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系统调查报告范文

系统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系统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系统调查报告

第1篇:系统调查报告范文

一、着力转变思想观念,在准确把握党委系统信息工作重点上实现新突破

“十二五”时期,是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深化的攻坚时期,各级领导通过信息把握时局,预测走势,抢抓机遇,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作为党委系统信息工作者必须不断转变思想观念,逐步提高准确把握新时期信息工作重点的能力。一是提升把握党委需求重点的能力。党委系统信息是各级党委了解情况、掌握动态的主要渠道。作为党委办公部门和信息工作者必须培养总揽全局的意识,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从区委的决策部署出发,认真研究当前工作重点,深刻分析形势,科学确定阶段性报送重点,结合党委信息报送要求、服务领域的方位角度、工作对象的需求层次,及时提供党委需要了解的重点信息。二是提升准确把握领导意图的能力。领导的关注点就是信息工作的着力点。党委办公部门和信息工作者要经常、主动地去思考、琢磨与领导工作有关的各种问题,把领导关注的、正在思考的、有待了解的问题,作为信息工作的切入点,准确领会领导意图。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信息反应的重点放到推动跨越式发展上来,把注意力集中到全力实施“五大战略”,全面加快“四大基地、四大示范区和一大中心”建设上来,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信息工作,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服务。三是提升准确把握群众和舆情关注的焦点问题的能力。党委系统信息是反映群众呼声,解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的重要纽带,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加大社情民意的调查和了解,及时掌握社会各阶层群众生活的诉求和期盼,筛选、甄别网络舆情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件和情况,探索舆情趋势分析和研判的新方法、新途径,准确反映影响政治稳定、社会安宁、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的各种因素和倾向,为领导及时有效解决问题提供第一手信息。

二、着力提高信息质量,在提升党委系统信息工作服务水平上实现新突破

信息的质量是信息的生命,直接影响着信息服务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领导的决策,影响到工作的效果。党委系统信息工作必须从“实、快、新、精、深”五个方面,不断提高质量。一是“实”。坚持喜忧兼报,对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全面反应,对重要信息的主要事实和数字,要反复核实,多角度对比分析,既不能无原则的夸大事实,又不能人为地缩小事态规模,实事求是的反映工作中存在的各类矛盾和问题。二是“快”。就是抢时间、争速度,做到收集快、编写快、传递快。特别是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紧急灾情、疫情等,信息人员要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第一时间采编,第一时间报送,第一时间传递,切实缩短中间环节,辅助领导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情况,做出科学决策。三是“新”。围绕中心工作和领导决策需求,善于从个别情况中发现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信息,注意从细枝末节中发现大问题,抓“苗头”、抓“焦点”,充分反映经济发展和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四是“精”。从标题到内容都要充分体现短、平、快的特点。标题要用最短的语言集中概括和揭示信息内容,开门见山,让人一目了然;在内容表述上,要惜墨如金,用最精炼的文字准确概括事物的全貌,抓住事物的本质,防止“过门”太长、“插曲”太多。五是“深”。就是要善于分析整理,总结提炼。对分散在各条信息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聚合,对内容不具体不完整的信息通过调研进行补充拓展,对大量信息中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办法。

三、着力健全制度机制,在促进党委信息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上实现新突破

制度是保证信息工作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按照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原则,不断完善工作制度,才能推动新时期党委系统信息工作上层次、上水平。一是健全信息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信息工作会议,学习上级关于信息工作的会议精神和具体要求,交流信息采编经验,通报信息采用情况,明确信息报送要点。对一些重要的综合性信息,采取会商研究的办法,确定编报内容、时间和要求,既可避免信息资源流失,又能提高信息质量。二是健全信息工作考核制度。把信息工作纳入党委目标管理考核,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明确工作重点,细化分解任务,形成人人肩上扛指标,层层考核抓落实的工作局面。采取积分考评制,制定统一考评办法,细化考核标准,规范考核程序,从报送信息数量、质量、结构和采用情况等方面,设定不同分值,对单位和个人进行考核。三是完善信息工作奖惩制度。健全奖优罚劣机制,采取月分析、季通报、年考核的办法,结合考核积分情况,对排名靠前的单位和信息工作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进行通报批评,对责任心不强、工作严重滞后,取消年终评先选优资格。同时,将信息工作情况作为信息工作人员提拔任用、岗位调整和评优选先的重要依据。四是坚持信息通报和分析制度。定期通报信息报送和上报信息采用情况,安排部署下一阶段信息报送任务和要点。加强对党委系统信息工作进行综合分析,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分析原因,及时整改,不断提高信息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

四、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在提高党委系统信息人员综合素质上实现新突破

建立一支素质较高、责任心强、工作出色的信息员队伍,是做好信息工作的基础和保证。一是抓好信息员的教育培训。加强信息工作人员的政治建设和业务建设,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定期组织信息工作者开展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树立正确的信息观。经常对信息工作人员提要求、出题目、交任务,鼓励他们多调查、多研究、多思考、多动笔,不断增强信息工作人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二是大力支持信息员开展工作。重点在办公设施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努力为信息工作的优质、高效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根据信息工作人员收集、采编信息的需要,可通知他们参加或列席相关会议,阅读上级非文件,为拓宽信息渠道提供有利条件;对本辖区重大突发性事件、社会重要动态、紧急情况等,要及时告知信息人员,以便在第一时间收集、整理和上报。三是加强信息员队伍管理。加强对信息工作人员的选配、培养工作,保证信息员队伍相对稳定,确因工作需要变动工作岗位的,及时与上级相关部门沟通联系,并选配好接替人员。切实抓好信息员日常管理,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信息工作人员在交流互动中总结经验,提高信息工作技能。重视和关注信息工作人员成长,及时了解和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解除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信息工作上来。

五、着力强化调查研究,在打造党委信息工作精品化特色化上实现新突破

加强调查研究是进一步提高党委系统信息质量的需要,是挖掘和开发高层次信息的有效途径。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以及事关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和上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要围绕我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强化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城乡和社会事业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专题调研,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综合分析,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信息工作人员要结合工作实际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有重点地开展调研活动。要善于结合实际,突出区域特色和本部门、本行业工作特点,深入挖掘各自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亮点”信息,多为领导提供有问题、有分析、有对策的调研信息,不断提高服务科学决策、服务推动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第2篇:系统调查报告范文

