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人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物流人才培养建议
一、物流人才培养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因此,市场急需大批的现代物流人才:从需求领域看,主要集中在企业、规划和咨询部门、科研和教学机构等三大领域;从需求层次分析,主要有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等三个层次。然而由于长期受到“重生产、轻流通”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物流水平不仅低下,而且物流教育严重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现代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因此,实施物流人才培养工程,造就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专门人才,对于解决我国物流人才短缺,缩短与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差距意义重大。
二、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形状
在我国传统观念中,生产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流通。因此,长期以来物流领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在学历教育方面,许多高校开办物流专业,开设物流类课程,以培养高级物流人才。截至2006年底,国内共有130余所高校开办了物流专业,每年可为社会培养近万名物流人才。在非学历教育方面,为适应市场对大量物流人才的急需,近年来积极推进职业培训工作。概言之,目前国内物流人才培训大约有四种类型。一是认证培训;二是结业培训;三是研讨培训,就是由一些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从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和大学邀请资深专家就一些物流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四是短期培训,就是由各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行组织物流方面的培训。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还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大量的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因此,培养物流人才,必须在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基本素质的前提下,使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双管齐下。
1.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素质要求
对物流管理人才而言,他们应该是复合型的。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不仅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更要掌握供应链流程,同时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电子商务技术。这就需要他们具有广博的知识,如跨国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安全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应具有能接受现代物流理念,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强烈的管理愿望和高超的管理技能,以及挑战精神等基本素质。
对操作型物流人才而言,在知识方面应具有物流通用知识和技术,掌握经济贸易、信息科学、工业工程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在技能方面,应全面掌握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同时具备吃苦耐劳,正直诚信和有效沟通的基本素质。
2.提高物流人才学历教育的培养质量
高校是培养高级物流人才的主要阵地,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市场对物流人才规格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培养方式等方面体系出自己的特色。
准确定位,做好培养目标设计。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是以各学校的办学定位为依据的。目前国内高校在办学定位方面各有侧重,有的培养研究型人才,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的培养复合型人才。但就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而言,由于物流学科的综合性,物流产业的跨行业、跨部门性,物流人才必须是符合型的。这类人才一方面应该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比较宽泛的知识面和比较强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还要具有有效组织物流活动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一般而言,高校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搞好物流学科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现代物流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在不断研究和完善的过程之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与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交通运输工程等息息相关,但又不同于这些学科。因此要开展对物流学科的研究,搞好物流学科建设。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必须根据专业特点,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建构课程体系。
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方式,推断物流的产学研结合。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作为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所以,要把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的成果用于企业,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在培养方式创新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制定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教学计划,构造学生网络式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较早接触和熟悉工程技术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工程环境;二是改革专业教学方法,将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改造成大信息量,突出知识点渗入,强调能力本位的综合化教学模式;三是加强专业教学设施建设,建好物流实验室和实验基地,为培养物流管理及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开辟良好的实践环境。
3.做好物流人才非学历培训教育
物流人才的极度匮乏,学历教育的长期性和所培养人才的少量性,使得物流人才培训市场的潜在价值自然突显出来。做好物流人才的非学历培训工作,不仅可以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且可以不断提升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与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强对认证培训的监管,确保认证质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物资的广域流通,要求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这就需要物流认证培训。认证培训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效果,与培训机构的资质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应做到:加强监管,建立统一标准;杜绝无师资、无场地,仅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扰乱市场;定期对培训机构进行评估,对其资质进行鉴定。
对物流培训市场进行细分,正确培训的针对性。由于现代物流行业是多种产业的整合,是强调管理实务与操作能力的职业领域,所以物流人才的培训应尽量有所侧重,对各种不同的物流认证按应用方向进行细分。从类别上分为企业物流人才、规范(咨询)物流人才、外向国际物流人才、科研教学物流人才培训四等;从层次上分为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高层物流管理人才三等。
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高校人才资源,加强短期培训。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丰富的物流人才与信息资源,高校在完成学历教育任务的同时,可以对非物流专业的学生进行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短期培训,以便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物流人才。企业也可以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自己所急需的物流人才和进一步提高在职物流人员的素质。
企业高度重视,加强对对各层物流相关人员的培训。现代物流的优势是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不断体现出来的,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趋势要求培训教育应逐步发展成为物流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美国物流企业的经验表明,最直接的物流人才培训应来自企业本身。企业对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可分层次进行,针对工作性质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不同的培训内容。第一层次为高层物流管理人员,对其应加强系统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和增值意识的培训;第二层次为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对他们的培训主要是加强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和服务与培训意识;第三层次为物流操作人员,培训的重点是加强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和协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季靖.我国物流人才培训的形状与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05,5:48-50.
