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第1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知识是静态的,人有了知识,还应该明白如何正确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没有智慧,充其量不过是一本记载着知识的书。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1(一)地球的自转

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产生时差,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时间上东早西晚。

(3)水平运动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2.判断晨昏线的三大技法

(1)利用自转方向判断:顺自转方向将要进入白天的为晨线,将要进入黑夜的为昏线。

(2)利用地方时判断: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点所在为晨线,为18时的点所在为昏线。

(3)利用昼夜半球位置判断:昼半球西侧为晨线,东侧为昏线;夜半球则相反。

(二)地球的公转

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2)速度:近日点(1月初)附近公转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附近公转速度慢。

2.正午太阳高度

(1)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两大技巧:

①“来增去减”: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方向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②“远小近大”: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反之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90°-两点纬度差。

其中,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

3.日出、日落方位的判定

(1)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春分日、秋分日),南、北极点除外,全球各地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2)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全球各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且太阳直射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

(3)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北;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南。

4.昼夜长短

(2)纬度分布规律: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3)计算方法:

①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

方法:昼长=昼弧度数/15°,同理求夜长。

②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来计算。

方法:昼长=2×(12-日出时间)或昼长=2×(日落时间-12)。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21.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

2.20°W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

20°W向西至160°E为西半球;

经度度数小于20°,为东半球,

经度度数大于160°,为西半球;

经度度数在20°至160°之间,为相应半球。

3.纬线长度:L=L赤道×COSθ(θ为当地纬度)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度大约为4万千米,

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度度数相同,纬线长度相同;

纬度度数不同,纬线长度不同。

纬度相差1°,实地距离相差111千米;经度相差1°,实地距离相差111千米×COSθ(θ为当地纬度)。

4.同纬度飞行,先向高纬飞,后向低纬飞。

(即:北半球先向北飞,南半球先向南飞)。

位于晨昏线上的两点之间,沿晨昏线的劣弧飞行最短。

位于经线圈上的两点,沿经线过极点飞行。

赤道上两点一般按赤道的劣弧飞行。若两点相差180°,则有无数种飞行方法。

5.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即: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6.地球自转线速度:V=V赤道×COSθ(θ为当地纬度)

地球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度度数相同,线速度相同;

纬度度数不同,线速度不同。

7.除南北两极点外,全球各点地球自转角速度都相等。

地球自转角速度:W=15°/h=1°/4分钟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速度大约为0.25°/天

当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同时,1太阳日>1恒星日;当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时,1太阳日

8.地球公转速度:

近日点(1月初)最大,远日点(7月初)最小

自近日点向远日点移动,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自远日点向近日点移动,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近日点(1月初)V、W最大

远日点(7月初)V、W最小

由近日点向远日点移动,公转速度V、W变小

由远日点向近日点移动,公转速度V、W变大

9.春秋分日,太阳光线与黄赤两平面交线相平行;

两至日时,太阳光线与黄赤两平面交线相垂直。

10.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大;

温带的范围变小。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变大。

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

11.晨昏线: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点;

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点;

晨昏线与始终太阳直射光线向垂直;

晨昏线与经线圈相重合时,该日为春秋分日;

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切点为12时或24时。

12.纬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大,地转偏向力越大。

13.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全球大部分地区从东北方向日出,西北方向日落;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全球大部分地区从东南方向日出,西南方向日落;

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全球大部分地区从正东方向日出,正西方向日落。

日出或日落方向位于与东西方向偏南(北)成θ°的夹角,表明太阳直射点位于θ°S(N)。

14.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长;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向南昼越长;

3.21~6.22,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而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极昼范围逐渐变大,南极附近出现极夜,极夜范围也逐渐变大;

6月22日,北半球各点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各点昼最短夜最长;

6.22~9.23,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而且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而且极昼范围逐渐变小,南极附近出现极夜,极夜范围也逐渐变小;

9.23~12.22,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向北白昼越短,而且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北极附近出现极夜,极夜范围逐渐变大,南极附近出现极昼,极昼范围也逐渐变大;

12月22日,北半球各点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各点昼最长夜最短;

12.22~次年3.21,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向北白昼越短,而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北极附近出现极夜,极夜范围逐渐变小,南极附近出现极昼,极昼范围也逐渐变小;

赤道全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各点昼夜等长。

日出时间+日落时刻=24小时

昼长=24-2×日出时间;夜长=2×日出时间

日出时间=12-昼长/2=夜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24-夜长/

南半球某地的昼长=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

南半球某地的夜长=北半球同纬度的昼长;

全球各点全年昼长(夜长)时间都相等。

15.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θ(θ为两地之间的纬度差,即太阳直射点与所求某地)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

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向四周递减;太阳高度>0为白天;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相同的各地与太阳直射点的距离相等;

太阳直射h°N时,(90°-h°)N内出现极昼,其正午太阳高度为2h;(90°-h°)S内出现极夜,北极点的太阳高度全天相等为h°。

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的地区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小值的地区为赤道及其以南地区。

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的地区为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小值的地区为赤道及其以北地区。

16.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正午时刻太阳位于当地正南天空;

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正午时刻太阳位于当地正北天空。

17.正午的判定:

太阳高度为全天最大时;

地方时为12时;

日影为一天中最短时;

把昼半球对称等分的经线地方时为正午。

18.0时的判定:

把夜半球对称等分的经线地方时为0时;

自西向东,由旧一天进入到新一天的经线为新一天的0时。

19.一般年份,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否则不是闰年;

