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师专业论文范文

幼师专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师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师专业论文

第1篇:幼师专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幼儿教师专业化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明确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加以原因分析并提出应对。

关注教师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的一个热点。针对教师教育的现状,许多国家都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改革目标,力图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来提高教师水平。然而,在教师专业化推进过程中幼儿教师专业化往往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略。这无论是对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是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推进都将是不利的。为此,笔者针对幼儿教师专业化现状加以思考,分析应对策略,旨在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探讨或参考。

一、当前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1.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问卷调查

为更好地把握当前幼儿教师专业化现状,笔者对当地的幼儿教师进行了以问卷调查形式为主的调查。调查发出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调查对象中各类结构具体如下:学历结构:大专以上12人,占6%;大专72人,占36%;中专84人,占42%;中专以下32人,占16%.年龄结构:45岁以上10人,占5%;35~45岁30人,占15%;25~35岁84人,占42%;25岁以下76人,占38%。职称结构:高级24人,占12%;一级66人,占33%;二级88人,占44%;无职称22人,占11%。专业结构:幼儿师范或师范专业毕业158人,占79%;非幼师或师范专业毕业42人,占21%。

2.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数据分析

基于调查,首先分析幼儿教师的学历结构,从调查结果看(如表1所示),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即中专以上毕业)仍然偏低。

从职称结构的调查结果看(如表2所示),四个年龄组幼儿教师的职称结构也不合理,总体上具备高级和一级幼师资格的教师仅占45%,即大部分幼师属于初级职称或无职称的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出幼儿教师整体资历较低的现实。

其次,分析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情况。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来看,调查显示,幼儿教育理论基础较全面,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并不多,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的知识领域排序也说明老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狭窄等问题;能够正确回答问卷中相关理论基础问题的教师,尚不足所调查的幼儿教师总量的1/3;只有23%的教师掌握所教学科的前沿知识及学科知识的进展和最新动态,各专业知识构成比较全面的教师也不多;从教能力、研究能力都略显不足,经常性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教师只占45%,有46%的教师主动反思教学并及时调整活动;只有16%的教师能充分准备教学材料。从专业情意来看,公众和社会舆论对教师的道德期待和教师的道德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如何对待教学、正确对待和评价幼儿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从调查看,只有49%的教师愿意继续从事幼儿教育事业;37%的教师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本班幼儿;当幼儿十分顽皮并屡教不听时,12%的老师会忍耐,8%的老师会惩罚;有28%的老师关注自己的发展,29%关注教育的发展,43%关注幼儿的思维发展;有45%老师有时会特别关照在园就读幼儿中一些穿着漂亮又比较聪明活泼的孩子;当幼儿们突然在幼儿园生病,你首先想到通知家长的占30%、送往医院的占40%、向园领导汇报的占25%、采取其他办法的占5%;对一名不愿来园的孩子,有10%的老师采取“不管他,哭几天他就适应了”的态度;对不能听懂普通话的新转学来的外地幼儿,有40%的老师采取“一些游戏,让该孩子充分参与,并在游戏中与其他孩子接触交流”办法,有37%的老师采取“以实物、手势等辅助方式,努力与该幼儿进行初步勾通”办法,有10%的老师持“不管他,认为过一段时他会自行听懂”的态度。而就培养训练这个方面分析,调查也显示,定期参加幼师系统的继续教育或本园组织的教师培训的占调查总数的60%,曾参加社会成人学历教育的教师占72%,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未接受过培训。虽接受过相关培训,但有的也是不定期、不规范的;所接受的培训,也是强调统一内容、统一形式、统一标准,强调理论知识特别是专业学科理论知识而忽视教学实践能力,既没有考虑到教师个体已有知识和经验及内在需求的差异,也没有考虑到教育实践多元化对教师发展的要求及学校对不同教师的不同要求。而这项指标的滞后,直接反映出我们幼儿教师专业化提升乏力。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我们的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总体上是比较低的。

二、幼儿教师专业化状况的原因追踪

针对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偏低这一现实,笔者分析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政府方面的原因

(1)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属性与专业素质认识肤浅

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属性与专业素质的认识水平,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也决定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尽管我国《教师法》将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国家官方的职业分类体系也把教师列人专业技术人员类,但实际上,社会并没有把教师与工程师、律师、医生等同看待,更没有被看作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技术性工作。社会公众和社会舆论,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性和专业素质也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甚至认为幼儿教师没有什么专业性可言。这种认识状况足以说明我国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的。

(2)幼儿教师职业的从业资格和技能要求不高

作为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幼儿教师职业应该是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的专业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幼儿教师的从业资格和技能要求并不高。在学历要求上,我国《教师法》规定,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学历要求档次低得多,但就是这样低的要求,也还有相当一部分未达标。更何况,又有相当部分教师的学历并非通过正规的严格的师范教育而获得,而是通过接受各种学历补偿性教育途径来获得,其中含有不少水分。而且在执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过程中,由于机制不完善,只要有个学历,不管是怎样获取的,在短期内突击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通过一个不太严格的考试,以及流于形式的面试、试讲,就能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这样一来,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幼儿师范教育的专业培训水平不高

高水平的专业活动,需要从业人员通过严格组织起来的、严格的、有效的专业培训活动获得较高的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水平。然而,现实是幼儿师范教育中缺乏专业培训目标的系统构建,在教师的不同成长发展阶段应当着重培养哪些观念、理论和能力及达到的水平,仍缺乏明确的认识;课程设置没有从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角度去确定文化、学科、教育专业等知识的关系,忽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儿童发展的需要,课程比例失调较严重,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缺乏对教师职业的专业认同感与以专业人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的方向感。这些足以反映出专业培训水平不高的客观现实,很难把培训看成是教师专业发展连续性过程中的有机阶段,也使教师失去了一种真实的自我发展的体验和愿望。