一、构建关爱服务体系的探索与成效

针对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管护这个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命题,我市经历了一个探索、推广、实践、有序推进、健康发展的过程。2005年,我市由文明委牵头,在三县3个乡镇开展关爱“留守孩子”工作试点。之后,妇联、教育、关工委、团委等相关部门各自为阵,发挥优势。2007年,市妇儿工委争取市政府重视支持,在全市实施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去年,又将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纳入政府民生工程。通过建立“四项机制”、完善“四种模式”、打造“四个品牌”,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主导,妇联协调,各方共管”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关爱服务体系。

(一)“四项机制”推进,倾心构建关爱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领导责任机制。2007年,经市政府第95次常务会议研究,明确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由各级政府妇儿工委牵头实施,宣传、教育、卫生等12个部门为责任单位,以“十百千”行动(每个县区在留守流动儿童集中的村、居、校建立10个“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培训100名班主任或临时监护人、聘请1000名“爱心家长”)为载体,开展关爱活动。市财政每年拨付15万元关爱工程专项经费。2010年,在省妇联的支持下,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又纳入了政府的民生工程,省财政为每个活动室配备2万元的物品,由市妇联牵头组织实施,各县乡镇长为责任人。目前,首批17个乡镇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已建成。市、县区和民生工程项目乡镇三级组织领导机制的完善为构建关爱服务体系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是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在7个文件中确立目标:在市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五项工程”解决“两纲”重难点问题的意见》中将关爱留守流动儿童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其中;在《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市妇联关于开展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创建活动的意见》中确定了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的目标措施;下发的《市妇儿工委关于组织实施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的方案》、《市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实施办法》,《市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管理考核办法》使我市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有章可循,有效管理,有序运行。

三是建立调研督查机制。我市坚持“以调研出思路、以督导促提高、以交流带发展”增强关爱工作力度:坚持每年到各县区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全面开展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撰写的《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调研报告》,分别在省人大调研和市政协社情民意座谈会上做专题汇报和发言,并被党刊《工作》采用;坚持每年深入各县区督导关爱工程实施和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民生工程建设。并先后作为市政协主席督办提案和民生工程专项视察,深入各留守流动儿童之家、活动室实地查看;坚持每年组织交流观摩活动,全面推进关爱工作。连续两年召开了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程推进会、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民生工程现场观摩推进会,并挂牌命名表彰了11个“市优秀留守流动儿童之家”。

四是建立宣传推进机制。我市通过强化“四个宣传”提高关爱工程、民生工程的知晓率,扩大留守流动儿童受益面。通过在妇联网上开设民生工程专栏、在电视台和《日报》、《新安晚报》、《江淮晨报》等新闻网络上刊登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的相关信息强化媒体宣传,营造了有利于关爱工作的舆论氛围;通过为活动室(家)统一制作宣传栏、设置醒目宣传牌、配送杂志架、影集等物品拓展场地宣传,为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积极创设条件;通过连续三年举办全市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管理者培训班扩大项目宣传,提升了留守流动儿童之家、活动室管理者的工作水平;通过组织四大领导班子深入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流动儿童活动之家慰问、招募“爱心大使”、志愿者服务、举办教育知识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深化社会宣传,不断提升关爱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二)“四种模式”联动,不断丰富关爱服务内容。

我市充分整合社会资源,采取四种关爱模式,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注入新鲜活力,促进留守流动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一是阵地服务式。我市针对留守流动儿童放学后、双休日、节假日等管教“真空时间”,在学校、乡镇、社区(村)等留守流动儿童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先后建成97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家)。特别是今年纳入民生工程后,除在学校新建255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之家后,又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立17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这一举措使乡镇文化部门和妇联实现了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互相促进、一举多赢。各活动室(家)在管理方式上科学规范,做到“三齐全”,即家长儿童档案齐全,活动管理制度齐全,场地设施设备齐全。在活动内容上做到“三关注”,即关注心理健康,通过开通亲情电话、设立师生“悄悄话”室、心理咨询站等为留守流动儿童疏导心理问题;关注实践锻炼,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学习、表演活动、外出锻炼游览等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自我展现、乐于交流的平台;关注安全保护,通过举办法制讲座、“少年模拟法庭”、安全教育课堂等活动增强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此外,我市在留守流动儿童较为集中的学校,创建了84所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其中有8所分别被评为全国和省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肥西县还建立了行知寄宿制“留守孩子”学校,在校生共300人。

二是结对帮扶式。目前,我市已建立了一支由教师、律师、“五老”人员、社会工作者、大学生等组成的留守流动儿童志愿者工作队伍,全部登记在册。这些爱心家长分别与留守流动儿童开展“1+1”活动,为每个孩子提供心理疏导、作业辅导、生活帮助等服务。特别是长丰县组织全县1300多名机关干部与留守儿童爱心结对,定期送去亲情关爱,实现贫困留守儿童关爱全覆盖;市妇儿工委创造性地组织36个成员单位与优秀儿童之家开展“1帮1”结对帮扶活动。每年“六一”期间,各成员单位分别向所结对的儿童之家赠送电脑、图书、运动器械等价值十几万元的款物,有力推动了我市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的建设。

三是项目运作式。我市瑶海区三里街和庐阳区汲桥社区“快乐儿童俱乐部”是英救会与妇联合作的社区儿童福利项目。各级妇联依托项目资金,不断在形式上、内容上、手段上创新,现已形成“儿童自主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成熟的管理模式。孩子们自己选出的图书管理员,自主制定的图书阅览、器材保管、卫生值日等制度,全程自我管理和服务的实践,提升了孩子的素质和能力;组建的绘画、作文、舞蹈兴趣小组,陶冶了留守孩子的情操,使他们的课余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创办“儿童宣传队”、《社区儿童报》、“社区儿童论坛”、“助我成长亲子论坛”等为流动儿童带来自尊、自信,成为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中的一朵奇葩。三里街“快乐儿童俱乐部”先后接待了省内外以及英国、朝鲜等多个国家和香港、成都等26个地市代表团参观学习,《人民日报》、《日报》、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曾予以报道,英国王室安妮公主也对俱乐部给予了“你们让儿童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的高度评价。俱乐部里两名流动儿童还应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儿童中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邀请,参加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执行中期的评估。