逢百年时,能被400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否则不是闰年。

20.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比例尺:比例尺=;

大小:由于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其大小必须根据整个分式判断,即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缩放:新图比例尺变为原图的n倍,新比例尺=原比例尺×n;图幅面积=原图面积×n2。

表示内容:图幅相同,表示实地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

三种表示方法:直线式;文字式;数字式。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31.方向: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

距离北极点近,则在北;距离北极点远,则在南;

A地位于B地东(西)大于180°,则方向相反。

即实际A地位于B地的西(东)方。

在无经纬网而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定方向;

甲图剖面图

在既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的地图上,一般判图原则是: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等高线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3.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高度相同。

(同线等值)

中心高,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

中心低,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

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所有等高线都是闭合的。

等高线可以重合但不能相交。

陡崖处有n条等高线相交,等高距为d,则陡崖高度:(n-1)d

四周高,中心低的等高线表示谷地或盆地;

四周低,中心高的等高线表示山顶。

4.时区中央经线=15°×n(n为时区数)

时区的范围=15°×n±7.5°

5.自西向东,每跨越1个时区,时间增加1小时;

自东向西,每跨越1个时区,时间减少1小时。

自西向东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间不变,日期减少1天;自东向西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间不变,日期增加1天。

自西向东,日期增加1天,为新一天的0时线;

自西向东,日期减少1天,为180°经线(日界限)。

6.热水器和地面之间的夹角=θ(θ为两地之间的纬度差,即太阳直射点与所求某地)

7.自东向西航行,船员所经历的一天大于1太阳日;

自西向东航行,船员所经历的一天小于1太阳日。

每小时向西飞行n经度,则所感觉1天时间=360/(15-n)小时;每小时向东飞行n经度,则所感觉的一天时间=360/(15+n)小时。(n

8.经线相同,地方时相同;

纬线相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昼长、夜长相等;自转速度相同。

9.从某地出发到达另一地,无论是否经历日界限:到达时间=出发时间+途中时间±时区差(东+西-)

10.昼夜现象:地球是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第2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1)地域文化: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

形成:自然和人文因素;

范围:可大可小,可单、多要素;

状态:一定时期相对稳定,不断变化;

举例:耕地:南水北旱;饮食:南甜北咸;民居:华北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傣家竹楼。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建筑空间布局;

美国:中心摩天大楼,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现代城市布局;

欧洲:市中心为广场、教堂,中心及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建筑结构:围墙,中国:保守,建筑外一般有围墙;西方:很少有围墙,园林;中国: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内向、封闭;西方:整齐划一、对称、和盘托出、外向、开放;

建筑风格:中国:宫廷式建筑:红墙、黄瓦、飞檐、楼台殿阁、突出皇权的地位;

西方:喷泉、雕塑、洋房、草地、突出教堂的地位。

2、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2

(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3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1)气候资源的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

开发资源与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建筑风向与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

(2)海洋资源

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渔场的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形成条件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渔场的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海洋空间的利用。

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工业生产的废物;海洋环境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石油污染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防治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第3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初高中地理衔接;教育教学方式

地理课程涉及到很多方面,有自然方面、资源方面、地球方面等,学生从初中时期开始接触地理学习,然而初中地理课本上的内容相对来说都是较为浅层和简单的,教学和考试对于地理这一门课的要求又不是特别高,导致教师在教学时都停留在较为浅层的知识,不会去深入讲解,导致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不够深入。而一进入高中时期,高一的地理涉及到地球运动这一块,其难度可以说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体系中都算偏难的,学生学习地理的难度一下子就提高了,这对于他们来说难以适应难以接受,所以地理教学就会比较困难,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因此,对于地理老师来说,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初高中的衔接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教师适当的初高中地理衔接教育,学生能够对初高中地理学习难度的提升有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这样他们学习起来就会更加轻松,对于知识也比较容易接受,这对于学生的地理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本文笔者作为一线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就对初高中地理衔接教育的方法做了一些自己的探讨。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意义

学生有很多门课要学习,他们很难自己掌控每一门课的学习节奏,特别是在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阶段,学习的内容、节奏和方法上都有了一定的改变,很多学生难以适应突然改变的学习状态,容易出现手忙脚乱的状况。地理是一门有一定的难度的课程,而且一升入高中之后地理的专业性和课程难度都有了一个不小的提升,这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在一时间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在学习的内容上、学习方法上等做好初高中地理的衔接教学的工作,帮助学生在地理学习上建立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渡阶段,这是地理有效教学的需要,也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怀。

高一时期的学习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的,高一时期学得好,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抱有一定的兴趣,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习起来就会更加有效果。可以说,高一时期的学习起着一个打基础的作用,因此,教师在高一时期做好地理课程的初高中衔接教育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地理科目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地理学习的节奏,同时也也有利于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积极性的调动,能够使地理教学得到有效开展,这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大有帮助的。

二、初高中地理衔接教育有效方法探讨

1.做好知识上的衔接

高中地理虽说较之初中地理在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增加,难度上也有了大幅的提升,但是就教材的内容来说,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在很多知识点上都是有一定的共通性的。因此,对于高中地理教师来说,熟悉地掌握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的内容体系,做好知识点上的衔接是十分有必要的。例如,就地球运动这一块的知识点来说,其实初中的地理教材上就有所涉及了,只不过到了高中以后,这一块的知识点在难度上有所加深的,涉及到的知识点也更加广泛了,但是对于赤道、地月运动、经纬度这些知识学生初中时就已经有所学习和了解了,高中时地理必修一《行星地球》的相关知识和学生初中时学习的知识之间是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一章节的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初中学习过的知识的迁移,这样能够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也能够使学生觉得高中地理没有太大的距离感,课堂教学效率也会有所提高。总之,教师在进行高一地理的教学时要注重对知识点的迁移,来降低教学难度,提升教学效率。