2.幼儿教师自身的原因

(1)幼儿教师的专业主体性不强

幼儿教师如同其他专业人员一样,在专业活动中应当具有自,在活动方案的设计能力、教育工作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意识等很多方面应体现出较强的主体性。但整体上看,由于幼儿教育的公共性的制约和来自公共政治、行政权力的压力,以及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等因素的交织,再加上幼儿教师对专业的内涵、标准认识模糊,对教师专业化认识不清,对自己职业性质和意义没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幼儿教师的主体性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因而不太注重自己专业素质与水平的提高,自觉实践并达到自律。

(2)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偏低的影响

在现实中,由于经济条件与人为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幼儿教师的待遇偏低。调查也显示,教师对收入状况、职业声望、工作境况都不大满意;一些年轻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只是她们暂时性的选择,一旦找到适合的职业,她们就会立即离开;一些则认为没什么出息,干得再好专业水平再高也无非就是一名幼师,也就拿几百元工资。诚然,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应当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不能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但是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是基础,教师的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教师的从业或提高积极性,影响着他们的职业观念、事业心、进取心、敬业精神及能否正确对待教学和评价幼儿。

3.幼儿园管理方面的原因

其一,幼儿园在发展过程中,对本园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研究比较薄弱。没有对教师工作的专业特性、专业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素质进行深入的研究,未能更好激发和引导老师加强对新形势下幼儿心理与行为发展规律、早期环境、教育与幼儿发展关系及幼儿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再加上幼儿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尚显薄弱。要确立幼儿教师的专业地位,提高专业水平,都是不可能的。其二,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晋级等在幼儿教育领域还是十分局限的,除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幼儿园开展该项工作以外,大多数幼儿园并没有正常开展该项工作。在许多私营幼儿园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教师资格的概念,缺乏相应的培训、资格认定和晋级提升。如此,我们幼儿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显然是难以提高的。

三、幼儿教师教育对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应对

1.国家加大对幼儿教师教育的投入

幼儿教师专业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幼儿教师的成长不应只是教师个人的责任,而应成为社会的责任。为此,需要国家政府在关注重视幼儿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同时,还要在法律、政策、经济、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提高都必须给以政策上的倾斜与资金上加大投入。只有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了,幼儿教师的培养质量才有提高的可能;只有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改善了,幼儿教师的工资提高了,幼儿教师职业才能更有吸引力。

2.制定幼儿教师专业化标准

从国际背景考察,一些国家已制定了相关的教师专业标准,把教师的专业性发展作为教师教育的基本目标。例如,全教协会(NAEYC)指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应体现在:对儿童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将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善于观察和评价儿童的行为表现,以此作为课程计划的依据和设计个性化课程的依据;善于为儿童营造和保持安全、健康的氛围;计划并履行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全面促进儿童的社会性、情感、智力和身体方面的发展;与儿童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成为儿童发展的支持力量;与儿童家庭建立积极的有效的关系;支持儿童个体的发展和学习,使儿童在家庭、文化、社会背景下得到充分的理解;对教师专业主义予以认同等。在国内,有学者提出“研究型标准”,认为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与创新性课堂的建设者、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探索者。有学者则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认为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发展和专业情意完善。这些提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针对于幼儿教师而言,笔者认为幼儿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应是幼儿教师专业化的一个总体要求标准。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所包含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发展和专业情意完善则应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标准。当然,可操作执行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与讨论,并在实施中不断修订与完善。

3.实施专业调整与课程改革

结合当前我们幼儿教师现状,笔者认为幼儿教师教育专业与课程应从“深”与“广”两个方面进行调整。“深”即幼儿教育专业理论深度,开展相应的专业学习来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理论深度;“广”即幼儿教育的综合知识的宽度。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需要,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式为引导参与为主的模式,不仅要给幼儿一些科学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动手、动脑,并培养科学兴趣,由“谈科学”到“做科学”。拓宽课程,将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四大板块有机整合,构筑多元化、综合型、有时代性的幼师课程,组织相关学习培训,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通过科学的专业调整与课程改革,弥补过去的空缺,优化课程结构,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幼儿教师专业化才能最终实现。

4.改革培养模式,完善培训制度,形成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

第2篇:幼师专业论文范文

体现在教学指导思想上,重视技能的培养和理论的验证,忽视实验对理论形成的推动作用,忽视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受经费投入、学生扩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本操作、验证型实验多,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少;陈旧内容多,新颖内容少;实验教学手段落后,传统实验技术多,新技术内容少。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按实验教材讲授,学生按实验教材操作,操作过程程式化,过程简单,结果分析单调,学生独立自主思维不够。

2食品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改革

2.1树立启发式的实验教育观念

要实现由验证型实验教学方法向启发式的实验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师应首先树立启发式实验教育的教学理念,变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为知识传授与启发探索相结合的模式。这样才能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通过启发式实验教育,能使学生变“模仿”实验为“探索发现”实验。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是将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融为一体的载体,学生将会对课堂产生极大的兴趣。

2.2教师启发式的实验教学

以往填鸭式的有机实验课堂教学形式单调,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学生只是在众多的知识当中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现象、原理、规律等,缺乏主动、积极地去认知、探究。教师启发式的实验教学则在实验之初,介绍目前几种常用的实验方案,启发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几种方案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适合实验室应用的实验方案或对某个步骤提出改进方案,最终让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对比和验证。实验过程需要学生在全过程手脑并用,并让学生在改进的实验与已有的实验步骤和现象的对比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根源。如用于液体混合物分离的蒸馏与分馏实验,在教材中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基本实验操作,我们则将两个实验合并为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得到的蒸馏与回流的实验结果,得到蒸馏与分馏操作在分离液体混合物的异同,从而得到不同分离方法的适用范围。又例如在乙酰水杨酸的实验中,书中的方案是固定水杨酸与乙酸酐的用量,计算收率。而改进后的方案为,设置不同剂量比例的实验组,让同学分组操作,不同实验组之间通过对比实验现象与收率,分析原因,通过对不同剂量组数据的分析,使同学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到酰化剂的剂量对反应的影响。通过这种改革,使学生在一种探索研究性氛围中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要点、难点及注意事项,使学生深刻理解实验步骤的设置原理,规范实验操作。通过这种启发式实验教学,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性研究的积极性,从被动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创造者,为他们将来进行毕业设计、科研工作做准备。