四是部门联动式。我市充分利用和盘活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政府妇儿工委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形成关爱合力。市教育局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就学权利,专门下发《关于做好在市区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文件,使我市成为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门槛”最低、手续最简化的城市之一。截至去年秋季,我市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定点学校已达到100所,居全省各市首位,今年又在三县中小学建立了255个留守儿童之家;市文化局、市公安局开展校外网吧整治,不断优化校园周边网络环境;团市委组织共青团员、少先队员与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结对互助活动;市妇联先后组织留守流动儿童参加全市“一起成长、感恩面对面”、“百名留守儿童看”、“好娃娃嘉年华”等活动,为留守儿童送去关爱。特别是纳入民生工程后,留守儿童活动室建在乡镇文化站,教育、文化、妇联、乡镇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使留守儿童家里家外、校内校外均有人爱、有人管、有人教、有人护。

(三)“四大品牌”创新,竭力凸显关爱服务亮点。

我市积极探索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创新举措和有效办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已形成多个品牌。肥东县构建完善的“留守小队”模式被国家11个部委倡导推广;肥西县的“家长制度”为留守儿童送去了母亲般的关爱;瑶海区的“快乐儿童俱乐部”成为农民工子女的乐园;庐阳区的“假日托管学校”已拓展为“四点半学校”、“星期天课堂”。此外,正在探索中的“滨湖家园快乐学堂”、“杨老师心理工作室”等都作为关爱服务的亮点载体,融学、教、管于一体,成为留守流动儿童的快乐家园。全国妇联副主席赵少华和教育部部长陈小娅、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副主任万燕、全国妇联儿童部部长邓丽来考察时,对我市实施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目前,全市共建有留守流动儿童活动之家、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352个,招募了9677名“爱心家长”,培训了班主任和“爱心家长”7000多名,设立亲情电话623部。

二、构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体会与思考

经过几年来的试点和推广,我市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呈现出有序推进、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留守流动儿童活动阵地也从仅有简单的课余活动场所发展为机制健全、管理规范、设施齐备的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和活动室,成为孩子们的开心乐园、家长的放心港湾、政府的关注重点。但是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如何构建更有效的留守流动儿童的关爱服务体系,是当前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中亟需探索、解决的重要新课题。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构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提供根本保证。

近年来,各级教育、团委、妇联、关工委等部门都在做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有的地方也成立了关爱工作协调机构,但从实施情况来看,由于人员、经费、场地等多种因素,尚未形成有效合力。要构建有效的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必须坚持政府主导。要建立由政府牵头,教育、财政、妇联、民政、关工委等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关爱服务组织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资源整合,形成合力。要将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整体纳入政府民生工程,有健全的运行管理机制,有雄厚的经费支持,有相应的目标分解和督查考核办法,才能使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更有力度。要不断完善留守流动儿童救助机制,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留守流动儿童获得及时有效的社会救助,才能确保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更有实效。要制定有利于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工将子女带在身边,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

(二)完善学校教育机制,确保留守流动儿童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

目前,由于学校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导致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高质量的学校教育。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因各种体制的限制,又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儿童相同的受教育权利,即使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高考。如何完善教育机制,均衡教育资源,使留守流动儿童都能享受到平等的优质教育,是构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着力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努力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使农村留守儿童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学校教育;要大力支持农村寄宿学校的的建设,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提供经费支持,积极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条件。另一方面,要完善和健全公平的社会教育机制,制订和实施有利流动人口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让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有相同的权益,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享受与城市儿童完全平等的教育。

(三)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服务网络。

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由于监护的不到位、亲情的缺失、生活的困难,容易引发安全、心理等各种问题。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服务网络,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全方位关爱服务,是构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关键因素。要大力开展留守儿童校外活动阵地的建设,在乡(街)、村(社区)层层建设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活动室、彩虹家园等留守儿童课余活动场所,不断丰富留守儿童校外的精神文化生活;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组建由爱心人士和教师、心理咨询师、社区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官等各类人员共同参与的关爱服务队伍,为留守儿童提供亲情关爱、心灵抚慰、生活救助,弥补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和缺位的监管,使留守儿童虽然远离父母,也能享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身心健康地成长。

(四)加强家庭教育服务,提升家长和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水平。

第3篇:系统调查报告范文

两名初中生利用假期实践,对武汉中心城区的公交系统进行了一番民意调查。昨天,市交委公交办表示,这份《关于武汉市中心城区公交系统的调查报告》,可作为今后管理部门制定公交线网优化调整方案的参考。

高楚鲲和赵宇轩是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初三学生。说到调查的初衷,高楚鲲说:我们这一代,可以说是建设的一代。从我记事起,我家门口的徐东大街就一直处于打开又缝合的拉链状态。在一次次打开修建的过程中,这条街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在周末,我经常一个人坐公交车转悠,看新区,感受新高架,体验新开通的公交。2015年寒假,我邀请和我一样对武汉市政建设感兴趣的同学,一起调查了武汉中心城区公交系统的情况,以学生的视角反映问题,参与到武汉的市政建设中去。

在实地调查中,两人选取了汉阳3处、武昌7处、汉口4处公交场站,对它们的容量、停车现状和出车线路情况进行了调查,认为需要在居民区新建公交场站,缓解路面停车的窘境。

民意调查由高楚鲲在网上设计问卷,然后把网址链接发到家长和同学的QQ群和微信群里传播,收到问卷回复800份。统计结果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自家附近有公交车停在路边的情况;选择公交车出行的人最多,占34.38%,私家车占29.25%,地铁占24.63%;对公交系统满意的超过50%,不满意和较不满意的占35.25%;受访者普遍认为,公交的优点是价格便宜,缺点是速度较慢。高楚鲲从中得出一个结论:身边有5-10条公交线路,基本可以满足正常出行,武汉公交系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4篇:系统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长春;高校;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第一部分 概述

一、调研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认知情况,我们于寒暑假期间,对长春市的三个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当街随机访问调查,本次调查主要目的有以下三项:

1.了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认同程度,从而了解传统文化的普及程度。

2.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教育方式和内容,进而分析传统文化的推广力度。

3.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现状,对以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教育方式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抽样框和样本

(一)抽样框

按照调查目的的要求,调查对象主要为长春市内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财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