[2]兰呸武,曹翠珍.浅论现代物流人才的教育与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3:78-80.
科普艺术作品的制作和推广是科技创新文化传播的重要方面,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公共服务效益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科普艺术创意人才的缺乏,特别是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的高端文化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科技文化有效传播的瓶颈,这将严重影响到整个科学知识的普及与科技创新的发展。科普艺术人才的培养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要,因此对科普艺术创意人才的培养成为关键。目前已有高校正在探索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科普艺术创意人才,他们将科技与文化相结合,走差异化竞争战略,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适应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建设特色产学研基地
科普创意与设计人才走交叉学科的培养模式,强调文理交叉、艺术与技术结合,在综合学科平台上培养具有艺术、技术、传媒等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实践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建设有特色的产学研基地显得尤为重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一个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气象特色带来了学校优势资源。传媒与艺术学院依托学校这一优势,将人才的培养特色定位于培养科普艺术复合型人才,在学科的设置上始终与科技行业的应用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紧密联系。学院一直着重和国家气象局、江苏省动画企业等单位紧密合作,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中央气象局华风影视集团、上海华博科技集团建有良好的协作关系。其友好链接使学院在专业上得到了坚强的后盾,在实践上得到了优厚的平台,为气象行业及本省的服务奠定了坚实的教育基础。在中央气象局华风影视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形成了科普数字艺术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教学体系。
学院建成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中心加强学校学科上的优势,建立了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数字艺术与气象动画的科研创作队伍,这也是强化产学研特色教学的需要。中心形成以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和校企合作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打破了课程与课程之间相对孤立的局面,使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企业的岗位需求一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发挥教师科研能动性,提高教师科学研究的能力,形成良性科研氛围。同时,行业专家的介入,使学生能了解到本专业最前沿的动态,实现与行业的零距离。与相关科技单位的合作研发,不仅提高了校内实习基地的使用率,而且使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大大增强,为未来的就业奠定了基础。2009年,学院的气象动画片《逃走的水》在中国气象频道特别播出。同时,2010年至今,学院也已取得在中央气象局数字传媒平台上展示学生作品的机会,完成24节气动画前12部、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天气拍客等项目。2014年,学生在“中国天气通设计与开发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在全国首届大学生气象科普动漫创作大赛斩获殊荣。这些成绩与学院坚持“艺术与科学技术相融、专业与行业市场对接、创新与创作创业并举”的创意人才培养观念分不开。同时,学院实行以展赛促进学风建设的教学理念,利用学校优势学科,实践教学与科技行业、文化市场发展紧密结合,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作实力与创业能力,最终形成了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的教学模式。
二、形成优势明显的特色研究方向
学院以科技应用和研究为取向,密切关注国内外科普艺术发展前沿,结合科技与文化发展状况,走差异化竞争路线,形成数字媒体、动画、艺术与科技专业为主,艺术理论中心为支持的科普艺术创意人才特色培养方向。学院的专业研究方向不是一朝一夕就有的,而是逐渐积累形成的。如今形成了以下五个特点:1.注意与其他学科,特别是大气气象和遥感信息的交融结合;2.紧跟国际前沿和某些事物在本学科领域的潜在价值;3.根据科普艺术创意人才的培养需要或研究趋势,适时引进专门人才,扩展研究领域;4.在不同阶段,注意及时调整学科研究方向,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5.教师学科的多元化,既有工科背景的教师又有纯艺术背景的教师,形成优势互补。
作为一个新兴应用型特色专业,学院在实验教学的内容设计方面突出特色研究方向,培养能够策划制作科普游戏、科普网站、科普展览馆、科普动画的专业人才,促进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科普艺术实践教学中心是学院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科普艺术人才培养的需求而建立的实验实训基地,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覆盖数字动画、动画艺术、数字绘图、游戏媒体、网络媒体和展示艺术等实验室群落,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资源建设和师资队伍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中心秉承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实践与项目相结合的实验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线,建立基础性、综合性、多层次、多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对校内外开放服务、优质资源共享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在教育理念、实验教学观念、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和组织结构、仪器设备配置思路和安全环境配置条件、实验室建设模式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使得该中心在实验教学方面具有显著的特色,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并充分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①
三、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发展
“高度部门分科化停滞了激励性的教学和想象力研究。各科系教授间的接触太少,各科系之间的僵硬和欠缺合作交流,使得许多学者和科学研究者将他们的智力局限在自己的小范围内。以致大学在名义上是一所大学,其实只是数种学院的物理合并而已,没有化学的交融。”②科普艺术方向具有技术与艺术融合的特点,需要与相关学科合作,这将带来许多新的课题乃至研究领域,促进相关学科与教学与科研工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注重加强和学校其他工科学院的学科交流合作,和学校大气科学、环境科学、遥感技术与工程、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信控等专业都有一定的项目合作,学生的计算机图形、人机交互、计算机三维展示、网络和虚拟等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和实践任务由工科和艺术专业老师共同承担。学校的大气科学、遥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涉及数据视觉化、用户界面设计、数据挖掘等领域,这些是科学与艺术的交叉部分,学院的专业研究将为相关科研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成立于1980年,是跨学科研究的典范。“如生物工程与纳米技术结合,产生了可编程催化剂;电影与网络技术结合,发展了对交互式电影的研究;网络与社会学结合,产生了对社会化媒体的研究课题。同传统学科相比,这些新学科的交叉范围更加广泛,更具探索性。众多的全球性企业、多国政府部门,及相关研究院之所以积极参与及赞助媒体实验室的研发合作项目,得益于其独特的产学研模式。”学院借鉴了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The MIT Media Lab)的成功案例,在2009年成立的气象动画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了数字媒体与气象动画实践教育中心。2008年学院建立了动画拷贝室、专业画室、二维动画实验室、动作捕捉实验室和1个多媒体技术实验室。2009年增建了CG机房、气象动画实验室、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和两个教学机房。2010、2011年又分别建立了互动媒体实验室、视听室、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室室、录音棚、摄影棚。2011年,结合全院实践教学的要求将各相关实验室整合成立了“数字媒体与气象动画实践教育中心”。数字媒体与气象动画实践教育中心的建立是动漫、数媒专业教育实训环节为适应时代和专业自身建设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开放性实训中心是动漫、数媒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教学平台。通过这种平台,教师可以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学生可以进行实践活动,学校可以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从而全方位实现动漫、数媒专业教育的功能。可以说,数字媒体与气象动画实践教育中心是实现科技与艺术融合研究的平台。
四、结语
学科交叉不仅能推动、促进传统学科发展,并且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以气象科学、计算机科学和艺术学为结合点,确立了艺术与科学、教学与艺术创作、传统教育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办学特色。用创新思维、战略思维拓宽视野,站在国际的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支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实验教师队伍,培养多学科交叉和应用创新能力强的高级科普艺术创意人才,打造国内一流,具备科普艺术创作特色的教学实践平台,提高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建立全国有影响地,为气象系统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艺术专业,为社会输送气象类动画、数字艺术专业的人才,促进气象科普的有效、有力传播,为国家和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注释:
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30.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18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来自于农业。农民的生产方式、经营活动、科学技术的运用能力决定着家庭收入的增减。随着流域治理的深入开展,“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以水布局经济社会的发展”,节水节地保护生态的现实,迫切需要农民转变传统生产方式,以技术和素质来促进收入增长。农村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农民素质转型成为了核心。为此,结合新农村试点建设,近三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农民培训、提高素质放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全面规划,总体部署。但在具体实践中因体制问题,针对农民的培训资源渠道分散,部门分割,多头实施,整体推进效果不佳。为使农民培训形成合力,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县上下形成共识,一定要走整合农民培训资源,创新农民培训办法,建立农民培训新体系的路子,务求实效。
一是加强对资源整合的领导。县上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农民培训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培训资源整合工作,并多次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县长办公会议,在高层次决策中研究农民培训资源整合问题。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掌握了解各部门、各行业农民培训资源情况,形成等一手调查资料,提出整合资源的指导意见,并通过学习、观摩、个别谈话等方式,统一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思想,提高认识,从面有效推进资源整合工作。
二是制订培训资源整合的办法。县上在摸清各项农民培训资源的情况后,分类疏理,统一安排,制订了《县农民及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整合实施意见》。主要整合的农民培训资源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农业创业培训、扶贫开发中用于科技扶贫和劳务技能培训、农业综合开发中用于科技培训,再就业培训,以及本级财政安排的农民培训等方面的项目。
整合遵循的原则是: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投其资、各记其功,形成“各做一道菜,共拼一桌席”的机制。在资金的使用中,管培分离,专户、专帐、专人管理,按资金原渠道管理要求进行报帐,并建立项目实施的申报、批准、公示制度,加强资金使用前审核、使用中监控、使用后检查,跟踪问效,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三是建设县级新型农民培训学校。为使整合的各项涉农培训资源有效发挥作用,县委、政府决定搭建统一的平台,建设县级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学校依托县农广校、县职业中学,实行校校联合,教学力量、实习基地、教学设施等资源共享共用,同时根据办学培训特色和要求,又各自相对独立,分别管理,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建成了以劳动力输转为目标的技能培训,以农民科技知识增强为目标的科普培训,以造就农村创业带头人为目标的科技骨干及农民技术员培训,以服务三农为目标的乡村干部及专业人员培训等四大培训体系。目前,县上共为新型农民培训学校投资99.2万元,建成多媒体教室2个,学员食堂1个,学员宿舍8间,并配置全套床、桌、被、褥、洗等生活设施;购置图书5000册,设立图书室1个。
四是创新开发新型培训资源。在整合项目培训资源,新建农民培训学校的基础上,县上立足实际,着眼于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开发新的培训资源。实施了编一份《新农村资讯》报刊,建一个手机短信平台,开一部农技咨询电话,办一期《科技服务苑》电视栏目,设一处科技超市,配一台科技直通车,出一套系列科技光盘,组织一支科技赶大集服务队伍等“八个一”农民培训活动。《新农村资讯》每月刊出三期,免费发放全县5.8万农户,主要登载农民需要的产销信息、致富典型、农业科技、三农政策等;手机短信随季节农时编发,农技热线有专家轮流值班座堂,随时接受农民的电话询问;《科技服务苑》电视栏目,周周更新播出,专家讲解;科技超市集纳各类农业科技成果,供农民学习观摩、选择购买;科技直通车携专家、装检测设备、带放映设施,是农民随叫随到的110;安排专人在地头、田间、禽舍、农家拍摄整理各类种、养、加方面符合实际的科技致富碟片,用身边的典型事例直观形象地教育农民;由科技局牵头,组织农、林、水、牧、民营企业的科技人员开展赶大集活动,散发资料,进行现场咨询。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运用现代科技技术进行形象化农民培训。
五是完善乡村社培训网络。县以下的农民培训基地比较薄弱,县委、县政府切实加强农村培训体系建设,着力解决这一问题。整合新农村、基层组织、文化体育、畜牧科技、民政教育等方面的建设资金,扶持乡村两级农民培训的阵地建设。全县18个乡镇,249个村均挂牌成立了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并已建成十多处以乡村级农民培训学校为标志的村民活动中心,配套了多媒体放映设备、农民书屋,开通了远程信息网络。同时探索把培训阵地延伸建设到产业园区、示范片上,确定了日光温室、暖棚养殖、节水种植等为主的农民培训实习基地。县上成立了农民技术员评聘领导小组,通过本人申请、乡村推荐、领导小组考聘、政府聘任、公开公示后,使大多数的村有了自己的农民技术员。初步形成了县有新型农民培训学校,乡有农技报务站,村有培训学校及农民技术员,社有科技示范户的农民培训网络。
二、广泛开展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县劳动力构成中高中以上文体程度的比例为22.7%,平均受教育年限8.9年,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主要来源于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全县新型农民人才不到0.82%,农村主要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技能结构不尽合理,加大培训力度势成必然。
一是建立农民培训首席专家制度。县上成立了由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任组长,副高以上职称专业人员11人组成的农民培训专家组,指导全县农民培训工作,确定培训内容;乡镇由科技副乡(镇)长担任农民培训首席专家,负责落实县上下达的培训项目和本乡镇农民技术培训;村上由村农民技术员担任村农民培训首席技术员,专门负责本村的农民培训和技术推广,带动村社科技示范推广种好样板田、示范田。
二是制定新型农民培训规划。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联系实际,制订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远景规划》,出台了2009年至2013年《县新型农民培训规划》、《县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实施意见》、《县妇女培训实施方案》等培训规划,并分目标,分阶段,分年度有相关部门制定实施方案。在规划实施中,结合实际确定了节水增收种植技术、节水高效养殖技术、农民创业技能技术、农民市场经营知识等三十多项培训内容。
三是创新农民培训的方式。针对农民需求和项目实施要求,在集中培训、技术轮训、观摩培训、邀请专家培训等常规培训的基础上,为了增强实效,创新了培训的方法。其一是进行菜单式培训,制订了《县设施农业菜单式培训管理办法》,为发展日光温室、暖棚养殖等现代设施农业的科技示范户每户发给培训券50元,分5元、3元、2元、1元四种面值,由农户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专家,技术人员有偿服务,合理取酬,从而充分调动了农民和科技人员参训授课的积极性,已发放培训券10万元,培训农民上万人(次)。其二是招标委托培训。制订了《县招标培训和委托培训管理办法》,探索市场化农民培训的途径,建立公开招标制度,向县内外有资质和条件的单位、个人进行招标和委托培训。其三是产业基地培训。,直接把农民组织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上“手把手”培训,并开展技能知识竞赛,提高培训实效。其四是现代大众媒体培训。利用远程信息网络、发送科技碟片、赠阅《新农村资讯》、收看《科技服务苑》电视节目、农民热线服务咨询、编发手机短信、科技大蓬车服务等手段,全方位覆盖,以满足农民的需求。其五是院地院企合作培训。选送乡村干部、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到大专院校学习,组织农民科技骨干到外地企业务工,借以开阔视野,提高本领。全县每年有组织外出务工人员2万人,县乡村组织外出学习农民上千人。
四是聚合各类力量实施培训。为加强各级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县上制订了《关于整合师资力量加强新型农民培训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充实了县级新型农民培训学校人员,建立了兼职教师人才库,并有人事部门负责,计划每年招聘50名左右农业大专院校学生到基层乡站工作。对配备的村支部挂职书记、安排到村工作的大学生赋于其组织农民培训的职责,发挥各部门单位在农民培训中的作用,有效利用行政资源,结合“新农村才保障工程”的实施,组织、宣传、统战、人事、教育、卫生、政法、司法、共青团、妇联、科协、党校等要从各方面培训农民。支持民营企业和民间科技组织开展农民培训活动,全县十多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和乡村签订了产业基地建设协议,通过“订单农业”培训农民。在防沙治沙、生态节水,推进流域治理中引智引资,争取外援力量培训农民,已举办了多期治沙新技术、节水滴灌工程、大田农艺节水等专题培训班,参训农民3000多人次。
三、注重提高培训效果,培育新型农民典型
县是流域治理的重点区域,温总理多次批示指示“决不能让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生态治理成为人民生存发展的首要选择,如何让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流域治理中,培训农民,改变观念,开辟多样化的节水增收渠道是重要途径,在培训中,提高培训的效果,放大培训效应,发挥“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是实现这种途径的基本捷径。同时也可减少培训资源的浪费,降低培训成本。
一是建立培训绩效考评体系。县委、县政府将各类培训纳入部门、乡镇工作责任考核,签订责任书,作为评先奖优的重要依据。在县乡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开展的课堂集中培训和其它专题培训中,进行课堂问卷调查,培训学员当场打分评价。据调查,《科技服务苑》电视栏目累计播出236讲,收视农户达到4.58万户,点总农户数的85%,深得群众好评。全县有57名农民经过培训考试,被县政府聘为村级技术员,每年给予800-1500元的补助,他们高兴地称道“有了用武之地”。
二是以培训促进重点工作。石羊不可流域治理中,关井、压田、节水建棚、保护生态等工作,农民在认识上不统一,技术上难把握。通过培训,讲政策,讲法律,讲技术,统一了思想,使广大群众认识到节水的必要性,并积极学习实践运用大田节水技术、工程节水措施,加快节水品种的改良,调整用水结构,布局节水作物,发展高新节水农业。全县粮经比例趋于合理,葵花、棉花、甘草等节水作物占到总播面积的60%,地膜覆盖、垄沟灌溉、小畦灌溉等大面积推广,湖区群众还探索使用了一膜两用免耕节水种植,面积达5万亩,管理节水、技术节水深入人心,水权改革后,刷卡取水成为了农村的新时尚。近两年,全县新建日光温室8000座,养殖暖棚7300座,每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上亿方,呈现出总量下降,定额下调的好势头,生态治理、流域治理等涉及全县的重点工作良好推进。全县有200多农民技术骨干被推荐担任了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人,发挥了领头带动作用。