3启发式科研训练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实施效果

以往传统实验教学主要以讲授法和演示法为主,学生只要“照方抓药”式被动开展实验,缺乏思考、分析、提炼和整合归纳知识的能力。启发式实验教学则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双赢。大二年级学生在实验课结束后感言:“有机化学实验很锻炼我们实验技能”。他们在有机化学课堂中了受到科研的启蒙教育,能主动以较大的兴趣投入到课堂的科研训练过程中,在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得到明显提高。

4结语

第3篇:幼师专业论文范文

(1)转型早期:计划经济时期(1978年-1991年)1978年党的制定的经济转型方案,转型以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为起点。路径是先农村再城市;先针对体制外部再针对体制内部;先对国有企业进行经济机制的改革,再对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革。这是我国独有的改革路径,后来证明这种渐进式转型的方式奠定了我国经济转型的基础,为转型的成功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一时期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内容是转换企业经营理念和机制,推行承包责任制,以解决两权分离为核心目的,重新塑造微观经济。

(2)转型中期: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确立(1992年-2001年)1992年党的十四大会议正式确立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的经济体制,从此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质的改变,由计划经济体制完全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转型取得里程碑意义的成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随着计划、外贸、金融、投资、财税五大体制改革的完成,我国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建立起来。

(3)转型深化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时期(2002至今)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一年,在全球贸易的助力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经济转经进度逐渐加快,形成国际化竞争,国家对企业的发展和定位作出相关调整和要求,主要以国有控股,进行国企法人治理建设和多元化产权改革,担负起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使得我国市场经济进入成熟阶段。

二、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特征

我国企业管理特征比较鲜明,不同地区的企业管理模式差别非常大,而且国家与企业在管理创新上发挥的作用也有差别,总体上讲,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创新过程也大相径庭,但是我国改革创新的方向始终是以市场经济作为主导方向

。(一)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具有多元化特征

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和改革应该服从市场经济目标,但是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中管理创新的形式应该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这种管理创新多元化会成为我国经济朝着多元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的体现。

(1)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在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因素作用下,我国不同的经济地理区域会形成产业结构上的区别,这样的差异会带来生产工艺和资源组成的不同,面对不同产品带来的市场结构和环境,不同企业对产品组合和产品价格的制定也会有很大差别,导致企业管理的方法和目标不一样。比如,生产工艺繁琐的企业都重视技术层面的创新,市场竞争力大的企业会根据收益情况,在节约成本上进行创新。

(2)不同行业根据自身生产规模、技术层面和综合实力,在管理创新上也有很大差异。概括来讲,资本密集的企业把企业管理的中心放在财务管理上,通过提高收益率、降低投资风险实现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劳动力密集的企业通常会以劳动雇佣和规范员工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对员工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手段当作企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技术密集的企业会把重点放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来增加企业实力,与金融业类似但性质不一样,金融业是以引进先进现代化电子商务平台来降低投资风险和投资成本。因此,不同行业形成的管理创新的重点都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成本结构。

(3)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根据企业的所有制不同,创新方面也有所不同。大中型国企在创新制度过程中注重于处理经营者和所有者间的关系,增强所有者监督力量,以防出现产权虚置,作为国企创新目标,公有产权具有分散性,公有制的企业产权不可分,在这个背景下,产权容易发生虚置的问题,内部人逐步会控制整个企业,所以这个问题是当下创新制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民企通常都是依靠家族力量维护和运营,科学化建设不到位,存在权责不清的可能性,所以有限责任很难确立,导致许多民企形成效益低和管理乱的局面。所以,我国家族制企业的管理创新应该以适应我国社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改革创新。

(二)企业管理创新具有渐发性特征

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渐进改革和创新。宏观上,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很漫长;微观上,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存在这样的内在特质。随着经济社会的渐进性发展,我国企业管理创新随之稳步进行。我国企业管理制度曾经历过放权让利改革、承包责任制改革、税务改革和产权改革等各个阶段。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初期阶段,国家宏观提出计划经济的概念,承认企业是商品独立生产者,否定超前经济理论。随后,我国企业管理制度由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独立、自负盈亏的经济管理模式,企业的经营权力依然很小。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逐渐提高,认识到了市场因素的重要性,价格机制成为了经济转型的核心问题,怎样可以将国家统一产品价值转变为受供求影响配置产品价值成为当时经济改革的主要问题。紧接着,价格机制逐渐的改变了企业管理模式,内容主要是以收益机制为核心,以市场为主导方向,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国有企业管理改革的新趋势。为了企业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模式,我国实行承包制和利改税务的措施,其目的是价格机制和成本收益机制可以对企业的决策产生一定影响,使企业有活力,可以带动地区进而带动整个经济体制的发展。现如今,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和转型工作仍然是以企业产权改革为主导,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其核心目标是以产权关系来进行资源配置。