(二)样本的形成

1.将长春市区分为若干个区域。

2.从中随机抽取几个区域构成访问范围,具体范围确定为吉林大学以及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财经大学的校园内。

3.从被抽取的区域中按照随机原则当街随机选取访问者构成样本。

(三)样本的容量

根据调查目的的要求,将大学生样本容量确定为500份问卷。有效问卷482份。

三、调查方法

本调查组织采用了随机抽样法选取访问范围,在每一个被选择的区域中再按照随机原则选取被访问者,总体采用了分层抽样方法。实地调查采用访问方式进行,这就使得此调查方式和方法具有随机性,能够依据样本指标推断总体指标。

四、访问过程控制

此次调查人员由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花林竹海小组4名同学组成。正式访问前均做了认真的访前培训,另外,每天访问结束后,各组长都对本组当天的工作做了核对和总结,各组间也有一定的沟通和监督,这两个控制手段有力的控制了整个访问过程,保证了调查访问的质量。

五、数据的录入和检索

返回的问卷经过初审和终审合格后,即编号录入,录入完成再进行正确性复核,之后,开始有关数据的检索。

第二部分 正文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此次调查的被访者为长春市高校大学生,分别来自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以及吉林财经大学。其中吉林大学作为综合类大学的代表,东北师范大学属于师范人文类大学,而吉林财经大学则是财经类大学的典型代表。在长春地区一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在吉林大学发放问卷165份,收回有效问卷149份;在东北师范大学发放问卷167份,收回有效问卷167份;在吉林财经大学发放问卷168份,收回有效问卷166份。

二、调查问卷具体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1.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

在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方面,不同学校的同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一般,占到总人数的47.30%,而非常关注、关注、不关注的比例分别为2.70%,27.59%和20.95%,只有1.45%的人表示对传统文化根本不关注。另外一方面,通过不同学校之间的对比,吉大和东师的同学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吉林财经大学的学生。在吉大和东师的学生中都有超过30%的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非常关注的态度,这可能缘于吉大作为国家重点综合类大学,注重培养全方位人才,而东师本身就是师范人文类大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培养,从数据中来看,东师的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示不关注的比例也是三个学校中最少的。吉财则有55.42%的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关注程度一般,这从侧面表现出吉林财经大学还是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传播氛围的。

2.学校相关课程设置

总体来说,各个学校关于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不是很多,开展的相关校园活动也不很丰富,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需求。其中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有必要加强关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甚至有很多同学认为可以将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设为一门必修课。

数据显示,学校在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设置方面,其中东北师范大学开设的课程相对而言还是比其他两个学校略多一些的,这说明师范人文类的学校更加重视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

3.传统文化校园活动的开展情况

在开展校园活动方面,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关传统文化校园活动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现在大学内虽然开展了很多的社团活动,但是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却少之又少,我想这应当引起学校有关部门的重视,多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通过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的数量与学生开展相关活动的情况是呈正相关的,可见老师的授课内容对学生的整体认识和行为活动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二)传统文化未来前景

1.发起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活动的必要性

对于保护传统文化的的必要性,三个学校的同学的态度基本相同。从总体来说,93.98%的人认为我们有必须要发起保护传统文化的活动。三个学校的被调查者中也都超过了90%的人认为应该保护传统文化,而吉林财经大学更是高达95.78%。这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急需保护的事实普遍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2.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和国人对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认可程度

从总体来看,70.12%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认可程度更是高达93.98%。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在国民心中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三个学校的调查结果大致相同,部分有略微差异,但并不影响对于传统文化态度的大方向。东师和吉财认为传统文化未来前景较好的同学分别占73.05%和74.70%,情况基本一致;而吉大则是61.75%,相对其他两个学校少了13%。表明吉大认为传统文化未来和传统文化对中国发展作用不明朗的同学明显多于东师和吉财。在吉大对于传统文化不看好的学生也大大多于其他两个学校。此结果将理工类学生和文科类学生的差异体现的淋漓尽致。吉大学生更偏向理性的思考。东师和吉财则更倾向于感性的感觉,对传统文化抱着极大的信心。

(三)传统文化的传播现状

1.传播途径对比分析

现在大家现在接触的途径主要还是集中在报纸书刊,影视广播和互联网,说明在现阶段大家主要还是通过自己来接触到传统文化的。但是对于同学们所期望的接触途径来说,大家还是更想通过课堂讲授和校园活动来加强这方面学习,这表明校方在这方面的努力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2.传播内容内容对比分析

从整体来说,现在大家接触到的传统文化主要还是集中在精神方面。在物质和行为文化这两方面,大家都觉得有所缺失,想要进行更多的了解。在制度方面,大家了解的不多,也并没有想要进行深一步了解的欲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于传统的建筑,服装,饮食,民俗等保护力度不够,导致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有所流失,在礼仪方面,我们现在更是懂得更是少之又少。虽然我们现在可以接触到一些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但掌握的不多也不精。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除了要在精神层面上提供更多,更精的精神文化食粮,更应该注意保护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的活的传统文化。比如,保护各地有特色,有历史的传统建筑,重视对于各民族各地区特色节日民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多管齐下,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扬下去。

3.缺失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总的来说关于儒学国内遇冷现象41%的人认为是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传承力度不够,25%和21%的人分别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畸形发展的怪现象和中国人对本土文化了解肤浅。在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中,大部分人认为学校没有起到良好的传播作用,有33%的同学认为学校过度重视考试升学,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教育。26%的同学认为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社会教育缺失。在调查中,受访者也给我们了很多他们认为的原因,总结下来,其他选项中分别有以下几类:社会发展太快,物质等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历史原因;国家宣传不够,人们对传统文化认识不成熟;战争及破坏;国家不重视;生活节奏过快;老师不清楚。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学习氛围都严重造成了传统文化的缺失。

第三部分 建议

一、对政府机构的建议

(一)通过相关的法律来保护传统文化

虽然大部分人觉得没有必要将保护传统文化提高到立法保护的层面上来,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我们只依靠自己的自觉学习和民间发扬所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所以我们认为对于保护传统文化的立法是刻不容缓的,我们应该在各个层面上建立相关的法律来保护传统文化。

(二)加大对于本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

每个地方的政府都有责任保护好本地特色的传统文化,包括当地的历史遗迹等。提高保护意识,对于符合要求的传统建筑民俗等,地方政府可以进行申遗,在各地开展宣传活动,或者是举办文化节等节目来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让传统的东西融入广大人民的生活中去。