三是造就了一批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县域特色产业扶持发展中,每年培训农民12万人次,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和“田秀才”。为推进日光温室产业建设,全县共举办县级技术培训班21期,乡级技术辅导班105期(次),现场操作培训195场(次),受训农民达35680人(次)。围绕美国红辣椒、洋葱、食葵、反季节甜瓜等优势农产品的发展,举办示范培训班206期,培训农民50500人(次)。大坝六沟村农民在党支部书记高立文的带领下,系统学习日光温室栽培技术,户均建棚一座,连片搭建的温室被作为全县的科技孵化园基地。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首批确定的30个示范村,每村40名基本学员,共计1200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经过培训后,成为了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新型农民的典型代表。
四是增添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经过培训后的农民,激发了生产的积极性。基层干部在谋划经济发展、致富一方中的作用加强,获得了群众的信赖。三雷镇中陶村支部书记李福荣组织成立金光高效农业合作社,实行日光温室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农业规模发展的好路子。劳动力转移培训使众多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增长了致富本领,每年走出,走出农田务工经营的农民达6.5万人(次),农民务工基地遍布大多数省份,农民的收入结构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工资性收入不断增加。全县农民经纪人队伍达到4000人,农民成立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达到120家。走出沙乡的农民不仅挣回了票子,也带来了新的观念思想,农民领头创业兴办的中小企业达到上百家,更多农民自发迁居他乡致富,每年移民8000人。随着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农业的经营水平有了显著进步,家家都有“科技明白人”成为了农村新风貌,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在农民、农村、农业生产中蔚然成风,方兴未艾。
四、开展劳动力资源整合、培训新型农民的启示
县在农民培训中,开展资源整合工作刚刚起步,体制和机制创新初具雏形,总结实践经验,主要启示是:
1、统一思想是基础。劳动力培训资源的整合不是简单的资金捆绑,涉及到各方面利益的调整和政策、项目管理、法规规定、审计监督等诸多问题,必须做好各部门单位的思想统一工作,解决认识问题,处理好条条块块管理的关系,争取上级的支持和理解。只有掌握项目资金的各部门领导配合,找准整合的政策依据,充分取得上上下下的肯定,才能做好,尤其是在项目的管理实施程序中,项目主体单位要明确责任,但不包办,新型农民培训学校作为承办单位要接受指导监督,又不能自行其事,双方都要程序合法,资金合规,目标一致,质量一流,验收评审安全通过。
2、领导重视是关键。资源整合牵涉面广,不是仅一个负责人或部门能做到的事,所以要上管一层,由县级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协调决策,并制订各项制度来加以保证和约束。
3、建设平台是保障。整合的项目资金要统筹使用好,必须搭建统一的平台,新型农民培训学校的创建,构成了一个平台载体,使得项目的实施有抓手,资金的管理有去处,宣传组织有方向,农民参训有依托,可解决县级以下谁也抓农民培训,而农民搞不清门道儿的问题。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即节约资金,又可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培训需求,还可使各类培训手段灵活方便地发挥作用。
4、创新方式是动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沿袭传统的培训方式已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农村实际,所以要改变培训方式,寓教于乐,方便群众,自我选择,自主参与,增强针对性、可操作性。使农民从“要你学”转变为“我要学”,始终把科技报务终端建到田间地头和农民身边,体现在农民最需要的时机,潜移默化到农民的日常生活当中。
5、结合实际是出路。培训资源的整合从项目申报开始就要符合县情实际,符合农民的需求,项目不准,实施难,操作难,验收难,整合难。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要从薄弱环节、关键环节做起,以典型引路。组织农民学习,尽可能要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到实践中,让他们手能感触,眼能看见,心才能开窍。培训时间、地点安排要方便群众;培训人数规划趋向于小型化;培训内容要结合项目、区域、产业;培训质量即要面向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又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教师》:语文是一门文科,在大家的印象中,学好语文可能主要依靠多读、多背、多写。课标中提出语文教育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语文课堂中,您是如何引导中小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杨特: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
第一,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自主即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精神愉悦,并发展其坚毅、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抓重点教,抓重点学。学生已经懂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思考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伙伴合作学习能解决的教师不讲,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搞清楚。语文教科书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习。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山的那边》一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一次失败的经历,引导学生克服困难、不怕挫折,树立坚定信念。
第二,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阅读、探究阅读、大胆质疑,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阶梯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找难点,记疑点;做笔记,重分析,引发思考。让学生去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启迪思维,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好习惯,从而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三,开展课堂检测评价。课堂检测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小组检测、全班交流,又可以是小组互测,也可以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利用教学活动提出的问题进行课堂检测评价。提高学生对课堂评价的认同感,使其进一步产生集体荣誉感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四,综合性学习开辟语文学习新天地。综合性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的革命,它体现了学习的新理念,体现了教育与教学的时代特色。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观察现象、思考问题、推断结论,切身体会知识的价值与运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做法有:倡导“自主”,在教师指导下,完全由学生自行完成学习活动,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在运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遇到什么困难等方面给予指导;注重“实践”,搜集资料、观察、实验以及深入社会去调查、采访等;强调“合作”,包括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之间等所进行的合作;突出“整合”,即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及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等;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运用语文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合作与探究中产生乐趣,迸发智慧的火花,如学习《爱莲说》一课,收集整理有关“莲”的诗文,进行“莲文化”的专题探究。
当然随着对“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研究的深入,我们还进一步体会到:在接受、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时,传统的、好的教学经验不能丢,双基训练不能弱,语文学科的特色不能淡,教师的作用不能忘。要以辨证的方法,发展的观点实践、落实新的教学理念。
《中国教师》;现在中小学生的写字能力出现了普遍下降的状况。针对这一状况您所在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
杨特:课标明确提出:“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可见国家对汉字书写的重视。其实,写字这一项基本功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小学。写字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可近几年来,由于电脑的普及,有些人以为用电脑就能写文章,无须用手写字,写字不再是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认为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练字的过程就是修身养性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过程。深圳很多小学为了营造良好的练字氛围,每天下午两点钟上课后,安排十分钟写字时间,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兴趣盎然地开始写字练习。初中每周开设一节书法课,有专职书法教师指导书写。写字教学同时也对学校的校园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课堂上教师能展示写得非常精彩的字的话,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引领、引导和影响。
识字、写字教学作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直接作用,对于学生意志的磨炼、情操的陶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扎扎实实抓好识字、写字教学,让孩子们无比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中国教师》:有人反映,中小学生看书、读书太少,尤其不太阅读名著。您所在学校学生的阅读情况是怎样的?您是如何帮助学生热爱阅读、热爱名著的?