(三)企业管理创新具有自发性的特性

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自发性特点比较明显,所谓的自发性是以个体需要为主体导向,行为上不完全迎合国家法律和政策的一种特性。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是我国单独的企业对国家法律和政策的突破,在改革开发道路上表现的比较突出,我国企业管理创新自发性最好的表述就是先改革,再探究改革方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体制不完善,方向也不明确。而苏联和东欧国家在经济改革当中已经实现社会主义计划管理模式,并且逐步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我国曾经在学术界也讨论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因我国企业总是遵循陈旧的教条,当时没有明确的改革方向,但是在改革发展不断探索的道路上,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突破了陈旧的管理模式,进行大胆创新,逐步脱离国家直接进行行政控制,以利润和价格作为经营方向的杠杆。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没有把企业当作独立商品生产者的条件下,需要重视市场的价格、利润、供求规律,而不是直接等待上级指令,每次突破原有体制都会给改革增加一份动力。我国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在特色就在于改革过程中管理人员首创主观上的能动性,在改革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和修正,国家在认可的同时也在完善相关的政策。

三、国有企业管理动力机制

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首先应当考虑的因素是利润,因为企业就是将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来运营的经济组织。我国拥有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背景,导致国企管理创新具有相对复杂的动力机制。国企开展管理创新的动力与市场环境和体制环境息息相关,不同转型时期的体制环境、市场环境、国家政策影响了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

(一)转型早期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

国企管理创新系统在转型早期主要由国企改革因素、体制因素、市场调节因素以及国企自身因素等构成。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但形成了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生成机理的基本因素,而且决定了国企管理创新系统在这一时期的基本属性。这一时期,我国经济转型处于起步阶段,宏观经济体制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这样的经济体制决定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和管理方式,发挥主导作用的还是国家行政力量。在这种体制和格局下,国企在管理创新上主要是典型的以服从和响应为主,从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源考虑,虽然是计划经济体制内部改革,毕竟从体制上引入了商品经济,这在客观上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向,明确了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目标。先后国企经历了两次带有市场化取向重大意义的改革:承包责任制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这两个机制形成了国企管理创新机制的雏形,为企业管理创新的启动和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国企的基本属性是国家行政的附属物,国企内部的管理创新机制是次要的存在,只能从属和响应,而存在于国企之上的政府才是支配管理创新重要推动的力量。所以,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的主导是政府的强力推动,这是转型早期企业管理创新的显著特征。

(二)转型中期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的发展

由于这一时期宏观经济体制发生质的变化以及国企改革政策的逐渐成熟和深化,国企管理创新系统发生了巨大变化,将市场化管理作为国企管理创新的主要方向。国企管理创新系统在转型中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创新系统构成要素和创新系统组成结构。这一时期的国企创新系统由创新环境和创新实施主体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创新环境的改变主要是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改为市场经济体制,国企政策成熟,市场竞争力的出现等;创新实施主体指的是开展管理创新的国企,从创新动力机制上分析,可以细分为多个要素的组合体,这些要素包括开展创新国企的身份、数量、管理水平、经营状况、未来发展愿景等,与转型早期比较,企业管理创新系统构成的要素明显增加了。不仅如此,创新系统构成的性质和组成也产生了质的变化,先经历了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随后经过金融、投资、计划、外贸和财税五项改革使得我国完善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彻底的改变了国企的生存环境和地位,国企经营活动转变为以市场交换作为活动方式。经过这次质变的转型,非公有制经济迅猛的发展,打破了国企垄断的格局,出现外资、非公有制和国企三足鼎立的竞争局面,对国企改革的深化起到了促进和推动的作用,为了占据市场影响力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有重大突破。这一时期起,以政府推动和市场驱动双层导向为主题,是国企为利益越来越自觉的进行管理创新,这种成熟的创新动力机制使市场化管理彻底的进化,成为了现国企的基本范式。

(三)转型深化期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的突破

加入国际贸易组织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进入了完善和深化阶段。虽然国企创立创新环境要素和组成要素没有太大变化,但还是从内涵上改变了很多,从调查情况来看,新时期的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是外部环境和国企自身相互结合产生的,其发展方向也是互相影响和作用的。首先,国企的创新方式和指导思想明确,并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将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追求可持续发展作为创新主要任务。其次,政府极力推进的国企战略目标很强,管理思想先进,发展理念比较明确,在财力和行政的支撑援助下,为管理机制的创新建立雄厚的力量,促成了国企管理创新由自觉主动创新转变为自主深度创新。最后,国企在创新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的矛盾和问题,追赶国际水平的同时展开攻守兼备的理念,尽早解决漏洞也是为了将来不会出现更严重的失误,为企业管理创新的稳步深入奠定基础,将国企管理创新的愿望演变成管理创新的深化活动。总而言之,国有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带来的动力机制,不论是在管理运作特征上,还是组织结构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与变化,这些变化为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结束语

第4篇:幼师专业论文范文

目前“订单式”人才培养作为新型培养模式在我国职业高校受到广泛欢迎,但由于制度不完善,新模式在推广中遇到许多问题,尤其是传统教学模式和环境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阻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4方面。

1.教学观念落后“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服务于一线企业的,和当下社会发展需求有密切关系。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老师简单依据过去落后的知识体系给学生讲解,对目前行业发展动向一无所知,学生学到的知识落后陈旧,无法适应当前行业发展。甚至有些老师在专业授课中过多的理论讲解,忽略了职业教育的技能培养,这些落后的教学理念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初衷背道而驰,降低了培养效果。

2.师资力量薄弱“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培养模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特别是企业经验的积累。但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师体系都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有的学校青年教师比重达到了50%以上。这些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很多教师专业不对口,有的甚至不是旅游大类的,这对展开“订单式”人才培养不利,影响了培养效果。

3.校企合作模式的简单复制校企合作是高校通过和企业合作,建立长期人才培养关系的教育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其中,提供资金和培训服务,共同培养行业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具有明确的目标性,针对行业发展需求,提出能够适应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很多学校简单的复制校企合作,以为建立合作模式就等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没有为人才培养提供目标和量化指标,造成人才培养停留于形式,不利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