二、对学校的建议

(一)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

高校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和开展的传统文化活动满足不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建议高校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多多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加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

(二)树立大学生的爱国责任意识

大学有责任让大学生成为一名有责任感的中国人。这里的责任感就当然包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教育方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树立大学生的爱国责任意识。

三、对大学生的意见

(一)提高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热情

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坚持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素质。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自身自省传统文化的修养高了,整个社会的素质也就提高了。

(二)积极响应国家的学习号召

积极参与社会上和学校中举办的相关活动,在活动中与大家交流传统文化,互相切磋,交流心得,促进大家的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在活动中我们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能够更加正确地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吸收其中的精髓。

第5篇:系统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选择了国内在地理特征和生活方式上有一定差异的18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青岛、大连、南京、厦门、杭州、西安、太原、重庆、成都、武汉、长沙、昆明、哈尔滨),进行了2141份结构化定量问卷的调研,并开展了深度的定性研究。

我刊在得到优扬儿童研究机构的许可后,将陆续选登其中部分重要的调查研究成果,期待为您全面理解中国城市儿童生活环境、观念行为和消费趋势,寻找贴近儿童及其家庭生活方式的途径,建立与其沟通互动的方法带来值得参考的数据支持。

儿童媒介接触习惯研究

如表1所示,电视是所有儿童最常接触的媒体,对于大龄儿童而言,互联网已经走入他们的生活。

调查显示,儿童对媒体有很强的影响力,是他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渠道。其中,电视是儿童最依赖的媒体。

根据CSM的检测,儿童周一至周五的日均收视时长约为1.5小时,而周六日的日均收视时长约为3小时。

调查显示,《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儿童最喜欢看的动画片,尤其是在0-9岁儿童中。相比较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喜欢的动画片剧情逐步复杂。

动画片能够得到儿童的喜欢,更多是因为其中的人物可爱/漂亮/聪明,尤其对女孩与3-9岁儿童而言。而对于12-14岁儿童,内容与人物则同样受到关注。

在非动画类节目中,综艺类电视节目最受儿童欢迎,尤其是女孩和6-14岁儿童中。教育/益智类节目在0-6岁儿童中更受欢迎,而电视剧则在6-14岁儿童中更受欢迎。

第6篇:系统调查报告范文

这次调研主要采取召开座谈会和实地察看两种形式。在__、__分别召开了各县市区统计局长及市局有关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并到芷江、隆回两县统计局进行了实地考察和了解;在__召开了由两办调研室、发改委、两型社会建设办相关负责同志和市局领导及相关科室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并实地考察了攸县统计局及所辖的两个乡镇统计站的信息化建设。

一、关于统计信息化建设

(一)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1.硬件装备水平明显提高。近两年,三市统计信息化方面硬件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计算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目前__市局现有台式机44台、笔记本电脑8台和微型服务器5台,1个小型的培训机房,微机配备率达100%;县市区级统计局共有微机168台,干部职工微机配备率为68%,微机都较为先进,可以满足统计工作的需要;乡镇统计站的微机配备及配套设备绝大部分已配备到位。__市统计局也加快了对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硬件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市局微机配备率达100%,县市区微机配备率达到75%,乡镇统计站的微机配备基本安排到位。__市、县、乡三级实现了人手一台计算机,其中有联想、方正品牌计算机340多台。全市共有各类服务器12台,其中市本级有服务器7台(hpml370 1台、hp350 2台、ibm 1台、方正服务器2台、联想服务器1台),9个县市区配备了服务器5台。20__年,省、市、县、乡四级共投资200多万元(平均每个乡镇15000元,省、市、县、乡分别投入20__元、5000元、5000元、3000元),为全市130个乡镇各购置了一想开天6900、一台富士通打印机、一台美的1.5p空调、一台ups电源。

2.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形成。三市统计局的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形成,且逐年加大对网络建设的投入,并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制度。__市局建设了新的统计信息网站,具有单独的一级政府网站域名,7个县市区建立了自己的外网平台,还有6个县市区尚未开通统计网站。搭建了乡镇网络平台,洪江市和通道县统计局设立了ftp服务器,基本做到乡镇统计站可以经互联网与县局互联互通;芷江和沅陵县统计局在与乡镇统计站之间建立了统计工作qq群。__市局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统计系统网络平台,全市县市区级局域网已成规模,广域网基本覆盖了从市到县市区统计局,为统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个运行稳定、安全可靠的网络平台,年内将开通市到县的系统内部的专线网络,并挤出资金支持乡镇统计站的网络建设。20__年,__市采用2m数字电路连通了统计内部信息网络。20__年,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手抓设备升级,出台了一系列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同时为9个县市区各添置了一台天融信防火墙。

3.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入。近年来,三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统计工作流程,拓宽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提高了统计工作的效率。一是报表处理微机化。近年来,按照省局的要求基本统一了软件、统一了环境、统一了管理。目前,县级以上统计报表全部采用计算机处理,包括数据录入、编审、加工、存储、传输、等,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统计数据生产的各个环节。部分企事业单位也使用计算机录入数据,并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报送数据。二是网站建设规范化。__市局有了新的一级政府网站域名,并为县市区统计局提供了免费的空间和二级域名,网站建设更加规范、安全,栏目设置较以往也更加丰富、合理;__市局加大了对统计系统的网站建设的管理力度,优化拓展了市统计内、外信息网站建设。三是各项制度规范化。两市统计部门分别出台了微机管理制度,做到微机管理制度化,网站维护责任化,数据备份经常化,各项措施的实行,保证了统计信息的正常、安全运行。__市已制定基层统计业务平台处理建设方案,力求主要报表数据处理工作向乡镇下移,正着手推动乡镇的名录库和数据库建设并形成乡镇国民经济考核的数据模型,使信息技术应用向基层深入,同时服务于党政领导宏观决策。