2.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初中时期的教学方式和高中时期是有一定的不同的,初中时期教师更多地采用比较直观和感性的教学方式,教师的引导性更强,而高中时期老师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在教学的方式和形式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于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地理学科难度的骤然增加就让他们学起来很吃力了,教学方式的突然改变更加会让学生难以跟上地理教学的进度,在地理学习方面出现一些困难。因此,对于高中地理教师来说,在地理教学方法上做好初高中的衔接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安排高一地理的教学方法,既考虑到难度的加深,又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方式的改变上循序渐进,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课上增加自主探究的时间,并且引导学生去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他们学习的成效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初中时期学生被动地学习更多,高中时期更加要求学生要自己掌握学习的节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学会自主学习。学生自己可能无法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地理学习上就会遇到困难,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一些引导、提供一些帮助。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学习的节奏,学会更多地自主探究和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地理学习方法。例如,在上季风和洋流这一块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整理知识,在上课前就可以搜集资料用图解的方式整理出季风和洋流的知识,并在老师上课讲过后进行巩固和完善。

三、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地理教师来说,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工作是很有必要的,这能够帮助学生进入高中地理学习的状态,同时又能掌握学习的节奏,不会跟不上学习的难度和进度。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找到适合的高中地理的教学方法,做好初高中的地理教学衔接工作。

【参考文献】

[1]崔炳忠.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策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08)

第4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1. 教学媒体的基本性质中,安东尼?贝茨有以下观点:不同媒体有不同的专长,焦点是在给定的条件下,运用何种媒体最合适,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去选择有效媒体。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是思想: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相关认知结构通过“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进行。图式是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是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平衡是主体的发展趋向,主体主动趋向于与环境平衡。由此可见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而顺应则是质的变化,创立了新的图工或调整原有的图式,平衡则强调了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

    3. 现有教育体制下对教学的要求:更多地关注学生通过本学科课程内容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思维。

    4. 学校及学生自身的升学压力,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能恰当把握各种课程要求所包括的知识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根据以上讨论,总结出对各教育媒体应用的几点粗浅认识,现提出以供大家交流。抛砖引玉,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对于教学难点的知识,建议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难点知识在建构主义认知结构中一般属于“顺应”的部分,即要求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创立新的图式。在学习中学生往往表现为“想不到,理解不了”。最好的方法是创设同样或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具有情境体验,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而现代多媒体技术无论在表现力、重现力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不仅如此,多媒体技术通过创设虚拟情境或虚拟实验环境,让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感性认识,为建立新的图式奠定基础。提高学习效果。在这里我想指出的是,尽管如此,仍然不赞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一堂课中,甚至是在一个阶段的教学中大量堆砌图文、呈现声音、影像等内容,使得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喧宾夺主,影响学生对整个知识结构及考试所要求的知识深度的把握。高中地理必修中,这一部分知识如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日出方位的判断、三圈环流等。

    2.课程标准中重点知识的教学,该部分的教学重点应落在对知识深度的挖掘上。注重对考点的分析,出题者所表现出的意图的分析、考核方向等,并在教学中选择经典的题型对学生进行精讲精练。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的作用基本上可以相当。小黑板甚至是用粉笔在课上进行举例的效果与用多媒体技术投放的题目是一致的。当然,二者各有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的题目在内容上、形式上都会比传统教学媒体的更加优越。但传统的教学媒体对于教师的“教”的连贯性却有更大的优势。高中地理必修中,如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分析、交通线区位分析以及区域发展分析等等。

    3.课程标准中难度一般但在学科知识体系地位重要的知识,从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平台来看,现代多媒体技术能很好的满足这一要求,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搭建平台。但从提高教学效率来说,传统教学媒体由于主要是教师在讲、演、练,所以与教师能很好的融为一体,学生的目光及注意力始终在教师上,从而有利于教师对课标中知识运用的引导。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当然能更好的达到这一目标,但会花去更多的时间,而对于教学工作来说,时间是宝贵的有限的。在所花费时间相同下二者的差异实质上是学生建构的知识与应对高考能力之间的差异,即知识掌握了与能不能在考场上准确、快速的进行答题二者是不能等同的。在笔者看来,知识的掌握是完成答题的基础,但要想能在考场上驰骋,获取理想成绩则必然要进行相应题型的训练和与试题同能力要求的模拟讲练。教师在这方面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与教师已结合的浑然一体的传统媒体也就具有了突出的位置。例如高一地理必修中陆地水的分析、矿产等。

第5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一、对思维导图的基本认识

提及思维导图,我们通常认为它就是一种有助于记忆、学习和思考的思维地图。通过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扩散大脑思维,因此思维导图已经被越来越为广泛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关于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的探讨和分析

思维导图的确可以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但是要想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践:

1.思维导图的具体应用一定要立足教材,充分考虑教材的适用性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归根结底,思维导图就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只不过这种归纳是由难至易的,因此教师在实际应用思维导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材的内容是否宜于引用思维导图,否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甚至还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以高一地理教材中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和气候类型、气候变化等教学为例,这些内容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有极大的困难。基于内容的实际特点,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大胆尝试思维导图。但是,对于像“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这样非常简单的内容,往往是不需要应用思维导图的。为此,教师也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立足实际的教学内容,准确判断是否需要应用思维导图以及思维导图的难易程度等。

