发展不够成熟。

(三)吸引离岸服务外包的有效性的改进分析

为了获得相对较高的吸引离岸服务外包效率,需要进行较大的调整,但是在其他方面,尤其是国家环境、基础设施以及文化兼容性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很大程度的长期性的改善。

结合表2和表3,加拿大、爱尔兰、印度在各输入指标上均具有较高的效率,而且冗余均为,说明这些国家目前的离岸服务外包效率相对较高,能很好的利用自身的优势吸引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新加坡在人才数量、文化兼容性上的效率较低,而且在这两方面的冗余不为O,说明新加坡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数量并降低文化的差异;澳大利亚在业务成本和基础设施上的效率较低,同时,这两方面的冗余较高,说明澳大利亚需要控制其成本水平,并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其余的国家,在人才数量、国家环境、文化兼容性、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外包产业发展水平上均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善。

从表2和表3中还可以看出,除了中国和印度以外,各国家在业务成本上的效率差异较小且各国冗余较小,而在国家环境、文化兼容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情况方面的效率差异较大且各国冗余较大,说明了各国家能够利用自己的成本优势,并且低成本是仍然各国家离岸服务外包吸引力的主要来源。以往的研究表明,除了降低成本,离岸服务外包还有获取外部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原因,但是目前各国家没有很好的发挥自己在资源方面的优势,导致国家环境,产业发展情况等吸引离岸服务外包的效率较低而且冗余较大。所以为了提高国家离岸服务外包的吸引力,各国需要进一步改善国家环境、外包产业、基础设施等条件。

四、结 论

第9篇:服务格言范文

一、转变观念,变“单向传递”为“双向互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教导主任更应如此。在传统的教研工作中,基本上是“我讲你听,我评你听,我说你做”,没有给教师留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教师只是研究或实验的辅助者、配合者,而不是真正的研究主体。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教研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变“单向传递”为“双向互动”。即:教导主任首先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之得以充分发挥,而不是束缚和限制教师创造型的思维方式,更不能包办代替。应鼓励教师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而不是过多地用条条框框去“规范”教师。尤其在和教师研讨交流的过程中,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尊重教师的想法,使教师的潜能得以充分释放。

二、转变角色,变“居高临下”为“平等互助”

长期以来,教导主任是教师心目中的“领导”。在工作中,尤其是评课时,往往是教导主任讲了算,教师不敢提出自己的观点,也不敢与教导主任争论与辩论,基本上就是顺从教导。我们认为,教导主任应尽快转变角色,变“居高临下”为“平等互助”。教导主任不应再以“领导”的身份进行指导,而是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际问题,倾听教师的心声,了解教师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及时提供专业咨询、解决教师的困惑等。应结合听课、调研与教师展开对话,了解教师的所想、所惑与所需,以一种积极互动方式与教师平等交流,共同切磋,与课改同行,与教师一同成长与进步。

三、转变职能,变“指令性”为“指导性”

在传统的教学与教研工作中,更多强调的是“布置、监督、检查。”目的是通过对教师的评比,调动教师不甘落后的心理,激起他们工作的热情。这样,效率比较低下。教师不能很快地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改革。开展教研活动应由原来的“布置、检查、评比”转变为“调研、指导、协调”,即变“指令性”为“指导性”,使教师把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导主任的理论水平结合起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程。

四、转变方式,变“单纯指导”为“亲身示范”

教导主任只有深入教学一线,才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薄弱环节,汲取成功的教学经验。掌握了真实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指导才能一针见血,教学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因此,教导主任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地进行听课、评课。要身临其境,沉到课堂中去,做好示范。教导主任亲自执教方能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把握做到心中有数,对课堂的预设才能科学合理,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才能驾驭自如。更重要的是,教导主任身在课堂,才能将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教学之中,成为学校课改与实践的领路人。只有教导主任敢于亲自示范,教师才能信服,指导才会有效。做到坚持教学,进入教学前沿阵地,深入到教学最深层之中,亲身实践和体会课程改革,参与教法改革实践和学法指导实践,更好地把握和指导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了解教学动态和教学信息,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加强教学改革与研究提供依据。这样,指导教师教学与科研才有针对性,指导才会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