(二)对我省统计系统广域网建设的意见

在此次调研中,大家一致认为统计信息化建设很重要,是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提升统计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因而,近几年各级统计部门均在一定程度上给与了重视,但由于统计部门经费有限,对信息化的投入不足,总体来说,我省统计信息化特别是基层的统计信息化水平还较落后。目前,我省统计系统的广域网还只建设省到市州一级,各县市统计局还是通过软件vpn的方式连接内网,由于软件vpn方式不太稳定,给县市统计局工作水平的提高带来了较大的影响。8月初,国家调查队在我省已把市队到县队的网络全部开通,因而建议省局要统一规划,将市局到县局的网络拉通。至于采用何种方案进行建设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与政府共用网络容易受到牵制,且投入大,因而由省局建设本系统的专网较好。在网络常年维护经费方面,__所有县市局均表示应该能有办法解决,但希望省局最好能与财政部门共同下文,实在不行,至少省局要下文;__大部分县市区统计局表示经费有困难,希望省局能给予一定补贴。__市统计信息化建设无论是硬件设备的配置还是在乡镇统计站微机的使用方面已走在全省前列,正在探索如何使统计信息化建设向纵深推进,特别是乡镇统计站的微机能更好地、长期地发挥作用,急需省局进行统一规划和具体指导。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1.出台政策,切实加强对乡镇配备微机的管理与使用。__、__的大部分乡镇统计站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也没有专职的统计员,一般是由乡镇秘书兼任。目前大部分乡镇统计站只有农业统计报表的收集与上报,工作任务轻,且由于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计算机基础大都不好,部分乡镇的微机配备后

已直接搬到了乡党委书记或乡长的办公室,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县市虽然对乡镇统计人员进行了计算机培训,但由于人员变动频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而,建议省局要出台政策,加强对现有的乡镇统计站微机的管理与利用,定期对乡镇微机的使用情况进行抽查,确保发挥真正的作用。 2.加强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信息化水平。此次调研中反映,统计信息化建设需要专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尤其是既懂统计业务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不易引进,原有的计算机专业人员由于业务精湛、技术熟练,提拔的提拔,调走的调走,县市统计局计算机专业人才严重短缺。重新培养现有的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既受人员素质、经费支持和工作任务的限制,而且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众多的因素使得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发展缓慢。因而建议省局以后分期开展网络管理、信息安全、数据库、统计分析软件等相关技术和业务的培训,加大对基层统计干部职工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基层统计干部职工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数据分析和决策咨询的水平。

3.争取支持,切实发挥统计信息化的作用。当前,我省各级统计局信息化建设中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技术的普及和培训、网络运行维护等各项支出均未列入政府财政的常年经费预算,仅仅依靠挤占业务经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而建议要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大力争取地方党政领导的支持,最好是争取统计信息化建设资金由财政单列。同时,省局要加快全省统计数据库建设,优化统计数据处理平台,充分发挥统计数据的效用,拓宽应用领域,切实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二、关于地方调查队管理

(一)地方调查队现状

目前,__地区共有各类地方调查队23支,国家队4支;__地区共有各类地方调查队近20余支,国家队5支;__地区共有各类地方调查队12支。

1.目前地方调查队比较普遍地存在不统一、不规范、不明晰的现象。名称不统一、级别不统一;职能定位不规范、人员编制不规范;与国家队的关系不明晰、与同级统计局的关系也不够明晰。基本上是依附着地方统计局生存。但在解决统计干部待遇、弥补统计人员力量不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2.国家队经费相对充足,地方调查队经费难于保障(地方调查队是事业编,不享受地方津贴),存在攀比,人心不稳定。

3.地方队的人事权和经费保障都在相应的地方统计局,业务上接受上级国家队的指导,难于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建议

1.由省局和调查总队协商,当然从根本上要靠国家统计局,理清国家队与地方局的业务范围,并下文予以明确的规定。

第7篇:系统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学者;网络;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学者是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和重要力量,通过对北京、江苏、河北、黑龙江等四省学者进行调查,了解学者对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看法,对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发展的态度,以及借助网络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形成调查样本,并对样本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结论,为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调查目的及意义

本次调查,以了解学者对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发展的态度,以及借助网络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现状为基本诉求。学者是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了解学者对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与发展的态度,以及应用网络传播传统文化的现状,对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

二、调查过程

首先,确定调查的具体方法。为了从开放的视角了解学者对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与发展的认识,让学者对此问题从不同角度谈谈看法,本调查采用访谈的方法,即主要通过电话访谈、邮件访问、现场访谈等方式进行。

其次,确定调查对象。本调查是对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与发展主体状况的一个把握,从事社科领域和计算机网络领域的教研人员应该对这一问题有所关注,我们把调查的对象限定在从事社科领域和计算机网络领域的教研工作人员,以高校教师为主。为了扩大调查对象范围,使调查结果更客观,我们选取了四省人员。我们选取的学者,长期从事社科和计算机网络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且形成了丰硕的成果,对本次调查具有一定说服力。由此,我们对北京、江苏、河北、黑龙江等省份三十位学者进行了调查。从年龄构成看,访谈者以中青年学者(35—49岁)为主,所占比重为87%,50岁以上学者所占比重为13%。从学科构成看,访谈者的具体学科涵盖哲学、历史、中文、文化学、伦理学、教育学、图书馆学和计算机网络等学科领域。这些领域是和传统文化及网络文化相关的领域。从学历职称构成看,访谈者中本科以上学历所占比重高达80%,本科学历所占比重为20%。职称全部为副高职及以上。所以,无论从年龄、专业,还是职称上看,我们的选择对象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够对我们所调查的问题进行有效和充分说明。

再次,设计调查问题。现实中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与网络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致的,我们先从学者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现状的看法切入,进而深入到对网络中传承发展传统文化问题的认识。由此,围绕学者对当前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的看法、对网络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通过网络进行传统文化传播状况等方面展开,具体涉及到四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2.传统文化哪些应该传承,哪些应该抛弃?3.网络对文化传播的作用以及网络能否成为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载体?4.借助网络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实践情况。

三、调查概况及分析

本次调查,通过电话访谈、邮件访问、现场访谈等方式,与北京、江苏、河北、黑龙江等四省份三十位学者[1]进行了沟通交流,最终形成调查样本二十五份。针对这些样本,我们来进行分析。