4.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教育主管部门对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给予肯定。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指出,要大力推广“订单式教育”,提高职业院校的培养水平,进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集中,进一步深化产学合作。但其仅仅是单一提出推广,没有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对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没有起到实质推动作用。企业认知度不足及参与不够深入目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模式的构建和策划都是由学校进行的,企业一般只负责“下单”和“接收毕业生”,中间环节缺位严重。企业和学校在合作过程中,缺乏主动机制,对学生了解和掌控不够,难以留住人才。

二、高职旅游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善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职旅游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模式自身、企业参与不够、学校实施不到位等方面。通过改进这些方面的不足,对提高“订单式”人才培养有很大帮助。本文认为旅游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善可以从以下3方面入手:

(一)加强教师职业培训

教师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主体。只有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技能水平。所以旅游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中,要加大教师职教能力的培训力度,学校要构建一套完整的培训机制,特别是针对青年教师,通过参加企业培训,到企业生产实习,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为后续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奠定基础。

(二)建立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是促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手段。学校和企业对于“订单式”人才培养停留于形式,参与方认识不够,激励不到位。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激励措施(和学校评优考核挂钩)来推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企业可以通过奖金措施来吸引高校、学生参与其中,共同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立企业

———学校———个人“订单式”人才培养信息平台政府部门可以建立一套包括企业———学校———个人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信息平台,方便三方能够实施动态监督。同时通过平台也可以对人才模式的制订、实习等工作内容进行讨论,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平台还能形成示范效应,对“订单式”人才培养起到宣传作用。

三、结语

第5篇:幼师专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头,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也面临全面更新和优化。本文在了解大学生对《旅游文化学》课程的需求的基础上,对当前旅游文化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了教学评估。

旅游文化课程必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确保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如近几年持续的生态旅游热,支撑其发展的文化基础(生态文化),仍处于零散状态,急待研究、整理并充实到课程内容中。旅游文化课程内容没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时吸收新的内容,课程内容仍以传统的、历史的文化为主体,对现代旅游有关的其他文化没有或很少涉及。可以说,目前的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仅是中国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课程内容严重缺失,很不健全。

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程序。近年来我院在进行《文化旅游学》课程教学改革时,主要尝试以下几种教学方式创新:

1.问题启发式

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结合教学材料通过思考、探讨、交流(分析与争辩)来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讨论式常见的方式有同桌讨论、前后(4人)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或派代表发言)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多种方式并用。更可以和其他教学方式交叉使用,例如讨论式可以是探究式教学或问题(课题)式教学中的一个环节。

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学材料应是广义的,它包括教材、资料、图表、录像、课件、采访、野外观察中获得的信息。在讨论中师生共同依据系列问题,为解决问题而研究有关信息,在研究、思考与交流中又会受到启发,提出新问题,或将问题引向深入或师生共同得出某种结论、解决某个问题的最佳方案或重要规律。讨论式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行动的勇气,才有真知之收获,才有创造之可能。

运用讨论式教学时,需避免放任自流与偏离主题的局面,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影响教学进度,其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首先是讨论题的质量,讨论题要富于思考性、前瞻性、难易适中、切中要害、不能是无关紧要或漫无边际。其来源可以是教师拟定;或根据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师生共同拟定。其次,要让学生充分准备,最好提前布置课题,在各自有一定见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以保证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三是发扬民主,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包括错误的观点、方法。教师参与讨论,但不要过早做出结论,而是适时引导捕捉有利于深入解决间题的沦点,启发学生进一步探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2.案例讨论式

管理案例教学于20世纪20年代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摸索,哈佛商学院已经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完整案例教学和管理系统。到上世纪20年代世界旅游发达的国家已将案例教学引入了旅游教育与培训中,并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国的旅游教育培训中,有的院校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饭店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课程的教学中已经引用了案例教学方法,但是,在《旅游文化学》课程中尚未得到普及推广,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的案例数量也远远不够。许多旅游院校的《旅游文化学》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课堂授课的灌输方式,教材的编写仍然未能很好的利用系统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编写方法,对于《旅游文化学》这一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无疑有较大的局限性,使得我们的学生适应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差。《旅游文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求教学能够与实践相结合。但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许多专业院校都没有现场模拟教学基地,学生对旅游文化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及教师,而旅游文化学的案例是实践经验的浓缩,是大量典型事例的概括和提炼。案例经过教师的精心挑选,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加深了学生对旅游文化的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获得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知识,提高实务技能。

3.参与式

《旅游文化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主动地积极投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中,真正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根本特征表现在主动性和参与性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即时情景,给学生创设场合渲染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之中,参与到学习的各种环节中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习获得知识,而且能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参与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开放的教学内容;提问式的讲;无标准答案的习题和论文形式的考试。如果学生上第一堂课,老师介绍课程内容时,只讲课程体系和内容如何系统和严密,这样实际上把学生定位在只能被动学习的位置上。但是,如果老师能告诉同学,这门学科并不是"天衣无缝"的,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也包括一些正在进行科研的部分,从而可以激发学生跃跃欲试、表现自己的参与潜力。所以,在课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问。"学问"起源于"学习、问难",知识的掌握不是靠"教"而是靠"问"出来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入一些包括解题的方法和解题的结论没有标准答案的习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寻找新的解题方法,探索更好的答案。这些习题,有时则在课堂上讨论。不同答案的讨论和争辩,使得同学思想更为活跃,掌握知识更深入。

二、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

这门专业选修课,从开设之日起,一直以新的教育理念,采用最新的教学手段,力争以直观的方式解读中国旅游文化。教学内容既规范又新颖,信息量大且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教学方法灵活,且极具启发性和互动性;能以散而不乱技法,娴熟、轻巧地驾驭着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制作精美的课件,文字、图像、声音、动态和谐、统一,能使抽象的旅游文化现象,演绎得直观、生动;条分缕析的图标设计,使纷繁的旅游文化现象变得简约而条理分明;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已经摆脱了传统的一个老师满堂灌的做法,比较注重吸收学术界的新成果和新资料;形象而深刻的语言艺术追求,激发学生在美的陶冶中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能主动的学习。