2.思维导图可以应用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应用一:新课的导入在学习新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的实际内容,将相应的关键词摘要和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作为思维导图中的主要枝干提炼出来,然后逐步扩展开来。这样既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程度,同时也可以有效探寻学生对这部分教学内容最为感兴趣的知识点是哪些,便于教师有侧重点地展开教学。应用二:课堂教学中的导入众所周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都有这样的一个习惯:将教师的板书内容做笔记。大量的文字让学生顾此失彼,甚至是只顾做笔记,而忘了去听教师讲课。如果教师能够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内容,不仅可以大大缩短学生做笔记的时间,还有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应用三:思维导图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记忆是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大量的实验结果显示,个体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所有的知识点完全记住,而且大脑的记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即记忆———遗忘———再记忆———再遗忘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在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似乎就是记忆的容器,教师往往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方法,恨不得在短短的课堂45分钟将所有的知识点都导入所谓的记忆容器中去。然而,这种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遗忘程度也非常高。但如果能采用思维导图的话,结果就不一样了。首先,支架式的图形本身就可以让学生更加快捷地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去记忆。其次,思维导图所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信息,更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学生虽然可能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理解、去思考,但是一旦完成,就很难遗忘了。所以,思维导图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进而为全面提升地理学习的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快建立自己的思维导图。随着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已然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但是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为此,在高中地理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尝试建立自己的思维导图。当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思维导图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最初的起始阶段,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比如在进行“气候变化”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候,教师可以稍微给出一些提示,如气候为什么变化,怎么变化,影响因素等几个关键词,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建立思维导图。值得注意的是,讨论后的思维导图不一定是合理的,更不可能是完全准确的,所以教师要注意加强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出思维导图中欠合理之处,进而做出修改。等到学生逐渐熟悉了思维导图的建立过程之后,可以让学生独自去尝试建立思维导图。

三、结语

思维导图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固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也并非是完美的,因此教师要立足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而有选择性地应用思维导图,真正将其积极效用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刘让德,杨晓英.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2(12).

[2]梁晓康,廖锐星,杨美珠,周合兵,莫海洪.思维导图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人教版《地理1(必修)》第一章为例[J].地理教育,2013(08).

第6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工业地域;不同版本;教材;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02-01

随着学科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陆续出现除人教版而外的几个不同版本的地理教材。打破教材垄断,实行“一标多本”,有利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编写水平的提高。让更多的地理科学家、教育教学专家参与中学教材编写,深入研究地理教学。本文选取高一地理必修二《工业地域的形成》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和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家出版社组织编写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以下分别简称为人教版、湘教版、地图版和鲁教版),在教材对课标的呈现方式、框架结构及内容编排、图像设计和选取方面和案例选择、学生活动设计及编写四个大的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和运用能力。

一、不同版本教材对地理课程标准的呈现

本部分内容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四个版本教材对课标的呈现方式基本上归纳为四种:文字,图片,案例,活动。不同版本教材所使用的文字描述,图片内容、形式,案例,活动内容大有不同,编排方式也大不相同。但是,四个版本的教材,均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并以不同的方式划分、选择和组织不同的区域呈现课标所要求的全部内容。

二、不同版本教材的框架结构及内容的编排分析

人教版教材的章节按照地理要素和产业部门编排,章节总量相对较多,其它三套教材按照地理课程标准内容的“黑点”编排,章节题目和章节顺序基本与《地理课标》一致。人教版教材只设置一级标题,本部分内容单独成一节,包括二个小框题,而其他三个版本则成一个框题,包含若干小子目。其中穿插案例2 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配置相应图及相应活动进行知识检测与运用。属于探究型的活动。在讲解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时,则引入福特汽车全球化生产的例子,并采用极富地理特色的图片进行呈现,是一大特色。湘教版教材也只设置二级标题,本部分内容包括四个子目,并且与其他几个版本相比,将“开发区与专业化产业区”,“工业与环境”二个内容也加入到其中。每个内容至少对应设置一个活动,活动多且类型多样,是四个版本教材中活动设置的最多的。但是,其活动与其他版本教材活动相比,活动设计比较多样,进一步划分为“思考”、“探究”、“实践”等三个子类型,这样大大拓展了教材活动的类型和内容。活动的数量和比例是四个版本中最高的。如讲解工业的联系一块内容时设置的活动:“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工业区位”属于思考类型的活动。而活动:“读图3―26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专业镇分布图,分析珠三角经济区专业镇兴起的原因及特色”,则属于探究类型的活动。

中图版教材栏目数量多,标题分级细,共设置三级标题,一级标题是红色黑体字,二级标题用绿色斜黑体字,三级标题一般用圆点标注,颜色与该级母标题一致。小标题便于学生理清思路,层次结构十分清晰。小栏目种类繁多,有“思考”、“讨论”、“阅读”、“活动”、“学习指南”等多个栏目。中图版教材最大特色在于图的数量和类型比较多,并且,图与相应文字紧密配合,以图为例,配合文字呈现,生动形象,又富于趣味性和增强说服力。如利用廉价劳动力,左侧相应呈现沿海纺织企业的图幅。如阐述工业地区时,相应采用辽中南工业地区的例子,并呈现该工业地区的相关图幅。这是中图版教材区别于其他版本教材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鲁教版教材也只设置一级标题,正文穿插图片,每一框题后设置知识窗,拓展知识,了解相关热点内容,并安排活动,对所学内容进行运用和检测。鲁教版教材的阅读与湘教版不同,但是,鲁教版知识窗内容与该部分教材内容息息相关,配套更好,更合理。活动部分内容与中图版活动选取的工业地区相同,通为辽中南工业地区,但是所考察的知识点不尽相同。