1.学者对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现状的看法

学者普遍表示传统文化当前传承发展的现状不理想。在我们的访谈中,大多学者认为,当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开始重视,但存在虚化的倾向。河北历史研究学者姜教授认为,“目前网络中的传统文化消极的、封建的东西太过。西方文化、非主流文化,甚至、不客观的观点也很多,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播存在虚热。”黑龙江科技教育学者闫教授表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还远远不够,和国外差距很大。韩国、新加坡从骨子里尊重传统文化。”并进一步指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更多的是认同西方文化,源于对教学体制建设的忽视。教学缺位,体制机制的缺乏,使传统文化遗失。”黑龙江文化研究学者高教授从自身研究和教育实践中感到,“目前人们对什么是传统文化精髓,并非所有人都了解。”从学者们的回答可见,学者们认为当前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很不理想。

2.学者对传统文化哪些应该传承,哪些应该抛弃的见解

学者普遍表示要辩证看待传统文化。黑龙江闫教授提出“对传统文化精华糟粕的判断,应该辩证看待。现代我们认为的糟粕,对当时有积极作用,就是精华。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要有重点。当然,传统文化中包含一以贯之的核心内容。但重要的是,一定要结合时代。”学者还从个人教学和研究的实际,提出传统文化哪些应该继承,哪些应该抛弃。北京文化研究学者高教授认为“传统文化的精华有很多,值得继承,比如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念;刚劲有为的人生理想;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格;家国一体的国家意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等等。应该抛弃的是:滑头哲学;混世观念;等级意识;专制文化。”黑龙江高教授认为,“儒家所主张的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积极入世的精神对现代人的道德修养,以及责任意识有积极作用。道家对生命本性的尊重,以及人回归自然,融于大自然之中的生命体悟,对现代人的浮躁心态,紧张节奏下的心理压力,有疏导作用。而尊卑、官本位、专制应该抛弃。”从调查可以看出,学者普遍表示要辩证对待传统文化,但对于应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给予了不同解答。

3.学者对网络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作用的态度

大多学者表示网络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积极意义。江苏文化研究学者林副教授表示“文化如果是观念或思想,或是涉及关联观念或思想,那就当然可以;网络只是信息手段而已,能传播思想信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等。”河北姜教授表示网络在推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很大。并进一步指出博客效果最好。因为“网站只代表网站的或办网站个人的观点,我们只能接受。博客可以让人们进行争论,能够深化。”黑龙江闫教授认为,“网络是最好的载体。能够推荐、介绍传统文化。”指出“文化本质是追求自由,网络是自由的最大体现。网络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最好的结合。而且深受青年人喜爱。应该创建大型的、好的网站,形成样板,让人们普遍接受。从实际看,要扩大传统文化网站的影响。总之,要有高层进行统一部署,加强系统工程建设,使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承发展真正落到实处。”学者在肯定网络对传播传统文化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提到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河北姜教授指出,“目前,网络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消极的、封建的东西太多。西方文化、非主流文化,甚至、不客观的观点比比可见,对高校教师和大学生造成一定影响。感到很担忧,呼吁国家管理部门加强高校教师管理,加强网上文化管理。”也有学者认为主要应该对网络加强监管,至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太认可。黑龙江某中医药大学方副院长认为“网络更多是负面,要加强监管。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关键是国家要重视,要做好引导。”从这个问题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少数学者认为网络文化负面影响更大,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多数学者认为网络在传播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主张应该利用网络载体传承发展传统文化。

4.学者借助网络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现状

学者普遍表示尚未借助网络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从我们的访谈中看,学者们经常使用网络,网络在其工作中不可缺少。但在通过网络传播传统文化方面,大多学者表示没有为之付出实践,北京高教授表示,“目前主要通过课堂和讲座传播传统文化,建立网络论坛还没有成熟的条件,主要是时间不允许,另外这种传播的自觉性还不够。我可能会再退休之后,设立网站或开启博客传播传统文化。”河北姜教授表示,“不会在网上发表观点。网上的东西太多,太杂。网络舆论压力也很大,如果观点不符合网友口味,会遭到网友的群攻。不愿和一些偏见者进行争论,觉得很难争论清楚。”也有学者表示进行着实践,林教授在论坛、博客中发表见解,进行传统文化传播。

四、结论

学者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中青年学者是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网络新技术的高应用群体。了解学者对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现状的看法、应用网络情况,以及借助网络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现状,对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传承发展意义重大。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学者普遍表示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不理想,认为要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学者普遍认为网络已经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要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承与发展;3.在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与发展的实际之中,多数学者并未为之付出实践,极少数学者正在借助网络传播传统文化。

注释:

第8篇:系统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特色教材;结构;攀西地区

1.特色教材开发的背景

目前攀西地区作为中国西南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正吸引各方企业家来此兴业,必然需要大批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采用的学科式教材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缺少合适的教材是制约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瓶颈。为了培养攀西本地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课程和教材。

根据本地产业、生源特点,教材应具有以下特色:①教材内容反映攀西特有的利用钒钛磁铁矿生产钢材、钛制品和钒制品的复杂工艺;②教材表现形式文字、图表、视频相结合,通俗易懂,适合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的攀西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③教材逻辑结构以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材为主。

2.特色教材总体结构设计

项目化教材总体设计,包括选择项目以及项目的序化。[1]一般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项目。作为相关厂的主体专业,冶炼、轧钢等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覆盖多个不同产品的工厂,一门专业课程又要覆盖工厂不同工序的多个工种岗位,包括设备操作、工艺管理、生产调度、质量控制。

按照工作逻辑确定教材总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各个项目的功能和目标如下。

(1)认识工厂:能说出工厂产品、设备、生产工艺流程、安全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部分内容。

(2)原料准备:能按照作业标准, 进行原料验收、入库、出库操作。

(3)原料加工(粗加工、中加工、精加工):能按照作业标准,与上下游工序协调配合,进行物理、化学加工,使原料变成合格产品。

(4)质量控制:能进行半成品、成品检验,典型质量缺陷分析,典型生产故障、事故处理。

3.特色教材项目结构(体例)设计

项目结构设计就是项目化教材的体例设计,[2]设计内容包括各个项目的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现代化的攀钢轨梁厂调查”项目为例来说明项目结构设计[3]。项目名称:现代化的攀钢轨梁厂调查。项目导言:火车在钢轨上的飞驰事实上是钢轨引导火车轮前行并承受车轮压力的轨道关键部件。攀钢轨梁厂是中国著名的钢轨生产厂,通过现场参观或浏览有关企业网站,可以知道钢轨和其他大型型钢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学习目标:编写有关轨梁厂产品品种规格、设备工艺、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内容的调查报告。工作任务:①轨梁厂品种规格及主要产品生产工艺流程调查;②轨梁厂设备系统调查;③轨梁厂作业区调查;④轨梁厂安全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调查。项目成果示例:轨梁厂XXX调查报告(略)。