杨特:记得巴丹说过,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不论出身境地优裕或是贫寒,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坐标和轨迹,奏响人生的乐章。文学是终生对自己许的诺言,我们自己不过是一粒沙子,在不断积累中成为小石子和大石块,让自己的世界放大。文学是一个对自己、对别人、对世界永远的修行。
我们倡导绿色阅读,培养健康人生。书是孩子的另外一个世界。书中丰富、生动的内容可以让孩子了解人性的美丑善恶,可以让孩子学会思考、辨别和分析,培养孩子的品行和修养。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许多商人唯利是图,大量引进一些卡通图、游戏之类的图书,甚至一些不健康的读物刺激着学生的头脑。而基础教育领域内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追求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的科学化和系统化,而忽视了中学生作为一个“人”在心灵、人格等方面健康发展的需要,忽视了他们价值观、情感和态度的养成。在外部环境与内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很多青少年的审美价值观发生了偏离。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中学生在读些什么书?我曾经在所教班级对学生的读书范围、读书习惯做过一项调查。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的阅读范围十分广泛,科普类、历史故事类、科幻类、侦探小说、漫画书甚至哲学类书籍都在学生群中拥有数量不等的“粉丝”,但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精华的名著在学生所读书目中所占比例不高。四成学生表示很少翻看各类名著。卡通漫画“打赢”中外名著。面对“你是否喜欢名著”的问题时,三成学生选择了“偶尔看看”,五成学生表示对名著“不喜欢”。很多中小学生对于“名著”的概念还仅仅局限于“四大名著”,对很多列入必读书目的中外名著知之甚少。数据分析发现,孩子的读书兴趣与习惯,与家庭读书氛围、父母的读书习惯都有很大关系。选择读书时间“一小时以上”的学生,大多数是因为父母爱好读书,自己也耳濡目染,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父母“榜样”的作用很大。读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懂的词语、字句或是无法理解的内容,对此,中小学生是如何处理的?八成学生选择“查工具书或向父母、老师请教”,只有一成学生选择“完全放弃,不看了”。其中,六成学生表示读书遇到难题时,他们喜欢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故事背景或进行延伸阅读。学生不仅喜欢从网上解疑释惑,还习惯在网络上延伸阅读很多知识。
调查显示:20%的学生,阅读名著是为了写好作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少数学生阅读的功利化倾向,初一学生在这一问题上比初二、初三学生要平和得多。有15%的初二学生和8%的初三学生选择了“完成任务”。可见学生课外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最重要的动力,是功利。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还是发现“困难重重”,“面对厚厚的经典,我总是想退缩”。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大人们精心挑选出的那些“具有跨越时空的永久魅力”的优秀作品,中学生读者居然“跳”着读,理由是经典“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产生不了共鸣”;大人们斥责网络快餐文化“耽误青少年”,可这些文字正占据着学生们本已狭小的阅读空间。中学生渴望阅读适合自己的好书。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如何帮助学生们去热爱阅读,热爱名著呢?建议学校适时搭建一些学生阅读名著的交流平台,举行读书交流会,畅谈读书经验与体会。如小小辩论会,或文艺活动,让学生走进名著,融入名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与人文素养,形成大家都来阅读名著、欣赏名著的好风尚和好习惯。
名著需要平静的心境和深入的思考。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全社会应该共同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赏心悦目的经典阅读平台,使他们在有限的阅读时间中,对经典名著产生更大兴趣,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其实读书的最根本作用是造就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一种有德行的人,一种懂得自我反省的人,这才是读书最基本的道理。期望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成为我们全社会的一种文明习惯。
《中国教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您所追求的语文课堂境界是怎样的?
杨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追求激情与诗意共精彩的课堂,让学生触摸语文的心跳,感受语文的生命。诗意语文、诗意教育、诗意人生便是我全部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当我们不是定义而是描述诗意语文时,她应该是这样一种教学现象:她在教学中追求思想的力量,她拒绝冷漠和麻木,她的展开充满感情,她的呈现方式以具象为旨趣,她复活言语的内在之气,她是文化的。而语文课堂要学习传统文化,回归人本,弘扬民族精神。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品味文章,理解文化,追求优质、高效、魅力和智慧的课堂教学境界。同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的整合,体现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整体关怀。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关注对自然的探究、对生命的感悟,培养其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课堂教学中努力寻找适合自己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共鸣之处,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达到鼓舞人心的课堂境界,使课堂充满诗情与智慧。
“以社会当课堂而不是以课堂当社会。”学好语言不仅在课堂,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因此,我将语文引向自然,引进社会,引进生活,着眼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
[关键词]预防医学 人才人 才培养 培养模式
一、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近20年来,全球经济及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使预防医学学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从被动个体治疗进入到主动群体预防的时期,人类社会对预防医学的认知和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共卫生事业受到高度重视,危害人类健康的传统传染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而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艾滋病、SARS、禽流感等新的传染病;以及精神疾病、心理疾病等成为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使预防医学的工作重点发生转移,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控制,保证整体人群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预防医学工作者新的历史重任。
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加深,发现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概括和解释新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因为它仅从单一的生物学角度去理解健康和疾病,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如高血压、肿瘤、艾滋病等疾病的发生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997年美国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以及卫生服务因素构成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因素,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和医学的整体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成为当今医学界的共识。
为了适应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卫生方针和政策也作了巨大的调整,整体人群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控制成为卫生工作的核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劳动保护法、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等。同时,加大了对公共卫生事业机构的建设力度和经费投入,各级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相继成立,发挥着人群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作用,工作范围从传统的劳动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儿童少年卫生、流行病几大卫生扩展到慢性病、艾滋病、精神、心理疾病的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领域。为了实现我国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从北京、上海、杭州等试点城市向全国范围推广,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保障社区人群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了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使卫生资源、卫生服务正逐步从城市向农村社区扩展。体现了满足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的公平性,为发挥预防医学的效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作用。有人称社区卫生这一变革为人类第三次卫生革命。最近我国学者提出了“大卫生”观念,认为作为社会事业一部分的卫生事业要纳入国家发展规划,政府承担责任,社会各部门配合,人人参与,使医学社会化,才能实现社会预防和社会保健的目标。它体现我国卫生工作预防为主的方针和我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二、传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
我国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基本沿袭前苏联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儿童少年卫生、卫生毒理学基础及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为专业主干课程,此种教学模式几十年来为我国培养过大批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为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如上所述,近20年,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对我国传承五十多年的传统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严峻挑战。最近,我们对近5届本校预防专业本科毕业生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反映很多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岗位上用不上,很多有用的知识又没学,调查结果充分显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具体表现在: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动手,高分低能,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应用不相符合,教学内容和方式滞后于社会发展步伐。