三、不同版本教材在图像设计和选取方面的比较

四个版本教材没有使用任何一幅完全相同的图,图像类型都比较丰富多样,使用了地图、景观图、实物图、统计图表等多种类型的图。有利于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空间能力、形象思维等多种能力的训练。就“图像设计”而言,中图版的图像数量多、图幅大,易于阅读,利于更好地呈现课标的内容。人教版语言精练,枝干关系明确,案例典型,图幅数量最少。湘教版多采用单要素分布图,图型较为独特。鲁教版图型也较为活跃,与内容契合紧密。同时,中图版与鲁教版教材的活动都选取了辽中南工业区作为典型探究工业地区,所使用的地图基本一样,只是受排版的影响,图例的位置有所差别。

表1 不同版本教材使用的图幅数量

版本 人教版 湘教版 中图版 鲁教版

图幅数量 3 5 8 6

四、不同版教材在案例选择、活动设计和编写方面的比较

四个版本的教材对于同一内容的呈现,没有选择完全相同的案例,虽然中图版与鲁教版都有选择辽中南工业地区作为活动案例,辽中南工业区的案例十分典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有利于学生分析和理解案例的背景。但是二个版本教材设置的问题及分析的内容不完全相同。如,都是讲解工业的地域联系,人教版选取福特汽车的全球化生产为案例,中图版则选取一般汽车的生产为例,阐明不同部件产品间通过某一共同事物产生联系,各具特色。

学生活动最多的要数湘教版教材,还有中图版教材。比如,四个版本教材中,人教版教材福特汽车的全球化生产,中图版及鲁教版辽中南工业地区的案例活动,湘教版联系环境保护的探究活动,中图版日本工业地域的变化,都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好的活动,值得我们借鉴过来用于课堂教学。湘教版教材活动更加活跃,类型多样,不仅仅局限于问答,更加贴近实际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以及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性。

参考文献:

第7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⒈“地理必修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1)从内容来看,“地理必修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但是,地理必修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必修Ⅰ、Ⅲ和选修的关系。从知识结构来看,“地理必修Ⅰ”是“地理必修Ⅱ”的基础。“地理必修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湖南省衡东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我校”)选修的两个选修模块中,选修Ⅲ(旅游地理)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但是“地理必修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认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中间开设,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这样既避免重复,又提高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热情。

⒉湘教版地理教材的特点

(1)注重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改变过去繁、难、偏、旧的教材内容,而设计具有时代性、基础性的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特别强调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使学生们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例如在《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运用大量的图片和文字展示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既直观又详尽,让学生能更深刻的认识环境问题,从而加深认识保护地理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2)新课改教材的一个亮点是“活动”板块,这些凸显了地理学科实践性的特点。新课改课程中的“活动”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往往是学生可观察、可感受、可操作和可评价的。例如:在《地球的运动》中介绍正午太阳高度角时,教材通过活动设计,图文结合感受太阳高度的概念,并利用活动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将难点简单化。

(3)新课改地理教材中的讨论部分为学生学习搭建了交流平台,促进学生求异思维发展。大量的讨论问题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在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基础上,能够在每一个问题的每一个环节上提出新的问题,产生新的见解,并与同小组的同学讨论,不但可以充分体会到交流与探索的乐趣,更能增强思维能力的严谨性和表达能力的完整性,从而减少在老师引导下的思考学习束缚。

(4)新课改地理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表等材料形式可以提高学生认识图文结合的能力。针对学生读图能力不足,湘教版教材在每个章节中穿插大量图片,形象、直观、生动地将地理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观察、思考提供了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参照物,掌握读图技巧。同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例如必修Ⅲ的第三章,整个章节都是介绍现代技术在地理中的应用,从观念上改变传统地理的局限。

二、新课改教学方法初探

⒈灵活处理教材,注重有机结合,从创新教学方式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所有的教学任务全部是在教室里由老师引导完成的。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因此在新课改的思想指导下,将地理课程学习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技能学习与个性发展融合起来。

(1)重视实践教学 。新的教学模式强调地理学科的特点,变闭合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课堂教学。具体的做法有:组织学生依据所学的地理知识,观察当地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的变化及特征;开展地理要素单向调查;启发学生写地理调查报告和小论文;指导学生收集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和新闻等,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学生地理知识技能实用性范围。

(2)课堂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甚至可以利用突发事件,激发学生的兴趣。 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的活跃,因为都是生活中看到或了解的一些地理现象,这样会给所有的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也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比如在介绍《文明旅游》时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联系各自的经历来学习和思考这部分内容。在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时,可以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来联系地理学中的知识,如利用煮熟的鸡蛋剖面和地球的内部结构剖面类比,让学生迅速的理解地球的内部分层。在介绍《大气温度》时,可以联系一句古诗词:“高处不胜寒”,让学生了解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生活中的实际有时候能让复杂抽象的知识变的简单而易懂,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将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内容有很大差别,但有许多初中知识上的连结点初中是高中地理的基础。初中地理知识以区域地理、地理景观的描述为主,而高中地理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及地理概念的抽象性都要比初中地理内容突出。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平台,高中地理是初中地理的深化,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注意循序渐进,滚动提高,克服学生惯性的“死记硬背”现象而造成学习方法上的不连续性。积极加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掌握高中地理学习的学习方法,使地理素质教育的连续性得以强化。