工作任务1:轨梁厂品种规格及主要产品生产工艺流程调查。任务描述:轨梁厂生产的产品包括钢轨、型钢、方圆钢三大类,各类生产工艺流程不同。任务分析:用word撰写符合任务书要求的调查报告。调查方式有工厂现场调查、电话调查、网络调查等。相关知识:①调查报告格式;②轨梁厂产品分类;③典型产品特征、规格、用途、技术要求;④典型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任务实施:观看有关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结合工厂现场感性认识,提取有用信息,用word撰写符合任务书要求的调查报告,小组抽签答辩。

工作任务2:略。拓展提高:①技术标准解读。②产品缺陷特征。练习:有关轨梁厂产品的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或问答题。项目评价:评价表格式如下。

4.结论

过去出版的职业教育教材大多没有教材设计环节,缺少对教材结构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实在不方便师生使用,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对攀西特色教材结构做了一些研究和探索,材料生产类教材可以借鉴。

参考文献:

[1][2]孙红艳.职业教育项目化教材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第9篇:系统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经济类课程;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一、构建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实践教学已成为高职院校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高职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课程实践教学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然而,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并不意味着课程实践与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与岗位要求相适应,没有目的或目的性不强的实践教学比比皆是。与工科类实践教学相比,经济类课程的实践活动落实相对困难。原因在于工科类的实践活动只需在某个部门某一专业条件下就可完成任务,而经济类课程的实践活动则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其实践教学也不像工科类的实践活动可以直接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因此,为便于对经济类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加以控制和操作,为了使实践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合理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就是针对课程实践教学的各个方面、环节,在系统调查和描述的基础上,对其设计、规划的内容、实施过程、效果等方面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程度进行分析、判断、归纳所采取的方式方法的总称。它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课程实践教学评价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等内容。

二、传统课程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考核在教学活动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考核的方法、手段、内容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现行的课程考核,一般采用百分制,综合学生的平时作业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期末考试方式多采用闭卷笔试。考查课成绩采用五级记分制或百分制,主要依据各种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这样的考核方式难以适应所有课程,尤其是经济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综合来看,现行的“平时+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课程评价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1.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传统的考核模式下,“上课记笔记,期末背笔记”已成为现行学生学习、应试的普遍现象,导致知识与能力脱节,有违于高职教育的培养宗旨。

2.对于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现行的考核模式不能正确、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卷面考试更多的是注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些尽管也包括部分实践内容,但终究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

3.对学生的评价存在不公平的弊端。传统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不重过程重结果,侧重于记忆性知识,导致一些应试型的学生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一些动手能力强,笔试能力较弱的学生,在传统考核模式下的结果就是成绩不理想。这就是对学生评价的不公平。

三、构建高职经济类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议

针对经济类课程实践教学综合性强、落实较困难、实践过程较难把握的特点,以及传统评价体系的弊端,在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的时候应把握“量化+模糊”,“过程+结果”的原则。在考核内容上,不能单纯以书本知识作为考核的依据,而应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目的、特点、要求,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突出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减少纯记忆性内容,增加技能性内容的比重,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注重对知识的获取、运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在考核形式上,可以选择不同方式的组合,如笔试(开卷、闭卷)、面试、项目设计、调查报告、论文、各种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等形式。

1.评教与评学相结合。虽然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以培养、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但是对教师在该课程中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的评价,即评教,也能提高教师的课程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评学,即评价学生对该课程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改进课程实践教学方案。评教与评学相结合的方法实质上是一种互动的评价方式,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有利于不断完善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2.量化考核与模糊评价相结合。经济类课程实践教学有其独特性,其考核方法较多的是根据学生完成调查报告或者项目策划书的情况来评判,因此,量化评价标准对于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来说尤其重要。笔者一直都在思考如何量化评价标准,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真实反映出学生之间实际操作能力的水平和差异度。以笔者所任教的“广告策划”这门课程为例,课程考核的重点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广告策划书”。

上述表格中的评价标准可以相对准确、公平地评价每个学生在课程实践环节中的表现,对于学生来说,“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结果是每个人都甘于接受的,这就有效激励了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与动力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当然,在课程实践教学评价过程中,仅仅采用量化标准考核是不够的,还要同时结合教师的模糊评价。模糊评价是指通过教师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观察,发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质疑性思维能力等,而这些不能单依靠量化考核反映出来。因此,全面、客观地对课程实践教学进行评价,必须采用量化考核与模糊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3.过程评价与结果考评相结合。由于没有相对稳定的实训场所或实践基地,经济类课程实践教学较难落实,对于学生的实践过程较难把握,仅仅凭学生上交的调查报告或项目书之类的实践结果来评价学生在课程实践环节中的表现是不够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控制。仍以笔者所“广告策划”这门课程为例,学生完成策划书的途径大多通过市场调研,因此对于开放式的实践方式,实践过程的控制就尤为重要了。笔者的作法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设一个组长,与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在课程实践活动开始前,每组发放一套表格,用以记录实践过程的进展情况。这些表格包括:任务分配表:用来记录组内每个成员各自分配到的任务及联系方式,责任明确;会议记录稿:用来记录小组每次开会讨论的内容,要求每次都记清楚未到人员及原因;实践计划表:用来记录每个小组的实践进度安排,要求每次都要填写实践的内容及小组成员的签名,还需要有被调查者的签名。有了这些表格,教师就可以清楚、及时地了解到各小组实践活动落实情况。然后,根据结合实践教学结果的考核,教师就可以全面地评价学生在课程实践环节中的表现,了解其实际操作能力及掌握的程度。

四、结语

对高职经济类课程而言,基于培养目标需要,建立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全面、客观地考核,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创新思维,培养进取精神,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发展提高。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以及根据具体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因教施考。改革传统的单一的考核模式,使高职教育,尤其是经济类课程的实践教学适应社会的需求,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张晓雁.高等职业教育成绩考核办法改革探讨[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7,(3).

[2]张敏,王洪林.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教育创新.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