如何改革传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杨克敌等从社区卫生服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拓宽基础,加强临床,优化专业”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新思路,弥合预防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之间的鸿沟。在培养模式上与临床医学专业前期趋同。因为当前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模式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预防医学人才需要更多的临床知识和技能来面对疾病谱更加复杂化的人群,这种模式比较适合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对预防医学人才的需要。耿齐鸣也认为:2004年的SARS流行给我们现行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提出警示,在医学教育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和重视预防医学教育,尤其是社区预防医学教育。
赵福生认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预防医学教育体制的改革必须与卫生防疫体制相适应.目前卫生防疫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除了指导公众进行自我保健、预防疾病、控制疫病流行、消除或减少致病因予的作用外.还有卫生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而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目前是以卫生学类课程为主.很少或没有设置公共卫生事业所急需的卫生行政执法等专业和课程。卫生监督是国家行政监督的组成部分,有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而且卫生监督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远不能满足需要。预防医学系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有关课程,培养从事卫生执法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了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提出毕业专题实习和卫生防疫机构现场实习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采用教研室毕业论文专题实习与卫生防病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现场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毕业专题实习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工作实际,提出若干个研究专题,给学生对专题作简要介绍和总体要求后,学生要完成从查阅文献、课题设计、实验(调查)研究、数据收集、统计分析、论文撰写到论文答辩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疾病控制中心实习是实践性教学的另一重要环节,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到疾病控制中心实习,使学生直接了解现场工作实际,增强学生对卫生防病工作的感性认识,积累实践经验,并亲身参与卫生防病机构的实际工作,如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卫生监督执法等,这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毕业前训练过程,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江城梅也认为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改革重点应加强预防医学实践环节,由于相当多教师是“三门”(校门、教研室、课堂)教师,不但缺乏公共卫生实践工作,各学科专业之闻也很少教学交流,讲课缺乏生动的实际案例和亲身体验,实际上就是应试教育。建议预防医学专业老师应该到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锻炼一段时间,增加实际工作经验,以便能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请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的专家上讲台讲课,使学生接触预防医学实际工作。
殷朝阳等分析了我国预防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引入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改革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首先,要从时间上予以保证,实验课程学时数和预防医学实践周数要科学设置。其次,要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学生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测定、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人群健康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技能训练。再有是要加大投入,大力改善目前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设施落后、环境条件差的现状,特别是要加强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建设。国外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总的说,国外比较重视知识面广、实践性强、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如美国医学院校协会AAMC提出:预防医学教学范畴包括有最常见的课程:预防医学、社区医学、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信息学、循证医学等课程。美国公共卫生教育理事会(TheCouncilon'EducationinPublicHealth)规范了MPH学位点应包括五方面的教育内容,即行为科学、生命统计、环境卫生科学、流行病学及卫生事业管理。法国高等医学教育公共卫生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次改革,巴黎第六大学(BroussaisHotel一Dieu)医学院教学计划的第二阶段(简称为DCEM)中,基础教学内容有:(1)交流:交流技巧、卫生教育技术、文献收集、信息论。(2)流行病学:描述性与分析性流行病学、统计学、人口学。(3)规划:卫生机构评估、卫生与预防的行动计划。(4)经济:卫生机构与卫生制度管理、卫生经济。(5)法学:行政、组织及民事的法学基础,社会保护,卫生法和社会法。(6)环境:物理环境的研究方法与环境卫生学;应用社会科学方法:组织职能与卫生一社会政策的分析。除了上述课程之外,公共卫生专业的医学生还必须自主选择学习下述选修教学中的两门课程:环境与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卫生机构与卫生服务部门的管理、社区保健。
综合上述预防医学的改革动向,作者认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我国卫生战略的改变,教学重点放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控制,保证群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及大卫生观思维。
2.根据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的职能转变,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相一致。如传统的三大卫生、流行病扩展到慢性病、艾滋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等。
3.注重交叉学科知识培养,拓宽授课知识面,如:人文科学、信息学、管理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等对于现代预防医学来讲都是很重要的内容。
4.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讨论课、社会实践和毕业专题实习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现场工作能力。
5.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与交流,尤其是要改革死板的考核方式。
三、构建新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在总结多年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新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设想。
如下图所示,与传统培养模式完全不同,本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为主线,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特点。学生将拥有大量的时间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另外,通过在卫生和疾病预防机构的现场教学,使学生接触实际工作,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本模式还注重人文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做专题讲座,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方法,总之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完全可以适应公共卫生机构的工作要求,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工作需要相一致,该模式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2007年获得国家级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
在此新的培养模式中,教学方式也要做较大的改革:如下图所示,各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均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围绕老师的导读内容和命题展开课后的课本基础理论自学,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做探究实验。把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在讨论课中发表和辩论,最后形成结论和完成学习报告上交给老师。该教学方式借鉴国外一些高等院校的经验,确实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完全不会有学生上课打瞌睡的厌学现象出现。
综上所述,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预防医学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社会对预防医学人才专业要求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如何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仍然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克敌,杨世秀,欧阳宁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24-25.
[2]耿齐鸣.从SARS流行看今天的预防医学教育.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2):82-83.