⒉转变观念、积极引导,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中要学习效益

传统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也就是所谓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变成了机械式的被动接受者。这样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导致教学效果低下,所以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1)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新课改之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要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根据需要采用导学案教学的模式,使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增强了师生互动,而且大部分的教学过程是由学生分析完成的,老师只起了一个引导示范的作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真正体现以“生”为本,教学效果非常显著。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看、去说、去做、去想。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发挥点拨作用。把传授变为导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实现师生互动。为了活跃课堂,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主动参与发言,特别是提出不同的见解,可以用问题导学或者即兴活动的形式展开。比如,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学生的交流的状态、思维状态如何,不能满足于学生是否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见解。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地理教学涉及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和广阔的自然天地、人文景观,因此,地理教学有雄厚的直观性基础和趣味性的知识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广泛采用现有的地理标本、挂图、录像、幻灯、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或自行创新设计丰富多样、切实可行的地理新教具和新模型,使地理教学手段富于变化性。采用直观教学,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在积极、自觉、主动的良好状态。

(4)教师之间搭建交流平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结就是力量!我们要求每个地理教师开放自己,加强与组内其他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教研组建立相应的制度,如集体教研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师帮带制度,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牵线搭桥,为教师的和交流提供平台。很感谢我校的地理组给了我这个学习的平台,让我实现“一年适应,三年站稳,五年创优”的目标。

总之,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使地理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三、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评价机制与新课改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新课程标准在地理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课堂模式等多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当然也要进行教学评价的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课程标准把“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作为一个基本理念,着重强调在对地理学习评价时,即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评价的目标要多元化、手段要多样化。但在实施过程中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并没有落实。在这个方面有待我们全体地理老师进一步思考。

(2)教师开展继续教育机会相对较少。地理新课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等方面的问题,如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尤其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还远远不够。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不多,很多老师反应接触外面的机会不多,交流平台少。

(3)学校地理教育改革缺少必要的理论指导。地理教育理论对地理教育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缺乏相应的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地理教育理论与基础地理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缺乏联系与合作。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教师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而且高一地理课在课时安排上由原来的每周三课时变为两课时,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高一的地理教师提出了挑战。尤其是模块必修Ⅰ的教学中,感觉到课时不够,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另外,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辐度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一下难以适应,这对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懂,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组织学生回去自学,但部分基础较差,综合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还是较难以接受。也正是因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如何更好地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是我们地理教师面临的难题。

第8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微课 高三地理 复习

一直以来地理学科都是高中学生学习的瓶颈学科,纵观现有高中地理课程的必修、选修内容,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学习地理的必备知识,即地图地球知识;二是系统地理,即各类基本地理原理、规律、成因、演变等,其又可分为自然、人文地理两大部分;三是区域地理,包括中国、世界地理。各部分知识内容不同、结构各异,又盘根错节、相互影响。自然地理抽象而又深奥难懂;人文地理知识庞杂,“博大精深”;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是大杂烩,简直鱼龙混杂,既综合又独特。这使得高三地理复习,让广大师生“焦头烂额,仍不得要领”,使许多处在文综围城里面的迷途者找不到高考决胜的捷径。地理微课这个集网络、信息于一身的新颖教学手段,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教学主题突出、学习方式灵活等特点。将微课引入高三地理复习,可以用来分析归纳考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突破复习重难点;可以用来讲解和展示诸如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方面的技能,适应高三学生地理差异性学习和自主学习;也可以精讲各类题型、节约课堂复习时间,从而有效地提高高三地理复习效率。

一、借用微课整合主干知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高三复习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高一、高二是针对学业水平测试制定学习目标,高三是针对高考制定学习目标,需要整合内容,重新构建学习能力层次目标。地理复习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一是要整合主干知识中的高频考点,构建逻辑型知识体系与分布型知识体系;二是以某一地理要素为核心,以区域为载体,梳理和整合考点知识,注重原理规律,形成思维序列;三是高效建模,在形成解答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三地理复习中,首先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记忆性的梳理,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知识点进行阐释,最后举一反三地将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作为高三学生,他们已掌握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初步形成知识网络,并具备一定学科技能,但是实际上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掌握并不牢固,知识网络覆盖也不全面,尤其是知识的迁移能力仍欠缺。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根据地理教学目标,把地理主干知识制作成微课,让学生站在高级认知的层面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把握与运用。对零散知识进行梳理,让互相联系并有逻辑关系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如自然地理的复习,用微课根据下图梳理自然地理的主干知识,学生结合微课对相关知识进行回忆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建构自然地理知识体系。教师同时把五大地理规律分别制作成微课,利用微课对五大地理规律进行深化和拓展。通过这些微课资源的循序渐进学习,学生更系统地把握自然地理知识。

二、利用微课突出重点知识,突破地理复习重难点

在高三地理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及认知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细节不能一次理解透彻,而且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和认识水平不一样。通常在地理复习中,教师无法面面俱到,对所有的重点知识和难点进行反复讲解。将某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主题、考点等)设计开发成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课。其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重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而且微课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微视频随时随地进行反复学习,直到学懂为止。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重难点,突破重难点,又可以有效地节约课堂时间。