《旅游文化学》课程的内容、方法和作用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为更好地总结经验,建立可行、有效的旅游文化教育教学模式,笔者对今后课程改进的建议如下:(1)申请增加课时,将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增加景区、旅行社的实训内容,将《旅游文化学》课程直接搬到景区讲授,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零距离”,使学生首先对该专业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2)开展小班教学,每班最好20人左右,保证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3)增加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广泛参与;(4)更好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增加影像资料的播放;(5)邀请一些专家做旅游文化专题演讲。

参考文献

[1]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第6篇:幼师专业论文范文

促进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展示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有效推动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二、主办单位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

三、协办单位

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院(系)

四、活动时间

征稿截止时间:2011年6月10日

评选揭晓时间:2011年6月30日前

五、评审委员(排名不分先后)

朱家雄(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周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霍力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顾荣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华爱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秦金亮(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刘云艳(西南大学学前教育系)、蔡迎旗(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系)、郑健成(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周世华(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六、活动组织

1.评选范围: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2011年应届毕业生独立或合作撰写的毕业论文。

2.论文分组:分设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含硕士生、博士生)三个组。

3.论文推荐:大专、本科生参评毕业论文由所在院校(系)集体推荐。推荐数量:大专生控制在本院校(系)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5%以内,本科生控制在20%以内。每篇参评论文原则上应附上两位具有高级职称指导教师或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评语。研究生推荐名额不限,由导师推荐并写出评语。所有参评论文均一式两份并附上作者本人学生证复印件,于2011年6月10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寄至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编辑室(邮编310012)。参评论文同时以电子文档方式发送至,请在主题栏标明“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字样。

七、评选和奖励

1.将特邀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组成论文评选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分组评选,按一定比例评出各组优秀论文。

2.由主办单位颁发获奖证书。

3.获奖结果将在2011年9月《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杂志及其官方网站“幼儿教育网省略”上公布,部分优秀论文将选登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上。

4.获奖作者编入“中国幼教招聘网省略高级人才库”向全国各用人单位重点推荐。

八、重要说明

第7篇:幼师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幼儿师范舞蹈专业文化课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21-02

一、“相互反感”的恶性循环

通常,幼师院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容易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的专业课上,而对于其他课程,则毫无兴趣或不爱搭理。其原因众多,有来自学校制度的,有来自教师引导的,有来自学生自己的,然而,来自文化课老师自身的原因是最直接和致命的。这些文化课老师一味的抱怨学生的基础弱,能力差,自律性不强,不喜欢文化课,只重视专业课,思想出现严重的偏差,甚至埋怨学校的制度、班主任的冷漠等。这种“互相反感”的恶性循环对学生的前途伤害不小,对教师的心理伤害更大,严重的可能直接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和职业失望甚至职业逃离。的确,给这些学生上文化课要比给那些非舞蹈专业学生难很多,文化课老师有许多无能为力的尴尬境遇,然而,事实上,这并非无药可救,只要文化课老师积极稳步地调节自己的灰色心理, 改变心态,找到方法,事实就并非那么悲观。

二、改变“舞我独尊”观念,充分重视文化修养

舞蹈专业的学生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是:只要学好舞蹈,就能走遍世界。所以,在他们的学习思路上,只重视舞蹈专业课。然而,事实远非如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只学好舞蹈,并不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舞蹈家,还应该学好文化课,做到“文舞双全”。

1.高尚的文化修养是一切优秀人格的精神支撑

舜耿直忠诚,尧嫁女禅位;孔子百折不挠,为千古伟人;孟母三迁,孟子成仁;屈原九死不悔,《离骚》光耀千古;司马迁发愤著书、完成父志,《史记》彪炳千秋;张良循循善诱,刘邦开创汉室;诸葛亮严谨执法,三足得以鼎立;曹操宽仁大度,不惧奸雄耻名;魏征直言敢谏,贞观之治方来;成吉思汗尊师重道,疆域万里;鲁迅桀骜不驯,中国人精神早见曙光。历史证明,没有高尚文化修养的帝王是暴君,没有高尚文化修养的臣民是愚民,没有高尚文化修养的艺人是怪胎,没有高尚文化修养的教师就是刽子手。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凡夫俗子,无论是文学巨匠,还是艺术天才,只有具备高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你的技能才能走向正确的方向,你的人格才能变得光辉,你的人生才能闪耀光芒。

2.文化课是舞蹈专业学生获得高尚文化修养的必要途径

严复说:睿智慧,练体力,砺德行,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在老先生看来,练体力是以智慧为前提,以德行为支撑,以新德为目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四有新人吧!然而,如何培养这种德行兼备的新人?文化传承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媒体、书籍、制度、权利、习俗等,但文化课是一种根本的传承方式,也是至今任何一种教育都秉承不弃的教育方式。“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特殊机能,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语言的职能是把思维活动的结果用词和句子记载下来,表达出来,使思想成为可以理解的东西”。[1]可见,以语言表达为核心内容的文化课无疑成为文以载道的主要载体,文化课教师就是毫无争议的执行者。那么,在给学生上课的同时,文化课也是在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塑造新型优人格,造就优秀人才,奠基民族兴盛。因此,文化课教师的角色变得比其他教师更具有本质性和深刻性。所以,要培养出优秀的舞蹈人才,文化课是舞蹈学生最基础的人格课程,不重视或者放弃,这些学生即使舞蹈再跳的出神入化,也不会成为一个真正“文舞双全”的舞者。