【关键词】艺术 创新 实践性
新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实践中,重点应放在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知识培养上应注重知识的综合化、系统化,使人才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深的专业研究能力,成为社会所需的复合人才;在能力培养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人才具有较强的
综合创新能力。
一、拓宽专业口径,精炼专业内容
淡化专业界限,实行专业交叉与整合我们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一方面对原有专业进行梳理,拓宽专业口径,精炼专业内容,整合优化现有专业,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另一方面,积极发现市场热点,实行专业间的交叉,积极创建新专业。例如公共艺术设计就是融室内设计、室外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品设计、雕塑、壁画、标识设计为一体的新专业领域,发展前景较好。
二、建立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复合型的人才知识结构是新世纪的需求,在制定教学计划中应充分体现这个需求。教学计划是办学思想、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人才知识结构的平台,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中应该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按照拓宽基础、整合课程、加强系统性、注重专业融合的原则设计教学计划,使教学计划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形成较宽的课程平台。艺术课程、人文课程、工科课程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能够在较宽的课程面上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其次是专业课程设置应强调系统性、互通性,强调专业之间的融合渗透,便于学生在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相邻专业知识。第三是加大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
三、鼓励学生选修第二学位,实行复合型人才培养,增强综合竞争力
我们利用学校的二学位机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除了主修一个学位外,还可以利用小学期,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另一个学位的课程,取得第二学位,这种复合型的人才将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四、建立系统的课程链条,增强课程的系统性
学校应加强主干课程建设,可以设立以主干课程为主的课程环节,每个课程环节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完整的课程链条,完成知识的系统培养。在课程环节的组成上以一门主干课程为中心,若干基础课程、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为辅助,形成以一个主干知识点作统帅,其它知识点作支撑的课程模式。
五、加强实践课程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建立,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础,它所建立的实习工厂、实验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与市场紧密结合,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教育思想值得研究。这些教育思想在今日仍然适用。我院重视实验教学,在校内建立多个实验室,以计算机实践和各种专业技能实践为主,采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并行设置的方式,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的两条线,力求互相交融,相互印证,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扛校外利用小学期集中安排实践教学,以专业考察、见习、实习一条龙的市场实践课程,实现理论教学牙口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使学生贴近专业、贴近市场、贴近社会,增强实战能力。
六、在课程内容上突出开放性、实践性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教材是实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我们在课程教学目标上
实行低年级课程以开发思维为主,教学内容开放活跃、跳跃度大,重在学习设计思维方法和创新知识和能力,在高年级课程则以科学性和市场结合为主,强调理论联系实践。
七、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创造力的培养
教学是一个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同时也是创造力培养的过程,设计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完成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1.教学过程突出系统性,教学方法突出多样性
(1)教学过程突出系统性
设计教学过程是设计教学内容展开和接受的过程,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策划和设计的过程,也是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形成学习目标的过程。教学过程最大的特点是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推行系统性,使学生通过设计构思,设计方案、设计发展、设计讲评几个教学环节,完成对整体教学内容的掌握,教师通过系统性教学达到引导学生、挖掘潜能的目的。教学过程的系统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教学方法突出多样性
我们在教学方式上实行课堂、市场、设计师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中实行个人辅导、小组讨论、集中讲授相结合,两个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变教学为导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发现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的潜能。
(3)设计讲评实行开放性
设计讲评是训练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推销自己能力的重要阶段,为学生今后进入市场做准备。设计讲评也是开放办学的一种方式,设计教学的好坏,由社会业内人士、教师、学生来评判,建立设计教育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使设计教育更贴近市场。
2.评价方式实行过程评分的原则
过程评分是评价科学性的体现,是科学评介学生综合能力的依据。传统的艺术设计评价方式是结果评分,难以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实行过程评分是评价观念上的重要改变,是对传统评价方式的突破。过程评分重在设计过程而不仅是设计结果,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全面考核。将整个设计教学过程按照教学要求进行量化打分,可以有效评价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田建国,周兴迅.大学教育综合[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一、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阶段,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型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高等职业教育要发展壮大,教育模式能否显示出特色,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培养模式。
(一)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各校基本上是采用多管齐下的方式进行人才的培养。其中比较典型的模式有:工学结合模式。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模式是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各自优势,挖掘社会资源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生的学习是面向企业或某个行业,教学具有针对性;学生能参与实际的工作,学习目标较强;毕业后具有一定的竟争力。另外与之比较相近的还有“校企合作模式”等。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性能力为主线,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面向生产企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的技能应用型人才;(2)根据社会需求制定教学方案和培养目标;(3)加强校内实践教学,采取模拟教学形式,以及校内仿真实训,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4)积极开展“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5)以“产学结合式”、“校企联合式”、“订单式”办学模式进行人才培养。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十一五”以来,学校根据贵州省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解决校内实习场地。学校先后投入近千万元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使校内实训教学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目前,以学校投资、校企共建等方式,建成公共基础实验室、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室、ERP实训中心、电子信息技术实训中心、设计艺术实训中心、教育艺术实训中心等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校内实训室78个;其次,抓好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校积极与省内外的大中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努力为学生提供较高品质的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场所,如“北京华联”等。
(一)“工学结合”使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良好的互动平台
近年来,学校不断拓展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力度加大、加深。使“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培养方式成为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办好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与合作企业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工学结合”为办好高职教育构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
(二)“工学结合”全面提高就业竞争力
“工学结合”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生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 使人才培养与就业实现无缝连接
让学生提前到岗位上去真枪实弹的工作,有效实现学校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又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学生在企业生产第一线较长时间的工作中熟悉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体验企业文化,树立管理意识,利于缩短今后的就业磨合期。
2、 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
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同学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很好锻炼。在与客户相处的过程中,明白了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要学会适应环境,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学会了如何进行自我心态的调整,学会了适应岗位要求,主动与领导和同事沟通,建立良好的人事关系;学会了自我管理、团队协作;知道严格要求自己、掌握技能、融入新集体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对待困难与挫折,心理的耐挫能力增强;学会了尊重他人,因此他们在工作、生活中也得到了尊重,用自己的智慧、勤奋拓展了人生之路。
3、 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迅速
经过实习以后,学生们身上反映出明显的职业特色和职业素质,自信心明显增强。如在安邦保险公司实习的财金系保险专业学生言谈中尽显保险专业人士的干练作风,在酒店实习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举手投足都体现着酒店员工的礼仪风度,他们都把自己当成了企业的一员,深深融入到企业的文化理念当中。
4、 学生在实习岗位工作业绩突出
学生普遍反映,实习期间不但能将在学校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而且能在工作岗位上学到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通过实际工作,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大有提高。在安邦保险公司、上海保险公司实习的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习没多久就有多单保险业务成交,实习收入不断提高。在与学生的座谈中他们踌躇满志,都表示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大展宏图。
5、 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通过实习,同学们了解了作为普通打工仔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经济情况,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相差甚远,了解到企业的用人要求,重新认识了自我,自动调整了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激发了同学们回到学校后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决心和热情。如计科系学生在座谈中说到:“实习后,才知很多东西与原来规划的职业相差甚远,回去后要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原来在学校空想,想法太天真。”
6、 使学生个人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
通过实习,同学们知道了挣钱是多么的不容易,知道了父母辛苦操劳的良苦用心,同学们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报酬,既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又减轻了家庭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学会了生存的方法,增强了独立生存的信心,提高了生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对家庭与社会的责任感。在座谈中说到:“原来在家不知不觉就会花掉很多钱,实习后才知赚钱不容易,每天挣几十块钱,很辛苦。实习后,知道要为将来好好打算。刚来时,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回去后要抓紧时间学东西,毕业后走向社会一定要做出成绩。”
三、“工学结合”树立了学校的良好形象,扩大了学校影响力
我校“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顶岗实习”能有效实施,说明我校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是科学的、准确的。学生在“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中的出色表现,使学校的社会声誉得以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在省外由无到有、由点到面、由一个行业向多个行业扩展,为我校在长三角、珠三角及相关地区的企业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为我校学生今后在这些地区实习、就业创造了良好环境。同时,通过对我校学生及我校的了解,激发了相关企业、相关的人们了解贵州的欲望,正面宣传了贵州、扩大了贵州的影响。
四、结语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全面推行和深化“2+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努力推进 “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等教学模式,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较高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既为社会服务,又为教学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实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司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M].2000,09.
[2] 江小明等.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原则与课程结构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5,04.
[3] 林宙,肖文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09.