例如在复习“地球运动”时,因其抽象而且繁杂,是所有教师、学生棘手的教学内容,更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师生们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仍然收效甚微,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把这部分内容进行分解,制作成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的周期变化、日出日落的方位及时间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等微课视频,并随着复习教学进度发到班级QQ群中,利用“微课”把抽象而繁杂的内容进行分解并直观展示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微课”,进行某一知识点的复习,从而指导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规律、原理及意义,既实现教学目标,又强化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三、巧用微课进行差异指导,突出自主学习和个性差异

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仍然是大班化教学,即一个班级,甚至全校高三地理复习都是统一进度,但是学生地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备课时往往考虑的是整个班级的整体学习情况,而不是学生的个体学情,难以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最终满足不了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需求。通过微课程,把地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形成一个个简化了的、细分的、短小精悍的教学过程。学生利用微课程进行学习时,可以灵活安排时间思考、探索,对感兴趣的问题或自己有疑问的问题,可以反复播放,进行相应的思考,可以针对自己学习中的问题更有效率地学习,自主性强。因为学生最清楚怎样的学习更能满足自己,也最清楚自己学习中的难点和不足。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更深入地学习;也可以针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反复学习。这样学生将做到:只学核心内容,不学陪衬;只学最需要的;只学最有用的。运用微课的地理复习可以提高教与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微课程的模块化、个性化设计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资源。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例如在复习必修1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时,教师可以把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制作成微课。特别是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可以以小专题的形式制作微课,并适当为部分学生量身定做一些“拓展资源”,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在学习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有困难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地选择教师提供的微课资源作为学习资源,以理解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解决困惑或弥补不足。在目前高中三地理教学课时较紧、学习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微课程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消化学习中的难点、疑点,还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从而达到优化复习的目的。

四、借助微课评析试题,引导学生高效建模

高三地理复习的目标之一是高效建模,即通过试题训练,让学生在形成解答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培养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三地理复习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和规律,更要求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进行运用和迁移,即用所学到的地理原理、规律解决和解释现实中遇到的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试题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有关理论联系起来,情境创设更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常以教材外的知识为切入点,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试题是教材上没有、教师没有讲过的新问题;解答问题的程序不是靠从头脑中“搜寻答案”,而是根据提供的大量资料,并综合储备的信息,通过思考确定解题思路,再独立进行判断(选择题)或编制答案(综合题)。所以在目前的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经常通过试题训练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要举行月考甚至周考。但是由于教学和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导致许多习题不仅学生无法很好地完成,老师也抽不出时间进行讲评和解析。而老师把这些习题的解题思路及解析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展示,这样既可以缓解课时紧张,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和巩固相关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一些综合题,并不是每位学生都错的一样,即使是错的是同一题,错误的原因也未必相同,而通过微课视频的讲解,学生可根据各自的需求随时随地地选择不同的视频,以解决各自的学习问题。如下题的微课评析:

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

对本题通过微课进行分析时,可先讲解解题步骤:

(1)审题干:中心词、限定词、答题指令词;

(2)列模板:按照中心词要求地理要素全面列出;

(3)读信息:结合题干,从材料、图表、图例、注记等中提取信息;

(4)究实际:结合材料(图文)、具体地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细筛选:根据题意,决定要点的去留;

(6)整语言:用规范的地理语言,按照逻辑顺序整理。

然后讲解答题思路:先分析大原因,再分析原因的原因(注意答题顺序):

(1)入海泥沙少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弱;M点以上G河长距离流经地势平坦的盆地,流速较小,泥沙易在M点以上河床沉积;

(2)入海口海区泥沙不易沉积G河下游地形坡度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洋流将入海口海区泥沙带到别的海区。

(3)入海口海区地壳在下沉(原因难分析)。

最后讲解得分点:(1)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2,因为地形高差大2,河流落差大,流速大2。(2)入海泥沙量较少2,因为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2,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2;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2,水土流失较轻2。

通过这样的引导和训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答题、训练思维,达到高效建模的目的。

微课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将其运用于高三地理复习,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突破复习重难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落实因材施等。可以让师生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及时学习,使高三地理复习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优化复习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攀峰,张天宝.试论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及其面临的困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49-53.

[2]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3]戚建涛.微课程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4]胡秀明.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

第9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一、双语地理教学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本研究主要依托西安铁一中国际课程班的大环境,以国际班地理教学的实际教学为研究背景,以小班地理教学为研究对象进行展开,铁一中国际班开设中方基础课程、美国GAC课程、语言备考课程、ACT(American College Tes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配套课程以及AP(美国大学先修课程)课程。中方地理教材为湘教版,其知识内容和体系直接关系到ACT考试的科学(ACT ScienceReasoning)部分以及阅读部分(ACT Reading)中的地理知识,甚至会关系到AP 地理学的学习。在课程衔接的要求下,实现高中双语地理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那么对双语地理课堂的教学方法研究应该放在第一位。