三、一定要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

在上课前,多私下里找这些学生,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心理矛盾,并给予言语或精神上的鼓励,让他们从情感上首先认为你是他们最亲近的老师,这就很大程度的消除了他们对文化课老师的反感,就会消除对你这门课的反感。即使效果并不理想,也不要放弃,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毕竟,这是一群单纯、天真和善良的孩子。比如,笔者第一次给舞蹈专业课学生上课,学生们明确表示反感,笔者不急不躁,充分理解孩子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对自己的课堂语言精挑细选,慎之又慎,避免在初次课堂就打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消除了自己上课前的一些心理顾虑和心理障碍,最后,课程在非常友好的气氛中完成。

四、多鼓励,少打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笔者所带班级,之前学生几乎没有交作业的习惯,为了让他们改变这个赖习惯,笔者就采取了奖励的办法,比如加分,发奖状,口头表扬等,此班交作业终于突破了零,一本,两本,三本,直到全部都交作业。学生们脸上洋溢着一种说不出的快乐和幸福,笔者也得到一种经历风雨终见彩虹的欣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使学生不断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待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3]这是使舞蹈专业学生爱上文化课的重要步骤之一。

总之,转变师生的思想观念,沟通师生的情感隔膜,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解决幼师院校舞蹈专业学生文化课教育难题的有效途径,只要持之以恒,难题自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邓佑玲著,《民族文化传承的危机与挑战:土家语濒危现象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257页。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4页。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北京市: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65页。

第8篇:幼师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师范生 实践性知识 构建策略

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是出于对实践的感知,虽然不是得心应手地操作某种技术的熟练技能,没有明确的逻辑模式和准确的知识形态,但它能够帮助师范生做出适当的教学选择,它追求的是师范生在教育情境中以经验为基础的自我设定,是以对教育情境的感知、辨别、顿悟为基础的对教育的合理性追求。下面笔者从真实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两个角度,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概论”的学科教学,探讨构建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有效策略。

一、在真实性学习中构建

所谓真实性学习(Authentic Learning),Authentic的中文翻译是逼真的、可靠的,真实性学习不等于真实学习,并不是在真正实践中的学习,而是指模拟一个高度逼真的教学环境与场景学习。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建构需要直观形象的专业教育场景,对于1~4年级的师范生来说,能进行专业实践的活动只有短暂的教育见习(一般前四年的学习中只有一周时间的见习)。只有创设一个与教师工作非常接近的场景,引导师范生应用教育理论知识,用教师的思维思考问题,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学习,才能真正建构出为师范生所拥有的实践性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概论的课程实施中,真实性教学设计应注意情境学习设计一定是基于任务或问题的,然后基于教学内容创设行为发生的真实场景。

比如在“小语教”的教学中展开微格教学,这是一种真实性的学习。首先,确定微格教学训练的主题和具体技能,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要求选择,比如专门进行课堂导入的教学训练、写字教学训练、字义教学训练等。师范生可以查阅、观看相关教学资料或视频。其次,利用微格教室的摄录设备,将师范生的教学实践录像,课后,观看教学录像,将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详细记录下来,或和同学一起分析讨论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师范生经过全面反思,为自己新的实践行动做准备。微格教学的数字化环境可以使评价多元化,使评价结果更直观、可靠,更有效合理。如果要进行的是某个单项教学技能训练,譬如,进行“课堂导入方法”的教学,就可以让师范生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片断模拟。一位师范生模仿教师,其他师范生扮演小学生,选择不同类的课文进行课堂导入教学,师范生在模拟的教学情境中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交流之所以这样教学的原因,相互评价教学效果,还可以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小学生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帮助师范生构建分析教育教学实践的基本概念框架,养成专业思维习惯,习得实践性知识。

二、在问题研究式学习中构建

从个人教育知识建构的角度看,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使师范生学会批判地看待教育理论,形成新的见解,而且可以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建构。普林在《教育研究哲学》中说:“通过分享问题、疑问和尝试性结论,教师能够建立大量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也许是尝试性的,但经受了批判性质疑,这种知识是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解释和对解释加以评判得到发展的。”[1]与一般研究的结论不同,这种实践性的结论着眼于具体情境。

问题解决式研究是师范生最常见的研究方式,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直接目的,一般情况下,问题解决式研究的程序是:

1.发现问题,选定问题。

师范生研究所面临的教育问题多种多样,层出不穷,但由于师范生的专业知识限制,往往不能从众多繁杂的教育现象中提取有价值的问题研究,教师需要根据师范生的感受和能力,选取“真问题”。比如,一位师范生在实习时接到一个小学生的请假条,是这样写的:

老师您好!

下午我妈妈要带我去一个我也不知道什么的地方,去干什么我也不知道,所以我下午也不知道是哪些课不能上,希望您批准!

这位师范生看到请假条时哭笑不得,同时感到这位三年级的小学生还不会写假条,认为值得研究,但又不知道怎么研究,从哪个角度切入,是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还是小学生思维训练?通过教师指导,该生决定把小学生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培养作为研究问题。

2.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假设,即对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效果之间关系的假定性说明,是实验科学中的变量对因变量结果的假定性推测。提出假设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师范生进行假设时应依据已有的教育知识教育事实、当前的教育情境教育条件及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类型。提出假设,需要进行逻辑检验,看它能否合乎情理地说明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将假设纳入教育实验方案,进入实验过程。

通过对163本实习日记的叙事研究发现,85%的师范生在实习时都会有这样的感慨:做小学生的班主任真不容易,一个班几十个孩子,吵起来听不见人声;有45%的师范生无法控制课堂,出现学生吵闹无法进行正常教学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有位师范生进行了深入思考――怎样的教师气质和风格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并针对问题作出假设――班主任树立严厉的形象更有利于班级管理,这个假设是师范生根据自己的实习经历和其他教师的经验逻辑推理的结果,该生在实习日记中反思:

开始,我对他们很亲切,记得上小学语文教学概论课时,老师讲过,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可是,当我对他们微笑时,他们却吵翻了天、炸开了锅,我叫他们停下不要说话了,根本没有几个学生听,即使有两三个平时比较老实的学生闭嘴了,没坚持三秒一看别的学生还在说,也又吵起来,气得我脸都绿了。后来,我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我的小学指导老师,他告诉我,对待他们必须板起面孔。

3.基于实践效果的后续行为。

如果实践效果很好,就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反思和总结,反之,则要继续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同样是上例中师范生对于班主任管理风格的问题研究,师范生在进行“严厉的管理风格有利于班级管理”的假设后,在教育教学中进行了实践:管理风格从“亲民”转为“严厉”,对违纪学生不再是苦口婆心地劝说,而是“板起面孔”训斥;该师范生说:“至少学生不敢顶撞我,我这样做的直接意思就是告诉学生:我虽然是实习生,但是也不是好惹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年龄太小了,训斥的结果往往是孩子哭个不停,于是,我又换了一种方法,谁表现得好,我就表扬谁,这样一来,似乎所有孩子都进入我预想的状态了”。在该案例中,师范生不断地进行实践――反思――修改行动――反思,在一系列行为中,获得了关于班级课堂管理的实践性知识,这些知识通过师范生主体主动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并在“建构――解构――建构”的模式上逐渐生成。

第9篇:幼师专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语文作为文化基础课,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为了真正的发挥语文的作用,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语文教学还应该结合专业进行。旅游专业的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文章主要对此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1 重视旅游知识的积累

积累是语文教学任务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因为,积累需要很长的时间,是无法在短时间之内完成的。同时积累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条件。没有丰厚的积累,就没有流利的表达。表达即是“说”,而没有积累,就不会有“说”的存在。我们很难想像一个脑子空空的人,他的表达能力会有多好。旅游业是一个文化含量非常高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首先是语言修养,旅游从业人员,要讲好普通话,语音要准,语调要好,词汇要丰富,表达要准确;还要有较好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笔头表达能力和语言转换能力。其次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旅游从业人员不一定需要是专家,但必须是一位“杂家”。在工作的过程中,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各个领域的知识都会涉及到,这就是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考察。因此,旅游专业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首先要重视引导学生积累。第一,结合课文内容广泛的积累旅游素材。旅游专业固有的丰富人文内涵与语文有着天然的契合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挖掘蕴含在语文资源中的旅游知识,名胜古迹、与名人的相关作品、景点的典故传说、诗歌等。第二,通过熟读、背诵积累旅游素材。熟读成诵是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方法,要学好语文必须积累大量典范、精美的语言材料,为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背诵课本上要求的段落,背诵一些精美的短文,或者是背诵一下典故、名人传说等。也可以要求学生背诵导游词、景点介绍、各民族风俗习惯。第三,用竞猜、填空、在电脑上写帖子等形式,帮助学生收集和背诵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等。

2 重视阅读训练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重点,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文质俱佳的文章,通过阅读,他们加深了对这些文章的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自觉不自觉的积累了素材,也锻炼了表达能力。当然,阅读教学也要讲究策略,第一,泛读。泛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阅读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早自习或者是晚自习的时间不断的大声朗读,锻炼其表达能力。第二,精选朗读和背诵。教师可以精心的选择一下比较好的范文,让学生不断的朗读,然后进行背诵。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第三,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就是让学生遵循课本对作品进行再创作。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都比较适合分角色朗读。

3 重视思维能力培养

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性。逻辑思维能力是靠长期的、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才能形成的。有些学生说话前言不搭后语,说了半天也没有清楚的表达一个问题,这都是由于其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造成的。旅游专业的学生在讲解一个事物的时候,设计到许多方面的知识,面对许多的人,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差,相信即使他的知识再丰富,也没有办法让大家理解。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比较、综合、分析、抽象、推理等都属于逻辑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运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例如:在写“总结”时,要让学生从“做了什么事,怎么做的,结果怎样,今后怎么做”这几方面来写;应用文应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谋篇布局;而说明文就可以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等方位来进行。在进行文章分析的时候,教师更要善于将这些思想运用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学会通过分析、归纳等来理解文章,找出文章的脉络。当学生掌握了这些分析方法以后,久而久之,他们说话也会按照这种规律来进行,他们的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4 重视语言表达活动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常的锻炼。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说”,有勇气“说”。比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利用课前5分钟或者是10分钟进行演讲训练。可以由教师限定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演讲结束后学生进行自评或者是互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复述、背诵、讨论、续编故事等进行训练。需要注意的是,教学中的课堂训练要以教学内容为主,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的自由选择。教师还可以让全班同学轮流做新闻值日生,播报和评论时事新闻,让学生在了解国家大事的基础上,锻炼其普通话以及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另外,在课下或者是抽出一节课的时间,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辩论赛,让学生在相互辩论中,训练思维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提倡学生多举办诸如:校园主持人大赛、播音员比赛、主题演讲比赛、主题辩论赛、朗诵比赛、话剧表演等活动,以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当老师给了学生说的机会以后,然后为学生的“说”创造一个最为和谐的环境,也就是给学生说的“勇气”。有些学生不敢发言,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时候,滔滔不绝,但一到课堂上就会很紧张。教师要努力的创造条件,消除这些学生的紧张情绪以及焦虑心理。因此,教师要善于应用温和的语气、和蔼的态度、期待的目光去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尽量的持肯定的态度,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同时还要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5 结语

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表达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语文教学要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对于旅游专业来说,语文教学就应从积累、阅读、思维训练、语言表达活动等方面努力的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丁兴扬.中职旅游专业语文教学探索[j].文教资料,2010(5).

[2] 蓝桂娥.中职旅游专业语文教学改革简论[j].职业教育研究,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