1.1有利于形成优势和特色推动医院科研发展
医院重视和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注重建设优质、有突出优势的学科,可以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发挥学科优势,带动医院多学科共同发展和建设,使医院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1.2促进高层次学科人才的培养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可以增强学科带头人的责任感,调动科室人员的积极性,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学科带头人的聪明才智和引领作用。
2学科建设的方向
2.1提高医学技术水平、推动医学科技进步
重点学科建设与促进科技进步密切结合,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不断增强科技水平。注重科技前沿,不断加强重大、重点攻关科技项目的能力,突破医学防治疾病的重点、难点,对关键技术加以攻关,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2.2造就高层次人才创建一支尖端水准的医学科技队伍
加强学科建设,力求让医院的学科专业在国内外的医学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拥有一定的学术地位,锤炼出一批具有国内外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创办多学科、构造健康的学术梯队,逐渐形成人员队伍合理、精干、高效的卫生科技队伍。
2.2.1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及时补充医院各学科需要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培养和建设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加快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2.2.2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医院有计划、有目标地选派业务骨干进修学习,使之成为医院发展的主力军。我院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无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人工股骨头置换、阴式子宫切除术等新技术在医院的开展,充分证明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我院的整体医疗水平。
2.3优化实验技术装备,完善科研支柱体系
科研支柱体系离不开先进的实验场所和先进的实验装备,对准国际前沿优势学科,创建以分子生物学、组织工程学和干细胞研究等为基础的高科技平台,加快医院高新技术的发展。加强科研设备,如荧光定量PCR仪、流式细胞仪等设备的配置。积极吸引人才,为学科发展出谋划策。科研平台的建设,保证了科研课题开展的可行性,促进了重点学科的健康发展。
3重点学科建设注重专人培养
3.1做好重点专科建设,实施专科人才培养
加快重点专科建设进程,增进医院优势,提升医院竞争力。制定每位医生的轮转计划,强调急诊轮转。要求主治医师以上要有科研方向。组织科室内副教授和主治医师编写书籍。科主任和副主任参加指导,解决科研中遇到的问题。组织英语听说训练,观看专业原版光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2注重横向与纵向合作交流
【关键词】德育教育 个性发展 人格培养
健全的人格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在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有的学生写善良、宽容、自尊、自强;有的学生写果断、诚实、责任感;有的学生写有爱心、坚强、包容等。无疑学生心中对健全人格都有比较准确的理解。但是当问到请写出你曾经的善良之举或者你对他人宽容的记忆时或者你对家庭的责任感的时候,很多学生感觉到茫然。
一、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
人生的本质是什么,我想,今天我们教育学生的理念,为他们制定的奋斗目标应该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望和人生理想的实现,而更应该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
有这样一个故事。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制作了一个电灯泡,那是他们辛苦工作了一天一夜的劳动成果。随后,爱迪生让一名年轻学徒将这个灯泡拿到楼上另外一个实验室。结果,这名学徒因为紧张,上楼梯时,灯泡掉在了地上。爱迪生没有责备这名学徒。几天后,爱迪生和助手们费尽心力制作了另一个电灯泡。做完后,爱迪生丝毫没有考虑,就将灯泡交给了先前那名学徒。事后有人问爱迪生:“原谅他就足够了,何必再把灯泡交给他拿呢?爱迪生回答:“原谅不光是靠嘴巴说说的,而是要靠做的。”
是的,“请把墙上那些口号式的‘爱心’撕下来,装在心里,然后付诸行动。”我们需要一种行动的爱心和宽容等优秀品质来引导学生。还记得一名教师上课的时候,看到一个男生总在睡觉,课桌上从来什么都没有。讲完课留作业,那名男生趴在桌子上无动于衷。老师走到他身边问他为什么不做作业。学生回答说,我没有笔。于是老师找来了笔。但是学生还是不写。老师又问为什么,学生说,我没有作业本。于是老师找来一个精美的作业本送给了这名学生。终于,这名学生开始抄写作业,虽然是抄写其他同学的,但是毕竟他开始动笔了。在老师眼里,这就是希望的开始。后来的一天,课上他还是恹恹欲睡,这名老师讲完课悄悄地问他为什么一大早就这么困。他说因为天冷被子薄,夜里总睡不好。于是,这名教师从家里拿来了被子给这名同学压脚。后来的一天,这名教师感冒了不能讲课。他要给同学们抄几道题做。看到老师有气无力的样子,这名同学站起来结果老师手里的试题开始抄写。
是的,正如斯宾塞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教师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使学生良好品质的逐步形成。
二、立足于学生个性发展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避免把成绩的高低当作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尺度。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既是人类发展的崇高境界,也是现实人生的必然选择。根据个性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健全人格教育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价值,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人才,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
我校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在过去的学习经历中,或多或少地品尝过失意与失败的滋味,甚至是教师的轻视,同伴的忽视和家长的责难,这使得他们难以客观地认识自我,有的因长期受到负面的评价而产生逆反心理,或自我贬低、或过度自信,对未来失去信心。所以,根据个性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在健全人格教育中,要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出发,允许学生有适合自己个性的活动方式、方法和风格,给他们应有的自由支配时间和独立活动的条件,只有这样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学校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集体中。从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在活动中树立信心,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提高素质,展现电大学生特有的风采。
三、言传身教胜过苦口婆心的说教
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建筑在教师的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任何教学大纲、任何人为的机构,不论设计得如何奥妙,都不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
而在一些学校,教师并不以自身的高素质来影响学生。那些家庭背景优越的学生往往更受老师的关照。任班干部,多受到表扬,课上被提问的机会多等等。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却往往在学生心中埋下阴暗的种子。甚至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不抽烟而自己却在课上抽烟,要求学生讲诚信自己却言而无信。有的教师对学生说,这次考试,你们谁考第一我就让他在班级里随便挑座位。这随便的承诺,却让很多学生激动不已。但是考试结束,老师的承诺早随风而逝。这难道不是对学生的伤害吗?难道不会影响到学生对他人的信任指数降低吗?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做到以自身的高素质来塑造学生的品质。既然承诺,就必须做到一诺千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此外,对于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我们该如何对待?我还记得一个违纪的学生被我责令到门口罚站。但是没一会,这名学生就抱着书本找我办理退学手续。说我让他站在楼道里被很多学生看到,太没面子了。当时我火冒三丈,好啊,你违纪可以,我罚站让你反省你感觉到没面子了。怕丢面子你别违纪啊!但是冷静下来想想却感觉自己处事方法不妥。首先,违纪的学生也有尊严;其次,感觉当众被罚没面子,恰好体现了这名学生内心深处对完美的追求。由此看来,是我处理事情方法欠妥。最近,读到《人,究竟该怎样成长》,文里提到,一位唐老师在处理犯错学生的时候,不是要他们写检查,也不是严厉的说教,而是要学生做足够量的好事来弥补过错。这样的方法不知道要比罚站、写检查高明多少倍!至少在做好事的过程中,他们能够体会到给予的快乐。这种体验,一定会使其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