二、基本教学方法及课堂准备

双语地理教学中英语的引入方式以及中英教学比重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引入式双语地理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引入式双语教学主要依靠引入相关学科专业的英语名词来实现;地理学科的引入式双语教学,就是要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入相关的地理英语名词,并能给出英文解释和相关地理问题英文阐述的教学方法。单词是双语教学的基础,不仅能保障地理双语课堂的有效进行,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地理专有名词的理解和积累,单词的提供可以依托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附录的单词表,额外补充部分需要教师提前整理并以单词表的形式下发给学生,并提前预习,例如,针对水循环章节给出的单词如表1所示:表1中给出了知识点的核心单词,在教师引入和讲解过程中还需要给出大陆、海洋、植物、蒸腾作用等相关单词,这样既使得讲解过程清晰流畅,又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地理学名次的记忆和掌握。比如学生了解了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和说法后很容易就会掌握海洋内循环(The water cycle in the ocean area)和陆地内循环(Terrestrial water cycle)的概念。另外,随着教学方式日趋现代化,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的英文图片和视频资料参与到课堂教学设计中来,这样既达到了双语教学的目的,又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引入式双语教学要求教师有较大备课量,例如,单词表的整理和英文素材的搜集以及扎实的英语表达能力,对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有一定要求,因此在国际班地理教学中可以得到实践。

三、课堂组织形式和有效性考核

由于国际班学生对地理课学习的目标和要求同中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有一定差异,前者更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其知识深度最多达到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程度,那么在课堂中就可以组织多种教学方式,比如,前面所说过的英文教学素材和多媒体的应用,另外还可以把英文渗透到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课堂练习等互动过程中。例如,探讨地球为何存在生命的特殊性这个问题(What special conditions make life on earth?)在课堂上可以以小组开放讨论的方式进行,只要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涉及大气(atmosphere)、 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水(water)、日地距离(distance)和宇宙环境(space environment)等,都应给予鼓励。另外必修二人文地理部分内容可以作为开放题目让学生上台演讲,比如,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What ar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growth of the population?)学生通过提前预习和资料搜集,基本上可以做出完整的课堂演讲,教师其后进行总结和点评,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研究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受益匪浅。

双语地理教学的课堂有效性,同样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检验,课前提问、课后作业及考试都可以检测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双语教学课后作业一定要精简并结合英语命题的特点,注重锻炼学生的分析思维,例如,看图试分析地震波在地表以下转播的特点?(Please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under the earth’s surface.)

放弃惯用的填空题模式,本题以看图论述题的方式留给学生,通过识图和联系课堂内容,首先学生会对知识点的地理名词有基本的认知,比如,我们学到的两种地震波横波(S)、纵波(P)通常被大写字母代替,学生在不明其意的情况下容易混淆;但是在了解横波Secondeary wave和纵波Primary wave的词组以后,对两种波的首字母会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方便记忆。有些学生甚至总结出独特的记忆方法:S波和P波在通过不连续面莫霍面(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后速度都有所增加,在通过古登堡面时(Gutenberg discontinuity)S波消失了(S波在古登堡面Stop,首字母同样是S),P波通过古登堡面后速度骤减(P波通过Pass了古登堡面,Pass 首字母同样为P),通过这个记忆的技巧,学生就会很容易掌握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特征。综上所述,以双语命题的方式,配合灵活多样的题型可以检查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课堂有效性的调整给出反馈。

四、教学效果反馈

国际班学生同样要通过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考核,因此要对必要的知识点,以英语命题考核的方式在笔试试卷上有所体现,这样才能做到讲―练―考的统一。每套试题中可设置10%左右的英文原创试题,通过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以及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完成考核。例如:(1)What’s the wind direction of winter monsoon in east part of China?A.Northeast B.Northwest C.Southwest D.Southeast (2)Which part of water cycle is related to the summer monsoon in China?A. Evaporation B.Inflitration C. Underground flow D.water vapor transport 这两道关于季风的试题既考核了地理学考相关知识点,又考查了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水平,从考试结果来看,两道英文题正确率分别是70%和72%,从双语地理教学的初期探索阶段来说,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就需要更加完善双语地理教学的课堂考核和考评体系。同时,针对课堂效果和改革方面,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下发给国际班高一年级学生,得到以下结论:课堂模式方面:84%的学生认为引入式双语地理教学有利于理解课堂内容,适合国际班的学情;其他16%的同学希望增加专业地理名词的难度,甚至希望将全英文教学引入课堂;这主要是由于学生英语水平的个体差异所引起的。就考核考评方面,68%的学生认为在英语阅读基础上能够完成英语地理题型,23%的学生认为现阶段完成英语地理试题存在困难,另有9%的同学希望增加英语地理试题的难度。总体可行性评价:65%的学生认为双语地理教学形式新颖适合国际班教学环境,31%的学生认为双语地理教学对自己英文科学类阅读提供了知识基础并有很大帮助,仅有4%的学生不适应地理双语教学的模式。综上所述,就初期的教学实验阶段来看,大部分学生愿意并有能力适应双语地理教学的教学模式。

五、教学试验阶段的探讨和总结

根据初步的教学研究,对双语地理教学的开展有以下总结:第一,对应人群的特殊性,仅适用于以出国为目的的国际班学生的课堂教学,为了做好课堂衔接,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第二,教学预备环节复杂,不仅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而且教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量较大。第三,课堂组织和考评形式多样,针对小班教学,可以渗透多种开放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考评和考试可以加入英文题目的部分,做到讲练结合。第四,整体教学效度还可提高,学生对课堂的适应性、考评和考核方式的适应性都还需要一个过渡期,随着模式的改革和教学细节的调整,学生适应性和课堂效度会不断提升。从整体来说,双语地理教学模式比较符合国际班教学课程整合的目标,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和接受,最终通过不断的研究和调整,一定能够成为很好的中西方衔接课程。

相关热门标签